时间:2023-02-27 11:1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资本充足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有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资本充足率指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自由资本是银行稳健经营、抵御风险的保障,当银行发生风险时,首先用自由资本冲销。因此,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抗风险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银行信誉的基本保证。在各国的银行监管实践中,资本充足率也是一个重要的监管指标。关于资本充足率,各国主要遵循《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主要原则。
《巴塞尔协议》最初制定于1988年,首次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具备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即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4%),为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提出了标准。
我国银行的资本监管借鉴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同时也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2006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2007年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强了资本监管的约束力度。(表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其中,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因此要分析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就要从自有资本和风险资产分别着手。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因此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作用。银行能有效获得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
获得自有资本最好的方法无疑是上市筹资,这在发达国家也是普遍现象。通过上市筹资,上市银行可以获得大量资本,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当然,上市筹资并非是获得资金的唯一渠道。上市银行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像发行可转债、次级债券等。招商银行2005年通过IPO融资110亿元,资本充足率由2004年的10.26%上升至2005年的12.57%;2007年招商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和次级债分别融资65亿元、35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06个百分点。浦发银行2006年通过增发融资25亿元,同年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民生银行2006年发行可转债40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华夏银行2006年通过IPO融资56亿元,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由2005年的8.5%增长到10.32%。
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不仅仅是资本,因此不能仅凭资本增加与否来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增长。如,浦发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融资58亿元,但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为8.03%,较2006年的8.64%有所下降;同样,华夏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获得资金42.5亿元,资本充足率却由2006年的10.32%降至8.61%。
深发展近年来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各项指标均为五家上市银行中的倒数第一。2007年深发展通过配股融资,至年底配股计划仍未完成,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3%。
(二)分母项的影响。要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即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加总计算。因此,要提高资本充足率,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加快处理不良资产。这里对风险权重低的银行业务不多论述,主要考虑银行的不良资产。
五家上市银行从2003~2006年不良贷款比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有小幅下降,其他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都有所上升,尤以深发展最为明显。比较五家上市银行各年的资本充足率可知,2007年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同年招商银行还通过发行次级债和可转债共获得资金100亿元。除招商银行外,其他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所下降,深发展更是降到了2.3%。这与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贷款高速扩张不无关系,高速扩张的贷款规模在宏观调控下呈现出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结果。2007年末,五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437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同比增长19.20%;各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明显上升,其中,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上涨速度最快,达45.19%,净增11亿元;深发展的不良贷款净增额最大,达到30亿元。2007年的逾期贷款余额较2006年也有明显上升。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截至2009年末,我国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截至2010年末,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2011年6月末,311家商业银行全部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92%[1]。
S银行在组建城市信用社之初,因组建前遗留的不良资产较高,资本净额较低,资本充足率未达到最低监管要求,之后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对资本进行补充,资本充足率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11年底为15.67%。
一、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S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S银行2011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5.67%,远高于新资本监管非系统性银行10.5%的最低资本要求,也高于2011年已达标的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然而该行2010年末的资产总额为135.3亿,2011年比2010年增加45.6亿,增幅33.7%,可见近年资产规模增长迅速。且2012年要设立分支行5家、小企业专营机构5家,未来三年在宁夏地级市实现网点全覆盖,规模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规模的扩大及其对资本的占用,为了保障业务能快速增长,跨区域经营目标能实现,仍面临着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二)资产结构单一,收入结构不合理
S银行的资产结构中以信贷资产为主,使得收入结构中以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0%左右,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很低,需要风险资产最少的中间业务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
(三)资本金结构不合理
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构成,S银行的资本基本上全部是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一般风险准备等核心资本构成,附属资本所占比例很低,仅占全部资本的6%,资本金结构不合理。
二、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方案设计
结合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S银行仍需继续补充资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二是压缩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2][3][4]。
(一)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
1.从利润中留存积累。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提高内部资本积累能力,是S银行稳定持续补充核心资本重要且有效的途径。2011年,S银行通过利润留存增加盈余公积0.36亿元,一般风险准备0.36亿元,未分配利润1.35亿元,从而使资本净额增加2.07亿元。
2.争取税收优惠政策。S银行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五项,第一,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贷款损失准备按全行贷款余额的1%计算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第三,5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按90%征收;第四,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按贷款五级分类认定结果计提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第五,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免征印花税。通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进而使税后净利润增加,按照净利润10%的比例提取的法定公积金、一般风险准备增加,未分配利润增加,这些都是核心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资本增加。
3.调整股利分配政策。根据《S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税后净利润按照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一般风险准备、分配股金红利的顺序进行利润分配。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都是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取法定公积金和一般风险准备不会影响资本的总量,仅影响资本的结构,而如果以现金分红的形式分配股金红利则减少了未分配利润,进而减少了核心资本。S银行可以通过转股金红利为股东再投资,将这部分分配进入到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仍是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不会影响资本总量。
4.发行中长期债券。根据《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可以发行中长期债券补充资本,属于附属资本范畴。S银行尚未发行中长期债务,附属资本中仅有贷款一般准备,资本以核心资本为主,发行中长期债务可以增大资本中附属资本所占比重,增加资本总量,且调整资本结构。
5.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给S银行带来长期使用的资本,增强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战略合作,S银行可以吸收和利用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丰富的战略资源和良好的声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业务合作,帮助S银行更快的成长和成熟起来,产生资源协同效应,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但要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和技术时,也要注意与本地区特点和S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压缩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
1.压缩资产规模。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在既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资产规模越大,对资本的需求也越大。因此,如果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要求,可以通过出售一部分高风险或有问题或市价水平较高的金融资产,以减少资产规模,就会相应提高资本对资产的比率。与工商企业不同,银行资产构成有其自身特点:第一,现金资产存量较高;第二,金融债权比例极高;第三,房产等被固化了的资本相对较少。压缩资产规模应符合银行资产管理的目标要求。
2.调整资产结构。在总资本和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中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可以相应降低风险资产规模,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S银行100%风险权重的资产占了全部资产的45%,大量消耗资本。资产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贷款,可以通过降低具有100%风险权重的贷款比重,提高具有较低风险权重的国债和金融证券投资比重,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网站.
[2]冯曰欣.商业银行经营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随着各商业银行2009年年报、2010年中期报表的披露及《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资本充足率再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截至2009年底,我国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巴塞尔委员会8%的标准;核心资本充足率多数在9%左右,也远超《新资本协议》4%的要求(见图1、图2)。但2009年三季度后,各大银行快速增加放贷量,资本随即呈现快速被消耗的趋势,导致几家大行的资本充足率较2008年有所下降。其中,居于首位的工行资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交行位居第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15%;建行第三,资本充足率为1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1%,分别较2008年下降0.46和0.86个百分点;以11.14%的资本充足率位于第四的中行,较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下降为9.07%。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居同业首位但资本压力最为显著(见图3)。而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2010年三季度报表数据显示,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9月底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2.52%、12.11%和11.63%,较2009年均有所提升……可见,监管部门及各商业银行均非常重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提高,该指标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金安全状况及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就什么是资本充足率?这些指标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进行详细解析。
一、资本充足率的意义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金融管理当局对该指标的规定旨在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的市场风险资本)
具体来说,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包括捐赠和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扣除项包括商誉、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作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资本充足率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监测指标。人民银行在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目前,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要求下,银监会已建立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 (对大型银行),目的在于在信贷扩张和银行收益较好的时期,要求银行多将收益转化为资本和拨备用以抵御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抵补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使商业银行更加安全、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二、资本充足率指标解析
(一)现有计算公式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
面对监管法规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增加分子量和减少分母量的途径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某一特定比例(比如8%以上)。
1.增加分子的途径
通过增加分子的途径来补充资本,代表着银行必需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资本。如果银行通过增发新股、配股或是减少分红的途径来补充资本,则需要付出很高的协调成本,且实施难度大,在短期内也不易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最可行的补充资本途径便是通过发债来补充附属资本,在周期性的低利率时期这种方式尤为流行。2009年以来出现了商业银行成群结队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据统计,当年的发行规模已超过2 000亿元。
不过,发债方式也将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如果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从附属资本中将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或混合资本债全部扣除,那么,商业银行通过发债方式补充资本的能力会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监管规则要求,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补充的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也即,如果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不足,即使补充再多的附属资本也不能从实质上提高资本充足率。
2.减少分母的途径
减少分母的途径,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压缩分母的风险资产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方面,在风险权重不同的情况下,收益率既定,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首先压缩风险权重大的资产;另一方面,风险权重相同,银行为保住收益率通常选择压缩其他风险资产而不是收益率更高的风险资产。目前,银行通常确定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依次为:央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原来因收购坏账而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为0%;超过4个月的商业银行债权、银票为20%;对公用企业的贷款和发行的债券、对居民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对个人和企业的一般性贷款和各类企业债券、商业票据、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风险权重为100%。
在上述风险资产中,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压缩向企业和居民发放的普通信贷资产及信用类债券,而将增加持有央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未来,出于最大程度提高收益的考虑,银行可能会选择利用信贷资产理财的方式,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压缩表内风险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是一个适度指标
现代商业银行对资本金需求表现为:资本金规模数量越大,其充足度越高,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越强,公众对其就越有信心。从我国当前状况分析,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必要的,银监会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对大型银行)就是这个原理。然而,银行资本并非越多越好。这是由于资本金达到某一数值临界点后,它的边际收益就会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资本金数量过多也会造成由于筹集和管理方面等成本的增加而形成边际成本也增加上升,导致资本的财务杠杆比率下降,进而影响银行收益,致使股东收益降低,从而损害到银行的整体价值。假如银行资本金太低,就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量,增加经营风险,造成银行边际收益降低。所以,商业银行资本金也存在一个规模最佳的问题。如何确定银行资本金的最佳额度便成为金融当局和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必答题”。
(三)资本约束的局限性
20年来巴塞尔协议致力于不断的修改完善中,其基本理念认为现代银行的资本必须有效覆盖各种风险。为限制银行在资本不足情况下过度扩张规模,在1988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而在2004年出台的新资本协议中,要求资本覆盖的范围更广了,除了原有的信用风险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之,要求商业银行有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成为其主线。然而经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欧美银行的情况研究表明,即便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也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抗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由此说明,巴塞尔协议确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资本无法有效抵御全部风险,资本约束也存在相对的局限性。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1.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中,一部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它的资本充足率并不低于8%的监管指标,部分还高于8%,然而还是发生了破产或被收购、政府托管的情况,其中流动性风险起了很大作用。流动性风险因素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有相当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表现为短期资产价值无法对短期负债进行支付并且有偶发的资金外流现象;二表现为筹资困难;三表现为流动性严重不足,资本无法对流动性风险有效应对,如果要用资本抵御流动性风险会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所以,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确立、流动性风险的强化监管,应该是全球金融机构今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
纵观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多种相互交错的衍生产品的产生,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形,给金融体系造成难以统计的损失,资本需求量大幅提高,进而导致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几乎为零,银行将会陷入无以为继的经营困境。因此,资本不能覆盖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而当前新资本协议并未规定衍生产品的资本风险的计量方法,这是新资本协议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资本充足率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
表面上看,各银行公布出的资本充足率数据不仅是达标的,而且还相对较高,但经过反复观察就可以看出,有不少银行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资本充足率达标就满足了监管体系的要求。所以,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对经营机制的改革仅流于形式而不追求实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要我补充”而不是“我要补充”的状态上。一旦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便不是要求政府给政策就是伸手向股市再融资,或者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追求数据上的达标,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隐忧。主要有以下表现: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不合理,资金缺口问题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的构成中主要是实收资本,附属资本几乎没有,必然会对资本总额的增加带来影响。当银行经营出现亏损时,为弥补亏损,银行的资本金将会随之减少,但又缺乏合理补充途径,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严重短缺的状况。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已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招商银行预计于2010年至2012年该行将会面临累计超过200亿元资本缺口;建设银行也表示在已发行600亿元次级债的基础上,还将通过发行200亿元债券筹资。可见,银行的筹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其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
2.我国商业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
2009年的大规模放贷直接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2010年,A+H配股的再融资方式成为中行、工行、交行、建行等四大商业银行选择融资的主要方式,融资数量总计达2 870亿元。目前,市场资源的分配尚未真正市场化,在此情况下,如果将股权融资作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渠道,将使得在争取资本支持的同时强化资本监督和改善内部治理的意义完全失去,而且某种意义上也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本来已在滋长的银行内部人控制倾向。长此以往,银行将忽视内在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而习惯把股权融资当作资本充足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补充源泉,一再向资本市场伸手融资。这已是在某些上市银行再融资动向中一次又一次发现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而对于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仅不阻止,反而还给予积极配合,很大程度上纵容了银行总是依赖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再加之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更容易使银行经营陷入“扩张规模――再融资――扩张规模”的非良性循环中,这不仅导致银行的风险加大,而且使得银行业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不规范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了盲目扩大规模和追求包装财务指标,相继采用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弥补资本充足率。截至2009年8月,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规模已达到2 316.5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的次级债余额大约为3 766亿元。经监管机构调查发现,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已有51%的比例。这说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事实上是有很多水分的,同时银行间你持有我债券、我持有你债券的情形也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某个银行遭遇风险,“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不可避免了。
三、商业银行真正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建议
(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充足的资本金、稳定的资本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稳定、有序地经营与发展。对于如何解决资本的问题,本文认为大力引进资质优良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是各商业银行明智的战略选择。资质优良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持股期限长、数量较大,而且他们还拥有核心技术、超前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更重视获取长期战略利益,从而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开放、优质的股权结构及最终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构建新的经营模式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确定为最基本指标,用来考核商业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其真正意义在于督促银行要从根本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立足于转变经营模式、注重培育资本生成机制。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补充,银行应更多考虑用留成利润来补充,而不是仅仅依靠股市再融资。因为,利润是银行实力的表现,用留成利润补充资本金,事实上是将企业的放贷规模与银行的实力相联系,对银行的稳定发展更有利;而用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银行就会将股市当成“提款机”,盲目扩大放贷规模,从而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减少风险资产
为应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来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根据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并对已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观测尽可能准确判断未来风险;其次应加快剥离不良资产,加快对坏账、呆账的核销,加快健全并从根本上改变导致不良贷款的体制,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权数,提高资金循环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比例,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确保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王光宇.2009-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R].
[2] 魏涛,杨荣.中小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分析[J].银行家,2010(5).
[3] 张晨,赵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研究[J].经济与金融,2009(8).
[4] 白晓东,邓波.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J].财政研究,2008(10).
[5] 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济南金融,2007(9).
[6] 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路径[J].时代金融,2008(5).
[7] 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6).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02-04
1 引 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让金融监管和创新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科技泡沫后,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过度放松和落后演化为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这种风险释放,可能导致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损失。从中国的情况看,情况比较特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巴伦周刊》等主流媒体均指出,中国金融部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不足是中国躲过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危机过后,资本充足监管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2 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最近30年,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层次相对较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监管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充足水平的管理,对许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达标仅仅是因为监管的压力,而不是资本市场的压力,更不是银行绩效提升的前提。
按照银监会2004年2月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条例》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所需资本)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应当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个方面。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但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当剔除扣减项。在核心资本中,除了增加了少数股权外,还将上年的未分配利润计入核心资本。在附属资本中,除了保留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一般准备外,用于弥补风险分类后每笔贷款损失程度的专项准备和其他准备则被剔除。
从1998年开始,为了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国家通过财政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留存利润转增资本、税收返还和准许发行次级债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了一定提高。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后达标期限(资本充足率达到8%),在过渡期内,未达标的商业银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截至2008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只有175家,比年初增加1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2%(见表1)。
相对而言,上市银行由于上市融资以及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水平相对较高。由表1可知,对2005―2009年上市银行年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R)变化幅度较大,深发展资本充足率最低,2005年和2006年分别仅3.7%和3.71%,而中信银行则由于2007年上市的原因,资本充足率大幅增长,从8.11%增长到15.27%,远高于上市银行12.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巴塞尔协议》中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从13家银行这几年的数据对比发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从10.4%上升到14.1%,已超过世界十大银行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发现,由于2008年年底次贷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随着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激增,各银行都出现了因大量放贷造成的资本充足率大幅下滑的情况。
3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
3.1 模型设计
3.1.1 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数据采用2005―2009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横截面数据(此数据为合成数据,即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包括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广东发展银行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差,故未纳入本文的研究样本中。数据均来源于各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3.1.2 变量定义
本文用资本充足率(CAR)作为被解释变量,该指标综合反映银行风险水平和资本结构。另外选取以下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作为解释变量,这三个指标均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的赢利能力。这三个指标的提高则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故它们与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引入代表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存贷比和代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PBL)。存贷比反映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也能体现银行的扩张速度,银行的存贷比越高,风险加权资产越多,与资本充足率应是负相关关系;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它与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变量定义具体见表2。
3.1.3 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存贷比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模型如下:
CARi=β1ROAi+β2ROEi+β3EPSi+β4LDRi+β5PBLi+μi
3.2 实证分析结果
3.2.1 检验分析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高,多重相关系数(R)=0.823,多重测定系数(R Square)=0.678,调整系数(Adjusted R Square)=0.648。说明模型对资本充足率变化的描述效果较好,资本充足率的真实值距离拟合值较近。
3.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总资产收益率提高5.782%,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0.186%,每股收益下降0.355%,其中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与资本充足率则表现了较弱的负相关性。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看似矛盾的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高低和银行收益并不存在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和国际著名的银行不同,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并不显著,这是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特有的“悖论”。
在银行资产质量与流动性方面,选取的两个财务指标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率都和资本充足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仅仅起到了一个监管的作用,而没有起到重要的抵御风险的作用。在理论上,资本充足率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会对社会公众起到一个信号传递的作用,但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隐性担保使这个信号失去了作用,在有了政府作为担保人的前提下,居民的存款对商业银行来说一样可以当做资本来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监管的日趋规范和严格,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一项硬性指标,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将会日益显著。
4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足的可能原因
4.1 银行的垄断竞争的行业特征可能降低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绝对垄断的地位已经被打破,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仍然十分高,民营银行数量和规模均不尽如人意,银行业的可竞争性特征并不明显。竞争性不足使得我国银行的绩效可能更多的来自垄断竞争的行业性特征而不是资本充足监管水平的提高。
4.2 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监管的重要性下降
根据“最终控制人”(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ownership)理论。我国上市银行均是政府控股的,这些银行的资本中必然包含国家信用的非账面无形资本,因此没有必要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是更多地肩负着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责。因此,当政府的政策倾向于扶持银行业且政府将会为银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背书”时,即银行经营可能出现“利润银行化,风险社会化”,这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本身的机会主义行为。
4.3 不完善的制度环境
Shleifer(2005)指出,监管的效果与制度环境有关,发达国家的制度更好,故监管的效果也更好;而发展中国家的监管往往伴随着低效、腐败。从现实看,我国的银行业发展也的确面临监管的尴尬困境:全球化下我国孱弱的银行业需要资本充足监管,但经验不足和制度环境的不成熟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监管形同虚设。所以,作为一个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得以发挥的前提可能是完善政府的质量,以及健全的市场环境。
4.4 资本充足监管体系被肤浅地理解为资本充足率达标
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往往流于形式:2005年银行大规模上市前,国内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却呈现出明显的偏低状况;近年来,银行通过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银行的绩效和资本充足监管仍然没有太强烈的关系。我国许多银行普遍将资本充足监管仅仅理解为资本充足率数量上的达标,并未以此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能促进银行经营绩效和稳定性的资本充足监管体系。
5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关键措施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失效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尴尬困境:正如我国银行业能够抵御次贷危机的侵袭的原因是非市场化的因素一样,资本充足率监管失效也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我国是《巴塞尔协议》的签约国,如不积极健全我国资本充足监管,势必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我国银行经营的国际化。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充足监管在《巴塞尔协议》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被包括欧洲、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体所接受,作为一个正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且正在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的正常化以及制度化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的关键措施如下:
5.1 积极完善市场约束功能
资本充足监管为“舶来品”,是发达市场国家为解决快速发展银行业制定的,其前提是有着完善的市场约束功能。完善资本市场约束功能:一是加强银行的信用评级。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目前,银行交易主体对利率的定价权很大程度上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三是尽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标志政府对银行运营出现破产所进行的担保将会消失的同时,也说明银行运营主体相关责任逐渐增强。
5.2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与政府的复杂关系导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我国银行业应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机制以及决策制衡机制;积极推动有实力的银行在境内外上市,克服国有商业银行委托链条中的缺陷,完善市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风险经营中的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增强股东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银行控股股东的监督,有效控制关联交易,抑制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银行提高资本的内在激励和降低风险的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协调统一,促进银行体系稳定发展。
5.3 健全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必须依赖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环境,如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规范政府的职能范围,打造规范、清晰的政府银行关系,谨防资本充足监管的“制度性陷阱”;同时,应放松银行业的进入管制及壁垒,强化银行的市场竞争,使得广大金融机构能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打造一个“可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确保银行处于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参考文献:
[1]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济南金融,2007(9):47-50.
[2]张强,武次冰.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88-92.
[3]刘世荣.对商业银行财务预警指标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性分析 [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31-36.
[4]赵瑞,杨有振.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赢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85-92.
[5]钱海刚,王常雄,孔貌.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52-56.
[6]周光宇,杨博.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实证研究 [J].上海金融,2010(1):51-54.
一引言
银行的竞争力首先表现在资信上,而国际权威资信评级机构总是把资本充足率作为评级的重要尺度。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低,资信评级也相应较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就相对较高,融资渠道受限;同时也不利于其海外业务的拓展,以及同其他经济、金融实体之间开展合作。同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资本严重不足且受不良资产困扰的商业银行将可能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倾向增加而导致利率轮番上涨,进而危及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达到监管要求,对银行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资本充足率相关标准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办法对满足资本、核心资本及扣除项的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分析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截止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按照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
表一: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11.28
9.01
8.34
62.93
2006
12.65
10.53
7.31
73.71
2007
13.36
10.58
6.82
101.03
2008
12.31
9.86
2.68
112.76
2009
11.45
8.83
1.77
149.55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
表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6.52
4.07
4.28
91.3
2006
7.31
4.77
3.44
106.58
2007
9.85
7.46
2.4
125.02
2008
10.53
7.27
1.28
168.75
2009
10.25
7.34
0.92
203.28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
一般而言,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大,其经营实力也会更加雄厚,相应的抗风险实力会更强,这些银行会比一些小银行占有更强的弹性负债能力,赢得客户信任的机会更大,因此其开展信贷业务只需少量的自由资本;规模较大银行的破产风险很小,原因在于其自身收益与成本简单可控。与其相对,小规模的银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相对较低,造成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或者吸收了大量不良资产等问题时,其获得救济资金的能力较差,造成小银行经营业务难以持续,随之而来的是储户的挤兑风潮,严重时会发生银行倒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其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呈反方向变化。
(二)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率
1969年戴维?贝勒首先提出银行资产增长的基本模型,其基本表达式是:
SG1=ΔTA/TA=ΔEC/EC
上式中,SG1表示资产增长率;TA表示总资产;ΔTA表示总资产增长量;EC表示总资本;ΔEC表示总资本增长量。
上述公式描述了银行资产增长的约束条件,总资产的增长率和总资本的增长率是相同的概念。也就是说,银行的风险资产允许不同于资本增长额,然而必须要有相同的增长率。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上市银行业的快速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各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竞争优势,扩大其业务市场,在努力扩增市场份额的同时刺激了其对于资本金的强烈需求。当银行业体制对于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缺乏相应的约束时,市场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避免会发生盲目扩张的现象,最终的结果是;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将会远远超过银行自身的资本增长速度,进而降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因此,资产增长率较快的银行即预期成长性较高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会太高。
(三)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
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的表达式: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它代表银行的盈利水平,反映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银行资产收益率高,这就说明了银行资产的获利水平较高,反映了银行经营效率较高。依据公司财务理论,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会随着业务规模的加速扩张相应的增加,因此,企业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吸收最便捷,最低成本的资本金,这其中最优质的资产就是公司每年的留存收益,之后才会考虑进行外部融资。同理,我国银行业的快速扩张所需要的资本来源首先会是银行内部的留存收益,其次才是同业拆借,目前我国银行业股利支付比例普遍不高,净利润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内源融资的比例。因此,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正比于其资产收益率。留存收益比例较高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强,以留存收益增加资本金,大大提升其资本充足率。因此,资本收益高的上市银行会有更好的资本充足率。
(四)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在我国评价一个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表明商业银行产生坏账的几率非常高,回收风险资产的可能性较小;当不良贷款率较低时,表明商业银行的风险较小,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较低。当分析不良资产如何影响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不良资产和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表面上没有明显关系,然而,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例如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不良资产禁止计入商业银行资本金中,而资本净额中必须剔除未提足部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冲减商业银行的资本会随着不良资产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损耗来自于一定程度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权重会随着不良资产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不良贷款率和资产充足率成方向变化。
(五)上市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比率
商业银行在的固定资产反映了银行可以对外担保?r值的大小。一般来说,银行的信用强弱和银行的固定资产相关联,银行的固定资产越多,信用越高,其产生违约的概率越小;对外担保能力较强,其获得外债达到扩大银行自身资产规模的能力越强,这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负面影响。
(六)上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比
所谓的存贷比指的是贷款总额和存款的比值,它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侧面反映出商业银行的扩张速度,存贷比能够双向影响资本充足率。单纯从银行盈利层面考虑,存贷比越高越好,毕竟存款需要利息,当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多,贷款较少,这就回造成银行的资本成本较高,降低银行收入,其盈利能力降低。反之,假如存贷比例上升,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促使增加银行资本,进而增加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作为存贷机构必要的资本用来支付客户的现金支取必不可少,银行从风险的层面考虑,必须预留一定量的库存现金,当存贷比太高,这部分资金必然减少,当出现挤兑时,可能出现支付危机,对银行和本地区经济造成较大危险,因此,银行存贷比也不能太高。我国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存贷比的最高比例为75%,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的盲目过度扩张。从该层面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对资本充足率起反作用。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选取
对于变量的选取,采用资本充足率为解释变量,用Y表示,总资产(X1)、总资产增长率(X2)、资产收益率(X3)和不良贷款率(X4)作为解释变量,并且选取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用总资产增长率来代表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对于成长性较强的企业而言,它们自身的负债要求也就相对来说较高,表现在在资本充足性上就是两者之间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当总资产一定时,那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两者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数额中的大小,它和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用8家股份制银行2012~2016年间连续5年财务报表的历史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计量分析,采取的?量模型为:Yi=β0+β1LnX1i+β2X2i+β3X3i+β4X4i+μ。
(三)回归结果
表1
■
由上表可以看出,计量方程的表达式为Y=-0.123582LnX1-0.045672X2+12.49663X3+0.129165X4
t:(2.115645)(2.690123)C(5.190143)(1.96745)
四、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计量模型得出的结果,本文针对总资产、总资产增长率、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进行进一步分析。具体如下:
(一)总资产分析
由最终计量方程式可以看出,总资产的系数为小于0的值,且其对资本的影响显著,这也正应证了新资本协议中的对于规模越大、声誉越好的银行,监管当局应适度降低审查和监管力度。同样监管当局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应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做到最优化监管。
(二)总资产增长率监管
有分析结果可知总资产增长率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针对两者的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追求规模庞大和快速成长成为股份制银行的发展目标,然而这就使得其面临的风险资产剧增,要远远高于其资本规模的增长速度,因而本文的实证结果现实两者的负相关关系。
(三)资产收益率分析
在本文模型的分析中,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显著。衡量银行盈利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资产收益率,因此银行为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注重资产的合理安排,尽量提高资产收益率。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中间业务在我国股份制银行业务中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不成熟,较低的效率严重拉低了资产收益水平,造成资本充足率的低水平状态。
(四)不良贷款分析
二资本充足率相关标准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办法对满足资本、核心资本及扣除项的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分析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截止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按照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
表一: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11.28
9.01
8.34
62.93
2006
12.65
10.53
7.31
73.71
2007
13.36
10.58
6.82
101.03
2008
12.31
9.86
2.68
112.76
2009
11.45
8.83
1.77
149.55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
表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6.52
4.07
4.28
91.3
2006
7.31
4.77
3.44
106.58
2007
9.85
7.46
2.4
125.02
2008
10.53
7.27
1.28
168.75
2009
10.25
7.34
0.92
203.28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
资本充足率=净资本余额/风险加权资本余额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余额/风险加权资本余额
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后,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都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基本满足要求。通过表一表二的比较,可见,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不良贷款比率相对较高,然而从07年开始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已经大于100%,可以覆盖不良贷款损失的风险。
综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包括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
我国银监会一直高度重视资本监管,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近几年来要求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充足率8%基础上,还要计提逆周期附加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还准备引进动态拨备和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重要补充。可见,我国银监会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就目前的状况,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接近该门槛值,而09年略显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从08年开始满足该门槛值;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大型商业银行还有待加强;可喜的是,资本和拨备作为抵补不可预期风险和可预期风险的核心工具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认同。
四《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要求
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核心内容在于提高了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主要的变化有:
(1)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到4.5%。新的一级资本规定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执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
%。 (2)增设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此后,“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总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至7.0%、8.5%和10.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7-0093-03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银行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导致所计提的监管资本不能充分吸收危机期间的损失。为此,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Ⅲ》,强化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并设置了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的国际标准,以增强金融和经济环境不利情况下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
2011年8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银行资本监管框架向《巴塞尔协议Ⅲ》的过渡。现行国内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仅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办法》参考《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办法》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根据2011年6月末的数据,311家国内银行全部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92%。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能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目前对资本充足率水平的要求,然而,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当下较高水平的资本充足率主要得益于前几年的资产剥离以及高利差环境,资本补充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时,新的巴塞尔协议重新定义及分类了银行资本,而我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几乎都是普通股权益,与核心一级资本趋同,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与统一监管标准下的世界其他银行相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一)银行风险资产的快速增长降低了资本充足率
从2005年到2010年,尽管我国央行不断变更货币政策,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中货币供应量还是在逐年增加,特别是2009及2010年,广义货币余额M2与基础货币的倍数放大,商业银行体系存贷款额增加,尤其是贷款增速的加快,消耗了一定的资本。我国银行业资产增速从2008年开始加快,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情况来看,2007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04%,2008年降至13.37%,2009年呈现出更明显的降幅,贷款增速的提高显著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从贷款规模、增速以及资本充足率都较高的4大行(不含农行)的情况来看(表1),情况较为突出。2009年第一季度贷款环比增速(平均)达16.05%,资本充足率由13.03%降至12.39%,尽管还保持在监管水平之上,但随着2009年后几个季度贷款的继续增长,如果不补充资本,其资本充足率必不能支持如此快速的资产增长,因此,4大行都在2009年推出了各自的融资计划,补充资本。
(二)中小银行股本有限,盈利能力弱,内部积累不足
从我国银行核心资本的构成来看,普通股、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我国中小银行的普通股股本有限,与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在核心资本构成中,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与银行盈利能力有关,银行的盈利能力强,能够用于补充资本的资本金就会增多。从西方国家的银行发展历程来看,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在银行核心资本补充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核心”一级资本的作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值得重视。
一、引言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综合经营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贯穿于银行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作为银行监管的核心内容,资本充足率监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开展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原有的对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方法不能准确反映银行的风险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6月颁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最低资本要求作为新协议的第一支柱,并提出新的风险度量标准与方法。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公布我国资本充足率的测算标准,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之后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自此,《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指针。
(一)国外研究状况
Kane(1990)、Duan(1992)、Flannery(1998)、Hellmann(2000)、Maclachlan(2001)、Jagtiani和Lemieux(2001)认为,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要提高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必须配合相应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安排,通过加强市场约束机制,才能实现银行的有效监管。Shrieve和Dahl(1992)通过对美国1800家银行1983到1987年的数据分析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和风险的变化,得出资本充足率小于7%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增加速度大于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Jacques和Nigro(1997)通过分析发现,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的变化既有内生原因也有外生原因,认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都会产生影响。Agoraki等(2009)通过分析监管、竞争和风险的关系,认为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可以减少银行的风险。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部分学者也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否有效进行了分析。胡颖荻和章宁宁(2006)通过对工行、农行、建行和中行1990年到2004年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不能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价值,减少银行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无效的。王亚旭(2007)基于Shrieve和Dahl(1992)提出的联立方程组模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调整进行了2SLS分析,认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以前监管压力无效,实施以后监管压力的效力增强。钱海刚、王常雄和孔貌(2009)通过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6~2007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明显,原因可能为银行的垄断竞争的行业特征、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和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刘晓星、卢菲和王金定(2011)基于Jacques和Nigro的研究方法,引入两个虚拟变量来衡量最低监管要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的影响,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现阶段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还不能有效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黄光和吕江林(2012)通过分析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管理、改革转型和强化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影响,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我国银行业正式确立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体系。之后,银监会又了一系列的规章文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图1显示了2003年到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的银行数量,其呈现了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在2009年以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10%以上(表1),都超过了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
三、实证分析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目的就是控制银行破产风险,提高银行的价值。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银行资产规模、银行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相关性,来判断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
(一)变量选取及样本选择
一是不良贷款率(RISK),在我国,银行资产的主要来源是信贷资产,资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良贷款,最能反映银行风险概率的指标是不良贷款率,因此选用不良贷款率表示银行的风险水平。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则说明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
二是资产收益率(ROA),银行资产收益率(银行净利润/平均总资产)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其内部积累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通过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或是通过留存收益核销呆坏账,这两种途径都能增加银行的价值,因此选取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估银行价值的指标。如果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则说明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有效的。
三是资产规模(SIZE),规模越大的银行其风险分散能力越强,其投资机会和资金获取渠道越多,因此,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本充足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择的数据是时间序列,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在Eviews中对不同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做单位根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从表2可以看出:RISK序列是平稳的,而CAR、SIZE和ROA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在经过一阶差分之后,这三个序列都是平稳的。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经过了序列相关性检验之后,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得出的结果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的时候,资产收益率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资产规模会对资产收益率产生影响;在滞后两期的时候,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在滞后三期的时候,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资产收益率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资产规模会影响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会对不良贷款率产生影响。
(四)相关性检验
从上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现在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以下结果:资本充足率与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6、-0.1265和0.6157。说明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产规模和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五)回归分析
为了判断相关性检验的准确性,再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а1、а2、а3、β1、β2和β3是系数,μ和δ是残差。回归结果如下:
R由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6972和0.6035,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相关性检验结果一致;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相关性检验结果相反。
四、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结果相反;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结果一致。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有一定效率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增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在降银行的风险方面效果不明显,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也处在金融开放和自由化的进程中,随之而来,银行业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就显得更重要了。下面就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建议。
一是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与政府的复杂关系导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就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逐步健全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提高银行风险经营中的决策和管理透明度,控制机会主义和关联交易,形成内在激励和降低风险的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二是完善市场约束功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需要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环境,要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就要进一步加大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市场的功能,规范政府职能,为银行业经营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在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环境下,还需要完善市场的约束功能。要增强市场约束功能,首先,要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其次,要加强银行的信用评级,增强市场信心;再次,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与监管当局共同发挥维护银行稳定和安全的作用;最后,要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增加存款人对银行运营的责任,消除存款人的道德风险,更好地约束银行的运营。
三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监管水平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监管部门应不断探索,将资本充足率监管与法人治理、内部控制和分类监管等一系列监管手段和方式相结合,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注释
{1}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参考文献
[1]李裕坤,贺潇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黄光,吕江林.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
[3]钱海刚,王常雄,孔貌.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J].金融观察,2009.
[4]刘晓星,卢菲,王金定.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96-02
一、引言
1991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创立了银行资本监管的统一的国际标准,目的是加强银行业的监管,防范银行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实行了该协议,但却遭遇了经济的衰退。2004年《巴塞尔协议II》公布,其中在《巴塞尔协议I》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监管和资本约束,因此在这三个方面的监管下,更加促进了资本与风险之间的敏感度,同时更多的学者认为,《巴塞尔协议II》的框架性使得其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因此,在巴塞尔协议2013年的最终出台的文件中,设定了逆经济周期的比例。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高国华,潘英丽(2010)的文章《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研究》,该文使用了110家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不仅研究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同时对其是否具有对称性做了实证检验,得出在经济上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小于经济下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减小的幅度,同时得出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大于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幅度。该文还对风险加权资产的顺周期性做了实证分析,得出风险加权资产的顺周期性并不明显,因此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主要来源于资本的监管。
蒋海,罗贵君,朱滔(2012),发表的《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性研究》中,作者以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1998~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做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具有负相关关系,即逆周期的经济关系。
俞晓龙(2013)发表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在该文中,作者用29家不同类型的银行的2005~2012年数据,对不同类型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分析,得出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非常显著,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不显著,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逆周期的特征。
姜华东(2014),发表的《金融周期、“大而不倒”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一文中用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心,以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界限,前后分别进行实证检验。而且为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宏观经济的变动部分,分别用GDP增长率、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进行验证。
三、理论框架与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了与Ayuso类似的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持有资本成本的各期折现期望的最小值来确定各期持有成本的大小。而银行资本的成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有资本的成本,第二部分为资本调整的成本,第三部分为资本不足可能产生的监管惩罚。因此可以得到的资本最优持有水平的公式为:
其中,Kt为第t期的资本量,It为t期调整资本量,α代表持有资本的成本,γ代表资本不足可能产生的惩罚成本,δ为资本调整成本,Costt为第t期银行持有一定量资本的总成本。
求最优解,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其中,(Kt-Kt-1)为实际资本水平与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水平的差,也称之为资本缓冲或者超额资本。
根据该模型的结果,将模型初步设定为:
其中,Bufi,t表示第i个银行在t期的超额资本充足率,Bufi,t-1表示第i个银行在t-1期的超额资本充足率,Xit,表示其他与资本充足率相关的控制变量。
被解释变量指标的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指标选为超额资本充足率,超额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不仅是上述理论的被解释变量,同时也表示银行在不受监管约束下持有的超额资本,用以增加投资者信心、应对监管压力以及在未来面临有利机会时扩大投资。因此,超额资本可以反应资本充足率的周期性效应。超额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的使用还要考虑到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
2012年《巴塞尔协议III》。协议中规定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调整为6%,“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金比率,即资本结构中吸收损失的最高要素)由2%调整为4.5%。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同时增设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将根据各国情况进行具体执行。在我国,银监会也出台相应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0.5%。最终,2012年和2013年的超额资本充足率选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去10.5%,即超额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0.5%。
但是考虑到2004年3月1日开始实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故本文将2012年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去8%作为超额资本充足率。即:
解释变量的指标选取。经济周期。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选取GDP产出缺口、GDP增长率来代表经济周期指标。其中GDP产出缺口是应用HP滤波方法将2006-2013年的GDP总量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其中的趋势成分为潜在GDP产出,而周期成分即为GDP产出缺口。经济周期变量cycle是我们主要考察的变量。
控制变量的指标选取。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考虑到超额资本的影响。因为资产规模――Asset,一般来说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高。银行盈利能力――Roa,同样,银行的盈利能力应该与资本充足率成正比的。不良贷款率――Npl。不良贷款率如果比较高的话,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收回,因此,资本充足率会降低。核心资本充足率――Tlrat,在提到资本充足率,人们往往以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表示,由于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资本充足率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本文选取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之一。附属资本净额――NSCPT,这个指标并不常被用做研究,但是该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心或一级资本数量。
四、实证研究
本文以我国164家全国性及地区性商业银行为样本,其中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其余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样本区间为2006~2013年,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使用的计量工具为eviews6.0,检验方法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回归。
建立模型:
其中, Gdpcycle表示GDP产出缺口,Gdprate表示经济增长率,Roa表示资产收益率, Asset表示资产总额,Tlrat 代表核心资本充足率,Nscpt代表附属资本净额,Npl代表不良资产贷款率,Bufi,t-1 表示上一期的资本充足率。
序列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可见各指标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数列是平稳的。
用H(Redundant Fixed Effects Tests)检验和F检验来验证是选择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或者是个体随进效应模型。H检验的结果表明,拒绝原假设(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优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F检验――混合回归模型or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检验的结果表明,接受原假设(混合回归模型),即混合回归模型优于个体固定效应。因此,本模型采用混合回归模型。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结果如下:
该表显示无论经济周期指标选取GDP产出缺口还是GDP增长率,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方向显著。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充足率与GDP缺口、GDP增长率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宏观经济具有同周期性。并且,资产规模Asset、资产收益率ROA、核心资本充足率Tlrat、附属资本净额Nscpt等与超额资本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大银行和盈利能力强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率水平较高。不良贷款率Npl与被解释变量成负相关。那么银行可以据此调整资本充足率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也就是说当经济上行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率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放贷规模扩大,此时,资金不论是投资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中,都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超额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的资本相对减少,银行基于谨慎性和流动性的考虑,减少放贷规模,此时,企业贷不到款,无法进行产品的持续生产,因此,对实体经济和整个市场来说,都进一步压缩,使得经济进一步下行。这种特征,归根到底是银行信贷的周期性作用,同时该行为也被称之为“金融加速器”作用。
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做了实证研究,证实我国商业银行确实存在与宏观经济同周期的状况。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在制定资本监管的相关政策时,应该制定相应的逆周期指标动态指标,即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当资本充足率达到一定水平则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资本充足率降低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自动调低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最低充足率,这样使得金融机构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不至于收缩贷款,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再锦上添花,而起到一定雪中送碳的作用。同时,由于不同性质的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不明显,监管当局应该根据不同性质的银行建立差别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
参考文献:
[1] 李文泓,罗 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147-157.
[2] 高国华,潘英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82-89.
[3] 俞晓龙.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3(11):44-49.
[4] 王晓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29-34.
[5] 吉余峰,缪龙娇.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分析[J].经济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