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7: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下工程施工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U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防水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商务楼工程地上面积为25003.7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679.6平方米,结构形式为主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及车库为框架结构,地下2层,地上21层,其中地下二层为地下车库,一层至四层为公共商业部分,五层至二十一层为单间商业。防水施工分为底板防水、外墙防水两部分。
1.2防水材料
本工程地下室防水材料为单层4mm厚SBS防水卷材,面积约26000m2。
1.3地下室防水工程详细做法
1)基础底板防水设计做法如图1所示。
图1 底板防水做法
2)外墙防水设计做法如图2所示
图2 外墙防水做法
1.4防水施工条件
基层必须牢固干净,无松动、起砂、空鼓、脱皮等缺陷。基层表面应平整光滑、均匀一致,其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阴阳角应做成均匀一致,阴角为平整光滑的圆弧,阳角为钝角。施工环境温度不低于-10℃。
2地下室底板防水施工
2.1施工工艺流程
砖保护墙放线砌筑砖保护墙抹砖保护墙找平层抹垫层找平层养护基层清理基层干燥卷材进场取样复试特殊部位增补处理、附加层SBS 防水卷材施工抹防水保护层。
2.2施工要点
1)保护墙放线:建筑物基础底板垫层施工后,按施工图放出保护墙位置线。2)砌筑保护墙:按设计要求砌筑保护墙至基础底板上皮标高以上400mm。3)找平层:为了使SBS防水卷材与基层粘贴牢固,在底板垫层、保护墙,应抹找平层并压光,使防水卷材铺贴在一个平顺的基面上。阴阳角要抹成圆角。4)找平层养护:找平层抹完后应养护,待强度上升后,方可做防水层。5)基层清理:基层清理时必须将突出基层表面的异物、砂浆疙瘩等铲除,并将尘土杂物清扫干净,阴阳角等处更应仔细清理干净。6)基层干燥:防水层施工前基层要干燥。7)SBS 防水卷材施工:①涂刷基层处理剂(冷底子油)。在已经处理好的基层上涂刷基层处理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或露底。②细部附加增强处理。对于阴阳角、管道根部等部位应做增强处理。③弹粗线。在已处理好并干燥的基层表面,按照所选卷材的宽度留出搭接缝尺寸,将铺贴卷材的基准线位置线弹好,以便按此基准线进行卷材铺贴施工。④采用空铺卷材。本工程地下室底板采用空铺,空铺法主要是搭接部位防水卷材的熔粘要牢固,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卷材铺贴质量。⑤墙面采用熔粘端部卷材。将整卷卷材(勿打开)置于铺贴起始端,对准基层上已弹好的粉线,滚展卷材约1m,由一人站在卷材正面将这1m卷材拉起,另一人站在卷材底面(有热熔胶)手持液化汽火焰喷枪,慢旋开关、点燃火焰。调呈蓝色,使火焰对准卷材与基面交接处同时加热卷材底面与基层面,待卷材底面胶呈熔融状即进行粘铺,不得过分加热或烧穿卷材。再由一人以手持压辊对铺贴的卷材进行排气压实,不得有空鼓、皱折,这样铺到卷材端头剩下约30cm 时,将卷材端头翻放在隔热板上,再行熔烤,最后将端部卷材铺牢压实。⑥卷材搭接缝施工。卷材搭接缝以及卷材收头的铺粘是影响铺贴质量的关键之一。搭接缝不随大面一次粘铺,而做专门处理是为保证地下工程热熔型卷材防水层的铺贴质量。搭接缝及收头的卷材必须 100%烘烤,粘铺时必须有熔融沥青胶从边端挤出,用刮刀随即将挤出的热熔胶刮封接口,使接缝粘结严密。8)保护层施工:①保护层应满足《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范中4.3.8的规定。②防水层做完后,按设计要求做好砼保护层;立面为抹水泥砂浆保护层。在防水层上行走或用胶轮车运输材料,应在其上铺脚手板。
3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
3.1施工工艺流程
结构穿墙螺杆孔封堵结构面清理拆除根部临时保护墙SBS 卷材施工保护墙施工。
3.2施工要点
1)结构穿墙螺杆孔封堵首先对外墙对拉螺杆孔处理完毕,如图3所示。
图3对拉螺杆孔处理
a—固定模板螺栓 a—嵌缝材料 c—防水砂浆
2)结构面清理:首先,将固定模板用的对拉螺栓周边混凝土凿成直径50mm、深25mm 的外大内小的洞,在根部将对拉螺栓拆除或割除,再将所留空洞浇水洗净、湿润后,用防水砂浆塞实、抹平、压光。对模板接缝处的水泥渣用磨光机磨平,对外墙表面水泥浆等杂物用铲刀和钢丝刷清理干净,最后将混凝土表面灰尘扫净。3)小心拆除根部临时保护墙,将防水层清理干净。4)复杂部位增强处理:对于阴阳角、管道根部以及变形缝等部位应做增强处理。5)SBS 防水卷材施工:同底板。6)防水护墙厚120mm,采用粉煤灰砖每隔2米砌240×240砖垛,防水护墙每隔5~8m 及阴阳角转角处留置施工缝。7)细部处理:伸出外墙的管件需穿透防水层,在管道穿过结构处埋设套管,套管上附有法兰盘,防水层粘贴在套管的法兰盘上,搭接宽度至少为100mm,并用夹板将防水层夹紧。防水层与管道埋设件连接处的作法示意如图4所示。
4抗浮锚杆处施工
4.1抗浮锚杆施工条件
1)抗浮锚杆施工完成,抗浮锚杆试验合格。2)基础垫层清理时必须将突出基层表面的异物、砂浆疙瘩等铲除,并将尘土杂物清扫干净。3)找平层抹完,待找平层强度满足防水施工后清理干净。4)其余同底板防水施工作业条件。
4.2施工工艺流程
基础垫层清理 抗浮锚杆孔用M30水泥砂浆填平1:2.5水泥砂浆找平层4mm厚SBS防水卷材施工建必特熔化于钢筋周围不小于100mm,厚度不小于4mm刷聚氨酯以抗浮锚杆钢筋为中心做100mm直径,抗浮钢筋上返高度100mm,涂刷厚度3遍1.5mm防水砼保护层。
4.3施工要点
抗浮锚杆孔洞低于垫层表面50mm清理干净。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的过程中注意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厚度均匀,并且沿抗浮锚杆钢筋上返100mm。SBS防水施工中注意抗浮锚杆处钢筋根部的处理要加强,并保证和钢筋间粘接牢固。
5质量检查及成品保护
5.1 质量检查
防水层施工中,每一道防水层完成后,应由监理、业主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1)提供认证、复检、技术指标、合格证等资料。2)卷材的搭接缝以及附加盖口条,必须粘结牢固,封闭严密,不允许有外观缺陷存在。3)卷材与穿墙管之间应牢固粘贴,卷材末端收头部位应封闭严密。4)不允许有渗漏水现象。5)密封防水处理部位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隐蔽。
5.2 成品保护措施
严防各种工具及杂物碰坏防水层。减少人员走动,防止穿带钉鞋损坏防水层。做好的防水面严禁堆放工具及材料。在浇筑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时,运送混凝土小车的铁腿必须用橡胶卷材垫好,并要捆绑牢,避免小车铁腿损坏防水层。如发现防水层损坏要立即修补。
6结语
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工程是关系着建筑物结构主体自身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只有在施工过程中正确落实防水施工技术措施,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才能真正确保地下室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切实有效的避免渗漏这一质量通病的出现。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详细总结了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及要点,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收到了良好的质量效果,顺利通过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地下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地下工程建设不仅包括民间个人行为,也包括政府行为,例如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等,这些工程中隧道工程占据的比例相当大。与此同时,城市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其地下部分多配备有停车场或商场等。以上所谓的个人行为或政府行为均涉及到地下工程问题,且其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均牵绊着每一个社会人的心。本文就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予以讨论。
一、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努力,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或方法的发展令人欣慰。目前,地下工程主要施工技术包括盾构法(泥水平衡盾构/气压平衡盾构/土压平衡盾构)、新奥法、TBM法、浅埋暗挖法、非开挖施工、顶管法、沉管/沉井/沉箱法、ECL法、明挖法/盖挖法等。本章节就沉井法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技术、盾构法施工技术及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展开讨论,以探明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沉井法施工技术
沉井法施工技术在我国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时间较长,但就现代地下工程建设中,沉井法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依然较广。沉井法施工技术的优点包括:技术简单、占地面积小、挖土量少、造价低等。此外,沉井结构可用作地下构筑物的围护结构,这样一来,沉井结构的内部空间亦可被利用。钻吸法沉井新工艺是传统沉井法施工技术的创新,其由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首创。中心岛式槽挖法也是基于传统沉井法发展而来,其亦是由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首创。实践证明,钻吸法沉井新工艺及中心岛式槽挖法在地下工程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二)顶管法施工技术
水下长距离顶管施工方法是在地下水位以下直接长距离顶进管道,该施工技术的优点包括:无需在水下开挖土方或挖槽、无需任何降低水位的辅助措施、造价低、施工速度快、降低特殊环境中的施工难度系数等。现阶段,水下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在国外多个国家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地下工程施工规模的扩大及施工要求的提高,我国钢质管道长距离顶进施工方法取得了新的突破,并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取得了成功。
(三)盾构法施工技术
盾构法施工技术多用于隧道掘进施工中,尽管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则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就盾构法施工技术掘进隧道而言,占据世界前两位位的国家包括:日本、德国,该两国的盾构法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当高。盾构掘进隧道对施工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特别是施工难度系数较大的纵长地下结构,亦可正常施工,且其覆盖层浅,尽管在含地下水的底层或稳定性较差的底层施工,其均不会引发大面积沉陷或地表断裂。根据盾构法施工技术的施工特点,其亦可用于高压强地层或松散土质的底层(例如:流动地层或软塑性地层等)。此外,盾构法施工技术在暂时稳定的地层亦可正常施工作业,但此时的盾构仅发挥顶部保护作用。总而言之,盾构法施工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就盾构法施工技术的优点及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如下表所示:
(四)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典型类比分析法
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典型类比分析法源自于对工程实践的总结,其首创者为中国学者李世辉。实践证明,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典型类比分析法适应中国国情,且其应用效果较佳。典型类比分析法属于一项初步的综合集成技术,其是用于预测与控制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在特定时刻的行为。此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特点包括:信息不完全、不一致且不确定,数据匮乏、机理不清,不支持从整体角度使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预测或控制;系统整体行为,允许通过量测个别宏观参数来实现有效控制等。
典型类比分析法组成成分包括典型分类与类比、个体测试数据、理论分析等子系统,且三者间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典型类比分析法在获取、表达或处理信息时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特点知识,其亦是一种人机结合的智能化系统。
二、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技术
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与岩土体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地下水作用、围岩构造等因素有关。现有设计方法多以事先确定的影响因素为基础创建数学及物理模型,并以各数值方法及解析方法等为手段对工程的稳定性予以判断,从而得到最优开挖方案。实践证明,该设计方法受到岩土体、地应力的分布及岩土应力与渗流间的耦合关系制约。通过对现有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的分析,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应用而生。
研究结果表明,若把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结合原有计算方法及计算模型使用,有助于把各自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融合了力学计算、监测技术及经验评估等,其是一种以施工监测、监测信息为显著特征的地下工程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可对围岩开挖过程的稳定性及支护过程的施工状态予以全程监控,并将获取到的信息准确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工作人员仅需对相关信息予以分析研究,便可准确掌握支护的作用及围岩的稳定性,并获取支护参数及围岩参数,从而为设计决策技术施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阶段,量测信息可对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予以反演计算,从而对地质信息的正确性予以检验,再通过反演分析法获取围岩力学参数,并利用有限元等数值方法计算分析围岩的稳定性,以此对工程后续施工发挥指导性作用。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技术包括信息采集-施工监测、信息处理-反演分析、信息反馈-稳定分析等三个环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或方法多样,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努力,我国在部分施工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盾构法等应用前景较广的施工技术,对其的研究及创新应该进一步加强。此外,就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设计方法而言,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在确保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国地下工程施工企业深入研究及广泛应用。在研究及发展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时,应该始终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环境良好、经济合理”的原则及理念,对各种可能技术手段予以灵活搭配、综合运用,以适应我国地下工程综合化、大型化、复杂化、深层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4):649-655.
[2] 陈锋.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地下工程,顾名思义,即建筑在地面以下的工程。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地上空间日益紧张,地下空间必将成为开发的重点。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核心课程,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知识更新很快,且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任课教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该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期待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课程的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矿山、道路、水利水电、城市地下空间等领域地下工程施工的主要工艺、技术、设备等,内容包括平洞施工、立井施工、斜井施工、掘进机施工、盾构施工、顶管法施工、沉管法施工、冻结法和注浆法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下工程施工挖掘和支护的相关术与工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从主要内容来看,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1.1学科综合性强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涉及课程多,综合性强。该课程不仅涉及到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土力学、地下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还与爆破、通风、给排水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内容庞杂,各章节跨度大。
1.2课程实践性强
与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绝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平洞、斜井、立井等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这些知识的讲授,单纯依靠课堂“板书+PPT”的解说难以让学生完全掌握。
1.3知识点更新快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涉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技g与工艺日新月异,而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在本科生所用教材中往往难以体现。考虑到地下工程埋藏越来越深、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实际情况,恰恰是这些新工艺,在以后的建设中必然得到广泛应用,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亟待解决。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
从现有关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教材来看,各高校采用的本科生教材行业特征显著,针对性较强,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符合当前教育行业“大土木”的精神,更与我国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背景不协调。因此,针对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水平、研究侧重点,选取符合自身特色和层次的教材是目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授课的重要问题。
2.2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板书+PPT”为主,辅以少量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这种方式虽然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所改进,但仍不能满足大土木行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3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目前采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现场观摩实习。考虑到安全管理、经济效益等因素,施工企业一般不同意学生到现场学习和实践,即便接受,观摩学习也仅有数天时间,很难看到整个施工过程,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完整的施工工艺流程。
3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应当补充地下工程新的施工工艺,广开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案例、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工程建设中自主创新的施工技术,如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管幕+冻结预支护、矿山法暗挖”的施工方法、蒙华铁路白城隧道采用的马蹄形盾构设备等。
3.2教学方法改革
以关键施工技术、方法为核心,减少教师理论讲述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环节。围绕特定主题或典型工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再由教师进行评论,合理的实现教学相长。例如,目前盾构施工中广泛采用的矩形盾构、马蹄形盾构等异形盾构的特殊工法。
3.3实践环节改革
任课教师应充分搜集资料,了解实际工程案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制能够反映主要施工方法全部过程的动画或视频,使学生对施工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盾构机的入井、掘进、支护、出井等过程。
结合我国主要城市大规模修建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工程的情况,组织学生到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处于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如明挖车站、暗挖车站、盾构施工区间等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初步掌握课堂上无法或难以讲授的内容。
4结语
本论文系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GJYJTJ01)资助成果,本文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部分措施已经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长期的动态过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也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濮仕坤,杨庆恒,李二兵,等.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四维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5):105-108.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city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afety hazards disease cause and the related safety problem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a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dex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he disease causes for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from monitoring,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the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afety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Key words: the city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he reasons of these diseases, and security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和急剧膨胀的人口数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以及建设用地紧张等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除了上世纪5、60年代建设的人防工程外,城市建设不断地增加地下工程项目。
地下工程的相关安全性问题
在新建的地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开挖大量土方和在地层中施工是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而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地下工程病害问题,如:大幅度降低地下水位、地层变形过量或失稳等等,对周围和地面的建筑物以及煤气管线、供电供水、通讯和交通在内的各种城市生命线安全造成危害,其严重后果难以估计。只有以评估地下工程安全性为基础,使防止病害的措施落到实处,才能顺利实施地下空间的开发项目。随着地下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发和上马,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人员意识到,较大的风险性是地下工程的特点之一,地下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其结构和实施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施工技术、原位测试、基础工程、结构力学以及岩土力学等诸多学科。地下工程建设作为利用开发地下空间的主要依托,其内在有着不确定性的项目特点,因为施工过程中不完善的安全管理以及缺乏足够重视各种安全风险,导致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固有的一些问题:如支护局部遭破坏、搅拌桩墙体倒塌造成桩顶支撑断裂等,直接影响了整体工程施工质量,致使工程遭受经济损失。在现阶段,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是地下工程施工的痼疾,往往使财产和经济因安全失效而出现巨大损失。通过对城市地下工程相关安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上海、广州等一些一线城市进行地下工程施工的实例,对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其中,广州荔湾区的一处深基坑工程,地面因施工而出现裂缝,致使附近一栋四层楼房发生严重倾斜,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因地层中所含的粗砂层裂隙发育而大幅下降造成,导致了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另外,广州中山八路的富力计量商品房在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地下水载荷因下雨而增加,导致抗倾覆能力较差的支护桩发生倾覆、断裂,严重破坏了基坑,损坏了地下电缆,由此造成工期被延误,并大量撤离邻近住户,经济损失较为巨大;此外,上海浦东张杨路商业购物服务中心的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邻近基坑施工干扰、速度过快的预制桩施工,大大降低了地层强度,致使破坏了局部支护,坑顶开裂、沉陷现象严重,坑底严重隆土,整个施工不得不进行停工抢险,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监测、施工和设计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设计方面,对场地地质情况的掌握不够全面,未能深入了解地质问题,如洞穴、松软夹层、易产生流砂地层和承压水等,导致错误取值地层参数,出现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不正确的设计计算,尤其是计算土压力等;施工方面,主要是未能符合要求的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地层强度因施工速度过快——尤其是过快的开挖速度——的扰动而被大大降低,常见的超挖情况,未能及时或适当处理渗水、流砂等事故等;监测方面,未能合理布置监测线(点)错误取值的报警标准或错误设置的监测参数,不准确的监测数据以及未能及时报警灯。只有从监测、施工、设计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从整体上对地下工程的病害进行防治。
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问题
地下工程结构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是地下工程在施工阶段进行之前、进行过程中以及完工之后需要全程考虑的重点问题。由于地下工程多为民防设施、基础设施和交通工程,因此实质上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与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密切相关。结构耐久性严重不足是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被忽略、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我国,一些地下混凝土工程由于处在地下潮湿环境,其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愈发突出严重。比如:天津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在半年时间内,就发现起皮开裂现象在地下混凝土排水管道表面已然普遍存在;仅1994年,我国在加固铁路隧道的耐久问题上就投入人民币超过4亿元;在2003年春对铁路进行突查时发现,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隧道高达68.6%,其中有3345孔混凝土梁体发生开裂顺筋,约有3300孔出现大面积锈蚀,有1763座隧道出现严重漏水,1948座隧道的锈蚀情况非常严重。这对当年及之后的铁路运行安全产生了非常大的隐患。由此可见,如果在地下工程施工阶段没有对结构耐久性方面的专项技术研究和支持,漠视工程结构耐久的问题和现状,将对工程的投资和使用寿命等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地下工程病害防治办法
由于地下工程较为复杂的施工过程和工程设计,尤其是尚未成熟的包括土压力理论在内的设计计算理论,致使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如影随形。为了使病害不再发生,使工程的可靠性得到提高,从监测、施工和设计三方面入手采取对病害的防治措施。
3.1 建立可靠的安全监测系统
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建立一套安全的监测系统以及时进行正确指导是必要措施。为了节约费用而对安全检测系统的建立敷衍了事甚至是干脆完全忽视,结果造成出现重大事故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是一种因小失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错误行为。可靠有效的安全监测系统不仅是有用的,更是必须的。在设置安全监测系统的安全报警标准和监测参数时,一般支护结构的位移,如建筑物沉降和倾斜、各种管线位移、水平位移等,均直接影响到安全控制,因此应设为重要监测参数。
3.2 信息化规范化施工
由于施工过程中多发生安全性问题,因此应提高施工过程的信息化、规范化程度。首先进行规范化施工,对质量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其次是提高施工技术的信息化程度,以安全监测反馈信息为依据,对施工过程及时进行优化和调整,包括对施工参数进行优化和对施工顺序进行调整,使施工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保证了施工安全。最后是防患未然,做好应对事故的措施。
3.3 紧密贴合工程实际
作为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场地地质资料是地下工程设计最重要的依据,每个场地地质情况的特殊性比较明显,因此要求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与工程设计。首先需要掌握完整的地质资料,包括各种设施、地下管线、周围建筑物和场地地质等;其次是充分考虑土层参数、当地经验和施工因素;最后是对施工参数进行及时、不断地调整,以及时对工程施工进行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结束语
通过分析地下工程的施工实例,对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病害原因进行总结,提出安全性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评估系统,从监测、施工、设计方面提出防治病害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地下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城市发展建设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率。防治病害的具体方法和安全评估系统,对于地下工程的施工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实用价值。
摘要:
针对应用型高等院校办学定位特点,依据实际教学情况,阐明了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特色与思路,论述了开展以提高工程能力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可行性,提出了构建统一关联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及有效实施工程实践教育的诸多举措,并分析了今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实践证明,紧密围绕工程实际,着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地下工程;工程能力;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U9;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28-05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这一重要的天然资源,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当前中国地下工程领域的热点与亮点。截止2011年8月,全国已有3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或新建地铁。按照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地铁总里程将达6 100公里。前所未有的地下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针对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
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学型工科院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指导思想[1]。其中,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良好教学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其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在首都建设行业中已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首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蓬勃发展,为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城市建设,土木工程专业于2006年正式设置了地下工程方向,在土木工程学科地下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特色与思路
鉴于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其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将服务于北京城市地铁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尤其以一线施工企业居多,加之地下工程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地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既要重视对学生吃苦耐劳和勤奋务实精神的培养,也要在知识结构上适当予以调整,包括增加工程一线所需的专业知识
教学,加强现场实际操作和施工技术与组织类课程的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训练等,力图使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实际工作中“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尽管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专业方向多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积累了众多有益的经验,但亦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之间彼此分散、缺乏关联、相互脱节等问题,未能有效形成一脉相承的、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实践环节学时偏少,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深入培育造成了不利影响。正如文献2中指出:“对学生来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各种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的。培养的途径也绝不是某一个教学过程所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认真总结既有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对地下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作了调整,将地下工程施工(32学时)与地下建筑结构(32学时)两门主干专业课程独立单列(多数高校将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合并为一门课程—地下工程),突出施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地位。着重对该专业方向大学4年期间的所有实习、科技活动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考虑,力图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密切衔接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提高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途径
(一)基本思想
众所周知,与一般房屋建筑工程不同,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漫长、线路标段分散、施工工法众多、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大等特点,依照常规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某一个工地进行短期实习,难以实现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取到好的实习效果。但相对于道路桥梁工程而言,地铁建设项目地点却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较密集区域,交通相对便利,非常有利于根据实际工程进展选择时机多次组织参观与实习。根据上述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借鉴不同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有益做法[3-8],遵循自身培养计划对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考虑、系统训练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以“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为主线的培养思路。所谓“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即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紧密围绕实际工程,将大学一年级末开始的专业认识实习、科技活动周,大学二、三年级相关课程设计,直至大四上学期的生产实习,以及下学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有机衔接,构建前后呼应、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为加强工程实践内容的连贯性,在地下建筑结构及地下工程施工等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中,均明确要求安排一定数量工程实践的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可行性分析
近年北京市轨道交通6号线、7号线、8号线二期、9号线、10号线二期、14号线、15号线等多条线路已相继展开,目前在施线路数量达13条。预计到2015年,13条新线陆续建成,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猛增至561公里。包括国内其他众多城市在内,前所未有的轨道交通建设在强力拉动内需的同时,也造就了星罗棋布的地铁工地,这为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地铁建设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良好契机尚需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予以实现。这些得益于多年来对首都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得益于业内深厚广泛的校友资源。学校一贯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与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政集团、北京市政研究院、榆树庄构件厂等众多承担首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均为学校地下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构筑了宽广而坚实的平台。
(三)主要举措
1.科技活动周衔接认识实习,明确专业方向,激发学习兴趣
自土木工程专业2006级地下工程专业方向专业认识实习起,学校年年组织学生参观北京市丰台区榆树庄构件厂,重点针对厂内地铁盾构隧道预制管片生产制作过程进行观摩教学,以此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第一站。通过实习,学生不仅熟悉了管片钢筋绑扎、模板架设、混凝土浇注、养护脱模等主要工艺流程,而且通过观摩细部防水构造,以及组装好的竖向盾构隧道管片等实物展示,初步对盾构隧道的衬砌构造与作用有了理解。安排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在建地铁工程项目,在几届认识实习活动中,先后组织参观了北京市政集团承建的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动物园站,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9号线东钓鱼台站、白石桥南站等工程,使学生对地下工程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等主要施工工法现场概况积累感性认识。例如,在白石桥南站明挖基坑开挖现场,学生不仅观摩挖掘机开挖过程,在一定程度熟悉了钢支撑的构造及作用,初步了解了明挖法基坑施工工艺顺序,这些均为以后土力学、地下建筑结构及地下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有益的基础。此外,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还积极推进地下工程施工学科及教学配套设施建设。2006年建立了施工技术仿真实验室,其中电动仿真盾构机模型及模拟盾构隧道施工的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体验并掌握典型施工方法与主要操作技能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认识实习周结束后,随即布置科技活动周的训练任务,即根据地下工程认识实习接触的主要内容,积极开展相关结构模型制作活动。学生自选题目,兴趣盎然地制作各种车站结构模型。这种活动不仅及时巩固了认识实习成果,切实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结构构造与力学概念,拓展思维空间,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确立定期回访工地机制,前后衔接主要实习环节
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宜构成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三个相互衔接且逐步扩展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地下工程方向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确立工地定期回访机制的做法能够实现三种实习环节的前后衔接与递进接力。经过认识实习周和科技活动周的初步实训,已经调动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随后的二、三年级相关课程学习中,学生有必要定期回访、调研当初认识实习工地,针对该工程后续建设情况进一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规模的地铁车站建设周期至少需要1~2年,而包括区间隧道在内的整个合同段项目建设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基本能够满足大学期间实习参观的要求。自2010年起,针对2007级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大三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环节,开创性地提出强化假期工程实践的口号,以实现暑期社会实践与下学期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目标,即根据各自以往跟踪回访地铁工地的情况,自主联系实习工地,并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深入施工一线开展一定时间的暑期工程实践,为大四上学期即将进行的四周生产实习预热。当四周生产实习结束后,继续保持定期回访机制,直至最后一个学期毕业实习乃至毕业设计环节结束。这样从根本上实现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全周期贯穿式吻合。例如:2006年、2007级相当一部分学生坚持3年间对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及9号线白石桥南站等工地的定期回访,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牢固掌握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原理及各种施工工法,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
3.理论教学注重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立足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课堂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于应用,在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工程施工等主干课程教学中宜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地下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安排课时上机操作理正、PKPM等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在巩固基本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下一步的课程设计及相关毕业设计提供实用技能训练的机会。在地下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主动联系参观地铁9号线玉渊潭竖井内安装的LOVAT盾构机及后来的掘进过程,以加强学生对盾构机构造、性能及工作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根据办学定位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突出实用性,即立足于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方向,以工程案例为主线,将主要章节知识贯穿衔接,展示工程实例照片,播放典型施工工艺视频,
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为检验专业实习及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适应首都地铁建设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明确围绕地铁车站设计与施工领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所编写的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力求通过学生在专业实习及理论课程教学中接触过的工程实例来反映现行规范的具体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及工程实践经验,使其领悟到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再从实践步步升华至理论的过程。例如: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地铁车站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体系进行结构设计,而毕业设计阶段选择地下结构设计课题组的学生则需要完成包括支护结构设计、车站主体结构主要构件结构设计在内的大量设计任务。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要求针对明挖法施工的普通地铁车站所涉及的灌注桩及冠梁施工、基坑开挖、钢支撑架设与拆除、主体结构施工、地下工程防水施工及基坑回填等工种工程,确定施工展开程序及分项工程施工顺序,划分流水段,选择施工工艺与方法,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制定技术组织措施,而毕业设计阶段选择地下工程施工课题组的学生除要完成包括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等多种工法在内的复杂地铁车站的施工组织设计,尤其要求根据具体工程特点,利用已有知识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探讨。所有的设计题目均紧密围绕实际在建工程,某些甚至就来源于学生们曾经实习过的工程。每位学生的工程背景不同,技术难点亦不同,可实现学生人手一题,有效防止成果雷同。这样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精选配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自身内部实现了良好的统一、协调,加之毕业设计期间形成的定期回访工地机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在毕业前获得合格工程师专业素质训练并取得相应成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4.实施的效果
地下工程专业方向自2006级实施“贯穿式工程实践教育”模式以来,在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市政集团、北京路桥集团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在建的地铁工程深入展开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最近两年毕业设计期间,2006级学生康惟依托在建的地铁10号线成寿寺站—宋家庄站区间隧道,编制了现场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并进行优化分析,为科学安排施工工序,缩短工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黄俊杰协助现场项目部编写了9号线白石桥南站监控量测施工专项方案,并绘制了全部测点布置图,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007级学生蔡志勇依托在建的地铁14号线东风北桥车站,通过有限元计算和现场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深基坑倒撑设计与施工的优化方案,为节约成本、简化工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此外还负责编写了盾构穿越五环、盾构联络通道等多项施工方案,凭借丰硕的实践成果,其毕业设计最终获得201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校级优秀毕业设计。2011年7月19日 ,《科技日报》“教育观察”版 “本期关注”栏目报道了蔡志勇等同学的事迹,特别强调了他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就提前进入工程现场作为施工员实习对今后成才具有的重要意义。
在已毕业的2006、2007级地下工程专业方向毕业生中,大多数学生凭借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签约大型施工企业。其他一些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亦纷纷表示大学阶段工程实践的强化训练令自己“受益匪浅”,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问题与对策
以提高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保证具备与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的实际在建工程项目。尽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有固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且建立了定期回访工地机制,但毕竟每次接触工程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只能看到工程施工的某些局部工艺或某种工法,很难认识地下工程施工全部细节过程。此外,因为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也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全面接触多个不同工程施工内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回落,地铁建设工地数量规模的萎缩等问题都成为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实践教学需要面对的难题。
为此,宜充分利用现代化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将各种可能接触到的施工工法的各个施工环节记录下来,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影音资料加工制作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实践教学课件,以展现工程全貌和施工全过程,从而把施工现场搬进课堂,或者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全面深入地认知施工过程和关键工序,以增长见识、获取经验。将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已有先例[9],且特意指出,如有可能,最后再选择适当的工地进行现场体验工程活动,对于那些现场看不到的前后工序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课件,确保各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结语
大规模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召唤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目标的高等学校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加强学生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探索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开展贯穿式强化教育锻炼,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实现有效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增强个人综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雪华,杨湘东,朱光.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35-38.
[2]周志军,孙建伟.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措施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12-114.
[3]潘睿,李淑红,王志伟,等.强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509-513.
[4]何夕平,陈燕.土木工程三大实习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24-127.
[5]陈明政.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6-18.
[6]何淅浙,宋少民,杨湘东.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6,6(8):341-344.
[7]沈良峰,高文华,万文,等.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27-129.
[8]齐伟军,李国柱,吴国祥.高校工科土建类本科专业跟踪式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158-159.
[9]邹中权,王齐仁,舒小娟,等.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08(5):135-138.
[10]贾晓云,宋玉香,朱永全.地下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探讨与实践[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92-94.
[1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Liang
(School of Civil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关键词:地下工程;工程地质问题;预防
城市地下工程具有现场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期长、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高等特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高风险性系统工程。但是,地下工程建设一般都在市区内,在其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引起周围地层的位移、变形、沉降与塌陷等环境地质效应,对周围地面建筑物及基础、地下早期人防和其他构筑物、公共地下管线和各种地下设施以及城市道路的路基、路面等都可能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已经出现并且孕育诸多工程地质问题。
1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1.1地面沉降
1.1.1地层初始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地表沉降:地下工程开挖是在存在初始应力场的地层中进行的,开挖引起地层初始应力状态的改变,即二次应力场,它是由地层初始应力场与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场的叠加应力场,对应二次应力场开挖的位移场仅是由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场。地表沉降的主要机理是由开挖面的应力释放,附加应力等引起地层的弹塑性变形。引起初始地应力状态改变的主要原因有:
(1)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
(2)地下工程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和地层损;
(3)地下水渗流引起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1.1.2土体的固结沉降: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与时间有关。土体内部含水渗出,体积逐渐减少,这一现象成为土的“固结”。随着土体的固结,土体的压缩变形和强度逐渐增长。因此,土的固结所产生的沉降是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根据地下工程施工的特点总结固结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1)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固结沉降;
(2)土体空隙水压力变化,引起土体的固结沉降;
(3)土体扰动后,重新固结后产生沉降;
(4)土体的次固结和流变。
1.2洞室围岩失稳
地下开挖后,洞壁围岩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岩体的支持而向洞内产生松胀变形,如果变形超过了围岩所能承受的能力,围岩就会被破坏。围岩的变形破坏程度常取决于围岩的应力状态、岩体结构和洞室的断面形状等。洞室开挖使地下原来的应力状态被破坏,围岩应力重分布,产生变形位移。
均质岩土体中应力未达到或未超过其强度以前,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以弹性变形为主,变形速度快,变量小,瞬时完成,一般不易察觉;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土体强度时,塑性变形十分明显,发生压碎、拉裂或剪破。当岩体强度主要由结构面控制时,与上述情况基本一样,但当结构面组合构成围岩不稳定条件时,岩体除了弹性变形外,塑性变形也比较明显,它表现为围岩分离体(岩块)的相互错动,围岩松动时围岩稳定性降低,为进一步松动创造了条件。
1.3斜坡破坏
斜坡破坏主要发生在山区城市,除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引发的,而工程地质作用造成的斜坡破坏较自然地质作用频率大。当然决非任何斜坡破坏都能称为地质灾害,但斜坡破坏确属重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斜坡破坏主要形式为滑坡,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岩性、构造、地形、地震、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其中,许多山体滑坡现象是由地下工程活动引发的,即主要是由于地下工程的开挖或采掘影响到了上部的山体,使岩体开裂,地面倾斜,并在一定条件的配合下,导致山体失稳形成滑坡。在隧道建设中,滑坡现象主要发生在浅埋、偏压及进出口等地段,其危害常常比较严重。为评价斜坡岩土的稳定性,预防斜坡破坏导致的地质灾害,认识引起斜坡破坏的内在原因与外部条件,掌握其运动发展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当前在城市这个人类经济活动的密集区,斜坡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都是由于工程活动不合理造成的。
1.4地下水污染
在城市环境地质中地下水的不良作用主要表现为地下水的侵蚀。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和地下水污染主要由人为引起。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类活动加剧,对地下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多数城市垃圾随意堆放;工业废水和废液不经处理或初步处理后任意排放。首先污染地表水,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或渗入地下水,再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具有侵蚀性,对城市的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工程不断侵蚀破坏。
2防治措施
2.1开展详尽的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是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需要的参数和指标,确定合理的开挖方案、开挖步骤,如果地下工程建设所涉及勘察资料不详细、不准确,势必给支护工程带来事故隐患。
2.2做好开挖方案的优化选择
地下工程的开挖方法很多,以基坑工程为例,有分层全开挖、中心岛式开挖等等。开挖顺序不同,引起的位移不同,中心岛法的开挖顺序就比从一个方向按顺序向另一个方向的开挖方法,对基底隆起和桩后地面沉降有一定程度地减少。因此,基坑开挖时应做好开挖方案的优化选择。
2.3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
水是影响基坑工程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实际统计资料来看,约有70%的基坑事故与地下水有关,因此,地下工程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地下水的影响。地下工程建设绝大多数都需要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要降低地下水位,就要合理地选择降水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降水的方案设计,以及进行降水方案的水位预测,通过预测进行降水方案的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降水方案。
2.4做好现场监测,开展信息化施工技术
地下工程是土体与围护结构体相互共同作用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仅依靠理论分析和经验估计是难以把握在复杂的开挖和降雨等条件下支护结构与土体的变形破坏,也难以完成可靠而经济的开挖设计。通过施工时对整个工程进行系统的监测,可以了解变化的态势,利用监测信息的反馈分析,就能较好地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当出现险情预兆时,可做出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和环境的安全;当安全储备过大时,可及时修改设计,削减围护措施。
2.5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日益发展的经济带动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在城市中各种用途及规模的地下工程项目纷纷上马,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不完善的施工管理和不断增加的规模和数量,导致在施工建设地下工程项目时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使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1 分析地下工程中的风险因素
影响社会范围较大、较多的不可预见风险因素、较多的施工项目、较长的施工周期以及投资规模较大是地下工程建设的特点。风险的发生包括外在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主要包括有:人为因素、复杂的工程建设周边环境,以及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等。
1.1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指:水的腐蚀性、岩土的渗水性、地下水的发育和分布情况,以及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岩性和地层分布等。地质勘探由于所固有的局限性,分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工作,只能以个别测试点对场地情况进行测试分析,且由于室内和现场试验设备条件的限制,误差对岩土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往往很大。通过实践可知,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和不连续性,是场地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特性,地下工程由于这些复杂因素,从而在定性上具备了极大的风险。
1.2 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
施工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施工机械设备的精度,都直接影响到地下工程的工程建设风险。由于较为复杂的地下工程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因此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如何把握好工艺和理解透施工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法应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会因为任何一点的失误或不足操作大大增加。此外,工程建设风险系统也收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情况,以及较差的施工条件和较长的工程周期影响。
1.3 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
施工现场周围的建筑物和周边环境,无论在地下工程施工建设时采取何种工艺和手段,都会不可避免地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周边环境包括:周边社会群体和环境、周围道路和管线状况、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地下工程与建筑物的距离以及地面建筑物的类型等,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会因各种因素而上升。
1.4 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决策的复杂性
在地下工程运营期、施工、设计和规划的全寿命周期内,施工组织安排、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的决策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比之于其他项目,地下工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投资和极强的隐蔽性等特点,任何一个阶段都会在组织、管理和决策上遇到困难。因此从立项开始,如何合理选择施工工艺、设计方案、工程场地;如何使环境所受到的工程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如何使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以及如何使“可持续性”和“和谐”因素贯穿整个工程建设,每一个步骤的执行和决策都影响着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由此可见,种类繁杂和多样性,是地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特点。较大的风险始终存在于工程运营、实施和决策等各个阶段,同时整个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也都有风险贯穿其中,为了保证顺利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实际施工过程的做法迫在眉睫。
2 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办法
作为一种上世纪50年代起,从德、美等国诞生出的管理办法,是组成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风险机理在隧道等地下工程中对于风险环境的孕育,以城市软土地区盾构隧道工程施工为例,其承险体有生态环境、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和盾构隧道等等,不同的环境情况又会造成不同的损失模式。其中直接损失包括施工人员和盾构隧道构成的承险体;间接损失则包括破坏生态环境以及造成的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为避免因风险机理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而进行的风险管理,其过程主要分为风险监控、风险应对、风险评价和风向分析4步骤,其中又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追踪和风险控制6部分。第一是风险辨识。对潜在于地下工程中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当部分风险因素严重影响到目标时,应给予重点考虑。风险辨识的方法包括流程图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现场调查法和风险清单分析法等。第二是风险估计。估计和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后果和概率。第三是风险评价。评价的基础为风险分析,以相应的风险标准为根据,对可否接受地下工程中的风险进行判断,以及安全措施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第四是风险应对。将实际情况和风险大小相结合,使处理风险的对策的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常用的手段包括:风险修正、风险合并、风险分散、风险自担、风险转移、损失控制和风险回避等。第五是风险追踪。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后,跟踪观察风险的变化发展情况,督促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第六是风险控制。以风险追踪为基础,以风险的变化情况为根据,使风险应对措施能够及时进行调整。
3 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比之于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比较短的工程实践和研究时间,较晚起步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应用,而且研究在管理方面的进展也是初步的。不过我国已经在上世纪末陆续开展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丁士昭教授对我国的上海、广州地铁隧道工程中的保险模式及建设风险进行了研究;黄宏伟等人所开展的风险管理研究,其研究重点在地铁运营和建设阶段,在整体上给出如何控制、分析地铁不同阶段中风险因素的思路;分析基坑工程风险方面,毛金萍、仲景冰和李惠强等人在分析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风险时采用了事故树的模式;以同济大学为主,对沪崇通道的财务分析、运营事故控制以及施工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大型项目中应用到风险分析技术。近些年,实际工程领域中,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在地下工程项目中,风险评估与分析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地下工程在实际应用安全风险管理时,其实施负责的主体是各个岩土工程咨询公司和科研单位。一些工程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软件已经在建筑工程、越江隧道和地铁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地下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实践与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风险评估与分析扔是目前侧重的主要方向,监测系统是布置和开展较多的方面,未能深入研究控制方法和风险预警,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尚不统一,已经开发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其功能较为简单,对基础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不够,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风险管理平台的建设不足,适合地下工程建设实际和符合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平台极度缺乏。目前我国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风险管理体系仍然较为被动;缺乏有效规范的风险管理及风险接受等级和准则;相对分散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及错误认识风险评估标准和对风险的定义等。
4 结束语
较差的施工条件、较多条件对施工的制约、复杂的周边与地质环境以及难度较高的施工技术都是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地下工程建设施工所面临的技术核心难题即是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对该系统和管理办法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对于规避地下工程施工时所面临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近些年来,为了满足地下工程中防水要求,世界各地建筑人士都致力于来发和研究新型防水材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作为目前地下工程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防水材料,其在其他一些特殊工程结构中也常被采用。这种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越、施工速度快、质量好的防水材料,在现代化工程项目中广泛的应用在屋面、空中花园、地下室、卫生间等防水等级高的建筑结构中。截至目前,这种施工材料作为质量高、价格低、施工简单的防水材料,已成为全国各地地下工程施工首选。
一、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概述
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是一种性能优异、施工工序简单、耐老化性能好、强度高的合成纤维材料,是通过传统的合成纤维施工技术配合抗氧剂、抗老化剂、抗紫外线屏蔽剂为一体经过先进工艺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改性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
1、产品结构组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建筑结构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关工作人员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新型高效防水材料。在目前的施工建设中,我们常用的材料主要含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材料、处理刚性防水卷材等等。这些材料在应用中性能良好,对于防水材料的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时至今日,已经有工作人员将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归纳,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技术材料,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在目前的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中,其通常都是有四部分构成的,其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增强保护层,这一环节主要是采用复合丙纶长丝无纺布构成的,是利用这种材料同传统的卷材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材料,是一种抗拉强度高、抗顶破能力强以及抗撕裂强度好的材料。
其次,防老化层,防老化层主要是在结构中添加了许多的外加剂,例如抗老化剂、屏蔽剂、抗氧化剂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卷材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紫外线能力,同时也是的这一层的防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再次、主防水层,顾名思义这一环节是利用高分子聚乙烯掺加一定量的稳定剂而形成的一种耐久性、耐腐蚀性和地温柔型,这样可以有效的使得结构防水效果提高,并且更加持久。
第四、粘结层,这一结构是采用复合丙纶长丝无纺布形成的一种结构层,有着表面粗糙、摩擦系数大的特点,从而增强了卷材与基面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材料稳定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特点分析
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结构稳定性高的特性使得其产品特点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在工作中优越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且具备着防水、防潮、抗渗、耐腐蚀的优势,更是一个粘接牢固、施工简单、施工成本低、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优势。由此可见,这一材料在目前的应用中广泛使用具备着一定的道理,也是整个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施工技术分析
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的施工工序非常简单:施工准备基层清理配制粘接剂节点施工主防水层铺设封闭接缝闭水试验保护层施工。下文就这些施工工序做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
1、施工准备工作
在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施工准备工作中,该类卷材的施工准备可谓是极为简单的一种,只需要一个或者两个开口容器、平铁锹、剪刀、刷子以及橡皮刮板抹平即可。施工的时候,其材料也只需要采用粘接剂将其和墙体结构、地下室结构粘接在一起就行了。在工程手工中,卷材在进入现场之后需要先从外观进行检查,要求卷材应当牢固、平整且不出现翘曲、褶皱等问题。
2、基层清理
基层清理可谓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防水工程施工中,其更为关键。一般卷材对基层无特别高的要求,只要基层平整光滑无大裂纹即可,但是在工程中如发现因施工不注意而遗落在找平层上的灰疙瘩对该卷材是相当大的隐患,个别防水层在局部少量漏水大多数都是因基层的灰疙瘩没有清净而引起顶破防水层出现裂纹漏水。
3、配制粘接剂
配制粘接剂的主要原料是水泥和胶。随着环保的要求,以前工程上常用的107胶近两年已被801胶及821胶所代替。水泥采用工程中常用的32.5级普通硅酸盐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即可。用水剂801胶其重量配比为1:2:5(801胶:水:水泥),配制时,先将水和801胶混合,然后再投放水泥搅拌均匀,如果采用821粉剂胶,其重量配比为1.25:30:50(821胶:水:水泥),配制时,先将821胶粉和水泥以1:8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水搅拌均匀,再投入剩余水泥搅拌均匀即可。粘接剂配制后需4小时内使用完毕。
4、进行节点施工:对阴阳角、天沟、落水口、排气口、穿墙管等复杂部位应先进行附加层的铺贴,这也是防漏的一个重点。
(1)天沟、檐沟应顺长向铺贴附加层,并在卷材收头处用水泥砂浆固定密封。
(2)高低跨、变形缝、出入口应采取适应变形的构造措施和密封处理,在转角处加铺一层卷材,在收头处用水泥砂浆密封防止翘边。
(3)女儿墙、山墙应在转角处铺附加层,防水层收头处用水泥砂浆密封。
5、主防水层铺设
铺设时粘接层在内侧,铺设方向任意选择,宜顺长向,铺粘次序延排水方向的低处向高处铺设,先预放卷材5-10米,找正方向,调准粘接面,在卷材中间处固定好位置,从一端卷至固定处,将水泥胶均匀涂洒在卷材对应的基面上,用刮板刮到3mm左右,同时滚放卷材,用刮板轻刮卷材表面,排除粘接层内的空气和多余水泥胶,按同样的方法铺设卷材另一端,即卷材整幅铺设完毕,铺设下幅方法相同,但要求卷材长边搭接不能小于100mm,短边搭接不能小于120mm,短边与短边间距不能小于1000mm,卷材与基面的粘接率要达到85%,不得有大面积空鼓。
6、接缝封闭
防水层铺设完,应及时对粘接质量和防水层做全面检查,发现有防水层划伤、空洞、翘边、空鼓处应立即修补,修补合格后用毛刷在所有的接缝处涂刷一层水泥胶,将接缝处封严。该卷材的另一大特点是修补极其容易,只需在修补处再粘贴一层卷材即可,省时省力。
三、结束语
防水工程是业主、用户十分关注的使用功能,也是施工中的难点,质量问题较多,主要是由于工序较多、施工工艺比较复杂,施工技术要求必须严格。因此,在这里对地下工程新型防水材料构造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也是为日后地下工程施工奠定基础的主要手段。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62-01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包括:环境、交通和居住等方面的危机,于是,地下工程建设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地下空间的利用,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并且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但是目前,因为对地下工程实施工作的管理不善,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意外损失,地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预估风险的安全措施。
1 我国目前的地下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政府对地下施工风险安群管理的工作十分的重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基数减少了,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我们在已经开发的风险管理系统中,还缺乏一些基础数据的有效支持,同时国内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还很低,缺乏一个信息化管理的平台,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2 如何做好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1)风险的定义。
风险的最基本的含义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采取一些安全措施,降低风险发生造成损失发生的程度,也即能够有效地实施风险的管理,这必然会转换为效益,而不是巨大的经济损失。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性的,可持续性的工作,是指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的风险归类、鉴别、判断的过程。这对于风险管理者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不断的识别风险,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的潜在的风险。
(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它的损害程度和结果范围,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是在充分考虑风险识别后的所有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不仅要对潜在的损失进行估计,还要对最大的经济损失进行估计。
(4)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性与定量分结合,在工程实施风险安全管理体系中,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分析是风险预估系统的核心,对它的准确定位,关系到后期的一个动态检测过程。
(5)施工的动态监控。
1)这是一个大的动态监控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眼:①确立责任制第一、责任制是指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通过制度的形式表达出来。企业的法人代表与项目经理应该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责任、权力和义务以及具体的安全生产考核指标。②确定项目经理与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任,并要十分的明确安全奖惩指标。
2)要进行安全教育。①安全生产教育工作要进行脱产安全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施工,不然,不允许上岗。②职工、外包队民工入场教育合格后,项目部的安全管理部门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使安全教育工作处于受控的状态中。③必须严格执行班前安全教育制度,除对职工、外包队民工进行文字安全技术交底外,班组长还应根据当天作业环境等因素,对本班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班前安全教育,做到班前检查班后总结。
3)要建立一个安全检查措施。①管理人员每周对建筑工地进行一次全面的大的安全生产检查,并且要作好详细的安全检查记录和考评打分记录,同时要作好日检安全记录,及时掌握现场的安全情况。②在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要虚心听取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以与业主和监理工程师联合组织安全检查工作。
4)安全预防。①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对高处作业进行安全预防工作,而且必须采取安全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②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防护设施,不经过管理层的批准,任何人不准随意拆改。
3 做好地下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地下工程施工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安全风险,通常情况下,这种风险我们是无法预知的,在地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层管理不善的原因,发生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这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做好地下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预估工作是我们做好地下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发生后果的损失,能够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对社会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地下工程建设难度很高,制约条件也很多,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机制是很重要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态的监测体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地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快速有效地建立此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地下空间的利用,基坑开挖的深度不断增加,因而对基坑工程提出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坑支护作为基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整体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基坑支护一般均是临时性结构,投资太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旦支护结构不安全,则易引发工程事故,导致人员伤亡,邻近建筑物损坏,危害极大。因此,选择安全、合理且经济的基坑支护方案十分必要。
1工程概况
1.1建筑概况
新建设马桥镇06地块、07地块商业及办公项目,其场地位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北至苏家港、西至沙溪河、南至马桥中心河、东至中青路,为长方形地块,长230m、宽130m,总用地面积为95785m2,总建筑面积为12434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47893m2,地下建筑面积为76543m2;容积率为0.5,绿化率为20%。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地上仅布置少量的低层建筑(三层),用于建设风景优美、园林式的办公商业区,而将大量的办公、商业、停车位布置在地下。设计规划又将此地块分成06地块与07地块,06地块地上建筑面积为19452m2,地下建筑面积为34523m2;07地块地上建筑面积为24090m2,地下建筑面积为39623m2。施工也分两期施工,两块地下建筑均为一层,局部设夹层,地下层高为6.3m,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桩基基础,底板为400mm。
1.2工程地质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属于滨海平原地貌类型。该场地地势平坦,自然地面以下45.75m深度范围内各土层沉积年代为全新世—晚更新世,由黏性土、砂性土组成,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土层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浅部地下水属于潜水类型,主要存于浅部地层中,潜水水位埋深一般为0.3~1.5m,水位受降水、潮汛、地表水及地面蒸发的影响。
1.3基坑概况
07地块基坑面积为33230m2,基坑总长为877m,基坑开挖深度为5.95~6.35m。06地块基坑面积为30973m2,基坑总长为728m,基坑开挖深度为5.45~6.95m。
1.4基坑周边条件
基坑东侧为规划道路,目前为拟建场地临时道路,道路下已埋有管线;南侧为马桥中心河(无驳岸),河岸宽度为15m,河道峰时水位为相对标高-2.9m;西侧为沙溪河(无驳岸),河道距基坑较远;北侧为苏家港。综合该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根据《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G/TJ08-61—2018),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环境保护为三级。
2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实施
2.107地块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
目前,基坑工程中已存在各种成熟的支护结构形式,每种支护形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在确定支护方案时,相关工作人员应综合考虑基坑的工程规模(面积、深度)、周边环境、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工序、工艺流程、工程经济、工期长短等因素。该项目的基坑特点如下:面积大,深度为5~12m,周边有河道及道路,基坑距离建筑红线较近。经设计、施工方详细研究,认为采用有支撑的板墙支护方式较为合适。由于深度在12m以下,只在顶端设一道支撑即可,考虑土质情况,支撑形式只适合做内撑(受压支撑),采用φ609mm斜抛钢管撑。(1)基坑支护设计。①围护墙。采用五轴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型钢(SMW工法),搅拌桩型号为,水泥掺量为20%,桩长为18m。型钢规格为H500mm×300mm×11mm×18mm,间距为0.9m、长15m。坑内局部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②支撑系统。考虑到基坑平面规则,坑周边设钢筋混凝土冠梁(尺寸为700mm×1100mm),坑四角布置钢管水平支撑,其余均设置斜抛钢管撑(φ609mm×16mm),两端支承在冠梁及中心岛上的钢筋混凝土底板上。(2)基坑支护施工。先进行围护结构施工,五轴搅拌桩基施工,并插入型钢,同时在坑内进行双轴搅拌桩及压密注浆局部加固,坑四角施工水平支撑所用的钢立柱。在搅拌桩顶部挖沟槽,施工混凝土冠梁,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安装角部水平支撑。然后开挖中心岛土方,浇筑斜抛撑留土范围外基础底板(含换撑支座),待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安装斜抛撑,并施加预应力为1000kN(分三级施压),随后可施工斜抛撑下基础底板。待地下室底板及传立带区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部分斜抛撑。在07地块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曾遭遇多次暴雨,因斜抛撑下留土不足及边坡放坡较陡,曾多次出现变形较大等险情,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经统计,07地块地下工程从围护桩施工开始到地下建筑完工,最后到回填完成,施工实际用时438d。
2.206地块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
经总结07地块基坑围护、土方开挖、地下建筑的施工经验教训,并与设计、施工方共同协商研究,对于06地块地下工程基坑支护,应对支撑方案做适当调整,采用内支撑,将斜抛撑钢支撑改为前撑式注浆钢管斜撑。(1)基坑支护设计。①围护墙。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内插H型钢SMW工法,搅拌桩型号为,水泥掺量为20%(在浜区水泥掺量提高3%),桩长15m。H型钢规格为H700mm×300mm×13mm×24mm,长15m。坑内用双轴搅拌桩加固。②支撑系统。由于坑内平面形状规则,支撑仍采用钢筋混凝土冠梁(尺寸为1200mm×900mm),四角设φ609mm×16mm钢管水平支撑,其余采用前置注浆钢管φ325mm×10mm,长21m,在坑深-8.20m区采用φ377mm×10mm钢管。钢管斜撑与水平面夹角为45°,钢管注浆水灰比值为0.55。注浆要求:单根水泥用量不小于5t,最终注浆压力不小于1.5~2MPa,注浆完成后,钢管内填满级配砂石及水泥浆。设计要求:注浆钢管需进行荷载试验,数量为3根,φ325mm×10mm极限承载力为810kN,φ377mm×10mm极限承载力为925kN。(2)基坑支护施工。①围护墙。采用三轴搅拌桩插入规格为H700mm×300mm×13mm×24mm的型钢(SMW工法)施工,搅拌桩水泥掺量为20%,暗浜区域水泥掺量为23%,同时对坑内局部采用双轴搅拌桩加固。按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进行前撑式注浆钢管的施工,具体施工流程如下:孔位放线机械手打入钢管填碎石插入注浆管注浆。②钢管加工与安装。钢管可采用两、三节钢管连接,其连接可采用焊接方式。钢管端部设置注浆段,管底部用桩尖封闭,端部每隔300mm按梅花形布置出浆孔,孔径为6~8mm,出浆孔外侧设置角铁倒刺。钢管顶部可与冠梁连接,端部连接区焊φ25mm钢筋,梅花形布置。③成孔与灌浆。钻机斜向(与水平面所成角度为45°)预先成孔,孔径大于钢管直径40~60mm,其深度可根据场地土层情况决定,引孔到其深度后就可将钢管沉放到位,然后采用机械手将其振入至设计桩深度,随后应立即跟踪灌浆。灌浆采用三次注浆工艺,第一次注浆量为设计注浆量的60%,第二、第三次注浆量均为设计注浆量的20%,每次注浆间隔时间为1.5~2.5h,注浆流量控制在20~40L/min,注浆最终完成的标准以单根桩水泥用量和最终注浆压力控制,单根桩水泥用量不少于5t,最终注浆压力不小于1.5~2.5MPa。注浆完成后,钢管填满粒径为20~40mm的级配碎石,并用纯水泥浆液灌满。配筋垫层采用双向环抱箍筋与前撑注浆钢管满焊连接。钢管桩施工精度要求:定位误差应小于50mm,倾角误差应小于5°,长度误差应小于100mm,标高误差应小于50mm,注浆速度不超过50L/min。④钢筋混凝土冠梁浇筑。在四角部冠梁上安装φ609mm钢管水平支撑,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就可分层分块开挖土方,再施工基础底板,只有底板与传力带混凝土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支撑。经统计,06地块地下工程从前置注浆钢管施工到地下建筑完工,最后到回填完成,实际施工用时为360d。
3基坑支护形式比较
该工程分06地块与07地块,两个地块的地下建筑均为一层,面积相近,层高相似,基坑大小、深度基本相同,基坑周边环境及土质情况也相同。基坑支护也是采用相同方案,只是07地块采用的是传统钢管斜抛撑,而06地块采用的是前置注浆钢管支撑,对比这两种形式的施工,其结果有以下区别。
3.1安全性
07地块采用传统斜抛撑支撑,施工中由于斜撑下留土高度及放坡现场施工未完全按图纸施工,且遇到雨季施工,雨布铺盖难以完全到位,导致钢支撑安装前,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土体出现滑坡,围护板墙变形较大(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监测达到126mm),虽然采取了应急措施,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但是一旦现场管理不到位,则该支撑体系极易存在安全隐患。
3.2施工工期
由于传统的斜抛撑支护方案必须等中心岛土方开挖、地下室底板施工完成,并待其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的80%后,方可安装斜抛撑,开挖抛撑下方土方,这对整个地下工程施工工期影响较大。两个地块基坑大小、深度相差很小,但斜抛撑下方底板施工要等支撑下端部底板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开始施工,导致施工工期显著延长,两个地块施工用时相差超60d。
3.3施工管理
在基坑支护施工阶段,由于传统斜支撑需要先施工中心岛,再施工抛撑下底板,导致两个底板增加了一条施工缝,如果现场质量管理不到位,新增施工缝极易引发底板漏水,导致出现质量问题;而前置钢管施工斜撑下底板是一次性施工,不存在此质量安全隐患。
3.4综合经济效益
从施工方提出的工程报价来看,同一基坑采用两种支撑基坑支护时,工程费用方面,斜抛撑支护成本为425.87万元,前置钢管支护成本为500.69万元。虽然传统斜抛撑工程造价较低,但是斜抛撑由于工序较多,钢管撑必须待中心岛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安装,造成工期大幅度延长。该工程前后相差2个月的工期,从财务成本、管理成本和提前竣工的经济效益及优势上来看,前置钢管支护能显著弥补其前期报价略贵的不足。
4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