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贸毕业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7: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贸毕业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贸毕业总结

篇1

本人年从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铝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年月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篇2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篇3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原创: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篇4

本人年从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年3月调入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工贸实业总公司作为集体企业,其下属各分公司工资管理在经过该公司劳资员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审核。我从年到工贸总公司至今,公司实行的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变化不大,工资管理也成了一项较为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认真地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包括每月向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白云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还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多年来,由我经手上报的各级各类报表无差错、无遗漏,时间上从不滞后,多次在有关业务检查、审核中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好评;年4月,分流改制上市,工贸总公司面临的内外生存环境都发生严峻变化,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在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我科室体承办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资管理人员,我参与了公司推行工资实行全额浮动的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讨论和修改工作。在具体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见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最后,由我执笔完稿的我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调查摸底、纵向核算比较后,在年初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实施。我公司实行的工资全额浮动方案,是在本人档案工资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变革。其中,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总的原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总的全额工资浮动分配,职工每月只能领取原月均工资收入的60%,其余40%视单位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半年兑现一次。同时,在我的提议下,公司还进行了岗位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我和同事们一起,对全公司职工工资收入进行反复核算比较后进行套改,将原来名目较为繁多的工资明细项目用统一的岗位工作制来套改替代,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奖金、职称补贴、保留工资四个部分组成,突出了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点,公司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岗位凭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格局。最初,实行这样大幅度的工资制度改革,尤其是在铝厂范围内第一次实行这样的岗位工资改革,且实行全额浮动,肯定是触及了部分职工切身利益的,在科室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作直接的业务经办人员,我对个别收入受到影响,暂时有抵触情绪的职工,耐心向他们做好细致入微的说明和解释、沟通工作,为公司年推行三项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上是我从事人事工作8年多时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其他方面工作因其不占我工作内容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就不再敷述了,总的来说,我自95年浙江经专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人事科的业务经办人员,多年的工作实际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经验,有较为熟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生存、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篇5

这一天,对凤岗办事处来说,同样是值得纪念的一天,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就是在这一天从凤岗开始的。从这天起,凤岗镇922家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由东莞海关调整至凤岗办事处办理;凤岗办事处新成立了保税内勤科,从一个纯通关型的海关变成了有监管企业职能、全面办理加工贸易保税业务的综合型海关,保税内勤科的18名关员也成为了凤岗办事处的第一批“加贸人”。

如今,凤岗办事处辖下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增加到4182家。1年时间里,保税内勤科已经备案新加工贸易手册5848份,受理合同变更申请5188次,核销手册427份,办理深加工结转及余料结转申请审批261320次,放行结转报关单275262份,加工贸易内销征税4065.5万元。

从小张手里的U1号开始,1年时间,流程再造改革的成果开始在东莞逐渐显现出来。

徐蔚葳

“从毛毛虫变蝴蝶”

2006年5月以前,在东莞,“快速通关”一直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东莞――“中国加工贸易之都”,在这片不足全国幅员万分之三的土地上,聚集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15000余家,占到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20%,达到20家/平方公里的惊人密度。2006年,这里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6%。

在这样的规模面前,负责东莞地区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黄埔海关要做到“通得快”的难度可想而知:以全国海关系统2%的人力,监管占全国总数20%的加工贸易企业,人均监管企业577家,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近30倍。尽管联网监管、电子备案、便捷通关等一系列业务改革暂时缓解了业务量大量增长和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但东莞地区的海关监管资源还是捉襟见肘。黄埔海关下属的东莞海关从2000年起的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递增18.01%,2005年已达675.77亿美元,人均监管金额5.45亿美元以上,这样的监管强度,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哪还有精力去保证“通得快”呢。

但是,再难也要快起来,因为在海关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通得快”的需求是海关必须做到的。流程再造的改革就是在这种紧迫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流程再造的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目前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这个理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而这一点恰恰与黄埔海关“以通关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流程再造理论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通过组织内部分工的科学化、明确执行人的责任、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通得快”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对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流程再造,黄埔海关副关长徐蔚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毛毛虫变蝴蝶”。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徐蔚葳给出了一个说法:“本着从实际出发,提高海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企业运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的宗旨,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和实施监管流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量质并举”。在“量”的方面,黄埔海关对东莞地区加工贸易监管格局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了海关的监管资源,他们给东莞地区的凤岗办事处、长安办事处、常平办事处和新沙海关赋予加工贸易监管职能,将过于集中的加工贸易业务适当分散,把监管规模控制在一个科学的水平上;在“质”的方面,他们对海关加工贸易内勤审批流程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与再造,缩减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三级审批为“一体化审批、一站式服务”,即加工贸易备案、结转、核销各环节内勤审批及联网监管、电子账册审批均实行“窗口作业”敞开式办公,实现“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服务。

流程再造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企业与海关双赢的作业方式。

2006年5月,加工贸易的流程再造――这个关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重大改革开始了,毛毛虫开始了向蝴蝶的蜕变过程。

何水伟

“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最先感受到这种蜕变的是黄埔海关的老关员们。

29岁的广东仔何水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阿水。1999年从上海关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莞海关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七八年间,他几乎做过了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每个岗位,算得上是一位“骨灰级”的“加贸人”。

环顾如今的工作环境,阿水不由地回想起流程再造改革前东莞海关加工贸易业务大厅的情形:几十上百个报关员进进出出,扯着嗓子高声谈话,拥挤在出单窗口大声提问;各种调子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普通话、东莞话、广州话,各种方言搀杂在一起,间或还夹杂着英语、日语。“在那样的环境里,报关员着急,我们也着急,一根弦整天绷得紧紧的,不少同事都患上了失眠头痛的毛病。”说起从前,阿水心有余悸。

“那时候岗位分得很细,审批的环节很多,虽然大家都很努力,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还是忙不过来。”改革前,在东莞海关一本加工贸易新合同的诞生要经过7个环节:收单、派单、初审、复核、科长审批、打印各种单证、盖章,如果涉及到许可证或者要证税的业务,还要报给主管关长审批,这样一来,耗费三四天时间是很正常的。

这种多级审批模式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严格把关,防止错漏的发生,但随着东莞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海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凸显,原有的审批模式渐渐无法满足监管的需要。阿水在东莞海关备案复核岗位工作的时候,平均一天要复核200多份新合同备案或变更审批业务。这意味着他必须每2分钟审核完一票加工贸易备案业务,“上洗手间都要小跑着去。”但最令阿水烦恼的却并不是工作的繁重,而是2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他认真看完计算机中的电子底账数据,更不用说发现初审关员审批中的错漏了。“审核的时候常常是一目十行地看下来,然后硬着头皮签字,精神压力很大,生怕出错给国家带来损失。”阿水说,“但是压力最大、最辛苦的还不是我们,是科长们。他们一天工作量是我们的两倍,光在单证上签字就要签400个,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成为第一个试点单位,正式启动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阿水作为精通加工贸易业务的骨干,由东莞海关交流到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

尽管企业对改变原有的海关加工贸易审批模式呼声很高,但是由于对新模式不了解,很多企业对改革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为了解决企业的顾虑,阿水和保税内勤科的同志们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组织了不下10次对外宣讲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报关员、行业协会、台商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代表参加,其中参加人数达千人以上的就有4次。改革正式启动前,凤岗办事处向外发出了2000多份问卷,从回收的问卷统计结果看,企业对流程再造改革的支持率达到了98%以上。

企业的支持给了阿水和同事们很大的鼓励,但巨大的困难仍然摆在面前。当时保税内勤科只有18个人,第一批从东莞海关分流至凤岗办事处监管的企业有922家。这意味着内勤科一成立,人均监管加工贸易企业数就要达到51家,这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2倍多。当时,除了科长宣飞和阿水算是“老加贸”外,其他同志都没有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的经验。而流程再造改革后的“窗口作业”模式要求每个关员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加工贸易审批项目。从政策理解到灵活把握,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要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熟练掌握。那段日子里,除了分批到东莞、太平海关跟班作业外,到了晚上和周末,阿水和同事们还要集中起来进行业务学习。那时,在凤岗办事处的食堂里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保税内勤科的关员,因为他们常常都是拿着厚厚一叠文件边吃边看。

一年过去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成了现实,现在阿水和他的同事们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新流程的每个环节,并成了流程再造改革的坚决拥护者。

易慧

“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

易慧现在已经越来越像一个老“加贸”了。

此时,在报关大厅里,她正指着单证跟报关员解释着什么,与她隔着齐腰高的报关台对面坐着的报关员不时地点点头。原来这家企业要办理手册核销手续,少带了几份单证,易慧一一向报关员交代清楚,然后按规定打印了一份行政许可法律文书递给了报关员。“按规定暂时不能办理的业务,退单的时候一定要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交代清楚,不能让人家跑两趟,耽误事儿!”

和阿水不同,易慧是个入行才半年的“加工贸易新人”。2006年10月,这个刚满21岁的小姑娘经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被分配到黄埔海关驻凤岗办事处。她的岗位在办事处最年轻的科室――才成立5个月的保税内勤科。

2006年11月2日,易慧第一次坐在了保税内勤科的4号窗口,独立备案了她生平第一份加工贸易合同。在此之前的20多天里,白天,她与同期分配到保税内勤科的另外9个新关员一道,坐在窗口老关员的身后跟班作业,学习各种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流程;晚上下班后,吃过晚饭匆匆走回办公室,学习操作规程、背诵文件。

“流程再造改革以后,窗口关员要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加工贸易审批业务。改革的要求是‘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要做到让企业立等可取。我们不可能让报关员坐着等,自己再急急忙忙地去查文件。所以必须记住上级部门制发的所有规范性文件,这样才能保证速度和准确性。”

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是不能备案的,限制类商品要收保证金,还有涉及要交验许可证件的商品,消耗性物料要征税,外发加工、单耗、受灾保税货物、边角料内销,相关规定实在太多太多,要全部记下来,审批的时候不出一点差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压力可想而知。

“我批的第一本合同的金额是1000万人民币。在电脑里按下确认通过键的时候,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按照操作规范,金额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新合同备案不需要报科长复核,直接由窗口关员完成。易慧细细地把企业提交的单证看了好几遍,确定需要备案的商品没有在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里面的,又把操作规范规定的每一个流程回忆了一遍,进入H2000系统通过审核,最后才在单证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当时手都是抖的,晚上回去一整夜没睡好,那可是1000万啊!”

说起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变化,易慧想了一会儿:“我觉得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变得有责任感了――对自己的每一次审核、每一个签名负责。如果我出了差错,很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麻烦。”

田勇

“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与海关内部的诸多变化相比,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给东莞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变化更直接也更可喜。

三和盛是国内EMS(自动贴装)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几年前,花15亿港币在凤岗镇玉泉工业区买了地,新建了厂房并配好了设备。2005年4月,企业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厂房开始试产。可是没两天,厂里的报关主管田勇就傻了眼:虽然办理进出口业务就在家门口,可是合同的备案、变更、核销必须到百公里之外的东莞海关办理。他只好把报关员分成三拨:一拨留在厂里准备资料;一拨跑东莞海关做日常的合同备案、合同核销、余料结转、深加工结转、征免税审批、边角废料补税等业务;一拨驻守凤岗负责现场车辆的通关。

“工厂生产电子产品,涉及的料件、成品品种既多又繁杂,报关员尤其怕出差错,一个小差错就得在凤岗和东莞之间来来回回跑上好几天!像我们这样生产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紧急交货期的货物需要办理通关手续,而多数产品又都是新规格的机种,而变更旧合同手册和申请新合同手册需要5到10天时间,往往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到手的订单飞了,甚至还要赔偿损失。”田勇说,“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正式启动保税监管格局调整及业务流程再造加工贸易格局调整,所有业务都可以在家门口办理,不用再跑长途了,田勇和厂里的报关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现在合同备案、变更、核销全部当场出单,”田勇说到现在,不禁喜上眉头,“申请1本新合同手册最多只要1天,一般都只要1小时就搞掂,产品一下线立刻装车出口,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除了时间上的节省还有金钱和人力上的节约。对此,信浓马达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谭建斌深有感触。说起加工贸易格局调整,他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公司原来常驻东莞海关办事的2名报关员的人工费省下来了,交通费、食宿费省下来了,一年下来近20万元。有形的成本掐指一算就出来了,但无形的收益远远不止这些。”

谭建斌是个有心人,他每周都到凤岗办事处走一圈,看看自己公司报关员的工作情况,看看公告栏里的工作流程有没有变化,再拿上几份免费取阅的海关资料带走。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服务质量的提高给谭建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海关为实现快速通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海关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在信息、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工厂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有这样的海关作后盾,企业感觉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谭建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给我们看他记下的这么两件事:一件是通关科设了70个特殊的储物柜,业务较多的企业可以免费领到一个柜的钥匙,贴上企业标签,海关将处理好的单证及封条分放在柜里,报关员可以随时去取。第二件是去年底保税内勤科年终总结会一直开到中午快下班,耽误了接单。当报关员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扬声器里传来了让人感动的声音:“各位报关员请注意,中午我们不休息,照常接单。”

谭建斌说,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享受海关提供的便利,“海关的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对企业关务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前几天,海关召开的关于纸质手册电子化试点的宣讲会就让他很兴奋,他觉得他的团队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空间。做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报关员太不够有成就感了,高的起点让他觉得他应该做得更好,更上进一些。

在东莞采访多位资深报关人士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海关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使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企业不再为办理海关手续的繁难而头疼,经营成本降下来了,经济效益提上去了,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

周庆国

“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东莞信浓马达公司年轻的报关员,也是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业务大厅的常客。对黄埔海关的流程再造,他感慨良多。

这天,他要处理的事情不多。上午,他在公司指导他的团队准备新手册的备案资料。下午2点10分,他来到凤岗办事处保税监管内勤科业务大厅挂号做关封,号码是147号,挂号纸提示他前面还有20个号。他估计大概要等20分钟左右。果然,当广播里传来147号的叫号声时指针正好指在了2点32分。

大概只过了2分钟,周庆国就做好了单。要是以前,办同样的事情,他要一大早就赶到东莞海关排队递单,“都快赶上半夜鸡叫了”。

而现在海关调整了流程和人手,合同备案、变更和核销由以前的最多10天变成现在最少不到10分钟。一般的业务,如果资料没有问题,挂好号最多只要等上一两个小时就都可以做好。

2004年才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周庆国是个典型的“80年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北方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使他在报关大厅里显得“鹤立鸡群”。大学毕业时,因为不安于教师的平淡生活,他南下深圳,应聘了信浓马达公司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职位。

东莞信浓马达公司是一家大型日资公司,年进出口金额达4亿美元,也是凤岗海关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去年公司的产品出口额达90%,主要销往日、欧、东南亚等地。由于业务量大,公司基本上是每个月要做一本备案手册,核销一本手册,20来人的关务团队在1个月一本手册的循环中都忙得不亦乐乎。

“上班后才发现,听上去挺不错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原来是个体力活儿!”周庆国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信浓马达公司坐落在东莞的凤岗镇,在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前,凤岗海关只有结转通关的业务,要办理加工贸易备案、核销等业务,必须驱车前往100公里外的莞城,到东莞海关办理。这样,每天8小时上班时间花在公司与东莞海关之间来回的路上就要3个多小时,没有足够的体力,这样的奔波怕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做了3年的关务,最高兴的就是去年。”周庆国说,“海关的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又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说,海关的流程再造改革,给了他更好的工作状态――可以花时间更好地准备资料,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同时改变的,还有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今,周庆国常常可以在忙完了公司内部的事后再跑海关。因为知道海关什么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单做完,他安排每天的日程就更心中有数了。

改革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便利,更拉近了企业和海关的关系。周庆国说,最直接的感受是报关环境变好了,不再拥挤,不再杂乱无序。为了方便报关员现场等候,海关特意在大厅设置了座椅,同时拆掉了作业现场报关员和关员之间的玻璃窗。以前大大的玻璃窗上只留下两个刚够合同资料递进递出的小窗,对于报关员来说,办理业务的关员从来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即使是退单,也只能在从小窗口退出来的资料上看到关员简单的标记,想找到经办关员问个究竟都办不到,回去如何改还是一头雾水。而现在,触手可及、面对面的作业方式,关员热情的服务态度,专人咨询窗口和“一次性退单原则”等,都让周庆国觉得办事越来越暖心了。

篇6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大量的调研资料表明,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陆续推行工学结合“2+1”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他们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工学交替的统筹安排上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培养上,而弱化了通识能力的培养。从世界劳工组织制定的新一代工作者能力要求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的国民能力标准中可以看出,为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加强通识教育、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被认为是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是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已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应该认清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利用多种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他们不仅成为已有职业和岗位的追求者,而且要成为未来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应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并举,构建完整、科学的能力培养体系。而公选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补充专业教育的作用,它的教学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关键。可是,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时间从半年延长至1年甚至更长,传统的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广东工贸学院就曾面临这样的困境。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课堂集中面授教学是国内高职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普遍方式,而高职公选课教学更是大部分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学质量取决于校内的教师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公选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课堂学时少,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不足;(2)可选课程少、选修学生多,合班授?n多,教学互动难;(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兴趣不高;(4)学生在校外实习时间长、地点分散,上课时间和地点固定,无法集中回校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公选课无法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补充作用。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给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不少国家已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课题,移动互联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虚拟教学等风靡全球的新思潮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学习者,信息化教育已成潮流。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把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的培养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例如,新西兰英语课程纲要中小学五年级就加入了媒体素养的培训;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综合教育”科目,纳入了媒体素养;台湾在2002年公布《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时开始推动媒体教育,由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担任媒体教育的运动核心,发展教材、培训师资及游说政府教育部门,而自2005年推行的英语新课程及2007年推行的中文新课程,亦纳入了媒体素养。

我国多年来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可是,当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在网络学习操作、学习策略运用、互动交流协作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何将其应用于高职教育,为学生提供体系化的、随时随地可用的、易学易用的在线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内容

2011年起,为缓解扩招和分校区办学带来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紧张、解决学生在校外分散实习与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安排的矛盾,广东工贸学院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改革制约公选课发挥补充专业教育作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选课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解决了学校发展瓶颈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研究内容。以工学结合“2+1”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选课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公选课信息化教学共享创新与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具体探索有效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法,研究适合网络教学模式的公选课类别,整合优质素质教育网络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资源共享,以缓解高职院校因办学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师资与教学资源紧张,解决因校企合作办学深入推进而带来的学生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安排发生矛盾等公选课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改革目标。通过实施公选课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或利用现有的优质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搭建通识知识远程教学和移动学习平台,实现以下目标:第一,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及信息化教育水平,构建学习环境与网络课程,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第二,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解决由师资与教学资源紧张、学生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模式矛盾等所带来的公选课教学实施和教学质量问题。

3.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建设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来优化公选课教学,需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适合网络教学的公选课类别分析;第二,如何考核和评定成绩?第三,如何实现让学生远程、受控地自主学习?第四,如何保证改革成效?

解决方案如下:

首先通过充分调研和研究分析,确定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可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以及各门选修课程的自身特征,进行判别适合网络教学的公选课类别。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的公选课程不适合网络教学:一是需要教师肢体活动来进行教学的公选课程。这主要是体育类课程,如网球选修课,就算理论知识讲得再好、教学视频拍得再好,也不如直接握着网球拍体验来的直接。二是需要教师发音发声的选修课。如实用英语翻译等语言类的课程,尽管可以与老师在线交流,计算机也能模拟发音或进行录音对话,但还是比不上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好,而且教师也无法保持一直在线。三是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公选课程。如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课程,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三类课程适合“网络教学+课堂集中教学相结合模式”。

其次是科学地设计学习任务和考核方法,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须按照要求在网络课程开放时间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将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取得学分。学习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集中考试或在线考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为保证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质与量,应规定学生必须观看的视频数量、提交作业的次数和质量、登录次数及在线学习的时长、在交流论坛讨论发帖或跟帖数目要求,并体现在成绩评定标准中。

最后是通过研究与实践,做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持续跟踪调研,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以保证改革成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学习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大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在做网络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和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技术的可用性和知识的可获得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要提供远程学习咨询,以及能够实施导航、内在浏览、查询、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的教学,能够实施网上教务、考务管理等,构成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同时,要持续开展跟踪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学习进度提醒或适当调整进度、考核方法。

三、实践运用情况

自2011年实施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广东工贸学院共开设14门网络课程用于补充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包括改造4门校本课,购买超星尔雅网络课程6门、使用智慧树网络共享开放课程4门(支持手机APP移动学习,由北京大学免费提供)。其中,按教学模式统计,实施“网络教学+课堂集中教学相结合模式”课程3门,网络教学模式课程11门;按课程类别统计,文科类专业选修课2门,工科类专业选修课1门,人文素质拓展类选修课1门,综合职业素质拓展类选修课10门;按学习平台统计,广东工贸网络学习平台4门,超星尔雅网络学习平台6门,智慧树网络学习平台4门。选课学生人数见下图:

四、效果评价

自实施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5年来,从为缓解资源紧张、解决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矛盾而开设公选课网络课程,到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而引入优质通识网络课程,项目组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改革方案,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实施方案,加大改革力度。从学生“被安排选修”到热捧抢课,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在校内得以不断推广和应用。主要成效总结如下。

1.截至2016年11月,全院共有40个专业的14536名学生参加了网络公选课学习,缓解了由规模扩张带来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紧张情况,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2.为学院17个实施“2+1”改革专业的7757名学生提供在校外修读公选课的途径,有效解决了由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改革所引起的学生在校外分散实习与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安排的矛盾,突破了学校发展的瓶颈。

3.利用国内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特别是共享开放课程,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源,使课程得到最广泛的延伸,而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方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使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开放、共享和交互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篇7

 

一、引言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东莞乘着改革之风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方。自改革开放,东莞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承接了港澳台的产业转移,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并快速地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成为省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东莞的加工贸易产业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其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消费需求放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等国内国外经济环境下显得尤其突出。因此,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以及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环境,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严重制约着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东莞只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本文着力于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抓住了经济发展的脉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东莞可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二、东莞市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东莞靠“三来一补”起家,发展了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广为人知的“东莞模式”(刘斌,2009)。东莞是世界知名的加工贸易城市,有“世界工厂”之称,即东莞的产业模式主要是加工制造为主。东莞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外向型经济,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东莞的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外资,尤其是港澳台的外商投资;二是东莞的加工制造业主要向外出口产品,这使得东莞对外的依存度非常高。东莞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三高的加工制造产业在现今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突显生存的困难。如今,东莞的制造业总体水平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制造业结构比例发展程度偏低,其表现在制造业的重工业化程度偏低、高加工度化偏低、以及技术集约化偏低。此外,东莞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弱,企业规模小,在以外资为主体的投资结构中,大型国企数量屈指可数,而民营企业又小而散,缺少在生产和研发上能发挥龙头作用的企业(谢文新,2006)。本文根据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将其发展的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4)。以东莞虎门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东莞虎门太平手袋厂的成立显示东莞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的开始。1978年12月东莞成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实行全面的加工贸易行政审批服务。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2)论文格式范文。在“三来一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1984年东莞提出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1985年,东莞的撤县设市政策大激励了东莞的经济发展。为了给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中小型香港企业为主,二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第三阶段:提升阶段(1992-2002)。90年代后,东莞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熟,港台资本大量进入,而且内地大量的低价劳动力进入,两者结合形成了“双优势”,使东莞展现了极大的竞争力。在这一阶段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众多的外资企业的民营企业形成了东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台商的大量涌入无疑是这一阶段的最主要特点。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02-至今)。东莞在2002年就开始进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转型,在石碣和清溪两个镇各选择三家企业开展转内销试点工作。随着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东莞加快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在这一阶段,东莞加工贸易大量引入世界500强企业,相比前两个阶段分别以港、台资本为主,这一阶段以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资本为主。

三、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因素分析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使东莞的外向型经济受到波及,增速放缓。由于发达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大,而本地的消费不旺,导致东莞出口工厂普遍订单下降,业务量减少。同时,由于两头在外的企业境外融资难度加大以及欧美采购商付款期加长,导致东莞很多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生存空间缩窄(刘斌,2009)。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比2007年回落2.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比2007年回落9.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9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12.3%,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2007年下降0.6%。另外,由于外贸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日益加大,致使中国的出口贸易形势略显紧张,即国外环保壁垒和反倾销迫使东莞产业升级,同时也为东莞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

(二)国内环境的因素分析

东莞产业转型的内部原因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的增加。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与人工成本也加深企业的成本问题。二是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使政府改变了发展战略。东莞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工厂型城市,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三是治安环境恶劣,投资商和市民等对此反响大。东莞大部分企业属地劳动密集型企业,东莞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6:1,给东莞的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治安环境恶劣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使各级政府、投资商、市民不堪重负。四是珠三角规划中的“深莞惠经济圈”的战略性发展要求。东莞作为连接深圳和惠州的中间城市,东莞确立了“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必要和迫切。

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产业就地升级和转移

产业升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的改造和升级,主要的做法是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员工减少化、工艺流程技术升级和品牌化;二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密集型产业。这两个阶段分别表示了产业就地升级和转移两个途径。东莞市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后所带来的成本上升。解决这一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就地改造和升级。目前,东莞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群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对这些产业进行改造的办法来实现产业升级,远比重新打造一个新的产业容易得多。而第二阶段的产业升级是进行产业转移。所谓的产业转移就是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低的地区,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发展更为先进的产业。东莞已经与其他地区合作共同建立产业转移园区,以把一些产业转移出去。

(二)销售渠道由外销转向内销

外销转内销对于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东莞企业一直以来都以国外市场为主,当把市场转向并不熟悉的国内市场时,东莞企业缺少内销的经验与渠道,尤其是扎根东莞的台资企业。尽管这样,但这一途径是东莞企业未来所面对的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论文格式范文。其中,东莞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现在的市场竞争,讲到底是不同品牌的竞争,很多东莞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从价值链中的代工转向自己销售,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无法容易地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难以与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而自己无法走向价值链的更高层级。

(三)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

东莞市政府提出加快东莞总部经济发展,是东莞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重要举措,对于东莞市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进一步优化商务环境,推进多元化融合与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2005年,东莞东城等镇区已相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金融、设计、研发、销售等区域性总部中心。2007年,东莞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引导金融、保险、证券、贸易、通信、科技、法律等机构的地区性总部进驻东莞大道两侧,大力将东莞大道打造成总部经济长廊”。另外,全市也针对总部经济来快速地启动了总部一号——松山湖,而厚街也会被打造成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东莞是一个知名的制造业城市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在三种产业的比例中,第二产业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按照工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第三产业的发展即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别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东莞市已重点提出要完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还需要发展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零售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五)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东莞要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关键的途径是通过创新体系的建立来完成。无论是产业就地升级,还是外销转内销的行销转变,还是发展总部经济和服务业,都需要通过创新来达新的转变。此时,政府需要大力推动创新体系的建立,借助政府的巨大的行政能力,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国内外企业完成创新。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东莞市的现实基础来看,东莞产业创新以政府推动为主,这是因为东莞原有的科研实力较弱,创新动机不强。

参考文献

[1]刘斌.对新经济形势下的东莞产业升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18-220

[2]谢文新.东莞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J].国际经贸探索,2007(2):23-27

[3]王保林.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5):172-173

[4]崔学海.东莞产业升级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25-227

篇8

如何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必须从解决我国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一)制定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市场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

首先,要认识到发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是当代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制定我国发展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并进一步制定跨国经营的地区、行业、技术、生产和市场战略。其次,建立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作为落实总体规划、协调和管理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方面的法规,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相互投资的保证协定,避免双重纳税的协定。第四,加强政府宏观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自觉地转变管理经济功能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海外投资的各项政策,赋予企业集团更多的自。

首先,应对海外投资主体实行倾斜政策。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政策,赋予他们比较完全、充分的外贸自,对外投资自、融资筹资自和审批出国人员、劳务输出自以及其它优惠。如果这些自目前普遍实行上有困难的话,可优先赋予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其次,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对通过跨国投资而带动出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我国海外企业用分得的不可兑换的当地货币购汇的产品,给予适当的进口关税减免待遇。中国银行总行和海外分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和担保;允许跨国经营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允许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

(三)促进工贸结合,发展综合优势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就能形成优势联合。这种联合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联合,而应让不同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自然发生联合,实行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之间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外贸企业不论对工业企业实行收购、、还是联营,其效果好坏和生命力的长久,都是以利益关系是否妥善解决为转移的。解决得不好,工贸衔接就不顺当,甚至出现各搞一套,重复设点、重复投资的现象。因此,要使我国的企业集团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创造出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成为在世界经济中颇具生命的跨国企业集团,实行工贸联合的股份公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合理界定企业集团的规模

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是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企业集团的规模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产品规模。产品的规模要受到产品的性质特点、销售对象、市场需求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对那些批量小、品种规格多,与人们生活消费相关的产品,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适度的规模水平;而对那些投资、批量大、品种规格少、产品寿命周期长的产品,规模就必须大一些。二是经营规模。经营规模扩大的空间很大,企业集团可以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多方位拓展。因此,在界定企业集团规模时,对产品规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对经营规模要有一个潜在的估计。

(五)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取胜的关健。发展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应制定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育经费,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应采取多样形式加快培养这类人才。首先,可以加快发展高等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增开适应跨国经营的课程,提高经贸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增加海外经营人才的战略储备。其次,进一步加强海外企业在职人员和后备派出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外语水平。另外,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国人在我国的海外企业任职。

当然,开展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困难很大,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具有国际经营的管理和其他专业人才。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同国外跨国公司合作,一是欢迎外国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要是母公司能来则更好,我们可以同这些跨国公司联合,对外进行投资;二是在国外收购和兼并一些中小型跨国公司,以它们的技术、管理、市场渠道加上我们的资金,实行跨国经营;三是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先雇国外人进行管理,然后逐步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管理队伍。

(六)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提倡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2004年的25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要争取参加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在多边和区域组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一个在权利和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洪、孙尚清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篇9

11月4日至8日,人社部第六期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技工院校校长齐聚一堂,与授课嘉宾共同就技工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在会上,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吴道槐司长以“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总体情况及发展趋势”为题,对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进行回顾和展望。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方面,以2010年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为主,明确了新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2008年至2012年间,技工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人社部与发改委、教育部实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确定技工院校项目405个;与财政部、教育部实施中职示范校建设,确定技工院校项目183个,累计获得41.4亿元资金支持。2012年,全国有技工学校2892所,当年招生156.8万人,在校生422.8万人。2008年至2012年,技工院校共开展社会培训2431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在分析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吴道槐司长提出了“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理念,并特别针对技工院校的发展,提出了“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多元办学”的发展思路,强调了未来技工院校发展要注重“四个力”,即打造硬实力、优化软实力、增强吸引力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此次研修班还邀请到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从宏观到中观,从院校管理到教学,围绕技工院校发展问题、难题进行了剖析。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动向。珠海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名誉会长张中洲在题为“技工院校的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授课中,围绕当下不少技工院校所关心的项目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讲授,总结出了“领导有思路、认识有高度、专家有支持、顶层有设计、组织有保证、任务有流程、监督有保障、活动有记录”的项目管理关键。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北京新媒体技师学院院长助理张晓梅博士、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张利芳、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职教分社机电室主任刘春博士等专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剖析。

参加此次高级研修活动的校长们纷纷表示,一周的培训以及与其他学校校长的交流,让他们获益匪浅,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受到了很深的触动,得到了很大启发,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制;数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62-03

“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院校中,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的岗位需求条件,让高职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推行“双证书”制度做了最新的全面总结:“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近年来,针对“双证制”,各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在“双证制”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也逐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在专业教学环节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分离等问题还尚待有效解决。

一、确定双证书的工种和等级

在众多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成果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双证书中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什么证,是一证还是多证,考取什么等级的证书,这就涉及到专业的培养目标问题。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中规定了数控专业对应的“职业范围”,每个专业若有若干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对应1-2个职业。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现有数控编程与加工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两个方向,结合我们实际情况,数控专业每个方向选取1-3个职业资格证书,并对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其中这三个职业资格证书包含了1个首选必考的职业资格证书,1个次选的和1个备选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双证书课程范围

依据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确定了职业资格证书后,按照必考和选考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所确定的专业技能课程范围内,合理选择双证课程。同时,根据上述文件和地区实际情况,可将专业课中与职业标准密切相关、技能要求近似的课程设为双证课程,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范围、职业资格证书和对应核心课程详见表1。

三、“课证融合”的有效对接

实施“课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证融合”仍然以“双证书”制度为框架,把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全国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结构,并结合“学分银行”的模式,把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获取不同技能大赛的奖项折算成学分,实施弹性学分制,制定成总体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和技能大赛有机结合,用证书和技能大赛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确定了“竞赛、岗位、课程、职业证书”的融合关系后,如何将竞赛内容、位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融入到课程中,是决定课程体系构建后能否落到实处,实现人才培养同岗位无缝对接的关键。同时又要注意不能把所有内容简单叠加,否则课时量太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以《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排除及装调》课程为例,组织课程开发专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本专业教学专家、企业专家以及技能大赛裁判专家根据职业工作的复杂程度和企业的实际标准,综合确定其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八个不同的学习情境,分类为8个典型的实训项目,整个过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课改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每个项目实训的目的、要求、实验的内容及步骤,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调整后的教学目标紧跟技能大赛动向,突出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仅需要进行少量的培训,即可获得“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证,具体组织过程见图1。

四、课程考核与鉴定接轨

“课证融合”后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率来衡量。同时,相关文件规定:积极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为此,本校的“课证融合”的核心课程都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即该门课程的期末最终成绩由证书分数和上课平时成绩平均加权所得。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该课程的学分,数控技术专业近两年主要考证情况详见表2。

五、对现有“双证制”的思考

尽管近几年围绕数控专业“双证制”,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证书的通过率和全国技能大赛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环节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分离。部分高职院校在针对考证课程,还是采用多媒体和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没有建立起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从而使教学效果没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个别院校把课程和考证分离,课程内容没有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合进去。在完成课程后,再进行专门的考证培训,考核过程也相互独立,没有实现“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尽管考证通过率较高,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过于重视双证书,而忽略企业的核心导向作用。很多职业院校过于重视“双证书”和“通过率”,不能达到真正完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导致持有双证的学生毕业后仍难以适应企业的岗位。结合近几年的机械类相关技术的发展,应当突出企业的核心导向角色作用,在现有技能鉴定内容的前提下,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重组现有的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从而可以提高“双证书”的含金量。同时,对高职教师应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一方面鼓励教师分期分批赴机械制造企业进行锻炼,在不同生产和研发部门进行工作,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实施教学改革。本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教学两手都要抓,突出企业的核心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3.现有的双证书制存在内容重叠现象。对于部分中职高职三二衔接的学生来说,中职高职的课程内容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在高职阶段考取高级技能证书时,课程内容往往存在重叠现象。应该以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细化双证书的培养目标,区分不同等级证书的课程标准,实施“学分银行”的弹性教学,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总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并推广“双证制”,且在教学环节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企业的核心导向作用,消除“双证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内容重叠现象,做到真正的“课证融合”,必将使学生技能、就业率、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企业满意度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许远.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2]范心忆.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内涵反思[J].职教论坛,2013,(13).

[3]王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