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7: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分析化学》是化工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分析化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工科院校培养目标中提到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就是不仅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生,同时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分析化学》课程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要想一堂实验课能取得预期的较好效果除了教师和学生事先都要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外还应该改进实验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方法等等。
1.加强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训练
作为化学化工类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是这门课程中重要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内容安排上应该要包括化学分析象四大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一般仪器分析中的吸光光度分析实验,尤其注重前面几次课程的基本操作的训练,比如分析天平如何使用,怎样用减量法来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还有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滴定管、移液管等基本玻璃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尤其在这个过程中溶液的转移、滴定管的排空气、滴定终点的把握都是比较难掌握的操作,对于终点前半滴的操作,用酸式滴定管时是轻轻转动旋塞,使溶液悬挂在出口管嘴上,形成半滴,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让每个学生都要独立进行操作,人人检查过关不要分成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在仪器设备数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分批次实验,这些应该在前面几次实验课多加以训练,然后才进行后面的分析实验。
2.注重实验内容的实用性
实验内容尽量选择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应用型人才。如选取一些与实际相接近的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如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工业用水总硬度的测定、双氧水含量的测定、葡萄糖含量测定、药片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污水中六价络的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纳碳酸氢纳氢氧化纳的联合测定黄铜合金中铜锌分析等。滴定分析实验内容应包含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四大滴定。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 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 结果处理等方面都会给学生细致地讲解,学生按教师讲的步骤和方法来完成实验,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如果单靠教师的灌输,学生平时的强制记忆,效果不好。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做到切实的应用和理解。实验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怎样进行实验操作是最好的。教师应该主动把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只需要将一些重点和注意的事项讲述清楚。最基础的实验操作象缓冲溶液、标准溶液、指示剂等的配制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在一旁指导。还可以采用开发式实验,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让老师批阅后,自己独立去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4.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上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并采用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内容可以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实验,让其它同学来评价,最后教师总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多让学生的动脑思考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 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基本操作技能、仪器的使用及实验室安全教育等与实验相关的内容采用录像、电脑、投影仪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在分析实验室可以配置几台专用计算机,安装相关的软件,学生完成操作后在电脑上直接进行数据处理, 计算结果,绘制工作曲线,也可以利用相关程序在计算机上直接给出实验成绩。这种课堂上完成实验结果的处理老师可以随堂指导,也可以避免学生课后对实验数据的篡改和抄袭现象。有些操作如分析天平的使用,容量器皿的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重量分析基本操作的讲解需要展示操作细节,如果把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可以反复播放,在对滴定终点的判断这里是比较难把握的,可以在制作时将变色过程缓慢的展示出来, 这样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要领和方法。
5.加强实验部分的考核
教师应详细记载每位学生的每个实验的每一部分的实验结果,给每位学生记录实验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一部分,在理论考试中加上部分实验相关的内容,通过平时和期末考试对实验加以考核,以便于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利用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
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或者学校实验条件较差、实验室不够用、实验仪器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仿真虚拟实训的方式进行虚拟操作,实验实训的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仿真虚拟实训来实现,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性理解。且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具有动画性、艺术性、情景性等,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当操作不正确时,系统还会自动指出错误并演示错误操作所出现的现象及后果。还可以实现不容易完成的细节操作,也不会有学生操作不当或不小心引起的仪器损坏,更不会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
通过以上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还需要继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小勇,马志玲,黄滨.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大学化学》.2006年4期.
1.对接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其分析检验岗位承担着原料检测分析、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测的任务,其分析检测多涉及化工、材料、环境、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国家(地方或企业)标准[2]。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我们课题组对焦作当地的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蒙牛(焦作)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食品企业的分析检验岗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分析检验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检测操作、数据处理和出具检验报告,检测过程涉及的分析方法主要为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色谱分析和酸碱pH值测定等。由于这些分析方法主要涉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技能,因此我们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分析化学课程的核心培养目标为化学分析技能、仪器分析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的培养。
2.岗位能力需求下的改革措施
2.1构建适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模块体系
为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技能、仪器分析技能及数据处理技能,就必须对分析化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构建重组。构建重组时应注意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力求使构建的内容贴近企业工作岗位实际。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满足理论必需、重在实用的基础上,科学统筹、科学规划,打破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原有的学科性框架体系,把与当地企业分析检测岗位有紧密联系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有关内容充分整合,并最终形成了新的分析化学模块体系。重建后的分析化学主要由数据处理、化学分析检验和仪器分析检验3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能将实验技能培养与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模块(项目)顺序的安排也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教学原则。例如,化学分析检验模块就划分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两个子模块,而滴定分析模块又细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酸碱滴定分析、配位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三个项目。而酸碱滴定分析项目则有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分析检测实训三个层次组成,组织教学时把有关酸碱滴定的基础理论融入到实验过程中,之后是实验技术练习,最后才是对应的典型试样分析检测实训。通过最后的分析检测实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同时还可以训练实际工厂分析岗位上的滴定基本操作技术。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思路所确定的模块体系涵盖了课程目标,反映了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突出了岗位需求,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有一定的实用性、实际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双师型”教师+外聘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
分析化学的实践性较强,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企业环境下的真实任务,因而我们的教学团队均为知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根据教学需要,还聘请了工厂和质量技术监督中心的具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分析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团队授课不仅游刃有余,而且大方有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培养。
2.3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职的教学模式应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3]。本课程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4],其以完成化学分析岗位的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教学。其具体过程如下:老师向学生下发项目任务书,使学生明晰项目任务,之后老师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有关实验技术,学生在掌握领会的基础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在此期间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关方案进行认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然后学生进行分析检测,同时老师对检测过程加以认真监督,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处理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学生得出结论后撰写检测报告,最后老师对项目进行评价。“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目标明确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环境中体验岗位情景,熟悉工作过程,巩固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职业素质。不同的项目类型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不失时机在个别时段采用微课等新媒体技术使学生掌握某些重要知识和分析操作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结合。
2.4加强技能训练,强化技能操作
基本操作训练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实训前,老师耐心讲解,认真演示;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精心指导,细心观察,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技能训练贯穿始终。为了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检测分析技术,我们的老师对有关操作要领认真琢磨和总结,以“顺口溜”的形式告知学生,方便学生记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规范的动作,有利于学生实验技术的提高。例如容量瓶定容溶液,对于溶液的混合摇匀可用“一倒三摇”的顺口溜告知学生以方便记忆和训练;再如洗涤滴定管时,自来水、蒸馏水、溶液的洗涤用量问题可编成“自来水多(无限制),蒸馏水少(10-15mL)、溶液更少(5-10mL)”的顺口溜方便学生训练。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往往能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我们会在下次实训过程中随机抽查学生,让其对上次实训中操作要点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而且循序渐进的实训项目还会强化以前掌握的基础实验技术。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标准的操作技术,从而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胜任真实岗位环境下的分析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建立了基于“分析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考核方案
2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2.1调研背景和意义
2.1.1课程发展历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形成的[1]。《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整合前,《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别强调无机化学的理论性和基础性、分析化学的实践性。②整合后,《无机及分析化学》强调无机内容与分析内容的有机结合和融汇贯通。③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下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
2.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即教高〔2010〕8号文件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因此,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归纳岗位职业能力,找准课程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调研思路与方法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生产实际出发,调研企业关于分析检验等岗位设置,人才的需求,并分析岗位与能力的需求关系,再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单元,制定课程标准。课程组到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专家探讨等形式对分析检验及相关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确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3调研企业
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科理化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彩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万邦制漆有限公司、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承德职业技术学院。
2.4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需要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岗位有哪些、需要具备的知识是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本课程主要欠缺的方面、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
2.5调研对象和方式
与企业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生产一线单位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同类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参观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现场,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质量部顶岗实习,填写《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组织情况、岗位设置、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课程知识的要求等信息。共发放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92.09%。
3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取得到了第一手调研资料,通过对这些调研资料的整理,掌握了课程岗位方向和能力需求。
3.1岗位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确定了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管理三个岗位需要用到《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如表1所示。
3.2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知识或技能
①气体和溶液性质;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③物质结构;④定量分析基础;⑤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⑥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⑦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⑧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⑨吸光光度法;⑩元素及其化合物。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④、⑨、③、⑤、②、⑧、⑦、⑥、⑩、①。
3.3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
①滴定分析;②仪器分析;③无机物制备;④物质分离、鉴定;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④、②、⑤。
3.4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的不足方面
①基础知识;②基本理论;③基本技能;④基本能力;⑤综合素质;⑥整体协调发展;⑦综合能力提高;⑧特长培养;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⑤、⑥、⑧、⑦、④、③、②、①、⑨。
3.5在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
①加强社会调查;②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③增加实验、实训;④举办专题讲座;⑤增加现场实习;⑥开展技能竞赛;⑦举办相关知识竞赛;⑧教学做一体化;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⑧、⑤、②、③、①、⑥、④、⑦、⑨。
3.6课程改革应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①加强课程整合;②使课程模块化;③搭建课程平台;④使课程“小”学时化;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⑥增设专题讲座。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⑤、③、④、⑥、①。
3.7实训内容安排
①让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讨论,确定实训方案,老师归纳总结,任务实施;②保持现有模式;③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检查辅导。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
3.8在学习中哪些教学资源对你帮助最大
①主教材;②辅导教材;③实验教材;④参考资料;⑤直播课堂;⑥网络课程;⑦CAI课件;⑧网上动态资源。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①、⑧、⑦、⑥、⑤、③、②、④。
3.9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你的学习动力
①老师的表扬;②同学的认可;③疑问解决时的快乐;④无论怎么样都不喜欢学习;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④、⑤。
3.10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怎样确立
①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自主确定;②老师和部分同学讨论后共同确定;③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③、①。
3.11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经对12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1)课程主要欠缺和应增强的方面是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查阅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分析方法以及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也有待加强。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该增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操技能、实践检验的数据处理能力。3)建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将实践内容大幅增加,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同时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4)通过本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取得中级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是必要的。调研结果表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部分,是衔接学校教育与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人才要求的关键课程。课程应在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有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4《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建议
4.1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4.1.1课程定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分析化学内容更强调实践性,偏向于专业岗位技能的拓展[2-3]。本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是一门阐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性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4.1.2课程性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针对精化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化工分析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4.1.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变化及水溶液中四大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认真、严谨、务实的职业素质,为取得《化工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4.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教学项目;加强实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5]。
4.3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院教学资源,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实实训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职能。
4.4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则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改进教学手段
4.5.1多媒体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7]。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4.5.2网络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教师制作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教学素材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形成网络课程,使之具备助教系统、助学系统、自测系统。教师利用助教系统进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利用助学系统进行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网上答疑、进行学习测试等。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岗位要求的技能、知识为出发点,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以训练职业能力为本的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水分析化学实验是高职给排水专业的必修课。水质监测、分析作为给排水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方向之一,决定了水分析化学实验课就应以培养水质分析化验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作为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时,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能力培养,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零距离的要求。本文结合我院当前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谈谈对高职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本操作实验内容过少
实验内容一般以常规检查项目设定,且所用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均由实验室教师准备好,实训工作面铺开不广,基本操作也得不到充分训练,造成学生实验时出现操作不规范、测定速度较慢、误差较大等现象,且体现不出学生综合技能操作能力。
2、激励机制在考核方法上得不到体现
受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观念的影响,实训考核没有得到重视,主要以学生预习、实验操作规范化和试验报告三方面内容进行考核,考核主观性大,不利于学生重视该门实训教学。
3、实验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水分析化学实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内容原理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填写实验报告。教师讲实验“照本宣科”,没有新意,学生操作“照方抓药”,存在实验兴趣不高,实验作风不严谨等现象。
4、实验班次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全面指导
每班次基本上都为50人左右,教师的巡回指导难以全面纠正隐蔽的操作错误。课末小结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差异,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步完成,提前做完的想走不愿听,未做完的来不及听,想听的也受他人干扰未必听得清楚,总结难达预期目的。
5、不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分析仪器设备缺乏,实验项目开设主要以经典分析为主,主要涉及四大滴定分析和吸光光度法,学生对现代大型精密分析仪器感到陌生,不利于工作后的进一步掌握。
6、实验室教师素质水平难以适应教学发展要求
实验室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学历偏低,几乎没有参与相关工作实际操作的经历,很难要求他们能够传授给学生很多的操作经验,以及分析比较新仪器新方法的优劣,深入阐述各类实验参数的理论影响和实际作用。
二、改革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1、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故选择教材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按教材的内容,编排及适应性来选择。针对专科给排水专业学制较短、学时有限等局限,首先须对现有教材内容及其编排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大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应由浅入深,由部分向整体逐步展开,在保证学生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质。从高职教育培养目的出发,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应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为原则,因此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应重视基础性、普及性和体现职业岗位综合技能性。实验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一是分析基本操作的训练,如玻璃仪器洗涤、药品称量、试剂配制、移液、定容、终点标定训练等;二是方法掌握训练和认识,要求掌握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电位分析方法及认识大型紧密仪器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液相色普法等);三是按职业岗位要求完成水质指标测试全过程操作,即教师提供的是需测定的水样(可为自来水厂的水源水),可选择的测定项目(如COD、碱度、氯含量、硬度、铁含量、溶解氧等[2])、所需的仪器、药品和实验场所,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国家标准方法选择测定的方法,并进行玻璃仪器洗涤准备、试剂制备、方法测定、数据记录处理及标准评价等的全过程。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技能要求训练,并将学生置于职业岗位角色,使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实验水平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多手段实验教学,这不但能减轻老师的工作强度,改善授课环境,又能使教学直观,简单明了,缩短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提高学习热情。在传统的课堂演示教学中,往往受空间分布影响,造成音效或视觉不够清晰。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演示录像的演示,可以多角度进行,还可以放大、回放等,使演示的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也可以减少学生每次实验进行的时间,便于实验教学的安排。在制作、播放安排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音、图、文并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实验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相关的课件,向学生讲解正确操作的理由和违反操作对个人和环境的危害,使学生做到操作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又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液相色普仪等,这些仪器较为贵重和精密度要求高,难以满足学生普及使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大型精密仪器及其操作方法,为今后进一步掌握提供有利的条件。
3、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完善实验评价体系
水分析化学实验进行单独考核,考核内容可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平时实验表现(学生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试验报告)占40%,二是综合实操考核占60%。按实验内容的安排,基本操作训练和方法掌握训练按固定的时间安排进行分组训练;按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选择水质指标的测定要求至少进行两项,一项作为平时的训练,一项作为综合实操考核内容,具体项目可通过提前抽签获得,采取开放实验进行,即学生们在限定时间内准备好,然后跟实验指导老师约时间进行,每次十六人进行(所配试剂以够用为准,尽量少配的原则进行配备)。考核水样采用自来水厂源水进行,制定评分表根据不同的操作步骤和测定结果进行分项评分,适当增加考核的难度,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加强平时操作的自我管理能力,保证学生综合技能操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4、重视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指导真正到位
高职教育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实验室教师应该成为中坚力量。一个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上所开设的已有实验课外,还应该主动熟悉和开发现有仪器的其他功能,研究在本实验室的配备条件下,如何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而不应该墨守常规,数十年不变。但当前实验室教师属教辅人员之列,并不受重视,实验室教师存在层次比较低以及难以获得出去进修或培训机会的情况,获得晋升的机会少,导致实验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及地位降低,队伍难于稳定,使得实验教学真正与社会接轨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应该加大鼓励实验室教师进修和培训的力度,或有计划地聘请公司、企业实验能力强的专家指导实验室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实验室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参与“产、学、研”,参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另外还可以借鉴东北大学的做法:拟聘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实验中心负责人,且规定三分之一的教授、副教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这样也为实验室的项目研发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促进实验教学团队的不断学习和发展,进而使实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前言:分析化学,是药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也是药学和中药学专业课的基础,在医药卫生、国民经济、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医药卫生事业而言,药品鉴定、新药研究、体内药物分析、临床检验等,都离不开分析化学。可以说,分析化学是工业生产的“眼睛”,也是药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一、分析化学概述
1.概念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针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和形态等化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鉴定,对物质的结构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含量进行测量,以及对物质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
2.作用
分析化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察、冶金、化学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其作用也是极其巨大的。以药学教育为例,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技能在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是药学教育的必修基础。
3.存在的问题
这里主要针对其在药学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就目前而言,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实际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为本科的压缩版,存在严重的学科痕迹;
②一味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践操作无法完全满足工作需求;
③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专业课教材缺乏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和适应性;
④实训设备落后,不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需要。
二、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的改革和建设
针对当前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和建设,以切实提高分析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结合某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阐述。
1.理论教学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革新
首先,针对该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分析化学的教学大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反映出学科的新进展;其次,对教材进行了重新选取。为了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使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及配套的《分析化学实验》,以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作为教学的参考书。然后,对教学资料进行了合理安排。分析化学教学的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忽视对教学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因此,在目前,已经具备了极为详实的教学资料,可以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切实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采用以下方法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①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
②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③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如奖学金等,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分析化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院校课程组对教学课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由原来的1∶2,变更为现在的接近1∶1的比例,并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搭配,便于进行操作,方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巩固。
(2)强化实践教学力度
首先,对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并采用老教师带新教师的策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加强了对学生的培训,在实践教学前,使得学生可以对试验中的基本操作,如量测、勾兑、加热等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然后,实行项目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动手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完成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切实提升教学的效果;最后,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工厂和企业进行实习参观,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分析化学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教育工作人员要针对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分剂分期、学研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构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推动分析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97-02
应用化学基础是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食品的开发研制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原理和技能作支撑。将应用化学知识内容模块化,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食品行业的需求出发,教学的主题以典型事例为主,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整合、细分成多个操控性强的项目,以具体项目为核心,教师做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自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社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本着为新疆经济区域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围绕企业的化验员、品控员与质检员等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素养,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进行归纳,搭建出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和项目来组织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以后续课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框架确定课程结构,把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渗透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设计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对课程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分析并化解成多个项目,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动手。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2 建立项目化教学目标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宗旨,以项目化教学为切入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规范的操作手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的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工作作风严谨、职业道德良好、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强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企业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探索教学内容
在准确分析食品行业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其内容包括对食品检测和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化学滴定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
经过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后重点清晰突出,内容充实精炼,可以解决应用化学基础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必需的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以必需为准,加强针对性;以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
4 改革教学方法
4.1 教学情境
学院的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场所,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仿真职场的情境中。实训仪器设备与企业标准化验室同步,实训室有黑板与投影设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强。
4.2 确定项目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选择项目时既要包含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从日常生活、食品行业的生产实际出发。设计的实训项目之一“水中硬度的测定”研究对象是“水”,实验室用水配溶液、洗涤器皿等;食品行业最常见的产品有纯净水、矿泉水等,水与人们的生活、学习非常紧密,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对“水中硬度的测定”这一实训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一,制定“污水、自来水中硬度测定”的方案;任务之二,配制EDTA标准溶液、缓冲溶液等;任务之三,确定实验方法,进行污水、自来水中的硬度测定;任务之四,正确完成实验报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项目情境中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能力。
4.3 实施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是实施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利用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训项目。在实施“水中硬度测定”的实训项目过程中,先带领学生到新疆雪白真实业有限公司的分析检测中心参观,使学生了解水厂水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建立感性认识;回到课堂后,结合《纯净水的国家标准》,各组派代表讲述所制订的方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学习相关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制订出实施方案。学生通过实训环节,亲自动手测定实验室水的pH值、氯离子含量、电导率等指标。
这种看、教、学、做相结合的教法集知识传播、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一体,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则要适当地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训项目。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注重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的过程。
5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从开始时的项目方案上交、技能训练被动地进行,逐步向主动查阅资料、积极设计项目以及技能提升的方向转变。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与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还要说明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高职的学生能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了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方法。
6 对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实施过程中有3个主要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6.1 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实训仪器和设备应该满足学生人数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手,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6.2 不断完善学习资源
项目化教学对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及其藏书量、网络资源及其教学资源平台是否完善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保证项目化教学顺利推进。
6.3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食品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难易适中,既能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能结合生产实际;从容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应用化学基础课程通过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设计的项目内容由易到难、螺旋递进,技能训练从单一到综合,操作手法由生疏到娴熟,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当前食品行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使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社会、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9-32.
[2]王乾.《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09(8):236-237.
[3]钱海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6):191-192.
[4]曾平莉,王东.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61.
[5]陈林.高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1(4).
[6]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53-56.
[7]戴月.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4):38-40.
[8]戴月.项目化教学与教育游戏的融合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14.
二、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在“教、学、做”三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用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实践活动均在同一地点同时开展,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实验演示、理论讲授、知识应用、教师提问、实践训练这几个模块。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由教师根据知识点主题内容进行演示实验,由学生自习观察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与实验现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演示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其实际应用,并针对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结果提出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学生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实践的方式验证答案。由此可见,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三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展开同步活动。更为关键的是,“教、学、做”三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在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最优化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以中职分析化学“水的硬度”知识点为例,在该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学、做”三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下对该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水的硬度”教学单元:指导学生进行配位滴定法操作过程的学习,并对配位滴定法在实际中的运用进行了解与掌握;“水的硬度”教学目标:基于对配位滴定法基本操作原理知识点的复习,掌握测定物质硬度实验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具体操作方法,能够独立解决在水的硬度测定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水的硬度”教学场所:整个教学过程在滴定分析实验室中完成;“水的硬度”教学内容:第一步,将全班学生按照2~4人/组标准进行分组,确定小组组长;第二步,对上一阶段学习中已掌握的配位滴定法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计算过程等知识点进行分析回顾;第三步,掌握永久性硬度以及暂时性硬度的概念以及特征差异;第四步,列举实际运用中常见的配位滴定指示剂,并对不同类型配位滴定指示剂的适用范围进行演示与归纳;第五步,引导学生掌握测定水总硬度水平的具体方法,并由学生按照分组完成实验。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当结合“水的硬度”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测定水的硬度过程中,加入缓冲溶液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在测定水的硬度过程中不加入缓冲溶液,那么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发生怎样的变化?”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设计讨论性试验,并确定实验方案,展开试验探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其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以及讨论中所产生的困惑与不解,并集中进行课堂讨论;第六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验演示或PPT展示的方式向教师以及全班学生讲解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利用实验的方式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小组内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考评。“教、学、做”三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中职阶段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大重要举措。通过对“教、学、做”三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教师积极展开教改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文重点围绕中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做”三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使“教、学、做”三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体系逐渐完善,进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推广开来。
作者:张杰 单位: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虎,杨蓉,韦敏,等.中职分析化学实训课与计算机应用一体化教学的实验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104.
[2]周劲松.中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3):2-3.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改革;职业技能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curriculum reform;vocational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31-02
0引言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动手能力以及自我探索和创新提高的能力。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深刻反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为主线,融知识、技能与素质于一体[1]。分析化学作为生物、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兄弟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1分析化学课程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陈旧与当前的科技发展要求相比,目前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机分析的内容很少,分析化学实际上成了无机分析;样品预处理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偏少,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以课堂讲述、灌输式为主,往往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对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教育重视不够,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现有实验部分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内容偏少,只停留在验证性的实验室阶段,对实际样品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因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2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瞄准能力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理论知识,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这也是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2]。
2.1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1.1 知识教学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②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原理的应用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能力及对基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④使学生具有物性检测基本能力和典型物质的制备、分析能力。
2.1.2 能力培养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发展过程及联系,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②将一些较典型的属于知识传授性质的内容以及较简单重复的内容通过课外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和技能专题培训,使学生具有化学分析工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2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及计划分析检验岗位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理论为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2.1 改革课程内容:精选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遵循“①突出职业导向;②体现专业特色;③强化技能训练;④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要求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国家行业标准和分析化学传统知识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训课内容的针对性,实训内容完全来自生产一线分析检验内容,我院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0.2%以上,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分析检验岗位上工作,实现课程与岗位零对接。
2.2.2 突出实践教学:《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制定出本课程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内容安排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基础性实验;②综合性实验;③创新性实验。各层次实验均由指导、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程、课外,必做、选做,开放、培训和竞赛等多种形式开设;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完成小项目等多种方式考核;每年保持25%左右的实验更新率。我们还结合大学生科技活动和课程进展,由实验室拟定相关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配制试剂,自己完成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3 理论与实验有机融合: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分析化学的理论、原理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上下苦功夫。比如,误差和数据处理是化学实验基础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处理数据、选用试剂和仪器及记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部分可放在学生天平操作练习中讲解,让学生在托盘天平称量并记录出称量瓶的质量,再让他们用分析天平称量并记录数据,两个数据一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仪器的准确度及测量误差的大小,再让他们用托盘天平称量2.1g的NaCl倒入称量瓶中,问总质量是多少?学生一定会把分析天平称出的称量瓶质量数据与2.1相加的结果答出来,这时再让学生用分析天平再称量,结果自然不是刚回答的数据,你再讲数据相加减时,数据修约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标准保留到小数点后第几位等等,这样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3 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操作练习、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综合性研究式实验四个阶段安排实验,以基础训练――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三个层次推进实验进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练习为重心,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摸索出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多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确立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材施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在保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教材和教学进度相同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特点和学生现状采用不同层次和不同授课方式进行教学。②情境式教学:这种方法应用于外界条件与化学反应方面的讲授。由于一种化学反应往往受多种结构因素及外在条件的影响,如果由教师来一一罗列,就显得非常繁琐。而采用情境式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情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者从多个侧面来审视情境中的每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情境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由教师设问,而前者是由教师设定情境,由学生自主设问。③逆引式教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讲授。一般的方式是先讲概念或理论,再联系科研或生产实例,介绍其应用。而我们不是机械地、线性地讲哪个公式如何应用,哪条理论的实际意义,而是采用逆向引导的方式,先引出实例,罗列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提炼、发掘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实质所在,通过这样的逆向引导,往往在教师总结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④启发互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一种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本课程采用老师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互动式学习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地提出,及时解决。形成一种以教材为纲,结合分析化学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⑤体验教学:分析化学课程利用学院相应专业“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订单”企业的分析化验车间参观、见习、实习,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零距离”机会。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录像片、动画库、多媒体教学软件、课程设计软件等媒体资源。把过去很难描述的分析化学理论、原理、过程等利用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声并茂,教学过程直观明了,使教学内容实感性增强,留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精简授课学时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改革紧扣工学结合的思路。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分析化学技能十分重要,将实验技能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接轨,对学生技能培养起到导向作用,效果显著。实验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测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避免了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而在考前临时突击或者平时学习很用功而期末由于特殊原因使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弊端。期末测试多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学生抽到题目后完整的作出实验,老师现场打分。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的互相打分。让学生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
3结束语
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来看,分析化学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映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通过率都在96%以上。企业非常欢迎学生去实习,在实习中有很多学生被企业所招用,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以出色的业绩被同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海潮.浅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动态平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陈珊珊.浅谈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徐肖邢,徐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化学相关学科(特别是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实验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及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我国的化学先驱,清代学者徐寿曾说过:“考质求数之学,乃格物之大端,而为化学之极致也.能精熟焉,则凡天下熟物俱能详考其原质,而深求其准数.遂使法有证据,而理得显明.若欲精究其事以造其极,则有三者为要:其一,通晓化学;其二,手法灵便;其三,专心笃好.”这里,考质求数即为现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即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物质科学的主体,是化学的最高境界.他特别提到了学好分析化学的关键是:在专心笃好的基础上,要做到通晓化学和手法灵便.这个观点涉及到目前大学分析化学教学中各化学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学科的科学设置.为此,本文从通晓化学和手法灵便这个角度探讨大学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1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化学学科间的课程衔接不够连贯
作为基础课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的基础,更是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有的学校,同一个院(系)的不同教研室分别承担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承担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任务,药学院承担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不管是在相同的院(系)还是不同的院(系),目前各学科间的课程设置大多考虑本学科的情况,较少考虑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要求和需要.这样的问题在国内很多院校都存在.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衔接不够连贯,忽视了化学相关知识连续性的渗透,使得基础课教学中缺乏专业应用的实例,而专业课教学中又往往缺少基础课相关理论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2].集体备课多以本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缺少学科间的融合与沟通,也较少进行学科间的交叉听课.一般根据本学科的实验室、实验仪器来安排实验教学任务,较少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因此,实验有重复,甚至缺少递进关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做到通晓化学,化学学科间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基础.
1.2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以章节内容为基础的实验多,缺少章节间融合或学科间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未及时更新与完善,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较少[3].分析化学实验课在教学方法上多延续着传统模式[4],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教师按照黑板或PPT上的实验内容,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试剂、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等,演示实验仪器的操作.学生“照方抓药”,无需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因此,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多能按照教师的要求顺利地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但多数学生看重的是实验成绩,一些学生更是为不逃实验课而做实验.由于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所以无法领会实验本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内涵,更无法“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中,在“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背后隐藏的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是需要我们深思的.由于这些没有生机的实验教学,学生机械地操作,课后抄写实验报告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少实验兴趣,缺乏实验动力与激情,实践能力很难提高,更谈何手法灵便呢?
2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2.1加强化学学科间的有效沟通,为通晓化学创造条件
通过加强学科间的有效沟通,实现化学学科间实验课程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在课程设置,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方面的交流.2013年6月28日,我校药学院分析化学所在的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与基础医学院的化学教研室结对共建.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整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与基础医学院的化学教研室共同编写出版了《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指导》[5],该书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基础,结合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化学学科和药物分析等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科融合和实验资源的整合,避免实验重复设置,强化实验递进关系.以该教材作为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的指导用书,对参赛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和认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次参加第四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这种学科间的有效沟通可更充分地发挥学科互补优势,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深度合作,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实现资源共享,为化学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奠定基础.
2.2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夯实坚实的基础
第一,授课信息量的增加与扩展.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精密仪器的使用率和普及率大幅提升,各种新方法与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药品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面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作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授课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要向学生传授当前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前沿信息,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夯实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分析化学实验《HPLC法测定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含量》时,不但讲授仪器的使用,还要实际演示流动相的过滤、脱气,样品的处理和进样,以及数据的处理等,也对目前HPLC仪器的发展状况,色谱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加以说明,特别是我校有一位2008级药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从事色谱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该同学的研发经历和目前的研究工作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研究进展、前沿理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动态,“知新”、“识新”才可能“创新”[6].第二,新成果的引入与融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是对分析化学实验最有益的补充.如在讲授《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亚硝酸钠法时,不仅要讲授其含量测定方法,还要对其定性的鉴别-即芳香第一胺反应加以说明,特别是由于过量的亚硝酸会和β-萘酚反应呈猩红色,使定性鉴别结果出现假阳性,现已采用加入脲来消除此假阳性的干扰等.在《HPLC法测定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含量》的色谱实验中,利用保留时间对替硝唑溶液中的替硝唑峰进行定性鉴别,是《分析化学》教材上的方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那么,如果有两个色谱峰都和替硝唑对照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非常接近时,又如何作出合理的判断呢?当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会有针对性去认真思考.在此基础上,向同学们讲解对照品加入法、渐进窗口正交投影法等用于色谱峰匹配的新方法与新技术,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深知,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是在基础实验上的一个延伸和扩展,是把一些更先进的原理融合到这些基础实验中,是一个多学科间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些基础实验的升华,使同学们在认识到基础知识重要的同时,更要懂得知识创新的可贵.第三,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当前大学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更有着深刻的含义.在分析化学实验中,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思想创新的环境,学生很难做到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实验并在实验中积极思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大多以维生素C原料药或有关制剂为测定对象,而我们选择校园内的药用柚子作为测定对象.同学们自己采集柚子样品,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待测样品的制备,采用碘量法对柚子中的维生素C进行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对实验怀着更多的好奇和更浓厚的兴趣,会由单纯的“听做而得”的实验配角转换为“思做有得”的实验主角,角色的转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完成实验的动力和激情.他们在实验中会遇到问题,但会迎难而上;在实验中会遇到挫折,但会勇敢面对.通过这样的实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在实验中更会有新发现和新收获.
2.3科学设置实验课程,为手法灵便创造条件
分析化学是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药学学科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8,9].因此,分析化学实验课要科学设置.一是实验项目的合理设置.分析化学实验不是孤立的实验课,其设置要立足院校实际,在知识点上要注重与有机、无机基础实验的衔接,更要面向药物分析等专业课实验的需要.在知识面上,重基础、练技能是根本要求,既要重视称量、量取等基础操作,也要注重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有机融合.二是实验方法的创新.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法的创新,在验证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同时,使分析化学实验课成为理论教学的最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三是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10].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改革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下,实验室要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实现开放共享,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研室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和科研单位,也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部门.因此,立足并扎根于教研室的开放实验室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增加开放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2016年起,我院每学期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加了50学时的开放性药学综合实验课.学生以开放的实验室为平台,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完成自主设计的实验.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再是“你要我做什么?”,而是“我想做什么?”,“我如何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进一步锤炼,遇到问题大家会相互讨论,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会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和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提高[11],有效地避免“封闭式”教学模式和“垄断式”教学方法,丰富了实验教学[12].如2016年,在2014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的开放性药学综合实验中,学生的自主设计有:阿司匹林的有机合成,鉴别(化学,红外),阿司匹林片的制备,阿司匹林原料及制剂的定量分析(容量法,HPLC法)(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在安徽省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药学实习实训示范中心”的基础上,于2014年建立了学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室,现有15台LC-15C型和3台LC-20A型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能及时发现文献查阅是否全面、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使学生做实验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将“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贯穿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使他们思维灵活,富于创新性;手法灵便,富于创造性.
3总结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分析化学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为适应未来药学学科发展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药学人才,应注重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完善.在注重知识衔接的同时,要重点考虑学科间的交叉与互融互通,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加强实验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加大对实验室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实验室的管理改革,推进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自主实验提供场所;在全面系统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科研个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学生不但能通晓化学,而且能手法灵便,让高校实验室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
作者:邹纯才 宗倩妮 鄢海燕 单位:皖南医学院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艳,马传利,吕海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化学教育,2015(22):42-44.
[2]王妙飞,张道英,黄浩,等.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改革[J].大学化学,2016,31(5):44-48.
[3]邢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8-150.
[4]焦玉荣,弓莹,刘玲娜,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6,26(2):68-70.
[5]邹纯才主编.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指导[M].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蔡铮,夏笔军,刘中秋.议药剂学教学中三种意识的培养[J].教育论坛,2009,6(7):119,122.
[7]郭玮,侯琳琳.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5-137.
[8]蓝海,王燕.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6):81-83.
[9]汪应灵,晁淑军,刘振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9):921-92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人才尤其是环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环境专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这一“矛盾”现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析。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原有教学计划于当年制订完成,之后作过几次小的调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详见表1。
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理论课时数 实训课时数 考核学期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工程测量 3.5 70 46 24 1
工程制图 3.5 70 60 10 1
无机与分析化学 6 90 74 16 2
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
园林植物 5 68 44 24 2
有机化学 3.5 60 52 8 3
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
园林规划设计 3 68 52 16 3
植物造景设计 3.5 60 40 20 4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 96 60 36 4
专业
核心
课程 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 3.5 60 50 10 4
环境微生物学 3 51 39 12 3
环境监测技术 5.5 72 60 12 3
公路环境评价 4 48 36 12 4
生态学 3.5 60 54 6 3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1 1周 2
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 1 1周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2 1周 4
绿地规划设计实训 1 1周 4
毕业综合训练 5 5周 4
专业顶岗实习 23 36周 5,6
选
修
课
程
CAD辅助设计 2 34 17 17 2
环境工程经济 1.5 51 33 18 4
公路环境监理 2 48 42 6 4
桥梁工程概论 3 51 42 9 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 2 36 36 0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 51 42 9 3
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未在表中反映。
(二)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结合这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信息,我们认识到上述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面较窄,课程结构不太协调,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基本要求,应删减植物造景设计等与环境科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增设环境科学导论、水污染控制技术等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如园林植物和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可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专业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偏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实训环节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针对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第五,一些课程的上课先后次序不够合理,应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做到统筹安排。如应在学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学习,等等。第六,部分专业课程学时数偏少,可适当增加,保证对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总结归纳,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的原则,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从环保职业活动的需求出发,考虑所设置的课程能满足污水处理工艺调试管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操作运行、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检测、环境监理、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管理、化学分析操作等多项环境工程相关活动的要求。
第二,从学生在校期间或工作后能更好地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来考虑,如学生通过学习,可考取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工、室内环境检测员、环评上岗证等,基于此可适当增设相应专业课程或增加该门课程学时数,确定课程标准等。
第三,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调整原有专业课,提高专业针对性,减少重复性。另可适当增设与公路项目相关的课程,如公路环境保护工程等,使专业定位更合理。
第四,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训环节,淘汰部分对专业技能提升帮助不大的实训项目,并增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训课时的比例,优化实践内容。
第五,选修课的设置应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拓展与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
第六,考虑学院交通行业特色,适当保留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方向,但课时和课程类型可适当进行调整。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依据以上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知识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工程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6个基本模块,总计134学分。各模块学分分配情况见图1。
图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例示意图
具体阐述如下。
1.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6门课程,这与原课程体系一致,但为增大后续专业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此模块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570压缩为450,共计27学分。
2.专业基础模块所开设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此模块增设了环境科学导论,保留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共计1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调整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如两门化学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内实训课时分别由原来的16 和8增加为36和35,比例分别增加了23%和31%。
3.专业核心模块立足于职业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水污染控制技术、公路环境保护工程两门课程,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根据专业角度,考虑到园林植物、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两门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叠性与实用性,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园林植物及应用;另外,取消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加上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技术、公路环境评价等三门课程,共计22个学分。此外,在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上,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衔接,将环境监测技术从第三学期调整为第四学期进行,并加大了该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课时比例。
4.工程基础模块结合学校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类人员所需基本技能,开设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公路工程等4门课程,共计19.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增加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课内实训课时数,相应地总课时数由原来的70分别增加到90和80。
5.专业拓展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方向,开设了CAD辅助设计、盆景与插花艺术、公路环境监理、桥梁工程概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Photoshop辅助设计等14门选修课程,共计16.5个学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兴趣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6.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并根据课程内容、社会需求等因素,将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并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绿地规划设计实训,保留原开设的工程测量实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毕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共计34个学分。
调整后所形成的6大课程模块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首先,课程的设置更具专业针对性;其次,绝大多数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都加强了实验和实训教学,实践与实训环节课时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实现了更好的有机结合;再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取舍;最后,调整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且凸显了环保职业活动特色,基本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还将不断地被充实而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环保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民,陈向平.能力为本素质为魂――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2]纪振,田丽娟,朱其兆,等.高职环境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3]宋卫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南平师专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