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8: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声乐考核方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有关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学术界已从多层面展开了论述,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他们仍习惯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示范——学生学唱——老师挑毛病——学生再学唱。这种口传心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造成了教学封闭、流于形式的问题。2.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个体差异设置的个别小组课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小锅小灶”演变成了“大锅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师资缺乏在高职院校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师生比严重失衡。为了满足教学,学校只能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多为地方兄弟院校或中学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很难做到同步管理,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4.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方式,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一首作品就完成了考核,与新时期的评价多元化要求不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5.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实际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严重不足,舞台表演机会太少,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也没登过几次舞台。6.声乐课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够灵活,缺少整体部署,缺少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过分偏重歌唱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改变现状,院校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和完善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型的结构,在遵循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情况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声乐教学的新模式,摆脱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适当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对声乐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声乐拓展课,把课堂充分延伸,多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决有些学生课上吃不饱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更新声乐教学方法,变换师生角色
尝试新教学理念,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授课方式,开放课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评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新拓展能力;尝试让学生走进不同老师的课堂,观摩其他专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换师生角色,开设评论课、辩论课以及学生科研课题研究等,在师生合作互动形式上多做文章,只要是有利于学习的就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声乐课程也不例外。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说:“声乐教学是一门赋予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和学的双方。”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唱法禁锢,讲授多种唱法,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只要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都可纳入教学计划。另外,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合唱,把合唱和独唱结合起来教学,可以让学生区分和感受共性和个性的唱法,为今后开展基础音乐教学提供很好的基础。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声乐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师资缺乏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成分具有复杂性,年轻教师偏少,一些高水平、高学历的音乐学院年轻高材生,因编制等问题短时间无法进入课堂。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主动自我提高,寻找各种途径走出去,多学习多取经,多参与高规格的培训班,定期举办个人音乐会,并积极参加社会专业艺术实践活动,实时充电,增长技能,以满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需求。对于外聘的教师,要完善聘任制度,积极引进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课堂,要对所聘用的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和考核。同时,也要经常邀请部分兄弟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互动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4.改革与完善考核制度
声乐课程的考核,要告别单一的一首歌考核模式,不能只依据声乐的发声技能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要从综合能力上多方面考核,根据综合技能技巧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1)演唱内容上,不同程度的作品,设置难易系数,比如演唱《花非花》和《我爱你中国》,根据不同的音域、不同风格以及完成的质量,要给出差异性评价;(2)考核中设置演唱伴奏环节,包括正规伴奏、即兴伴奏以及自弹自唱,要求与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捆绑完成,根据完成的质量给予适当的评价;(3)将平时成绩结合日常上课情况,包括完成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以及参与各种观摩、排练、演出和个人音乐会等方面进行声乐成绩的综合评定。
5.增加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育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与声乐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实践和声乐理论知识有效结合,构建“教、学、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保证声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学生缺少艺术实践机会,偶尔参加个集体演出活动就算完成了艺术实践任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发挥,停留在课堂上的艺术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艺术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包括专业观摩、专业考查、专业考试,各种排练、各种比赛,组织或参加大型或小型的各种教学汇报活动、社会演出、合唱比赛、专业辅导和排练、单项或专业全能比赛(包括声乐、钢琴、伴奏、弹唱、合唱指挥、作曲、中外乐器、舞蹈等)、声乐沙龙、个人音乐会,等等。
6.强化声乐教学中的思政理念
声乐课不仅仅是一门技能课,也是一门情感与技艺相结合的音乐文化类课程,它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人民音乐文化素质的责任。声乐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既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艺术性,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将思政内容融入声乐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讲解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贯穿于声乐作品中,使其在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歌化人、以歌育人的作用。比如,《北京颂歌》《我爱你中国》等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选取这类主旋律作品进行演绎和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加强课程整体部署,改革声乐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的声乐课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够灵活,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教学管理模式也跟不上形势,缺乏激励机制与有效协作,需重新定位课程的培养目标,调整和完善课程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对接。近年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声乐演唱除了考核演唱歌曲的技能外,还要考核钢琴伴奏能力和即兴弹唱能力,考核的重点已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要围绕课程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规划和部署。建立健全声乐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进行是提高声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这要求将声乐教学制度化,加强声乐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增强师生的责任和规范意识;对课程质量进行全覆盖评价,科学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完善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进度、教案、教学反思等的有效管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改革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从教者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思维,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声乐课程新的活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时代赋予声乐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艳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8,(8):42-43.
[2]卫燕.浅谈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黄河之声,2020,(14):2.
[3]吴极巧.新时代背景下边疆师范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当代音乐,2020,(10):3.
中图分类号:G642.0,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27-02
随着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院校培养的声乐专业人才面对是更广阔的音乐市场,这就需要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能够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也是新时期声乐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规划专业设置、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程序的基本文件。为适应新时期音乐人才培养的需要,天津音乐学院近年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普及公共课、扎实基础课、拓展专业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指导下,对声乐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学分比例。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学分体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的比重,并且提出了专业选修课32学分中的12学分可以由艺术实践的学分代替。为了突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不再是单纯的声乐演唱,而是由声乐演唱和合唱排练两部分组成,其中合唱排练的权重至少占50%。
为了规范实践教学工作,学院专门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各教学单位可以对学生参加演出、比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音乐会或艺术展演等实践创新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声乐系根据学院的文件精神,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认定细则》、《艺术实践考勤制度》、《合唱团管理条例》、《毕业班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管理细则,形成了院、系二级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进一步落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环境和条件的实践基地。声乐系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杰出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了歌剧艺术中心。歌剧艺术中心内设专业教研组、钢琴艺术指导组和行政外联组,分别负责教学、排练、演出活动以及行政后勤事务、演出活动的协调、对外交流与拓展工作等事宜。声乐系以歌剧艺术中心为平台,为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提供排练和面向校内外演出的机会,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水平的发展,为培养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声乐系通过将艺术实践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以赛促练、以演促学等多种方式,将声乐教学从课堂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延伸,实现了将声乐课程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声乐系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专业演出、公益活动、音乐节、大型晚会等各类舞台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繁荣文艺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舞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市场竞争力。声乐系先后成功排演了《钱学森》、《青春之歌》、《茶花女》、《托斯卡》、《阿依达》等多部歌剧,通过与著名的歌唱家、指挥家以及乐队的合作演出,开阔了学生的演出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2.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经历了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是一支具有深厚艺术底蕴和丰富舞台经验的合唱团,所有团员均从声乐系的在校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经过专业水平、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的严格考核而选的。青年合唱团在近十年发展历程中,曾获得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组比赛优秀奖和第七、第八连续两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3.以赛促练、以演促学。声乐系在每学期会举办多场师生音乐会,通过举办音乐会和参加比赛来促进教学。每学期举办一次综合音乐会,每学年举办一次期末歌剧汇报演出,展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成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和舞台经验。此外,每年还举办两次专业选拔赛,选出高水平选手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性专业比赛和国际声乐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实践教学工作,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实践宣传,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本专业在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创意、新方法等,能善于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主动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实践动力,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纳入到教师业务的整体考核中,调动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必须有1-2年以上实践教学经历,并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和晋级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把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第三,要加强实践平台,不断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机会。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天津五月音乐节”、“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为青年教师锻炼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四,要加强实践能力,重视青年教师的再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声乐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分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深造,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举办讲座并为青年教师单独授课,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各类音乐会等手段,旨在打造一支师德修养好、教育观念新、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有效措施。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以“天音歌剧艺术中心”为实践平台,践行以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及输送更多具有较高声乐技巧和舞台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书记说过,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汲取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的精华,还要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提高,对民族声乐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和方法。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学模式大多照搬西方音乐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僵化的定位,限制了学生在民族声乐上的自由成长。为扭转民族声乐的这种教育现状,把自然歌唱的理念应用到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迫在眉睫。
一、自然歌唱理念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自然歌唱在民族声乐歌唱声音中的要求
声乐教育家沈湘说过,不要把时间只是放在发声的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弯路也不会太远。自然歌唱是一种自然的唱法,聆听自然的歌唱会对听着的感情做一次自然的梳理,给听者一种自然美的享受。民族歌唱者在自己的歌唱之中要做到声音朴素,发声自然,让自己的歌变成大自然的旋律。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自然的歌唱,使歌唱者的感情在歌中得以抒发,使听者能从歌中感受到歌唱者的心理沉浸于歌唱者的状态。
(二)自然歌唱对民族声乐表演者的要求
我们在观看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更多的眼光是放在表演者的身上,表演者的表演状态能够很直接的影响我们对表演的评价。在一场声乐表演中,歌唱者呆板生硬的表演往往不会被我们喜欢,表演者落落大方的表演自然往往能得到我们的认可。所以民族声乐的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做到自然,不做作。在歌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做到表演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表演和周身环境的自然协调。这要求表演者对自身的身体和声音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对表演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从而在表演过程中做到自然的表演自己的节目和游刃有余的抒发节目中内涵的和自己想要字节目中抒发的感情。
二、自然歌唱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更好的实施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贯彻自然歌唱的教育理念
自然歌唱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把民族声乐内部抽象的情感因素具体的呈现出来的首要途径。一直以来声乐的教学都是一种学习、练习、实践学习的过程,是把无意识的随意溜唱转化为有意识的自然歌唱的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努力发掘学生在民族声乐道路上内涵的潜质,找出学生自己在歌唱中的自然音色,以求达到民族音乐教学的本质目的。邹文琴教授是自然歌唱的境界的追求者,提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区分“自然”与“自然”的理念,把民族声乐的学习归类为本能的自然阶段――训练中的不自然阶段――升华的自然阶段三个过程,为民族上声乐教学中自然歌唱理念的贯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邹文琴教授的这一分类,不断的结合实际调整教学方案,做到在学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建立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模式和评价模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催促着音乐教育模式向着多元化转变。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不断的变换,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模式,成为了多元交叉 的混合模式。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的声乐审美要求,民族声乐教学要顺应人们审美发展的规律,转变教学的理念,对传统的声乐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尊重和理解其他声乐教学的发展,引进其他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在课程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民族声乐进行体验与熟悉,找到与学生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和学生有兴趣的声乐作品。在课程设置当中,不能只重视专业发生课的质量,还要重视其他与民族声乐课程相关的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对民族声乐产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在民族声乐教学评价模式的建设方面,学校要转变传统的对学生在规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能几首特定的声乐作品进行评价考核的模式。要建设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制度,对学生从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用自然的方式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等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道路上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制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更加准确的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树立学习好民族声乐的自信。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制度,是自然歌唱理念下,符合民族声乐教学规律的评价考核制度,能够进一步推动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结 语
自然歌唱是时代对民族声乐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民族声乐提高发展必经的途径。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各学院应积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自然歌唱理念,实现民族声乐的自然教学、自然学习和自然表演。
作者简介:李瑞(1985.8-),女,助教,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高职声乐教学是培养未来音乐教育战线具有唱(教学演唱)、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然而,目前高职声乐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是我们高职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声乐教学中,用声音技术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把强调声音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追求声音技巧,只会唱不会教、缺乏综合性歌唱能力、显得单一乏味。那么如何探究高职声乐教学的模式,使之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合理定位呢?文章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由于高职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专业音乐院校,高职声乐教学对学生的入学条件要求不高,学生之间的声音差异比较明显,存在个别学生突击入学没有学过音乐,甚至有五音不全的现象,这也形成了高职声乐教学的一大特点,针对高职声乐教学目前现状,可分为以下情况:
1、特长型:这些学生以声乐演唱技能为主,声音条件比较好。他们入学后以声乐演唱学习为主项,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要掌握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声乐演唱的理论方法,使他们的声乐演唱技能不仅具备演唱能力,而且还具有传授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并给他们搭建更多的演出和实践的平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专业水平,为在声乐上的进一步深造学习做好铺垫。
2、综合型:这些学生的器乐、钢琴、舞蹈以某一项技能为主,在声乐上没有条件,甚至有的为了入学考试只会唱一首歌、弹一首曲目、跳一个舞蹈组合。他们入学后,并不希望在声乐上能有什么发展,不必给予过高的要求,可以把个人的特长作为主项,同时能从理论上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即可,使多数学生朝着综合专业型方向发展。
3、无特长型: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音乐条件,没有特长,音乐的基本技能与知识掌握的较少。但是他们喜欢音乐,对音乐的灵感具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从基础知识抓起,以培养某一项特长为重点。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使他们对声乐演唱技能具有分析和判断能力,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
目前高职声乐教学情况说明,学生入学的个人基本条件基础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如果只按统一的标准要求来实施声乐技能训练,学生不可能完全接受,给教师教学也增加了难度,这样既不符合高职声乐教学的基本现状,也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职声乐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个人自身条件,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走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使学生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二、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定位
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必须依据高职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遵循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目前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应该走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因此,以个别技能训练、集体歌唱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声乐教学的重要模式。
1、声乐个别课:这种教学方法是以“一对一”形式来进行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由于高职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方向不一样,它不同于普通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分别进行训练,已成为高职声乐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声乐个别课,可以培养许多音乐专业的人才。因此,高职的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对于具有一定个人条件和潜力的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其它不具备声乐演唱条件的学生,则是一种辅助形式,可以把专业的主项改为综合能力培养。所以,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课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进行训练。
2、声乐集体课:集体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体练声,虽然学生的声部各不相同,只要将男女分开,就可以了。集体练声要采用一套目的明确、由浅入深的发声方法。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当然学生的悟性能力是有差别的,对于悟性较差的学生除了集体课练声时给予关注外,在公开指导时也可多给与辅导,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练声之后进入唱歌阶段,唱歌要根据学生的声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及需要选唱不同的歌曲,当教师给一个学生的声乐演唱进行指导时,其他学生也要跟着默唱,按着教师的提示和要求做,这样不仅提高了训练效果,也避免了一个学生唱、其他学生没事干的现象,充分体现声乐集体课训练的优越性。
3、声乐理论课:是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受条件的影响,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因为声乐理论课是在歌唱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讲述了歌唱发声的感觉、体会、经验和方法,它可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学习声乐过程中的名词、术语。通过声乐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过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唱、讲、教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高职声乐教学教师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但他只是外因条件,要想通过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必须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声乐个别课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效果明显。声乐集体课不仅解决了集体练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同时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高职声乐教学以个别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则成为我们探讨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
三、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制定与实施
高职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实施方案,要根据学生实际声音条件与能力进行小组划分,这种小组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及表现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有不断发展的空间,达到学习的目的。
1、新生入学后,把具有声音条件的学生,作为声乐培养的主要对象,可以进行个别课训练。
2、综合型的学生作为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对象,作为声乐副项的培养对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授课表现与能力,对学生进行调整。
3、根据个别课和集体课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个别课重点培养,技能的传授,集体课重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个别课和集体课考试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别,考试实行过程化考核,大致分为出勤率、过程作业、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过程作业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阶段性考试内容为章节的模拟考试。期末考试通过舞台演唱方法,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4、声乐理论课,声乐理论课授课要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领悟教师讲授的技术理论,可以学到教师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声乐理论课教学,系统讲述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5、高职声乐教学模式,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提纲内容:课程性质、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学时分配、教学进度、辅导答疑、作业、习题安排、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教学方案内容:授课内容目的及要求、重点、难点、方法、授课过程和计划等。考核方案内容:课程考核重点、内容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总成绩考核标准等。
四、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与要求
高职声乐教学,实行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具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需求。作为高职声乐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潜心研究和探索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方法,提高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能力,是高职声乐教学的根本保障。
1、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职学生技能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集体课是声乐个别课的延续,以补充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所学不到的内容;声乐理论的教学,是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声乐教学基本理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设置和安排,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手段,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学结合模式,是高职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和要求。
2、个别课与集体课的相互关系: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教学即统一又独立。虽然我们按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分组授课,教学中既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有声音条件的学生,也没有放弃对没有条件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也就是说,高职声乐教学个别课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集体课也可以进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进行指导,当一个学生演唱时其他学生可以参与讨论,体会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时教师可以给予个别指导。这样做为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观摩的机会,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进取意识[1]。根据教学的需要,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可以交替进行,给有条件的学生创造机会。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同时了解独唱、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的各种形式,掌握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歌唱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有效实施:由于高职学生声音条件存在差异性,声乐教学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高职声乐教学不同于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的声乐教学,个别课不能完全运用在高职声乐教学之中,相对于没有声音条件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体课。对于那些有声音条件的学生,我们教师可以去培养、去体现我们的专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给学生展现专业技能的平台。而对于众多条件不好的学生,如果用专业的标准去培养他们,给他们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因此,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能基本适应高职声乐教学的要求,是高职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定位。
4、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职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数学模式,给高职声乐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能力,具有唱(教学演唱)、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的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同时通过集体课教学努力培养好那些声乐条件差和起点低的学生,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个别课和集体课都能同样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接受,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数学效果。
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以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是高职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和定位。因此,教师要踏踏实实的研究与探索当前高职声乐教学的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教学能力,打破传统的高职声乐教学中,受专业技术至上教学理念的制约,反对用专业的标准衡量教学质量,过分强调声音技术,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必须遵守高职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歌唱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2观摩课声乐观摩课具有授课方式新颖、授课内容丰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声乐教学中,阶段性的观摩课很有必要。学生在观摩课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影响。学生在观摩课中不仅拓宽了思路和眼界,还促使自己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在边学边观摩边讨论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学生在观摩课中还可以看到声乐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启发用语和训练手段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声乐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的了解。亲身体验将帮助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积累。
1.3实践课声乐是以声音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技能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艺术实践,课堂教学就不是完整的教学,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声乐离不开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体验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并及时调整,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歌唱的场地、环境氛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学生将来无论走向讲台还是舞台都要与观众见面,而面对观众时的歌唱感觉和课堂上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可是在面对许多陌生人的场合演唱时就不那么自如,甚至怯场,发挥失常。学生要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让学生既能走向讲台,又能走向舞台。只有让学生多参加声乐艺术实践,“以演带练”才能更好地稳定学生歌唱时的心态和水平。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有利于学生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逐步缓解乃至消除上台的紧张感,同时也是对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延续和补充,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舞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自信,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表演的热情,深刻领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2高职院校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声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心理、生理活动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基本教学规律而展开。离开科学性就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保证。
2.1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在生理条件、心理基础、音乐和文化素质、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教师必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即使两个学生各方面条件相近,教学方法也不应该一样。声乐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同样是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其发展的方向也会不同,如有些学生适合做歌唱演员,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教师,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理论研究或声乐评论。声乐教师在对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判断后,就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对适合做歌唱演员的学生,重点进行分析理解词意曲情、感受作品的主要思想、联想作品的情景意境、形成清晰的内心视觉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和表演等方面的培养;对适合做声乐教师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加强对声乐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曲目风格的分析,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对适合做声乐理论和评论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会使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2.2循序渐进声乐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具体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的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必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控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学习、磨砺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真正自然的过程,即从凭自我感觉尽情歌唱到接触老师后的一个相对漫长的逐步学习的磨练过程,再到掌握方法得心应手情境下自由歌唱这3个阶段。声乐教学的对象是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大部分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都会追求高音,但如果中低声区的基本功不打扎实,高音就会显得刺耳难听,声带也会受到伤害。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19岁时跟随波拉(ArrigoPola)学唱两年半,最初6个月只是练声。循序渐进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演唱技能的培养上,还要体现在给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深度上。展示给学生的声乐作品,要从思想内涵相对简单的开始,逐渐向有一定思想内涵、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古典歌剧作品过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运用适当的声音揭示作品的内涵,达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的效果。
3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正确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声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大都是以期中或者期终考试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就会为了考试成绩专门练习一两首歌曲,除了考试曲目外,其余歌曲无暇顾及,这种评价方式没有“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其中的弊病可想而知。“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声乐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评价上区别对待,使较高层次的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潜能,中等层次学生能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达到基本能力要求,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得到较好的发展,是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另一层面上的意义解读。声乐分级教学是根据声乐教学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以及声乐作品的基本教学要求,以制定分级规定曲目的形式,明确划分声乐的程度,明确规定声乐教学的进度,使声乐考核具有便于操作的实施依据和规范准则的一种教学模式。
声乐分级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差异性。大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声乐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分级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差异教学。
2.层次性。大学生在声乐专业程度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客观上可分为好、中、差,按照学生不同的声乐程度在不同的层面上实施教学,这就是分级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分级教学其实就是分层次教学。
3.针对性。分级教学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说,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清层次,确定等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因材施教。因此,分级教学也就是一种个性化教学。
4.实效性。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追求教学实效、讲究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切实有效的分级教学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5.发展性。分级教学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差异,追求人的个性化发展;主张人人掌握“必需”的声乐知识技能,不同等级的人按照不同的要求学习“不同”的声乐技能,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声乐学习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声乐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再认识的活动。声乐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分级教学中等级的划分就是针对学生声乐专业程度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不同的学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不是单纯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一面,而是重视教学要适当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各级程度确定的前提,是学生现实水准和教学发展可能性、一定的前瞻性,正是可接受教育原则的体现。
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教学特色,“音乐教育是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它有自身的教学规律,不能象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批量生产’”。然而,就声乐教育而言,以往的声乐教学缺少象其它学科那样明确界定程度不同、能够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教材;就技术训练而言,以往的声乐教学似乎没有明确各年级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它束缚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教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探讨符合高师特点的声乐教学方法,必须建立能够指导和规范教学,具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制约机制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
“成功的方案开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是组织适合于这些目的的教学,在学生向着这些目的前进时给予反馈和矫正,使用反映这些目的的评价技术。” “教学的艺术在于: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为必须分别并按某种顺序达到的组成部分。”合理的分解教学进度,教师才能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步骤,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必须遵循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制定内容简洁明确、循序渐进的阶段教学目标,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确保高师音乐人才培养质量。
“循序渐进是声乐教学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对声乐教学中的‘序’的研究和规范化是声乐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发展声乐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声乐分级教学是把中外声乐艺术积累的理论知识和经典作品简约化、系统化,以体现声乐教学不同阶段性要求,使教学有明确的进度标准和规格,形成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的体系,从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稳步扎实地进行专业训练和理论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评估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正是基于承认教学客体在嗓音条件、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是以明确界定程度、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采取按声乐专业程度不同分级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加强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分级教学实践的优势
声乐课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随着高等艺术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生源更加广泛,学生声乐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声乐教学如果还像以往那样,不论学生基础如何,都学习同一内容,采用法,势必在教学重点的处理上难以兼顾两极的学生,“两头吃不饱”、“进度难把握”两者的矛盾也必然制约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声乐分级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适应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举,也是因材施教原则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1.实行声乐分级教学、分类指导、目标管理等有计划的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度及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明显收获。
2.声乐分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它于有利于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管理向着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迈进,有利于全方位地反映教育与受教育者在教学的环节中所达到的真实水平,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对不同专业程度的学生实施声乐分级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系统、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有利于激发声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
3.声乐分级教学规定了各年级必须达到的级别和进度要求,使教师教学任务更加具体、明确;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4.声乐分级教学打破了以往以年级考核为界限的局限性,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客体,进行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立足于自身专业起点,循序渐进地提高歌唱水平,有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它鼓励学生在完成所规定学习的情况下,努力向更高层次冲刺,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声乐教学的活力。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者:时霞 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目前,我国很多师范大专院校普遍认为,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身的表演能力以及演唱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感情价值以及审美价值。俗话说,声乐表演的灵魂是情感,如果一味注重表演和演唱的形式,忽视声乐表演中的感情部分,那么这样的声乐表演是无生命可言的。部分学生在教师错误的引导下,对声乐教学产生了误解,一味的练习声乐表演,却忽视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部分,使其声乐教学效果一直达不到理想状态。
2、声乐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声乐教学。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主导,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通常有固定的教学流程,如教师让学生轮流练唱,在练唱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有发音问题,则及时进行纠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对全部学生进行教学,这使得受教育的学生范围缩小,不利于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
二、重新树立培养观
目前,我国部分师范大专将艺术表演作为声乐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这和师范教学目标不相符。因此,很有必要重新树立师范大专声乐教育的培养观。从实际问题出发,师范大专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师范功底,应以师范教育为主。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1、设立小组课
由于学生之间的声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尝试设立小组课。即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中声乐基础水平、演唱功底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教师在开展小组课的时候,需要参照学生声乐基础水平、演唱功底水平,结合声乐教学大纲,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在小组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及本小组的学生需要对本小组每个成员的声乐演唱进行点评分析,以便于帮助本组成员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设立小组课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一对一教学
师范大专声乐教学的教学大纲中提及:“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还需要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声乐表演水平,并且使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其中,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在师范大专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对一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声乐技能的重要方法,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分数,并且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声乐技能进行评定。针对达到考核合格分数的学生,对其进行集体授课;针对声乐技能考核分数未达到合格分数的学生,教师可对其进行一对一授课教学。通过一对一授课教学,为学生抓差补缺,鼓励学生积极加强自主练习,使学生的声乐技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使整个班级学生的声乐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3、开展微格教学
所谓的微格教学指的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发现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纠正问题。微格教学的详细操作:从全班中选取5名到9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对该组学生开展声乐技能教学;接下来给每位学生5分钟时间,让其对全班同学展开相关教学活动;教师以及该小组其他成员需要对其授课进行评价;展开授课活动的学生,需要根据教师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反馈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并且实践。将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大专声乐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展开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循环教学,不断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能使其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教学法理论,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将微格教学引入到师范大专声乐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弥补集体授课形式的弊端,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声乐技教学能力。通过科学化、系统化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技能,使学生在微格教学课堂中,学会如何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四、师范大专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1、合理拓展声乐教学课程
合理的拓展声乐教学课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声乐视野,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阅修养。在声乐专业课的基础上,合理增设与声乐教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声乐表演与排练》《中小学生嗓音训练》《声乐名作鉴赏》以及《通俗歌曲鉴赏与实践》等等。上述选修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声乐知识层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朝着更多的方向发展。通过拓展声乐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以及教学能力。
2、设立声乐基础理论课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师范大专在展开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声乐基础理论教学。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师范大专声乐专业的学生,对发声器官的结构以及发声机制一无所知,但是却具有非常高的声乐表演水平;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的学生只会演唱老师教授的那几首典型歌曲,却不会演唱别的歌曲。针对这一问题,在师范大专声乐教学改革中设立审阅基础理论课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公共课的形式,来展开声乐基础理论授课。声乐基础理论授课应该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授课,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开展声乐技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声乐基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声乐基础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声乐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发声原理、声部类型、伴奏艺术以及演唱风格处理等等。通过设立声乐基础理论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声乐学科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规律以及原理,并对声乐演唱产生理性的认识,更有益于帮助学生提高审阅表演技能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师范大专声乐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人才,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师范大专都采取教师示范的形式进行声乐表演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较少,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的提高。然而“自弹自唱自练”的形式,和“教师示范”形式刚好相反。“自弹自唱自练”形式是以学生作为主导,代替教师的主导位置;所谓的“自弹”指的是,学生自己弹奏发声练习曲;所谓的“自唱”指的是,学生自己进行发声练习,教师在一旁旁听,并且为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所谓的“自练”指的是,课后嘘声自主进行声乐发声练习。以“自弹自唱自练”的形式来展开声乐表演技能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以“自弹自唱自练”的形式展开声乐表演技能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声乐教学活动开展。
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source of recruit students and students affair mode as well as the “one to one”teaching mode provide the realistic basement for tutorial system in vocal major in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l major in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t has established the tutor group which constitute by professional teacher in school、part- time teacher and high level students and confirmed the work task which centered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tutor working mode which based on teaching project outside class, oriented and driven by the serious of tutoring, training and competing has been formed. It gives all aspects of direction for the growing and being talent as well as prompts the quality for students in school.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ocal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导师制指的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导师制”源于14 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导师制,为许多教育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推崇,并在国内的各类教育中得到了运用。从最初的研究生教育到本科生教育,近年来,导师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等职业声乐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声乐表演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中职招生模式的变化和学生来源的多层次化,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指导、技能培养、学生管理模式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中职声乐人才培养急需根据自身的专业教学特点,引入一种新的模式与机制,在学生管理上为原来的班建制提供有效的补充,在技能教育上强化职业发展导向,“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全员育人,全方位的建立新型的师生导学关系。因此,开展“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来讲,无论是学校管理、学生发展还是师生关系的确立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声乐专业导师制的现实依据
(一)学生生源素质变化,个性化日益明显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整体中职生源的质量呈下降的趋势。对中职艺术类学校来说,不少学生并非出于对声乐艺术的喜爱或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而是受制于文化课成绩较低的影响,通过参加短期的各类艺术培训进入中职学校。
中职生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幼稚变为成熟的过渡期,即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内心充满着矛盾与冲突,自主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功利意识等现代观念不断增强,艺术类学生的敏感性强,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职声乐专业学生刚刚由初中迈入职业学校,其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等都与职业学校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特征不相适应,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当,缺乏学习声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经验,对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茫然无措。在中职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被忽视,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中职学生管理过度依赖班建制,弊端日益严重
班建制也就是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教育,但是,由于中职艺术类学生问题较多、个性特征明显,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较为繁重,对于有针对性的专项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针对具体的个人开展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学习生活的指导。
另外,在班建制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学校全员育人的氛围一直没有形成,尤其是本应成为全员育人重要一环的专业教师,只单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逐渐丧失教育责任感和积极性。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中职声乐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非常不明确,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学习上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这些都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渗透。
(三)中职声乐专业“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教学模式为导师制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职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批量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对中职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多元特征。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声乐专业开始初步实施专业“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一直以来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艺术专业类学校,在声乐专业的师资配备上充分保证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专业教学中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授课模式决定了中职声乐专业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特殊性,学生入学直至毕业时的所有专业课的教学均随固定教师完成,专业导师就具有在教学上的“承包责任制”的义务。
中职声乐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为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开展“导师制”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专业技能教学的亲密合作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导师可以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成为学生在校期间成人成才的全方位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道德的协调发展。
二、导师的队伍建设与学导关系的建立
实行导师制,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导学关系的建立是前提。针对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积极利用校内理论与实践的师资,通过与校外艺术院团和国内知名艺术类高校的合作,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强大的导师队伍。定期选拔一批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生导师队伍,建立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拔机制。
导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因此选配导师必须慎重。导师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声乐专业的专业教师,根据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对中职声乐专业导师设定任职资格和较为严格的选拔条件:在思想上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无私的敬业精神,热爱学生,能够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 在业务上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理论知识和有较强的声乐表演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站在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精神;另外,导师还需熟悉中职声乐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能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思想动态上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在中职声乐专业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与校外艺术机构和艺术类院校的合作,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的声乐表演经验或教学能力的校外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参与,一方面能弥补学校教师在声乐表演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艺术实践机会。艺术类院校导师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层次,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对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学校可以选拔一批综合素质优秀、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学生导师,在本校导师的指导帮助下,为低年级或低水平学生担任起某些方面的指导或辅导工作,并逐步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学活动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 科学化的互助制度。
导学关系的建立,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是保证导师制顺利运作的关键。导学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双方相互了解、认识的过程,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学生能及时适应教师的处事与教学风格,感知其人格魅力,学习其专业特长,体会其职业操守,领悟其情感世界。因此,在选配导师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作为导师既要考察学生的思想、知识和专业能力,又要考察他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作为学生也要在了解导师的基本情况之后,再做出选择。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声乐专业导师队伍的配置情况,确定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并建立一定的流动时间和更换机制,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
三、中职声乐专业导师的工作内容
与班建制中班主任的工作相比,导师制中导师的工作内容与班主任存在较大的差别。班主任是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为主要内容,而导师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其工作内容的重点是学生的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声乐专业导师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各种教育教学平台和载体,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心,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各种难题和困惑,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中职声乐专业导师的主要任务有:
首先,要根据学校中职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指导学生尽快熟悉了解中职声乐专业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求,熟悉专业教学计划,理清课程关系,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初步明晰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教学平台,创设各类教学项目,提供各种校外表演实践机会,加强对学生声乐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声乐表演技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督促学生完成学业,构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
第三,导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心理素质教育等融入在专业教学中,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师要关心学生在学校期间各种表现,协助班主任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各种难题和困惑。
四、导师的工作模式
由于导师的工作内容与班主任有较大的差别,其工作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声乐专业教学,因此,导师的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遵从中职声乐专业教学规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针对中职声乐专业教学特点,以声乐基础课程改革为支点,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渗透至声乐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声乐类中职学生课外实践平台,建立显性课程和潜课程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立具有中职声乐类人才培养特色的课外项目制工作模式,以各级声乐类学生活动和比赛为载体,以中职声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为重点,着力打造各类音乐会、声乐讲座、演出实践和各类声乐类比赛等课外环节,建立导、练、训、赛一体化的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导师工作模式,通过各种教学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经受职业道德教育、掌握学习方法,经受生活和心理上的锤炼,逐渐明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努力使自身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声乐表演人才。
在具体的导师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比较深入地接近、了解并指导学生。导师要仔细制订工作方案,深入到各项教学项目中,要经常到教室与学生寝室与学生交流,通过《导师工作手册》和《导师工作笔记》,做好基本的记录记载。另外,可结合学校学生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声乐专业学习档案制度、个案分析制度,学习会诊反馈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导师自我评价和总结制度等。
五、导师的评价与考核
中职声乐专业导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因此对其工作合理评价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是必要的。建立促进“导师制”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的考核、激励评价制度。制定导师考核标准,定期考核导师工作,制定奖惩措施,以保证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建立导师的工作酬劳与工作绩效挂钩制度,考核内容可分四部分:受导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奖项情况;声乐专业学科考核导师工作情况;受导学生的评价;受导学生班主任的评价。加强对优秀导师的激励,组织选送优秀导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技能比赛和教育教学比赛如教坛新秀、信息化教学比赛、教育教学课题、论文比赛等等,一方面激发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优秀导师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元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导师制的实施与考核评价[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87- 89.
近年来,随着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面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力地拉动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各高等师范院校也感受到了发展中的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老模式的不足,尝试着进行突出“师范性”的改革探索。
2002年,我们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毅然做出转变高师音乐教育观念、全面推行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决定。经学院领导安排,课改组老师对我省及西部周边省市的生源情况进行了调查,还组织本市的多所中小学的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座谈。同时,对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以及对现行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各层关系进行了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新的改革模式,大胆地设计了高师声乐课程基础阶段教学新模式――“声乐综合课”。
这门课为大班课教学,每班人数为30人左右,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推出,授课时间为一年,每周2个学时,连堂100分钟。新课程的设计与推出突出其“基础性”和“综合性”,即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本,突出多种教学模式与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创新教学理念,并配以相适应的新教材及全新的评判考核标准来体现一个“新”字。
1.重组教学资源
贵州师范大学地处我国大西南,和周边省市的大学一样面临民族多、生源多,生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音乐素质较差,教育和经济相对滞后及音乐教育师资缺口大的现状。为响应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号召,解决西部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逐年扩招,为全国及各地、州、县不断输送师资。但同时,我们也承受着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在旧的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观念下,师资不足、教学资源不够,因而以个别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培养的学生多数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新的教学模式在高师声乐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将“一对一”、“一对二”大胆改为“一对三十”,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压力。当然,新的改革并不是以缓解教学资源为目的,它的设计与推出结合了更多新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设备与各种视听音响的课件,有针对性地开拓学生的横向知识,并对教学质量提供多方面有力的保障和监控。
2.多种模式的结合
从多次的调研、座谈及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现有教学模式的突出矛盾及问题在于:一,过于注重“专业性”,突出学生“唱”的能力,忽视学生实际运用“教”的能力;二,学生在基础阶段直接进入“一对一”的课堂,使得没有理论支撑的声乐教学变得“玄”而“难”;三,个别授课虽然有较强的技能针对性、因人而异的教学目的性,但针对高师专业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目的,这种形式就显露出了极大的不足――学生仅仅掌握了与自身学习有关的技术训练过程,在实际运用中也只能解决与自己问题相似的问题,面对今后工作中极其复杂的声乐教学束手无策;四,就算在个别课的基础上加入集体课或理论课等教学形式,学生所接受的割裂开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缺乏连贯性及融合性,主要以“点”的形式存在,缺乏线、面的结合,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框架不牢固;五,在个别课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对学生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对有关声乐艺术方面的横向知识的扩充有很大的局限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在学生刚进校时开设这门声乐综合课,在一门课程中融入了集体课、小组课、艺术实践课等多种课型的优势,融会了歌唱理论、歌唱实践、歌唱教学、作品欣赏等多样内容。不仅为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起步阶段搭建框架,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声乐学习的规律及复杂性,了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初步掌握和运用歌唱基础理论原理,同时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关的声乐知识,拓宽知识面。再则,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及总结经验的能力,锻炼学生寻找办法去解决声乐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录像等手段),并通过示范教学及完成歌唱点评写作作业等方式来促进相互学习及突出“教”的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学生的舞台实践(例如,安排以班为单位的每月一次的小型演唱会),学生可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培养自信心,同时更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取长补短。
3.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仪器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我院新课程的教学中,诸如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设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声乐教学更直观、形象、丰富,同时也便于学院有效地监控教学的进度及质量。
例如,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同时还需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歌唱作业,即进入录音室录音,录音作业在老师认真地批注后发到学生手上,这样不仅让学生直观地听到自己歌唱中的不足,记录和保存下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声乐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切入了“一对一”授课模式中的技能针对性与因人而异的教学目的性的手段,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和情感交流,体现了“小课没有的大课有,小课有的大课仍然有”的新教学模式与新教学模式中的新教学观念。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仅凭学生演唱的一两首歌来进行评分,并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这种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逐渐地显露出弊端,一方面,淡化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只突出结果;另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评判学生通过学习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再则,滋长了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不注重平时的学习。
新课程的设计别地考虑了这些因素,打破了这种旧的评判办法,重新拟定了新的评判标准及办法。新办法结合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及综合能力的考核。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进行“声乐综合课”的结业考核,分数由三部分的分数相加而得:平时成绩占40%、理论笔试占20%、歌唱考试占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录音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平时每次作业的分数相加再除以规定的作业次数),小型演唱会演唱的水平分数(每次演唱得分相加再除以规定的演唱次数),歌唱点评写作的数量与质量(平时每次写作的分数相加再除以规定的写作次数)等;理论笔试的内容则是在教学中所讲授的相关声乐理论知识的内容。
5.突出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新课程的设计中也是要遵守和强调的根本原则。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兴趣及喜好,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入手,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选择声乐演唱的方向;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不用老师的意志去固定学生的思维(唱美声的一定唱美声,唱民族的一定唱民族),强调不同唱法在基础训练阶段的共同性、科学性,教会学生大胆尝试。例如,学生的嗓音条件不太好却非常喜爱美声歌曲,这时,我们通过综合课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做一些美声歌曲通俗唱等尝试,甚至利用综合课学生多的特点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唱、表演唱、组合唱等多种形式的演唱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演唱能力、合作能力及将来的教学组织能力;再则,针对一些非声乐专业,不具备好的演唱条件的学生,新课程则注重培养其对声音的鉴赏、辨别能力,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例如,在教学中加强歌唱点评的写作能力,注重示范教学,同时通过30人共同上课的优势,更多地积累教与学的经验。正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王福增教授在“我学习声乐的痛苦和欢乐”一文中指出:“我的嗓音条件现在分析起来不是上等的,但我头脑中的声音概念却是一流的。”综合课中的这种教学理念由于切实地尊重了学生先天的嗓音条件存在的客观性,所以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很好地调动了教与学的互动。
新的教材与新的课程同时并进
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新课程的设计与推出的过程中我们同时想到了教材的选配,并力图从现有的多不胜数的教材中进行选择。但是,在选择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教材针对于我们的新课程往往只有部分适用,或者以声乐基础理论为主,或者以曲目为主等等,并不能全面涵盖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要从中选择配套教材势必得选用很多本来综合运用,这样既不方便老师“教”,也不方便学生“学”,同时还给学生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建设,学院领导和课改组的老师们共同商议,重新编著了一套声乐综合课配套教材。教材的编著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为根本,拟定了四条主线,即:声乐基础知识与声乐教学常识、声乐发展简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歌唱训练的发声练习和歌唱曲目、课外作业与自学辅导,再在四条主线的基础上扩展知识点,形成点线结合、逻辑严谨、章节分明的结构形式。
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了新课程的“新”,从教材上充分体现教材的功能,并突出教材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例如,我们在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加入配套的思考习题及歌唱曲目,其中每首歌唱曲目后面配上了演唱提示和注解,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课后自学,尽力避免学生在选曲上的盲目性,让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曲,以达到切实解决问题的目的。
新课程的设计从内容上看并不新鲜,但是通过重新组合安排,多层次、多内容、多手段地配套运用于一门课程,并将上课对象由一人、两人转变为三十人,这是一种转变高师声乐教学观念的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