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8: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德育渗透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本学期,我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根据语文学科教材,构建教育框架,把握住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除了带领学生去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吸收现代新作的精华,如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感。
1、结合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从中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闸门。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一堂好的课,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可贵与不可挽回。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为我所用。
4、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此外,我还处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使他们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光辉. 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7(9).
[2]陈梅.拨动语文教学的生命之弦――浅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3]焦苇,计琳.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J].上海教育,2010(18).
“语言乃是存在的家园”。心理学、语言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母语,不仅学习语言的声音,而且从祖国语言的亲切怀抱中吮神生活的力量。语文德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文学形象的感染力,将道德、理想、信念、原则等“渗透”至学生心灵,从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情感等方面的培养。语文学科集母语学科、人文学科、基础学科于一身,除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属性外,又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实践性、生活化和民族化等特点,这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天然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感召力,也决定了语文德育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个性。这种独特性,可以从下面的“语文德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之对照表”中得到体现。
通过对照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濡化感染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观念、动机、习惯、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潜移默化的渗透、濡化、感染,是语文德育的个性和先天优势,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往往更为细致、广阔、深刻而持久。
当前,由于历史、社会、个人等诸多原因,很多语文教师片面强调学科的工具性,认为德育是虚的、软的,基础知识才是实的、硬的,在教学中只管“教书”,面对比比皆是、感人至深的德育因素不以为然、漠然处之,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功能日益流失。
观念指导行动,行动上的误区源于观念上的偏差。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文以载道,没有了德育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文化的传递,更是为了人格心灵的唤醒。21世纪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生命、人格和精神成长,切实改变滞后的德育观念,对语文德育有高度的自觉,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德育因素,从整体上不断增强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全面优化。在这方面,孔子“循循然善诱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特级教师于漪“娱目――激思――动情――励志”,他们始终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当作神圣职责,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艺术,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是,学生不是“德性的口袋”。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到他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会扣上所有纽扣,整个封闭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德育的实践中,既要有高度的自觉,随时注意发掘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和因素,又要注意遵循学科规律、根据学科个性、发挥学科优势,以潜移默化、濡化熏陶的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感化。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学是与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是相适应的,通过德育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继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简要分析。
一、建立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渗透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以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评判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严重与德育教学的理念相悖。德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渗透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来推动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而通过笔者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以下就是笔者的建议:(1)因为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故而在语文评价体系中需要面向全体的学生,要综合评价班上的每一个学生。(2)在评价中,除了要将学生的语文成绩纳入评价中,还要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等也都纳入评价体系中去。(3)语文评价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故而教师应在评价中鼓励与表扬学生,让学生能够树立信心,进行以后的语文学习。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的评价体系为例,教师就应先对学生本学期的语文成绩进行以此总结,然后还要考虑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对语文成绩有所提高的学生进行夸奖,对于语文成绩有所下降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并鼓励他们下次努力。并且,教师还需要找到一些其他方面突出的学生,比如对记古诗词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等等,也要提出表扬与鼓励。
二、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由此,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故而通过德育教学对小学语文的渗透,能够充分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与有效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是诗词与课文,故而教师应对这些诗词与课文进行设计,通过思想感情等来熏陶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认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比如,在进行《坐井观天》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青蛙和乌鸦谁说的是真的?如果他们都没有撒谎,那是为什么呢?”借此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带学生深入分析青蛙和乌鸦的语言与观点,从而揭示课文的主题与主旨。
“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教学诉诸理性和知识,通过教学可以使学校德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赫尔巴特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教学与德育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系,成为实施德育的一条基本途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熟练地分析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
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想的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有层次、有阶段地实施德育。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对这个人物的形象做一个分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从烛之武身上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在分析中,同学深深被主人公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渐进式的、循循善诱式的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2、从教材中渗透。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报任安书》时,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司马迁献身《史记》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司马迁,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
3、在语文教学中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来渗透德育。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描述为主的各种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
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摄影、幻灯等再现画面,利用录音朗诵、音乐渲染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示、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果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德育渗透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情境教学在德育渗透中显得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设想母爱”活动,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并配之与视频----满文军演唱的《懂你》。基于他们平日对母爱视而不见,浑然不觉,反而与母亲顶撞争吵的现象,基于短片里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劳苦的场面,他们的内心一下子被深深触动了。观看过程中,有的沉默不语,神情庄重,有的托腮忘情,泪眼盈盈 。他们在思考,他们被感动。之后他们动情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时时用爱护着我们。当我们有了痛苦烦恼时,可以向她倾诉;而她的痛苦我们却常常忽略。我以后一定用心去关心我的母亲,不能让她总为劳。”
除此之外,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所以,备课时,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11-01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整合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机遇和挑战,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收获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只是注重成绩而忽略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这就导致大多语文教育都将德育这一部分放到了一边。近几年,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虽然被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教育重于品德教育
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品德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使得教育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学仍然没有把德育放在与知识教育等同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知识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升学率的高低,致使只有少数小学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
一直以来,我国都秉承着文以载道这一思想。但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德育却一直处在教育中的较低位置,这完全背离了千百年来中国延续下来的传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当今社会的形势所迫,已经将语文教学仅当成提高成绩的一种工具,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教学理念已完全和新课程理念背离了。停留在基本知识上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没有坚实地基的楼房,虽然外表光鲜艳丽,但其实是外强中干。
3.教学方法不科学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而当今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一般都是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只会让学生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很难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教育。形式化的教育是当今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这是由于教师主要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上,忽略了德育教育之后学生的责任心、自尊心和爱心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如在讲完课后,教师一般会布置要写读后感,其实很多学生在心里是抵触写读后感的,但出于畏惧,只能勉强行文,这对于学生德育品质的提高没有什么效果。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没有真正承担起语文教学的职责。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材内容要多以传播正面思想为主。如赞扬英雄事迹的故事,可以让小学生学会尊敬英雄,向英雄致敬。课文文笔要优美,可以是赞美大自然的,让学生在享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养成热爱自然的美德。总之,语文教材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将德育教育自然地与之融合。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起到指引的作用,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感想。语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后的优秀文章,其所表达的内容都是思想健康富有哲理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文中思想道德的感悟,就要依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受和领悟。
3.语文教育的素材在课本上是有限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十分重要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应积极扩展课外语文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领悟不同领域所带来的文化气息,更深一步地启发学生的德育思想。如教师可以在学习期间给学生播放短片故事,放一段优美音乐等。这不仅可以直观地给学生以视觉体验,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能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学习和形成良好的品质,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4.教学模式多元化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不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比赛、表演话剧等活动。这些业余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让他们的爱国情感真正得到激发。只有内化为学生情感的德育教育才是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标。
三 总结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培养学生德行品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受到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实践中寻找一种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用德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4-01
人格对一个人来说属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便谈不上做人做事,因为人格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是一个人的灵魂。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是培养学生的最关键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合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一步。人格是陪伴人一生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信息潮流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学生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渗透和影响,通过进行德育活动,推动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人格的途径
1、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中语文课本里字里行间都带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强烈的民族情怀,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能够被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民族情怀所感染,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又能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这些优秀的课文来融合德育。同时,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只是看重喜剧的结局,悲剧的故事更能够刺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悲剧带给心灵的冲击,就像《纪念刘和珍君》《窦娥冤》等文章,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所有的悲剧最终都会讲述一个道理,参照这些故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时读出文章要表达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人格[2]。
2、带领学生多读古诗词,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取能够建完善人格的有益内容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仅需要讲明白诗词的意思和个别字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白讲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怀。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要感受诗人的豁达的情怀和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情;学习杜甫的《蜀相》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的惆怅等。不同时期的诗人,不同境遇的诗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怀,就如读的诗词就会被他的伟大的胸襟感染,不知不觉地就会崇拜老一辈的革命家,同时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古诗词中包含的许多坚忍不拔、报效国家的高尚品格一定会对当代的高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读好书
读书的过程也是人格建立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学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课文是不能够开阔视野的,一定要增加课外书的阅读量,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高中生有着比较强的理解力,又处在渴求知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如果高中生不能够甄别书籍的好坏,也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课外书的阅读进行引导,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一些能够帮助高中生完善人格的课外书。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就具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学生所读的课外书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除了文学类书籍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技类的图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最终让学生在优秀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完善人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需要有益的、健康的、优秀的、正确的思想来促使其思想走向成熟。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进一步的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有着强烈的关联,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引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互动,充分调动出使学生的真情实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渗透文章语句间所要传达的德育内容,形成厚重的德育教育氛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自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领悟于心。
一、 巧用课堂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情境即在课堂中各种环境和内容相结合的境况。小学语文课文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涉猎范围广泛,视角独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充分调动并利用这些课文,发掘其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点。课前要深入研究课文背后的思想内涵,将课前的引入版块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炼出课文中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之所在,理解每一个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义;之后创造出特定的课堂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分析、探索和研究,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从而达德育渗透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雷锋》一文时,课文引入的时候,可以提问说,雷锋在他们心中的印象是怎么样的?身边有没有像雷锋这样助人为乐的人?然后就可以很自然地在言语间将作者想要传达的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流露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结课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身边有哪些乐于主人的事?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如何?在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中的生活气息,理解到助人为乐是一种正确的品格,值得学习与发扬。
二、巧用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处于构建自己情感框架,学习处理种种关系与感情的初期,也是关键时期。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小学生积累知识,了解世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阅读活动,以便让小学生在督促下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开端。课外阅读有助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会在课外阅读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传统的课堂上,枯燥文化知识往往使得学生忽略自身情感因素的养成和发展。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强课外阅读,有助于打破这种现状,使得小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了解更加广泛和全面的知识,进而清晰自己的思路建立起正确的感情观与世界观。
例如,通过《轮椅上的霍金》或者类似文章的阅读,学生会感知为什么霍金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引导,首先,让学生找出霍金在科学领域的成就,然后在让学生通过月的的文章体会霍金的惨痛境遇,最后总结得出霍金身上的优良品质,并相互进行交流。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的关联性,做到对文章的全面把握。
结语
为了使德育教学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情境的营造,让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以产生良好的情境感应效果;注意定期课外阅读的安排,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以便自主的感受德育的内容。基于以上举措,小语文德育渗透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4.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5.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