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考察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术生考察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术生考察报告

篇1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区市都开始针对当地的艺术教育发展状况给出了新阶段艺术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与实施意见,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将其落到实处。

一、浙江省教育局有关艺术教育的实施工作

浙江省教育局近年有关艺术教育的工作主要是从高校艺术传播、基础美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艺术展演活动与比赛四个方面进行实施和开展的。如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其别提到艺术教师的配备要求:“学校应当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根据艺术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配备艺术教师。”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积极举办各类美术比赛和艺术展演活动。从这些作品和展演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浙江省学生绘画、书法诸方面艺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反映了各地各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所做的不懈努力。2010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在第一届各教育局局长和校长的艺术教育培训课程中做了《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塑造现代城市之魂》的讲座,他指出学校的艺术教育要落到实处,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充分认识艺术教育是现代化社会中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及其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可见,学校美术教育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浙江省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各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也硕果累累,呈现出可喜的新景象。而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则更应该重塑艺术教育在所有学科教育中的形象,真正将艺术带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西湖区教育局关于基础美术教育监督体系的开展与落实

西湖区每周都会举行各类的美术教研活动。在杭州市西湖区十五中学的美术教研活动中,西湖区美术教研组长应爱娜在会上指出要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并逐步在西湖区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这是对国家和浙江省教育厅对艺术教育规划的响应。西湖区基础美术教育的监督体系本着区域外上下监督、区域内相互监督的原则,通过上级抽查指定监测员后,再由监测员进入本区域内(根据区域采取就近分配)的常态美术课堂实行监督。教育局将备份抽样,确保每一位美术教师走进课堂。

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监测员首先要进入课堂,观摩常态美术教学,收集该课堂教师的教案。第二,要求每位教师认真记录每次课堂学生作业的上墙率(课堂评价环节的展示率),教师将所有作品排序,然后由监测员将课上全部学生作品收集并上交上级。第三,监测员填写教学评估表,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等级评分,最后给予教学总评。在评估表中如“以学生为主体”“情境创设”要求得当、教学实施需“互动性强、动态生成”等评价标准体现了新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监察工作是建立在对常态美术课堂教学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以此来关注美术教师的教学态度,把关教学质量。当然,美术教师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对美术教育观念的正确认识是发挥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独特作用的重要因素,因为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角色,教师教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情、知、意的成长。监督体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起到督促的作用,只能从一个侧面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想真正做到关注儿童,在教学中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靠的是师资队伍的强大和美术教师的自觉性。

三、杭州西湖区中小学美术常态教学观摩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西湖区的美术教师在自身职业岗位上做出不懈努力,教师们不断学习和吸取新课标带来的新鲜养料。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教研活动中,美术教师互相交流最新教学成果和教学心得,取长补短,完善美术教学。然而,自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各地发行和实施后,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无法很好落实的问题。在观摩过程中,对美术教师自身教学而言,较容易忽视的环节主要有示范与展示、话题与提问、评价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在示范与展示环节,美术教师首先应有效选择利用多种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清晰看到示范的过程和展示的内容。其次,教师在示范活动中还应突出方法的要领和方法的程序性,可通过讲述加以提示;最后,教师平时需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示范作画时要线条流畅、肯定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钦佩之感,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话题与提问环节,教师的“问”,包括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这些都是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应反复琢磨的关键。如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巧妙且提问得当,就易于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因此,美术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首先要反复、仔细斟酌提问环节,以体现教学的互动性与生成性;其次,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得当、适时,应在不断变动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用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出巧妙的提问和准确的判断。

在作品评价环节,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使教学评价既有信度又有效度呢?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对课程评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完善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和方法。其次,要认识评价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互评,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应努力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最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管理学生、组织评价教学的能力,使评价变得更有效。美术教师应安排好评价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并在学生完成作业后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吸引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总之,美术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精华,不断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四、感想与思考

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教育领导层的艺术修养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教育管理层艺术修养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学校环境的营造是否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据调查,一些本身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校长,他们的学校往往从校园景观到门廊橱窗再到教室布置,无处不透露着艺术文化的氛围。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很多时候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好的、恰当的校园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有利作用,这不但能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激起他们的审美情感。第二,这些学校的管理层与其他学校相比对美术教师要重视得多,校长提倡积极组织开展美术教研活动,观摩微格美术课堂对美术教师的培养也提上了日程,并且对美术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西湖教育集团西湖小学、萧山区朝晖小学。

其中朝晖小学是最具特色的学校,校长李国芳在与笔者的座谈中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品质教育”,“使学校成为周边社区的文化高地”。 在现实与理想的教育理念中寻找适当的平衡点,是朝晖小学的一大亮点。学校有艺术楼和一个大型陶艺工作室。艺术楼的走廊布置和每个教室的环境摆设都很人性化,地下的陶艺教室也独具一格,并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这里大到格局、墙面、桌椅,小到一砖一板,甚至桌沿细节都是学校美术教师亲自设计的,这些无不响应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无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重视与关爱,笔者深知教育领导层的艺术修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且办学条件、教学环境与艺术氛围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与学习,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更得心应手。对于美术教师而言,除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关爱学生以外,还要和学校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为美术教学争取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

篇2

一、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新疆成为全国第三批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在2008年9月正式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主要按照课程标准中的5个系列9个模块在全疆范围内实施。伊犁位于新疆的西部,就目前而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内地城市,加之人才的匮乏,导致这里的美术教学相对落后,还处于缓慢提升的阶段,而地域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对于当地美术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对现有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而言,灵活的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地域资源结合,现阶段难的是需要找到适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合适校本,并能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并且将其运用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解决当下美术教育的特殊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伊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伊犁地区出土的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让世界人民惊叹,石人、彩陶、金属器皿、织物等数量多种类丰富。还有精细的民族手工艺,毡子、地毯、木雕工艺、铁艺、刺绣、花贴、都市等。美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沙粒画、羊绒画等。这些个丰富的美术资源足以构成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运用在伊犁地区的美术课堂上。

二、地域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现状

伊犁的地域美术资源有如一个“矿”,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完高中三年之后,对家乡的很多美术文化、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比如新疆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红宝石金面具等。哈萨克族的刺绣、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等民间工艺也很少有人知晓,大量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民居特色被排挤到了城市的边缘,这些珍贵的文化逐渐遗漏。血淋漓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在高中就给学生埋下整理、传承的种子,弘扬对地区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目前伊犁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本开设课程,对于抵御资源的教学研究几乎为零,也有一些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但是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目前正对这一问题,在美术课程逐渐得到重视的今天,课程改革中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与美术教学研究。开发具有地域资源的基础美术教育鉴定较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选取具有开发意义的,利于增强美术课程的,较为贴近实际生活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热情的方面加以研究。面对种类繁多的美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考虑,由于美术发展的特殊性,在美术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门类中,选取有利于课堂的点来进行实施。考虑到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课时的内容含量和深度都要安排适当,在教学中选取合适高中知识水品的作品和可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并且必须做到图文并茂,作品图片清晰正确,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并且设置发散思维的“思考题”或“独特视角解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自我拓展和衍生。再者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发展要求的,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美术门类时都需要填充和完善教材,并且需要使用课件来展示大量的资料。让课堂成为一个视觉化的,强化视觉感受,通过课堂的“艺术考察与实践”与“课外寻找”题目培养学生在课外了解文化研究学习艺术的能力。

三、美术新课程中加强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发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给予相关的阅读书目和查阅的资料,以方便学生通过手机资料,完成考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考察报告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老师在后续讲课中解答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会与以前不大一样,以新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直观的参考背景,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时查缺补漏。目前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热情并不高,对于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欣赏一直较为反感,这一点在伊犁地域的某些学生上尤为明显。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于具有地域特征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上课态度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以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模糊,通过在课堂上等于地域美术资源的讲解,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更强的知道作用,通过美术课程更加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和文化,充分实现美术的德育功能。

四、思考地域资源美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美术鉴赏、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系列。修完得到相应学分,在高中阶段我建议学校给予美术课程充足的课时量,按照课程的安排,把教材中的单元统一整体灌入鉴赏。把地域资源模块放在学习中,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解决美术课堂的特殊性问题。新疆目前的很多获奖油画、国画作品、以及设计作品内容可以放在绘画欣赏系列中学习,少数名族工艺、纹样和建筑等放在工艺美术系列中学习,与美术教材认识体系接轨。

五、结语

开发地域资源美术,并且推广到教学实践中。伊犁地区的自愈资源丰富,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丰富的出土文物等,目前需要对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筛选,更具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知识难度的把握,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做出多样性,富有弹性的地方教材,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效果。使地域美术资源在新课改中实现可研发性和持续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篇3

艺术考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将艺术考察课程作为社会实践部分列为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实践,为前期学习的多门专业课程找到现实的依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得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搜集、提炼和归纳素材的能力,为学生创作作品提供思想源泉和有力保障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艺术考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我国目前许多院校的艺术考察课程管理并不规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认可程度低。很多学生和家长将艺术考察课程和旅游画上等号,认为学校组织学生花钱旅游很没有必要。笔者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网上调研了解,认为艺术考察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师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学校的态度将潜在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即可。考察内容不清晰,考察重点和目标不够明确,且在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有效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许多学生也就真正把该课程当成旅游。

其次,考察点意向难以协调。随着扩招的步伐,各大高校纷纷增加招生省份,扩大招生。学生来自天南海北,许多学生也会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正所谓众口难调,考察点不管定在何处,总难免会有和一些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的所去之处存在重复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总会对课程安排产生抵触情绪,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参加课程学习。

再次,费用花销无法适应不同学生要求。考察就要外出,外出就要花钱。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硬性开销必不可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省内考察花销较小,通常在1000元左右,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通常不愿意在省内考察。而出省考察的花销总要在3000元左右。这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是一笔很大的花销,所以很容易因为这个问题上打退堂鼓。

最后,队伍庞大,活动受限。组织过活动的人都知道,人数越多,意见越难统一,组织起来就越困难。特别是在考察过程中,每个人兴趣点不一样,路线和节奏也不尽相同,队伍分得散,时间的把握上就很难一致,到了集合的时间,总难免要等人。时间浪费了,有的同学想多去些地方就会收到影响。

二、艺术设计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课堂管理

整合专业需求,区分各专业特点,遵循考察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全院构建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考察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监管,减少任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外出考察前,结合考察点,带队教师要写出教案和讲义,教学目的要明确,目标考察准备充分,忌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而淡化主题研究。使学生们充分认清借鉴各类艺术资源是各门类设计艺术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素材和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课程中在结合典型作业练习的同时,避免单纯的就事论事的实用主义教学现象。必须努力探究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本质和主流,培养学生善于从繁杂多样的现象中梳理提炼精华的能力,把教学与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身份的研究相结合,强调对调查报告与理论性成果的考核。

(二)尊重学生兴趣,活化教学机制

教学机制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和受众人群的需求,原先的教学机制僵化,没有选择性,不能对应学生需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对教学机制改革作出一系列大胆设想。

1.下达课程要求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兴趣和需求,自行分组,分别制定考察计划,对当地文化艺术背景做出有效预判,有针对性地提出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制定计划过程中,授课教师给予指导并负责审核。超过10人的队伍可申请指导教师随队指导。

2.学生持经授课教师审核的考察计划书向学校提出考察申请,学校根据考察计划书的可行性和专业性组织专人进行审批,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指派随队指导教师。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通过审批的同学需服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出考察安排。同时,分数的评定和补贴的划拨应体现政策导向性,向自主申请的学生进行适当政策倾斜,鼓励学生自主申请、主动学习。

3.教师带队出发前,需准备好教案和讲义,并送教务处备案方可出发。对授课教师、随队指导教师和审批、评定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配备不同的工作量和差旅补贴。

篇4

《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1949年5月26日停刊,共出报2560号。《申报》先后历时78年,所刊稿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一套《申报》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的百科全书。明末清初,西方美术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对西画东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 《申报》关于晨光美术会传播日本美术的报道

据《申报》载:晨光美术会发起成立之初,就抱定“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义”志向和兴趣,特别注重西洋美术的引进。晨光美术会会员张聿光、朱应鹏二人赴日本考察美术,该会专门设宴欢送。[1]张聿光、朱应鹏在日本逗留期间,参观了展览厅、博物馆、学校、美术商店等,并拜会日本美术名家。对日本美术的创作、展览、教育、收藏和研究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由记者出身的朱应鹏完成《日本美术之观察》的考察报告,发回国内由《申报》予以连载。《日本美术之观察》为晨光会员及广大民众了解日本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近代中日美术交流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1年10月31日,《申报》刊载了《日本美术之观察》中对日本的二科会、美术院展览会和帝国展览会、印刷文化展览会等,并对重大展览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日本人称秋季为美术季,意谓美术展览会多设于秋季也。其实日本艺术之发达,一日千里,展览会几乎每月有之,每日有之……二科会为新派画家所组织。帝国展览会,则是政府所特设。二科会纯乎西洋画,帝国展览会则有西洋画、日本画及雕刻,两会之关系,适如法国之新旧沙龙。张聿光、朱应鹏还考察了日本的美术教育,介绍说:“日本竭力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之注意”、高等师范学校设图画手工科、“均延聘美术家主任其事,小学图画手工教员,并受严格之试验,非有真实学力者,断无侥幸,非如中国学校视图画手工为无足轻重也”。[2]张聿光、朱应鹏对日本的美术收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指出:中国社会对外国艺术品,素不注意,而“日本多事收藏,近时富豪巨族及有志研究者,对于西洋艺术品,尤不惜巨资,广事收罗”。他们还向国人详细地介绍了大阪的本吉左卫门,东京的中村彦吉、松方侯爵、太仓男爵、中村石折等著名的美术收藏家的情况。1924年3月,晨光美术会会员柳圃青、张德荣赴法国留学,晨光会员吕文彬4月也赴法国研究美术。晨光美术会非常重视中外美术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法国设立通信机构,选举萧公权为美国通讯联络员,“函约法国图画留学徐悲鸿、赵廷良两君,传递法国美术界消息”。[3]

2 《申报》关于倡导西洋美术教育的报道

据《申报》载:1921年3月,天马会会员陈晓江、江小鹣去法国考察美术。[4]同年7月,天马会收到江、陈自法来函,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法国所见所闻之罗佛宫、大画院、小画院等博物馆的陈列及艺术沙龙的活动情况。[5]1919年9月,留日画家汪亚尘特邀刘海粟、俞寄凡、陈国良、贺伯锐赴日本考察美术。刘海粟一行不仅参观了帝国美术院第一回展览会、日本美术院第六回展览会、二科会第二次展览会,草土社第七回美术展览会、日本美术协会第六十一回展览会等,还参观了东京美术学校、东京女子美术学校、太平洋画会研究所、日本美术学校、日本美术研究所、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川端画学校等。他们还会晤了日本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藤岛武二、石井柏亭、纪叔雄、本野精吾、松本亦太郎等。为了第一时间与中国美术界同仁们分享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汪亚尘和刘海粟还共同撰文《日本之帝展》刊载于《美术》上。

3 《申报》关于美术名家演讲的报道

据《申报》载:民国期间,一些绘画社团常常以座谈会、演讲会等形式,安排关于西洋美术的专题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会员和民众普及西洋美术知识。1921年3月6日,晨光美术会开学术谈话会,汪英宾以《我们中国人要学的是哪一种西洋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汪英宾在演讲中对西洋画之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绘画派别的发生、发展与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真正之西洋画,其性质是自然的、活泼的、客观的。中国人学西洋画,不应该迷信主义,必须从艺术根本研究。[6]1926年7、8月间,晨光美术会假上海南光中学举办夏令文艺演讲会,“每逢星期六、日下午四时演讲,凡有志文艺者均可前往听讲,并不取费”。[7]著名的演讲有:雕塑家李金发关于《今后中国到文艺复兴的路》的演讲,音乐家傅彦长关于《中西艺术思想不同之要点》的演讲,画家陈抱一关于《写实与美术之趣》的演讲,画家周一舟关于《最近德国艺术状况》的演讲,学者徐蔚南关于《近代法国文学》的演讲。这些名家精彩的演讲,对中国大众了解西洋艺术和西方文化,活跃社会的艺术氛围,产生了积极作用。

4 结语

《申报》不仅为传播先进的西方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促进了晚清美术市场的形成。《申报》关于西洋美术的报道,基本上呈现出了《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肯定地说:经过欧美留学生们的努力,以校园为阵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观念为宗旨,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美术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留学生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促进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的过程中,明显带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实用主义思维,就事论事,未能系统地介绍西洋美术。

参考文献:

[1]申报[N].1921105.

[2]申报[N].19211031.

[3]申报[N].192176.

[4]申报[N].1921322.

[5]申报[N].192178.

篇5

该套餐的奥妙就在于便宜:花费一欧元就能在餐馆里吃到一个套餐。

这套套餐由一个海鲜汤、一份排骨米饭和一份鸡肉或者凤尾鱼沙拉组成,同时还有面包、饮料和甜点。

在过去两个星期中,该餐馆每星期里提供一天套餐,以做试验。上个星期四,近四百位顾客来到这家拥有四十九个座位的餐馆品尝套餐,据说效果不错。从今以后的每个星期四,这家餐馆决定都会提供“抗金融危机套餐”。

“乒乓女皇”邓亚萍成剑桥博士

2008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中,这是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样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美研究发现穿红色衣服对异性比较有吸引力

美国日前的一项研究发现,穿红色衣服对异性比较有吸引力。研究显示,这可能是因为红色引发原始本能,联想到性。而且发现女性穿绯红色或深红色衣服时,男性较想和她们约会,并因此较愿意花更多钱在她们身上。

研究先给受试男性看一名所谓相貌平平的年轻女子的照片,照片中她身穿各色服饰,包括红色、白色、灰色、绿色等。100多名男性,其中大部分是罗彻斯特大学部男生,在看过这些照片后,再请他们对这位女性有多漂亮,多想亲吻她们,多想和她们发生性关系等评分。结果即使是同一人,男性认为穿红衣的那张较有吸引力。

另一批照片显示一位女性,穿不同颜色的衬衫,红色再次受注目。男人愿意花在红衣女性上的钱,也是穿蓝衣女性的两倍。即使结果如此,男人仍坚称衣着颜色不会影响他们的选择,这表示男人根本没有感觉到红色的魅力。

研究发现男性穿红衣对女性也较有吸引力。艾略特表示,这可能是非常深层的生物倾向影响,对红色的喜好,是一种进化遗留下的产物。

情商纳入干部考察值得期待

山西省公选办表示,在考察干部时,除考察人选的工作能力外,还将注重“情商”考察,个性特点、言语表达、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将进入考察报告。

情商不仅是一个人心理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其诸多实际能力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如果说智商讲的是如何干事,那么情商指的就是怎样做人,具体表现在勤劳、正直、自律、诚实、善良、勇敢、俭朴、守信、尽职尽责、公道正派等方面。很显然,能不能干成事主要靠智商,但乐意不乐意、诚心不诚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靠的则是情商。因此,考察干部既要看“智商”,更要重“情商”! 将“情商”纳入干部考察无疑会让考察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值得期待。

英国摄影师用蔬菜食品拍出艺术杰作

篇6

感悟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了解行业的方向、特点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是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现代环境艺术较为集中体现在发达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因此,该专业学生通常会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大中型城市的环境设计现状进行考察,例如从怀化出发,向东组织怀化-杭州-苏州-上海的路线,向北组织怀化-北京-天津的线路,向西组织怀化-成都-重庆-西安的线路,向南组织怀化-广州-深圳-香港地区。考察内容涵盖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主题空间、会展空间、流行商业空间,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公共设施,导视系统等典型现代环境设计实例。通过观察、测量、绘制、采集设计元素等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

1.2艺术形式认知与设计素质提升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多元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但要从本专业中获取信息,还要从其他各门类艺术中吸收营养,如从现代美术、时尚艺术、流行色、新潮设计等艺术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发达城市有各种艺术类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设计作品的展览,可从中感受当代设计潮流、分析当今设计趋势、学习经典设计案例。例如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双年展、广州国际设计周等,这些展览专业性强,可供学习的资料全面,对毕业设计的创意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再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1933创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从中感受缤纷多彩的现代艺术魅力,又能认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文化,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2专业考察教学指导

专业考察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考察课程的实际教学难度也是较高的。带队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指导。

2.1发现式考察指导

一方面根据考察目标,教师预先设定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表现形式调查”、“有特点地面铺装调查”“、金属装饰材料运用调查”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专项收集和设计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挖掘新的设计要素和表现形式,通过现场观测、空间体验,完成资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学们发现湘西侗族建筑“三宝”壁饰艺术很有特色,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葫芦、花草等图案,或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浮雕。经过采访、拍摄、测量、写生,加深了对少数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导

在考察过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写生或摄影记录对象的纯视觉认知形式上,而是引导学生对设计理念、设计组成、设计表现方法作深层次的探究,采用解读性、记录与分析并重的教学形式。例如:苏州博物馆,可采用一点多面的方法对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景观构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指导;还可以采用多点一面的方法,结合拙政园的案例,找到两者统一性的一面;最后通过发散式思维,做出新的设计演变、设计改造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构、重组及重新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实体的理解,提高在后续设计课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

2.3取经式考察指导

即以参观谈访、学科交流的形式探讨学习,获取设计经验。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的设计与美术院校参观访问,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设计创作取得有益经验,当然还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设计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在专业考察出发之前,要联系好走访的院校、设计企业,安排邀请好本专业教师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生座谈,参观设计作品、企业工作室,与相关设计人员探讨切磋。教师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学生可以为设计创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宝贵经验。

3专业考察课程作业

环境设计专业的考察课程作业形式易多样化。除了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外,还应结合专业要求,加入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表达。在这方面,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做了一些实践探索,课程作业由“观测”、“表达”、“设计实践”三个步骤完成。

3.1“观测”

即观察测量对于考察对象,首先对其外观形态、色彩、材质、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观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使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掌握观察对象的准确尺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如笔者指导的2012级环境设计专业考察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前往贵州镇远古城采风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后,辅导学生对当地典型的山地建筑进行重点观察和测量。例如,将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学生经过观测实践,不仅锻炼了自身在真实环境中的尺度感,还巩固了测量学知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3.2“表达”

即运用绘画技法、制图知识表现及还原观测对象的过程,如在镇远的考察中,学生完成“观测”任务后,便开始了写生及绘图工作。依据观测对象的实际形态、尺度、色彩绘制透视图,以采集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样,在二维图纸上较为完整的表达观测对象。同时借助摄影、文字记录进行了资料补充。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

3.3“设计实践”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设计实质、传统设计元素、文化背景及设计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进行新的设计应用。例如,笔者带领学生结束考察后,分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性设计。有的学生对原有建筑环境做出了设计改造;有的学生则将某些传统设计元素进行了演变并应用于新的环境中;还有的学生对镇远民居特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设计图样进行说明。通过设计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达到了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度。

篇7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在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除了画画以外,似乎没有别的内容了,沉闷而又乏味。学生根据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小鸟学习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现代美育教学应当更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根据不同的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比如:《人物动态写生》一课中,分别在同年级两个班上课。A班我采用谈话、演示等方法,把写生技法要点反反复复多遍讲解,提出作业要求,在让学生观察后写生。一堂课下来,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交来的作业,几乎找不出合格的。于是在B班,我重新安排教学过程。首先,我把讲与练的时间作了调整,做到“精讲多练”。为了更形象直观,贴近学生,我请班上两名学生做模特,一边讲,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写生要领。然后,在让学生看一段运动比赛录像,观察运动中的各种状态。接下来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些典型的动作姿势,并提出“你能不能上讲台来表演这个动作?”而对下面的同学则说:“你能把他画下来吗?”画完这个动态就另请他人表演,并且对作业进行讲评。如此一来,每个同学都会有表演的机会,亲身参与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还让学生在愉快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例如,在立体派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我把两课时集中为一次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自动幻灯机及立体派作品幻灯片等,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挂出来,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是1906年――1920年;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产生地点:法国;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把物像分解成几何形体切面再互相重叠。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

教师重点介绍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依靠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客观对象立体构造所具有的美。《亚威农少女》是立体派的开端,《弹曼陀玲的少女》是典型的立体画。《格尔尼卡》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德国侵略者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炸死了许多无辜的居民,毕加索怀着十分愤怒的心情,揉合象征、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这幅画。整个画面动感极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并结合放幻灯片,把立体派作品和其他流派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能初步阐述立体派作品的特征和内涵,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篇8

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类教育而言,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体系都是应用性强、专业性强的学科领域,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而,在未来实际设计工作中,有很多市场化内容与项目环节,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不能得到很好或真实的体现。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构成中要创新教学思维、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用更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手段、面向就业、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景教学模式

实景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角色的转换,使之由一个学生变成当事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核心思想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现实场景中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感受工作场景的现实氛围与细节,并成为学习与工作场景中的参与者或主体。

实景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第一,实景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环境较为复杂,教学难度随之增大。“走出教室,步入实景”,相对简单可控的传统教学环境而言,实景教学的环境(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有着诸多不可控因素。第二,实景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相对而言,其信息量更大。课堂上书本上所教授的学习内容来源于从实际场景的提炼和总结,内容精炼、纯度很高,实际场景中的信息来源相对比较原始、粗放,但也更加具体细致。第三,当学生置身于教学实景中变得更加活跃、求知欲更强,因为他们身临其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接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身体感官更为机敏,会在体会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疑问,导致主观上的求知欲望更强。

实景教学模式现阶段在很多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英语专业的情景角色扮演、经济学专业的模拟沙盘都是实景教学模式应用的典型案例。

二、实景教学在建筑专业课中的分类与应用

城市设计、建筑、景观等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实景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空间。以建筑专业课为例,从教学形式上,实景教学模式可分为活动组织类、实物认知类和现场设计类。

明确实景教学模式的分类,有利于提高其使用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在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个别班级的实验,记录了实景教学的全过程,总结了3种实景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形式以供分析。

1.活动组织类

活动组织实景教学是对一个实践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具有现场感的模拟。例如在建筑设计这门课程中开展“建筑设计招投标会议”的实景模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招标文件与设计任务书开始,到承接任务,进行方案设计,投标文件的制作与汇报展示,最后到评标环节,这种全过程、全方位地模拟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前期与后期工作,让学生完整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工作程序。这类教学属于活动组织类实景教学。

范例:建筑设计课的“方案汇报与投标会”

建筑设计作为应用性很高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各类设计单位从事项目相关工作。这一范例是在一个30人班级的建筑设计教学中,采用实景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对建筑设计投标过程完整真实的模拟。

在设计工作的初始阶段,首先,向学生介绍设计工作的流程与工作环节:一般流程为,设计招标与任务书发放――信息收集与分析――单元小组方案设计――设计整合交流――设计成果展示――汇报与投标会议,同时以分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其次,以最后阶段的方案汇报与投标作为实景教学的试点过程,由专业负责教师组织现场投标会。最后,现场投标会进行全程记录,现场由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评标,最终总结。学生通过项目投标的实践操作,了解学习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此次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整场活动的组织与编排。

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工作环境氛围中,对设计工作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加强与深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2.实物认知类

实物认知类的实景教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实地考察,对该事物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中国建筑史的课程讲授中,加入对中国古建筑的实例考察与图形解析的实景教学内容。在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到植物园中实地考察,通过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加深对该植物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的了解。

范例:中国建筑史课的“乐平戏场考察与评估报告”

笔者在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空间的适用性、社会功能及营造方式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本次实景教学实践利用对江西乐平县仿古木构建筑评估的机会,带领大二学生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通过实物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形成评估考察报告。考察的工作流程为:任务发放――考察行动安排――考察方式讲解――目标建筑认知――现场测绘考察――评估考察报告。

此次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幸运的是,建筑还在修复阶段,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的结构形式,包括建筑的插梁式结构体系、外檐斗拱式的挑檐以及主入口门屋采用三重檐歇山顶的情况。在现场,用实例向学生讲授梁枋与柱之间的榫卯连接方式、减柱法的构造形式,更加形象和具体,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对需要了解的实物有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了解,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实景教学可以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现场设计类

现场设计类实景教学,主要对需要设计的目标地块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汇总后,现场进行方案设计。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的户外广告现场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城市中选取广场等重要节点的户外广告进行改造设计,运用拍摄、测绘以及三维地理信息与成像等现代设计辅助手段,对于现状的各项系统指标进行记录、分析、总结,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再邀请广告的受众者参与讨论,最后进行深化设计。这种通过对地块实地的感知,让学生的设计不仅限于图纸上,而是基于现实状况更具可行性。这类教学属于现场设计类实景教学。

范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的户外广告现场设计

该课程的现场设计部分主要分为:前期现场调研与考察、现场构思与方案探讨两个部分。在课程总体安排中,现场部分在前期考察与方案探讨中较多,后期则主要为课堂设计部分。现场设计在于让学生在现场充分了解该地块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该区域建筑广告牌。

本次教学方式是由专业教师在城市中选取3个有待改造的城市空间节点,分别交予3组同学进行前期考察、踏勘与现场设计工作。现场设计的工作流程为:设计场地选择――现场调研考察――现场构思设计――设计现场公示――受众参与讨论――方案深化设计。在初期考察结束后,汇总为“户外广告考察与设计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报告内容是对目标地段的广告位数量统计、类型分布、设置现状等方面分析现有问题,现场提出合理的改造意见及勾画初步方案草图,再将设计草图在现场公示,邀请市民参与方案讨论,听取受众者意见,最后各组在现场勾画的草图与市民反馈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进行深化设计。

这次现场设计使学生更真实、细致地对目标地块进行了一次完整、全面的分析,使他们更为深刻、具体地了解到设计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使设计更符合当地环境,符合受众需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目标场景中对自己所设计的场地有一个比较真实的、具体的、综合性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设计过程更接近真实情况,提高设计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中实景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推进实景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该教学法的应用成效,减少专业课教师在应用时遇到的困惑与障碍,结合上述建筑专业应用实景的成果与问题,对艺术设计专业课应用实景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做下列思考:

1.深化多元合作,优化实景教学环境

实景教学环境建设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不够。一是学校的财力、人力及物力有限,可能达不到预期建设效果;二是建设的教学环境与设备企业岗位需求可能不吻合,仿真性差,脱离实际职业情境,实景教学效果不佳;三是自行建设的实景教学环境可能在使用安全性上考虑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多元合作建设,避免学校在模拟教学环境建设上的偏差与盲目,努力构建一个与社会、企业接近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与工作环境。

2.灵活应用实景教学,促进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

实景教学法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实景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其过程也需要灵活地加以应用,不能只讲形式,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3.注重教学应用规范性,保证实景教学成效

规范地运用实景教学模式是教学出成效的必备条件。实景教学模式是以模拟或构建真实工作场景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它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局限,不仅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理论、道德品行、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专业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4.促进与信息技术结合,推动实景教学现代化

实景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上。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新型教学媒体,它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可以让学习者在仿真虚拟环境里模拟训练,通过逼真的声像展现,使学生得到真实情况下难以获得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沈金辉.“校企联动,实景驱导”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界,2012(6).

[2]戴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赵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探索[J].美术大观,2010(2).

[4]逯海勇,胡海燕.基于“问题与参与式”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13(12).

[5]史瑶.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的建筑教学研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6).

[6]赵崇晖.模拟教学法在中职学校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5).

篇9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37-3

永登位于东经103.2°,北纬36.7°,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后魏废县,建永登亭,《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1927年改为永登县。而连城则隶属于永登县管辖,距县城65公里, 连城地貌特点为东西两山高耸相峙,南北呈一狭长谷地,清澈镜明的大通河如一条哈达穿镇而过。虽处西北,但当地林木葱茏,景色宜人,历来有塞上“小江南”之誉,而鲁土司便居于连城镇。

鲁土司始祖于明初归附,封为土司,世袭相传,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经历十九世,二十二人,历经561年(公元1370年――民国21年)。在这漫长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发展至衰亡足以列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满人入关而灭亡,期间时长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关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时长为267年,明、清两个朝代总的年限为542年。几乎历经明清两王朝始终的鲁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考证等各个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关注不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为数不多。鉴于此,文章将鲁土司的研究成果分类加以详细阐述。

一、鲁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讨

李良品的《中国土司研究百年学术史回顾》(《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将土司研究分为启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发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个阶段,其中在快速发展阶段提到这一时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产生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探讨,而就在这一时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则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讨。马明达、王继光的《笺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中从《鲁氏家谱》卷三《始祖传》及《鲁氏世谱》得出明初率部落归附者乃脱欢,而非阿失都或巩卜失加。鲁鉴始祖脱欢,据《家谱》、《世谱》云为元安定王。而这篇文章得出鲁土司始祖脱欢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阔列坚的支裔安定王脱欢,而是顺帝至正元年任过平章政事的有名脱欢者,得出鲁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肃永登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辩正》(《丝绸之路》2003年第1期)中从鲁光祖的《鲁氏家谱》及鲁《鲁氏家谱》的一份敕谕的年代得出鲁氏家族率众归附者是巩布失杰,并非始祖脱欢,指出攀附始祖脱欢具有有意附会之辞,而在否定了始祖脱欢之后,有以土达一词说明鲁氏家族的祖属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家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联姻问题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与阿拉善蒙古亲王之间的联姻, 近亲结婚的结果使鲁氏的子孙有的早夭,有的成为痴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鲁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来与蒙古亲王的近亲结婚,这两篇文章在小论点似乎有出入。王继光《安木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以《李氏宗谱》、《鲁氏世谱》、《祁氏家谱》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对甘青土司家谱的遗存做了说明后对鲁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质疑,以始祖脱欢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却不见于史,进而提出质疑,认为鲁氏家族始祖脱欢仅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鲁土司家谱考》(《档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认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后裔。南德庆的《永登连城鲁土司始祖考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中从检索出元史名脱欢的五人,在《鲁氏家谱》与《明史》做出断定:脱欢非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鲁槛传》与《鲁氏家谱》的史料得出阿失都巩卜失伽为土司始祖证据不足;并据妙因寺寺内存有一匾《救赐大通寺记》,推定鲁贤为鲁土司始祖,并据《明史鲁槛传》“鲁槛,鲁贤之子”,肯定鲁贤确有其人,也是鲁氏土司家族史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

二、鲁土司家族的

鲁土司的的属寺为研究其的切入点,有红城镇的感恩寺、永登县的海德寺、连城镇的妙音寺及寺、显教寺、雷坛、东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为切入点。

赵朋柱的《鲁上司信奉的宗教》(《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中简单指出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罗文华、文明的《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馆院刊》2010年第1期)中对妙音寺、显教寺、雷坛三寺内做详细说明,对妙音寺的8座大殿内的塑像、壁画做考察,显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详细说明,雷坛的泥塑、壁画做一详细报告,指出此次考察对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中对妙音寺的壁画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得出当时鲁土司信仰错综复杂,佛、道并存的信仰,体现家族对宗教的依赖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硕士论文《甘肃红城感恩寺及其壁画研究》对鲁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传佛教为基础,尤其对感恩斯内的藏文碑记作了释读,以感恩寺渊源以及感恩寺记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历史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得出鲁土司的藏传佛教的丰富内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辅以道教,杂糅藏传佛教的各派中的萨迦、格鲁。米德《蒙古族鲁土司属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粉本考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东大寺的壁画的具体内容《西游记》作一具体的研究认为鲁土司家族信仰藏传佛教寺院。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 (《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总第89期))文中对99副唐卡以及壁画推测,鲁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萨迦派,并据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鲁土司家族对噶举派的推崇及重视,推测鲁土司家族改宗格鲁派始于17世纪。张宝玺《永登海德寺和红城感恩寺调查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l期)成为甘、青、内蒙一带颇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境内尚有多处藏传佛教寺院。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中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分为道教、藏传佛教并对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简单的介绍。

三、鲁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认为鲁土司家族与青海李、祁土司两大土司联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扩大稳固地方的小统治,揭示了政治与婚姻的联系。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对祁土司、李土司的联姻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丧葬及生活习俗作了简单论述,源于旅游的缘故,文中论述过于简略,论点简单。陈亮《浅析明代甘青李鲁土司家族的发展与历史作用》(《鸡西大学学报》第11卷第10期)中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家族联姻有以简述,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盛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作一简要的介绍,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维持西北边疆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西北土司发展与灭亡:王继光的《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对甘青一带存在土司但并不纳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认是土司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土流参设制度与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这种西北土司特点与这些地区的历史变迁、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势密切相关。李世宇《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01期)以贵州地区的土司来研究提出封建领主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陈嘉宗《从土司后裔卖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对沂州地区的土司的土地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从霸地到卖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鲁土司也经历了同样在衰落时期卖地契、田地的以维持家业。林伟科《简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点》(《黑龙江史志.史志鉴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浅,土流参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从征调,军功起家、承袭武职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点,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区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对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参治,土控于流、守土与护家休戚相关、多封众建,各族头人机会均等的制度创新。贾霄锋的硕士论文《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对西北与西南土司的差别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与归纳。高士 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对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个原因加以说明。李向德《连城鲁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中简单介绍了鲁土司家族,对鲁土司作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残酷性作一简要说明。近两年博硕论文亦有涉及到鲁土司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党晶硕士论文《明代庄浪卫与鲁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对庄浪卫的经济文化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庄浪卫下辖的鲁土司作了以军功为主的的论述,肯定鲁土司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赏识并加以壮大。兰州大学贾霄锋博士毕业论文《藏区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对甘青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政治、制度两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详细阐明了土司的继承制度、发展及灭亡原因,对研究鲁土司的发展宏观的启发与指导,郭胜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变考》(《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对西北土司的发展及变化,张生寅的硕士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对河湟土司分三个部分作了简要介绍河湟土司的兴起、发展、衰落并对国家对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国家与社会互动背景下土司势力由盛而衰发展过程,认为河湟地区土司一直以来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特点。

(二) 旅游兴起与开发: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关鲁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现少,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与赵秀文、金锋《永登连城鲁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生态经济》2009年第02期)中对鲁土司的旅游开发作了简单的说明,叶明晖、孟祥武《永登鲁土司衙门建筑形制述略》(《华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对鲁土司衙门的建筑作了简要的介绍。

(三)出版书籍:永登地方党史办出版《古镇连城》和杨培鑫《连城胜迹》(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简单通俗的语言作了对鲁土司全面的介绍,赵朋翥《连城鲁土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中对鲁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详细的简要的生平介绍,并且对鲁土司属寺也作了相关的介绍,算是一本总论性的简要介绍的书籍。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对《鲁氏家谱》敕谕以及序言有关族谱作一详细的归纳,并对遗误不清之处进行了考证辨析,对研究鲁氏家族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师范大学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谢继胜为代表的团队对永登县境内的佛教寺院进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为重点考察对象,甘肃省兰州市文物局与永登县政府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和甘肃省永登鲁土司衙门协办的甘肃永登鲁土司属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召开,提出鲁土司衙门大量的壁画遗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传佛教的研究领域。会后有贾维维、孙琳提交《甘肃永登鲁土司属寺藏传佛教艺术考察及学术报告会议综述》(《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对考察作了详细的介绍。左五元《专家研讨鲁土司汉藏佛教艺术》(《中国文物报》2008年002版)对鲁土司考察报告也作了报道。邵其珍的《考察队发现并确认大量曼荼罗坛城和国内罕见的佛教壁画》(《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发现的曼荼罗、佛教壁画、唐卡图案、金铜佛像、佛经等大量的资料。兰州日报推出《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对考察报告作一简单介绍。

六、后记

篇10

枣庄市峄城区是老城区,汇集了枣庄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都成为最可贵的教育资源。枣庄二十八中以民俗文化开发和建设为着力点,把老峄县的民俗文化引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地建设、灵活多样的校内外主题实践、系统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体验家乡文化精髓,领悟家乡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民俗博物馆――传承历史开启未来

2008年,峄城区教育局引导各学校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与家乡人、家乡物、家乡事的接触和解读中激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2012年,学校美术教师徐义锋在一节静物写生课上向学校展示了一件物品――卖芝麻香油的梆子,全班50名学生竟无一人认识,更不知有何用途。这事让学校深受启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生活用品,我们的孩子已不知为何物,若不及时对身边的民俗器物进行挖掘和保护,这些物件很可能从我们下一代的记忆中清零。我们了解到徐老师收藏了不少民俗器物,多为峄城老物件,小到一日三餐用具,大至宗教礼仪祭器,门类众多,大大小小塞满了他整个房间。徐老师也有意为学校无偿提供这些物件,供学生参观学习。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区文化局、区博物馆的支持,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腾出400平方米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改造,建成3个鲁南民俗博物馆展室。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博物馆专业人士对物品进行分类,逐一进行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形成了文房用品、生活用器、百工工具、农耕文化、宗教器物、运河文物等50多个系列,涵盖了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民俗器物。这些极具鲁南地方特色的器物,涉及天文、农业、水利、历法、科技、饮食、书画、戏曲、消防、宗教等多方面,我们都辅助以展板予以说明。在每周二固定一个时间,民俗博物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置身其中,拥有触手可及的观感和身临其境的体悟,历史与现实对于学生来讲变得更加亲切。每一次参观,孩子们都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形成自己终身的记忆。

民俗主题教育活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学校规划开展了“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德育品牌建设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同时,把民族精神的激发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民俗专家、家长,成立研究社团,开展了戏曲才艺大赛、传统工具改造制作展、校园民俗文化大讲堂、寻找峄县古建筑、石榴器物主题展、“器物之美”绘画作品展、每月一次的民俗专家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教育实际,由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在博物馆、青檀寺景区、台儿庄古城、遗址公园、匡衡祠、女娲冢开展了体验式教育。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带着心灵中的单纯与感动,去倾听沧桑往事,收集老城记忆碎片,回望飘逝的身影,去亲近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城市,也寻找教育的真谛――传承、守望与追求。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三个结合”,即与团队活动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吸纳社会各界支持民俗文化进校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民俗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民俗研究社团――怡情励志提升素质

学校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是民俗研究社团活动的固定时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校外考察、到校园民俗博物馆参观实物、亲临《走遍中国・枣庄篇》《古峄探密》拍摄现场等方式,在民俗专家和老师的辅导下,撰写研究报告。目前,已有10余篇民俗研究报告在省市级相关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同时,多数社团成员还兼任民俗博物馆解说员,通过对民俗器物的标识、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也不仅仅限制在校园内,学生社团和小组走上街头,用画笔和镜头搜寻老峄县的印记,探访文明的轨迹。在老峄县古城墙遗址的现场式体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师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需要其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教育内涵。同时,教育现场体验开放式教学,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家乡文化,自己捕捉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将民俗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系列,建起了文化石、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景观,突出了校园文化主题设计。

民俗文化课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按照“人本、多元、整合、创新”课程理念,根据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我们努力在人与自然生命、人与科学艺术、人与历史文化、人与社会生活四大门类中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开发编制了校本教材《古峄拾珍》和《承乡厚土》,并排入课程表,由专职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课时授课。在七年级七班,王艳云老师把柳琴戏表演艺术家请进教室讲解柳琴戏,同学们听后感慨连连:“没想到家乡的柳琴戏原来这么美!”在八年级六班,徐义锋老师的美术课正展示汉代的铁犁,学生在速写的同时,对峄城悠久的农耕历史也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