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5:50: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3Z历史教学方式体现的三个教学环节,即自主建构———主导探究———智能检测,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检测,能够对课堂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历史教学高效实践的有效实现。
(一)创设教学环境,构建基础知识框架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明确的依据的,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知识构成的把握,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框架构建有很高的要求。3Z教学法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完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展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实现对学生总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教学反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检测
教学反馈活动是教学质量的和总要考察,历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知识点强化和记忆的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高效的历史学习课堂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表现上还体现在学生课后的检测能力上,教师对学生课下学习成果的考查也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检测,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把握,加深学习的印象,满足学生的多种发展的需求。
二“、五化”原则的体现
1.学生学习兴趣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角,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素材与资源的收集与积累,利用生动的历史、科学、文学故事,以及各种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扩展学生的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教学方法科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如课堂分组法、历史辩论法等。比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对秦朝统一之后进行的改革予以了解,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小组对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之后各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并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一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更加和谐的平台,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
4.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讲述,可以为现在的生活服务。虽然无法将历史还原,但是可以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历史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其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了解,理解历史知识,进而予以掌握。同时,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知识内容,轻松地学习一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进行理解、记忆与运用。
5.情景体验有效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投入,和学生进行融洽地相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内容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的编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并且重现商鞅舌战群臣的场面,让学生充分体验相关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而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改革的艰辛,加强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与理解。
二、历史课堂结构必须要严谨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要有章有序,不能是一盘散沙,新时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课堂结构的重要性,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其效果是不同的。历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必须有张有弛,拿捏自如,做到有“严”有“活”。具体来讲,新时期高中历史课堂的“活”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严”指的是历史课堂上要有严格的纪律,在教师讲解问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学生不能无拘无束,信口开河,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回答问题。
(二)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一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比较、归纳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三)准确把握“疑”与“释”的关系
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突破疑问的过程,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设疑”,更要注重“释疑”。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渴望中。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教师可先不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材料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材料后去思考,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点拨即可。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充分的探究以后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学语言的成功与否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历史课堂的语言充满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堂充满期待,喜欢上历史课。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知识储备量,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便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好奇心
课堂上最后的总结,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另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可以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在小结中,教师要设计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巧用教学资源
为历史教学拓展平台历史是人类过去的记忆,包括人类过去的生产、生活、战争、建筑、文学,艺术等,历史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与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全部。真正鲜活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是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人文遗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效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教师用活课内多媒体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我们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了平台。而借助多媒体声、光、色、像的特点吸引、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特别文献记录片能真实地再现某个历史事件,剖析某些历史人物,提供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例如在讲解《第二次》时,播放电影《》片断,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感人的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在影片中,自然迸发出爱国之情,再结合文本阅读,使学生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这种教育效果是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企及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会利用身边人文资源不光教师在教学中会利用教学资源,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身边资源学习历史。电视、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不仅老师会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也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利用电脑查阅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有限的,图书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简单地用教科书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如“中华五千年”“中国皇帝传”等历史读物。这类读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轻松学习历史。身边人文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历史资源。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带领学生拜访那些历史见证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让他们现身说法,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每个家庭都经历了历史变迁,家庭历史就是国家历史的缩影。教师引导学生看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不仅能够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课文讲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状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小记者访问自己爷爷奶奶,听老人讲述过去的经历,并记录,在课堂上开个故事会,让小记者讲述祖辈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对我国取得的巨大建设成果加深认识。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重要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的获得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个教育理念真正的含义。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演和作秀。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实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乐于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的潜能挖掘出来,成为影响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和解读历史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和较好地理解知识信息。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我就剪辑了央视一套播放的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给学生看。有很多学生在下课后和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看得很投入,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多媒体的运用会受到制约,这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地图册、练习册等资源,如插图、地图可增强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师可教授学生看图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去观察分析,通过这些感性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三).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形成正确的认知。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多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多数问题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导。在历史理论方面要教会学生深刻领会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用之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这些历史理论、方法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人和事时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杰出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确定哪些知识要讲、怎么讲。教师讲解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框架线索、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
3.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并带有梯次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和问题设计时老师自己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要让学生讲一下他的思路,从而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以便及时加以引导。
三、优化反馈信息,重视教学反思是辅助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互动活动。为了更加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就必须优化信息的反馈,它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一些看法,使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信息反馈。教师对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及时、多面的原则。教师必须经常性的通过上课提问、做一定量的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哪些地方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有益处。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阅历等,所以一两个人的反馈信息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从多数人的相类似问题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广泛使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要实现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以上几个方面一定要勤下苦功。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
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n
bsp;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
如有些以灌输为主授课方式,用“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但以三维目标来评价,没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方法与过程,也忽略了学生学情分析,不能有效达成情感价值目标。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标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核心从重视“教师教向”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并为打开了道路。
在教学《》时,这一章节内容较多,怎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把握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教师合理运用了多媒体,这是教学亮点之一,教学效果明显,比如可快速提炼丰富多样的图片、图示与图表等资源,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课件,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动画呈现事物发展过程,比如形势示意图等。另外,还活用了历史情景剧,诱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其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转变学习方式,增强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达成三维目标。
二、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采取多样化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展开教育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其范围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这仅凭教师个体力量是难以达成的,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评价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且教学评价也是师生反馈交流的渠道,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聆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明白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便于教学调整与完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合理运用学习档案、作品展示、调查报告等多样化、新颖性的评价方法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交流、师生反思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因为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扣单元标题自选分主题,比如家庭生活的变迁、通讯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等等。而后通过网络、图书馆或调查访问等渠道搜集与整理有关图文资料,认识中国近现代民生的变迁,完成学习报告单:包括班级、姓名、资料名称、资料类型与时间、资料来源、主要观点、有哪些启示或认识、在活动中表现如何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预留时间给学生成果汇报与展示,相互交流与评价。于是学生踊跃参与,有的展示了采访的录音磁带;有的制作了演示文稿,展示了调查与访问资料等。这样,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使其学会自我评价、客观的评价他人,也让教师更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丰富历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善于与当前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比如说在讲解关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视屏,比如说比较著名的,,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积极地想要了解的经过,这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教师提问关于的知识,看哪些同学可以又快速又准确的回答上来,这种类似的竞争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成绩。
3.创设新颖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心思都放置在历史知识的听讲中。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提问时,不能够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创设新颖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创设,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服务。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有《》《》《》《》以及其他各种条约,这些条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知识容易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个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台湾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思考,哪个条约的签订,关乎台湾人民的利益,然后通过回忆各个条约的内容,知道答案是《》。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 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 ,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 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 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 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 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 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 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 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 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 ,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 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 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 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 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 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 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 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 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 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 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 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 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 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 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 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 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 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 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 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 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 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 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 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 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 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 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 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 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物理教学论文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论文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学论文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