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白杨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白杨教案

篇1

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太阳已经西斜,渐渐朝湖的方向落去。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短短的阴影,阴影就要朝山脚爬去了。

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来了,就是它!威武、漂亮的白轮船就象滑行在琴弦上似的,又直又平稳。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现在可以看出,轮船在波浪中微微颠簸着,船尾拖着一条明晃晃的、泡沫翻滚的长带。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他坚信这一点,因为他非常希望是这样的。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爷爷,一去就再没有回来。爷爷说,他的女儿,也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了新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从前的女婿,也就是这孩子的爸爸,好像还在一条轮船上当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

轮船前进着,渐渐远去。它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鱼儿正朝它游去。他希望这样来变鱼:身上一切全是鱼的——鱼身子:鱼尾巴,鱼翅膀,鱼鳞,——只有头还是自己的,让又大又圆的头长在细细的脖子上,还让头上长两只招风耳朵和布满伤痕的鼻子。他跟自己的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他在伊塞克湖里游过了一浪又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他对白轮船说,“天天拿望远镜望你的就是我。”船上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一齐跑上来看。他对当水手的爸爸说:“爸爸,你好,我是你儿子,我是来找你的。”“你算什么儿子你是半人半鱼! ”“你快把我拉上船,我就变成人形了。”“好吧,咱们就来试试看。”

爸爸撒下鱼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

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他要告诉爸爸莫蒙爷爷是最好的爷爷,奥罗兹库尔姨父常常骂他老人家,有时当着很多人的面骂爷爷。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后来就来了这个奶奶,有时很凶,一发起脾气,简直要吃人。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脖子深。河那边的森林叫风吹得喀喀嚓嚓、呼呼喇喇直响,呜呜地直叫。真叫人害怕!

我们那里到了夏天放牧的人偶尔带着羊群和马群在大草甸子上过夜,我跟他们的孩子们在一起,玩捉迷藏,学打仗,玩得非常带劲儿,简直不想走了。要是天天能跟孩子们一块儿在草甸子上玩,那该有多好啊!

冬天,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知道,这时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

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我要是一个巨人,一定会走出房去,大声对山说:“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然后我就蹂着雪,淌过河,到森林里去。夜晚树木在森林里是感到很害怕的。树木很冷清,没有人跟它们说话。光秃秃的树木冻得瑟瑟发抖,没地方好躲藏。我要到森林里去,拍拍每一棵树的树身子,叫树别这样害怕。大概,那些到春天不发绿的树就是吓死了。

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就想着这一切。他往往要讲很长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冬天很长很长,要是没有爷爷讲故事,冬天是很乏味的。

……

白轮船渐渐远了,轮船的烟囱在望远镜里已经看不清了。

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难了。因为,如果再往下,轮船就要渐渐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爸爸也要回家。这可怎么办呢跟爸爸走

爸爸肯带他吗……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太阳眼看着就要落到水面上。

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紫红色的湖面正闪着耀眼的光芒。

(节选白《白轮船》,有删改)

《白轮船》阅读题目:

1 9.小说以“白轮船”为题有何好处(4分)

20.请简要概括“孩子”的形象特点。(4分)

2 1.试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于法和表达效果。(4分)

①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岸,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②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

22.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具有多种鲜明的特点,请选择两种加以分析。(6分)

《白轮船》阅读答案:

19.①白轮船是父爱的象征、孩子的希望,以它为题可以凸显孩子对父爱的期盼。(2分)②白轮船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想象中登上白轮船展开情节。(2分)

20.身世坎坷。孤单寂寞。渴望亲情。渴望勇敢。想象力丰富,感触细腻。(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特点言之成理亦可)

篇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30

初中化学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内容简单,贴近生活,但学生却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在考试中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好,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并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就成为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觉得所学内容有用,本文以“蛋白质”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蛋白质的构成、来源与功能;了解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常见的检验方法;知道一氧化碳、甲醛等物质有损身体健康;认识几种常见的蛋白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蛋白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成功喜悦。

2.教学重点: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3.教学难点:蛋白质的代谢、检验

4.教学流程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后反思

这节课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问题情境式教学,学以致用

问题的提出,经过精挑细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如何用豆浆制作豆花?为何生病发高烧时,会觉得吃什么都没有味道?钡盐也属于重金属盐,医院在做胃透视时要服用“钡餐”BaSO4为何不会中毒?能否改服BaCO3?如何检验蚕丝被的真假?

2.充分利用教学道具,抽象概念形象化

利用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磁铁模拟氨基酸构成蛋白质及蛋白质水解的过程,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练习与知识点教学穿行,即学即用

及时地反馈,不仅能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能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

4.亲自动手,分组实验

两人一组,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5.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由“大头娃娃”奶粉到“三聚氰胺”奶粉再到皮革奶,把化学知识渗透到热点问题中去,学生还怎么会不感兴趣?

另外,这节课还是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入:以宝宝食谱引入“蛋白质”,如果改为青少年食谱,是不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用小磁铁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片断时,可以先演示两个氨基酸结合的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尝试,降低难度。或可以先进行电子演示,节约时间,再让学生尝试。

篇3

云南白药是我国著名的活血化瘀中成药,使用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云南白药主要用于治疗刀枪伤、创伤出血,吐血,衄血,咳血。对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开水送服;淤血肿痛及未出血者,温黄酒送服。

(2)治疗红肿毒疮初起,除内服散剂0.25克或胶囊1粒外,尚可另取药粉适量调匀外敷。

(3)妇科一切血症,如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经血过多、红崩、血带、产后淤血等,每次0.25—0.5克,温黄酒送服,每日4次。

(4)云南白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除了用于治疗刀枪伤、创伤出血及跌打损伤、血肿疼痛等伤科疾患外,还可用于治疗如下疾病:①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出血;②复发性口腔溃疡;③秋季腹泻;④治疗带状疱疹和肋软骨炎;⑤治疗冻疮。

(5)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云南白药。一次用量不得超过0.5克,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克。

(6)服药期间,忌食蚕豆、鱼类和酸、冷等食物。孕妇忌服。

心绞痛药物不可擅自加量

文/吴慧轩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治疗心绞痛药物主要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达到缓解心绞痛的目的。可能有人以为,多吃一些药物可以更好地治疗心绞痛,这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如果药物用量过大,会使全身动脉过分扩张,动脉压下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减少,通过冠状动脉的血流也会相应地减少。为了保持动脉压和灌流量,心脏就要加紧工作,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心脏耗氧量也随之增大,反而会诱发或加剧心绞痛的发作。

再者,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大多是亚硝酸化合物,用量过大,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大大增加,引起亚硝酸中毒。高铁血红蛋白与正常血红蛋白不同,它不能携带氧气,高铁血红蛋白的增加可导致全身缺氧,出现头痛、头胀、心跳加快的症状,甚至休克,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此外,长期或大量使用硝酸甘油,会使血管平滑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其不能有效扩张血管和解除痉挛,而冠状动脉持续狭窄或痉挛又可加重心绞痛。骤然减量或停药可引起“反跳”现象,诱发心肌缺血而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

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抗心绞痛药物,切不可随意加量。

养成按次数用药的习惯

文/张兴

篇4

一、深入文本,创新设计,让教材“活”起来

语文是一种文化。文化,以文化之。我认为,学生的学习理解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和拓展、提升都应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文本,吃透教材。

深入地钻研教材。一般我们上课,教师的教案编排得环节紧凑,教师上课严格地按照教案设计的步骤,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程式化,教学过程成为“演”教案剧的过程。我觉得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必须要让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教材“活”起来。因此,备课时,既要尊重教材,准确把握作者、编者意图,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程的要求及学情,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地重组、拓展、延伸,使教材与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赋予教参、教材等物化的东西有流动感,对静态的文本予以个性化的解读,力求超越文本,使教材活起来。

执教《白杨》一课时,对着教材反复翻看了数遍,合上书在脑海中寻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株高大挺拔的白杨。我不禁想,课文中一直在写白杨是高大挺拔的,可为什么要说它“秀”呢?秀在哪儿呢?我查找到了作者袁鹰当时写作的背景才发现,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不只于其形,还有其神。我又读文本,才发现前半部分着意在写白杨的形之美,重点部分的描写正是其精髓所在。在教学描写白杨这一部分时,我以“你从课文中看到了怎样的白杨”为话题,和学生展开交流一,话题比较开放,让学生思维和表达都有宽泛的空间。由白杨树外形的高大挺拔到最后理解白杨树精神的高大挺拔,学生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我觉得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到学情的需要,融入老师对文本的思考和加温,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在教学程序上,我认为“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应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

在教学中应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我带班的过程中,积累内容纵深递进发展,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寓言、格言、警句、古诗文……我将学生学习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

深入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活”起来。

二、以生为本,对话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才能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以生为本,创设充满情感的生命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动的课程,是生命的教育。是教条的说教,还是情感的教育,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心上课,用心对待学生,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和影响学生。

给学生一个学语文的情景。让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浸润在语文的味道中:《让世界充满爱》里,那与母亲互动的真挚情感;《桥》中,那蕴含着浓浓情意的读课题;《别董大》开篇便在悠扬的古筝中缓缓拉开一节课的序幕;《白杨》中,用心感受“小白杨”诗一样的味道,婉转悠扬的音乐中,学生的心从上课起便交给了你,交给了语文。

《白杨》这一课,是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我觉得,学生如果深刻地理解了白杨树生长的不易,体会到白杨的顽强,自然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解白杨的品格上,通过对文字的感受,深入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上,主要通过两种手段:

其一,情到愤悱时,用教师的引读碰撞学生的情感。这一课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要想学生与文本有共鸣,情景烘托必不可少。在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基础上,我通过有层次的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读出风雨雷电交加中白杨苦苦支撑的顽强,读出茫茫戈壁中白杨用生命书写着伟大。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旨在理解课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只有有情感的课堂才是和学生交流对话的课堂,如果老师都不能进入文本中,进入课堂中,进入学生心中,那学生又怎能学进去,怎能师生共融呢!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利用班班通的实效性,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我校自班班通配套实施应用一年多以来,学校领导特别重视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从思想上树立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就是最大的失职”的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做好“班班通”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使用中始终坚持不熟悉设备坚决不上讲台原则,坚决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利用“班班通”设备组织教学,课后认真填写《班班通使用登记册》,提高使用频率,构建高效课堂。现在我校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能比较熟练从网上下载课件和教案,然后把自己搜索后修改的优质的资源导入学校分年级建立的媒体库中,从而实现同科教师的资源共享。学校还开辟了一月一次的专题研讨活动――利用“班班通”组织同课异构研讨、示范观摩课研讨,让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班班通设备的充分运用,让每一节课都流光溢彩,精彩纷呈。

尽管如此,学校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班班通的应用方面的培训,而是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在实际应用之中,学校教研处要求各个教研组必须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由说课人重点说说如何使用班班通展示课件组织教学,再由其他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然后再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形成定案。最后由说课人讲公开课,同学科的老师再进行评课,以便在下次改进教学。学校班班通使用一年多以来,大部分教师汲取了先进地区的先进教师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更新了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能制作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面对宝贵的教育资源,老师们深深知道运用“班班通”将网络资源合理化地应用于教学,带给大家的仍然是技术、精力、能力的挑战。

二、利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中,课一开始逐渐转移到新课学习中来大约需要五分钟,五分钟后在教师的激励下逐渐进入最佳状态。20分钟后,兴奋状态逐渐转为抑制状态,思维活动的水平逐渐降低。学生每节课的注意力集中有限,只凭老师讲解,学生感到乏味,运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可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老师的困惑。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此深有感触,每天自己辛辛苦苦的说教,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自从班班通设备使用以来,我才觉得真正找到了一位教学的好帮手。每天我都有一股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这些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班班通的直观性,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枯燥的讲解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并让他们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我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下载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配以逼真的画面: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蔚蓝的天空,美丽的羊群,襟飘带舞的草原人群骑着骏马飞奔而来,让学生宛如置身其间,个个如痴如醉,仿佛自己正躺在大草原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自己正在和那些襟飘带舞的人们谈笑风生。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感到极大的兴趣,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班班通的直观性,突破教学的重点

如教《白杨》一课时,为了让西部建设者的崇高精神能突现学生眼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心中感悟无私奉献的精神,讲课时我同样下载播放了《小白杨》这首歌,学生在跟着唱的同时,找到了白杨的特点。画面上茫茫戈壁风呼呼刮、风沙漫天的恶劣环境,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了新疆。学生被触动,一种担忧、一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在播放爸爸给孩子几次对话当时的神情、动作,一点点触动学生。如“出神”、“沉思”,感受看树思人;如“微笑”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慈祥的笑容;如“严肃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等等。

通过直观的观察画面和谈话交流,学生明白了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 利用班班通的优越性,丰富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的渠道

我校教室内的班班通通过幕布显示所出示的内容,很直观形象。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学校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和安全工作。

(一)丰富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

有了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德育学习内容,队日活动、品德课、晨会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下载一些有选择地挑选自己的节目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德育讲座,利用每周星期一的班会时间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讨论,加强德育教育。

篇6

一、重拾文本的美丽,教师需要一份平静的心态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面对文本,教师是不是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呢?佛家云:“定能生慧。”意思是说,只有戒浮戒躁,耐得住寂寞,才能出智慧、出灵感。与之同理,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心性融入课文,而只是浮光掠影式地看看,那么结果必然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我与一位同事研究苏教版课文《石榴》时的情景。开始时,我们并没有设计教案,而是一遍遍读课文。当我读完课文的第一句“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时,他让我停了下来,并说:“我的家乡在枣庄,因为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作者在写这一句时一定是非常自豪的,所以在读‘我的家乡在枣庄’时一定要读出作者的自豪感,现在听我读一读。”他的示范至今让我感到难忘。

叶圣陶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想起这次经历,我又一次领略了“定能生慧”的内涵,尤其是在功利性极强的世风的影响下,我们多么需要一种内心的平静。我一直在想,当我们走进文本的时候,是不是要学会拒绝心急气躁的“时髦”呢?是不是要多一点平静、少一点走马观花呢?因为平静会使我们少一点急功近利,少一点浮躁,只有步入这样一种境界,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不会被钝化,才有可能克服审美疲劳,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内心冲动,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境,感受王尚文先生所说的“文字漏掉的神韵”,触摸文字背后潜藏的情感、韵律。可以相信:那时的课堂一定能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真情互动;出现学生与文本作者情感、思想、智慧、精神的融合;文本的内涵才能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二、重拾文本的美丽,教师需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引导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因为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读者,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与阅读教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本身的期待视野存在明显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构成学生阅读文本的起点,形成学生阅读的张力。因此,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对话过程,共同完成对文本的再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需要教师的搀扶、催化与引导的。获得这种搀扶、催化和引导的主动权,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这种挖掘需要教师多问一个“为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在阅读文本时得其滋味,发现文本的美丽。

我在教《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原本以为课文的文字浅显,大量写人物的对话,没有什么可以开掘的地方。但就在这样的当口,我扪心自问:课文仅仅是在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吗?读着读着我渐渐发现:课文表面上讲述了一个从保罗的哥哥给予保罗一辆新轿车;保罗给予小男孩希望;到小男孩给予他的残疾弟弟以关爱的故事。实际上,课文折射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是对“给于是快乐”真正含义的诠释。我以爱的传递为主题安排了全课教学,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领悟,让学生沐浴在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之中,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催化他们的情感和记忆,让他们感受语言的精妙,享受文本带来的独特体验。如果教师对课文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人物对话上,没有再问一个为什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背后隐含的深意?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0-02

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一种学习方案。它依据的是初中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目的是指导初中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中语文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坚持教师在学案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在学案的编写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作用准确定位,才能保证学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认真备课,将学案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

2.坚持将知识点问题化的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对它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更好地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消化。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注意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注意问题要简洁,不能太烦琐。

3.坚持层次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注意研究教材知识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将杂乱的学习内容有层次地整理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学案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学案编写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的学案编写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方向。明确学习目标,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有方向地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哪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哪些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熟练运用等。

2.学习的主要过程。这是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的形式和学习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一般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对课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再对相关的片段及文章的整体进行品味与赏析,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拓展迁移。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再对课文深入研读,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再对文中优美的片段进行欣赏,感受桃花源的美。

3.课程重难点。教师在学案中要对教材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与强调,这是教师在学案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不仅要突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要的学习方法。对本节课主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的运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歌式背诵《木兰诗》,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进行轮流背诵,不仅引起学生背诵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课下运用这种方法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背诵任务。

5.学习反馈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

二、初中语文学案的使用

1.课前学生自学,初步练习。教师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查阅资料等进行预习自学。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学案收集起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课程讲解的重点。这一环节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特点。

2.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疑点。此时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课堂的氛围可以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合作,通过探讨,解决自己在预习中的疑点。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文中白杨象征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仍存的疑点进行点拨和探究。到了这个阶段,很多问题已经被学生的合作探究所解决,还有个别难度比较大的,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探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将问题解决,还要注意对学习的方法进行点拨,培养初中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训练检测。这一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将知识掌握透彻,并能将知识点进行运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

5.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该留出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适当的延伸,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三、初中语文学案应用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过程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在教学中要设计好过渡语进行转承连接,既增强知识间的前后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下去的强烈欲望。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篇8

教师节手抄报红烛赞歌

四年级教师节手抄报

关于教师节手抄报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

红烛赞

三尺讲台,

是您施展才华的天地;

教学新法,

发挥点石成金的魔力。

挥洒汗水耕耘,

为了今天的幼苗早日成材;

倾注心血浇灌,

为了祖国的花朵更加绚丽。

深夜,您批改作业,

陪伴您的是爱人的鼾声;

黎明,您撰写教案,

抚慰您的是孩子的梦呓。

您是一片映红东方的朝霞,

托起希望,捧起旭日;

您是一支熠熠生辉的红烛,

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一壶清茶,饮尽半生沧桑风雨

几摞书卷,浓缩岁月多少眷恋

明月又圆,照见窗前人影不眠

二胡一声,往事历历又是从前

多少次深夜无眠,只为几十双求知的眼

多少年呕心沥血,兑现着最初的誓言

你任由青春在平淡中日渐褪色

却用粉笔和黑板撑起一片蓝天

晚风飘香,远处又是桃李满园

小路依旧,几十年匆匆的步履蹒跚

星光无限,夜空璀璨为你送行

依依难舍,明天就要离开校园

带走的是一头白发两袖清风半生平凡

带不走深深的牵挂痴痴的眷恋

退休的一刻你默默走下讲台

一抬头看见远方芳草碧绿连天

一寸一寸的粉笔

染白你的头发

腾然而起点燃成烛

照亮别人

让一个一个象形文字

成为你走过的脚印

攀上崖顶

让后来者踏上您的双肩

送一批批学子上路

闪闪的星星

放射着绚丽璀璨

用尽最后一点余热

这就是老师的一生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

还有:

老师的爱是阳光,

耀眼,强烈,

长久的照耀,

永远的温暖。

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我们喜欢你,年轻的老师;您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您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别后,暝?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在今天这属于您的日子里,恭祝您平安如愿!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

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一切逝去了的方知其可贵——我怀念这您带我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今天,在遥远的他乡,您的学生把您给予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

你的谆谆教导,是爱的清泉,将在我心灵的河床里,永远流淌……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节日愉快!

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祝您节日愉快!

老师,我们诚挚的祝福,就像老树上的翠绿,浓浓密密,与岁月俱增!

所有的思念,更融合着不尽的感激与敬仰,愿您的节日里洋溢着 璀璨,平安!

篇9

就先上《白杨礼赞》!

大概是新老师,他们也摸不着谱,不敢太造次,表面上还是配合的。

其乐融融!课有条不紊的上着!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把白杨树称为‘伟丈夫’,那么,那些有着‘婆娑的姿态,屈曲盘旋的虬枝’的树应该称它们为什么呢?”

根据课文中“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一句,学生可以回答“好女子”。

教室中开始窃窃私语了。时间差不多了,正准备让学生回答,突然一个足以让全班都听得到的声音传来:“阳痿!”

晴天霹雳!教室霎时一片哗然。学生们神态各异:有的幸灾乐祸的看着我,有的趁机与边上的同学讲话,也有的故意制造混乱,班里失去了原有的平静。

(1)班果然不同寻常!该如何处理?!

看着下面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我突然冷静下来了:这可是一群见过世面的学生,这是一帮老油条啊!对于批评、指责,他们早已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了!就爱看你老师吹胡子瞪眼、猴急的样子!

我稳定了一下情绪,不紧不慢地开口了:“上我的语文课,我就是提倡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讲出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见解。这位同学做得很好,讲出了他的独特见解,我们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

他们见没有暴风骤雨,想看好戏的同学也安静下来了。

班级稳定下来了,该轮到我大显身手了!

“我们在初一上学期的口语交际里曾经学到过,与人交流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要注意场合,在正式场合,必须庄重、严肃,言谈举止应与当时的气氛协调;说话文明得体,要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篇《立论》,鲁迅在此文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家齐来祝贺,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获几句恭维;又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痛打。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低头沉思,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前几年风靡大街小巷的《还珠格格》,想必大家都看过。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皇上举行宴会,期间有一个游戏,每人说三个字,正反说都能说得通。轮到小燕子,她支吾了半天:狗放屁,放屁狗,放狗屁。语惊四座啊!”

“从小燕子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她是个怎样的人?……对,不学无术,没有多少文学水平,言语粗俗的人。”

“联想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有人提出要把北京所有的WC改为toilet。WC可谓世人皆知,为什么要改呢?原来W・C是water-closet的缩写,解释是:一间用来储藏的小室,‘排出物’是用水冲走的。相当于中国话所说的茅坑、茅房,是比较粗糙的大俗话,因此有人认为不雅。而toilet一词的含义是放衣服和梳妆打扮的小块地方,所以toilet一词作为名词就有了‘梳妆打扮,服饰,浴室,盥洗室,厕所,抽水马桶,(医术前后的)洗涤’等意思。Toilet这个词来源于法语,就连法语“香水”(leaudutoilet)一词也和toilet有关,可见还是颇有高雅的感觉。W.C词义本身与Toilet区别不大,但从修辞上说,给人的印象是简陋、不太卫生,而toilet不但有洁净、舒适的感觉,而且还可以在里面梳妆打扮,对功能的表述更为贴切。”

“如果现在有同学要去上厕所,他说:老师,我要去拉屎撒尿蹲茅坑。(生大笑)你会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同学?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修养,枉读这么多年书了!”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增长知识,丰富感情,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老师衷心希望每一位同学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提高修养,做一个知书达礼、文明得体的人!”

我看到有一位男同学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

反思课堂上出现的这个小事故,收获颇多。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俗话说得好:“一人难称十人心,十人难如百人意。”何况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总免不了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学生做小动作、说废话、迟到、睡觉,甚至故意与老师顶撞、让老师难堪等。这类出乎教师意料的,令教师措手不及的事件,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突发事件。课堂突发事件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艺术地处理好课堂各类突发事件,尽快平息事态,化解矛盾,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继续进行。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尊人者人恒尊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心。学生最需要的是自信,而自信的来源当然是自尊。当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时,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帮助他成功后的一次赞许,都会在学生的心底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不能以损坏学生尊严为前提。尊重学生才能拉近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融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即使课堂出现意外情况,也会因为教师伟大的人格魅力而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外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在课堂上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等原因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从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当时我气冲斗牛,停下课,把整班学生痛骂一顿,通过发火让学生心生敬畏,让学生加深印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即使找出那个惹事的学生,能一时半刻的平息这件事吗?处理不好还可能进一步激化两人的矛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师生关系。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维环境里,在禁锢的不良课堂教学气氛里,很难产生“我要学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激发状态,也只有这样他们才敢于想象、善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如果课堂突发事件中教师在充满气愤心情的状态下训斥学生之后,当事教师还能以平和的心情继续讲解预先编排的教案吗?同样,被教师在气愤心情之下训斥的学生还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继续听课学习吗?在全班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和威望能不打折扣吗?更有甚者,这些学生很可能就此对当事教师乃至该门课程产生反感或者偏见,使得师生关系的和谐荡然无存,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人生发展。当然,这种不和谐的结局和教学效果是任何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所不愿看到的。

身为教师应当时刻牢记,只有在宽容平和的心态下,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正常的思维,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最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予以妥善解决。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应对的方法和形式自然也应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但是,只要我们教师一切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与管理中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己任,就能自如地驾驭全局,及时妥善地解决矛盾,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机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课堂中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断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正是在这样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想按照教学预设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已经不可能,课堂中将会频繁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件,这是实施新课程后出现的必然结果,亦是新课程追求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这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意外事件采取悦纳的态度,机智的把课堂教学的危机转化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良机。

篇10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消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一位教师教学《白杨》一课,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整个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劫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对白杨品质的理解,对建设者精神的认识,都有了许多创造性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教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往高处走、深处流,学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

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地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问学生:“闰土的外貌怎么样?”书上有“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内容,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闰土的外貌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他是一个健康的农村孩子的结论。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学生:“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和闰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才能认识到“我”对自己所处地位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身份,对照闰土的外貌,想象“我”有怎样的外貌。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回答,就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地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提问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高得多数学生难以企及。

提问的解答距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把较长解答距的提问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的努力,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

增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设计

 摒弃细密的教学设计,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是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从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应对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这样。但在这疏旷的背后,却隐含了学生创新的时空,要求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面作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以学生创新的细密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疏旷。

1.预留质疑的时间。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到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著名的教师支玉桓在教学《穷人》临结课时,留了七八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诸如:“桑娜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回家后那一段,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省略号?”“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如果我是作者,就让西蒙有五个孩子,让桑娜有两个孩子。”支老师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解题效果。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支老师引导学生从桑娜坐立不安的行为理解她害怕、矛盾的心理,并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独特作用,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试想,如果支老师事先把课堂安排得毫无余地,那学生这些颇具创新色彩的提问和想法在课堂上还有闪光的可能吗?

 2.创造讨论的机会。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特级教师徐善俊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组织学生就“ 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供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