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形势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形势论文

篇1

1.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增长。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7亿万吨,比上年增长3.6%,实现“十一连增”。据2014年8月农业部调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00多万亩,低于2013年同期的1亿多亩,秋粮作物旱情虽局部偏重但总体偏轻,河南、辽宁、吉林等受灾严重的主产区8月底开始旱情明显改善,全年秋粮长势总体好于2013年,且秋粮种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2.夏收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棉花和糖料预计减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376万吨,同比增长2.5%,达到历史新高,全年预计产量145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根据棉花协会调查,2014年全国植棉面积为6340万亩,比上年下降9.4%,连续第三年下降。10月末调查,预计全年棉花单产每公顷1440公斤,减产0.7%。综合判断,2014年全国棉花总产为615万吨左右,比上年略减。广西甘蔗生长受持续降雨影响,生长情况为4年来最差。全国糖料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收购价格持续下滑。2014年,糖料种植面积降至2600万亩,比上年下降7.2%,预计全年糖料产量将明显降低。3.生猪存栏量持续低迷,产量趋于下降。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猪肉消费不旺,生猪价格长期低迷,养猪户亏损严重。2014年1~9月,生猪存栏量同比持续下降,直到6月后生猪存栏量才环比略增,8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10%,表明母猪宰杀率较高。虽然从5月初生猪价格出现回升,养殖收益逐步好转,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但仍较缓慢,预计全年猪肉产量与上年相比将下降。

(二)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

1.农产品批发价格震荡下降,预计年底触底回升。2014年1~10月,农产品价格整体震荡下行。受年初春节前后消费大幅波动影响,2014年前3个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波动,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上涨行情。受丰产预期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拖累,9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农产品同比指数更是自5月以来持续低迷(见图2)。鉴于10月农产品批发价格同比指数筑底反弹,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规律,预计2014年底和2015年初农产品批发价格会出现恢复性上升。2.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棉花价格明显下跌。2014年1~10月,谷物价格普遍略涨。其中,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同比增长3%(见表1)。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预计全年谷物价格比上年保持增长。同时,大豆和棉花价格均出现下跌,棉花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下降达8.4%。当前,我国棉花库存已创历史新高,近期达到约1160万吨,加之受国际棉价下降拖累,全年棉花价格下降已成定局。3.牛奶价格上涨明显,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2014年前9个月,牛羊肉、白条鸡和鸡蛋、牛奶同比价格均上涨(见表2)。其中,牛奶价格受成本推动涨幅较大,同比增长接近10%。在经过多年的持续大幅上涨后,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尤其是羊肉价格自2月中旬开始出现连续下跌,虽然价格仍位于高位,但已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上涨的行情。受繁殖率低、饲养周期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制约,牛羊肉和牛奶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价格比上年仍会上涨。

(三)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棉花净进口再次下降

1.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将创新高。2014年1~9月,农产品进出口14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进口和净进口分别为512亿美元、940亿美元和428亿美元,分别增长6.7%、9.5%和13%。贸易逆差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3年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为-0.4%。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刺激下,预计2014年农产品贸易规模和逆差规模将延续上涨趋势,贸易逆差规模将逼近或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棉花净进口明显下降。受国内外谷物价差拉大的影响,我国谷物在2013年同期净进口大幅下降后,2014年谷物净进口出现了大幅上升。1~9月,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1400万吨,同比增长77.9%。其中,稻谷和大米、小麦、玉米净进口分别为166.3万吨、286.5万吨和160.3万吨,分别增长21.6%、0.2%和4.4%。玉米净进口恢复量占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恢复量的28.4%,是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同时,2014年1~9月,棉花净进口199.3万吨,下降38.4%,棉花进口下降主要受国内外棉花价差收窄、配额数量减少和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影响,全年棉花进口量下降基本成定局。

二、2015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经济增速预计在4.2%左右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农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态势。2009年~2013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4.3%,平均增速上下浮动不超过0.3个百分点。2015年,尽管面临国内粮食和棉花高库存压力,以及国际低价农产品的冲击,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国家“三农”支持政策将继续加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目标价格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实,货币政策可能适度放宽,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推动农业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4.2%左右。

(二)粮食产量可能与2014年持平

除了不可预测的气候因素和较为稳定的农业科技因素之外,我国谷物产量主要受农业政策的影响。借助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2015年农业生产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单产提高奠定了基础。2015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望提高,将有利于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14年较高玉米价格的刺激下,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可能增加。然而,随着多年粮食持续增产的负面影响日趋凸显,2015年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可能会减弱,但增产型政策措施的惯性依然较大。因此,如果2015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预计粮食产量与2014年持平。

(三)大豆和棉花产量可能继续下降

根据德国“油世界”10月底报告,2014/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3.08亿吨,供大于求的经济形势将延续,国际大豆价格仍有可能下跌,而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价格支撑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种植意愿将受大豆价格走低预期拖累,导致2015年大豆产量可能继续下降。同时,当前我国国内棉花正承受大量库存的压力。2014年~2015年度,美国棉花产量预计将达到1750万包,创4年来新高。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因素的影响,棉花需求增长缓慢,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从而导致2015年我国棉花价格可能继续下降。预计2015年,棉花产量将延续下降态势,降幅约在1%左右,产量可达610万吨左右。

(四)生猪价格和产量将“双回升”

2007年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大体3年经历一个波动周期,2015年生猪价格处于新一轮波动周期的上行通道。同时,鉴于当前生猪存栏量已处于低点,能繁母猪数量同比或环比均连续下降,生猪养殖中的宰杀率过高情形将直接导致供给持续下降,进一步强化2015年猪价逐渐稳步上涨的趋势。在后续猪肉价格上涨的刺激下,生猪养殖收益增加,加之各地规模化养殖比例逐年提高,预计2015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出现恢复性上升,生猪产业发展将好于2014年,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粮食增产刺激政策不断加码,降低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连续多年托市收储,目前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超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如此之高的库存消费比,意味着大量生产出来的粮食消费不了。而且,谷物类粮食净进口数量有限。综合判断,目前谷物类粮食已经供过于求,但国家仍不断强化粮食生产刺激政策,对主产区和农业部门实行粮食增产政绩考核,导致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续生产能力堪忧。例如,为满足粮食增产需要,华北地区主要靠打井灌溉种粮,地下水长期超采,水位持续下降。随着近年来北方旱情逐渐常态化,地下水超采状况只会更加恶化。长此发展下去,华北地区可能会出现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现象,直接威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二)粮食仓储建设财政负担沉重,社会资本遭遇收储资格歧视

按照最新规划,2014年~2015年,国家将新建粮食仓库,可容1000亿斤。调研发现,建设1万吨有效仓容成本为37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225万元,1000亿斤新建仓容共需财政投入高达112.5亿元。考虑到粮食主产区现有仓库中有效仓容占比普遍不超过50%,加之南方地区低温仓库建设成本高,全国粮食仓容建设的财政负担将更加沉重。同时,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建仓积极性较高,建库时间短、成本低,且民营仓容可以作为商业储备,能够灵活应对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但不少地方还遵循“粮库一定要国家建”的思维定势。同时,国家对社会资本收储资质和收储信贷政策支持不足,导致“一边是国企仓容紧张、一边是民企仓容闲置”的现象。许多国有粮食仓储企业不得不租借民营仓库,而且地方国有仓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无钱配套新建仓库。

(三)农业保险补贴新规落实走样,各级政府责任不清

按照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没有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的比例,也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和落实主体责任。为减轻财政负担,许多产粮大县已减少或取消了县级农业保险补贴,但中央和省级财政没有及时弥补保费补贴缺口,导致农民参保意愿下降。此外,由于农业保险大范围推广地区多为农业比重较高地区,多为“吃饭财政”,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无力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和扩大农业保险支持范围。如,在北京和成都探索实施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因为得到地方政府财力支持,降低了前期市场风险才得以推行,而东北地区因为缺乏财政支持而难以实施。

(四)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不足,威胁常规作物品种生长环境

2014年接连发生海南、湖北等多起非法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引发民众恐慌。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管理体系,制定了多个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行“0阈值”强制标识制度,但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法律,转基因食品强制性标识制度仅限于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类作物17种产品,上市转基因食品不标识、标识不清、虚假标识现象普遍存在,转基因种子销售市场混乱,转基因作物定点种植控制能力弱。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缺乏有效惩处机制,对“基因污染”的防范措施不足。长此以往,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将会频繁发生,威胁常规农作物生长环境,并形成愈发不利于转基因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舆论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破除谷物类粮食必须持续增产的思维惯性

一是实施相机抉择的粮食产业政策。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调控水平大幅增强的背景下,打消粮食出现持续减产的恐慌性顾虑,树立粮食产量随供求状况正常波动的市场化理念。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主,兼顾刺激粮食产量,鼓励主产区适当多元化种植、生态休耕和加工转化,避免被粮食持续增产意愿“绑架”,将“储粮于库”转变为“储粮于地”;当粮食供不应求时,以刺激粮食产量为主,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是调整粮食增产激励政策。在当前谷物类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形下,适时降低对农业部门及地方政府粮食增产业绩考核指标,建立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由农业部牵头,联合环保、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根据各地农业生态条件和农产品生产结构,尤其是地下水水位变动趋势,研究制定农业生态预警标准,建立农业生态预警监管体系,划定农业生态分级区域,对不同等级区域设定不同的粮食生产任务,在生态脆弱区域加大休耕、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生态恢复建设。

(二)实施国家粮食收储向社会资本开放政策

一是鼓励发展粮食仓储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费用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建设粮食仓储库,对经营困难、仓储设施陈旧简陋的国有粮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二是改变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格局。放宽粮食储备承储主体资格限制,赋予农民合作社、民营企业同等参与国家粮食储备的待遇,只要符合条件,经审定后即可进行储备粮经营业务。同时,强化对所有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国家储备粮食违规违法处置行为,从重从严追究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三)明确农业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

由财政和保险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财政补贴取消后的中央和省级保费补贴具体分担办法。积极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纳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建议从省级价格调控基金中列支相关费用。同时,由中央设立农业保险专项奖补办法,对财政困难地区推行新型农业保险给予支持。

篇2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机)、FUel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篇3

1.1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1.2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快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1.3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2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2.2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准确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2.3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3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3.1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3.3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篇4

钢铁行业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去僵尸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另外,需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损耗并逐步实现零损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有色金属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方向是严控冶炼产能扩张、大力发展高端材料、实施公平用电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和企业利润。

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主要是通过建立市场监督机制等措施遏制新增产能;运用政策量化去产能指标和市场运行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政府有效引导错峰生产;提高水泥实物质量、减少资源消耗、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好水泥区域市场建设和协调工作。

篇5

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起步较晚,而且缺乏专业的技术,因此我们的建筑经济发展一般较为粗放,以大投入来追求高质量,以快投入来追求高速度,所以,我们建筑经济看似发展迅猛,其实是存在一系列发展弊端的。而在这一背景下,工程的预算就显得尤为缺乏,甚至有建筑单位根本不考虑预算问题,也没有专业的预算部门,这就使得工程在开展之前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参考,使得资金的投入较为盲目,而资金的使用没有计划,进而使得资金时效性不够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笔者对我国的几家建筑企业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大都没有在预算方面下功夫,资金的预算往往通过简单估算来确定,或者根据相关例子来确定,并且在其内部,也缺乏一个专业的、稳定的预算部门,使得其预算工作缺乏发展的土壤。针对预算问题,第一就是这预算部门存在的问题,缺乏相关部门,缺乏相关指导,使得其难以真正的发挥作用。第二便是预算的不准确性问题,从根源上来说,这也是相关部门不完善导致的,但是这种不准确性也是造成资金时效性不足的关键。最后,预算问题也是建筑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根基不稳等固有因素造成的。因此总的来说,工程的预算是解决资金时效性的关键。

(二)工程施工中控制力不足

这里笔者说的控制力不足主要是指工程的施工环节,建筑工程是一种耗资大,耗时长的产业,因此施工中出现的误差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漏洞,从而使资金在时效性上难以跟上。因此,工程成本的控制对资金时效性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工程中,由具体施工环节产生的成本支出,占总成本的七成以上。因此,具体施工中的资金成本控制是工程成本控制的绝对重点,也是保证资金时效性的关键。笔者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曾经对我省百个建筑工地进行过走访,发现其管理相对传统,而且部门设置较为简单,人员的安排也不尽合理,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工程施工中的问题还是的确存在的,施工作为建筑工程的中心环节,也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笔者下面的方法总结,就借鉴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

(三)市场经济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完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更多的活力,而各项事业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但是,虽然市场经济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弊端,趋利避害,使其真正促进我国的成长。在建筑经济方面来说,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活力,使我们的建筑经济更为完善,但是,其功利主义带来的弊端缺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高融资的建筑企业,功利主义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据了解,由于功利主义造成的资金时效性问题几乎是一半以上,这已经成为了建筑经济中的普遍难题,因此要解决时效性问题,必须要关注市场经济的弊端,从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去求得发展。

二、加强建筑经济资金时效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因而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经济,加强其资金时效性的控制。上文中,笔者分别从预算问题、施工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的弊端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建筑经济资金时效性的原因,而我们找到发展的相关措施,必须要针对性的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从而找到更为合理的方式。在这一方面,笔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基于研究发现的问题,总结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下面笔者就展开讨论这些措施,希望能为完善建筑经济管理提供帮助。

(一)完善工程预算

预算理所当然应该是一个工程开展的首要环节,上文中笔者也对预算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讨论,而我们也知道这是加强资金时效性的重要环节,针对工程预算的完善,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建立专业的预算部门,这一部门的建立是完善预算的重要标志,没有专业的预算部门,是谈不上完善预算环节的,而这一部门的建立,我们还有力求其地位的保证,使其能在工程中保有相对的发言权,并根据预算不断调整资金,保证资金的时效性。其次是要有专业的预算人才,当前我国专业的预算人才比较短缺,因此有很多单位的预算都是凭经验行事,这种经验主义是导致资金时效性不足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在工程中不断总结,也可以招聘一些外来的预算人才,从人才方面保证预算。最后,我们的预算部门要相对稳定,不能临时组建,更不能随意拆散,这会大大降低预算部门的用,使其能力得不到发挥。

(二)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是建筑工程的中心环节,因此施工成本的控制就是建筑资金时效性控制的中心环节,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笔者有过总结。首先,我们的成本控制要从建筑材料出发,因为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用在建筑材料上的,我们要控制建材价格以及使用数量。其次,我们要控制人员薪金的支出,使其能够稳定。最后,我们的控制还要体现在细节上,从各个方面契合预算,并对不符合预算的部分进行调整。

(三)加强监督市场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得助推器

但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主义弊端,严重制约着工程的进展,使工程资金时效性的控制难以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督工作必不可少。首先,企业要建立专业的监督机构,对工程的进展进行实时的监督。其次,要对工程所产生的实际成本进行详细的统计和运算,方便监督工作的进行,我们在工程进行中,可以拿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发现其中的出入,并找出出入的原因,对找不出原因的部分,进行深入的调查追究,避免暗箱问题的发生。最后,要规范企业的制度,奖惩并行,促使员工严格按规矩办事。

篇6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在今年的第一季度,累积的原煤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已经同比上升了8.98%,分析之后,主要原因为大型煤炭企业在参与资源整合之后,煤矿上的基础建设、技术设备改良的借款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增加,个别煤炭企业为了煤炭的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还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将煤矿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进行了调整。根据统计,从去年的第一季度开始,煤炭行业的实际利润水平方面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一部分煤质差、效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的煤矿都开始亏损,而且根据目前的煤炭形势走势,煤炭价格下跌带来的不良后果,会在煤炭企业接下来的经营当中逐渐暴露出来,会使企业的亏损情况更加严重,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2.煤炭价格逐渐下降

有关数据统计,去年从5月份开始,煤炭价格就一直开始下跌:著名的煤炭产地——山西焦煤集团,一次性下调为每吨100元;很多煤企业都是用降价的方法保销售。中转地秦皇岛港的市场煤炭价格和4月末相比,每吨下降了145元,和2011年同期相比,每吨下降了200元。很多产煤省份的煤炭企业也在不同程度上调整了煤炭的价格,比如煤炭重地山西,从去年5月份开始对煤炭价格进行调整,煤炭价格下滑速度的迅速在往年是很少见到的。根据潞安集团的具体情况来看,商品煤在税后的平均价格已经由年初的每吨671元跌倒了6月份的每吨526元,降幅达到了22%。与此同时,全国的煤炭库存迅速增多,已经从用户、中转地、煤炭企业发展蔓延,使得全社会煤炭库存量达到了3.2亿吨,相当于全社会一个月的煤炭消费总量,足以看出煤炭消费速度之慢和消费数量之少。煤炭在市场上已经达到供大于求的情况,市场竞争的激烈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拼成本、拼价格、抢占市场已经成为了煤炭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的必备法则。

3.煤炭企业资金紧张

由于煤炭成本的增长以及煤炭的滞销、价格的下跌会使企业的运营有一定的困难,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不开,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开支和收益。根据统计,今年的第一季度末,我国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值为1674亿元,和同期相比增长41%,比2011年同期增长18.4%。回收货款时,现金比例有所下降,部分发电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拖欠货款,从而使一些煤炭企业的现金十分紧缺,影响企业的运行。结合以上数字,对煤炭企业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发现煤炭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周期性的低迷时期。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新能源的使用,在消费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发展进入低迷期是必然现象;此外,国家调低了GDP的增速,煤炭需求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说,我国煤炭的低迷期是煤炭企业无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煤炭市场现状

1.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有关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煤炭采选业的累积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了12489.7亿元;进入十二五以后,其仍呈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背后是产能的持续增长,煤炭产能的增长,虽然可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还会增加企业的市场风险。

2.需求增幅降低

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煤炭发展受到限制,全国的煤炭消耗量和往年相比,都会有所下降。

3.煤炭逐渐被新能源代替

根据我国的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的预测,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在未来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到2020年,我国运用新能源进行发电的装机容量至少为2.9亿千瓦,大概占到总装机的17%。

三、煤炭企业的应对策略

1.对煤炭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

目前,煤炭市场的呈低迷走势,对煤炭的质量进行管理,提高煤炭质量的稳定性,以煤炭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赢得煤炭市场。对煤炭质量的管理主要针对的是采场,要加强生产意识,按照市场要求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对煤质做出调整,合理进行生产,提高煤质。如潞安集团,现在对煤炭的质量检验更加严格,喷吹煤的质量检验至少要过五个关口,从出井、装车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关。

2.对成本进行科学管理控制

企业的投入需要回报,在如今煤炭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煤炭库存很多,企业的运行比较困难,因此就要压缩非生产性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成本节省当中,不可以职工的利益为代价,而要以压缩管理成本、优化生产、科技创新等煤炭企业的经济利益。杜绝浪费,节约开支,有过紧日子的紧迫感,把节约成本贯彻落实到实处。

3.积极开拓煤炭市场

煤炭行业虽然陷入了低迷期,但并不是说消费者没有需求,只是消费群体变少,或者说是消费量减少,因此企业要抓住机会,积极开拓市场,在保证老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新的消费者,两者齐头并进,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

4.加强市场信息的建设

煤炭企业要想对煤炭市了解深入,必须有自己完善的市场信息平台,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和众多相关的研究机构、煤炭用户或者企业进行积极交流,以便及时掌握煤炭行情的讯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应对策略,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5.加快煤炭深加工利用

我国能源结构"缺油、少气、富煤”,煤炭需要求量的过剩,使得煤炭企业只能做煤炭深加工的文章,近年来,一些煤企业都在探讨煤炭深加工,如煤基油、煤化工等深加工,如潞安集团的煤炭深加工工作走在前列,他们的煤基合成油技术,为国家能源开发利用做出的有益探索。

6.积极开发新技术

注重科技创新,用科技的力量降低成本,用高新技术创造煤炭利用的新价值,使煤炭这个旧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为新的能源,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继续保持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

篇7

管治是西方近来兴起的概念。通常我们认为西方国家是所谓的“市场经济”,这种认识忽略了其国家机器的强大管理功能。这种功能是在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凯恩斯主义式的上层建筑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全球化和向“后福特主义”转型引起了国家治理的危机(Jessop,1998)。

国家由此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如与私营部门合作),以整合其管治能力。即出现了所谓的“由政府向管治的转变”。

管治概念中国古来有之。《资治通鉴》集成了帝国管治的精华。寻求天下大治,无非是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明察各种关系,以达到整治的目的。整治的方式当然不尽相同。

因此,管治实为一种视野,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西方的具体管治形式。

2社会主义管治的基础

资本主义力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危害了边缘民族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由此而生,是对这种势头的扼止,由此即形成了东西对峙。唯有国家才可承担此重任。感叹封建和半殖民的旧中国是“一盘散沙”。这种无组织状态是实行快速工业化的最大障碍。对资源调动和社会整合的迫切需求必然促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消费方式的集体化。比如,住房的单位分配即为一例。社会主义管治的基础产生于对无序社会的管治的迫切性,因而造就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其合法性不仅建筑在人民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而且源泉于民族的危机。

3管治基础的改变

市场经济改革转变了原有的基础。在国家内部,为了建立激励机制和转移中央压力,实行财政放权。放权形成了计划外资本循环和地方主义。在地方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这在实行分税制后有所改变,但出现了复杂的中央与地方的博奕关系。当地方政府对其可控资源的收益有稳定的预期,便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企业式经营政府”的行为(Walder,1995)。在体制外,市场使体制外要素的出现成为可能。传统上,单位关系是划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主要标准。但当内外差别弱化时,此区分便失去了意义。

人力资源:随着城市私有企业出现,私营、外资企业的职员们脱离了他们与国家单位系统的联系。私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单位体系之外的诸多工作。在高收入的吸引下,国有企业的职工们也开始放掉“铁饭碗”,“下海经商”。通过“一家两制”,诸多私营企业职员也可保持与单位系统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成员继续在国有单位工作,以享有住房、医疗补贴及工作的稳定等种种待遇,而另一成员在合资公司或私有企业“挣大钱”。尽管如此,对体制外者的管理和控制弱化了。

而且,单位本身的变化也在弱化职工和工作地之间的联系。随着单位社会功能的减少,城市从业者开始“走出单位成为社会人”,例如房改的重大影响。除了去私有企业工作,工人在国企重构中也有可能变为剩余劳动力。同时,伴随大量下岗者,还存在与日俱增的离退休人员。因此,政府意图切断住房、就业和再分配之间的联系,将责任转嫁给城市社区。

而最大的转变则是城市中大量的农村移民。这一运动具有自发性,未经规划,但与家庭纽带或老乡关系相关。移民一般难以溶入社区生活,因此他们保有“外来者”的特征。同时,户口制度仍固执地将他们排斥于城市服务之外。由于民工高度的变动性,对他们的管理成为政府的严重挑战。

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市场经济改革通过放松对一定生产资料的控制引入市场化。在1990年代中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份额大为下降,由此为终结多数工业原材料的计划分配铺平了道路(Lardy,1998)。政府最终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划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理论建立了土地租赁体系(YehandWu,1996)。这一新系统的采用最终促成了国家在城市土地管理职能上的放权。而在正规土地利用体系外则还存在不断膨胀的“黑市”。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使用中也引入了市场机制。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地方政府的负担,除了专款支持的大型项目,基础设施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与单位相联系。而在改革时代,在土地租赁系统建立后,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发挥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的巨大作用。

资本:改革开放政策将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起来。外资的流动性引发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外资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资本构成的贡献,更在于它对非国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而民营的非国有企业也存在极大之活力,由此亦成为就业的重要资源。

空间:由房地产市场建立而起,内城变化开始加剧。户口对于市民的控制性作用开始减弱。购得商品房的居民可以重新落户,或者施行所谓“人户分离”。另一方面,自发的土地开发也在冲击单一的单位空间。事实上,土地利用不再由单位的特征所决定。由于对单位的放权,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弱化了。由此,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的需求增加了。国家通过增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加强由单位开发的,但游离于法规控制外的内城空间的“地域化”。而在单位系统无法触及的城市空间,非正式空间出现了,例如“浙江村”。

总体上,社会复杂性增加了,这减弱了国家的管治能力。迫使国家需要将各种要素联系以整合为可管理的社会。

4管治的地域化:地方权力得到巩固

与等级式的单位系统相比,地方政府(市政府,区、县,街道办、城镇、乡,居委会、村)属于“地方”组织。随着单位体系外要素的增加,“地方”组织开始承担更多的管理功能。例如,对于放弃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工作,到私营企业去的人员,他们的人事档案将由市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确证其身份。由此看来,国企工作是一种事实上的“身份证明”,包括“单位证明”,居住地则以户口加以确证。随着非国有企业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从属于正式的单位,因此地方和社区服务就变得重要起来。

市政府:与中央在经济发展中的转变相适应,城市在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开始被确认。市政府开始在地方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角色从辅助国家项目转向更积极的地方发展战略制订者。

城区:1960年代曾有过将属于不同系统的单位整合进同一地方公社的尝试,但流于失败。1990年代后,这一尝试重新出现。上海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结构,谓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其中开始强调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街道办:严格地说,街道办事处并不是政府层次而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与市政府以前在城市管理上的补充性作用一样,街道办扮演着边缘角色,承担管理国家单位外人员的作用。

居委会: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区别在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自组织”。实际上,居委会已经成为基层政府的左臂右膀,并且经费亦在地方政府预算之内。地方的政府功能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巩固形成了诸多新功能。

空间流重组:地方权利的重新组织造成了资本和信息的空间流重组。政府监督部门和下级单位之间的资本流从垂直转为水平方向。从上至下传达和从下至上报告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垂直流是改革前的特征,各级政府有自己的公司和,所以单位依据其管理关系划分等级。当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就为水平联系所削弱。

5管治的企业化

管治企业化的出现是政府对内部能力调整的一种应对。例如管理部门直转变变为公司,房产局接转为房产公司。

建立地方商业合作:从1990年代开始,街道产业已成为上海第二大地方财政收入。在地方层次上,政府和企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经济活动在地方尺度上紧密联系,这为企业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创造地方空间:空间的创造使大量地方性的城市治理成为可能。在明确的地域边界内,使用更具风险性的手段,政策得以试验。同时,很多发展区都通过“土地开发公司”进行开发。例如上海市政府在1990年代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并建立了一个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外滩的发展开发,在此政府拉力下,目前外滩已成为上海的中央商务区之一。而且,城市景观也开始被大力提升。

6从街道办事处到社区:走向市民社会?

重建城市社区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社区通过国家权力在基层的渗透发展起来。国家权力的下放使街道办事处获得了一系列的管理功能。当街道办事处具有了诸多的此类功能,它就变得更为正式并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区别开来。将国家的权力分解到地方化的可管理的尺度无疑将促成一个更富变化和更具应变力的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多或少成了一种政府实体,因此无论如何,在其框架上建构城市,街道办事处仍然有异于社区。

因为基层组织的变化主要在从上至下的方向,是否这些努力将促成市民社会的形成仍然是不定的。有学者曾提出“居委会肩负着管理工作的施行。居委会的存在背离了社区自我治理的目标”(刘,2001)。

7结论

中国城市的管治基础在市场经济改革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本文的结论着重于正日益变化的城市治理的原因和结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改革造成的管治真空。转型社会的复杂性和转变速度超出了国家单位系统的能力范围。对市场转型和后福特主义转型而言,治理在它们中的出现存在相似性,尽管这一复杂性在不同角度展开。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全球化,而且在于市场经济转型的问题本身。

规划控制的放松导致了各种尺度上生产要素的变动性,而且造成了维持社会等级组织的巨大困难。在城市尺度上,区政府相互竞争以成为零售和商业中心。地产的租金驱使他们与开发商签订协约(Wu,1999)。通过吸引外资和直接参与,地方政府也积极地参与到本地域中的开发中来(Wu,2000)。

其次,城市管治变化的方向不在于构建新的市民社会。政府管治的真空地带为政府功能在基层组织的扩张而填弃,而非依靠自组织的地方管治。市场化造成了体制外的诸多自发变化,如人口变动性的增加,资本流,“体制外”要素的增加等等。

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国家在调整与动员要素关系上的领导角色。例如处理同私有企业主、下岗工人的关系方面。种种努力的背后是强大的行政指令,为的是在边缘群体的服务设施供给、下岗工人再就业和乡村民工潮的巨大压力下,保有一个可管治的社会。另一角度上,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市场化造成了有碍于管治的趋势,它也为国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契机,而市场转型中的管治企业化亦为消除资源短缺提供了所需资本。

最后,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了理解中国城市管治的变化,我们应更多地在微观尺度上进行地域、组织和结构的调查研究。

[1]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1).

[2]刘君德.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创新与思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3]JESSOPB.1998.Theriseofgovernanceandtherisksoffailure:thecaseof

economicdeveloment.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155,29-45.

[4]LARDYN.1998.China''''sUnfinishedEconomicRevolution.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Institution.

[5]WALDERA.1995.Localgovernmentsasindustrialfirms:anorganizational

analysisof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01,263-301.

[6]WUF.1999.The`game''''oflandedpropertyproductionandcapitalcirculationin

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withreferencetoShanghai.EnvironmentandPlanning

A,31,1757-1771.

[7]WUF.2000.Theglobalandlocaldimensionsofplace-making:remakingShanghaiasaworldcity.UrbanStudies,37,1359-1377.

篇8

2、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大高校与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在经济关系方面,也已经从纯粹的拨款发展为更加全面的联系;

3、各大高校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给到的教学以及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更多形式的可以创造收益的活动,同时开设了很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校办工厂和科技开发公司,更好的发挥了其特有的技术优势、智能优势;

4、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除了国家财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特定的拨款,各大高校内部也通过不同的经费指标以及不同的方法实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经济费用的分解和划分。

但是各大高校在其经济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经济活动中的经费支出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这就导致经济活动中的财力不能集中到一起,这样资金就不能合理统一调用,就出现了一定的浪费,当前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攀比,搞另类,不但浪费了资金,还减少了相关设备的使用率,这样就打乱了学校的财政计划,没有很好地实现学校财务经济的宏观调控;

2、实行完全独立的核算经济实体,在经营方面,由于学校给了完全的自,虽然有合同制约,但是经济实体只重视盈利方面,忽略甚至不负责亏损方面,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利用教育事业方面的费用来负担应该分配到经济实体成本中的各项费用。同时亏损后,企业法人代表,不从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推卸责任,不了了之。有更甚者居然用教育事业费用来补救这些亏损,这样必然给学校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3、执行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特别是在收入费用的上交方面,很多学校不执行应有的制度,或者是方法不正确,经济实体以及部门在上交费用方面不按照规定的制度来执行;

篇9

人类对于室内空间产生的所有感觉细节,主要依靠视觉感受来完成,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就是光,与光相辅相成的就是影,光影犹如跳动的音符在空间中活跃着气氛。光的存在必定会出现影,光与影凭借着对比方式存在于空间之中,明暗形成的强烈对比共同组成了室内建筑立体活跃的形象。光影艺术造型主要是指结构的动态性,光影能够形成各种具有动感不规则的图像,这些图像伴随着正在改变的物体出现了各异的形态,凭借着一种飘逸梦幻的形态在空间中存在。

利用室内光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

(一)光的物理性质结合心理特点

人对于色光的不同特性能够产生不同的心理,进而出现了大小、冷暖等系列感觉,引起了相应的心理反应,出现了各种联想。不同环境、年龄、职业和文化水平等对光产生的效应也会存在不同的影响。明亮的光能够令人情绪高涨,阴暗的空间会令人精神放松。生活中的光主要包含人工光与自然光,自然光的目的是满足照明需求,人工光是利用各种照明工具对室内空间实施照明,其不仅需要符合照明要求同时还要营造环境氛围。人工光线可以分为直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漫射光线。按照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主要光源、辅助光源以及效果光。主要光源用于照明问题的解决,辅助光源和效果光重点体现了环境光的艺术特点。

(二)光照度分布合理体现人性化设计

室内空间合理布置分布明与暗,对室内整体光环境的营造浅谈室内光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温州市云艺建筑装饰设计院汪笑乐发挥了关键作用。应当在三维空间中充分考虑怎样布置分布空间的明与暗。明暗共存的设计照明需要对室内基本的照度进行降低,利用较小的光源打造出良好的亮度。

在照明均匀的环境中,明暗是没有办法共同存在的。在饭店等比较注重气氛的地方,采用一种相对较暗的灯光效果,利用暗光引入凸显照亮的显著部分,而暗的地方也会更加彰显其深度。一些餐厅在整体上具有较低的亮度,再加之桌子上存在的局部性的照明,共同营造了一种非常亲切的气氛。一些首饰珠宝商店利用整体较暗的照明对比局部强烈的照明,通过电光源着重照明部分商品,达到吸引顾客注意力的目的,进而获得了光环境的艺术效果。

对于明暗合理布置分配的时候,还应对灯光充分考虑其立体感。立体感同空间光数量与方向有联系。在通道走廊、餐馆等地方都要对灯光的立体感进行考虑,因此人们在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外观尤其重要。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各种人性化设计。例如室内人的位置视点以及视线的延伸方向、各人相对的位置关系、天花板与地面之间的配合等情况。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营造符合室内各项功能和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具有舒适性以及艺术感的室内光环境。

(三)营造光环境填补室内空间的不足

例如在较低的天花板下,利用一些浅颜色对天花板实行照射,能够使人在视觉上提升天花板的高度。例如设计百货商场大厅灯光时,采用管铬整体棚灯照明,在通道地区使用暗藏式的灯带,向灯棚照射光线。这样既具有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又提升了空间的整体高度。同样在大厅柱子上使用了暗藏灯向顶端照射,提升了顶端柱子的亮度,让人产生挺拔高大的感觉。假如将吊灯向下端照射,空间就会给人较小的感觉。

(四)营造光环境引导、组织室内空间

篇10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