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9: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监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这种常规性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通常情况下,对这些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长期、定点的监测方式,再利用相关环境监测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追踪到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得到环境污染排放物的趋势,以便在后期的环境治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
1.2定点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监测的方式主要是用于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对该环境污染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采取该种监测方式能够有效定位污染源具体的位置。与此同时,当环境污染中发生有害物质的扩散等现象的时候,通过使用这种定点性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对有害物质具体的扩散方向以及速度进行掌握,从而为后期环境污染区域的治理提供很好的基础。
1.3研究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的监测方式主要应用于科研方面,为相关的环境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进行研究性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标准和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从而保证后期的环境治理能够正常的进行。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治理的环节中占用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及时、适当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是相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对于在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化学知识越来越频繁,重量法、色谱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都对环境的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环境污染中准确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具体来说,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其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形式,在对这些具体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监测形式,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体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有环境监测在前期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使得整个治理工作能够进行明确的范围、功能划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2)环境监测的区域区别对待性能够促进治理工作的展开。根据区域的不同的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厂区环境监测和区域环境监测。在面对具体不同的区域来说,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落实到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区域性的差别化处理。这就使得在后期环境工作的处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抓住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顺利地展开环境治理的工作。
(3)环境监测促进治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都是提前设计和规划具体详细的监测步骤,保证环境监测的有序进行,在后期的环境治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制定和规划与之相适应的步骤展开工作,从而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性展开,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和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在提高环境治理效力上的措施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所以对于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上的效益上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努力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成效。具体来说根据现阶段环境污染的具体现状和环境治理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强环境监督检查
在环境监察的过程中,通过严格要求相关环保工作人员对污染源、举报地区以及具体的受污染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检查,从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制止非法排放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采用现代化高科技、高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等仪器,严格按照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规划所在行业环境监测的具体标准和规定,从而发挥其对环境监管的作用,更好的建设高质量的环境。
3.2制定和规划环境相关的法规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渐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高人员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这些相关的法律使得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纳入到我国五大文明的建设之中,更加提高和加强了环境治理的我国法律层面的重要性。
3.3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可以说现阶段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提高公民在环境治理上的相关意识,这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在每年的中国环保日举行相关的生态保护活动,可以借助相关网络新闻媒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联系当年的世界环境主题和重点,为鼓励和引导公民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进行有力的宣传。
3.4加强生态净化绿色治理
对于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很繁琐和大规模的工程,除了要对污染源进行减少和消除之外,还需要借助生态系统对环境进行改善处理。在进行生态净化绿色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生物科学的相关技术,设计和研发具体的绿色治理措施,如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解以及转化等功能对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有害性物质进行降解处理。
3.5减少工农业商等领域的污染
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以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研发和应用生态、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污染处理设备,促进无污染、绿色、高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对环境治理的效果。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专业仪器对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测定,通过各项测定的检测值来确定测量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工作为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环境质量反馈数值,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考察、收集资源资料、检测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布点、采集样品、运输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多种鉴定标准,根据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我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目的性分类。
按照目的性分类,环境检测主要分类特定目的性检测、研究性检测、检测性检测三种。目的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研究性检测往往属于环保科研方面的应用范围,检测性检测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检测工作。
(二)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主要分为震动和噪声检测、固体废弃的物品检测、水质、土质、空气、热、光等检测。通过细化的检测对象来确定本次检测的目的,根据这些检测对象反应出来的数据来鉴定环境的状况。根据时代的发展,随着一些新物种的出现,环境监测的对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三)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主要按照检测区域面积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厂区、单位、部门等的检测,这种环境监测主要用来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工作,以此来颁发排污许可证和征收对应的排污费。也可以对较大的户外场地和环境进行检测,比如海洋、城市水体、大气、个别景区等,这种环境检测工作综合考虑的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变化因素,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北极冰融化的现象等。
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是一项细致繁琐的检验过程,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尽快得知环境变化的趋势,依靠专业的数据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严格环境管理的制定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种检测都以人类生态居住为标准,各项环境检测都是为了人类身体的健康打基础,通过严格的环境检测工作可以督促各种环保部门,在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中可以更积极主动的依靠真实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环保工作的标准,进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实际的环保制度和规定,减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误区,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环境检测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的环保部门会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变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可以根据事实来限定一些企业单位的日常排污量,并且对一些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排污量的分析,对一些需要审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环境检测工作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征收中的作用。
环保部门给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在领取允许生产命令的同时,也开始每天的排污工作,因此这些部门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环境监测可以根据详细的仪器检测和实地检测得出这些企事业单位每天固定的排污总量,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有明确的收取排污费的执行标准,根据不同时期排污量的变化收取相对应的费用,便于环保工作的展开。
(四)环境检测辅助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
定期的环境检测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本地区的企业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进一步的跟踪统计和分析,实行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可以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时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法律条文,杜绝恶性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给地球造成的损害。同时环境检测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状况,是否属于被污染的状态,还是属于自然和谐的环境状态,这些信息提供可以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鉴,便于居民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五)环境检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就地取样,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准确的信息,为仲裁机构提供最终裁决的依据,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环境检测的结果来实行及时补救的环保工作,并且对这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处罚。
(六)环境检测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作为环境检测也不例外,做好相对应的高科技环保方面的环境检测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环保新产品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与时俱进的掌握最先进的环境检测仪器和内容,才能将科技转化为劳动力,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减轻环境资源的破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为对象,应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手段,综合分析监测样品。监测人员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式,分析这种环境变化是否有一定规律,找出其对低碳环保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这种监测的特征有: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汇集了自然、社会科学中的精华;二是面向整体社会,为大众服务,监测和分析环境,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噪声、水、大气等。通过这种方式,为环境规划和评价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为低碳环保奠定良好的基础。
1.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2.1环境监测部门的力度不够
我国的检测机制,并不完善,有着很多计划经济的特征,无法适应如今的发展,隶属于事业编制型单位,造成环境监测部门内部缺乏动力。
1.2.2内部人员素质不高
监测部门招聘了很多新人,但是缺乏长期有效的培训,在管理上也有一定欠缺。监测部门缺乏创新和能力,这种情况会影响监测部门的整体发展。
1.2.3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高
环境监测部门应用的是目标责任制,所以只是完成环保局下发的任务,但是因为技术缺乏创新,设备落后,所以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这些任务。该部门重质不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技术,导致监测部门的数据分析能力缺失。
1.2.4大型设备的使用率较低
目前,一些大型的环境监测仪器已经被引入到地级市的标准配置中,各级主管和财政部门都应该将资金投入到监测站中,并引入国外的先进设备,如气象色谱等。但是一些地方没有重视地级市的实际情况,导致先进设备的使用率降低,甚至出现闲置状态。
2低碳环保和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
低碳环保生活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持一种低能耗、低能量的一种生活态度,通过这种做法,达到保护环境和环保的目的。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每一名公民都应用加入到低碳环保的工作中来,尽自己的责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们应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养成一种低碳环保和时尚的生活习惯,自觉保护环境,履行相关规范。
2.1环境监测是低碳环保生活的基础
在实施环境监测中,需要提前对环境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该项目是否符合低碳和环保当中的生态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监测人员要掌握这些内容,分析其是否在项目完成后对环境造成影响,能够拥有环境承载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监测,一旦该地方的水环境符合相关要求,大气的污染物浓度小于质量标准值,其噪声达到相关要求时,才能顺利的建立低碳与环保的生活模式,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与优质的生活。
2.2环境监测能够监督低碳与环保工作有很多方法
能够评价环境的体系,环境监测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能够作为较好的对低碳环保情况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工作就是监测环境有无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日常生活中,低碳环保的实施情况能够直接作用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低碳与环保开展监督工作,确保其合理性。这种监督的情况还能对低碳与环保之后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提供大量准确的数据,证明这种情况。
2.3环境监测始
终贯穿与低碳与环保中在开展环境监测后,要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应有环境监督部门赋予可行性,然后才能实施这个项目,避免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达到低碳和环保目标和要求。在监测项目和工作投入使用后,在整体实施中,要明确投产与运行情况,结合实际环境进行分析。如果项目在建成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超出预期,并在投产后的对比中,其现状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是否有所改变等,那么这些情况都要经过环境监测。在该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应综合分析其可行性,确保其是否能够继续运行。所以,针对低碳与环保法来讲,环境监测始终贯穿在其中。在整体低碳与环保的评价体系中,只有良好的实行监测,才能更好的开展低碳与环保的生活方式,并保护环境。
由于国家政策及应急监测管理年度计划的原因,必须加强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设备技术管理及设备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应急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水平不高,设备技术管理与审核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等,造成应急监测工作在开展时候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给应急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1-2]。
1.2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环境监测应做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满足环境管理为导向,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变化,说的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量及其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在环境监测中及时的开展应急监测,可以及时的掌握污染物浓度的扩散变化趋势,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减小污染的范围和影响,因此,应急监测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的种类
2.1遥感技术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又被称作电磁性波长探测仪,是地理技术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能够通过对地理原始数据的核对,主要是通过卫星对地面地形的监控,从而达到对地形地貌情况监控的目的,能够最实际的起到应急监测的目的,遥感技术旨在通过卫星对整个地形地面的测绘,来达到对目标地区的整体信息获取,相对于其他的环境监测感官技术来说,遥感技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较高,是当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应急监测技术之一。
2.2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中,环境监测电子管理是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整体的全天候电子操控工具,通过对环境电子监测的了解与掌握,能够对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整体工作进行电子操控,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对环境电子监测的管理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应急监测技术管理中电子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对环境电子监测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帮助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不断发展,进而做出正确的技术决策,然而不足的环境监测电子管理导致对自身情况估计失误,从而在进行工作决策的过程中产生了盲目性,造成对应急监测的结果出现及其严重的偏差,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控制是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发展工作的必要方向,需要得到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管理层及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重视。
2.3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在遥感技术中工程测绘工作的准确程度,工程测绘的方式与准确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的大环境,以及测绘工作等级及测绘人员技术水平的小环境等因素,这就造成了工程测绘技术的困难性。其次由于工程测绘工作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具有监测全面性,因此在工程测绘工作中需要全面的加入对遥感监测数据的考虑,由于地区之间的地形变化比较大,所以要对不同地区内的所有需要地形地貌进行考虑,能够极大提高应急监测的准确性,这需要工程测绘与遥感工程技术人员的细心工作,以及工程测绘的专业知识水平过硬。最后,遥感测绘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对测绘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工作人员有地形与技术的整体意识,需要测绘技术人员对测绘工具及成像工具精准地把握与使用,在测绘工作中将遥感与所测地形视为一整个系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地籍测绘过程中的失误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3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控制工作的发展方向
3.1全电子技术将融入监测工作中
在我国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实施环境监测控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实施全天候电子操控的手段,最大程度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有效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设备电子操控系统的手段,对于这类操控体系,必须要保证由专业性的设备电子操控系统人员来进行,加强对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控制,保证了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能够进行正常的全天候电子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完善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专业监控手段来保证工作的发展,来保证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当然加强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最基本手段还是加强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操作人员的聘用,电子操控系统人员是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应急监测工作有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完善招聘体系是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重要间接方式,需要得到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管理层的重视与关注[3-4]。
3.2应急监测的准确性与范围将大大提高
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发展管理属于技术管理的范畴,提高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手段需要落实到工作控制管理,通过发展相关技术管理与设备技术管理,来带动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发展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应急监测的有效性,但是现如今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低下,需要加大管理的准确性,保证环境监测的展开范围,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需要全方位的技术分析,这主要源自于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对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大数据的管理与控制,对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具体实施加强全面性,完善我国应急监测的控制范围。
3.3“3S”技术的使用
3S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3S”技术的工作发展前景,也就是将地理技术全面带入到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工作中,关注“3S”技术的工作原理,对于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发展有推动性作用,可以规定“3S”技术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3S”技术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应急监测技术管理要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整体性,能够最大程度加强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发展。
1.1建设基础监测标准实验室,辅助国家基础监测的政策和行动针对已经设定了国家基准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和相关参数,结合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实际发展动向和状况,逐步建立具有环境监测标准和特色的基准实验室,填补量值溯源的遗漏点未能有效解决的和环境监测工作过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1.2建立量值溯源规程,健全行业技术体系针对还未能有效建立检查判定或按照指定方法和规程实施校准的系统、参数和仪器等,应尽快建立相应规程以确保量值溯源的实施和进行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技术评审判定制度。尤其是需要尽快开展监测仪器的应急措施、在线监测或全自动监测的技术空白。
1.3恢复质控实验室,承担质量控制重任在标准样品类别、浓度和有效监测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对标准样品产生了严重依赖性的质量监测模式使得质量控制的范围和环节暴露出许多技术空白和监管盲区。所以我们应尽快恢复和设定质控样品的研发团队、研发分装样品、自主实施仪器校准、自主验证判定校准结果等,满足监测和控制环节中的工作需要。
2建设和推广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体系是评估质量监测控制效果的实际依据,是使质量控制措施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基础。当前,因质量控制和监测结果来源不一致而导致监测范围和活动不能得到有效而合理的规范化,从而导致监管盲区持续存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盲区不仅造成质量监管和控制的漏洞,而且直接影响监测部门展开的监测行动的法律效力。
2.1重视质控措施研究,强化监测过程的质控应在监测方法的开设与建立和巩固中,重点强调质量控制措施的严格标准化要求,建立一条非经验主义的,不过分依赖样品而进行监测的新思路,强化关键控制点和对终了结果控制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技术的体系和团队。同时,应不断深入研发和探索新的监测控制技术和手段。
2.2注重质量活动策划,主部实施项目和任务管理针对当前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质控在策划性方面相对薄弱的现象分析,应强调大力推广质量控制和监测的活动工作,并建立具体细致的质量监测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建立按照项目或任务实施管理的模式,改变责任不明的管理状况,明确质量控制中对各个数据类别的统计方法,实现环境监测控制数据与质量分析结果同步报送同步审核,并定期实施定量考核。
2.3建立监控指标管理体系,完善监控审核体系现阶段下,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还在初步阶段,严重影响了质量监测和控制活动的开展。我们应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探讨,加快脚步建立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质量等级等的有效控制途径,并有效利用上述途径,同时完善质量控制审核体系。
2.4树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应树立质量控制目标和环境监测控制指标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意识,确立合适的有效的环境质量控制措施和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并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和工作条件下的环境监测活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进行监控。
2.5参考环境监测技术的监测数据,建立相关质控指标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建立相关可行性的说明,且应充分反映其与质量控制指标的异同。所以实验室应根据技术范围和工作需要,在满足一定监管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组织质控考核时,也应根据考核范围和实际情况,确定高效和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指标。
3提高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能力和水平
应让相关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准和工作经验和受培训的程度均有效而稳健的提升,与此同时,各环保监测地区的设备发展和技术支持水平的不均衡差异性还需要得到改善。不断提升环境相关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是提升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3.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交流开设技术培训班主要是通过实施相关监测的技术培训,推动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也应该按照监测技术发展动向和趋势的工作需要,有效设计和充实完善培训内容,把握技术培训的重点,纲举目张。
3.2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实际作用针对日益发展迅速的监测仪器和环境监管人员的多种培训需求,应建立并发展充分合作和充分互动培训制度,设立专项环境监测培训基地或开放性监测实验室,有效解决相关监测人员和相关监测技术水平在局部地区持续低靡的现状。开发各种培养和训练也是普及监测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丰富的教学模式和贵相关人员学习活动的鼓励也具有不可忽略的辅助效果。
3.3建立深度教育机制,激发在岗培训热情基于监测机构管理体系不完善、监测标准繁杂、监测技术众多和监测手段多样而各有差距等的实际情况,应充分思量环境监测科学的客观性,建立和推广深度教育机制,激发相关人员的在岗培训热情,给监测项目以广泛的、有效的可靠的技术支持。
3.4巩固和完善考核机制,推进在岗人员的考试和考核随着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监测方法和监测项目的增多以及推广,在岗人员的考试和考核的难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大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完善考核项目库,高进考核方式和更为细致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大监督力度,有效地、准确地、高效地把握考核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促进监测水平全面的提高。
2.环境监测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的时效作用
2.1我国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
现在我国从80年代就开始注意环境问题,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也已经有50多年历史[3],因而建立的环境监测体系也较为成熟,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我国不仅仅在国家级层面上设立了环境监测总站,还设立了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站,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人员也不断增加,而且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断提高。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测的设备也越来越精良,也在逐步实现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同时也向着信息化的方向不断迈进。除了“硬件”配备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而设立的,融监测和预防于一体的技术。首先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大气、水、城市噪音等污染的全面监测,也成为我国污染物减排的三大支持体系之一,为我国减排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2.2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发挥的作用
首先,我国环境监测系统能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报,从而可以通过相关媒体使公众及时了解我国目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例如,当环境监测系统收集大气中PM2.5的监测数据后,形成一定的报告,公众在获得了该报告后会针对目前的大气状况进行不同的生产、生活安排。其次,环境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成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依据。我国环境法规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国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求通过最小的公共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此外环境监测也是我国环境法规的实施状况的一种反馈,并能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再者,环境监测行为有利于社会公众的环保行为。尤其当监测数据曝光后,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可能反省自身行为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对于商品生产者或者决策者而言也可能做出一些环保反应,例如:在以后的生产经营决策中可能会考虑消费者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建设投资,抑或更注重树立自身的环保形象,尤其是对于污染型企业可能产生更显著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环境监测能起到促使企业从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2]最后,环境监测有利于我国社会进步。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环境监测可以帮助民众及时发现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同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3.有效的环境监测措施探究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工作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为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本文在此对如何有效地实施环境监测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究。
3.1完善环境监测法规,明确政府责任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但是在环境法规方面,多是以监测对象为客体的,很少有针对监测主体自身的法规,要更好的实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要完善相关法规,更要明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在环境监管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地执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保障环境监测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进而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除了立法的角度,政府更应该转变环境监测理念,明确监测过程中的责任。而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状况,各环境监测站点的工作也应该有所偏重,各级政府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3.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完善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体系是节能减排的主要支撑体系之一,是节能减排决策的重要信息源,只要保证环境监测有效性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的科学性。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首先要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实现更好的监测效果就需要引进先进的配套设施,所以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在设施的引进上,除了要考虑引进大型的、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之外,还要考虑针对不同环境和不同污染问题的小型的、便携式的配套设施,将生物、光电等高科技技术不断的应用到其中,实现先进技术和先进设施的结合,从而实现对环境的全面监测。对于整个监测体系而言,环境监测网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三级监测网络,但是近几年环境污染事件依然频频被曝光,这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监测体系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进而要增加网络监测站点的数量,做到对环境的无死角监测。除此之外还要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设立相应的监测网络,以及时应对各种环境污染事件。
2环境监测评价在生态环境改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
2.1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2.1.1土地资源被破坏
当前,由于受到植被被破坏、土地沙化严重以及矿业过度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破坏情况比较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比如,在对煤炭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所以经常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土地的土壤成分结构失衡,不再适合植被生长,进而造成破坏。在对林木进行砍伐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大部分人员只重视眼前利益而不重视长远、持续发展,滥砍滥伐,最终导致植被被大量破坏,土地沙化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
2.1.2水资源被污染
水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污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水污染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导致水污染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药残留,二是生产企业废水不达标排放。
2.1.3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近年来空气PM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不仅会对生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危害比较大,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而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的废气不达标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汽车数量增多,尾气排放量增加。
2.2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2.2.1对土地资源破坏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为了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在控制土地资源破坏情况恶化的同时通过综合治理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比如,在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逐渐提升绿化面积和逐步改善土壤成分的方式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在对矿业污染区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修建地下污水沉淀处理池和提高绿化铺盖面积的方式对矿业开采,尤其是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有效改善。
2.2.2对废气、废水排放进行控制
当前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就需要对作为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生产企业的废水和废气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在生产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的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企业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如果发现违规排放企业,则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判罚,并要求其对自身所造成影响进行挽回,以此对废水废气的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
2.2.3做好绿化和废弃土地再利用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封山育林政策,采取植草、人工造林等方式不断提高我国的绿化面积,提高地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以此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沙化土地和矿区土地的再利用效率,通过重新开垦和覆盖生命力旺盛的植被等方式不断改善土地土壤,最终达到提高植被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环境监测评价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对绿色产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监测评价是其基础保障,只有做好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3.1环境监测评价是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环境监测评价是确保绿色产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在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环境监测评价引起足够重视。首先,在绿色产业开始进行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应该通过环境监测评价对产业基地以及产业自身发展的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精确判断,判断其是否符合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对绿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进行有效制定。其次,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产过程中,也需要合理利用环境监测评价对产业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绿色产业发展需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进行判断;同时,在此过程中利用环境监测评价,还能够对产品原料的来源地和来源途径进行有效分析,对其是否满足绿色产业生产要求进行判断,避免因为生产原料问题而对绿色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确保绿色产品的生产质量。
3.2有效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环境监测评价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环境监测评价,能够对绿色产业中的基地管理和原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其能够满足绿色产业发展需求,而不会出现污染环境等问题。在此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评价能够对基地管理方的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使其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制定切实有效的绿色发展计划,对农药、肥料以及兽药等可能影响绿色产业发展的药物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其还能进一步促进生物防治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的发展,全面推动绿色产业的进步和完善。
(2)在绿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评价能够对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在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生产无公害、健康产品,持续拉动经济的增长,还应该担负起恢复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比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扩大地方绿色植被覆盖面积,要对地方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维护,要对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空气环境进行有效改善等。而以上这些,对环境监测评价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3)确保绿色产业的产品质量。确保绿色产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能够满足绿色产业发展需求,是绿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要想对绿色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保障,最佳方式就是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监测评价进行合理利用。首先,通过绿色评价对绿色产业基地和原料质量进行严格监测,确保其能够满足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原料质量,务必确保其达标之后方能投入生产。其次,通过环境监测评价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严格要求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产,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也不能使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本文采用低功耗电平转换芯片MAX485作为收发器,该芯片的接收器输入具有失效保护特性,当输入开路时,可以确保逻辑高电平输出,因此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能。通信的接口电路如图2所示。RO,RE,DE,DI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相应管脚,R1,R2,R3为上拉电阻,用于确保单片机在输出高电平时MAX485芯片能接收到正确的高电平。R4为线路的匹配电阻,用于消除线路中的传输信号的反射。为了保证总线上的其他分站的通信不受本分站硬件故障的影响,在485信号的输出端串接了两个电阻R5和R6。采用稳压管D1和D2组成吸收电路,可以避免总线中的瞬时高压,从而对MAX485芯片进行保护,保障了通信的可靠性。
1.2照明灯板的硬件实现
本文采用高亮度LED灯珠5630来制作照明灯板。由于照明灯板挂接在子站上,而子站是由12V供电的,所以采用3路4个LED灯珠的串并联来实现。照明灯板的电路如图3所示。
2系统软件实现
2.1程序流程
主站根据上位机下发的命令对其下面的各个子站进行相应的管理,读取各个子站的实时数据和对各个子站进行配置。主站的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子站的作用主要是响应主站的命令,发送实时数据和配置其自身的状态。子站的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
2.2通信协议
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Modbus通信格式(RTU)来实现,这种通信格式有确定的数据长度,从站可以从接收的数据长度来分析主站是否发送数据完毕,从而不会造成总线时序上的混乱,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同时采用CRC16的校验方式,可以使通信错误位数在1bit以内,校验准确率较高,从而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12-13]。Modbus(RTU)数据帧基本格式如表1,2,3,4所示。
2.3通信过程
由于RS-485是主从方式通信的,所以在通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接收和发送的时序,否则会造成总线上通信的混乱。主机发送命令后延时一段时间T,若从机没有响应,则主机重发命令;若收到从机响应,校验正确则返回确认包,一次通信完成。根据主机发送命令的时间,从机响应命令的时间并留有充分余量的基础上来确定延时时间T。上位机发命令时,上位机作为主机,主站作为从机;主站发命令时,主站作为主机,从站作为从机。通信的过程如图6所示。
1.1人员编制不足
与《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对照,2个省级监测站,8个市级监测站和43个县(区)级监测站人员编制均未达标,编制缺口达610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数58个,防城港市监测站编制数23个,巴马县环境监测站编制数2个,与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分别相差32个、47个和8个(省级标准不低于90个,市级标准不低于70个,县级标准不低于10个)与承担全区23.6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210条河流、6650平方公里海域和2.4万多家排污企业的环境监测任务极不相符。
1.2县(区)监测站监测能力薄弱
省、市两级监测站均通过计量认证,但市级站通过计量认证的项目与当地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85个县级监测站中仅有32个通过计量认证,但开展的监测项目不全,需要依靠上级监测站才能完成常规监测任务。其他53个监测站有名无实,不具备开展监测工作条件。
1.3监测执法业务用房严重紧缺
广西基层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提升能力的主要瓶颈之一。作为省级站的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验室面积仅为1196m2,与国家西部省级站最低标准2500m2差距1304m2,全区14个市级站中仅有3个市(南宁、柳州、钦州)监测站实验室面积达标,其余11个市级监测站实验室平均面积约1227m2,与国家西部市级监测站最低标准2500m2差距1273m2;85个县级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平均面积约为325m2,不到国家西部最低标准1000m2的1/3,其中有26个县级站无分析测试场所,“给了设备没处放”和“有了设备没法用”成为多数市、县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紧缺的尴尬写照。
1.4专业人员少,借调多,流失大
专业人员少、持证上岗人员少、独立操作仪器人员少的“三少”现象在广西区基层环境监测站十分普遍和突出。85个县级监测站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0%的仅有26个,低于50%的有21个,有10个站无专业技术人员。县级站监测人员被局机关长期借调已经成为基层环境保护管理的常态,导致环境监测站出现在岗人员不足。一些站因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致使仪器设备无人操作,工作无法开展。为了完成繁重的监测任务,大部分市、县环境监测站只能外聘部分人员。但是,一些经过培养历练已成为技术骨干的聘用人员,因无法解决编制以及待遇低等原因而流失。
1.5队伍思想不稳定
近年来,广西发生多起环境污染事件,不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到位成为事后环保部门问责的重要因素,加上新出台的“两高”司法解释降低入刑门槛。大家普遍认为,环保工作责任重、风险大、措施缺、有惩无奖,动摇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念,严重挫伤了基层环保部门工作积极性。
2基层能力监测站能力提升对策
2.1统筹规划,合理发展
环境监测是观察环境保护好坏的眼睛,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强化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宏观定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区发展水平、环境特点、现有工作基础、重点监管任务与基本能力需求,研究制订辖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推进本级环境监测能力提升。
2.2优化环境监测资源
在全广西区范围内,根据人力资源、地理因素、工农业现状、特殊污染源、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结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优化布局形成以省级站全面支撑、市级站(包括部分县级站)为骨干、县级站为节点的全区环境监测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对当地社会环境与资源支持其发展的、有实力的县级环境监测站,通过优化组合方式整合周边弱小的县级环境监测站为分支机构[2]。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财物资源浪费、能力建设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2.3改善业务用房
业务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的百年大计。针对基层监测业务用房不足现象,各级政府支持是目前解决的唯一捷径。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向上级和本级争取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并按照国家环境监管业务用房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2.4仪器配置实用性
针对广西多数经济不发达、环保专业人员少的突出问题,县级环境监测站主要业务范围界定为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所以,配备仪器的实用性和自动化程度尤为重要,体现在选择基层站维护运行、设备供应商定期巡检、上级站指导使用的检测仪器,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5市场化运作模式
基层环境监测站业务骨干被抽调到局机关工作是当前各级环保部门的常态,此外,大多数基层监测站获批为参公单位,人员工资固定,干多干少一个样,干活积极性不高,导致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无人干活或干活无积极性的现象,制约着监测站能力提升和监测任务的完成。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考虑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市场化运营,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通过租赁的方式对双方实验室拥有运营权,这不仅保留环境监测站监督性监测职能,而且解决了国有资产不会流失的敏感问题,环境监测市场化,值得探索。
某支线机场,目前航空业务量位于全国运输机场100名以内,日均航班约20架次,可从2个方向起飞、降落(以下简称起降)。根据该项目环评报告书及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项目环评报告书的批复要求,结合对机场周围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的现场踏勘,本次验收监测设置了9个机场噪声监测点(以下简称噪声测点),主要设置在机场跑道两端。验收监测评价标准为《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1988),监测方法采用《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GB9661-1988)中的简易测量法。
2监测前期准备
①监测时间段的选择。根据航班周期确定监测时间,一般机场以一周为一个航班周期,需要对一个航班周期(7天)内每一天、每一次飞机起降或低空飞越时所产生的噪声实施监测。监测期间如果某天(如周3)受航空管制、气候等影响,飞机起降次数不符合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工况要求或不符合机场噪声测量条件要求,则要求在下一个飞行周期(周3)进行补测。因此应尽量选择机场航班正常(航空管制少)、天气晴朗的时间段实施验收监测。
②监测人员需求分析。本机场需要对9个噪声测点同步连续监测7天,每天监测时段为早晨第一架飞机开始起降,至夜间最后一架飞机起降结束,计划航班时间为7:30~24:00,各噪声测点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超过17小时(还不包括航班延误、路途接送时间)。本机场平均每小时飞机起降架次1次,所以可考虑每天按2个班次、每个噪声测点安排2位监测人员(其中1位必须掌握飞机噪声监测,另一个负责辅助工作),则总需要现场噪声监测人员36名,另外还需要废水、废气等现场监测人员。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现场监测一般需要2天,但是飞机噪声监测需要一个航班周期(7天),并必须考虑不符合验收监测条件下监测时间的顺延以及监测前后必要的现场准备时间,目前省级监测站不太可能集中抽调出如此多的监测人员,必须从市、县、区各级环境监测站抽调,所以必须提前做好人员准备。同时飞机噪声为野外监测,且每天需要监测至深夜,所以要求监测人员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并提前安排好监测期间的个人工作、生活及家庭生活。
③监测期间休息场所准备。由机噪声监测时间长、噪声测点分布广、野外监测条件差,本项目监测期间,在各噪声测点均提前联系好固定的百姓家庭,作为监测人员的休息场所,并负责监测人员的中餐等,解决了监测期间的后顾之忧。
④监测用车保障。机场一般建设在郊区,噪声测点设置在机场周围的村庄、学校等,农村道路路况差,所以对监测用车有一定的要求。监测前司机必须提前熟悉路程、路况及行车时间,每天发车前务必提醒是否已带齐噪声监测设备等,才能保证各测点监测人员在当天第一架飞机起降时实施监测。本次验收安排了2辆监测用车(各负责跑道一端监测人员的接送),并发生了监测用车陷入泥潭,借用拖拉机牵引的小插曲。
⑤噪声监测仪准备。每一个测点必须配置1套经过计量部门检定且在检定有效期内的噪声监测仪(含校准仪),并配备1~2套备用噪声监测仪,以防监测期间设备故障;本项目从各级监测站借调了11套噪声监测仪。
⑥统一调度及后勤保障。安排一位职务高、能力强的负责人,全程负责监测期间“人员、车辆及后勤保障等”服务,解决突发事件,并根据监测期间气候条件,准备防暑防嗮、防蚊虫、防寒防冻、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备用物资,落实最近的就医地点。
3监测前准备
3.1获取飞行航班
监测前务必和机场沟通,获取监测期间每天的飞行航班安排。
3.2确定信息联络员
机场设置有导航台,实时各飞行航班的正确起降时间,以准点、晚点为多。验收监测期间,务必在机场导航台安排一名信息员,以手机群发方式,提前10分钟给各噪声测点监测人员发送正确的飞机起降时间,即可节省监测人员体力,又可保证监测人员及时捕捉到每个架次的飞机噪声。
4现场培训
4.1统一要求,明确任务
将监测任务及要求、监测人员分组名单及联系方式、机场飞行航班表、噪声监测仪(含校准仪)、《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飞机噪声监测记录表》(以下简称“记录表”)、监测期间注意事项(含交接班要求)等统一发放至各监测小组。
4.2现场监测演练
组织全体噪声监测人员,实地监测一次飞机起飞、降落噪声,才可能真正发现并解决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务必避免监测前仅仅在会议室进行理论上的监测技术培训,否则必将影响第一天以及以后飞机噪声的监测质量。
5飞机噪声现场监测原则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并要求监测人员每完成一个架次的噪声监测,立即按规范填写“记录表”,以免遗忘记录监测时的相关信息。
5.1确保各噪声测点正常监测
监测第一天务必将各小组监测人员提前送至正确的噪声测点,避免发生实际噪声测点与“记录表”中噪声测点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噪声监测仪及空白“记录表”妥善保留在百姓家,以确保接班人员能顺利开展工作。夜班监测人员(半夜)监测结束后一旦带走监测仪器,必将影响第二天白班监测人员的正常监测。
5.2及时判断单次噪声测量值的有效性
根据GB9661-1988要求,单次测量的飞机噪声级最大值(LAmax)至少超过环境背景噪声级20dB,测量结果才被认为可靠。所以监测人员必须掌握各测点的环境背景噪声值(可通过现场监测获取),并对单次监测的LAmax进行有效性判断;如果为无效监测数据,务必说明无效原因,为后续监测报告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
5.3及时统计、整理监测数据
每天完成噪声监测后,要求及时上交“记录表”,并指定技术人员每天对各测点噪声值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核实无效噪声监测数据,核查可疑噪声监测数据。安排在机场导航台的信息员,除负责提前通知各组监测人员每架次飞机的正确起降时间外,还应正确记录并汇总监测期间机场飞行航班表,包括“日期、航班、机型、起降状态、实际起降时间、起降飞行方向、取消航班原因”等信息,供后续编写监测报告使用。
5.4正确评价单个噪声监测点的达标情况
依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根据某测点每天(一昼夜)的最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评价该测点飞机噪声的达标情况,避免根据该测点一个航班周期(7天)内的平均LWECPN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