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9: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篇1

【教学准备】每组塑料梳子1把、塑料尺子1把、碎纸屑12盒、静电实验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 感知静电现象

师:当老师将这把塑料尺子靠近这些碎纸屑时,塑料尺子能不能把碎纸屑吸起来呢?我们来看一下(吸不起来)。但刚刚塑料尺子对我说,它现在很孤单,想和碎纸屑手牵手玩,你们能想办法利用我们身边的物体帮它实现这个愿望吗?(能)这个任务老师就交给靠窗户的四列同学来完成。剩下的四列同学做什么呢,你们来做一个科学小游戏,要求:①同桌为一组,一个人用塑料梳子反复梳头发的某一部分(至少梳十五次),再用梳头发的这把梳子去靠近刚才梳过的头发。②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想一想: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现象?

生:实验。

师:帮尺子想办法的同学想到了什么办法?谁来边演示边说一下你的办法。(拿尺子摩擦头发后去吸纸屑)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这个办法是什么现象吗?(板书:静电现象)。

师:另一部分同学,你们通过刚才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头发被尺子吸起来了)你们能说一下这又是什么现象?这就是(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认识更多静电现象

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想一想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师:可以说,静电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发生。现在我们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静电现象。

生:找身边的静电现象,汇报。

师:塑料梳子、尺子、衣服还有我们人体内都有静电现象,可以说: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可不可以说: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说自己的意见。

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研究后的发现。播放flash片断。

二、不一样的电荷

1. 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幻灯(flash片断):声音叙述: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原来,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用“+”来表示,负电荷用“-”表示。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师:为什么一开始老师拿着塑料尺子去靠近碎纸屑时不能把它吸起来,你们知道原因了吗?

生:因为它俩本身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没有显示带电。

但是经过摩擦后的物体为什么就显示带电了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幻灯:声音叙述: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的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摩擦后一个物体中的负电荷数量比正电荷数量多,那么这个物体显示带负电。另一个物体中的负电荷数量比正电荷数量少,那么这个物体就显示带正电。

哦,原来,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的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尺子经过同学们的摩擦以后就显示带电了吗?

生:因为当尺子经过摩擦以后电荷发生了转移,尺子的正、负电荷数量不相等了,所以尺子就显示带电了。

看了科学家的发现,我们知道了,物体本身都是有静电的,只是看你有没有动力(摩擦)让它显示出带电而已。所以说,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句话是对的。

2. 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知道物体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板书:正电荷 “+”,负电荷 “-”)。那么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幻灯)

①为方便研究,我为每组同学准备静电实验盒。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带正电。②我们具体研究的是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靠近时,正负电荷之间、正正电荷之间或是负负电荷之间的关系。③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做实验时要注意:物体之间要在某一个地方反复摩擦不能少于15下,摩擦完以后不能用手去摸摩擦部分。要把一个物体快速放到支架上,并快速用另一个物体的被摩擦的部分去靠近支架上物体的被摩擦的部分。

生:实验并汇报实验情况。

师:我们证明了电荷之间具有一定关系。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让电荷流动起来

师:我们已经讲了这么长时间的课了。现在老师想看一看塑料尺子和碎纸屑它们是不是还在一起玩呢?(没有)

师:你们能说一说现在它们为什么没在一起玩吗?你们能用电荷来解释吗?(在每个物体中正负电荷数量相等了,所以它们不显示带电了)

师:这也说明了显示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是不能持续流动的。但在生活中我们要想使小灯泡发光,就得有持续的电荷流动。我们刚才用什么办法让电荷流动的呢?(摩擦)也就是说我用摩擦作为动力让电荷不断流动。生活中,我们用的动力是电源(出示:电源)。那电荷在哪里流动呢?这就需要有一个能让电荷流动的路径即导线(出示:导线)。当导线把小灯泡和电源连接在一起时,电荷就会在它们当中流动起来,并且是电荷沿着同一个方向不停快速地流动起来。(动画:电荷的流动)小灯泡就会发光了。在这里,我们把电荷沿着同一个方向不停快速地流动称之为“电流”。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让灯泡总是亮着,这就要求在线路中要安有开关,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也就是说,(幻灯)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生活当中的灯泡、电视机、电冰箱等)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在生活中,它们正是因为有了电源作为动力,有了电路才能正常工作。

静电现象虽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但也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回去找一找这方面的内容并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

四、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正电荷“+” 负电荷“-”

篇2

活动目标

一、使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出静电是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的,并发现带静电的物体能吸附轻物的特性。

二、了解静电的用途和去除静电的方法。

三、体验科学实践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塑料泥工板、旧袜子。

二、自制纸蝴蝶、纱巾、塑料棒,每个幼儿一份;米粒、沙子、纸屑、泡沫、羽毛,每组一份。

三、相关图片和视频。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片和魔术感受静电

老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张照片(如图1)有趣在哪儿?”在幼儿发现了照片的有趣之处后,老师问:“你们猜一猜,她的头发为什么会飞起来?”在幼儿进行了各种猜测后,老师说:“其实我知道她的头发会飞的秘密,我也可以让头发飞起来。不信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试看。”

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然后把在衣物上反复摩擦过的塑料泥工板放在他的头发上方。老师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看他的头发也飞起来了。你们发现头发飞起来的秘密了吗?”请幼儿自由想象。(如图2)

在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揭示:“秘密就在于塑料泥工板和我的衣服反复摩擦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静电。”接着,老师带领幼儿重点练习摩擦起电的动作。

二、探索有趣的静电

1.“怎样让纸蝴蝶飞起来?”

老师给幼儿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有自制纸蝴蝶、塑料棒、纱巾等,请幼儿尝试让纸蝴蝶随着小棒飞起来的方法:“刚刚,我们的头发被静电吸了起来,你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让纸蝴蝶飞起来吗?我的要求是不能用嘴巴吹,也不能用手触碰纸蝴蝶。”

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出了用塑料棒和纱巾摩擦产生静电吸住纸蝴蝶,使它们飞起来的方法。老师总结:“原来是小棒在纱巾上来回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纸蝴蝶飞了起来。”(如图3)

2.“谁能被吸起来?”

老师提示:“我们用带静电的塑料棒吸起了纸蝴蝶,它还可以吸起哪些东西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米粒、沙子、羽毛、纸屑、泡沫。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再试一试,这些材料中哪些可以被吸起来,哪些东西不可以,并把你们的发现用打勾和打叉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

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再次进行探索,记录游戏的结果。老师在将所有幼儿的记录表汇总后,与幼儿一起讨论,并总结:“原来塑料棒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后,只能吸起很轻的东西。”

三、讨论怎样利用、去除静电

1.利用静电的小发明

老师:“聪明的人会利用静电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我可以现场做一个静电拖把呢。”老师一边用旧袜子现场做拖把,一边介绍:“我这个静电拖把很厉害,丝袜和地板摩擦产生静电,拖把可以把地上的头发丝和灰尘吸起来,使我们的地面变得很干净。”老师做好后现场示范,并邀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来试试。(如图4)

老师说:“除了利用静电的原理做出静电拖把外,还有很多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老师展示静电手套、静电打印机、静电球等的图片。

2.去除静电的小妙招

老师:“静电虽然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同时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比如在握手、开门时我们会碰到忽然产生的静电,手会麻麻的。你们遇到过类似现象吗?”

在小朋友讨论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后,老师说:“看来静电有时候的确挺麻烦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除它们呢?”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通过握手或开门前先摸墙或金属物件、梳头前将梳子弄湿、靠着墙脱衣服、多喝水、在室内使用加湿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去除静电。

四、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两个干燥物体之间摩擦后会产生静电。还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小发明,了解了去除静电的小妙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秘密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呢。”

反思

反思

篇3

一、巧用教具,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科学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以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8课《正电和负电》的课后阅读部分教学为例:书中的阅读资料为“静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利用静电发明了许多静电工艺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学生日常对于静电的了解多为负面,比如在干燥的季节,晚上整理衣物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早上梳头时,头发经常会飘起来,越梳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等。对于静电的科学利用却知之甚少。殊不知,科学家们正是把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这一小作用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明了如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复印、静电喷漆等,静电纺丝在医药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多年来,由于静电实验教具的局限性,参观相关工厂的不现实性,我们总是回避这些相关知识。这次,静电实验装置,就解决了以前不好讲清楚的静电知识,尤其是静电应用的有关内容。借助这些教具,能够巩固并加深学生形成“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了解到静电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也会为人类做出贡献(如静电除尘等)。教学时教师先用实验装置创设一个大量烟雾从烟囱中冒出的实验情境,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将较小的烟尘颗粒除去?在学生苦苦思索却不知如何解决的时候,教师提出:有位好朋友可以很轻松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它就是“静电”。当教师打开电子起电机的开关,浓浓的烟尘很快被实验装置产生的静电吸附掉时,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没想到小小静电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此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随之而来在头脑中产生了疑问:静电究竟是怎样除尘的?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分组实验,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接通静电前后烟尘有什么变化,从而推断出:由于静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烟尘很小,所以能将烟尘吸在电极板及烟囱壁上,达到消烟除尘的目的。在此,静电实验装置演示的实验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了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开展探究,让学生明白了利用静电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除尘,为我们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洁做出贡献,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

二、活用教具,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自主探究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想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究氛围,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角色,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的积极作用,用微笑、赞许、热情、鼓励等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和双手,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自由活动空间。例如:本人在教学《正电和负电》的拓展内容――静电植绒一课时,先出示一幅静电植绒作品,当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禁引起学生的啧啧称赞。随后让学生猜想作品是如何制作的,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有些想法很不切实际,但教师并不随意指责评价。接下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制作植绒画并把作品与教师的进行比较,自己发现问题―所植的绒不够致密、均匀。然后出示静电实验装置,揭示问题:静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因此可以用来植绒。最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静电植绒,当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出一幅幅漂亮的植绒作品时,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本课教学中,由于恰当合理地选择了教具,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获得了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同时也收获了探究后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这也为他们今后的乐于探究奠定了基础。

篇4

危险。可是在医疗手术台上,静电火花能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从而伤害医护人员和病人,必须予以注意。还有,静电吸附的大量尘埃中含有多

种病毒、细菌与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严重的静电现象可使人体皮肤起斑发炎,还可使人心情烦躁、头晕、胸闷、鼻咽不适,甚至可

篇5

绘本是图文结合的有趣读物,不但吸引着孩子的眼球,也激发着我们成年人的阅读兴趣。一项关于阅读的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自信心十足。由此可见,阅读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阅读使人进步”是一句至理名言,而绘本,正是孩子爱上阅读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绘本的内容细分为很多种类,如故事与音乐结合的绘本《啤酒桶与小老鼠》,故事与美术结合的绘本《小黄和小蓝》,故事与健康结合的绘本《我们的身体》等。当然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有一类绘本越来越以强劲的势头冲入人们的眼球,那就是科学绘本。科学绘本是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道理通过图文结合来解释科学现象的文学材料。其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绘本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那么,如何让科学绘本发挥其重要作用,更深入的、更有意义地服务于孩子,怎么利用各种资源来剖析绘本,我利用科学绘本《噼里啪啦、麻麻酥酥》,简单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游戏探索,让孩子初步感受科学绘本

游戏在幼儿园所有的活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不用多说,不过游戏怎么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科学绘本的教学中如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在于游戏探索的方式和孩子们所取得的初步认知。比如在进行《噼里啪啦、麻麻酥酥》(以下简称“噼里啪啦”)的教学时,活动的导入环节,我找了一张一人头发直竖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产生探索的欲望。然后提供各种材料给孩子,让他们在丰富的材料中自主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感受,在游戏中体会,在游戏中学习。当然,在孩子们探索时,作为活动参与者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冷静旁观、适当提醒。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索中,引出“静电”这一主题。其实,这样的游戏设计还是遵循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念,绘本中所需要传递出什么样的一个知识,我们就把所有的情境往这一知识方面靠拢。

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活动中的游戏行为,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初步接触科学绘本,建立绘本阅读的初步兴趣,为后续的阅读行为打下基础。

二、理论引领,对孩子正确采取科学引导

既然是科学绘本,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该是严谨的,虽然我们教师在幼儿阶段不能也无需诠释许多科学道理,但是我们提供给孩子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严谨的。为此,我们每个幼儿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引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引导的效果。比如静电这一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在《噼里啪啦》中,绘本让孩子们了解了消除静电的方法。的确,在生活中静电的危害是存在的。在煤矿,静电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在医疗手术台上,静电火花会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从而伤害到医护人员和病人;静电还能吸附大量的尘埃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不过,静电就真的没有好处了吗?我们这个科学绘本的教学活动,是“一课三研”的。在一研和二研开展活动时,我们忽略了静电的有益处,只是简单介绍了静电的危害,不过后来发现: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孩子们大多对于静电存在了一种畏惧现象,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不全面的。因此,在三研时,经过讨论,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细细推敲静电的好处,要让孩子们更全面、科学地了解静电。通过知识搜索,静电在生活中还是被广泛应用的: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复印等等。只要涉及到科学知识,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更多的思考,要做更多的前期知识准备,不然给孩子的知识不全面,这样的影响可不是正面的了,这对幼儿在开展科学阅读中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有着反面的影响。

篇6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习、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物理教材,做好课堂引导者的工作,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进而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因为静电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首先,我借助一支塑料笔在毛料的衣服上摩擦几下,或者是在头发上摩擦,然后,用笔去吸一些碎的纸屑,学生会轻松地回答出“静电”现象。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还会有哪些静电现象?为什么会产生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如何产生电的,又是如何放电的?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教师这样的启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科学探究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高中物理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抽象、难懂,对物理总是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缺少一定的体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形成,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7

姓名:张渭枫

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并且很容易发现,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也是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科学启发,发明出许多对我们生活方便的东西,今天我在家里也有了这些有趣的发现,发现了经常发生的东西——静电。

现在天气冷了,冬爷爷赶走了秋姑娘,我们也随着穿起了厚厚的毛衣,这天晚上睡觉时,我脱毛衣时,“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我一边脱一边发出这些奇怪的声音,我很好奇边用手摸了摸毛衣,“呀” !我大叫一声,原来,毛衣有的烫,而且手还有点麻,我觉得奇怪了,只是脱毛衣,竟然会发生这么多事情。

于是我满怀好奇的心去问爸爸,爸爸说这是静电,它是由摩擦而产生。我心想:是吗?我在试一试吧,于是我把毛衣穿回去,又把它脱了出来,果然,毛衣与里面的衣服产生摩擦,所以有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我马上查了一下《原理百科全书》,我找到了静电摩擦的原理,原来: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篇8

中图分类号:TN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102-02

静电危害是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大安全隐患,其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往往十分严重。由于其产生简单、广泛且不易被发觉和重视,更加剧了其潜在的危险性。它可以在不经意间将昂贵的电子器件击穿,造成元器件失效,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采取静电防护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1 静电的产生

静电是由不同物质的接触、分离或相互之间摩擦而产生的, 当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其中的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当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时就会使其带上正电荷,而另外一个物体上将会带负电荷。若在分离的过程中出现正负电荷难以中和,这样就是使正负电荷在这两个物体上失去平衡,电荷就会因为积累作用而使物体上产生静电。所以当物体之间的接触、分离或摩擦就会使其产生静电。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焊接、贴片、装配、调试、包装,以及生活中的行走、起立、脱衣服等,都会产生静电。

2 静电的危害

静电对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危害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静电产生的吸附力而引起的空气中的浮游灰尘的吸附;另一种是由静电放电现象引起的介质击穿。

2.1 静电吸附

在电子器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了很多高分子物质制成的设备和材料,它们自身的绝缘度很高,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接触、分离或摩擦,都可造成其表面正负电荷的积聚,当正负电荷打破局部的平衡时,就会使其产生静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生产场地的浮游灰尘被静电吸附于芯片上,这样就会降低芯线之间的绝缘阻抗,引起短路,使器件损坏,而很小的灰尘吸附都有可能对电子器件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2.2 静电放电引起介质击穿

静电放电的起源是空间电荷,因而它所储存的电能量是有限的,故它仅能提供在短时间内产生出局部击穿的电能量。虽然静电放电产生的能量比较小,但是其产生具有复杂性,所以对静电放电的控制也比较麻烦。由于静电放电而引起电子器件的内部击穿,是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静电危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静电放电危害电子产品最普遍现象,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静电放电可能造成器件硬击穿或软击穿。硬击穿是一次性造成电子器件的内部永久性失效,如集成芯片的输出脚与输入脚的内部开路或短路,如图1所示。而软击穿则可使器件的内部造成轻微的损伤,而随着器件的使用慢慢的使其性能降低而造成故障隐患,如图2所示。由于软击穿可造成电子器件在电路中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这种由静电产生的故障不易被发现,给电子产品的运行和查找故障造成很大麻烦。软击穿时电子产品仍能带“病”工作,只是性能降低未发生变质,这样就流转到用户的手中,但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随时可能失效,而对用户造成损失,因此静电放电(软击穿)造成的危害要比硬击穿大的多,而多次软击穿就能造成硬击穿,最终使电子产品实效。人体在生产和生活中也会产生静电,包括人体的行走以及做出的一些动作都会使其自身产生静电,人体的静电放电也可能造成人体遭电击而降低工作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又可能引起静电放电现象对电子产品造成危害,因此,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2.3 静电危害的特点

①隐蔽性。一般情况下,人体不能直接感知2kV以下的静电放电,而接触到电子产品时,会不知不觉对电子产品上的元器件造成伤害。

②潜在性。有些电子元器件受到静电损伤后仅表现出某些参数的下降,或使产品出现可自愈的击穿,或其他非致命的损害,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最终发生致命失效。

③损坏的随机性。可能在产品从进料一直到出货的所有过程都会受到静电损坏的威胁,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④失效分析的复杂性。静电放电造成器件损伤的分析工作非常困难,一是需要高精密的仪器设备,二是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难以区分。

3 静电防护的原理

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避免不了产生静电,产生静电本身并不是危害所在,其危害在于静电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静电放电。所以怎样消除静电才是静电防护的核心。

静电防护的基本原则:抑制静电荷的积聚,避免产生静电放电现象;迅速、安全、有效地消除已经产生的静电荷。

4 静电的防护

防止静电危害要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危害评估,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根据静电产生的过程及危害,防止静电危害可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采取措施:

①在生产工艺和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静电防护的措施,在工艺流程、设备接地、设计的选料、电路的布局和生产过程的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达到控制静电的产生及静电电荷的积累,从而降低静电造成的危害。

②在生产过程中随时将产生的静电泄漏掉而不产生积累,应建立静电防护工作区,设立静电防护标志,制定进入静电防护工作区管理制度,由专人对静电防护区进行管理。静电防护工作区中的各种设施、设备、仪器等必须采取可靠地接地措施,提供静电释放的通道。地线的埋设必须建立独立的防静电地线,使防静电地线与大地之间的电阻小于10 Ω。工作台面、地垫、地板等需通过1 MΩ的电阻接到通向独立防静电地的导体上。串接1 MΩ电阻是为了将静电到大地间的阻抗保持在合适的阻值,使静电既可以快速泄放到大地,又可以避免瞬间产生过大的电流,损坏器件设备;人也不会感到有疼痛感。

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静电防护用品及用具:包括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防静电腕带、防静电烙铁、防静电周转箱、防静电工作车等,通过对这些静电防护用品及用具的接地来消除静电。而对于绝缘体上产生的静电,由于电荷不能在绝缘体上流动,因此不能采用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但可使用离子风机来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由于离子风机产生正、负离子,可以中和掉绝缘体上产生的正负电荷,因此在电子产品装配生产线上设置离子风机是十分有必要的。

④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部门工作人员静电防护知识的培训,建立培训机制,树立全员静电防护的意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待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树立全体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意识,使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静电防护的重要性。

⑤创建静电防护区的良好环境,控制静电在安全范围内。可采用设备(如空调、除湿加湿机等)控制工作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以满足静电防护要求(温度:15 ℃~35 ℃、湿度45%~75%),有实验证明在工作台上操作的工人,在湿度10%~20%的环境下,会产生 6 000 V电压,所以对静电防护区的温湿度控制可有效的防止静电产生。

⑥制定完善的静电防护工作区的相应静电防护工艺操作规程。包括:静电防护作业指导书、静电防护区着装规范、静电防护区的设备及用品用具操作规范和测试方法等,使生产的整个流程都可按照规范性的静电防护要求操作。

⑦加强对生产过程静电的监控,可设置静电监测装置,并设置专门的静电防护管理人员,并定期和不定期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静电防护设备、用品用具进行测试、记录及控制,及时发现静电防护工作中的隐患并纠正。可采用500 V兆欧表对生产区中的防静电工作台、防静电工作车、防静电工作服、鞋等设施用具测试它们的表面和对地电阻,是否符合规定,做到定期维护,消除静电防护隐患。

5 结 语

总之静电防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电子产品生产领域中各个环节。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和方法,方能达到控制静电产生而造成事故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二、光与危险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我们的眼睛时常被骗,美丽的彩虹,就只是空气对太阳光的折射而已.夏天,我们都喜欢到河里游泳,走到河边,我们看到河水很浅,看起来还不到腰部深,但进入水中时,却发现快没过头顶了.原来,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河水看起来变浅了.假日里,我们都喜欢到大自然去远足.但要记住:千万不能将透明的饮料瓶扔在树林里,这样会引起火灾.没这么严重吧?有人会问.当你喝完饮品,随手把瓶子扔在树丛中,大雨过后,雨水会浸入瓶中,透明的水瓶就相当于凸透镜,当太阳光透过水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时间久了,瓶子下面的枯草就会被点燃,引发火灾.

三、噪声的危害

别低估了噪音的危害.专家认为,现代一些40岁的人的听力,远远不如过去60岁老人的听力,主要原因是:人们频繁出入舞场,随身听老挂在耳朵上,连续几小时地沉溺于高分贝噪音环境中,长此以往,听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们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四、电与生活安全

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电,世界将失去光彩!但电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不按要求操作,就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在安全用电常识中,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30mA时,会使人感到剧痛甚至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电流超过100mA时,只要很短时间就可以使人呼吸窒息,心跳停止而死亡.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用手误触各种带电体的处,不用湿手接触电器开关,不在电线上晾晒衣物,等等.在家里,小心由于电流过大而引起火灾,不能同时使用大功率用电器;添置用电器时要考虑到电能表、漏电保护器和导线的负荷.在家庭电路里,地线一定要接好,不要流于摆设,否则一旦发生漏电事故,就没有安全保障.静电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造纸等.但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如雷击,就是静电的放电现象.在打雷的时候,不要站在大树底下,或者高大建筑物下,更不要触摸或靠近金属门窗.装油的油桶,一定要选用金属的,不能用塑料的,且将金属油桶与大地保持相连接,避免运输过程中,由于摩擦而聚集过多的静电荷引起爆炸.

篇10

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我主动性和创新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不断探索,讨论、整理知识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可以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减轻了老师的压力。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问题设置、演算推理、归纳总结等步骤,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训练,也缺乏创新思考的空间。所以要加强其探究学习过程,通过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己设问,经过实验推出结论,教师从旁指引,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被书本理论所局限,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占据主导。所以,对于探究学习环境要精心设计,使其过程符合教学理念,同时也不违背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的理念,让学生在科学的探究学习环境中发展,提升能力。

二、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

1.课前教师引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初中生思想萌芽还不成熟,自主意识尚缺乏,不知道如何创新问题、自主解答。所以在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时,教师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在课堂初始,需要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设置问题漏洞,并给出关键词,让学生发现漏洞错误,然后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1:对于静电的学习。摩擦起电现象学生经历不少,比如头发摩擦“飘”起来,手碰到一些物体会被“电”一下,这些都是静电现象,那么,也就是说“摩擦一定会起静电”,先告诉学生一个答案,但是其实答案是错误的,然后问学生如何验证其错误性。设计探究学习的环境,给学生橡胶棒和毛皮,让学生进行实验,即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和橡胶棒摩擦毛皮,看看有什么不同效果,学生会发现橡胶棒之间没有反应,但是毛皮与橡胶棒产生了静电。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毛皮与橡胶棒的电子约束能力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橡胶棒绝缘,但是毛皮带正电,经过摩擦后,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上,使橡胶棒带负电,所以有反应,但是两个橡胶棒所带电荷属于同种电荷,所以不会产生静电。以此验证摩擦引起静电与其电子约束能力相关,而非所有物体都会摩擦起静电。这种经过教师引导的探究学习环境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减轻了教师的主讲压力,并且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到的经验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2.探究学习环境实践化,不断设问

物理现象本身在生活中就有很多实例,所以在探究学习的环境中也要随时与实践相结合。贴近实践的教学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并不局限于书本中,从生活中也可以学到。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也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展现给学生,由一个问题抛砖引玉引出下一个问题更能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具有连贯性。

案例2:对于“光”的学习。“光”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教师首先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原理等知识进行讲解,然后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比如晚间的星星,引导学生分析“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学生会由此想到“太阳”作为光源会发光,“星星”与“太阳”同为恒星,所以应该也是光源,因此会发光。其次,再引а生,“星星”总是一闪一闪的,那么与“光”的什么现象相关呢?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光是沿直线传播,当它发生路线改变时,会怎样?”学生因此会想到时暗时亮是因为“光”发生了路线改变,也就是说“星星”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折射现象,因此一闪一闪。再次,教师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星星”都是恒星,也有行星,行星是不发光的,而我们都知道“月亮”之所以发光,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最后让学生设置问题,比如:“星星光的折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月亮的反射现象又是依据什么?”学生通过已知理论能够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教师引导的探究性学习,既联系实际又能够帮助学生从头梳理清楚知识点,并且在夜晚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想到更多需要探讨的问题。

3.探究学习环境创新化

物理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也要在户外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户外交流,感受自然界的物理常识,并且初中物理开始涉及实验活动,通过户外的简易实验能更好地看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比如静止与运动的学习中,学生在户外更能清晰地看到“静止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指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相对静止的,并且在指定参照物后,让学生重新回答问题。学生也会由此联想为什么看起来“绝对静止”的物体其实并不是“静止”,教师可以设置环境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解决。

4.探究学习合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