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格言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3 00:40: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教育格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教育格言

篇1

2、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3、智慧来自勤奋,成功来自智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让智慧为你打开成功之门。

4、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

5、教师一字一句温馨和智慧的话语,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重视指导和欣赏,这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人性感召力。这是教师职业的大爱带来的人性美!

6、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知识的大量积累,犹如一本电脑字典,携带与运用都方便。

7、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8、所谓“教师成长”,第一个是生长智慧,第二个是增加快乐。

9、我们都随时处于正在学习的过程。

10、生活是平淡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快乐永远与你的追求同在,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11、只有逆流而上,才能找到水的源头。

12、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3、“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忠于自己的选择,成功便会向你招手!

14、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15、昨天已逝,明日是谜,面对今朝,尽力而为。

16、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17、一个人从事教师职业的起始标准就是敬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德的第二个核心,就是爱生。爱学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核心,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召,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师德的第三个核心是师格,师格指教师的人格和品行,身为教师要严于律己。

18、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19、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1、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22、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担当着一种责任。教书育人,既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使命,也是对于自己良心的责任。

23、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到最后要当校长,因为优秀的他当校长后还能带动一批人优秀。

2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积累好你课堂上的得失,珍惜好你生活中的感受。

25、朋友般的窃窃私语,手足间的循循善诱,亲子式的谆谆嘱咐……温馨的故事里,学生老师是出色的主人公,师生情则是永恒的主旋律。

26、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27、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28、成人比成才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进步比领先重要。

29、获致幸福的不二选择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30、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31、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32、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33、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34、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谐的人际关系,勤奋求实的态度,崇高的道德情操,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

35、三寸粉笔三尺讲台育花苗,一颗丹心一生秉烛献春华。

36、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37、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要有甘做绿叶甘当园盯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38、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39、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坎坷。重要的是要能主宰自己。

40、好的种子,不怕埋没,总有出土的一天;努力的人,不怕寂寞,总有成功的一天。

41、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42、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43、老师糊涂一时,学生糊涂一世。

44、在逆境中要看到生活的美在希望中别忘记不断奋斗。

45、教师的几个不等式:有名气≠有水平,人缘好≠威信高,有点子≠有能力,资格老≠经验多。

46、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7、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48、掌握好的方法,是学业有成的前提;打下好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必需;养成好的习惯,是终生受益的伟业。

49、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深奥的书,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读懂每一本书。

50、空谈不如实干,踱步何不向前行。

51、我们的老师们自己要有梦,让自己有希望,让我们活在我们的希望中,活在我们的梦想中。

52、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53、美丽的蓝图落在懒汉手里也不过是一页废纸。

54、用我的真诚、执着与爱心,点击学生智慧的键盘,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55、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无忧无虑地飘飞。

56、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显。

57、做本真教师,教本色语文,育世纪人才。

58、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

59、决心决定成功。

60、教育加赞赏等于教育的平方。

61、处处留心皆学问,肯学终为人上人。

62、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63、我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幽默去融洽和学生的感情,用勉励去点燃学生的自信。

64、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65、同谱育人新篇,共架理想金桥。

6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7、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68、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

69、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70、“辨忽微于毫芒,察迹象于疑似”,成功的教学往往在于细微处见精神显功力。

71、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72、不要随便给一个学生定性。

73、为自己的心灵找一块净土,静下心来沉迷于育人花园之中。

74、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代替你走半步。

75、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76、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77、只要你想象得到,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能梦见,你就能实现。

78、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79、时时保持敬业精神,处处关心学生学习生活。

80、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81、凡是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有毅力地努力,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

82、当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时,要在暗示提醒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因为反思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磁性。

篇2

2、教书是我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的所在。

3、老师的根本职责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4、兢兢业业,育小苗成长;开开心心,观桃李满园。

5、有序的紧张比盲目的乐观更受欢迎。

6、用爱的橡皮擦去不快的痕迹,用善的铅笔勾出美的世界。

7、教育是播种太阳的事业。

8、用真诚呵护学生心灵,用激情点燃智慧火花。

9、老师多一点耐心,学生就会多一点信心。

10、无怨有悔是一种思想境界,有怨无悔是一种生活境界,有怨有悔是一种能力境界,无怨无悔是一种道德境界。

11、学生喜欢幽默的老师,但是,不喜欢搞笑的老师。

12、考高分是每个中国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

13、学生都是孩子,没有不可饶恕的错误,给孩子一个机会,为学生开辟一条道路。

14、用爱关注每一个学生。

15、有容乃大,时刻保持宽容心态,放松心情,方能收获成功,赢得美誉。

16、宽容是一种风度,尊重是一种品质,教育当无痕,需要宽容尊重,更需要以身示教。

17、教书育人,千言万语道不尽,取其精髓汇一字——爱!

18、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让工程实施趋于完美,需要管理者精心策划,更需要建设者孜孜不倦地付出睿智和才干,而不仅仅是汗水。

19、以诚在三尺讲台前耕耘,用爱在学生心灵里播种。

20、民以食为天,师以校为家。惟有倾心浇灌,方能赢得桃李芬芳。

21、有爱就有成功。

22、有信心不一定会赢;无信心一定会输;做一个有信心的人,不必在乎输还是赢。

23、教书先教人,以德立教;塑人先塑己,以己示人。

24、三尺讲台之上,我们四季耕耘,凭着一腔热血,换取两袖清风。

25、人生有限,能干好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成功。

26、害人之心不能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帮人之心不能无,贪财之心不可有。

27、捧着一颗真心,拿出一份真诚,笑脸相对,总会有一份珍珠般晶莹的友谊出现在你的身边。

28、一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塑造为有德、有才之人。不要轻言放弃,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

29、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品德,点滴知识树立教师楷模。

30、一脸微笑,浑身阳光,做好人,做好老师。

31、用你的睿智引领学生,用你的真爱感染学生

32、让孩子们在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33、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34、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教育之花永远灿烂!

35、平凡人生,品味平淡工作中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6、让每个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

37、三尺讲台,展示教师人格风范。辛勤耕耘,培育祖国合格人才。

38、一支粉笔写童心,三尺讲台抒人生。

39、能力培养就好比是酵母发酵的过程,速度是缓慢的,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就应该做那个耐心而又细心的师傅。

40、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做人的真谛。

41、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教师付出多少,而在于学生收获多少,学生的收获就是教师的收获。

42、永远记住别人对你的好,永远记住你对别人的好,前者为了报答和挂念,后者并非为了索求,而是为了丰富人生,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愫。

43、一句温馨话语,可以拯救一个脆弱的生命;一颗诚挚的爱心,可把荒漠变为绿洲。

4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45、学生是座水库,可以种植智慧,也可以养殖知识。

46、有了爱心的教育,教育才会温馨;有了效益的教育,教育才会兴盛。

47、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48、心甘寒暑辛苦,情愿生活清贫。守着我的一方心灵乐土,盼着我的门下桃李芬芳。

49、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

50、山脚下的小草和山顶上的小草,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一定有高低的区别。

51、用一颗宽容的心,看待身边的一切。

52、教育需要等待,等待花蕾绽放的精彩。

53、要尊重学生,不要随便对他做出评判。

54、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一点一滴去努力,正确面对现实,向往未来,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才会赢得一个个美妙的成功。

55、忧伤着孩子的忧伤,快乐着孩子的快乐,让心灵的花朵芳香四溢。

56、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精神只能用信念去创生,灵魂只能用心灵来感召。

57、每一位老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的挺立应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的舒展更是一曲智慧的礼赞。

58、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祖国明天的栋梁。

59、学生健康我的心愿。

60、有序的思考者,比盲目的勤奋者更值得肯定。

61、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内容。

62、让我们用心去呵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它会为孩子们今后不断的学习注入源源动力。

63、育人要学太极拳,教书要学广播操。

64、教育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源自内心的真爱;爱是一种恒久的忍耐,这种忍耐是无数次失落却依然坚守的那份乐观的期待。

65、用勤奋书写人生,用创意成就未来。

66、成功和谦虚是兄弟,骄傲和失败是姊妹。

67、你给孩子一个微笑,孩子还你一片真情;你给孩子一份尊重,孩子还你一份爱戴;你给孩子一颗爱心,孩子给你一个世界。

68、微笑是进步的开始,谦虚是成功的开始。

69、用爱托起学生的一片蓝天。

70、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可以说明学生实实在在地在学习,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精彩便从错误开始。

71、教育,它是一种无怨无悔的付出。

72、用知识润泽孩子的心灵,用智慧丰富孩子的人生,用热忱点燃孩子的生命,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用汗水挥洒三尺讲台。

篇3

2、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3、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4、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5、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

6、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7、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之处是爱的圣地。

8、蓝如洗的天空下,无忧无虑地飘飞。

9、用心对待每个孩子,用诚对待每位家长。

10、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11、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12、如果这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

13、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依靠明天!

14、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会给你一个太阳!用心,用爱,努力做到最好!

15、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无忧无虑地飘飞。

16、在淡泊中追求,在奋斗中奉献。

17、生命需要燃烧激-情,教育更需要燃烧激-情,燃尽自己的一切,铸造不朽的诗篇。

18、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19、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做孩子们的好朋友。

20、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21、太阳的幸福,是给人以光明;月亮的幸福,是给人以温馨;园丁的幸福,是让每一棵小树苗茁壮成长。愿每一棵小树都能够接受阳光的照耀、月亮的关怀;愿每一棵小树都能够成为参天大树。为此,我们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

22、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天使,一个天使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希望就是一段快乐的成长故事。让天使快乐茁壮,让希望如花儿般绽放,让故事如叙事般优美DD这就是我们一生无悔的追求!

23、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24、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25、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26、微笑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

27、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

28、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29、将一切美好传递给孩子!

30、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31、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32、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33、在集体中,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位同学,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位同学,让每位同学对自己都有信心。

34、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35、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36、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愿尽我的全力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真、求善、求知的火把。

37、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38、花儿开放需要一定时间,孩子成才需要一个过程,做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教师,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每一种“植物”,让他们开出独特、芬芳的花朵。

39、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40、用我们的爱关心每一个幼儿。

4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42、用心做事,珍惜每天,以诚待人,知足常乐。

43、把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

44、关心多一点,放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信任多一点。

45、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46、教育加赞赏等于教育的平方。

47、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48、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49、为了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新作品,使他们敢于面对纵横交错的新世界,不断发芽滋长。

篇4

2、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3、我愿做鼓荡着爱与温暖的春风,使孩子只需轻轻一跃便腾空而起,在成长的天空里翅高飞。

4、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5、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6、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7、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8、学生眼中的您婚前比婚后亲;课下比课上活;校长比学生熟;假期比开学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9、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10、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11、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12、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

13、一旦天下无智,唯有您来破天机因为您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许有一天,老师在您再也站不起来的时候,我们都站起来了,在您的微笑中我们站成了一排排苍翠的大树

14、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15、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16、往曰,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DD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17、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18、敬爱的老师,您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把迷茫的孩子带向光明的世界。您的光芒柔和,令人温暖,亲爱的老师你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总是在孩子绝望的时候谆谆教导,你的绿色,温和耐心,好象一股芳香,沁人心脾。

19、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20、鲜艳的花儿,踮起脚尖亲吻你,甜美的气息,撩人心醉,沁人心脾。欢喜的泪水,倾诉着心中的甜蜜,幸福的笑靥,盛满了对事业的痴迷。

21、用我的真诚、执着与爱心,点击学生智慧的键盘,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22、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3、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24、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25、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26、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27、一双双清亮纯净的眸子里,汹涌着无比的崇敬与感激;干涸的心田里,洒下您辛勤的汗滴,您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了广阔天地。

28、做本真教师,教本色语文,育世纪人才。

29、我最亲爱的老师,你辛苦了!我只想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0、纵然岁月会重新塑造我们的容颜,我永远是您的孩子,敬爱的吾师!

31、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DD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32、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33、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34、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35、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36、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37、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38、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39、我要把微笑绽开给孩子,鼓励传达给孩子,关爱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尽享教育的真爱。

40、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

41、我只对您说一句话老师,您辛苦了!我愿是一块轻柔的纱巾,为您擦去汗水和灰尘;我愿是一束夜来香,和星星一起陪伴在您身旁。

42、我们都坐着,老师只有您站着!您站着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树,您挥动的手臂摇落了满树的硕果。我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聆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43、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44、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45、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华;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46、真空坚定谦逊朴素DD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47、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48、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49、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50、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51、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自己自豪吧,因为你是老师!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桃李满天下!只要老师快乐,我们就快乐!

52、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53、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亲爱的老师!一个迸射火花的身躯,肩挑着一个传诵至今的壮举,明天因你而美丽!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31-02

当年做学生现在当老师的笔者,深切感受到高等教育中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满堂灌、“填鸭”式的错误教学方式,至今仍然相当普遍,尽管教学改革的口号已经在全国喊了多年。反观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香港,现在依然在搞教育改革,香港的课程改革建议通过四个关键项目(德育及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运用自寻科技进行互动学习等)促进学生学习,鼓励发展校本课程[1]。正如2011年4月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所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专科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时,在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中要求职业教育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增强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参与性[2]。

笔者乃公办高校统招毕业,在社会工作多年之后,再执教于民办高职院校。一直觉得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非常尴尬,总结为“公办院校学生想学,老师没心教;民办院校老师想教,学生没心学”颇为经典到位。所以,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要创新改革,本科研究生层级的教育更需要创新改革。

一、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前提准备,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材。而正如教育部高教司财经政法处的武世兴指出,目前高等财经教育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教材重复建设严重。在某些高校,多媒体教学变成教材搬家[3]。由于中国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停滞不前,或出版书籍的数量,是教师等事业单位职员晋升与工资挂钩的职称之必备条件,导致市面上教材版本泛滥,反过来又让从事教学的老师们自己在选择教材的时候眼花缭乱。更有甚者很多院校和老师以自编教材为业绩,做面子工程,实质是粗制滥造、低水平抄袭的“山寨教材”。

笔者认为,若想达到教学目标,第一,不容轻视课堂教材版本的选择,不选更不要自编“山寨教材”,否则误人子弟。第二,涉及从业资格证等考证相关的重要课程,尽量选择考证官方的指定教材。第三,同一课程不同专业,也要选择不同的教材版本,切勿“一刀切”。比如会计专业的《证券投资》课应选用入门基本级版本的教材,投资理财专业则选择知识结构更专业更深入的教材版本。第四,尽量选用紧跟时代的教材,或者畅销的教材。

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教育应该尽可能的理论与实际实操相结合,这个应该不仅仅只是高职教育的要求,也应当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本科研究生教学应该侧重理论教学,高职类专科类教育才侧重实践应用教学,纯属无稽之谈。尤其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还是纸上谈兵的照本宣科,那不如让学生自学看书来的更有效率。比如《证券投资》课程,如果院校有硬件条件的话,完全应该在前期学习完基础的证券理论知识之后,直接到电脑实训室进行股票实战教学或模拟教学。

在教学上,教师还可以创新一些教育方法。比如,采用一些使用方便的制作课件的软件,自行制作课件。如采用Articulate,Captivate、Udutu、VoiceThread、Brain等软件利用文字、动画、音乐、语音配音、模拟练习、自测等功能,制作互动有趣的学习课件。甚至采用这些整合式的软件制作的互动课件,能够下载到手机,实现我们讲的移动学习,即M-Learning[4]。

最后,在课堂教学完毕后,教师要采取倒逼法,设法把作业消灭在快乐的课堂里。为什么非要留作业,尤其在大学?有些教师纯粹是为了留作业而留作业,觉得一堂课上完了,如果不布置点作业,就少了点儿什么[5]。以《证券投资》课教学为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再布置纯理论纯概念类的作业毫无意义,反而是加重学生负担,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队伍改革

教师实践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教学智慧是教师实践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教师实践知识还可以通过教学风格、格言、教学想像、教学互动等方式表现出来[6]。

应该不仅是高职类专科类老师,所有从事高等教育的老师都应当具备基本的实践知识。以《证券投资》课教学为例,担当课程教学的老师最好是教学过程中都一直在炒股,而最基本的要求是曾经炒过股票,且距离教学的年数不是太长。知识是不断更新和淘汰的,实践知识也需要更新才能符合教学的要求。不然,该老师不具备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条件。

四、学生考核方式改革

单纯以死记硬背的理论考核,以期末考试试卷分数来考核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肯定是淘汰过时的传统方法,尤其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比如《证券投资》课。在加入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上课出勤情况的考核之后,很多教师在很多教学研究论文中提出用股票实战或模拟炒股的最终成绩,来作为该类课程的最终成绩。笔者觉得,这个考核方式比传统试卷方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未必科学。首先考试时间必须是股票开盘交易的那个时间段,这种考核办法不便于真正落实,尤其在考试班级较多的情况下。再者,股票证券行情是随机性的,不能简单的以股票交易盈利状况,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就好比证券理论学得好,未必能炒股赚钱一样的道理。因此笔者考虑,不妨使用理论考试结合证券炒股软件功能的熟练程度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只把股票交易盈利水平作为一个参考。

香港理工大学的黄德辉主任认为,判断一名职业院校教师是否合格应有三项标准,分别是令学生满意、令用人单位满意、令领导满意。这三项是一票否决制,这其中一项不合格,就说明这名教师不合格[7]。这个标准,也适用于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从事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是随个人教学经验不断提高的,扭转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你我每一位老师有意识的、努力的去改变才能慢慢做到的。我们不必过度强调大学教师要担当起“社会楷模”的角色,仅单纯的从教师是一份拿薪水的职业来看,做好教学工作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衷心期望同样奋斗在课堂一线岗位的所有高等院校教师能有所启发,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子建.香港课程与学校改革对学校领导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2:43-45.

[2]鲁昕.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科研新局面——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现代教育,2011:7-9.

[3]武世兴.抓住机遇走内涵发展道路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1:23-25.

[4]张伟远.创建第三代网络教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8-31.

[5]赵徽,荆秀红.解决高效课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97.

篇6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和严格。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所谓人格魅力,就是教师模范的言行表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语言修养,还要铸造一个有魅力的人格。现将时代对教师在这方面的要求阐述如下:

一、语言艺术要讲究

(一)科学性要严密

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的教育,因此,政治课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精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 规范使用政治专业术语。对教师来讲,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反之,如果一味强调通俗易懂或趣味性,就会将政治术语任意简单化,造成概念混淆、用语不确切的现象。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不是“通俗”的政治,甚至可能是一堆“垃圾”政治。对学生来说,同样也要有专业表述的要求,才能在考试中不丢分。为此,我多次强调,中考的主观题答卷,必须是专业的表述,切忌没有理论表述基础的自我语言。在课堂练习或提问中,我绝不允许学生用太多的自我语言,而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术语或直接引用课本的专业句子来表达。如果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问题,那当然除外。

2. 掌握与专业有关的新语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一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群,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及时汲取新的“营养”,确保教师的“思维机器”既能“有米可炊”,又能给学生提供一股“活水”。

据此,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常给学生设置课前5分钟的语言训练活动,内容是对当前时政进行点评。学生经过精心准备,常为点评带来最新、最受人关注的时政热点。教师在点评中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提升对时政的认识、抨击和分析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需要刻苦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政治营养成份,如:信息不对称、犯罪成本等跨学科概念,否则就跟不上时代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二)逻辑性要合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所以,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思路清晰,敏锐把握问题的本质,破题简洁明快,入题新颖独特,论题精辟深刻,联系实际合情合理,并且要讲究表达上的启承转合,遵循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思路,都要讲究逻辑。这是当好政治教师的前提。

(三)生动性要加强

1. 语速适度,加强感情交融。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教学语言应尽量如此,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精华,语气要时轻时重,语速要时缓时急,声调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这样的语言才和谐动听、赏心悦目,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在听课。相反,平铺直叙的语调,一潭死水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晕晕欲睡。

2. 感情充沛,激励学生上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充满感情,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励学生上进。

3. 运用修辞,增强语言表现力。妥帖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穷根究底,积极探索;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把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修辞,或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引入课堂,并随心所欲地运用,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堂原来也有那么的新奇有趣。

(四)启发性要注重

教学实践表明: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启发学生怎样“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果实。

二、人格魅力不可无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才艺、和蔼的态度、慈善的笑容、宽容的胸怀,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去猎取知识,享受成功。

(一)全面关注学生

课堂是一个心理场,里面有不同的心理镜像在课堂中活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语言、体态,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优美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同样能增强政治课的魅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能以期待的眼神回望学生;在学生进行列举的时候,能做到扳手指给他们盘点。实践证明,教师细微的动作,不仅能传达尊重、关爱的信息,还能给学生无言的鼓励。

篇7

关键词

教师教育;学校改革;大学;研究;批判性创新能力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具有完备的教师培养体系,但也都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大学与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合作,为在校儿童、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教育工作者及整个社会创造最大的效益?一直以来,高校教师教育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都在为师范生培养辛勤工作,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师范人才。在英国,教师教育者对师范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实习期间常常要跑遍一个地区上百所学校。以伦敦的布鲁耐尔大学为例,教育系的教育硕士课程学制一年,每年有300多名师范生,教育系教师需要到当地约300所学校指导实习工作。但遗憾的是,一旦实习课程结束,与这些学校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也就戛然而止。第二年只得重起炉灶,如此周而复始。显然,在教师培养方面大学与实习学校之间尚未形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机制。英国传统的师范生培养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随着大学科研竞争力的国际排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变得愈发重要。然而,教师教育工作者却不得不在现行体制下花费大量精力,“维持”[1]现有的培养体系的运转。琐细的事务无助于学术研究,也无法提供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据,对实习学校未能形成应有的助益。在英国,高校教师教育者承担着师范生培养的重任,但工作现实对他们个人的学术研究、对教师教育体系并未产生价值,相反,却消耗了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者的“无产阶级化”。因为他们无法从工作中释放出更大的剩余价值,更无法利用这一价值提升个人,回馈学术。过去20年,实习学校教师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高水平的专家知识,然而现行的体制对此未曾予以应有的重视。这些教师指导每一位师范生,参与设计学校整体改革方案,采集并分析数据,对课堂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此间他们的专家知识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英国,至少有一代中小学教师接受过硕士学位水平的教育和培训,他们懂得如何指导师范生,身体力行参与校改,开展科研,与时俱进。实习学校本应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大有可为,可是现行体制忽略了其中的潜能。按照惯性思维,通常只有大学帮助中小学发展,而不是相反。人们早已习惯了教师在大学接受教师教育,参加硕士、博士培养课程或者校改项目,当然这一切的确推动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专家知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资源。为了整合实习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弥合个体与整体差异的构想,尝试将师范生个体培养与实习学校整体发展综合考虑,构建新型的大学与实习学校的关系,重新确立二者的工作范围,力求将各自的效能最大化;同时,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创造环境,为其科研助力,形成具有真正影响力的研究。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师教育者的学术地位模糊,潜能有待释放。据此,本文提出的论点是:教师教育课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空间,师范生培养本身即是一项混合型的社会实践。所谓“混合型的社会实践”,是指不同的活动参与者(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教育者、在校儿童等)拥有不同的知识和视角,这一多元复杂的社会实践特点对师范生培养最终能否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两个互相印证的视角来阐述以上观点。首先是模式2知识,它起源于科学社会学,关注知识产生的新方式。第二个理论源自列夫•维果斯基(LevVygotsky)的思想,即大家熟知的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学派方法论。虽然其他的方法也可以从理论上支持本文的论点,但由于大学普遍鼓励研究者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我们认为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采用科学家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而非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想法),从日常生活与学术理念的辩证关系出发,探索象牙塔之外知识产生的路径。

二、模式2知识的产生:教师教育与学校改革整合新思路

长期以来,关于教学实践知识(knowledgeinteaching)和为教学所用的知识(knowledgeforteaching)问题,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始终存在不小的争议。[2]“学科教学知识”[3]概念已经发展成为教师专业知识领域里的特殊门类,具有缄默、具体和情景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优秀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智慧,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这也是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理由。不过,本文提出的论点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复杂的社会实践特点更符合吉本斯(Gibbons)等提出的知识产出模式———“模式2”。[4]模式2理论强调高度复杂的社会中介作用,与本文的论点十分契合。现实社会中的教师教育情形复杂多变,相关科学概念的产生无疑离不开社会中介的影响。吉本斯和他的同事指出,伴随着人口、技术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传统的以实验科学为主的知识产出方式作出了回应,一种全新的知识产出模式———“模式1”悄然出现。按照他们的观点,模式1的知识产出方式取决于学术兴趣,“主要是认知”[5]取向,在等级分明的“同质化”社会组织中推崇自主性原则。相比之下,模式2在社会实践中则表现出多样性、跨学科、社会责任感和反射性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可能是工具性的,也可能是批判性的;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政府行为。因此,不同于以往的认知模式,教师教育领域的知识产出方式已经高度网络化,具有参与性、多元性和分散性特点。这种知识产出模式无论对新手教师还是对各类学校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教师教育可能是模式2知识产出方式的典型范例。诺沃特尼(Nowotny)等在论文“再论模式2”中注意到,他们的观点在各个学术领域有不同的解读,其中“获益最大的学科……正在努力摆脱成熟……学科屈尊俯就的倨傲态度”。[6]有些学科即便支持模式2,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在借用模式2理论时,往往剔除了这一概念中的经济环境因素,忽略了研究这项“生意”的经济属性,因为知识的成果或“产品”,至少部分取决于全球资本的兴趣(无论它来自公共研究机构,还是私人经费支持)。不管怎样,模式2理论无疑为知识概念的转变提供了有用的隐喻。大学的功能关乎职业、政策,具有评价和公共服务的特点,诸多功能交织渗透,知识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产生。模式2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历史观:即知识的产生是一个“对话过程,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成果使用者之间的紧张激烈的(也许是永无止境的)‘对谈’”。[7]这一交互过程使得研究者、研究对象、成果使用者、“科学同行”之间的身份关系变得模糊,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而且也颠覆了传统的“研究项目”先收集数据,后成果的线性时间顺序。显然,如何理解知识的产生是一个挑战。诺沃特尼用“agora”一词阐释了这一挑战的实质。“agora”代表原创模式2理论的空间、讨论场所和共同体。[8]“agora”是个古语,指集会的地方,也指汇集了各类资本的交易场所。吉本斯等最初使用的词是“混合空间”(hybridspace),意指“形形的参与者会面开展公开辩论的地方”,[9]这个释义与模式2的第三项原则“组织多样性”相符。诺沃特尼等进一步明晰了“agora”的含义,指政治、经济意义上的最近发展区,字面意思是“社会市场”,即概念生成的空间:“agora”指的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知识就在这个语境和背景下产生。大量的“专家”、组织和机构汇聚于此,在这里竞相生产知识,交换知识。同时,这里还聚集着各色“民众”,他们也都争先恐后,互不相让。这是一个政治与商业交集的所在,人们在这里确定研究的优先顺序,然后给以资助支持;在这里人们研究成果,互相交换、使用研究成果。agora是知识产出的原生地———人们从这里进入研究程序,这里的人和项目就是“模式2”知识的化身。[10]前文谈到的实习学校与高校,以及二者间可能形成的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恰好构成一个社会市场(agora),他们的伙伴关系充满张力,有问题,有对立。从组织结构上看,至少三者之间存在着沟通的渠道,而且在英国已经实施了23年。不过,由于这一空间的最近发展区复杂而且分散,他们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还有待被系统地认识。泽克纳(Zeichner)与同事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中借用“横向专业知识”的概念,探索了实现更加平等、民主的教师教育实践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合作伙伴各方“不同的利益、价值观和实践方法”可由社会中介调解,达成新的、可以适时转变的共同目标。[11]泽克纳吸收了恩格斯托姆的“工作结”[12]概念,他指出,当一项活动涉及到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多重行为主体参与时,伙伴参与比传统的组织方式需要更大的灵活性,目标导向尤为重要。“结”表示多个机构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展的艰难的合作工作。在共同转换活动目标的过程中,新的知识在创新性实践中产生。由此也对学术界提出了挑战,因为一种新型的知识———来自社会市场的知识,而非来自雅典卫城(acropolis)的知识———在这里获得了优先权。这意味着为了整体的回馈和共同的抱负,参与活动的各方需要有所舍弃。就个体而言,从混杂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在一些人看来微不足道,因此要实现个人资本化(如发表研究,获得资助)更加困难。然而,从整体和更为科学的角度来看,混杂实践中得出的知识更为牢靠,更具社会解释力,具有反射性,也更有利于形成民主繁荣,而这正是大学的使命所在。在园艺学中,杂交具有优势,它意味着植物可以生长得更加强壮,更有生命力,吉本斯等和诺沃特尼等关于模式2知识产出的论断在原理上与之异曲同工。

三、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教育实践探索

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合作方式不尽相同,高校大抵总是或多或少地起主导作用。通过考察英国本土中小学与高校在伙伴合作中各方责任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我们认为,伙伴合作方式已经悄然支持了模式2知识产出的观点。目前的合作方法比较随机,偶尔双方也会为了达成目标,组织起来协同工作。不过,显然这个混合空间(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者和在校儿童)的巨大潜力尚未开发出来,这也是目前许多国家在教师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要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必须接受挑战。起源于前苏联学者列夫•维果斯基思想的文化历史方法论为我们带来启发。文化历史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对周遭世界持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只有当我们将个人观点与经过检视、认真研究后形成的学术或“科学”理论联系起来时,这些观点才更具说服力,才可为现实所用。维果斯基在《思维和语言》一书的第5章对此进行了阐述。如书名所言,只有通过语言,尤其是开放性对话,日常观点与学术思想才能彼此互腴,从而生发出成熟的理念。他认为,正如思维与儿童言语的关系一样,二者相生相长是人类心智发展理论的基础。[13]社会文化理论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因为互动本身构成了学习过程。不论是社会互动,还是文化机构如学校或者课堂上的互动,在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维果斯基的继承者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学者是赫尔辛基大学的恩格斯托姆(Engestr?m),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旨在改善当下的实践环境,促进教学从业人员间的合作。他认为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形成性干预”,因此称之为“工作改进研究法”(DevelopmentalWorkResearch)。[14]艾利斯(Ellis)采用恩格斯托姆的工作改进研究法开展了“发展英语教学,助力实习学习”(简称DETAIL)的实证研究。该研究在英国牛津大学进行,旨在通过该项研究为教师教育合作创建新的学习空间。[15-16]研究周期为一年,包括4个中学英语教研室、4名实习指导教师和16名师范生,研究设计并实施了恩格斯托姆的“变革实验室”,[17]中学指导教师、师范生和艾利斯三方共同参与数据分析工作坊,并以活动理论为概念工具,分析取自教学实践环境中的数据。首先,各校英语教研室选出英语教学和学习中亟待改善的“实践难题”,然后由研究助理、师范生(作为他们的作业之一)和艾利斯将这项“实践难题”生成为研究数据,接下来对该实践难题进行识别和认定,这是研究的重头戏,因为在思考如何变革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各英语教研室的教学实践状况。研究发现,其中一个英语教研室的实践难题是写作教学,主要是关于写作模版的应用,这是当时英国语文教育政策鼓励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18]写作模版为学生提供写作体裁(例如句子启动词和语篇标记语)的篇章结构。在变革实验室的对话空间,大家以活动理论为中介工具,深入理解教学实践难题。在这个对话空间,每个英语课堂就是一个活动系统,通过考察写作模版的各项功能,大家得出新的认识。写作模版不只是教学工具,不只帮助学习写作的年轻人适应陌生的体裁,调解他们的写作活动。写作模板还具有规则功能,套用活动理论术语,规则功能体现了课堂这一社会组织的决定性特点。对话空间启发了大家对体裁概念的理解,中学指导教师和师范生开始认识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对体裁概念的阐释和合理运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英语课堂上,体裁只是被用来作为学生遵守模仿的范本,课本上罗列着优秀作文具备的种种语言特点,供学生写作参照,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体裁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模式。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教室、英语教研室乃至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组织,这个组织连同英国英语教学的政治经济因素共同决定了体裁教学活动的目标。英语课堂上对体裁概念的理解尚嫌肤浅,有时甚至被擅用。由于课堂活动目标就是在绩效管理系统中评优,教师(特别是教研室主任)只对教学绩效管理系统负责,因为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可能得到奖励。尽管写作模版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工具,支持学生参与使用新的体裁,可现实课堂中写作模板被挪作他用,成为另一套社会分工(divisionoflabour)中需要遵从的规则,结果是本末倒置: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活动目标,学生成了衡量教师教学绩效的数据。可见变革实验室即是一个混合的社会空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汇聚到一起,整合了几个方面的知识,包括大学与中学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相关政策知识(用政策强制推行写作模版,以此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案”)、以及来自于社会学、政治学学科共同体的学术知识。该项研究对中学教师教学颇具影响,同时激发了教师共同体的讨论和交流。不过,与大多教师教育活动研究一样,此项研究的不足是,没有就英国语文教育政策的方向同公众展开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未能融入语文教学实践的共同体知识。该项目研究虽未彻底“解决”教师教学实践难题,但却契合了本文提出的通过伙伴合作或者模式2设计改善教学实践、创造新知识的主张。自觉地发现问题本身就是研究的价值所在,因为问题是在重新平衡职业、政策、知识的批判性和公众的过程中碰撞激发出来的。毫无疑问,再平衡需要赋予英国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因为一旦活动中出现问题,他们可以自己对活动的社会组织进行重新组合,当然再平衡也要与他们的物质条件相符。否则,可持续性的变革就无从谈起。我们需要明确指出现存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历史条件,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使他们发挥潜能,自如应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指望用模式2、文化历史理论或研究方法论就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现实,不过,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明晰、有用的方法,使我们重新认识在中小学和高校开展的教师教育,并对其适时调配重组。通常研究者以教师和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独自开展研究。我们则认为,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者、儿童、家长、政策制定者和出资人可以在同一社会市场(agora)合作生产知识。两相比较,后者比前者更具活力,而且这种认识已经得到了模式2知识生产理论和日常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证实。同样,文化历史理论否定了对心智和行为的二元论认识,要求我们关注人类活动的实体及其社会组织,真正理解人类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因此,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对参与活动的未来教师、中小学指导教师以及高校研究人员来说,社会分工(如在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在大学内部及其以外的社区)对所有成员可能获取和发展的知识种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化历史研究还为我们提供了以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干预工具,从各方的改进和发展来看,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当然,维果斯基还强调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历史传承与转型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辩证法同样为文化历史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秉持文化历史立场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不会向“终端用户”传授“研究发现”,也不会对中小学教师一味说教。如恩格斯托姆在评价实验方法设计时指出,线性的知识传播观“忽视了社会学家对我们的教导:干预意味着抗辩与争论,会引发冲突与对抗,震惊与错愕,因此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19]相反,文化历史研究者承认自己与他人各有所长,拒绝扮演知识生产过程中最终仲裁者的角色。文化历史研究者将公众纳入研究视野,其目的不同于某些研究范式或学派,对后者而言,公众的作用仅仅是为了提高数据收集的有效性。[20]文化历史研究者的目标在于:寻求“在各方参与者之间形成批判性创新能力,譬如在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或者在研究者、经理、工人和客户之间”。[21]就大学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关系而言,双方开展合作研究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在合作方式上的风险,恩格斯托姆称之为“家长式操纵”。[22]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通过积极参与生产新知识的过程,他们掌握了对自己的活动和发展更大的主动权,为此他们需要学会吐故纳新,在保留缄默的实践智慧的同时,甘愿放弃从前的个人“英雄主义”。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模式2和文化历史理论可以在教学实践和组织层面上为教学法的发展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合作式的跨学科研究把潜在研究用户的知识和专长植入到项目设计中,并筹划将知识发表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这是生命和工程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让工程师和生物化学家共同参与项目绝不只是面子工程,不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或科研经费,而是为了使研究设计更具创新性,为了产生更具活力的新知识。恩格斯托姆的形成性干预是文化历史研究方法论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就目前而言,将形成性干预用好并非易事。文化历史观要求对现有的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干预,以便重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自愿参加,并且渴望未来发生变化。转变必然具有颠覆性,但关键问题是:我们(高校教师教育者和中小学教师)希望在多大程度上颠覆教学活动?我们是否对此乐见其成?这些是有志于挖掘模式2潜力,运用文化历史方法发展教师教育,促进学校改革的人士需要面对的问题。

篇8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揭示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教育叙事的旨趣和教育观念的研究趋向比较契合,是表达和揭示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适宜的话语形式。

(二)研究对象

姜,46 岁,我校教科室主任;徐,42 岁,我校体育教研组长;许,26 岁,淮安外国语体育教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

姜:大学阶段学习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但工作中用得上的只有专业技能。在淮阴师范培训时,不少教授都是体育教育各领域的专家,学历进修是对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一次系统集中的训练与普及,更新了我的观念,也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了解了很多新概念,如Strops(快乐体育)等,对实际工作也颇有启发。

(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境遇中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重要他人

姜:我工作的第二年,很幸运和我校的一位资深教师的师徒结队,他的教学能力有口皆碑。我观摩了师傅一年内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经历对专业提升是巨大的,边观摩边讨教,我在一年内的成长超越了过去迷茫的大学的几年。

徐某:在扬州假期培训时我还认识了一位淮阴中学的老师,他进取、博学、善思,也许是志趣相投,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不断地跟我分享他对教育、体育高考训练的独特见解。他深深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在很多方面甚至颠覆了我原来的观念。毕业后我们仍经常沟通,我们常常通电话,互相介绍现在的教学、科研动态,让我对外面的体育教育动向保持一种敏感与熟知。遇到重要事情,我会向他咨询,总能得到有益的指点。

2.关键事件

(1)成功型事件。①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许:我工作时恰逢“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实施。作为大学毕业生,我和我们体育组实施新课程改革,体育课按兴趣分班教学上课。半年后市领导视察,学校安排我上示范课市领导对我的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课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我认为,前期努力获得的成功对今后的成长很重要。 ②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姜:有个学生刚训练时候很孤僻,和家长交流后了解到他从小就有一点自闭症,不喜欢和别人沟通。我就特意在训练队里让他做队长,告诉其他队友他的优点,帮助树立威信,叫他做简单的示范,等等。后来这个学生开朗自信,考上一本,发展很好。这个学生的转变使我很欣慰。

(2)挫折型事件。许:在一次校运动会大获成功后,校长宣布获得一二三等奖班级名单,结果下面一片哗然。原来是在最后名次编排的时候由于个人失误,一二三等奖有些班级发错了,这次事件以后,我深深地内疚了好几天,教育了我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细心认真地处理好每一件小事。

3.制度文化

(1)业务竞赛。制度化的校、区、市、省各种层次的竞赛、公开课和运动会,体育教师的一年一度的体能检查, 都可以促使体育教师高度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2)同行交流。无论是正式的上课、体育训练课、相互听课还是私下里的自发交流, 这种同行交流通常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讨,不但贴近现实,也很实用,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直接显著的影响。许:我们喜欢集体备课,老教师多讲经验,新教师多出点子,定好的教案就是集体资源,大家共享。

(三)在实践和理论之间不断修正与生成个人教育观念

徐:我是一个不迷信书本、讲究实效的人。比如,很多教学参考书上设计《蛇形单足跳》一课,都是告诉学生游戏怎么玩,然后在游戏,最后评价游戏,而实际上学生对游戏怎么玩不感兴趣。我就改进为直接先游戏,然后让学生自己一起讨论怎么玩就比其他队伍好,一节课玩下来学生都兴趣盎然,使想象、语言、动作能力综合发展。我认为这样放弃既成预设、跟随学生兴趣的做法应该就是学生中心论。

四、思考

(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是情境性、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与多样性

体育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指归,“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教育本质的实践性决定教师成长的情境性与自主性。情境意味着生活世界,由纯粹观念世界或所谓科学世界向教师的生活世界回归,回到教室,回到操场。行动意味着解决问题,不是坐而论道,体育教师应该在具体教育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研究与自主建构

篇9

一、正确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及其重大意义

文章解剖、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与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共同设计实施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这个实例。通过解剖、分析这个个案,它比较具体地探讨了究竟怎样正确地进行教育实验改革或教育改革实验①。文章所论甚详,最主要之点是:第一,教师必须真正成为改革实验的主体(还包括学生、家长),坚决突破专家提出方案、教师认同执行、外加培训的模式。这是关键的关键。第二,坚持在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渐进改造,一开始只能有一个大致的设想,不预先设计一个确定的“完美”的课程教学体系,认为这是正待探索的。自觉防止大破大立,打乱现行学校秩序,另起炉灶。第三,理论学习研究紧紧结合实验开展,成为教师本人进行实验需要的自觉要求(所谓“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积极热情,富有成效,能够持续,没有搞形式主义,因而也就无所谓负担,并创造了个人钻研、相互交流、专家讲座自然结合的形式。所举办的专家讲座,主要属于“充电”性质,提供科学发展、教育发展前沿信息、动态,以资启发,作为参考,基本上没有专为实验而硬性规定的培训……这些,不仅具有一般理论意义,而且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联系对照当今的某些实际情况,那么,20年前就有了这种认识并这样做,实属不易。虽然不能认为已经做得很理想,但值得好好总结经验。

这篇文章着力探讨教育改革实验这个问题。这确实把握到了当今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焦点。文章揭示了教育改革实验的重大意义。今天,现代教师,如果不能作为主体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就很难有效地促进其专业发展和成长。而通过教育改革实验,使一般的教育实践渗入了探究因素,由自发转化为自觉,由经验逐渐理论化。由此,具有新的形象、真正的现代教师,也就脱颖而出。安阳教育改革实验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涌现出一大批多学科、运用多样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师明星团队。这一经验与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实验以及我国众多教育实验,可以相互印证。因此,教育改革实验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文章也指出,除了对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或成长具有重大意义而外,它还对我们自己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论,生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检验(选择、改造和发展)外国引进的教育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作者敏锐观察到并明确指出,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已经跟他们世世代代父祖先辈们大大不同了。古代且不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的典型模式,简单说来,就是任职前在(师范)院校专门接受教育,主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配合着一定的实践作业(教育见习、实习);然后,进入学校任职,主要的乃至唯一的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教学相长。

如今不同了。在职前理论学习和在职实践学习之间,加入了一个改革实验的环节。正如该文反复论述的,已经把实践、实验、理论三者融为一体了,教师已经一身三任,集实践者、实验者、理论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了。这不是简单多了一个中间环节的加法问题。多了这一新的环节,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或成长的结构整体机制,起了质的变化。其具体内容,以及三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联系等,该文都作了论说,不必赘述。

这一新的变化或新机制的出现,发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对于教师(师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新的思考。比如说,如果不在教师作为主体进行改革实验上狠下工夫,而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今天所实行的形式上的各种教师培训,恐怕不是选择的上策,因为跟职业技术不同,教育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工作,它所需要的品质和条件,如理性思维、人格、教养、创新教育理念的酝酿和确立等,远非一般培训所能满足和达成的。又比如说,完全抛弃现有教师(师范)教育的做法恐怕也是不妥的。职前侧重学习理论,在职侧重实践学习,还应该相对分工,而不能混淆不分。有一种意见,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应该也侧重实践学习,或曰成为“准教师”。又有一种意见,要求在职教师在理论上也应该像专业教育理论家那样。我们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不全面的。……如此等等。总之,需要很好地深入研究。

三、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条必由之路

这篇着重论述教育改革实验的文章,对于我们探索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路径,也给了重要的启示。通过教育改革实验的路径,可能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条新的必由之路。它完全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科学的认识论路线,也符合从一般到个别和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法路线。而且,教育改革实验把理论和实践之链更加紧密、精致地贯通起来,把从一般到个别和从个别到一般这两者统一融合了。它的简化、典型化的特点,大大缩短了行程,而且增强了精确性。例如,实验总要根据一定的理论,而这是经过价值的和科学的精心选择的理论。理论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而这“实践”毋需诉诸长期、广泛的历史社会实践。它既是从一般到个别,又是从个别到一般。如此等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今天,真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经由教育改革实验。

当然,这需要理解其实质而不能泛化或绝对化。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教育理论的创造,并没有经由教育改革实验(甚至教育实验还未出生)。即使未来的岁月,对诸多教育问题进行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思考,而不诉诸实验,也是不能否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断然说一般的教学实践下教师就不能发展成长。现实的问题是,有的论者,对于课程改革这样极其实际的事情(抱着确定的实际目标,硬碰硬的实际行动,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结果),在所谓的“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口号下,主要专注于搬运国际上某种教育理论,既缺乏实践基础、又未经过实验检验得到确立,便遽然把它说成“理论创新”,而且设想一经“本土行动”,就可创新出来前所未有的课程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情况,强调真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经由教育改革实验,不算是多余的。不经过教育改革实验,其理论不仅不能转化为我们的教育实践,而且经过我们的教育改革实验的检验,能够鉴别其理论的真伪,做出正确的取舍选择。果不其然,反观十年来的课程改革,那些试图“介入”其中的“新课程理念”,即从外国搬运来的、缺乏实践基础、未经实验检验确立的所谓创新理论,经过我们的教育改革实验的检验,情况如何呢?并没有生成出什么像样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它的真理性、适合性、可行性、有效性……都是有疑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现实的例证。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还想谈几点感想。第一点,这篇文章所采取的方法和体现的学风很好。它不是泛泛空论,而是善于捕捉焦点问题,解剖麻雀,切实分析具体事实,总结典型经验,从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这在今天大家公认学风不怎么好的现实情况下,是很值得称道和应该提倡的。第二点,有一丝缺憾感:题不副文或名实不副。文章主要研究论述的是教育改革实验,教师专业发展只是其重大成果之一。题目主要标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关于教育改革实验本身及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等内容的研究成果,则相对淡化了;而且,即使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文章不是一般谈论,其可贵之处在于探讨了其新的机制即重点在于机制,而题目也未能突出出来,把它遮蔽了,减弱了文章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涉及内容很广,从不同视角研究者众多。这篇文章尽管很突出,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而题目标上“我国……”这种字样,有勉强拔高、大而不当之嫌。这些,可能是作者与编辑沟通不够,共同推敲不够!科学是严格的,应该力争实事求是,但愿并相信广大读者能看得出来并予理解。第三点,提一个希望。这篇文章作为一项研究成果,还只能小心说是提出了问题,而不能轻易说解决了问题。文章所剖析的教育改革实验个案,虽然很典型,具有普遍性,但它本身并非已经完美,对它的总结研究工作更需要加强;并且毕竟只是个案,还需要研究更广泛多样的教育改革实验,才能充分说明问题并检验所得出的结论。

篇10

近期,教育部宣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20个问题征集意见,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引发热议。为什么取消分科?理由是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接受更全面的知识,过早分科会削弱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其实,不仅仅是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被忽视也成为了中国教育界关心的话题。如何处理“通”和“专”的矛盾?有限的教育资源怎样分配到基本知识和专业学习上才是最合理的?

下面具体介绍筑波大学教育与研究组织的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以期能给我们以启示。

筑波大学建校于1973年10月,作为日本突破传统大学制度改革尝试下的新构想大学,其成立仅35年就已在日本甚至国际高等教育界和科学研究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筑波大学以新的教育与研究组织模式开创了全新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改革之路,而且它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增加课程来加强通识教育,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兼顾通识与专业、教学与科研、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教育组织改革――学群、学系制

日本大学传统的教育与研究组织是“学部――学科――讲座”,即学科制和讲座制两种形式。所谓学科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师上课:讲座制则是根据专业设置在同专业中开设一定的专业讲座,并根据讲座安排教师。其中讲座既是研究单位也是教学单位,通常由教授一人和副教授一人组成。若干讲座组成学科,若干学科又组成学部。讲座制因其良好的承继性、自主性、教授负责分工明确等优势一直成为日本大学主流的教育与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讲座所涵盖的学科领域过于狭窄,科研交流不足等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讲座虽有良好的知识承继等特点,但它同时有着与学术自由、学术发展格格不入的一面。于是,筑波大学以“学群、学系”的设置,试图摈弃“学部――学科――讲座”这一模式的弊病。

根据1973年2月文部省的《筑波大学全体计划》,新成立的筑波大学下设6个学群26个学系,6个学群分别为:基础学群、文化,生物学群、经营,工程学群、体育专门学群、艺术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

2005年筑波大学规划今后10年发展计划,提议改组学群、学类,2006年7月21日召开的教代会通过了新的编制案,2007年报日本文部省,决定正式改革学群学类设置,2008年入学的新生按照新的学群被编制入校。新学群设置有:人文,文化学群、社会。国际学群、人类学群、生命环境学群、理工学群、情报学群、医学群、体育专业学群、艺术专业学群,

学群相当于传统大学的学部,是本科阶段学生的教育组织。它以一个大的学术方向将几个相近的学科领域统合起来。

筑波大学还设置了专业方向明确的如体育、艺术等专门学群,对专门学群学生实行一贯制教育。而所谓学类,是学群内设置的具体负责本科生教育的组织,学生隶属于各个学类。每个学类的课程都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潜在能力与适应程度,由该学类的课程委员会编制。学生除学好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综合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学群和学类是教育组织,而学系是研究组织,学系并非狭隘的专门领域,而是由相关学科领域共同构成的研究组织,教师按各自的专业分属某一学系。设立学群和学系遵照的是教育组织与研究组织分别设立的原则,这样有利于教师协调开展教育活动与研究活动。各个学系的教师按照所担任的课程参与相应学群的教学工作。而学群的课程编制、学生成绩认定、招生毕业等教育组织与管理工作则由学群内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师会议具体负责。

二、配套课程改革

筑波大学的学群类似于我国的学院,但是它所涵盖的学科范围比一般的学院更大,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下面不妨比较一下筑波大学人文,文化学群和中山大学人文学院,来看看学群制在课程改革上的特点。

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但是这四个系之间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管理运营,彼此没有任何联系,各系有各系独立的教学、管理系统,人文学院只是对四个系的一个总称。我国的高校学院设置普遍采取的是与中山大学人文学院相同的模式。

筑波大学的人文・文化学群中各学系的教学工作被统一于学群的整体教学要求中。其教学关联性表现在:1、开设人文・文化学群共通科目,如历史――时间空间的探求、走进语言研究、学习跨学科研究等课程:2、承认学生在必要且适当范围内的不同学类间选修的专业课成绩;3、可由学群内其他学类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4、承认学生在必要且适当范围内选修的其他学群开设的课程成绩。

此外,筑波大学各学群在授课时,不是将基础课同专业课按学年截然分开的,其基础课学生在任何一个学年都可以选修。学群使得学科的交叉部分被系统化、综合化处理,同时科目灵活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调整选修科目,既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新的思维,又有利于跨学科合作研究。与我国大学各学院:学院下各系互不联系相比,筑波大学学群制这种综合性教学组织更适应当代跨学科发展的需要。

2008年筑波大学公布的《2008年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年度计划》中提到与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

1、在责任副校长领导下实施以学群教育为本的企划、方案。平衡考量综合科目、体育、外语、情报处理等通识教育科目和专业教育性科目的同时,编订、实施一年级以上学生的基础专业课程安排。

2、设置新机构――教养教育机构负责担任通识教育,加速建构良好的通识教育的同时,切实推进综合科目的改善问题。

3、继续在加强学生IT技术、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国际理解力等教育方法上下苦功。这一条上,2009年还特别加上“应准备实施英语教学改善计划”一项。

由这些具体方案可见,筑波大学教学理念的核心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举。学群制使得除了英语、体育等公共科目,各学群又有自己的专业基础相关科目,专业设置注重综合性。可以说这是筑波大学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所采用的一个创新教学组织模式。

对于课程形态、学习指导方法等筑波大学也采用了一系列相关的具体措施:

1、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性、教育目的,采取讲授、演习、实验、实习等多种恰当的授课形态组合搭配的形式,活用多媒体设备,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法。推进社会参与型学习;活用网络教学;研讨采用情报交流技术(ICT)的教学法等。

2、采用专业语言学习阶段的助教制,同一科目平行班授课。TA重点配置和延长授课时间、小班授课等方式,充实细节教学指导。

三、我们的难题与筑波大学的启示

我国大学现在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参照国外高校设公共课、选修课、专业课,各种课程比例也日渐接近。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的现状依然是:专业课程多,通识教育课程少;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学科课程多,跨学科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方法类课程少。而且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含金量不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通识教育课课程目标不明确,素质教育变成了知识竞赛。解决当前学科建设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首先必须改变课程设计以院系为单位、学科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局面,转变到以大学科领域为单位、全面性知识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和培养环节。

面对人才竞争加剧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大学改革不加快进程,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落后于人,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当然,事实上。正如张维迎在其《大学的逻辑》中所说,中国的大学“其实好多学校都在改革。只是改革步骤有快有慢,措施有大有小,力度有强有弱,方式也不太一样”。大学改革的紧迫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所有这些正在进行的尝试,都必将或多或少为以后的改革积累经验。筑波大学作为新构想大学,在日本仅此一例,其改革也遭到了一些批评,日本文部省对这些批评采取了谨慎应对的态度。但它作为一种尝试,给别的大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借鉴,其本身良好的教学、科研口碑也使其成为跻身世界名校的日本大学之一。在大学教育改革上,政府如果能给高校更多自。一定会大大加快高校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郭石明著:《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