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0: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土美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笔者的家乡地处美丽富饶的黄海之滨、江汉平原。这里曾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青墩文化的厚重到改革开放的繁荣,无不体现着这方水土孕育的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粹。在文明的身后则是由无数文明的元素组成,其中最有生命力的恐怕就是民间艺术了。
“靠海吃海”的传统,使人们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对劳力资源无比重视,民间有以生子为贵的观念,正因为“生子屋檐高三尺”的观念使得家家堂前都供奉“保子禄”的画匾,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因为渔业是高风险的的作业,也是男子专营的事业,人力资源得到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就得到保障。在民间喜庆用床上就有非常丰富的“多子多福”的雕刻画面。
在科学落后的古代,渔民对大海的丰富物产和惊涛骇浪是充满敬畏的,他们从心灵深处希望平安,于是像闽南地区多“妈祖庙”一样,这里则多“龙王庙”,人们认为“龙王”可以带来平安和吉祥。于是就产生了独特的“龙王”文化。
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模式具有多样性。这里既有渔猎,也有农耕,伴随时展,如今更是百花齐放,工厂、商铺,鳞次栉比,科学的发展带给人们海上作业的安全,同时也带给他们富裕的生活,尽管如此,民间美术的符号仍然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大自然馈赠了丰富的乡土美术教材,这对中学美术课上挖掘乡土教材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二、民间美术是不娇柔的艺术
只要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年四季均包含了民间美术的符号。以春节为例,春节是民间最重要的节日,腊月初八“腊八粥”的色美味香。腊月二十四的“送灶王”、大年三十的祭“关帝”、“土地”、“龙王”、“财神”,新年家家张贴的“喜饯”、“门神”……在忙碌、丰收后的节日里,人们用大红大绿的彩绘、剪纸、年画等畅叙着丰收的喜悦、节日的喜庆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这种种美术符号伴随新年的庆祝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多姿多彩的彩灯与盎然的春意相映成趣,浓烈的色彩虽无文人画中的恬静优雅,但却充满了视觉的冲击力,劳动人民需要这种色彩,淳朴的劳动本色需要激发斗志的色彩。其形象多以夸张变形为主,这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原生态艺术模式下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美术形式是毫不娇柔的形式。
家乡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资源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艺术创作的灵感。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如抬眼就见郁郁葱葱的大山,放眼一片田园风光,这些风景可以写生自然风光;俯首即是泥块、木料、种子等可用来作为泥塑、木刻、豆贴画等创作活动的材料。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作为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如何更加突出农村乡土特色,如何调和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开发利用美术乡土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方式成为美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明确课程目标,保证教学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小组活动为龙头,以美术课、为主要教学阵地,开展教学活动。各个年级中,根据师资和学生的意愿,开设相应的个性化版块。
我们坚持体现文化价值和艺术自身的感染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体现乡土美术的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信息,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刻苦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确定教学的内容,谋求多元发展
1.拼出乡情——乡土拼贴画。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我们美术老师指引下,孩子们将这些农村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麦秸、野草、蚕豆、稻谷、黄豆、稻草,甚至瓜子壳、树皮、蛋壳、破布,经过孩子们的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化腐朽为神奇,就诞生出了一件件别具一格富有情趣的艺术品。
而拼贴画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拼贴画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亲自动手,熟悉各种材料的特性,掌握拼贴画制作的方法,增强材料和工具的运用能力,体验经过脑和手把普通材料变为一种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漫笔人生——乡土漫画教学。在“乡土漫画”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少儿漫画教学的认识,首先我们确立了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始终把通过漫画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摆在重要的地位。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漫画教学灵活地、合理地引入美术课堂,挖掘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的课程资源,发挥漫画的独特优势。我们发现儿童对夸张变了形的特征非常敏感,对夸张、变形、拟人、比喻、颠倒等漫画表现手法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出加痴如醉的游戏心态,这正是我们所追求儿童观和教育观。
3.“我形我塑”—— 乡土泥塑教学。“我形我塑”泥塑活动是芝小乡土特色的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的之一,泥是田头直接挖来的,场地是学校的水泥地。我们对学生的活动没有更多要求,开心地玩泥巴,只要表现我想要表现的,塑我想塑的。让孩子们在树阴下,在花坛边,在台阶上,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或坐或蹲或跪,尽情地玩,尽情地创作。学生作品里有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也有科幻的外星人、城堡……让师生都在玩中放松自己,让老师在玩中回味童年,让孩子在玩中享受童年,让师生在创作的同时,亲近泥土,享受快乐。我们摒弃了橡皮泥、陶泥,而去田间直接挖来泥土,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向学生宣扬了绿色理念,更在玩中累积热爱土地的情感。
4.剪出生活——乡土剪纸教学。剪纸教学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剪纸的知识和技巧,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全人格,培养基本的剪纸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内外作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5.版下生辉——乡土版画教学。用纸版用为拓印材料制作版画, 尝试利用乡村中一些常见的材料作为拓板,使版画更具乡土特色和表现艺术。
三、建立“展示性”评价机制,享受乐趣体验成功
晋江人灵地杰,其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穿着服饰、建筑民居,无处不彰显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艺术气息。特别是它的民俗文化,如,晋江高甲戏、掌中木偶戏、东石数宫灯、深沪的划龙舟、迎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为了提高教师对晋江民间艺术的认识,提升教师美术研究的水平,我园充分利用周边文化资源,组织教师前往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泉州锦绣庄、晋江博物馆、晋江戏剧中心、施琅故居等古迹展馆采风,让学生欣赏幽默诙谐、夸张有趣的高甲戏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欣赏一个个栩栩如生、精雕细刻的木偶头;观赏晋江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出砖入石的外墙面等具有闽南特有的古建筑风格;品尝舌尖上的晋江名小吃……让老师亲身感受富有乡土特色文化,感受闽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询、上民俗馆查询及请教老一辈民间艺人,深入了解晋江相关民俗风情,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美术元素,让传统的乡土文化走进幼儿园。对民间习俗文化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宜幼儿创作表现的民俗内容,不断地收集、整理其中蕴含的美术文化素材,为我园的美术教研提供条件。
二、多维度、多元化创造乡土文化美术特色环境
我们在环境创造中融入晋江乡土资源,突出美术特色,大段以家乡的戏剧为主线、中段以晋江的建筑为主线、小段以晋江的小吃为主线进行设计布置环境。师幼一起设计制作各种美工作品,多方位打造与教育相适应、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文化。运用多种美术表现手法布置幼儿园廊道成特色墙面:采用高甲戏元素制作精美的陶泥作品,表现高甲戏脸谱及形态各异的角色形象;利用五谷杂粮、废旧物品、纸箱纸皮等材料黏贴、拼接制作闽南古大厝。
我们还利用各活动的空间环境,创设布置主题墙饰及区域环境,投放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手工艺实物或图片,如,漆蓝、小竹篓、汤婆子(火炉)等,让幼儿参与其中。如,小一班开展晋江名小吃文化主题,教师收集幼儿作品装饰班级环境,还投放到角色游戏室布置成“晋江小吃一条街”;小二班开展晋江糖果主题文化,幼儿的作品在班级主题墙及学园的廊道上展示,并且作为一种幼儿操作材料也投入到区域及游戏中。在幼儿园外走廊,我们制作了学园开展美术特色活动的各种展板,如,中一班开展闽南古厝文化,大一、大三班的高甲文化,大二班开展青花瓷主题文化等等,营造一股晋江民俗文化气息。
三、多方式、多样化搭建幼儿创作表现平台
乡土文化特别是民间艺术对于幼儿来说较陌生,为了让幼儿能直观感受、接触,我们通过外出参观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感受体验,真正让民风民俗走进幼儿课堂。我们走进晋江博物馆、走进五店市近距离触摸古厝红砖石墙、雕花窗几、古井古物,了解晋江的传统文化;我们还走进晋江戏剧中心,让幼儿亲身感受高甲戏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高甲戏中丑角行当“风趣、诙谐、夸张”的特点;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与感受的方式,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民间文化中的美,从而激发幼儿运用美术技能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们结合民俗传统节日组织教师根据学园实际情况及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传统文化的人文氛围及乡土气息,学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出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及态度。我们还依托幼儿园课题教研,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工活动,积极参与各层面组织的美术技能比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展示,表现自我。
Talk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local art middle school
Wu Yong
【Abstract】Art comes from life, but higher than life, the creation inspiration of the artist is not groundless imagination, but the feeling of life, behind every painting has its real prototype. Art teaching is not the fine arts creation, but they hav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shall prevail, also want to teach from art in our life. The local art establish the fine arts, can not only make student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 art textbook knowledge, and to enrich the learning content.
【Key words】High school of fine arts; Native art;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Effective measures
乡土特色美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一般而言,乡土特色美术是各地历史的见证,乡土特色美术是一个地方乡土文化的标志和代表。乡土特色美术能够给中学美术的教学提供很多丰富的素材,为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打下十分坚实的基础。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的心灵回归大自然,感受到最初的泥土的气息。乡土特色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集体活动的自然产物,它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乡土特色美术在中学美术中的运用使得中学美术课程更加具有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美术学习的内容。
1 乡土特色美术在中学美术中的教学意义
将乡土特色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中来,不仅对于乡土特色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才让乡土特色美术没有走向绝迹,反而能够不断地发扬与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了解人与美术之间的关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问的关系,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乡土特色美术大大丰富了中学美术的课内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特色美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将写生课、创作课、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剪纸、泥塑等手工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乡土特色美术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材。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乡土特色美术教学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乡土特色美术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朴素生活的一种体现。现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品,这样便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特色美术为初中美术增添了更多的审美素材,促进了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 将中学美术教学嫁接在乡土美术的措施
2.1 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从生活中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动人;还原到生活中去,虽然经过加工,但却又让人感觉真实。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完全可以将生活引入美术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周边很多村寨都有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这一带的居民以家纺生产为主。鉴于这些特点将原先比较枯燥的图案知识融人到家纺用品中来,例如《美丽的图案》,首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家纺生产过程让学生观看,让其体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家纺设计。然后浏览一些家纺作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并说说其中图形排列的规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图案的基本知识。将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用地方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2.2 筛选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也是相当繁杂。这就要求作为施教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筛选、开发、利用各种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和他们生活更为贴近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乡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贵定县西部约20公里处,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风民俗,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乡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这两种乡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综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和中学生“玩”性未减的特点,选择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从中学习美术知识。贵定的乡土文化资源比较充足,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取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乡土特色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学美术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将乡土教材进行发掘和发扬,是每个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乡土美术的一种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广大的美术教师要把开发乡土教材作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乡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樊春芳,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乡土教材发掘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09,(10)
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多个方面,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以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本地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作为地方课程的主要来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直被关注,尤其是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800里的巢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巢湖到处丛生着的一撮撮芦苇是编织的上好材料,巢湖又是“鱼米之乡”,生产各种有色谷物,可以用来设计粘贴画,秸秆也可以用作编织的材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有选择地将当地自然材料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现有教材,注重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一、乡土文化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文化部公布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巢湖市榜上有名。这是巢湖市继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再次被命名。剪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根雕、面人,羽毛画等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走进群众生活,大放异彩。巢湖市民间艺术家尹修平,擅长用麦秆作画,经过半年的努力,尹修平近日又以麦秆为原料画出了《清明上河图》。有6项进入第4批合肥市级非遗名录初选名单:浮丘钓台的传说、巢湖鼓舞、洪氏银器制作、周氏微书、孙氏篆刻、黄麓古村。由此看出巢湖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从中我们可以借鉴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我校美术教育以本地乡土资源为载体,促使学生了解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乡土美术进入美术课堂,完善特色教育
学校美术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引入乡土美术丰富美术教育资源。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可牢牢地抓住这一思想主旨,真正将“以校为本”作为“特色教育”的根本原则。我在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大胆实践,将原有的美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之类零散的课程形态归并到一个课程目标和内容架构之下,加入“乡土美术”课程和内容,使得美术教学一方面能够获取和利用优势的资源条件,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使乡土美术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有益的补充。
三、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
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乡土美术,在于它所涵盖的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这些乡土美术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美术的熏陶。了解乡土美术,亲身感受美,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不脱离当地的文化背景。
四、乡土美术资源有利于农村美术教育的整合
农村富含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唾手可得,成本低廉,也可用于教学活动,如一些俯拾皆是的泥、石、木、竹等都可作为泥塑、石雕、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农村社会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岁时节令和生活仪式,如诞生、结婚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多样多彩的美术形式出现,渲染喜庆的气氛或祈祝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必将给本区域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五、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操作性强,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多元化教育是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尤其是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乡土文化却持漠视或鄙薄的态度。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乡土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41
陕北考察地点及先后顺序:
(起始站:南充市——>宝鸡市——>凤翔县——>扶风县。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西安——>南充,终点站。)
引言:从陕西的宝鸡市(扶风县、凤翔县六营村),至陕北的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民间美术有着自发的传承性,融合文化内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在各地民间。实地的考察走访才会对民间美术听得全面、看得清澈、闻得深刻,懂得陕西和陕北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考察的序幕就这样开始了。
1、传播传统文化
听—宝鸡方言。听听那些极具“个性”的语言如:阿家、阿公——丈夫的父母。①先后——妯娌。②宝鸡方言在长期使用中虽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巨大,但方言中仍然保留古汉语的部分,并常出现在口语中。【1】陕西人就用这样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民间艺人在凤翔木版年画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老师,会讲解早些年收集整理旧的木版年画的旧板子和现在制作的木版年画的全过程,邰老师的妻子也亲自演示木版画拓印的全过程。采访的过程可以任意使用照相机和录音机,老师会认真细致讲解木版年画的新旧种类及区别、传统美术的造型意识和色彩中的传统观念。口口相传知识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老师想要传播木版年画文化的心,让人领略到这五百年历史的辉煌。陕西人不会拐弯抹角,这也许就是大地“土”的性格吧,大地的辽阔,绝不藏私的奉献着本土文化的美。
2、展示传统文化
看─黄土高原积淀下来厚厚的历史,又是怎样得以传承呢?接下的考察没有让人失望,汉画像石③的图案砖石和文字砖石——在榆林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开放式展馆就是答案之一。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展馆,馆内不仅有汉画像石的展出,还有复原的汉画像石墓葬、电子演播厅、博物馆分序厅。题材极为丰富:神话故事、灵禽瑞兽、农牧狩猎、车马出行、忠勇典故、乐舞百戏、高门望阙、厅堂楼阁、冠服褐衣、丹青妙手等【2】。榆林民间剪纸艺人张晓梅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汉画像展览时述说:“这里汉画像石的图片临摹过不下十次,每次都会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开放式的展馆会让更多人欣赏、学习历史。接下来考察的是绥德古观音寺后殿中的后唐真迹淡彩壁画,虽然因年久失修墙体有部分脱落,但是唐服饰人物绘画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过往的游客和诚心前来参拜的信徒,传统的佛教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开来。再观赏靠近黄河边的“土味道”的明清时所绘的道教连环画方式的壁画吧,位于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顶的白云观④,考察时正好赶上有集市庙会,集会的开放形式正是文化与艺术在民间传播的绝佳方式。白云观1300多幅道德故事为题材,以连环画形式的壁画传播宗教文化。传统道德的观念就是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不识字的庄稼人在每逢集市和庙会时都会汇聚于此学习仁义、智慧、礼法、孝道这些传统的观念。儒、释、道三教相结合的产物,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3】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3、传承传统文化
闻─乡土味民间艺人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有着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根性。他们身上浓缩了陕北这块乡土的浓厚文化气息,却又懂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朴实勤劳的心,同时融合文人的书香气。记忆犹新的两位民间艺人老师,其中一位张如林老师,那一幕老师眼中含着热泪说:“每次应邀外出授课回来都想拥抱这片土地,都想和自己生长之地的妈妈问声好,说声妈妈我回来了!”至今仍然无法忘记。那时懂得了一位陕北人对家乡乡土的爱。考察时正赶上张老师家有美院来学习的学生,张老师和我们说了些话:“这些娃娃做的倒是挺像的,就是不生动啊,没有感情,只学个样子吧了。”是呀,他们不会懂得张老师作品中呈现出的对家乡的那份爱。再来是张晓梅老师的认真执着,她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了研究非常细致,例如靠近附近的三个乡镇的寺庙壁画与相关的地方旧县治⑤做了细致的存档整理。张老师的剪纸作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这些都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创作灵魂。起初参观张老师的工作室看着她书架上的各类图书——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而这些都是剪纸的创作来源。可是心中还是会觉得书的种类有些杂,后来老师说书是她在创作或研究时查书寻找答案积攒下来,地下室还有很多。精心细致的创作艺术品,用小册子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或是作品的辅助资料。通晓民间艺术的精髓,张老师《岁后七日》⑥作品中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生肖列于所属方位,咒语饰于底面,下有符与其对应,并配以生肖和星宿元素构成整幅画面。张老师详细的解释每个图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如道家符咒木星咒:“岁华木德,发生万物,鼓动潜灵。”。老师身上的学识以及文化涵养使我们汗颜。也正有这样“文化”的民间艺人掌握着民间美术的未来,这是值得庆幸的。他们一身的“乡土味”,生于这片土地上,长于这片土地上,活于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繁衍生存着,并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这份文明。土生、土长、土灭,他们演绎着黄土高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结语
这次出去考察看到了太多的东西,体会到太多的东西,也让人要思考太多的东西了。静下来反思家乡的历史呢?东北文化的历史呢?东北人的历史与文化呢?东北的过去、现在、将来呢?想寻找东北文化的根源和满族人的根源并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的传统文化。民间艺人不是只懂得手艺就罢了,他们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他们就是陕西这片土地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土中来,在土中长,再回到土中,再从土中来,长在土中,再回到土中,无限的往复循环着。也许是时候顺藤摸瓜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寻自己根性的方向,让自己的作品和心灵都寻得一个归处。
参考文献
【1】任永辉,浅析宝鸡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文化特征 语言学刊(读写教学版)[J],2005年第6期
【2】王炜林,陕北的汉画像石墓与画像石 上海文博丛[J],2009年第4期
【3】 吴敏霞 白云山石碑刻与壁画的文化价值 人文杂志[J], 2007年01期
备注
1、陕北考察时间安排:
2012年4月17日陕西省宝鸡市(秦岭的部分),(下午)拜访版画大师邰立平老师。
2012年4月19日(整天)凤翔县六营村考察。
2012年4月22日(上午)榆林拜访剪纸老师张晓梅,(下午)参观榆林画像石博物馆和榆林古街。
2012年4月3日(整日)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的白云觀。
2012年4月24日——25日(整日)绥德石碑坊、石板画、观音寺。
2012年4月26日(整日)清涧至延川的剪纸大师郭如林老师的查访。
2012年4月27日(整日)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2年4月28日(上午)西安兵马俑。
注释
①《辞海》赵磷《因话录》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②《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妯娌:哥哥的妻子与弟弟的妻子得合称。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或地面的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是刻在石材上面的画,故一般习惯上将其称作画像石。
④白云观:佳县白云观位于陕北榆林市东南8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黄河西岸古佳州的白云山上,白云观是“关西名胜” 是西北最大道教场所。
⑤记载一县事迹的方志。今存地方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历代都修有县志。清代曾规定每隔60年,地方官必须修一次县志。县志是供修撰州(府)志、省志乃至国史的采辑参考,所以全国各县都有不同时期的县志。目前,各时期的县志中以清代为最多。现存县志中以元王仁辅撰《无锡县志》、明康海撰《武功县志》为早。蒋大椿,陈启能 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05页.
⑥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道家解释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为此,“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优秀传统艺术根植民间尤其是农村的广阔天地,乡土美术富含乡土美术资源。因此,将乡土美术引入到美术教育教学中来,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美术为学校美术教育增加新的活力,丰富了教学内容。
晋江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碰撞、积淀,使这里底蕴深厚、文化独特。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闽南独特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艺术,许多艺术都体现着晋江人的勤劳、善良、创造、智慧和生生不息。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民族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化,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出现断层、失传、甚至消失的境地,如果不加以传承与发展,流传了几千年来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化精髓将在今后消失,这将是人类的损失。学校是艺术教育的窗口,担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学校有着不可推卸责任。所以开发乡土美术作为艺术的校本教材、乡土美术进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实际的做法。为了让学生对本地区的乡土美术有所认识和了解,我对乡土美术资源和挖掘和提炼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利用校园环境,挖掘美术资源。
我校是农村学校,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学校基本上都能找到,可以说校园环境优美,有着先天的优越条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环境美育的前提条件。于是我有目的的多开设了一些写生课程,写生的形式多样,可采取素描、钢笔、水彩、水粉、钢笔淡彩、线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校园风景写生》这一课,我把课程安排两节课时。课前用相机拍摄多幅学校的照片作为资料,第一课时以欣赏、交流、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魅力,感受自己与校园的深厚感情。让学生明白风景画不仅是画面美的享受,而且还是艺术家感情的流露。在这一节里老师通过范画,把屏幕上的一张校园风景照片绘画成风景素描,演示给同学们看,学生初步体会风景画写生的技法。学生还可以上台用PS软件剪切校园风景图片,来熟悉构图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学生的欣赏、讨论把他们对校园的深厚感情流露出来。第二节,分发写生画板,把学生带到大自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造型能力。一节课下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展现到了学生的作品上。在学生的提议下,一周后年段举行了一次校园写生绘画展。展出期间,还进行投票选出"最美校园风光"共五张作品。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本次写生课题的教学,综合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绘画中的取景、构图、点、线、面的应用及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的处理等,都由学生自由发挥,其组织与操作始终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由绘画转入组织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的探索,逐步深入,在兴趣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古建筑为主的自然-人文景观,纳入到美术教学资源。
晋江的古建筑,特别是古厝: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红瓦顶和燕尾脊,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浮雕图饰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整体靓丽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具有浓厚闽南地域文化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楼大厦逐渐掩盖了昔日的精华,珍惜和保护本土资源,也是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在学校的倡导下,艺术组组建了"内坑中学摄影协会",并以"古厝"为题,走访附近所遗留下来的古民居,特别是附近的"蔡氏古民居",积累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并多次在学校举行摄影作品展。在《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中,我穿插了大量的晋江古厝。课前,鼓励大家通过摄像、摄影、搜集老照片来,结合美术教材,通过录像放映、照片投影、图片展、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全方位、立体地介绍晋江古厝。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身边的古厝及历史,个个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感叹声,一种保护家乡的古民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高涨,同时要求学生课后把自家附近的古民居用绘画或者摄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美术作品。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本地古厝文化所现的审美取向,不同地域文化的美术反映出人类彼此错杂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保持与继承本土文化的信念与包容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以此发现晋江乡土文化与中华文化水融。
三、多样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晋江的泥金线画以流传了500多年,常用于庙宇、祠堂门上的门神,寺庙的壁画,祠堂里的祖公像。泥金线画工艺复杂,要经过起稿、复稿、制茶、上色、试漆、配漆、描漆线、制金粉、上金粉、上线墨条、整理绘面等。这些繁杂的工艺里,蕴藏着巨大的奥妙。
四、利用身边的环保材料,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的效果。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农村的学生到处都可以见到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资源,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准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并粘贴成画。与此雷同的布贴画,豆类植物种子、树皮、树根、石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课后我们还可以举办"环保手工艺作品展",获奖者全校公布以此表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大,变废为宝的热情就更高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环保的意识在同学的心理播下了种子。
作为晋江的一位美术教师,认真学习和挖掘身边的优秀民间美术文化,切实的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去,为本地区的美术教育事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乡土是指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并因此产生浓厚的、特殊的感情,且深受其影响。乡土文化是指能提供学生认识、熟悉的人、事、物,并进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教学内容。南通地处江海交汇,有山有水,通江达海,自然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较丰富,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民间艺术精品纷呈。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使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艺术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1992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规定:“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风的魅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的课程。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如何利用风能制作纸玩具,这其中风筝是最突出的代表之一。风筝属于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南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门类齐全,其中就有通派风筝。
一、课程导入部分
谜语导入课题——风,向学生们提问利用风能制作的纸玩具,学生们很感兴趣,并且能说出答案,这其中也包括纸风筝。学生们都见过风筝,也基本上都放过风筝,但对风筝相关的历史知道的就很少。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给学生们普及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作为美术教师这个环节都会做到。但在我们这样有着关于风筝悠久乡土文化历史的城市,仅仅对学生们讲讲风筝历史是远远不够的。
南通地方放风筝历史悠久,习俗成风。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为世界一绝,历来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而闻名于世,被国外友人称为“空中交响乐”。作为南派风筝的代表,清代末期南通板鹞与北京、天津、潍坊等地的风筝齐名而享誉全国。2004年哨口风筝被正式定为首批江苏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项目,这无疑给哨口风筝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福音。2005年5月18日,长三角地区唯一的风筝主题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隆重开馆,地址选在风景秀丽的濠河边。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们亲身到风筝博物馆里看看,了解厚重的风筝文化,熟知巨大的风筝贡献,欣赏精彩的风筝世界以及亲密接触我们的乡土文化——板鹞。有了乡土文化的紧密生动的结合,学生们在学习《风的魅力》这一课时,就不仅仅是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风筝背后的文化,对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了不起的乡土文化成就产生了自豪感。
二、新授部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乡土美术教育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专门的风筝展厅,比如:《大团结鹞》《160年嗡声》《诚信鹞》《蛋品飞天唱圆满》等等,学生们看到这么多的风筝就像置身于风筝的海洋。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风筝的色彩运用和造型特点。有这样的乡土文化背景资料,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更加相得益彰。欣赏完以后就到了学习风筝制作环节了。美术课本上介绍了风筝的“十”字形制作方法:①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②用一根线在横杆与竖杆的交点上,另一根拴在下端。这样简单的制作步骤学生们都能接受,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做得完美。
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风筝制作室和影视厅,详细而直观地介绍了风筝的制作步骤,学生们学习起来又更容易一些了。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和乡土文化更加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因为通派风筝的历史悠久,所以民间有许多制作风筝的达人,也有许多风筝达人组织的活动。美术教师可以组织风筝达人们和学生们面对面地,手把手地传授风筝的制作工艺,除了课本上介绍的简单制作方法外,学生们还可以和风筝达人们探讨更多更新的风筝制作方法。比如风筝造型方面,我们的乡土风筝多采用一些对称的吉祥造型。这些独特的造型都是课本上没有的,有漂亮蝴蝶动物的造型,有可爱的卡通造型,有威武的脸谱造型等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另外乡土风筝的最大特色就是加入哨音,人们都称这样的风筝是空中交响曲,我们的乡土风筝利用了气象学、几何学、声学、力学、美学,总结了千年历史经验,真是了不起。《风的魅力》与乡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乡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学生们对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美术教师也能够积累经验,更好地把乡土文化和课本教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三、评价总结部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到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教学评价环节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风的魅力》一课到了评价环节时我们不仅仅是看学生们的作业风筝色彩、造型等等方面,还应该看看风筝里有没有乡土文化的“影子”。当然真正与乡土文化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风筝交给民间风筝达人们打打分,也可以带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和我们正宗的乡土风筝一起飞上天,看看谁的风筝更漂亮,飞得更高。课后学生们也可以把自己与乡土文化与民间风筝达人学习切磋的心得写下来,命名“风筝的故事”,和亲手制作的风筝一起展示给其他同学学习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建议,获得更大的进步。
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而能免遭断裂与消亡的命运;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加入而能增加新的活力。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理念,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乡土文化,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乡土美术,就是其中之一。
乡土文化(乡土美术)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能得以发展、创新。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对课程解禁,倡导“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时,我校便着力开发乡土文化的课程,并使之成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首选、必选。
教育当为学生服务,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在编著乡土美术教材之前就曾对部分初中学生做过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能说出1个有代表性的本地乡土美术的学生只占26%,其余的学生只能说一些大而笼统的概念,比如剪纸、刺绣等,而根本未能触及具体。而对于“你认为这些乡土美术需要传承吗”,学生们的认识基本统一,多数认为需要,因为这是文化遗产。对于“该怎样保留”,很多同学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例如:建立专项博物馆、放到中小学里教、开设专门的工作坊、拨给民间艺人专款用于带徒传授、将乡镇直接以乡土美术的名字命名……
要想使得教学有效,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据于此,本地乡土美术课程构建如下。
一、内容:寻绎与精挑
南通,滨江临海,揉南苏沪精致雅闲,融北徐淮刚毅豪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的乡土美术别具一格。而以“青墩文化”为首的5000年历史又使南通的乡土美术文化丰实、厚重。在对南通乡土美术如淘金般地细选之后,整理出:南通美术人文、南通青墩文化、启东版画、南通蓝印花布、南通沈绣、南通风筝、南通盆景、南通水绘园、南通东皋印派等乡土文化。我们充分挖掘其中的美术意味,编著教材,实施教学,体验其中人文因素,传播其中美学思想。
二、教材:圆融与统整
乡土美术教材的编著,一方面以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另一方面将教学的交互性与活动性相结合,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同时又尽可能将教学内容涉及欣赏、绘画、工艺、综合等各个领域,极力打破它们之间分离的状态,避免只从掌握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来考虑美术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才能将该物象经过大脑立体化,然后创造出他自己独特的视觉符号并表现出来,形成他自己对美术的独特理解,这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而正是这个过程才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教材编著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现代元素对乡土美术的冲击,让乡土不离时尚,直抵学生审美内心。
据此理念,南通乡土文化教材的编著如下(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第一单元:文化寻根。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发展历史及其文化追寻。
教学内容1:淘宝。教学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蓝印花布及其素材,感受劳动人民对它的眷恋与难舍。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议吧。教学目标:通过汇报、交流,梳理蓝印花布发展脉络。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第二单元:探索发现。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特色及其形成的文化渊源。
教学内容1:亲历。教学目标:通过参观或观摩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体验制作工艺流程及其作用。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雅韵。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发现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色彩之美、纹样的寓意之美、构成之美、制作之美)及其审美价值与江海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第三单元:传承创新,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构思设计以及创新设计。
教学内容1:谋划。教学目标:传统纹样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课业形式:设计。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4:设计。教学目标分别是:传统单独纹样的设计、传统适合纹样的设计、传统连续纹样的设计、现代纹样的设计与创新。课业形式:设计。建议课时:各1课时。
第四单元:体验感知,单元目标:选择一方蓝印花布设计稿,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体验小物什制作。
教学内容1:精工。教学目标:刻板印染或线绣(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2:巧手。教学目标:利用自己制作的蓝印花布制作一件小物什,体现其实用性。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2课时。
“单元”根据课程内容自行划分,要求注意单元划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学目标”以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依据。“课业形式”明确课业类型(欣赏、绘画、工艺),同时注意体现其综合性。教材编著时均注重实践教学,从实践中获得一手资料。
而《南通蓝印花布》只是南通乡土美术教材其中一册。使用学校可根据师生需要、爱好、特长,选择其中的几册进行教学。
三、教学:多元与审美
1.让美游弋其中。
美,是美术教学的当然属性。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元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帮助学生感悟美,为美吸引,从而创造美。《蓝印花布》“设计”一课中对审美元素“图案构成”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蓝印花布犹如一出好戏连台的喜剧,主角光彩照人,但只有主角行吗?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在蓝印花布的中心地带的主要纹样四周,围绕着很多图形,有的是根据边角形状设计的,有的穿插在空白处……
师:对了,镶嵌圆形图案边角上的叫角隅纹样。(展示二方连续局部),镶嵌在四周边上的花边在美术上有一个专业词汇叫二方连续纹样。(下面标注文字)它一般都由什么样的图形构成?
学生仔细观察他们课桌上的蓝印花布之后总结:有很多小点、小圆、小花、小草、小动物构成的花边。
教师总结:是的,单独纹样、连续纹样构成丰富多彩的包裹、被面等。(出示内外两层图案构成的蓝印花布包袱)
通过这一活动,师生将一幅完整的蓝印花布进行“解剖”“重组”,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蓝印花布是由单独纹样、二方连续、角隅纹样等多种图案样式综合构成。
生:老师,这一块蓝印花布的连续纹样不仅仅往两个方向发展,并且向四个方向延伸,这是为什么?
师:这叫四方连续。(出示四幅画布图案)一般适合花布的设计。所以,我们的劳动人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了许多千变万化、寓意深刻的图案造型。
引导学生走近乡土美术,帮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接受璀璨文明的滋养与陶冶。
2.让美始终在场。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通过作品的呈现激起人的视觉冲动,然后再唤起人的审美直觉。所以,美术教学要力求尽可能将美术作品“复原”,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视觉与动手相结合,以此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地处农村,没有美术馆、画廊、历史博物馆等艺术展览,我们可以利用些什么呢?怎样去开发和利用农村的美术教学资源?怎样延伸美术课堂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笔者认为利用乡土文化这片活水来激活、充实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将乡土文化融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美术课堂肯定会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就如何挖掘乡土文化,在美术课堂上有效利用阐述如下。
一、寻乡之物,做艺术之品
自然是美术的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的花卉,形态各异的石头,品种繁多的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都是美术手工制作课绝好的材料,这些自然材料能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为美术学习提供无限的情趣。
教学《竹》一课,让我想到既然不起眼的竹子通过大家的巧手设计、制作,都能出现丰富的造型,那么色彩和造型更丰富的蔬果就更吸引眼球了。于是,我让学生搜集家乡现有的各种蔬菜、水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制作各种水果、蔬菜造型的工艺品。当学生面对日常所吃的蔬果时,情绪非常高涨。原来这些东西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做成艺术品啊!这不有的同学用茭白、苹果、黑豆组合成了一只漂亮的小鸟,有的将西葫芦削去一角,与洋葱、青豆拼成了一只可爱的蜗牛等。平常的材料换一个角度思考,就能形成全新的面貌。学生大胆的想象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些洋葱、土豆、小西红柿一个个变成了鲜活的生命。学习中学生与原材料接触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大胆的尝试与制作,唤醒了学生原始的生命活力。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二、集乡之人,画历史名人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咱们的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名人辈出。人口理论家;音乐家任光;志士王金发;近代山水画家郑午昌、当代画坛名家刘文西;围棋国手马晓春、琵琶演奏名家章红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王文娟等。这些都为学生学习美术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都可以成为不可多得的美术教学资源。教《简笔画》,我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向长辈聆听、收集家乡名人的故事。课堂上,我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心目中最崇拜的家乡名人。画时便注入了情感,不一会,一位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便跃然纸上。达到了既提高学生作画能力,又了解了历史,增强了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
三、观校之美,描校园美景
徐特立曾经说过:“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染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使教科书与学者生活联系起来……”他还指出,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不仅可作教科书的补充,同时它本身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有便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示。我校是一所绿化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校园内长满了各种植物。有这么先天的优越条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环境美育的前提条件。于是我有目的的多增设了一些写生课,包括风景写生、静物写生等等。如在教学《祖国美景知多少》后,我增设了《校园美景知多少》这一课,我给它安排两课时。第一节以欣赏、交流、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魅力,感受自己与校园的深厚感情。让学生明白风景画不仅是画面美的享受,而且还是艺术家感情的流露。通过学生的讨论把他们对校园的深厚感情激发出来。
四、感乡之情,绘家乡风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其地域风情也大不一样。家乡也有着形式多样的民风民情,人民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人们以其特殊的方式创造着美的活力,它们是艺术沃土上盛开的奇葩。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包粽子、吃粽子;迎娶新娘第三天就要回娘家,俗称“回门”;正月十五要吃汤圆,舞龙舞狮、猜灯谜等。为了让学生体验这一份民间传统的特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开设了《热闹的节日》这一课,让学生在亲自参加传统节日活动,目睹节日盛况,感受节日气氛的基础上,把家乡的传统活动画下来,对家乡传统文化进行审美体验,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在创作中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艺术情感。
五、取废弃之材,拼贴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