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07:45: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采购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化工企业的ERP采购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四项功能。第一,供应源管理功能。化工企业在进行采购管理时,供应源管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供应源管理,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在ERP环境中,化工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越来越依赖于供应源,这就需要与上下游的厂商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二,供应商关系管理。化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对供应商的价格、质量、地理位置等进行综合的考虑,进而选择出最优质的供应商,在ERP管理系统中,供应商的关系为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双赢为目标,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化工企业以ERP系统为基础建立起采购管理系统,将原材料质量的责任落实到供应商头上,促使供应商参与到化工企业的生产当中,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采购的质量。第三,按需小批量采购。在ERP系统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小批量采购,化工企业在进行原材料采购时,以生产订单为主,以便于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在采购时,根据需求,实行小批量采购,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第四,物料配送控制。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中,交货时间的延误时有发生,但是在ERP系统中,该问题被直接消除,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3基于ERP的化工企业采购业务流程变革
化工企业在进行采购时,需要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交换,通过信息交换,供应商才能及时的提供化工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在进行信息交换时,包含生产作业计划、工程数据、成本等方面。当信息交换的有效性提高时,供应商响应订单变化的能力将会增强,从而更好的实现原材料的供应。化工企业在对采购进行管理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系统平台,并应用ERP系统,进而对整个采购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管理最优化。在采购业务流程变革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变革,一是采购业务工作流机制的变革,化工企业在进行采购时,将直接采购与招标采购相结合,以便于更好的对采购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二是采购周期的变革,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备长期性的特点,因此,采购活动也具备长期性,在ERP系统内,将长期划分为各个短的周期,以短期内化工企业的生产要求为依据,进行准确的原材料采购;三是供应商管理结构的变革,ERP系统对采购的管理具有时效性,基于此种特点,供应商的管理结构也应该进行变革,由多源过渡到单源,同时,化工企业还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保障自身的生产。
现在不少石油企业为了能快捷地为生产提供配置资源,采用分散自由采购的形式,即将企业的采购权授权给公司各内部用料单位,这样一个企业内部多方自由采购的方式,确实提高了各部门配置资源的速度,但是却出现了严重的缺陷。一方面,这种采购方式无法形成批量采购,导致成本提高,企业也失去了规模效益;另一方面,现在权钱交易、人情交易横行,由于各部门自由采购存在透明度不高的缺点,由此在企业发展缺乏对员工的约束机制。
2.专业物资采购人员匮乏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缺乏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物资采购员。物资采购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工作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专业性很强,因此一个物资采购员的思想素质、技术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关乎采购工作的质量。出现物资采购员责任心不强的原因,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没有随之提升采购员的素质。一些专业的物资采购员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利益驱使,作出企业无法接受的行为。
3.物资采购渠道分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渠道慢慢增多,使采购工作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现在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价格比较高的物资,威胁着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由于石油企业采购渠道分散、无法掌握物资供应商情况,在采购方式上,主要选择具有比价优势的传统方式,物资渠道很分散,所以在采购处出现比较多的问题。
4.采购物资不规范,浪费严重
由于石油企业采用各部门采购物资的形式,使得企业中出现重复采用资源,占用比较多的资金,浪费比较严重。现在许多采购人员采购渠道不规范,受利益驱使,采购质次价高的商品,使企业发展受阻,对石油企业的物资质量、正常运营产生严重威胁。
二、信息化在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以来的内部管理方式及社会风气的双重影响,使得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企业的运营面临危机。因此,企业改变物资采购方式,制定物资采购原则尤为重要。信息化在物资采购中的应用,主要是为提高采购活动的正规性及采购效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企业的采购计划、库存与采购活动相结合,同时与多家优秀物资供应商联系,建立货比多家、产品比价的数据库。这样有利于将个部门的物资储备变为企业统一储备,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减少资金占用。在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中,可以用4个阶段介绍信息化的应用。第一阶段,采购数字化。即电子商务,是信息化在物资采购中应用的最基本阶段,它主要是在电脑数据中表现物资信息,采购人员或其他人员可以直接筛选或购买某些物资。资金、订单、供货商、物资产品是石油企业在信息化中涉及到的主要元素。第二阶段,采购一体化。采购一体化是建立在采购数字化基础上,目的是以优化供应链实现更好的采购。采购一体化可以很好的解决企业各个部门间重复采购的问题;第三阶段,采购虚拟化。有局限,现在仅应用于很少一部分领域;第四阶段,采购智能化。处于刚开发阶段,有理论与技术限制,还不能被广泛应用。另外,企业在信息化的运用中要具有预测能力,合理开发供求系统中的各种信息。首先,物资市场的价格会出现变动,企业可以根据采购物资的总体价格,分析物资的价格走向,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石油的消耗存在一定的规律,企业可根据相关记录,分析石油等物资消耗的情况,使企业对物资储存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最后,要有对库存最佳存量、最小存量及选择最佳采购时间的预测能能力。
2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现代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与企业盈利之间存在重要关联。传统的采购管理正是建立在谈价基础上的,其立足于企业的采购需求,注重对供应商与资源市场的管理,以期实现以最优价格获得最好物资的采购目标。在供应链背景下的现代企业采购管理模式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基于供应链理论进行采购管理的企业在同类企业中更具有竞争力,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现代企业的采购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企业的采购目的转变为订单采购,与传统的为补充库存而采购的目的不同,供应链管理背景下,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订单并围绕订单展开的。“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其次,传统的采购管理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现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开始交换信息、沟通联动,构建了一种友好的、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供需模式。这些优势特征促使现代企业转变思路,尝试建立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采购管理新策略。
3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现代企业采购管理策略的创新途径
3.1从物料采购管理角度
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现代企业在制定物料采购策略时,应充分衡量物料的重要性,准确评估物料供应市场的具体情况,并与诚实守信、质优价美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以期节省开支,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现代企业还应通过物料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物料的特点,寻求合适的供应商,实现物料库存的精细化管理,从而优化物料采购管理策略。
3.2从采购方式管理角度
首先,实行准时制采购模式,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从采购这一事后控制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外部资源管理式的事中控制,实施外部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实行精细化、现代化生产的必然要求。其次,以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采购管理的“指挥棒”,严格挑选并审核现代企业的物料供应商,并与其达成战略合作协定,双方在合作条款、采购流程、应急措施、物料质量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此创新采购方式,简化采购流程,提高现代企业的竞争力。最后,成立现代企业的采购管理信息部门,强化企业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革新现有采购方式,在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统筹现代企业与供应商、批发商、经销商乃至物流单位、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关系,将关键数据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企业的信息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以此降低物料库存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绩效管理。
3.3从供应商管理角度
在供应链理论背景下,选择恰当合适的供应商已成为现代企业采购管理的关键所在。为提高竞争力,现代企业往往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对物料等必需的生产资源则通过供应链,从供应商手中购买。传统的企业在物料采购方面更倾向于选择多个供应商,以应对物料供应不足等突发事件。而供应链下的现代企业采购管理倾向于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精简采购流程,完善运输管理,通过批量采购以期获取优惠的供货价格,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基于此,现代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应谨慎选择供应商,对其注重应从物料质量、价格、服务水平及供应商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选择其中的少数优质供货商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供应链的优势。具体而言,现代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应从供应链采购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供应商管理。例如,打造企业与供应商共享的物料信息系统,搭建双方能够顺利沟通协作的平台;关注供应商的未来发展,适当时候可以为其提供包括技术、资金以及管理在内的关键性的帮助;树立企业与供应商共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形成具有一体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团队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共同愿景激励供应商、企业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从而实现与供应商共享成功的最终目标。
3.4从采购人员管理角度
采购员是现代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实际操作者,再好的采购管理模式如果缺乏采购员的有效配合也只能变成摆设。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现代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规范采购员的管理,强化其采购技能,确保其能圆满完成采购任务。具体来讲,首先,现代企业应结合采购员的素质要求,选择优秀采购员;其次,企业应对采购员进行定时定期的业务培训。培训是企业员工能够紧跟时展、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现代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工作,对采购员的培训应主要围绕采购岗位需求、沟通技巧、业务知识、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再次,企业应完善对采购员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构建合理的采购员绩效考核体系来激发其工作热情与工作动力,提高其薪资报酬与福利待遇,注重对其的思想引导与精神激励。另外,还需要加强对采购员的约束机制建设,使其明确采购员采购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建立规范的采购管理规定,杜绝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
①元器件品种多、批量小、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配套维持时间长。同时由于品种不一、需求量不等,导致生产厂生产设备能力过剩或不足,只能通过加班加点来完成生产,这些都为元器件采购工作带来困难。
②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更改设计、紧急任务,采购计划品种、数量、交货期变化大。临时性、分散性、重复性的采购计划占大部分,形不成批量。成本提高不说,及时进行供应,按时完成采购任务,难度都很大,也影响了型号科研、生产的进度。
③某些型号的设计图纸定型时间很早,而元器件产品几年就是一个更新换代,设计图纸却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仍然在订购己经不再生产的产品型号,导致采购工作的困难。
④元器件生产厂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能够相互替代的生产厂屈指可数,部分生产厂所生产的产品在我国仅此一家,没有任何可以替代的生产厂。当需求量过剩时,无论怎样进行协调和催货,仍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生产,大大增加了采购部门的工作难度。
2元器件采购管理研究
2.1提高采购集中度
(1)推进统一选用
“统一选用”是“五统一”工作的基础,旨在规范型号产品研制初期的元器件、原材料的选用,以保证型号产品之间的继承性、互换性,压缩元器件、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供方,是型号产品“三化”的基础。“统一选用”在航天领域“五统一”工作的“始祖”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3年已经了新版的元器件“五统一”管理要求,以期从源头和根本上系统解决元器件自主可控问题。“五统一”的核心是选用,压缩供方制定合格供方名录、压缩品种规格制定选用目录。推进统一选用工作,加强设计选用管理,压缩品种规格,使成本从源头上得到控制,对型号元器件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高采购的计划性
以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提高外购物资的计划性和集中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保证持续供应、实现库存最小化、提高质量、供应商的开发以及所有权总成本的最小化等工作,买卖双方应建立起一种比传统模式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而言,采购策略分为3种:批量合并、供应商运作一体化以及价值管理。如采取一次订货、分批交付、减少资金占用,降低采购工作量,提升采购工作的经济性;对于单一供方,引入第二供方参与竞争,控制价格涨幅。
2.2缩短采购周期
(1)增强需求预测准确性
长期来看,计划管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基于事实数据进行预测、决策。预先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做好订单处理的相关准备,无论任何行业或者是企业,都有必要对需求状况做出预测,这是制定战略规划、生产安排、销售计划尤其是物流管理计划的重要依据。应建立合理的物料需求预测。需求预测的方法有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虽然航天三院依据任务安排生产,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元器件型号配套表。目前大多采用定性预测的方法,后续可建立适合本院外购物资的定量预测模型。根据预测结果提前向供方通报年度任务,增大年度计划的订货量,一次性签订订货合同或备产协议,提早纳入供方的年度计划,优先占用生产资源,为供方提供较充足的生产周期。为短线供方赢得时间。提前启动元器件订货,便于生产厂做好生产前原材料、零件、外壳的备料工作,均衡安排生产资源。对于元器件短线,加强沟通交流,落实责任人,密切关注产品生产,按生产工序反馈在线产品进展情况及预交付进度,做到风险可控。
(2)建立加强交货期意识制度
①异常报告发生制度。对供方提出异常发生报告制度,比如对机器设备、模具、工具的故障或不良,交货期延迟原因的出现等提出报告。
②延迟对策报告制度。除了异常发生报告制度,是供应商明确延迟原因外,对其改善的对策也要提出报告。
③延迟率公告制度。每季度与供方签订协调纪要,并根据完成情况计算供方交货期遵守(延迟)率并进行公告。交货期遵守率=交货期遵守件数/(交货期延迟件数+交货期遵守件数)=交货期遵守件数/交货期到来件数交货期延迟率=交货期延迟件数/交货期到来件数
④与支付条件联结制度。视交货期的遵守程度,改变付款方式,同时考虑不影响与供方所建立的信赖关系。
⑤抱怨、期望处理的制度。诚恳听取供应商的抱怨、期望,并迅速加以处理、回答。设置接洽室,用于面对厂商的指导、培育及期望的处理。
(3)计划完成率和型号采购产品齐套性并重
将采购计划按型号工程、部厂所进行分类统计,方便计划的型号工程齐套管理,从只关注计划完成率转变为计划完成率和型号采购产品齐套性并重。
2.3控制采购库存
可根据“采购物资的四象限模型”将采购物资分为关键物资、瓶颈物资、常规物资和杠杆物资。
2.4采购参与早期设计
采购发挥着连接供应商和工程师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改进产品和流程的设计。例如,与没有引进供应商的公司相比,早期就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的公司在物料成本方面会有平均20%的降低;物料质量会有20%的改进;同时,产品开发时间也会缩短20%。包括供应商在内的研发小组也报告说,与不包括供应商的团队相比,他们会得到来自供应商的更多的改进建议。早期就与供应商建立联系意味着从那一刻起,采购就开始创造新价值。早期参与的具体形式包括采购部门的早期参与以及供应商的早期参与。事实上,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往往同步早期参与到产品研发或者日常需求的确认之中,实现更加无缝的合作。
采购部门不够精简,费用支出较大,调查、洽谈各方面都需要花费。为了资金能够灵活周转,许多企业并非大批量购买,也就无法享受优惠价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采购成本过高。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的过程耗时耗力,选择过程低效。流程不合理,存在环节重复现象,且文件资料处理以人工为主。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极易因此而浪费资金。与供应商缺少良好的沟通,互相隐瞒真实信息,导致采购效率很低。
1.2物资质量无法保证。
质量和成本一般呈正相关,但企业难以参与到供应商的物资质量控制活动中,所以在招投标时很有可能选择报价低的供应商,其质量无法保证,最终必将影响到生产质量。腐败行为在采购过程中屡见不鲜,直接导致材料质量不合格,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1.3资金利用率低。
以建设项目为例,投资大,由业主提供建设资金。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环节联系较少,信息闭塞,常出现高价采购的情况。由于无法合理地运用资金,最终导致物资过剩或物资不足,阻碍了项目的正常进行。
1.4管理漏洞,合作期短。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规范行为。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或难以执行,人才匮乏,工作效率较低;管理人员为一己之私,接受供应商的贿赂,以高价购买质量较次的物资,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与供应商多是一次性合作,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频繁地换供应商,会增加许多风险。
2.新模式。
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需加以改进,一种基于供应链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对大型企业而言,生产规模大,所需要的物资材料多。一方面产品本身可能比较复杂,需用到多种机械设备和材料,即便是同一种材料,规格也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产品的用途不同,在外形、构造、组织上有着很大差异。企业生产往往具有流动性,所以物资材料要适应地点的变更,这就决定了物资供应的多变性。另外,采购管理要涉及诸多部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也要具体而定,加上生产周期较长,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基于供应链的物资采购管理改变了以往为库存而采购的模式,而是根据订单采购,即有多少生产需求订单,就制定多少订购订单,可减少盲目性,避免物资库存过剩。采购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灵活性,确保采购计划的可行性。采购部门可随时了解项目进度详情,并对物资需求加以预估,生产过程中尽量保证物资材料能够准时到达,以节约库存保管费用。在管理上,实现了由采购管理到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加强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企业负责一部分,供应商负责另一部分,彼此相互合作,使各方面更加协调,逐渐实现精细化管理。此外,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重视战略协作,即与承包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协调双方利益,实现双赢。双方增强了信息透明度,供应商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量和详细要求等信息,企业也需了解供应商的实力、供应能力和材料质量。因市场复杂多变,双方必须做出快速反应,企业将变动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供应商,以便其能够迅速调整。
二、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在现代大型企业的应用
1.实例分析。
某企业成立于1960年,经过几十年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企业集生产、科研、销售、经营多种功能于一体,随着竞争加剧,为获得更多利益,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尤为重视。物资采购管理颇为关键,2010年——2012年,企业共组织了232次招标采购,年均招标采购金额62075万元,占了采购总额的90%。除了招标采购,企业还采用了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采购的方式。同时,企业还制定了较为合理的采购管理模式,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2.管理策略。
2.1做好准备工作。
在采购过程中,管理层将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基于整体、长期规划与控制的方式对采购成本予以控制。然后将其详细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并交由各级管理部门予以执行。同时,通过强化控制、监督工作,让采购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
2.2实现经济采购。
不断引进新的渠道供应商,通过竞争降低采购成本。保持合作关系稳定,降低客户更换风险。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实时调整采购成本。实施进口备件的国产化,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2.3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采购过程中,坚持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相互制约,有效监督。采购计划逐级审核,实际采购执行必须符合或优于年初制定的采购方案和集团公司的批复意见并逐级审批。招标或询价采购方案确定后,由管理科统一组织招标或询价,业务科根据确定的采购方案、采购渠道和价格,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逐级审批后实施。
2.4丰富企业文化。
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且忠诚度较高的员工。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培养团队精神。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避免各种腐败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提升,分别采购不利于有实力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联盟,不利于达到优质优价、避免物资价格及供应风险等目的。与此同时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各行业相继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是建筑施工行业物资管理中源头的一个趋势。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压力越大,现代采购管理将向着专业化采购不断迈进。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通过企业流程再造,以及在全球供应市场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的有效条件下,通过实施集中采购管理,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分散采购导致的采购权限的下放滋生的违纪违法行为还起到了有效地监控作用。
(二)保证采购质量的同时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供应商是影响采购管理的最直接因素,与此同时,还是保证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以及交货期的最关键性因素。在集团的统一协调与关系啊,实施集中采购管理还有助于削弱信息的不对称性,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供应商管理提高对客户需求和服务的满意度,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送给正确的用户,以便使用户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变以及深化程度的加深,供应商的管理上也逐渐的发生了转变,客户对于供应商需求反映的敏捷性不断的提升,实施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对于保证采购质量的同时还有助于采购成本得到有效的限制,以实现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
(三)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有效监控与整合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各环节之间工作的专业化,还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资源的有效监管,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从全局高度审视和评估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有效协同对公司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对各种问题和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进而实现充分发挥集团企业规模化的优势;其次,通过权力的集中监控,实现集团公司必须对下属公司经营情况的有效监管,及时发现下属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避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信息共享流程优化,实现效率提升。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一)物资采购观点上的不统一
当前,关于材料的集中采购管理,是施工企业内部较长时间争论的一个问题。当前,关于物资采购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赞成和支持材料的集中采购管理,认为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工程质量;二是不支持物资集中采购,其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当前的建筑施工工程比价多且项目比较分散,因而很难实现统一的协调与管理,一旦出现材料供给不足,对于整个建筑施工工程的进度以及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观点上的不统一,集中采购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二)观点上的差异导致采购行动的不一致
由于管理层关于集中采购管理的认识不统一,就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行动上存在不一致。尽管施工企业对集中采购的有关材料展开了专题的讨论,但是由于基层单位热情不高,只有少部份大项目对主材实行了集中采购,其他工程项目的采购工作仍分散进行,结果就导致集中采购管理的行动存在偏差,物资集中供应的覆盖面仍然较低。
(三)企业效益资源流失大
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在认识以及行动上的差异,导致在实际的管理中,规模采购在价格上存在的优势就难以得到发挥,结果就导致采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就给建筑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个别建筑施工项目由于自身的内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结果就导致有些材料采购价格不但高于集中采购价,甚至还高于市场零售价,不仅导致使企业的效益白白流失,有的材料还发生了质量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避不良采购行为
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制度以及有序的流程,这些只是做好集团采购管理的基础性条件,要想使采购管理运作达到预计的理想状态,就应对集中采购管理实施过程性的监管,加强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相互配合的有效监督。
(一)构建企业统一的价值观,加强监管原则性
对于过程监管而言,无论是需求计划、采购申请、采购决策、合同生成、验收入库还是付款结算等业务,都应该是基于软监管与硬监管相结合的基础上实施的。硬监管主要是指企业自身设置的硬性审核。软监管则是指具有监督职责的监督人对被监督对象的监督。这种监管主要存在于上级对下级的监管。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从名义上讲,具有有较强的监督力度,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当中下级一般会采取隐蔽相关信息的行为来抵制监督。而在同级不同部门职能之间的监督,常常会因为不愿得罪人,而存在“老好人”现象,有些人爱于面子,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的行为。这对于实施监管的执行力度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为此,我们需要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大家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熏陶当事人,敢于在实际的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的监管中坚持有效监管的原则。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善事后监督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经从纠错防弊逐步向企业价值的增值服务。因此,为完善事后监督,就应在实际的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的审计工作。首先,发现各级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从而发挥上下之间沟通信息、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企业管理的目的。其次,通过独立、客观、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目标。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通过评价下属各部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增强企业对各下属单位的约束力,实现其监督功能。再次,实施半年度或者年度的定期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管理制度。
(三)有效实施产品综合成本的核算
2.创新计划管理方式,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计划管理是物资管理的基础和先导,及时准确地编制物资计划是确保物资供应、实现降低成本的前提和必要条件。2010年,随着铁路机构改革的深化,北京工电大修段由原来的工电大修处更名为“北京工电大修段”,原来的7个段改为9个车间,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也由车间上移段物资科,物资计划员从原车间材料主管或骨干人员中选用。由于各车间生产性质不同,且专业性强,对主要物资消耗种类不同,因此,机构调整后计划员对其他车间生产情况、物资消耗规律等不熟悉,按物资分类进行管理,易造成短期内物资供不应求影响施工生产或供大于求造成物资积压浪费。为此,北京工电大修段领导转变思维方式,对下(车间)由以往的“分类”管理改为“分块”管理,即依据工作量大小,一个计划员负责一个或两个车间物资计划。计划员对所管车间生产任务、物资消耗规律基本掌握,对物资计划供应做到提前预想、提前安排;对上(路局物资处)按科目(或称“条”)管理,钢轨、轨枕、线路配件、电务器材分别由专人负责向路局提报申请计划,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通过这种“条”“块”结合管理方式,实现了物资计划供应无缝对接,避免了过渡期对物资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3.创新物资采购管理,降低成本支出费用
物资采购是企业资金支出的关口,能不能把好这个关口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北京工电大修段在实现物资归口管理的基础上,加大站段自购物资管控力度,即局管物资统一上报计划,由路局组织供应;站段自购物资品种繁杂、零星采购次数频繁,物资采购难以形成规模,不能满足招投标条件,因此,比价、限价采购制度为核心的物资采购管理便成为物资采购的主流模式。比价采购,是年初开工前,邀请各供应商对所供物资进行报价,由段物资采购小组通过综合对比确定供应商。其中,物资的供应质量和价格、采购的中间费用、售后服务、供货商的信誉及货款的承付方式等是采购对比的要素。简单而言,就是“同种物资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信誉”,通过对各要素进行综合比对,实现“物美价廉”的目标。限价采购是比价采购的一种延伸,物资部门根据施工预算,在深入调查物资市场行情的基础上,拟定企业所能接受的物资价格上限或具体数额,物资采购小组人员与供应商经多轮谈判协商确定最终价格,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定价。比价、限价采购方式增加了物资采购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2014年,北京工电大修段自购物资3363万元,通过比价、限价采购节支155万元,物资采购节支率达到4.6%,超额完成了路局规定的不低于3%的指标,为全段节支降耗、降低成本支出做出了积极贡献。
4.创新物资仓储管理,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在物资相对紧缺的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储备是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生产物资的积压使企业承担了巨额的仓储费用,而且无限量地购买物资使企业的资金周转日益艰难,超额的物资储备让众多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现代物资储备管理要求企业在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和扩大再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ABC分析法,也称为“重点管理法”,是对事物进行统计综合、排列分类,找出主要矛盾、抓住重点进行管理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调整企业库存结构、盘活超储积压物资、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储备资金占用的有效方法。北京工电大修段根据对历年物资消耗资料的统计分析、排列分类,将全段常用的3400余种物资按需用量大小、占用资金多少、对生产的重要程度,以及采购难易程度,分为A、B、C3类。把品种虽少,但占用资金多、对生产起关键和重要作用、采购较难的物资,如钢轨、轨枕、线上料、进口焊机配件等归为A类;把品种虽多,但占用资金少、采购较易的长线物资,如一般料、配件归为C类;把处于中间状态的物资,如钢材、水泥、电务料、燃料等归为B类。对A类物资在订货批量、进货时间和库存储备方面采用定时定量供应,实行重点管理,严格控制库存;对C类物资采用较简便的方法进行管理,一般是随用随买,“一进一出”,实行“零库存”;对B类物资进行一般控制,保持合理周转库存或“零库存”。同时,对物资储备量实施实时监控,每季度末对库存结构进行分析,预防超储积压现象的发生,并及时将储备情况向管理层上报。若出现物资超储、积压现象,则采取代用、调拨、交换、协商退货等方法解决处理。采用ABC分类管理物资的方法,对保证施工生产、优化库存结构、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北京工电大修段完成物资供应额35539万元,存货平均余额2680万元,存货周转天数仅为27天,大大提高了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5.创新现场物资管理,降低物资消耗
物资使用过程的管理是降耗提效的关键,现场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损失浪费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现场物资管理是站段物资管理的薄弱环节,必须创新管理办法,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定(限)额发料制。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消耗定额,严格按定额发料、按计划数量发料,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资消耗环节出现浪费现象的几率。其次,合理使用物资,提倡合理套裁、节约代用、以旧代新等手段节约物资,控制物资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二是实行有权领料人制度,谁领料谁负责物资的安全。对主要物资和一些重要物资实行“跟踪管理”,对民用物资严格卡控,有效控制物资使用过程中的丢失;三是做好物资回收工作。工程完毕,及时派专人清点剩余物资,办理退库,冲减工程成本,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四是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指派专业包保干部每月下车间检查指导,督促车间、班组严格执行现场物资管理办法,做到用料有计划、领料有定额、进料有登记、支出有去向、存料有范围、储备有定量、期末有盘点,认真填写收料、发料(用料)记录,特别是做好行车关键物资的发放、使用记录,确保物资的来源与去向能够全过程准确追溯,使现场物资管理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降低物资消耗。
进行电力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的进行项目采购,确保降低建设成本,保障电力项目的建设质量。但是具体采购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不控制不了资金的使用情况,甚至出现挪用公款,中饱私囊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的对招标采购资源进行分配,然后严格监管采购成本,把企业的经济利益放到第一位,下面就先分析其中的漏洞。
一、招标采购档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规范中的问题分析
对电力企业的建设项目进行招标和采购,就是要各个供应商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把电力建设中需要使用的多种物资,利用投标和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其优势就是市场透明公开,电力企业可以获得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的建设物资,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招标采购事业也日益繁荣,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监管规范存在很多漏洞。采购和招标都是新兴项目,其制度也有待完善,一般都是在不断发展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予以解决,对该制度进一步完善。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电力企业进行招标前,一定要先设置严格的规范制度,这样才能很好的对其行为进行约束。由于企业没有系统的招标方式,因此导致采购流程随意,少部分企业有严格的规范,但是在落实不到位,其具体效果也很难体现。很多招标行为都是暗箱操作,导致项目不能正常建设。除此之外,一些招标部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监管工作不到位,再加上监管人员配合不默契,招标期限一拖再拖,因此必须完善招标采购的监督机制。
2.审查制度存在问题
在招标的审查工作中,供应和编码是主要问题。第一,项目和需要的物品编码不匹配,而对物资监管中,也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程序。第二点,少部分企业得到物资后,需要验证物资的质量,但是企业内部在这方面并没有资质,但是还是进行验证,导致物资质量级别不符合要求。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认识到审查的重要性,实施招标前没有进行调查分析,物资的种类、质量情况,以及单价都不了解,这样没有标底的招标很容易被太高招标价格,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人员监管不力,致使虚假招标情况层出不穷,如果预先确定了中标者,那么招标方会单方面提高招标的条件,进而排挤其他的竞争对手,除此之外,一些招标人员和招标方串通一气,利用陪标进行竞争,极大的损害了第三方的利益。进行评价时,有很多非理性干扰因素存在,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定量化依据。部分评标人员违背了公平原则,只是迎合项目企业提供的建议,破坏了正常的管理流程和秩序。
二、电力企业建设中招标采购档案管理的对策分析
1.对选择程序进行完善
供应方对于电力企业的建设很重要,直接影响企业项目的质量。采购的物资方是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其合作效率在于二者之间的工作流程,供应方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资源,其有分享利益的权力,但是也要承担一部分建设风险。因此电力企业在选择时要有一定的标准,在合作前对工作流程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然后一同采取解决措施,改变被动的执行方式,优化操作流程。确定供应方前,应该对所有企业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主要降低采购成本。确定供应方数量时,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然后对建设风险进行预测,采购来源不能单一,除此之外,有效降低附加采购经费,让企业利益最大化。
2.完善合同监管工作
在拟定建设合同过程中,采购部门要积极参与到合同具体条款的协商中,然后对采购流程进行确定,如果现有流程存在问题,就是提出和修正。对验证人员、评判规则和验证方法都要仔细商榷,如果有不利的情况及时提出,避免成为既定事实[1]。在执行建设项目时,可能遇到多方面的阻碍,因此在合同中就要预先规定好,增加一些有约束力的条款,对制造商的级别,以及分包资质都要进行合理约束。进行协商过程中,一定要限制物资采购的范围,这样可以尽早确定建设资金的分配[2]。形成合同的时候,采购企业的人员应当对信息途径进行扩展,掌握越多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越好,对于合同中有关关键技术的条款,采购人员要格外的重视,避免项目业主利用这些条款来约束电力企业。签订合同人员要和项目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对服务的种类,服务的要素、采购期限,以及施工单价进行了解,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衡量[3],做好一切的准备和防范措施。总而言之,在进行合同签署中,必须全程进行有效的合同监督,确保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物资采购过程中,先检查物资的质量情况,如果发现严重的质量隐患,应该立即提出,不要隐瞒,通过协商进行解决,坚决不能回避或视而不见。
3.加强人员管理
任何工作和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在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如果相关岗位的人员没有很高的职业素养,那么制定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会出现问题,为了避免中饱私囊、内部人员和物资供应者勾结等损害电力企业利益问题的发生,必须加强人员道德方面的学习,然后在岗位上考核,重要岗位必须让业务骨干来担当,监督人员部门也要做好监督工作,切实把企业利益放到第一位。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电力项目工程也逐渐增多,因此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开始加大。在电力项目建设中招标是有效的采购模式,如果招标工作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行,相关的采购部门必须加以重视,完善管理制度,在合同签署中积极参与,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作者:陈晓燕 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物流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企业兼并收购其他企业后,可能与被并购企业形成三种关系:一是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丧失,成为并购企业的下属分公司,其经营、管理、财务和技术等方面统一于并购企业之下,这种并购整合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可以采用传统的、并购企业已实践成型的管理模式;二是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活动,取得被并购企业全部或是大部分的股权或资产,从而控股被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形成母子公司关系。这种母子公司引发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意义上是完全独立的法人实体,双方在法律上是各自独立的、平等的,母公司只是通过资本或行政性的控制与子公司相联系,这完全有别于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并购方仅获得部分控制权,尚不足左右被并购企业,由并购方代表人进入被并购企业决策层,并购方通过这一人表达自己的意图,影响目标企业的经营方向,这种并购方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来表达和影响,经营管理整合的力度较弱。
目前,国外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1.在产品经营上的财务管理,并购企业注重于如何重新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利用何种会计方法(成本法或权益法)对企业并购之后的财务运行情况做出全面、综合准确的评价;如何统一核算手段、核算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并购企业还需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对被并购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控制运作等财务管理上加以调控和引导,以使得整个企业的利益趋向最大化。
2.在资本经营上的财务管理,并购企业通过对被并购企业控股的资本运作,在借壳上市、市场融资等方面进行操作,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被并购企业提供融资、扩大规模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缺乏市场竞争力、亏损严重的被并购企业以“企业重建”等重整工具加以革新,通过剥离无效资产或注入优质资产等重组方式来改变被并购企业现状。
企业集团并购被并购企业后,两者之间形成既是有密切产权关系的特殊的联合体,又是在法律关系上彼此独立的两个经济实体,从而反映在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也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对被并购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财务决策的最高权力机关,以集团整体经营目标为指导对各被并购企业施以相应的财务管理。一般说来,战略性的财务决策由集团掌握,而操作性和日常性的决策可由各被并购企业自行做出,以确保与集团战略性财务决策的一致性。归纳起来,集团对被并购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有如下几点:
1.对资本金的管理
总公司的目标是追求集团和被并购企业整体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希望总公司在被并购企业的资本金的保值和增值。因此,总公司可根据其发展战略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对被并购企业改组、上市、增资扩股、出售、托管、分立、清算等形式,快速实现对被并购企业资本的集中、集聚、扩张、收缩和撤退。这种资本经营的权利只能由集团总公司而不能由被并购企业掌握。
2.对被并购企业资金的管理及其调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良好的企业运作不仅需要有资金的支持,还需要资金流通畅顺。资金的取得、使用和回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特别是规模庞大、与子公司、分公司资金往来较多的大企业集团,更需要协调、规划好企业资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集团整体目标服务。另外,集团在收购和管理被并购企业中,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摩擦会比较大,为寻求管理和财务的协同效应和加强对并购企业必要的管理力度,也有必要在集团与被并购企业之间、被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进行资金融合、资金调控,这是集团对被并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应注重其内部资金的管理,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做好内部资金有效融通的工作。由于各个被并购企业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就需要解决各公司资本流动问题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各公司间的资金循环问题。一般的方式有两种,即商业方式(转移方式)和财务方式(股息分配、借款)。商业方式主要涉及关联交易;财务方式则主要涉及企业集团利用财务公司或内部结算中心向被并购企业发放内部贷款、各被并购企业之间的相互贷款等业务。
3.对各被并购企业负债的管理和资金杠杆的利用
一般地讲,公司的负债能力由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决定,但集团总公司由于企业规模庞大,可依据同样的资金取得更多借款,提高负债成为可能,因此,集团如何利用这种资金杠杆效应以及防范这种杠杆效应所产生的风险,对各并购企业的资本结构、负债能力适时调整和控制,做好事前负债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工作,是集团的一大财务管理内容。
4.对各被并购企业控制权的落实
1.企业财务领导体制的一般形式。企业集团的财务领导体制同单一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有着内在联系,但不能把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企业的财务活动,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财务活动。但研究单一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是确立企业集团财务领导体制的基础。
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因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实现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典型企业中,财务领导体制一般有三种类型:
(1)财务总监负责制,即由董事会授权,由董事长直接委派财务总监,在财务总监指导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优点是直接体现董事会的授权,代表着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缺憾是财务总监直接插手企业财务工作,容易造成新的所有者代表和经营者权责不清,同时权力过于集中财务总监,也容易影响经营者特别是财务经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总会计师负责制。即在总经理下设置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分管企业财务工作,在总会计师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优点是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专业性与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是我国国有企业特有的组织形式。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明确在职权上总会计师与副总经理平行,但客观上给人以“专家”之衔而非职位之感,因而其实际享有的职权容易因总经理的意愿而定,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受到影响。
(3)财务经理负责制。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在财务经理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特点是财务经理具有和其他副总经理平行的、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对上直接向总经理负责,直接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对下直接向财务会计机构,从而组成了由总经理挂帅的企业资产运营和内部经营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经营者实现其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的保证,从机制上明确区分了与董事长领导的产权管理系统的权责界限,同时又便于企业内部实行分工负责的经济责任制,因而这种财务管理领导体制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一种较好选择。
2.集团核心企业财务领导体制的选择。从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团是围绕核心企业组成的,由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关联层企业和松散层企业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企业群体,其中核心企业即集团公司在企业集团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核心企业的领导机构就是企业集团的领导机构,因此,确立企业集团的财务领导体制,实质上就是确立核心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
如果核心企业已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化改造,建立了公司法人制度,其财务领导体制则宜采取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财务经理负责制。因为这符合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法人企业中,企业法人主体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企业法人主体在企业法人财产权限范围内,自主行使其对法人财产占用、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息我发展”的经营约束机制进行自主理财。而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的财务总监负责制则容易混淆出资者的产权管理职能与企业法人主体财务管理职能的界限,造成新的出资者代表与经营者权贵不清。至于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总会计师负责制,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与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财务经理负责制仅仅是形式上的差别,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已势在必然,因此,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后,是否还需保留这一形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集团紧密层企业财务领导体制的选择。企业集团的紧密层企业即核心企业的子公司,尽管从法律观点看,它们不是核心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宁个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但由于它们在人事、计划、财务等方面皆受制于核心企业,因此紧密层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采取何种形式,是由核心企业决定的。
核心企业在确定紧密层企业财务领导体制时要着重考虑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的集权与公权关系。严格地说,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中,不存在绝对的集权型管理,也不存在绝对的分权型管理,而是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办法。不过在实践中,有的企业集团偏重于集权型管理,有的偏重于分权型管理。一般地,如果集团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偏重于集权型管理,则对紧密层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应选择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的财务总监负责制;反之,如果集团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偏重于分权型管理,则对紧密层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则应选择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财务经理负责制。至于核心企业对哪些紧密层企业应偏重于集权,对哪些应偏重于分权,则受许多具体因素影响,如紧密层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种类、业务范围、分布状况等,其中核心企业持有紧密层企业的股份比例是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核心企业对全资子公司一般不设董事会,对财务主管人员也是采取直接委派的做法,以实现其财务控制;而对于控股子公司特别是相对控股的情况下,核心企业只能通过董事会操纵经理人员来实现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活动施加影响。
二、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的设计
1.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的特点。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法人企业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企业联合组织,这决定了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理财主体的多元性。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成员分业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其中每个成员企业皆因是独立法人而成为理财主体,这些不同的理财主体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组织,②财务管理权责的差异性。尽管企业集团内部存在众多的理财主体及相应的财务管理组织,但它们所享有的财务管理权限与承担的责任却是不同的,其中集团公司及其财务总部享有居于支配地位的财务管理权限,同时也承担着与其职权相对应的责任;③财务组织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财务组织层次结构:一是由集团公司财务总部与基层单位如分公司、事业部等的财务部门构成的层次结构,从业务上它们是上下级关系,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是集团公司财务总部与控股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构成的层次结构,从业务上它们不是上下级关系,但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后者是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所特有的;④财务组织机构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在集团内部,由于核心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一般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不属于上下级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建立在行政命令基础上的,而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人事参与及利用各种财务调控手段等形式。
2.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的目标。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配置组织要素,使组织运行得更有效率,这是任何组织设计的共同要求。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既有利益一致性又有利益独立性的成员企业构成的企业群体,如何协调集团内各成员
企业的利益关系,统一各成员企业的财务行为,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整体优势,这就是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的目标。
在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中为体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①集权、分权适度原则。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权过多,会影响子公司的理财积极性,但分权过度,也容易出现失控现象。通常的选择是首先保证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中必要的财务管理权限,特别是重大财务决策权,花此基础上实行适度的分权;②权责利均衡原则。分权能否达到目的,与权责利关系处理密切相关。给予子公司、分公司的权限大但承担的责任小,就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反之,给予的权限小但承担的责任大,则不利于调动子公司、分公司的积极性,因此权责应是对称的、均衡的。同样道理,责任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应是对称的、均衡的;③机构的设置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哪些职能部门,应与享有的财务管理职权和承担的责任相适应,这也是财务部门履行好职责的重要保证。
3.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及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的特点,一个理想的企业集团财务组织应该是集权分权适度、权贡利均衡、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所谓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从纵向看,在成员企业间存在着“集团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的多级控制关系,而在每个成员企业内部存在着“公司总部+分公司(或事业部)——分厂(或车间)”的分层控制关系(这种分层幅度因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经营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横向看,在每一控制层级中又按其职责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资金、成本的归口管理和控制。
具体地讲,第一层级控制设在集团公司财务经理直接领导下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负责整个集团的资源分配、资金运用、投资管理等总体计划的安排。财务总部为履行职责至少要设置如下职能部门:①投融资筹划部。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策划企业集团的筹资方式、筹资渠道、投资方向、投资方式等战略问题和重大财务决策问题,它仅在一级控制中设置,即为企业集团的投融资中心;②成本策划部。负责集团战略性成本管理、主导产品的成本策划工作、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同时对分工协作单位(子公司、分公司、关联公司等)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③财务预算部。负责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与分析,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等,其日常工作的重点是对下属单位(分公司、事业部)及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④营运资金管理部。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与外部及内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集团公司与一般成员企业间的往来结算、存贷款事项及运营资金收支平衡的管理等。资金运营管理部同时还兼有对分公司、子公司资金运营的财务监督和业务指导责任,具有纵向控制职能。
二级控制一般设在集团公司的有独立对外经营权的分公司(或事业部)及控股子公司,它们属于企业集团的利润中心,在集团公司总体计划内安排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构。在机构上主要设置有财务预算部、销售结算部、成本控制部、日常运营资金管理部等。
第三控制层级级在作为生产单位的分厂、车间或站队及其他费用单位,它们一般属于成本控制中心,对本单位的责任成员负责。通常在此控制层级不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但可设置专职的会计人员如成本核算员负责目标责任成本的分解、控制、核算、分析等。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l.授权任免制度。授权任免制度是实现财务管理决策机制的保证和基础。企业集团一般是由若干公司系统组成的,通常这些公司系统分别采取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和关联公司等组织形式。我国《公司法》明确董事会行使的职权有:“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具体的权责分工制度应由各个企业结合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定,从而形成一个财务经理挂帅,主计长(会计主管)和财务主任辅助的权责明确、财务关系清楚的财务会计运行系统。
当然,企业集团是一个由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企业联合体,要建立高效运行的企业集团的财务运行机制,不但要使每个成员企业形成一个权责明确、财务关系清楚的财务会计运行系统,更重要的是,要使整个集团形成一个权责明确、财务关系清楚的财务会计运行系统。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集团公司及其财务总部处于支配地位,子公司的财务领导体制采取何种形式,子公司的财务领导采取何种方式任免,哪些财务管理权限集中于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哪些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都应通过授权任免制度作出明确规定。
2.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是在《企业财务通则》和各行业财务制度的统驭和指导下,结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特点与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它是规范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财务行为的准绳。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具体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存货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分析、考核制度,财务检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监测及规避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等若干规章制度。对这厂制度的更深层次划分,应该既有锌一环节的筹划决策制度,又有具体操作运行制度,还应有跟踪反馈制度。作好上述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财务管理实现其自我决策机制、自我调节机制、风险防范及规避机制等的重要保证。
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群体,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离开了整体性,企业集团并无优势可言。因此,企业集团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时,要对资金融通、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利润分配等作出统筹安排,根据分级、分权原则,明确规定各成员企业财务管理权限、范围及责任,以确保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