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20: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素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素养论文

篇1

二、分学科

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中,进行各学科间的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达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十余门课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有机渗透科学理念,在注重学科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采用感知质疑的问题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学科间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如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科学课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感知——质疑——探索——延伸”。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重点疑问,抓住实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学生的积极互动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地辨析,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践,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科学天地里不断探寻、验证。如课文《新型玻璃》(你还能想象或设计怎样的玻璃)、《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好办法?)、《乌鸦喝水》(还可怎样能喝到水?)、《跳水》(船长的办法最好吗?)、《詹天佑》(自己用泥土做一个隧道进行开凿,设计“人”字形铁路)、《捞铁牛》(你还有什么办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刻意培养的学生素养,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在各学科都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下,科学课的教学因此大受裨益,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升。语文课让学生们练习了严谨的科学现象的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之后能够用语文的标准来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在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过程中,写出好的观察日记等;美术课渗透了科学教育的意识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们在描绘科学实验的草图时更加准确,而且开发了科学思维,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图纸绘制,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在各学科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篇2

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着重要影响。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家建一个小小气象站,或观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性,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蒸汽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多数小学选择科技活动项目时,除兼顾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外,参与竞赛、争取名次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能参与竞赛项目活动的学生人数是很少的,而那些未列入竞赛项目的科技活动则受到忽视。

很多学校将英语打字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作为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项目上参与人数较多,但这些项目主要是知识的学习和简单的手眼协调能力的练习,科技知识的含量是很低的,更无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参与。还有一些学校则以艺术类的活动代替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升学压力和经费阻碍科技活动开展

科技活动项目在小学以四、五年级学生参加为主。教师和学生均受升学影响,认为组织、参加科技活动浪费时间,积极性不高。有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的学生,较有科技特长的学生更能受到升学攻策的优惠.这也影响了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由于部分小学对科技活动不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重视,所以很多中学觉得缺乏科技活动好的苗子。

一些学生喜欢的科技活动项目因受场地、经费的限制使普及面不广,有的科技竞赛活动需学校或学生购买一定的材料方可让相应比侧的学生参加,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提供一定质量和档次的科技活动器材,很多科技活动项目开展面不广,质量不高。

(三)科技活动教师的科技素养不高

虽然现任科技活动教师在职称、学历上不低于平均水平,但很多教师缺少科技活动方面的一技之长。科技活动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不高,就很难胜任这一工作。同时,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影响了其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和对科技新技能的认识和学习。而且,现有的培训课程对科技辅导教师的需要考虑不足,职称评审亦无科技辅导教师系列。

三、加强科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明确科技活动课程的目标:在科技活动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鼓励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其次,科学确定科技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创新方案、思维训练、课后实践题、科技信息会。

(二)通过课外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1、开展趣味科技节活动

为了让科技教育深人人心,学校可每年举行一次趣味科技节活动,以趣味科技节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趣味科技节中,可以设计阅读科普读物、科普故事演讲、科普讲座、科学小论文、趣味实验、科普网页、科普海报、科普黑板报、科幻画现场竞赛、车模竟速、风筝航模制作、科技小发明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较为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活动,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启迪同学们的思维、拓宽思路,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感受玩科学带来的乐趣,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以及活动后的反思,都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

篇3

二、实验“意外”利用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提出,“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1.分析实验“意外”的原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科学分析实验“意外”,把“意外”作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各种意外,比如试管爆裂、还原成的红色的铜又重新变为黑色等。面对这些“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的原因,通过不断改正,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的规范与严谨,从而体会科学探究的不易,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

2.借助实验“意外”的素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发挥的舞台,让学生有创新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教师有自己自由挥洒的空间。在指导学生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有的小组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学生找不到出现“意外”的原因。于是,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查找出现“意外”的原因。在笔者引导下,学生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通过与成功小组的对比,通过分析,他们很快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他们在收集氧气的时候未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尽,造成瓶内氧气不纯,最终导致实验的失败。通过此次教学,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借助“意外”实验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篇4

高中生物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书籍与生物科技新进展存在较大的时差,将生物科技论文中的新观点、新作法,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应用传播给学生,可促进学生对不断发展的生物科学及其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学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一、科技论文的概述

所谓科技论文是指论证、描述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文章。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发展,科技成果已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科技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科技论文的选择

应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注意选择研究角度新颖、涉及生物学热点话题的研究文章。如学习有关育种知识时,介绍有关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引导学生由此相关信息为主题,检索有关科技论文,让学生获取科学性、权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种的最新科学进展。

还应注意选择有关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论文。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根据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学习《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学生结合“雾霾”天气亲身体验,加深了对“雾霾”天气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实验验证性的科技论文包含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易于理解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体现科技论文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三、科技论文的教学应用

首先在课堂上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结论或结果、研究的问题对社会或研究领域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有关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罗列论文中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并尝试理清生物学概念与难理解的专业名词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情境的构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为理解实验和科学进展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性比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简要地解释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化复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设计相关类似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科技论文的教育价值

1.促进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指导学生从公共媒体如报纸、公共科学杂志,比如《新科学家》《科学新闻》或者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出版物检索方法”,使用关键词搜索,在论文期刊上网站上或搜寻合适的论文,比如早期原创性研究论文,进行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之上的对生物学核心问题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生命的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在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学习中,以关键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检索到《不同营养条件对金鱼藻净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等科技论文,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

生物科学经常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学中尝试将论文的数据用简化的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将图表与文字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习惯,提高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加深对新的科学实验的理解。

篇5

三氧化二铁

氧化铝

氧化铜

氧化镁

开始反应

470

515

305

490

剧烈反应

490

540

350

545

篇6

2科学素养的内涵

Science曾经被称作赛先生,在中风靡一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并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所吞没。科学素养这一概念也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判别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素养,这个问题与如何给科学素养下定义、如何界定科学素养的内涵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且能够就着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科学素养与他们受教育程度,学历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的不同,因而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差异。许多发达国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解本国公众是否具有参与各种公共政策讨论的能力,是否保持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更关心的是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认为科学素养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世界各国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见解各异,但又不乏相互共同之处。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①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繁荣。②有利于人民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④发展有需求的高科技产品。⑤举国上下能够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3科学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就学生学习化学而言,怎样培养科学素养,就是要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实验精神,社会责任等。

3.1观察能力的培养

有个成语叫格物致知,在化学的学习中,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格物致知的观察能力,好奇心的驱使,让更多的学生在化学课上善于利用观察和发现的眼睛,例如,碱金属那一章中,Na与水反应,生成什么,怎样鉴别。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学生通过指示剂酚酞变红色,Na球在水中飘动,发出吱吱响声等一系列特点,就可以知道,产物中有气体,有碱性物质,并且还知道了Na的密度要小于水。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又怎会发现呢?所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前提,是科学素质培养的前提,是为学习打根基的能力。观察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一系列的学习障碍,造成学习能力的停滞不前。这也是在学校的实际化学教学中得到验证的。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实验课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都是观察能力强的表现。而观察能力弱的学生则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弱了很多,即使一些学生能够凭着自身的努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大多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这种没有通过观察能力形成形象的记忆的学习方法,往往不能将知识理解透彻,也不能将知识记忆深刻。

3.2科学思维的培养“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让学生充分全面的认识化学,就要理论结合实践。例如,学氧化碳的时候,就要结合温室效应,干冰的人工降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实际中的应用。这样方面记忆,也能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学会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科学思维的培养,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有先后、主次的顺序,明白一件事情一种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而不是胡乱思考。科学思维的培养,往往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延伸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地学习知识。一旦将科学思维培养起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3.3实验精神的培养

除了有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更应该拥有一种科学的探险精神,就像当年的诺贝尔,为了科学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里并不是说让大家都为科学献出生命,而是对科学实验的一种态度。有些实验研究,也许不会一下子就出现理想的结果,可能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相同的动作,因此,一定要甘于寂寞,对失败保持一定的冷静和沉着。

3.4社会责任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带给社会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更应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享受化学带给我们奇妙和便利的同时,注重大自然的环境,引导绿色化学,利用化学,避免环境污染,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篇7

二、在亲身经历中探索、创新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学习了四年级科学《养蚕》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我们成立养蚕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采桑叶、喂蚕、管理蚕,学生都很认真,很投入。历时五十多天的活动告一段落,共收蚕茧,彩茧4斤多,白茧3斤多,蚕卵:彩蚕卵约三千枚,白蚕卵约三千枚。取得了养蚕的可喜成果。经过养蚕,学生兴趣浓厚,科学的了解蚕的一生具体过程,并树立了学生科学观及主人翁精神,体验了养蚕的艰辛和快乐,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的好评,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而且学生对养蚕前景展望,更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2015年计划:⑴扩大养殖数量①2013年20条,②2014年三千条,③2015年六千条。⑵提高蚕茧质量①彩茧:进一步扩大彩茧的数量与质量,②方茧:蚕上山时让蚕在方格内结茧,从而结出方茧,提高蚕茧质量。⑶开发蚕茧艺术:①花状模型:将蚕上山用的麦秆等材料换成其它花状工艺品,让蚕上山结茧,从而形成花瓶式的蚕茧艺术品。②冷冻处理:将花瓶式艺术品放在冰柜里冷冻一段时间,从而让蚕耐久保存,不至于发霉变化。③美观长久,这样的艺术品既美观,又便于长久保存。在养蚕的实践基础上,学生又尝试养兔,跟养蚕不同的是:兔的食量大,有腿喜动。责任心要强,稍有疏忽,跑出笼外易丢失。正如李画同学在养兔记录和体会中所写:兔子跑出笼后,急的吃不下饭,四处找。好在兔子记家,到晚上它自动回来了,一场虚惊后,抱着兔子好久时间不放手。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免儿从原来最大710克增长到1725克,日平均24克,最小660克,增长到1500克,日平均20克,取得了养兔比较好的成果。

篇8

什么是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科学往往指的是知识体系,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广义上讲: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素养主要是在广义科学的范畴内进行演绎,目前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等。因此,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

从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看,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基本的常识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

一、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是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幼儿教师从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即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予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态度决定一切,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态度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它就会以相同的态度给予回应。如果幼儿教师的科学价值观不正确,带有迷信色彩,那么其所教的幼儿又怎么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呢?此时的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通过周围的人和事物了解的,这个阶段为幼儿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其就会把世界想成如你所说的那样。

如,随着人们对科学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人们也越来越强调幼儿的探究。强调科学教育的过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亲历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核心词汇。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了、动手了,就是让他们探究了,“探究”就是所谓的“做科学”。而“做科学”又主要是动手的事情,因此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事实上,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而动手活动则不一定是能动的。能动与否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可见,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就是要对科学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随时展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时不会局限于狭隘、陈旧的观念,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一定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科学素养要素的载体。从广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范围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心理活动,个体生长衰老,保护身体,身体健康的了解;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对生态与环境的了解:对自然科学现象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了解,等等。从深度上来说,幼儿教师不仅应了解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基本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常见事物、现象的深层次的知识,如,以自然科学现象来说,不仅要了解有哪些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还应理解这些现象怎么形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等。更应该对自我的知识(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幼儿的知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学科、课程结构等知识有专业化的学习和了解。

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人们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接受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纠正传统习惯认为的一些错误观点,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知识观。

三、科学信息获取、利用的能力与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1.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社会日益凸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同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需要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直观、具体、形象的学习和探索材料。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幼儿教师都需要具备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如利用电子图书馆、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资源等,并能有效甄别信息,挑选价值性高的资料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植植物进行观察外.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幼儿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等。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萌芽期,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具体地说.具有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只有不断地对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反思,才能从中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正确地把握科学教育的方向,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

四、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属于科学的精神本性。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幼儿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

篇9

2.重视异常现象或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让“异常”现象合理、恰当地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5]。把化学实验中的“意外”变成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捷径。在实验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相矛盾的现象或数据。案例:学生们已经掌握“酸遇酚酞不变色,碱遇酚酞变红色”,但是,在一次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遇酚酞先变红后褪成无色了。这种“异常”情况的出现,正是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留有一定空间,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进行科学探索的良好时机。是书本知识有问题吗?是哪种试剂出了问题吗?还是……?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分析和思考,查找资料寻找原因,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种种假设,再一一验证假设,最终发现碱的浓度与颜色变化的关系,同样用定量概念也可以很容易地解释这个问题。当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正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好契机,科学实验中的“异常”往往是重大科学发现的源泉,这种“异常”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故意犯错,巧设陷阱。

老师是权威的化身,是真理的代言人,学生对老师是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的。那么老师是不是不能犯错呢?犯错是否就有损于老师的光辉形象呢?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012年6月第1版92页用红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实验,先用连接橡胶塞的玻璃管取黄豆粒大的红磷,安装回锥形瓶后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取下玻璃管,将红磷燃着后迅速插回锥形瓶,红磷燃烧结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时细心的同学就有问题了:“这个实验有问题!这个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师问:“怎么会呢?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啊!”细心的同学:“红磷在锥形瓶外被点燃,虽然迅速被放回了锥形瓶,但是肯定会有少量的损失,而且开始还与瓶外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所以早已破坏了反应前后的反应体系,而天平仍保持平衡可能是误差太小,天平不能分辨。”接下来的一番讨论大家又分析了天平仍然平衡可能的原因。老师这样的小失误换来同学们积极的思考与精彩的辩论值不值得呢?长此以往,精心地设计实验的每一个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小环节,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被造就成有思想、有见地、不人云亦云的智者。

篇10

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强人文精神的学习,而且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第一,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课件、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开始慢慢进入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触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拓展课内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科学常识。多阅读科普类读物,文章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天文、生物及宇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增强他们的科学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他们了解更多、更广的科学内容,从而提高科学常识。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课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老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中要有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倾听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一,提高注意力,学会倾听。在口语交际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学生发言被打断或者是不愿意听别人发言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的倾听,通过相互的倾听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第二,交流、合作、睿智、创新。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语言而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通过语言的发展进步可以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培养创新地思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