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0: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技术经济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北京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从事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综合性院校,隶属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领导。
学院现有园艺、畜牧兽医、经济管理、财会金融、文秘法律、信息技术、社区管理、水利与建筑工程和基础部共九个系部及北苑、清河两个分院 。
学院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职业院校进行了广泛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开设园艺、会计等合作办学专业,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近些年来,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从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最终发展到全机械化操作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农业产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时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运用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例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农业病虫害防治数据,从而得出农业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中国互联网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是偏远地区均可连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等生长要素的影响,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已经出现了无土栽培、暗室培育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质量及产量。现在,农业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农作物播种、施肥、收割、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将数学期望与农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改进农业经营与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因农业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农业生产模式在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农业产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相关部门需关注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的革新,重点关注农作物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农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与此同时,涉农企业也要根据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增收。涉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比较复杂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需与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值。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积极探索数学期望理念的实际应用范围与应用方法,将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使数学期望理念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收益,使数学期望成为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决策工具。
3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在遇到农业生产与经营难题时,首先需对农业生产的相关决策目标进行判断,在此过程中,数学期望可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需重点分析农业生产决策目标是否得当,也需分析农业生产环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生产决策目标的正确性,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3.2帮助农业生产者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概率
一方面,数学期望可帮助涉农企业或农业主管部门避开不利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农业产业决策方案,也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合理地规划农产品种植种类和规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决策方案出台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及时考虑影响农业产业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运用数学期望分析农业产业和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发生概率,将有利因素最大化,保证农业产业生产决策的妥善制定与顺利进行。
农业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产业之一,其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而进入新世纪后,农业的发展也逐渐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即农业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与解决。因此,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推广与应用。
1.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1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当前,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但由于商业、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因此,要满足我国如此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1.2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干旱、洪涝、霜冻以及病虫等灾害不仅频频发生,而且其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给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大部分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才能有效减轻这些灾害所带来的损伤。
2.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
2.1改变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
现今,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要求进一步改变我国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其由个体化经营的方式逐渐转变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式靠拢。再者,我们还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农业领域的生产方式由当前的种植、养殖,发展为未来集加工、运输、营销、储藏以及各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农业经济。
2.2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还在于对农业发展新方向,即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确立。而要使得我国农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不仅要达到合理的种植力度,还要保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将农业生产与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以形成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科技领域层面。
2.3摆脱农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总量的平衡,并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摆脱当前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以确保农业产值年年有余。
3.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法律方面的制约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立法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得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比如说,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一部《农业法》是专门为农业事业服务的。再者,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主要依靠行政执法来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阶段,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任何不专业、不规范的行为,都会对下层部门的具体实施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
3.2资金方面的制约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产量也逐年提高,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要进一步有效推广与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就必须切实提高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其资金的支持。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投资的步伐却逐渐放缓,资金投入也逐年减少,这些都使得我国农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呈现一种短缺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4.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资金的支持与投入
为切实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必须要增强对其科研资金的支持与投入,这是保证农业经济有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这还是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环境、学习条件以及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当前,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较低,这些都限制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地区的人民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严重限制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研资金投入,并进一步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热情,从而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4.2树立新的推广理念
现今,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理念一般来说,都是以行政为主要载体来进行各项推广任务的,而其却常常忽视位于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农民。这一现象的发生严重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难以长久,并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推广理念,将农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主体,并靠示范与培训来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应用,从而切实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做出贡献。
4.3完善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增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对相关人员推广工作的有效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员,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管理与培训,从而尽量减低推广人员的混淆指导现象的发生。再者,对于科研与推广人员,我们要在工作中给予其适当、及时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热情,并激励他们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4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要切实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我们就必须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而要实现这些问题,对于农民的基础教育是关键。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在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推广的同时,普及农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农民们能够接受更为有效、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5.总结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究有效措施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定敏.新时期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中国农资,2013(12).
[2]詹文倩.浅谈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J].财经界,2012(08).
目前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将要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化面积逐渐扩大,既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1]
一、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数学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如果网络研修平台能被重视并且很好的利用,会减少地域差别给教师带来的不便。但是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这个平台,把它当做任务,把自己单独化,使得研修平台形式化。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专家、数学名家的视频,数学教师没有认真的看与交流,错过可以直接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2]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数学信息的搜集,大多来自教案或者课本配套书籍。在农村,不如在城市,网络资源,信息交流网络,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师很少亲自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只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或者请教老教师。[3]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二、促进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一、农村职业中学应该以人才培养和开发为支撑点
农村职业学校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参与者是农民与农业企业,农民的农产品种植经营技能和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因此,农村职业中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必须从农民和企业两方面入手。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我校原为一所种、养植为主的农业职业高级中学。根据当地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的实际,我们选择了以食用菌发展为突破口的科技服务“三农”项目。本项目开展以来取得了重大成果,也经历许多困难和波折。
二、学校内部思想的统一
是否选择食用菌的发展,刚开始时学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万事开头难,经验不足、财力不足。这是90年代尤其是西部地区学校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校仅有一个动物微生物培养用的实验室,实验室内能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器材仅有一个恒温箱。就连接种用的接种箱、保存菌种用的冰箱都不具备。学校发展添置设备的经费不足,更没有经费考虑该项目的开展。但是校领导经过反复权商,为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学校科技资源的转化,为了学校服务社会效应的形势,进一步考察和酝酿讨论,仍然选择了这一发展项目,要求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决心创出一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作出职业学校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力量滚雪球式发展
利用学校动物微生物实验室仅有的一台恒温箱,本人制作一个简易接种箱开始了食用菌(香菇)的栽培。取得了小规模栽培的成功。经过银行的严密考察评审,获得银行第一笔流动资金五万元贷款。利用该笔贷款,开始以技术输出方式向周围农户发展。培养第一个吃螃蟹的食用菌种植户,效益突显。跟随着有了几十户农户参与,学校企业规模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不到二年的时间本地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千余亩,产值达到几千万元。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呈现了出来。学校实验室设备利用价值达到极致。职业中学利用科技服务三农的效益突显。
壮大发展规模、开拓广阔市场。在食用菌(香菇)种植初期,由于本地农民小农经济意识非常浓厚,种养植观念滞后。有部分农民根本就不愿意改变其原有种植方式和方法。怕担风险,在没有看到现实的情况下,绝不会轻易转向另一种植行业。如何让他们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方法,改变他们的生产经营观念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一种让当地农民种植户双保险的方法。第一批种植户可以免费获得种植栽培袋(半成品)进行栽培。学校负责回收产品,逐步回收资金。第一批农户生产效益显现,(有的农户亩均单产达到三万多元,比原有单产值提高了近三十余倍)。本地区农户不断加入,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当地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产品数量急剧增加,销售困难摆在面前,知难而上没有退路。学校及当地种植农户组成紧密联合销售群体。几年后成都市场香菇批发规模有了几十倍的提高。本地区每天挂上“蔬菜专用运输”的车辆源源不断的直达成都。为丰富成都大都市菜篮子工程作出了很大贡献。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开发、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原始的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在经过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后,无法产生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学与学习效率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目前隐藏在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表面下的是众多误区与发展瓶颈,导致了实际操作中的失误,不仅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也导致教育信息化中的形式主义,从而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层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主要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其他相关误区和瓶颈的解决。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不关心如何使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样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就是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培训等重视不够。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已建成的校园网中,90%还都处在一种闲置、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资源缺乏
学校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它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当前教育信息化中一个严重问题就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信息化教学若要真正产生实际的、显著的效果,一定要能够持续性开展,如果只是偶尔上一两次公开课,对教学研究有一定作用,但对学生的发展,不会起着本质的促进作用。只有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情境创设工具等持续性地结合到每一节课中去,才能对学生综合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持续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有丰富的、与教材配套、可以由教师制定的优质教学资源,老师一上课,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用、调整一些资源,这样老师日常性的教学才能得以开展,大大减轻教师教学备课量和开发课件的工作量。否则的话,一节课要做一个很大的课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学期上一两节公开课,要在日常的课堂中贯彻执行是不太现实的。通常解决方法是购买教育资源库。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库产品,几乎每个产品都号称有几十到上百G的数据量,可谓是"资源丰富",但这些产品安装到学校真正使用后,教师又普遍反映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资源内容建设合理体系还尚未形成,厂商建设资源内容主要依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源,而非制作资源,并且由于其收集的资源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不相符合,造成厂商收集资源的可用性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版权意识薄弱,不同厂商之间又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使得不同资源产品出现内容雷同的滑稽局面。更为严重的是,版权意识的薄弱,严重打击了原创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造成当前教育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总之,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单凭教师个人力量的检索、设计和开发的资源,无疑于"杯水车薪";而通过购买的资源库,则由于各种问题又不能完全运用于信息化教学。
3.教师培训的观念、内容和模式的相对滞后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培训欠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紧接着是初级的应用,集中在演示型课件制作上,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深入至学科和课堂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就显得尤为紧迫。综观培训的现状,师资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仍然是两张皮。相对于硬件设备等基础建设,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表现出了相对落后,有人尖锐地指出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相当部分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某一个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甚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这就造成应用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这是导致我国当前信息化教学水平低下的直接因素。所以,探索新型的师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资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高低优劣,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的成败。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观念更新、硬件建设、资源建设、教学应用和人才培训等诸要素上讲,必须相互协调发展,缺一不可。针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这些"老大难"问题,我们应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它们,从整体上解决这些困难与瓶颈。
首先,国家、地方、高校和相关企业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为职校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系列化、层次化、实用化的切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信息化专业应用服务与指导,为学校提供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服务。
其次,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不少教育局,下属几十所、上百所学校,因为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量的优质课件、资源和素材都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各位教师手中,造成极大浪费。如何把"这部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资源与课件"有效整合起来并共享应该成为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可以避免各个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资源方面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为广大职校提供合适的、优质的、可重复使用的素材。合理地应用好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大大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另外一方面,在各学校实施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突出校本资源建设,作为当前新课程改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包括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专题网站建设等,力争形成一批校本优质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
0 引言
牛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传染性极强,但死亡率不高,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本病的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上述两种疫病如不能有效净化,必将对养殖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净化措施势在必行[2]。
1 诊断方法
1.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①取一长方形洁净玻璃板,用玻璃铅笔划成几个4cm2方格,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被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血清0.03ml。②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③用牙签或火柴杆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④每次试验用两个格分别滴加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0.03ml,分别加抗原0.03ml,用来做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对照。⑤在对照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反应正常的前提下,被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片或小的颗粒状物,若液体透明判为阳性(+),若无任何凝集物,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1.2 结核检测。①注射部位及术前处理。将牛只编号登记后,在颈中部上1/3处剪毛(3个月以内的犊牛在肩胛部进行),直径约10cm,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作好记录。②注射剂量。无论牛只大小一律皮内注射提纯结核菌素0.1ml(含2000IU)。操作时先将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稀释成20000IU/ml。冻干菌素稀释后应当天用完。③注射方法。保定好牛只,以75%酒精棉消毒术部。一手提捏起术部中央皱皮,另一手持皮内注射器向皮内注射定量的结核菌素。正确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包。如注射有疑问时,可另选15cm以外的部位或对侧重作。④注射次数和观察反应。于注射后72h观察注射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以卡尺测量术部皮皱厚度。详细作好记录。对疑似反应的牛应立即在另一侧以同一批结核菌素同一剂量进行第二回皮内注射,经72h观察反应结果。对阴性反应和可疑反应的牛在注射后96h和120h再分别观察一次,以防个别牛出现较晚的迟发型变态反应[3]。
2 结果判定
2.1 阳性反应。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0mm以上;
2.2 疑似反应。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4.0mm;
2.3 阴性反应。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0mm以下[4]。
3 污染牛群的处理
3.1 牛群进行反复监测,布鲁氏菌病污染牛群间隔2个月检测一次,结核病污染牛群间隔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发现上述两种病牛或检测阳性牛要及时扑杀,在扑杀无害化处理前应在隔离牛舍内饲养。对发现的疑似“两病”病牛、检测疑似“两病”阳性牛,须在隔离牛舍内复检。
3.2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一旦发现的“两病”病牛或检测阳性牛,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两病”病牛、检测阳性牛扑杀无害化处理前生产的乳,“两病”可疑牛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均需经高温等无害化处理。布鲁氏菌病病牛及检测阳性牛的胎儿、胎衣、排泄物均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人畜感染发病。
3.3 奶牛群中检出病牛、阳性牛后,对病牛、阳性牛、可疑牛的牛床及其食槽等每天进行一次消毒,饲养工具使用后及时消毒,粪便等排泄物应单独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整个牛舍、饲养工具每天进行一次消毒,直至病牛、阳性牛、可疑牛无害化处理完毕;对运动场地要彻底清污并连续消毒3-5天,每天彻底消毒一次。奶牛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饲槽、饲养工具、牛栏、天棚、舍内地面、墙壁、粪尿沟、分娩室等,可用2%烧碱、5%来苏儿或氯制剂等有效消毒药消毒;运动场地清扫后可用20%石灰乳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粪便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深埋处理[5]。
4 讨论与结论
应用本检测和净化方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和判断,适用于普查筛选和场区内牛的净化。筛选出的阳性反应血清,再做试管凝集试验,以试管凝集的结果为被检血清的最终判定依据,可为后续净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经扑杀病牛及阳性牛后的牛群为假定健康牛群。凡连续两次以上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可认为是健康牛群。
参考文献
[1]姜学.奶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9:57.
[2]彭宏刚,徐建平.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检测及防控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08(4):21.
《园林CAD》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开设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它为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服务。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得如何,往往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的,《园林CAD》这门课也同样如此,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以往的考试方式出现了弊端,也急需进行改革,笔者经过三个学期的改革试验,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旧的考试方式存在的弊端
本院风景园林系有80%以上的班级开设了《园林CAD》课程,任课老师有4~5位,但是考试没有统一要求,均由任课老师自行安排。因为每位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不一致,所以考试内容也不一致,有的考简单的园林小品施工图,有的考广场设计方案平面图。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每个班级学生的及格率和平均分相差悬殊,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一致,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也无法判断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也无法比较。这种考试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寻找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不能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教考分离考试方式探索
基于以上原因,本院风景园林系《园林CAD》课程组老师积极探索,尝试着进行《园林CAD》课程的考试改革,并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启动新的考试方式――教考分离。
1.教考分离的目的和意义
(1)为了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要求,统一课程标准、授课内容、教学案例、教学进度等,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任课老师的情况下,能够学到相同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课老师的授课情况,积极地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3)通过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教考分离的实施
(1)实施对象和时间
《园林CAD》课程教考分离自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三年时间,其中有三个学期共23个班级实施了教考分离,涉及学生数达1035人。
(2)试卷情况
①试题库的成立
自教考分离启动以来,经过三个学期的细化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8套试卷和评分标准的试题库。
试题库试卷结构较合理,考试内容覆盖大纲要求的95%以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园林行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不断完善。从不同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②考试内容和要求的确定
考试内容和要求包含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Auto CAD基础知识(占10%)、绘图工具与修改工具(占40%)、图层与图形界限(占10%)、图案填充与图块(占10%)、尺寸标注与文字(占20%)、图纸打印与输出(占10%)等知识点。
③题型的确定与调整
该课程教考分离实施之初,试卷题型只有一个,即绘制某个建筑或小品的一套施工图。这种试卷题型单一,考点只覆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50%~60%,学生得分率也不高。在总结前期教考分离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后期对题型做了调整,从而使题型多样化,考点明确化,考试要求细化。
新试卷题型增加到四个:绘制基本几何图形、绘制建筑小品平立面图、绘制园林植物图例、虚拟打印,共14题。
(3)考试及阅卷情况
全场考试共120分钟,考试形式采用上机考试,每台电脑的USB接口做了限制使用处理,防止学生使用U盘作弊,保证考试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阅卷时采用任课教师集体流水作业,即任课教师集中阅卷,每个任课教师批改其中一题或多题,最后进行得分汇总。
三、教考分离的结果分析
1.题型调整前结果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和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采用的是题型调整前的试题库,参加教考分离考试的学生数共532人,其成绩分布情况。位于80~90分的考生较多,占考试总人数的65%;90分以上的占总人数的9%;60~70分的占考试总人数的3%;60分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及格率为96.8%,平均分为80.7分。由此可见,考生的得分率还是挺高的,有74%的学生达到了80分以上,说明学生对园林建筑的施工图绘图技能掌握得很好。少数学生对尺寸标注和文字标注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样式的设置存在较大的问题。还有些学生对稍微复杂的园林建筑施工图认识不足,绘图时“依葫芦画瓢”,虽然形状画出来了,但是绘图不规范。
2.题型调整后结果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采用的是题型调整后的试题库,参加教考分离考试的共有11个班级503人。90分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4%,80~90分的占总人数的27%,70~80分的占总人数的21%,60~70分的占总人数的20%,60分以下分的占总人数的18%。
题型调整后9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提高到14%,比调整前增加了6%,但是不及格的学生数也增加了,从上表可以看出,得分率偏低的主要集中在第三题的“绘制园林植物平面图例”和第四题的“图纸打印与输出”。由此可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全面,也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即过于强调图形的绘制,忽视了图纸的打印与输出,而能将图纸打印出来也是企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要求,从考试结果来看,教学与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四、教考分离考试方式的几点体会
1.取得的成效
(1)通过教考分离,任课教师找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更多的技能。
(3)教考分离的实施,促使教师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改革之路,使教学工作与企业工作对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2.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和《吕氏春秋》、后魏时的《齐民要术》等。
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著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的《论农业》和瓦罗的《论农业》等。但是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十八世纪中期,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专门著作,主要是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产生的状况进行描述,以及对农业中大生产的优越性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问题进行分析,其代表著作有英国的《农业经济》等。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出现了用抽象方法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的农业经济学著作,这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向理论概括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转向研究农业经营形态问题,注重探讨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集约度和合理的部门结构。
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趋于活跃,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农场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运销和农业金融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