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发声技巧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20: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主持发声技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主持发声技巧

篇1

播音与主持是一种“对有声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具备“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语言技巧”[1]P199。播音员与主持人运用语言是否准确、得体、优美,尽管与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更离不开“自身的语言功力”[2]P4。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培养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艺术殿堂,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构成一个“语言表达课程群”,这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吐字发声”不仅是《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更应该是贯穿于“语言表达课程群”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教学现状分析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在大一开设,不仅是课程群其他课程的基础课、先行课,而且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基础专业素养的任务。该课程是本专业最具有“技术性”、“基础性”的课程,学生必须学会语音发声的“技术”,让“吐字发声”过关,再学习表达的“艺术”,让“语言表达”借助“技术”营造“态度和情感”,在“技术”、“态度和情感”双过关的前提下,再学习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完成广播电视播音。所以“吐字发声”是专业基础,表达技巧是对“吐字发声”的应用。但事实上,想在大一一年内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发声习惯,将“吐字发声”学到位难以做到。实际上,多数学生带着一些遗留问题进入大二学习“语言表达”,甚至在随后的大三、大四乃至毕业工作后都无法彻底解决某些语音发声问题。“吐字发声”这个“技术性”极强的学习阶段往往草草收场,学生毕业后“带病”上路,此后没有“吐字发声”专业教师的“售后服务”,大一的遗留问题会长期持续下去而得不到解决。

目前该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定位不准、教学方法欠妥、实践教学设计不足等问题;《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作为后续课程,着力完成“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的教学任务,忽略对先行课《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最基础课程的跟进照应和持续加强,未能在各门后续课程教学中持续不断地强化学生对先行课程知识体系的运用能力,同时忽略了先行课程对后续课程必然的深刻影响。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的教学存在明显缺陷,普遍的情况是,针对一种发音技巧,教师依照书本上的理论讲解后,以示范为主进行教学,学生主要靠模仿来学习,有时学生在个别词语的模仿中勉强记住了教师的示范发音,但不能触类旁通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音错误后并不知道错误的原因,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反复练习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声训练比较枯燥难学,学生的兴趣难以持续下去,克服困难的决心欠缺。这都需要教师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还需要完善、成熟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并强化课堂学习的效果,特别是普通话语音教学的“吐字发声”,必须建立在持之以恒的艰苦训练的基础上。就像习武者、体操运动员不坚持操练功夫就会荒废,戏剧及歌唱演员多日不练习发声唱歌就容易走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不坚持发声训练,“吐字发声”的技巧就会生疏。学生对坚持课外发声训练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因为懒惰而对晨练发声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语言表达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很不利。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整合“语言表达课程群”多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宏观性教学研究,从“吐字发声”入手,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先行课的合理定位,确认该课程的“吐字发声”教学具有显著的知识技能性、长期的实践操作性,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艰巨使命;明确该课程对课程群后续课程支持、支撑的课程地位,以及后续课程要承担起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技能进行操作训练和长期实践的任务。整合课程群资源,科学地规划课程群内部深层结构的序列位次,强调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内在的连续性、逻辑性,在凸显每门课程个性的同时,以切实打造“吐字发声”基本技能作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并贯通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为提高课程群的建设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而共同奋斗。

其二,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课程群,师生共同遵守的宏观性、综合性、可行性教学改革方案,将《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课程的“吐字发声”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和操作实践作为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内容。在课程群构建的四年专业学习的时长中,始终贯穿解决“吐字发声”技术问题的教学与实践,确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普通话达到专业规定的一级甲等水平,尽量消除学生语音面貌的各种瑕疵,减少学生步入社会、在职场竞争和未来发展中在“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隐患”。

其三,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研究与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吐字发声”理论与技巧应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得到运用、检验和加强。例如成立课外专业学习小组,进行“吐字发声”训练,形成互帮互学风气。“吐字发声”课外训练不因《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的结束而终止,应贯穿在后续课程的课内与课外学习中。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进行晨练发声,通过日积月累、艰苦训练,提高学生的“吐字发声”技术能力。以“齐越朗诵艺术节”、“夏青杯朗诵大赛”等重大赛事的备赛为抓手,进行长期的节目打造与“吐字发声”训练,发挥重大赛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作用。举办“美文诵读大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不定期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吐字发声”与语言表达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精选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进行课内外朗诵和表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文化素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增进“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母语文化素养。有教师提建议应该让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媒体实习,“到一线去锻炼和感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P111,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广播电视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播音主持工作者是直接面向受众的最重要的角色”,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就是规范性、示范性”,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示范引导、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4]P201。从这个意义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该将培养学生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而且应该确认,在专业教育中,“吐字发声”作为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有“技术性”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表达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欣欣.浅谈播音主持人语言技巧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2(10).

[2]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51 — 03

前 言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1〕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1.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的“播”还是亲切自然的“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了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2.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2-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的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曾有人开玩笑的说,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很不错,哪怕到各个楼盘去卖房,那也是销售业绩遥遥领先的佼佼者。话虽是玩笑却也合情合理。的确,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 。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暨南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世纪,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知识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但知识的运用却越来越综合。优化课堂教学,再一次的被强调和重视,这其中也包括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课堂。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

钦州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自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为社会输送了近百名毕业生。在这几年里,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为探索泛北部湾地区播音主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断努力着。

1. 《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我们先从《普通话语音》课入手,调整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了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了课时利用率。我们还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了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我们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我们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要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2. 《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了两者的相通之处。〔2〕于是,我们尝试着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不仅减轻了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了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的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姊妹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要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老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老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此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所以,我们再次强调: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的融合于《播音发声》的教学中。

3. 《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的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的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了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之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办法。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3〕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得如何,我们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止目前,我们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去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的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我们致力于为学生多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4. 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了以上3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以外,我们还在其他方面采取了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例如:(1)在技能课教学时,我们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位同学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位同学成为了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同学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位同学的授课和辅导。(2)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的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之中提高了作业质量,这也是我们教师希望看到的。对学生的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结 语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必将使播音主持专业继续屹立于学科之林,必将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

篇3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声乐艺术是非常古老的形式之一,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也从最初的独立艺术变为能够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要求和精神要求也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声乐艺术同日新月异的舞台节目有着较多的相通之处,而节目的主持人同样决定了节目质量的高低。因此,对声乐艺术在舞台节目主持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以及声乐艺术同其他艺术的相互融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舞台节目主持者对于节目的重要作用

(一)主持者是舞台节目的形象代言人

所谓形象代言人,也被称作形象大使、形象代表,主要指凝聚、代表晚会或演出人员的整体形象,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社会、群体以及艺术形象等。舞台节目的主持者要想担任好形象代言人,首先需要塑造一个良好的自身形象,其中包括外部形象、内容形象以及语言形象和综合形象。外部形象主要是指主持者穿着、化妆以及眼神、表情、步法等形体动作必须符合舞台要求,做到别致、新颖、大方又不失文雅、庄重。内容形象则是指主持者在主持过程中要做到情感饱满、反应机敏、想象力丰富,恰当拿捏观众情绪。语言形象则是指舞台主持者在节目主持中所使用的主持词需言简意赅,通过语言为观众塑造形象,使得观众的吸引力被充分凝聚,调动观众的思维和情绪。综合形象则要求主持者做到形体与心理统一、体验与表现统一、自身与节目统一,真正起到节目主持的作用。

(二)主持者是观众的艺术导游

这里所说的艺术导游指的是舞台节目主持者应该能够像导游一样,引导观众对舞台节目进行欣赏。而要想做好观众的艺术导游,节目主持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对于舞台晚会的各个节目充分了解,熟悉各个节目的内容、演员阵容、音乐风格、艺术特色等,就好像是旅游导游要对每一个景点都熟知一样。其二,要对舞台晚会的各个节目充分热爱,将观众带入观赏情境,并保持新鲜感,不能老生常谈。其三,要将自己的主持语言融合解说语言,适当的对每一个节目做些提示,激发观众的兴趣,引发观众的观赏欲望。其四,主持者要做舞台节目的“知音”,不说行外话,引导观众同样成为节目的“知音”,达到以情动情、以心拨心的主持效果。

(三)主持者的文化桥梁作用

文化指的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中物质文明中包括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中又包含有宗教、艺术、哲学等多个子系统。因此,舞台艺术要想更加的符合人们的要求、吸引人们的眼球就必须展现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而节目主持者则充当着重要的文化桥梁的角色。首先,主持者的主持词也需要具备连接词的作用,让节目同节目间建立起文化纽带,形成完整的文化链。其次,主持者是节目和文化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能够使观众同节目二者之间形成互动。这些都对主持者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有非常高的要求。

二、声乐艺术在舞台节目主持中的具体应用

(一)语音的规范应用

嗓音是人类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声表演的“乐器”。也就是说,舞台节目主持人之所以能够融入声乐艺术主要是因为主持和声乐都产生于相同的生理机能。说话的声音与唱歌的声音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二者都是用同一个发声要素、从同一个结构发出声音,发声需要经过呼吸、振动和共鸣,再经过咬字器官形成清晰的语言,使得主持与唱歌能够独具特色。声乐演唱者与主持人都属于有声语言的工作者,声乐是音乐同语言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是在人语言的基础之上增加旋律,所以,如果去掉旋律线条,声乐艺术自然可以运用到舞台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中。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节目主持,都对语言语音的规范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除了特殊地方的主持人以及声乐演唱者使用方言外,其他大多数都需要使用普通话,做到音量大、音色美、穿透力强、音域宽。

(二)气息的正确应用

发声的基础是呼吸,声音的动力是气息。呼吸能够决定人发出声音的强弱、高低以及音色等变化,正确的气息运用为发音、吐字与共鸣提供可能。如果没有呼吸的辅助,其他的发声要素也都起不了作用。所以,具有流动性、持久性的声音与气息的支持有着直接关系。声乐艺术表演中,表演者的呼吸方式与正常人在生活中的呼吸方式是有一定区别的。声乐艺术表演所使用的呼吸方式更深更广,这种呼吸方法被称作“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舞台节目主持者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也提倡使用这种方法呼吸,达到气托声出、声把情传的效果。“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为良好发声提供了动力,可以根据实际节目的需求,有效的控制气息。充分保证舞台节目主持人发声的气息量。其中,要想完整的表现主持词,主持者还需要掌握一些“换气”的技巧。

(三)适度的共鸣

声乐艺术表演和舞台节目主持要想动听优美,都离不开共鸣器官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应有的共鸣效果。这里所说的共鸣器官主要指的是能够将人发出的微弱基音共振扩大的人体器官,是人的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对声乐艺术表演人员而言,要想发出好的声音首先需要掌握科学的发音方法,有效的调整发音、气息以及共鸣三个要素,使得声音得到润色。舞台主持人在进行节目主持的时候,需要保证自身发音的悦耳清晰,也必须要运用到适当的胸腔、口腔、咽腔、头腔和鼻腔的共鸣。用好听的音色、富有表现力的声音给观众传递节目信息,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

(四)体态语言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体态语言其实是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主要指的是人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声乐艺术表演者以及舞台节目主持人需要通过体态语言来向观众传达作品以及节目中蕴藏的情感,使得观众感受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的节目信息,实现对声音语言的补充。通过体态语言能够综合传递节目及作品的感情和内涵,因此就需要主持人以及表演者不仅在有声表现上掌握技巧,同时还需要在肢体、动作、身姿和眉眼上注入鲜活的表现力,达到灵活大方、大气自如的效果,满足观众对于节目的审美要求。

(五)情感的表达

声音的灵魂是情感,如果声音中没有情感表达,节目和作品都会变得非常苍白。让观众感动是艺术表演所期待的效果。如果表演者在演绎作品或者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毫无情感投入,观众便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好比一个人,想要给大家快乐,同大家分享好心情,但是自己无法快乐起来,那么自然无法将别人打动。所以,情感的表达对于节目和作品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声乐艺术来讲,声乐艺术表演者需要将音乐和语言相结合,让人们感受到表演者丰富、真挚、细腻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作品的催化剂,能够使声音技巧不那么苍白。舞台节目主持者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不仅需要将情感融入到节目中,同时还要注重声音技巧的运用,声音技巧的前提和基础是情感,同时,声音技巧又反作用于情感。主持者通过停连、语气、重音以及节奏进行情感表现,这同声乐艺术中演唱力度、音色、节奏和休止的意义是相似的。

(六)二次创作作品

声乐艺术表演者演唱作品、舞台节目主持者主持节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创造性很强的劳动。然而,为了节目的整体性,并不是每个声乐艺术表演者或节目主持者都需要在每个作品或节目中进行创作。对于他们来讲,创作主要是他们在提前准备的基础上,在表演作品或节目主持的过程中有感而发的东西,也就是对于作品或节目的二次创作。就声乐艺术的表演者来说,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对所要表演的作品充分熟悉,将歌词以及歌谱等熟记。其次,要对作品进行有效的分析,把握好作品中的各个情节,了解作品中的每个角色,挖掘出作品中蕴藏的深刻情感内涵。最后,要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对作品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情景再现。而舞台节目主持人在对节目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其一,熟悉节目,提前了解节目背景,对于主持词中的语言读音标准掌握,对于稿件要提前熟悉。其二,重视节目分析,从所主持的舞台节目的中心思想、情感内涵合理布局稿件结构,确定主持基调。其三,同样要注重情景再现。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舞台节目主持和声乐艺术表演有着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二者均是多种艺术技巧综合表现的艺术,要想将歌唱好,将主持做好,扎实的发声技巧非常重要,但是更需要表演者和主持者从实际出发,提升个人文化底蕴,丰富生活经历,正确的把握各种节目和作品的基调,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结语

声乐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和众多其他的艺术形式通过相互结合发挥出声乐艺术本身所特有的优势。本文主要从舞台节目主持者对于节目的重要作用入手,分析了声乐艺术在舞台节目主持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艺霄.声乐艺术在舞台节目主持中的应用[J].民族音乐,2011,(03):53-55.

[2]刘晓冉,胡水欣.声乐艺术在电视节目主持中的技巧应用[J].科技风,2011,(06):221.

[3]孙婧.声乐艺术在电视节目主持人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李建结.电视综艺节目舞台叙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篇4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40-02

一、在教学中语音发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对于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合理的运用发声方法,并准确、科学的掌握发音技巧,进而在作品表达中和业务实践上有完美、出色的表现,是播音专业学习的规范要求和重要基础。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解决学习者在语音发声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成为了延续语音发声课程需关注的首要方面。

(一)在具体表达中语音发声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习播音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家都怀有志向与抱负,期待能够胜任并最终走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殿堂,施展自我的专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但当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语音问题后,便感到困惑,在学习中既没有捷径,又很难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纠正和突破,从而影响了在具体表达中专业拓展和进步。尤其是方言地区的学生,若要学好播音专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语音发声的问题。

以“前后鼻音”易混淆和词语“轻重格式”发音不当为例进行分析。有些学生in、ing区分不清,由于不清楚这两个韵母音素的舌位变化,从而完全颠倒了两个韵母的发音,如:“英雄”误读成“因雄”,“亲人”误读成“清人”等,从而颠倒了字义,影响了整个句子、乃至是整个段落的表达。再如在词语轻重格式的使用上(轻重格式的定义:词语的轻重格式表现在声音上,是音节和音节之间轻重、长短、快慢和疏密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恰恰是构成语言节奏的基础[1]),如:“地道”这个词,若作为‘中重格式’出现,即表示名词-地下道的意思;若作为轻声词出现,则表示真正的、纯粹的意思;如果轻重格式使用不当,变会影响到整个句子句义的表达和句子流畅性、节奏感的呈现。因此,语音发声问题的及时更正和解决至关学生在具体表达训练上拓展和突破。

(二)在主持业务上语音发声存在的问题

在主持业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在语言中准确流露具体的情绪色彩,这种情绪色彩既体现在语言中,也体现语言使用的声音和气息中;具体来说,规范语音发声的方式、方法,要求字如颗粒状、字字如珠,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应用和训练方法,是一种规范要求的方式;但在具体情况中还应根据具体变化来分析,在话筒前和镜头前时就要根据具体内容要求、语气基调、节奏变化等予以恰当、合理的表现。

以声、韵、调的表意功能为例进行分析,在日常练习中,很多学生通常把语音发声的练习当做是一种机械、单调的重复式学习,认为是技术活儿,熟能生巧;其实不然,在发音过程中思想情感的投入及丰富的内心体验,才能语音发声学习环节灵活起来。以‘白杨’一词为例,阴平声,中重格式,给人以向上挺拔的感觉;再看‘垂柳’一词,先阳后上,先短后长,给人以向下、飘柔的感觉。[2]在主持义务课程的训练中,更要找到语音发声与业务训练之间的关联,给语音发声注入感彩、“美”的外形,而并非机械用声;要加强学生在平日广播电视业务课程训练中语音发声的训练,能熟练运用的准确的声音形象表现不同内容。

二、语音发声延续教学的必要性

《语音发声》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年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播音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之一,同时将伴随播音、主持创作全过程的学习;在现今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中,良好的语音面貌也能从侧面反映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由此可见,延续‘语音发声’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字正腔圆必能事半功倍

对于学习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否准确合理的掌握语音发声的技巧,是决定其在日后语言表达和业务课程的学习中能否让声音更富有感染力、表达更趋于完美的前提条件。尤其在即兴口语表达中,很多同学语音发声的各种问题便会显露无遗,这样不仅失去了语音的准确性,也影响了整体语义的清晰呈现,事倍功半。例如,在某新闻节目中,新闻主播将‘新闻三十分’误读为‘新闻三十婚’;在某体育新闻中,将‘美国职业男篮的球星’误读为‘美国职业篮联的球星’等语音错误的情况,这也就恰恰暴露了语音发声在即兴口语表达中的缺失,在无稿情况下,陷入语音不清晰的僵局。所以在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就要格外加强语音发声的练习,强化学生意识,坚持运用正确的吐字发声方式,字正腔圆必能事半功倍。

(二)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语言传播规范性的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声音的传播使者,也是播音专业学生心之向往的职业,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范度就更加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张颂教授在《播音语言规范化三题》中说道:“播音员和主持人用的是一种语言,必须用一种语言规范来规范,这是无法逃脱,不能回避的问题。”[3]这就说明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想要拥有音色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的声线,就必要在专业基础语音发声上加强要求,不断提升。

有声语言的规范性除体现在吐字用气的准确性外,还必须体现在声音的润泽饱满、明亮清晰;音色的富于变化,带有美感;美的东西才会更有表现力,更吸引人; 对于有声语言表达来说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会影响到受众的理解能力,同样会影响到整个节目的美感。

三、语音发声延续性教学工作在推行上存在的问题

(一)推行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

语音发声课程为大学一年级一整年的专业课程,分为‘普通话语音篇’和‘播音发声篇’上下两部分;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语音发声作为学生第一学年的主要专业课程,用整一年的时间去理解、掌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慢慢体会,从这个角度而言却有其合理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反复琢磨,也仍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第一学期讲‘语音篇’,第二学期讲‘发声篇’,把语音和发声当做两个互不干涉的内容的分别讲解,无形中割裂开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鉴于这种情况,就应该在教学计划和内容上做出调整,可以“发声来带语音”,首先进行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鸣控制、喉部控制等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宏观上建立对于《语音发声》课程的认识,同时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中也都能有所收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易到难的展开语音发声的学习。在建立自信和兴趣的基础上,再有所重点、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语音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章节的学习;在发声课程中,还要注意以“表达来带发声”的特点,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发声是失去意义的、盲从的训练,是不可取的。同时在发声课中,也可让语音问题较少的学生尽快过渡基础表达的阶段,从而事半功倍,提高语音发声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语音发声采用的大、小课结合的教学形式,大课以讲授理论为主,小课则分组进行针对练习,学期为一年。在课时及授课形式上,这样的安排虽存在其合理性,但在课程内容的延续性上则无法保障,语音仍遗留问题的同学,就会对他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带来不便。所以,可将《语音发声》这门课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继续穿插安排在学生后续的学习阶段中,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语音问题,为日后学习营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克服普通话教学单一教学方式的探讨

语音发声的教学以往多集中在字词、诗歌、语段三个层面展开进行,在实际教学中则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字词或句子上,对于无稿状态下的表达就略显吃力,语音问题也就会频繁显现出来;因此在平日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加强学生在无稿状态下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让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的教学更贴近于一线用人的标准,兼备专业性与实用性,从而让这门课程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5

吐字归音

当完成口腔控制后再来试着说说“一”,声音是比以前响亮了。可是有些朋友依然存在吐字不清、含混吃字的问题,为了让字音清晰、饱满、有力度,我们现在来进行吐字归音的练习。要掌握吐字归音,就要先了解汉语音节的结构。在吐字的过程当中,对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分别叫做出字、立字和归音。

即,一个汉字(音节)bɑo=字头 b+ 字腹ɑ + 字尾o。

想象每一个汉字的吐字发声过程是一个枣核形状,两头尖中间鼓。三个部位有不同的要求:

字头出字,要求叼住弹出;

字腹立字,要求拉开立起;

字尾归音,要求弱收到位。

吐字发音的规范化,是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关键。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篇6

夯实良好的发声基础

“字正腔圆”作为播音吐字的最高境界,一直是许多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做到吐字归音的准确规范、气息的自然流畅、共鸣的发声方法、重音的准确把握、停顿的节奏韵律、语调的高低升降以及节奏的整体把握。语音规范是基础。播音吐字的清晰度要求高,但不能有“磊块”,不能“蹦字”,字音要流畅过度,听来如潺潺溪水,迂回向前,生动活泼。

吐字的准确规范

播音吐字应准确规范,这是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播稿时应做到准确规范、清晰集中、圆润饱满、流畅自如。对于吐字,应有“枣核形”的整体处理,即为刁住弹出、拉开立起、弱收到位,珠圆玉润不散扁,这是对声音基本色彩要求,发音与吐字两方面都包括在内。声音要润泽,不干涩;吐字要颗粒饱满;声音不散,字音不扁;这就是“圆润集中”的含义。我们整个广播电视节目都是为了激励人们的精神,丰富人们的知识,愉悦人们的身心,因而,播音员的声音不仅要朴实,而且要明朗,使人产生。

气息的控制

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在播音和主持时,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情况都有直接关系。可以说,要控制声音,驾驭语言,就必须学会控制气息。所谓“控制气息”,就是要学会胸腹联合呼吸方法。

“气乃声之本”,表明呼吸在发音过程中起着提供动力的作用。掌握适当的呼吸知识和呼吸技巧,对节目的播出很有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利用腹式呼吸吸气量大和胸式呼吸的补气作用,尽可能加大吸气量,呼气时,则利用适当的控制手段,保持呼气的均匀,增加发音时间。即为:无声吸气,换了就用。虚实结合有弹性。发音吐字要有韧性、有弹性,能刚能柔,有虚有实。由于性别和性格的不同,一般说,男声偏刚健,女声偏柔美。如果颠倒了,就使人感到不舒服,这是男女声比较而言。但是,无论男声或女声,都不能一味地刚或一味地柔,都要求在本身基础上的能刚能柔,刚柔并济,随着意与情的要求而灵活运用。

共鸣的发声方法

用气推声的发音方法虽然可以省力,但要发出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响亮悠远的声音,还必须在用气推声的基础上,学会共鸣的发声方法。人的声道主要共鸣器官有口腔、胸腔和头腔。这三个共鸣器的作用各有其妙处:口腔共鸣能使声音结实清晰,胸腔共鸣能使声音浑厚洪亮,头腔共鸣能使声音高亢明亮。

重音的准确把握

重音在口语表达中,它有强调重点、突出主要情感的作用,正确使用重音,是准确表情达意的关键。把握重音的关键是找到重音的确切位置,这就需要明确讲话的重点,弄清话语主旨,真正把握每句话的表意重点――表意的重点词语往往就是重音的位置。同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的移动,表意的重点就会发生变化。

停顿的抑扬顿挫

停顿是指语言顿挫,它在口语表达中至少有两个作用:首先,停顿起着标点符号的作用,它作为话语中换气的间隙,它既是表明上句话的结束,又是下句话的前奏,以此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而且,停顿能使口语抑扬顿挫,它以间歇的长短、一定时间单位里次数的多少,形成讲话的节奏,给人以韵律美。

语调的高低升降

篇7

加强基本功练习。声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播音的效果,良好的播音发声需要从呼吸的控制、口腔的控制和共鸣的控制来进行。呼吸控制能够直接决定在播音主持时说话节奏的掌控。可以胸腹联合呼吸作为基本的呼吸方式,吸气时需要打开两肋,呼气时要持久、稳定,换气时到位,句首换气。口腔的控制就是播音发声里的吐字归音,其根本要求是字正腔圆。可以通过提颧肌、挺软腭、打牙关、松下巴来实现。而共鸣的控制是扩大发声的效率、提高声音的质量、提高声音表现力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是对声音进行美化和扩大。在掌握练习普通话的技巧中,可使用串珠法、绕口令正音法等方法训练。

提高艺术修养。首先是培养播音情感。播音主持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言语活动。只有富有情感的播音主持,才会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教育性、诱导性及鼓舞性。播音情感取决于创作的世界观,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对自己的世界观不断地进行改造。生活和群众是播音情感的来源,形象的思维进程也能够引发播音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既能够产生新的思想和目标,还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培养文学气质。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仅需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气质。因此,平时要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学气质与修养。这样在主持节目时就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能够在无形中吸引观众注意力。只有在节目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气质巧妙地融入其中,才会为节目增添无穷的魅力。

向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学习。一是向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学习,这是较便捷、有效的学习手段,学习他们的发音、风格。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崔永元,他的语言质朴、具有亲和力。这样的语言风格契合观众的需求,能够缩短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如此的语言才能做到高效传播,才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二是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具有了自己的个性,才能做到别具一格。播音员主持人的个性是自身的声音、形象及文化修养、个人感悟、生活阅历等在传播过程中与栏目的风格、与观众审美的融合。同时,自己的风格要建立在高尚的人格之上,在语言传播中构建自己独创构思、独特视角、独到见解与独具特色的言语表达与气质形象。

(作者单位:峡江广播电视台)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3-02

众所周知,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语言载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及不同感彩通过普通话这个语言载体传递给受众,用有声语言去推进节目进程的人。在这个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要不断地解决生理和心理、气息和声音、感情和技巧、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以及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播音发声是完成这一传递过程的基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重要窗口、有声语言的工作者,通过动听悦耳的声音和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给受众带来“音声”之美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日常的普通话用语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环境因素对他们的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而动机和态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知道,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交际和思维离不开语言环境,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①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习发生的“地点”或“空间”。在最低程度,一个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学习者行动(使用工具、收集和解释信息,与他人交互作用等)的环境或空间。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因此学生在其中可以探索、确定目标和学习的环境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说,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rentG.Wilson,1995)。那么创设适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播音发声专业学习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模拟节目现场实训,以真实唤醒学生的自主反应。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播音发声是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在情感、气息、共鸣、咬字器官的相互作用下,使有声语言的美感质量具有一定提高的技巧性活动。在真实节目的演播空间里,面对话筒,保持良好的音声状态,是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功。播音员通过话筒传达出的声音之所以悦耳动听,自身的嗓音条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元音发音的掌握程度。在普通话的声韵调中,韵母的主要音素就来源于元音。所以即便是一个“ā”音的练习,在播音发声的课堂教学中都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节目的氛围。每次课上,教师都要设置这样的环节——请每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确定双重角色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主持人,去主持属于自己的5分钟“练习”节目。“自己练”和“当众说”对于学生来讲,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的刺激不同。在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面前,经常性地当众演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最初的“消极紧张”迅速调整到“积极紧张”,完成从紧张—怯阵到熟悉—喜爱“当众演播”的状态。例如,在掌握了元音“ā”音发音要领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自己练习的环节都要在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面前,完整清晰地设定不同情境,发出具有不同感彩的“ā”音,然后请其他同学针对所学评价此学生发音的优劣,最后请教师来做总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潜能被最大化地唤醒,也使得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轻松的方式加以消化,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分组、分时、分量练习,以动口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口腔是制造语音的场所,舌位和唇的着力位置至关重要,到位的舌位和唇形是字音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圆润和饱满的保证。为了使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在练习过程中,要考虑腰腹肌肉是否参与到发声的过程中。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才能做到在话筒和镜头前自如地用声。要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和发声状态,课上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意义的积极建构以及课后大量的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导致质的变化。在创设情境中,学生要达到无论什么心理状态下,都要具备话筒前积极的创作心态、良好的播讲状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必须迅速达到活跃状态。而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巩固练习才能达到这种状态,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间的社会交往(对话、协商与合作)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很多研究者指出,合作学习和合作问题解决小组提高了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的机会。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有机会组成探究团体,他们在其中进行讨论和解释,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理解(e.g.,NCTM,1989,Palincsar &Brown,1984)。②因而,合作的环境如果得到正确的使用,能够鼓励更持久的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建构。因为受出生地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语音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痕迹和特色,气息的状态也受习惯和性别的影响。即便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和实践指导后,学生掌握了方法,但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才能够把正确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养成练习习惯非常重要。而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分时、分组、分量进行训练。例如,对于山西籍的学生来讲,前后鼻音不分是普遍现象,那么并不是相同问题的学生在同一组别进行练习,而是要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山西学生先穿插到没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中进行刺激模仿督促练习,学生自己能够进行个体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其他学生对这一个体的表现进行理论分析,共同刺激,共同反应。实践证明,这种定期把不同问题的学生穿插起来,相互刺激、相互反应的效果很好。再比如,要加强学生的早功练习,“一日之计在于晨”,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能养成睡懒觉的习惯,每天早晨,不分寒暑,都要喊嗓子、练形体。而每次早功结束后,学生都会把问题带进课堂上,请教师帮助纠偏;对于在练习中出现的学生相互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一并拿到课堂上,经过教师提炼,总结出是属于共性的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从而更为科学地进行播音发声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教师要注意,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完美解决的时候,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调整。因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那么教师就要避免学生个体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学生个体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反而导致注意力减弱,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究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信息来源应是丰富的,并允许学习者使用不同的表征模式以适应他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之外,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要求每位学生定期到学院视听部进行视听作品的欣赏;定时阅读专业期刊,例如《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月刊》以及各种专业论文,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扩充性、研究性学习;固定收看优秀的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结合学习内容,介绍收视相应的电视栏目或节目,提高专业基础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意识。各级各类“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核的重要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及时总结,安排参赛学生谈感受、说经验、讲挫折,与校内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对于毕业实习返校的学生,安排他们进行“临行前的啰嗦”,讲述一线实习、创作过程的各种体会,与在校学生答疑互动,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意识、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奋进意识,提供最直接、最“平等”的信息,变压力为动力,由意识促行动。

综上所述,了解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因素很重要,本文针对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环境因素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它可以提示我们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可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培养合格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期望播音主持专业界同行对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所涉及的因素作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期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更加深入。

篇9

1、传媒专业包括编导专业,表演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

2、编导专业要准备的课程有:命题演讲、即兴评述、故事创作、电视节目分析、语言表达、编导思维;

3、表演专业要准备的课程有:基础训练、作品选择、朗诵技巧、演唱技巧、发声方法、作品分析、小品表演、即兴表演、基本功训练、身体协调、舞蹈;

4、播音与主持专业要准备的课程有:播音与主持概论、普通话语音及发生学基础、播音创作基础、文学作品朗诵、新闻稿件播读、即兴口语表达、演讲与辩论、节目策划与主持语言表达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教学离不开交流,而嗓音是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以嗓音为媒介进行知识传播。嗓音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生理功能,又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职业工具。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业工具的优劣往往决定着职业功效的高低。教师具有优美的嗓音,是教学活动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反之,沙哑、低沉的嗓音,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然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用嗓频率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用嗓的知识,加上教学环境污染较重(如吸入粉笔灰尘),极易造成教师的嗓音损害。据《教育研究》杂志介绍,教师中70%以上不同程度地患有喉炎及声带疾病,比歌唱演员的声带疾病患者比例高得多。这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用嗓过度或用嗓不科学造成的。

然而,包括教师自身在内的许多人尚不重视嗓音的健康问题。一方面,教师的声音嘶哑、喉咙肿痛往往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许多教师日常不注意用嗓态护嗓,不知道引起嗓音不适的原因,更不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嗓音保持良好的状。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发声训练,或用声习惯不良,或发声方法不当,极易造成嗓音的损坏。现代社会需要高质量的语言交流,因此,改变教师用嗓不科学的局面,甚为紧迫。

教师的嗓音保护与训练在国外一直倍受关注。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教育学院,嗓音训练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一大重点,学院负责嗓音训练项目的詹姆斯。威廉姆斯先生说,“不给教师做有关嗓音技巧的培训,就好比培训外科医生而不给他们讲解手术所需的器具一样”。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拥有专门的嗓音保健机构,为包括教师在内的众多职业用嗓人员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我国,职业用嗓人员的嗓音保健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地区也成立了嗓音研究协会和嗓音研究室。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来说,这些工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经过任何用嗓技巧的培训。很多教师还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职业的嗓音使用者,对嗓子的发音技巧、养护常识、疾病预防知之甚少。本文将从这一现状出发,简明扼要的介绍国内外关于“科学用嗓、美化声音”的教学经验,将播音发声、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和训练手段运用于说话发声训练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教师用嗓特点,简便易学、见效较快的科学练嗓和嗓音保健方法,使教师们学会科学用嗓,合理护嗓。

一 教师咽喉常见病症

教师由于长期用嗓,使咽部组织疲劳损伤,咽部有明显的异物感,出现充血、疼痛、多痰等症状。讲课用嗓时间过长、频率过高,或用嗓发音强度过大,均会使咽喉部组织疲劳损伤。教师咽喉疾病症状以声音嘶哑为主,早期嘶哑时轻时重,休息后声音可恢复正常,若用嗓过多则易哑,咽喉有不适感、异物感,感觉到有分泌物粘附于喉腔,说话时需先将嗓子“清理”一下,重者嘶哑呈持续性,甚至失音。

教师出现与嗓音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疲劳发音、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

疲劳发音是当一个人发音时自觉喉部有紧缩感、挤压感,甚至已经出现声音嘶哑时仍需继续发音,或喉部有疼痛感、烧灼感、梗阻感等还继续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医学上称为疲劳发音;声带小结是一种慢性喉炎,从声带边缘长出结节状突起物,多为双侧声带出现;声带息肉也是喉部常见疾病,常常附着在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的边缘,主要由长期发音方法不恰当或一次过度发音引起。声带息肉和小结均可以使发音时声带关闭不全,导致声音嘶哑,并且由于声带重量增加,导致发音疲劳。如果教师们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用嗓护嗓知识,将大大减少患上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二 声音的基本特性

1 声音的基本特性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是需要通过声音的,每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通过声音,播音员播音、主持人主持节目、朗诵都要用声音来进行表达。因此,我们所有的有声音的表达都叫有声语言的表达,统称为语言的表达。

声音包括几个元素,音高、音强、音色,这么几个因素决定了声音的特性。高音,让听者觉得紧张,感觉坚锐,我们的老师当学生在讲话,环境嘈杂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提高自己的声音,把音高抬高;中音,也就是每个人讲话最舒适自然的音区,发音不高也不低,让听者觉得特别厚实和明亮;低音,说话的时候各方面特别松弛,不费劲。这就是音高的基本概念。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即音量的大小,为了大声说话,就要把音量放大一点,小声说话,就把声音缩小一点,以一口钟做个形象比喻,用力敲的时候,它肯定就响一些。我们说话也是一样,用的气力大,声音就大;不怎么用气,或者只是用一点点气,说话的声音就小。现在高校大多多媒体教室设备齐全,教师们可借助了话筒的力量把声音放大很多倍,因此了解相关概念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借助话筒,灵活运用音强,可以省下很多力气。

音色,即声音的色彩。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特点,我们与生俱来的声带、喉咙、口腔、鼻腔等的构造都不一样,因此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音色。音色和音高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变换声音色彩是为了适应不同内容不同环境的需要。

2 教学用嗓发声与日常讲话发声的区别

日常发声是播音朗读以及我们讲话发声的基础。教学用嗓发声和日常用嗓发声的区别在于:日常说话的发声是非常自然原始的发声,而在教学中则应该运用实声发音。由于教师讲课是比较系统化的内容,是日常说话的提炼,因此用嗓不同于日常发声的随意零散感,而应有一种教学的状态,即用实声说话,用自我感觉最舒服的声音,不能用小嗓或者虚实声,通过自如的声区使发出来的声音既不吊,不挤又不压。形象的说,教学用嗓是介于说话音域与唱歌音域之间,也就是高于日常说话低于唱歌的声音。

三 用嗓技巧与重视嗓音保护

用嗓技巧是播音专业发声的技巧。通过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呼吸控制等使嗓音美化。而在高校教学中,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通过嗓音来完成的。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与每个人的习惯性用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习惯用声就是比如有的人平时就习惯高声或大声说话,不管听众与他距离远近或周围环境的安静、嘈杂都大声叫嚷,不分场合,而有的人平时习惯低声或小声说话,不管听众多少,不管场合,永远是柔声细雨,轻描淡写。而这些不良的习惯性用声都阻碍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顺畅性和流通感,达不到要求的目标,因此掌握正确的用嗓技巧是重中之重。 转贴于

1 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用声

作为教师要有用嗓的意识。所谓用嗓意识,即能够明确自己的语言目的。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的目的是将所知传递给台下听课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根据讲课环境的大小、听课的人数、教学设备(有无话筒)等来灵活调节自己的声音三要素。

学会用气说话是教师用嗓的重要技巧,即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气就吸得深一些,用舒展的“饮开水式呼吸法”将气吸入腹部站定;吐气说话时,加大气量,将各方面状态都紧张起来,反之控制吐气气量。学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节控制自己的声音。一般来说,教学用嗓中要注意学会留有余地,老师上课的内容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说到重点部分的时候,声音应该比一般的时候要抬高,音量加大,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性的用声,才能在教学课堂中把握得度收放自如。

2 及时调整传播状态

作为播音员,几十年的功夫养成了话筒前的标准姿态,与平时生活中说话状态完全不一样,稍有改变,从话筒中传出的声音状态便会有所改变。教师用嗓也是一样,教师讲课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有接受你传播信息的对象,讲课时把声音调节好了,还要注意随时调整状态,通过状态来激发自己的传播欲望,过度低头或仰头都会改变声腔的形状,影响发声,正确的发声姿势是不论坐与站,腰都要保持直立。状态好姿势正的时候声音表达也会清晰自如。

3 话筒的正确使用

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开设,讲台上有了话筒,给我们的教学用嗓提供了方便,削减了噪音的损耗,每位老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有话筒讲话,噪音轻松、舒服、不累。

如何正确地使用话筒呢?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把握对话筒的远近距离。当我们讲课离话筒特别近,声音就可以特别省,音量就可以稍微减小。那些平时有习惯性高声叫嚷说话的老师就没有必要再鼓足力气大声说话了,话筒起到了扩音的效果。然后要学会随时改善自己的音色。通过话筒我们可以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反馈到耳朵里来,从而及时辨别出自己的声音是否好听,是否悦耳。话筒可以美化声音,清唱和用话筒唱歌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个特点,使自己的声音达到一个较为合适亲切的状态,使学生更爱听,也使自己的声音不受到损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声音调节好。话筒功率有大小,根据不同环境来调节话筒大小达到传播目的,而教师的本声不需要有所改动。每种话筒都有其功率标准,胸麦相对来说功率小,如果教师所在课堂很大,学生很多,这样的选择是不恰当的,不管你离话筒多近,使劲叫嚷也是没有作用的,达不到授课效果还坏了嗓子。最后应该学会控制在话筒前的音量和吐字。话筒不好的时候会出现杂音,越嘈杂的时候,就越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和吐字,我们经常遇到卟话筒的声音,是因为说出的某一个字的字音是送气音,比如“婆婆”的“婆”,对着话筒说“婆婆”,就有“卟卟”两声,离得太近,卟声越大。学会控制说话的气量和呼吸,讲课不需要如同生活中远距离喊人的时候那么深吸气,自如的呼吸,通过一定功率的话筒调节,不仅很好的做到嗓音的保护,同时让听众觉得舒适亲近。

4 嗓音的保护

话筒前生活中课堂上完美的音色是需要保护的,不仅平时说话要保护,生活中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马虎不得。

第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播音员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晚,第二天早上去播新闻时就会觉得嗓音疲踏,用声便不如嗓子舒服的时候用起来顺畅轻松。人在休息的时候,声带也会跟着一块休息,不发声说话和彻底进入睡眠状态时声带的休息程度是不一样的,前者只是没有用嗓,但并没有达到休眠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刚起床的时候不要发过强过高的声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嗓,慢慢的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切勿大声叫嚷。

第二注意饮食。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生冷油腻食物,上课之前休息好的同时还要少吃一些带刺激性的东西,比如现在流行的麻辣烫、烧烤等,经常吃会减少嗓音的明亮度,使声音晦暗不堪。

第三谨防季节更替。嗓子最不舒服的季节是秋冬交替之时,因为秋天特别干燥,而暖气和空调也是嗓音的头号大敌,吸气的时候空气冲刺到喉头疼氧难耐。因此熟悉了这样的环境之后,老师上课时注意要随时喝水,可多泡一些罗汉果,甘草茶,起到护嗓的辅助作用。

第四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有很好的消炎作用。

第五坚持锻炼身体,预防感冒。感冒是坏嗓的又一大敌,重感冒常常引起扁桃体发炎或声带炎,影响发声,若发现发声器官有了疾病就要停止大声说话或过度用声,及时就医,如果轻视,会造成发声器官永久性损伤。

最后学会开嗓技巧和用嗓疲倦之后的修复技巧。这个老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暂时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方法替代,是话剧演员和播音员通常用的方法,即发出任何一个单元音的口形,比如“阿”,用自己最极限的低音发出,打出如气泡的声音。在嗓子很累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个修复的作用,让声带得到休息。用嗓之前同样可以作为开嗓音,打得越响当当的时候是声音最舒服的时候,也是声音恢复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这个技巧,可以在同学们讲话或做题的时候及时的做一个嗓音的修复,或者用嗓之前的一个启动,以便更好的保护到声带,并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授课播讲的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