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0: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计学研究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非常必要。如何进行精确的课程定位与设计、筛选精彩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达到“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的宗旨。
1.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有最新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通过对企业反馈信息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学生职业素养仍不如人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来推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课程教学设计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关注
2.2.1课程的定位和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法律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领域,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2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会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形成文化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分为认识、体验与思考三个阶段,将理论引导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养。
3.课程教学内容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引导
3.1课时及选用教材
本课程共计34个课时,每节课45分钟,分13周进行授课,其中单周2课时,双周4课时,考查2课时,观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相关历史视频2课时。教材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2课程内容整体说明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知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体验模块的任务是通过两个具体项目任务近距离接触文化,进行文化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从思想层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能力,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3.3课程具体项目(任务)要求
结合教材及市场、学生需求,依据历史分期及参观体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见下表:
4.课程教学方法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每一个教学项目(任务)都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道具,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PPT,同时借助音频、视频播放来辅助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观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浓厚的人文情怀。
4.1师生互动式课堂
以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每次课教师都会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识记三字经、成语故事解读、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的课堂氛围。
4.1.1识记三字经。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教师讲解三字经。通常铃声响过学生还不能立即进入课堂状态,所以教师应边讲解边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学生转换脑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解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字面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教师引申为学生讲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诉学生璞玉要经过雕琢、打造,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做人也是一样,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4.1.2成语故事解读。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学生完成。每次课教师都会指定两名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脱稿口述成语故事,说清讲明史实缘由,不仅是事实的讲述,更要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分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早已了解,但是细节性的知识大家并非熟知,通过课堂成语故事解读,学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带孟子从坟场搬到紧邻屠夫的镇子,继而又搬到学校附近,为孟子创造了积极求学的良好环境才铸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时学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经典诗句,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增添文化素养,提高个人认识水平。
4.1.3学习传统文化。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75分钟进行讲授,在多媒体教师中辅以生动精彩、逻辑清晰、内容简洁的PPT,让学生将视-听感受融为一体。在第一次课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时,师生共同观看奥运会的视频、图片、宣传语、文字等相关内容,引发大家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观看蕴含悠久历史、辉煌成就的奥运会开幕式素材的同时,感悟祖先劳动生息的广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1.4提升职业素养。是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独立完成。教师随即点名提问,问题涉及到本次课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学生结合课堂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引申至改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上。在讲完秦汉时期文化这一内容后,教师点名让学生结合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赞叹如此浩大的陵园工程时间近40年之久,征发近80万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对设计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业表示极大的钦佩。当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但是依然能创造出号称“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留给今人众多的遐想与崇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学生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是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场,启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过程。本课程在体验模块上共安排4个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PPT汇报。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就简要介绍了首都博物馆的情况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游览,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汇报参观感悟。首都博物馆是北京悠久历史的浓缩,其中展现当代文化、艺术和建设成就及城市未来发展,馆藏中有丰富的珍贵文物,学生身处其中既可以学习历史及科学知识,又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会向学生发放任务单,告诉学生体验式式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探访文化古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体验,制定参观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协作进行参观,制作PPT,汇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欣赏馆藏陈列品,这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文物标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学生切身的感受会引领他们进入忘我的传统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打造魅力课堂,让学生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结:
本课程教学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悟传统、理解文化,并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序言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团队中的团队成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思想观念、信心勇气、品格意志、传统习惯等个性上存在着差异。要提高协作的效能,加强认同管理至关重要。
1团队认同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性”;二是“独特性”,即时间跨度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人对自我身份同一性的执着寻求,是自我人格确当性的艰难求证,是人对作为一个社会性存在之人性整全性、健全性理想的永恒的理解、追求和合理表达。自我认同实际上是自我不断重新确认自己的过程,是把握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获得生存理由和生存意义的方式。寻找认同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是一个直接参与政治、法律、道德、审美和其他社会实践的过程。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同的形成和定型的过程。自我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对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定位,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当代著名社会政治哲学家,加拿大的查尔斯·泰勒教授认为,自我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立场,使自己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一旦失去这种承诺和自我确认,人们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判断事物对他们的意义[1]。安冬尼·吉登斯认为管理学论文,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潜在情感承诺,意义的认知框架就不会创造出一种信念,而信任、希望和勇气都与这种承诺相关联;创造性意味着在涉及预先确定的活动模式时,能够创新地行动或思考的能力,它与基本的信任认同紧密相关[2]。
团队认同就是当个体对于团队的信仰达到自我参考和自我定义的时候。Trail&Anderson(2002)检验了八种动机(替代成就、获得知识、审美、社会交易、戏剧/兴奋,逃避、家庭、和运动员物理技能评价)对运动团队认同变异的解释力,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动机解释了认同超过59%的变异”论文服务。
人们认同团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效能感。一个人如果其自我概念部分基于团队的、职业的,或组织的认同,那么他或她参加团队活动带来的团队认同将会阐明并肯定他或她的自我概念。总之,人们对团队的认同越多,他们越有可能经历特定的心理回报,比如高度授权的感觉。如果团队内缺少了很强的共享认同,团队成员很可能消极地评价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当问题或错误表达发生时很可能假定是竞争情形而不是合作情形。如果团队认同很显著,团队成员往往倾向于更忠诚、更信赖,更可能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话管理学论文,可以减少误解,并可能潜在地促使信息流动,致力于维系的团队联系并促进团队福利。
2知识生产的新趋势
知识生产就是知识的生产。2000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个人、团队或组织成功地生产新知识和实践的境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商业化的发展,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吉本斯(Gibbons)等人的研究,当下的知识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相比,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知识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传统知识生产是在专业学术背景下进行的,而新知识生产是在应用语境下进行的。
二、知识生产由于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如项目建设、事务管理等)解决的需要,因此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质。
三、知识生产的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和“异质性”的特征,不同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如学者、研发设计者、生产工程师、熟练技工和社会科学家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如网络公司就是知识生产团队往往是异质性很强的团队。
四、知识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社会问责已经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
五、对知识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学术本身规范的要求,同时要兼顾智力、社会、商业和政治利益等各种因素。
吉本斯把传统的以学科和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而把新出现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I。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知识生产的“超学科性”、.知识生产主体和场地的多样性、知识生产的反思性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多样性为知识生产模式II的显著特征[3]。
知识是通过群体合作被创造和应用的,因而知识最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关,但是这一事实却长久以来被视而不见。知识生产要充分考虑了知识操作对组织及社会背景的强依赖,尤其强调人际互动以及社会资本的作用,把焦点放在更关注行为并将其置于实体性社会关系之上管理学论文,由此将知识生产统一在网络化的实践共同体之中来进行讨论,从而自然消除了传统的组织学习研究当中人为设置的藩篱。网络化实践共同体涉及多个社会共同体间的协作,它们有各不同的规范、文化价值观、认知偏好等,因而知识生产只有在至少能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员之间才可能进行,这恰恰反映了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属性。因为知识只有在导致行为产生的情况下才会体现价值,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它处于被知道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到。行动、理解和沟通间的相互关系是知识生产的关键,参与互动的方式则居于知识生产的核心地位。创造性的经验是个人价值感并因此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支撑。如果个体不能创造性地生活,那么无论是因为他们被强迫重演故伎惯例,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有效地与周围的个人和客体形成紧密的联系,“公民冷淡”和“犬儒主义”就可能发生。知识生产包含了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又包括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认为新知识的产生得自于知识的连续转换—即以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所组成的一个无终点的知识螺旋之中。
3知识生产新形势对团队认同管理的启示
在以时空分离(跨越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抽离化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制度反思性(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对之作出阶段性修正的敏感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下,彼得·什托姆卡在《信任》中指出,当代在进行着两种社会学范式的转变:从对行动“硬的”、功利的、工具性的、实证主义的想像(以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为例)向行动“软的”、人文主义的、有意义的想像(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解释学、文化研究为例)的转变;从把行动看成完全理性的、始终算计的、一贯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花费(“经济人”)的想像向对人的更丰富的图画——包括情感的、传统的、合乎规范的以及文化元素:价值趋向、社会联系、依恋、忠诚、团结、认同——的转变[4]。面对以知识生产模式Ⅱ为标志的新的知识生产组织——成员背景、身份、专业、文化差异性很强的团队的出现,同样需要我们加强团队认同的概念、内涵、前因、结果和测量评价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进一步反思团队管理的行为与艺术。总体来说管理学论文,我们要从团队的构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的培训、团队的激励、团队的沟通、冲突的管理、团队的决策、团队的领导、团队的文化作系统的思考,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合作意识,以达到1+1>2的管理绩效[5]。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愿景、目标激励。美国学者沃伦本尼斯指出:“伟大的集体是充满活力的乌托帮,是人们的期望所在”论文服务。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寻找意义。使每个团队成员感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如同寻找圣杯那样伟大。所以对团队愿景、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使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接受团队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对团队的认同。
二、制定团队合作规则。即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与他人相处时必须遵守的标准。如支持规则、沟通规则、协调规则、反馈规则、监控规则、团队领导规则、团队导向规则等。团队成员熟悉这些规则,可使团队内部运转畅通、关系融洽更加容易。
三、提高组织声誉。中国人尤其看重面子,高声誉的团队会使团队成员觉得很有面子,进而满足受尊重的需要。致力于提升团队的整体声誉,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心理需要,增进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
四、提升管理者素质。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更多地体现在对团队管理层的认同。因而加强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将会极大地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
五、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文化。通过打造平等民主、协作创新、学习融合为特质的团队文化,提高团队成员的学习认知能力、沟通分享能力、系统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团队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5)
[2]:安冬尼·吉登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3]:MICHAELGIBBONS.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
[4]:[波兰]彼得·什托姆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中华书局,2005(4):1-22
1收稿
接收国内外论文,欢迎先进性(创新)、科学性(设计合理、数据可靠和统计方法正确)、实用性(对科研、临床等有指导意义)及可读性强的文章。内容包括基础和临床科研、医疗、护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研究论著、最新成果和技术方法、临床药学、述评与综述等学术性论文。
论文应表达准确,重点突出,文字简练。研究论著、文献综述、述评6000字左右,临床研究、短篇论著3000字左右。简化汉字按1986-10-10国务院批准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书写。具体写作要求见投稿网站《投稿须知》。
2投稿要求
所有文稿均采用我刊网上注册投稿,由相应单位作政治和保密审查。作者需将《单位推荐信》及《版权转让协议》寄至本刊编辑部,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等情况,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并加盖公章。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过的文稿可以再投稿,但必须注明。《版权转让协议》、《单位推荐信》可以在投稿网站下载。
文稿内容要求:(1)论文内容真实,文责自负,数据准确,无泄密;(2)参考文献确系亲自阅读,核对无误;(3)同意《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作文字性修改;(4)临床研究必须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对任何涉及人体的研究均应注明得到受试者知情同意;(5)投稿将意味着作者将出版及上网权转交给《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保证无一稿两投;(6)每位作者均需在信末签名负责;(7)研究论著自请统计学专业工作者(文中有统计学处理时)及英语专业工作者审核后投稿以缩短发表周期;(8)一旦发现一稿两投(指主要内容相同),将予以退稿并追究其有关责任,同时2年内禁止在本刊。研究生论文,必须经导师修改,并在《版权转让协议》上签名认可。文稿被接受且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审修意见修改定稿后,请作者按要求经网络上传。
3稿件处理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文字性删改。不采用的稿件于3个月内通知作者,请自留底稿。稿件退修则表明已被我刊初步接受,请勿另投他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优秀研究原著、研究综述经主编或审稿专家推荐,可提前发表。论文刊出后,赠送当期杂志。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15.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15.01-2015.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15.03-2015.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5.04-2015.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71-02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course
LU Ping SHI Jingjing
School of Pharmacy, TCM of He′nan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course was reform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from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animal;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是研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理论及实践知识的一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目的是使学生接受动物实验中基本技能的训练,熟悉和掌握一些常用动物实验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进展,实验动物科学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其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1]。但是,与西医院校相比,在中医药院校对学生动物实验等方面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多数中医药院校本科阶段的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只在药理学、生理学等课程中分散学习了动物实验的相关内容,因此造成学生们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方面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也使部分高层次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科研水平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以至于与现代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要求形成反差[2]。因此,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开展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的教学,满足培养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需要,一直是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思考的问题,自我校开设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以来,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1 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
1.1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发现,虽然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大多是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本科阶段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也多少做过动物实验,但大部分学生动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很差,许多学生连大、小鼠如何保定都不会正确操作,对实验动物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急需提高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因此,虽然在本校该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但很多研究生导师都要求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以便为之后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基于所培养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加上课程学时的限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动物实验方法为主,主要向学生介绍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科学研究中的动物实验方法及动物外科实验操作方法等内容,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尽量多地安排不同类型的动物实验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动物的相关知识为辅,主要向学生介绍实验动物的概念、分类、选择,动物模型、常见实验动物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因素等内容,从而使学生们在今后从事动物实验时,能够从实验目的和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和应用各种实验动物。而对与研究生以后科研工作关系相对较小的实验动物育种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1.2 适当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
根据学生以后进行科研实验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实验很多都与药物有关,药物的配制以及剂量的确定对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十分重要。因此,增加了常用中西药物或试剂浓度的表示方法、给药溶液的配制与换算、不同种属动物间剂量的换算、人与动物用药量的比例换算等内容。另外,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位论文是检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而在本科生阶段,学生缺乏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有的同学甚至连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都不会写,或者很不规范,因此,该课程还增加了动物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运算,常用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及应用,实验报告与论文的撰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结合相关实验项目让学生及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进入实际科研工作之前,对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以后能够迅速准确地开展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1.3 介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方面发展前沿内容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补充和课程有关的一些开拓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例如:讲解传统屏障系统特点的同时,介绍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独立通气笼具设备(IVC)的特点以及在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饲养和饲养中的应用情况;讲授传统动物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中,介绍基因导入技术、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知识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当中的应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发展前沿的这些最新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 教学方法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对于今后从事科研实验研究的研究生们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实践性强,而课时有限,为了满足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课件中尽量补充大量的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图片及影像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矛盾。但是,多媒体教学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而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4]。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练习,在每次理论教学完成后,都会安排与之相关的具体实验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安排上,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为1∶2,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例,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在部分章节中尝试引入自主授课式教学[5]或PBL教学[6]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程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①平时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占总评成绩的30%。②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实行一对一考试,试题由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实验操作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指导教师根据完成的情况评分。占总评成绩的60%。③撰写相关综述或小论文。要求学生查阅与动物实验或实验动物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独立完成小论文。如果在批改过程中发现互相抄袭、内容雷同的,成绩均为零,并令其重做。该部分占总评成绩的10%。通过这些考核,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4 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对我院2006~2010级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该课程得到了导师和学生们的认可。通过课后反馈了解到,课程中加强动物实验操作技术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的认识,有助于今后科研工作中对于实验动物的有效利用。同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讲授完相关理论内容随后就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安排对强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操作技术的掌握非常有效,学生的问卷调查满意度达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还存在着教学课时不足,实验场地偏小,实验教学仪器台件数不足等情况[7-9]。今后,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还需继续努力改进、扩大知识面、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还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凤奎,王纯耀.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3-4.
[2] 章敏.中医药院校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1):846-847.
[3] 蔡红兵.研究生论文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04-105.
[4] 寇冰,陈朝阳,宋国华.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339-340.
[5] 何惠宇,满云娜,王星.自主授课式教学在成人口腔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10-111.
[6] 姚领爱.关于开展PBL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09, 21(7):34.
[7] 陈树君,张秀夯,陈玲,等.病例情境模拟考核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06,114.
【Key Words】Dental Anxiety; Cognition; Dental Extraction; Pain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19-02
普遍认为牙科焦虑(dental anxiety, DA)与创伤性的牙科经历有关1,然而很多有过负面牙科经历的患者并不存在DA、一些有严重DA的患者并不能回忆起创伤性的牙科经历2。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对牙科治疗过程感到无法控制、无法预知、感到危险的主观感知与牙科焦虑有关3。对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牙科经历与认知哪个能更好地解释牙科焦虑的发生。
1 对象
选择2011年3月至6月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外科拔牙的患者225名,其中男性89名、女性136名;平均年龄29.94±8.76。
2 问卷内容
2.1 一般人口统计学调查: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
2.2牙科治疗经历
A这次拔牙前,是否曾亲身经历过牙科治疗?是、否
B经历过的牙科治疗过程是否造成严重的疼痛?是、有一点、否
C经历过的牙科治疗过程是否令人恐惧?是、有一点、否。
2.3 认知
在拔牙期间,最令你害怕担忧的事情是什么:担心麻醉效果不好;不知道牙是否好拔;担心产生后遗症;担心牙医技术不够专业。患者可单选、多选也可不选,选择的条目的多少即为所得分值。
2.4 牙科焦虑量表4
此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由患者在候诊时填写,量表内容包括看牙医前在家时、候诊时、麻醉前以及拔牙前的感受,分数在四至二十分之间,用来评估患者拔牙前的焦虑程度(Dental anxiety,DA)。DA>=11为焦虑组,DA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患者在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牙科治疗经历方面的差异,分析它们之间是否相关;采用非参Mann-Whitney Test分析焦虑与认知是否相关。
3 结果
3.1 225名被调查者中有过牙科治疗经历的患者116人占51.6%,DA组42人,非DA组74人;无牙科治疗经历的患者109人占48.4%,DA组43人,非DA组66人 。经卡方检验P>0.05,牙科治疗经历与DA的发生无关。
3.2 DA组中有过疼痛的牙科治疗经历的患者17人占20%,非DA组21人占15%;DA组中有过令患者恐惧的牙科治疗经历的患者28人占33.3%,非DA组12人占8.3%。经卡方检验:疼痛性的牙科治疗经历与DA无关(P>0.05)、令人恐惧的牙科治疗经历与DA有关(P=0.00),r=0.368。
3.3 采用非参Mann-Whitney Test比较DA组与非DA组患者认知之间的差异,结果Z=-2.037,P=0.042
4 讨论
4.1 牙科治疗经历对DA的影响
关于DA的形成Rachman提出:亲身的痛苦经历、亲眼目睹创伤性事件、听说过看牙医可怕的事件1。许多临床试验也证实牙科治疗经历对DA的发生有影响5。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尽管有一部分DA患者能回忆起创伤性的经历,而一部分严重DA患者并不能回忆起或从未经历过任何创伤性的牙科治疗经历2;无牙科治疗经历的患者术前DA值更高6;术中疼痛对术后的焦虑无影响7;此次研究也表明,牙科治疗经历与DA的发生之间无差异。可见,牙科治疗经历与DA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相关性。
4.2 认知对DA的影响
从前面分析可知疼痛性的牙科治疗经历与DA无关,而令人恐惧的牙科治疗经历与DA有关;对用药、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和牙医感到无法控制、无法预知、危险的、缺少信任的认知与DA之间存在相关性。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认知理论被引入DA的研究领域3。它侧重于患者对牙科治疗过程的看法与了解,如患者对用药、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和牙医技术是否感到能够控制、能够预知、安全的和能够信任的。国外有研究也表明,在术前给予患者关于牙科治疗过程的相关信息,让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有所了解、能对术中用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治疗结果有所预知,患者的焦虑程度会大大减低7。此次研究也表明令人恐惧的牙科治疗经历更能让患者焦虑。这说明对疼痛的恐惧比起那些实际的疼痛经验来说,更能影响DA的发生。
4.3 医护人员的职责
通过对患者“在拔牙期间最令人害怕担忧的事情”的调查可知,“担心麻醉效果不好”占35.6%,“自己对治疗过程不清楚、不知道牙是否好拔”占32.4%,“担心产生后遗症”占21%,“担心牙医技术不够专业”占7.3%,无任何担忧占3.7%。尽管口腔医学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而人群中的牙科恐惧水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未呈显著的下降趋势8。上面数据表明在控制患者焦虑情绪方面,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从自身出发,术前给予患者相关牙科治疗过程的信息,向患者解释物的使用能很好的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术后给予一定保证,让患者感到是安全的、无危险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技术水平和强烈的自信,让患者对医护人员充满信任,减少患者DA。在此基础上辅助其他药物性或非药物性抗焦虑措施将患者的DA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让患者舒适就诊。对患者的满意度、牙科保健服务的使用度和顺应性、促进家庭保健和口腔健康都会有积极的作用9-10。
参考问献:
[1] Rachman S. The conditioning theory of fear-acquisit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Behav Res Ther 1977; 15: 375–387.
[2] Oosterink FMD, De Jongh A, Aartman IHA. Negative events and their potential risk of precipitating pathological forms of dental anxiety. J Anxiety Disord 2009; 23: 451–457.
[3] Abrahamsson KH, Hakeberg M, Stenman J, etal. Dental beliefs: evaluation of the Swedish version of the revised Dental Beliefs Survey in different patient groups and in a non-clinical student sample. Eur J Oral Sci 2006; 114: 209–215.
[4] 杨少清.改良牙科焦虑量表及牙科焦虑病因的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论文,1994;29-30
[5] Kim YK, Kim SM, Myoung H.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in impacted third molar surgery patients.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2010;38: 274-286.
[6] Kaakko T, Murtomaa H. Factors predictive of anxiety before oral surgery: ef. cacy of various subject screening measures. Anesth Prog 1999;46:3–9.
[7] Ng SKS, Chau AWL, Leung WK. The effect of preoperative information in relieving anxiety in oral surgery patients.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2004;32:227–35.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尽管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川。
循证医学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模式,其核心是所有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必须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之上,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将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培训引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希望能与传统的医学教学互补,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医学生适应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始终以全球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指导自己的实践,使他们在打牢“三基”的基础上,再添自主知识更新的“翅膀”,不断成长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培训在7月初学生进人通科实习、临床轮及科研课题时开始.分为三个阶段.时间约2年。第一阶段:约3个月,进行循证医学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培训。第二阶段:约9个月,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课题的实践。第三阶段:约12个月,撰写论文。
预期效果是:通过培训的学员具有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医院初步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利用该模式初步培养一批具有循证医学理念的科研人才储备队伍。
为了解培训成效,总结培训经验,完善培训质量,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主要对循证医学的知晓度、运用循证医学的能力、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川。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现将反馈意见整理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南京市鼓楼医院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该培训选择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学习的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及三年制的临床医学硕士生、博士生,采取自愿报名、随机录取的方法,选择两批共60人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培训,每批培训时间为两年,分别为2005至200年,2006至2008年。
(二)方法
为总结引人循证医学教学的经验和成效,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在培训班开课前发给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结束后在学员完成研究生论文答辩后收回。重点收集学员在培训前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培训对临床、科研的帮助、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对培训的意见反馈等情况,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两批问卷回收率为86.7%,学员绝大多数认为该培训对他们的临床和科研课题有帮助。
(一)学员个人基本情况
学员中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占46.2%,三年制硕士占46.2%,三年制博士占7.7%;培训开始时处于实习期间的占57.7%,处于临床轮训期间的占11.5%,处于课题研究期间的占10%。
(二)培训前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前学员100%知道循证医学的存在,其中通过老师授课时提及知道的占53.8%,通过学校或医院的相关讲座或培训知道的占34.6%,通过查阅文献或资料时涉及知道的占23.1 %;培训前其所在院校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占19.2%,接受过循证医学知识培训的占26.9%,自学过循证医学知识的占38.5%,在医学学习过程中有老师应用过循证医学教学的占61.5%。
(三)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后100%的学员认为有必要将循证医学引人医学教育。经过培训,学员在临床实践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指导医疗(88.5% ),在课题研究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数据分析(72% )。学员认为比较恰当的培训时机为课题研究阶段和临床课程阶段(均为46.2% )(表1)。
(四)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
通过培训,61.5%的学员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2.0%的学员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6.9%的学员认为该培训对其毕业课题有帮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查新等)(72%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4%);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64%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0% )。在毕业课题中应用循证医学较多的阶段为综述及论文撰写阶段(69.6%)和实验室或临床研究阶段(47.8% ) 。
所有学员均有意愿在将来继续学习循证医学,96.2%的学员愿意在将来进行循证医学研究、推广以及教学工作。
(五)反馈意见
学员对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满意率均在50%以上,不满意率较高的有社会实践安排(42.3 % )、实践课程设置(34.6% )、师资队伍建设( 26.9% )(表2)。
对培训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42.3%的学员认为其毕业课题中能应用循证医学的科研项目太少,34.6%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不够全面.15.4%的学员认为培训与科研、工作之间会出现矛盾如时间安排冲突等,7.7%的学员认为师资队伍不够强。
学员的建议有以下方面:①针对不同阶段的学员规划不同的培训重点;②一些基本理论已经学习过,希望减少理论课程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分组实践教学;③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循征医学,增加循征医学实践机会;④在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阶段最好能有老师的跟踪指导。
三、讨论
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学教育,指导医师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医学教学阶段即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研方法,当他们进人临床学习后才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医疗实践。这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培训试图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培训与临床学习相结合。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学员在培训后应用最多的是基本方法和技能(统计、检索、查新等)、相关数据库和医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说明这些内容是培训的优势,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未来培训应保持优势并不断完善。
(1)为各学校提供一套机制合理、符合学生需求、具备学术跟踪研究价值的基于体能测试结果分析的体育选课指导系统。
(2)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特征建立体能测试指标体系,将运动项目与体能测试结合,推进我国体能测试数据的合理分析利用和研究,同时加快各校的体育教改步伐。
(3)本系统具备长期跟踪研究的价值,通过体育项目与体能测试的匹配结果的长期跟踪,可以不断调整匹配算法的精度,从而使得体育项目的指标体系模型更加合理、准确,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料;对学生偏爱的体育项目以及学生的成绩可以跟踪研究,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预测提供依据。
(4)具备数理统计功能以及反馈评价、调节功能。
二、研究内容
对设计和开发基于体能测试结果分析的选课系统的相关模型研究、设计思想、实现技术的描述主要通过5个部分进行描述。
(1)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和研发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简单介绍了将要研究的内容、课题要实现的目标、选课制的教育思想来源、网络选课系统的现状分析以及本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目前学生的自主选课方式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方面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体质状况,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各个课程教学大纲的主旨。同时学生每年参加体能测试,这些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质状况的数据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使得教学大纲、学生的体质素质、教学管理三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
(2)首先通过介绍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模型的构成以及数据来源的处理,建立学生体质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然后介绍了运动项目的指标体系,运动项目指标体系是通过体能测试的大类指标体系来划分的(见表1),同时关联学生的运动项目成绩作为另外一个调节指标建立的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二者之间匹配体系的建立机制,它主要是对学生体质指标的每个子项与运动项目子项匹配、学生体质测试指标整体与运动项目整体匹配,并比较各个匹配结果,找到匹配中最大可能性的结果。建立了上述指标体系后需要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建立指标体系的价值以及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3)介绍了基于学生体质测试的体育选课指导系统的实际需求。通过系统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系统功能需求、系统性能需求等几个方面,阐述符合多生源、专业特色明显、体育选课落后特点的体育选课系统的实际需求。
(4)介绍了基于学生体质测试的体育选课指导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的设计。
学生登录选课系统后进入选课子系统(如图1所示),此子系统提供的功能包括选课系统、成绩查询、教学质量测评、选课历史分析、信息维护、新闻公告等几个模块。
点击选课系统后进入选课界面(如图2所示),学生可以根据运动类别选择课程,此处运动类别是根据运动项目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考虑到学生可以针对体能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类别,以提高体质中较差的部分,同时也可以通过智能提示功能匹配出最符合学生体质素质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提高体质。
学生可以点击课程匹配则仅匹配当前的课程,如果点击智能匹配则会匹配运动项目指标体系中的所有运动项目,并推荐出三种最佳的选课方案。考虑体育课一学期只能学一门,此处一次选课只能选择一门课。例如学生选择编号为22的篮球课程时,可以点击课程匹配功能,则系统会通过单项匹配与综合指标匹配,并将匹配结果通过曲线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显示当前课程与最佳课程之间的匹配相似度,其界面如图3所示。
(5)介绍基于学生体质测试的体育选课指导系统的具体实现。包括体质测试成绩与运动项目匹配实现、选课系统整体实现、应用部署实现等。其中主要介绍了通过体质测试指标体系与运动项目体系关联分析的模式匹配方式,以及选课系统的热区计算算法、匹配距离算法。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利用体能测试结果指导学生选课与教师教学,并且通过数字化方式予以实现,这将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笔者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行业,接触软件工程行业时间短,因此本文重在通过体育专业知识建立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计算机实现研究理论,以下方面是以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1)系统建立体质测试分析工具,可以根据地区、年段等统计学生的体质测试走向,并能通过学生历史体质测试曲线,预测未来的体质测试曲线。
(2)建立该系统并应用到体育选课中后,系统能够通过长期跟踪研究使得运动项目标准曲线更加精确,同时能够做到长期预测匹配。系统目前只能匹配出当年的选课计划,未来可以考虑实现通过学生的体质测试提出选课计划或者运动计划,例如学生在选篮球课时,如果学生的耐力与速度不够,提示学生首先选择提升耐力的运动项目,然后选择提升速度的运动项目,最后才选择篮球。通过这样的长期规划指导学生选课,可能会使指导更加精确。
参考文献
[1] 孙伟伟,龚喜娟. 2005年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冬训体能测试成绩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S1):108-109.
[2] 孙庆伟,陈欧,马宏敏.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实践与探索,2010(2):259-260.
[3] 李侠功,王海飞.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0(1):66.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59-0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西安市城区随机选取3个城区,每个城区再随机选取2个社区,从所抽取的6个社区中各随机抽取居住5年或以上的常住女性居民120人,共650名(剔除有明显严重急、慢性疾患和肥胖遗传史者70人),年龄50~60岁,平均年龄(54.1±2.6)岁。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2.1.1问卷的设计过程1)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肥胖成因、评价肥胖及与问卷设计有关的文献资料。
2) 专题小组讨论。选取10名研究对象,根据设计好的讨论指导进行专题小组讨论,收集其膳食营养及体力活动情况,包括食物的种类、数量及活动类型、频率、每次活动时间以及他们参加各种体力活动的原因和存在的障碍等内容,为问卷的设计提供依据。
3) 追踪调查。(1) 膳食调查:采用每天食物称重法对小样本人群进行调查,其中包括2个休息日和5个工作日。每个受试者由一位调查员负责,调查员负责称取受试者食入的每一种食物的生重、熟重以及摄入的量,并对受试者餐后盘中剩余物如菜汤进行称重和记录。对于在餐馆就餐者,则采集与其所吃食物相同的样品,根据样品的食物成份,利用其他受试者家庭做过的同一种食物的各成分的生熟比例取代其生熟比例[1]。
(2) 体力活动调查:由调查员对小样本人群从工作、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三个方面进行直接跟踪调查,调查受试者在一周内的体力活动情况。包括各种活动的类型(如站立、行走、搬运重物、散步等)、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等。
4) 专家访谈法。根据以上所得到资料设计好问卷后,选择从事体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医药卫生以及营养研究方面的专家,向他们征求意见,请他们对编制的营养及体力活动行为方式问卷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并对该问卷进行效度的主观性评价。
1.2.1.2问卷描述1) 膳食营养问卷。膳食营养问卷收集的是被调查对象在调查时的前一天的膳食营养情况,收集内容包括:一日三餐中膳食的种类和数量等。每一问题后列出空白项,以填写没有包括的食物种类。还询问了“平时最喜欢的食物类型”及“每周平均进食的次数”和“平均每次进食的量”、“平时加餐的食物种类及数量”等。
1.2.1.2体力活动问卷体力活动问卷收集的是被调查对象在调查时的前一天的体力活动情况,收集内容包括:体力活动类型、频率、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等。每一问题后还列出空白项,以填写没有包括的活动。对于每一种活动,还询问了“上星期共参加的天数”、“平均每天参加的活动次数”、“平均每次的活动时间”、“活动时呼吸和心跳加快的程度(a.没有b一点c较快d.很快,用于确定活动强度)”等。
1.2.1.3问卷的预试验问卷初稿完成以后,在调查员讲解下,选择某一个社区30位居民认真填写。同时,对每一种被调查到的食物和每一项体力活动依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1年编著的《食物成分表》[2]和《营养学》[3]附录1各种身体活动热量消耗表,计算出每天的能量摄入量与消耗量。针对以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问卷进行初步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然后再选取另一社区的30位居民进行填写,再根据填写情况进行修改。前后共进行预试验三次。
1.2.1.4问卷的验证1) 问卷的可靠性验证。在同一人群中,采用重复实验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比较两次调查结果的一致性。
2) 问卷的有效性验证。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将问卷发送给7位专家,向他们征求意见。问卷效标效度的评价,首先要确定一个效标,然后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与效标的相关程度,评价问卷的效度。
采用经检验信、效度均较好,符合本课题要求的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大面积调查。发放问卷650份,有效问卷557份,问卷有效率为85.7%。
1.2.2体格测量法[4]身高和体重指标严格按《体育测量与评价》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
1.2.3数理统计法将获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进行描述统计及U检验处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1) 体重指数[6]: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当BMI:18.5-23.9/为正常; BMI :24-27.9/为超重; BMI ≥28/为肥胖。
2) 中国营养学会1997年4月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对中老年女性的营养膳食的能量摄入与体力活动的输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了中老年女性的热能摄入与消耗的计算方法。
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3]
成年女子:A=0.00586*身高(cm)+0.0126*体重(kg)-0.0461
总能量消耗的计算公式:总耗能=每一项活动消耗的热能和*体表面积*(1+6%)或(1+10%)
3) 剩余能量(Kcal):剩余能量=总能量摄入―总能量消耗。
2结果与讨论
2.1营养与体力活动行为方式问卷的研究膳食营养结构的分类是依据《营养学》(附录2:食物一般营养成分)[3]营养成分的划分办法,结合西安市城区中老年女性日常膳食的情况划分的。体力活动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工作、家务劳动、和闲暇(或业余)时间的体力活动[5](调查结果见表1)。其中蔬菜类主要包括根茎类及制品,嫩茎、叶、苔、花类,瓜、茄果类和菌藻、咸菜类;豆类主要包括植物性蛋白(豆类及制品);淀粉类主要包括谷类及制品和甜食类;脂类主要包括油脂类及肉类等。此外,体力活动方面家务劳动主要包括整理内务、洗衣、擦地、做饭、擦洗食具等;体育锻炼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跳舞和太极拳等项目。另外,从表1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各天的均值与7 d的均值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调查1 d的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是不能代表受试者的营养及体力活动行为,进一步将两天的调查结果合并计算的均值与七天调查结果相比,误差明显减少,若将二个工作日与一个休息日合计三天的调查结果的均值与7 d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故本研究试图采用3 d的问卷调查来评价中老年女性的营养及体力活动现状。
2.1.1问卷的可靠性评价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对象使用相同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如两次测得的结果一致性程度高,则问卷的可靠性高。本研究采用的是三天的膳食营养及体力活动问卷调查表,前后两次重复测量的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膳食营养成分摄入量以及不同体力活动所占有的时间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之间一致性较好,均不具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
2.1.2问卷的有效性评价问卷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效度。所谓效度,就是指对于所要测量的行为特征测量到什么程度,即拟测属性与实测结果的一致程度。对问卷效度的评价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等指标,其中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个指标都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评价的主观指标。根据专家的评价结果,本研究设计的营养及体力活动行为方式问卷的结构效度较高,能测量所要了解的中老年女性营养及体力活动情况,并且问卷也能够完整地表达本研究所要了解的各个内容。
问卷效标效度的评价,首先要确定一个效标,然后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与效标的相关程度,评价问卷的效度。根据“剩余能量论”,剩余能量过多是造成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而剩余能量是由膳食营养的能量摄入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决定的。因此,可以假设本研究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受试者膳食营养的能量摄入与肥胖呈正相关关系,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就可以依据膳食营养的能量摄入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与剩余能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高低来定量判断问卷的效度。
通过对受试者7 d的问卷调查,依以上计算公式,BMI指数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见表3。以膳食营养的能量摄入、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及剩余能量的均值为分界点,把受试对象分为两组,高于平均值的人群作为高能量组,低于平均值的人群作为低能量组。分别比较各组BMI指数的均值以及能量摄入、能量消耗和剩余能量与BMI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4所示:高能量摄入组和低能量摄入组、高能量消耗组与低能量消耗组及高剩余能量组和低剩余能量组BMI指数的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2.2问卷的实验验证
将所有557名受试者作为总体,其中24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通过对问卷信度检验,发现两次调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关系数在0.55以上,表明本研究设计的3天营养及体力活动问卷能可靠地测量西安市城区中老年女性的营养及体力活动水平。
2) 通过对问卷效度检验,发现3 d的营养及体力活动问卷与效标之间存在较高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53以上,表明本研究设计的3 d营养及体力活动行为问卷能有效地测量西安市城区中老年女性的营养及体力活动水平。
3) 参照能量指标的变化,根据统计学中率差异检验原理,寻找出能量指标变化的BMI指数临界点,即超重评价标准和肥胖评价标准。对本研究肥胖评价标准的检验表明剩余能量越多肥胖程度同步提高,同时也说明该营养及体力活动问卷的有效性较高。
3.2建议由于研究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是一种方法学的探索。要研究适合中国人的营养及体力活动评价方法,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艳平.膳食脂及和体力活动对体成分的相对影响[D].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0.5.8.
[2]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营养与仪器卫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30-135.
[3] 王维群,主编.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4] 赵秋蓉,黄海,袁尽州,编著.体育测量评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
[5] Pate RR. 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JAMA,1995.273:402-407.
[6]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 5-108.
[7] 陈及治,主编.体育统计.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会审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
[8] 刘爱玲,马冠生,张倩,等.小学生7天体力活动问卷信度和效度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0):901-904.
[9] 庄耀嘉.小学学童性格评定量尺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新世纪心理与教育测量展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