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0: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命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生命教育要借鉴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感恩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知恩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恩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报恩和施恩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感恩教育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及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从而科学地对待周边的环境。正如前文所提,生命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教会学生超越自我,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和谐的状态,所以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施的路径虽然有所差别,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关注学生的精神家园,滋润学生的心灵土壤,希望学生感受成长的美好,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缔造幸福的人生。当今大学生由于对生命存在错误认识,感恩意识及抗挫折、抗打击心理弱,导致自杀率上升。2014年4月16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自缢身亡,他在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类似这样的新闻诸见报端,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大学把学生培养成了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却没有教会其成为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命感受及对待生命的态度。蔡某某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没有看到自己大好的青春,美好的未来。契科夫在他的《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这说明生活是一面镜子,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那么生活在我们的眼里就会充满阳光。其次,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都主张和强调感恩意识。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更容易养成珍惜生命的思想观念,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如果在“思政课”中将二者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个体的价值,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达到“思政课”真正“育人”的目的。协调自我身心关系,是当今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著名励志大师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其他人需要手足才可以完成的事情,他有一句座右铭“无手无脚无烦恼”。他17岁开始演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年轻人,成为生命的斗士。
(二)关于感恩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
笔者自2012年起,开始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分享体验、模拟情景体验、角色扮演体验和范例引导体验等教学手段,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相互融合,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尊严,体验生命的喜悦。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教学效果显著。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改革,结合现阶段招生入学体制下学生的特点,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将书本的七章内容分解为十八个模块,其中将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形成一个题为“惜,我们珍爱生命”的模块。其教学设计为:导入(生命是个奇迹)—体验活动(我的五样)—学生感受分享—总结(拥抱生命)四个部分。感恩在生命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因为对大学生而言,感受到最多的、最直接的爱来自父母。在这一模块中,导入环节命名为“生命是个奇迹”,通过一段题为“你是怎么出生的?”科普视频向学生展示胚胎在母体的生长发育直至出生的过程。我们会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让学生知道人生来就受垂青,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泰戈尔所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我们不必自怨自艾,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不应拿生命当儿戏,因为生命不仅属于我们自己,最起码还属于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某学生分享其感受时说:“很感动,生命真是太神奇、太伟大了,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世界迎接我们的新生,让我们得以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品味酸甜感受苦辣,我们应回报以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命,感恩这一切让我们成长。”随后,我们趁热打铁,利用视频(如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图片(如父母送学生入学照片)、故事(如苹果树的故事)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父爱母爱的伟大。某学生在随堂作业“给父母的一封信”中如是说:“从我落地的开始,我的身边便一直有你(指母亲)的身影,你的眼神便只有我,我的一颦一笑在你的眼神里都是爱,在你的怀里我茁壮成长至今。妈妈,从小到大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现在唯一想对你说‘我爱你’。妈妈,感谢你给了我生命……教会我如何生活,感恩生命。”在上完这一模块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要好好活着,不仅为了自己,还为了养育我们、正在为我们打拼的父母亲。体验活动的名称为“我的五样”,教学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毕淑敏的散文《心灵七游戏》。首先教师在感性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该篇文章,随后引导学生慎重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写好之后请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五样”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总结班上学生的“五样”(包括“家人、健康、环境、理想、爱好、光明”等),随后教师应给予引导我们写下来的这些是支撑我们的人生之路的“五样”,同样也是我们要去感恩的“五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除了要感恩父母之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爱,随后产生感恩之情,例如用感性的语言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讲解: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雨露就没有丰登的五谷;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太平的国家,就没有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正因为这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如感谢上天的阳光雨露,感谢大地的厚德载物,感谢国家的和谐安定,感谢父母的养育呵护,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同学的相互帮助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拥抱生命,感恩当下,活出生命的精彩。
英语是一种语言,蕴涵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于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把有限的课堂用于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工具人”。为了完成既定的授课目标,教师往往忽视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多地引导学生训练答题技巧,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锻炼其英语思维。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压的学生和老师都透不过气来,这无形中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苦背单词和语法,一些老师专门研究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却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征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态,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意义,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主张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师生借助语言媒介分享人生体验,升华生命感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系统资源的承受力,致使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双重增加,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导致了课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个体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不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此外,大班教室空气浑浊,难于管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有一种“闲散”的感觉,继而出现课前预习准备少、课上注意力分散、无故旷课等现象。而对于教师而言,控制一堂大班英语精读课程的压力相应变大,授课和批阅作业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加大,从而使教学变得费力低效。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设置阻碍了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三)课堂主体角色异化
夏晋祥教授对“生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也就是说,生命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话题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应该在习得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获得生命的启迪。课堂教学理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现代知识本位教育禁锢了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与激情,“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4]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各种考试达标为中心,把书本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记住大量所谓的“标准”知识和“正确”答案,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这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将学生生命发展中宝贵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销蚀了。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生成者”异化为知识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习惯于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
二、生命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从知识传授到生命体验
生命化的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其发展是生成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任其发展,就像荒山上的树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因此,教育承担着引领生命航向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识,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更应该是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力争完成课前预设好的教案,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寻求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交流个人思想,分享其个人情感。比如,在讲授《全新主题大学英语4》第三单元A课文Mars:AWaterWorld?(火星是有水存在的世界吗?)时,笔者在引入课文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课前展示的方式回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事业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和外形图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有关“机遇号”火星探测在火星上工作的实景录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想课文内容,熟悉专业术语和词汇;课后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Isitworthwhileformantoexplorespace?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仅对人类太空探测的轨迹和火星探索的新发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而且对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和太空竞赛的意义有了更为理性的沉思。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从文本译解到生活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血脉相连的,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养料,教育源于生活又创造着生活,因此,与生活断裂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与生活相融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6]语言来源于生活,它描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英语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英语的教学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欲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话题为中心,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语境,预设多样的情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教学方式动态化: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
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共享经验和人生的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与阳光。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摒弃传统的单线交流的对话关系,即师生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知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或是唯一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多向交流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英语学习者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多向互动而建构知识,习得语言。而所谓的多向互动出了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师师之间的协作研讨之外,还包括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人本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例如,当前国内基于语料库和“云”资源“句酷批改网”,已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试用。通过笔者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这一网络资源的便捷。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定期内在该网站完成作文提交,立刻会收到自动的批改反馈,以及具体的批语。学生依据批语可以反复修改并反复提交,直至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些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大班型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团队合作。教师在大班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分组时提倡异质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锻炼机会,促进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三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应经常轮换角色,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的机会,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生命教育可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体验生命进而超越生命,能帮助大学生规划人生每个阶段独特的生命价值。同时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格,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二、医学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1.对于医学生本身的意义
医学生首先也是大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之前,也未曾有过任何关于生死的教育。如今大学生学业及就业的压力大、负担重,很多学生感到活着没有意义、活的郁闷,有的人寻找刺激,如沉迷于网络、钟情于“死亡游戏”;有的人不尊重生命,如青少年早孕;有的人忽视生命,如不断有报道大学生自杀事件。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是让学生自己明确生命的意义及价值、尊重生命个体,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对医学教育的意义
医学生从一年的人体解剖课开始接触到死,到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要面对生命的消逝,都会有恐惧和焦虑。生命教育就是让医学生对生和死有正确的态度,获得生与死的科学知识、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尊重他人的态度,提高学生接受死亡的能力和为临床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医务人员的职责就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医务人员的工作除了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外,还要注重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需求,临终关怀既是这一理念的一项具体表现。生命教育可以让医学生明确死亡的本质、伦理道德,把握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诚心地进行劝慰、照料。能采用各种技能满足临终者及家属的身心需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以期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获得满意的的临终生命质量。
三、课程设计构想
医学生首先也是大学生,应对其首先进行生命教育的元素教育,进而融入安宁缓和疗护知识教育。本人借鉴台湾学者及大陆学者关于生命教育的设计结合医学生的医学教育背景,预设计四个主题八个单元的课程。前四个单元以生为主题,即从哲学的角度取向强调人生观与人生哲学;从生命教育取向强调自我、人格与人际。后四个单元为死的主题,即从生死取向培养学生有关生死的智慧;重视生命终极关怀与生命意义的体现。前四个单元包括认知死亡、生命与信仰、挑战生命及爱与你我;后四个单元为由生到死、珍知生死、认知自我和安宁疗护。
(二)鼓励幼儿养成坚强的意志,积极生活现在的幼儿基本上是家里的宝贝,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在“温室”里成长的这些幼儿,不了解家长挣钱的艰辛,一味地索取,一旦要求不满足,就又哭又闹,养成了蛮横、骄纵、自私、霸道的性格。而且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的事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缺少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让幼儿在面临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时,能够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机制,而不至于走上极端的道路。同时,通过“生命教育”让幼儿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为今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奠定基础,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二、向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国家政府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明确的学前教育法,而政府作为教育的引领和导向者,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教育部于2012年10月15日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学前教育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指南中虽未明确提出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但是在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上已有所体现。例如,“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等。近几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相关调查表明25%的被调查学生想过自杀,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达到15.23%,并且自杀的年龄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所以,为了保障幼儿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引、监督、保障幼儿的生命教育工作。其次,对幼儿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从事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胜任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工作。同时使现有的幼儿教师队伍的力量更加强大,更好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外部环境层面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人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但不可忽视的。对于幼儿来讲,平时接触到的环境主要有社区、幼儿园和家庭,而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因此,一方面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动画片、广告和宣传片等向幼儿传达有关生命的信息,使幼儿完成隐性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宣传报纸、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起幼儿及其家长的注意和兴趣。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例如,通过一些防火、防震的模拟演习,幼儿亲身参与其中,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学习的效果更好,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教育目的。
(三)幼儿园层面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人最早接触的学校教育。对幼儿的生命教育也主要依托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幼儿园环境创设两方面来实现。1.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是这支生命交响曲中充满激情的小提琴手。“生命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3]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忽略幼儿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承认每个幼儿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价值,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适时预设和生成生命教育的内容,并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特点,逐步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的数量和深度。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幼儿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陈鹤琴认为幼儿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游戏、喜欢野外生活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直接接触大自然,向大自然和大社会学习。尽管现今的幼儿园也倡导幼儿的户外自由活动、游戏活动、区角活动等,但是很多幼儿园把这些看似创新的活动类型“中国化”后,便改变了这些新颖的活动的本质,就只是把这些活动当做教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幼儿在游戏和自由探索的区角活动中找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主动学习的乐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这些自由活动,让儿童自己发现、探索生命的神奇,在同伴交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习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环境创设。学习可以分为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而幼儿的无意学习习得的知识记忆得更为深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令广大幼儿教师最为头疼的工作。由于环境创设要与同时进行的教学活动符合,而且更换的速度很快,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相应的环境也要随之更换。然而就是这种在幼儿园中的隐性环境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的价值,通过墙壁画、放置的物品、玩具等,例如一些防火防灾的逃生宣传画、一些小植物等,可以做成幼儿喜爱的动画卡通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完成生命教育的无意学习,而且这也与3~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这阶段的幼儿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因此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官的刺激,更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二、感恩生命——运动技能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难以重来的生命,它是宝贵的,更是脆弱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感恩生命。只有始终对生命怀以感恩的心态,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延长生命,于有限的生命力活出最大的精彩,发挥最大的价值。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爱惜生命保护生命,尽量避免生命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保护生命的技能,而这就离不开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为例,该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运动速度,表现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躲闪跑、追逐跑、自定义目标跑、听信号跑等。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很大,特别是当学生在遇到危险,如小偷盗窃、劫匪抢劫、车辆冲撞等意外事件时,学生掌握了快速跑技能,就可以快速恰当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个人生命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感恩生命应当从保护生命做起,而这就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感恩生命的教育时,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价值。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现实考量
尽管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不同,但相互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实践中,两者达成的目的、指向的对象、面对的问题等等都是相同的。
1.教育起因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及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并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忧思与本土追寻阶段、学术诠释与学科互动阶段、理论热兴与实践探索阶段、“国家准生”全新机遇阶段等。这就是说,开展生命教育及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缘起一样,都是对教育的忧思,即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伤害他人生命,轻生自杀等问题而展开的。从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可见,消除大学生轻生等现象紧迫需求生命教育,舒缓大学生内心压力急迫呼唤生命教育,保障大学生良好成长成才急切需要生命教育。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起初的成因、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生命的影响与伤害而展开的。既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因相同,这就为两者的互鉴与融合,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相同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还是一种精神教育,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上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健康成长。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心理素质教育,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有关心理科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产生正向的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全成长以及对环境的良好适应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宗旨就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优秀的性格品质,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使其内在动力与活力得到激发,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等行为习惯。相比较可见,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与素质,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人才。但两者又是不同的,即实现共同目标的路径与理论依据不同。殊途同归。目的与目标一致,必然要求两者互鉴、互渗与融合,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3.教育内容的重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格发展、恋爱、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网络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几方面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来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矫正其不良行为,使其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开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本质观、价值观、存在观、过程观、修养观与境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引导与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正确对待与处理人际交往、亲情、友情、爱情、学业、择业、创业以及生存、生活与生命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二者指向的问题以及教育的内容大都是重合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热点、关注点、兴奋点等展开的教育内容,更是近似的一致。另外还有二者教育方式的交叉性,即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两者教育的方式方法可相互借鉴运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与界限。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内容重合性与方式的交叉性,也都说明两者的互鉴与融合是实际需要,无需无法人为分离。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路径探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与内容,又有相同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既有平行的又有交叉的,可谓职能互补,内容相互渗透。为此,探求与实现两者互鉴与融合,就成为推进与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课题和必经之路。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标相统合。
尽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总的目标要求相互统一整合,这就是破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种种困惑,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只有明确相统合的目标,才可以顶层设计大学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立体交叉、科学有效的教育合力,实现其教育的一体化。同时,还可以避免其各自为政、教育内容既有重复又有空缺、教育资源既有不足又有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存在。显然,这既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效的现实需要。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相互补。
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与标准的,不能是为教而教。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的确定也是如此。这就是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选择各自最适宜的内容,实现内容互补,以对大学生进行完整而更有效的教育,避免各自为求独立体系而走入教育的误区。例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视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或等同于心理咨询,甚至当做心理疾病的治疗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偏差与误区。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兴起与开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失的补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与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与推进。当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互补,才能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鉴。
生命教育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长与优势,可以互鉴,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运用的方法,如“沙盘游戏”的心理分析法、“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法以及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情绪宣泄法、自信训练法和团体朋辈心理辅导等行为矫正法,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依据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与规律进行教育的方式,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与意义。而生命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法,如精巧教学导入、精彩主题讲解、精美影像欣赏、精辟主词解析、精深主题讨论以及注重人文教育与关怀、强调生命体验与主体认知、重视教学互动与分享等,也可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这样的方法互鉴,也就是两方面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仅仅要明白自己在活着,而且要懂得自己活着的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个人行为要受社会的约束,那么生命的相互尊重就无从谈起。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注重生命的过程。人生过程中有很多坎坷和苦难,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磨难和苦痛才能成就辉煌的生命历程。语文教学应该弘扬这种精神。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可抓住课文的几个句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道:“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鲁迅对道悦“坐化”进行了否定,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战斗,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课堂上我们要从生命的层面观照,就可使学生既对鲁迅这样的行为理解赞同,又使他们受到正确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其他如《别了,哥哥》《相信未来》《<宽容>序言》,拓展型教材中《择生与择死》《伟大的人们》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人类做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价值所在。
三、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伦理
对生命的尊重不是—种形式,也不是—种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就是对生命的悲悯、同情,这是做人的底线。“仁者爱人”是孔孟学说的核心。从现在的观点看,不尊重生命,为名利而征伐杀戮,会带来人类的毁灭。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认为,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人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上,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中有些往往从长相、家庭条件等方面出发评判其他同学,在实际行动中则轻视、他人。尤其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了旁观者,对这种行为漠视乃至欣赏,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看客”。走进新时代已经几十年,可这种痼疾依然存在,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哀?针对这一现状,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如周国平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出“生命平等”的观点。文中的小姑娘“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关爱他人。
我们要热爱地球上的生命,就要从热爱自己的生命做起,热爱父母、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多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关爱。尊重生命就要关爱生命,关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为何珍爱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火灾、地震等,面对各种人为的灾难:车祸、暴力等,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堪一击。珍爱生命,因为生命不可重复,是唯一的、是独特的。我们要珍爱只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我们要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二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为使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快乐,认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在教学中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时间、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完善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在生活学习中张扬个性,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要悦纳自己和善待他人,通过个性展现使学生推出我自己,通过你帮我、我帮你,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求生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三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禁毒馆,使学生认识到“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参观消防中队,参加火灾逃生演练,训练学生面临危险的逃生本领,加强生的欲望;做一天小交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真正意识到要认真生活,珍惜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界,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四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三)生命情感和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人活着不仅是延续生命,还应该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要对自己、亲人和社会负责。生命教育还应强调孝道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理解父母养育的艰辛,感谢他人的帮助,激发他们的生命热情,增强生命责任感。
(四)生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无法避免苦难,人一生中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境遇,多一份苦难、多一种体验,可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在给予大学生必要的鼓励与心理支持的同时,还可适当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苦难,积极进取,努力把生命中的挫折与阻碍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把苦难变为人生的财富。
(五)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对生命价值有着自己的标准。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使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公选课,将生命教育和其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使大学生全面认识生命,无疑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针对本校教学现状,开设生命科学公选课程,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来影响、感染大学生,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深切感受,在传授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将常规教学和主题教育结合可以定期邀请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做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将常规教育和生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同时,密切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积极开展有关生命健康、安全、法制、环保、爱情、家庭、社会、事业等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多样的生命体验,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极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监狱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组织大学生参观育婴室、手术室、殡仪馆等,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孕育生命的艰辛,理解生命的可贵。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实习,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明确事业的奋斗目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特殊学校、福利院等地做志愿者,获得关于生命价值的直观认识。
(四)利用校园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网络高校要利用各种校园资源,营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校园环境。如,利用宣传栏、雕塑、文化广场等,渗透生命教育的内涵;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防治禽流感、爱绿护绿、预防艾滋、爱护水源等宣传活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飞信、QQ等提供传播、探讨生命知识的渠道;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比赛、生命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重视和参与生命教育活动。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但我国高校课程教育中没有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性、针对性不明确;对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引进和有机整合。所以,必须加快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生命观教育。
(一)生命的困顿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在学生“知识增长”方面做得卓有成效,而在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方面存在着缺失。当下,许多大学生出现“生命的困顿”,多表现为严重的无聊、郁闷,时常感到焦虑不安;严重者发展为抑郁症、自闭、自残、互殴;再严重者到自杀、吸毒、伤害他人性命[1]。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由于对他人的“羡慕嫉妒恨”,不择手段残害他人的事件在高校也屡屡发生。这些惨痛的教训让教育者在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无疑越来越好,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却越来越少,导致其心理能承受的压力和挫折就相应薄弱,而来自学业、就业和社会交往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提升而减少,一些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身的外部世界,陷入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疏离的境地,对生命也开始漠视。因此,当人生道路遇到波折、磨难,一些大学生轻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事件就极易发生。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最具创新精神和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几年后他们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思想道德、生命质量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整个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志向,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自信、勇敢、坚强的品格,同时,保持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和谐[2]。然而,在校20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其中如果对生命漠视、轻视的人群增多,学校难以向社会输送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亲人们会因为失去至亲至爱的人而遗恨终生。这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肯定他人;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懂得珍惜他人生命;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维持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平衡。
二、大学生生命认识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和价值信仰的健康发展,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自幼未接受过生死观的教育,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而现代教育又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自身价值的认可。
(一)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因素
目前,总体上,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不过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自我发展,却感到迷茫。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尽管大学生都非常关心国家发展、祖国统一、国际关系等,但是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3]。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朋友群体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和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和行为失范。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的影响,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如果没有及时良好的引导,他们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社会压力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置学生于教育的流水线上,并且很大程度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承受竞争带来的压力时,一些责任意识薄弱、生命观模糊的学生极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外在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大多避讳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谈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避而远之。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只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目前,虽然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关注,忽视了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引导。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多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对于自己、家人、社会的重要意义,反而引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斥和反感。另外,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的一些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也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命价值思考,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尤其是网络游戏里,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轻而易举,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和情感变得模糊和逐渐麻木。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探究
目前我国高校可通过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专题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等途径来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增添生命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增加人文关怀,使生命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面对现实,在课堂上传递一些正面的、深刻的、对学生思想认识积极有益的信息;生命教育内容必须重视生命体验,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关注学生的根本需求,不仅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生命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开展各项专题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立自由、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自由地学习和生活,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远离喧嚣尘世的不良影响,也可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专题教育或讲座对学生的生命情感教育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1.挫折忧患教育。当代大学生群体缺少必要的挫折和磨难,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和苦难同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人生真正的意义恰恰是在战胜苦难和挫折、挑战厄运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的。2.生死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死亡的思考和认知,死是生的对立面,要积极对待生命就要坦然地面对死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了解死亡的过程和不可抗拒性,从中去体会生命的有限与可贵,从而培养学生保持理性的生死观。这也包括了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的思考,去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伦理,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更加注重提高生命质量。3.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在学习、与人交往、就业等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及时进行疏导和矫正。学校应重点关注可能因家庭、情感、病史和突发事件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做好定期筛查、积极预防,减少危及生命的事情发生。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发现和提早治疗。另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预防大学生患抑郁症,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一旦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生命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熏陶,应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保护生命和救助的技能,强化生命责任意识。例如:高校应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火灾、地震、逃生等灾难的应对方法,锻炼学生逃生本领与救助技能,提高突发危险的应对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在关怀他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懂得感恩和奉献;也可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急诊室,体验生命可能会转瞬即逝,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可通过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和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之情。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来见证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责任是人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