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20: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职业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职业发展

篇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有提前规划的意识和自觉,这能够让人少走弯路,朝着目标有条不紊地前行。大学是高等学府,本专业的学习基本上确定了将来职业的方向,然而学业的完成必须与职业发展规划相连接,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顺利就业或赚足就业的资本。那么,何谓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呢?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主客观因素对自我进行评估、设定,继而确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行之有效的设想、规划与准备。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职业发展规划其实最早在高中时期已经有了雏形,当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未来职业的设想,但进入高等学府后,专业确定下来,自我认识也日趋明朗,看待问题也渐渐有了深度和广度,这就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同时,因为现实就业的压力和各企业对吸纳的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高要求,对职业发展的规划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就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现实土壤。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策略。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机会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跨过高考这道坎进入高等学府的这一天,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没有定力或者对自我认识不足、欠缺对未来职业发展有规划的人,就会出现盲从或手足无措的迷茫、失落状态。但如果能够结合主客观因素提前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切实可行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就有了目标性和计划性,奋斗方向便得到了明确,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实践,有计划地安排进度和时间,就可以一点点靠近理想,从容不迫地提升成功机会。

2.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加强竞争实力

职业发展的规划对于每一个自觉制定它的人来说无疑就是一根鞭策自我的长鞭,成为其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把学历、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当成考量和录用人才的标准,因而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实质上就是让学生看清自己,明确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该如何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有意识地选课、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参与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加强与他人相处交流的本领,提升个人素质等成为了大学期间积极完善的重要知识架构,为人生目标的实现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在未来面对白热化的职业竞争增强了实力。

3.职业发展规划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要想变成现实,必然要付诸于行动,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份行动就是不断地学习加历练,增长知识和技能,最终毕业后找到机遇,厚积薄发。此外,职业发展规划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和自身实力的状况予以调整。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些灵活决策的“调整”是扎根在深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归根结底还是离不了之前的学习――为就业所做的准备。所以说,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始终学习的好习惯,以致受用终生,终身学习。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职业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经过招考进入国家或企业各部门,二是自主创业,三是选择暂时避开锋芒,继续深造,增强竞争力的出国深造和考研。围绕此特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内容基本包含了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阶段目标几大要素。

四、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的途径和步骤

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是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才能真正让职业发展规划意义得到彰显,最终实现长远目标。具体说来,可以把这些途径细化成各个步骤:

1.学校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提供氛围

许多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不开展或者流于形式,不分专业,不考虑学生个性,象征性地开几堂讲座或者教育课程,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服务欠缺,这种态度自然也会传染给学生,让学生不重视职业发展规划。所以学校务必得先重视起来,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才能督促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2.分析主客观因素,量体裁衣

当有了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后,在制定规划前一定要分析主客观因素,一方面观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程度,另一方面强调大学生个人对自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继而拟定具有个人特色的、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最佳职业发展目标。

3.关注发展动态,完善规划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2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更新速度加快,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和它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职业发展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科学合理地管理个人职业发展,切合实际的选择职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发展是指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的目标的过程。职业发展又称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一生中所有的工作活动与工作经历,是由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担任的一连串工作职务构成的连续过程,与组织关联密切。”[1](31)职业发展的形式主要有职务变动发展和非职务变动发展两种基本类型。

1. 职务变动发展

职务变动发展包括职务晋升与平行调动两种常见形式。晋升是职业成功的标志,也是职业主体劳动效率的动机来源,它能提高劳动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促使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创造出更好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对初涉职场的新人,效果更为明显。平行调动就是职业主体在同一级别的职务上调动,尽管职务没有提升,但是在其职业生涯目标上可以得到发展,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未其将来的晋升做好了准备。[2](159)

2. 非职务变动发展

非职务变动发展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个人晋升空间较小的情况下,非职务变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追求职业生涯成功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组织机构扁平化,上层管理机构不断削减的单位和部门而言,非职务变动发展已经成为个人晋升的代名词。换言之,中层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主要是非职务变动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轮岗和换岗。

二、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分化,职业的数量、种类、结构、要求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从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扩大,职业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分工逐步细化,社会对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1. 全球职业发展趋势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职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发展趋势:

第一,职业更新速度加快。

职业更新速度加快,主要表现在很多传统职业的快速减少、消亡和各种新兴职业的快速增加。从生产领域来看,第三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政服务、旅游、保健、医疗、室内装修设计等许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职业层出不穷。此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涌现出了诸如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生态农业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生化试验师以及纳米、航空航天技术工程师等新职业。从新老职业对比来看,一些老的职业不断衰退和消亡,一些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和兴盛,传统职业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和革新。总的来说,新职业所占比例和绝对数量都在快速上升。

第二,职业分工逐步细化。

从职业分工的发展历史和历程来说,职业分工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粗放到细致明了的发展过程。职业分工从最初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般分工到不同行业的特殊分工,再到不同职业岗位的个别分工。职业分工可以说是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和具体。例如,初期的农业如今已经分化成了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优良种培育、饲料加工、化肥生产等等职业。计算机网络出现后,网络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页编辑、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不断涌现。

第三,专业化综合化并举。

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所要求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比如,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内容与其所要求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方法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地“望、闻、问、切”,还需要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药物学、人体解剖学、医疗器械的使用等知识和技术。

职业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职业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发展到今天,一些行业的职业界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藩篱,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断朝着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同一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可能是身兼数职。如现在的高校教师身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于一身,有的甚至还是经营者和市场开拓者。

2. 我国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模式或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些老的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淘汰或缩减,一些高科技、新能源和绿色环保行业逐渐兴盛繁荣。

第一,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

从当前用工要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情况分析来看,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职业活动的内容,已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往往需要的是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职业岗位的范围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接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增加,甚至很多职业还需要走出国门,职业交往的内容、对象和方式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第三,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

我国经济结构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调整为创新型集约型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创新意识,逐步淘汰传统的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将更受青睐。

三、个人职业规划

个人职业规划就是要对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以及如何积累职业目标的资本直至实现职业的过程进行管理。个人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个人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业目标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逐渐的形成职业自我,即职业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可能同时有多个,也可能不够明确,甚至某些人一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只是在他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得已才做出选择。总的来说,个人职业规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性选择职业目标

能否理性选择职业目标,直接关系到个人职业目标能否直接顺利实现。职业目标定的过高,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反之过低,则显得毫无意义。理性选择职业目标需要依据客观现实,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甚至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切忌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二)积累职业发展资本

职业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实现职业目标了。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职业目标制定一个实施策略,从知识、能力、经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不断积累自己的职业发展资本,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

篇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该课程在国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历史渊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就业指导”,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始于“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之名借用于日本,之实源自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5年在第一次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Vocational Guidance”,在1909年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阐释这一术语。 

美国职业指导的帕森斯模式很快传人中国,最初的实践与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与推动分不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自此,该社每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191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职业指导部,1921年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1923年建立职业指导所,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专门化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以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介绍、改业指导为活动内容”。可以说,20世纪20~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引介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引起政府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指导在我国的发展中断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指导在我国再次兴起,对于高校而言,多称就业指导。 

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令,毕业生供求信息,沟通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指导‘双向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就业指导”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现。《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至此,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为高校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就业指导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课程发展的角度讲,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开端于1986年个别学校的自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编制讲义,课程开始萌芽。但是,在之后十几年的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处于非自觉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进行,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性快餐”——学生毕业时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摆在各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所需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截止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该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仍然没有摆脱“路径依赖”,没有主动走上自觉发展之路。政府占主导、社会助力少、高校独木难撑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尚存在低效率、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单单依靠政府权威设计一个新制度、开设一门新课程,并强制推进,已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大学毕业生)的利益诉求,也不符合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一门学科、一个课程的发展,仅仅依靠“行政力”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理论界与学界的“学术自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概念厘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职业发展”;二是“就业指导”。二者同时出现在一门课程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从侧面反映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问题,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瓶颈”。如果概念表述不规范、不清晰,将不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发展。 

迄今为止,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教材及著作名称存在很大差异,常见的名称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发展”等。上述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例如,从对象指向讲,“职业指导”涉及每个人(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多针对毕业生。从时间范畴讲,“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但是“职业发展”更强调生涯规划理论的综合性和前沿性;“就业指导”仅关注毕业时间段。从内容范围上讲,“职业指导”重视人职匹配,重心在规划,关注个体满意度;“就业指导”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准备,隐含对就业率的功利追求。 

篇4

对于首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不能合理地选择首次就业公司或岗位,将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许多高职毕业生的长辈们或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该如何指导,而且建议先就业再择业,导致盲目就业,对首次就业不重视,使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对就业选择很迷茫。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首次就业选择的依据

职业生涯规划是由我们自己做自己的经纪人,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系统安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尽估量主、客条件和内外环境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高职生在毕业之前,能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将有利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也可以减少被企业辞掉或个人辞职的机率。

例如:小王在大学就读时,专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他充满信心要大干一番。毕业后小王到了一家专业对口的模具制造公司,被分到车间最基层的岗位,他感到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刚工作几天就辞职了。辞职后,小王对就业选择感到高就不成,低不想就,对自己的前途非常迷茫。

而高职毕业生小李,专业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在班里学习占中上等,毕业前,他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心理预期。毕业后,他到了上海某造船厂做维修工作,也属于最基层的工作。企业规定周六、日实习生不用加班,但他从不休息。一个多月后,小李进入技术管理岗位,使自己的工作岗位得到了升华,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

在上面的两个实例中,小王毕业时,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准备,没有摆正个人的就业心态与定位;而小李却做好了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预期,小李获得了职业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围绕我们一生的规划而且是战略规划,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在首次就业选择时,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迈好我们职业发展的第一步。

二、正确认识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做好首次就业选择

1.重视首次就业选择,不以公司大小论就业,使实现职业目标路径最短

以所学专业为依据,选择就业公司,但很多高职毕业生受长辈或传统观念的影响都对大型企业心驰神往,非大企业不进。但进大企业的竞争力也是相当大的,虽然大型企业对人才的渴望超过以往,但人员结构配备还是相对稳定,只是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在我们多年来的高职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发现能进大企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有限,另据几所学校主管就业的老师介绍说“能进大企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每年只有那么几个人”,就算是进去了,由于大型企业里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还讲究“资历”,年轻人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好几年,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首次就业是否选择或等待大型企业,综合个人条件、现实情况及是否适应大型企业的管理等模式要进行慎重考虑,不要失去其它的就业机会。

而另一面的中小型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求贤若渴,所以进入中小型企业,首先比较容易进,而且中小型企业用人比较灵活,进去之后比较受重视,中小型企业的经理在招聘时,也经常说,“我们不会打压人才,只要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在公司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们都会积极采纳。对每一个高职毕业生都会向综合化方向培养”。在这样的企业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要靠你自己多学多问多钻研,在各个方面,都要靠你做技术支撑,综合能力会提高得很快。

再者第一次的就业选择并不代表是终身选择,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第一次就业的平台,不怕受苦、受累,脚踏实地的从基础岗位做起,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准自己的社会地位,积累自己真正的工作经验,为今后不断的推销自己,不断的给自己定位,解决自己发展中的迷惑,使得跳槽真正成为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台阶。在掌握了自己的职业特质后,在所在公司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时,可以更换就业平台,是在保证个人职业生涯继续向上发展的一次跳跃,这一点在成功的求职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

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容易忽视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盲目仰慕那些专业不对口的大型公司,感到这样的工作很体面、很自豪,“看我们的公司是响当当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高职毕业生感到没有职业发展的方向感并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像迷了路,重新选择。然而在高职毕业生换第二份工作时,用人单位会特别看重毕业生在第一份工作中的经验,如果高职毕业生不能在第一份工作中积累适合自我发展的资历,即使遇到了心仪的工作,也没有把握机会的能力,误人误己。所以,一定要重视首次就业选择。另外,高职毕业生切勿把工作经历当成了工作经验,误认为盲目的多进几家企业多做几份工作,再找工作时就会增加获得认可的资本,能给企业留下工作经验很丰富的印象。实质上,这样不仅不会给企业留下好印象,反而会认为求职者第一工作不安稳,第二只有工作经历而非工作经验,第三没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不实用的东西。

2.做好首次就业选择,不以薪资高低论就业

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以薪资多少来论是否选择就业,而不考虑是不是能促进职业发展,只顾短期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有的高职毕业生说,“这家公司除了吃住,剩不下几个钱了”,又有的高职毕业生说,“上班了还得给家要钱,太丢人了”。“谁的起始工资高,谁的福利待遇好”等等,另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心仪哪些短期高薪的企业,不论专业是否对口,也不论是否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相匹配,只是慕着挣钱,攀比心、虚荣心使高职毕业生无法对首次就业选择得正确和合理。

某模具公司的经理对模具专业的毕业生说,“想现在就挣高工资的同学,到那些不分专业、只是简单手工操作的企业中去!想以后挣高工资的同学到我的企业来”。有的钱挣得多,相对少;有的钱挣得少,相对多,这里含概着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3.首次就业选择“非终身”,不应受地域、工作时间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首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公司时,应看该公司是否能为自己搭建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满足你就业要求的就业资源不足,首次就业选择“非终身”,所以不能过多地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就业城市的大小、离家远近、是否完全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公司的工作时间是否适应、不愿从事一线工作、公司食宿不舒适等等此类原因。

刚上岗的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还处于脱节状态,要使二者溶为一体需要一个过程。当你拥有成熟的综合素质时,不管到哪儿都能以你的能力说话而就职。

在回访毕业生中,我们了解一个模具专业的女同学,她在沧州的黄骅模具城某家中小型公司工作了两年后,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因想离家近些,回到家乡的人才市场去应聘,当时公司让她开口要薪水,并很爽快的录用她到其公司发展。

还有许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在他们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已经成长为一线的骨干或部门的经理,他们实现了职业发展的飞跃。他们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还有不菲的薪资,这也是他们对家人及社会的回馈,是一个人一生中享用不完的财富。

总之,高职毕业生要重视首次就业选择,不能盲目就业或被短期利益所迷惑,也不要过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毕竟就业资源是有限的,而且首次就业“非终身”。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提高把握机遇的能力,为职业发展的每次飞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培训资料[C].石家庄:河北省大中专院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版,2009.

[2] 喻昌学.职业素质与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艺荣.求职与创业[M].北京:机械工作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学科文化;大学生;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28-02

大学生是大学学科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因素,对学科文化的感知更具体,大学生影响着学科文化,学科文化也影响塑造着大学生。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学学科文化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学科文化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学习某一知识本身的影响更大。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

一、大学学科文化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特性

1.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在学科研究不断延展下形成独立特性,表现出独有的研究对象及方式,并随着无数学科建设者的积累、改善、创新,形成独特的学科文化。显然,学科在知识理论、研究方法论等知识体系层面的成熟发展是学科文化的基石,体现为相对的稳定性。且学科发展的时间越长,其学科文化便越稳定,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越丰富和牢固,学科研究方法也会越成熟、可靠。总之,学科文化在其发展中会形成学科特有而稳定的特点,不因外界因素改变而改变。

学科文化有着自身相对清晰的文化范围,一个学科的学科文化不会也无法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核心,自身学科文化也不会因其他学科而发生改变。相互之间有着比较清晰的界限,有着自身无法被同化,甚至是排斥其他学科文化的显著特征。这对于形成本学科的独特性和研究范围的专一性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之初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

2.学科边界的日益开放性。学科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下,学科边界日益呈现出开放性特征。在某些学科的边界,如生物、化学等大学科,研究的拓展会赋予其子学科跳出母学科的趋势,相互之间有共通之处但也有显著区别和各自侧重。学科文化中非核心的部分极易发生改变,这种局部上的突破表现出学科边界的日益开放性。

在学科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相对各自封闭和独立,但是却绝不可能完全独自发展,并且不同学科的封闭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反过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例如,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可能离开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互为研究手段,相互依赖、促进,相互利用对方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无边界职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势必产生重要影响。

3.学科文化的育人性。从学科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学学科文化与学科组织成员的学术探究活动紧密相关。能够赋予学生实际的科研能力和文化知识。因此,大学学科文化所带来的学术探究能力是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文化的最根本、最有价值的特性。

在学科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学科知识深入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会逐渐稳固和丰富,而在构建这一个体系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认可学科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并且学科体系本身又能成为强有力的工具来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因此,学科文化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S能力及其价值取向。

二、学科文化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维度

1.学科文化对职业思维的影响。学科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决定其独特性,并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当中,对其职业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理工科的学科文化熏陶下的学生讲究逻辑思维,更敢于创新和推陈出新,而文科学生更注重理论和学术。这种思维模式便将延续性地体现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用线性的、创新的思维去解决,而文科学生则更倾向于用重复的、已有的思维去解决。这也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并且更适合于选择本专业对口职业的原因。同时,学科文化的独特性也决定了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语言,学科文化影响下的学生自然会用自身的学科语言来表达自我,这种个体的情感表达对自身具有独特性的职业思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学科的特征还能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而这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可抗性,影响着学生本身与周边的教研活动环境,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还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思维,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职业思维,外向的个性更倾向于快速干脆地解决问题,而内向的个性一般在职业生涯中处理问题更为慎重平稳。

这种影响就是塑造学生职业思维的巨大力量,由此,决定了不同学科文化下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职业思维模式,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学科文化不仅促使了社会职业分化的形成,也通过塑造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保证了这种分工的合理和高效。

2.学科文化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于其自身职业生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个体的职业价值取向是一种人格倾向,而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这种价值取向则是一种文化倾向,表现为大学生对于学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将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自身职业生涯当中。例如,数学和物理学科更注重运用严密的逻辑、准确的推理来解决问题,体现出该学科“求真”的价值诉求。这种体现在学科里每一个细节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并在未来的职业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大学学科文化影响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过程也是大学学科文化育人性的体现。

3.学科文化对职业行为方式的影响。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是个体的职业行为,它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实体部分。学科文化能够引领激励学生、增强学科凝聚力,也能发挥约束和制约的功能。这些正面效果会最终体现在学生将来的职业行为当中,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业行为中表达自身观点上,理科学生在学科文化的影响下表达观点是更倾向于关注客观现实,而文科学生一般会加入更多的主观态度。二是在职业行为中的做事方式,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地解决问题,而文科学生更倾向于与人交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同时,学科文化所培养出的实际能力、专业知识是其在职业发展中使用的直接工具,行为中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这一工具是决定职业发展是否顺利的关键。所以,一个良好的学科文化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拓展学科文化,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措施

1.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职业生涯主题活动。要在各类职业生涯活动中广泛地赋予学科文化和学科特色,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之初能感受到更多的学科文化,并且提高他们实际运用学科文化增强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学科教师一对一职业测评与指导。学科教师对于本学科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将其运用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经验也更为丰富。应积极搭建起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增强学生在今后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3.搭建“互联网+学科文化”的宣传教育平台。如今处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和宣传学科文化,使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更大影响,使学科文化能更深入细致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学科文化育人、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4.

[2]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及其“生成-演化”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20-23.

[3]陈何芳.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1-7.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3-0088-03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学生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答疑解惑、完成作业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内化任务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使教学过程中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很好地付诸实践,促使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②,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开展深层次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翻转“教”与“学”,把传统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为主的知识传授任务前移到课前,而课堂上,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解决问题、组织合作探索、进行个性化指导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教学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上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个性化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实效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及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职业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类课程内容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但当前在知识传授环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一般在课堂上以学生听课教师讲课为主。由于任务重,学时有限,课堂上基本没有讨论答疑环节,很少有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很难实现个性化指导。2.教学支持材料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很少有时间在课堂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多元化的素材,如应聘视频、职业探索视频、相关网络链接等。课程教学内容一般以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为主,无法满足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需求,教学针对性不强。3.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多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在教学时,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在把握和理解知识点及事实的基础上,在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互动,提出主张与见解。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不强,参与意识淡薄,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4.教学反馈环节薄弱,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缺乏对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相关理论如性格探索、兴趣探索、能力探索、职业探索、就业技能等的反复练习与思考,在实际应用上,不能举一反三;由于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也很少能对学生跟踪指导。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最早开展翻转课堂研究工作的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步骤③。可以说,知识的传递是知识内化的前提与基础,知识内化是知识传递的升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统一。课前线上教学是知识的传播、传授阶段,学生通过对线上视频资料及相关材料的学习,达到掌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理论,认识相关测评工具,认清相关职业发展及就业现状的基本事实,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课上线下教学是知识的内化吸收阶段,学生通过与教师及同伴间合作进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小组讨论、心理测评、答疑解惑、完成作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初步形成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观念,掌握相关技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师资力量多源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在学缘结构上有独特的优势,但教师多为兼职,时间有限,由于录频工作量大,且教师专长不同,笔者提出以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单位合作开发微视频,在此基础上,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线上教学、课上线下教学、课后线上线下反馈教学三个阶段。以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单位整合教师资源,合作开发。采用集体备课,分解教学内容,分配给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分片段由教师录制成微课视频,并由教研室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微课网络资源,由教师共享,教师采用录制好的微视频并上传个性化素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课前线上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知识输入。一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上传学习资料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观看、学习共享。上传的学习资料包括由就业指导教研室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授课教师的教学课件、相关知识网站链接、引导性问题、相关职业规划测评端口等。同时,教师也可以上传与教学目标相近的其他名校、名师的公开微视频、课件、短片、音频资料等④。二是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及自己学习的时间偏好,自主安排时间课前在线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料,熟悉规定的教学知识点,并根据教师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进行思考,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输入,同时要正视遇到的问题,不躲避,不忽视。三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微信、QQ等进行在线交流互动,讨论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如把问题或心得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供同伴学习讨论。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归纳总结,把主要问题记录下来集中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课前备课准备。课上线下教学:深化认识,综合提升。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基本完成了对基本知识、基本事实的学习过程,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来进行简单的基本知识、基本事实的传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扮演学习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化吸收。因此,在课上线下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发分组,按照团队就座。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线上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的主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及团队的疑惑与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相关测评工具,实现教学目标,如自我探索部分,运用心理测评、生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价值观拍卖游戏、小组讨论与分享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体验。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鼓励学生分享经验心得及问题,注重立体化、实践性教学。在讲授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新媒体现场采访同专业毕业生、邀请提前联系好的企业HR进行5~10分钟的现场模拟应聘,或现场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应聘成功或失败的视频案例等,丰富学生对面试环节、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感性认知。在教学进行到一定时间后,教师要求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可以由团队组织者做总结性阐述,再由各团队成员进行补充,团队之间进行相互提问及点评,最后教师对各团队进行评价、总结,深化认识,综合提升。课后线上线下反馈教学:反思评价,巩固提升。学生课后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反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经历了前面的教学环节后,课后应通过线上线下实践,进行教学反馈。如在简历制作知识点的教学中,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历的制作要点,认识了简历制作的误区,并了解了一份好的简历对成功应聘的重要性。但如果不在课后亲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份简历,学生很难在实践中运用简历制作的技巧,也很难对自己的经历等进行简要合理的概述。因此,课后线上线下反馈教学,通过学生课下实践操作与思考,并运用互联网的便捷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再次分享讨论,让同伴与教师批改,进行反思评价,才能巩固提升。

四、结语

将微课与翻转课堂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个性化指导,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目标要求。翻转课堂的模式实现了教师“教”的能动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统一,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所采用的优质教学微视频资源,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元的教学形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认可。但是,我们也看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翻转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及素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开展翻转课堂相关环节的组织、设计、讨论引导工作。对于学生来说,翻转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克服在学习上的“等、靠、要”的心理依赖,主动根据教师要求做好知识的自主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及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分配线上学习时间。可见,翻转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仅仅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模式。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点教学都需要教师录制视频,进行课堂翻转。如何更好地实施翻转课堂,如何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12.

②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7.

篇7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是近些年来针对大学生自主就业过程当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而在开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服务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工作的。因此,对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来说,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获得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看来,很多高校针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开辟了校外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的实践当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增加能力。

一般而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一般由学院中的辅导员老师或者承担其他教职的老师兼职教授。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和发放的,对于任何地方和任何情况的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是比较类似的。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关教材的体系当中,学生被放置在了一个僵化接受的位置之上,与此同时,学生在接受实习实践的机会的时候,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是当前高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2、实践教学

这里所谈到的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课本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参与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增长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做准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主要支持学生进入到社会里的某个公司或者机构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的学习,但是随着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度普及,加上很多主客观原因的共同影响,很多大学提供的实践教学机会并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本身的专业需求相匹配,很多实践教学已经流于形式,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进入到某些工厂,被当做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专业的实践和技能的学习,更没有得到个人能力的更多增长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

1、实践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加上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上具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任务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其所需要的实践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大规模的正式的就业实践机会还是相对较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和工作是未毕业的大学生所不能够承担的,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的相关要求,为了应付学生的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的相关渴望,学校往往会与简单加工制造业的企业达成协议,将学生输送到这些企业当中从事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一方面能为企业创造出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因此获利。

这种实践形式高度单一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主客观两方面共同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社会不能为学校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岗位,学校也无法自己创造适应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双重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当前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这种实践的单一,不仅不能为学生的能力增长创造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学生大学4年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让学生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对于学生的时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2、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

观察发现,当前大学生参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生涯当中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就能完成他们本身的任务,而在于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本身对参加实践这件事情的认同度就不高,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机会往往是在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学生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兴趣更加不高,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学生就从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

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会导致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效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即使有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实践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坊间积累的差口碑,而对这种实践工作的正义性存疑。而学生一旦怀疑学校,认为学校有问题,就会让学校在整个的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过程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师生矛盾。

3、相关理论发展不够健全

上面提到,尽管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在全国所有的高校几乎都在铺开,但是由于各个地方高校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标准,因此在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共同发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知道各个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

理论发展不健全,同时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与实践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表里的,只有实践的进展为理论提供重要参考,理论的发展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引,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一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大学里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往往是辅导员老师或者从事其他教职的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面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的时候,也往往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懒惰现象,教师们会懒于思考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是由于其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已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规范的前提之下,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完善并不能给本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带来改变。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1、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

由于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在单一的实践形式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对高校的就业实践工作都抱有质疑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来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就业实践。

在以往学校无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比较高级的实践工作,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打开思路,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公司是需要一些实习生的,只不过他们的招聘是独立的,并且单个单位的用人数量比较少,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并不与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联系,例如宝洁公司每年都需要暑期和寒假的实习生来从事公司内部的运营等方面的助理和实习工作,根据统计,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工作的缺口,其总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些就业实践工作当中来,也就能够避免进入工厂当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

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不能畏惧工作的繁杂性,应该想方设法与更多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时候,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向企业推荐一批学生进入到公司当中,从事实习的工作参与公司的运营,将学生化整为零,对口安排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就业实践。

2、设置奖励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前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置奖励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设置一个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那些在就业实践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假如能够获得学校的特殊奖励,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奖励条件的设置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可操作这3个原则,让学生能够信任已设定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更加努力的在实践岗位上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充实自己,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完善相关的理论和规范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近年来,90后大学生已悄然成为高校就业大军。90后大学生经历了市场经济转型、改革开放扩大、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其个性特征上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勇于提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择业以兴趣为先。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和需求,因此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与发展,以及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2基本概况

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职业发展意向问卷”,收集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未来职业发展意向的具体数据。对我院2015届进入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9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其中,城镇生源地学生占26.06%,农村生源地学生占73.94% ;男生占63.83%,女生占36.17%。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择业取向

3.1.1地区取向

目前我校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地区选择相对比较集中。有8成多的学生愿意选择留在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其次是内陆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有近3成的学生选择;之后是内地的中小型城市。虽然西部地区急需人才,国家对引导高校青年赴祖国西部就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特别是诸如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三扶一支计划等,但愿意考虑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就业的学生总体而言是偏少的。

3.1.2单位取向

总体上讲,单位性质取向还是比较广泛的,但不同专业和性别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趋向于到国有企业工作;愿意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有近4成多,另外愿意选择去民营企业、三资或外资企业的也占了3成多。同时,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同学也占了近4成,且男生明显比女生更愿意考虑自主创业。相对于女生而言,特别青睐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愿意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比男生低。访谈结果亦显示,女生重视家庭的传统角色仍是该群体在择业时的重要考量;同时,机关部门工作比较稳定、体面,有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

3.1.3期望薪资

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虽然是学生择业高居榜首的考虑因素,但该因素比较综合,缺少明确的衡量指标,比较难以具体考量。而居第二位的将近七成的学生重视的薪酬福利则是一个具体的可量化的择业标准。对不同学生群体期望薪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同等学历之中,男生的期望薪资明显高于女生。大部分的学生对期望薪酬的最低标准集中在2000-4000元范围中。

3.2择业标准

择业观集中反映在学生对职业选择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倾向上,不论性别和任何专业,学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都是个人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和工作生活环境,且选择这三项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因素;个人兴趣爱好位居第四位,有五成的学生看重该因素。其中,个人发展前景和兴趣爱好属于发展因素,薪酬福利和工作生活环境属于保健因素。这说明,在校学生现阶段既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又注重职业所带来的物质回报以及工作生活环境,但对父母亲友看法和社会声望与地位这一类的声望地位因素均不重视。另外,男生明显比女生更加看重个人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和专业对口度,女生则明显比男生更加重视工作生活环境和工作的稳定性。

3.3择业准备

高校大学生最重视的求职准备亦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择业观。调查结果表明,在求职过程中不论性别和学历,82.98%的学生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个人的工作或实习经验,82.45%的学生认为是工作能力,还有73.94%的学生认为需要依靠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还有不到2成的学生认为学校名气和相貌衣着在求职中起作用。作为初入职场的社会人,我院学生凭着积极主动、听从指挥、踏实完成本职工作的态度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上司、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努力地适应当前工作。

3.4择业质量

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又新设置了不少专业,学生规模在不断扩大,致使就业压力激增,学生就业竞争和难度加大,大部分毕业生不得不降低就业标准和预期目标,有将近7成的毕业生表示因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会考虑先就业再择业。

4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系统问题,个人、学校、政府和社会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这项复杂的任务。

4.1树立先进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

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只关注毕业生的求职及面试的技巧,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犯了“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的错误。因此,高校应该首先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并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而且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高校应该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4.2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4.2.1职业潜能分析辅导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必需包括职业潜能的辅导,自我职业发展潜力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自我的身体素质、自我的职业兴趣、自我的职业人格、以及知识、技能和能力倾向等。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职业发展潜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学习、实践计划以及各方面的职前准备,以实现毕业以后的顺利就业。

4.2.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及技能的培养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在于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制订方案、做出决策等的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促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在学校的严厉督促下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4.2.3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意识教育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

(1)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更是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内涵有助于获得创业的成功。

(2)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高校应注意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例如,我校一年一度的金点子创业大赛,通过大赛选拔出优秀的创业项目进驻到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勇气,使更多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3)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将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参观知名企业,与有着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士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会等,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是全新的就业模式,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适应这种经济体制多元化决定的就业配置市场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就业状态流动化的趋势,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

(5)规范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将创业教育列入到就业指导中,要将创业课程、讲座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规范的创业教育网络。

4.3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4.3.1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高校应逐步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职能化、专业化,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认真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尽快成立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机构,创新教育手段,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对于大学生而言,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准确的评估上,大学生对自身的科学评估就需要在专业组织的帮助之下,在先进的测评系统的测试之下来完成,这就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由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测评,以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公正、客观的测评结果和解释。

4.3.2加快调整职业生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方面的相关工作,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课程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只有结合各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大学生规划好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

5总结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任何力量都无法单独来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生、高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从学生方面来说,应意识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增强认识自我的能力,以职业生涯的总体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高校方面来说,应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对高校以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加相关课程,提高生涯规划指导老师的专业素养等等;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加强相关立法,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只有这样,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大学生才能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9

虽然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毕竟不多,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况,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会出现到处碰壁的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为此,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进行引导,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思想引导的意义

(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进行引导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参考作用,因为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主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能够顺利形成良好的人格,当学生进入社会时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积极德育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学生不会一味地追求高报酬、高地位的职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就业观念更实际,这对于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带来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道德情操。

目前,大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其思想政治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许多大学生因为失恋而选择轻生,因为就业不顺利就选择自暴自弃,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在应对困难和问题时,缺乏坚强的信心。通过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思想引导,让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在应对困难和问题时,从容不迫。总的来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帮助[1]。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高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研究,并在教学工作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渗透,让学生理解当前就业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的措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协助大学生及早适应社会节奏。大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自身的不正确的观念要及时舍弃,通过先进的观念取代落后的就业观念。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使用一种教育方式,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说教,而要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例如让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实践,深入体会当前的就业形势。

就当前我国的发展看,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宽广,学生既可以选择国有企业,又可以选择私有企业,既可以选择做公务员,又可以选择进行自主创业,只要学生努力,就有实现梦想的机会,因此,大学生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保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早日融入社会[2]。

(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就业碰壁之后就选择消极的态度应对,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负面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此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积极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心态的引导和塑造,使其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3]。实际上,当学生处在乐观的状态下时,其应对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很好的挖掘,以更积极的面貌走向工作岗位。在未来的社会中,学生就业压力将更严峻,要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从容应对,教师应当首先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时,要从经验型的说教教育向实践教学转变,让学生学会一些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即使面对非常大的压力,学生也不会失去信心。

(三)培养创业精神,鼓励自主创业。

现如今,大学生自己进行创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更多,为创业提供非常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大学生的理论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更强,能够找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而能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为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让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创业。高等教育需要将创业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因为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一定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会激发大学生更多的潜力,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加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思想引导力度,鼓励学生敢于创业,敢于面对失败,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逐渐增加,这为大学生的就业环节带来非常大的问题,为了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或者顺利创业,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并多了解社会形势,以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指导课程,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选择相关专业与课程,安排与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建设现状

(一)我国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

在我国,职业指导及其教育还是一个令人陌生的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格局,唤起了学生参与职业选择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意识,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职业定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不规范

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仅仅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不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从低年级抓起,甚至大学生一进校就要开始,因此就业指导必须拓展为职业发展指导,求职择业只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教育载体把这些内容传播给学生呢?专题讲座、课堂教学是人们首先想到的方式与途径。以课程设置为例,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2005年暑假教育部曾经组织了10个有代表性的高校在内蒙古呼鲁贝尔进行过一次研讨,结果大抵有三派意见。

一是清华大学模式,主张开发课程模块,模块中包括若干门短、平、快的课程,课程就象一种工业产品,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产品,缺什么补什么。如有的学生反映面试中不会沟通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上《沟通训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就针对他们开设《自我探索》,有的学生想出国深造就给他们提供《留学指南》。整个模块包括6-9门课,基本上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设立课程,属于问题式教学,每门课程记1个学分。

二是复旦大学模式,主张开设一门课程,各年级学生均可以选修,课程名称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2个学分32个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包含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决策理论等等;自我探索,包括认识自我的维度与方法、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职业倾向探索等内容;职业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识工作等;生涯决策,包括决策的类型分析、理性决策的有效方法和步骤、生涯决策阻力分析等;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学生涯规划的主要原则和步骤、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评价;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雇主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素质拓展训练,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决策能力团体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就业形势与政策,包括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政策的发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动态详解与趋势分析、用人单位分析;如何进入职场,包含毕业生择业的程序及准备、毕业生择业途径和方法、就业以外的流向以及办理程序、就业规则和毕业生的权益和义务等等;就业中的心态管理。

三是武汉理工大学模式,主张开设两门课,分别叫《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求职技巧》,前者针对大一学生,记2个学分32个学时,后者针对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的学生,1个学分16个学时。条件成熟时再针对研究生开设《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

关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施方式,不同学校的意见也很不一致。大部分学校主张开设选修课,极少数学校主张开设必修课,绝大部分学校主张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如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邀请职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成功校友作专题讲座、在见习实习中传播职业发展观念,等等。

(三)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就业指导教育的成员应该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具备相应的工作素质,如对心理咨询的研究,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兴趣所在以及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能够掌握良好的咨询技巧并提供心理咨询和信息传递;如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及时向学生介绍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传授求职技巧,提供政策指导。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院(系)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显然,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就业指导的需要。

2.课程定位不准,重视程度不一

目前,尽管大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还只是少数高校。调查表明,多数高校只在毕业班中开设选修课,有的甚至安排为讲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也即是“应付面试”的指导。少数开为必修课的,也只在毕业前一年进行。不少学校甚至是在双选会召开过后才搞“马后炮”应急。即使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在教学时数上也呈现出参差不齐。部分高校还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度程度不够,从而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

3.教材内容老化,理论脱离实际

目前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教材的选择上呈现出“八仙过海”的状态,有的采用部编教材,有的采用省编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有针对性地自编教材的高校很少。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时有所见。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教学内容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十分严重。

4.教学形式单一,实际效果不佳

目前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在教学形式上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任课老师所包揽。从而形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三多”和“三少”: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有不少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均是合班授课,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众多,这样给教学形式设置了很过障碍,由于人数众多,就很难开展分组讨论、现场模拟、成果分享等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5.师资队伍紧缺,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近几年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激增态势,但就业专职人员并没有随之而增加,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还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不低于毕业生500:1的要求配足,从而使就业指导教师长期处于忙于事务工作之中。

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

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的还很少。从而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6.课程体系不全,全程指导弱化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只停留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开始的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到就业指导课为主,就业讲座为辅,以及把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两课”、专业课教学、职业测评等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弱化,呈现出就业指导明显滞后。

7.学生较多,缺少个性化指导

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初涉人世的毕业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长久以来由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的严重缺位,导致大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稀里糊涂、跟着感觉走。

二、目前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部分内地高校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如提出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思想教育、开展全员全程指导、建立发展生涯辅导模式、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等,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几个不足:

一是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

二是缺乏协调性。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

三是缺乏科学性。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评价自我,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从一些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却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

1.教学安排上存在功利性导向

有的高校通常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快餐式”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预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非常明确提供的就业机会,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

2.教学内容以择业技巧为主

课程开设过于重视择业技巧的指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满足于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信息、掌握面试要领,学会自我推销等。这些技巧对学生择业是必须的,但没有触及学生职业设计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3.课程定位不准确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靠行政推动,多数未列入教学计划,教材陈旧,缺少高素质就业指导师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指导的学科属性不明确,教学随意性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4.授课时间不合理

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被作为选修课对待,上课时间往往安排在周末或者是周一至周五的晚上,这些时间是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很多学生在这些时段上课极不情愿。因此不重视该课程、逃学、厌学、请假等现象不断出现,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益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4).

[2]张柏清.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