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20: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

篇1

政府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有利于优化组织结构、节省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行为。但这一目标却与传统行政组织追求部门规模、财政经费最大化的利益表达相博弈。政府一方面想利用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体制、制度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腐败问题、上级指挥下级的有效性问题、监控的落实问题等;另一方面,让政府主动通过开展电子政务去约束规范自己——“自己革自己命”,它是没有动力的。

如何寻找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内部动力?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能力而形成一种外部拉动。因为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要想提供更好的“外部服务”,必须要有良好的内部管理系统作为支撑。这种来自外部的需求会对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3C”强制认证推广之初就实现了审核条件网上公开,企业网上申报,主管部门网上审批,检验机构、审核人员网上管理等一系列网络化办公。“3C”认证电子政务的应用首先从适应WTO的国际惯例,满足企业需求,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身需要出发,提出了行政手段创新的要求。同时,其进一步的推广又得到了广泛受益团体大力的支持,这种外部力量最终拉动了政府内部信息化的建设。

二、提高信息化建设能力

目前,包括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内的大多数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多由自己内部的部门承担。政府部门常常采取扩编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部门(多为事业编制的信息中心),信息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自建、自管为主。这里就涉及到政府IT部门设立的利弊问题。政府IT部门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有利于长期、近距离进行IT应用方面的研究,有一支懂技术、熟悉业务的专业队伍来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薪酬体制难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其次,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管理能力尚不成熟,不少政府机关还不清楚自己拥有多少应用系统和IT设备。再次,政府实施IT业务建设的执行能力比较缺乏。在实施IT建设过程中,合同的拟订、履行、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政府往往忽视这一基本的商业要素,总以为自己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拥有天然优势,不大重视合同的谈判和签订,非常容易在以后执行中造成被动,也经常会在日后的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等问题上产生纠纷。我们认为,在四川省“金质工程”建设中,应把IT外包作为优先选择的业务策略。在充分认识和分析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外包业务选择。在不搞一刀切的前提下,确立业务外包的优先地位,并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制度上的配合:一是与预算部门配合,细化IT建设预算管理,在能够进行成本比较的基础上,控制自建自管的预算支出,优先安排IT外包业务预算资金。二是在政府采购中,把IT外包作为采购项目,并制定相应的采购程序、采购标准、控制方案,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政府集中采购,提高公开程度以筛选合格的服务商。三是对IT外包服务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外包服务企业,并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三、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服务职能

从管理纵向层次上划分,质量技术监督组织系统可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家和省级局信息化建设着重于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质量监管的宏观决策,监控工作落实,解决上级指挥下级有效性。而市、县两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技术手段,保证质量监管工作有效开展、刚性执行,同时直接为企业、社会提供具体的公共服务。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我们应更加全面的去理解。因为在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和企业的“单位时间价格”,也就是每个小时所能创造的价值量是比较低的,计算机知识还不够普及。群众和企业关注的是把事情办成,而不会在乎多跑几次。企业申报行政许可项目的时候,是想尽快得到受理、尽快能够通过审核,取得行政许可资格。企业申报标准审批备案时,是希望标准能及时得到审定备案,以至于能尽快按新标准组织生产。一句话,只要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多跑几次也没关系。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确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了方便,但这仅仅是我们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把对群众、对企业、对社会的优质服务落到实处。

因此,政府在提供网络公共服务时要有所侧重,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从四川省发展水平和质量技术监管现状看,至少应注重以下服务:第一是基础性类质量信息的提供。这些信息可能带来的直接受益、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太高,但这方面的可以指导消费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比如质量抽查数据、免检名牌企业许可证获证企业名单等。第二是一些可以构成政府质量管理的基础的东西。比如代码证、标准备案、企业质量信息、食品安全信息、特种设备安装使用信息等,这类东西可以给政府服务的价值提升创造很好的基础。第三是能提升社会成员单位时间价值的服务。比如高新发展园区、大型企业的单位时间成本非常高,通过网上服务能很好地提升所在区域内成员的单位时间价值,因而这些领域的网络服务应该大力发展。

四、在技术手段、行政业务、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互动

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可以归结为网络化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进行网络化时不是基于业务,而是基于技术。业务和技术脱钩,电子政务与社会需求脱钩。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的前期建设中,国家局和省局部

篇2

一、技术信息化工作现状与问题

目前的检察技术运行机制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司法鉴定职能,主要由法医、司法会计、文字痕迹等检验鉴定类的传统技术领域组成。二是信息化保障职能,主要由信息技术和现代侦查技术等现代技术组成。这两个没有多大关联的领域就因为“技术”两个字硬生生地捆绑在了一起,组成了检察技术运行机制的全部内容,也衍生出许多问题。

(一)传统技术门类缺乏,工作开展困难

在传统检察技术方面,随着基层检察院检察鉴定权的上收,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目前处于鉴定人员缺岗或另岗状态。就本院来说,虽然技术人员编制有三人,一名信息技术人员、一名司法会计、一名痕迹检验鉴定人员,但只有信息技术人员安排在技术岗位,司法会计长期配属反贪局办案,痕检人员安排在案管中心。由于鉴定权的上收,基层院技术科一般不开展司法会计与痕迹鉴定工作,传统的检察技术工作只剩下了文证审查工作。在实际的办案中,大部分文证审查都是法医类文证审查,但本院并没有法医鉴定人员,只能委托其他院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办理法医类文证审查。这给本院传统的技术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一些业务部门的办案人员认为对已有鉴定结论的案件进行文证审查无关紧要,由于检察机关没有将刑事技术监督归口于刑检部门。有些刑检办案人员对司法鉴定的文证审查意识不强,认为可有可无,在审查程序上又没有严格的技术鉴定文证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工作配合上的脱节。上级检察院“检技协作”的文件规定在一些部门还停留在纸上,相关业务部门的办案人员与检察技术配合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二)信息化建设未被充分理解,技术人员成保姆

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目前完全是由技术部门的干警负责,一般要负责本院计算机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管理、维护和技术支持;对检察三级专网、内部通信网、计算机局域网进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和维护网络机房,保障网络机房设备正常运行;内网信息平台与外网门户网站的管理、维护与更新;承担电脑和电脑外设的维护;保密常规工作、普通密码管理工作;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协助自侦部门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等工作。基本上涵盖了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等内容,也开展了个别案件的电子数据恢复工作。其中大量的工作为检察工作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检察技术信息化发展、加强科技强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有部分工作属于科技含量低、无总结提升价值的工作,例如组装电脑、协助同步录音录像、更改网络IP地址等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有些看似复杂的技术活已经仅限于动动鼠标、按按开关的工作了,而有的业务部门连这些简单的安装软件、安装驱动也要依赖技术部门,使专业技术人员变成了“修理工”,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和攻关研究,其中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不但要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还让技术人员变成了“开关”师傅。

技术人员除承担技术工作和信息化工作外,可能还承担部分科室工作,如机要通道收文工作、保密常规工作、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案件管理统计工作等等,只要与电脑、与软件沾上边,最后落实都在技术部门。技术科和办公室合署办公是最常现象,因为合署办公,还要承担相当大的办公室日常工作。这些现象造成技术人员职能交叉、职责不明,一方面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会造成干事越多越不讨好,甚至干得越多越得罪人的局面,同时也不利于部门间的管理,更不利于开展工作。

(三)技术人员难分类,队伍难稳定

在人员的分类管理上,我院是将技术人员同书记员、司法警察一道列入检察辅助人员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同司法行政人员转岗交流,具有检察员资格的还可以转为检察官,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性,这与高检院有关文件精神也相符合。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工作的性质更多地属于司法行政类,因此将技术部门并入了检务保障局,信息技术人员也按照司法行政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由于技术工作的专业性,技术工作与书记员、司法警察从事的工作也有所区别,不是所有的其他人员都能胜任技术岗位,因此技术岗位要么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要么流动性不足,技术人员的上下进出成为问题。随着科技强检进程的加快,基层院检察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会越来越突出,技术工作任务繁重、琐碎,难以出成绩,难以得到同事们的理解,又容易得罪人,所以技术人员都想调到其他科室,特别是技术人员通过招考过来后,又一门心思要通过司法考试,通过司法考试后又急着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对技术工作就是敷衍了事。造成技术人员人心浮燥,不安心本职工作。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实施科技强检,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当前检察机关对技术工作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技术工作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观念保守,没有把科技强检当作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满足于现状,不敢大胆接受新事物,不学习必要的科技知识或者缺少科技意识,认为一张嘴、一支笔、两条腿照样办案。

(二)技术机构定位难,专职技术人员短缺

目前对技术部门的属性定位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技术部门属于法律监督部门,另一种是技术部门属于司法行政部门。由于检察技术机构是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颁布实施之后新增的一个业务部门。虽然它的性质、地位、职能等在高检院的有关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有所阐述,但是由于未纳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之中,缺乏一定的法律强制力,因此在执行和理解时就有很大的“弹性”,表现在机构设立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我院检察技术科就曾经历了两次设立。在本院目前的机构改革试点时,经过考虑,我们认为技术部门单独设立难以得到人员经费的保证,对工作开展不利,因此最终并入了检务保障局。

专职技术人员更是缺乏,由于各类工作繁重、琐碎,技术人员身兼数职,使他们难以有时间把精力放在技术信息化工作上,难以对技术信息化工作作出很好的规划,整天工作疲于应付,难以承受。

(三)技术工作难出彩,人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技术部门专业性强,人员流动性小,不容易出成绩,不容易解决职级待遇问题。出现了很多技术人员跳槽到其他部门的现象。从而出现了断档、临时人员顶岗等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工作问题更突出,一旦变动,有关局域网的网络设置、网站更新、、相关登录密码管理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难以解决,在没有新人接替的情况下,对机关正常工作将带来重要影响。

三、强化技术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多年来,传统的检察技术门类为检察业务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检察鉴定权的上收,基层院在传统技术门类上已经没有太多工作可以开展,目前基层的检察技术工(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21页)作重点应着重放在技术信息化在检察业务的运用上,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加强检察业务工作,突出检察技术工作服务与保障的功能。

首先在传统的检察技术工作上,可以大刀阔斧地将传统技术工作切割出去,在市级以上单位设立司法鉴定中心,将改革后主要由法医、司法会计、文字痕迹等传统检察技术领域组成的司法鉴定中心单独编列,回归其法律监督职能功能,让司法鉴定监督和侦查监督、公诉等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督合力。同时借鉴侦查一体化模式,将全市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既可互通互惠,又可形成合力。

其次,彻底整合检察技术部门,分离出来的信息化部门从检察技术监督领域脱离,变成检察机关的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其主要工作就是做好信息化应用和人员培训工作。信息化应用是检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光有信息化设备绝不等于信息化应用。人员培训是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础,没有训练有素的应用信息化终端人员,检察机关的现代化办公、办案都将是一句空话。这是因为检察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检察职能,是要让所有的办案人员借助科技手段推动检察工作,因此对最终使用者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目前检察队伍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还处于拓荒阶段,特别是大多数使用者对于检察信息化的概念模糊不清,认识有限,认为信息化就是技术部门的事,自身电脑操作也不熟悉。信息化决不是仅靠技术人员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所以,改革后的检察信息化部门的两项主要工作就是搞好信息化应用和人员培训工作,这不同于检察机关的其他政治业务培训,而是针对各个应用岗位的实战性培训。

篇3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files to confor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update the content, scope of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file collection way, method and personnel files of service object is our personnel file managers need to face and think seriously of the problem. The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for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data.

Key words: file management; data; modern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这表明一些人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档案工作,这种轻视档案工作的思想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需求。

2.人事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重视不够。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是专职的,所以在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档案、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不签字,导致档案数量、材料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人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问题,使得人事档案交接工作前后脱节,出现人事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等现象。

3.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些归档的材料还不够真实准确,归档材料未能及时、准确地得到补充,使存档的材料不能真实地反映本人现实情况,导致人事档案的不完整。

4.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宣传不到位。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未进行广泛宣传,使得本人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中缺少的材料不能及时补充、完善、更新;二是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是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由于受专业和时间限制,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及时地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

5.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有一份好工作就行了,档案可有可无。对个人档案采取忽视的态度,有些人连自己的人事档案在哪里都不清楚,甚至有人认为自己的档案不应在本人所属的单位,而由本人保管;有些应该归档的材料不能及时交档案管理人员存档。这些思想和观念必然导致人事档案材料不全或缺失。

6.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在档案管理手段上,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查阅人事档案信息仍采用手工查找。档案的存储依旧使用古老的铁皮柜,占地面积大,使用空间也不能完全合理应用。

二、促进档案数据现代化管理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点便基本可以取得著录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综合性档案馆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将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篇4

引言

随着东莞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莞供电局供电水平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部分镇区的用户数量以及用电量急剧增加,从而发生了很多客户故障出门事件及用电安全事故,因此亟需加强用电检查工作的力度。为了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注重运用一些信息化技术,对营业用电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1 加强用电检查工作的意义

用电检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管理,对于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想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供电企业第三方客户满意度,就应该有良好的用电检查工作。良好的用电检查工作使得供电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的实际用电情况,然后根据客户的用电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保证了用电的安全性,满足了客户需求。其次,能够保证用户安全用电的必要条件就是良好的用电检查工作。在供、用电的每一个环节,要是用电检查工作没有做到位,就可能在用电的过程中引发事故事件的发生,这样不但会使供电企业减少了供电量和售电量,还会对供电企业的电网稳定运行造成危害,甚至威胁到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良好的用电检查工作可以对用户的用电方式进行专门的监控以及检查,其中包括用户受电工程设计图纸的审查、中间环节的检查、完工时的竣工验收以及对用户日常的用电检查,从而确保了用电的合法性,保证了用户的安全[1]。

2 用电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用电检查就是指供电企业依据规范准则对于用电的客户进行安全、质量、隐患等方面的检测以及评估的行为。其中,检查的工作主要包括:用户是否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用电,用户的受电装置是否运行良好,用户的进网措施以及安全状况,用户的电力负荷控制装置是否正常运行,用户方运行维护人员资质,防反送电的隔离措施,合理用电情况,监督并处理违章用电和窃电等,都属于用电检查工作之中的内容。在用电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检查工作,从而保证用户的安全用电[2]。

3 现阶段用电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用电检查工作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1 用电检查人员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用电检查工作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很复杂,在实际检查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说,在检查过程中会遭到客户的反感,从而使得工作的正常进行受到抑制;还有很多的用户会抗拒检查,这样就加大了检查的难度。很多检查人员对于工作就会产生松懈的心理,以至于不去认真对待。而且,对于工作当中所出现的错误也不去纠正,这就是因为检查人员没有意识到检查工作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缺乏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应该加强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推进检查方案的有效进行。对于那些不主动寻找解决措施的员工,应该进行相应的教育,加强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此外,还有一些检查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会做出违法的行为,这样就严重地损害了供电企业的利益,并且还会加大事故的发生。

3.2 窃电行为严重,但是难以获得证据

当前,由于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窃电行为时有发生。失压、欠压的情况下窃电,改变接线的方式进行窃电,断流、欠流的情况下窃电等,这三种方式是最常见的窃电方式。但是,电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在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所以使得窃电行为具有特殊的表现。

首先,盗取的电能不需要储存、运输或者进行销赃,可以立即使用。而且,窃电的工具也可以立即销毁,有的工具小巧可以隐蔽,或者是把工具安装在室内,从而很难让人发现;此外,被窃取的电能以及金额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可以获得,所以就算抓获了窃电者,也不可以立即处置。由于窃电行为的特殊性,使得窃电的证据很难获得,这样就增加了供电企业的检查难度。窃电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使得窃电行为更加严重。

3.3 没有落实用电检查工作的专业技能培训

当前,不管是供电企业内部开展的用电检查培训,还是聘请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都没有相关的结合用电检查工作实际情况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从事基层用电检查工作的相关人员多数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员工,他们缺乏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没有扎实专业的基础知识,只凭经验开展检查工作,从而使得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检查的程序不太规范,负责检查的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做事没有责任心,对于检查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应用信息化技术,从而导致了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非常低 [3]。

4 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用电检查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得信息集成管理顺利形成。信息集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集成一种营销、生成管理系统,并且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了客户信息与电网拓扑信息之间的关联,实现了停电信息通知、计量装置信息获取、快速复电以及用户负荷分析等功能,为供电企业提供了信息化的平台,包括营销管理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客户停电管理系统以及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等。在此,主要介绍营销系统以及计量自动化系统对于用电检查工作的影响。

然而,为了实现用电检查的信息化管理,要围绕用电检查的范围以及内容进行实施。其中,跟用电检查相关的业务主要有:营销监控管理、营业用电管理、营销稽查管理、需求侧管理以及用户的设备管理等。

4.1 加强用电检查工作相关业务管理

4.1.1 营销监控的管理

对于营销监控方面,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比如计量自动化系统,对于计量、生产的数据进行过滤分析,电量损失度进行对比,实现分时精确对比以及趋势的对比,这种方法可以方便我们发现窃电的具置,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此外,对于电量突增的客户以及电量长期为零的客户进行观察,监测三相负荷的不平衡率以及失流的记录,筛选出线损较高的台变,跟踪可能存在窃电行为的客户,对于检查人员进行检查有很大的作用。

4.1.2 营业用电的管理

用户的电气运行安全资料以及用电施工检查资料都是由信息集成管理中的工程系统所完成的。并且,营销管理系统还提供了全面直接的用户用电数据以及检查工作的制定以及执行的情况,对于用电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帮助。

4.1.3 营销稽查的管理

营销稽查包括了营销的整个过程,营销管理系统在此起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业务的扩展以及故障抢修的超时进行了分析以及总结;此外,还可以跟踪抄表员的抄表准确率、及时率以及回收率,为电费结算部门提供的异动电量以及零电量用户进行了跟踪;最后,还可以整合电价的执行情况、跟踪用户历史用电情况,为用电检查人员快速地判断窃电还是计量装置故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4.1.4 需求侧管理

通过营销管理系统,对用户的缴费习惯、峰平谷时段用电情况以及用电方式等进行分析,从而把用户分为不同的群体,比如说,商业客户、居民客户以及工业客户等。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掌握用户需求,把握电力市场宏观趋势,采集用户市场信息和数据,对用户动态进行分析处理。按不同用户的需求和预期,分类提供电力产品与服务,提供可靠用电保障和满意的客户体验,从需提高供电企业客户满意度。

4.1.5用户的设备管理

对于用户受电设备的管理,主要来自于计量自动化系统、配网生产系统、GIS系统等,设备的信息主要是变压器、线路以及用户计量装置等。首先,要观测电力的负荷装置、用电计量装置、调度通讯装置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等的安全运行情况,还要管理并网电源以及并网设备的维护管理,防止事故事件的发生。这样可以使用电检查人员更好地了解用户的设备维护以及使用情况,为节能降耗以及用户的安全用电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4.2 信息化技术在用电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储存能力很强,如果数据输入出现差错,错误就会扩大化,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此外,计算机便于更新、检索用户的资料,对于不同的用户群体可以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存储和管理[4]。

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当用户计量装置故障或用电数据异常时,系统能准确地记录并储存起来,形成一份完整的计量数据报告,为准确追补电量提供有力的依据,减少与客户的纠纷。下面是一个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发现窃电行为和追补电费的一个例子:

2012年2月29日,寮步供电分局用电检查班工作人员通过计量自动化系统发现某食品厂三相电流不平衡,其中A、B相二次电流分别出现不规则分流现象。通过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该厂配电变压器(容量为1台315KVA)的计量柜中的前门封印被人为剪断并粘贴胶水,现场计费电能表及参考电能表的计量接线盒B相二次电流线被人为用铜导线短接,A相二次电流线被人为用铜导线串接可控开关任意短接,造成A、B两相分流,使计量装置不准,确定为窃电行为并作停电处理。

根据计量自动化系统记录,该厂计费电能表在2010年2月1日B相二次电流开始为0,至窃电被发现时,期间多次反复出现A、B相二次电流同时为0,并且根据该厂抄表记录2010年3月之后抄见电量明显减少,从而得出窃电时间由2010年2月1日起至2012年2月29日止。同时,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及计费电能表内部记录数据,确定只有C相二次电流正常运行,故按C相正常电流值为基准,并以该厂正常使用时三相电流平衡计算窃电电量。共计追补窃电电量891686KW.h,追回电费及违约金2509917.76元。

5 结束语

总之,在用电检查管理的工作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准备工作,然后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检查。并且,应该严格禁止检查人员失职以及的行为,有效地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此外,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把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到用电检查的工作当中,充分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出现反复无效的工作,确保用电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明昊.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管理[J].低碳世界, 2013(12):50-51.

篇5

这次治薄工作顺利通过验收,与全局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特别是与两所学校领导班子、各职能科室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下面将有关治薄工作经验小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治薄工作专班。

为了治薄,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同志为组长的工作专班。专班成员由各部门科室负责人组成。局领导及各业务科室今年以来10余次到两所薄弱学校调研、指导,组织、协调、落实治薄的具体工作。特别是局长为了两所薄弱学校的基建工程达标,放弃了暑假休息,一心扑在工地上,以校为家,为两所学校的硬件达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业务科室真抓实干,落实治薄责任制

各业务科室和有关部门针对两校实际拟定了治薄工作内容及进度表,将帮助脱薄工作落实到每月的工作日程之中。

督导室积极行使督政督学职能,多次组织督导部门、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深入学校联合视导,帮助两校加强教育管理,规范教育教学秩序。

牵头科室发展规划科为了完成治薄工作,不仅拟定了治薄工作方案,而且把脱薄目标分解到各科室和相关部门,完善了督办、通报、联席制度,强化治薄责任制和过程管理机制,为完成治薄当好了开路先锋。

党政办公室和调研科、纪检科根据两校办学现状,帮助两校端正办学思想,科学制定一校一策发展战略,使学校的自强教育模式和?小学的小人才模式得到了市督学的肯定。

人事科为了加强两校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拟定了支教援教制度,确定了对口帮扶学校,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市骨干教师、区优秀青年教师等到两校支教援教、挂职锻炼。

基教科为了两校的教育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及办学效果的提升,多次带领石化学校、红小、新小的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到两校指导并进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房管站在两校的硬件建设达标上全力做好了招标、定标和教学装备采购工作,为了基建的顺利实施常常下工地督促管理,付出了巨大心血。

教研室为了30%优课和无差课目标,组织了27名市区级优秀青年教师与两所学校的相关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实行分类指导,跟踪听课的方式,帮助两所学校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积极指导落实两校的教研科研活动。

财务科保证了两校的治薄经费及时到位和相关资料的整理符合要求,两年来对学校投入了近350万元,对?小学投入了130万元,有力支撑了治薄工作。

体卫艺站为了两校的体育、艺术、健康课达标,教研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多次到两校帮助指导迎检课和各科资料的整理。

师训办为了提高两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在培训工作上重点倾斜两校,总共安排两校40名教师参加省市级课改骨干培训,使两校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水平和普通话教学达到治薄工作要求。

科技站为了两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达标,不辞劳苦,协助学校做好机房规划和学生主题活动设计,帮助解决教师在电教中的疑难问题。

对口帮扶学校不仅重视这次治薄,而且与脱薄学校签订了帮扶协议书,为两所脱薄学校送课、开展教研活动、捐书等,特别是学校的林校长多次带领优秀教师到学校支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还有市区级的领导的关怀和其他科室的配合和协调,为此次治薄做出了默默的支持和贡献,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篇6

近几年,我们结合全省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情况,开展了对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情况的检查,开展了对中央在甘企业的走访了解,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优于省内企业。具体表现:中央企业都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具有较高学历,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内部审计人员,这些人员都是通过严格考试层层选拔上来的,一般在10名左右;制度健全,中央在甘企业都依据《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法则》制定了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并且年初有计划,工作有重点,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办法;审计的内容正在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或者已经转型,变事后审计为事中、事前、事后审计相结合,把预防风险、内部控制、管理审计作为工作重点。

(二)省属企业、省上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优于市县。具体表现:机构比较独立,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不同程度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制定了审计年度工作计划;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审计和少量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交办的任务。市县内部审计的机构一般与纪检或财务合署办公,内部审计人员一般为兼职,主要以财务检查为主。

(三)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优于一般企业。具体表现为,有独立而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比较高;制度完善,基本以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审计、经营管理审计为主,开展事中、事前监督,审计已参与到单位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同时,还开展基本建设、经济责任等审计。一般企业内部审计大都与纪检财务合署办公,有些还没有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项目大都以财务审计为主,人员素质比较低。

二、对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考

(一)政府推动是内部审计机构建设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我省内部审计发展的情况看,不平衡、不完善、不深入是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内部审计进一步得到发展,协调好与政府审计的关系,需要从政府层面出台加强的意见和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内部审计试行办法》。根据我们对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检查情况看,目前,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没有机构,就无从谈起内部审计开展,机构是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要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内部审计试行办法》及省审计厅实施意见,指导、说服有条件的单位、部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二是进一步提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从政府层面解决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问题,我们认为能独立设置的尽量独立设置,不能独立设置的,与纪检、财务合署办公设置。三是加强分类、分行业指导。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确因编制问题而无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与纪检财务合署办公设置,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对市县行政事业单位分重点行业建立;四是加强对重要部门、行业,如交通、水利、卫生等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督促这些部门建立如教育系统省、市、县三级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二)引导内部审计转型是内部审计发展新的使命。审计署提出,内部审计要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其实质就是要求内部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把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作为重点,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从20__年7月1起,所有中国境内上市公司都必须在每年年底编制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声明本单位内部控制状况,接受相关利害关系人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为此,管理者都需要依照公司经营规模,结合公司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而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转则离不开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真实、合法和有效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和实现经营目标服务,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内部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一味地把内部审计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弊上,势必造成工作难度加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或者管理层,更关注的是内部制度的建设,希望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克服或避免问题的发生,更期望的是想通过机制、制度的完善来控制经济活动的规范运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利用这样的机遇和需求,以控制为突破口,关口前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上,放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以“免疫系统”论为核心指导,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基础,把公司治理审计作为先导,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主线,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核心,把绩效审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理论不仅为我国政府审计即国家的大“内部审计”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后续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免疫系统”理论,对内部审计发展和 实践的指导也具有普适性。内部审计之于组织也是一个“免疫系统”,如果能够真正起到预防及提示、提醒、反映、警示的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那么该组织就不会出现重大违法违纪现象。

(三)审计机关的指导是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推动器。《甘肃省内部审计试行办法》颁布后,张掖市审计局起草了《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经政府同意实施,促使各部门、单位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取得了很好效果。实践证明,审计机关指导、监督、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大,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就快。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选择。信息化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是必由之路,审计资源是稀缺的,即然稀缺,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在现代化的条件下,要解决内部审计资源稀缺问题,利用信息化是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大型企业,要提高审计覆盖面,加强审计分析的深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一是大力推动计算机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水平;二是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要充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发展、同进步。

(五)总结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现实选择。从我们这次检查的情况看,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一是省教育厅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促使教育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内部审计机构,省属高等院校全部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年初提出全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指导全系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二是部分高校如西北师大、兰州商学院等将内部审计工作深入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且都在过程中、过程前控制,审计已参与到了学校重大决策过程中,使内部审计的作用真正到了体现。三是中央在甘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已在转型或转型正在深入,如中移动甘肃分公司,中铁二十一局,已把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风险防范上,把内部控制,管理绩效作为审计的重点,设置了关键控制点,并建立一系列控制的规范办法,使审计由事后变为事前,事中,真正起到了预防风险的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四是张掖市审计局以政府文件下发指导意见,进一步督促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办法。等等,这许许多多不同的做法,为我们监督、指导、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要继续完善制度和办法,加强宣传、沟通、交流,促使内部审计协调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16-02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肇兴于1985年,是各高校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设置的,代表学校管理决策层对校内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进行审查,达到查错防漏、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的目的。纵观高校内部审计,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高校内部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审计组织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过程欠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要真正落实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必须妥善处理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

一、保证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004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强调学校审计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促进学校强化内部管理,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1]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和价值,就要尊重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确保高校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 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2]然而,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尽管有些高校已经符合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规模要求,但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是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是为高校内部服务的。原则上应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但我国高校在机构设置上大多采取审计处室和纪检监察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处理方法,这样的行政关系难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的高校内部审计甚至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导致内部审计地位甚至低于审计部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机构不独立,内审人员独立性比较差,无法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单位组织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不准确,机构设置以及人员在形式上都缺乏独立性。因此,高校对内部审计的审计决定或审计建议不重视,导致审计工作很被动,审计结果难以落实,进而阻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处于一种“没有不行,有了作用不大”的尴尬境地。

有效履行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确保其独立性方能适应高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频繁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需要保持其独立性。此外,高校内部审计由传统的以财务收支监督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更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采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对院校最高行政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任何的行政隶属关系,独立开展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制约、促进作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结构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机遇和挑战,练就一支职业道德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综合素养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是充分履行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覆盖面广,业务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知识综合程度高,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都有明确的规定。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基本元素。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保持职业谨慎,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自律,爱岗敬业。但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的部门,多数为出身于会计、财务职业,团队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物资管理、工程技术、教育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经验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作业能力差,分析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低,缺乏现代化审计手段,职业谨慎不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等状况,导致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大都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搞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审计活动上,就不难想象高校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其他职能难以发挥。

有效保证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确保在人员数量和人才质量上的投入力度,团队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熟练掌握审计、工程技术预算、经济数学、税务、计算机应用以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培养懂财务、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养的要求。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适应高校快速发展中的形势变化,参加业务学习和后续教育,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相关技能资格考试,采取以“考”促学的办法,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及时了解行业法规和国家政策,适时更新知识,及时掌握审计的先进方法。

篇8

一、“管理提升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全系统经过二年努力,基础管理成效明显,但与先进单位、一流水平还有不少差距,因此我们要围绕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开展工作:

一是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体系运行不够顺畅、管理流程不够优化、执行力还不强、考核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二是预算管理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程序、规范的流程,带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不强,尚未形成硬约束,成本控制缺乏动力。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还需加快;各信息系统之间还缺乏相应的整合,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全系统网建工作与“创一流、上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货源供应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品牌培育实施细则有待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五是物流中心要继续探索精益物流管理,解决在较高水平上如何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六是全系统市场服务部、各分公司物流中转站的现场6S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是涉烟违法犯罪活动仍然较为严重,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督的长效机制和日常监管体系。

八是规范、科学、高效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内部管理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九是全系统队伍整体素质与行业形势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增强生机与活力。

十是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努力促进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管理提升年”的主要工作目标

市局党组确定2010年为“管理提升年”,着重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工作目标。

(一)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6S管理为抓手,全面整合预算管理、对标管理、基层单位创优、行政执法示范点建设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基础管理上水平。

(二)加快以“厚德至善”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队伍建设。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并与绩效考核和督察考评有机结合,形成过程有监督、结果有检查、违反必追究的内部管理机制,保证制度执行到位,实现内部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四)以“市场营销上水平”为目标推进“创商业品牌”战略、“优秀分公司创建”、“标准店建设”等工作的实施,全面构建面向消费者的营销体系。

(五)以“优质、高效、低成本”为目标,认真贯彻行业物流标准,全面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规范高效的物流运行体系。

(六)以“提高打假破网能力、加强优秀县级局建设、提升市场监管效率”为目标全面推进卷烟打假长效机制建设、市场日常监管体系建设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监管上水平。

三、“管理提升年”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和目标,结合各单位、各部门2010年重点工作,“管理提升年”的主要工作及措施如下:

(一)加快科技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使之成为“管理提升年”的重要措施。

1、由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牵头,采取内审的方式,按照“突出运用、突出创新、突出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过程有识别、流程有描述、操作有文件、过程有记录、痕迹可追溯”的要求对全系统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标准进行检查。对执行到位的规定要再优化,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对执行不到位的规定,则要认真分析原因,是主观原因的,则要追究责任,维护体系的严肃性;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则要按流程进行修订,但要按程序进行审批、,使体系更具有科学性。

2、市局(公司)信息中心、溧阳市局(分公司)要加快服务保障信息系统试点工作,要在试点中认真总结,并充分征求和听取其他单位、部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功能,确保试点成功;同时要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标准所确定的流程、标准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不能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发挥服务保障信息系统在经营管理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3、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要与信息中心、办公室紧密配合,在进一步梳理流程和标准的基础上,应用统一门户创新成果,按照省局部署,在统一门户信息系统上,加快研发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绩效考核系统,让每位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要求、岗位职责、流程和未完成工作的提示一目了然,促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各单位、各部门要按市局(公司)贯标办公室要求认真制定2010年质量目标,组织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内审工作,保证本单位、本部门体系正常运行;市局(公司)贯标办公室要加强对内审员培训,选取体系运行中的难点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同时要按管理者代表要求每年组织二次审核,配合最高管理者每年组织一次全系统管理评审,并将审核、管理评审的结果计入绩效考核之中,追究工作不到位员工的责任。

(二)整合内部专卖监督管理、财务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监督方式,结合督察考评和绩效考核,形成完善的内部监管体系,确保规定执行到位、工作目标保质保量完成,并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全系统基础管理上水平。

1、由市局(公司)专卖监督管理处牵头,根据“规范是生命线”和“内部监管上水平、创一流”的要求,充分利用财务审计和纪检监察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内部专卖监督管理体系,并将监管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及时与奖惩挂钩。

2、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各单位要把预算管理作为加强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由市局(公司)财务管理处牵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规范程序,加强预算管理执行过程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硬约束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预算管理作用,必须与对标管理有机结合,将对标管理体现到预算编制、审核与批准、执行与控制、监督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对标的定额标准与导向作用,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预算的精细化,持续改进提升预算编制的方式与水平,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强化对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

3、由市局(公司)监察处牵头,建立、完善惩防相结合的监督体系,明确监督对象,抓住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重点环节,深化“七个方面监督”的措施,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配合做好领导班子考核、创建“四好班子”情况检查等工作,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监管形式,促进内部监督上水平;配合市局(公司)办公室大力推进办事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将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保证职工的监督权。

4、由**审计派驻办牵头,积极推进财务监管机制创新,审计监督要从严格执行财经法律、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向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专项审计、动态监管资金等方面转变,将财务管理过程与结果全部纳入监督之中。

5、发挥市局(公司)客户投诉中心在规范经营和提高服务水平上的作用,利用服务保障信息系统创新成果,整合市场走访、电话调查、投诉咨询等形式和渠道,快速响应,对经营管理和市场监管进行有效监督。

(三)加快以“厚德至善”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

1、由市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处牵头,各单位、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在充分征求不同层面员工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厚德至善”的企业文化文本,经市局(公司)局长经理室批准后下发。

2、市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处要制定企业文化宣贯培训计划,挖掘企业文化典型案例,编写生动的企业文化宣讲材料,认真组织宣贯培训;各单位绩效考核办公室要将企业文化宣贯工作作为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考核,确保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显化于表。

3、市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处要在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和推进“厚德至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员工手册》,使之与岗位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明示承诺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的融合,真正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岗位职责、健全的标准体系、顺畅的信息传递和严格的绩效管理”的企业行为规范体系。

4、由市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处(政工处)和工会共同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围绕“厚德至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一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企业文化载体,促进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市局(公司)主要围绕文化中心建设,县级局主要围绕文化室建设,保证企业文化“进班子、进岗位、进工作流程、进管理制度”。

5、市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处要按“厚德至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为**烟草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四)以“市场营销上水平”为主要目标,“优秀分公司创建”、“优秀呼叫中心建设”、“标准店建设”为抓手,全面构建面向消费者的营销体系。

1、市局(公司)营销中心要以“优秀分公司创建”、“优秀呼叫中心建设”、“标准店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网建软实力为目标,按照“突出行业特色、坚持现代标准、构建完整体系”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不断优化营销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改进营销管理、强化客户服务、增强协同能力,努力构建面向消费者的营销体系。

2、由市局(公司)营销中心牵头,修订和完善品牌培育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品牌引入、培育、退出机制;完善按“订单组织货源”的方式,健全卷烟计划制定、采购、入库、验收等流程,并上升为管理标准。

3、由市局(公司)营销中心牵头,以规范为前提,计划、销量、利税为目标,提升经营能力为核心,按照“市场需求基本满足、零售户有所选择、零售价格保持稳定、社会库存基本合理、供求关系稍紧平衡”的要求,建立起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监管体系。

(五)以“优质、高效、低成本”为主要目标,行业物流标准为抓手,努力形成规范高效的物流运行体系。

1、市局(公司)物流中心要以6S管理提升为抓手、提高员工综合素养为核心、成本控制为目标,全面提升物流中心现场管理水平;

2、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和物流中心要以国家局即将批准立项的《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现场管理规范》创新项目研发为契机,积极吸取先进单位管理经验,尤其是烟草工业企业物流现场管理先进经验,按照“业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提升、物流资源整合、供应链过程优化”的要求建立起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保证分拣、配送优质、高效、低成本运行。

3、2010年各单位物流中转站、市场服务部要全面推行6S管理,提升现场管理水平,以此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六)全系统专卖部门要以“打假破网、基层建设、内部监督”为核心,“提高打假破网能力、加强优秀县级局建设、提升市场监管效率”为目标,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市场监管效率。

1、由市局(公司)专卖监督管理处牵头,按照“有假烟必有网络、有网络必有大要案”的打假破网理念、“追实刑、追主刑、追重刑”的办案工作理念,抓住“端窝点、断源头、破网络抓主犯”市场监控重点,树立“经营案件”观念,加强情报体系建设,努力建立起卷烟打假破网的长效机制。

2、由市局(公司)专卖监督管理处牵头,注重市场准入,严格执行合理布局规定;加强零售户教育,强化依法经营观念;制订详细市场监管方案,注重过程监管,将市场走访与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卷烟市场日常监管体系。

3、由市局(公司)专卖监督管理处牵头,各单位和法规处积极参与和配合,将优秀县级局建设与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实行三分离,强化执法监督考核机制建设,完善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起依法行政监督体系,提高执法水平。

四、“管理提升年”实施的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管理提升年”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市局(公司)成立“管理提升年”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管理提升年”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考核。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各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管理提升年”工作的领导。

五、“管理提升年”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发动阶段(2010年2月至3月)

1、对“管理年”活动进行总结,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2、制定并下发《**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关于“管理提升年”工作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工作方案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管理提升年”的具体提升目标、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于2010年2月底前上报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格式见附表);

3、召开了“管理提升年”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提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0年3月至12月)

1、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管理提升年”的工作计划、进度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2、各单位绩效考核办公室要将“管理提升年”的各项工作按时间进度列入当月重点工作进行考核;

3、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每季度要对“管理提升年”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一次督察,并将督察结果以督察通报的形式向全系统通报。

(三)总结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

1、各单位绩效考核办公室要对本单位“管理提升年”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回头看”和总结,并将总结情况及时上报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

2、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要结合全年综合考核对“管理提升年”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3、召开“管理提升年”总结大会,总结和推广经验,制定推广“管理提升年”取得成果的方案,并表彰先进。

六、“管理提升年”的工作要求

(一)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实施“管理提升年”的重要意义。

烟草行业面临烟草控制、完善体制、构建和谐、国际竞争的挑战,唯有走专卖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做精做强主业、共同发展、规范发展的方针,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才能应对挑战。为此国家局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就是“卷烟上水平”。“卷烟上水平”是推进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烟草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卷烟上水平”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基础管理上水平上。**烟草经过开展“管理年”活动,解决了建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监督体系等制度方面的问题,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制度和机制执行到位,因此市局(公司)党组认真分析了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卷烟上水平”的战略任务,在实施“管理年”活动的基础上及时确定2010年为“管理提升年”,决定通过实施“管理提升年”各项工作,努力提升全系统的执行力,全面促进基础管理上水平。

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降低成本、全面加强管理、维护稳定团结为原则,严格执行新“三定”方案的规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优质高效地完成我系统机构优化调整的各项工作,努力争创管理新优势,为构建大集中平台上的现代税收管理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研究粤机编办〔*〕31号文,向市局有关领导作好汇报,确保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二)根据文件要求和我市地税系统实际情况,制定《*年*市地税系统副科级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实施方案》、《*年*市地税系统民主推荐选拔副主任科员工作实施方案》,并报省局审核批准;

(三)结合本次机构优化调整,根据县(市、区)局工作职能、税费收入、管理户数及人员规模等实际情况,在各县(市、区)范围内对人员进行适当调整;

(四)对于新旧机构的税收业务衔接、征管数据和档案资料的交接等,提出具体处理意见,以供领导决策;

(五)指导做好现行机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公务车辆等的造册登记,并对机构调整后的有关调配安排提出具体意见;

(六)对撤并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作出计划;

(七)统一制作和发放新机构的公章、牌匾。

三、工作步骤

第一步:摸底调研。围绕各县(市、区)局内设机构设置、有关编制分配等问题,收集整理各县(市、区)局有关数据资料;

第二步:制定方案。确定总体工作、干部选拔、征管业务、资产处理等工作方案,报省局审核批准;

第三步:组织实施各税务分局局长选拔、民主推荐各县(市)局副主任科员工作;

第四步:落实各分局长调配任免和一般干部的安排;同时,做好资料、资产的交接,确保各类资料齐全、接收及时,确保各类资产完整、能用、好用;将机构、人员、职能、办公场地、联系方式等变更内容,以各种方式做好对社会各界的宣传;

第五步:新机构对外挂牌,正式运作;

第六步:落实股级领导干部的调配任免;

第七步:开展调研走访,及时进行总结验收,促进磨合,确保平稳过渡和各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准备接受上级检查。

四、工作方式

为保证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由人教科牵头,在系统内抽调若干人员,采取“分工并进、有机协调;集中办公、统一讨论”的办法;分成三个小组制定落实新“三定”规定的工作方案,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协调、督促、检查。

五、组织领导

机构优化调整工作在市局党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市局各科室组成市局机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系统机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工作。组长:杨来发;副组长:郑矿、孙彦浩、赵善文、林永胜、赖永腾;成员:陈天利、卢锡豪、郑少奕、曾兆丰、陈海亮、庄育生、黄志刚、彭伟彬、刘俊峰、罗伟锋、纪阳山、余庆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机构优化调整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局人教科,郑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相关科室派员组成。

六、工作分工

(一)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工作由人教科完成;

(二)在具体实施“三定”方案阶段,采取人员分组开展工作,大致分工如下:

第一组:抓线领导:郑矿,具体负责人:陈天利,落实机构和编制类工作,具体负责工作任务中的第一、二、三项;

第二组:抓线领导:孙彦浩,具体负责人:曾兆丰,落实税收业务衔接工作,具体负责工作任务中的第四项。

第三组:抓线领导:赵善文,具体负责人:陈海亮、卢锡豪郑少奕等,陈海亮主要负责工作任务中的第五项,落实固定资产工作;卢锡豪主要负责工作任务的第六项内审工作;郑少奕主要负责工作任务中的第七项工作。

七、工作计划安排

(一)4月21—24日,负责做好新旧方案的各种测算表格,统计分析各类职数的情况;收集税收收入、征管户数等数据;形成初步的工作预案,并向有关局领导作好汇报;

(二)4月25—29日,根据省局人事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和完善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小组,做好人员抽调、工作分工、时间安排等工作,确保人员到位、思想到位、措施到位。

(三)4月30日-5月5日,向市局党组提交工作方案审议;召集全体工作人员,传达会议精神,作好动员,并根据党组意见对有关初稿进行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形成书面材料。

(四)5月6-9日,工作小组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一套总体工作方案,具体涵盖机构调整、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领导干部选拔、资料、资产交接等方面内容。

(五)5月10日,工作方案提交市局领导初步审议;根据局领导指示对方案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六)5月11日—5月19日,根据局领导指示再作修改,形成一套完整的材料向省局上报,请求审核批准;

(七)6月底前,完成税务分局局长选拔、民主推荐各县(市)局副主任科员及人员调整;

(八)6月底前,完成人员分流、业务调整和资产交接工作;

(九)7月底前,由各县(市、区)局向社会各界公告,详细介绍机构、业务、人员、办公场地、联系方式等的变更情况,以取得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

(十)7月底前,按省局要求,新机构正式对外开展工作;

(十一)7月底前,按省局要求,全面完成机构调整的所有工作;

(十二)8月上旬,总结验收,准备接受上级检查。

八、关于领导干部选拔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干部配置情况。除处级领导外,我局共有正科级领导干部22人,副科级领导干部43人,正股级领导干部66人,副股级领导干部119人,主任科员7人,副主任科员22人。

(二)新“三定”规定的职数。除处级领导外,我局共有正科级领导干部27个(含事业单位),副科级领导干部93个(含事业单位),正股级领导干部98个,副股级领导干部45个,主任科员13个,副主任科员47个。

(三)职数空缺情况。对比我局现有干部和新三定规定职数后可见,正科级领导干部有5名空缺,副科级领导干部有48名空缺,正股级领导干部有32名空缺,副股级领导干部多出74人,主任科员空缺6名,副主任科员空缺25名。

(四)干部配置意见。对于正科的5名空缺,在本次调整中暂不配备;副科的空缺将拿出21个基层税务分局局长职位进行竞争上岗。

(五)基层税务分局长(副科级)的选拔方式。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21名基层税务分局局长。根据省人事工作会议统一要求,这次选拔配备基层税务分局局长应做到百分之百交流(即:不能在原任职地任职,在各县(市、区)局内交流任用)。

详见《*年*市地税系统副科级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实施方案》。

(六)各县(市、区)局副主任科员的选拔方式。采用民主推荐的方式全系统选拔配备8名副主任科员,解决年龄偏大、不适宜继续担任基层一线领导职务的原股级正职领导干部。

详见《*年*市地税系统民主推荐选拔副主任科员工作实施方案》。

九、关于征管业务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机构优化调整中各项征管工作正常运转,按照“以人为本、人随业务、方便工作、有利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平稳过渡。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加强管理,确保机构过渡期各项税收工作的正常运转。认真发挥好各科室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各基层单位的管理与协调;各基层单位人员要坚守好工作岗位,保证各项税收业务的正常开展,税款正常入库,税收秩序不乱,纳税服务不断,杜绝出现管理松懈的情况。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二)进一步做好征管职能及范围划分。根据新“三定”规定,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明确细化全系统的直属行政单位、基层地方税务机构的征管职能和范围。

(三)抓住关键环节,做好交接,实现平稳过度。主要是户籍管理、涉税事项、税收票证、欠税管理等,进一步明确有关工作交接内容、时限、责任人等内容,指导制定有关工作表格。同时,为建立征管资料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基层单位应抓住机构调整工作的契机,按照征管工作方案的要求,集中力量对征管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在交接工作完成后,各单位须将交接表格上报各业务主管科室一份备案,另上报信息科一份用于批量调整征管数据。

(四)信息技术部门要做好技术保障工作。按省局要求,信息技术部门要提前介入,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动,提供好技术支持,确保线路畅通,确保各类数据资料的完整、安全,并做好相应的设备调配、调试、权限修改等工作;指导和督促撤并机构做好其现有应用系统及历史数据的备份工作,按时向新接管部门进行移交。详见《*市地方税务系统机构优化调整征管工作方案》。

十、关于新旧机构资产处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机构优化调整工作中,对于资产的处置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经了解,我局未存在资产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债务等问题。

在工作中,各相关单位应严格按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资产清理和移交责任,做好相关登记工作。未经市局批准,不得随意变卖、调拨单位资产。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加强协调,明确分工。在工作小组中,应加强与办公室、计财科、机关服务中心等职能科室的联系,指导落实各单位的资产处置工作。

(二)清查底数,造册登记。4月底前,由各相关单位对各类资产进行清理后登记造册,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三)严格交接,责任到人。各类资产的交接必须实行严格完备的手续,办公场所的安排、办公设备、车辆的处置应按工作方案的要求办理。交接完成后,各单位须将交接表格和情况,分别上报市局计财科和机关服务中心。详见《*地方税务系统机构优化调整资产管理工作方案》。

十一、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对撤并等单位的内部审计和有关领导的离任审计工作,审计面应达百分之百,由纪检监察部门做出计划,并及时向市局党组汇报有关情况。详见《*市地方税务系统机构优化调整资产管理工作方案》。

十二、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本次优化调整工作事关地税事业的新发展,时间紧,任务重,各级领导应以对地税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工作不断,秩序不乱,思想不散。同时,要及时提供各类数据资料,全力支持和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充分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千方百计将不利的影响降至最低。

(二)明确责任,主动工作。此次机构优化调整工作,涉及到机构、人员、征管等方面的变化,市局各科室应加强对基层分局的指导,纳税人服务中心要及时利用各种方式做好宣传告知,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宜的交接方案,各单位要做好应急预案,确保各项窗口工作的正常开展。

篇10

明确目标导向,完善责任机制

近年,江苏省交通厅(以下简称省厅)下发《关于做好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政风行风迎评工作的通知》,召开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迎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全系统不断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切实做好各项迎评工作。

一是确定目标导向。省厅向全系统鲜明地提出了“三个确保”和“三个提升”的目标,即确保不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确保不发生有严重负面影响的行风问题,提升交通运输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交通运输系统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形象,提升社会各界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满意度。特别强调,“三个确保”是底线的要求,也是必保的目标;“三个提升”,是长远的目标。“三个确保”、“三个提升”成为全行业政风行风建设的鲜明导向,有力地提振了全行业创先争优的信心。

二是作出公开承诺。围绕“规范行政行为、树立行业新风”,省厅作出了“五个更好”的公开承诺,即“以科学发展的交通成果更好地服务‘两个率先’、以安全便捷的运输服务更好地奉献社会、以公正严明的行政执法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以政务行为的公开透明更好地规范权力运行、以风清气正的形象更好地取信于民”。承诺内容通过中国江苏网等媒体向社会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市、县(市区)交通运输局都向社会作出了公开承诺。

三是坚持责任共保。省厅坚持管行业必须注重加强对市、县交通运输部门政风行风建设的指导。连续几年先后召开了全行业队伍建设大会、党建工作会议和精神文明建设大会,对全行业政风行风建设提出要求。省厅表彰了近三年在地方作风评议中争先进的基层单位50个。全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着眼全省交通运输大局,把政风行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在全系统形成了党风、政风、行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条块结合、责任共保的工作机制。

紧扣评议环节,强化联动机制

省厅坚持评建结合、以评促改,积极落实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自查自纠和落实整改工作,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形象。

一是坚持以评促查。根据省里确定的5个方面评议内容,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省厅认真排查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的交通运输系统14个热点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的自查自纠活动。下发了《关于对基层交通运输部门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的通知》,由厅分管领导和厅属行业管理局负责同志带队,组织6个督查组,分赴全省13个省辖市26个县(市、区)60个基层站所和政务服务窗口,采取察看现场、查阅台账、听取汇报、交换意见的方式,了解各地在政风行风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帮助基层站所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同时组织公路、运管、海事、航道等行业管理局和13个省辖市交通运输局,通过明查暗访,对市、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和基层站所政风行风情况进行互查,在此基础上,省厅组织了重点抽查,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二是坚持以评促纠。省政府纠风办下发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反馈意见后,省厅高度重视,厅党组刘大旺书记和厅长游庆仲先后作出批示,要求迅速落实整改。驻厅纪检组监察室对反馈意见进行全面梳理,把第三方调查样本情况绘制成数据更为清晰、视觉更为直观的“饼状图”,并把评议材料汇编成册,印发各位厅领导和厅机关、厅属有关单位。同时组织召开落实整改专题会议,明确厅机关相关处室、厅属主要职能局整改责任,要求依据各自职责,对照反馈意见,分类梳理、逐条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督查和考核。坚持“凡是能解决的迅速解决、有困难的创造条件解决、跨部门的协调解决”的原则,对群众在民主评议反映的16类90余条意见均落实了整改。

三是坚持以评促建。在全系统先后开展“做清廉干部,当服务先锋”、“让出行满意,为党旗增辉”、“永葆先进性,当好先行军”、“服务企业保增长,转变作风促发展”和机关作风“五查改”等活动,引导和带领全行业干部职工进一步转变作风,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重点任务来落实,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依托全省公路、航道网络,推进文明样板路、文明样板航道、文明客运班线和文明海事执法示范航段建设,不断增强执法人员文明执法的自觉性。开展了服务品牌评选活动,评比产生了“爱心始发站”、“96196服务热线”等36个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交通优质服务品牌,其中“爱心始发站”等9个服务品牌入选全省优质服务品牌,有力提升了交通运输服务窗口的服务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监督机制

为了规范权力运行,保证制度有效落实,省厅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

一是强化电子监察,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利用厅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对交通运输所有行政权力进行“全流程、全业务、全覆盖”的实时监控。厅81项常用的行政执法权力全部上网运行,实时监察,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去年,省厅共在网上办理行政许可3533件、行政处罚6282件,其他事项15433件,电子监察系统共自动预警442次,报警1428次,监察人员发起网上督办1179次。在省纪委去年组织的省级机关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情况考核中,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再次名列前茅。目前,正在推进省、市、县三级联网工作,年内完成试点并推广应用,实现权力网上运行的信息共享。

二是强化视频监控,实现现场执法远程跟踪。针对交通行政执法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现场监督难的实际,我们运用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对交通繁忙的航道和京杭运河江苏段所有船闸,海事执法、船闸管理和水上服务等工作实施全程动态监管,有效遏制了少数工作人员收取船民“小费”等违规违纪行为。实施“运政在线”网上稽查,在运政执法车辆装备视屏监控系统500多台(套),对执法现场实行动态监督,有效防止了不规范、不文明、不廉洁执法行为。

三是强化热线监督,保证群众诉求有效办理。省厅利用省《政风热线》、厅长信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通车栏目”和96196江苏交通服务热线,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适应省《政风热线》“四位一体”模式要求,对咨询投诉件和媒体追踪问题的受理、转办、督办及回复工作,构建了督办机制。去年共受理和办复群众诉求10.7万件。

把好重要关口,构建长效机制

省厅针对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环节,突出制度建设,强化风险防控,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把好执法人员素质关。对新进执法人员实行大专以上文化准入和岗前强制培训制度。同时要求,执法人员凡35周岁以下的必须达到国民系列教育的大专以上学历。加强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四化”建设,组织岗前培训11期,培训2000人。严格按照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以执法证件管理为抓手,加强对全省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