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21: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项目数据分析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bstract: today, if someone asked,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21 st century career? The answer may be varied, but the world famous periodicals time magazine gives results may make people strange, it is called "project data analysts", seven big money in the global industry leader. Project data analys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English CPDA) is 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engaged in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senior decision-making and a colourful for the career. The data show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field workers already close to 200000, the year the camp forehea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data analysi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mature countries, 90% of the market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i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research certain, so it is called it is-and the 21 st century gold career.
Key words: data analysis; Digital decision; market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数据分析是通过对项目数据全方位的科学分析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为投资方决策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从而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的一种先进的方法论和科学分析体系,在业界向以“数据精准”、“分析客观”及分析评价“权威独立”称誉。国际上,项目数据分析师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和投资两大领域,在投资分析、信贷融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战略规划、决策管理等影响政府和企业重大决策中,提供科学、真实和准确的依据,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端技术人才。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项目数据分析师的年薪可达几十、上百万元。成立于1948年的美国兰德公司旗下就拥有2000多世界顶尖级的数据分析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每年完成的各类项目数据分析报告高达700多项,已发表的研究报告达18 000多篇,这些分析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左右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事务的决策,享有很高的声誉。
项目数据分析报告讲求“科学、客观、准确、公正”。一份完整的数据分析报告,必须围绕目标,确定范围,遵循一定的前提和原则,在项目各项数据分析中,选取真实性、合法性指标,构建相关模型,进行专业科学的分析,要求体现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完整,分析过程要科学合理全面,分析结果可靠,建议内容实事求是,能系统地、真实地反映行业基本慨貌,从而达到推动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项目数据分析的整个编制、评价过程十分严谨。数据分析师通过项目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可预测项目未来的发展及风险,帮助项目投资方节约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兰德分析家认为,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随着全球商业化竞争的加剧,一个企业管理者决策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达国家对项目的最终决策,都是以科学定量分析的项目数据分析报告作为其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及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依据。数据分析工作不仅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而且贯穿市场运行的各个阶段,成为政府和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工具,其分析结果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项目数据分析质量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国家投资领域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项目数据分析以专业技术的身份出现在经济、管理和投资金融等领域,成为21世纪信息化时展的新宠,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十年内最有发展“钱景”的黄金职业,然而――
数据分析在我国仍属朝阳行业
数据分析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中国仍属于朝阳行业。据201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数据分析行业从业人员迄今为止不足万人,正式注册登记的项目数据分析事务所只有80家,其中专职数据分析师仅一半多点,长三角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也仅占3%。而在美国,年平均雇用项目分析师的职位占所有社会岗位高达7%到13%。总体上说,我国数据分析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经营规模不大,制度建设和软硬件设施薄弱,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还较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彻底改变我国“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2003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规范长期投资项目数据分析方法、与国际接轨的总体精神,制定出了我国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考试管理办法,加快了我国数据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步伐。2008年6月,数据分析行业的全国性唯一行业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为我国数据分析行业发展开新篇。从2005年4月,全国第一家数据分析事务所经工商部门批准在陕西成立到目前,我国相继己有北京、陕西、江苏、新疆、甘肃、山东、浙江、上海、黑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约80家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经济舞台,涉及项目己从最初的分析评估业和金融业,扩展至会计师、投融资机构、政府审批和企业管理等众多领域。
项目数据分析作为国内新起步的朝阳产业,它充分弥补了旧有融资评估体系的诸多漏洞和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决策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数据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重要性,数据分析运用技术正逐渐走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决策视野。据了解,目前,仅投资咨询项目领域,我国每年就有逾百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有专家预测,按照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15年中国项目数据分析师的需求量将突破30万人,尤其是政府经济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房产开发以及创新型企业对项目数据分析师的需求正与日俱增。诚如一位老资格项目评估师所说:“之前凭经验办事,现在是用数据说话!”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正处在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有利时机,然而,与国内数据分析行业先进地区比较,福建数据分析市场还是一片“荒地”。在中国东南部,目前只有福建还没有成立数据分析事务所,福建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几乎是空白,这与福建经济快速发展及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都极不相宜。要实现福建跨越式发展――
福建数据分析市场亟待开发
2011年4月23日,经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批准,福建省福州项目数据分析师授权管理中心在福州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我省项目数据分析师没有专业管理机构的历史。中心负责人黄诗茂说:“自授权管理中心挂牌以来,咨询、报名参加数据分析师培训的人数日趋火爆。省经贸委、省信息化局、省质量协会等部门都为中心工作开展提供强力支持,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数据分析行业的高度重视和认识。”
1、收集企业及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建立行业总体和同行业经营状况数据库,按时提供财务分析报表,以支持企业各项财务分析工作;
2、根据财务分析主管的工作安排,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
3、协助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相关的财务意见和建议;
4、定期汇总收入预算、费用支出预算等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导致实际收入与预算差异的原因,同时就存在的差异对预算体系和资金计划的影响进行预测性分析;
5、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财务分析员岗位要求
1、财务管理相关专业,或接受过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2、有一定的专业经验为佳;
3、具有扎实的财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
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并加以运用;
5、具有良好的协作、沟通和指导技能,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财务分析员关键技能
专业能力电子表格数据库财务系统
个人能力分析能力认真仔细耐心
财务分析员升职空间
财务分析员 财务经理/预算经理/资金经理/审计经理
财务分析员薪情概况
应届毕业生¥3000.00
1年经验¥3100.00
2年经验¥4500.00
3年经验¥3700.00
财务分析员工作内容
1、协助公司经营数据基础统计和数据分析及财务管理工作;
2、分析财务报表项目数据异动情况;
3、建立项目管理的财务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01-03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技术已从传统的PC平台计算模式发展到嵌入式计算、移动计算、并行计算和服务计算等多种计算系统并存及融合的计算模式,处理的对象也呈现出网络化、多媒体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需求的特征,而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这一趋势,从而迎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兴起的又一新兴发展方向,被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政府机构密切关注和广泛研究。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的目的的资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一般说来,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二、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从广义上讲,大数据人才就是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目前,国际上开设了大量的数据科学方面的课程、数据科学学位计划以及数据科学短期培训班。从国际上设置的培养计划来看,大数据人才应该系统地掌握数据分析相关的技能,主要包括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具体来说,大数据人才首先应具备获取大数据的能力,例如能根据任务的具体要求,综合利用各种计算机手段和知识,收集整理海量数据并加以存储,为支撑相关的决策和行为做好数据准备。其次,应具备分析大数据的能力,对于经过预处理的各类数据,能够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转换、加载,采用有效方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为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最后,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分析任务通常无法依赖个人能力来完成,需要在团队制度的约束下,与他人一同携手、互相鼓励、分工合作来实现既定目标,因此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与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大数据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
三、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大数据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国内各高校在积极进行大数据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将大数据相关课程纳入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以下结合作者在数据库及分布式技术系列课程中的教学经验,以及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探讨大数据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的设置。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大数据系列课程建议可分为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两个方面,因为理论是大数据认知的必经途径,也是被广泛认同和传播的基线;而技术是大数据价值体现的手段和前进的基石。在理论方面,讲授的理论内容可涵盖如下几点:
(1)大数据概念:大数据概念出现的历史,关于大数据定义的各种流派以及说明,大数据的四个特征,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的关系,大数据与大规模数据、海量数据的差别。这个部分主要突出“大数据”概念中应包含的“对数据对象的处理行为”。
(2)典型的大数据应用实例:精选有新意的大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可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大数据的概念和含义,这样的案例如:美国梅西百货的实时定价机制(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百度搜索的实时热点排行榜(以数亿网民的搜索行为作为数据基础,建立权威的关键词排行榜与分类热点)、沃尔玛的搜索引擎Polaris(利用语义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和同义词挖掘使得在线购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15%)、谷歌流感趋势工具(通过跟踪搜索词相关数据来判断全美地区的流感情况)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授课的重点放在系统化的开发步骤和关键性问题的求解上,介绍案例的设计思想、主要方法和应用过程等。
(3)大数据关键技术与挑战:介绍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大数据集成(数据异构性和数据质量问题)、大数据分析(数据形式多样化、数据处理的实时性、索引结构的复杂性等)、大数据隐私问题(隐私保护和数据分析的矛盾)、大数据能耗问题(低功耗硬件的设计)、大数据处理与硬件的协同、大数据管理易用性问题以及性能测试基准。
(4)大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介绍如何把采集到的大数据存储起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和调用。主要内容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去冗余及高效低成本的大数据存储技术、新型数据库技术(键值数据库、列存数据库、图存数据库以及文档数据库等)、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分布式非关系型大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大数据索引技术和大数据移动、备份、复制等技术。
(5)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介绍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通常由数据准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3个阶段组成。数据准备是从上述大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中选取所需数据并整合成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集;规律寻找是用某种方法将数据集所含规律找出来;规律表示则是尽可能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如可视化)将找出的规律表示出来。根据挖掘任务可分为分类或预测模型发现、数据总结、聚类、关联规则发现、序列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和趋势发现等。
在技术方面,可考虑分别从云计算、分布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和感知技术的发展来说明大数据从采集、处理、存储到形成结果的整个过程,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点:
(1)NoSQL技术:NoSQL产生的背景、NoSQL现状、NoSQL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比较、聚合数据模型、分布式模型、数据一致性、典型的NoSQL数据库分类、NoSQL数据库开源软件。
(2)MapReduce:MapReduce模型概述、编程模型:Map和Reduce函数、MapReduce工作流程、并行计算的实现、实例、Yarn等
(3)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出现的背景、Hadoop的功能与作用、为什么不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Hadoop的优点、Hadoop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Hadoop项目及其结构、Hadoop的体系结构、Hadoop与分布式开发、Hadoop应用案例、Hadoop平台上的海量数据排序。
(4)还可进一步包括数据流的管理与挖掘、云数据库、图数据库等。
由于大数据系列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和实践意义,因此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掌握大数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之后,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为此,应设立一定的大数据技术实践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结合上一节分析的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建议按以下流程设置实践环节的内容:
(1)分组。如前所述,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分析任务通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各自的技术优势,合理进行分组。
(2)选题。在具体选题上,可使用校企合作的具体项目或以Apache Hadoop、MongoDB、Dremel、Gephi等一系列的开源大数据分析软件作为实践平台,以Kaggle为数据科学平台来进行选题。
(3)明确需求并撰写大数据分析任务书。明确选定的题目范围内,数据分析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的分析目标。只有明确了数据分析的目标,才能正确地制定数据收集方案,即收集哪些数据,采用怎样的方式收集等,进而为数据分析做好准备。
(4)数据收集及预处理。由于大数据分析最终的结果与其获取的数据质量紧密相关,因此收集的数据是否真正符合数据分析的目标是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该步骤要求学生从分析目标出发,从浩瀚的数据中正确的收集高质量且服务于既定分析目标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包括填写空缺值、平滑噪声数据、识别和删除孤立点、解决不一致性、规范化(消除冗余属性)和聚集(数据汇总)等。
(5)探索性数据分析。由于大数据分析的数据量通常达到PB甚至YB级以上,因此希望直接选定一个分析模型是不现实的,而且面对高维海量数据,也很难直接看出数据的规律。在这个步骤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基本描述统计量的计算、基本统计图形的绘制、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等手段,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方法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据的分布特征,这是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建模的基础。
(6)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有时选择几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探索性的反复分析也是极为重要的。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因此,一般需要选择几种方法反复印证分析,仅依据一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就断然下结论是不科学的。
(7)模型的验证及分析报告。指导学生对选择的数据分析模型及结果进行分析,可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观察模型提供决策的信息是否充分、可信,所发挥的作用是否与期望值一致,数据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以上这种项目式实践形式的优势是:在学生参与完成某一具体的大数据分析任务过程中,通过主动地学习来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经历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从中去发现和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既能熟悉大数据分析过程,又完成了经验的积累,还能实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和咨询者。
四、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
一方面,大数据的核心业务必然是一种扎根于特定行业,综合运用已有的存储、分析、挖掘、展现技术,根据用户需求并融入行业特色技术模型的一站式大数据平台业务。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各类业务产生的数据为数据分析创造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大数据解决方案是有价值的,但是苦于找不到既懂数据分析技术,又懂得业务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既懂得相关技术,又谙熟企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部署大数据应用最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企业可以与学校联合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大数据人才,这种方式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大数据技能训练的对象,即大量的数据,只有企业才具备;二是在企业的支持下,学校也能通过针对性的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处理技能。
大数据时代下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实训项目、教学管理和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等形式展开。
一、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前瞻性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有大型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公司,都非常重视财务分析的作用,定期进行财务分析或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例会。本文旨在结合企业财务分析实际,指出现行企业财务分析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提升财务分析的地位,强化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二、现有企业财务分析的不足
财务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专业财务素养和一定的生产经营综合知识。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分析人员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出来的分析报告常常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其他部门管理者的关注,财务分析变成了仅仅为了分析而分析,例行公事,应付差事;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和各个管理部门却常常为缺乏决策数据参考而苦恼,财务分析与公司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严重脱节。现有企业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存在着局限性。基本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首先,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无非是取实际数据与历史数据、预算数据、行业平均数据进行对比,而往往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指标或者公式是否合理,是否切合本公司的实际,比对指标是否科学等。其次,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相关资料,忽略了对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人、流出的分析和评价,忽视了企业价值的增加,而片面地沉迷于利润表数字的增大,导致决策者误判形势,错误决策。
2.重历史数据分析,轻前瞻性分析。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状,更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未来,为未来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而现有财务分析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因素的变化等缺乏有意义的分析,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3.重数据比较,分析不够深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一般而言都是数字描述较多,但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有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简单分析一下因素的影响,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产、供、销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因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等缺乏了解,结论与生产经营脱节。
4.模式和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5.缺乏可比性。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因为计算指标的口径不一致,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
三、现有企业财务分析的改进
1.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根据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模式,静态指标主要是反映历史成本的财务状况,动态指标主要是反映不能直接体现现金质量的收益成果。因此,企业应考虑完善财务报表体系,一是要重视企业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对一些格式报表上无法反映的情况进行说明。二是要尽量完善表外披露模式,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非货币性的与财务事项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受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等。三是考虑增加专用报表,如对于人力资源、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财务状况等进行专项报告。
2.财务分析人员应提高职业判断力,加强对生产经营的了解,以便使分析更有针对性。一方面由于对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不深入,做出的分析不能切中要害;另一方面现在企业财务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财务人员工作细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每名财务人员不仅对企业生产经营不够了解,对其他同事的工作接触也很少,对财务各个模块的衔接关系所致甚少,因此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所在。
3.拓宽财务分析内涵。
(1)基本财务报表数据结合附注内容进行分析。如财务报表中揭示的存货信息,实际上是众多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明细科目汇总而成的,因而在财务分析时,必须结合附注中存货的构成进行分析。
(2)表内分析与表外分析相结合。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变化,其起因并非都是财务方面的,更多的是企业非财务性的因素导致的。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都是定量的,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使定量标准经常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结合定性标准的应用。
(4)企业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相结合。企业经营和理财的过程和效果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外部环境。
4.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财务分析不再局限于每月一次的综合分析,而是将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在现有月度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发现某些项目数据异常,可随时发现,随时分析,形成专项分析报告。在对高度概括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时,可针对某一指标的异常变动进行深入挖掘。
5.注重前瞻性分析。前瞻性分析需要了解未来的市场状况、生产经营状况、流动负债尤其是需要到期立即偿还的借款、企业的投资计划、企业现有现金流和未来现金流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是否面临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否需要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和投资计划等。
施旦霁和他的创业帮
施旦霁自高中就开始了在海外的求学生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就读IT本科,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IT硕士,专注研究Web2.0时代的数据交互模式。他曾在澳大利亚创办电子商务网站,回国后创办了国内早期的SAAS公司,退出后于2008年开始进入孵化投资领域,角色定位从自己创业转变为服务他人创业。
彼时的施旦霁是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金科路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叫做“创智天地”的孵化器运营者。施旦霁在运营孵化器的时候有个习惯,即每天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浏览新闻网站上与科技相关的所有新闻和数据。“每个网站都有几条有用信息,我当时非常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够图文并茂聚合所有科技信息。”
美国知名的科技新闻和博客聚合网站techmeme能够满足施旦霁的需求。2005年9月,techmeme的前身memeOrandum横空出世,网站上面的科技文章主要来自新闻网和博客,它能分析新闻的重要程度,给予不同新闻不同的权重。扎克伯格是techmeme的痴迷读者,许多科技公司高管如谷歌高管、PayPal CEO以及风险投资人都是techmeme的读者。
施旦霁想做一个类似于techmeme的科技信息聚合平台,平台上的信息可以来自于TechCrunch、36氪等国内外科技博客,通过机器自动抓取和分析公开数据,让科技圈的从业者能够在一个网站上掌握所有必知信息。
事实上,在运营孵化器期间,除了为孵化器内企业争取政策方面的扶持外,施旦霁还尝试通过做天使投资对企业进行持股孵化。创业者、孵化人、投资人三种角色让施旦霁无比熟悉孵化投资和初创企业的需求。因此施旦霁还想为这个平台赋予联系企业家与投资者的功能。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描述这个项目,施旦霁希望这是“一个服务于早期投融资的信息聚合平台”。
这个服务于早期投融资的信息聚合平台很快落地,23Seed应运而生。除了施旦霁外,还有邱青峰和贺飞鸣是23Seed的联合创始人。两人中前者是23Seed的首席运营官,有15年技术咨询及管理经验、7年创业经验;后者是23Seed的首席技术官,是同济大学的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博士,有着超过12年技术开发及管理经验,参与过众多上海市政府的信息系统研发,包括数据统计交换、舆情内容监管、信息采编分析。
不是科技博客
“23Seed肯定不是科技博客。”尽管23Seed聚合了众多科技资讯,拥有项目数据库,投资人、投资机构数据库等数据,和诸如36氪等国内科技博客网站相似,但施旦霁显然并不希望众人将23Seed看成是一个科技博客,“它是一个数据分析公司。”
“23Seed第一个板块是资讯,但我们并没有自己采集内容,而是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做聚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系统会对所采集到的数据做分析。例如打开23Seed网站,你可以看到2014年二季度早期投资排行榜、2014年二季度早期融资行业排行等分析数据。” 施旦霁介绍说。
23Seed所有的数据都来自公开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投融资数据。施旦霁在创业和孵化投资过程中,发现市场上并没有专门为早期投资做参考的金融数据和分析服务商。据了解,目前中国二级市场,有万得这样的金融数据和分析工具服务商,PE市场有投中集团这样的投资市场信息咨询机构。
2012年被业内称为“天使投资”元年,随着民众财富增加,财富管理方式从储蓄型转变到理财型,再到投资型,以个人为单位的天使投资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根据公开披露信息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国天使投资案例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呈逐年增加态势。2012年全年共披露天使投资案例194起,总投资金额6.94亿元。2013年上半年,天使投资继续保持活跃,共披露案例135起,总投资金额5.20亿元。由于天使投资机构的部分项目比较敏感、私密,不易对外披露,因此,中国天使投资案例数量和规模总体上应高于以上统计。
活跃的天使投资也意味着个人投资人越来越多,23Seed能够实现向投资人发送分析报告、推荐优质项目、为项目打分等功能。这些工作相当于投资机构里年薪30万元的岗位所能提供的工作内容。
施旦霁强调23Seed专注于早期投融资,相对而言,创业企业早期需求比较明显、集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技术帮助投资人和企业进行相互之间的配对与筛选,将繁杂的机械劳动交给计算机,可以解放出人的时间与精力。
商业化:卖数据库
那么,如何才能让23Seed商业化呢?让施旦霁欣慰的是,目前23Seed提供的数据分析服务均由计算机技术实现,并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
施旦霁希望能够将23Seed的数据库通过收费会员的方式打包给一些精力有限的投资人。在23Seed平台上,创业者首先需要提交信息,形成创业报告。平台会根据创业者学历、工作经验等形成创始人背景调查,并运用已有的数据信息,形成行业分析,参考美国硅谷的行业估值对项目进行最终估值并打分,完成这一系列创业项目分析后,会根据投资者偏好将最终报告发送给平台上的潜在投资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理论学习内容 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 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 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 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 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 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 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 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 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 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 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 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 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 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 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 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 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 “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 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 配分 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 调查的目的明确 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 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 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 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 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 10
实训表现 团队合作积极主动 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 10
合计 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一个项目执行的好坏,与其执行该项目的人员素质、责任心、项目负责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多年来,各项目单位能按照师级实施方案制定本单位项目工作计划,责任落实到人。但由于专业设置、人员分工不均衡,承担的项目数量、任务量不等,业务人员的频繁变更,最多的一个人要承担4个项目。承担项目少的专业人员,对项目工作各项指标的认识理解到位、思路清晰,工作进展顺利。反之,项目工作的进度、时间安排、工作质量、资料完整性等均缓慢,以至忙于应付完成任务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工作的质量。
1.2项目补助
项目工作经费下拔滞后于项目工作,是多年以来存在的问题。在经费下拔未到位时,项目会计乃至各项目负责人会在人员培训、车辆使用、督导检查、检验检测、物资采购等预算上压缩开支,当经费到位时,项目工作已接近尾声,因而造成工作补助经费沉淀。为达到项目经费的使用率,又突击使用,没有真正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应。部分基层单位擅自改变工作补助经费的使用方向,如个别单位将下拔的补助经费作为一笔收入,使部分项目工作补助经费无法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使用并发放到现场工作人员手中。如氟中毒病情入户调查费、包虫病犬粪采样补助、家犬管理及犬月月驱虫补助费等。
1.3信息资料的利用
信息利用率低,把完成项目工作作为终点,对项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没有提出正确、科学、合理化的意见,未能充分利用项目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转化成科研,以指导来年的工作,而是将历年资料装订成册,在上级部门检查考核后放入档案室,年复一年,失去了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
2提高和完善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成立项目工作组织机构(或项目办公室)项目
工作组织机构在结构上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决策层由中心主任或副主任组成、管理层由学科带头人组成(质量管理与项目负责人)、执行层由具有专业水平的各类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组成。根据项目工作涉及的学科,以专业科室为主,可跨专业、跨科室组建项目工作团队。改变科室人员少、承担项目不等、人员忙闲不均现象,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专业人员的水平。
2.2采取分层培训模式
国家对各省、市项目负责人进行一级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则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制定科学、规范、可行的本级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后,可根据职责分工和侧重点不同,至少要进行管理层和执行层两个层次的培训,使管理层明确本单位所承担的项目数量、任务量、完成时间,以便进行人员的合力调配。对执行层的培训应现场操作性强,懂得如何去做,发现问题后如何处理。
2.3发挥培训项目资金的最大效应
整合类别相似或重复的培训项目,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避免理论上的重复和灌输,增加实用性强的现场操作模拟培训。随着机构改革,基层专业人员更换频繁,理论联系实际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氟中毒项目,近年来项目内容基本上是病情监测、外环境水质氟化物监测、改水降氟工程运转情况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等。因此,在内容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在培训计划中,应多涉及现场培训内容,选择调查点,入户进行氟病情调查的模拟操作培训。
2.4注重督导的实际效果
督导工作要求督导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水平和人际交流技能,而且要熟悉项目工作的内容。因此,督导人员至少应该是项目的管理层或者是执行层成员,在督导现场要说实话、讲实效,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督导检查,改进薄弱环节,总结好的经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在督导形式上可采取重点督导、抽查督导、资料督导、网络督导等。对历年项目执行好的单位,可减少督导次数或者采取电话督导方式,询问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而对于项目工作执行相对薄弱的单位,可加大督导检查次数,甚至于参与到现场工作中进行指导。
2.5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料的科研转化
2007—2013年石河子市所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数量上居兵团之首。从各项目工作的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分布、发展,控制措施的效果等,同时这些监测数据也是今后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控制措施的基本依据。对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政府部门决策具有参考价值。项目工作结束后,不仅仅是整理成册的资料和总结,还要提交高质量的项目工作技术分析报告。
一、群体传播与网络公益传播
(一)群体传播
所谓群体传播,是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群体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受者只能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接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新型媒介颠覆传统媒介,群体传播摆脱了物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狭小的现实空间中解放出来,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传播活动更加频繁。互联网时代就是群体作为传播主体的时代,即群体传播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1]
(二)网络公益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公益的内容变得丰富,公益传播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公益传播是公益传播的一种媒介表现形式,是利用网络这个媒介平台,以声音、语言、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向广大网民宣传包含有公益成分,推动公益行动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2]网民可在网络上探讨关于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在网络或从网络上走到现实开展公益活动。网络媒体以群体作为传播主体,为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网络传播活动提供了渠道。
2016年11月25日,深圳媒体人罗尔写下《xxx,你给我站住》一文,以“卖文”的方式在网上为患白血病的女儿筹集医疗费,该文章很快引发网民关注并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向其进行捐赠,但随即有人曝出虽然孩子生病是真,但“卖文”筹钱事疑似网络营销,而且罗尔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巨大的反转立即引发舆论热议,罗尔及其家人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关舆情量在11月30日达到顶峰。“罗尔事件”将正在兴起的网络公益放大到公众面前,一次公益借网络之力在群体的传播下演变成公共事件(图1)。在群体传播的时代下,网络公益的传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机制。
二、网络公益传受双方
大众传播时代,公益的传播要凭借专业化的大众媒体和慈善组织才能到达受众,受众接收到信息后反馈的渠道也是单一的,程序的复杂使公益传播变得滞后。但是在群体传播的网络时代,传播者对媒体资源的利用使得传播速度变快且方式多样,受众可以及时互动,也成为了传播者,扩大了网络公益传播的范围。
(一)传播主体个体化,低门槛
网络媒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通过个体的集合实现公益的价值。普通大众通过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众筹网站等多种渠道,就可以作为公益传播的发起者。“罗尔”事件中公益传播的发起者是罗尔,一开始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已经写了关于孩子病情的文章,并获得了打赏。
互联网使网络公益传播的门槛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角。以“轻松筹”爱心捐助平台为例,点击轻松筹微信平台下方的“发起筹款”,根据提示填写筹款金额、筹款目标和回报等相关内容,然后放些相关的图片就可以。网络公益传播的低门槛聚集了群体的力量,实现了公益传播的价值。
(二)网络的集群行为:情绪化表达
网络集群行为的形成,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信息源,如一条微博、微信、新闻事件等,用户出于共同的观点或者是利益,他们一边信息,一边评论、转发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交流彼此的看法和观点,使信息持m被扩散和关注,最终引起共鸣,形成集群行为。[3]罗尔为爱女筹集善款的文章每转发一次,便能得到1块钱。短短的时间文章就刷爆朋友圈,100000+的阅读与点赞,超过11万人打赏,募集数百万善款。
受众对公益内容的转发和分享,不只是信息的传播,还伴随着个体的情绪化表达。集群行为中的人们,没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容易受到群体感染和形成群体模仿。面对公益的善意,呈现出情绪化的表达,这有时会促进公益价值的实现;但网民处于感性的状态更容易将虚假信息传播到网络中,引发舆论热潮,使网络公益变质。
三、网络公益传播平台多元化
从图2可知,“罗尔”事件中,新闻成为传播的主力军,其次作为网络媒体的微博、微信、贴吧群组也占据较高的比例,有效的推动了网络公益的传播,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相辅相成。除了媒体之外,还出现了众多的公益众筹平台,如“轻松筹”、“腾讯乐捐”、“众筹网”等,另外以慈善事业为载体的运作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既回馈了社会,博得了公众的赞誉,也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一)多元媒体提供传播平台
传统媒体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向公众提供银行账号,发送地址等筹款渠道或是在现实空间举行公益活动进行公益传播,实现公益的价值。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支付宝、知乎、论坛等形成媒体融合,作为群体的网民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就把网络公益传播开来,并且在全网络形成舆论,助力公益的传播。
打开“轻松筹”爱心募捐平台,网民可以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将项目进行转发分享,产生多级传播,响应者可以通过微信支付等方式直接捐款,金额不限,操作就像在微信上购买一张电影票一样简单。网络公益依托互联网平台,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公益众筹平台集聚效应
“公益众筹”是指发起人在互联网众筹平台上众筹项目的形式来为公益事业募集资金。近年来,公益众筹平台成倍增加,出现集聚效应。公益众筹的平台机制为用户互动提供了渠道,项目筹款页面都设有评论、进展等板块,支持者或围观者都可表达对项目的关注、建议、质疑、鼓励等,推动公益发展。
公益众筹项目的发起人类型多元化,包括个人、企业、基金会或其他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等,个人发起筹款成功的公益众筹项目数量最多。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集聚群体的力量,给网络公益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渠道,充分显示出网络公益依托公益平台的强大力量。
(三)企业营销助力发起者
网络公益凭借社会效果好、互动性强、成本低等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公益传播的重要性。企业参与公益事业,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罗尔事件”中罗尔的文章在小铜人的公众号“P2P观察”里推送,读者每转发一次,小铜人公司向罗尔定向捐赠1元;保底捐赠两万元,上限五十万元。本来一件平常的表达爱心的捐款行为,经由公司的营销操作,变成了山呼海啸的网络事件,在营销式的捐款模式中,人们更多的是凭一种情感和一种情绪在捐助,可能并不知道背后更多的事实,尤其是背后的营销策略。
四、网络公益传播内容
(一)传播主题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等共同2016年互联网个人捐赠和公益关注大数据分析报告。[4]报告称,在过去的一年里公众最关注的公益话题前十位分别是:环境保护、扶贫、教育、儿童、救灾、医疗救助、助残、助老、动物保护、妇女。网络公益传播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公益传播内容的特点,内容的表达甚至可以影响网络公益传播的效果。
从图3可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网络慈善使用率较高的是扶贫和疾病救助,网络公益活动有免费午餐、光明网的“因爱同行”、金秋助学等。网络公益传播给了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话语权和表达权,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了网络公益传播的价值。
(二)传播内容的特点
1.个性化。
传统的公益传播是说教式的形式,侧重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具有很强的渲染力,但是由于是你说我听的被动式方法,产生的效果逐渐变弱。网络公益的内容进行了创新,变成个性化、创新性、感情化的传播模式。现在的网络传播内容多是发起者进行个性化表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小见大,这种基于参与者个人的网络公益传播,更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形成超越时间空间的公益传播,内容的高关注度和群体的互动推动公益的发展。
2.多样性。
传统的公益传播内容是以单一的物质捐助为主,善款的给予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网络公益的传播内容多样化,在媒体平台对内容进行转发、分享、评论,通过网络实现公益传播价值的最大化。“罗尔事件”中每转发一次文章就有一元钱捐赠,每有人买一桶矿泉水就向贫困山区捐助一毛钱。
3.随意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群体传播变得活跃,人们可以随意的参与信息的传播。公益信息的内容大多是没有逻辑,煽情化、能引起网民共鸣和同理心,网上有很多信息没有来源可靠的信息源,真实性无法确定。但是人们在看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就被情绪左右了,随意的转发、分享、评论、点赞,从而引发群体的集群行为。
五、网络公益传播效果
(一)社会价值
互联网的时代也是群体传播的时代,人人都是公益的传播者。在网络公益中,普通人可以成为传播主体,普通人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同时网络公益将公益理念渗透到群体的意识当中,集聚人心,R聚力量,网络公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创新了网络公益传播模式,降低了参与公益的门槛,群体传播的力量得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变得平等,互动性增加。在双向互动的模式中,发挥群体的智慧,转变公益传播的方式,创造了公益的社会价值。
(二)存在问题
网络公益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才出现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法律的滞后影响了网络公益的健康发展,有一些企业、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虚假信息,甚至谣言蒙蔽受众;群体时代的匿名性、情绪化、互动性又容易形成群体集合行为,煽动网民,扰乱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公益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缺乏规范和监督。网络公益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导致了“骗捐”的虚假公益,受众受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的影响,传播媒介的不规范导致的资金不透明、不合理,传播内容的信源无法证实。
这些问题影响了网络公益自身的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六、结语
互联网时代也是群体传播的时代,这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网络公益有着不同于传统公益的传播模式,它降低了公益的门槛,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事业,实现公益的价值。但是网络公益的发展也遇到了重重问题,网络公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2013 年
[2]王巍;《网络公益传播机制初探》 ,温州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Abstract It makes the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become a part of all walks of life, when the age of big data arrived. Meanwhile, it proposes higher requirement of the libraria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big data, the role of librarian is not administrator of documents and books, but also data administrator, which should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users that including data filter, data organization, data digging and analysis, and the education of data attainment.
Keywords big data; librarian; role definition; innovative service; scientific data; data attainment
从2012年开始,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多国政府日益重视大数据并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如美国政府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支持数据驱动型创新的技术与政策》、《大数据:把握机遇,守护价值》等报告或白皮书,新加坡的制定国“智慧国家2015年(iN2015)”计划,日本政府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ICT综合战略》[1]等,并正如美国政府于2015年5月1日的《大数据:抓住机遇、保存价值》[2]白皮书所简述的“大数据可以加速医疗、教育、农业、能源使用、商业等领域中的进步与新发现。”“大数据分析工具提供了令人惊奇的机会与能力,可以从已经存在的和新采集的海量数据中,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洞察和现象。”一样,让“体制内外的人一起参与进来,解决政府无法完成的以及棘手的问题。”[3]而这种“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对数据的有序化组织和深层次分析,而数据在有序化组织和深层次分析则需要数据管理所支撑。于是,业界的目光聚焦到了数据管理领域――一个以政府宏观政策为指引,企业、科研机构、数据管理机构、图书馆、社会数据管理中心等多方利益相关方或责任相关方共同参与、分工管理的领域。图书馆作为传统社会的文献信息组织机构,一直在信息、知识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及经验优势,是不可或缺的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管理与应用机构。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实现数据管理的直接实践者,则是否在大数据环境下有着新的角色定位,并在新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重构图书馆的服务呢?本文结合这些近年热议的问题,从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趋势入手,重点对图书馆员的新角色定位与创新服务进行探讨。
1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员新角色定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带来了资源优势减弱、用户需求多变、图书馆基本业务外包呈发展趋势等风险与挑战,图书馆从资源到服务、从管理者到工作者的观念、行为顺应时展并实现转型、转变则成为了一种必然,图书馆员在这场多方位、多维度的转型发展浪潮中也面临着以下三个维度的角色转变与定位:
(1)图书馆员是一个文献工作者也是一个数据工作者。在传统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环境下,图书馆尽管已提供有一定的知识咨询、数据统计、态势分析等基于数据应用的服务,但这些服务并不完全依赖于数据和数据分析平台,对其的分析也停留在对结构化数据即数据库数据的分析之上,图书馆员更像是一个文献(包括纸质文献、数字文献和网络文献)工作者。大数据环境下无疑则需向数据工作者,如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与评价等角色转移。
(2)图书馆员是一个具有较高数据素养的职业工作者。尽管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但对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和应用还并未普及到每一个人,因而对数据在科学操作、辩证认识、深度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作为大数据环境下以数据为主要对象的图书馆工作者,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操作、辨识、应用的驾驭能力,因而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员是一个具有较高数据素养的职业工作者。
(3)图书馆员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研究发现者。现有的图书馆服务更多是通过或依赖资源或技术平台来实现,如知识推送、信息检索等,但在大数据环境下这一常态将被打破,因为零散、海量的数据并不具备服务价值,而是需要通过对数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去实现服务价值的实现。即一方面要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行为数据去发现隐藏在用户需求表达背后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平台支撑去分析肯研究所拥有的数据,最终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物发展规律并提供为用户。因此,图书馆员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服务提供者,也还是一个研究发现者。
2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的创服务既可以涵盖到传统的图书馆建设上游(资源建设领域),还可以在建设的种下游(服务建设领域及用户教育领域)有所突破和发展,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创客空间设置、跨界合作等方面有所突破。
2.1 数据资源的筛选与组织服务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师生用户不但其科研对象主要以数据为主,其还可能面临着科研资助机构、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的其它数据操作要求。如2010年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了项目管理指南,规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请项目必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纸的数据管理计划,详细描述申请者如何实现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共享传播,缺少数据管理计划的申请项目将不予接受[4]。之后,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项目资助巨头同样在其资助指南中对项目的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规定[5]。这些旨在实现更多数据开放和多次、深层次开发应用的数据开放过程无疑加重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能够帮助和解决他们困难在数据组织、数据上传等服务成为了他们的所需。图书馆也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服务拓展良机,争相开展数据的组织、上传等服务,并借此机会向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数据的筛选、推送等服务。如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通过研制和应用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DMPTool,不但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快捷生成科研数据管理计划外,还提供诸如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亲密联系、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存储、计划调整等服务,不但分层、多维度推进了科研数据管理工作,也通过提供基于科研人员需求构建完备数据管理工具箱实现数据的整合共享,提高了科研数据利用效率[5]。
2.2 海量、复杂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服务
大数据最大的应用就是对其的挖掘、分析来体现和实现其价值,如引入知识挖掘、引文分析、情报分析、智能辅助、可视化、知识发现等方法来实现用户的定制个性化需求服务。如亚马逊弹性MapReduce利用亚马逊弹性计算云(EC2)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提供Web服务,允许客户实例化Hadoop集群平台来处理大规模数据[6]。在已有在对这些海量、复杂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服务实践中,情报分析与知识发现是图书馆界应用最普及的两种服务,如:同济大学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城镇污水等多项专利分析服务;国家图书馆根据国家电网的提供《国家电网竞争情报内参》定制要求,通过对报刊、文献、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分析而为其提供与电力、通信等行业相关的动态咨询和深度分析报告、国家电网业内竞争对手动态信息,使国家电网的发展决策更具参考与科学化[7];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十余家图书馆均已引进采用了Summon、Primo、EDS、Worldcat Local和Encore为代表的资源发现系统以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数据发现和分析等服务。
2.3 数据素养的培训与教育服务
[关键词]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审计对象数字化、审计线索模糊化、审计风险多样化、审计信息海量化。面对新的审计环境,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审计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发展需要。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将推进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纳入内部审计发展整体布局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如何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框架,推动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人民银行提升内部审计管理质效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从现状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总行层面的系统建设与分支机构层面系统建设两个层次。从内容上讲,总行层面为“1+1”模式,即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CAMS)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S);分支行层面则为“n+n”模式,即各分支行自行开发运用的审计管理系统和自行运用及本土化的多种辅助审计工具(见表1)。1.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2009年,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平台正式上线,并在2012年完成系统升级。该系统依托于人民银行内联网,主要具有审计项目进展、培训管理、优秀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报告上报、业务信息交流等模块。从功能上看,该系统更偏向于集审计文档管理、学习培训、审计依据于一体的审计支持平台,基本实现了系统内部审计计工作流程和审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审计项目历史信息与审计管理信息的集约化储存以及优秀审计成果交流共享的目的。但是该系统在审计分析、追踪反馈方面的功能较为欠缺,难以满足当前审计管理信息化较高层次的需求。2.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2012年,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实施、数据分析、审计日志、审计建模及管理、综合查询、疑点和问题管理等功能。通过运用该系统,审计人员能够实现从海量业务数据中,迅速筛选出所需数据,并通过建模等方式分析和锁定疑点数据。系统上线后,各分支机构以此为依托,开展了国库TCBS会计核算及系统运行审计试点,作为人民银行系统首个全行性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从系统适用领域看,目前主要适用于国库业务,可用范围较为局限。此外,受数据可获得性、审计模型编写完善程度等限制,该系统较审计作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3.分支行层面条线化的系统开发和辅助工具应用模式。多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围绕内部审计信息化不断探索,形成了既包括区域性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果,也涵盖对审计辅助手段的转化与应用的基层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格局。前者如武汉分行围绕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开发内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信息管理系统,旨在建立本辖区审计成果集中、查询、分析、风险提示平台;围绕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建立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旨在实现动态、实时的风险评估,以此为基础确立审计项目,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后者如各分支机构围绕审计辅助手段开发或移植数据处理工具,将Excel、ACL、SPSS、EViews、QPL等数据处理程序应用于内部审计操作,或者将其“本土化”为便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实务运用的辅助程序。
(二)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体系构建、功能开发、辅助工具、配套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亟须形成一套明确的信息化体系框架,作为基础引导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改进与完善。1.体系构建方面,构成较为单一,系统整合不足。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在总行层面仅包括两项独立管理的系统,在系统门户、信息获取等方面尚处于孤立状态,集约化程度较低;各分支机构相继自主开发的区域性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将部分总行系统中已经具有的功能和信息重复设计或收集至本级系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系统建设的资源浪费和审计信息的重复导入。2.功能开发方面,部分核心功能开发不足。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系统看,该系统信息储备功能突出,但是审计介入的阶段较为滞后,其他重要功能开发不足。具体表现为,审计功能主要集中在审计成果形成之后的管理,审前、审中阶段的预警、风险疑点提示功能欠缺。对于审计流程跟踪、审计发现分析、审计监督预警等重要功能体现较差,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系统可用性。3.数据整合方面,内部审计数据整合不充分,与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程度较低。目前,总行两个系统的储备数据主要为内部审计工作形成的自有信息,且由于独立管理,两系统间信息整合互通不足。此外,内部审计系统在获取业务信息方面仍有很多障碍,包括制度支撑不足、业务系统接口技术不支持等,严重影响了审计数据的获取和整合,也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平添阻碍。4.应用操作方面,便捷程度不足。一方面,总行系统主要针对审计人员设计,对于管理者、业务部门的使用需求响应不足,影响了系统的受益范围;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系统的设计模式仍以审计后信息导入为主,没有建立系统脱机模式,既无法服务于审计现场的数据查询,也无法直接形成能够对接系统的审计文书模板,操作便捷度有待提高。5.辅助工具方面,可用种类与应用领域较为局限。辅助审计工具的普遍应用是审计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与必然要求。当前人民银行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还比较零散,总行辅助审计系统仅能应用于国库业务,辅助审计软件开发与应用程度也较低,对优秀审计辅助软件的“本土化”以及对试用有效辅助软件的推广普及都显不足。6.配套建设方面,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当前人民银行有关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的制度,普遍偏重于具体系统的微观操作,而宏观指导性不强。如总行针对两系统出台了操作手册,但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缺少总体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对于业务数据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客观上阻碍了对业务部门数据的获取,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发展。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想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原则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有效发挥其系统作用,在系统构建时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互联互通、操作便捷等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原则。在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时,应当从大处着眼,在充分分析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战略、机制等宏观要素以及人民银行整体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信息化体系构建,而不是一开始就从审计流程、审计工具、辅助软件等细节入手考虑信息化体系设计。2.整体设计原则。体系构建尽可能从顶层入手,综合考虑人民银行组织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履职要求以及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对信息化的应用需求;避免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开发信息化系统,造成功能重叠和资源浪费。所建立的信息化体系应当能够满足多方主体,包括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对象的需要。3.互联互通原则。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充分考虑系统内外部的关联性,避免“信息孤岛”。一方面,应明确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将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审计分析、追踪预警等功能在工作要求、工作流程、数据交换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内部审计信息的互通互联;另一方面,要考虑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与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交互,实现内部审计与业务信息的互通、互联、互服务。4.操作便捷原则。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内在需求,在界面设计、信息获取、资讯整合、跟踪查找方面,能够满足从管理层到操作层,从审计主体到被审计主体对系统应用的多重需要。通过简洁的信息转达和简单的操作设计扩大系统应用受益面。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功能定位
借鉴成熟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并充分考虑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内在需求,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应当至少具备四项核心功能,即审计管理、审计作业辅助、审计分析处理和风险预警。1.审计管理功能。该项功能主要体现为对审计信息的整合与管理,表现在系统模块上,应当至少涵盖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计划、项目档案、质量控制、审计依据、经验成果、审计培训、案例资料等信息。简言之,该功能是对审计工作基础信息与审计成果的汇集,也是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构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石。2.审计作业辅助功能。该项功能旨在为审计业务提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审计作业进行过程中,能够提供现场辅助工具,对财务、业务、内部控制、经济责任等审计领域开展数据收集、整合与分析;同时能够通过审计流程的设置,实现审计作业流程的质量控制。3.审计分析处理功能。该项功能要求系统能够依据基础审计数据开展审计分析,包括对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自动计算有关分析指标、根据成熟分析模型提取数据并生成结果等。随着审计理念由简单的“查错纠弊”向风险防范和价值增值转变,审计工作对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分析处理功能强大和成熟与否,也决定了系统自动化应用水平。4.风险预警功能。该项功能旨在建立预警反馈机制,实现持续地审计监督与实时跟踪。通过建立多维度的纵横向审计分析预警模型,在第一时间将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发送给相关人员进行处理;通过审计数据分析结果报告功能,将数据分析与管理层关注、业务部门关注和审计关注有机结合,按照审计对象、审计事项、风险级别、资金规模等多角度对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分类,实现对具体风险事件和趋势性风险的展示与预警。
(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设想
借鉴典型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构架,结合自身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基本原则和功能定位,人民银行应当建立“一个平台、四个系统、两项基础、两组互联”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框架。概言之,要利用统一的系统平台,建立涵盖内部审计管理、审计作业与分析、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开发单机版运行程序,完善基础数据库和基础设备设施,实现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与人民银行业务网办公系统及人民银行各项业务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审计监督全程介入、内联网线上线下同步应用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设想(见图2)。
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
信息化体系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九项要素。四个层面分别为:平台门户层、应用系统层、运行基础层和交互连同层。具体功能与运行机制如下:
(一)平台门户层
主要指应建立起统一的系统门户,将分散的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应用系统整合至统一门户,将包括总行现有两个系统和分支行可继续使用的系统作为子系统嵌入其中,为人民银行各级行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提供集成化的工作界面。
(二)应用系统层
该层面集中体现了对审计管理信息化功能的响应,包括三个系统和一项单机程序,即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作业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与单机版应用程序。1.审计管理系统。对应审计管理功能,主要负责审计基础信息和审计成果的收集和储存,具体可包括审计项目管理子系统、审计知识管理子系统等。2.审计作业系统。对应审计作业辅助与审计分析处理两项功能,可包括现场审计作业系统、辅助审计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等,通过提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辅助工具,支持现场或非现场的审计业务,并及时完成对审计发现的风险分析,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审计结论。3.风险预警系统。对应风险预警功能。在审计管理系统收集审计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功能梳理人民银行主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监测指标和监测模型,实现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持续跟踪,对风险点和敏感领域进行预警。4.单机应用程序。该程序是对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线下延伸,主要便于审计人员在无法接入内联网系统时,仍然能够实现对辅助工具和相关数据库的应用,并能够在可以接入内联网时,便捷地将审计成果导入系统数据库,实现网络审计与单机辅助审计的有机结合。
(三)运行基础层
该层面主要包括审计数据库和信息化基础设施。1.审计数据库。既是审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审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表现。从内容上看,应当包括审计组织和人员信息数据库、审计项目数据库、审计作业数据库、审计依据数据库、审计案例数据库、审计对象或者相关业务数据库等。2.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审计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外在表现主要为电子设备配置、系统开发等,基础设施状况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程度与效果
(四)交互联通层
该层面通过预留系统接口,实现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与人民银行内联网的互联互通以及与人民银行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1.与内联网的互联互通。通过与内联网办公系统、邮件系统建立互联互通,可以实现风险预警功能的延伸,针对特定邮箱用户或IP地址,推送风险提示信息,达到风险事件实时预警效果。2.与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与业务系统建立互联互通,实现业务数据向内部审计系统的导入。同时,使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预警向业务部门的及时反馈成为可能。
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配套建设
(一)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建设
中长期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规划是人民银行当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亟须的制度支撑和方向指导。建议总行制定出台《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制度,明确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责任,有序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同时,应当加强对自主研发辅助审计软件的制度支持,引导各级分支机构积极引进先进审计技术,探索将优秀审计工具“本土化”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使用的程序,进一步完善当前信息系统和辅助工具的操作说明书,提高审计人员应用系统实施审计作业的能力。
(二)改进内部审计运行机制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专注事后监督,以审计报告的生产为主要工作过程。随着审计理念的发展、审计范围的拓展,内部审计也应当通过自身流程再造,应对审计环境变化的挑战。审计工作应当更加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风险的防控和预警,逐步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跟踪相结合的全程介入的内部审计模式,并将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的改进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在系统中增加响应功能,提高审计作业水平。
(三)内化审计质量控制要求
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的永恒课题。内部审计信息化过程应将审计质量控制纳入系统建设目标,将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内化为信息化体系的模块或功能。比如,可以通过审计计划信息化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立项的准确性;通过审计项目流程及文书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审计作业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通过审计依据数据库的建立与定期更新,提高审计发现定性的准确性等。总之,审计管理信息化系统,要能够内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还能够保障审计关注不脱离焦点、审计过程符合目标、重大问题不忽视放过等审计质量基本要求。
(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功能在于信息的“互联”,借助信息系统,将大量的信息集成为能够便捷提取应用的数据库。同时,得以将所形成的工作成果反馈给相关方用于改进管理和防御风险。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系统内外部“信息孤岛”却长期存在。在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时,一方面,要加强利益关系的协调,统一信息建设规划,减少内部审计系统内的“信息孤岛”。要改变各级行内部审计部门自行其是的现象,通过技术解决现有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相互不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入业务系统的嵌入式审计模块,解决外部“信息孤岛”问题。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中“系统开发时应考虑监督检查的需要,必要时应预留有关审计接口”的要求,由总行统一组织在目前运行的重要业务系统中开发嵌入式审计窗口程序,实现内部审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互通,加强非现场监管.
参考文献
鲍声荣,王起.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探索(第三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3(2):3-9
吕劲松,王忠.金融审计中的数据分析[J].金融研究,2014(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