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一星期两次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7: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和父亲一星期两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和父亲一星期两次

篇1

把肥肥送到车上,坐了一会,她下来送我,我上去拥抱她,亲她,哈哈,她最怕这个了!!不过她更怕这个,我还逼她亲我!我拥抱了她一会,她说,你先走,我说,你先上去。她笑着,转身上车了,我转过身,眼圈湿润了。

回来的时候没找到车,转了两次车,花了两个小时才回到家。呆了十来分钟又去很远的地方买东西。我怕停下来,可等我再回到家,孤独还是无情的吞噬过来。可能是反差太大难以接受。跑去家乐福买东西,以前三个人走起来很短很短的路不知为什么变得那么长。给很多人发短信,说一些不重要的事。

篇2

童年时,我的父亲给了我巨大的动力。我生来没有右手,但是我从没觉得不如别人。我从小具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我逐渐爱上了运动。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我在自家院里与父亲玩投球接球,就这样学会了打棒球。唯一的不同是我投球和接球只能用同一只手。为此,父亲帮我摸索出一个办法,投球时手套挂在右臂上,投完球左手迅速戴上手套,准备接球。父亲说:“就这样,不管脚下的路将你带往何方,都不要放弃!”

对,不要放弃!在长达10年的练习中,我总想象自己是我最喜爱的投手,把球投向自家房子的砖墙,然后戴上手套接住弹回的球。我向着墙越走越近,迫使自己不断加快戴手套的速度。

长大后,运动成为我赢得别人尊重的途径。也许我在内心深处觉得,如果我在赛场上表现出色,别的孩子就不会觉得我与他们不同。我希望通过这样引起别人的注意,却不喜欢人们关注我的残疾。最近《洛杉矶时报》报道了一位出色的高中生投手――他也只有一只手。他提到了我的名字,说不希望自己像我一样身有残疾。起初我感觉很受伤,但是后来我理解了,这正是我自己当年的感觉。我不想被人看作是一个残废人。请将注意力放在我的投球上,而不是我的手上。

在我19岁时,年老的父亲去世前对我说:“其实,你被赋予了许多才能,但是必须记住:你用它们做了什么。”我安慰着回答:“我知道,爸爸,你没容许我将残疾作为借口。”我衷心地喜欢投球。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是找到你衷心热爱的事业。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那么行走在通往成功的艰苦道路上也会变成享受。

篇3

近段时间,镇村两级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扶贫事业拼在一线,忘我工作,主动挑战极限,挑战不可能。

主管扶贫的纪检书记王晓亮,孩子在北京做手术,省里检查完的第二天向我请假,但听到整改任务较重时,主动放弃并连夜加班整改;工会主席郭学伟,父母有病都需要照顾,他又主管环保,我的印象中,也就请过一天到安阳陪父母检查;早上碰到了交通线的卫国,问起来他母亲的情况,卫国说医生已经下了结论,老母亲也就二三十天时间了,但乡里的几个项目都需要他签字确认,就又回来了……

早上离点名还有十多分钟时间,我在镇政府门口转悠,碰到了文印室的凌云,便主动问她吃饭没有,看她几次欲言又止,后来竟失声痛哭,说老母亲昨天检查出癌症,需要马上手术,但知道现在扶贫工作很忙,需要打印的东西很多,最不该离开的时候,让政府再找个打字员,让她带上一星期,等业务熟了再离开。多好的同志啊,我给她说,家里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你马上回去,有啥困难给我说!

昨天去了镇长助理茂林家,他爱人终究没能熬过去,没能看到儿子娶媳妇的那天,离他们而去了。这个平时掷地有声的汉子,忽然消瘦无比,可以想象他这段儿时间的孤独和无助,煎熬和痛苦。就在前段儿时间,他还给我发信息,说今年没有正经上过几天班,先是老父亲不在了,后来自己又在郑大一附院做了两次手术,再后来在医院和家里陪着爱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没有工作几天,心中有愧,对不起组织。当时我正在外面出差,忽然感动到锥心般的痛……

篇4

父亲把整个身子浸泡在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双眼微合,正享受着热水给他带来的舒适。听见我喊他,才慢慢地睁开浑浊的双眼,说:“你怎么跑到这里来洗澡?”父亲慢腾腾地爬出池子,摸起毛巾擦脸。

我忙扶着父亲坐稳,说:“我刚才给你送点枇杷去没找到你,回来时,路过这里,摩托车出了毛病,整了半天,弄出一身汗,就进来冲一下。”

“哦――”父亲长长地出了口气,没再说话。

到这家澡堂来洗澡的大都是父亲的熟人,父亲人缘好,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一位老邻居看见我坐在父亲身边,羡慕地对父亲说:“老江你真有福气啊!现在只有大人带孩子来洗澡的,哪有年轻人带老爷子来洗澡的?没想到你这个儿子这么孝顺,还带你来洗澡!”听到别人的夸讲,父亲的眼中竟有泪光闪动,而我却有些汗颜。

这时,澡堂中响起“啪啪”的捶背声,几个搓背工正忙活着。我看见父亲把手艰难地伸向后背,便小声说:“爹,喊个搓背的给你搓搓吧?”

“不用。我活了这把年纪,还没花过那些冤枉钱。你要是真孝顺,就给我搓几下。”

说实在话,我长这么大,还从没替人搓过背。小时候洗澡,是父亲给我搓,现在洗澡是花钱请人搓。看着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和那干枯的手背;想起自己从小丧母,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把我拉扯大,我的心酸酸的。于是,我拿上毛巾,笨拙地给父亲搓起背来。

“爹,重不重?”我怕自己不知轻重,搓痛了父亲。“没事,搓你,的。”父亲很惬意地回答。搓完背,父亲又到池子里去泡了一会儿,在我的搀扶下,又爬出了池子,“老哥,你真叫人眼红啊!我家那个,要是能给我搓一次背,我就是闭眼了也会笑着走的。”

听了这话,父亲的脸上写满了笑意。

走出澡堂,我把装着枇杷的盒子给父亲,又掏出些钱递过去:“爹,我还有点事,就不跟你回去了。这是这个月的生活费。”父亲说:“我不缺这几个钱,我每月的退休费都用不完,要那些钱干啥?澡堂里的话你都听到的,你要是真有孝心,就每个月来陪我洗回澡。”

看着父亲期盼的,目光,我郑重地点了点头。珍惜老来伴 王慧令

妻子进入更年期后,变得唠叨起来。有时为一桩琐事能唠叨上半天。我本性格内向,见絮絮叨叼就心烦。有一次,我正读书入迷,妻扫地到我跟前时,我浑然不知,依然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妻见我不起身避让她搞清洁卫生,以为是对其劳动的极不尊重,便唠叨开了。

七八十分钟过去了,妻依然重复着那么几句话。我再也按捺不住,与其针锋相对。这次“战争”导致的结果是:妻提出与我“分居(分床而睡)”。一赌气;分就分吧。

篇5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到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呢?”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要用葡萄藤插栽的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的心到哪里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有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和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 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阅读题:

小题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篇文章的题目富有深意引人深思,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小题3:“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就跑回屋子。”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你想说些什么?(3分)

小题4: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男孩为什么说女孩的父亲“真好”?(2分)

小题5:“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一个“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分)

小题6:文中两次写小男孩“ 蹲在花盆前发呆”,“呆呆地蹲在花盆前”,“呆呆地”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小男孩什么心理?(2分)

小题7:小男孩和小女孩明知葡萄核不能长成葡萄树却想创造奇迹,对此你有什么感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第一件:一个小男孩把吃过的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想创造奇迹(种出葡萄)却受到他父亲粗暴地对待。第二件:一个小女孩也把吃过的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想创造奇迹(种出葡萄)而得到了他父亲细心地呵护。

小题2:(2分)表面的意思是小男孩和小女孩想让葡萄核长出芽来,而深层的意思则是告诉我们每个家长都必须细心呵护孩子新奇的想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意思相当即可)。

小题3:(3分)结合语段的场景去想象,只要契合场景即可。

小题4:(2分)小女燕的父亲不想让燕子失望,也懂得在孩子不知不觉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言之成理即可)

篇6

文章标题:爱在我心中演讲稿(医院医生)

各们领导、各位评委及参加今天演讲会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__,我割舍不断的爱》,记得小学上语文课时,老师说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在甘肃的__;当时我对__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后来在中学的地理课上知道__地处祁连山北麓,是河西走廊的一个重镇,那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再后来,大学里读了余秋雨的《阳关雪》,慢慢地,__成了我心中梦幻般具有神往的地方。直到1993年初夏,我放弃兰州的工作随男友前往__,才发现这里与想象的不一样,这是一座小县城,热闹但不繁华,没有一点异城风情,这多少令我有些失望。随后而来的干燥气候使我每天早晨鼻血长流,似火的骄阳晒的我一脸雀斑,浮尘与扬沙使我呼吸困难,更让我难过的是由于年轻和语言交流上的困难,给我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障碍。气候的恶劣、生活的不适,工作的不顺利,让我产生了一走了之的想法,然而,就在那时,一件事打消了我的念头。

那是1993年底,我接诊了一名12岁患肾病综合症已经有2个年头的女孩,她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高度浮肿,胸腔、腹腔大量积液。这是第一个我管理的难度较大的病例,坦白地说,我那时喜欢疾病超过喜欢病人,有难度的疾病在我看来如果能攻克它,会获得怎样的成就感。于是我开始翻阅大量的医学书籍,精心制定治疗计划,一周过去了,女孩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我开始洋洋得意,而这一周除了询问尿量、饮食等症状外,我没有同他父亲说过一句额外的话。直到发现他两天都没有来病房,才询问护士长是怎么回事儿,护士长说:“医药费欠的太多,她父亲回家卖羊去了”我吃惊的问“那这两天谁在照顾她?”“大家呗,轮流送饭。”护士长头也不抬手里忙着。“那怎么行?”我追问。“不止一次两次,习惯了!”护士长依然平静,一时间,我感到震惊,感到羞愧难当。这个“大家”肯定不包括我,作为主管医生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真是太不近人情了,与同事相比,真令人感到惭愧。一个月后,女孩好转出院,尽管卖掉家里仅有的两只羊,依然欠下了许多医药费。她的父亲向我保证说开春一定来给医院结帐,而我不信,坚持要她们结完帐再走。护士长在一旁拍拍我的肩膀,笑眯眯的说:“放心,__人说话算数的,我保证。”就这样她们千恩万谢的离开了医院。春天到了,紫燕翩舞,杨柳垂绿。一天女孩父亲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面带微笑憨厚地说:“谢谢你,大夫,孩子挺好。帐我已结了,这是刚下来的榆钱儿,想你是外地人,没吃过,也不会弄,孩子她妈已经蒸好了,你回去炒一下就行了,好吃咧。尝尝鲜吧,你别见笑。”说完他把一包东西放在桌上扭头就走了,我伸手一摸,那东西还温热着。我顿时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往事历历,心潮起伏……,以后每当榆钱成熟时,我都能收到一包鲜嫩的榆钱,而且有十年之久啊!直到最后一次女孩的父亲送来一小包红鸡蛋,因为女孩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多么好的__人啊,他们是那样的热情、憨厚、朴实、善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后我对患者视若亲人,深深地爱上了__这片热土和可爱的人民。

2005年5月,我们儿科接诊了一名出生只有3天的新生儿。通过急诊CT检查被确诊为三级脑溢血,病情十分危重。尽管我们反复劝说他的父母,说明他有救治的希望,然而他们依然害怕孩子留下后遗症而将这个可怜的生命丢弃在医院里。望着放在抢救台上那苍白但可爱的小脸,奄奄一息奋力呼吸着,我感到一种无助。救还是不救?如果不救,眼睁睁看他死去,于心不忍,如果救医药费谁出?救活了,有后遗症怎么办?深夜11点,我拨通了院领导的电话,经过商议,电话那端传来令人欣慰的指示:“救,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经过五天五夜紧张的抢救,小婴儿终于睁开了双眼。那时怎样的一双眼睛,清澈、明亮、无邪。科室里的医生给他起名为盼盼,盼望他病情早日康复、盼望他以后有一个好的归宿。治疗的效果令人振奋,再次做CT检查时脑室出血已完全吸收。为了使盼盼早日康复,医护人员对他倾注了全部爱心。喂奶、喂药、按摩、换尿布、哄睡觉。渐渐的,盼盼成了大家的孩子。过百天带去照相馆留念,过年带他回家吃团圆饭。手机里摄着他第一次灿烂的微笑,连对象出没谈的护士也会随口就说:“来,盼盼,妈妈抱。”孩子一天天长大饭量也越来越大,一罐奶粉连一星期都维持不了。60多块的一罐奶粉和三天一包的尿不湿,让我们感到有些难以支撑。而就在此时,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医院传开了,从院领导到普通员工,纷纷来到盼盼床前,你送一罐奶粉,他送一个红包,你送一件衣服,他送来一双鞋袜。更有一些患者,送来自己孩子吃的米粉、水果。就在这人世间最纯真的爱的呵护下,盼盼象正常孩子一样成长着,望着他可爱的笑脸,我在想,当人们数尽辞海中的所有华丽的词汇,赞颂天使时,谁曾知道为了“天使”这圣洁的称号,他们付出了多少情?多少爱?在短短的5年

篇7

国人历来便有物尽其用的“美德”,对于花钱更是如此。掏了钱,盘头就必须要大。于是,“自助餐”文化便开始在坊间大肆流行。大家本着“扶墙进,扶墙出”的原则,豁出命去吃回本才罢休。常听刚从自助餐桌下来的朋友感叹“唉,我吃得都快溢出脑袋了”,“给我吗丁啉”,诸如此类。

这种吃法不仅太过“直接”,更似对食物之美的消弭。

笔者曾赴台港求学,身为吃货,置身此二地,其中幸福溢于言表。同为美食天堂,台湾与香港在“少吃多滋味”这件事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值得拿来说说。

质朴的台湾人在制作食物时,其用料非常足,所谓“非常”是那种让客人即使掏了一百大洋享用了一碗牛肉面都不会觉得亏了的实打实。随处可见的爆浆虾球、薄皮小笼包云云,都是台湾人“实心眼儿”的铁证。此间爆浆、薄皮已绝不再是广告上特技后的夸张噱头。作为消费者,这本是极好的,但怪就怪在,依据个人经验,如果把就餐时间作为横轴,满意度作为纵轴,其走势最初大约都是急升的――那是刚落筷时舌尖收获的惊喜,以及内心对师傅用料够有诚意的满足。此后,随着饱腹感的提升,内心的餍足值逐渐趋于平稳,甚至会有小幅回落。究其原因,恐怕是师傅们对盘头尺度的把握稍欠火候。你想,再好吃的东西吃够了,毋宁说吃多了,谁还会有前期的热情呢?

品美食就跟看美女似的,总是在若即若离间,方叫人欲罢不能。这点香港做得尤其出色。

在香港读书那会儿,打着“改善生活”的旗号,每周末都会约上一两个饭搭子前往人气食肆解口舌之欲,其中既有“高大上”的正式餐厅,也不乏油闹闹的街边铺头。这些“饕餮”经历带来的感受,除了味蕾上的满足,另一个亮点,便是香港师傅在菜量把握上的“巧妙”。精致的西餐、和食自不必多说,本就主打量少质精;但是,就连一些看似“粗野”的大排档、街边摊似乎也深谙“少吃多滋味”的精髓。一笼虾饺绝不超过四个,一叠肠粉三条足矣,猪润烧卖按个儿卖……拿个在华人吃货圈鼎鼎有名的“九记牛腩”做例子,这个位于中环歌赋街门脸不大,一年四季都要排队的牛腩店,无论是镇店之宝牛爽腩,还是牛筋腩、牛腩,碗碗精彩。四五块质量上乘,大小适度的牛腩伴着一人份的伊面或者拉面,从辅料到主食,都被控制得“刚刚好”。何谓“刚刚好”?其程度就在既不会让食客感觉太少,吃了还饿;但也甭想“吃到爽”。一言以蔽之,在欲罢不能处戛然而止。用一句某大片中的经典台词诠释此中美学,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回响”产生的直接具象效应,便是此后时常被肚子里的蛔虫勾引而来的回头客。

篇8

“我针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又能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来解决的这些问题提供服务。”洪清华用了3年时间实现“年营业额2亿元、日均万人预订”的目标,“驴妈妈”成为中国最大的景区咨询以及预订品牌。

驴妈妈这份成绩单使得洪清华跨入了旅游业“大佬”行列,或许当初自己都没想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只是赚够钱给父亲买一屋子袜子。

洪清华出生在安徽安庆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小时候顽皮不爱读书,有一次父亲气急了,把鞋一脱,袜子全破了,露出五个脚趾头,“你还不好好读书,我为了这个家都这样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洪清华暗暗立下“袜子心愿”――这是他日后大大小小创业不断的源动力。

大一时,其他孩子还对校园生活懵懂无知,洪清华已经找到一份家教的活儿。“一个小时赚12块钱,一次两个小时,一星期做两次,就是48块钱,一个月能赚将近200块钱。”

大二,其他学生也开始做家教,洪清华却嫌这个工作来钱太慢,开始为化妆品公司代销杀虫剂和清香剂。他的头衔是“校园总监”,洪清华招了三十多个师哥师姐给自己打工,挨家挨户去推销。

“很好赚,企业给我一瓶四块钱的利润,我抽一块钱,师哥师姐拿三块钱,一个人一天大概能卖20瓶,就是60块钱。我一天就是五六百块钱的收入。”一个暑假他就把第二年的学费全部赚回来,还余下很多钱。

到了大三,洪清华开始承包学校的舞厅、录像厅、咖啡厅、家教中心、礼仪队等经营,成了远近知名的“洪老板”。

一个在清华读旅游专业的师哥听说洪清华的创业战绩,写了一封30@多字的信力邀他北上创业,创办第一家民营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洪清华看完之后,第三天就背起行囊去了北京,义无反顾。

就和在学校一样,洪清华的创业之路总是快人家半步。

1999年全国推行第一个“黄金周”,给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打了一针鸡血,所有的景区人满为患,迫切需要扩容,增加酒店、娱乐、咖啡厅等消费设施。洪清华琢磨,景区肯定需要做规划设计咨询,这个行业有苗头。果然,两年时间这个公司就被办得有声有色。

2003年,洪清华单飞回上海,创办了奇创公司,为景区做夫贼0咨询。做了三年,公司刚上轨道,他又发现了新大陆。

2006年之前,很多景区的团队客占80%,散客20%,随着自助游增多,这个比例实现了逆转,散客越来越多。但是散客和景区之间缺乏对接的平台,当时没有一家做自助游的服务商。

“当时的旅游市场是旅行社主导的旅游市场,大家都是被旅游的状态,就是你去的每一分钟,旅行社都把你安排好了。比如每顿都是15块钱的快餐,你吃不到当地的特色,客户很不满意。”

但是散客享受不到景区门票的优惠折扣,高票价令热衷自助游的游客望而却步。如果有一个模式既能降低中高端自助游客的门票支出,同时又能提高景区综合收入,岂不两全其美?这正是“驴妈妈”网站开创的最初想法:建立以景区门票分销为切入点,以人为本的景区营销和分销新模式。

洪清华介绍,对旅游景区而言,通过“驴妈妈”网站的分销联盟,表面可能会让出一部分的散客门票收入,但实际上景区通过这一全新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节约营销成本,增加分销渠道,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中高端自助游客,从而引导他们实现景区内各类娱乐项目、住宿、餐饮等一揽子消费。

洪清华研究了一年左右,2008年5月,“驴妈妈”正式上线。

“我颠覆了传统的观念,让一个人一张票也能享受优惠。”最早,洪清华被视为“搅局者”,破坏景区的整个价格体系,很多景区并不接受。

凭借奇仓0公司和景区积累的人脉资源,洪清华给景区老总逐个打电话。“2008年,他们总说我们再研究研究。拖了一年,我再问,他们说现在还没有形成最终的决定。到了2010年,老总主动给我打电话,你怎么不早点跟我说呢?你玩得这么好啊,我们赶快谈合作,不仅谈合作我还给你一定的广告费,你帮我推广。”

随着“驴妈妈”市场的发展、影响力的扩展,与景区的合作问题迎刃而解。

门票搞定了,很多游客在网上问,到了景区不想住连锁酒店,哪里能找特色酒店?洪清华以景区为圆点,半小时车程为半径,搜寻度假村、主题酒店等一批精品酒店,将驴妈妈和景点合作的模式延续到酒店上。

住的问题解决了,游客又有了新需求,“我晚上想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啊,我要最好吃最便宜的海鲜大排档,哪里有?”于是驴妈妈的菜单里又有了印象系列,特色美食等。

篇9

她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莱因弗尔登镇。父亲是当地一家报社的记者,两位哥哥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也许是受兄长的影响,她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五岁开始演奏钢琴,但很快就转为小提琴。十三岁的时候,“指挥界帝王”卡拉扬就要请她和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共同演奏。卡拉扬成为她音乐生涯中的“保护神”。就像是一位引路人,把她带入了广阔的音乐世界。

也正是从她开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许多漂亮的器乐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们看音乐会只洗耳恭听却不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指挥巨匠卡拉扬的力捧、特立独行的婚姻……所有这些都使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优势、最有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除了“指挥界帝王”卡拉扬的赏识,其实她生活中有一位恩师,艾达・斯塔基。艾达帮助她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并督促她去思考,该怎样去诠释每首曲子,不能只是在还没理解它时,就不带感情地把它演奏出来。她从艾达那里学会了独立思考。

当然,对她影响最深的音乐大师是莫扎特。在她看来,莫扎特的每个音符都十分珍贵,需要仔细思量。莫扎特不仅是她的偶像、崇拜者、学习者,更是她内心深处的支持者、伴随她成长的帮助者。她第一次听到的莫扎特作品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魔笛》和小提琴协奏曲,从那一刻起,她着魔一样地爱上了莫扎特。

她一早就起来工作:在钢琴上弹几段总谱。目前正在自己编写莫扎特协奏曲的乐队部分,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今后排练的时候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比如怎样理解指法,乐段,其中的动感等等。安妮・索菲・穆特当然使用自己的指法,这有时候关系到特定的音乐色彩。在反复的地方她就采用与呈示部完全不同的指法。

她的天分加上她的勤奋,所以不管她演奏什么乐曲,即使是难的有点过头的曲子,她都演奏得尽善尽美,比如说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吧,别人可能会跟她演奏的完全不一样,而她演奏出来则是那么完美。她促使自己向更难的技巧挑战,但始终能很好地控制她的乐器。

她有着德国和奥地利双重血统,得益于两处音乐圣国的优良传统,你看她的演奏既大气庄沉,又激情十足。每一个音符从她的琴弦上飘出来,像一个个灵动而疯狂的精灵。

琴声是她一切的情绪,举手投足间的华贵都变得微妙可见。

她在表演时神情肃穆这和她的音乐演奏一样使观众难忘,因为在台下她是那样的亲切随意。对于自己的才能她是这样看的,这是一种天赋我有责任去发展它而不能埋没它。

后来她决定去英国,因为英国是欧洲最需要小提琴家的地方。虽然德国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以及适合她的位置,但她认为英国的小提琴界才真正需要她,英国需要补充新的血液。

狗仔队其实蛮好奇她的生活,舞台下的她,生活是多层面的,可能一个星期都讲不完。她的生活亦充满无畏和激情。

她热衷于慈善活动。她创建了自己的基金会,并会定期举办慈善音乐会,筹集善款来支持设在美国的“艺术家反爱滋病”组织、慕尼黑治疗癌症患者的医院,并重建波恩贝多芬故居和慕尼黑现代艺术馆等等。

她愿意用自己的知名度去帮助一些不幸的人,但同时又觉得慈善活动让她悲伤,会想起人们不愿回忆的悲情时刻。因此,她将慈善定义为“激烈的运动”。

她的婚姻生活亦是特立独行,她有“恋父情结”,两任丈夫都与她的年龄相差甚远。第一任丈夫是一位比她年长二十七岁的律师,当时在父母坚决反对下结婚,婚后五年病逝,育有一对子女。第二任丈夫是比她年长三十三岁的音乐大师安德烈・普雷文。她和普雷文的合作可谓天作之合,对于普列文曾经为她谱写的爱曲,她讲一首为你而作的曲子胜过所有钻石。

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有生活中最为沉稳的一面―清晨起来,她喜欢烹饪,为家人准备好早餐。晚上,她回归女神,可能在某个殿堂级舞台上演奏。而下午,或者高速公路上,从你身边疾驰而过的某台跑车里,正好坐着她。

生活当然必须有条理,尤其是与孩子在一起。当一项职业成为生活的全部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此外,她每天都要外出,如果是去美国巡回演奏,甚至一星期都不在家。

她沉醉于生活,就像她沉醉于音乐。

演出的时候她会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音乐上。但她最长也不会离家超过两周,而且这样的演出一年不多于两次。其他的表演都是从慕尼黑出发的,总让他们夜里送自己回来,这样就可以在早饭时间重又在家里出现了。

篇10

这样的父亲和我的想象、我的愿望,以及我的描述太不吻合了。我总是在学校里向老师、同学吹嘘父亲的丰功伟业,说他是如何厉害的煤矿工程师,管理着多么大的煤矿,如何在遥远的矿场里工作,虽然那个地方究竟在哪里我也一无所知,但总不会像我们所在的农村那么平凡。

事实上,父亲已经病重,连医院也不肯收留他,让他回家,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也已经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煤矿,不再外出工作,每天坐在家里同一个位置抽烟发呆,一遍一遍读着报纸,喝着反复冲泡直到淡而无味的香片,偶尔才外出散步或买菜。他体面好看的西装、闪闪发亮的皮鞋都已经收起来,他渐渐和村子里其他的人一样,变得焦黄、衰老、猥琐。他不再在乎外表,内衣汗衫就可以当作外出服,渐渐不像我口中骄傲描述的英雄人物,这让我又着急又羞愧难当。

走往夜市的途中,我的感觉愈来愈复杂,因为很快我们就要进入比较热闹的小镇市区,走进镇上那唯一的一条晚上灯光明亮的街道。在那条街两旁的商店里,将会遇见我的同学。他们有的家里卖现制的面条,有的卖鸡蛋和酱菜,有的验光配眼镜,有的卖木桶、铝桶,有的家里修理脚踏车,或者家里开布庄、米店、西药房……他们将会看见我和一个平凡邋遢的衰老男子走在一起,他们将会识破我的谎言,知道我的父亲并不在远方的台北,而是在乡下无所事事。

我轻轻挣脱父亲握着我的手,稍稍落后一步跟着他,希望这样可以暂时松开我们的关系。父亲似乎不曾察觉我的心思,继续在黑夜里咳得呕心掏肺,身体剧烈地颤动。穿过了两旁都是稻田的道路,我们进入灯光明亮的街市,经过同学家的制面所,经过同学家的杂货店,经过同学帮忙看守的夜市摊,父亲走进一家镇上仅有的西药房,我跟在后面,那也是一个隔壁班同学的家,同学正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只能面无表情不理他。

进了西药房,坐在客厅的药师向父亲点头致意,请他进入后面的小房间。等父亲坐定之后,头发已前秃后白的老药师拿出一个巨大的玻璃针筒,先将针头在酒精灯上烧炙消毒,再为父亲注射一大筒黄澄澄的液体药剂。针头插入手臂的肌肉时,我看见父亲皱起了眉头,大概是试着忍住疼痛吧。打完针后,药师和父亲又聊了一会,父亲才步出药房。一星期总有一次或者两次,父亲就要到药房来打一针,我们都听说父亲病得很重,每周打针就是明证,但我也不知道他患的是什么病。

虽然和父亲一起上街,有时候带给我很大的尴尬、压力,特别是他愈来愈委顿的容貌和愈来愈随便的穿着,但我还是喜欢和他出门,因为最后总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打完一大筒针之后的父亲似乎心情愉快,容光焕发,用力拍着我的肩头,说:“走,我们去吃面。”

我们直接穿过夜市,来到市场口的小面摊,卖面师傅不巧也是班上一个女同学的父亲。其实也没什么巧不巧,镇子那么小,每个人都认得每个人,每个人都和每个人有点什么关系。

亮着黄色灯泡的小面摊卖的是典型的台湾切仔面,有油面、米粉,也有我们爱吃的意面,面摊上更有各种令人垂涎的小菜。父亲和我坐下来,他自己叫了一碗意面,也为我叫了一碗,并且要面摊师傅在我那一碗面加上一颗卤蛋,有时候则加一颗卤贡丸,是更奢华的意思了。意面的汤很清,汤上漂着一点香气十足的油葱,面上放着一些豆芽和韭菜,并且摆上一片白煮的猪肉片。

我们太少有机会能够在外吃东西,这种偶然才有的小吃对我而言无疑是至高无上的美食。特别是那一颗在卤汁中卤煮得极入味的贡丸,它不同于后来我来到台北吃到的弹牙新竹贡丸,它更大更软嫩,中间包有肉末,似乎是鱼浆所制(而非一般贡丸的猪肉)。我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吃过这样的鱼丸或贡丸。

吃完面后,父亲点起一根烟,若有所思地在面摊上沉默许久。我在旁边呆呆地等着,很怕遇见面摊师傅的女儿,心里希望父亲赶快起身回家。我的念力仿佛奏效了,父亲好像被电到一样跳了起来,大声叫道:“头家,这边算一下。”付账之后,我们就回家了,一前一后从灯光明亮的街上慢慢走回黑夜中的家。

有一次父亲在回家前迟疑了一下,交代我在家里不要提在外吃面的事。我点点头,以为是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亲不一定能“公平”地带大家出门,特别是一些哥姐已经大了,大我一岁的哥哥又在准备考初中,真正能跟着父亲出门的只有我和弟弟,父亲大概是不想让其他小孩不开心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