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7: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题名称
《“龟兔赛跑”卡通画》
学生年级
三
年
级
教师姓名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三年级第十八课《龟兔赛跑卡通画》内容。本节课是以龟兔赛跑为主线,让学生学会使用自选图形工具对图片添加相应的文字内容,使整个文档变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卡通画。同时,本课又对图片插入、图片版式的设置等内容进行了有步骤的复习。
本学期的学习重点是word软件的使用,本课是学生接触word软件后的第三课,从纯文字输入到图片文字混排再到这节课的图片、图形和文字的编排,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也为下节课插入文本框做了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从网页上下载、保存相关的图片及文字内容,基本掌握了在word文档中对文字、段落进行简单的编辑、修饰、排版,学会了在word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并尝试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等。学生对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故事知晓率达到100%,但可以完整讲述的并不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word文档中插入云形标注
2、会简单设置自选图形格式。
3、能够移动裕兴标注的位置。
4、调整云形标注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龟兔赛跑”卡通画这一活动线索,借助课本和自学提示卡,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尝试利用自选图形美化文档,为卡通画添加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编辑排版的强大功能,使文档更加完美和有吸引力,使学生获得制作卡通画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学会插入云形标注、调整大小并设置格式。
教学难点
移动云形标注在文档中的位置。
教学准备
《“龟兔赛跑”卡通画》教学课件、自学提示卡、自学视频、龟兔赛跑视频、“小小设计师”荣誉徽章
教学策略
教法策略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学法策略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播放“龟兔赛跑”视频。
2、师:其实我们也可以制作“龟兔赛跑”的卡通片,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word文档制作龟兔赛跑卡通画。(播放课件,出示课题。)
1、生观看
2、生回答问题;明确本节课任务。
1、重温“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故事,不仅活跃课堂氛围,更主要的是为了在word文档中添加文字及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这些环节做铺垫。
2、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欣赏卡通片
1、师出示两幅卡通片(播放课件),一幅有对话,一幅没有,请学生比较更喜欢哪一幅。
2、师:我们可以利用“自选图形”,为兔子、乌龟配上对话,达到图文并茂,精致美观的效果。你们想不想来当“小小设计师”制作出这样的卡通片呢?(向学生出示“小小设计师”荣誉徽章。)
1、生观察比较,回答问题。
2、生回答问题。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卡通片的特点。有对话、能够表达一个故事情节。
2、使学生明白,表达一个情节可以用自选图形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制作卡通片
向学生出示获得荣誉徽章需完成的三个任务。
出示任务一: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文字。(播放课件)
出示任务二:调整图片大小、位置、设置版式。(播放课件)
出示任务三:为图片添加自选图形,设置自选图形格式。(播放课件)
师巡视。了解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解答问题。
师板书。
师板书。
生完成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讲解一: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自选图形。
(视图—工具栏—绘图—自选图形—标注—云形标注)
学生讲解二:设置自选图形格式。
(右击标注框边缘——颜色与线条——填充颜色——无颜色填充)
学生讲解三:移动自选图形。
(用鼠标要在标志框的边缘,指针变成十字才可以拖动。)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逐渐加深、层层递进的任务,使学生复习、巩固、提高word应用技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学习到了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美化卡通片
师出示评价标准
生参考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完善及美化
学生练习制作前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标准有目的的进行制作。
五、作品展示、评价交流
请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
颁发“小小设计师”荣誉徽章。
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欣赏作品,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交流,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正确运动自选图形,为卡通画添加故事情节。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优秀。也许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兔子输了比赛后会甘心吗?如果再比一次,兔子不偷懒会怎么样?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继续制作“龟兔赛跑”卡通片的续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许多的奇思妙想,我很期待可以分享你们的故事。
板书
一、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课堂重视直观教学和情境创设,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效度地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汲取新的教学内容,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和广阔的前景。
笔者在进行人教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 It’s a parrot.Lesson 27的单词教学时,采用了多媒体动画导入。教师首先播放Flas,画面呈现一片小树林,在林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来了高伟和李艳两位小朋友,这时从远处飞来了一只猫头鹰,落在了路旁的树枝上。此时,教师点击音频小喇叭,出现了下面的对话:在整个动画的播放过程中,由于卡通人物的出现迎合了小学生的心里特点,每位同学都被有趣的视频所吸引,他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屏幕。此时老师突然中断音频,面带惊讶地向同学们问道:What is it then? 班里大多数同学都兴奋地举起手来,有的甚至喊出来:It’s an owl.老师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接下来的新词dog;parrot;panda 的学习也都采用了生动的卡通形式,收到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局限,它将文字、图像、声音合为一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必然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精讲多练相结合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做到面向全体,注重语言实践。同时,现代化达标工程所提出的六条标准别提到课堂教学要做到“精讲多练”。如何达到上述要求,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最切实的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一)单词发音练习指导
笔者在进行人教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6 Lesson 32的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单词发音练习,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准备环节,提前准备好需要复习的语音及视频单词文件skirt;T-shirt和本课将要学习的单词文件uniform;vest。在单词发音练习时,教师一改以往的讲授式,而是用激光笔点击屏幕上的音频文件,并让学生跟着模仿,既准确又省时。接下来,教师将激光笔交给发音还存在问题的同学,让他们自己点击,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练习并自行纠正发音。接下来教师检查学生的单词发音掌握情况,发现与以往纯讲授式相比,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发音教学,同学们的发音更准确,单词记忆也更深刻。
(二)生动的人机对话
笔者在这里所提到的人机对话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前准备好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学生通过用激光笔自行点击音频文件进行相应的对话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练习量。人机对话练习既可以用于新授课,也可以用于复习课。笔者在进行三年级下册的终结性检测复习时,充分利用人机对话,极大提高了课堂收效。
首先,教师将本册书的重点句型整理好,例如Do you like…,How old are you?等句型。然后将这些句型的相关视频和音频从授课过程中的PPT文件中提取出来,对于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没有以音频和视频文件出现的句型,教师要自行制作Flash或PPT。最后一环节就是课堂复习,教师通过点击相关句型的音频文件,(或者学生自己点击相应文件,)让学生回答音频文件的提问内容。教师也可以将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同学们相互提问。
人机对话练习能够极大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量,但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一旦这些教学资源准备成熟,今后的课堂教学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有效的情境创设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拓展性练习。在趣味操练环节结束后,以往教师就会以口头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个情境,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自编对话,进行相关练习。本学期的课堂教学,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了全新的课堂面貌。笔者在进行人教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Lesson 14的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收到极好的效果。在本课的新知导入和趣味操练环节结束后,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如下情境:有一天,杨明带着他的小妹妹凯特去公园散步,在公园里他们遇到了李艳 ……… 情境设计利用Flas,以卡通形式呈现人物,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句型,充分发挥想象,看谁编的对话新颖独特。由于同学们对卡通人物非常感兴趣,便开始认真地编对话。在接下来的对话呈现中发现,与以往学生所编对话形式单一,句型简单相比,在多媒体创设情境下所编的对话形式丰富,句型多样,内容新颖且重点突出。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创设情境,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新型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平台,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一)观看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录像或文化短剧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给学生创造真实而生动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笔者在进行人教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Lesson 13的课堂教学前,与同学们一起在线观看了美国小朋友是如何介绍彼此不相识的人以及如何使用相互之间打招呼的礼貌用语。观看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在教室里练习起来。之后经过教师的简单点评,同学们很快就将本课的教学重点:This is my ……句型和Pleased to meet you礼貌用语掌握了,而且发音标准,语调正确。这主要归功于语境教学和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
(二)建立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
1. 运用课件让生字的偏旁变色、闪耀,让学生认清字的结构组合;运用课件特写,让学生认清生字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 运用课件进行字体演变,设计生字的情境图(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义联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3. 运用课件揭示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4. 运用课件传授写字技巧、注意写字的细节。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学习词义。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利用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小猴子下山,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往前走;而后又扔了玉米,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又扔了桃子,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着往前走;最后,扔了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结果小兔不见了,小猴只好空手回家。这一动画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几个形容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蹦蹦跳跳”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须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它们的意思,为突破课文难点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课件理解词义。例如,在教第十册《丰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丰碑”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3. 运用课件揭示词意。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区别“摇、甩、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我就反复播放教学软件中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在河里游的,老黄牛怎样赶蝇子的和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尾部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它们尾巴是怎么动的。通过“看、说、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三个动词,同时还进一步掌握了小鱼、老黄牛和燕子的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4. 运用课件感悟重点词语。例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为什么是“千万缕”而不是“一片”?阳光为什么会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学生难以理解。我运用CAI作情境展示:繁茂枝叶一层压着一层,密不透风,周围浓雾茫茫,金色的太阳光透过浓雾,从针尖般的树叶缝隙中穿过……同时,伴随CAI舒缓的乐曲和课文录音。这种声像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清晰的表象,再加上反复在读中体会,学生对“千万缕”“利剑”及“穿”字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悟了语言的美与精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句”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句子。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直观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
2. 运用课件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这一难点,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突破了难点。
3. 运用课件学习造句。学习造句,是“句”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造出优美的句子?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我作了如下尝试:播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领悟其意境。以这一幅幅画面来调动学生学习造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边赏边读,进入意境,模仿造句。学生们以本地山河景观为内容,造出了“登上塔山石径斜”“松林深处有人家”“枫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美词句。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段”教学的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112-01
随着课程改变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教师能够蹲下身来看孩子了,能够围绕学生的生活去谋划了,能够关注学生的体验,也能够有力地掌控课堂现状,灵活地利用生成性资源了。在此,笔者谈三点改善数学教学方式的看法。
一、尽可能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
数学教学要依托学生的直接经验,利用这些经验让学习更富现实意义,也更富挑战性。利用数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经验的积累,并通过经验的糅和与提升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生活,更富灵智。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首先,从学生自己的生日入手,让学生观察一张年历,并圈出自己的生日,同时大声地说出来是几月几日。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同学的生日在年历的哪些月份中,数一数全班同学的生日都分布在哪几个月,看看这些月份各有几天。再次,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说出自己的思考。最后,组织学习梳理,学生很轻松地认识到:一年中有12个月,有7个月是有31天,有4个月是30天的,还有1个2月很特殊,它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利用生日这个经验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年历,学会寻找自己的生日,再通过汇报,使年、月、日的基本信息展露出来,在学生汇报交流中使月的特征更加清晰起来。
用活学生的直接经验,可以让教学更加自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然、真实的氛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助于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同时,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平添了无尽的韵味。
二、努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充满人性的教学,一定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他们一定在认真地实验着,积极地讨论着,深层次地思考着……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努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也是有效学习的基本落脚点。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1”的表象,形成“1”的正确认知,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交流辨析中实现思维的提升,逐步抽象出1个物体、多个物体,它们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使“1”的理解得到深化。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常见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利用长方形纸片把它们简单地折叠出来,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意义,促进对分数本质的领悟。其次,指导学生自选学具,创造出一个。用一根小棒,8个圆片,12个小正方体等,让学生自己摆出它们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研究,顺利地获得它们的。并在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感知:都表示为,但整体的状况却不尽相同,有的是把小棒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有的是分成8个圆片、甚至是12个小正方体等。数量变化了,但分数却仍然是,这样的认知冲突,势必会引发学生深思:“怎么会是一样的分数呢?”“分数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是不是不够科学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更具挑战性。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会更加投入到对比、观察、分析、思考、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平均分的物体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得到深化,也使“单位1”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
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些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教科书等各种参考材料获得,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现在计算C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录像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我们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几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导入方式:(一)播放歌曲,情趣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兴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孩子们爱唱、乐唱的英文歌曲,有的歌曲还可以配上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如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5 Parts of the Body之PartC的Follow me等歌曲,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二则为本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做好铺垫。(二)利用幻灯片等电教手段导入。如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1 Birthday之PartA时,我们可以把a football、a present、a card、a cake等四张幻灯片逐一呈现在屏幕上,同时配上录音,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就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突出上课主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制作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7 Clothes(2)新课之前,教师先做好课件利用“头脑风暴”复习一下Unit6 Clothes(1)的相关词汇、句型,让旧知在头脑中闪过一遍,承前启后,有利于拓展新内容的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另外,利用课件教学新单词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单词“clothes”时,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效果让单词中的7个字母c-l-o-t-h-e-s逐一“飞入”屏幕,让学生把熟悉的字母“串”起来,达到轻松拼写单词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现实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通过模拟现实语境(Virtual Reality)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在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语言情境),易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的先进科技方法。经常运用的形式有:镜头定格、慢放画面、循环播放等。其中慢放画面,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现象或过程清晰地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无须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就能学懂。
这种直观新型的知识表达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静止和运动、语言和形象的障碍,能模拟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和完成的任务,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它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试听媒体的辅助下,模拟国外生活或学习情境(如在街上乘坐公交车、到医院看望病人、在商场购物、在学校学习等),要求学生与不同外国人对话,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语言情境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对情境、学习内容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适用于口语教学。
找准“整合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课的设计中,找准“整合点”至关重要。我们要寻找到适宜整合的教学难点,要善于发现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上的优势作用,让信息技术照亮学生学习的道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教育技术不能成为教学的附庸,而应该促进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我使用了电子白板,找准了电子白板的“画箭头”功能可以用来教学“食物网”这一特点。我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了麻雀、田鼠、稻谷、蛇、鹰、菜青虫、猫头鹰等大量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模拟了一个菜园子的环境,并用电子白板直接书写箭头,同时让学生回忆食物链的原理:“能量从植物开始流向凶猛的食肉动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画完一条条“食物链”后,就形成了一张“食物网”,头脑中对“食物网”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找准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整合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就能设计出有利于教学有效开展的课件来。在这个例子中,我利用电子白板把“食物网”的箭头和电子白板中的“箭头”进行了有效整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促使学生自主建构“食物网”的概念,让整合逐渐成为科学课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提升“价值点”,挖掘思维深度
在科学课上,要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在发展学生思维上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高级思维的提升。判断信息技术手段是否有效,我们应该看整合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时,设计了磁力的大小统计表,在计算机上自动生成磁铁磁力强弱曲线图,探究磁铁在A、B、C、D、E哪个点的磁力最大。
通过比较A、B、C、D、E各点吸取的回形针数量,学生就能自主比较归纳出A、E两点磁力最强,B、D两点磁力次之,C点磁力最弱,逐步理解磁极的概念。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图形所能揭示的内容往往是数据没有办法直接展示的。我们要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内容,就要利用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将数据转化成图形来分析问题。这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更是信息技术在提升科学课教学价值上的有效体现。
科学课教学要注重提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在本例中,我把实验数据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化成图形,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思维发展上所能起到的价值,让学生一眼就能洞穿数据背后的规律。这是信息技术在挖掘学生思维深度方面非常重要的尝试。
把握“创新点”,增强创新力度
通过整合,我们要实现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的高级思维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建立。只有积极研究学生主体地位背景下的整合,才能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
我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灯泡、导线、电池等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点亮小灯泡的各种可能方案。利用电子白板,学生设计出了很多方案,为后面建构“电流可以使灯泡发光”的科学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在“动手做”环节,我让学生动手尝试正确连接电路并想象电流的路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恰恰是科学教育的灵魂。
一、改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或许至今还有人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怎么能谈得上能力培养呢?要进行科学实验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的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
二、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1.实验材料要多样性,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2.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
比如《磁铁有磁性》(三年级下册)一课中,在选择各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两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代表性。而在《油菜花开了》(四年级下册)中,可选择既有花蕾的,又有开一半的,还有全开的油菜花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3.利用日常器具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
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如自制一个红绿灯变换的装置(四年级下册《做个小开关》),这些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一定现场指导,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实验,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能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三、改变实验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1.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六年级下册)中的实验,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可选择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2.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
《蜗牛》和《蚯蚓》(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应该充分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让学生准备好放大镜、火柴、水杯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充分的活动中,学生了解了蜗牛会游泳、蚯蚓怕水、蜗牛怕烟火、蜗牛的壳里真复杂、蚯蚓身上有环带等知识。
四、小组合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在研究《导体与绝缘体》(四年级下册)中“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实验时,可安排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材料,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安排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这样能激发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17-01
学校课堂上单一的教学风格和枯燥的书本内容,不能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得学习气氛沉闷。因此,要积极改革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足与弊端,切实解决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上课烦,不想听”的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增添趣味性,实现高效教学。
一、营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1)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研究表明,文字配合颜色鲜明的图片的记忆方式,比只有文字的记忆方式更加深刻。例如,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吃穿住话古今”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PPT课件上的山顶洞人、各个朝代直到现代的穿着图片,引导同学进行比较,从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印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2)利用网络渠道丰富学生生活知识,增长学生见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渠道向学生普及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搜索有关动物习性的资料、动物平时栖息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达到学会保护动物、关爱动物的目的。
(3)促进课堂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比较枯燥,缺少交流,导致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和自我创新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展示内含多种知识的PPT,让学生在被吸引的同时,产生独立的想法并与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向同学和老师介绍家乡的乡土人情来增进大家的感情。
二、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小树立鲜明的是非观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PPT及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规则在哪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和相关事例向同学们介绍学校生活规则,比如按时上学、课间活动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并体现在平时生活之中。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这些事情该谁做”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放映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围绕“家务该谁收拾、书包该谁收拾、教室该谁打扫”等一连串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帮忙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同样的方式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也棒”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上的举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主动帮家长做家务,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凡事都勇于尝试,遇到挫折不气馁,积极乐观面对人生。
三、以辩证的态度将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1)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是目前改革思想品德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完全脱离书本,直接全程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像看电影一样,反而背道而驰,学生完全没有学到书上的知识,教师也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只顾着玩乐,将学习放在一边,令教学局面比原先更为严重。因此,教师应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理念。
(2)注重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方式。一些教师喜欢在德育课堂上自己一个人讲解,忽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这样,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信息技术,学生仍会觉得像填鸭式一样枯燥无聊。同样,如果教师将不相关的材料放到PPT上进行讲解,同样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对课上的内容一知半解,慢慢地不重视这门课程。因此,为了实现思想品德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方式,依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
四、结束语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教师有责任从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想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又稳又快地推进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但是,既要防止过于枯燥单一的纯理论式教学方式,也要防止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信息技术的娱乐活动中。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拿到赛题后,我们先各自在网上查找与赛题相关内容,再进行讨论确定教学思路与设计。在整个研讨中,我们围绕“学习内容的确定”“重难点突破”“信息技术整合点”三个核心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时而各自沉思,时而相互补充,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学习内容、重难点及信息整合点在智慧碰撞中渐渐明晰。
1.关于“学习内容”的确定
【马玲】《出行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鉴于三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喜欢直观思维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生动活泼,内容也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采用猜谜、游戏等活泼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周春艳】但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初步具备了出行的基本常识。所以我觉得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看站牌、读线路图上。
【陈婕】同意。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在认识平面图和路线图之后,所以利用交通图选择简单的出行路线的任务的难度并不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一些拓展。
【马玲】是的。低年级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除了指导学生乘车,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文明乘车的好习惯。
通过讨论,我们将出行的基本常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基于学情,也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界定和突破
【马玲】独立乘车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但公交站牌、线路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重点帮助学生学会看公交站牌、读懂线路图这一技能。
【陈婕】同意,教材所给的图例是采用乘坐公交车的方式去北京中国科技馆,但我觉得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可以拓展一些乘坐地铁的知识。
【周春艳】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苏州就有地铁,是学生出行常用的方式。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北京、上海的地铁线路图,因为它们比较成熟也有代表性。
【马玲】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份去看看北京天安门的热情,所以可以设计一个去天安门的行程,利用地铁线路图指导学生正确乘坐地铁,找到天安门。
【周春艳】同意,并且我们可以把书中乘坐公交的部分和地铁衔接起来,先乘公交,再坐地铁,到达目的地。这样既训练了书本中的知识,也拓展了课外的生活技能。
最终,我们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指导学生学会看公交站牌和读懂地铁线路图。虽然教材上重点介绍了看公交站牌的方法,但由于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将读懂地铁线路图也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线路图比较抽象,但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了这一难点,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关于“信息技术整合点”的讨论
【马玲】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将鲜活的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趣味性。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炫技而用,必须能帮助学生解决真正难懂、难掌握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你们有什么建议?
【陈婕】我觉得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公交站牌、地铁线路图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公交站牌上的方向、乘坐价格、终点站位置可以用红色圆圈逐个圈出来;地铁线路图上我们所在的位置、终点位置都可以标注上实心圆,这样学生看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周春艳】是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图片、音乐的方式,创设一个情境,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陈婕】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乐乐一家去旅游”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微课中陪着乐乐一家去旅游,并帮助他们解决旅游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玲】同意。我们还可以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们判断正误,当一回“小小法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为了避免空洞的说教,我们将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利用有趣的图片、小游戏等来提高教学实效。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根据思想品德组兄弟团队对我们教学设计及微视频的评价,加上自身的反思,我们又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马玲】兄弟团队指出在我们的初稿中,根据情境选择交通工具这一环节与学生生活联系得不紧密。
【周春艳】我不同意。虽然我们设计的情境不完全符合学生生活的需求,但也是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现象,是有必要让学生掌握的。
【陈婕】我同意兄弟团队的意见,原因在于:一是这部分内容的确离学生生活较远,二是初稿中作品的内容略显繁琐,不能充分体现微视频“微”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精简,以突出重难点。
【马玲】那我们以“正确乘坐交通工具”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认识交通工具”“正确乘坐交通工具”“文明乘坐交通工具”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样切口比较小,解决问题比较集中。
【陈婕】同意。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利用“乐乐一家去旅行”这个情境贯穿起来,先是乐乐一家讨论去北京坐高铁还是坐飞机,由此引入认识交通工具。然后到了北京可以选择住在三元桥的姑妈家,从三元桥坐公交车到东直门枢纽站,再从东直门枢纽站乘坐地铁到天安门。最后播放乐乐一家到达天安门的图片。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重难点,还能够串联整个微课。
【周春艳】对于任务单的设计我补充一下,可以把任务单的排版格式设计得新颖一些,如让学生填一填“文明习惯有哪些”,可以用小火车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颖的任务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陈婕】我们初稿中的课件还不够精美,视频质量还需要再提高一些。
通过自由争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进行了完善。
1.内容更贴切
我们将初稿中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环节进行了删减,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微课程的要求,围绕一个知识点――正确乘坐交通工具来进行教学,这样,微视频的内容更加贴切。
2.情境更丰富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将初稿中教师讲解的部分改成小游戏、小竞赛等形式,使教学情境更加丰富、更符合学生的特点。
3.视频更精美
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我们将微视频中的很多细节进行了改进,如增添了背景音乐、卡通图片,设置了充满情趣的动画效果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畅谈设计亮点
立足于学情,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将教师教学变成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以生为本,关注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课教学中,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学习任务,这几个任务由浅入深,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信息辅助,深度融合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将生活引进课堂,并争取在每个环节都能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趣味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境渲染,激发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利用图片创设了“乐乐一家去旅游”的教学情境,并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整节课的学习就像是一个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学生陪着乐乐一家一起去旅游,帮助他们解决旅游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表象,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看公交站牌、读懂线路图。在教学中,我们将生活中常见的公交站牌、地铁线路图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从而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3)创新形式,增强趣味
电脑绘画又称“计算机美术”,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伴随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电脑绘画以传统绘画为基石,既有着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又有着自身在造型和表现上的优势。在小学阶段人教版美术教材中几乎每册都安排了一课《电脑绘画》,电脑绘画在培养小学生美术兴趣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从小学电脑绘画面临的现状入手,谈一下自己在电脑绘画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电脑绘画作为一门新兴的绘画艺术,是新时代的产物。多数教师一听到电脑绘画,就认为是难以入门的技术活,不愿意去接触,把电脑绘画划为美术专业人才的学习范畴,其实不然,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人,在经过简单的操作培训后,短期内仍能熟练操作。在学校方面,由于过度重视教学成绩,对电脑绘画缺乏认识,课时安排不合理,对于电脑绘画在小学美术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诸多因素,致使电脑绘画未能广泛开展起来。那么如何教授好电脑绘画课程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电脑绘画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巧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学
电脑绘画与信息技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脑绘画课的开展脱离不了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这就决定了电脑绘画教学中要涉及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在信息技术起始的三年级课程中,专门设置了计算机绘画单元,这与美术课程中的电脑绘画有重合之处,两者之间虽然课型不同,但他们之间却相互贯通,电脑绘画,主要还是美术,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还需要传统美术的基础,并不是单纯的依靠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既可以传授给学生们电脑操作的方法,同时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获取平台,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将成为美术创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为学生电脑绘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二者整合,既扩展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电脑绘画的内容更加广泛。
把电脑绘画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有利于降低小学电脑绘画的教学难度。研究小学美术人教版教材不难发现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涉及电脑绘画课程,但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却从三年级才开始,可以说学科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也阻碍着电脑绘画的发展,那么电脑绘画到底从几年级开始教起呢?一般来说电脑的普及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大中城市孩子们可能在幼儿园就已经开始接触电脑绘画了,在家庭或学校接触电脑的时间较早,能较好的使用与操作。但是反观乡镇,电脑的普及率很低,农村的孩子对于电脑操作还很陌生,几乎都是在三年级信息技术课才第一次接触电脑,而三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更强。所以,我认为在三年级开始把信息技术与电脑绘画整合教学是比较恰当的。
二、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简单易用的画图软件
电脑绘画是以计算机及安装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上的应用软件为造型介质,替代了原始的画笔与矿物原料,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绘画软件是学好电脑绘画的前提,选择绘画软件应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由易到难。人教版美术课本中主要以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为主,windows图画软件界面简单易操作,可以快速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与绘画技巧,可以说它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入门软件。金山画王操作界面生动美观,功能也更加强大,并伴有操作语音提示,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素材与特效,趣味性更强。但绘画工具与操作相对繁冗,适合在学习中期选用。绘画软件的选择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学难度,因此教学软件的选择很有必要。
电脑绘画必须结合传统美术理论,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基础教学,让学生熟练使用绘画工具。通常在教学中我采取三步走的教学战略,首先:教师示范,教师用投影仪演示绘画工具的使用和作品创作;其次:学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工具的使用与临摹制作;最后:学生创作,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的工具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例如在讲授一年级下册第18课《电脑绘画》时,我首先演示了直线、圆形和长方形的用途与操作方法,然后放开让学生自己仿照课本进行练习,以便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和掌握,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用圆形与长方形绘制出一幅电脑绘画作品。此教学方法有利于夯实学生的造型能力,为以后的技巧掌握打下基础。
在学习电脑绘画的起步阶段,我不建议讲授复杂的操作技法,可以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入手,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熟练的运用铅笔工具尽情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教师还应注重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地调节教学时间与内容,对于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地方应该多下些功夫。同时,应提倡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应多交流,有了同伴之间的建议与评价学习才会有进步。
三、加强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美术教学的趣味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将会给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