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发言稿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7: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论坛发言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论坛发言稿

篇1

一、特优生特点

1、一难——难于影响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特优生一般都比较有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看法,而如果你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得到他的认可,就很难影响他;

其二,特优生成长的背后,往往有一些优秀的家长和曾经培养教育过他们的优秀的教育同行,如果你要想影响他们,而你又和他们的心中喜爱的老师相去甚远,他往往不信服;

其三,特优生,特别是重点中学的特优生,都是被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宠上来的好学生,他们身上的缺点,都一直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包容甚至是支持的,无法轻易改变。

所以,作为高中教师,教给特优生知识不难,但改变他们在成长中待人、处事等的方法态度却不容易。

2、两好——学习好、纪律好

(1)学习好

在这里,特优生之所以被称为特优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行如何优秀,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理由是他们成绩拔尖。所以很多老师都是比较喜欢教实验班,因为实验班的学生往往一学就会、一点就透。按照华师大李政涛教授的话说这叫没有成效,他们“本来就好”,我们的教学应让他们“好上加好”。如果师生的这个观念不改,这就是蕴含在特优生培养背后的突出问题。

(2)纪律好

特优生除了学习好外,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纪律好。按照我的理解这主要得益于特优生自身对环境的要求——在高效的学习中,他们相对一般学生更喜欢较安静的环境。

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无为论——特优生是天生的宝物,可望不可求,不是后天的努力所能培养的;

2、无用论——特优生很聪明,根本用不着老师去培养,或者说,培养起不了多大作用;

3、有害论——老师培养不出特优生,如果去培养的话反而会影响特优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老师培养特优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我们才可能坚定不移地做好特优生的培养工作。

三、培养方法

1、选苗

我认为,特优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素质高。这一点听起来像是唱高调,实际上并非这样。老师们想想,从重点中学实验班走出来的学生,以后做的肯定是不平凡的工作,如果思想不过关,贪汅受贿,当官不能造福一方百姓,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反会受这些“高智商”的伤害。如果真是那样“养虎为患”,我们反而成了罪人。

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一位学生毕业后分到了交警队工作,有一次他的高中老师开车出了事故,正好是他出的现场,他老远地看到是高中老师就溜号了,没去现场。这样的学生,我认为就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你不帮老师可以,但你不能亵渎了你的工作——说不定你晚到现场就会有更大的事故,更不用说不出现场了。

另外,特优生的“选苗”工作不能仅仅把“宝”押在几个人身上。要让特优生形成群体。

2、管理

(1)因人而异

不客气地说从小学到高中,大部分特优生是在“温室”里渡过的。但是我认为要想让特优生更优,决不能放纵特优生,也不能把他们管的太死。我们不能硬把每一个特优生都塞到同一个班级管理的模式中来,应该针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所以我带的班内没有明确的班规,只有相对的纪律。

(2)发挥“特长“

任何一个特优生都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必须将他的长处发挥出来,才能带动他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对特优生培养的一个原则就是“用其所长”。我带的班内,每科都是两个科代表,一个是单科成绩最好的特优生,另一个是管理能力较强的。

(3)要鼓励,更要激励

“赏识教育”提了很多年,但要真正做到由衷地赞美学生,我发现还是很难的,因为中国人习惯于追求完美,习惯于恨铁不成钢。但在高三我们必须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这是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但对于特优生有时候这样的表扬显得苍白无力。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针对个别学生,我有时就有故意贬低他们,抓住把柄把他们贬得一无是处,利用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激发求胜的斗志。只要火候掌握得当,效果还特别明显。比如去年的一个学生叫马延友,在一模考试结束后,成绩不理想,精神颓废。我就叫他到办公室,狠批一通,对他放下狠话:你就这水平,你也不用自责,你也与张同会不是同一个档次,你也比不过人家……。这话听起来像挖苦,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我的这番话确实起到了激励的作用,马延友去年高考以总分647分位居全班第三名。今年寒假同学聚会时他还提到这事,从他的言谈中我能感到他对我的感激。他说要不是我当时那一番话他可能还会颓废下去。

篇2

论文关键词 刑释解教 再犯罪 原因

近年来,刑罚处罚释放人员、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以下简称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人数呈大幅上升趋势,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间,花都区院共批捕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366件504人,分别占三年总逮捕书的8.1%和7%,其中2009年为89件108人,2010年为159件185人,2011年为186件211人,再犯罪人数同比上升率2010年为41.6%,2011年为12.3%,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成为刑事案件犯罪主体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再犯罪往往手段更为隐蔽、反侦察能力更强、社会危害性越大。同时其数量的不断攀升也的凸显我们在教育改造、以及后续帮扶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一、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主要特点

从案件性质上看,多为暴力侵财型犯罪。从花都区检察院统计的的数据看,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案由多为绑架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抢夺抢劫、贩卖等暴力侵财涉毒型犯罪。其中犯盗窃罪占总犯罪人数的26.4%,其次是两抢犯罪占18.3%,然后是走私、运输、贩卖占17.1%。从犯罪主体看,重新犯罪的释解教人员存在三低三多现象:即受教育程度低社会阶层低犯罪年龄低和男性多累犯多共同犯罪多。据统计,在该院近三年批捕的重新犯罪的刑释解教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5%,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5%;无业人员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共占95.6%(其中无业人员占35.9%,农民共占59.7%);犯罪时年龄30岁以下占53.6%,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7.7%;犯罪人员中男性占98%,累犯占67.1%。共同犯罪占49.2%。所判刑罚相对较轻且与前罪间隔时间较短。在所统计的数据中,在二进宫中,判刑不满三年徒刑的251人,占49.8%,十年以上的仅占0.7%;在累犯中,再犯罪与前罪的时间多数相差较短,再犯罪事件超过三年的仅仅占23.9%,其中不超过一年的占24.1%。部分犯罪分子已经将犯罪作为自己的职业。在统计的案件中,部分犯罪分子尤其是犯盗窃罪、抢劫罪、开设赌场罪、贩卖罪等罪名的犯罪分子,已经将违法犯罪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形成惯犯,屡犯率抓,一放又犯。再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反侦察能力较强。刑释解教人员由于经历过被侦查与被询问,对侦查人员定罪量刑的证据标准以及法律规定较为熟悉,所以相对初犯,其反侦察能力有所提高,会揣摩侦查人员证据获取情况而撒谎掩盖犯罪。

二、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

缺乏正当职业及求职能力是其再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待岗人员不断增多,很多刑释解教人员在初次犯罪之前即大多数为无正当职业者,且自身文化修养与素质较低,求职缺乏竞争力,无法在在社会上谋取高报酬正当职业。如在调查的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5%,无业人员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共占95.6%。而在首次犯罪被刑释解教后,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程度更为降低,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再次走向犯罪,在笔者承办的黄XX盗窃案中,黄XX在首次犯罪后刑满释放后第三天又因盗窃361?服装店被抓获,问其原因只因释放后天气太冷,没钱购置冬衣,只好再次去偷。好逸恶劳、恶习难改导致一错再错。一些刑释解教人员本身好逸恶劳无法适应繁重肮脏且收入低的工作,且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甚至有吸毒赌博的恶习,离开监管场所后没有办法依靠自身能力维持正常的生活,以至于将犯罪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如刑释人员李X运今年已近60岁,出生在农村,由于从小好逸恶劳,无法适应农村繁重的劳动,从十几岁开始就到处流浪,靠偷摸拐骗、抢劫贩毒为生,在监狱里进进出出无数次,五十多年中竟有近三十年是在监狱中度过。3.经历复杂、交友不慎难以脱离以往生活圈。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在以往生活过程中,所结交的朋友也大多同样是以盗窃、抢劫、贩毒为生的同道中人,同时在服刑或劳教过程中还结交了一些同样犯罪服刑的人,这些人一起交流犯罪心得,交叉感染反而使一些本来对法律对监狱心存敬畏的初犯变成了老油条。如石X宁盗窃案中,石X宁在初犯刑满释放后因生活无着落,职能求助于之前的朋友。对方告诉他借钱没有,但是他们正准备去盗窃,要求石X宁为其把风,事成后可以给他分赃,结果三人在盗窃过程中全部被抓。在统计的案件中,笔者发现犯罪分子经常有集中活动的地点,如花都区狮岭镇某网吧,经常是犯罪分钟集中地,在多起盗窃、抢劫案件中都与这个网吧有关系。法律意思淡薄、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感。部分犯罪分子经过监管场所的服刑改造,但并未真正悔悟,相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自己进了监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具有炫耀的资本,证明自己敢闯敢干、不怕死。同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平时横行霸道已成习惯,不自觉地又犯罪。如侯X伟寻衅滋事一案中,侯X伟与其朋友只因为在住旅店时候,认为前台人员登记完后将其身份证是扔回给他,态度不好,在回到房间后想想不舒服,就返回将前台男子暴打成轻微伤并且砸掉了旅店的柜台和电脑。社会歧视、亲友冷落,难以重新融入社会。一些刑释解教人员由于存在劣迹,重新走向社会后,已经被人不自觉的视为异类而退避三舍,在升学、参军、就业、婚姻等方面都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困难,被社会排挤到边缘,同时也有些家庭觉得自己家人进了监管场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对其冷落不管不顾,从而使这些人由自主的产生对社会对家庭的排斥心理,以至于破罐子破摔,一错再错。

6.改造方式存在不足,后续帮扶未能无缝衔接。部分监管场所改造手段单一、方法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罪犯思想改造。一些监管场所主要通过减刑、假释的方法来进行改造,这样容易造成一些罪犯在改造中投机取巧,处心积虑使自己能得到减刑、假释的机会,但其内心深处的劣性往往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造。同时后续帮教工作未得到很好衔接,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社会上的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刑释解教人员骤然失去规制,很容易回归到违法犯罪的老路。一些地方安置帮教组织机构形同虚设,党政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无过渡性安置基地,无职业培训和推介,安置帮教工大多流于形式。

篇3

一、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高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教学的实施中,笔者也发现教师不断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很多的教学策略.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较之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尤其是实验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1.忽视实验理论教学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仅仅是对实验进行讲解和开展,而对该实验中所蕴含的实验理论,所依据的实验原理并不会开展有效性地教学.这样的一种现状也就是忽视高中化学实验理论教学的一种情况.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这一实验中,其实验的制备原理是“CaCO3(块状)+2HCl= CaCl2+CO2+H2O”.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这一反应方程式罗列出来,但是并不会引导学生去探究该制备原理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的反应现象或者是基本的反应类别.而仅仅是单纯地将某一个公式或者是反应式进行罗列,这样的方式必然会使得学生机械地记忆有关的反应原理而没有很好地理解.

2.只重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谓只重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因为笔者发现在近些年的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之中.不少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获得了提升,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基本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化的原理性的实验方法却只会机械地按照课本进行操作.而对这些步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加强的地方却缺少理论性的理解和归纳以及探究能力.

以上两个问题是当前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归纳出来较为重大的问题,也是笔者认为应该迫切得到解决的两大问题.

二、如何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如何让学生在当前这种忽视高中化学的实验理论教学的误区中突围出来,继而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本文中笔者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自身的几个见解进行相关论述.

1.树立理论教学的意识

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归根结底其实都是缺乏理论性的教学意识导致的.在教学的实施中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大问题第一步需要完成的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树立起“理论学习”的教学或学习意识.

一旦这样的意识得到了树立,那么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带领着学生从根源上去探究、找寻实验的基本发生原理,去寻找为什么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在这样的一种探求意识的鼓励下,那么这样的一种教学必然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对实验的发生原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反应原理等进行教学和探究的过程,也将会很好地让学生从一个理论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实验的进行,从而在这一情况下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实验的发生原理等诸多内容进行设计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罗列实验的步骤,而是要求学生在预先对实验的内容有所了解后产生的一种认识.此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对实验步骤的设计其实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一个考验.

因为任何一个实验步骤的实施必然是有一定的化学依据,以及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一张先后顺序也是蕴涵了化学原理在其中的.因此,这样的一种情况必然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地对实验的步骤进行设计也能够加强学生的一些思考.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这个部分的实验之中,该实验包含的基本步骤为:

A.将几个制取装置进行连接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装入固体药品D.加入液体药品

E.制取二氧化碳F.检查气体是否收集满

G.对实验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

在这个实验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检测装置的气密性,再一个就是要先放入固体药品,再放入液体药品.这几大步骤的设计则是最为考验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进行实际运用的一种情况.

例如,“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个步骤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装置的导管口一端浸没于水中,再用双手手掌握住容器(试管可用一只手握住;复杂仪器还可微热),若在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手后,水在导管里形成了一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这样的一个方式其实就是借用了“微热看气泡,静置看液面”这样一种空气在水中的运动这一简单的原理.

但是在实验的设计中一定要能够有效地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这些点点滴滴,这样学生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实验,也才可以有效地推进实验的开展.

3.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助手,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化学原理,多媒体设备无疑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去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化学的原理继而更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实验的“蒸馏”这一个基本操作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有关“蒸馏”一个实验,然后在展示之后,将“把液体加热汽化,蒸汽重新冷凝成液体的过程”这一基本的实验操作继而将“利用蒸馏可以把混在液体里的难挥发的物质去掉”这一原理随后展示出来.

这样的方式是一种简单化的将实验的内容和原理连贯地展示出来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发生原理,实验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更好地认识.而这样的方式本身也比单纯地借助教师讲的方式来得深刻而生动,而学生也将获得一个更好地理解.

4.实验后的梳理、归纳

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原理本就是贯穿着整个实验实施的所有步骤和全部认识的一个方面.所以,在教学实施步骤全部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对实验中所蕴含的所有原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更好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将实验中运用到的全部原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总结和归纳.

例如,在“气体的制备”这个部分的实验全部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回顾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原理,并且进行归纳:

A.实验中制备原理,即基本的反应方程式,如,制备氨气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B.实验中的净化原理,即气体的净化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遵循的基本原理为“不损失主体气体、不引入新的杂质、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先除易除的气体”等.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有效地让学生对实验中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和观察,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实验.

三、小结

关注化学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原理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实验,并且在上述的一系列方法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去认识、去理解实验的发生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关注实验中的化学原理,继而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效地提升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海自祥.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9).

篇4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构成特点

说起民办高校的优势,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这句话有对的一面,毕竟在教学定位方面,民办院校的侧重点一般而言是应用性,由此教师的培养目标侧重于教学型。与此同时,这句话也存在着不对的一面:“不对的是教育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市场容易产生误导,容易产生跟着感觉走,缺少理性思考。因为市场需求的短期性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长期性存在矛盾。民办高校应当逐步把学科建设提升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把学校的学科结构,重点学科专业规划好。特别是对于本科院校和准备升本的院校更应如此。”民办普通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学院需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动手能力、操作技能、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中年、壮年教师,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否则,民办普通高校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只是一句空话。民办普通高校要注重引进学科带头人。一些名校的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的离休老教师,虽离休却对教育事业饱含热忱,这样的老教师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学校的兼职老师,将年轻教师“扶上马,送一程”。在录选教师时要重点倾向于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年教师,以改变当前教师队伍梯度中中年教师处于“断层”的失衡现象,不断给教师队伍注入新的血液,“构建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进出有序的流动层,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外推内,在动态中稳定骨干,在流动中优化队伍”。对于青年教师,他们经验尚浅,需要时间的冶炼,但是他们具有敏锐的接受力和创造力,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和可塑性,属于教师群体中的新鲜血液,要给予一定的成长时间,积极培养,最终将其培育成与独立院校同步发展的独特群体。通过对“老中青”比例的调整,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民办普通高校独具特色的发展。

二、教学为科研积累经验,科研为教学提供指导

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加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素养、拓宽专业知识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视野,提升学术魅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其素质构成、加强素质建设的最基本的方面。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秉承传统教育观 “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之余,必须探索面向时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摆脱出来成为科研型教师,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的现象,因此多数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钻研理论,自然而然会影响到教师素质提高和制约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不是内容的简单传递,而是一个教学内容再创造的过程,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的认识把握,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能力,能够用合理合适的方式表达,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性。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科研能力,在深入把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提高思想认识。

在有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被戏称作“万金油”专业教师,但是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都会感叹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一方面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双重角色──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宣讲者和大学教师;另一方面则是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内容庞杂,涵盖量广,要想在各个方面都吃深吃透进行讲授确实不易,这是学科要求和内容方面的难度。除此之外,高等学校是追求新知、富于批判精神和自由民主的园地,学生们看待问题会有自己的视角,仅仅靠照本宣科的政治宣讲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遭致反感与抵斥。是科学,需要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不能教条化和庸俗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达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就需要教师有更深厚的理论知识,从而避免出现“庸俗化”或者扭曲理论本身。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较之公立一本、二本大学,民办高校(特指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社会时政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明显弱一些,学习主动性要差一点;较之民办专科院大专院校,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则强一些。此外,三本院校、学生群体中家庭条件较好者较多,学生相对比较活跃、桀骜,个性鲜明。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中,主动了解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授课程,实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和谐统一——教书与育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A.L.Gates)说过,一个数学老师不要认为“我是教数学的老师”,而应认为“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从立足于教师“教”到转变为立足于学生“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同理,思政课教师当然不能认为自己只是教“两课”的,而应当是教学生学习,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以致用,自觉运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分析实际问题。“我国高校‘两课’教师,不仅越来越清楚地理解了灌输的含义,而且在灌输内容和灌输方式上都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感,依据教学对象分层次、分阶段引导;方式上,重视双向交流,积极启发引导,情理交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鲜活性;技术手段上,将传统模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声觉和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曾进行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是说,不到学生对思考的问题想懂而又未弄懂、想说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对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不再重复教他。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类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教师要给予学生的不是真理知识本身,而是要使他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发现真理的方法和能力,则是在实践中获取。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求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只“授人以鱼”。思政课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学习的手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在不断深入研习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进而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逐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人伦日用之间,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亦会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进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 考 文 献

[1]吉林大学主考自考招生网.http://省略/

[2]王水泉.关于民办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3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16-02

一、论坛建设背景及理论

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如何提升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含本、硕、博和留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学习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国际化教育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已然成为新的形势下学界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为这一新命题的解答提供了新的视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重要分支认知灵活性理论被广泛地用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实现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近年来,校际大学生英语论坛在各重点院校蓬勃发展。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医学人文英语论坛”,在学界引起了轰动,有力地推动了学术英语改革实践的进程。

二、论坛介绍

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是一个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完全由学生组织、管理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表学科前沿趋势、表达专业思想、交流不同学科信息、展示自我、发展语言能力、接触、了解社会和学习统筹管理能力的实践平台。通过让学生自主承办、参与国际科技论坛,邀请留学生和校外学生就共同关注的前沿科技进行交流与探讨,学生可获得语言实践和能力展示的机会,也搭建起一个培养创新型国际技术人才的窗口平台。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是基于“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以演练为手段”的一门实践课程。作为论坛建立的第一步,我们为2011级多学科背景口译班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与国际会议实务》,教授包括英文摘要写作、英语论文撰写、学术英语口头陈述(Academic Oral Presentation)等的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和包括国际会议组织流程、国际会务交流、国际会务信函写作、国际会务致辞与演讲等的国际会务英语。学生在修读完这门课程之后,利用所学的国际会务知识及语言技能,按照标准国际会议流程,自主打造一台“卓越大学生英语论坛”,并在论坛结束之后进行反思写作(Reflective Writing)。论坛的建设与组织完全由学生承担,教师对学生组织及参与论坛事务的整个过程作观察和评判,并在论坛组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介入式的监控。针对论坛事务组织、参与和会后总结的同学间互评(Peer Evaluation)及教师评语作为对此课程的最终评价。

三、论坛特点

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是集学术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实践课程。它的创新之处体现在:

1.实习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学习即实践;实践即学习。论坛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学习情景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应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及会务英语,向全校学生(含本、硕、博及留学生)发步论坛事务公告;制作论坛手册和宣传影视、文本资料;征集及筛选稿件;公布与会嘉宾和宣讲人名单;撰写主持人发言稿和大会发言人背景介绍;制作论文海报;编写与新闻稿以及参与大会发言、问答环节等。真实、海量的会务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操练语言的场景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也通过真实、具体的会务操办深刻理解课程内容。

2.探究式的社会实践――实践了解社会;实践指导学习。“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建设的始终都会涉及到不同层面的社会性工作:联系与会专家、领导;联系赞助方;联系各高校学联辅助宣传;制做工作证、签名墙、条幅及采购茶歇物资等。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现状、洞察社会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学习方向及目标。

3.前瞻性的学术交流和多方位的才华展示。具有校园文化品牌意义的“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以年会的形式长期举办,每届论坛将以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关注的科技领域为主题。论坛鼓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生对热点科技前沿和趋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鼓励学生创新性地表达专业思想。除了学术层面的思想碰撞之外,制作论坛开场视频、宣传海报以及设计会标等创造性事务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展示设计才华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创新性英语实践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分四步实施方案:第一,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与国际会议实务》课程及专题讲座,教授国际会议组织流程,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学习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第二,协助、监控学生组织、承办论坛,落实论坛每个阶段的监管工作。第三,举办论坛。第四,反思论坛举办的得失,总结此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及社会效益。

总而言之,大学生英语科技论坛能成为一个语言交流的平台、思想碰撞的园地、才华展现的舞台和能力提高的集训地。论坛创新性地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的学生的学术交流,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锻炼了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Jordan 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a(3):3-12.

篇6

1.建设小组自主互助式论坛

通常意义上的教师论坛,往往是一人主讲,其他教师被动聆听和发言。在这样的培训活动中,所谓的知识经验多是领导或专家面向教师群体的单向传递,是自上而下的,教师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具备活动主动权,参与的主动性缺失。

为此,学校借鉴外校经验,尝试了小组自主互助形式的教师论坛。自主互助式论坛的特点在于:第一,它是非官方的,是自下而上的、平民化的,论坛主持人由教师自愿申报,主题也由主持人自行确定。待确定主题后,主持人与其“亲友团”组成教研小组进行“备课”,然后主持人张贴海报邀请感兴趣的教师参加。第二,论坛的组织形式为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往的论坛因为主持人所独有的话语权而多呈现“一言堂”的局面,难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热情,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激烈的组际竞争激发了教师的思维潜能,真知灼见层出不穷。第三,论坛观点是即时生成的,主持人提出的是问题,对问题解决思路的优化是在参与者的讨论甚至争辩过程中生成的,这与以往论坛“安排”好发言人甚至预审发言稿的方式截然不同。对未知观点的期盼,使自主互助式论坛可以自始至终激发并维持参与者的浓厚兴趣。

2.发挥教师博客圈的功能

博客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它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博客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在学校倡议下,教师们纷纷创建了个人教育博客,学校“对话教育”主题博客圈随后建立起来。学校博客圈的建立为教师创建了一个“后花园”。在博客圈里,教师们纷纷表现出自己平常和轻松的一面,大家在这里倾诉感情、相互鼓励、交流分享,感受着校园里的温馨、校园外的真情。这里没有权位等级,有的只是快乐如一家人的和睦亲情。一年多来,“对话教育博客圈”已逐渐成为大家的思想会客厅、网络教研室,生活感悟、教育随笔、教学设计琳琅满目,精品文章层出不穷。过去学校硬性要求教师写反思,如今教师主动要求写反思,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外出培训或听课回来,赶紧写下感想和收获并及时将其放到博客上与大家分享;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意犹未尽,把自己的想法继续写下来;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及时提出来……通过教育同行间的情感交流和学术切磋,教师们的思想内涵日益丰富,学识水平日渐提高,教育热忱愈加强烈。教师博客和学校“对话教育”博客圈,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润物细无声”――借“民间”交流小扣心扉

1.成立对话工作室

学校发展需要独立于学校行政体系之外的“民间”专业性组织的大力支持。新课改以来,在高度关注教师成长的大背景下,以读书会、研究会、工作室等为名的各种各样的教师“民间”研究与发展组织纷纷涌现。“对话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首先需要获得广大教师的理解与认同,而单纯依靠学校行政层面的要求,是很难实现这种理解和认同的。所以,学校依托学校教科室,发动广大教师自主报名,组织成立了“对话工作室”。

学校“对话工作室”是一群教师志愿者的组合,他们遵循着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互动中集思广益、在碰撞中提高认识、在合作做事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原则,担负起了学校教师发展论坛的策划组织任务,承担了校报《汇言》的编辑任务,负责起了“对话教育”博客圈的日常管理维护任务,挑起了学校核心校本课程《对话》的开发重担……这样一个非正式的机构,这样一群自愿参与、无私奉献的教师,凭着兴趣,藉着热忱,传播着学校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经七一小教师群体积极向上风貌的代言人。

2.我们的“星期五夜话”

学校“对话工作室”成立后,作为工作室日常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师们约定:每周五5:30―21:00相聚“对话工作室”,随兴而来,有感而发,不要求必到,不拘泥于教育,着力于随意即兴的交流碰撞,此所谓“不一样的对话,不一样的精彩”!当教师们真正走进“夜话”、“夜话”真正为教师们所理解时,它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心灵驿站、精神氧吧。“夜话”因夜的静使心更静,话题因不拘束的碰撞而不断涌现,如个人的成长经历、教学的点滴收获、育人的经验之谈……

因为不存在行政命令和固定话题,“夜话”使教师们毫无精神负担。卸下精神包袱的教师们在“夜话”中呈现出最为轻松自如的一面:专注的眼神,会心的微笑,激烈的辩论,静静的思考……思想就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渐渐得到成长、提升。“夜话”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给教师们创造了聊天的机会,让大家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收获成长。

三、“从做中学是上策”――参与中贡献智慧

1.自主开发《对话》校本课程

学校发展愿景本身就是最核心的校本课程。强调尊重的学校,学生对尊重会有更深的理解;注重对话的学校,学生习惯于在对话交流中实现沟通与理解。在“对话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组织发动骨干教师开始《对话》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力图将“对话”理念真正细化为相应的课程要求,使“对话教育”所倡导的“倾听、沟通、理解”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经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目前,《对话》课程的框架及基本内容已开发完成,正处于最后的梳理润色阶段。教师参与这样的课程研发过程,不仅使教师更深切地理解“对话”思想,而且对他们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灵活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增长教育智慧,都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2.设计与实施“多彩少年”评价体系

篇7

作为一名基层小学语文教师与写字课教师,我认为在“减负”的新形势下开设写字课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实用角度讲,开设写字课可以帮助小学生较快地提高写字水平。

新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用毛笔临帖,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如果不开设小学写字课,这些教学要求能得到落实吗事实证明,只有开设了专门的写字课,在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才会收到良好的写字效果,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第二,开设小学写字课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刘炳森在发言中指出:“书法教育的初级阶段则是写字教学,这个阶段是在小学时期。”书法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虽然说写字与书法在内涵、审美、评价要求等方面有着区别,但小学生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与书法赏析下,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书法与练习书法的兴趣,使写字成为学习书法的启蒙。

第三,开设写字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郭沫若先生早在1962年就为《人民教育》杂志上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郭老的话肯定了写字对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行为习惯、个性及道德情操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一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四,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开设写字课有利于提高少年的综合素质。

篇8

所谓“时事播报”教学法就是在每堂政治课的前3~5分钟由事先安排好的一位同学(按一定顺序轮转,人人参与)上台讲一条时政新闻,然后就该新闻事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老师做一下简单点评,这一环节结束后接着开始进行正式内容的讲授。

一、政治教学中做“时事播报”的可行性

第一,“时事播报尝试”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和兴趣。论坛的主讲人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把最新鲜的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时政资料注入到政治课堂中。由于目前大多数高中生自己很难获得最新的时政资料,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自己播报的新闻对其他同学会更具有吸引力。学生在论坛中涉及到的时政新闻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就有可能用得上,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用本堂课学生自己讲的时政新闻来解释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益。通过这种开展时政论坛的形式,可以逐步改变学生对政治课堂的一些片面认识,比如:政治课堂就是说教、灌输、枯燥的代名词等错误认识。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政治课堂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前几分钟的时政教学为后面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会听得非常认真,学习的效率会非常高,因此我认为3~5分钟的时政教学不但没有耽误正常的课堂教学,反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第二,通过“时事播报尝试”的教学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让学生上台讲时政新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下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人与人交流的能力等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时事播报尝试”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储备有很大作用。随着论坛的不断开展,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知识储备也会越来越丰富,对于学生基本能力科目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第四,“时事播报尝试”是实现政治课德育目标的重要教学方法。学生在讲述完时政新闻后,老师可以根据时政新闻的具体内容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讨论。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及时的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的德育教学目标。

第五,“时事播报尝试”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政治课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在学生讲完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后,老师都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同学的评述进行一下点评。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必须经常关注最新的时政新闻,而且要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评价做出科学的引导。

二、“时事播报”在政治课中的具体运用

1.初级阶段――打开学生看世界的窗口

在初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给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并且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经常给他们鼓励、奖赏。

在这一阶段的时事播报内容可由学生自主去选择,校园内外的,国内外的,只要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同学们谈话的主题。学生自身收集到的内容,他们可接受性强,也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教育效果会明显得多。

“时事播报”的采用,在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眼睛的同时也解放了他们的嘴巴,创造了让学生表达语言的条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是实施了一定的开放式教学,其效果是明显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学会引导、关注、指导学生的收集动态,并适时加以点评。

2.“时事评论”阶段――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

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策略,知道在什么地方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样学生会在需要时及时学到有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教学时机,做好调控,在学生完全接受“时事播报”后增加“时事评论”。

由于学生的知历、阅历的局限,他们眼中的“时事评论”有时会很片面、粗糙,这样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巨大的智慧潜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争论的空间,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越轨。“我看入世”、“谈美国的霸权主义”、“在哪里”、“世界需要和平”都可以成为时事评论的话题。时事评论,给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给教师了解学生思想提供了一个平台,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3.“时事月报”的编写――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舞台

在学生能够接受时事播报及其评论后,定期为学生安排编写“时事月报”、“时事专刊”,把时事热点编定成“月报”“专刊”可以为学生的时事教育提供一个大的活动舞台。

“时事月报”、“时事专刊”的编写过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笔者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指导,学生课下完成;也可以同时在课下指导并完成;也可以课下收集材料,课上边指导边完成;也可以依据时间的长短做成详尽的小报或纲要,这些要以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同有不同的要求。

三、时事播报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姐妹: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南通市观河中学的张烨。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谈谈我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草根教师,虽然我的成长有些曲折,但总体说来还是非常幸运的。

1996年从南师大毕业分配到观河中学。看到对角线才能画出50米跑道的泥地操场、严重匮乏体育器材室,我蒙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体育梦想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那时,我们观音山归通州市管辖,上级组织的活动都由八一中学作为代表参加,赛课、运动会等等通通都跟我们搭不上边。学校又没有专职的、科班出生的体育教师,那时的我没有师傅的引领、指导,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生活在观中——那一方小天地中,像一只"井中之蛙".直到2001年,观音山划归崇川区管辖,我才有了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这让我看到了"井"外的天空是多么地美好!

2010年,区教体局推进名师培养工程,我有幸作为培养对象,踏上了由"被迫"到"自动"、痛并快乐着的专业成长快车道。

回顾这四年的经历,我深切体会到:

一、目标——专业成长的自我觉醒

在教体局的安排和倪胜勇导师的建议下,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将"南通市骨干教师"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成为推动我前进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我不断前进。这正如"跳蚤效应"告诉我们:人必须要有吸引他们未来的目标,这样才能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

二、学习——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古人云:"读书使人进步".为了使自己能跟上"名师培养共同体"成员的步伐,我放弃了喜爱的广场舞、手工编织等爱好,将业余时间都利用到学习上,正所谓"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

1.阅读——促我自新

有人说:"体育教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介武夫而已。"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偏激,但也折射出部分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的不足,正是这种偏颇的看法成为制约我们体育教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与导师——倪胜勇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他便教导我:"体育教师要想进一步发展,要想成为‘有为’之人,‘阅读’是最好的途径。"

我敷衍了一段时间,收效甚微,便没有了动力。王丽琴博士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新路"讲座,让我感触颇深,有一种想飞起来的冲动!是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我们去挤,总会有的,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日积月累,那将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呀!于是,我开始克服人性的弱点——懒。工作之余专注于阅读,由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不论什么书籍都读,到后来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为我积攒了教育教学理论,让我的体育课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现在,阅读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常态,每天至少阅读一个小时,节假日适当延长。

2.研修——促我提升

区教体局安排各级各类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更唤起我的提升意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只有恪守教师专业伦理,勇于探索,才能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师。在"国培"学习、名师成长论坛和主题性研讨等研修学习中,我坚持做好笔记,反复琢磨专家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习——反思——实践——总结——提升。

3.网研——促我起航

加入区名师培养共同体后,我虽然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但一直没能突破写作的瓶颈。偶然的机会,我加入到"学体"QQ群,这样有了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的机会。在群中,得知了《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的存在,在群内老师的帮助下,我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博客。在参加学体"草根争鸣"论坛活动中,我找到写作的素材;通过撰写博文,我达到练笔的目的,从而也提高了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近四年,我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已发表12篇文章。

篇10

当今的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远离了生活,缺乏对生活美的感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感到生活平淡、枯燥、无聊。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因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往往是从书中摘取的片段的组合,过于推崇技巧、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吸引人的修辞手法等,而忽视了思想内容的选择和表现。给人的感觉是胡编乱造,寻章摘句,缺少生活气息,思想性较差。那么,如何提升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呢?

一、结合生活,培养学生作文思想性

在生活中培养自主思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未来与命运,一切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话题,都应该成为学生思想关注的范畴。鲁迅、金庸这些文化符号已经进入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评视线;韩寒、郭敬明这些新新人类、另类形象对于花季少年而言已不再陌生;因特网、头脑风暴早已是学生课前课后的高贵精神食粮。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维、自由表达的舞台,让思想的种子找到合适的土壤已成为必要。

即兴演讲这种方式自由灵活,随便撷取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现象都可作为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训练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够激发表达欲望,提升表达的信心。训练安排时要注意时间的连续性,每次一个话题,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安排几个同学发言。有的学校推行“每天十分钟演讲”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通过网上交流来培养学生思想性。有些学生因畏惧、自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造成表达障碍,一旦给他们一个相对比较自由、比较隐蔽的个人空间,这些学生就会敞开心扉,侃侃而谈。传统的方法是写日记,目前更为有效的方法是网上交流。博客、论坛、QQ聊天、个人空间等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更能吸引学生。在网络这个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网上作品将每位同学的作文置于其他学习伙伴的目光之下,从而使作文教学由原来的一对一关系变成了多对多关系,学生作文可以在相互评论中给作文以新的定位,使作文不断走向成熟。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关键是抓好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作文思维陷入僵局时,不妨指导学生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的信息则会闪电般的重新组合而进入显性意识,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突然顿悟,从而产生灵感。”

提升学生作文的思想性还要培养观察和审美能力。观察是集纳信息的窗户。写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思考和认识的反映,要想思考和认识正确无误,就必须进行认真地观察。教师要培养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全面深刻反复细致地进行观察事物,并要求在观察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美好的事物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