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8: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政府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个,其中中等专业*个;高等专业*个。(二)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几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年—*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万元,*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万元增加到*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区在*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平方米的教学楼;*区第一职高*年建设一座500*平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万5千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区将*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从*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调查表明,有*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心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从管理主体看,
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多个行业管理部门。
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县、市)级部门,也有省级部门。由于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牟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三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教育费附加的*应当用于职业教育,按此规定,我市尚有较大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经费”有明确规定,按此规定,以*年为例,全市企业用于职教的支出经费应该是1,824亿元,而实际支出是*万元,尚有*个多亿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在调查中,有些单位反映,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被截留用于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违背了《省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的规定,由于投入不足,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职业高中大多数没有象样的实训基地。中专、技工学校虽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也十分陈旧落后,*的实验实习设备是企业淘汰的,多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四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陈旧,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过高。以*年为例,我市中职学校招生*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5;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20;高职院校招生*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招生比为1:××5。近百个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仅有*个,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业岗位。这就表明,我市培养的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类别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职业教育教师有*以上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专业技术知识。由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不景气,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加之一些优秀人才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导致职教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六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调查显示,有*的人士认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与农村义务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方面大有文章可作。
报告显示,本次调查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350多人,约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理科状元190多人,文科状元160多人。当中能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仅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
高考状元“阳盛阴衰”,文理科男状元优势凸显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男女状元比例严重“失调”,男状元约占64%,女状元约占36%。其中理科状元中,男状元占绝对优势,约占73%,女状元约占27%,女状元不到理科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文科状元中,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53%,女状元约占47%,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可以说,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呈现出“阳盛阴衰”的局面。
1977-1998年我国文理科高考状元性别比
文理状元
所占比例
理科状元
所占比例
文科状元
所占比例
男
64%
男
73%
男
53%
女
36%
女
27%
女
47%
北大清华成高考状元首选,中科大高居第三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能统计到就读大学的有190多人,约占总数的55%左右。其中,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状元最多,有85人,高居第一。选择清华大学就读的有46人,位居第二,其中北大和清华录取状元合计约占总数的70%左右。选择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的状元有16人,位居第三名。选择就读复旦大学状元有8人,位居第四。选择就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6名,列第五名。其中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清华大学的最多,文科状元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最多。
“状元归属”正在成为衡量大学影响力的“风向标”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对比“1977-1998年”和“1999-XX年”两个时期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来看,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自1977年以来,北大和清华一直都是状元的首选高校,而其他高校在不同时期情况则不同,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1977-1998年是状元报考人数较多的高校,而最近几年则少有状元问津。特别是XX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而与此同时,香港高校也对北大、清华发起强有力的冲击。相对来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则表现比较稳定,不同时期均有一定数量的状元选择报考。
1977-1998年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状元人数
1
北京大学
北京
85
2
清华大学
北京
46
3
中国科技大学
安徽
16
4
复旦大学
上海
8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6
6
南京大学
江苏
4
7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3
8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2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2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
武汉大学
湖北
2
12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北京
1
北京外交学院
北京
1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1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1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1
暨南大学
广东
1
南开大学
天津
1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1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1
同济大学
上海
1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1
西南大学
重庆
1
中山大学
广东
1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
一、高职工商管理人才产学一体化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名词是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腾斯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所创立的,主要包括有别于工作岗位所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在所有的岗位和行业中都能够用到的,同时在从业过程中占有主导与支配地位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有着广泛应用性,并且能够在不同职业中进行转移。在当前,对基于产学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其原因就是许多国家都把产学一体化视为本国技术能力创新的主要途径,产学一体化已与全球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关系到了本国的国计民生。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色之一。但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碰到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学校资金有限等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将学生的过去的消耗性实训转变为在创造企业管理价值中培育职业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产学一体化的新思路。这一模式满足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需求,师生在帮助企业实现经济价值。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第一,调查对象。本调查研究的的对象主要是以广州为核心珠三角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士;珠三角地区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院(系)的中层领导和专业教师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人员119人,高职院校教师75人,高职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721人。第二,调查方法。其一,访谈法。笔者的课题小组选择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管理学院等高职院校;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世联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东莞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康年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访谈,了解兄弟院校领导和教师,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士对产学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并探讨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一体化合作的可行性,共同学习探索最新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方法并研究和探询存在的问题;其二,问卷调查法。问卷1: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问题调查问卷;问卷2:广东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与产学一体化调研问卷;问卷3: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产学一体化培育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认知的分析。产学一体化视角的高职工商管理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指的是把学习和岗位工作有效融合的一类教育模式,其有着多种表现形式,但不管何种形式都有着一个特征,即学生毕业之前既需要学习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工作锻炼,即把读书中所学到知识经过产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平台进行实践和锻炼,在校企教师的指导下培育成一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企业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特指某一种技能,而从生活到工作,从心理到身体,从学校小环境到社会大环境的一种全方位的竞争能力,在产学一体化的平台上工作同社会中的企业职工相同,能够获得劳动报酬,这是一种真实的工作而非模拟性的,也正因这种真实性,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工作,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对回收的问卷结果统计中,对岗位实践之前学生对顶岗实践的认知程度能够通过下面的表格表现出来:在对顶岗实践前的相关管理规章进行了解之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产学一体化实践有着一定的认知,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能够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职业核心能力。问卷结果显示,有86%的回答者对于产学一体化实践中有着正确的认识,认为自身具有双重分身,是在校学生和公司职员的融合。在对企业规定与学校规定的认识中,有90%的回答者觉得在实习过程中两者都需要切实遵守。由此可见,在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教育,能够有效的扭转学生的观念。第二,高职学生对产学一体化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模式的评价。根据调查了解,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与产学一体化合作企业平时的日常管理与企业文化直接引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使学生们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当中已经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职业核心能力,定期的指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就会更加清晰。在关于实习对于你的沟通能力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提高这个问题,在问卷和访谈结果中,有57.8%的学生的回答是综合各方面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有26%的学生的回答是说不清楚。在学生入岗实习后,校方会委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实习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还会委派辅导教师关注学生在生活与思想方面的情况。第三,学生对产学一体化实习考核模式的评价。在学生岗位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会根据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所作的实习日记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综合的对学生实习状况作出评价。调研显示,认为学校采取的这种评价办法比较合理的实习生占到86.7%;认为应该降低在岗实习日记书写次数,将其改为两星期书写一次的实习生占到92.3%,多数学生觉得所书写的岗位实习日记通常存在很多重复事项,日志记录形式过于单调。对评价以何种因素为主的回答中,有22%的实习生觉得应当将是否按照学院相关实习规定进行实习作为主要因素。
四、调查结论
第一,提高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方法和水平。其一,强调情感,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对于那些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应当尽量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讲解,使学生更易接受。例如,市场营销促销的技能,教师可以把促销的各种形式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用幻灯片直观的体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更真实的感受;教授学生实际操作与需掌握的相关方法时,可以采用现场模拟效果,让学生分组扮演各种不同角色,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最佳教学收效,一些特殊的内容能够根据需要重复展示或是放慢播放速度,通过些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在进行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让给学生,让提前学习过这方面内容的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而教师在其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协助,让学生能够把某个繁琐的商务谈判逐步分化为为一个个子系统和小项目,分析每一步的要点和特性,从而掌握相关的训练。第二,深化校企产学一体化合作机制创新。其一,既要重视让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能力,又要强化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技能学习的始终。高职院校应当优化专业配置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并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促进培育目标与专业配置以及授课活动的有效整合,创造出完整衔接、特点突出、富有动态性的职业教育授课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职业核心培养渗入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换言之,高职院校应当将国家、社会、企业的需求与学生自身的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并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育计划,制定出校内职业核心技能的评测标准,并细化为相关的专业群与专业评测指标,行为化的评测指标最后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此外还需创建科学的评测体制对整个实施状况进行测评,要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闭环式的系统,既有调查与反馈,又有相关的调整措施,这样方可实现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相符合,职业核心能力同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型相符合;其二,学校应当把产学一体化合作企业的文化理念、职业素质要求、工作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入到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才是现代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使学生对企业与社会的认知更为成熟,明确应当树立何种从业精神。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玉金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部分成员于6月份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政府专题工作汇报,研究了市劳动局、市财政局的书面汇报,深入到市区及阿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召开了有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县(市)及部分企业及职业教育负责人的座谈会,发出并收回覆盖八区十一县(市)的调查问卷60份,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政府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116个,其中中等专业90个;高等专业26个。 (二)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几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XX年—XX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27414万元,XX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8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道里区在XX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道外区第一职高XX年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南岗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3万5千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香坊区将郊区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xx大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从XX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哈尔滨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调查表明,有95.2%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心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是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20多个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县、市)级部门,也有省级部门。由于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牟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三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XX年,《xx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教育费附加的20%应当用于职业教育,按此规定,我市尚有较大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经费”有明确规定,按此规定,以XX年为例,全市企业用于职教的支出经费应该是1,824亿元,而实际支出是7900万元,尚有1个多亿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在调查中,有些单位反映,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15%被截留用于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违背了《省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的规定,由于投入不足,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职业高中大多数没有象样的实训基地。中专、技工学校虽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也十分陈旧落后,75%的实验实习设备是企业淘汰的,多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 四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陈旧,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过高。以XX年为例,我市中职学校招生1.7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5;社会培训机构培训1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20;高职院校招生1.3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招生比为1:5.5。近百个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仅有18个,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业岗位。这就表明,我市培养的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类别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职业教育教师有50%以上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专业技术知识。由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不景气,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加之一些优秀人才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导致职教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六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调查显示,有92%的人士认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与农村义务
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方面大有文章可作。 三、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我市职业教育面对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迫切需要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高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市已经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议政府趁热打铁,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实在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的具体问题。应明确职业教育方向,以坚持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方向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有抢手出路为关键,以加大统筹力度并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职教资源和基本保障条件问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略。真正统筹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么办的问题,解决职教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信息不畅问题。建议市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规划,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管作用,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应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采取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比例等办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真正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增加教学设备设施,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按职工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对于不按照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政府要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劳动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制度。劳动部门应监督企业用工情况,要求用人企业必须按规定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必须经过职业学校的培训,建议政府支持教育和劳动部门试办一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劳务市场,吸引企业招聘专业技术合格人员,以提高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在城市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综合高中的数量,并积极推进城市、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跨地区、跨国度合作办学路子。 (三)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农村职教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xx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大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有500多万,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大市。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服务,发展城市职业教育方面,政府已经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政府在抓好城市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把快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上日程。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每年培训农村劳动人员20万人次以上,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和新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每年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在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业中心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政府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办好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中学,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幅射点,以村和农户为幅射面,以信息网络服务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在农村中学从初一或初二起就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辍学生返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相互促进,使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增加为“三农”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全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1]
一、职业农民必须有执业证书,起点高
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主渠道作用,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如养殖业、蔬菜业)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二、职业农民必须有政策保障,效益好
职业农民应该是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具有专业化分工、专业技能的农业从业人员,由于农业收入水平低、风险大,愿意以农业为职业的人才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就职业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等级评定,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留住人才。
三、职业农民必须有安全保障,心底实
我国农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要逐步形成职业培训“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使职业培训既适应产业部门的需要,又满足了农民个人要求,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培训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专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产品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延伸。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
四、职业农民必须有法律保障,社会稳
只有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土地流转法》、《土地继承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法》等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才能让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才能保证粮食安全、菜篮子安全、米袋子的安全。
五、职业农民必须有组织保障,群体强
(二)员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接触职业危害的企业一线员工普遍学历较低,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为了图省事,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怕因为健康状况不佳,导致薪资减少、失业或无法顺利离职,因此员工一般不愿意配合完成岗前体检、在岗体检和离职体检;三是对职业危害的认知非常有限,不清楚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对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甚至不清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是法律赋予员工的权利,这都使得职业病防治的效果大大降低,职业健康检查的覆盖率处于低水平。
(三)处罚落实不到位。《职业病防治法》中针对用人单位的处罚规定有8条,用人单位如被发现未按《职业病防治法》落实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由卫生行政部门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2-20万标准予以处罚(多项处罚合计40-190万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罚看似严重,但目前还没有那家企业被处罚过。这在不知不觉告知用人单位这样一个信息:职业健康检查一个样,不检查也一个样。导致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为员工提供职业健康检查难于落实。
(四)执法部门过多,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虽说《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卫生部门负责职业卫生监测、专项调查、职业病检查鉴定等工作,但这一职责划分在过去每2~3年便会由国家有关部门另行发文将职责进行轮换,相关部门不作为、推卸责任屡见不鲜。致使监督检查工作无法落实,规定也只能留于形式。
(五)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过少。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大多限于地市级的职业病防治院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地区的对应机构少。近年来因我县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大大小小近200家企业家到县城和乡镇投资办厂,员工数量以千计算,这些员工对我县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职业健康却没有得到保障,突出表现在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配置上空缺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县没有一家有资质的机构可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整个河池市也没有几家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供企业选择,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等依旧需要提前预约排队,这与当地的gdp总量和增速皆无法匹配。
(六)职业病检查和诊断医师资格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2015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才对医师资格提出要求,然而依旧比较简单,导致每个职业病诊断医师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对法律法规认知的不一致,导致有些地方出现无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无法诊断,从而延误了员工的治疗。加之新职业病种类的日渐增多,只有省级的职业病防治院才具备各个病种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的能力,这就造成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接诊能力因病种资质数量的差别,出现接诊能力严重失衡的状态。
(一)大力加强培训,规范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从业和上岗资格。负责职业病防治监督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企业中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资质做出规定,通过培训考核上岗的机制,从人员配置、培训等方面加强企业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由源头开始进行管控。
(二)加大职业病危害和防治知识的宣导和培训,积极发挥政府与媒体的作用。通过近期到各企业检查发现,至少有80%的员工没有职业病这个概念,甚至一些企业负责人也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病。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加大职业病宣传力度。深入企业,采取培训、出板报、发宣传单、发短信等形式进行宣传。让企业负责人树立健康促稳定、健康促发展、健康促增收思想。同时,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健康观念逐步转变。意识的提升需要的是耐心和不断重复来强化认知,当职业病防治知识被社会所熟知的时候,员工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便会督促和监督企业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更好的推动职业病防治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意向;职业成熟度;就业调查
调查时间:2014年10月13日――11月13日
调查地点:东北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
调查方式:发放问卷:4个代表性专业(文科:中文,历史;理科:数学,化学),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每年级各20份,共320份,其中有效问卷:290份。
调查结果:根据问卷的结构具体分六个方面报告:
一、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通过对1、2、3题数据的分析,文理科学生对未来职业大概思考过,而且比较明确,对职业相关的知识了解得比较充分。(见左图)这说明师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的认识还是比较理性的。
二、职业的确定方式:通过对4、6、7题数据的分析,文理科学生确定职业时会与父母或其他人进行讨论,最终是自己根据兴趣来确定。(见右图)在确定职业的时候文科生有73.1% ,理科生有60.3%的学生,都选择了自己确定,只有少部分人会听取父母或老师、同学的意见,并且按照自我兴趣确定而不是根据所学专业、多个职业对比分析、想当然或他人意愿来确定职业。可见,师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的时候很自主,不会受其他因素干扰来做决定。
三、第8题调查了对未来职业选取的最主要因素:A经济待遇、B发展机遇、C社会地位、D压力大小、E个人兴趣。结果见下图,由图中可见,师大学生选取职业的最主要因素是自己的发展机遇,其次是经济待遇,再次是个人兴趣,社会地位和压力基本影响很小。
四、就业指导方面:通过对15、16、17、18题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面临困惑时依靠自己解决,但是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很有必要或有必要给与指导和帮助。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方式在大三开始课程来提供帮助。
以上四个方面文理科学生选择一致,没有差异,以下两方面存在不一致:
五、目标稳定性:通过第5题“我的职业理想A一直未变、B有所变化、C变化较大、D总在变”对职业理想是否变化的测量,数据显示,文科57.4%,理科35.5%的学生职业理想有所变化,10题和11题分别从现在和过去来选择职业目标:A太理想化、B有点理想化、C说不清、D比较现实、E十分现实。文科生的变化从过去的说不准变化到现在的有点理想化 ,理科生的变化从过去的有点理想化变化到现在的比较现实。见下图:
六、就业压力:用13题测量压力程度,包括非常大、不是很大、一般、很小、没有。14题测量压力源,包括担心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理想的差距、处理不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强大的竞争力、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数据显示:文科学生感觉到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压力来自于担心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理想的差距;理科学生感觉到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压力来源于社会强大的竞争力。见下图:
讨论:在六个维度中,四个维度没有差异,两个维度存在差异。
大学生学生面对职业选择问题的时候比较理性、明确,会对所选择的职业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会与周围人讨论,但最终会自己拿主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发展机遇,其次是经济待遇。在面对困惑时,靠自己解决,希望高校在大三时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来获得帮助。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最主要的还是专业的影响比较大,文科学生可能比较浪漫,对职业目标确定理想化,理科学生则比较现实。而对于自己的自信程度很显然理科学生要比文科学生更自信,这一点从压力程度及压力源就可见一斑。
不足: 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此次调查仅抽取一部分样本,代表性可能不够,数据计算比较粗糙,今后需要改良。(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2-0088-04
2013年6月24日到27日,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Baden-Wfirttemberg,巴符州)学校发展研究所(Landesinstitut far Schulentwicklung)的评价专家小组对该州职业学校进行了外部评价,笔者作为学习者和观察员参加评价的全过程。自2010年9月开始,巴符州的300所职业学校均运用OES(Operativ Eigenstandige Schule,即自主办学型学校)发展理念,即每所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的条件,积极开发和实施发展项目,以进一步提升学校质量,加强职业学校的发展自主性。这种内涵式发展道路有利于保持和发展职业学校的特色及优势,也为评价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新视角。
一、外部评价的内涵
在扩大职业学校自的情况下,评价是对职业教育宏观控制的有效手段。学校的自我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有偏差和失误,影响教育评价功能的发挥。外部评价注重对学校自我评价的再评价,通过对学校工作过程及成果的评价和及时反馈,外部评价可实现对学校内部评价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揭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深层原因,有利于促进其评价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并使评价形成有层次性的结构,更加科学、系统和规范。
二、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外部评价机制
1.第四代的评价理念
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认同第四代评价理论,关注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第四代评价理论由美国著名评价专家库巴(Guba)和林肯(Lincoln)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和提出。他们在《第四代评价》(Fourth GenerationEvaluation)一书中提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彰显了“回应”、“协商”和“共识”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外部评价过程中,评价专家小组通过网上调查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兴趣和焦点,为“回应”各利益相关者如学校领导、学校质量管理团队、教师和学生做准备。评价专家小组深入分析学校的质量文件和自评报告,对学校信息有全面了解,并在进校考察时充分融合或沟通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评价专家小组强调“价值多元化”,广泛搜集评价信息,对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核实,从而检验自评报告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者、学校领导、学校质量管理团队、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协商”逐步缩短对评价对象的意见分歧,达成“共识”,共同建构评价结果。
2.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在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中,评价主体不仅是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包括参与评价活动的学校领导、质量管理团队、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德国巴符州拥有数量庞大的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但州政府部门并不直接对教育机构进行评价和干预,而是委托州学校发展研究所负责。研究所在财政上南州教育部提供资金保障,但又是独立于州政府和学校管制的非政府机构。为胜任这一工作,评价机构内建立了评价专家团队,并定期审核团队内评价专家的资格,每五年更新一次。专家在成为专业评价人员前需接受系统的评价培训和资质认证,以胜任评价者角色,确保评价的效果。
在对职业学校进行外部评价时,州学校发展研究所从专家团队中随机抽取两至三名专业评价人员组成评价专家小组。为确保评价公平公正,职业学校可自行聘任一名具有权威性的高校教授、专家或者其他职业学校领导者作为评价专家小组的成员之一,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以保证评价过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层级分明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影响职业学校运行过程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外部评价有效性的首要任务。巴符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符合本州职业学校现状的《外部评价指标体系》,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成果性指标和条件性指标组成,由4个质量领域、3个维度、51个具体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课程领域质量”、“个别反馈”、“学校自我评价”和“质量过程的学校领导和控制”,每个一级指标下设“执行情况”、“影响与效果”和“规章制度”3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面又分别设置若干三级指标。以下仅列举“质量过程的学校领导和控制”一级指标下的二级、三级指标,作为参考(见表1)。
4.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德国巴符州对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程序采取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包括六个步骤:第一,网上调查问卷一数据采集,评价专家小组对网上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汇总和评价;第二,学校自我评价,职业学校根据《外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学校自我评价是外部评价的基础,目的在于为外部评价提供文本材料:第三,文件分析,职业学校向评价专家小组提供学校质量文件,以便评价专家小组对职业学校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第四,学校现场考察,评价专家小组深入学校,采集有关办学条件及教学基本状态的数据;第五,座谈会议,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以及学校质量小组的座谈会议:第六,数据分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应用三角互证法制作分析备忘录,同时,参考网上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资料,对每个三级指标作出分析判定,进而对每个二级指标作出综合判断,最终获得每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5.发展性的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是质量符号和标签,巴符州的职业学校外部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在评价结果正式确定之前,评价专家小组征求被评院校的意见,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做出结论,形成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剖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并对学校提出包括改进建议在内的反馈意见。
三、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外部评价的特点
1.彰显第四代评价理念,凸显评价的激励改进功能
第四代评价理论强调“回应”、注重“协商”、“价值多元化”、“共同建构”等理念。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没有特权,扮演着中立者的角色,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对其关心的主张、焦虑和争议进行分析,并做出“回应”。通过协商缩小关于教育评价结果的意见分歧,使利益相关者最终达成对现实的重构。外部评价从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向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实现对职业学校的激励改进功能。通过对职业学校进行外部评价,职业学校得到客观的反馈意见,最终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善一再评价”这样一个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达到评价效应的最大化。
2.廓清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德国巴符州教育部成立独立的、具有一定权威的职业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州学校发展研究所,由其组建专业评价团队,不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预和控制。这一举措从特定层面促使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也从体制和制度上避免了外部评价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负责,职业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的“管理主义倾向”的弊端。在职业学校外部评价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利益相关者,都是评价主体。仍显不足的是,在外部评价过程中没有涉及企业,调查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和意见。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评价指标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评价的功能和形式要求评价必须关注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职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在符合可信性(信度)和有效性(效度)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显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的功能和特征,必须有不同级教育层次的独立的评价指标。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的内涵比较明确,其可测性较好,信度较高,较易于获得综合性的结论。但是对于巴符州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外部评价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在评价结果中得出不同的评价等级,这种评价体系就显得过于笼统了。目前,州学校发展研究所正在考虑完善改进评价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具有适切性,促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4.实现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相结合,增强评价过程的灵活性和弹性
教育评价是在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美国学者格朗蓝德(N.El Gronlund)以这样的等式表达教育评价的概念: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的判断。定量方法搜集的资料和结果比较客观精确,但是难以反映评价过程中复杂模糊的现象,为了避免追求评价精确而失去评价应有的深度和意义,还需要质的分析。质性分析强调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是不断放弃已有的假设而提出新假设,建构概念框架的过程。建构性的探究过程是一个“诠释辨证的循环圈”(Hermenenticdialectic circle),在这个循环圈中,尽可能地吸收各方见解,通过协商和分析,逐渐形成共识,实现共同建构。
5.统筹诠释辨证的评价结果,加强反馈意见针对性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自国家推广普及高等教育以来,各大高校在校学生逐年增长,但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师生比由国家规定的1:200上升到1:500甚至更高,这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作为高校学生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主要指导老师的辅导员,其能否端正自己的思想,积极的开展学生工作,对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各种途径传入学校的思想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那么辅导员在学生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只队伍如何健康、稳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及各高校的重点工作。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此次调查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包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形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参与此次调查的人员均为广东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结果分析主要以性别和年龄区分比较。
二、结果分析
近年,高校学生意外事件有所上升,各高校对学生工作的质量加强了关注度,对辅导员工作制度也有所完善,相比之前,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有了相当的改善,从一些方面很好的提升了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制度改革的滞后、我国传统教育的模式与时代思想的冲突仍然使得辅导员工作难度较大,任务艰巨,造成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很难形成较稳定的队伍。基于以上实情,我们通过与各高校在职辅导员交流和进行问卷调查(此次的调查中,大部分均为入职2-3年的“80后”年青辅导员为主),得出以下几点: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指引。
据统计,有75%的被调查对象会感觉工作负担过重,常常感觉难以承受、或有喘不过气现象;75%的被调查对象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57.5%的被调查对象感觉自己的工作不断的重复而且单调乏味;4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72.5%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各类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由以上的数据得出目前辅导员工作量太大、工作内容不固定、工作性质不明确,导致整个学工系统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与合理的指引,使得从业人员必须在工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摸索,去适应自己的岗位。这样,辅导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常规性的错误,打击自信心,失去对工作的追求;同时,这种模式容易形成自己错误的工作经验,成为一种简单的循环,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育模式,长期以往,从业人员很难在岗位上有所创新,也很难从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和动力,容易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倦怠感,这对于与时展同时变化的学生来说极为不利。同时,由于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学生工作可谓一天一个变化,其工作内容与方向时常会随着不同学生事件的发生、政策的变化或领导决策而突然发生改变,这同样让辅导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让大部分辅导员找不到合适的定位,常常在工作中迷失自我。
(二)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与期望值反差较大。
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辅导员多是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有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博士生,无论哪类,他们大多由学生干部出身,在校期间都有着较出众的才能,是老师及同学眼中的佼佼者,自己对未来也有着比较高的追求,对工作也赋予较高的期望。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辅导员承担着主要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很少涉及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授和做出较有贡献的研究成果,所以导致在很多情况下难以与专业教师相提并论,而且部分从业人员是临聘编制,这让辅导员本身就很难调整心态去应对工作。据某调查分析得出,辅导员入职时间越长,对工作的热情越低,同时由于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导致教师的权威日益减弱;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反叛性越来越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再者由于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间素质层次增多。这些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而这绝大部分落又到了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身上。在这种新的形势和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调查中有75%的人认为自身工作价值没有被体现;有82.5%的人认为自己上升空间有限。这些数据都体现了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肯定自己的成果,与自身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反差。
(三)未形成完整得领导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思想、心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期由学工队伍出身的领导干部由于工作性质的变动,大多不能很好的融入这种变化,还在运用着以前的管理方法或片面追求一种外在的和谐,在决策上往往有些偏差,这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的制约。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各种情况及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要改善辅导员工作环境,稳定学生工作队伍,我们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
辅导员工作倦怠情况的出现的原因包括工作强度大、内容繁琐、变数多、前景不明朗等原因造成,同时,对于平时工作上的问题未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甚至某些部门还将大部分责任归咎到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单纯地认为学生问题就是辅导员的问题。那么,要稳定辅导员队伍,就要从工作制度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在大方向上保证工作进有所依,退有所靠,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工作上的后顾之忧,提供良好的晋升机会。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领导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及时聆听辅导员的心声与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丰富辅导员业余生活,引导自身调节机制。
“不是没活动,是不敢活动”,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辅导员在上班时间通常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业余时间中又担心自己的学生是否会发生突然的事件,这直接导致辅导员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使得虽然是业余时间,但也只能在学校周边原地待命,造成业余生活具有局限性。为保证辅导员的心理、生理健康,学校可适当组织群体户外文体活动、短途旅游、谈话交流活动等以舒缓紧张的工作情绪,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同时,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从外界让辅导员学会自我认知,正确定位;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挑战;学会悦纳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耐压力;学会放松自己,降低紧张感;掌握沟通技巧,做到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创造更多训练和提高的机会,不断超越自我。
(三) 提供良好的培训、学习进修机会。
学习是前进的动力,为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能保持较高的激情、与时代共同进步,学校应该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学习的投资。使其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得到心理上满足,感受到所在部门的重视;同时能有效的开拓辅导员的视野,从培训中学习更多工作技巧,掌握学生工作领域的政策与最新动态,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涤,姚木远. 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根据国家卫生部等九部委《关于开展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的通知》的要求,宣汉县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宣汉县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实施方案》。由县安监局牵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2011年7月初开始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对辖区企业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于7月底调查结束。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宣汉县辖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内容包括:从业人数、接触危害因素人群及行业分布情况、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等。
1.2方法:
使用《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表》,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控制、统一进度的原则实施。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宣汉县有常住人口129.5万人,其中男性68.9万人。女性60.6万人,城镇人口29.3万人,乡村100.2万人,劳动力人口73.1万人;以采煤、建筑、制造业为主导工业,辖区内企业总数为1450个,本次调查了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68个,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为主,存在粉尘危害的企业59个,占(59/68)86.76%;接尘人数为3307人,占接害人数的(3307/3406)97.09%,化学毒物99人,占接害人数的(99/3406)2.9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点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68家企业,有114个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点,其分布情况祥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114个,有害作业点以粉尘危害因素为主,粉尘作业点99个,占总数的86.84%,接害人数以接触粉尘的最多,占97.09%,充分说明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为主。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分布:
本次调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分布情况详见表2,从表中看出,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在煤炭、制砖、木材加工、加油等行业,但以煤炭行业为主,调查68家企业中煤矿30家,占44.12%。接触有害因素的工人总数为3406人,煤矿占了3015人,占88.52%(3015/3406)。说明宣汉县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分布在煤矿企业。
2.4 劳动合同签订、工伤保险、职业健康检查情况(2010年)
表1 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的分布情况(2010)
表2 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分布情况(2010)
从表3得知调查的4297名工人中签订劳动合同的3167人,占73.70%,工伤保险的3635人,占84.59%,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1688人,占39.28%,接触有害因素的3406人,占79.26%。参加工保险的比例最高占84.59%,企业以煤矿企业最高占86.30%,职业健康检查的比例最低仅占39.28%,且只有煤矿企业组织工人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但比例不高,只占44.17%。
3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宣汉县职业危害因素以粉尘为主,主要分布在煤炭行业。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工伤保险和劳动合同的签订,对职业健康检视不够,说明用工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对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积极配合职业病防治机构搞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同时,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2对策
3.2.1 安监部门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高效、迅捷的联动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3.2.2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卫生知识,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做好职业病防治的自觉性,让用人单位由“要我检查”变为“我要检查”。[1]
3.2.3 规范管理职业健康服务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必须按照“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承担”[2]的规定,取得“职业健康检查批准证书”,并按批准的项目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