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8: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电动工具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实施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xx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 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 / 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 / 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 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2 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 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 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2.3 考虑售后服务。软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 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 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 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 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渗透在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尤其作为就业前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和锻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平台,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开展工作的一座桥梁。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获得感性知识,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可以说,它对培养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加强对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院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负担过重、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等矛盾却日益突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不容回避。因此,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毕业设计工作新思路,但有些院校毕业设计工作改革倾向于将学生推向社会,变毕业设计为企业实习、变毕业设计课题为单纯的毕业论文等。高职院校这种毕业设计的“改革”倾向固然有其深层次的背景: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局面,许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校外找工作,急于上岗。但是,这种一味地“推出校门”式的“改革”使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毕业设计没有实质内容,只有毕业论文的形式存在,毕业设计答辩更是流于形式。

根据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现状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毕业设计的材料来自书籍、报刊或网络,存在抄袭问题;毕业设计选题没有结合实际,内容空洞、陈旧、重复;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叠;毕业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基本功不够扎实;等等。有鉴于此,改变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运行模式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选择。如果长期维持下去不进行改革,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必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提出就是针对目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设计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三、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思路

毕业设计模式改革选择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2008级部分专业的学生,通过分析查找现有的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毕业设计实践时间周期模式、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与指导教师学术造诣提高模式、毕业设计规范量化改革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间周期模式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是第6学期的前10周,鉴于这个时间学生毕业在即,把找工作放在首位,毕业设计容易流于形式,我们将毕业设计教学提前到第5学期的前10周进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校安心进行毕业设计。

第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工程训练背景和较强的实践价值,要达到既有综合训练又有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选题方式上,多选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题目,也可由校企双方协同指导。题目类型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倡真题真做,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到自己做的课题有价值、有意义,产生成就感和创作的欲望,激发学生搞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三,突出高职特点,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职工科教育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和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只有让高职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指导教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能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规划。

第四,加强专业文献阅读,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初期,安排一周时间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有助于了解毕业设计题目相关前沿的学术动态,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出课题的初步研究方案。

第五,坚持标准,全面考核。毕业设计的考核由导师评语、专家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组成。导师评语主要评价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实际表现,如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等。专家评阅主要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数据采集的可靠性、结论的正确性及论文撰写的质量等提出评审意见。因此,应加强管理,规范评语的内容要点,未经认真评阅的论文不予提交答辩组;要加强答辩小组的师资配备、答辩环境的学术氛围营造和答辩程序的规范。

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对2008级部分学生实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认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加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机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要求教师重视科研,争取各类课题,可以进一步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二是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统一,有利于系统训练,多出成果。选择恰当的毕业设计与制作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导师的指导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促进了毕业设计与学生择业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系(部)应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既有利于搞好毕业环节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学生可以安心做设计、写论文,并合理安排求职时间;对用人单位来说,能够提高录用人才的效率,缩短“磨合期”。

四是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具有企业背景的题目,学到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参与企业项目,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增强社会适应性。

五是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模式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是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规范程度大幅度提高,论文表述更加符合科技论文国家标准,大大增加了论文的可读性,强化了对学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民办普通高校,以培养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理念和“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1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的合理与否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专业定位合理、特色突出、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才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发展建设,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为建设好工业工程专业和科学定位,专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在深入研究国家专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调查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参考省内外多所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特色和优势,进行专业定位。国家专业目录对本专业的要求是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5]。主干学科是管理学和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如机械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由前面的调研可知,虽然开设本专业的各高校对于工程学科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机械工程所占比例最大,而以电气工程为工程学科的高校并不多。目前我国电子行业发展快速,像富士康等电子制造企业对于具有电气工程背景的工业工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地方高校,管理、金融和会计等各学科专业优势明显,可以对专业主干学科中的管理学科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专业设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已开设多年,实验资源齐备,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电气工程学科进行很好的支撑。综合上述分析情况,学院把专业定位在研究电子电气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研究应用电子电气技术进行产品流程改善上,把电气工程作为工程学科。由于专业定位准确,社会需求量大,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长。

    2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知识素质的人才,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首要问题,专业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教学单元以及课程体系都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的。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事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工业管理、技术开发及教学等实际工作。

    3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思想,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工业生产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工业工程管理的初步能力;掌握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技术,受到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设计、计算、制图、实验、规划等基本技能;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理论的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实现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3+1”人才培养方式

    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提出了"3+1"人才培养方式。前3年主要是夯实学生基础,开设通识的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方向课,同时开设公共选修课。后1年开设若干个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生完成一定的学分,并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及完成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根据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要求,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尤其要处理好管理课程和工程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整合课程门类,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确保学科基础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进行优化整合,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融,专业方向课要突出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知识“实用、适用”的尺度,基础教育力求宽而牢,专业教育力求精而实,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文化修养、外语和计算机类应用课程。为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成相应的4个教育平台包含10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长,是一门新专业,专业教材还不够丰富,在现有的专业教材中也多数是以机械工程为背景,而以电气工程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教材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融入IE基本思想的工程技术专业基础教材也不多见[6],这就导致在教学内容上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相互孤立,对学生来说只是2类课程知识的简单叠加,而不能融合2方面的知识,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些,专业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正着手编写一套符合专业定位、实用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确保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为72学分,与理论教学学分比例达到4:6。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并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设立创新学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最后,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使实践内容从验证性逐渐向设计性和综合性过渡,加强校企合作,开发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的教学案例、实验和实训内容,形成产业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把生产车间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在实习中学习,在训练中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4

一、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基本情况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院校成立于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其培养目标计划和考试大纲中,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对本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 、课程数量以及考试形式都作具体规定 。应用科技大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以外,学生还需要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业实习;教育形式有讲座课 、研习课 、练习课、实习课以及学术旅游课等。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 1994 年,成立之初只有学生90 余人,目前拥有在校生 5000 余人。该校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的教学方式,学术氛围非常浓厚。该大学主要有以下行政机构相互协作完成工作:职业服务中心、 学生管理中心 、 继续教育学院 、 人事部、国际办公室、IT 项目管理中心、 远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术转让中心 、应用研究学院等部门。

二、专业设置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设有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企业经济学与经济信息系、机械工程及机电一体化系、自然科学及工业工程系等5个院系,14 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7个继续教育专业 。比如工商系由工商管理 、经济信息学、国际管理、 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组成,其中每个专业分7个学期学习,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最大, 国际管理专业采用英语教学(该专业学生需在国外学习2个学期,可得到双方大学的学位),旅游管理专业分 5 个专业方向 (比如旅游管理 、 旅游健康管理等),学生可从五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三个进行专业学习;还有经济信息管理、 战略与国际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硕士专业,其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要开设业务流程管理与研发、商业智能(数据挖掘与 IT 信息管理等)、IT 系统工程、经济信息工程等课程,该专业主要是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继续教育,战略与国际管理专业学习需10个学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合办 。工商管理系部是学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学生。为了适应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或研究领域:如国际管理、商务计算机科学、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以及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等学科。

三、教学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化特征:课程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为7 个学期, 每个学期有30个学分;第 1- 3 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第 4- 5 学期与国外其他相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第 6- 7 学期是实践学期,主要在公司进行实践项目研发;同时第7个学期主要完成论文。 其中在第 6- 7 学期的公司项目实践中,可将公司中遇到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来进行研究 。 通过两学期的学习 ,学生可选择在公司工作,也可以在学校读硕士(也与公司有密切联系,还要写关于公司课题方面的论文) 。

四、中德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对象 [2],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德国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异同点 。

(一)学制和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年限不一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三年学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四年学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专文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拿到的是类似本科的文凭,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 。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实训周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 [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 组合型、 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来安排,整个教学环节以实习为主线串接,学生主体以教授的教科研机构实习 ,国外实习为载体。

五、研修学习启发

总之,通过此次赴德研修,认识到在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差异和不足,以及项目研究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必要条件;其次,工作中实事求是及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确保质量的根本;最后,学校各层面管理职责分明、目标明确且自主性强是校系协调发展的基础。

篇5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国内各高等院校陆续新建了一些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出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但在这些新建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许多新建专业虽然都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调实践环节的建设,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却因各种软硬件不足等因素,难以深入推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培养目标要求过高而脱离实际等问题。结果导致毕业生竞争力不强,适应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也离“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代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和上个世纪中叶以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这两种类型。通才教育,其要旨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在做法上重视文科教育,强调文、理、工科的结合与相互渗透,采用选课制、学分制等较灵活的管理方法。专才教育则强调给予学生一套具体专业的“处方”式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重点放在对生产力发展有直接意义的知识技能上,整个教育重理轻文。

近10年来,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美国不少院校系科的设置,是理工结合的,如力学与材料科学系、力学与机械工程系等。同时,各校又大量开设各种文理结合、理工结合的新课程,如数学和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日本提出要“培养理想的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正从知识面狭窄的专家向具有广泛知识的专家过渡。欧洲则在努力扭转重文轻理的教育传统,强调博、专结合,以博带专,一专多能。

二、准确把握专业内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应用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它是以物理理论及工程方法为基础,广泛应用于电子学、生物医学、核技术学、信息学以及仿真技术等学科领域,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及系统性的交叉学科,是当今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的应用性科学。尽管应用物理学专业建立时间尚短,但是近些年来发展却较为迅速,尤其是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从半导体微电子到微机应用;从生命科学到量子信息处理;从弱信号处理到无线电通讯;从各种材料制备和检测到光学测量、光全息技术和光信息处理;从低温技术、真空技术到薄膜技术、表面物理;从微波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到层析影像技术,都无不包含在应用物理学的范畴之内。在一些新兴技术性行业里,应用物理学的进展和突破已经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动力支持。

未来的社会,必将要求理论研究的结果能更快、更直接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专业人才必将逐渐走俏。就其专业特点来说,应用物理学涉及的是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所以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由此,对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专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结合我校理工特色与专业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专业自身特点,确定了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为社会科技、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应更重视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以满足工、矿企业等职业领域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三、应用物理学人才培养目标

3.1 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从以上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主导模式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来看”只有具有多领域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才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目标人群! 就此可充分结合工科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应用物理理论基础的实践型人才!在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运用能力、物理测量能力方面进行强化!培养能在理论和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科技开发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加强应用物理专业学生在电子通信#计算机运用等实用领域的技能培养!

3.2 专业知识能力和毕业生能力要求

为了培养具有多元化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大结合实践的教学力度”在具有了良好的本专业理论知识之后逐步进入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初步实践阶段!应用物理学毕业生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的知识技能!并掌握符合市场需要的电子通信和计算机领域技能! 进一步深化到相应专业知识的研究细化”了解相近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以更好的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四、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作为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物理专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我们注重不断增加实践性教学,加强了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互为补充,贯穿于整个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经历立项、选题、动手实验(设计)、分析讨论、总结等认识、分析、解决课题的全过程。

篇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Z10);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SGH10325);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选科研项目(ZK11-01)。

引 言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院校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其培养目标计划和考试大纲中,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对本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课程数量以及考试形式都作具体规定。

应用科技大学明显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以外,学生还需要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业实习;教育形式有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以及学术旅游课等。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2012年7月至8月期间,笔者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就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相关情况进行研修学习,现将研修学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情况简介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坐落于德国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多瑙河及空气清新的巴伐利亚大森林之间。州首府为慕尼黑,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巴伐利亚州还拥有26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3个大型研究机构、11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成立之初只有学生90余人,目前拥有在校生4800余人。该校位于下拜恩地区的代根多夫市,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该大学主要有以下行政机构相互协作完成工作:职业服务中心、学生管理中心、继续教育学院、人事部、国际办公室、IT项目管理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术转让中心、应用研究学院等部门。[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设有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企业经济学与经济信息系、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系、自然科学及工业工程系、机械工程及机电一体化系等5个院系,14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7个继续教育专业。比如工商系由工商管理、国际管理、经济信息学、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组成,每个专业学习7个学期,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最大,国际管理专业采用英语教学(该专业学生需在国外学习2个学期,可得到双方大学的学位),旅游管理专业分5个专业方向(比如旅游管理、旅游健康管理等),学生可从五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三个进行专业学习;还有经济信息管理、战略与国际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硕士专业,其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要开设业务流程管理与研发、商业智能(数据挖掘与IT信息管理等)、IT系统工程、经济信息工程等课程,该专业主要是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继续教育,战略与国际管理专业学习需10个学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合办。工商管理系部是学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学生。为了适应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或研究领域:如商务计算机科学、国际管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等学科。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及科技园区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有嵌入式系统、信息技术、过程控制、机械数控加工、高精密测量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同时还拥有8个科技园区,该园区都属于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研究学院管理,园区一般设置在校外。整个园区的科技研究、建筑和设备建设资金主要是高校、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资金组成的,政府主要提供工业用地。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化特征:课程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为7个学期,每个学期30个学分;第1-3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第4-5学期与国外其他相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第6-7学期是实践学期,主要在公司进行实践项目研发;同时第7个学期主要完成论文。其中在第6-7学期的公司项目实践中,可将公司中遇到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来进行研究。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学生可选择在公司工作,可以在学校读硕士(也与公司有密切联系,还要写关于公司课题方面的论文)。

以前德国的教育有传统的大学学士和专科学士之分,现在经过学制体制改革后,没有具体学士的区别。其中硕士有两种:高等技术培训学院培养应用型硕士和大学培养研究型硕士。欧盟鼓励学生在国外学习,政府对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有专门的财政补贴,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学习可以在德国国内相关企业,也可以在外国进行学习。

中德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以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对象[2],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德国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异同。

1.学制和培养目标的对比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年限不一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三年学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四年学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专文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拿到的是类似本科的文凭,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

2.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比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实训周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组合型、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安排,整个教学环节以实习为主线串接,学生主体以教授的教科研机构实习,国外实习为载体。

3.学分制的对比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学分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分制,目前没有真正实行,对于外语、计算机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获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要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按学分制和学生学习过程来划分阶段。期末考试环节的设置和毕业答辩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方式较为相似。

参考文献:

[1]http://hs-deggendorf.de/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

[2]梅创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篇7

2005年以来,我们武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南六省及港澳地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赛区分赛”等创新竞赛活动,获得各种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这说明我校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具有较强的实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大赛毕竟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机会参与并创造成绩,还有更多的学生无缘大赛,也缺少实践的训练机会。机械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才能符合我校培养“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三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纵观我国各工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大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填鸭式;重理论、轻实践;强传统、少创新等状况,这不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校长认为清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有创新的不足十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各界志士仁人的共识,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的突出缺陷,更是创新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与期待!

作为一所普通的理工科院校,该如何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做文章呢?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我们采取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方式,把一些富有创造思维的学生集中起来,从老师中遴选出一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开拓同学们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灵感,为学生渴求创造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精神上的推力。

一、创新课程内容的设置

根据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历次创新大赛的比赛要求,我们把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目的,通过八位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循循善诱、旁敲侧击,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的方法及思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的知识储备,创新设计方案的策划、制作以及管理知识等。创新课程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①机械创新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结构;②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开发;③怎样进行创新产品的方案设计;④工具软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⑤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实现;⑥创新产品的制造与组织;⑦创新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⑧创新产品的项目管理与策略。

一方面,八个讲座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知识联系性强。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结构,而且学习到了许多平常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应用知识,比如软件知识、电脑仿真技术、动画模拟、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制作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与人沟通和演讲技巧、团结协作精神等。

另一方面,为了让同学们有动手训练机会,课程设置了十分重要的实践操作部分。理论课程结束后,选修课程的100多名同学以组为单位由八位教师分别负责,带领他们立项、拟题,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结合机械工程系“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办法”、“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利用规定”和实训工厂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同学们亲自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的,有效弥补了学生在知识应用及动手能力上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

科学设置了内容,还要讲究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氛围。

1.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工科学生实践环节不够的缺陷。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主动去动脑筋想方案,更要亲自动手,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

2.授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改变了以往一个教师讲完一门课的模式,八位教师从八个不同的角度,以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讲座内容精心挑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权威性又独创性,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形式使学生对每一次课都有新的期待,教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他们最拿手、最有特色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课程的结业形式简单。课程结束后,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设计方案或作品,这样做既减轻了学生要面临期末考试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结业形式上,二是在学生选择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结业,是考试还是提交作品和方案,我们征求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最后听取了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教师指导,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结构来选择教师,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要团结协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每五位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不受班级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是不同的专业,还要求小组成员男女搭配,分工协作。

6.课程结果不是竞赛,胜似竞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课题组八位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 制作装配图;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创新学分。

三、教学效果

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随机对选修这门课程的120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就学生在上课前后创新意识方面的变化等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1.作为一个工科机械类大学生,你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吗?

A.有必要(84.7%) B.一般(14.2%) C.没有必要(1.10%)

2.这门课程对培养你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吗?

A.有(60.83%) B.一般(29.2%) C.没有(1.66%)

3.这种多位教师共同上一门课程的形式好吗?为什么?

很好(92.5%)。汇总后:每位教师展示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信息量大,总给学生新鲜感,学生每一次上课都很期待。

4.选修这门课程你认望达到了什么效果?

汇总后:启发思维,开阔眼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5.开设该课程前后对提高你的创新意识有变化吗?如果有,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有(90.9%)。汇总后:启发思维,创新意识提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6.请你对这门课程提几个意见和建议。

汇总后:增加课时,部分知识要深入讲解,有机会上机练习;注意各个教师之间讲课的连贯性;希望把课程继续开办下去。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我们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出如下分析:

第一,开拓视野,启发思维。课程最大的好处就是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们倾其所有,把自己领域内的最新、最好的知识和成果告诉学生,内容丰富,信息广泛,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帮助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大门。

第二,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课程设置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环节,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设计和制造等实际工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主动学习和团结协作精神上,得到极大地帮助和提高。

第三,激发学习动力,增加责任感。通过教师的旁敲侧击和旁征博引,同学们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就业形势、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对他们增加学习动力、即时调整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有效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四、几点思考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注入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如此,应试教育严重。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作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我们要始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接受新生事物快捷的特点,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真正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实践与建设,把创新教育及其模式研究作为教师的工作职责,引领青年学生大胆地向创新的大道上迈进,做一个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2.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与国外的工科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理论课程太重,而实践动手环节不够,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实际训练课题大多不知所措。教育部日前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各高校应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举措,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规定理工农医类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同时,鼓励高校之间跨校选修课程,加强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3.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激发起来,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应成立创新教育团队,制定一系列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果纳入对教师的目标考核之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拓创新教育方案,为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4.加大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创新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主体 “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教育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要加大软硬件投入,包括开设必修课、多方位增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增加开放性实验室数量、充实和开放实训中心、引进高级技师、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全方位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创新课件竞赛、举办创新作品展览、以创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创新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宽途径为学生创新教育创造条件,拓展创新教育空间,从上到下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和风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活力与魅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另外,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出台政策,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的学生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创新之风充盈校园。

参考文献

篇8

二、对工程管理的理解

1.工程的理解

人们对“工程”一词的理解有泛化的趋势,比如211工程、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希望工程等。归结起来,一般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将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活动;第二种含义是上述活动的结果,例如长江大桥、青藏铁路等;第三种含义是从上述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吸收有关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学科———工程学科。中国工程院目前包含的工程种类有17种:机械工程、运载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农业工程、轻纺工程、环境工程、医药工程、卫生工程。

2.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只有共同劳动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共同劳动是一种多人之间的协作行为,多人之间的共同劳动就可以进行分工,从而发挥各个个体的比较优势,这种多人之间的群体协作需要协调与指挥———即是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多人的共同劳动就具备了单个个体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共同劳动的效率与效益取决于管理,管理是多人多种生产要素能否具备规模经济的关键。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大强度的管理。管理是个多维的复合体,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经历了经验管理与管理理论萌芽、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异常活跃,众多的学者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各树一帜,建立了许多管理理论学派,形成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分散化。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和奥唐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带的丛林”。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主要包括以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或称管理程序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交流中心学派等。在实践领域中,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管理实践的不同认识。比如海尔响亮地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联想提出“世界的联想”,TCL要做“世界级的企业”,而诺基亚则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3.工程管理的理解

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管理,而建设工程的业务主要是以项目的方式展开的,所以有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工程管理专业改称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包括建设前的项目策划等前期的管理和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等管理以及建成后对工程实体的维护运营等的物业或设施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是指建设工程全寿命的管理,包括前期的策划与管理、实施期的管理和使用期的管理。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管理使项目增值,包括为工程建设增值和为工程使用增值。建设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建设工程的实践活动一般是一次性的活动,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多种学科多个领域的专门知识,涉及众多人的利益,现代建设工程项目正在向高、大、精、深方向发展。

4.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解

工程管理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既掌握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程管理教育不是简单的工程教育加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有了工科教育背景,再单独学一些管理学课程并不等于工程管理教育。只有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发挥1+1>2的效应。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要同时具备实施工程技术项目和进行专业化管理的能力,并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和物业管理方向等五个方向。从单个工程项目的实践来看,工程实践可以分为核心的形成工程产品的过程,为核心过程提供服务的辅工作过程以及在前两者之上的管理过程。作为工程管理者要取得1+1+1+1>4的效果,必须将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更应该要求教师有广阔的视野,要求教师首先融会贯通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囿于自己的狭窄领域。

三、对工程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1.SWOT分析框架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可以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2.SW分析

从上述[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培养结构体系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strength)在于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知识领域宽广,视野广。工程管理专业的劣势(weakness)在于博而不精,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我校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还不知道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总觉得工程管理专业不如土木工程、给水排水等专业目标明确。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有工程技术作为依托,背靠建设类的专门院校,各个工程技术专业我校基本齐全,有可以利用的工程技术资源。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还为北京市建设领域培育了成千上万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目前正活跃于北京市建设领域,也为我校人才的培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系资本,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和平台。但是,资源只是潜在的优势,潜在的资源能否转化为效益,主要依靠能力的发挥,资源需要通过能力去实现增值,能力只有通过使用资源创造价值才能体现。

3.OT分析

由于我国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在我国工程实践活动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尤其是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极为匮乏。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结果,认为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组成结构失衡和专业失衡同时存在。组成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而掌握先进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专业结构失衡则表现在当前工程管理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相对充足,而另一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基本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属于较为充足的行业。尽管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工程技术、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计算机应用和工程法律法规等领域的工作都是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承担,如工程技术、估价师、律师、合同工程师等,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交叉,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所以,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交叉和多样化,即项目管理者必须对各种职能工作有很深的了解,而各职能人员或参与项目的各种技术人员也必须了解项目管理,不能“隔行如隔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上互相参透,能力上互相补充的管理群体。这就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四、实践教学不足及其对策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突出的问题。学生在未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入学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各门课程的大作业、毕业论文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从教学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之间确实脱节,对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缺乏。

2.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

对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创立和总结的教学经验。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创立了“三明治”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认为,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才能获得。基于这种认识,以齐宝库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大胆尝试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教学资源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五个学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之后,到工程项目工地实践一个学期,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其余专业课和做毕业设计(论文)。“三明治”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以项目经理助理或工程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管理工作。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回学校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使学生在就业前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高等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工程制图、工程设计、施工测量、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2)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学生们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既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要参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这样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工程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充分发挥了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行“三明治”教学模式后,学生有机会深入到有关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使企业认识到培养人才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就调动了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了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弥补了学校办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为对“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改进,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配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实习加以指导。

五、新型工业化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1.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由于IT技术的迅速发展,IT技术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已经形成相应的产业,目前IT技术正在深刻地改造发达国家的传统行业。由于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目前又面临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可以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筑业和基本建设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其主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应用的观念上,也反映在有关知识管理以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由于建筑业的特性,目前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较差,使建筑业相对其他产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2.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

建设工程信息化是指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建设工程信息化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化,为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建设工程信息化包括软件、硬件、组织件和教育件四个要素,其中软件和硬件由信息产业提供,组织件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互动,而教育件作用的发挥则依靠教育部门。

(1)建设工程信息化要求人才具备信息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教授认为,人的因素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认为“充分理解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和物资、能源一样当做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这种认识和自觉性可以称为信息意识。现代化的人必须具备信息意识,它是人的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乌家培教授认为“管理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再生过程,它从管理主体收集信息开始,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储和传递,产生信息的决策信息,施效于管理客体,又得到反馈信息而汇集于另一轮收集的信息中,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管理和信息化密切相关。

(2)建设工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变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6-0001-03

一、引言

德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被誉为德国经济的“秘密武器”,在世界不同教育模式也享有盛誉,高质量无可替代的“德国制造”的背后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许多国家竞相仿效,在我国德国的“双元制”也已成为学习德国教育的代名词,学习和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十几年的实践并不是满意的结果,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和枯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视角重新审视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德国的教育模式本土化,这不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挑战,同时也是未来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为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视角,微观审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摒弃以往照搬奉行“拿来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可操作层面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模式改革寻求路径建议,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

二、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简介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具有代表性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前身为高等专业学院,应用科学大学凭借其在应用性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被誉为德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于1994年,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的代根多夫市,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人余人。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分别有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系等5个院系,其中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位于德国前列,学术氛围浓厚,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科技大学之一。

三、以人才创新为视角微观审视人才培养机制

(一)教学设计突出能力本位为导向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整个学习领域的设计都是以能力本位行动导向,无论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通常按照职业情景确定学习领域,组织教学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同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小组团队间的沟通与协作。

以国际营销学课程教学为例,国际营销学是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工商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的从始至终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内容设计注重行为过程,紧紧围绕课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大任务进行层级科学设计,内容始终围绕现实的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教学安排中老师必须提前准备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或产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设计,以巴西的啤酒如何进入德国市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分析,将巴西啤酒带人德国市场将会有哪些影响和制约因素,学生要对目前德国的啤酒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德国消费者面对外来啤酒能否接受,会产生什么样的顾虑,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面对切切实实的行业市场信息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

老师课堂依据项目讲授相关理论支撑体系,给学生解决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差异,总结评估产品在市场的认可度、制订市场营销方案,整个设计过程老师可以提前提供具体的模板,有些简单的目录可以让学生来填写即可,并列出相关借鉴的理论书籍,写出做项目的步骤(依据)。通过这个模式使得学生熟悉整个项目的框架,以实际的市场问题作为项目研究贯穿教学始终,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思路是我们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依托科技园区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大学与企业科技园区完美结合已经成为德国当地区域经济的强劲的推动力,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科技园区也叫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是德国当地政府为整合资源拉近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科研合作,为此专门设立以大学为背景研发合作平台,企业与项目合作的内容通常有教授联系,企业也可以自愿申请,通过此平台,企业不仅成为大学科研项目的重要的资助者及合作科研伙伴,也为学生全程参与体验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在州政府支持下,分别设立8个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园区,其中涉猎光学、地理信息学、生物学和嵌入技术、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等内容,这些科技园区将大学与企业实际研究有效的嫁接起来,涉及的企业及项目宝马奔驰轿车,德国的机器人制造,玻璃工艺制造等等,各个系部都有重点合作项目,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达到完美的结合。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在校学生5000人,各个专业的双元制学生的学习都能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以及培训任务,企业与科技产业园参与的项目教学,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5人一8人的项目小组,由企业教授老师分配项目课题,项目内容也可由参与的合作企业提出,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辅导,项目内容主要为解决是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周边各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提供相关科技攻关和战略决策。

(三)校企合作呈现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

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是保障学生顶岗实习高效平台的基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形式已经日趋成熟,呈现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为学生的各种实习和项目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许多应用科学大学都和企业共同开设双元制专业,专业申请首先要经过企业的筛选,其理论教学在大学完成,实践教学则在企业完成,分别轮流3个月,企业要想成为双元制项目伙伴要有专门的双元制委员会审核企业的资质。

企业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岗位,与学校相对应企业也设计专门的部门和网站及时提供实习岗位信息和申请指南,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学习其中第六学期在企业实践实习,第7个学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有60%~70%的学生选择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往往以实习企业的相关实践问题为主,企业方不仅积极配合并提供支持和辅导,同时也会为学生海外实习、培训和项目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家庭困难学生也可资助提供一定的学习基金,帮助其完成整个学业。

(四)注重教师企业背景强化教育培训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必须要有企业背景,其中必须由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也可聘请校外老师,对不同的岗位和职称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教学、科研、管理岗位条件及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教授每周的授课时间是16-18小时。

教职员工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通常有研讨会、小组讨论、论坛和演讲等形式,培训的理念主要围绕如何创新教学突出学生能力为主,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教师培训可以申请英国高等教师培训中心进行培训,老师可以申请参加,费用学校负担,培训地点通常在英国,也可以选择在当地培训,经常组织与外国教师进行互相交流,广泛开展继续教育、网络远程教学培训等模式。

四、我国高职院校人才模式改革的本土化思考

(一)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本土化视角来审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已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宗旨围绕学生的应用、创新、开发、实践及学生未来的创业开拓能力开发,树立知识传授要为能力培养服务的观念,形成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修正教学活动程序,形成融知识、理论、实训于一体的科学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宗旨、作业流程、实施应用和综合评价等基本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和丰富资料文案,力争从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出发,积极推行“行动引导”“任务引导”“项目引导”等新型教学方法,全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系统锻炼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快递发展。

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协作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彻底改变教法单一的局面,同时强化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能力。

同时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树立高职课程观,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课程观,不断更新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实体的业务联系,加大产学研项目合作力度,政策鼓励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开阔眼界,立足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彻底改变目前高校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

(二)鼓励引导学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特别是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建构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元制”,这不仅是德国教学模式理论的一个生动实践,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度改革的必然选择。努力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很多局限性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和高校合作的力度远远不够,企业课程只是零星介入并无实质改变,同时各个专业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很多校企合作只是单纯的项目合作,没有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

鼓励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切人点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共同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构建合作平台,分别在学生实习、订单式教育、就业推荐以及师资交流与培训等方面都可以开展长期合作,组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同时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该资金可用于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部分实习能耗等给予适当资助,对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可给予资助或奖励等,以此彻底打消校企合作的后顾之忧,提升校企深度合作的规模和效益。

(三)发挥政府宏观职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造条件

纵观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工学结合或是校企合作表面上看起来繁荣热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相关的项目,但是实践状况事与愿违,全社会以及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越发匮乏,很多实习走过场,专业不对口、很多时候成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归咎与校企合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在校企合作具体操作层面缺乏引导和约束,无法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要加强立法,首先出台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明确学校和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法律的层面上给予规范和约束,调动企业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同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岗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适当的经费补贴,对不履行或不有效履行义务的校企合作责任主体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也可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其次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构,或者发挥指导、统筹和协调作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倾斜或优先支持等公共服务,也应该建立校企合作意外伤害处理机制,明确企业和院校的安全义务,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实际相结合,建构起具有我国教育特色的“双元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晨.从主体角度看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本土化[J].长春大学学报,2012(12).

[2]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

篇10

本文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了解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水平,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找出解决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阐明技术创新的基本知识,分析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障碍,找出解决问题的发展对策,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对策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9, our foreign trade has grown by leaps and bounds which is exemplified by the fact that by the end of 2008, our imports and exports totaled US$25616 billion, registering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over 15% for 5 consecutive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China has evolved from the 32rd place in 1979 to the 3rd place in 2008, the Export Processing Area has plac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r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I will combine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find out som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th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e to.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barriers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Es, we will reach conclusion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made.

KEYWORDS:Ningbo、Export processing、countermeasures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

第一节 加工贸易理论与研究 3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与研究 4

第三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况 7

第一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 7

第二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 7

第四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 9

第一节 外部环境障碍 9

第二节 内部障碍 9

第五章 实例分析 11

第一节 “宏发”发展战略 11

第二节 “宏发”技术创新战略 12

第三节 总结 13

第六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15

第一节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5

第二节 完善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6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出口加工企业作为是宁波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近30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这些出口加工企业在宁波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正确认识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宁波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64.1亿元,增长10.1%,而规模以上出口加工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8年底,集装箱吞吐量1084.6万标箱,增长16%,进入世界港口前十强,这跟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宁波出口企业也给宁波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正成为宁波市新兴的主力军。目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高新技术出口等领域拓展,并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国内和国外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

基于此,本文通过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从根本上找出这些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出口加工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节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本文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了解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

的本质问题,并结合相应的文献综述,系统地研究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深层次影响因素。对此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是本文的文献综述,本章通过对加工贸易和中小企业两方面理论知识的解释和研究为脉络,重点系统地阐述国内外各个学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为下文关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找出相应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宁波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第四章,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深入分析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对“宏发”模具汽配厂进行案例分析

第六章,结合第三章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第四章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和第五章案例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据调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另一方面对加工贸易理论研究有助我们更系统的了解出口加工企业的含义。基于此,本章以对加工贸易和中小企业两方面理论知识的解释和研究为脉络,重点系统地阐述国内外各个学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为下文关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找出相应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节 加工贸易理论与研究

加工贸易(improvement trade)这个专业术语是我们在对外开放中逐渐形成于确立起来的。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国外所提供的差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因此,国际上相关研究集中于产业内贸易研究。

近年来,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产业内贸易的实证性验证研究;(2)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性质研究;(3)产业内贸易模式研究;(4)产 业内贸易的效应分析;(5)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分述如下:

(1)产业内贸易的实证性验证研究

Daniel M.Bernhofen对Brander.J.A在1981年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以美国与德国在1988-1992年间的石油化工工业的产业内贸易数据系列为依据,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同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两国双向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很好地解释了Brander提出的理论模型。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侧重于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研究,而不是决定性研究。因而,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不明确。Helpman(1987)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状况。Helpman研究垄断市场结构中的产业内贸易的起因,Hummels  and Levinsohn(1995)以实证数据支持了Helpman的结论。

(2)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性质研究

 Kai A. Konrad, Kjell Drik Lommerud(2001)从跨国公司机会成本的角

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及影响。他认为,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设置国外分部,可以减少许多引致问题,如机会成本问题。而企业网络的全球化,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企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传统上认为,企业内贸易产生于企业的垂直一体化。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2000)从企业结构的角度,研究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性质。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研究了发达国家企业的横向集中与企业内贸易的状况。他们运用Tobit(托宾)模型,根据1974-1990年间的数据,解释瑞士企业通过其国际机构,进口中间产品,出口产成品的变化情况。过对中间产品和产成品进行技术上的识别,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等得出的结论是,相对于企业纵向一体化,发达国家企业内贸易更多来源于企业的横向集中。

(3)产业内贸易模式研究

 Mary Amiti (1998)研究了国家规模与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运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以两国国家规模差异为前提,假设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贸易成本与需求弹性也不同的两个不完全竞争的产业内贸易,Mary Amiti认为,“市场路径效果”吸引企业去规模较大的国家以节约运输成本,而“生产成本效应”吸引企业去较小的国家,以利用廉价劳动力。这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产业内贸易的模式。

 (4)产业内贸易的效应分析

 Raphael Kaplinsky (1993)对多米尼克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随着多米尼克致力于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多米尼克在中美洲国家中的贸易竞争力逐渐下降,但是其劳动力就业率却有了极大的增长。

 (5)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2000)研究产品质量信息传递对于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此之前,少有文章分析信息对称问题对于贸易流的影响,即把产品质量作为外生变量考虑。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建立模型,将产品质量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在确定条件下,当地成本能反映产品质量,从而决定产业内贸易流。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理论与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涉及面广泛,包括对中小企业的理论研究(如中小企业存在形式和存在领域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等)和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专题调查》报告,张炳申的《广东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欧江波、张赛飞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调查等。通过研究,大部分学者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速度迅猛,经济效益明显,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超过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为解决社会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得越快;反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突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企业本身发展和出口贸易贡献大,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模式。

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学理论;(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分类。

下面分述如下:

(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特定空间地理位置上集中,就构成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关于产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马歇尔把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在他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高级集聚阶段的企业集群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几个共有特征,如地缘上的邻近;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互动;良好的公用的基础环境设施;知识的快速扩散;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外向型的投入产出以及资源的共享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而广泛存在。如美国“硅谷”的微电子、生物技术和风险资本;底特律的汽车设备及零部件业;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花卉业等。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初见雏形,如温州的皮鞋;东莞的电子;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产业集群表现出来强劲的竞争力引起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制订工业政策的一种新思路。

(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学理论

 韦伯(Weber)在1820年就提出考虑运输、劳动力成本的区位选择时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企业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获得集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集聚获得具有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系统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的功能之和。

马歇尔(Marshall)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聚效应使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等。

(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分类

    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生原因来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内生形成

和外生形成两种。内生形成是指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是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资

源票赋和历史文化原因形成的;外生形成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由于外在的原

因如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或者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包括制造业中小

企业产业集群或服务业产业集群等。在这两大形成原因中,内生原因占比重更

大。

    按共生模式的不同,我们分两种典型的企业集群模型,即卫星式企业集群

和网状式企业集群模型。卫星式企业集群模型指在某一地域空间存在一个发展

到较大规模的主导企业。网状式企业集群是指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的小厂零星地散落在某一区域,由于地缘优势或产品的技术、价格优势,一些新企业乘机加入,希望抓住该产业链上的市场机会,逐渐形成企业集群态势。

根据不同标准,产业集群分类还有很多。如按企业性质分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业集群;还有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和由横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以及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等等。

第三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况

2008年下半年,宁波新设企业672户,其中私营加工出口企业93户,企业法人56户。企业注销192户,其中私营企业156户,内资企业法人36户。基于在一个市有如此快速的企业新设,本章将分别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和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

宁波作为沿海港口城市,且其中的出口加工行业发展较早,并加上副省级城市的地位,因而其出口加工企业出了其独特的企业特点。具体表现为:

(1)新设出口加工企业发展数相对稳定,传统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依旧。上半年新增各类加工企业93户,新增注册资本1366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72%,46.37%。新设加出口工企业中传统出口加工行业仍然占据大半壁江山。

(2)行业分布广。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宁波市出口加工企业的行业分布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4.4%,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为17.7%,其次是塑料制品业为11.9%,第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0.0%。

(3)出口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渠道多样化。随着宁波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的流入,2008年上半年宁波新设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大项目11户,较去年同期增长80%。

(4)临港产业发展强劲,服务业企业成新宠。2008年上半年,宁波市登记的大项目中与港口配套的服务业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其中,物流企业占主导地位,新设物流企业27家。宁波大亚国际物流、宁波天骄国际物流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加快进驻。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内资物流项目累计已达250家。

第二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

由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特点而来,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由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宁波市规模以上出

口加工企业单体平均实现利润230万元,利税40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2%和25.2%;亏损企业626家。

(2)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未能与国外大企业建立发展的协作配套关系,没有稳定的市场。

(3)家族企业现象严重。主要存在于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中,其对于企业的决策执行有很大阻碍。

(4)管理水平低下。它是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5)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生存条件较差,存在部分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而支持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产业政策和金融、技术、社会服务等,还有待于逐步建立和完善。

第四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

第一节 外部环境障碍

所谓外部环境就是指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环境或经营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资金环境、信用环境等。据宁波政府网的调查,绝大数中小企业对各项经营环境评价只为“一般”,占到50%以上,还有一些企业对目前经营环境不甚满意;49%的企业认为市场秩序较差,32.6%的认为经济和技术纠纷不能及时解决,27.5%的认为企业之间缺乏公平交易,21%的企业对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不满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外部环境不是十分理想,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乃至社会层面上予以改进和完善。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在以往多年来,宁波政府在政策上不仅对出口加工企业没有足够的扶持和帮助,忽视了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存在着政策歧视现象。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强调发展大企业,对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有诸多优惠。在“抓大放小”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仅仅对组建大型企业,大型集团有兴趣,所有的资源,不论是政策,法规还是服务体系等都向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倾斜,而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就使得出口加工企业与其他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不公平的状态。

(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信息的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而且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与社会服务系统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服务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刚刚启蒙,很不完善,更不规范。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其价格往往使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无法承受。

第二节 内部障碍

内部障碍具体表现为:

(1)品牌的知名度、参与度较低

缺乏自主品牌,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宁波目前有自己品牌的加工经营企业不多,从事直接出口加工的企业更少,严重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竟争。缺乏独立的销售网络,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是通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大大降低了利润空间,出口的零件包装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装,国际市场上尚无宁波的知名加工企业品牌。

由于缺乏独立的销售网络,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是通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出口的零件包装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装。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间接出口创汇的多,自营出口创汇的少,不少产品出口受制于商,自我开拓市场的能力弱。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尚无宁波的知名加工企业品牌。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参与度较低,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还没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大多只能通过中介渠道进入 消费市场,由于缺乏独立。

(2)出口秩序混乱,企业低价竞争

由于出口加工商品的差异性小,产品单一,造成行业内竞争激烈。并且大多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对国外市场适应能力差,价格是它们竞争最主要的武器。这种价格的竞争有时几乎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企业出口时互相压价,不惜以降价的方式来获取定单。甚至有的企业在参加国外项目投标时,目标不是对准国外企业,而是自己的同行,自己不中标,别人也别想中标。有的企业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另一些企业看到丰厚的利润眼红,也拼命想挤入,在这种情况下,专门挖国内同行的墙角,使价格降到了双方都无利可图的地步。也拼命在这种不仅让采购商和其它国家的竞争者有利可趁,也严重损害了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整体利益。

(3)国际贸易安全性低,企业在贸易中风险大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时,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而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由于竞争激烈,对定单的追逐有时会让它们放松警惕,而忽略安全交易的问题。有些企业处于创业初期或者刚刚开始参与国际贸易,对国际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不够了解,交易经验不足,而导致贸易风险增大。

(4)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宁波很多的出口加工企业都是凭着企业家的胆识,借着宁波沿海城市的有利创业起家的,不少企业还是家族企业,想干就干。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企业初期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不适合国际化经营。这些出口加工企业普遍在组织,人事,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严格规范,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面对陌生的国际市场和经济环境,企业缺乏市场研究,经营方式粗放。整个营销战略和管理方面都仍处在较低级的经营阶段。

第五章 实例分析

   本章通过对宏发模具汽配厂的案例分析,了解一个出口加工企业要成功所必须拥有的战略条件,把握出口加工企业问题所在。希望给政府宏观调控层面制定相应的出口加工企业发展和疏导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提供思路,在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给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模板。同时也为后文对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提供实例支持。

第一节 “宏发”发展战略

    宏发模具汽配厂创立于1992年,现有员工125人。主要从事锌、铝合金压铸产品和塑料注塑产品及模具的制作和加工。产品涉及汽车配件,仪器、医疗、锁具等行业,重点销往:德国、美国、日本。企业决策层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精通资本营运的经济专家组成。在这样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懂市场的专家高效率领导下,经过17年的努力,企业资本由创业阶段的20余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固定资产560万,08年完成销售额5300万元,企业规模以裂变式速度递增。厂长陈建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成功得益于对企业现状的整体把握,对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而技术创新是“宏发”持续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每年年初,为使企业走上制度化、程序化,企业首先总结前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对今年企业的发展做个总体展望,同时通过制定《专业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和《项目承包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企业每年都要召开两次技术创新大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人员予以重奖。企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中工程师11人,拥有中级职称人员5人。在研究室内部全面推行新产品研发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研发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和绩效考核,提升了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质量;另一方面企业每年月和八月都邀企业全体员工对上半年企业的发展现状做个专题讨论,企业员工人手做份《在职岗位面临的问题》的报告,对有提出重要问题的员工进行金钱和精神双重奖励,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和纠正。

    “宏发”企业自创立之初就把发展的技术目标定位于“工艺技术与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目的是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特长来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当时“宏发”企业发现宁波模具工艺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各工艺现场所用控制系统均为国外产品,国内还没有专业公司进行相关工艺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宏发”企业意识到研制中国自己的模具工艺技术与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于是,一方面立足于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吸纳多方面的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首先,从完善研发体系入手,建立企业自己的科研室,与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合作建立了模具工艺研发中心;并在企业设立了模具工艺研究室;从而形成了企业技术与产品研究的强劲平台,依靠这一平台,企业研制出了多品种、系列化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次,企业积极与浙江省内知名院所和大公司开展技术引进项目的合作,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使企业站在了行业领域发展的前沿,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成长。实践证明,当初的定位是准确的,企业开发研制的万能模型等产品,在企业现有的五大类几十个系列的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达80%以上,而且多数产品己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宏发”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模具制造企业。而企业持续地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实现这些梦想的必由之路。

回首“宏发”的成功,我们会发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力资源充足

“宏发”公司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支撑技术创新的研发力量是足够充分的,且该公司每年都从各高等院校吸纳相关的专业人才,投入极其大。

(2)宁波市场分析调查机制

每年“宏发”企业在宁波市内对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都有个具体而有章程的调查机制,同时成立一个专门的调研小组,投入10万的资金用于日常运行。大大加大了对宁波出口加工市场的总体把握,为企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支持。

 (3)完善的管理制度

“宏发”企业为了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制订了《“宏发”管理规定》,建立了符合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企业管理办公室,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管理规范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国内外市场。

(4)良好的激励机制

企业为了建立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制,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人事任用选拔制度,鼓励先进,激励落后,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技术创新管理和激励办法》。该办法主要是对效益显著 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奖励,通过“公平竞争,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来激励员工。2008年度,企业共发放技术创新奖金30余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第二节 “宏发”技术创新战略

截止2008年“宏发”仍在销售和使用其成果的技术创新有25项,其中产品创新6项,模具工艺创新19项。模具工艺创新中9项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研制的,有4项是全部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制的,6项是聘用兼职人员进行研制的。近五年的销售收入中,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72.3%,创新利润总额占全部产品利润总额的59. 2%,创新产品出口创汇占出口产品创汇总额的78. 9%,技术创新己经成为该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鼓励研发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勇于创新,“宏发”企业制定了《项目承包管理办法》。研发项目须通过创新审查方能验收。而一旦验收成功,研发人员则能一次性的从企业得到近30万元的物质嘉奖。

与此同时,企业还选择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模式,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提出了三项明确要求:一是速度和品牌,即每年开发并投放市场的品种占同行前列;二是技术创新的市场要求,即每个产品都是宁波同行业的排头兵。这二项要求是“宏发”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指南。勿庸赘言,高创汇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说到底,都是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创新的产品来保证的。由于该厂坚持“以人才和机制”为重要依托,始终将人才视为技术创新战略持续发展的资本,一方面利用主观能动性从战略角度出发来站高望远,主动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另一方面,联合外在科研力量自主创新,高薪聘请科技人才参与设计产品,并始终把技术创新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才最终成就今日的成功。进入新世纪,企业为“宏发”技术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争做宁波模具产业第一”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将企业建设成为知名的企业。

第三节 总结

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战略的指导,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创业伊始,他都非常重视市场把握和技术创新工作。而同行出口加工企业无一例外地从技术创新开始,而且它们的稳定发展也都与其后各自所开展的既扎扎实实又各具特色的市场调研。其次,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企业大多数为多领域的综合性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是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内在动力;且这些出口加工企业领导富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场把握机制,积极与员工探讨当下企业面临的问题,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最后,技术创新普遍投入大,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且遵循市场导向,注重产业化和市场化,科研课题100%经过市场调研,100%实现产业化,科研成果转化贡献率高。 

对宁波市出口加工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根本出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个道理似乎十分浅显,但恰恰是这一看似浅显的道理,事实上并没有为多数出口加工企业真正理解和认识。虽然在口头上,人们也都承认企业发展要依靠市场,但实际上,却远未把市场通体把握提到应有的位置,仍然热衷于外延性扩大生产规模的“铺摊子”或者把并无具体市场目标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当作是技术创新。因此,出口加工企业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需要有所谋划。

第六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加强出口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

  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是广义上的技术创新,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出口加工企业来说,前者包括生产设备更新,革新工艺,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等;后者则主要指经营管理方面的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也是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能不能做到灵活,关键就在于创新。创新是灵活的灵魂。加入WTO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临着一个崭新的竞争环境,因而不能墨守成规,要摒弃旧观念,尽快地接受新事物,使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尽快适应新变化。勇于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多变。就企业而言,所有创新都可以归结到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管理的核心是规范人的行为,改变雇员的价值观,使得企业中能形成鼓舞雇员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真正把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实现人本管理。同时,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材料节约代用、加强工艺革新等,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开发原创性技术的能力,使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2)增强出口加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章提到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并主要以OEM等形式为国外公司加工生产,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利润极薄,而使自己处于产业链底端。企业要生存,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向市场提供具有竞争的产品。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的核心产品,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历来是国际跨国公司用来取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企业必须将自己的产品与其它厂商生产的产品区别开来,树立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核心优势。

出口加工企业为国外大公司贴牌生产产品,虽然对企业的成长初期有一定的好处,但对管理、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促进并不大,企业发展到一定度后,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在利用OEM做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积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并为自主品牌的树立和培育做好准备。

从长远来看,OEM只能作为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比如: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的前期也以贴牌生产为主,但随着实力的增强,公司树立了“争创国际名牌”的理念,目前大部分产品以自主品牌“新海”和“”出口。因此出口加工企业不能满足于仅仅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而要逐步自主开发、自创品牌。拥有自己的品牌,一个企业才拥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国际竞争日见激烈,出口加工企业必须坚持品 牌战略,在提高科技含量、树立自主品牌上狠下功夫,开发和培育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利润。

(3)规范出口加工企业管理制度

据调查,目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个人创办的私人企业,并且大多采用的是家族管理模式,有些重要决策和重要制度会因为亲情的缘故无法有力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和决策执行能力和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因此面对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出口加工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家族管理的理念,为企业设定发展目标,规范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工夫,通过对四个重要因素的设定和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完善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新工具,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在宁波,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在于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的成本较高,而现代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帮助出口加工企业克服这些障碍。

    以前出口加工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不能像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那样通过再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以及派出大量的市场信息收集员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网络,也没有财力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提供信息,从而导致网络比较少,渠道比较窄,对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知道的也很少,难以搜寻到很好的经营机会。而电子商务可以让出口加工企业得到全面快速的信息,大大地降低了搜索的成本,提高了搜索的效率。

(2)重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正当出口加工企业向海外寻找商机的时候,却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反倾销诉讼和知识产权诉讼等多方面的打击。每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都会遭受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因此出口加工企业应该提高对贸易壁垒的认识,重视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避开贸易壁垒,减轻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害。

所谓贸易壁垒就是出于保护国内市场或其他考虑,由政府实施或维持的、对国产品或服务施以不合理限制从而阻碍其进入本国市场或削弱其在本国市场竞争力的关税或非关税贸易政策、法律或做法。出口加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其中,形式最为多样,最为隐蔽的是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绿色壁垒等等。企业针对不同的贸易壁垒,应该想好相应的对策,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中,避免遭受贸易壁垒的限制和冲击。近年来,在贸易壁垒中,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遭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有必要重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总  结

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单仅靠某个出口加工企业自身所能解决的,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只有包括出口加工企业自身、宁波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在内的其他企业国际贸易相关各方协调配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出口宁波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水平。

 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自身来说,要客观认识自身在参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现状。针对自身的不足,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完善经营管理等。要充分发挥宁波沿海港口的优势,利用新的网络手段,开展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之间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宁波市政府要积极扶持和帮助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完善出口加工企业国际贸易支持体系,为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总之,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也同时为宁波人民提供就业岗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宁波出口加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且发展壮大。同时,对出口加工企业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将进一步的加深。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加工贸易与贸易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2] 黄国华.199s年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综述[f].中国海关,1999(4).

[3] 尹翔硕.贸易与发展一一东业经验探索.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4] 土绍熙等.中国对外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陈嘉,出口加工企业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研究,2006,  (2).

[6} 王华,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经济师》2002. 10.

[7] 李志平.浙江私营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J].商业研究.总第238期, 2002/01下半月版.

[8] 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9] 漆世雄.浙江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第15卷第5期,2001年10月).

[10] 张海梅.加工贸易的非均衡结构及其负效应[J].国际经济合作,2002(8).

[11] 王子先.对外经贸政策研究.江小娟,杨圣明,冯雷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

沿II, 177-2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2] 俞力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现状、竞争力及问题分析[A].行业探讨,2007,(9).

[13] 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6).

[14] 赵贤,刘建春,李晓军.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探究[J].科技信息,2008,(18).

[15] 赵彦云等著.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16] 王成容,周建波.企业文化学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7]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18] 马春龙.企业发展战略—群落学的思考 [Z].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1993.

[19] 林思达.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流模式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

[20] 仇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1] E.Helpman: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journal of the japaneses ang international Economiocs March 1987 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pp62-81.

[22] S.Globerman: "north America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tra-industry trade”,Welwirtschaftliches Archiv,No3.2001 pp. 487-497.

[23] Tim Padmore, Hans Schutze(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 Research Policy;1998.

[24] Robert  A. Burgelmanetal,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 n,second Edition,Mcgraw-Hill,1996.

[25] Debra M Amado .Knowledge Innovation-The Common Languag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Fall 2005.(3),23-27.

致  谢

六个月来的忙碌和工作终于到了这次毕业论文快接近结束的时刻,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包万根老师。包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