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9: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调查汇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区以来,我区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区情,从自然资源优势出发,把花卉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扶持。目前,我区花卉业主要集中于双阳、河市、马甲、罗溪等镇,初步形成了以泉美园艺、河市花卉、旭泰兰花等为主的花卉走廊产区,全区共有花卉生产企业7家,花卉专业户26户,种植面积1500多亩,品种1300多种,*1年度花卉业产值1130多万元,发展态势迅猛,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其中,我区花卉龙头企业——泉美园艺有限公司占地约700亩,计划总投资2500万美元,该公司主要经营花卉、观赏植物、仙人球系列、绿化苗木、珍稀花草、中草药、优质蔬菜与水果等高科技产品,并引进国外名花异草,如捕虫草等,其规模形成后70%以上的产品外销,预计年产值可达10738万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将成为我区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对我区花卉产业以及周边地区花卉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
二、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洛江区地处泉州市区东大门,是泉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区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其中,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漳泉肖铁路横穿我区南部、万虹公路贯穿全区南北,离后渚港仅有15公里,离晋江机场也才20公里,特别是朋山岭隧道的打通以及大坪山隧道的动工,大大缩短了我区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我区主动承接市中心辐射,推动我区花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自然条件优越。我区介于北纬24°50′—25°18′,东经118°30′—118°43′之间,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21.3℃,地温20℃—24℃,气候温暖,大部分地方无霜期达到358天,光热条件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mm—1550mm之间,我区地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矿物质风化,淋溶强烈、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适宜亚热带花木生长。
3、政策优势。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凡到我区投资兴办生产性企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第三产业等,除享受省、市、区三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外,还根据投资项目、地皮位置等因素享受相应的土地出让优惠价格。对年产值较高的纳税大户、出口创汇大户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并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区外贸公司在我区企业出口业务时,区政府还划出专项流动资金,由区外贸公司代企业垫付其预缴的出口环节增值税。同时,以“谁引进、奖励谁”的原则,制定了鼓励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上述优惠政策为吸引外商投资我区花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市场优势。近年来,市场花木需求量逐年增大。据调查,我市花木年平均需求量为:鲜切花近亿枝,花卉盆景10万盆,观赏绿化苗木*万株,折合人民币5000万元左右。目前,我市只有8个左右的小型花木生产场地,年产量仅占全年需求量的10%,大部份花木由广州等地购进,价格往往高于本地花木价格的2—5倍。据有关报道,国内对花卉的年需求量达几十亿元,国外市场更加广阔,培育发展花卉产业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我区花卉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个体自由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除泉美园艺有限公司规模较大外,其余几家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分布于马甲、罗溪等镇的零星花卉专业户,规模更小,生产的花卉销售状况令人担忧。
2、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区花卉业除泉美园艺属外商独资,资金雄厚,科技力量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外,其余花卉企业资金短缺,难以聘请花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科技力量薄弱,对产品深度开发不够,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参差不齐,花卉品种杂乱,普通的花卉品种居多,名贵花木偏少,尚未培育和推出能满足市场需求,并为消费者信得过的洛江知名品牌。
3、与花卉之乡的差距较大。要使我区成为花卉之乡,花卉业必须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花卉企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要占相当的比重,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靠种植花卉收入,这些我区尚未完全具备。
三、主要对策
做大做强我区花卉产业,必须紧紧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更加灵活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我区花卉产业,解决我区发展花卉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制定吸引花卉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落户我区的优惠政策,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从而为我区发展花卉产业作出贡献。积极帮助花卉企业寻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来投资一家,赢利一家,稳住一家。
2、加快壮大我区花卉产业的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培育花卉新品种,促进花卉产品更新换代,进一步增强我区花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推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模式。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资金以及稳妥的销售渠道,解决花农的后顾之忧,提高花农的生产积极性,尽快实现我区花卉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提高我区花卉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尽快培育出一个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闻名的花卉市场。我区花卉产业的走向如何,市场培育是关键。要积极培育一个功能齐全、品种多样、管理完善的花卉市场,吸引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国外的花商,繁荣花卉市场,进一步促进我区花卉业迅速发展。
5、建立花卉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快的功能,将我区的花卉信息及时在网上,以此实现外引内联,加速我区花卉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6个村所包含的自然村全部通电、通电话、都能接受到电视节目,但通公路的自然村只有19个,占全部自然村的73.08%,其中镇村3个自然村均不通公路。他们出村主要依靠轮渡,目前大桥正在建设中,预计下半年可以通车。6个村距城区距离平均20公里、距乡镇5公里,距最近的初中2.33公里,另有1个村仍然没有小学。
其中菜市场4家,城区现有各类集贸市场11家。小百货市场4家,家居建材等专业市场3家。集贸市场的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1000平方米以下1家、1000至5000平方米1家、5000至1万平方3家、1万平方米以上6家。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市场内共有门面约1650间,已出租约1080间,单元住房约1000户,已入住近750户。区域分布上,新建居委会3家,分别是街、农贸市场、商业步行街;居委会4家,分别是菜市场、商贸市场、大市场和大市场;舒苑居委会2家,分别是大市场和菜市;龙井居委会1家,菜市场;镇1家,镇(附:县城区集贸市场基本情况调查表)
二、现行管理模式
如菜市场;一种是企业投资兴建,县现有的集贸市场建设投资主体有二种:一种是政府投资兴建。其余10家均属此类性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四种:
一是有专门管理人员。该市场年3月市场办管脱钩后由工商局移交商务局管理,县商务局组建了天柱市场服务中心,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事业编制21人,负责天柱市场的管理工作。商贸市场隶属商务局食品公司,食品公司安排2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以上两个市场管理人员工资及日常维护费用均从市场摊位和门面租赁费用上列支。
二是由开发建设市场的企业聘请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分别是商业步行街、大市场、镇。
三是开发建设市场的企业聘请人员自行管理。分别是菜市、菜市场、大市场。聘请人员工资由企业自行负担。
四是无人管理的市场。分别是街、农贸市场、大市场。
三、存在主要问题
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调查的情况看,集贸市场是城市的一个窗口。县集贸市场绝大部分只建不管或管理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与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极不相适应,已经成为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创建文明城市的最薄弱环节,也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难点,存在问题十分突出。具体来讲,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开发商安良公司当初也曾聘请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大市场商户入驻后。划定专门停车场,按标准收取物业管理费,但由于市场是开放性的加上商户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费不能收缴到位,物业公司经营亏损,后与安良公司解除成立合同。除天柱菜市场、菜市场、大市场、商业步行街、大市场、镇等入市车辆管理较为有序外,其余市场各种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导致市场的道路不畅,不少市场消防设施不齐全,消防安全隐患严重。个别市场设施简陋、陈旧,电线老化、大棚破损严重,急需整治改造。
(二)开发建设市场的企业建市场与管市场错位。
商户、消费者车辆乱停乱放,菜市临街门面经营早点和畜禽产品的商户经营垃圾随意丢弃。造成临街主干道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商户占道经营、人车混杂。大市场、大市场内居民和商户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下水道堵塞、下水井盖丢失。上述情况在街、农贸市场、菜市场、大市场等均不同程度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开发商借政府其自身即得利益获取后,经营市场、管理市场观念淡薄。一部分开发商只建不管,市场建成后,门面和摊位销售完毕就意味着对市场管理的终结,住户和商户自扫门前雪,对市场公共部分的管理无人问津,如街、大市场。一部分开发商不真心想管,敷衍了事。以物业管理费难以收取为由,不愿意在资金上投入,只安排1至2人管理市场,同时安排的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城市文明创建时,部门一督查就抓一抓,不督查,基本就放任自流,如菜市、大市场。
(三)少数市场经营氛围不浓、不景气。
大市场、大市场、大市场除临街门面房在经营外,菜市场内有近300个摊位闲置。市场内门面房尽管已售出,但大多数基本闲置,不少居民买回后,只做仓库或车库。这些市场的交易额很小,有的摊位费收入仅几万元,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与城镇居民和广大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构建整洁有序的集贸市场交易环境,集贸市场是城市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加强集贸市场物业管理的根本目的现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行分类管理。
将其分为三类,根据我县城区现有集贸市场现状。按不同类别,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第一类是有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市场,如天柱菜市场、集贸市场,仍由县商务局管理,管理方式维持现状不变。集贸市场由于已划入地块老城区综合改造项目范围,不宜对现有市场进行改造。县商务局应督促市场管理人员,加强对市场内部管理,确保市场安全。第二类是建成时间早,市场产权分散,居民区与商住户混杂的街由县城市综合执法局管理。第三类是市场规模程度较高,商住户较集中的大市场、大市场、菜市场、菜市、镇、大市场、商业步行街、农贸市场由县商务局牵头,县房管局、工商局、住建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全面推行物业管理。
(二)集贸市场实施物业管理主要措施。
一、企业家信心指数仍较乐观
三季度,在218家被调查企业中,企业家对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持“乐观”的占37.74%,“一般”的占50.31%,“不乐观”的仅占11.96%,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5.79点。主要受国家政策约束、能源价格及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信心指数下降比较明显,企业家信心指数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我市的大多数企业家对未来企业的发展仍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从行业来看,与上期相比,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总体呈“两升五降一平”的局面,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心指数为180点,较上期上升了20点;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点;社会服务业为112.50点,较上期上升12.50点,但比去年同期却下降了30.36点;同期信心指数下降最大的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由于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抑制房地产价格过高的相关政策,特别是本市经济实用房的大力推广,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企业家信心影响较大,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期下降了63.63点和33.23点;本季度作为本市的支柱产业工业企业由于受原材料、能源价格及用工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期下降了2.72点,同比下降了3.98点,回落原因主要受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以及购进价格上涨造成的,工业大类中,制造业的信心景气指数为126.74点,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1.24点、12.32点,如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本季度企业出现了增亏减盈局面,使企业家信心受到创伤。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企业的信心十足,指数为141.66点,环比、同比分别增加40.49点和24.99点,成为本期唯一一个指数双双上升的特殊小行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的信心指数出现了双双下滑的局面,分别为105.63点、118.75,比上期分别下降了5.55点和12.50点,同期下降了7.10点和15.75点;批发和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42.56点,较去年同期上升了9.71点,较上期下降了1.38点;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除房地产业在不景气区间外均处在景气区间。
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受国家和本地政策扶持,国有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8.77点,分别比上期和同期上扬24.35点和6.20点;集体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9.6点,分别比上期和同期下降3.87点、13.72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7.33点、130.69点、128.68点和76.4点,比上期分别下降4.58点、9.05点、33.82点和30.55点,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86点、9.59点、42.75点和23.6点,私营企业家信心首次跌入不景气区间。
二、企业综合生产运行平稳
三季度,*市企业虽然努力克服国内外不利因素,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调整行业产业结构,把握产品市场定位,挖掘自主创新、科研开发潜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降能节耗,压缩生产成本,想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呈现下滑趋向。在218家被调查企业中,有37.05%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本期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有52.19%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本期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一般,企业景气指数为126.28点,较上期回落了6.78点,较去年同期下降5.08点,仍处在景气区间。
1、工业生产稳步发展。据95家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今年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129.06点,较上期下降了8.58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0.83点,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但从构成指数来看,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销售和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上升,表现为原材料高价购进,产品高价销售的特征。
2、建筑业有所回落。今年三季度,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17.99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90点,较上期下降了3.85点,呈现仍在回落的态势。但从构成指数来看,本期指数回落主要原因是国家紧缩银根,造成企业资金趋紧,压缩房产开发,减少建筑用地开发,再加上建材购进价格走高、工人工资上涨造成工程结算成本增加。
3、交通运输仓储业运行平稳。受油价不断攀升的影响,对我市的交通运输业有较大的影响,国家采取了对运输户的补贴,7月份以后*市、公交出租车又实施了新的补贴及提价政策,交通运输业秩序井然,企业运行平稳,再加上仓储业实行保护价收购。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17.44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40点,较上期下降了11.11点。
4、批发零售业淡中趋旺。受原油、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美元贬值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三季度,我市批发零售业景气指数为139.55点,较上期上升了9.90点,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90点,呈现淡中趋旺的季节性变化。但从构成指数来看,商品高价购进高价销售,企业整体运行良好,市场供应平稳。
5、房地产业热度大减。自*6年下半年以来,我市的房价一路攀升,企业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处在高位。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紧缩“地根”和“银根”双棒举措,同时又加大了“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再加上建材价格居高,房地产业利润空间缩小。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再次下降至不景气区间为90.91点,同比下降了37.70点,环比下降了18.18点。
6、社会服务业稳中有升。从*6年底以来,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作为服务业企业,在些次冲击当中,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拓宽生存空,在激流当中涌进,景气指数出现了回升,作为我市服务业主流产业的旅游业在二季度回落的基础上出现了回升现象,本季度适逢“中秋节”,又是旅游旺季,加之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其他如商务服务业,在行业竞争激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了相应服务价格。以至于我市服务业景气回升12.50点,但同比仍低出20.50点。
7、信息传输业稳中有升。我市的信息传输业均属国有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本期企业景气指数160点,同比下降了40点,环比增加20点,由于本季度国家出台了企业改制合并等相关利好政策,以至于出现了回升。
8、住宿餐饮业再次下跌。我市的住宿业始终偏淡,餐饮业始终偏旺,由于物价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工人工资不断提高,服务业招工越来越困难,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18.75点,同比下了18.80点,环比下降了18.75点。从构成指数看,本期的业务量、营业收入,同比和环比均大幅上升,但企业的货款拖欠加剧,盈利能力降低。影响指数变化主要是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三、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价上涨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压力。我市工业企业多是近农、涉农企业,这部分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特别是粮食、肉制品加工企业,缩小了企业盈利空间。油价上涨造成原材料上涨,而造成流动资金匮乏、融资困难,成品市场竞争激烈,工业生产成本景气指数仅为67.09点,处于不景气区间。
根据区委、区政府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我局安排两个工作小组深入到园区企业调查,区内园区企业用工与需求情况汇报如下:
二、区内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区全面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部署,以扬长避短、差异化发展为战略思路,以“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推进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进了一大批项目,新建企业相继落户并投产,提供了一些优质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型工人进厂务工,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用工需求的大扩张。
(二)工资水平偏低,企业缺乏用工吸引力。一是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现象比较普遍。出现招工难问题的企业多为建筑建材、针织服装、、餐饮、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根据我局近日派人深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环境差,但月薪大多在800元左右,与求职者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加重了企业用工紧缺现象,二是有法不依、制度欠缺问题比较突出,权益保障不到位。个别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重视,不同程度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不参加社会保险、,有的收取押金、扣压证件、拖欠工资等现象。三是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大部分企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适合员工文化娱乐、休闲放松的场所。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造成部分建筑建材、针织服装、餐饮、加工、涉农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突出。
(三)劳动力供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这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在性别、年龄、素质等方面的错位。部分企业在招工信息中,70%以上明确要求招用18-30岁的年轻员工,像针织、餐饮业、电子加工业等,都偏向招收年龄在18-30岁女性,还有一些企业在产业升级换代中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定招用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熟练工人。但目前,我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工人大多数是本区富余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更是缺乏专业技能,使得劳动者在求职时受到了诸多限制。据了解,在我区农村富余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是少部分;有初级以上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下岗失业人员中普工占了绝大部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加剧了用工短缺的供需矛盾。同时本地劳动力外流较多,许多求职者特别是年轻人求职的首选还是发达地区。
(四)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渠道不畅通。通过调查了解,部分企业在缺工时往往习惯在企业门口或人口集聚区张贴招工海报、发动企业内部职工招来工人等方法招工,或者到一些非法中介场所私雇乱招,招工渠道比较单一。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是企业招工难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部分企业因规模发展,招用工时没能通过正规的就业市场用工信息,难以取得劳动者信任感,加之供求信息传递手段落后,渠道不畅,“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较为突出。
(五)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农民务农收入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逐步到位,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行“两免”政策,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务农效益与打工收入差距缩少,不少农民认为在家也有钱赚,与外出打工的收入相比较基本接近,又能照顾到家庭,外出打工的意愿降低、人员减少。
三、为缓解区内企业招工难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区委、区政府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区人社部门组织了两个调研组,分赴县、县、县、县、县等用工量大的县市区进行调研,根据各地的经验,拟提出缓解我区企业招工难问题采的主要措施如下,供领导决策:
(一)组织领导,成立企业招工服务办。由区领导为小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招工办与区就业局合署办公),安排工作经费,并从人劳社保局、教育局、园区办各抽调2人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乡镇和有招工任务的区直单位必须成立招工领导小组,乡(镇)长、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招工第一责任人,同时,还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配务2-4名干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招工工作。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座谈会上反映的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放任自由发展
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了,您要打要骂都行”。家长缺乏责任心。
2、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占61.2%。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惩罚完了还说:“管你,是为了你好。”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重文化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有些家长的观念里,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习,考出好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家长不支持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开运动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组织慰问乡敬老院,有的家长也不让孩子去。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给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4、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家长中有所抬头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农村上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仅靠一点工资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困难。所以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收入较好的家长说:“我们现在农村不也生活得很好吗!”
5、溺爱娇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不少班级里独生子女占一半,一家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多。老师反映,条件好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溺爱孙辈,爸爸妈妈放弃管教,形成了孩子任性、懒惰、挑食、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一上学就向家长要钱买零食吃,家长“有求必应”。晓星小学六(2)学生曹某,父亲开私家车,家里经济条件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一不满足就不吃饭,甚至跑到楼顶上吓唬人。这个孩子,老师也不能讲,一讲他就到处跑。老师说:“小孩子太惯啦!”家长说“随他,跑不了。”老师也无可奈何。该校二(2)班有个学生,一直是家长喂着吃饭,上二年级了还不会用筷子,用勺子吃还撒一地。上述虽是个别的,但也反映家长不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对农村家庭教育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评选表彰好家长、好母亲、好媳妇、好孩子,争创文明户,树立新形象。
加强社会教育,以村或乡开设活动场所,添置设备;组织“五老”队伍,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积极举办家长学校,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为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在普及中求提高,在巩固中求发展,并将家庭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伴随孩子升级升学,与孩子同时毕业,经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要有保障。
3、关注打工族子女的教育问题
1、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会计核算不及时。收入开支长期不做帐,以收抵支,坐收坐支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一年只报一次帐,还有的几年前的费用开支现在来报账。(2)收支票据不规范。普遍存在白条入帐。(3)费用审批手续不规范。有审批人无经手人,有经手人无审批人,有的既没有经手人也没有审批人,时间、事由含糊不清,证明人情况不明,随意证明现象普遍。(4)现金制度形同虚设,部分村委会库存现金巨大。(5)少数村委重复设置会计、出纳岗位。实行村帐后,各行政村按规定只设置一报账员,但有的村自行建帐,单独运行,规避监督。
2、收支失衡,非生产性开支没有节制。(1)招待费用居高不下。(2)补贴、福利名目繁多,标准不一。电话补助、误工补助、交通补贴、摩托车汽油费补助、目标奖、防火补贴、干部补贴、招工奖、等十几项。(3)办公、报刊杂志、差旅费失控。
3、垫付资金过多,收款不及时,造成资金沉淀。为了完成任务和乡镇对村里的考核目标,村一级大量为村民垫付资金,包括农村合作医疗、水稻保险、社保个人部分、计划生育抚养费等,很多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垫付的资金很难收回来,集体利益受到损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的管理主体混淆不清,民主监督空洞乏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的所有者是全体村民,管好用好他们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职责。但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管理和使用的主体实际上是村支部。村民自治形同虚设,民主理财有名无实。大多数村的集体经济收支及债权债务村民根本不知情,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素质偏低,很多成员由村干部指任,没有经过民主选举,无法开展也根本没有开展内部财务监督。由于管理主体错位,村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得到保障,集体资产被少数人掌控,视为已有,挥霍、浪费无度,流失集体资产现象频发。
2、村级财务管理长期不重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一方面,乡镇工作繁重,干部普遍存在重完成任务、轻监督管理思想,放松了财务制度的执行,忽视了村级财务的管理,更有的人认为严格财务管理,捆住了干部的手脚,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不合理开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漫延。另一方面,实行“村账乡代管”的地方,由于规范了财务制度和报帐程序,资金使用相对复杂,村干部对“村帐乡代管”有抵触,不支持,把“村帐乡代管”当作是一种负担和障碍。农经站对报上来的支出只是记帐,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审核和监督,财务制度只是墙上的摆设。
3、会计队伍不稳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当前,农村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村级报帐员的工作琐碎,补助又低,年轻人不愿干,只有年纪大的人在撑着,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责任心也不强,更有的法制意识淡薄,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村干部用人唯亲现象普遍,财务人员多由村干部指定,因此,村委换届,村级报帐员也跟着换届,一些村干部为了开支顺手,使用近亲者,报帐员队伍非常不稳定。
4、乡镇对村级财务监督无力,资金使用放任自流。目前各地基本上是由乡镇农经站承担“村帐乡代管”工作,他们在为村级进行财务代管的同时,还承担了乡镇对村级财务的审核监督职能。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农经站只成为村里的记帐员和票据管理员,对大额资金使用没有跟踪管理。对资金帐外运行、坐收坐支现象不知情或放任自流。报帐审核时发现的问题不敢大胆指出,对违反村级财务管理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权,缺乏制约的办法。有的地方在实行“村帐乡代管”服务时还会按资金比例收取一定的代管费用,一定程度上使代管单位和村委会成为利益共同体,让农经站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教育。要提升村一级的认识,要通过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执行财务管理规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提升乡镇政府对村级财务管理的认识,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和高度上来认识,对村级财务管理既不要放任不管,也不要包办代替,指导、帮助村级做好财务管理。农经站要认真履行代管职责,严格按照村帐乡代管办法及村级财务管理的规定,认真审查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及时报帐做帐。
2、明晰产权,全面摸清集体经济组织家底。按照“全面覆盖,客观真实”的原则,以现有会计资料为基础,先帐内后帐外核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对帐外实物清查核实、补充登记,有帐无物的查明原因,按规定申报处理。要摸清债权债务,对相关经济合同、协议进行全面梳理,不规范的合同依法纠正,违反法律、严重损害集体利益的合同进行撤销变更。通过清产核资,对已明确的产权发放产权证书,产权有争议的,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进行界定,逐步推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把牛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常抓不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张基地规模,推行科学饲养,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牛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止2010年底,牛存栏总量达10.71万头,年出栏5.7万头,实现收入1.4亿元。止今年6月底,牛存栏总量达12.31万头,出栏商品肉牛3.45万头,冻配改良1.78万头,实现养牛收入9800万元。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34处,其中养牛小区29处,青贮窖26.2万立方米,玉米秸秆饲料加工点74处,为进一步提高全县牛产业发展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特点是: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了牛产业发展定位。县委、县政府立足我县悠久的养牛传统和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科学决策,牢固树立了“牛果产业富民”的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下发了《县牛产业发展规划》、《县“十二五”牛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把“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列为全县经济社会“三二一六”发展战略之中,县十四届十七次全委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对牛产业发展进行了部署安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牛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提升了牛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统一了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乡镇、有关部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紧密结合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促进牛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突出繁育基地扩张,强化了牛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把肉牛繁育基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加快建设集中优势产业带。按照不同区域饲养传统及基础条件,科学合理布局,在南部山区8乡镇利用天然草地优势,重点发展基础母牛,繁殖后备牛群,在什字塬区5乡镇发展规模化肉牛育肥,初步形成了“南繁北育”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加速肉牛繁育步伐。继续坚持走以千家万户繁育为主体、专业繁育大户为骨干的路子,落实了一系列基础母牛及犊牛保护措施,近两年投放能繁母牛保护资金150多万元。现有基础母牛存栏6.9万头,占牛存栏的64%。
3.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转变了牛产业发展方式。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科技研发、繁育育肥、饲料加工等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企业。二是加大小区建设力度。把标准化小区养牛作为发展现代牛产业的重要措施,坚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机制创新、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的原则和“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在注重场址选择、规划建设、科学饲养管理等工作的同时,探索出了两种养殖小区发展模式:一种是项目带动模式。依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暖棚牛舍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建好小区基础设施,引导农户入驻小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另一种是农户联建模式。由政府协调,动员养殖大户联合投资建设养殖小区,由入驻养殖户选出负责人负责小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养殖小区的建成,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开展规范化养殖的积极性。截止6月底,全县共建成养牛小区(场)29处,饲养肉牛4200多头,实现经济收入1100万元,入驻农户户均增加收入0.55万元。
4.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了牛产业发展进程。一是加强黄牛改良工作。坚持把黄牛冻配改良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采取多种形式每年开展两次黄改冻配技术员业务培训,累计培训黄改技术骨干780多人(次)。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乡村修建黄改冻配点38处,定期运送政府统一采购的液氮细管,督促指导各点开展黄改业务。持续落实黄改冻配“以奖代补”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黄改冻配工作,使肉牛良种率达到了78%,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提高秸秆利用。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狠抓了玉米秸秆加工转化利用工作。每年青贮时节县上统一采购,下发青贮包装袋、菌素和饲草料加工机械,协调组建服务队,采用“来料加工、回收兑换、上门服务、成品销售、引进开发”五种模式,积极推行养殖小区“联户青贮、分户使用”和村集体“统一青贮、分户使用”机制,派驻技术人员下乡入户指导,严把“青、碎、实、满、严”五关,确保了青贮质量。2010年全县玉米秸秆加工转化率达到73%,不仅保障了牛产业饲草供给,促进了肉牛养殖从粗放饲养向精细化养殖的转变,提升了养牛科技含量,而且加快了农作物秸杆利用步伐,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5.强化疫病防控,确保了牛产业安全生产。坚持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为重点,严格落实了动物防疫双轨承包责任制,牢牢抓住“免疫、检疫、监测”三个关键环节,按照“格式统一、一户一帐、一头(只)一号”的要求,狠抓了春、秋两季动物防疫集中免疫、经常性补针补免、防疫档案建立和免疫卡片、家畜耳标的佩戴等工作,做到了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标识率100%,保障了牛产业生产安全。
6.狠抓项目建设,增强了牛产业发展后劲。把项目建设作为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招商引资等渠道,先后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冷链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南德温肉牛冻配改良、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等一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预算100万元牛产业发展资金,用于黄牛改良、村级防疫员报酬等。特别是近三年连续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项目,总计投资15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99万元,为我县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良繁体系建设、玉米秸秆加工转化、基础母牛补贴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牛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创建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和牛产业富民增收的总体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思想认识不到位,抓落实不够有力。牛产业虽然在我县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将牛产业确定为农村支柱产业之首,但在抓宣传、强措施、促落实的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将牛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发展现代畜牧业认识不足,缺乏敢创敢试、大干快上的勇气和胆识,同时,受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力不足;肉牛繁养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养殖小区入驻户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制约,仍然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分户经营为主,规模养殖仅占全县总农户的10%,牛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2.产业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一是大部分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标准低、档次低、技术水平低,设施设备不完善、不配套,与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差距较大。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短、加工带动力弱,与基地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信息不灵,交易市场功能不足,收购、运销、加工等环节不畅,牛价基本掌握在牛贩子手里,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养殖户得利不大。四是畜产品市场波动周期加快,幅度加大,而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五是随着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小区的发展,畜禽粪便和污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养殖场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系列化服务滞后,科技养殖水平不高。一是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技术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二是畜牧科技示范推广普及面小,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落实还不到位,农民科技养牛意识不强,肉牛饲养管理水平和效益不高。
4.资金短缺,制约了牛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由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群众普遍自身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弱。养殖企业薄利经营,存在贷款难、融资难,影响扩展养殖规模。二是县财政每年列支的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牛产业需要。三是畜牧建设项目少,缺乏大项目带动,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成为牛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发展牛产业,创建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全面提升牛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推进全县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扭转阻碍牛产业发展的比较效益低等不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牛源不足、资金困难、综合养殖水平不高的局面,建议在今后的牛产业发展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对牛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从全国情况看,肉牛产业有萎缩的迹象,但肉牛市场需求有增大趋势,肉牛价格将逐步走高,大力发展牛产业前景乐观,加之我县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牛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为此,全县上下要坚持大力发展牛产业的信心不动摇,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牛产业发展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之以恒的把发展牛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以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为契机,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措施落实,优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牛产业发展氛围,做到牛果互抓,互促互支,全力推动牛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规模养殖,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养殖水平。要按照经营规模化,饲养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定位,坚持以提高养殖效益为中心,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努力向千家万户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养殖发展。同时要坚持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和规范养殖大户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大、中型繁育场、育肥场为骨干,以外销市场为导向,着力扶持培育“一户一棚一窖一池”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规模养牛重点村、重点社,继续扶持建办规模较大、标准高、管理科学、效益好的肉牛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大力推进基地规模的扩张,带动牛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一)就业专项资金指标科学性缺失。就业专项资金,是国家具有专门用途和特定指向的款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主要用途是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监督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编制就业专项资金指标计划,本应依据各省、市、县人口、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技能鉴定、小额担保、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补贴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其资金计划指标。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却没有按照这样的操作办法去做,致使专项就业资金在各地的分配相对不均。
(二)就业培训指标科学性缺失。国家下达指标后,省里又加指标,地、市、州、县也层层加码,而且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培训、就业指标任务,一些基层有关部门就采取编造培训班及参训人员而不领取培训补贴等方式完成任务。如,一些地方将企业、技工学校等培训人员纳入年度目标统计,只完成培训指标,不申报培训补贴。部分基层社区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将部分年龄偏大不需要就业的人员列入参培对象,只为填充培训指标任务完成,不考虑培训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三)相关制度和规定完善性方面的缺陷。现行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规定:“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费时,按每位符合免费服务条件的人员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划,不得重复申请。”由于没有限定每年同一人员、培训学校、培训专业、专业级次,以至出现了同一人员连续几年参加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级次培训和同一人员被连续几年介绍到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工作等问题,无形中造成了重复培训和重复介绍,出现了就业资金支出浪费。
(四)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培训、职介申领补贴形成监督盲点。目前,普遍存在政府就业管理部门直接从事或者利用其具备的资质、设备等条件与社会培训或中介机构甚至个人“联合”办学,形成了自己从事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自己监督自己的操作模式,而且政府就业管理部门参与其收入分配,造成职业介绍补贴向就业服务管理局所属的职介机构倾斜。
(五)网络建设滞后已成为管理机制的重大缺陷。根据一些国家在网络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一个重要环节是管理机制相对健全,实现了网络系统统一,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参加培训人员,以及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等情况。而我国现阶段,国内各级就业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均未实际网络系统统一并联网管理,以至就业监督机构和部门工作存在很大局限性,很难掌握和了解各地各培训机构培训了哪些人员、哪些专业,以及受训人员在何地实现了何种就业。
二、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盲点。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
我乡现已完成长防林程9万余亩,造林更新13.9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有林业用地面积23.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83%。全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乡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乡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乡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乡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乡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虽然我乡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乡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
随着全乡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乡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乡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乡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乡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乡0.64亩退耕还林面积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