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9: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软件测试年度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设计师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一、设计师工作职责:
完成日常任务安排,包括水杯图案设计、T恤衫图案设计、水晶照片设计、同学录设计、纪念册设计等工作。
努力达到符合平面设计师任职要求:
1.有独立完成整个设计的工作能力。
2.熟悉各类平面设计用软件,了解使用办公软件。
3.逻辑思维清晰,做事认真、细致,表达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
4.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有很强的上进心态,能承受工作带来的较大压力。
5.对色彩把握敏锐,具有把握不同风格页面的能力。
6.有良好的处事心态,对企业有一定的忠诚度。
二、设计师工作职责管理制度
1.设计师负责完成公司对外设计任务;
2.设计资料为公司商业秘密,未经允许,不得对外泄露;
3.设计师在工作期间不能利用工作的便利从事私人业务;
4.设计师在业余时间应注重自身业务的学习和提高;
5.设计师应在公司和客户要求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6.设计师负责任保管业客户技术资料;
7.设计师不得在工作期间利用公司电脑玩游戏,下载与公司业务无关的文件
三、设计师接待客户流程与话术表达指导:
1.说:您好,我是设计师刘展,很高兴为你服务,请坐吧
2.设计师拿出自己(或店里)的作品给客户看
3.索要客户照片材料,请求客户大体描述自己的设计本意
说:您能描述一下您的设计用途吗?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4.与客户谈设计方案
问:请问您比较喜欢那种风格的设计?这样我们好确定图案风格。
5.结束前,设计师索要一些客户资料记录(如姓名、职业、联系方式、兴趣爱好等)
四、设计工作流程
1.客户提供照片、图片等资料。
2.双方签订《设计合同书》,客户支付预付款
3.市场调研:
(1)安排具体负责人及工作小组;
(2)分配工作;
(3)市场调查;
(4)搜集设计资料。
4.总结分析市场调结果,分配设计人员,讨论设计方向。
以求为客户达到度身定做的效果。
5.与客户方达成合作协议,确定服务项目的相关费用,签定合同,设计工作开始。
6.根据前期与客户沟通的信息,分析得出设计稿的定位,五个工作日以内为客户提供3套方案供客户选择。
7.客户根据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以便设计稿更加适合公司。
8.在客户反馈的意见下再次修改,最终定稿。
9.输出菲林或者胶片,交给技术部印刷制作。
10.交稿,客户签字确认,合同完成。
设计师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一:做好对内对外的工作:
1、对内的工作情况。
根据项目的情况及要求,每月的月底统计当月的实际工程项目管理情况并及时圆满处理解决项目现场随时发生的问题。及时参加公司及公司项目进度相关分析会议,对项目部每月的现场管理情况作出分析报告,对于工程进展情况按每个楼层每个分项工程进行分析及管理,及时给出合理化建议,并记录全部的现场管理日志,及时将公司项目部及业主相关会议内容作到上传下达,指定到位。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调整,使该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化。为工程进展得以顺利的进行。在平时的工作中尤其是工程设计方面总是积极地配合相关项目经理进行相关工程管理。
根据公司的规定并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起草一些工程管理及工程设计方面的文章及稿件,对工程项目现场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管理。 每月初完成本项目部的上月的实际项目管理任务(包括业主方及项目设计用材的讲解、分析并及时向项目领导汇报)。
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定向管理和项目设计跟踪控制,为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到科学化、人性化的有利措施,同时为项目部及时提供一些经营资料和相关数据,及时做好项目的设计管理及现场协调工作。并及时参加项目的相关会议,按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值班等。
2、对外(对业主和监理及材料供应商等)的工作情况。
每月月底向业主提交下月的材料计划及项目设计工作安排,预计下月的施工管理及预测各项的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相关问题,尽量控制和保证下月工程顺利进行。
并及时与监理核对工程量,及时向业主进行工程签证,做好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工程设计方面的问题,及时的审核、确认材料供应商的深化加工图纸,并积极的配合业主做好相关工作,以便使材料供应商能及时加工生产,使得工程顺利施工。
总之,在工程项目设计管理上及时、准确、实事求是、把握住管理方向,对内对外相关管理工作资料齐全、用足政策、把握机会、随时处理好业主、监理与施工方的关系,随时遇到工作问题,及时与领导联系汇报,以便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润。
二、积极做好工程的设计管理工作。
做好了__大厦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汇报及送审工作。
三、服从公司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做好公司及项目部的工作。
本人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无怨无悔,以高度的责任心、荣誉感与高度的政治觉悟性,总是以公司利益为重,以公司大局为重,以公司荣誉为重。想为公司所想,做为公司所做。在工作中积极参加公司的相关工作会议;积极参加工程现场管理; 积极参加工程设计管理。无论自己在项目部的工作多忙,总是服从公司领导的各项工作安排,认真执行首长的命令;无论工程项目部的事情有多忙,本人总是投以无比的热情和专业知识,加班加点,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圆满完成了项目部的各项任务,同时又完成了公司安排的其他任务。
四、积极适应和遵守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改革,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
自从我加入公司以来,发现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在逐步改善和进一步的完善,本人在强列的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感召下,忘我而积极的适应这种情况,以公司各项现行的规章制度和精装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为准则,及时做好本人的各项工作,为企业做好本人力所能及的工作。
五、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
我在工作之余非常注意收集国内国际有关精装设计资料及相关文件,并努力学习和钻研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技巧等业务知识。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建筑英语方面知识等,以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设计师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时间飞逝,转眼间又是新的额一年。2021年,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而不会迷失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
无计划的工作很盲目
很多职场新人并不清楚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就像年终总结一样,工作计划是一种应付上级的东西,特别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实际意义。记得我刚到公司上班的时候也是这种想法,那时初入职场,每天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之后,就再没有别的事情可干,经常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而自己也有些苦恼不知道该干什么。在后来,在领导的帮助下,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通过这份计划,我不仅知道了日常工作的大方向,同时也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如何在工作中提高业务水平,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
通过这件事,一方面我明确了工作安排,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它可以明确你的前进方向。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方向搞错了,就算工作再努力,也是一种盲目的努力,所以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个人计划要与公司计划相适应
很多人抱怨计划赶不上变化,特别是觉得自己制定的计划根本没用处,因为日常工作还是得听领导吩咐,并因此怀疑工作计划的作用。其实,如果把个人计划和公司计划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每到年初,不论个人是否制定了工作目标,你所在的单位一定制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
我刚毕业时在一家公司从事软件测试的工作,当时我希望学习软件测试自动化领域新兴的一种语言,但是苦于每天忙碌的工作,分身乏术,没办法再另外抽时间学习。刚好公司准备在新一年里规范测试流程,化实现自动测试。于是我主动找到领导,希望能承担一部分这方面的工作,领导欣然同意。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发展计划与企业目标的契合。
通过执行效果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条件,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国外科技创新享受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国内的科技人员却面临科技基础条件落后的窘境:大型科研设施设备、仪器有些严重短缺,无法参与有关领域国际竞争,有些又重复购置,但利用率极其低下;科技文献不全,数据标准各异;科学数据得不到共享、数据垄断、信息失真等情况严重。因此,整合现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优化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现状
1.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简介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指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实验室、科技文献资料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就是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中指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2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九五”期间建立了部分重点领域科技数据与文献资料库;在7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使部分科学仪器使用率提高了40%;建立了一批种质资源、标本库;增加了许多科技仪器设备;为科技基础性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建立了专项资金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
2002年7月,科技部做出启动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大决定,并成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2003年6月,平台领导小组决定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十五”各科技计划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十一无”计划,并把平台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2003年12月,平台建设2003年项目经费到达建设主体单位,涉及16个部委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在整合前期工作基础上正式开始。2004年6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指导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5年7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明确提出要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6大基础平台,共涉及24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特别强调了科技基础条件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1.3 部分省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动向
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许多省市在推进资源共享、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北京科技条件信息服务平台(hffp:/省略)是由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发展而来。1997年5月由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科院和北京科委出资建立的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条件信息服务平台不仅为一些科学仪器设备品种不足的单位和部门拓宽了研发工作实验手段的选择范围,而且使仪器拥有单位的仪器使用率得到提高,促进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缓解了仪器严重不足与仪器闲置的矛盾。避免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2004年7月启动建设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省略),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到201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信息、环境等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研发设施完善、成果转化孵化便捷、创新创业环境适宜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提出加快建设“5大平台”:以建设“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为中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平台、智力平台、知识平台、中介平台、空间条件平台。
浙江启动两个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旨在全力推进产业发展。这两个平台是“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2006年4月3日,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等首批3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投入运行。
根据《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03-2005年实施方案》和《2004-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将建设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软件测试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测试中心、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并建设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信息服务与共享系统。
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提高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科技能力持续积累和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科技宏观管理的有效举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改善我国科技工作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科技基础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
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特别是管理体制和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缺乏顶层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发展缺乏顶层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实际情况往往是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造成新的力量分散。部门、系统、各级和各单位各自为主,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低水平重复。政府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形成的科技资源基本上成为部门、单位甚至少数课题组个人所有,不能为全社会共享,无法形成集成优势;存在近期、中期、远期重点支持对象、建设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2.2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配置不当
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投入上,一方面存在投入总量不足,另一方面重复立项、分散投资,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优势。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经费不足造成科研工作捉襟见肘。我国在科技资金投入上采取的是财政投一点,部门拿一点,单位筹一点的“抬轿子”办法,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科技资源的有效发挥。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建设,轻运行”、“重有形,轻无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运行费、维修费用不足,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故障率高,设备状态不好等问题。
2.3 人才结构失衡,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需要一支稳定、高水平、多岗位、多类型的专业人才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从事科技平台运转的养护和基础性工作,是科技平台有效运行的人力保障。如实验室的技师、操作师等人员都是一些复杂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者,其从事的是一种附属性工作。但现行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并不利于这部分人员,造成一些人员宁可做其他工作,不愿意做科研条件方面的辅工作。同时在培训和教育方面,对这部分人员的培养没有专门的学科,使从事于科技基础条件的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不高。
2.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社会环境不够好
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方而长期存在着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属单位或个人所有的问题,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连在一起;一些部门存在“贪大求全”、“自己有,便于工作”等“小农”意识。国家在制定鼓励科技基础条件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建设政策和法规方面滞后,没有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
2.5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特色不足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建设本地区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但在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和科技人才资源的特点,未能充分考虑服务于本区域科技创新的需要,呈现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趋同的现象,缺乏特色。
3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科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在学科、空间、时序上统筹规划,建立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体制,逐步形成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通过依托各类国家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实验平台和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国家研究实验基地,推动创新资源的聚集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封闭,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当前宜优先扶持两类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一是新兴学科相对薄弱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具备相当优势的科技条件平台再发展,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实现资源整合。
3.2 创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管理体制
新型管理体制要按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精神,努力打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彼此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规划与统筹,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涉及多种类型、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地区的资源和服务,需要建立相对独立、又具有权威的公共机构,对平台的运行和服务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科技资源的投入、汇交管理、共享服务和调整配置等制度;制定诸如数据采集保存、文献编辑、网络接口、各类自然科技资源的收藏、储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保障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奖优罚劣。
3.3 建立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组织协作机制和标准规范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设专门的协调小组,并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负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具体任务,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研究决定有关重大事项。总之,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会议与协商制度解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推行各类标准规范,统一、规范、协调平台建设工作,保证平台所建设的资源与服务的可广泛利用、可互操作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科技平台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3.4 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创新优势
各级政府要引导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条件整合,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研、教育与企业的科技条件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双边、多边科技条件使用的协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从整体上解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逐步形成按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配置科技资源的新型科技体制,使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条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创新优势。
3.5 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