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9: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教育

篇1

一个朋友的儿子上高二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上高二后,与同宿舍几名品行不好的学生交了朋友。半学期内,染上了逃课、喝酒、抽烟等陋习,最后通宵上网被学校留校查看,并且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全家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好几次,就是不管用(朋友的家庭比较民主,什么事都是各抒己见,没有有力的权威)。

开学前一天,我让他们一家到我家来,让我给侄子做做工作。上午来到后,我打开电脑让他玩,不管他。一家人一直等我教训,可我什么也没做,也不管。到了下午,侄儿出现了焦躁情绪,来挨训的,你老不训,他心理没底儿呀。来来回回地在屋里走动,边看我的表情。我只是看电视,跟家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就不提要说的事,这就是惩罚,当他知道有危险而不知何种危险何时发生,这是一种煎熬,像等待押赴刑场的囚犯,其实这种煎熬带来的是思考。

篇2

一、“心理教育”概念辨析

“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义。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在矫治和塑造。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构和人格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从时间上看,教育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3)人道主义教育;(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6)对大众的宣传。

我国学者陈家麟坚持活动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张继如则持系统论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促进其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张守臣认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有:(1)心理健康维护。(2)心理问题矫正。(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王福兰、张东红则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第一,开发心理潜能。第二,心理保健。第三,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其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条件。还有学者把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个字:适即适应,适应环境、生活、学习等;知即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即和谐,与社会、他人、环境、自我和谐相处。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应以教育发展为主,以辅导、咨询为辅展开;其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即是心理问题的矫治,心理保健次之,而开发心理潜能为最高。

三、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概括起来即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转贴于

最具经典性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定的:(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完整、和谐的人格;(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我国学者许又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有3个标准,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

综上,笔者以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某些共通性,如国内外学者都提到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强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性: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心理教育模式与途径

我国学者朱韶晖,马前锋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有:(1)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模式;(2)行为表现—认知取向—人格培养模式;(3)“预防—辅导”模式;(4)“一体两翼”模式——以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与个体心理障碍事后处理为“一体”,以多层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为“两翼”。(5)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6)多维立体模式;(7)“三级预防”模式。张东红归纳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中最常用的模式。学者徐晓芳、郭德华等提出五种模式:(1)教、学、研三结合模式;(2)心理训练模式;(3)心理干预模式;(4)自主教育模式;(5)全面预防模式。

时至今日,就笔者所了解,国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课程讲授。(2)活动拓展。(3)学科渗透。(4)心理门诊。(5)学生社团。(6)团体辅导。(7)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心理教育网络。(8)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9)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10)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1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约谈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五、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具体任务不同,基本内容不同,采用方法不同,运作机制不同。但二者亦有联系。从德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教育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使其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从心育的角度来看,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心理教育发展观与德育发展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两者的结合点是促进个体的道德健康、人格完善发展,这种共同的发展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基础。笔者以为尽管它们之间不仅有明显区别也有深刻联系,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代替。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相互借鉴,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我们应肯定对待两者的共通性,保留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在实际工作中要肯定分化,但不要绝对化;正视冲突,但不要扩大化;积极整合,但不能完全“合二为一”。

六、心理教育研究前瞻

在世纪之交樊富珉教授就曾撰文指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将有九大发展趋势。时至今日,一些趋势已变成现实,另外一些趋势我们还要拭目而待。

综观近十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1)建构主义视角。建构主义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2)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潜力与创造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3)本土化立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它们可能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文化的视角、文明的脉络出发研究心理教育可能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本土化不得不走的一条路。(4)系统化原则。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自我—他我、个体—群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教育—管理—服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5)警惕心理教育异化和泛化现象。王志超教授曾撰文大声疾呼:心理教育是一个虚假命题……实施心理教育的结果只能够增加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中就曾指出病态的人源自病态的社会。笔者以为王教授的疾呼更大意义在于唤醒大家要时刻警惕着,不要丢失心理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 2007,(9).

篇3

二、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的要求,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目标为:1、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3、能大胆地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自信心。4、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5、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6、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7、能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8、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协调合作、与人分享、有同情心、乐意关心他人。9、让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10、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有初步的责任感。11、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三、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奥秘是爱,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幼儿有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1、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2)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3)与家庭、社会合作,引导幼儿了解亲人以及自己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尊重。4)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适当向幼儿介绍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2、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幼儿体会成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应“爱园如家,爱生如子”,以点点滴滴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教师要实行“微笑服务”,要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教育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角的设立区角活动、角色游戏室、科学发现室等的设置,微型社会景观的引人,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在幼儿探索学习时,教师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幼儿交往与探索,为他们创设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新颖的、物质材料和环境。

(三)交往教育

交往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联系基础上,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师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2、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和亲子活动,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与异龄幼儿交往,幼儿与家长的交往。3、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关系延伸到社会,开展社区共建,家园共建、军园共建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园内大力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如:我们在大、中班两年时间内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服装店、宠物店、茶馆、小舞台等50多个主题,仅餐厅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火锅、串串香等5个节目,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七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平时生活管理中,通过每天幼儿擦桌椅、吃饭、管理自然角的种植、养植、穿衣、睡觉、叠被子等活动,和要求幼儿每天帮助教师和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帮助、鼓励幼儿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做到幼儿五“自由”(尊重幼儿选择主题、情节、玩具、角色的自由,尊重幼儿讲评自己的游戏的自由)。在集中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学会带着“爱心”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用肯定的语气、眼光、和神情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老师也应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六)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创造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采取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方式培养幼的创造能力。1、培养幼儿扩散思维能力,多向幼儿提扩散性的问题如“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谁能讲得和其他朋友不一样?”、“你们还什么好办法?”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2、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除具有创造性思维外,还应有制造新物品的技能,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让幼儿自己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学习独立使用工具、制作玩具、动手小实验。鼓励他们动脑筋,克服困难,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

四、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1、首先,幼儿园应制定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中教师的语言、体态、行为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使教师有章可循。要求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的、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2、通过不断的反复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应不断地提高,要求每个教师自愿地、努力地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注人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运用现代教育、幼儿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进行帮助、指导和服务。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A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幼儿园实际制订出“健康心理教育”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的层次目标,三个年龄段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安排,活动素材。B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篇4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二、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着;(2)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3)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4)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

一、游戏有利于调整幼儿的消极情感

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愉快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游戏是儿童表现自我情感的一种方法。弗洛伊德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幼儿的心里产生紧张或受到压抑,而游戏则是幼儿松弛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正如荷兰心理学家拜代克所说:游戏是带有情感的,能解决儿童心理矛盾的一种活动,儿童的冲动性在游戏中能得到解放。

二、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能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的快,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

篇5

二、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现代著名的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一位著名的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人,都喜欢别人表扬而不喜欢人批评。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学习成绩差,从初中时便较少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尤其是到了职中以后,更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因此一般都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就要多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正如周弘所说的:对孩子要多用“大拇指”,少用或慎用“小拇指”。多说“你真棒”“再讲一次,肯定会比刚才讲得好”等,及时发现,及时赏识,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以中肯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课堂上,学生发言必须举手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原因在于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实际教学生活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想发言的学生并不是都举手,而是等着教师的点名再回答问题,于是有的教师干脆就不提问,你听我讲成为一种病态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组织教学时明确规定,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无限制”,即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无限制地随时提出来,学生自己的观点可以无限制地发表出来,学生自己的即时情绪可以无限制地表达出来,使课堂成为一个“乱哄哄”的课堂。如在高二《经济与政治》第六章关于“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中“如何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我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人人上讲台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老师综合得出结论。通过大量的事实分析得出,消费既是个人的行为,家庭的行为,又是社会的行为,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四、运用幽默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奇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压抑的情绪,减轻焦虑。在枯燥的政治课教学中,我经常恰当地运用幽默、动作、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如在高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关于“人生理想”中,我提出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理想前途的理解,即“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种谐音曲解可使教学语言产生耐人寻味的幽默效应等等。又如在《哲学基础知识》第三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引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从诗中理解“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种诗歌引用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当然,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运用角色渗入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互换角色能够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反馈,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学生走向讲台,尝试教师的角色,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内在的能量将得以充分释放,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只有这时才能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和教育观念,充分展现其创新能力和平等观念。因此,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居于幕后,是师生角色互换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它不仅遵循了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角色渗入法教学可以将师生距离拉近,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哲学基础知识》第五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的内容:“拜金主义”“游戏人生”等,我就让学生上台发言,让他们来当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自己在读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篇6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那么,幼儿有哪些情感方面的需要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被人的需要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篇7

1、了解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日后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二、年度学校工作计划中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年度学校工作计划工作安排

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

实施方案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四、年度学校工作计划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的实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

这项教育工作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课程辅导形式。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

2、专题讲座形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主要方式:

1、个别咨询。它着眼于少数问题学生、侧重运用行为矫治和心理治疗方法达到辅导疏通心结的作用。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学生自诉、诊断分析、调适矫治和效果反馈四个环节。方式有面谈、电话、通信等途径进行。在我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2、电话咨询。是指利用通话方式给予学生忠告,劝慰和指导。由于通话具有隐秘性,咨询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篇8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大大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其他疾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的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篇9

2.重视静态联系而忽视动态的交流。

3.重视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却很少建构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

以上几点也充分体现很多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长还是没有适当的平台进行家园互动、家长之间的互动,而这些家庭恰恰是迫切需要教育帮助的群体。正因如此,我尝试采用家园共育有效新模式——家长沙龙,是能有效补充上述不足的一种策略,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能成为家园共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沙龙的模式

家长沙龙活动是家园共育的一种活动形式,以主题问题进行争论与交流、比较和衡量、选择与实践为内容,家长、专家畅所欲言达到某种共识、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先成立家长沙龙,来促进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最终达到共育幼儿。

1.能根据家长所需,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以往的家长会,我都会有设置一个专题讨论环节,而设置这个专题我是没有根据家长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制定,所以当我抛出某个问题时,家长是不太感兴趣的,很拘谨,很被动。但由于我邀请了本班心理咨询师周晓青家长为本次活动主持人开展第一次家长沙龙会,这位专家家长马上根据家长的需要,设计家长调查问卷,还设置了意见环节,让家长畅所欲言,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开展家长沙龙会之前的前期工作明显有了很大的收效,不但让老师从问卷中了解了很多,同时能针对家长的兴趣点和需要设定家长沙龙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成功的家园活动建立了最初的平台。

2.能及时回应家长育儿困惑,提高实效性。目前幼教行业我们在家园共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通常都会普遍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往往做到了开头,却没有做到坚持性和固定性,自然家园共育就没有起到有效性与实效性。而近年我们开展了家长沙龙活动至今已坚持二年了,并受到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肯定,其中最受家长认可的是家长们很踊跃反映他们的育儿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心理咨询师周晓青专家主持人及时做出回应,并将整个活动信息内容以及文字进行整理,发送到幼儿园的社会网站上与大家共享,让没能抽空出席的家长也能从网站上了解,学习;参加的家长也将自己的感受、收获写出来与家长们共享,真正体现家长沙龙会的实效性与意义。

3.家长沙龙会让家长真正参与进来,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时,我们都对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深有体会,通常我们教师为主导,家长很被动,其实想深一层,原因就是整个活动没有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其中,没有让家长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要让家长有自主的意识,让家长们充分了解到自身在家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自己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让家长身临其境,参与到其中的组织和策划中。如组织本次的家长沙龙中,从组织、策划、实施和最后的总结收获环节都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到其中,成为主导。家长们讨论,集思广益,并且进行发言。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在交流反馈时,我们也是将主持棒交到了家长手中,由有教育经验的家长,是专家的家长,从自己的教育角度与其他家长交流,互相交流,互补所长。

4.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家长更乐于参加。在一次与家长聊天中,获知家长有这样的抱怨:我们家长很忙,难得抽时间接小孩,顺便想问问班主任,关于我孩子在园的情况,但总是见老师太忙了,也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我们作为家长通常只能在家园通知栏、飞信、校园网上获知,所以对班上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不太清楚,对孩子在园的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对于家长这样的抱怨,当时给我第一个反应是:难怪我们每一次布置的亲子作业,都会让家长产生完成“任务”的心理,这不利于家园共育的开展。针对以上家长抱怨,于是我们将每一次的家长沙龙会主题和计划都会张贴出去,让家长进行了解,同时按照计划一步步实行,真正落实到位。并且在征求家长意见后,采取了资料的收集、家长教育经验的共享、小组讨论、记录分享、互相陈述观点、家长发言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围绕我们的主题开展,让家长看到了一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

5.家园共育,让家长真正有所收获。如果家园共育的活动,对家长没有触动,对幼儿的教育没有引起反思和改进,那我们的家园共育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最终的宗旨。如何让家长在家园共育中有所收获,如何让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达成一致,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家长沙龙中,由专家家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在活动的总结部分可分为家长发言和专家发言的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家长们都表示有所收获,并且将这些经验和收获记录下来,展示在校园网站上。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向家长发放了意见表、反馈表,家长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家长沙龙”真的让他们有所收获。

6.家园共育能适时适当地开展。家长们有十分繁忙的工作,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如果家园共育过多,家长们会产生倦怠,这也大大打击了家长们进行家园共育的兴趣。教师最好对于家园共育的工作有个整体的规划和计划,这样会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我们开展的家长沙龙活动集中是一个月开展一次,并且严格控制活动的时间,把握好活动的度。

二、以我班展开的家长沙龙活动为例:

【开展家长沙龙会方案】

邀请心理咨询师:周晓青

设计2010年学期学年度家长调查问卷

《“家长养育问题的调查问卷”回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展之前,为了能更全面、深入的对本班家长的需求有所了解,特设此调查表,希望能借此有个客观的反馈,更好的指导本班开展相关的心理沙龙活动。

调查问卷发放时间:2011年3月14日

调查问卷回收时间:2011年3月15日、16日

中一班共有学生39人,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0份,其中男生15份,女生15份。本次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如下:

第2题,关于孩子主要的抚养人:

第3题,亲子关系:

第4题,养育问题矛盾集中的地方:

第5题,家长最关心的养育问题:

注:情绪管理是大家普遍最关注的话题,其次是行为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6题,从沙龙活动中收获:

此外,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多为报刊、网络和朋友,其次是书籍和电视。沙龙活动的开展时间则希望两周一次和每月一次的家长,几乎各占一半。对于活动的形式则各有所好。

建议:

1.本学期的沙龙活动对象,依旧针对本班学生的父母开展。

2.活动主题: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做个守时的宝宝——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交朋友——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主题的开展,将注重把理论知识、个案分析和操作方法有机的结合,不仅带给大家启发性的思考,同时给予实践性的建议,让家长们获取阶梯型的帮助。

3.活动时间:每月一次。

4.活动形式:以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为主。

5.沙龙会进行的方式:主持人昕一妈妈开始主题——提出案例——家长提出问题或说感受——以咨询师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咨询——孩子与家长的对话——总结。

【家长论坛】

《眼泪也需要释放!——感动于“揭开孩子情绪的神秘面纱”》

在解读孩子情绪的背后,妈妈解读自已了吗?进行疏导的时侯,妈妈负面性质的东西抛离了吗?面对孩子,妈妈你的表达、你的表情准备好了吗?是的,眼泪有时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当你无助时、当你压抑时,为什么不让自已这一刻也是个小小孩,找一个自我觉得安全的肩膀或地方,痛痛快快的把那埋藏着多少忧虑、紧张、委屈的眼泪挥洒出来,或许这就是最直接最容易的自我释放!

“你现在什么感觉?”“说不上来,很无措”。

“妈妈,我害怕,该怎么办?”“没关系的,妈妈不会批评你。”“但是我还是怕。”“妈妈现在也找不到方法,我们慢慢用时间来解决”“那要到什么时侯呢?”妈妈的手指在不安地转着,低着头,“该怎么办,该如何是好?”。就是这一瞬间,这一画面,仿佛看到了小孩的疑问得不到答案而无助,那份惊恐,多想让你依靠,那行眼泪多想为你擦拭,多想拥抱着你说:“孩子,没关系的,我们可以一起去面对它,虽然妈妈也会有不懂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尝试去找方法解决它,别怕。”不觉间,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在为着孩子而流泪,一个小小的身体,所产生的紧张、焦虑,要如何去承受?在为大人而流泪,所产生的愧疚、彷徨,我为之焦急,多想这一刻你抬起头挺起胸,不为什么,就为了第一个成为孩子信心的支柱!

妈妈,孩子坚强的后盾,当你焦虑的时侯,我给你安抚;当你无措的时侯,我会尝试和你一起寻求一个解决的方法共同进退;当你彷徨的时侯,我愿做一个倾听者给你鼓励。在你心中早已建立起来的安全避风港显得是那么的可靠、温暖。给一个拥抱,“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就算再大的困难,在你心里或许都可以不是大问题,因为有着妈妈的支持和信心。

《努力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

有幸获选参加中一班的“家长心理沙龙”,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首先,大家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矛盾,主要是夫妻之间以及两辈之间在育儿理念、方法上的不同导致的矛盾。自由发言结束后,昕一妈妈采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矛盾的根源: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大人们都希望自己在育儿方面拥有话语权,并希望看到控制权产生的结果——孩子亲近我、听从我。但是,大人之间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统一,以及对控制权的争夺,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孩子要么无所适从,不知谁对谁错,不知道听谁的才好;要么左右逢迎,区别对待,钻大人的空子,牵着大人的鼻子走。

昕一妈妈以自己的职业敏锐,触及了一个普通人不太注意的领域——潜意识,仿佛用柳叶刀突然划开人的痛处,让人亲眼目睹疼痛的根源,从而产生疗救的决心,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我相信有些家庭在养育中的重重矛盾,的确是源自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仍有另一面不容忽视:假如这些矛盾并非出自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呢?

其实,即使因养育孩子而产生矛盾,我们仍要看到矛盾背后的共性:我们都很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好。出于这一点,我们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育儿理念能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贯彻,特别担心亲人的错误育儿理念和方法教坏了孩子。因此,日常生活中其它的矛盾,我们都能忍受,都愿意作出让步,但在育儿方面,却可能会半步都不肯让,这也许无关控制权的问题(因为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会忍让),而真的是切实担心孩子的未来。

因性格气质、生活阅历、文化教育、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几乎没有哪两个人在育儿理念和方法上会完全达成一致,夫妻之间尚且不同,两辈人之间就差别更大。即使我们约定在孩子面前不要因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同而冲突,但在实际做法上的差别,已经足以让孩子迷惑。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弥合这些差别,争取采取一致的口径和行动。即使不能在多数细节上达成一致,也要首先在大的方向上达成一致。

在这方面,我非常感谢我太太作出的努力。我妈妈在育儿方面比较传统而严格,而我太太和我则比较现代而自由。为了弥合这些差别,太太主要有这么两招:

首先,在其它方面争取我妈妈的好感,把自己当成是家婆的亲生女儿,工作再累也要帮着做家务,平时有事无事都跟我妈妈拉家常聊天,天南海北地说各种奇闻趣事,我妈妈生病时更是尽心尽力,因此,婆媳关系还是挺不错的,这就为在育儿方面争取老人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愉快聊天、心情舒畅时,拿一些育儿方面的案例来讨论,包括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养育方面的感受、她哥哥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冲突、亲戚朋友养儿育女的成败得失、书上网上看到的一些典型案例等,在讨论这些案例时,伺机灌输一些现代的育儿理念,解答老人的一些困惑。某个案例一时没有一致看法并不要紧,以后另找其它案例来谈。

我太太这样坚持做了好几年,成效还是不错的,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婆媳间仍会有差别,但在育儿理念的大方向上,我们全家是比较一致的。我也看出我妈妈帮我哥哥带小孩与帮我带骏骏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打电话回老家时偶尔还劝我哥采用我们现在的方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愿意在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上作出努力,相信会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爱、释放、互助、理解——沙龙会有感》

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没有束缚、没有芥蒂,见面的一句“你好!”中一班今年的第一次家长沙龙会在充满温馨的电脑课室拉开了序幕。和以往有所不同,主持人昕一妈妈采用了“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的论坛方式,与会的每一个家长都参与了进来。每一位爱心满满的爸爸或妈妈都围绕着“家庭不同成员之间育儿矛盾”的话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是自己的爱人一方面是养育自己的长辈,在面对相同的一个孩子时却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但有时又是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这样一个像精灵一样的产物,我们所有的人想去爱,去保护。可是谁的方法是对的,又该怎样去面对问题。每一个家长都在释放着矛盾和无奈的情结。昕一妈妈用心理学的专业眼光解读了不同角色面对孩子时的不同心理诉求。其实,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我们都没有找到一扇可以兼顾所有的大门,我们的内心有防备,有不解,有怨言,更有委屈。面对家人的种种,也让自己不再那么累,我们要学会放松。因为不管怎样没有一个人会希望我们的孩子受伤害,而孩子针对不同人的不同表现也并不是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只是一种面对情境时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不能强加给孩子善恶美丑,但我们完全可以引导或是一起探讨,这样的结果对孩子是终身的而不是暂时的。因为引导和探讨的过程,孩子的意念变为了主动,他们能更深刻的理解问题找到答案,也因此他们会牢牢记住,会试着去分析问题。

在家长的心里,孩子是无助的。而在家长沙龙会上,我却感到家长的无助。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其实在老人的眼里又何尝不是孩子?所以我们不是“胜斗士”。我们也需要用孩子单纯的世界解救自己,用互助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成长。理解万岁!

再次感谢中一班的沈老师、陶老师、邹阿姨给孩子创造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感谢热心的昕一妈妈带来的精彩心理探寻沙龙会。感谢紫娟妈妈为沙龙会带来的美食,感谢每一位家长真诚的分享,谢谢这一切爱的传递!谢谢女儿,因为你我可以成为最幸福的妈妈!

大班级家长沙龙活动问卷调查反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大一班壮昕一妈妈进行了一次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根据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来确定本学期的沙龙主题及主要内容。下面是昕一妈妈对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进行全面分析,情况如下:

2011年上学期学年度大级家长调查问卷

广州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各位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伴随着孩子升入大班,家长也将面临一些新的养育及阶段性问题。为了本学期的“家长心理沙龙”活动能够带给各位更切合实际的帮助与支持,我们特设计此调查表。恳请您能认真阅读,并协助完成下列相关问题,谢谢!

1.孩子的年龄___,性别是:A.男B.女

2.孩子是否独生子女:A.是B.不是

3.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 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4.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I.其他

5.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F.其他

6.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D.其他

7.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F.其他

8.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可多选):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9.请简要评述一下您的孩子:

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我们将妥善保管好相关资料!谢谢!

一、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大一班共40份,男生19份,女生21份;大二班共33份,其中男生9份,女生24份。

二、问卷分析:

1.第3题和第8题为多选题。【根据每个选项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呈现家长集中关心的话题。】

第3题: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F、C;大二班关注话题:B、C、F。

第8题: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大二班关注话题:B。

2.第4、5、6、7题为排序题。【根据每道题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下表仅列出了最重要的前2项。】

第4题: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 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

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

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结果显示:第4题:学习方面大一班最关注A、C;大二班最关注A、E。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大一班最关注:A、B、C;大二班最关注:A、E。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B;大二班最关注:C、A。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E;大二班最关注:C、A。

结果分析:两个班的家长最集中关注点非常一致,即:学习方面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自我管理能力A:做事主动,不拖拉;情绪自控能力C:有挫折承受力;社会交往能力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第二关注的重点则不太一样。

三、本学期的主题家长沙龙会计划如下:

1.时间安排:每月一次,一学期共4次。

2.沙龙主讲:大一班家长壮昕一妈妈(周晓青)、原广东中大职业培训学院心理咨询项目主任、广东中大管理咨询学院特聘心理讲师、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特殊教育部特聘心理咨询师、广州臻和心理教育咨询机构创办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3.主题安排:①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②自我打造绅士和淑女——孩子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③小猫钓鱼(心理版)——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④和卵子的悄悄话——孩子性教育的启蒙。

【家长论坛】

《害怕挫折的孩子》

还记得《狮子王》里的辛巴吗?那个被爸爸高高举起,宣称“你就是森林之王”的小狮子。爸爸极大的满足辛巴正常的自恋,使得它内心充满了自尊和自信。但是,现实而残酷的动物世界,在它目睹并经历了弱肉强食之后,才终于得以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森林之王。我们往往会抱怨:“现在的独生子女,真的是缺乏挫折锻炼,一点儿事都经历不起,将来可怎么办呀?”殊不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随着自身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希望能证明自己“的确了不起”;一方面又因生理的不成熟而被阻碍着,现实中充满了挫败感。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增加他们的挫折教育,而是通过和孩子玩耍或竞技,教会他们学会根据实际调整目标,使得目标既能够满足孩子的好胜心,又不至于太容易达到。从而减轻孩子在挫折中产生的自卑感,真正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

《宝宝不听话》

从宝宝开始第一次说“不”,到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我想说:“恭喜你,你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得到发展。”一个能说“不”的孩子,表明他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在用一个否定的方式尝试着证明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独立的个体理应有独特的思考,“不听话”那就请先问声:“为什么呢?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个人认为,鼓励孩子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相比于培养一个只会服从,屈从权威的孩子而言,其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为什么孩子不爱叫人》

一、对方不是孩子喜欢的对象;二、孩子当时正被负性情绪所包围,无法再顾及其他;三、此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难以体会对方的感受,反倒更关注自我的内心体验;四、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难道不管吗?非也。孩子不叫,爸爸妈妈主动叫。教育的力量重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嘛。

《面对不回应父母的孩子》

假设呼唤孩子十声,对方也毫不理会,父母被激起的绝对是一种被漠视的愤怒感!声调的提升却无法换来孩子的回应。抱歉——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走过去,握住他的手臂,让四目对视,一字一句地告诉他:“亲爱的,我现在有话对你说,请听好了……听清楚了吗?请复述一遍。”让孩子在投入的玩耍中转移注意力,有效的方法便是强行插入,阻断原本的行为。时刻注意调频,步调一致才拥有了沟通的前提。

【家长的疑惑】

晓文妈妈的疑惑:一下午接小朋友放学,走到转弯处,听见一小学生男孩和妈妈的对话,男孩:妈妈,我要买玩具。妈妈:为什么?男孩:不是说我表现乖就可以买玩具的吗?妈妈有点严厉的语气接着说:为什么乖就得买玩具呢?那岂不是天天都得买?然后男孩渴望的眼神露出了无奈和不开心。或许在我们很多的家庭教育中,可能会用物质的奖与惩去处理这个表现的好与不好。甚至到了小学中学,大人也许会说:如果你考了100分,我就买什么给你,我就带你去哪儿玩等。有时姐弟也会问:如果我们做得好,会有什么奖励呢?做妈的会反问:你觉得需要什么奖励呢?为什么要奖励?他们或许会回答:因为我做得很棒吖。“哦,是哟,这次是表现得有进步,但我觉得不一定要奖励的吧?”“现在要买东西奖励的话妈妈可能会没那么多的钱哦”“那等妈妈你赚了钱之后就奖励我们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按照小朋友后来的表达有时会是一个玩具、一个零食)好不好?”“好吧”。孩子的这个要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换成一个小惊喜又或许是我压根就不答应有奖励的承诺。这样适合吗?如果说小孩表现好了就给奖励,这会只是迎合家长的要求而做吗?那会是表面的一种乖现象吗?我们工作的时侯,如果上司说:你完成了这个任务,公司将会给你一个奖励,这个奖励或许是升职、或许是加薪、又或许是分红,那作为员工可能会拼命地去完成。当然这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竞争所需的局面,但在小孩的教育当中,奖励教育是一定要的还是偶尔要的?满足孩子?鼓励孩子?还是其他?

【专家的解答】

壮昕一妈妈的解答:关于你谈及的话题,我个人有几点想法,想与你一同探讨。首先,从孩子的角度而言,为什么那个男生会提出“妈妈,我要买玩具”这个要求呢?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行为的形成势必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或许父母在过往的教育中就曾这样暗示或直接许诺过孩子。“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如果你乖乖睡午觉”……当家长希望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能被实现的时候,往往采取的做法是简单而直接的——满足(或剥夺)孩子的兴趣或需求。所以,以上所有的要求势必都将带着一个预设的结果: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妈妈就带(或不带)你去吃麦当劳;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你晚上就可以(或不可以)看动画片;如果你乖乖睡午觉,爸爸就给你买(或不买)个玩具。

孩子正是在这种方式下寻求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当物质的回馈成为评价孩子自身价值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在孩子形成自我价值、自我认可的过程中,家长做的回应是否恰当呢?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评价标准呢?

其次,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正是成人不经意的总是采用这种行为奖惩的方法,渐渐的引导,并强化了孩子形成这一思维定势,即“表现好就该有奖励”。孩子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的要求,反过来却令家长感到“意外”。“这孩子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斤斤计较的?不能再这样纵容孩子了”……家长习惯将这些行为上升为道德问题,而不愿再去探究其形成的背景与原因。我们不愿承认这是自己无意识教育的失误,而本能的将责任归咎于孩子对物质的贪婪和过分要求。

篇10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