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服装检验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服装检验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服装检验报告

篇1

检验报告一般应包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常见问题

由于纺织品、服装产品种类繁多、检测项目众多、分析方法复杂等因素,导致纺织品、服装检验报告出现差错的概率较大,常见的问题有:

一是基本信息不全。检验报告中的基本信息应包括:样品名称、规格型号、商标名称、质量等级、生产批号、生产单位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样品数量、样品状态、检验日期、检验类别等信息。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至少应包括这些基本信息,它是所检产品的身份特征,缺少任何一项都将给所检产品的认定带来争议,从而影响报告的法律效力。但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常出现漏填、错填等现象。如:“样品名称”必须是明确而具体的实物名称,但在检验报告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服装面料一块”等含混不清的表述;有的产品有质量等级的要求,但在检验报告中却未翔实地体现;有的将生产单位“××市××服装厂”写为“××××服装厂”,虽只漏掉了“市”,但显得很不严谨。诸如此类看似很小的问题,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检验报告的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是“检验依据”不符合要求。服装的检验依据一般是指产品标准和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有时也包括规范性文件。目前,我国标准共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由于服装种类繁多,从而导致了涉及到服装的标准数以千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产品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还要熟悉标准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服装检验报告中检验依据存在问题的占了较大的比重。具体分析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同一检验结果采用检验依据不同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纤维成分含量,标称:70羊毛/30腈纶精梳毛针织绒线,采用强制标准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作检验判定依据和采用产品标准FZ/T 71001―2003《精梳毛针织绒线》作检验判定依据的情况差异如表2。

②部分检验项目(如:羊绒衫起毛起球)在所引用的检验依据中不作要求。这主要是由于有些老的产品标准中未引而检验报告中仅将产品标准作为检验依据,且未将检验项目所涉及的标准均作为检验依据所致。

③数据单位和技术要求等项目填写上存在缺陷。数据单位一定要与检验标准的要求相一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作为计量单位。技术要求是判定所检项目是否合格的唯一依据,“技术要求”一项的填写至关重要。如不及时掌握更新信息将有可能导致错判。

④“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上存在问题。“检验结果”是检验报告中比较重要的一栏,“检验结果”中数据有效位数常与标准要求不一致,一些检验报告中存在不按照检验方法要求修约及随意修约的现象。由此,将会导致一些临界值结果上的错判,影响检验报告的质量。此外,如果检验结果小于方法的检出限,检测结果中应标明“小于检出限”而不应标示具体的检测数据;如若标示为“未检出”,则应在“备注”栏内标示该方法的检出限。

三是“检验结论”填写不规范。检验结论并不是简单地在报告上标注“合格”或“不合格”,而应将检验依据也纳入检验结论中。应具体说明产品是符合哪些标准要求而被判定为合格,或者产品是因哪些检验项目不符合何种标准而被判定为不合格。服装检验报告中一般将实物质量和产品标签分开判定后,再进行综合判定。实物质量的判定一般按检验依据上的技术要求进行,但在标签检验和判定上常存在不妥之处。服装标签内容除应标注品名、面料纤维成分、执行标准、洗涤说明、厂名厂址等基本信息外,一些特殊产品还有一些特别要求。总之,服装标签应符合所有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而不能仅以个别标准作为检验和判定的依据。

几点建议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制度上规范。出具一份高质量的纺织品、服装检验报告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制度为基础。 针对检验报告所制定的制度,应涉及从抽样到报告出具整个过程,包括抽样、运输、贮存、检测、原始记录、出具报告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应根据不同样品所需要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细节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检测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最终确保检验报告的质量。

篇2

大家好!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今天我竞聘的职位是武装部副部长兼保卫处副处长。希望通过这次竞聘,历练自己的胆量、展现自己的志向,力争为我校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叫##,今年###岁,本科学历,###年进入##高校,先后从事###、###和###工作,20__#年至今在学生部工作,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将管理与服务学生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引导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拥护,也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积极肯定,200#被评为##先进分子。

进入#3学校以来,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戍守本职,以无限热情开启工作,身后留下的是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丰富的工作经验。过去的工作中也囊括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今后我将继续孜孜以求,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应聘武装部副部长兼保卫处副处长职位,我充满信心。主要有以下优势:

1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和服务学生与学校的热情。

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组织纪律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事无巨细,处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我以极大热情戍守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我时常与学生沟通,以耐心、恒心和热心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积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为了管理好学生,我通过组织学生看视频片子、警示性题材光盘等,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指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时时注意人身安全;为了贯彻好学校各项政策,我经常紧盯学生,无论是风雪交加的夜晚,还是瓢泼大雨的白天,我都要深入学生宿舍,督促学生及时休息;为了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不管是正在家里吃饭,还是在陪伴病人医院,我都要赶到现场,排解纠纷,为学生营造和谐团结的氛围。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使我具备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也更加热爱学生。

2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

常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天天与学生打交道,使我能够很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价值追求,能够掌握大学生群体的优点和缺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管理、教育与引导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认为管理学生,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疏导,重视激励引导,重视服务学生,重视谢姐,从小事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用一颗真心换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践行人本管理的理念。学生是高校武装部与保卫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国防教育、安全保卫主要是针对学生,我想,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有助于在信岗位顺利开展工作。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篇3

一、本次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大连在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及产业拉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新领军城市。

但我们需要承认的现实是,尽管大连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发展一开始就重视人才培养,但现在看来,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预计。目前,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此背景下,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单纯依靠外部人才供给的增加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显然是存在较高风险的,也是十分被动的选择。因此,一手抓外部人才引进、一手抓内部人才培养是应对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格局的明智之选。

培训作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吸引、保留与激励员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员工内部培训方面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及其实施效果,并深入剖析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利于寻求更佳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添薪助燃。

二、本次调研的方案设计

1.调研方法及样本选择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查阅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全面、系统地探析当前大连IT企业培训现状。

(1)问卷调查。我们自行设计了针对IT企业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从业人员所接受的培训频度、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效果和从业人员对培训现状的看法及其对未来的期望。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74份,回收率为95.67%。为兼顾不同企业性质、公司规模、职位层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与性别特征的人员对企业培训的看法与期望,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并收集了相应的被调查者信息,以利于分层次统计分析。

(2)实地访谈。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笔者还对大连部分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培训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被访谈对象共10位,其中5位系世界500强在连投资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5位系内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实地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即以标准化的访谈提纲为基准,针对特质性问题进行深入访谈。

(3)文献查阅。文献查阅是贯穿整个调研过程的重要研究方法,笔者查阅了大量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企业培训现状的调查报告、面向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针对企业培训的建议等研究文献。特别是针对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检索,对国内外相关企业培训方面的有益探索进行了提炼。

2.局限性

由于时间仓促,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在设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例如:调查内容还有待于完善、调查样本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等。此外,被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或接受访谈时可能出现主观、随意等情况,因此有些结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调研结果分析与说明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过程的首要环节,它要回答为什么进行培训以及培训什么的问题。本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获得。

(1)培训需求的产生原因。在被访谈对象中,由于人员变化或工作变化而产生培训需求的企业占比30%;由组织的经营策略、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变化而驱动的企业培训活动占比10%;由员工个人的需求而推导出的企业培训计划占比40%,由绩效改进计划而诱发的培训需求占比10%,由上述因素组合驱动的培训需求占比10%。

从接受访谈的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员工的培训愿望及人员异动对培训的影响,即培训计划主要围绕员工个人的培训意愿及新员工的常规性培训而展开;但容易忽略培训活动与组织战略目标及工作要求的匹配度,因而,许多企业虽培训投入不少、但组织整体目标却仍然难以实现。

(2)培训需求的分析方法。本次调研发现:大多数被调查企业仍然钟爱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与经验预计法是被调查企业最常使用的培训方法;而被调查企业对新兴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还用之甚少。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是通过寻找员工实际胜任力水平和理想胜任力的的差距,从而对症下药,使企业的培训与开发能够更具针对性。而缺口分析方法是希望通过培训填补现有的技能(或能力)和希望达到的技能(或能力)之间的缺口。这两种新兴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那些可以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上,并能够更好地契合组织的需要,同时也将促进员工的绩效提升,是一种组织与员工共赢的模式,值得企业广泛借鉴与使用。

2.培训过程的实施

(1)培训对象与培训频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被调查企业均对新员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训时间通常为15天~30天,其中面向开发人员的培训时间略长,通常为30天~60天,而面向管理人员及其他支持职能类员工的培训时间通常较短,以5天~7天居多。在入职两年以上的被调查者中,约有5%在最近两年内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54%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1次培训,近3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2~3次培训;另有11%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5次以上的培训。

与被调查者的期望相对比,被调查企业目前所提供的培训频度低于员工的预期,累计有88%的被调查者期望每年至少得到五次培训机会,同时,近80%的员工期望每次培训的时间控制在半天以内。这说明,员工期望培训能够以高频度、小强度、持续性的常态活动形式存在。这与目前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集中式、高强度、间断式的培训策略有所不同,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关注。

(2)培训内容。从被调查企业目前所提供的培训内容来看,外语类培训是培训时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培训内容,开发技术与管理类课程分列第二、三位,这与员工的期望基本吻合。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全球化的热潮中,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国际合作日渐频密,企业对全球化人才的需求也更显迫切,技术过硬、外语较好、管理能力突出的国际化菁英正成为软件服务与外包行业中炙手可热的人才,许多业内知名外企更把吸引、保留、激励他们作为在连实施人才本地化的关键举措之一。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从业者现有的能力素质较之岗位的胜任力要求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大多数被调查企业能够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抓住员工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谓对症下药。但值得推敲的是:到底哪些员工应该接受哪些培训,针对每类员工的课程结构应该如何设计。如果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与岗位的胜任力要求相匹配,则将事倍功半。

(3)培训方式与方法。企业培训员工常用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在职培训(on-the-job training)是指为了使员工具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培训。而脱产培训则指受训员工需要离开工作或工作现场来接受培训。

本次调查表明:受行业特性影响,以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多媒体等为载体的新兴技术培训手段在被调查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相比之下,外资背景的国际性企业无论是在新技术的使用频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更胜一筹。

值得关注的是,在培训方法上,内资背景的本土企业与外资背景的国际性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本土企业更多地采用了演讲法、案例研讨法等传统培训手段,而在外资企业中,导师制、教练制、情境模拟、行动学习法等新兴的培训方法已被广泛引入,且工作轮换、项目实习制也更加成熟。

(4)培训师资。从培训师资来源看:外语类、技术类课程的培训师多来自于本企业内部,而管理类课程的培训师多来自于企业外部。从受欢迎的程度来看:本行业资深专家、专职培训师、实战经验丰富的学院派培训师分列最爱欢迎榜前三位。

综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员工期望培训师具备专业知识扎实、授课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与潜能,并且态度亲和、语言幽默、勤勉尽责等能力与特质。而被调查者目前所接触的培训师(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是被调查者做出培训选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组织培训活动最为看重的结果。但被调查企业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还远远不够,其评估方法的专业性还亟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近30%的被调查者几乎从未接受过培训效果的调查与评估;而在接受过培训效果调查的受训者中,绝大多数(近94%)仅参与过关于培训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多集中于受训者对培训内容、讲师、环境、教材等的主观评价层面;另有部分受训者在培训后接受过关于培训内容的测验,以便使培训组织者更好地了解受训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培训组织者对于受训者是否因为培训而产生了行为改变,以及培训活动对组织带来哪些实质性地改变却关注甚少。

四、提升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培训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培训需求分析质量,科学设计培训计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计划和评估培训效果的基础。因此,在计划培训活动时,正确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十分必要且关键的。

培训需求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0世纪80年代,I.L.Goldstein, E.P.Braverman, H.Goldstein三人经过长期研究将培训需求评价方法系统化, 指出培训需求分析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这构成了最为广泛流行的分析框架。针对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目前只重视人员分析,而忽视组织及任务分析的现状,笔者建议有关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能够从组织目标、结构、内部文化、政策、绩效及未来发展等组织因素出发,了解员工有效完成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找出员工的胜任力差距,并对照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标准,分析员工的绩效水平差距,以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与对象等,从而使培训计划更具科学性,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目标的协同一致。

2.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质,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手段

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知识型员工密集,他们具有自主性强、成就感强烈、流动意愿强、工作内容具有创造性、工作过程难以监控等异质性特征,传统的培训形式、手段及课程结构已无法满足此类企业中异质性员工的差异化培训需求。

因此,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培训对象分门别类,并针对不能的职能序列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安排。从培训内容结构来看:针对各级管理人员应以领导力及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为主;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应以专业能力的提升为主;而针对操作类人员则应以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为主。从培训方法与手段来看,管理类课程适宜采用演讲法、情境模拟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而专业技术类培训更适宜采用理论学习、考试认证、项目实习、工作演练相结合的层次递进式培训方法;针对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则更适宜采用行动示范法加以推广。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引入导师制和教练技术,给员工以全程工作指导,并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有助于员工快速提高自身的能力。

总之,单一的、枯燥的、说教式的培训与知识型员工的内在需求不相匹配,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既应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异质性培训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手段来提高培训效果,又要兼顾同一企业内不同专业序列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合理设计培训内容、结构与手段。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水平

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历教育通常是单向灌输知识,而针对成人的培训则是交互式、激发式、导向式教育。培训师既应有博大精深的知识理论底蕴,又要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正确引导受训者进行逻辑化、结构化的思考,同时,还能流利、清晰、精准地讲解相关知识,并能建构新知识与旧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对于上述优秀培训师的胜任力特征,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师的选择与内部培养上还任重而道远。因此,企业一方面应在内部培训师的选拔过程中引入人才测评技术,以便选择与优秀培训师的胜任力要求最相匹配的合适人选;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培训师的培训,以提高其培训技能;同时,在选聘外部培训师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候选人的甄选与考察。

4.开展多层次评估,切实了解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有效性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培训对于组织的贡献,决定继续进行或停止某个培训项目,或获得如何改进某个培训项目的信息。因此,在培训后,我们必须用一些方法来衡量培训的效果。

在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中,最为人所知和广为应用的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唐纳德・柯克帕狄所提出的柯氏评估模型,它从四个层次来对一个培训项目进行评估,即:反应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学员满意度;学习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受训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行为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工作行为的改进;结果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工作中导致的结果。显然,本调研中所涉及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对于培训有效性的评估还仅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和学习层次,而对受训者是否因培训而产生行为改变及培训的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性指标的关注还显不足。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予加强。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人才竞争激烈、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惟一长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而言,培训与开发已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正视企业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组织绩效的不二法则。

参考文献:

[1]梅晓文等:HR管理标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232~239

[2]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74~133

篇4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不适应当前煤矿的生产需要

近年来,我省煤矿资源整合,改革的步伐加快,大部分煤矿都已从半机械化采煤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采煤,煤矿产量从最初的十几万吨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万吨。随着作业场所的变化,相应地催生了新的工种,也淘汰了一些旧的工种。而我省煤矿一直沿用了十几年前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显然已不适应现今煤矿的生产需要,导致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混乱,致使一些岗位需要却使用不上劳动防护用品。比如:我省大多数煤矿是高瓦斯矿井,近些年煤矿安全事故多为瓦斯爆炸引起,瓦斯爆炸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电器漏电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二是人体静电产生的火花引发瓦斯爆炸。

目前我省煤矿井下职工的工作服都是用纯棉纤维制成的,而棉纤维本身并不是绝对的绝缘体,在相对湿度低于30%时,棉纤维的带电量有时还大于化学纤维,只有相对湿度高于50%时,因棉纤维吸水才不起静电。所以纯棉工作服不能替代防静电工作服,特别是干燥季节和我国三北地区更要注意这一点。因此井下矿工都应该穿着防静电工作服,而在旧的发放标准里只有四个工种的矿工着防静电工作服,致使现在煤矿给井下矿工配发的依然是普通纯棉工作服,这就为产生静电引起瓦斯爆炸埋下了隐患。

各集团服装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环节把关不严,存在很大漏洞

2009年我局对山西焦煤集团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调研时了解到,其下属的西山煤电集团、霍州煤电集团、汾西矿业集团都有自己的服装厂。这些服装厂也相应地为本集团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防护用品,而作为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源头,理应把好质量的第一关,可遗憾的是这些服装厂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服装厂所需的布料大多是从侯马市雅峰纺织制衣有限公司购买的。当我们索取这些布料的检验报告时,服装厂提供了一份仅检验原料要求一个项目的委托检验报告。我们知道布料的检验项目不仅仅是原料要求,而委托检验结果又只对来样负责,由此我们分析,服装厂忽视质量安全,没有把好制作劳动防护用品的原料进货关,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留到生产的下一个环节,把产品的检验当作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项敷衍手段。

各集团供应公司在劳动防护用品采购过程中对质量重视不够

为了保证企业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各集团公司规定由物资供应公司集中管理、 统一采购劳动防护用品,而供应公司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不足。

供应公司采购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对所购买劳动防护用品专业知识、国家标准、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全面。供应公司在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时,通常要求供货商提供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发的生产经营备案证书,安全标志证书以及企业的资信证书和产品的检验报告,而对产品的国家标准以及检验报告的性质不作全面的了解,这将导致有质量问题的劳动防护用品进入矿工手中,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供应公司在货物验收上的手段单一,不能做到批批检验。一直以来,供应公司在货物验收上以检验包装、清点数量、查看检验报告为主,全然不知应该以产品的国家标准以及详细的检验报告来验收货物。比如:在《安全帽》GB 2811―2007中5.5条明确规定,“进货单位按批量对标准规定的特殊技术性能或相关方约定的项目进行检测,无检验能力的单位应到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验”,在调研中我们得知作为供应公司不知道也没执行这一环节。再比如:服装厂销售给供应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品种很多,而提供的产品检验报告只有一到两个品种,供应公司理所当然就认为所有产品合格。在调研中我们随机抽取了这些服装厂生产的棉衣、棉大衣、工作衣、紧身棉衣、工作背心等样品8批,经检验仅有3批合格,不合格率达到62.5%,不合格项均为填充物原料和pH值,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服装厂疏于管理,在原料的购买上把关不严,以及供应公司在采购环节上的重大漏洞。供应公司与供货方的购买合同往往是长期的,而产品的检验报告却总是最初签订合同的那一份,要知道煤矿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是按时间按工种发放,从煤矿自身管理效率的角度考虑也要求各矿供应科实行“零库存”的制度,所以供应方也是分时分批给供应公司供货,这就可能存在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采取分时间生产、分时段进货的生产原则,事实上,各集团服装厂从成本核算以求减少周转资金的角度出发,采取订单生产。那么货到一批检验一批,应该是供应公司验收货物的基本原则,而供应公司现行的验收方式和手段显然对产品的质量不能做到严格的控制。

通过对山西焦煤集团所属各矿以及其他民营煤矿劳动防护用品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劳动防护用品采购、使用的基本情况,随机抽取并检验了部分劳动防护用品,使煤矿采购人员认识到因其对业务的不熟悉以及进货检验手段上的不全面导致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使本来应该保护职工在工作中免受伤害的劳动防护用品起不到作用,反而给职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损伤。

篇5

消费者是最终用户,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真正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国外服装企业标准执行情况。国外服装公司客户都有自己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手册。要求所有的供应商去遵守。如澳大利亚的零售商Myer、Just Group,欧洲的HM、ZARA等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在这方面,欧盟的限制要求(REACH法规中的SVHC清单和限制清单)是最多的。对于服装零售商的质量标准,供应商也必须遵守,从面料辅料准备开始,要求面料辅料生产商按照客户标准要求进行生产。面料完成后由第三方权威测试公司如SGS、ITES等等按客人指定的内容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把原始报告提交给客人。如果测试结果没有达到客户要求,供应商必须重新对面料和配料进行整理。如果还不能达到要求,也有可能取消,或者进行成衣穿着测试,客户也可能根据具体款式结合测试结果具体分析。如面料纰裂测试不过关,但款式肥大,客户有时也会接受。不过最好是在面料安排前把实际能够达到的结果告诉客人并与客人协商。

成衣进入流通领域后,亦有可能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消费者把洗标要求干洗的服装,水洗了,消费者就自己承担责任。但如果消费者按要求洗涤,而企业没有提供正确的洗标要求,造成严重缩率,褪色或拉链开裂等问题,会招致客户全部退货,供应商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二)国外公司服装标准化实例。新西兰著名服装公司Pumpkin Patch是儿童服装公司,在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中国都有销售门店。

1.它要求它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必须满足以上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定期与供应商签署合约,保证产品符合有关标准,并承担因不良产品带来的一切后果,比如小孩吞食松脱的扣子而死亡;小孩穿着没有危险标识的睡衣,烤火炉取暖太近而造成烧伤等。

2.国外政府通常没有专门抽查服装等检测部门,但法制健全,任何人都可以去商店买到成衣然后拿着检测报告把商家告上法庭,所以商家均不敢掉以轻心,否则有可能招来巨额赔款和不得不销毁产品。

3.为了能跟踪每件产品,Pumkin Patch 公司要求供应商提供服装工厂和配料工厂详细联系地址,并定期审核。

4.一旦出现质量事故,比如产品大货已完成或者已上架销售,才发现纽扣含铅量测试不合格,它会采取全球调货原则,把这批产品挪到对服装纽扣含铅量没有要求的国家,比如新西兰、澳洲等国家。总而言之,全球各国在服装特别是有关安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严格的服装标准去约束。对于强制的国家标准,是必须遵守的。如果没有遵守,而遭到投诉,本地供应商会遭到重罚。

国内标准执行情况

我国标准分类。我国的标准按性质可分为两类: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代号为“GB”,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对于一些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必须执行,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加以违反、变更。推荐性标准,代号为“GB/T”,是指国家鼓励自愿采用的具有指导作用而又不宜强制执行的标准,即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允许使用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选用。

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消费品,主要有两个强制性标准:一个是标识标准,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一个是安全技术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从事纺织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不符合GB 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服装除了强制性标准外,还有很多其他推荐性标准,其中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每个服装标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生产企业按照自己的服装特征自觉地执行相应的产品标准,比如羽绒服执行的产品标准GB/T 14272《羽绒服装》,牛仔裤执行的产品标准FZ/T 81006《牛仔服装》。也有很多的产品标准可以适用于多种材料的服装,比如FZ/T 81007《单夹服装》,它的适用范围是棉、麻、丝、化纤及其混纺织物为原料成批生产的单、夹服装。但一件服装执行的不仅是一个产品标准,它还有一个乃至几个引用标准,如服装号型标准、相应的面料标准等等。每当新标准后,标委会、第三方检验室等部门就会举办新标准宣贯会,帮助服装生产、管理、检验等部门正确理解和执行新标准。

政府职能部门对产品的监督管理

我国大多数生产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方可出厂。此外,政府职能部门还要监督抽查,促使企业严格执行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严把厂门关。 对不合格企业和产品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二)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对不合格商品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零售终端的市场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在零售终端至关重要,零售终端面对的是一个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挑选一件服装,就是对商品质量的全面验收。所以要加强对服装商品质量的全面监控,就必须重视商场的标准化工作。

市场商品标准监控工作,体现为进店前监控和进店后销售中监控。进柜后的监控又分为内部检查与外部检查。

进店前检查。服装类品牌方生产厂家(简称厂家)与零售终端卖场(简称卖场),达成经营合作意向后,卖场采购负责人会向厂家索取相关的证件《服装类质量检验报告》。一般来说厂家提供的质检报告按检验方式分为:抽样检查、送样检查。按商品区分为:面料检查、成品检查。一般合作前期采购负责人收取的报告通常为委托检查的《服装类质量检验报告》,实际上只能证明报告中所列出的商品具备合格的销售条件。

进店后销售中检查。各品牌厂家商品进入卖场销售中,由于之前所索取的资质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如服装换季、新品上架等,卖场终端就要跟进一一对应的产品合格证。

1.内部检查,内部检查从部门职责划分为,卖场内销售部门的检查和负责公司产品质量和顾客投诉的部门检查(客服部),客服部起到了对销售部的监督作用。销售部门负责后续的日常跟进检查,这期间主要检查《商品质量检验报告》的有效性。这里的有效性主要是检查专柜的报告是否过期,一般性报告如果标注有效时间,按报告上具体日期进行复核。如没有标明时效性的,按一年有效性进行复核。服装类商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可分为面料与成衣两种类型,但是流通零售终端所有上柜的商品,国家没有强制要求每一款均要有合格的质量检验报告,而是按出厂的《合格证》来检验是否可以进入零售企业进行上柜销售。从这方面来看,服装类商品由于占整体百货零售市场份额较大、产品种类繁多,国家是无法做到最细化的质量监控的。那么,有责任心的企业所承担的工作量就会增加较多。

2.邀请第三方技术机构帮助检查。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商品的监督抽查,对受检企业来说极具法制约束力,但这类监督抽查是有计划性的,不是经常性的,一般情况下是一年一次。如果这样的抽查一年内次数多了,企业要增加经营成本,会产生逆反心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商场要不断加强质量监控,主要是靠内部手段了。对经过培训的商管人员有能力检查服装的外观质量,但内在质量问题很难感官看出,这就需要我们联合第三方技术机构,利用实验室手段对商品进行检验。 对不合格商品主要是以整改为主,整改不了的,下柜停止销售。这样的检查供应商能积极地配合,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商品零售终端发现的标准执行中常见的问题

(一)服装标准使用不当。生产企业对该标准的适用范围没有很好地理解,在吊牌上使用错误的产品标准。比如一件含羊毛10%的针织服装,标识标注的执行标准为FZ/T 73018《毛针织品》,FZ/T 73018《毛针织品》的适用范围是含毛量大于30%的毛针织品,显然含羊毛10%的针织服装是不能执行FZ/T 73018《毛针织品》,应用FZ/T 73005《低含毛混纺及仿毛针织品》。

(二)吊牌使用说明标识不全。有的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执行标准也就是无标生产,在服装的吊牌不标注执行标准。有的生产企业对服装号型规格、纤维含量、洗涤方法标识不全,标注错误。最典型的是纤维含量比如一件亚麻30%粘纤70%服装纤维含量标示为麻30%棉70%。还有的生产企业钻标准的漏洞,某项指标按某个标准考核是不合格产品,执行另外一个不考核该指标的产品标准。

(三)标准制定滞后的问题。如目前针对一些特殊类型的服装产品,尚无确切的适用标准。比如一件服装前片是粘纤机织面料,后片和袖子是聚酯纤维针织面料等等。还有的标准对某些关键指标考虑欠周到,修订不及时,比如FZ/T 01053《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规定当标签上的某种纤维含量小于等于15%时,纤维含量的偏差为标称值的30%。而当纤维含量在3%以下时也用标称值的30%考核羊毛羊绒含量和棉麻含量偏差显然不适用。

针对以上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很多的服装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都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控制产品的质量,有的企业标准pH值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的企业标准在上级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技术指标。

消费者并不了解一件服装所执行的所有标准,他们关心的是款式、材质、价格,他们希望购买的服装是穿着合体、舒适、安全,洗涤后保持原样的服装。他们的这些要求,就涵盖了服装产品各方面的理化性能。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国家的服装公司都把这些测试指标,作为制定服装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结标准在零售中的应用阶段

第一,被动阶段。主要表现为多数企业对质量不重视,市场上存在三无产品。政府主管部门技术监督局和工商局用强制性的标准,通过抽查、检验,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罚、公示下架的方式,进行强制规范,使得生产厂商在应付抽查过程中,被动提高了产品质量。

第二,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阶段。随着生产厂商对自己产品质量的重视,主动开始做内部质量控制。现在我国正处于由政府的强制要求期,向企业自发控制品质过渡阶段。

第三,主动对质量控制,拥有自己的品牌。企业为能满足客户需求,主动对服装质量进行控制的行为,并创出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一种财富,是某种品质的保证。国外企业视自己的品牌如企业的生命。这也是我们最终的发展方向。

篇6

Q:现在的这类织品和过去有哪些不同,是否有一些普通百姓并不了解的特性?

A:现在的纺织品主要向超高级的、崇尚自然的方面发展。例如:舒适型纺织品就要适合不同季节、不同穿着用途、不同年龄;休闲型纺织品主要体现自由自在、潇洒夸张;超级型纺织品主要体现其超防缩、超悬垂、超自然、超轻薄、超高密等;健康型纺织品就是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功能型纺织品体现其特殊作用,比如:抗静电纺织品、抗菌纺织品等;新风格型纺织品体现人的气质、风度;艺术型纺织品通过装饰体现其艺术性;文化型纺织品主要是呈现品牌内涵等。总之,从风格上来说现在是追求轻薄、飘逸,多色彩,从质量上来说提倡绿色环保、品质优尚,从特性上来说推出功能性甚至达到智能型,从设计来说更讲究工艺精湛,不管是纺纱、织造还是染整工艺,有时我们看到一块国外来的纺织品都会很惊奇,感叹其柔和的色彩、细腻的手感、洁净的呢面,尤其一些织绣、针梭复合纺织品,给人一种爽目、爱不释手的感觉。

目前一些炒概念的纺织品并不一定与消费者所以为的概念相一致。比如防缩纺织品。老百姓会认为这类产品既然防缩就应该一点都不能缩水,就没有用合适的洗涤保养方法,最后造成对织物特性的破坏。其实,一些特性纺织品的耐久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Q:天然毛纺织品从穿着、使用的不同角度来讲,对我们有哪些好处?

A:毛纤维具有天然卷曲,因而毛纺织品表面毛茸丰满,手感好,富有弹性;毛纤维的鳞片,使毛纺织品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和缩绒性;因其纤维在拉伸后的伸长能力最大,伸长的弹性恢复能力最好,所以毛纺织品穿着、使用中不易产生折皱;由于毛纤维吸湿性较好,所以穿着舒适。

Q:市场中的棉、毛、麻、丝、化纤制品众多,市民们该如何快速检验、分辨优劣?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A:应该说,纺织制品选购时,没有有效的快速检验方法,这里只是提请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制品时,应关注的几方面:

一是关注内在质量:即舒适性是否达到观感、触觉、热湿舒适;审美性是否满足材质、色彩、造型、工艺制作美的要求;适应性是否符合特定动作、环境的需要;耐久性是否做到力学、功能、结构、面料质地耐久性;安全性是否符合“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二是检查标识标注:即服装的标识标注是否符合“GB5296.4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服装使用说明”标准,并保留相关信息。

三是查验外观质量:即查验使用粘合衬部位是否有脱胶、起泡;是否有变质、破损;是否含有金属针;辅料中的钮扣附件是否有脱落,金属件是否有锈蚀,装饰物是否残破、缺少,产品上是否有烫黄或严重污渍等;

四是索取检验报告:如果需要,消费者可向商家索取所购服装的检验报告,以查验该商品主要考核项目是否符合所明示的执行标准的要求。

Q:羊绒衫有何特性?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A:羊绒衫具有轻、柔、细、滑、暖,光泽优雅等优良特性,但其也有尺寸稳定性差、易起毛起球、虫蛀、发霉等缺点。

羊绒衫选购时,其大小不宜太紧身,但多数羊绒衫穿用一定时间或洗涤后会有松懈的现象,因而选购时也不宜太大,总之以合体为宜。

羊绒衫穿用时,适宜贴身穿用,穿用几日后,建议稍作整理,以恢复其原形,另外穿用时不宜生拉硬拽,尤其袖口处不允许经常向上撸起,以防袖口松懈。

羊绒衫洗涤时,最好干洗,如果采用水洗方式,应注意水温在30℃左右,中性偏酸性洗剂为宜,洗涤时轻拍轻按,用清水漂洗干净,出水时用手将整件绒衫托出,用干净的毛巾包好挤干水分或用甩干机短时间甩干,采用平摊干燥方式,最后可用熨斗低温熨烫整理出原形。

羊绒衫收藏时,一定按正确的洗涤方法洗涤干净后,保证其干燥,并放适量的防虫蛀剂制品,收藏在衣柜中即可。

Q:丝织品的选购、穿用和保养?

A:丝绸产品尤其是蚕丝产品属高档、华丽、娇贵的服装用绸,因此在选购、穿用和保养时须注意:

识别蚕丝织品和仿丝织品:一般消费者可结合眼看、手模、手捏、拉断、燃烧、声响的方式识别,如果不能确定可向商家索取检验报告加以确认。

穿用时:蚕丝织品属高档丝织服用绸,应遵循高档服装高档穿用的原则,穿裙或裤时不易长距离骑车,防止局部受力太大,以免造成丝织品接缝处脱缝或局部纰裂。

白色或浅色丝织品不宜在强日光下久穿,以免蛋白质变性,使丝织品出现泛黄现象。

篇7

该所从改革机构和人员设置、革新业务流程及开发业务管理系统等方面着手,为实现抽检“四分离”工作流程打下基础。一是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员工的法制意识,坚决杜绝刁难企业,透露检测信息、自行更改检验数据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规范全所员工的行为,营造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工作的公正氛围。二是优化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市场部负责抽样工作及需要现场检验项目的检验工作:业务管理部设立了业务受理组,出证组,负责样品受理、检验工作分配,出具检验报告等工作:检验部门设立了纺织品检验一部和纺织品检验二部,分别负责物理检验,色牢度检验和生态检验、成分检验:质量技术部负责检验报告的抽查,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等工作。三是自主开发新业务管理系统。2009年年初正式使用了新的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抽检分离的原则,优化了工作流程,并实行了条码管理,加强了各个环节检验时限的控制,统计超期情况,便于根据流转瓶颈调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配置等。同时严格控制了样品流转卡和检验报告的修改权限,若确有必要进行修改的须经所质量负责人审批授权,修改后将留下痕迹,可供查询统计。

规范程序

(一)抽样环节,实现抽样与检验的分离。抽取样品是产品质量检验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也涉及到行政执法、监督抽查的公正性。抽样也是产品标准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样本的抽取,才能保证所抽取样品的代表性,才能代表这批产品的质量状况。因此,抽样必须由具备资格的技术人员严格遵循有关标准进行。省纤检所专门设立市场部,并充实了具备相关资格,掌握技术、作风正派的人员,专职承担抽样工作。由质量技术部根据标准规范编制抽样作业指导书,抽样前对市场部有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抽样人员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实施抽样,并以制度的方式规定,抽样人员不得参与检验环节,这样抽样和检验两个关键流程被客观地分离。

(二)受理环节,实现企业信息与检验的分离。在流程“四分离”中,受理环节是屏蔽企业信息,确保试验公正、客观进行的重要环节,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样品接收。业务受理人员在接到抽样样品后,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对样品的封条、状态等进行确认、评审,在抽样单上如实填写检查结果后签名。二是开具分样卡。该环节将抽样单信息录入到业务管理系统中,同时赋予样品一个数字编码的工作令号,并自动打印出分样卡和可扫描的工作令号条码。此时的分样卡上有关企业的信息全部被屏蔽,在分样卡上以***代替。三是分解样品。按照不同检测项目的采样需要对样品进行分解,所分解的样品附在分样卡后,此时的样品仅为一块无企业任何信息的布料。

(三)检验环节,实现检验项目的彼此分离。目前,质检机构普遍采用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一竿子到底”、包办全部抽检工作的做法。省纤检所根据检测项目的类型将两个纺织品检验部门分为成分、生态、物理和色牢度四个检验组。样品经过受理环节后分发至相关检验组,检测多个项目的样品可能会在各检验组间同时进行。检验组的检验人员只能检测本检验组业务范围内的项目。检测结束后,检验人员根据检测结果给出检测数据,不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

(四)出证环节,实现检验过程与结果判断的分离。出证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报告编制及审核。检测结束后,各检验组将测试原始记录交由业务管理部出证组。出证组根据工作令号,将企业屏蔽的信息解封,对样品的全部检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产品信息、指定的检验依据等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判定,编制检验报告。最后,由报告审核人员核实所编制的检验报告,送有关领导或授权签字人处审签、发出。

强化效益

产品质量监督对抽检工作的公正性与技术性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技术机构大胆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探索有效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工作的公正和高效。“四分离”工作流程是近年来省纤检所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成果,它不仅对“抽检分离”制度进行了深化,还得到上级部门、领导的肯定和全国其他省市兄弟单位和外资检验机构的关注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管理效益。

(一)抽检公正性得到保证。抽检“四分离”工作流程注重细节上的控制。在抽样环节中,抽样人员仅负责抽样工作,不但不能参与之后的检验工作,而且无法预料样品的检验、出证由谁完成。确保了抽样人员可以大胆深入地开展工作,客观上避免了抽样人员因与企业接触较多,而卖人情债、打人情牌等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在样品接收和开具分样卡环节,受理人员与抽样人员完成样品交接,一经开具分样卡,任何人员无权随意改动流转卡信息,一个工作令号对应一份检验报告,未经授权不得添加删除流转号。在使用业务管理系统时,一方面应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需要,对每位员工登录业务系统的账号权限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流转卡的任何改动都能留下痕迹,受到业务系统的监控,若发现非授权的改动必将追求其责任。在样品分解环节,分样人员只能根据流转卡上要求的检测项目对数字编码的样品进行拆分。保证了检测前取样的公正性,避免了随意换样的可能性。在检验环节,检验人员专门进行一类项目的检测,甚至将试验操作和结果的评价人员分开。从客观上避免了以往“一竿子到底”,一人包办所有项目的情况。在出证环节,自主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根据检测数据自动判定产品合格与否,出证和审核人员无权修改原始数据,而且任何修改都会在系统自动记录。

(二)检验时效不断提高。一是分工明确,专业熟悉度高。抽样队伍和检验人员日益专业化,对所从事检测产品范围的标准和政策法规熟悉度高,对相关企业信息掌握及时,试验操作熟悉,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差错,提高了工作时效性。二是统筹兼顾,多个项目分类并行。项目较多的检验样品将被送至不同检验小组同时进行测试,大大缩短检验周期,提高检验及时率。三是自主开发业务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过程监控严。省纤检所以“四分离”为核心思想,自主开发了新业务管理系统,大大提高受理和出证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使用条码技术,使样品从接收的那一刻起,各个流转环节的停留时间都被记录,另外,还严格限制了各个流转环节的工作时间,并将完成工作的及时率纳入到全年绩效考核中,确保了检验的时效性。

篇8

质量检验与质量预防相比,虽然可以说是落后了一个节拍,属于事后把关,但仍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控制手段。如果预防可看作是不发生质量缺陷,那么检验的积极一面就是为了下次不再发生。所以,在加强质量预防的同时,依然要强化质量检验。

服装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质量缺陷,在出厂质量检验时没有发现而混入合格品中,称之为漏验。产生漏验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严格的检验规范,不按程序操作,目测没有到位,使质量缺陷漏验而蒙混过关。所以,任何服装的检验都应该事先设计好该产品的检验程序,使产品的每个部位均在目测控制范围之内,根本杜绝漏验现象。同样,对于服装检验机构来说,统一的服装产品质量检验原则和检验程序,可以科学、公正地向社会出具检验报告,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检验程序的设置原则

机织类服装国家或行业标准对这类服装外观质量的主要检验项目均为:原辅料、经纬纱向、对条对格、色差、外观疵点、缝制、规格允许偏差、整烫等项。根据这类服装产品的成衣特点,其外观质量检验内容应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表到里。

衬衫质量检验程序:1.商标;2.领子;3.胸袋;4.两肩;5.纽眼、纽扣;6.门里襟;7.口袋;8.袖底、摆缝;9.袖头;10.测衣长;11.测袖长;12.测胸围;13.测肩宽;14.测领大;15.测针距密度;16.对条对格;17.线路;18.疵点;19.色差;20.熨烫;21.内缝袖窿;22.内缝摆缝;23.下摆。

西服质量检验程序:(上胸架)1.商标;2.前领面;3. 豁口;4. 驳头;5.门里襟;6.纽眼、纽扣;7.肩缝;8.前胸;9.手巾袋;10.胸省;11.口袋;12.袖山头;13.两袖前后位置;14.袖子腋缝;15.袖纽;16.袖口;17.胁省腰部;18.摆缝;19.测衣长;20.测袖长;21.测胸围(放平测);22.测肩宽;23.测领大;24.测针距密度(转胸架);25.后领面;26.领窝;27.后袖缝;28.后背缝;29.背衩(翻转里子朝外);30.挂面;31.夹里肩缝;32.里袋、笔袋、夹袋;33.号型、商标、成分、洗涤标志;34.夹里省缝;35.夹里胁省;36.夹里摆缝;37.摆缝、挂面、滴针;38.袖窿滴针;39.领吊牌;40.里背缝;41.底边(取下胸架);42.里、面、衬结合;43.产品整洁;44.对条对格疵点;45.疵点;46.色差;47.针距密度;48.辅料配件。

篇9

1989年初春,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6名员工,带着兴奋接受了一个新的机构名称――宁波市纤维检验所。

这是在改革开放潮水的奔涌下,经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的一个新机构。当时该所附设在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的机构模式,主要职责是从事纤维制品检验工作。

工作条件十分简陋,设备陈旧,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以外观检测为主,一年出具的检测报告约100来份,大多数是市质监局下达的抽检任务,委托检验报告只有十几份。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宁波纤检人没有怨天尤人、急于求成,他们厚积薄发,在成立之初的几年里不断地摸索前进,完善企业档案,跟踪最新标准,探寻发展思路,为所的发展腾飞蓄积力量。

2011年,又是一个初春,记者踏上宁波这片土地,阳光和煦,青草依依。在一幢即将竣工的大楼前,宁波市纤维检验所所长阮勇带着笑容介绍着,全所将在年底前搬入这幢新大楼。

少年时听过一则谜语:风平浪静,打一城市,机敏的同学脱口而出:宁波。然而,宁波从来都是潮起潮涌的。有着7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自唐宋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朝鲜;姚江、奉化江、甬江在这里汇聚入海。就近代而言,宁波的可圈可点之处也不胜枚举,其中亮点之一是服装业。中国的第一套西装、第一件中山装,就出自宁波人之手。如今的雅戈尔、杉杉、罗蒙等品牌,也无不凝聚着宁波人的弄潮精神。

宁波市纤检所正是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家专业纤检机构肩负新的使命下,凭借信念、责任和智慧,二十年前播种孕育,七年前起航……

唱响棉花公检“主旋律”

1997年,对于与“棉”相关的中国人来说,有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启动了棉花公证检验的航船。随后,国务院两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棉花工作,国务院领导一锤定音:由专业检验机构对棉花质量进行把关。2001年,国务院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纤检机构执法主体资格受制约的问题。

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工作是宁波市纤维检验所的重要工作。自2001年开始进行经营性棉花公检以来,从最初的一家公检企业到现在的9家公检企业,数量从原有的0.2万吨,发展到8万吨。宁波所以快速、公正、廉洁赢得公检企业的信任。宁波所以《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为依据,加强棉花质量监督管理,坚决杜绝棉花掺杂掺假。该所对宁波地区28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建立企业质量信息档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以《经营性棉花国家公证检验工作程序和检验规程》为依据,做好报验、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及出证、文书管理和报送数据工作,力争出证及上报数据差错率为零。

王燕君女士,从2003年起担任该所棉花公证检验科科长。谈起棉花,感慨颇多:“我是2000年调入所里的,一直从事棉花公检工作。虽然近几年区域内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了很多,但是对经营性棉花的公证检验,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在多次监督抽查中,我们所的相符率大都是百分之百。”

2010年7月,王科长接到赴山西两处完成出库棉检验的任务,立即带领全科人员起程。10位纤检老同志(平均年龄近40岁)克服了气候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以及家中大大小小的困难,凭借老纤检吃苦耐劳的作风,钻窑洞仓库,吃快餐,连续作战,赢得了仓库方面的积极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阮所长前往慰问时,深深被他们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棉花公证检验的数量虽然减少了许多,但作为专业纤检机构,必须肩负好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因为这是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阮勇所长对此认识十分坚定。

从零起点到坚实可靠的质量防线

副所长翟震宇一直认为:“加强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监管,守住安全底线,就是服务大局。”宁波市纤维检验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求,切实履行纤检机构职能,努力从生产源头构筑宁波地区纤维及纤维制品坚实可靠的质量安全防线,不断加强对企业和市场纤维及纤维制品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来宁波所共出动执法人员1320人次,监督检查138次,监督抽样1307批次,立案查处73起,结案73起。近年来,宁波所还接受国家质检总局的任务,进行了西服、床上用品等产品的国抽任务,充分履行国家中心的职责。

吕卫民,该所监督稽查室主任。2001年从部队副团职务专业,脱下军装穿上了外人看不明白的行政执法制服。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英气和干练。

“当初来到质监系统,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筹建法制室。虽然对质监工作还不了解,但感觉自己是能有用武之地的。”吕卫民拿出一大摞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资料,显示出对所从事十多年的监督稽查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自己工作成绩的满意度。

“黑心棉”是国务院和质检总局高度关注的违法行为。在打击“黑心棉”方面,宁波市慈溪胜山市场曾被《焦点访谈》曝光列入国家重点整治对象,宁波所对该市场多次检查指导,落实整治方案,积极宣传《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与当地政府和质监部门加强沟通交流,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该市场终于在2006年底摘掉“重点整治”的帽子。

“要想做好任何有难度的工作,都是需要费尽心力的。最初监管时,困难重重。” 吕卫民很有感慨。在稽查黑心棉时,有的私营业主会以暴力相威胁,有的女老板会耍赖、抽风。

不知从何时起“黑心棉”改头换面了。吕卫民马上警觉起来,关注市场动态,并在媒体上发文提醒消费者,“黑的走了,白的来了,改头换面还是黑心棉”。

监管前移,是该所监督执法的一个经验。在一次对学生服抽检时,该所发现学生服质量问题很多,其中甲醛超标情况严重。简单的查处自然省事,但并不能很好地防范继续出问题。该所采取了看起来很费事的做法,与教育部门协作,对所有生产校服的企业进行备案登记,只有经过纤检机构认定合格的企业才有资格与教育部门签订供货协议。经过多年的坚持,这一做法不仅保证了校服质量,还赢得了企业欢迎。目前,该所已将监管的起点前移到面料企业,使他们在给服装企业供货时就带着检验报告。

监管与服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宁波所共出动检查人员100余人次,检查企业30余家次,阻止了宁波某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出资购买的800余件、货值72000余元劣质服装用于救灾事件的发生,有效保障了救灾衣物的质量。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大中专院校开学日,该所都组织相应的执法检查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学生等群体人员的穿着安全。

随着执法能力的提高和打假工作的深入,宁波所执法领域不断向深层次扩展,从棉花到絮棉制品,从服装到床上用品,从大专院校到宾馆饭店,从幼儿园到医院,始终将群众需要放在首位。执法工作也从过去单一的查办案件,以处罚为主发展到帮促相结合,宣传政策法规、标准,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等在内的综合服务。还通过媒体等工具扩大纤维及其制品执法工作影响力,提升了企业维护品牌形象、群众重视生活安全的意识。

让检验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为所长和技术负责人,阮勇上任9年来一直是充满自信的。“诚心、重诺、 求实、创新”是全所工作一直遵循的指导思想,也是他本人的言行准则。

“让检验插上飞翔的翅膀,这是目前体制下,纤维资源较少的纤检机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是更好履行纤维质量监督职能的需要。”这是阮勇对工作思路总的诠释。

独立建所前,宁波所长期检测服务单位仅有5家,每年的检测业务量仅为几十万元;检测局限于色牢度、起毛起球、纤维含量等常规项目;受专业技术人员缺少、仪器设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出具检测报告时间也不固定,短则一星期,长则一个月。这些与服务对象的要求逐渐拉开差距,无法满足客户日益提升的检测需求。

2003年,宁波市纤维检验所独立建制后,开始实施全面的制度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强国家中心宁波实验室的建设,对检验流程实行全面优化调整满足客户需求。首先实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在业务窗口设立党员咨询岗负责解答客户检测疑问;对检测时间作出明确规定,从最初的不定期确定为7个工作日内出具检测报告,之后又缩短为5个工作日出具检测报告,目前正在调研3个工作日出具检测报告的可行性;开辟服务绿色通道,对部分服务对象提出的特殊检测需求,通过绿色通道缩短检测流程和检测时间,实现了服务多样性,提升了服务工作层次;对检测工作实现流程化改造,引进了专业的检测流程业务软件,实行检验数据全流程监控,同时利用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实时监测业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和拓展服务手段。

检测能力是检验检测机构的根本。2004年,宁波所[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向国家认监委申报了“三合一”认证,通过的检测能力有125个产品,63个参数,涉及7个大类。2005年至2007年,宁波所连续三次通过认可委组织的监督及扩项评审,技术能力得到了显著扩大和提升。2009年至2010年,该所又连续两次通过了“三合一”现场复评审,检测能力也再次扩大。至此,该所的检测能力已经扩展为253个产品、149个参数,检测领域扩展为棉花、毛绒、化纤、纱线、纺织品、针织品、服装、医用纺织品、轻工产品共九大领域,基本满足了服务对象的检测需求。

检验科副科长刘优娜,清秀的脸庞透着80后的活力,2004年浙江理工大学纺织专业毕业后,一脚踏入宁波市纤检所。几年来,她已陆续熟悉了科室的所有检测工作,去年担任副科长,带起全所人数最多的团队,可说是“长江后浪”的代表。

“我觉得自己还很稚嫩,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带领好这个团队。最主要的工作着力点就是通过合理的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使大家都能高质量和满负荷工作。”文静的刘优娜谦虚中带着自信。

胡雪珍是检验科的业务主管,与80后相比,她可说“前浪”了。“我来所工作10多年了,一直很热爱检测工作。看到年轻人成长起来我由衷地高兴,说明我们的事业在蓬勃发展。我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实事求是地说,我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胡雪珍感叹今非昔比。

1989年宁波所刚刚成立时只有专业技术人员3人,2003年独立建所时有员工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也只有8人。现在宁波所有职工53人,专业技术人员占67%,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19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6人,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人员知识结构日趋合理。

近年来,宁波所通过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培训等方式提升人员素质水平。仅2007、2008年引进高级工程师2名、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生4名充实到人才队伍中;在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保证方面,积极参与中纤局等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同时所内定期开展技术比武,编写内部培训教材,加强检验岗位轮岗交流,培养检验员一专多能本领。该所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能力验证和权威机构组织的比对活动。从2001年至2010年,共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20余次,全部取得满意结果。

先进模式的内部制度建设,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以及不断提升的检验检测能力吸引了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事业部科长钟丽君介绍,该所服务对象包括了宁波90%以上从事内贸的纺织服装企业,包括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培罗成、太平鸟、博洋等所有宁波的纺织服装名牌企业,以及一部分省内外的知名服装企业,长期检测服务单位达到100多家。自2003年以来,委托检验报告数量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达到16000余份,检验检测业务突飞猛进。

“”:激情、想法、行动、果断

2003年是宁波市纤维检验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月份,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宁波市纤维检验所承建制从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划出,实行独立建制;7月份,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宁波实验室在该所挂牌成立。正是从2003年起,宁波市纤维检验所的检验检测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配置、科研技术水平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锦旗是荣誉的象征,可能是有限的墙壁悬挂不下,抑或是内敛心态使然,索性卷收起来;奖牌是成绩的注脚,或许是心中的目标更高,抑或是前行者的脚步太急,干脆不去提及。

记者搜寻着,看到了:“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三八红旗集体”、“巾帼建功活动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先进党支部”、市质监局颁发的“管理创新奖”和“优胜单位”;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太平鸟集团、麦迪莱登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送来的锦旗……

在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的第二天,党支部书记、所长阮勇就主动放弃休息日,亲自带领检验人员驻厂,提供从原料、加工、包装、质量标识到成品出库的全过程质量跟踪服务,使棉被在第一时间生产好装车运往灾区。其间,他几乎天天在各救灾物资生产和捐助企业间来回奔跑,检查救灾物资,最多一天的行程达360多公里。阮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有一张办公桌并不显眼,但在桌上放着一块小小的牌子却是价值万金,上面写着“党员示范岗”。这张办公桌的主人,名叫徐意芬,这块“党员示范岗”的牌子正属于她。在大家的眼中,徐意芬是一位巾帼英雄。纤维检验所成立伊始,身材娇小的徐意芬并不惹人注意。当时所里的实验室条件还不够完善,很多化学试剂有较强的挥发性和刺激性气味,实验室空气很差。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徐意芬不怕苦不怕累,身先士卒坚守在第一线工作岗位。

小事永放光芒。撷取上面的例子旨在说明宁波市纤检所是一个思想、文化、业务全面建设都很过硬的队伍。

“像登山一样,登上一个山峰又看到一个山峰”,在阮勇看来,宁波所目前是站在了一个山上,但放眼望去,前面又是一座山。“我们处在一个转折点上。现有的模式成熟了,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我们班子统一认识,提出了新的‘八字’方针,即‘激情、想法、行动、果断’。工作要有激情,头脑要有想法,身体要有行动,解决问题要果断。”

篇10

乌鲁木齐市民张洁的女儿在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读高中,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年花60元钱为女儿购买了一套冬季校服。可是自从女儿穿上校服后,总抱怨校服穿着不舒服。张洁的女儿告诉记者,校服一点都不透气,每次活动完身上都好像被裹了一层塑料薄膜。

考虑到校服是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集体订购的,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张洁对女儿的抱怨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洁发现女儿穿的校服里竟然裹着一层类似“塑料布”的东西。“这个校服买回来没多久我们就发现里面呈现疙瘩状,而且在清洗衣服的时候,衣服里的水不是很自然地流掉,跟塑料袋装着水一样。孩子也经常反映说,衣服穿上特别不舒服,身上潮潮的。有一次偶尔那衣服烂了,我们一打开,里面竟是塑料布。”张洁说。

校服里裹着“塑料布”,张洁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说,“这个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不是我一个人接受不了,我觉得所有的家长都接受不了,衣服贵一点不要紧,样子难看也不要紧,关键是质量要有保证,穿上最起码对人体不要有害。让孩子冬天穿上这样的衣服,孩子挺受罪的。我对校服的质量存在这样的问题很愤怒,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无论学校还是商家,都是一个不道德的经营行为。”

校方的解释

针对家长和学生的质疑,记者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展开了调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学生校服的衬里中确实有一层类似塑料薄膜的东西,记者还做了简单的实验,发现这种东西不透气也不透水。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存在的质量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

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周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的校服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2家校服生产商之一――浙江发鱼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校服的衬里使用的是一种新型保温材料,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我们提供的冬季校服,确确实实用的是一种新型的保温材料,本身密闭性比较好,相对来说它的保温性好,透气性就差,但它绝对不是塑料布,有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证明。而且这家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招标的12家单位之一,我们也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给孩子提供这个校服不能是随随便便就提供了,保暖性要强,透气性要强,而且有益孩子健康,这是我们选择校服的宗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很负责任的,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随后,周建民向记者提供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的检验报告,但是记者发现,这份检验报告中只写了甲醛含量不超标,并没有对校服衬里中这层所谓的新型保温材料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报告,能证明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真如周建民校长所说的不存在质量问题吗?

“检验报告”偷梁换柱

记者采访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她告诉记者,生产厂商和学校是在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他们的检验报告只能证明九中校服里涂层织物甲醛含量不超标,但是这种涂层织物并不适合在校服里使用。“这份报告只说明了这套服装的甲醛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没有对其他项目进行检测,第九中学冬季校服的面料,采用的是一种涂层织物,这种面料防风防水有一定的保暖性,但织物表明涂有一层涂料使织物密不透气,因此,这种面料透气性很差,穿着舒适性不好,反复洗涤以后还会出现涂层脱落现象。”

邓明辉主任还说,当时检测后他们就明确告诉学校和厂商,这个面料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一般这种面料是用来制做风雨衣,学生的活动量大,新陈代谢也比较旺盛,上课和活动的时候校服都是穿在身上,所以学生穿着用这种面料制做的校服运动或者出汗以后,就会感到很闷热不舒服。而且校服还需要经常洗涤,所以,我们认为这种面料是不宜制做校服的。”

明明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居然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欺骗家长和学生,甚至还想拿着所谓的检验报告“愚弄”记者。更可恶的要数生产厂商,居然拿着制做“雨衣”的面料,堂而皇之说是“新型环保保温材料”。按照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的说法,这家生产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 2家校服供应商之一,那么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生产厂商,又是怎么成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的指定校服供应商呢?

校服质量无人问责

针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存在质量问题的投诉,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中小学统一着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文。他告诉记者,这12家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通过教育网公开招标后指定的,准入期限是两年。教育局已经要求厂家提供的校服必须符合《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至于校服有没有经过质检部门的检验,以及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各学校和厂家自己负责。“因为我们不是技术部门,对于校服上的涂层,我们不能作出质量检验,我们也不懂。我们文件上规定,企业到学校提供校服样品的时候,必须根据自治区的地方标准,自己到技术监督局去检验。如果要是为这一件事情,我们抽出管理人员去检查也不现实,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比较宽泛地要求他们,太细的我们不好去跟踪。”

孙文副主任认为校服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学校和厂商负责,可是学校却认为既然是教育部门指定的生产厂商,质量就应该没有问题。而恰恰是这种相互推脱责任,从而导致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出现质量问题,却无人问责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规定》,学校在购买校服前要由学校或者生产厂商到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告诉记者:2005年以前,乌鲁木齐市各所学校订购的校服都是由市教育局委托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2005年以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将校服订购划归到各个学校自行管理后,就再没有一家生产厂商和学校进行过校服质量检测。“中小学生校服,也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统一采购的商品,在2002年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和自治区教委联合,对校服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当时就是确定入围的招标企业,来保证校服的质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2005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就中断了,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现在的学生校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招标采购的,校服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我们也希望中小学生校服的质量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将学生校服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邓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