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0: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

篇1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迅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至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国防、军事等各个方面。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预示着我国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正逐步衍生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环境,作为攸关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因素的国防科技工业保密工作亦应顺应发展趋势,快速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过渡,努力探索一套信息化环境下的保密管理的新的模式和方法。

1.军工科研院所及其保密管理工作的特点

1.1军工科研院所作为国防科研装备研制的主体,承担着大量国家重点、预先研究和军工基础研究项目,在科学研究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其成果通常是软性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反映未来武器装备的技术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不断深化,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国防科技工业保密工作呈现出更加严峻的形势,

1.2军工科研院所属于知识型高技术服务组织,其发展需要知识、人才、技术和流程的紧密配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以及科研院所业务复杂程度的加深,这种配合使得保密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3随着信息化正逐步从企业的业务驱动力转化成为核心竞争力,科研院所迫切需要以信息化打通全方面管理要素,建立对外具有市场敏感性及技术先进性,对内逻辑清晰、高效运作的虚拟运行机制,以支撑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信息传播变得异常便捷,也让信息保密变得更加困难,网络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无形疆域。

1.4科研院所迫切需要建立决策、制度和流程的有效运行和过程管控机制。保障保密管理工作与业务流程的紧密耦合,保证人员、设备、网络及相关知识的全生命周期的规范管理与充分利用,及其与能力需求的及时配套,确保保密管理合规、到位,促进组织整体保密管理能力的提升。

1.5全球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稳增长,提效益的压力持续加大。保密工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确保全面完成工作的同时,深入做好开源节流,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益的各项工作。

2.保密工作的“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

保密工作的“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以贯穿组织的全流程视角框架,透视整个管理脉络,将保密工作与IBSC、流程管理、知识管理、内控管理、质量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工具相结合,并以信息化打造保密工作的管控力,促进计划与执行的战略对接,实现基于流程的保密工作的全业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内控、知识和质量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流程的整体增值和组织效能的持续提升的创新性的保密工作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创新性地打破传统的保密管理模式,实现对信息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大幅降低管理风险和管理成本,而且为领导提供实时有效的决策依据,为维护国家秘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保密管理工作与管理创新的融合

保密工作的“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在保密工作领域的综合协同应用。首先,将保密管理工作的目标、要求和指标按照综合平衡计分卡的思路,逐项分解到价值与目标、客户与评价、流程与标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其次依据流程管理的思想,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并将保密管理的上述要求和指标融合到相关流程中,使其与流程及流程中沉淀的各类知识实现紧耦合,为下一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落地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保密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

依据保密管理的“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管理思想设计开发的保密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全面符合保密工作的管控要素,并覆盖项目、人员、知识等多个信息维度的管理。

2.2.1保密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功能框架图

2.2.2 保密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的特点

保密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计算机、人员、载体、会议、涉外活动、协作配套、信息管理、保密检查及相关统计分析等保密工作的全业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流程化、规范化和电子化管理,提升保密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同时,降低保密管理风险和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 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平台将保密管理贯穿于军工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的全过程,使科研工作与保密工作融会贯通、同步开展,保证每一个岗位、每一台机器、每一个磁盘、每一名人员、每一项科研任务时刻处于有效严格的监控管理之中。

* 信息的全流程管理,实现文档信息的起草、定密、校对、批准、分发、流转、打印、传真、应用、归档、销毁的全流程的监督管控。

* 人员的全面管理,实现人员的定密、升/降密和脱密,处理的信息、使用的设备、参与的项目/活动/会议、的技术成果、因公/因私出境、参加的保密教育/保密考试等人员全方位信息的审批和管控。

* 全方位的统计分析。通过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进行保密指标与实际监控数据的对比分析,在最大程度内防范管理风险,使保密管理工作化被动管理为主动防范,化繁复为简单。

保密管理信息化平台不仅提供信息从生成到归档的动态管理、更新、多维度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同时通过门户动态反映保密组织机构、保密制度和保密工作动态等工作内容,使保密工作不再孤立开展,不再停留在某个时点,而是融合日常工作,并持续贯穿于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失泄密隐患不再遍地开花,随处可见,而是时刻处于可监督可管控的范围;保密台账不再凌乱不堪,而是动态更新,随手可得。

保密工作的“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保密管理工作的各类资源、活动与愿景、战略对准相一致,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提升保密管理水平和效率,使保密工作的“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步成长为一个理念先进、方法科学、实践有力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苏立红.2011.军工科研管理中的保密管理.管理观察,23:3

篇2

关键词: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创新;重要性

科室档案信息管理是医院档案信息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不能够缺少的一个领域,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医院的医疗和管理等方面会建立档案机构,保存和记录一些重要的材料、文字、图像和音像等,以便日后的医院工作的开展对这些材料的使用,这些材料可以作为档案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科室档案在医院档案信息管理汇总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对于医院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对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医疗科室档案盒管理类科室档案是医院科室档案的两种形式。采用科学的档案信息管理手段进行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作用。

1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医院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传统管理档案的方法在信息化告诉发展的今天,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档案的需求。现阶段档案信息管理的形式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这也是未来档案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使用成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实现自动化检索档案,有利于医院各科室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和沟通,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医疗和科研等当面的信息资源需求能够极大的满足。

1.2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决策力。

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保证医院信息的真是和准确,档案归档速度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档案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得到促进,这样一来,医院管理者的决策力就有保证,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决策力和决策水平,医院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有保障。

1.3有利于加快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的历史被记录在医院的档案中,医院档案是医院文化的载体。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创新,有利于医院各种资源的融会贯通,进而总结出独树一帜的医院文化内涵,对加快医院文化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4有利于医院的节能增效。

由于医院信息化程度的持续增加,医院信息体系、影像归档、办公自动化、电子病历、通信系统等方面已逐渐迈向无纸化,档案的管理更加便利、快速,从而也节省了医院的人力和物力。

2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严重缺乏。

并不是简单的看管档案就是档案信息管理,现阶段医院中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严重不足的,也不具有任何的档案信息管理经验,非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也会严重的缺乏档案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避免不了会在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引起档案信息管理问题出现,例如管理方法和档案分类的不科学。现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的医院已将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档案信息管理,但是档案挂历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也不会使用计算机设备,不利于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2协调机构的空缺。

当前医院各部门的档案信息管理相互分离,国内虽然医院很多,可是每个医院之间的资源都还处在独立运用的状态,因此,在资源的获取方面常常会造成来源短缺的现象,各医院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因此常常会令医院的资源白白浪费,对医疗科研的创新和发展非常不利。

2.3档案信息管理能力较低,标准不统一。

很多医院没有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的硬件条件,规模相对小的医院大多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大医院虽然硬件条件良好,可是却无法满足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需求,而且医院也不想在档案信息管理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这也就形成了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并且也无法令资源实现共享,医院通常会降低标准来管理科室档案。

2.4医院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够。

国内很多医院在进行科研时,对于档案的使用要求并不高,这也就造成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科室档案的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相对于投资科室档案信息管理来讲,医院更愿意将精力和财力花费在器械及科研方面,对于医院的发展以及整体的规划,并不想投入过多的资金进行创新,有的小医院因为经费问题,对档案的管理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3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创先思考

3.1创新管理机制。

在进行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机制入手,开展医院科室管理各项工作的创新,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机制和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方法是档案信息管理内部工作的主要方面,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创新,使医院科室档案具有强大的活力,有利于科室档案信息资源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在现实的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要将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力不断的、持续的提升,有利于医院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2创新管理方法。

科室档案作为科室管理的基础,它不但是科室活动决策和规划的依据,也是科室档案在管理、推广等方面的物质依据及重要因素。在每一个科研活动结束之后,对于档案的完整性、正确性的判断,要看科研工作者是否积极做好科研文件的积累、整理以及归档的工作,还要看科研管理部门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否真实的将科研档案信息管理归入到科室管理制度当中,同计划管理、成果管理以及课题管理等方面紧密连接,可以让科研工作、归档工作能够共同进行。

3.3创新管理技术。

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能够使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够促进科室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手段和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使用是促使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并且也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的有力保证。

3.4创新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将信息材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之后规定,并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还要提供技术支持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开发手段的创新,有利于医学科研档案信息的提升,还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将科室档案信息管理的目标实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学科室档案信息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管理和开发科室档案,提升临床医学水平,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因此,只有将创新当成是提升科室档案信息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崭新的理念、方法来加强内部的管理,提升科学管理机制,开发运用科研档案信息,才能真正为医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记英.医院科室档案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3(11).

篇3

二、疾控中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疾控中心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上投入的资金不足

疾控中心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人工进行信息管理的模式,对于新的管理模式了解不够透彻,甚至排斥,直接导致了对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度不高,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少之又少,产生的后果就是疾控中心因为运转资金不足而无法购买信息化管理设备,仍然依靠原有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使得信息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质量无法媲美发达国家。甚至有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仍然沿用传统的借助人力的纸质的信息管理,无法保障信息管理的准确度。

(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相对落后

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一直重视度不是特别高,由于几年党和国家将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提到国家发展议程上,档案管理工作地位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各行各业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进和了解程度。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在这两年才刚刚兴起,管理人员很难在短时内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大部分是在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仍然很难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有些疾控中心是将人工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交叉并用。在对档案进行整理和管理时,以静态资料为主,例如文字和图片,而缺乏一定的音像资料,降低了档案的完整度,从而间接的影响了档案管库现代化和信息化。在进行档案管理时没有科学的归类方法,导致档案归类工作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后期调取、查看工作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在我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人员工作职责的不明确,许多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人员可能是其他科室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并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高。

三、解决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

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如果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资金支撑,使得管理设备和手段的更新受阻,降低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利用财政拨款的形式对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此外,疾控中心也应该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引进新的管理设备和手段,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疾控中心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无形之中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现代的档案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但是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降低了档案管理整体水平。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已是当下疾控中心的必要工作。可以将档案管理人员派遣到外地进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对档案管路人员进行培训,手把手的指导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加强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大胆的尝试并进行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效率不高,杂乱无章,主要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导致的。因此,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不仅能为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一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各自的工作职责,使他们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第二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管理效率和质量高的工作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和完善档案分类管理工作制度;对现有的档案借助计算机系统,并按照一般性、重要性,长期性和短期性的原则进行分类管理,为后期检查和调取档案奠定基础,提供便利。第四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收集制度;疾控中心管理部门应严格要求各个科室对档案进行定期的收集,并加强对各个科室档案信息收集的监督工作,防止有些科室,并未贯彻和真正落实档案信息定期收集工作。在各个科室对档案信息收集完毕后统一交由疾控中心的档案室,档案室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上交的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和妥善保管,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保证整个疾控中心正常运营的必要工作,随着疾控中心的人员流量逐渐增多,如果不加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那么就会使得问题越积越多,时间久了,就会使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做好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保证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乌兰格日勒 单位:乌兰察布市疾控中心

篇4

一、前言

新时代下医院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医院财务收费的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医院财务的收费信息管理得到实现,同时使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工作管理水平与效率得以实现。特别在信息化技术普遍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新时代,这对于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工作进步与发现来说,很大程度上有些促进与推动意义。

二、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近几年来,医院管理工作不断使用现代化技术,通常为使发展与改革切实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就必须要求医院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管理,尤其是财务收费的管理工作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从过去经验也可以看出,当前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而且只有使用信息技术,才可以充分发挥医院财务收费的管理工作作用。其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合各种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中,能够使日常交流、查询、结算财务时比较快捷方便,同时使得相关财务的信息可以与时俱进,以及提供较为准确与真实的信息给财务管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

对于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工作来说,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了该工作技术的含量,同时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医院费用实行综合管理,以及费用去向明朗化,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些费用不明去向的情况,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医院整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工作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病区的管理系统构建

在医院财务收费的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动态,能够准确汇总与核算住院患者每日每项费用,还能明确计算患者各项费用明细,同时还支持患者在线查询自身费用。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收费人员的工作,对于的情况必须禁止,以及以一些贪污受贿的情况也要采取相应的惩罚制度,同时财务收费人员不可以挪用公款,一旦出现相关人员预留有备用金超过一百元,就要按照挪用公款的事项进行严格处理。只有严禁医院出现以上不良情况,才可以使得工作人员态度得到端正,并保证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可以在健康的环境下顺利执行。

同时让患者清楚知道自己的医疗费用去向何处,而不是让患者总是认为医疗费用被医护人员从中抽取了一部分。如果出现患者咨询自己医疗费用的情况,需要给予耐心解释,不要让其误会,尽可能不要出现医患纠纷的情况,以免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患者与患者家属可以最大程度的满意与认可医院。同时应用信息化的技术不只提高医院收费工作效率,加快住院区的病床周转效率,还有效避免欠费与患者逃费的情况。

(二)医院财务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

就目前医院财务的管理工作来说,其涉及的领域较多,例如:医院日常的各项业务支持总额、货币资金的管理与职工工资的管理,以及专项资金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物资管理等。通常医院管理工作中财务收费的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部分,只有财务收费的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医院管理工作正常运行。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准确汇总医院每个科室实际使用的资金,计算出医院的药品与其他各种的收入总额,同时就各个科室实际收费情况实行客观、横向的比较,自动的将每个科室医疗实际成本情况反映出来,同时汇总各个科室成本与收入。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使得医院管理者能定期了解医院各科室实际支出与收入情况,并进行比较与分析,更好的实施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如果发现财务收费存在问题,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有效解决。

(三)医院收费的管理系统完善完善

通常情况下,住院与门诊两个主要收款系统共同组成了医院收费的管理系统,就门诊收费体系而言,我院实行电子处方,相关人员不需要输入,收费人员只需要输入病人的诊疗号码即可,相关计算机能够主动的划价,精确计算患者实际缴纳的医疗费用,并打印详细、准确收费的单据。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计算机中输入医院各种检查的标准与细则,因此,患者如果需要多种或是一种检查方式时,相关医院工作人员把检查项目代码输入相应系统之中即可,计算机可以自动计算相关总额与金额。每天工作结束以后,期间还需要一段较小的时间,让计算机计算当天费用并打印缴款日的报表,便于相关收费人员交账到财务科。

其中对于住院收费体系来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建立功能强大与完善的数据库,与传统收费方式比起来,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实际工作的内容,如:患者只需要向收费人员登记姓名、床位与登记卡号等就直接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计算,还可以及时查询患者实际需要交纳的治疗费、医药费与检查费等。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便于患者在相关系统中实时查询收费具体情况,可以有效杜绝医院胡乱收费、医生胡乱开药的情况,同时给患者提供具体每日费用的清单,当患者康复出院时,还能给患者打印详细费用的清单,方便患者核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普遍的当下,对于医院财务的收费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浪费,以及维护了患者最基本的权益,让患者每一笔费用都可以如实记录在案。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医院健康与稳健发展,同时使得医院财务收费受到广大患者的满意与认可,进而加大市场竞争力。

篇5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已广泛影响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执法的一线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是机构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内容,深深影响着整个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窗口,卫生监督系统一直坚持努力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经过全市全体卫生监督人的共同努力,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在内部管理、软硬件环境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实现全市卫生监督信息化“一盘棋”建设,笔者建议设立基层(指区级、街道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促进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规范发展。

1.深圳市卫生监督信息化现状

根据《2011年度深圳市卫生监督工作评估报告》第四章内容,对深圳市28家卫生监督机构2011年度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归纳:

1.1信息工作管理科室

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设置信息科室4个,其中市卫生监督局、光明新区、坪山新区设立科教信息科,南山区卫生监督所设立业务信息科;福田区和龙岗区卫生监督所由法制稽查科负责,罗湖区、宝安区、盐田区卫生监督所由办公室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在宝安区、龙岗区内的街道级卫生监督所主要由办公室承担信息管理工作。

1.2信息工作人员

2011年全市共有信息工作人员66人,占全市卫生监督机构总人数的10.1%。

1.2.1专兼职人员情况:专职信息人员28人,占全体信息工作人员数的42.4%;兼职人数38人,占全体信息工作人员数的57.6%。以宝安区、龙岗区两区内的卫生监督所信息工作人员核算,共有信息工作人员43人,专职与兼职比例约为1:2。

1.2.2专业情况:公共卫生类27人、临床医学类5人、计算机类20人、其他14人,占全体信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0.9%、7.6%、30.3%和21.2%。经统计,约有70%非信息专业人员承担信息工作。

1.3经费投入

2011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投入427万元用于信息画建设,其中硬件投入243.26元,软件投入32.4万元,数据库投入1.5万元,规划标准编制及相关研究费用0元,运营费用145.52万元,其他4.5万元。上述数据经与2010年对比显示,使用全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后,经费主要增加使用人员的电脑、移动办公设备和无线设备等经费支出,软件和运营费用的投入明显减少。

1.4硬件基础

全市28个单位均设置了独立的机房。为开展信息化办公,均设置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局域网、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互联网接入方式为光纤或者ADSL。

1.5软件系统、网站设置

1.5.1软件系统方面: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5套OA办公系统,其中宝安区全区使用了由区政府开发的OA系统。全市启用了139深圳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卫生监督信息共享。

1.5.2网站方面:2011年深圳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17个网站。

2.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遇到的困难

2.1信息化建设认识不统一

信息化建设是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在不断加以推进。然而,由于市、区(新区)级、街道级卫生监督所职能不尽相同,街道级卫生监督所还承担着预防保健职能,且该工作量较大,使卫生监督机构存在自身职能定位不清,在一定时期内专业信息化表达不突出,需求不明显,步调不统一,严重影响推进本机构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而且,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与机构领导班子认知程度息息相关。

2.2信息专职部门缺失

截至2012年6月中旬,深圳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信息科室4个(市级1个,区级3个),其他的都是由办公室或法制稽查科负责信息管理工作。由于基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不平衡,各区(新区)内的卫生监督所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存在很大差异,基层机构信息工作职能往往挂靠到办公室或监督科室。根据《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没有专职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而是将信息管理工作捆绑到其他职能科室,或是将信息职能散放在各相关业务科室,将很难做到专人专责落实统筹管理,实现信息资料上传下达,业务对口衔接,从而规范机构信息化建设,达到信息安全管理。

2.3信息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篇6

信息产生价值的关键在于共享。导致信息不能够共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流畅的沟通机制,不能很好实现一体化,就会使得信息无法在部门之间顺畅地流动。而目前许多医院恰恰存在这种现象。虽然各个科室都同处于一个医院内部,但是各个科室之间界限分明,存在明显的缝隙,在工作中无法实现连接。这直接表现在医院各个科室的资料各自存档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网络和管理模式,存在档案材料缺失、混乱,或形成不规范材料的现象,无法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大大影响了医院档案的开发利用。要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使医院档案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各个部门,就必须要求消除各个科室之间的界限,改变科室与科室之间独占信息的局面。

2.信息化的建设意识较为薄弱

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早已深入人心,影响非常深远,这就导致了很多医院领导层满足于现状,并不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另外,档案管理人员也缺乏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未能提出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对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医院人才培养中,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培养,并没有把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工作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等问题。许多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这些情况已严重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4.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安全隐患

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和外界畅通的联系,是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是医院管理工作与病人获得良好服务的需要。因此,工作人员和病人都能自由的使用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查询,并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这样一来,档案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可能会受到电脑黑客与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甚至系统被破坏。

二、解决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1.改革管理体制

信息产生价值的关键在于共享。导致信息不能够共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流畅的沟通机制,不能很好实现一体化,就会使得信息无法在部门之间顺畅地流动。而目前许多医院恰恰存在这种现象。虽然各个科室都同处于一个医院内部,但是各个科室之间相对独立,界限分明,存在明显的缝隙,在工作中无法实现连接。这给档案信息的收集与编研造成障碍。因此,必须淡化科室的概念,消除医院科室之间的界限,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横向联系,从封闭式、分散型走向开放式,形成网络化、一体化,实现“无缝隙”管理。这样才有利于医院各个部门的信息能及时汇集到档案管理部门。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化设备。根据实际条件,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较先进的技术设备,促使档案管理逐步从传统的手工、经验管理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迈进。

2.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与服务的意识

医院作为社会公众服务性行业,面向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公众个性化需求,通过良好周到的档案服务,使档案管理由传统落后的人工管理转变为信息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档案业务服务理念,全面积极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档案服务体系,树立以医院为整体的档案服务意识,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科学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要求。

篇7

一、医保档案管理的意义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医保也从自费参保发展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保档案管理的内容。因此,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且是一项比较基础的工作,能够为医院的决策层提供一定建议和意见,从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进而能够通过可靠且有效的资料来促进医保的发展。就医疗机构而言,如果医保档案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之前有关医保方面的事件就无法进行记录,从而也不能够对医保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医保档案得不到管理,那么医院也无法积累有关医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也不能够对以往工作中的优势和弊端进行总结,无法促进医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医保档案的管理也可以为医院保存相关的经营活动的资料,能够为医院后续的医保工作排除相关的困难,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医保档案管理的现状

第一,虽然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得到了整体性的发展,但是我国医保档案管理却未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目前由于我国已经实现了全民参保,我国的医保档案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另外医保档案管理的流程以及内容比较复杂且繁重,相关领导也不愿对其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因此,医院的医保科总是由于设备以及人力不足而使得档案管理的流程出现混乱的现象。另外,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也对工作缺乏认识,不仅意识淡薄,也不愿意从专业角度加深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长此以往,医保档案管理就将全面陷入“弱势”局面,走入不为重视的恶性循环。

第二,落后的档案管理方法导致管理水平偏低。医疗保险管理局近年来业务量的持续增加,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鉴于此。医保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高科技的信息工具来提升管理的工作效率。部分医保部门的档案管理业务甚至还未能实现电子化管理,这必然会影响到工作展开的效率。

三、做好医保档案管理的方法

1.加强领导的重视程度

医院的医保科属于行政管理部门。但是目前受到了利益的驱使,一些领导过于重视医院的业务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医院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责任,从而无法做好医保档案管理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全民医保。因此,医保科的地位也得到了各个领导的不断重视。医院领导也将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提高日常的工作中来。医院的医保科通过建立医保档案来加强领导开展医保管理工作,并且通过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方向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2.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

医院医保科一方面要做好有关医保档案的各种行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进入临床科室来管理各种医保检查工作。医保科室的领导要定期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为管理人员提供以往医保档案管理的经验以及借鉴其他档案管理的经验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且要通过建立责任制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管理人员具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另外,医保科的人员也要通过综合测评推选出专人来做好科室以及相关的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将管理文件夹进行编号并按照年份装订成册,每册的内容要具有相关的目录以及根据时间编排的页a,从而做到医保档案的有序性。

3.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医保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医保管理效率和科学决策为目的,以医疗保险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为主体。以往医保信息的收集靠人工完成,手工汇总、分析、核算,人员天天在科室收集数据资料,占据了科室大部分工作,管理信息滞后,不完善。 医保档案信息化使医保科人员从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做管理工作。①医保档案信息化将医保科数项数据在单位内部互联网上进行筛选,医院的各类参保患者进行分类,医保科可进行各类医保各项数据挖掘。建立报表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 ②医保档案信息化将每位参保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进行实时管理, 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监控。对住院患者的医疗、检查、用药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参保患者的动态信息,重点监控,及时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及时有效管理。③医保档案种类多,数据量大,涉及的内容广,医保档案信息化可以节省存储空间,保存年限不受限制,防止信息丢失,查找简洁方便。数据统计准确率高,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节约纸张。④医保档案信息化为管理者查阅数据提供方便, 制定医保管理方向。

4.更新档案管理理念

以往的医保档案管理只是为了保存医保人员的资料,而没有对医保档案进行有效的利用。目前,医院医保科的作用不仅是为了保存医保人员的资料,还为了通过分析医保档案中的各种数据来加强对于医保各方面的有效管理。第一,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来监督医保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并且通过比较计划和实际情况的差距来对医保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利用医保数据以及各种数学模型来预测将来参保人的健康指数以及参保人员用于医保的金额。第三,通过数学模型来为医保管理的各个层次提供不同的决策方案,从而为医保管理工作提供具有一定规划性的管理方法。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方法医保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医保档案管理有序,切实应用于医保管理工作中,管理时效性强,数据准确率高,管控有效结合使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代诚.医保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

[2]于红红.新时期医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07)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4-0229-03

1引言

高校人事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关系到全校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的发展.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传统模式的人事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推行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实现自动化办公,改变管理人员的传统理念,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人事信息资源利用率,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能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仅从工作、技术角度出发,而且需要人事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坚定开展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人事工作有序、稳定的进行.因此,结合工作现状,综合考虑,在学校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学校建设了基本符合人事管理工作需求的信息化系统,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转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学校的发展,满足广大教职工的诉求.

2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

2.1情景复杂,事务繁多

人事管理工作涉及到人才引进、人员基本数据管理、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离职退休、各项培训、考核、统计报表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等.这些工作都与学校教职工密切相关,涉及到的信息量较为庞大,且不同情景、不同阶段统计需要的数据不同,面向的对象不同,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同,除此之外,每项事务都有严格要求,不容出现丝毫懈怠和差错.

2.2数据频变,维护困难

人事管理各项工作产生的数据属于动态指标,变化量大,涉及范围广,需要人工及时维护,例如人员基本数据是学校各工作单位的数据源,人员的岗位、职称以及工资福利数据都会随着个人的职业发展发生变化,因此及时更新数据,保证学校各工作单位数据的一致性就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传统的纸质记录方式不仅人工书写量大,维护时间长,难以长期保存,而且不便于查阅和共享.现如今学校虽然已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了现代化办公,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孤岛、数据重复保存、数据冲突等维护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资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共享性.

2.3技术先进,观念落后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许多先进、成熟的技术,奠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推动了人事管理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型.人事管理工作采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了系统管理,能够做到数据一致、长期保存、动态更新、数据共享,但是学校教职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很好的接受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认为改革给个人带来了不便,无形中制约了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造成人事管理工作出现传统模式和现代化系统管理模式双管齐下的运行模式,不仅给人事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重复率,而且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学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3.1系统建设背景

人事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数据范围广、数量大,数据多采用电子和纸质版本同时保存的形式,且电子版本仅限于U盘、硬盘及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存储形式,纸质版本装订成册,在固定空间存储.此种存储方式有利有弊,采用电子设备存储,方便数据的查询、携带、迁移及共享,但是电子设备均有相应的使用期限,且不同的系统软件对于U盘、硬盘的识别存在差异,电脑系统存在版本更新,存在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设备硬件与软件不兼容,会出现数据识别不了、数据丢失、数据损坏等相关问题;采用纸质版本保存的数据,虽然可以保存最原始的记录,随时查找,但是会因为频繁翻阅,存储空间防潮、防虫工作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存储介质损坏,数据保存不完整,数据模糊不清,数据损坏等现象.因此,人事管理部门需要建设人事管理应用系统,做好数据管理、维护、存储等工作,实现数据随时查询、翻阅的目的,且做到数据及时更新,减少数据存储量,统一为各单位提供最新决策数据,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数据共享.

3.2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以人员基本管理为基础需求,以“实用、方便、稳定”为准则,确保系统结构优化、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同时,系统需要考虑功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求,适应管理人员实际工作的变动.系统开发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标准化:遵循国际、国家、行业、教育部以及学校现有的相关信息标准;2.网络化:基于互联网、校园网进行访问;3.个性化:符合人事部门个性化需求,自定义功能模块;4.可扩展性:接口灵活,能够与校园其他平台无缝对接;5.可靠性:系统架构使用技术成熟、先进,能够稳定运行;6.安全性:系统数据加密处理后存储、备份,系统无恶意漏洞.

3.3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本系统设计主要以人事管理工作的人事人才方面工作为依据,重点设计功能包括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招聘管理、薪资管理、报表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各功能模块设计简单介绍如下:3.3.1机构管理主要包括功能为单位管理、岗位管理、基础设置等,实现对岗位、机构编码,按照学校机构设置方案对机构和岗位进行设置和管理,并以此数据为基础系统自动绘制机构图,更加直观的展示了学校的机构设置,其中机构图可以以PDF和EXCEL形式输出,便于打印,历史机构可以记录、保存机构和岗位变动、调整的历史.3.3.2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基本数据建立、人事异动、信息维护、统计分析等,实现全校教职工数据库的建立,为学校统一信息门户及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准确、唯一的源头数据,实现教职工岗位、职称、学位学历等信息异动的记录和存储,并按照不同统计指标项生成数据表、分析数据等供领导查阅和决策,为教职工对个人主要信息、异动信息的查阅.3.3.3招聘管理主要包括招聘需求管理、招聘实施、面试测评、录用总结、统计分析等,实现各用人单位统一上报招聘需求、招聘岗位,网上接收简历投递,在线完成简历分发和筛选,并可以通过系统给应聘人员发送录用通知,最后实现以招聘数据为基础,按照不同条件(如学历、专业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后期招聘工作提供参考数据.3.3.4薪资管理主要包括薪资变动、薪资发放、薪资分析、保险管理等,实现学校合同制人员薪资发放记录,并以合同制人员薪资为数据可生成薪资分析图表供参考.3.3.5报表管理主要实现与省内事业单位人才、工资报表的一致性,统一按照省级单位要求制作和整理模板,报表之间校验和计算可以实现自定义,报表分析和归档可以对年报数据进行反查和保存,方便及时修正,方便历史数据查阅、对比.3.3.6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人事系统中权限设置、角色分配、业务流程、安全策略等一些系统管理的操作,保证系统业务正常运行.

3.4系统运行环境

3.4.1软件环境本系统基于J2EE技术,采用以中间件为基础架构的B/S/S三层计算模式构建业务软件的体系结构,支持跨平台应用,实现了硬件平台的无关性,并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SOA标准,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客户端软件需要安装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IE6.0以上浏览器.另鉴于系统中表格管理功能的特殊性,需要另外安装系统自带的插件,保证表格工具的正常使用.服务器端软件需要安装MS-WindowsServer2008R2版本的操作系统,SQLServer2000sp4版本的数据库软件,Tomcat6.0版本的系统部署软件.不同的数据在服务器端统一存储、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3.4.2硬件环境结合学校现有硬件设施的统一规划、虚拟化建设及可用配置,充分考虑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并况、运行速度以及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本系统采用IntelXeonE5—2660服务器,2.2HZ处理器,32G内存,600G硬盘,其中300G硬盘用做RAID备份.

3.5系统应用

现阶段,学校人事管理系统已启用.首先,作为学校人才招聘的网络平台,由各院部上报招聘岗位和相关的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审核,审核上报学校研究,研究通过后由各院部公布岗位和要求,应聘者通过此平台进行网上简历投递,各院部自行进行简历初选;其次,作为全校教职工基本数据源头为学校信息门户、教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教职工基本数据自动流转到各个系统中,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给各院部都分配一定的权限,可以对每年入职的新教职工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结束后上报人事处审核,审核通过后各院部只有浏览权限,定期对相应院部的教师信息进行核查,如发现有需要修正信息,将修正信息上报人事处,由人事处工作人员统一及时更新、维护,避免出现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最后,系统中的数据为学校年报提供参考数据,并能够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筛选、分析,形成分析图,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支撑依据.

4人事管理系统对人事工作的影响

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产物,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技术的发展,顺应学校的发展趋势,顺应人事工作的改革路线,对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1人事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系统构建的数据库保存着全校人员信息,支持按照不同条件组合查询,人事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按照不同的条件组合系统自动处理查询出当前符合条件的人选,并生成EXCEL或PDF格式的电子数据,节省了查阅、整理表格的时间,节省了整合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处理事务的效率,比传统的工作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人事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如系统从建设到使用都需要人事工作人员参与,前期系统的需求调研让工作人员能够以信息化的思维去梳理自己的工作,中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需要工程师和工作人员的反复沟通,包括工作流程和思路,让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了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的基本原理,工作人员可以站在工作角度,更好的挖掘出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的工作,更好的思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改革方式,后期系统的使用更加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实践、操作,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出现小问题能够独立解决.经过不同阶段的锻炼,人事工作人员不仅精通人事业务,而且掌握了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成为了具备较高人事业务素质和信息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4.3人事管理系统加强了各科室的团结协作

如人事部门各科室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对人员信息统计、分析的范围各不相同,传统方式由各科室自己建立需要的数据信息,难以实现数据共享,除此之外,各科室工作人员维护数据不能同步,导致重复数据的不一致性、不准确性,现在转变为由系统统一存储一套完整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建立是按照各科室实际工作要求,去除重复数据后组合而成,各科室有权限查看到所有完整数据,但是不同类别的数据变动需要由归属科室维护数据,保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4人事管理系统提高了人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如教职工信息中的岗位变动时间、合同时间、初次定岗时间,人事政策、制度、工作动态等,教职工本人对于此类信息不能很好掌握,导致在以往需要此类数据过程中需要教职工花费时间去查阅文件资料.现在由系统记录、保存、公开了相关信息,人事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按照文件更新、维护,也将此类信息反馈给个人,方便教职工个人登录系统可以随时看到这些信息,为教职工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人事工作的公开化、规范化,扩大了教职工的知情权,从而全面提高了人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5结语

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了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便利,但需要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系统数据的维护工作,然而目前人事部门人员较少,一人兼顾多类工作事务,系统的维护就无法做到实时的、动态的更新.另人事信息的审核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但有些部门对此重视度不够,导致信息审核不严,降低了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从顶层到下层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认识,加强信息化管理的业务素质,促进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扩大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凝聚力量共同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馨,朱江.浅析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人事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0(12X):283-283.

〔2〕王树珩.浅谈信息化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4(23):19-23.

篇9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如人才引进、人员内部调配、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考勤、职称评聘、师资培训、考工定级、各类人员的档案管理、工资福利、离退休等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事管理仍运用EXCEL表格来处理事务,以致经常出现人为数据处理错误、各表格没有勾稽关系、各科室之间的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或更新得不一致,这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极其不匹配。迫切要求高校的人事管理化被动为主动,化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为数字信息化管理,使人事管理工作趋向于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三个历程

1.1 工资计算系统时代

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为繁杂,用手工操作既费力又费时,且易出错。随着电脑的应用,各高校自行开发了一些计算机程序,将人力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当时也只是简单地将计算从手工计算发展为计算机计算,并未实现人事信息的统计分析等功能。

1.2 数据库信息统计系统时代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人事信息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将部分统计工作从手工统计发展成为数据库统计。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类报表之间是相互独立、无法连接,各高校都要使用光盘等手段上报数据,较为费时费力。

1.3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时代

21世纪初期,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初期,实现了教职工的基本信息、工资、统计、报表等一体化,初步实现了无缝连接、资源共享。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和功能

2.1 构建高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信息管理、考勤考核、师资管理、薪酬管理等日常性工作,往往较为耗时,手工操作效率低且易出错,并且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技术手段,许多基础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较为繁杂且不能共享。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若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则会极大地缩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常规性工作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大大解放人力,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

2.2 优化工作流程,构建资源整合

根据规范的工作流程设立信息管理的各子模块,如: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人事业务管理模块、师资业务管理模块、劳资业务管理模块、系统查询模块等,统一规范工作方法和方式,消除了过去隔离、分散等现象,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操作,人事管理系统能够详细、准确地记录所有教职工的档案、考核、考勤、培训、评聘、劳资、福利等所有信息,并在需要这些信息时能系统、快捷、准确、方便地获取。

3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操作存在的问题

3.1 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都在提倡“向教学一线、科研一线倾斜”,此时许多高校都忽略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致使对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应消极,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认为只要有几台电脑就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日常性、常规性阶段。殊不知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把各部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系统,才能真正完全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3.2 信息系统数据库数据不完整,不准确,更新慢,共享度低

人事信息系统最为重要的是数据库的完整和准确。但高校大量的人事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在近几年才建立起来,建立之初由于录入环节的把关不严等导致数据的不准确;由于数据库本身设计上的不完善、不准确等导致数据的不完整;由于对教职工信息变动掌握的滞后性导致了数据库信息更新速度慢。以致使人事信息系统的可信度及使用效率较低,无法及时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影响了管理层的决策。

首先,人事部门以工作范围为依据,划分为人事科、师资科、劳资科、档案科等科室,学校教职工的人员进出、各部门之间的人员调配、人员考勤等归属于人事科;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培训与进修等归属于师资科;教职工的档案管理在档案科;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兑现等在劳资科。各科室都在自己的业务范围、权限范围内管理着教职工的信息,在本科室的工作范围内单独建立一套基本信息库,并对信息库进行维护。其次,在人事部门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教职工人事信息管理工作,教职工的教学信息归属于教务部门,教职工的学术信息等科研信息归属于科研部门等。虽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劳永逸的,但各科室之间数据不能相互融合、互通,则需要对每一个数据库逐一操作录入,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增加了人力资本。

3.3 管理人员的信息化业务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在人事信息化管理的背景下,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本职工作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但实际上,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普遍是知识面窄,观念老旧,缺乏创新精神,计算机知识面更为狭窄,在工作过程中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节拍,无法使用深层次的信息技术,这与目前各高校要求的人事管理信息化是相悖的,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 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和措施

4.1 正确认识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作用

各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到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不单单是简单的人事信息和数据的罗列与汇总,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为学校的各类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有关信息。正确认识人事信息化管理并不是一句口号这么简单,这要我们实实在在付诸于行动,不然人事管理信息化也仅仅只是一句空话,一个好的系统建设需要学校的领导层面在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进行投入和支持。

4.2 制定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的章程,加快人事信息的更新速度

高校的人事信息不仅量大、繁杂而且是动态的,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教职工的动态变化,定期维护和更新相关的信息。做到信息建设的分工协作,将人才引进、人员调配、考核与考勤管理、师资建设、档案管理、劳资管理等人事信息按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到各个科室,各科室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信息建设工作。应该广泛宣传人事信息及时更新与否涉及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一旦自己的人事信息变动就应积极主动地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

4.3 加强全局观念,做到资源共享

高校人事在管理工作中,会和其他各部门如科研处、教务处、二级部门产生大量的信息交流,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重叠信息,这就要求人事部门整合其他各部门的数据库建立起一个丰富的、统一的、一致的、灵活的数据中心库。所有的数据皆源于此,这就要求在信息采集时,确保其是真实可靠无误的。

4.4 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21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是尤为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信息系统只是一种辅助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首先,高校应该任用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高校应该不断加强人事管理者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做到信息技术水平与专业管理水平齐头并进的发展,以适应人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5 结论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对高校人事管理的流程化和规范化,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作量,使得高校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管理科学化,保障高校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晓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实务.

[2] 徐锋.高校二级学院人事信息化管理刍议.教育探索,2007,12.

[3] 黄含其.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2.

[4] 吴诚斌.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管理研究 ,2011,02.

篇10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又繁琐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的做好每一天的基础工作,做到当日事当日毕。疾控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卫生防疫服务,是公益性机构,其档案管理工作做得再好也无法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这种情况就导致疾控中心的领导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意识薄弱。许多疾控中心的领导只是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各个科室的一项基本工作任务,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聘请专业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档案管理,进而也就导致了档案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档案丢失、破损已不鲜见。

2.档案管理能力弱化。有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制度落后,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业务的发展要求。有的疾控中心缺乏对档案的整体把握能力,没能将档案集中起来管理,档案分散在各个科室中,许多档案没能及时归档整理,档案管理能力低,档案利用率低,档案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3.档案管理规范性不强。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疾控中心没有为档案管理制定出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各个类型档案的收集整理标准,这样就使得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差。当需要查找档案资料或利用档案资料时,往往需要翻箱倒柜找很久,这样就降低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档案资料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另外,档案的制作不规范。比如说,采用十六开的办公室用纸来进行规范的书写,并留出装订线,如果没有留出装订线,那么就给档案的装订带来一定的麻烦,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4.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也可以运用于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档案利用率,可以更好的保存档案。虽然说许多疾控中心努力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但是,系统的功能少、实用性不强,不利于档案利用率的提高,许多工作人员还是习惯性的查阅纸质的档案资料。所以说,还必须加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1.建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疾控中心的档案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必须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各地各级疾控中心应根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和本单位档案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明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标准。就拿档案的收集来说,应将随时收集、定时收集、跟踪收集和重点收集结合起来,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职责范围内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还应定期、不定期指导督查本单位所属各科室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各类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2.优先聘用高素质人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疾控中心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并聘用高素质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岗位工作。同时,还应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档案人员的素质培训,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由于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所以说,应开展政治素养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以高度责任心面对每一天的工作。强化档案管理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创造性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本地区卫生防疫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3.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减少档案管理工作量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重要方法。疾控中心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工作中,统筹规划,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室藏档案资源,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实用性,增加功能,增加档案资料的查询功能,将模糊查询、综合查询、分类查询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档案利用率。

4.实行档案两级管理。实行档案的两级管理就是说:将档案管理工作分成中心级和科级的两级管理。中心级的档案具有综合性、学术性的特点,比如说: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年度卫生检测报告、疫情流行病因分析报告等就属于中心级档案。而科级的档案则是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这些档案资料要根据其服务对象的发展情况而变化,具有易变性,如疫情调查处理材料、工作人员的体检报告、公共卫生监测报告等就属于科级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