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4 21:57: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1

二、正视困难,寻找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作为学校的领导整天抱怨也无济于事,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困难,都会存在自己的问题,校长只有好好的面对困难,寻找教师发展的突破口,为教师干点实事,这才是真正可行的,减轻我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是领导当前的首要任务。学校实行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同步减轻教师的负担。首先,改革评价机制,不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其次,多从正面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不渲染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及工作中的失误,不对学生和家长公布教师的教学成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第三,学校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学校领导改进作风,给教师更多的自,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提供机会。第四,建立理解、信任、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第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建立教师心理档案。

三、解决问题的根本,调动教师的内动力

(一)专家引导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了课改专家的培训——引领。我们认为,请一些知名课改专家来校培训指导教师,或让一批教师走出学校向名师取经,专家们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有渊博的知识积淀,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信手拈来的精彩贴切的案例,这样不但会使老师们折服甚至倾倒,同时也为老师揭开了谜团甚至打开了死结。专家们在培训时要求老师们陈述自己观点,通过他们的倾述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其症结,对症下药。创造更多的机会与专家交流——对话。使教师们充分体现主体思想、合作学习、互动促进、体验感悟的理念。兴趣是成功的前提,信心是成功的保障,只要你想改变自己,不管多难,即使现在不会,都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诸如买专著自学,订阅教育刊物学习,上英特网学,主动请教身边的同伴,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揣摩,等等。因此,从长计议,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应该是当前课改培训的关键所在。

(二)教研带动

篇2

教学反思就是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只不过是狭隘的经验,最多也只能够形成一些肤浅的知识。”如果经过教学反思,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且能对后继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加强教学反思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以教学反思促进高效教学

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学反思思什么?

教学反思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①总结本课的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反思课堂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法越来越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②查找不足的原因,探索应对策略。不是每节课都是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教师应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败,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教师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反思写什么?

教学反思一般是把某个具体教学活动环节进行简略叙述,然后分析自己在其中的成败得失,最后谈谈自己的困惑、思考、见解和感悟。

(1)反思成功之处。

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如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到位、完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巧妙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变得当的教学机智、创新的教法和学法、合理的板书设计等,把这些课堂教学的亮点及时记录下来,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难免有不满意之处,即使是专家或名师上的课,也难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更何况是我们普通教师上的课。课堂教学后把不足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反思、探究和剖析,作为后继教学的参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反思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节课上完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中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教学目标定位合不合理、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预设是否合理等问题。反思备课是否有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后应反思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组织教学方面有什么收获、教学重难点是否有效突破,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表扬激励学生的效果如何、是否有效利用生成为教学服务等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如何改进并写出“再教设计”,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丰富教学经验的目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反思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智慧的闪现,不善于积累就会一闪而过。课堂教学中,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有效的生成资源的灵活利用、偶发事件的灵活处理方式、教学的瞬间灵感等,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这一个个亮点,记录下小课堂中的大智慧。

(6)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关注学生的课堂,总会有惊喜与感动。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积累下来,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好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独特的见解等,能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思路。

三、以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篇3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并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培训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持,充分挖掘各种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能使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挖掘培训资源促进计算机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都限于上级的安排,学校根据上级安排选定部分教师到高校和教育部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其实,学校可以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以及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的资源,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

1.校本培训资源

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为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挖掘校内资源,实施在职教师的培训。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性成长,还能有效节约培训的时间、降低经济等成本。

2.企业培训资源

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企业培训资源,到企业中去培训能促进计算机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创新培训形式促进计算机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的教师培训大多是“专家讲、教师听”的模式。“专家满头汗,教师笔记抄满篇。”可“专家怎么说,你就怎么做”的培训要求,缺少教师自主探究的空间,效果却很一般。除了专家讲座,我们应该在改进培训方式上多动脑筋,创新培训形式,加强教师培训中的主动性、实践性、专业性、针对性、长期性,切实提高培训的效能。

1.参与式培训提高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主动性

着力改变以往培训中教师只要带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状况,充分创造机会,让教师主动、积极参与。比如,在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时,不是一味地请专家、学者、教授讲课,也不是放任教师自学,而可以鼓励教师轮流分章节举办讲座,然后请听课教师对主讲教师进行评议和研讨:准备是否充分、重点是否突出、表达是否清晰等等。

2.“做”中“学”培训提高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实践性

以前主要是教研室培训,这种培训中理论比较多,而实践的东西比较少,所以应充分联系实践进行教师培训。

在招生期间,各大学校都会出一些招生简章、招生光盘等宣传材料,学校橱窗设计及定期更新,校园网网络的正常维护;为教师课件制作提供技术支持……这些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避免到校外请电脑公司或广告公司来完成,放手让计算机教师去“做”,让他们在“做”中锻炼自己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3.网络培训提高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专业性

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讲,利用网络培训的形式对计算机教师培训更切合他们的专业实际,虽然没有面对面、自上而下的演讲,改用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来代替,在网络上悄然进行,但培训效果却更便利直接。

负责培训的专家在培训前按照专题录制视频课程,培训活动中,专家通过网络传递视频课程,接受培训的教师收看这些专题研讨视频,阅读专家推荐相关电子文本,然后完成网上作业:动画课件或其他视频、声频材料等,专家对学员上传的作业进行点评反馈和学员开展在线研讨。

4.“微格教学”培训提高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针对性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被培训者的行为录像,随后播放录像,使被培训者直接具体地观察,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由于微格教学中,被培训者在较短时间内只重点练习一个教学技能,这就可以使被培训者把精力集中于本次受训最需要解决的重点技能上,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提高培训中的针对性,提高训练的效率。

5.“师徒结对”培训提高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长期性

理念的转变、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都非一日之功,教师培训也不能靠几次集中学习就解决问题,尤其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讲,培训应该是长期、持久进行的。

采用“师徒结对法”形式,可以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随时沟通,形成共同研讨、互教互学、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篇4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性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

1.1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有些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板起面孔,一副严肃的样子,搞得学生心情紧张,回答问题小心翼翼。这样的情境,怎能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灵性呢?有些教师脾气暴躁,学生一回答不出来就瞪眼睛、发脾气,甚至大吼大叫,学生便很难再有创新思维的火花。还有的教师本就带着不好的心情走上讲台,一见到学生就想发火。如果是这样的教学态度,即使教学环节设计得再精彩,也无法和学生顺畅地沟通、愉快地合作。

1.2反思对教材的把握

不少教师懒于熟读教材,更不会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完全依赖于教参。课堂上所有问题的设计,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沿用教参上的内容,对知识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会。课堂上,表面上是让学生各抒己见,实则是牵引学生照着教参的意思走。一旦学生的回答与教参不符,便着急,束手无策,不能应付。如果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透彻理解所讲内容,就一定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博览群书,杂采众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是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一代新思维和新形象的语文教师。这世界总有一些绝对的称为经典的事物。它们是不会随世事而任意变迁的。比如,语文教师的经典形象。当然他首先是十分文艺的。同时,秉承中国文人那一肩挑着山河岁月走过红尘的忧国忧民胸怀。唯这样的语文教师,才会令学生感到有深度,有思想,有魅力”。

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要提高文学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

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老师只有“读万破卷书”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3.重视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在教师的个人成长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困惑和迷惘,这些问题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不容易解决的,我们要专家、专业人员的指导,比如学校定期派教师外出观摩学习,聆听专家的讲座。专业引领是一种人生的影响,一种自觉的唤醒,当我们从专业人员的身上得到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思想上的启迪时,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不远了。

4.经常练笔写作

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现在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语文老师不会写作文。试问,一个老师都写不出作文,怎么教学生写作?在教学实际中,我特别欣赏写作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只有经常练笔,经常写作,才能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导向,给学生以榜样,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5.研究学术,增长学识,发展智能,提高品质

研究学问作为发展教师专业的途径,已成为共识。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三结合。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广,研究形式很多。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评课说课、调查实验、行动研究、文献评述、编写教材、撰写论著等举不胜举。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比较强。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研究往往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一个基层的教师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调查实验,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很快会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6.坚持实践,熟能生巧

篇5

(一)备课

利用校本教研网开展网上备课。学科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前到学校主页(我们学校有专门的栏目收集好的教案),让校外、校内的同学科教师进行点评、研讨、学习、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并结合教学实际,适当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

(二)听课

教研网上有大量的视频教学案例,能在线播放,供教师观看。这种视频案例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下载的案例还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或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动作及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讨的内容,降低了在课堂教学现场听课时捕捉瞬间教学信息的难度。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有效途径。

(三)评课

教研网上有许多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现场视频上传到了网上。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在教学设计和现场视频后面跟帖评课,从与大家的评论中获得认知和提高。网络让学校不再有围墙,专家和外校的教师可以在网上给我们教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借助网络实现与名家“面对面”交流

在以前,一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但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还有更多教师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机会。因此好多老师的成长也是闭门造车,收效甚微。网络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们想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愿望。某一地方举行了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在网上马上就能看到相关信息,一些热心者会把他们的听课实录、听课感想发在网上,专题网站会把观摩的视频放在网上,这样你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这些优秀的课例,就能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利用网络丰富资源,更新教育观念

在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的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教师的观念也比较陈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是学习,教育是交流”。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一)网络中强大的信息量,成为一线教师备课的资源库

第一线的老师可以在研究网上对网络中一些好的资源进行利用,如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等,这样既省去了自己设计教案、做课件的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和碰撞,更新教育观念

比如“教师,你有教育理想吗?”“教师是职业,还是事业?”等问题的大讨论,直击教育现实,引发教育者的深入思考。

依托网络教育博客,实现自我反思

(一)教育博客可以为我们提供数字化的记录管理平台

以往教学反思放在教案本里,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日渐消失,现在将它收录在网络日志里,以一种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便于管理、归类和检索。这些体会系统地记录下来,集腋成裘,其中不少观点与感想蕴含着思想的火花,通过不断的回顾整理,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二)增强了教师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师的反思更深刻

通过博客,使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教师在反思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就能得到点拨与指导,进而更深入地反思,正所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教师们的观点既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可以为自己个人拥有。它非常满足一个成长中的个体的各种需求:既有个人的感悟,同时也可以加入到一个团队当中,在一个团队中去领悟、去感受、去发展。既强调自主学习,更强调协作学习,共同成长。

从自身经验出发,立足网络广阔空间,追求成功体验

篇6

1.明确目标

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里,墨守成规的“教书匠”已逐渐退出潮流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研究型教师。“集体研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落实措施

首先,集体研课活动的开展是以年级组为单位,采取年级组长负责制,园领导参与的方法,每月一轮回。每次活动前由年级组长确定教学内容,然后以“活动前集体备课――活动中一人主持执教――活动后提炼整理――其他人补台――最后形成反思性文本”的教研模式定期开展活动。这样的活动模式促使教师人人参与,人人都带着理念走进教材,人人都带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在思维的碰撞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理念。其次,在“研”的过程中反对教师人云亦云,鼓励教师从自己所认识的视角去反思和评价教学活动,争取发出多个声音,在不同声音的指引和启发下,发现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深层观念。

3.强化意识

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认识到“研”的价值所在。那么在我园组织的集体研课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什么?研讨的重点又在哪里呢?

(1)研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把握都是为了实现预先设定的活动目标。如果目标定位不准确、不科学,那么即使活动组织得再严密,幼儿的情绪高涨,还只是热闹走过场而已。目标的游离或过于宽泛容易导致教师把握不住教材的重、难点,也就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问题。

(2)研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进行以下四问:一问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问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三问是否是幼儿所需要的?四问它是否对幼儿的发展有真正的促进作用?反复的设问使教师将“以幼儿为本”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心中。

(3)研教学策略的把握

在组织教学活动过后的讨论过程中,关键是在教学策略的把握上。如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教师对学具的摆放、操作时是以人手一份为好,还是合作有利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争论和反思;而在语言活动中,则又对图片出示的先后顺序、语言组织的是否合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深刻含义。

二、集体研课活动的特点

集体研课使我们的教师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有侧重点地分析教材,并且能有效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这是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一条捷径。那么它具有哪些特点呢?

主体性:集体研课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们在研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让每个人的思想火花在交流的舞台上相互碰撞。在碰撞、摩擦中得到启发,自觉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使教师们的主体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实效性:通过互相合作,共同切磋,能有效地解决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方法策略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反思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取向。每一堂精心设计的课,都值得反思;每一段教学活动中突发的小插曲,也都值得深思回味;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幼儿的学习状态,更值得反复观察,并作出恰当地反馈。集体研课活动的开展,就是让我们教师能在实践、研讨中学会反思,并在反思中逐渐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行动研究性:是在行动中通过探索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可以概括成三句话: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者在研究。

三集体研课活动的优点

1.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我们所提倡的集体研课,不是一人备课,众人享受,而是众人出谋,一人将集体的教学智慧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活动过后教师们还必须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评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再思考改进方法,提出若干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这个环节会出现与预设目标截然相反的效果?”“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为什么?”“活动使孩子感兴趣了吗?孩子投入自己的情感了吗?为什么?”……通过不断深入地思考“为什么”,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能时刻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状态之间的联系,能关注到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并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工作,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我们在设计诗歌《春天》的教案时,刚开始重点设计了一本书,把三段主要内容“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合在一起,结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孩子对三本书和一本书的概念模糊不清,老师在分段理解时操作困难等等。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老师们在反思后提出了修改策略。他们依据诗歌的三段内容分别设计成三本独立的书,每本书的封面可以让幼儿形象地感受到“彩色”、“会笑”、“会唱”这几个关键词语,再重新设计老师的导语:“春天真美呀,当我们走进春天,就像走进了一本本精美的书。看,春天像一本什么样的书?”……老师的引导如春风徐徐而来,孩子的想象如奔马自由无羁。课堂气氛放而不乱,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集体研课”浓厚的研讨氛围,提高了教学教研实效,推动着老师们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集体研课是一项以老带小,以优促新的可持续发展活动。通过集体研课,使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注意考虑到目标的全面性、适合性和确切性,做到清晰具体;通过研讨,使教师们明白了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和教学策略都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并服务于教学目标。做到生动形象,而不矫揉造作,可谓是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神韵。更让人兴奋的是,因为有了经常性的分析、交流和反思,使课堂成为教师迸发智慧火花的舞台,随机教育的机智随手可拾。如在科学活动《数字宝宝》时,老师请小朋友迁移回答:你们家什么东西上也藏着数字宝宝?小朋友首先想到的是书,接下来的答案大同小异,没有任何新意。眼看课堂气氛逐渐冷淡,教师灵活地进行了调控。只见教师故意用手搭在耳边说:“我明白了,有的小朋友把答案藏在心里,是想打个电话来告诉老师,是吗?”短短的一句话,马上消除了幼儿的思维定势,悄然的点拨使幼儿的回答重新焕发了光彩,课堂气氛又热烈起来。总之,我们教师凭借着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转变教师的课研究认识

篇7

要求自己经常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通过上网浏览最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使自己始终能够拥有新鲜的血液。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才,如果只是为考试而考试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将失去了意义,应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我们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从而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本学科中来。

特别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对信息的获得、处理能力,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即计算机用来辅助教学,而不是避开使用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会影响学习,其实合理使用计算机反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培养起一种信息素养的能力,而不是在大学开始培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比较难的,所以要通过多阅读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道德修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自己要先学会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从我做起,而不是说一套做另一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才会从我这学到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教学中,做到了尊重学生,不对学生偏见,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课堂上是师生,生活中是朋友,对学生的信任,从而也使他们信任自己,这样就能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三、教学能力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3、在教学方式中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而不是一种强加式的管理,培养学生自己管自己的能力。

篇8

书籍,连接古今,贯通中外,是历史的长老,文明的使者;它能传播知识,积淀文化,激发思维,沟通情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成长离不开读书,因为它不仅仅是教师精神的需要,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众多实例证明:正是由于教师持之以恒的读书,用书籍中汲取到的营养来催化他们的教育技巧,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遗憾的是,在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的“80后”“90后”变得越来越现实,愿意去读书的老师已经是凤毛麟角,这种日趋蔓延和恶化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的“瓶颈”问题。掀起读书的热潮,已迫在眉睫,下面就幼儿教师读书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读书的初步感悟

感悟之一:读书能“催化”幼儿教师的思想境界,进而重新审视人生。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一些教师眼中全无幼儿这个“人”和教育大计这个“计”,更无心去顾问自己的发展和自身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生存质量与价值。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我们只有让教师读书,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内涵,“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不至于迷惘于金钱社会不能自拔。

感悟之二:读书能“催化”教师的写作能力,使其成为勤于笔耕的总结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一种情感的参与,也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别人的书也可能是介绍某种或某些知识,那么教师在阅读时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曾经不知道的东西,学习别人的写法,在无形中增长了见识,写起文章自然是得心应手。现在年轻教师不重视知识的储备,每每写日常工作反思、经验文章等都是他们非常痛苦的事情,无从下笔,即使找到一个主题也表述不清,逻辑性不强,这些必备的工作任务不但没有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

二、如何让读书“催化”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1.激发兴趣自觉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一样,必须是教师要有兴趣读、喜欢读,读书才有意义和价值。要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将教师读书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急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需求,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要想使教师爱读书,就要创设温馨、舒适、人性化的阅读空间,阅览室除提供各种书籍外,在装饰上也要下功夫,色调搭配要显得宁静而不失活泼,要让阅览室成为弥散书香的小屋,成为教师洗涤心灵、获取灵感的迷恋的殿堂。

(2)明确读书的意义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首先需要静下心来读书,所谓“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知道为什么要读,该怎么执行。需要我们教师克服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充分认识读书的必要性,树立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革新方法有效读书

(1)问题式读书法

教师在工作中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只有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去读书,他们的读书才会更主动,感悟才会更深刻。带着问题去读书,查阅相关资料,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的读书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很好地调动教师读书的热情。例如,大班的一位教师想通过班级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但是幼儿的自理意识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自理意识的培养?带着这些实践性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她们弄清了自理意识包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任务意识等方面。教育实践指向性更明确了,同时也获取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方法。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9-0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学亦如此。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自身业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那在实践中如何去除“伪反思”,做到“真反思”,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体验浅谈几点:

一、树立反思意识,关注课堂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反思就是使现有教学活动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得与失、成与败。如果不进行反思,这些缺憾或许永远隐藏在背后,或许会“重蹈覆辙”。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自觉反思的意识。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保持职业的敏感,善于察觉问题情境,对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追问,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才能让反思成为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提升反思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1、学习理论,指导反思。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教学反思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审认知活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理性思考,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一方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仅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足作出科学地分析和合理的改进,促进教学日臻完善,而且帮助我们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使之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我们吸收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新观点。在形成一种正确的方法论的同时,拓宽教学反思的思路,开启教学反思的智慧,使教师能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日常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坚实的理论基础既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理性的充分应用是教学和教学反思的基石。所以,仅仅依靠经验常识和思维定势,反思只能在低水平的技术层面徘徊。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用辩证的眼光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课程行为,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这样就能很好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发展自己的教学意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效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2、同伴互助,深化反思。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个体的反思只是自我的对话,只是自我思维的活动是有局限性。所以象观课、交流、探讨等专题教研活动,是同伴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集体讨论中能激发教师群体的智慧,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给教师反思以启迪。集体教研反思,对教师既是一个督促,也是一个促进,可促使教师反思更有深度,更有价值。通过与教育大师的对话,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而且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并从书籍中寻找出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时,第一次试讲我是借鉴强震球老师的猜想甩球的运动轨迹导入新课,但效果并不如预想中的那么好。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组内老师的激烈讨论让我找到症结所在――虽然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比起费神想象,有关圆的美丽生活画面更容易刺激他们的感官。于是,第二次试讲我直接出示圆形图片,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啊?孩子们,很大声地喊出“圆”。这时,我神秘的说:“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找出来吗?”接着,出示石子丢进水里,光晕,向日葵等画面,美丽的画面带来了丰富的感知,导入很精彩。可一节课不但导入要好,主要环节更重要,如何让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呢?这时组内老师纷纷发表看法。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集体的反思能有激烈的思想碰撞,能激活反思思维,拓宽反思思路,开启反思智慧,让我明确自己该怎么上好这节课。就这样集体的反思力量,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2-03

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是从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而正式开始的,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推动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成共识。但是,其实际教学状态,却正像朱家雄教授指出的那样:“将游戏概念泛化,甚至被异化,或者否定幼儿园教学;抑或现在提出的将教学泛化的取向都是不足取的。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教学和游戏价值的基础上,来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集体教学活动现状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初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幼儿园更重视游戏了,初步扼止了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现象。但是,它同时也导致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异化了游戏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规划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强化着幼儿必须达到的即时目标,使游戏异化为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例如,在大班的一节音乐欣赏课《巡逻兵进行曲》中,老师说:“小朋友,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巡逻兵们在巡逻路上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到什么困难?”其中一个孩子好奇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巡逻兵呀?”然而,教师却并没有理会这个学生,更没有对这个可能是大部分幼儿都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做出回应,而只是忙碌地引导孩子完成她设计的“游戏”――在音乐声中完成爬山、下山、走独木桥等动作。这一节课,不仅教学内容完全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都在围绕教师团团转,按照教师的想法去行动。这一切,正像有的学者指责的那样:“非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

什么是游戏?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华爱华教授认为:“游戏是无外在目的的活动,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幼儿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游戏是更注重过程的活动;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游戏是幼儿体验积极情感的活动。”华教授将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活动称为“游戏”和“游戏化的教学”,前者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的本体就是游戏),后者是服务于教学的游戏(活动的本体是教学,游戏只是手段),并主张通过保证自发游戏时间和教学游戏化的策略,来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从幼儿身心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依据的幼儿教育。

在教学改革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半堂好课”现象。这就是在上课初,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或确立一个任务,让幼儿探索,结果儿童放开了,课堂乱了,教师引导不下去了,陷入困惑与无奈之巾,于是又回到老路一拼命讲解灌输。例如,在大班的一节美术教学《刮蜡画》中,教师以优美的《蜡笔小黑》故事导人,让幼儿在故事情节中探索蜡画的刮制方法,孩子们非常兴奋,都在根据自己的想象刮制着属于自己的蜡画,其作品自然千差万别,孩子们呈现的问题自然非常多。而老师这时慌张了,担心这节课完不成任务,担心孩子们刮制的作品不像蜡画。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不安了,于是又回到了老路上――讲解。她迭迭不休、反反复复地讲,而幼儿的注意力却依然在自己的作品中,教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这让人想起西方当代社会学家鲍曼在洞悉当代社会的特征后,把“观光者”和“流浪者”隐喻为后现代性的两种人格类型:这个绝妙隐喻,“都是背着行囊旅行在途的人,都是居无定所的临时过客,而且都那么寻寻觅觅地环顾着周围,却是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观光者,一类是流浪者。在同样背景下有着同样行为的这两种人,心情是完全不同的。观光者因为厌倦了家而出发,发现外面世界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流浪者因为失去了家而出发,发现世界具有难以承受的冷漠。可见,观光者的旅行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流浪者的旅行则是一种被迫的无奈。”

那些走在改革前列的一线教师,犹如“观光者”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景点,吸引着他们在改革的旅途上不断探索,她们为旅途中的发现而兴奋,善于学习和反思,勇于探索和创新,成为了改革的佼佼者。但有些教师却是另一种状态,当在改革中他们已习惯的那些教学方法被证明为错误的教学方式的时候,他们因不能再固守旧有的“家园”而被迫踏上改革之路,却不知走向何方,成了“流浪者”。“观光者旅游是因为他们想那样做,流浪者旅游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但无论是观光者还是流浪者,毕竟都奔波在途中。对于“流浪者”,“客栈的不适的确会使人们想家”,他们在寻找着新的家园,也怀恋着旧的家园。“半堂好课”现象表现的正是这些教师“离开家园”后的眷恋,可见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二、幼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得益于众多因素和条件,如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家长的要求日益提高、幼儿教育的实践、教师专业素养和社会支持与帮助等等。其中,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和成效的重要因素。虞永平教授认为:“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视野里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意味着要让教师把课程改革和发展当作自己乐于迎接的一个挑战,意味着看到了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意味着将教师的成长纳入课程甚至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意味着我们将勇于面对并努力应对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和苦恼。”可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幼儿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何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叶澜、白益民教授认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赵昌木教授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掌握各种进修机会,不断学习成长,增强专业技能,调整专业态度,提振专业精神之过程,并透过某种互动形态,使幼儿教师们彼此激发各方面的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观念、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研究能力诸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三、课堂学习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

怎样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具

有专业化水平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为教师,如果“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幼儿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幼儿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可见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学习研究的意识、学习研究的能力。

课堂学习研究,是指就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协同工作,系统反思,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它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通过行动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它又是协作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共同备课、课前课后交流及观课、评课等协同工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日本其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日本教师把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进步视为终生追求,认为亲身经历、自我研究、同事的批判和自我反思是专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按科目、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一个“研究课”;每组定期开会,仔细讨论该研究课的教学内容,确立其重点,分析该重点是否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困难;然后,针对难点来设计教学,并由其中一位教师施教。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月到一年不等。最后,教师通过研讨会或刊物,与其他校教师分享研讨成果。

可见,我们必须提高对幼儿研究课的认识。要认识研究课的设计要求:不仅要设计一堂好课,还要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来促进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初始教案确定后,通常要在全园教师会上征求意见,再做出修改,此后方为实施做准备。课程实施的时候,研究组其他成员都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到教学现场观察听课。当幼儿按被要求思考、讨论时,听课教师要四处走动,观察幼儿们的学习情况并细致地做记录,有时还需要录像。授课结束后,研究组教师随即组织研讨,通常由授课教师发言,概括自己的授课情况和问题所在,之后,其他教师再针对各项授课的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价。

课堂学习研究作为幼儿园教师发展的一种有效协作模式,一般由探索问题、设计课程、实地教学、评估成效、重写教案、再次试教、分次反思以至最终分享成果几个步骤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参与其中。在这个不断观察、反思和完善的过程中,每个教师的智慧和灵感得到碰撞与生成,每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都将得到提高,从而搭建起一架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搭建起一架“观光者”带领“流浪者”离开家园,欣赏幼儿园课程改革美景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4.

[2]华爱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游戏实践分析[J].研究与探索,2009。(4).

[3]华爱华.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态特征和教师心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9,(6).

[4]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李静韬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06~109.

[5]虞永平著.幼儿园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6]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6~5.

[7]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