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0: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篇1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篇2

摘要:马克思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因所处时代和阶级立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随着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必须加强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城乡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关键词 :马克思;舒尔茨;人力资本思想;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4-02

一、引言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活动而在人自身中形成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同时也包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以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雅各布·明赛尔(Jacob Mincer)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传统的物质资本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对人力因素及其相关行为的分析,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面貌,解决了诸如索洛“余值”、庇古“悖论”等经济学难题,不仅极大地深化了经济学分析的内涵,而且广泛地扩展了经济学研究的外延,从而引发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重大变革。鉴于舒尔茨与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等领域的重大贡献,他们分别荣获1979年和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1960年,舒尔茨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说中,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宣告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此后,舒尔茨沿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线索来展开其人力资本分析,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重要著作,系统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初步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经济思想史上,马克思毕其一生精力创立了科学而博大的经济理论,这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是否包含人力资本思想,学术界则有不同观点我们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但在他浩瀚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为更深入地探讨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并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尝试梳理并比较马克思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同时探讨人力资本思想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二、马克思与舒尔茨人力资本思想的比较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

在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虽不曾出现“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却频繁使用了“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的概念。笔者认为,马克思“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的概念与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概念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所下的定义是:“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这是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培训和实践而形成的智力能力;与此同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把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当作是一种资本的储备”,因而他的“人力资本”概念也就包含人的体力。因此,与马克思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概念一样,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也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概念的内涵,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对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舒尔茨认为:“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即人力资本,引者注)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个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者收入,所以将其称为资本”。由此可见,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因为附着于人力之中的“知识和技能”同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带来收入。与舒尔茨“人力资本”能带来收入的说法相对应,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力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这实际上是突出了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当然,马克思并非认为劳动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而是充分论述了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价值增殖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产品……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因素起作用”,活劳动“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因此,尽管不同于舒尔茨从获取收入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本,但马克思强调了人的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也就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自身的投资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包括体力、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投资所形成:“(1)医疗和保健,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的所有费用;(2)在职人员培训,包括企业所采用的旧式学徒制;(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由此可见,舒尔茨认为,由教育、保健、人口迁移等投资形成的人的体力、知识和智力,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

与舒尔茨的观点相对应,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而言,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维持劳动力所有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支出增多,收入也得增多。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因此,劳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生活资料来维持其生存。其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由于劳动者有其生命周期,为使劳动力市场持续运转,就必须满足劳动者家属的生存需要,保证劳动者“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其三,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费用。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因此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费用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由于劳动能力具有层次差别,马克思认为应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只需具有体力和少量技能即可,而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则必须具有足够的才能,也就是要有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此外,马克思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之间的换算关系,他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三、人力资本思想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启示

在现阶段,人力资本思想对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人口因素是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它通过劳动力市场等途径影响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低生育率水平使得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中国完成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由于人口转变过程的迅速完成,使得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明显变化。

篇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16-02

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规模经济与人力供需等理论,实现教育人、财、物、力的合理配置,在追求教育数量、规模与速度的同时,刻意追求教育的质量、效益与适度发展,从教育的粗放发展转向教育的科学发展。在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经济学理论问题:

一、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普雷斯特与特威提出的,该词是“评价投资项目可行与否的一个实际方法。有长远观点(这里是从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影响的意义上来讲)和广阔的视野(这指允许对人、各种行业、地区等产生的副作用而言)是很重要的。它意味着对所有相关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和评估”。简而言之,成本效益分析,是指在投资成本与获取效益之间进行的系统比较。它强调追求成本投资的最佳效益,其目的是在探讨一种有效投资预测的良好方法或准则,以作为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的原则。

(二)教育成本效益分析与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育效益分析与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教育的科学发展与教育效益分析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要以最小的教育成本,谋求最大或较大的投资效益。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在教育经费增加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最佳教育措施,改进教育方法,以期获得最佳或较大的教育效益;在教育经费持平的情况下,应该重视适当调整教育的结构与发展方向,以期获得可观的教育效益。其次,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依据,教育科学发展是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目标。

教育成本效益分析要求在教育的科学发展中,首先应该认真研究教育成本。可以说,估算教育成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教育成本的内容与种类是非常复杂的。依据王善迈先生的分析,教育成本包括教育的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等(见下表)。

教育成本还有:教育暗含租金成本,就是社会把学校土地与设施出租给非教育机构而支付的成本;教育免税成本,就是社会因教育机构免缴税款而支付的成本。

其次,应该认真研究教育效益。效益与效果是在研究教育效益时必须明确区分的两个概念。效果一般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效益则是效果与利益的合称,主要是针对正效果而言。教育效益则是指用于培养学生而消费的教育资源所产出的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教育成果。单位教育成本投资产出的教育成果多、质量高,表明教育的效益好;或者说,单位教育成果一样而所费教育成本低,表明教育效益好。教育效益的测量比教育成本的估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其一,教育效益并不是影响个人所得效益的唯一因素;其二,由于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收益差别并不能适当反映出工作者的差异;其三,教育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效益之外,还能产生间接效益或外溢效益(spill-overbenefit);其四,教育效益的计算一般是基于受过教育的人已全部就业,但事实上的教育失业已在全球普遍存在。

尽管如此,成本效益分析在教育的科学发展中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原因,一是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作为教育经费支出的依据之一,有利于拟订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或人力发展规划;二是可以大致指出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宜性与优先次序;三是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成本的经济价值,使教育的量、质、效等协调发展;四是可以逐步实现教育成本负担的公平原则,达到教育经费支付与开支多元化。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近年来,许多教育经济学家已将成本效益分析普遍运用于教育科学发展中,比如用于教育投资计划、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评价标准与教育效益测量等方面。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一)规模经济的概念

规模经济一词,指在生产技术、管理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规模适当,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效能,那么会产生单位生产成本降低而产出增加的结果,这时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增加,产出则远远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相反,则为规模不经济,其表现有二:一是如果规模过大,引起额外资源的需求,那么会造成单位生产成本增加而产出反而减少的后果。这时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增加,产出则远远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种经济就是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cs ofscale)。二是如果规模太小,单位生产成本因产量低难以降低,也是规模不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规模经济理论要求人们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务必要去追求规模的适度性或适当性,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

(二)教育规模经济与教育的科学发展

所谓教育规模经济,系指在教育资源投入中(一般以生均成本计算)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生均成本增加的比例下的教育规模。反之,如果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生均成本的增加比例,就是教育规模不经济。当代教育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一般基于以下条件:

1.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具有不可分性与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必须同时采用相关的教育资源,如场地、设施、教职员工等。这些资源并不因学生太少而不用。不可分性则是指资源的使用至少要以一个单位为使用量,不可因使用不及一个单位而将该项资源分解。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所以要求人们尽量将学校的规模控制在使教育资源得到100%的利用上,这时生均成本就会下降到最低点,教育的规模经济就达成了。这一是因为即使学校规模再小,也必须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尽管此时投入的资源因使用人数太少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因为如果一味追求生均教育成本降低,一味地追求扩大办学规模,从而导致资源使用超过100%,那么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就会受到影响,也不能产生规模经济。

2.适当利用教师资源。在适当利用教师资源的研究中,美国学者John Riew在对美国威斯康星州108所高中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校规模越大,教师越能发挥其专长,任教科目越少;学校规模越小,教师越难发挥其专长,教师平均任教科目也越多。

3.学校的规模适当。学校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经济。这是因为办学规模的无限扩大会衍生出许多弊端:师生关系的疏远、民主的缺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比率降低与行政的僵化等。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学校只有在适当的规模之下才能达到规模经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对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有许多启发。首先,教育规模经济理论要求学校最好拥有能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学生数。其次,教育规模经济理论要求学校要做到规模适当。这就要求教育决策者在进行教育决策时务必遵循规模经济理论,以达到最佳学校规模,从而实现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教育科学发展目标。

三、人力供需理论

(一)人力供需理论的概念

人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是:人为一种资源,任何人由出生到死亡都可以称为人力;狭义的人力是指各国立法上承认的已达到从事生产劳动年龄的人群,即劳动力。所谓人力供需理论,就是在狭义的范围内研究现实社会中人力的供应与需求之间关系的学说。

一方面,人力供应首先取决于人口的数量与人口的增长。其次,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工作意愿与努力程度。影响劳动力上述情况的因素有三:一是工资。工资决定个人工作意愿与努力程度,从而影响到人力的供应量。二是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中具有劳动能力与意愿、实际就业及积极谋求就业的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一般而言,落后国家主要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参与率较高。发达国家主要偏重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参与率较低。三是学校的入学与毕业人数。这二者决定了每一年劳动力的供应量与供应的类别。

另一方面,人力需求决定于生产总量、生产要素运用与市场操作等。生产总量通常由GNP来表示,假定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一定,则生产总量的增减就会产生人力需求总量的增减。人力供需理论要求人们在进行某种决策时,务必要考虑人力的供应与需求情况,考虑影响人力供应与需求的各种因素,以求达到供需之间的平衡。

(二)教育供求理论与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育供求理论是人力供需理论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决策者思考怎样才能达到教育供求之间的平衡,如何才能达到教育数量、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1.教育供应。所谓教育供应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机会。中外教育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教育机会的提供受制于以下几种因素:(1)资源配置的多寡。一个国家资源的配置一般依据该国发展的需要而定。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怎样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就需要对国家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的配置。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注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配置国家资源。(2)经济结构的需要。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影响着这个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三类:即高层人力、中层人力与基层人力。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轨的时期,对中层与基层的人力仍有较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在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重视在职训练与成人教育。(3)教育的单位成本。教育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事业。教育等级越高,年限越长,教育的单位成本就越高。教育的单位成本越高,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机会的提供就要相对减少。(4)师资的供求状况。师资的短缺、师资的质量等等,都会影响到教育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2.教育需求。所谓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企业和国家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它代表着个人、用人单位与国家的支付能力,还表现为受教育者为接受教育而牺牲的其他收入。尽管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但是国民对教育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国家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应以教育需求为导向制订教育计划与政策。

总之,教育的供求从静态角度看存在着平衡,但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由于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是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的,加之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随时间的变动而变动,所以教育的供求关系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教育的短期和长期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准确、合理、适时地进行调节,以求得基本的平衡,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

收稿日期:2006-6-21

篇4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和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不同,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对新手教师进行基本教学技巧和能力的培训,而是教师“不间断的职业发展”(Richards, Schmidt, Kendrick & Kim, 2005:697),也就是说,教师发展研究者的兴趣在于教师在入职和在职期间的变化过程。许多学者研究过第二语言教师教育领域的教师认知、课堂实践和教师效能等问题(Richards,2008; Swanson, 2012),不过对英语作为外语的新手教师的身份发展的相关研究还太少(Kanno & Stuart,2011),对于即将毕业的英语硕士生未来身份构建和发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本研究中,笔者依循Williams和Burden提出的教学过程的社会建构理论模型,探究在硕士毕业生代课经历中影响其英语教师身份构建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相互影响,笔者试图探寻它们在促进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1文献综述

社会建构主义模型是Marion williams和Robert Burden于1997年共同提出的,旨在结合二语习得的两大研究方向,即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对二语习得教学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解读。教学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解读。他们从二语习得实践角度出发,视二语习得过程为四大因素即教师、学生、任务、环境间互相作用影响的动态过程。作为社会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Vygotsky (1978:90)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他指出,当一个学习者与周围的人和同伴发生交流互动时,他就能通过几个内在的发展过程学到东西。与此类似,通过对本研究采访对象的访谈,了解了她的代课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其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如果不与学生和周围的环境互动,她是无法顺利进行教学的。

Williams和Burden (1997:56)认为,信念是比知识更能决定教师组织和看待教学中的问题和任务的方式,一位新手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表现,一般可以通过其信念推测出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的,新手英语教师很可能根据学生的反应改变课堂设计。Borg(2003)用“教师认知”这一术语来指代教师知道什么、想什么的不可观察的过程,他认为早年生活建立的信念很难改变。可以说,教师学习外语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影响。

Williams和Burden (1997:188)将“任务”(task)一词定义为“任何让学习者参与到进一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的活动”。从广义来说,任务就是英语教师计划和实际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实践可能对新手英语教师的身份形成影响小一些,因为它受到教师信念和环境的限制。所以,笔者将同时研究多种因素对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塑造的影响,为了达到此目的,笔者提出下面两个研究问题:

(1) 教师信念、学生、课堂实践和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英语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

(2) 每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张敏是即将毕业的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研二学生,她明年六月份毕业,经过面试本学期在济宁学院给专科学生代课。她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培训,但是本科属于英语师范专业,对于教课还是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的。在去济宁学院代课之前,她没有过类似的在正式学校的代课经历,只是在一些辅导机构有过一些兼职经历。接受采访时,张敏刚好完成了第一学期的教学。

2.2数据收集与整理

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笔者按照可能涉及到上文所提到的因素准备了大约十余个相关问题,但在访谈中针对张敏的回答并没有完全按照事先准备的问题提问,作出了一定的增减。访谈持续了近半小时,主要包含以下主题 :张敏的的学习经历、代课经历以及她的身份认同变化、教师信念带来的影响、学生带来的影响、任务带来的影响和环境带来的影响。经调查对象的同意,访谈的全过程都作了录音,并根据需要将其中十分钟录音转录成文字,后加以校对。

2.3数据分析

笔者仔细地听了几遍录音,并且边听边做分析、记录,并对录音中的多问所答根据论文需要进行筛选,选择恰当的问答,对不连续的十分钟录音进行转写。

3研究发现

通过访谈,了解到她和学生们相处关系很好,在问及原因及之后的相关追问,发现由于多年的学习经历及曾经的老师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形成这样的教师信念,作为教师可以有威信但是不一定要威严,对学生要有原则、要有爱,就是这样的教师信念,潜在的影响她在代课过程中以及未来的教师工作中要构建一个亦师亦友、可亲可敬的教师身份,努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让自己在活跃懂得环境中发展成长。

张敏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认识相对来说还是很保守的。笔者列出了7 种可能的学生角色 : 反抗者、接纳者、原材料、客户、同伴、个体的探索者、民主的探索者(Meighan & Meighan,1990. 引自Williams & Burden,1997: 57),她更倾向于认为学生是“反抗者”和“接纳者”,相对的教师则是“指导者”和“传播者”,通过他的言辞话语,可以发现她在代课前后对于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认识是有细微变化的,但是她总的来说对学生还是持有积极看法的,觉得只要教师给予其适当宽松的氛围,足够的关注,正确的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还是让人满意的。

4讨论

塑造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第一要素是教师信念,即他(她)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老师。Taylor(1989:30)提到:“我们的身份让我们能够定义什么对我们重要以及不重要。”一位教师可能会根据自身经历和信念定义自己的身份。张敏认为对于学生的亲和态度和足够关注很重要,要成为有威信又不威严的教师。

第二因素是学生,学生的态度与配合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授课心情,影响着作为教师成就感的形成,最终会影响其教师身份的构建与发展。

5结语

本研究从代课经历来研究塑造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因素,通过对张敏的访谈和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教师信念、学生、课堂实践和环境都会对于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有影响,以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为代表的环境很重要,同样,受环境限制的教师信念也很重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更是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Borg,S.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know,believe,and do[J]. Language teaching,2003(2):81-109.

[2] Kanno,Y.,& Stuart,C. Learning to Become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ies-in-Practic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1(2):236-252.

[3] Meighan,R.,& Meighan,J. Alternative Roles for Learner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on learner as Democratic Explorer i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J]. The School Field,1990(1): 61-77.

[4] Richards,J. C.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today [J]. RELC journal ,2008(2): 158-177.

篇5

一说起上网,大概有许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网络的出现是社会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上网已成为一个21世纪流行趋势。在中国的13亿人里,网民就已经达到了1.1亿人。随着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中学生上网的也越来越多,上网的利与弊也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中学生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就本人观点而言中学生应该上网,但应适可而止。说到上网,上网不仅可以聊天、交友、查资料、玩游戏......,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还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现在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

无论何事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

当今许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上网,1.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近视。2.怕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3.怕上当受骗。的确,长时间的上网会引起视疲劳,而且,近视的度数还会逐渐增加;而玩网络游戏,轻的会导致近视,重的还会导致学业的荒废;而在网络世界里,可信度不是100%的,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在我们的身边,网络受骗的受害者也比比皆是。

虽然上网的坏处不少,但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上网,争取让它的弊端不在我们身边出现,让它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上获取更多有益信息的高科技工具。

篇6

一说起上网,大概有许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网络的出现是社会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上网已成为一个21世纪流行趋势。在中国的13亿人里,网民就已经达到了1。1亿人。随着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中学生上网的也越来越多,上网的利与弊也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中学生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就本人观点而言中学生应该上网,但应适可而止。说到上网,上网不仅可以聊天、交友、查资料、玩游戏……,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还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现在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

无论何事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

当今许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上网,1、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近视。2、怕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3、怕上当受骗。的确,长时间的上网会引起视疲劳,而且,近视的度数还会逐渐增加;而玩网络游戏,轻的会导致近视,重的还会导致学业的荒废;而在网络世界里,可信度不是100%的,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在我们的身边,网络受骗的受害者也比比皆是。

虽然上网的坏处不少,但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上网,争取让它的弊端不在我们身边出现,让它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上获取更多有益信息的高科技工具。

篇7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也是这样,它是柄“双刃剑”,任何一项科学发明,无不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性。谁也不会否认科技的发明创造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发明并不都能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克隆动物早已司空见惯。自从第一头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克隆人”这种丧失道德伦理的事情似乎正向人类款款走来。人类将不得不面对“人类道德伦理的挑战”。“人”与“非人”的界限也一时间从最初的街头小报,上升到全球科学界的大争论。而更为严峻的是,我们是克隆100个希特勒,还是克隆1000个爱因斯坦?由于人类的冷静,“克隆人”也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不过,人类要警惕,说不定哪一天该技术被一个科学疯子或是恐怖组织所掌握,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安全”,偷偷研制“核武器”,置国际公约于不顾,最后的苦果只能自己吞。广岛、长崎上空的硝烟还未散尽,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露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核武器”犹如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人类自相残杀的效率提高到了可以在一瞬间让所有的人一起毁灭的程度,也使人类的文明危如累卵。史前文明的毁灭是否印证了人类的担忧?还有某些国家的“恶魔之舞”―――“生化武器”,由于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就可以制造出来,且威力并不逊于“核武器”,因而被人们称为穷国的原子弹。在未来的战争中,是由“生化武器”还是由“核武器”引发世界末日,其结果无疑是一样的。

“网络技术”的发明者也许没有料到,电子游戏会成为网络世界的“海洛因”。在全世界,电子游戏产业是一个已达15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产值绝不逊色于好莱坞电影。电子娱乐将是未来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然而,随着沉迷于电子游戏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不断带给人新奇感的娱乐也逐渐将它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科学技术不停地发展。人类应该冷静下来,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有益的事,还是玩火自焚。科技无罪,其罪在人,在于人类怎样运用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并没有因为种种争议而停步,人类也不可能因噎废食。水能淹死人,但没见过哪一个人不喝水吧?

篇8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其在应用中的问题也应得到重视。时代的发展要求工业与时俱进,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工业发展,必须提高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水平。

一、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工业化的实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机械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力资源。但一些企业过分依赖自动化技术,导致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缺乏。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企业依然需要人工生产。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应关注机械生产过程,实现智能生产与人工生产的合理结合。及时排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从而逐步实现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另外,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新工艺和新设备引进过程中,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企业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不强,基于此应普及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企业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

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是工业的两种形式。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将轻工业与重工业分开,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机械自动化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应用。

(一)自动化技术应用于轻工业生产

与重工业不同,轻工业的自动化技术相对简单。主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其自动化技术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批量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轻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在农副业上,水稻、小麦、棉花等收割技术得以优化,降低了农民的压力。而在化工行业上,洗衣粉、牙膏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的自动生产和检验给人们的安全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生产中,需要结合产品生产的不同特点,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调整,从而确保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周边环境,使用产品的质量具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制作模式下,不但效率低下,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为促进轻工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优化轻工业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完成轻工业从手工制作向批量化生产的转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重工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目前,我国重工业发展处于中级阶段,自动化技术应用广泛,生产效率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在工业生产中,智能化技术应逐渐实现了重工业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污染的降低。重工业涉及内容复杂,其产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一些产业的安全隐患巨大,如石油开采。在这一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模式人员伤亡时有发生,生产效率也很难提高。而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使石油开采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员同时工作,从而确保了操作安全。但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该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还需要基于企业发展现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由于重工业生产的部分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应用,导致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要求相关部门普及电子科技技术,实现体化的管理制度。重工业生产中,一旦出现失误将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则降低了失误,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与弊

基于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其应用具有必要性。但从另一角度分析,自动化技术下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认真分析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利与弊,从而合理的应用这一技术,确保工业生产效率和安全。另外,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自动化技术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操作。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正确衡量这一因素,既重视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批量化,又要重视员工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的发挥,防止工业生产出现不平衡现象。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自动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综合国力,因此未来自动化技术将以规格化生产和精细化生产为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们的需求。另外,在重工业领域自动化技术还将以高精尖产品的生产为目标。从我国工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工业的改良。未来发展中,自动化技术将趋于完善,对目前无法实现完全智能化的缺陷进行补充。当然,在自动化技术形成过程中,员工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都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必然。通过这一技术,将逐渐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未来,这一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手工技术将逐渐被取代。

四、总结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工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基于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未来,自动化将成为工业生产的必然。对于我国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下一阶段,工业生产的目标将以如何实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主。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一、概论

(一)相关概念。

传统营销是指不同的商家通过一些实体店铺将各种商品信息尽可能充分地展示给顾客,主要是通过实际体验,给顾客以真实可感的体验,从而促成交易的一种活动模式。

网络营销是指不同的客户通过INTERNET这一工具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检索相应的商家及商品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跟有意向的商家取得联系,从而由潜在客户转变为有效客户的过程。

营销渠道是指为了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营销媒介,也可以说是经营渠道,以网络营销为例,其营销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达到营销目的,营销渠道的选择对于营销活动至关重要。

(二)网络营销图解。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的对网络营销加以理解,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产品信息供消费者阅览和购买,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收缩到企业网站上商品信息,进而进行相关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营销主要是借助于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网络来发挥其营销效果的。

(三)研究意义。

一方面,研究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那么对于一些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地区,对于网络营销接触的很少,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刚开始接触的话肯定会有恻隐之心,那么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指导读者对于网络营销产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以及当面对网购产生的问题如何回应就有了参照,从而使得消费者更加安全安心的进行网购,能够比较理性的进行扬长避短。

另一方面,其理论意义也不可忽视。网络营销现在发展还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很欠缺。那么这不利于以后相关学术资料的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对于网络营销一些方面的感想,能够在学术资料方面作为一定补充,可以供以后学者的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创新。

尽管目前研究网络营销的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但他们大多从纯理论上进行分析,或者是仅是以某个行业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某种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笔者通过图示形象的向读者展示何为网络营销,并且以生活中一些可见可感的事例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实际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指导实践,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但是笔者所谈还是局限于表面,有待于深入。

二、网络营销的利与弊分析

(一)参照物的选择。

为了突出网络营销模式的利弊,我们不妨找出一个参照物——传统营销。自从交易活动开始之际,其实我们认同的就是传统营销,它主要强调的是实物体验,即在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进行产品买卖活动,因此,选取传统营销作为参照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营销渠道的对比分析。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主要差异在于营销渠道不同,我们不妨抓住这一个落脚点进行分析。为了更加形象的突出两种营销渠道的差异,笔者认为图示不失为一个很好地分析方法。正如下图所示:

首先相同点可以看出:两种营销模式都有两种营销渠道,即: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但是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无论哪个营销渠道,网络营销都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的中间环节,作为一名消费者来说,从消费者心理学来说,对于同样的产品肯定更加倾向于购买活动的简单化,即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三)网络营销的利与弊。

一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网络营销不需要和传统营销那样装修很好的实体店,有时只需要一些简单装修的场所即可,就房租这方面来说就少了好多,所以就目前的趋势来说,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一些小企业的青睐。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所接触到的顾客来源更加广泛。由于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营销,即使一些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够购买自己的产品,这和传统营销相比往往是达不到的,消费者的覆盖面越广,那么营销者的买卖机会就增加,这对于营销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营销模式。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的可供选择类型更加丰富。由于现实出行限制,当消费者在一些实体店进行消费时,往往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只能退而求其次。而通过网络营销,消费者各异购买各种类型商品,可以通过条件检索,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商品,从而增加消费活动的幸福指数。

第四,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购买到漫天要价的商品,因为网络上可以查到即时信息,通过一些店铺商品信息价格对比,消费者可以据此判断出某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从而能够避免传统营销活动中被老板胡乱要价的现象。

第五,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效率更高。从事过网购活动的人都知道,对于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和商家联系确定购买后,只需通过一些简便的支付方式就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工作比较忙的人来说,就能够达到购物和工作两不耽误的现象,充分利用时间。

第六,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例如,在收到的商品与网络上的商品不符,消费者可以申请替换或者退款等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存在一些弊端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一些非法的营销方式,主要表现在:

第一,非法网络营销。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营销这一工具在网络上出售一些荼毒精神的商品,那么对于一些认知度不强的消费者来说一旦购买商品之后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有些人在网络上售出的商品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到的商品根本不是一种商品,而且现在互联网法律还不健全,有些消费者即使吃了哑巴亏也无处申诉,这样只能致使这种不法风气愈演愈烈。

第二,网络营销模式的信任度问题。由于买卖双方不能面对面的交易,可能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于传统营销模式的消费者来说,不敢轻易接触这种营销模式,特别是如果刚刚接触就碰到一些非法营销的话,会导致消费这对于网络营销信任度降低,甚至于排斥这种营销模式,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三,网络营销风险。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加强,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需要通过一些支付手段,如支付宝,网银等,万一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被人盗用,导致财产损失。所以消费者在线进行网络购物时一定要按照提示在进行交易完成后及时退出账号,以防止有人盗用。

第四,产权界定不明显。笔者在此进行例证,比如网络上有些要进行论文写作等,一旦交易完成,商品出售者就直接在网络上抄袭他人作品,这种行为就会使得原作者的权利受到损失,而且很难查询始作俑者。还有,有一些商家在出售商品时商品图片直接从别的商家那边复制,导致商品失实。

第五,价格导致的商品质量问题。在网络上无法通过竞价产生太多利润,于是一些商家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就只有在商品质量上动手脚,那么就会导致商品质量问题,虽然商品价格比较低廉,但如果购买到的商品质量不好,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那么这种交易活动就是失败的。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营销虽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的规避这些问题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以下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进行网络营销活动时先做好相关知识学习。我们要懂得一些互联网的基本常识,要在掌握互联网基本法律的基础上从事互联网交易,理性的辨别非法营销活动,在遇到非法营销时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从而能够减少非法营销活动。

其次,理性看待网络营销,不要片面的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不可信,否定网络营销这种高效的营销模式。我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出判断的同时要有理有据,只有我们不断深入接触互联网购物才能够对它更加理性的看待,一种交易活动的进行是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够完成交易。因为,我们要增强信任感,只有这样网络营销才能够更加迅速的发展,消费市场才能更加繁荣。

再次,提防网络营销风险。在此笔者主要是以网购支付问题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就这方面而言,正如上面论述的那般,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支付工具,即使不可避免要使用的时候,也必须保证账号的及时退出,以避免有人冒用账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要注意各种安全措施的使用。

另外,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必须及时完善。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才能够给那些通过非法营销的人员一定程度的惩罚。法律的强制力必不可少,同时如果能够界定产权归属,那么一些商品信息就不会被另外一些人非法乱用,造成商品信息混乱。一旦出现那种非法活动,一经发现有关部门就有法可依,及时处理相关人员,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网购环境的形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商家为了提高利润销售给消费者质量不过关的现象,网络营销模式中应该加强对于这种现象的监管,一旦有消费者投诉,就应该立即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一经查实,就将商家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布,只有这种通过社会监管的方式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威慑力。因为在网上从事营销活动的话,信誉最重要,一旦被消费者评价的信誉度很低的话,那么该商家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网络营销模式正在快速成长,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正是由于发展不成熟,所以会有一些弊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模式的好处,随着微博,微信以及相关网络手段的发展,相信网络营销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深入人心。笔者在此建议读者切忌因噎废食,以后网络营销一定能够独当一面,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我们应该享受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冲,郭沛明,张文杰.浅析网络营销[J].经济师,2005,(10).

[2]罗时万,范树青.企业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5,(07).

[3]芮廷先编著.网上商店与营销策略[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满凤,黎志成.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8).

[5]郜翔.网络营销理论基础的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篇10

我们将活动大致分成两类,一类为前期的过程性活动,另一类为4月22日当天的展示活动。前期的过程性活动主要包括“地球日知识竞赛”“地球日Logo设计征集” “午间大讲堂”“精彩环保电影”“纪录片展播”“翱翔论坛”“地球家园摄影展”“节能设计小制作”“地球日倡议全球传递”“我为地球日做一件事”等。

4月22日当天的展示活动主要包括多校联合举办的环保科普剧、主题为“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的辩论赛、北京市范围的“慧眼巧看身边事,奇思共护地球村”的翱翔学生“展翅”论坛、“节能小制作作品展览”,以及全校30多个班的不同环保主题的班会等。这些活动隆重而且具有很强的“学术研讨”的味道,这一天是京源学子的“环保盛宴”。当天,新华社和国际广播电台面向全世界播放了京源学校世界地球日活动专题活动。全校学生在报告厅、教室共同收看这一盛况,同学们感觉到保护地球的责任。

2012年的冬天,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人们都戴着口罩,电视报道医院呼吸科爆满,开车路上什么都看不见,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课常常被取消……雾霾这个问题立刻进入了京源学子的研究视野。什么是雾霾?雾霾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以前没有雾霾?雾霾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只有中国有雾霾?发达国家也有雾霾吗?雾霾怎么治理?同学们查询资料,走访环保局,向专家请教,进实验室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3月11日,地理、化学两个组联合举办了一期翱翔特别论坛“笼罩华夏的雾霾”,11位初、高中学生向全校师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