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6:01: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服务之星事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志愿服务是一种群体本着自愿和为社会谋求福利的心态而组成的志愿服务团体所开展的社会公益和活动。从价值观念上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强大动力,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因此,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推动高校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结合路径,二者存在形式上和内涵上的疏离。当前志愿者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志愿服务组织缺少相应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尚且没有形成品牌力量,志愿者活动还处于临时化、突击性阶段。整体而言,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疏离的症结表现为: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中观上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微观上志愿者个人技能素养不达标。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探析
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难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从学生个人层面上来看,大学生欠缺志愿服务的技能与素养,制约了志愿活动的开展;从管理制度层面分析,高校缺乏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限制了志愿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理论认识上,高校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正的内在契合,忽视思想政治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1.学生个人层面的技术缺失。究其原因,志愿服务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的滞后、技能培训的欠缺导致志愿者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技能。
2.学校层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的组织机制是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调查显示,志愿服务活动中由于缺乏健全有力的组织管理机制,影响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重形式、轻内容”,陷入了功利主义之中,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制约了志愿服务组织更好的发展。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1.以转变价值观念为导向。价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使学生从内在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价值。志愿活动的本质在帮助他人,为构建和营造和谐社会提供支持。其次,使学生摒弃外在功利观念。志愿活动不是增加评优评奖的砝码,必须转变功利的志愿活动观。
2.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支持。加强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团体组织和技能培训,为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首先,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志愿服务活动涉及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次,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例如医疗、教育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强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尤为重要。
3.以健全管理制度为依托。健全的管理体系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开展的制度性保障。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职能完善,要逐步健全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激励以及评估机制,使志愿服务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使志愿服务组织发挥有效的组织功能。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中的贫困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的经济困难造成他们生活压力大、思想压力大,并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交往、个人成长,他们吃最便宜的饭菜,穿廉价的服装,心理上自卑、不愿与同学交往,缺乏自信心,学习的同时为学费、生活费操心、奔波。课余时间他们当家教、做促销、打零工,他们自己挣钱维持生活,也经历着其他大学生不曾有的大学生活。大学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贫困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关注,尤其是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采取正确的教育疏导方法,使他们自立自强、安心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使之毕业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二、高校贫困生的救助对策
1.多措并举,做好经济上的资助
(1)做好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每月的勤工助学工资看起来虽然不多,但对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学校有关部门要多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困难的学生都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如学校内的餐厅、卫生保洁工作、校内超市等场所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优先雇用贫困大学生。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家庭困难学生做老师的科研和实验助手,增强他们自立自强意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做事持之以恒的态度,也促进了学习。高校大学生救助中心更要积极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成立“学生家教社”“大学生服务社”等组织,及时收集校外用工信息,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组织贫困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参加校外有偿服务活动,也使他们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首先,组织学校教职工和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开展为贫困大学生献爱心活动,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捐钱、教材、学习用品、衣服等生活用品,让贫困大学生使用免费教材和生活用品,从而解决贫困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减轻经济压力。其次,学校呼吁社会各界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爱心捐助,建立“爱心救助基金”“爱心奖学金”来专门资助、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
2.加强教育、引导,促其成人
(1)做好心理疏导,培养健全的人格
家庭经济困难也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思想上的问题。总感觉不如别人,矮人一头的思想困扰着他们,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困惑、感觉生活无望。因此,高校教师更应该培养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讲究工作策略,注重心理辅助的方法和技巧,注重隐私的保护,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尊严地健康成长。学校通过建立“谈心室”及时个别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教育他们生活压力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只要努力发掘自身的动力,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下一定会渡过难关,从而使他们充满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另外,高校教育者教育他们一定要振作起来,学会与不同的人沟通,锻炼自己的情感承受力。并对贫困生的不良情绪,采取引导学生学会倾诉,宣泄心中的郁闷,及时疏导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自强自立教育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高校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学校安排由身残志坚的优秀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开展评选校园“自强之星”活动和“优秀自强贫困生”活动,用身边优秀学生的事迹教育贫困生。组织学习张海迪、洪战辉等自立自强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请白手起家的创业先进个人为贫困生作报告。通过这些激励他们,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不要因为暂时的贫困而失去了追求理想、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信念。注意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树立敢于正确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走出贫困的阴影,努力增强自信心,自立自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战胜暂时的困难,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进行感恩和诚信教育
中国有句古语:“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起码的修养,许多贫困大学生受到了国家资助,申请了助学贷款,走了绿色通道不再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并得到社会、学校、同学的帮助,因此更应教育这些大学生养成感恩的美德,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开展“懂感恩,见行动”活动,倡导他们献爱心、回报社会,正确、合理使用奖助学金,不挥霍浪费,并且最大限度地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开展科技支农、下乡支教,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奋发努力,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其次,据报道近年来法院受理助学贷款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就业难、收入低无力还贷,也有些是个人诚信意识差,把还贷一事抛之脑后,老子说:“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规范,加强诚信教育,倡导贫困大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处事、诚信立身。坚持开展“诚信伴我成长活动”,力争实现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学费“零欠费”,及时还清助学贷款。
3.进行学业教育促其成才
大学阶段是进行专业学习和为未来职业准备的重要阶段。有些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压力下,热衷于校内外打工,大量时间没用在学习上,出现学习成绩差甚至留级、退学的现象。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大学是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阶段,高校更要提高贫困学生受资助的条件,如规定:“凡是出现考试不及格的贫困生不予资助”。从而用制度来促使贫困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促使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上主动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不因忙于打工挣钱荒废了学业。总之,使他们把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荒废了学业,确信只要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真正脱贫致富,要把眼光放长远,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某一专业领域的能手,成就自己的学业,也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使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4.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促其就业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由于贫困的制约和影响、社会资源匮乏、综合素质较低,这些因素的困扰,使他们就业会比别人更难。学校要为贫困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首先,高校要教育贫困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理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难而止步。学校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关注贫困生的精神需求,针对贫困生就业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缓解其心理压力,消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难以承受,易产生悲观情绪,缺乏信心这些不良的思想。帮助贫困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最大限度地为贫困生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服务,如组织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并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使之掌握就业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就业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寻找途径就业,确保贫困生在毕业后能实现就业。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独立学院,秉承“全面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育医学英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了一批批服务于社会的医护人才。但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贫困比例很高,传统意义上的资助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为此,学院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上进行了积极地探新。
1、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主要有贫困证明法、班级民主推选法、辅导员评价法、生源地分析法等等。这几种方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认定标准单一,定性多定量少,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够科学规范[1],影响了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实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摸索,结合了以上几种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科学化、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1.1成立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评议小组。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兼职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的成员中,要求学生代表人数合理且具有代表性,既要有学生干部又要包括普通学生,人数不应少于年级总数的10%。
1.2评议小组复查证明材料。申请者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个人申请书,评议小组通过电话与当地民政部门联系,核实调查表信息的真实性,确定参评资格。
1.3量化申请人家庭经济情况。根据申请者家庭的实际情况,按照表1所列标准进行累加计分。
表1 家庭经济情况量化计分表
1.4班级和评议小组民主评议。申请人所在班级和评议小组的全体成员针对申请人的在校表现进行评议并打分,满分10分。要求申请人明礼诚信;生活简朴;无奢侈浪费现象;无不良消费、不良嗜好;无违纪现象等。
1.5综合结果并应用。申请人家庭经济情况得分与班级和评议小组民主评议平均分相加,结果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最终依据,也是学院国家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勤工助学等各项资助工作的资格认定依据。
2、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
勤工助学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助困育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作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是目前学院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学院对勤工助学管理的重点和创新点。除了传统的助研、助教、实验室和后勤服务等岗位外,学院还根据阶段性工作需要和学生的能力特长等设立了相应的岗位,努力扩大勤工助学的主体范围,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自身的优势。例如,针对那些学有余力且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学生,学院设立了“辅导员助理”岗位,让学生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更体现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与自治。再如,学院在迎新期间,为勤工助学学生开辟专门区域用于自主经营,并主动与供应商联系,签订退换货事宜,帮助勤工助学学生把经营的风险降到最低。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和心理帮扶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贫,应从源头做起,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帮助为主动寻求机会、提供服务、获得报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有尊严地解决自己贫困的问题[2]。学院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中,着力让学生养成自强自立的意识,加强学生角色和工作角色的对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早的了解社会需要,练就谋生本领。学院专门组织心理咨询老师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帮扶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观。学院还通过“诚信自强之星”等活动树立榜样,用先进事迹来鼓舞和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
4、学生资助工作展望
4.1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的可信度。学院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参考材料是加盖有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这是认定工作最关键的一步。但是,一些地方民政部门掌握信息有限,对审查核实工作落实不严,相关工作人员假公济私、顺水推舟、的现象时有发生[3],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国家应出台生源地学生及家庭情况证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从源头上杜绝虚假证明材料的出现[4],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真实高效。
4.2 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目前学院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仅占在校生总数的3%-4%,且主要面向低年级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很难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要。为此,学院应立足校内资源,积极开辟校外勤工助学的机会,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突出高校学生的文化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打造以质优、高效、创新见长的学生服务品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5]。
4.3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在整个校园里营造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大环境,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推进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从“无偿式”到“有偿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这样不但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难度,还可以让贫困大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回报社会,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常亚平,宗树阔.中国高校学生贫困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19-124.
[2]陈丽香.基于就业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对策研究――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