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1: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质量管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质量管理学论文

篇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篇2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为时一个学期(半年)。

(二)被试选择

本研究被试来自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重点小学)和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一般小学)两校二年级的学生。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二年级共5个班级,梨园小学二年级共3个班级,根据两校上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成绩,结合随堂听课以及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在两校二年级进行实验。两校实验班、对照班任课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条件相当。在两所学校选取被试,以考察本研究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效果与本研究训练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材、教法

实验过程中,教材主要采用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为体现、突出表象思维训练,实验班选用少量与教材同质的材料,但所占比例很小。

本研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组以操作、加工表象为核心的思维训练策略,指导实验班教师在领会、掌握策略实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教学,主试坚持定期、不定期随堂听课,并组织实验班教师观摩教学、交流心得各1次。

本研究实验的具体策略及实际操作如下:

形象识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人为赋予它特定的形象信息,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储备,使之参与到相关字词的认识之中来。

情境识字:教学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或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有关情境,也可直接利用影视、书报、街头广告等做字词学习背景,这样就把孤立的字词融入到活的情境与氛围中,把学与用巧妙地联系起来。

想象书空:在写字练习时,先让学生对照写字练习册或蒙写,或临摹,使学生不仅熟悉相关字词的笔画与构成,而且使他们形成字词在田字格或半字格中的具体表象。书空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重现、操作已形成的字词表象。

图文互译: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或就文字材料绘出简笔画。

听音响说话(写话):利用音响设备,先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想象体味阅读: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语词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四)测查材料

1.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量表。

本量表是我们参照中央教科所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量表》并经过试测分析与专家评定,最后编定的。量表由20个子项目构成,其中兴趣、态度各10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

2.看图说话。

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小学生看图分类作文丛书《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等书中,精选出画面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活泼、富有想象空间的图画100幅。测查时,由被试随机抽取一幅图画,准备5分钟后,自由口头表述图画内容。测试前,对四位主试(教育心理学硕士生)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被试成绩为四位主试所评分数的均值,采用百分制计分。

3.听音响写话。

这是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部分,音响资料由重庆北碚电台提供,测试时,选取一组本身没有言语意义、无逻辑联系的自然音响,播放给被试听,要求据此写一段话,满分为20分。

4.其他材料。

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两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一道共同编定字词学习与语文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各一份,采用百分制计分。

(五)实验程序

前测:对初步选定的条件大致相等的4个班级进行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前测,在筛掉个别被试后,统计分析表明各班之间无显著差异,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筛掉的被试仍在原自然班中进行实验与对照,只是不作统计处理。

实验培育:本研究只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培育,培育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周在原有语文课时内抽取1节专门上表象思维训练课,二是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表象思维训练。对照班按常规教学,其他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后测:学期结束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能力等项目的测试,以考察实验效果。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8.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低段儿童字词学习的实验结果

表1被试字词学习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注:Ⅰ班来自重点学校,Ⅱ班来自一般学校,合班指相应的Ⅰ、Ⅱ班之总体,*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总体上无论是合班还是分班,实验班字词后测成绩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班;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被试字词学习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按被试水平分层,结果表明,各实验班中等生、差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提高非常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优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检测还表明,实验班被试比对照班被试人均多识字41个,占本期识字量(380个)的1/10强。

(二)小学低段儿童看图说话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实验合班被试与对照合班被试的看图说话成绩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照班(t=4.45,P<0.01);从学校类型看,本实验在说话能力培养方面一般学校效果极为显著(t=5.24,P<0.01),而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见明显成效,从被试不同水平层次看,中等生受益最大,成绩提高最为明显(t=2.98,P<0.01),特别是一般学校,看图说话成绩实验班中等生高于对照班中等生10分之多。

(三)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态度的实验结果

表2被试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2表明,本实验可极显著地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且一般学校的训练比重点学校的训练效果更好。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表中虽未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有明显差异水平,但结合前测成绩分析,经过本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实验班总体已扭转了前测时呈现出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于对照班总体的状况,且总体水平已接近显著性差异水平(t=1.84,P=0.06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和培养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为其言语活动提供情感支持。

(四)小学低段儿童语文综合测试的实验结果

表3被试语文综合测试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3的数据显示,总体上,实验班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其中尤以一般学校实验效果更为突出(P<0.01)。按被试不同水平层次比较,各组被试中优生组,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中等生组,一般学校实验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组被试差生的成绩在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测试的成绩,激发和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下面将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逐一进行讨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

汉语字词的学习,从形、音的记忆来说,基本上属于机械记忆,是人为联想的建立。但汉语字词形符和声符又表示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表象参与加工,能发挥被试的优势思维作用,充分利用被试的表象储备,改善被试字词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汉字(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实践和研究都证实,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而言,“形”是主要矛盾,音、义是靠形结合起来的。字词教学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而进行的,一方面经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形象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被试的感知与生活积累,主动给字形赋予特定的形象信息,这种对字词的形象加工,实际上就是在给心理词典中输入词条时,也激活心理相册中的相关表象,让左右脑共同参与字词学习。其次,从字义方面看,汉字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汉语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出发,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或象征性表征。因此,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就是建立字词与相关事物或表象的联系。第三,表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记忆的,与语词记忆相比,它的容量十分惊人。第四,学习情境生活化,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听说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看图联想说话(图文互译)是在引导被试观察、读懂图画内容的前提下,展开想象,并根据画面提示,就自己眼前浮现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述。这种训练,首先为被试提供了观察样本,据此引导被试学会观察,而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能源,是丰富儿童心理相册内存的重要途径。其次,画面为被试的言语活动提供了一个激活点。由此,同时打开心理词典和心理相册并搜寻待用信息,生动的画面与长期的表象储备衔接,随着困扰被试“说什么”问题的解决,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第三,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被试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与感受,此时的看图说话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述,被试说的是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听音响说话(写话),有助于集中被试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初步的倾听技巧。同时,“听”能激发被试的听觉联想,扩展想象空间。听觉表象是人们在听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各种声音的表象,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听觉表象是一笔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认知资源。听音响说话(写话),音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给被试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

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由于:第一,表象思维训练强调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观察,语文学习因为融入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尤其通过对表象及其储备的激活、补充和应用,沟通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言语活动的联系,学用结合,学习自然就成了儿童的主观需要。第二,表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形象、言语等形式的直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第三,表象所具有的情绪情感色彩以及教学所创设的特定言语情境,使听说读写等具体言语活动既可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情感的滋润使儿童的认知负担减轻了。此外,教学过程中各种具有表演与游戏性质的活动,将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这是源于:首先,表象思维训练为被试的言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开放的现实环境。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相互沟通、协作,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字词演练。因此,语文学习这只“果子”是被试跳起来能够吃到的,而且还是他们自身的确想吃的“果子”。其次,表象思维训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表情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教师更显亲切,和蔼。这样,向师性极强的被试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依恋。最后,因为教学强调主体感受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同时,言语学习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吸收和表达,这些都有利于被试形成语文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这一价值认同感。

(四)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

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和言语能力,这方面的原因除前文述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下列几点。

首先,表象思维训练,能够开发、利用被试储量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均需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而个人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是有限的。若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所需资源与能量超越了个体所有,或资源与能量应用不当,开发不够,则易陷入资源短缺、负荷过重,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与学习活动的效率。

其次,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其言语形成之前已有了表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沟通,有助于言语的发展,也有助于表象及表象思维的发展。

再次,表象思维训练,特别是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汉语是一种强调感悟的语言,汉语学习重知识积累,更重情感的积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言语表象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感生成的关键,所谓言语表象即主体对表象的“铸意染情”想象体味阅读,要求被试在感知、吟诵言语材料的同时,唤醒相关表象,在语词与表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细心体味文字材料所承载的特定内涵,使内部思维“图文并茂”。这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象的生成与语感的培养。

最后,表象思维训练融学习方法训练于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有助于被试自觉掌握并应用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表象思维训练实质上就是在听说读写各环节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开,让被试在感受、体味中自觉吸收、内化,从而改善被试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表象思维训练对不同水平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但各项训练在不同水平被试身上,尤其是优生身上却少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各组被试中,实验班优生与对照班优生在字词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优生已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善于将表象引入字词学习活动,还是其思维发展超前等原因所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等生与差生缺乏的正是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思维的情境性、形象化。因此,表象思维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成绩。

其次,各组被试中,一般学校的优生在言语表述方面训练效果显著(P<0.05),而重点学校则没有明显成效。这可能是两类学校的教学差异所致,即重点学校重视口语训练,随堂听课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校被试口语表达起点不一,导致了训练效果的不同,而且重点学校被试口语已达一定高度,暂时正处于新的突破与提高的“量变”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第三,各组被试中,差生群体在语文综合成绩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表象思维训练虽在单项成绩如字词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既需以其他知识、技能为基础,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采取相关教育教学措施加以补救,因为差生不仅缺乏思维策略,他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明显低于优生。

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可显著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对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

篇3

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以往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三个弊端。随意性表现在制定目标时凭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模糊性表现在制定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大而化之;单一性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只制定教学目标,没有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就十分注重目标的科学、明确和完整。例如第七册《繁星》一课,我们制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感受。

2.重点学习、背诵第三段,学习写景色和写感受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这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条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属于认知领域范畴;第二条要求学生能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属于操作领域范畴;第三条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属于情感领域范畴。以上三条既包括了认知领域目标,又包括了情感和操作领域的目标,达到了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语文课的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这种波浪式结构,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改变了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这种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变式是:

1.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所谓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第七小节:“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这两句话集中表现了扬科热爱音乐胜于爱自己的生命。教学时我们紧扣这两句话设计了辐射式的问题:从全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扬科酷爱音乐?扬科为了看一看小提琴付出了什么代价?为什么这么富有音乐天才的儿童竟惨死于鞭下?运用“中心开花”的方法教学有“文眼”一类课文,中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2.跳跃讲读。一些较长的二、三类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结构进行教学。如《鸡毛信》一文,可以先弄清课文重点:①送信;②被困;③逃跑被抓;④带入伏击圈。然后抓住这四个点进行讨论:①张连长为什么称海娃为小英雄?②课文哪些地方能反映小英雄的品质?

3.直入重点。有些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老师在理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顺序后,直入“议花生”一部分,其他部分则让学生自读质疑。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4.抓住主线。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文既有主线又有副线,遇到这类课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线,什么是副线,然后强化主线,带动副线。《可爱的草塘》就有一条反映作者对北大荒感情变化的一条主线。开始作者觉得“呆腻了”;当小丽带他来到草塘边,看到草塘这么大这么美时,他“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当他在水泡子里看到挤挤挨挨都是鱼时,他“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当他突然看到一条小河时,他又惊又喜,深深地被北大荒丰富的物产、奇特的风光迷住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抓住这一条主线来教学,就真正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列举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结构“变式”。除此之外,还有“举一反三”、“首尾相顾”等“变式”。实践证明,这种根据教材内容加以处理,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益处。

三、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我们所讲的优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指多运用现代化教具,而是指要精心设计教具,使其发挥最佳的功效,并且在最佳的时机使用它们。

篇4

首先应加强对血站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训,为刚步入岗位的工作人员制定继续教育和年度培训计划,并对上述计划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血站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均能适应其工作岗位的需求。其次应加强对中心血站基础设施的管理,确保采供血作业场所卫生整洁和安全,血站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应24小时保持通讯通畅,同时血站内应设立安全有效的应急供电设施、污水排放设施和医疗垃圾处理设施。最后应加强对采供血设备的管理,中心血站的工作职责相对于其它血站相对较多。因此中心血站为持续满足业务需求,保证采供血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安全,应购置国内外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能的采供血设备,为临床用血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1.2不断加强对采供血过程的管理

中心血站在采血的过程中应为献血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献血前与献血者进行亲切的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献血过程中及献血结束后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赞扬和鼓励献血者的无偿献血行为。供血过程中为供血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提供专业送血车,定期向用血单位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及时发现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措施解决。

篇5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提高师生的质量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由于质量观的不同,对教学质量的看法和要求也就不同。在传统的教学中,对教学质量有一种片面的认识,那就是重视教师本身的观点,而对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角度关注的少。实际上教师教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全部结果,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认识学科本身、人类、社会等。应该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真正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集中表现,如果单纯把教师狭义的教学能力误认为是教学质量,就必然削弱教师教学的责任感,教学也就成为一种自发的活动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这就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在这种质量观的支配下,教师着重给学生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实施质量观支配的传统教学管理,不管学生的学法,只管教师的教法,便把教学管理变成了仅仅对教的一方的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者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和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来保证质量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在工作中争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高速度的教学效率,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密切协作配合的活动来实现的。从整个意义上来将,教学质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劳动的结果,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现为学生学习的优劣程度。教师教的工作质量是取得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教的结果。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学生的学习质量,有赖于教师的工作质量。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上来。学习质量,从量的方面来说,主要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数量多少和熟练程度,质的方面是对知识规律性的理解程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速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高低,等等。要做好教学质量管理,提高学校教学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要从教育着手,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使全体师生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人人有责。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有影响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明确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

质量标准既是教学质量必须达到的目标,又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质量标准,是我们教学工作必须努力达到的目标。教学质量标准是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而且教学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就是有些学者所谓的教学质量标准动态发展,教学效果显现延时滞后。教学结果接近,达到和超过这个目标的距离,表示我们教学质量提高的程度。如果我们的教学结果和质量标准相距很远,就表示我们教学质量没有提高或者是下降的趋势。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在备课、涉及教学方案只考虑知识目的,二对教学目的又是单纯从教师方面考虑,怎样讲清一个概念或某一个问题,很少考虑教学任务,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秩序。而且多数时候由于没有明确质量标准,教师教的质量就难以衡量。因此,在不少评议会上,听课的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来谈感受,教课的教师听到的意见,并不是来自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反馈所以,现在有的评议会质量不高,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工作的目的。

(三)注重开发教学质量检查的价值

教学质量标准确定以后,学校管理者就要组织实现质量目标,并及时进行质量检查。教学质量检查,是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发现、评价和鉴定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检查的结果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起点提供基础。这是因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的逐步提高质量的问题,每个年级学期末和学年末教学质量的真实状况,都是反映本学期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表现。如果学校管理者对学期末和学年末的教学质量状况,缺乏实事求是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就不能准确地了解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计划要求的标准。教学质量检查要做到及时反馈,如果发现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上,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就应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篇6

1.抓住重点,能较好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使知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2.抓住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知识的广泛迁移。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典型的元素化合物为重点,由典型带动一般。

3.抓住重点,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知识的记忆。化学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有层次、有联系,抓重点就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紧密联系和系统,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二、化学重点的确定

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关键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

篇7

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要素

在实训课中的整体应用学校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动态监控,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该如何主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在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时整体考虑六个方面因素。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六个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上进行讲解,并亲自做示范,让学生在感官上的记忆更深,在概念理解上更加直观,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知识迁移上更加系统,营造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氛围。人的因素:人的综合素质是6个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者在学习和生产中发挥作用,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从人的本性来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训练。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刻苦钻研、团队精神等等。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尽快了解并树立这种思想,并把这些内容作为对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且懂得如何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学校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充分利用晚自修和班会课给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知识,介绍企业的基本文化内涵。用他们师哥师姐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去启发他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发动大家提看法和建议,并将好的建议纳入教学管理中,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机器的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三好四会”。其中,“三好”是指用好、修好、管好。通过“三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爱护自己使用的设备,爱护公共财物,可以为企业多做贡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会”是指会使用、会保养、会调整、会排除故障,通过“四会”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设备,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设备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排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环境的因素:环境的优劣对工作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学校把抓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训练。此环节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更影响着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开始重点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和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始至终一刻都不能松懈。学校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实习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具和零件要正确摆放,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通过训练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艺的因素:工艺的编排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合理地选择加工工艺,不但能保证加工质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在对数控专业学生进行工艺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图样确定加工过程数学处理编写加工程序程序校验首件试加工。在对学生进行工艺分析训练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遵循:“先进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的工艺原则。在训练中使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材料的因素:在训练中学校要求学生了解正确选择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用途、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对不同材料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从而正确制定工序步骤和加工方法。工量器具的因素: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器具,正确读取测量数据,正确保养工量器具。尤其是量具,量具是零件加工精度的参照,如果保养不当,量具精度不符合要求,加工尺寸失去了标准,无法保证零件精度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轻拿轻放,正确摆放以防变形,下课时必须上油以防生锈。

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监控

在实训课中的管理应用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监控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他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质量监控的重要性。在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2个手段。3.1统计管理对每一次课题的练习,学校都进行学生考核成绩数据采集,并进行记录。对每一次的学生考核记录进行登记,不仅当做该生在校实训期间的成绩参考,也是下一步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才能客观地判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指明方向。3.2质量分析管理根据成绩记录表格进行统计,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类,制成质量分析统计表。从中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在下一个课题的练习中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此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现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进行第二次课题的考核。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实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大幅提高,并得到巩固。

篇8

(二)教学的质量控制教学的质量控制即认真实施培养计划,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施管理与控制。自2000年起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实行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监控。其他控制措施还包括开学前、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及日常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学评优等。

(三)教学的质量保证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校内各学院、职能部门及全体教师的教学质量活动进行全程控制,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实行新学分制和导师制。采取弹性学习年限,即学生可以选择在3~6年之内完成学业;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限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任意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15%。导师制即每个自然班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和课程等。

(四)教学的质量改进

1.以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为依据,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依照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及时纠正在内外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2.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的学分制,主要表现在: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对在各专业中学习成绩排名前5%的学生,允许其转专业;实行导师制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质量策划方面虽然从理论上讲,在教学过程质量策划中制定培养计划的过程遵循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但是,在实际制订与修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这些要求很少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培养计划的制定与修订已经成为系主任的个人行为。

(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面虽然在形式上,学校吸收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过程,但这些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了作用,目前难以准确衡量。

(三)教学过程质量保证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师资不足,还有教师招聘中片面强调高学历,使得有些教师不够合格。另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素质多样化,也给保证教学过程质量带来困难。

(四)教学过程质量改进方面虽然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性,但缺乏对质量改进的整体思考,只采取了一些表面措施,如改善教学设施,举办各种选拔和评比等。

三、公共关系渗透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优化教学质量策划的角度来看通过公关活动能够帮助学校充分、准确地把握市场用人需求,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设计更科学、准确的教学质量策划。

(二)从提升教学质量控制效果的角度来看从管理措施上看,所研究的大学已经采取了督导员制、信息员制、生评教制以及学生座谈会等。而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这些措施的效果。

(三)从保证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如果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渗透良好的公共关系,就能够拉近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从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角度来看将公关活动渗透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有助于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高等学校与以学生为辐射中心的社会公众及相关院校之间的传播沟通,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相应的对策

(一)培养学校全员的公关意识培养学校全员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渗透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应该帮助学校师生走出对公关认识的误区,明确公关意识的科学性;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公关思想。

(二)宣传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举行关于学校公关的研讨会,学校内部的杂志、公报、书籍等,学校的公告牌展示等途径,将公共关系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了解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三)强化高校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职能

1.强化公共关系协调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校中的公关职能主要由校办、宣传及招生等职能部门共同承担。但在规模较大及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为高校运用公共关系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效果提供组织保障。

2.培训高校公关人员要使高校的公关活动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必须大力培训公关专业人才,使之不但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具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公关技能,以及摄影、录像等操作技能。

篇9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篇10

1.课堂环境的布置

课堂管理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一方面是课堂环境布置。有研究表明,重视课堂环境布置的教师与不重视课堂环境的教师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业成绩会比较高。课堂环境的布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具体考虑,经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需要通过合理地摆放桌椅,形成一定的课堂讨论氛围;有些教学内容是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注意听讲的课堂环境布置。合理的课堂环境布置在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上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课堂环境布置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等有重要意义。也有研究者发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与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之间成正相关。布置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积极促进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

2.课堂规则的制定

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里,教师明确制定出具体的、明确的、有用的课堂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则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把课堂应该遵守的规则解释清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这些规则,并最终自觉遵守课堂教学规则,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优秀教师考虑采用哪种课堂管理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要建立哪些需要学生遵守的规则。卡尼恩在一项研究中表明,当单个学生或一群学生的行为不规矩时,教师所采取的惩罚或制止方式对全班的学生有影响,实验表明:教师的制止行为实际上伴随着对全班所有成员的影响。卡尼恩称之为“涟漪效应”[2]。爱文森和哈里斯强调了建立日常课堂教学规则的必要性,强调教会学生这些规则并使学生遵守这些规则是期待学生有良好表现的必要条件。布罗菲也证实了清晰明确的课堂规则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课堂教学管理规则是针对教学情境中如何管理学生的一套方法。许多课堂管理规则是由教师有意识选定的,他们以课堂规范的形式教给学生,这些规范明确禁止了某些活动,或者明确指令学生在某些时间内以某种形式完成某种活动任务。这些规范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学生也获得了最大的学习收获[3]。

二、有效课堂管理的要素

优秀的教师会建立师生互动的基本原则,并且会采取恰当的方法来阻止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并能够迅速解决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学过程适时进行调整。有效的课堂管理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4]。

1.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有效课堂教学时间一般分为四种层次:分配时间、教学时间、投入时间、学业学习时间。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教师除了教学准备、设计、组织以及评价等环节之外,还要考虑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因此,课堂教学管理是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原则和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2.学生要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5]:在这五个变量中,前三个决定学习一项任务的时间,后两个决定实际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投入时间和学业时间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而学业时间指的是学生真正投入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即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积极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存在紧密关系。有研究表明,成功的课堂管理或者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是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的能力,即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大化地利用学习时间。有学者提出“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他们能够凭借积极的组织和管理行为,营造促使学生最大化投入的学习环境”[6]。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很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等待活动开始的时间、各个学习任务转化的时间、学生无所事事的时间、学生不专注于学习的时间最小化。

三、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成功实现了学生有效学习和身心发展及教师自身专业不断发展的系统的教的行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教学效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影响教师的努力程度和行为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1.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管理的教师更多地依靠有效教学行为。有效的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环境规则将教学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管理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7]。优秀教师会使教学策略与管理密切配合,形成整体,使课堂运作顺利、秩序井然、富有成效。科尼恩早在1970年的研究中就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过渡上,都会表现得更出色。他们重视激发并维持学生注意力,尽力为学生安排个性化的、有趣的作业,并能凭借敏锐的观察力预测学生的需求和课堂潜在的问题。克里克山克则认为优秀教师具有卓越的管理专长,尤其在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方面,课堂管理能力较强[1]。“优秀教师在班级生活中,善于营造各种有助于学习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进对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良好的班级气氛不仅具有条理性、效率性的特征,还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8]。

2.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会影响课堂管理策略。这意味着,当教师计划课堂管理策略时,需要考虑想要哪种课堂环境,以及建立这种环境所需要的规则和惯例。此外,你必须学会如何使学生遵守规则,以及如何加强和奖励学生的这种行为。最后,你必须计划在不良行为确实产生时如何制止[1]。有研究者发现,高教学效能的教师比低教学效能的教师对学生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态度。民主的课堂教学管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因此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灵活地执行教学设计。伍尔福克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学效能高的教师愿意使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并且教学效果越好;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认为学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需要外部的奖励和严格的纪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才能更好地维护教师的权威和地位。

四、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1.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

优秀的教师很注意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学生对一个事物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长时间做旁观者的活动。当前,很多教师仍然喜欢一言堂或者让一两个同学到黑板前解决问题,其他同学则无事可做,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分散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浪费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业投入时间,也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打开方便之门。如,有些同学会做一些小动作,在桌底下玩玩具或者想其他的事情。研究表明,优秀的教师更愿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积极参与的机会。尤其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比独立的课堂学习时间要多得多。有效课堂管理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学生执行或修改计划并不断努力来追求成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进度,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相信他们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和被尊重的个体,教师就会营造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当学生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会去一味地否定学生,纠正其错误,而更多的是强调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并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激发学生做得更好。这样,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要求,也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律,教师也不必在课堂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2.保持教学活动的紧凑性、节奏和流畅性

教师在一节课里避免被打断或放慢教学进度,即保持教学的紧凑性。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有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全身贯注地听讲,排除在教学中扰的因素。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连续不断地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流畅性指的是教学从一个活动向下一个活动过渡所花的时间要少,教学活动的过渡要自然,避免从一个主题向另一个毫无关系的主题过渡,表现在前后内容不一致、重复或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学活动要准备充分,避免中间停顿或准备下一个环节时用太多的时间,否则学生会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