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内科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1: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内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理内科论文

篇1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应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生成的变化。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指导下,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来鼓励学习者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多元视角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习者个体的能力。对于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变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学习者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所获得的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内科护理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护理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1.2丰富与拓展课程内容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不断拓展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护理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内科护理作为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的学习绝不是通过一两本教科书加上一些参考资料就能完成的。内科护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包含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活动和实施情景,大部分专业知识便失去了意义。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科护理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实训室,而应将学习地点拓展到医院乃至整个社区。因此,内科护理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工作过程得以呈现,并由学生与情境的对话,在工作过程中生动体验、不断反思,从而生成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

1.3创新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模式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内科护理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采取理实渐进融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该知识、技能的途径。

1.3.1内科护理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行动导向的学习是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内科护理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在情境中完成对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与措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形象、立体、直观地演示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内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结构。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按校内实践—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途径渐进融合。校内实践:在学生建构内科护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内科常用护理技术实训项目与综合模拟救护项目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把握操作重点,突破难点;校外实践: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见习,帮助学生真实体验护理工作环境,在真实情境中熟悉护理工作路径;顶岗实习:到医院或者社区,结合实践进一步掌握病情观察内容、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灵活运用护理技术,实施整体护理。

1.3.2内科护理课程中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互助、支持、合作的关系。新型的人际关系包括以下3种:

(1)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与支持的合作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以内科护理案例为载体,介绍新知识或示范新技能给学生,但又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只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参照这种路径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其他路径。

(2)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助、互导的合作关系。如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分享经验、互相评判、互相给出建议。例如,在理论课课堂上,安排学生围绕给定的内科护理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判,并在互相评判中学习。在实践课中,安排一组学生完成某项护理工作任务,其他学生进行观摩,让观摩的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与医院带教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支持的关系。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医院带教教师应对实习学生提供知识性转化、技术性建议、情感性支持,应与实习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加强院校合作,构建课程实践共同体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促进学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共同成长的实践共同体。从仅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转向包括学校专业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的专业发展。在这一共同体中,所有参与者都要基于平等进行协商,在一种互惠、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中实现彼此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在知识与经验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对话与反思,能够为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经验重组和转变提供机会,并在课程内外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义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目的地寻求各种不同的假设和方案,对各种选择和假设进行批判性理解,促进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发展。

1.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应的课程评价也应该是灵活的、多方位的发展性评价。改革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结业测试等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包括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实习带教教师做出的评价,还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伴评价。内科护理课程具体考核评价方式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占内科护理课程考核的35%,学生自我评价占15%,同伴评价占15%。在理论考核方面,理论知识考核根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分3个阶段进行:校内考核、课间见习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医院各科护士长共同组成,实践考核时专业教师和行业骨干、专家全程参与,保障实践考核质量。学生自我评价采用反思记录和自评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同伴评价采用小组评价量表对该组同伴进行评价。

篇2

二、工作过程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要以护理岗位任务为目标,这样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实际需求,所以说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是以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基础而制定的一种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高职护理专业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详细化,而且要保证以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内科护理课程,要根据病人入院护理、住院护理以及出院护理护士所要进行的各项护理工作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

2.要根据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需要提供教学条件。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作过程模式教学,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在教室中配置病床以及各类护理工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方便学生之间进行问题讨论和模拟。这样在课堂上不但能够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还便于学生的模拟实践学习。

3.在工作过程模拟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中入院护理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情况去对患者进行评估的能力。上课时可以用典型的情景案例以及PBL教学方法等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划分讨论小组,要求小组内部讨论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等。通过患者入院护理阶段的护理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讨论,能够使得学生构建系统的护理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学习。住院护理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真实的病例护理任务,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这样就能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对于护理专业学生与患者之间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中出院护理教学主要涉及的是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十分有帮助。

4.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1)工作过程模式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制定要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护理、住院护理以及出院护理。入院护理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患者病历,之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设置一些护理专业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发生本病,本病会有哪些临床表现,需要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工作方案,再由教师对学生入院护理中所做出的护理方案以及护理内容等方面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住院护理的教学中,根据前面的病历资料,要求同学之间进行住院护理的讨论,写出该病人的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之后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模拟展示或者播放护理某病人的操作视频,最后再让学生进行住院情景的模拟实践练习。出院护理的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同学们分组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操作,一个学生扮演病人询问,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解答。(2)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在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中注重模拟实训的作用,根据入院护理、住院护理以及出院护理这三个方面的护理内容制定模拟的护理任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制订任务计划,之后再由同学之间对既定计划进行讨论。教师要对计划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计划方案的可执行性进行修正和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训,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实现教学目的。

三、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教学的创新

1.对教学内容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通过对“内科护理”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根据临床护理实践的过程分为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段的护理模块。在模块中要对项目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疾病患者所需的护理工作要求,让学生进行模拟护理实践,从而掌握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对课堂组织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之前传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疾病的护理工作任务,模拟病房中的实际护理工作,从而使得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模拟临床护理任务来系统化掌握疾病护理的知识与能力。

3.对教学方式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要注重PBL问题式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养成一种评判性思维。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

4.对模拟实践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加强角色扮演的模拟实践,将护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对学习环境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将学习环境模拟成医院病房,学生则以专业护理人员在医院病房的工作场景进行护理练习。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项工作制度的制定,将学生的学习环境转变成一个模拟的护理工作场景,有助于学生尽早适应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教学的改革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的护理专业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所以起初阶段的改革难度是非常大的,单纯依靠教学方式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教师以及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去解决工作过程模式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模拟的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任务。由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与我国的应试教育存在矛盾,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态度,所以工作过程模式很容易被传统的考试机制所击垮。这就需要相关领导部门对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评估,早日实现我国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教学。

篇3

1.2效应指标与评价标准(1)护理不安全事件: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危重疾病监护不周、药品应用错误、病情观察不详以及意外坠床和跌伤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2)护理质量:包括护理的熟练程度、护士的责任心、沟通能力、主动服务性、应急能力和护理书写的规范性六个方面的内容,均采取百分制,让患者根据护士的表现进行打分。(3)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共包括住院环境、健康教育、治疗性操作、心理护理和服务态度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满意和不满意。由专业人员指导患者于出院前1天进行填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1.3统计学处理数据的录入与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不安全事件、患者认可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观察不详、药物应用错误、意外坠床和跌倒等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护士的沟通能力、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护理责任心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治疗性操作、礼仪服务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是一项知识密集、技术优良、充满专业技术性的工作。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患者是否能够康复出院和医院的信誉。近年来,随着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在诊疗活动中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会给护理人员和医院带来经济及法律方面的风险。临床护理的质量与组织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能力在21世纪被誉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消化内科这样特殊的医疗环境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护理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篇4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心内科患者1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心内科防治指南的心内科病标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7例,男38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9±5.6)岁;对照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平均年龄(47.1±7.3)岁。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加以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心内科疾病是长期慢性的疾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易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一些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采取患者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安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配合治疗。

1.2.2健康知识教育

对患者予以相关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通过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座谈会及讲座、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讲解心内科的相关知识,如与环境的关系,心脏功能运行的机制及防控措施,心内科的临床常见症状,并且分析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的影响。

1.2.3运动指导护理

给予患者适当的运动指导,告知患者适当合理的运动会对心脏功能带来获益,并且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频率及强度等,如慢跑、游泳、气功、太极等,嘱咐患者每天坚持运动30min,以期间无明显的不适感、中等强度以下为宜,若患者在运动时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若停止后仍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1.2.4用药的护理

给予患者临床用药的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用药方案,选用适当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与联合治疗等方式的治疗。了解并掌握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及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用药,嘱咐患者按照医嘱定时、定量、坚持服药,按时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

1.3疗效标准显效

病情稳定,无明显并发症;有效:病情相对稳定,偶见心悸胸闷,均可自愈;无效:较前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后

总有效率干预组为78.9%,对照组为5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7.70,P<0.05)。

篇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消化内科药物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要求患者进行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测。②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要求患者食用清淡的食物,遵循多餐少食的原则。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护理,马上为患者进行吸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于患者的出入量以及呕血量和便血量加以记录,在饮食方面针对严重出血患者实施禁食,针对少量出血患者可以给予无刺激以及清淡的流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在其病情好转之后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细节护理主要包括:①情感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在和患者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应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安慰。②动作细节护理。由于护理工作要求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每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施。③仪容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应使自身每天以一个精神饱满、干净利索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同时,良好的仪容也将护理人员的白衣天使形象进行了充分的展示,使医院的整体风貌得到了提高。④语言细节护理。由于护患关系较为短暂,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使用正确、良好的语言将自己对患者的良好意愿进行表达。

1.3疗效评定:使用VAS评分表评价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10d、30d的疼痛程度,使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调查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自我护理情况。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10d和护理后30d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都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46.6岁;心脑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血液类疾病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6~70岁,平均47.2岁;心脑血管疾病31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血液类疾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治疗,将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即基本的生活护理,讲解疾病有关的护理知识和方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问题,与患者亲切交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施过程中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用恰当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减轻患者精神痛苦、顾虑、压力及思想负担。心内科疾病通常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故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常伴有焦虑、绝望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1.2.2生活护理

实施护理过程中应保持床单、被褥干净、整洁,经常清洗和晾晒,同时帮助患者变换,保持患者皮肤干燥,防止压疮发生。呼吸困难和发热患者易出现口臭、口干,应加强对患者口腔护理,可使用朵贝尔氏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1.2.3营养护理

住院期间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因心理和生理原因导致食欲下降,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饮食状况、营养摄取情况及体质量综合安排患者饮食,以细软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咀嚼过于用力和下咽困难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进餐。

1.2.4临床指标监护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患者出院前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总分144分,日常生活和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各35分,自觉症状74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25.5±3.2)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23.4±8.2)分、自觉症状评分为(61.1±5.4)分;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17.8±5.1)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18.2±5.8)分、自觉症状评分为(57.3±6.9)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干部内科拥有床位45张,护士16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8名,助理护士1名。本次研究开展于2014年1月以后,干部内科开始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与研究,因此,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观察组,以2014年以后至2015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实验组,将两组的护理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明确严格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

具体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包括:(1)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减少患者因疾病所带来的疼痛感;(2)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3)主动为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护的能力;(4)提升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水平。

1.2.2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包括:(1)护理日常工作管理方面,通过采用"分层定岗"]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的层层管理与监督;(2)职业技能方面,对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并对其护理技能进行考试打分,确保工作者的护理技能合格,减少不当的护理操作;(3)职业道德方面,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使其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4)服务质量方面,熟悉护理流程及具体的护理措施,落实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1.2.3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机构。

绩效考核机构的设立,能够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绩效考核机构的构成:护士长1名、护理质控员1名以及民主推举的护理工作者1名,根据《绩效考核制度》的各项标准对干部内科每一位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打分,60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等水平,80分以上为优秀,对于不及格或处在及格边缘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督促与警醒,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1.2.4实施奖金的绩效分配。

奖金绩效分配能极大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好的护理服务。具体的奖金绩效分配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奖金",固定工资是基础工资与岗位工资的结合,绩效奖金以考核小组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作为奖金发放依据。

1.3评估指标

自行设计两套问卷,包括《护士对当前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和《干部内科患者对当前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别用来评估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分析护理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来评估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分析

在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后,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在个人能力提升、工资待遇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方面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

2.2干部内科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在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68.33%,护理绩效考核实施之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到85.2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2.3干部内科护理服务水平的分析

通过对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较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篇8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采取对比(P>0.05)。

1.2管理方法

甲组60例均接受常规的护理管理,而乙组则均采取组长负责制的分层管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建立管理小组:根据科室护士的学历、资历以及职称等选择出3名组长,然后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将护士分为3组责任组,分别由3名小组长负责管理,最后由科室护士长领导3个小组制定分层管理方案。要求责任组长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及与护理的工作量安排当天值班的责任护理人员实施分管患者,部分并且严重者有责任组长亲自管理。各组责任组长在管理中要对其他责任护士的护理情况、护患互动等进行指导、观察记录,保障本组责任护士的护理效果与质量[3]。②实施方法:由于该院消化内科各责任组及小组组员、患者数量比较固定,因此以双班制进行护理管理,由责任组长副总行政班,且8h务必在岗、24h负责制。同时其他责任组至少每天1名组员整班,责任组组员中午休息时间段则由整班的这名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使一天中的护理管理具有连续性。此外,护士长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各组组员进行合理调配,排班的时候以新老责任组员搭配,并且在护理管理高峰期增加责任组组员数量。上一责任组完成护理工作后,在第二天早晨交班时由下一组接班的责任组组长带领其他组员共同完成上一组未完成的护理管理工作,以便保障患者的护理管理。最后,由3组责任组组长对本组组员进行每月1次考核,最后由科室护士长进行评分,并且对各层组员开展交流学习,加强责任组组员的综合技能与素养[4]。③护理管理质量监控:各组责任组组长对自己组内成员的整体护理质量展开评估,以保障整体护理管理水平。责任组组长每周开展治疗监控并将组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而科室护士长每天对病房加强查房2次,每月组织各责任组展开护士会议1次,对各层责任护士在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善护理质量的措施,保障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消化内科护理科室的管理水平。最后,由护士长对各组组员绩效情况进行考核,同时给予相应的奖惩[5]。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投诉率、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整体护理满意度评分。其中,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评分运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量表进行评分,分值是0~100分,若评分≥90分,则视为非常满意;若评分为70~89分,可视为基本满意;如评分低于70分,则视为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均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来(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来表示,应用χ2来进行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投诉率

两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护理管理后,甲组60例中有5例患者投诉,投诉率是8.33%;乙组60例中无任何患者投诉,投诉率是0.0%;乙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管理的投诉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14,P=0.0034<0.05)。

2.2对比两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两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护理管理后,甲组60例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不良护理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6.67%;乙组60例中无任何患者发生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是0.00%;乙组患者在该次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36,P=0.0064<0.05)。

2.3比较两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对该次护理管理的满意度评分

该次研究的120例住院患者均资源参与了该次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评分,其中,甲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是(84.6±1.0)分;乙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是(98.8±1.0)分,乙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然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766,P=0.001<0.05)。

3讨论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患者的满意度能客观地表达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质量[6]。该次研究中,乙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然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此外,采取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的乙组患者,在护理投诉率、不良时间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甲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运用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能够提高责任组组长的责任心,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对自己、对其他责任组员的护理效果、质量进行纠查,并且在科室护士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开了护士会议,通过各责任组组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使某些不良事件及时得到预防,达到安全护理的效果。此外,护士长将科室的各护理人员通过资历、职称、年龄等进行细化分组,并且明确了具体的护理工作内容与流程,加强对病情严重者的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提升这个护理管理效率[7]。

综上所述,将组长负责制的分层管理方式学科、合理地运用到医院消化内科的日常护理中,能够显著提升护士的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保障了该科室的整体护理管理效率,该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作者:李英栋 单位: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明晓丽,鲁谨.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2012,22(1):69-71.

[2]李群,黄妙琴,黄转宜.急诊护理管理中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的护理价值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1):176-177.

[3]孔丽梅,余燕,张朵朵,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6(9):270-271.

[4]孙梅花,陈华,彭华娜,等.责任组长负责制排班模式在胸外科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1(14):66-69.

篇9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47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5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9)岁。两组患者进行研究前均确诊为患有神经内科疾病,并且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其方法为:首先,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其次,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宣传;最后,护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态度、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宣教得分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珋±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态度(93.47±4.24)分、护理满意度(95.23±3.69)分与护理宣教(93.68±3.2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态度(85.35±3.40)分、护理满意度(81.32±3.98)分与护理宣教(79.34±4.45)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主要选取了本科室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一年内的20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组别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实行的是风险管理条件下的呼吸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而对于对照组则是实行的常规护理方法。本次实验的患者中,女性为112名,男性为88名,年龄集中在44岁~83岁之间,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次实验的分组采取的是完全随机的分组方式,所以符合统计学的普遍规律。由于呼吸内科的病人并发症较多,无论是肺气肿、支气管炎以及肺炎、甚至肺癌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病情较重的患者也比较多,综合年龄也偏大,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护理的难度以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所以本次实验也是要检验有关护理工作者是否能够提高护理水平,特别是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真正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与满意程度。

1.2风险管理的应用情况

对于实验组所实施呼吸内科的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制度,对于对照组实行常规的护理管理制度,对于常规的护理管理与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制度的区分如下。

1.2.1风险识别

对于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风险的识别环节,本科室经过医院的领导层的审批决定,将2014年~2015年间发生过的各种医疗护理风险的病理与资料分发给实验组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传阅与学习,并且对于基础的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对于各种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护理操作技能等部分都作出了批注与重点说明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实验组整体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对于护理过程中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与责任明晰都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对于坠床、跌倒等事故也作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的规定,对于患者与医生以及护理人员之间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工作同样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进行了讲解与培训工作。

1.2.2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

由于本次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分配任务主要是风险管理,而对于风险管理则要求每个人的护理经验以及对于风险的预见性要强。由于本科室的护理人员本身存在着年轻化的特点,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护理风险意识,特别是很多护理人员本身工作压力就比较大,任务十分繁重,护理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到位,缺乏基础的技术培训等等各种原因。所以对于本次实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为了尽量消除这方面影响,本次实验之前,医院对于实验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与开导工作,并且合理安排了班次,让每个护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风险护理的实施,以此来确保实验的真实有效性。

1.2.3强化风险管理制度

强化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与建设水平。一方面,要以科护士长为领导核心,成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并且要建立起至少三级甚至多级核心控制体系,对于各种风险的管理与预防工作都要做到层层把关。除了定期对于护理人员以及普通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等等,也要发展相应的考核机制,做好监管与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让全科室的护理人员组织共同学习有关急救、卫生服务甚至心理服务等各种知识,不但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更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确立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3判定标准

实验结束后,要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测。本次的实验判定标准为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患者的满意调查总分为100分,80分视为基本满意。而风险事件的种类前文已经进行了标定,发生的频率以百分制计算,符合统计学的普遍规律。

1.4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分析的计量资料采取的是平均数的方法,p小于0.05,其数值符合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故的频率(1)观察风险管理护理与常规护理的管理中风险事故的发生频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通过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经过风险管理的影响,实验组无论是在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方面还是在护理过程中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患者的满意度方面。由于风险管理的贯彻落实,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责任心,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护理技能以及风险准备,还极大的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状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客观的讲,病房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时刻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落实好风险的识别与防控,特别是基层的护理人员,要做好风险事故的记录与报告,并且要积极学习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解决。同时,对于护理过程中表现比较出色的护理人员,要做好奖励与表彰工作,对于护理中出现问题的工作人员要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批评甚至处罚,奖惩分明才能够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基于本实验,希望能够提高本科室的风险管理质量水平,促进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并且尽快在全院进行推广。

作者:陈凤莲 单位: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