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能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1: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子技能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子技能论文

篇1

2技能大赛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2.1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观念的革新中等职业学校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原因,往往会发现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训教学,学生重视理论考试、轻视实训技能,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提高,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公司需求和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倡导以技能竞赛促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应该以技能大赛为载体,进而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实现了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转变,逐渐建立起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和以技能考试为重点的评价体系,确实让学生学以致用。

2.2技能大赛促进了课程内容的革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和标准由行业专家或学科、技能带头人来制定的,技能竞赛试题不仅要切合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还要切合生产实践;既能涵盖新内容、又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突出中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要求,不仅能突显专业特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大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如《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就涉及到配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机原理与驱动、通用变频调速设备装调与运行,PLC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创建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遵循实用的原则,从学科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且还要考虑各科教学内容间的交汇和融合,设计出多门课程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以此来满足生产岗位对理论和技能的需求。摒弃落伍的内容和抽象的推理知识,要敢于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生产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就讲什么知识,并且要以实用为主从而突显实践能力的培养。

2.3技能大赛改变了教师角色技能大赛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实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很好呈现。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张显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要求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积极热情投入其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演变为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要从知识的接纳者演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法与以往教学相比,其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篇2

2、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计算机或经管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本身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难以有效的指导学生。目前,各大院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建立软件仿真实训室,通过电商教学软件模拟实战操作。而现实中电子商务运营环境相比模拟环境而言,复杂多变,且电子商务技术发展非常快,模拟软件如不能及时更新升级,将很快与实际电商操作环境产生很大差距。二是校外企业实习实训,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实战实习实训。但是,目前专门从事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并不多,人员需求也较有限,主要为小微企业,学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也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还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难以踏实地完成实训实习任务;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成本、项目进度、实习的周期性和管理等原因,他们也不大愿意接收大量的实习生。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过于侧重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商务类课程偏少。另外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完善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不强,实战技巧知识多但较碎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快速更新,这也导致课程体系经常落后于电商行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实际应用的理解和相关行业发展数据,高校人才培养与电商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直接导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较强。

二、基于高职院校角度改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1.结合区域经济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市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立足经济,来确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规模,围绕产业结构及其趋势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应立足于城市圈,结合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从实地调研结果出发,培养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确立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从而构建针对性强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各类企业尤其是区域内企业合作,建立起适应电子商务行业需要,体现专业特色、内含创业创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式包括: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产业等领域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邀请企业共同研究专业建设,部分课程进入企业实施教学。

2.引进与导出结合,建设教学团队高职的师资队伍可以尝试采取引进与导出的方式推动专业发展。即让校内专职教师走入企业,聘请行业内专家来校讲学。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特别是企业工作经历的锻炼,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加大力度引企业专家教师,加强“双师结构”建设,形成兼职教师库,聘请电子商务专家进课堂,形成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双师”教学团队。构建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先导,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方面,要以电子商务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电子商务师、阿里巴巴单证员、网络营销师、淘宝网店运营专才等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电子商务协会、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特别是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网店推广、网店美工、网络创业等电子商务专业特色课程。

篇3

(2)新课程新知识的更新较快。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为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伴随而来,出现了各种新技术和新知识。

(3)实践能力锻炼的欠缺。目前,很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惰性比较严重,缺乏主动和积极思考的习惯,参加的实践活动只限于课程的实验和开设的实践环节。这只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实践,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远远不够。

2我院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在我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电子设计能力作为教学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特色能力予以突出。

(1)课程培养体系。课程培养体系以单片机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电路原理、数电、模电、电力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作为基础课程,智能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作为提高课程形成了电子设计能力的理论培养体系。按照电子设计能力培养的要求,按基础、应用、实用和综合的方式整合相关知识的课程,每个学习情境也引用具体的产品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求从产品的技术要求出发,按照技术资料查阅、熟悉器件性能、确定硬件电路设计方案、编制器件清单、制作硬件电路、程序设计、软硬件调试、器件及模块电路性能测试、性能指标测试等步骤实施。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按基础层、应用提高层、综合设计开发层和科技创新层逐次提高的方式来设计实践训练环节,从最基本的电路板设计到最小系统设计,再到控制系统的设计,从简到难分布在第四到第六学期构成实践培养体系。该体系注重“厚实基础,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不断创新”。根据实践环节的特点,在每一个层的训练过程中,以制作真实产品为任务;在训练方法上采取普适性通用工作过程六步法,即从咨讯、决策、计划,到实施、检查、评估的步骤,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形成“企业式”的训练情境。我院“电子产品设计及制造工程训练中心”,如图2所示,是一个面向电气、通信、计算机、机电类专业,以学生电子设计专项技能、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能力、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工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其功能定位密切针对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所急需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工程性特征。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专项技能实训、工程综合训练等三大模块构成,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有机融合,以构建系统的电子基础工艺、嵌入式系统应用为主要方向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及检测的产学研基地为核心建设目标。该工程训练中心建成后,将对我校电气、通信、计算机、机电类专业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电子设计专项核心能力,培育具有地方特征的专业特色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工作的深化。

(3)第二课堂的学习。我院目前主要有电子爱好者协会和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的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协会,从大一新生开始就吸收成员,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到后面的能力培养。相对应的学院开设有对应开放实验室和提供相关仪器仪表供学生课余时间使用,过程中有指导教师参与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我院建设有四级科研训练体系,如图3所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参加各类竞赛和主持或参与申报各类的科研训练项目。目前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

(4)实践考核体系。我院加大考核方式方法与考核主体的改革力度,变传统考核方式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等多样考核方式,采用校内老师、现场专家、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或是学校、企业与社会考核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各种评价主体有明确合理的比例分配。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比赛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既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篇4

2.电子机械工程中对人工智能的应用

社会的发展需要物质和信息的推动,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最初阶段,受生产力水平限制,社会的关注点都在物质上,信息的传递方式过于单一。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发展,人们发现了信息船体的重要性,而近年来人们进入到了电子信息社会。电子信息社会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不论是建立模型和使对模型进行控制,对故障进行诊断,在机械电子工程中,人工智能对信息处理都有着重要作用。机械电子系统本身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对电子信心系统的输出与输入的描述就变的额外困难,传统的描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数学方程推导。(2)拼成知识。(3)建设规则库。传统的数学解析精确、严密,但只能在简单的系统中应用,例如,线性定常系统,如果系统过于复杂,则无法给出对应的数学解析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通过操作实现。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发展,设备经常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例如传感器需要传递的专家语言和数字信息。因为人工智能在信息出来上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因此在机械电子工程中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代替解析数学。通过人工智能而建立的系统通常分为以下两类:(1)神经网络系统,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人行为和思维过程进行模拟,可以实现对计算的高层次应用。神经网络主要是利用神经元的兴奋将信息分布在网络上,同时可以实时的进行动态相互作用。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具有分布式存储信息和协同处理信息特点,虽然其功能有限、结构简单,但通过神经元而构建的神经网络可以实现许多行为,满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需求。此外,通过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对大脑结构进行模拟,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并提供参考值,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网络形式实现连续函数。神经网路系统在映射上采用的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数据输入时,每个神经元之间都会存在固定的联系,输出输入都具有较高的精准度,且计算量大。(2)模糊推理系统,模糊集合论是模糊推理系统的基础,模糊理论是设计的主要工具,能够对模糊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系统。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模糊推理系统已经在数据处理、自动化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机械电子系统中,模糊推理系统主要通过对人大脑功能进行模拟,实现对语言信号的分析,同时通过网络结构无限接近连续函数,这与神经网络系统十分相近。模糊推理系的物理意义十分明确,在信息的存储上通过域到域的映射方式完成,但此系统的计算量较小,不存在固定连接,因此同神经网络系统相比输出和输入的精准度更低。

篇5

1.2满足社会对电能的需求,改善电能输出的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电能的质量要求以及电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如果电力系统不能够稳定的输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电能资源,保证输出电能的质量,这会对电网带来很大的影响。而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电网的电能质量,优化电能资源的配置,提高电网输电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3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社会环境能源资源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生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能源总量非常多,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对能源的消耗也特别大,随着常规的化石能源不断开采和消耗,以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问题,以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受到广泛社会的广泛的重视。电能也是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积极发展电力事业,通过应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建设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可以保证电能资源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优化能源资源的配置,保护社会环境。

2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柔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柔流输电技术综合里电力电子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是实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重要技术,可以快速灵活地控制交流输电,提升电网输送的能力。在我国智能电网中,特高压输电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所以智能电网的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接入和隔离情况,而柔流输电技术在这一方面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帮助,因此也越来越受电力企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将现代控制技术和柔流输电技术进行融合,智能电网可以联系和调节各种电力参数,降低线损,为电力系统输送电能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智能开关技术的应用智能开关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指定位置的电流与电压执行闭合或者切断。在智能电网中,应用智能开关技术,能够有效保护过流和漏电问题,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应用智能开关,还可以保证电器设备以及仪表仪器的不受严重损耗。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关设备也在朝着高性能方向发展。智能开关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可以有效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在直流输电系统中,只有输电这一个环节是直流电,而在发电系统和用电系统中,采用的仍然是交流电。交流电在输电线路的终端变为高压直流电,然后送上直流输电线路,直流点又通过输电线路送到逆变器,将高压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最后经过环流变压器把电能输送到交流系统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进行远距离的电能输送。其次,当系统发生故障,高压输电技术对电网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小。因此,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对于长距离大功率的输电特别适合。在智能电网中,通过应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有效满足智能电网的长距离和大功率的输电要求,同时还有利于解决清洁能源的稳定性。

2.4高压变频技术的应用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通过利用高压变频技术,可以有效地节约电能资源。对于用电量特别大的企业,高压变频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企业用电消耗,减少污染污的排放,还能够通过节能减排,降低企业的成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高压变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并结合其他先进的电子电力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

篇6

2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柔流输电包括SVC和STATCOM,通过SVC进行无功补偿的电压输出谐波大、基波损耗高、占地面积较大,因此,用STATCOM进行无功补偿成为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的主要方法。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icSynchronousCompensator,STATCOM)是柔流输电系统的核心装置和技术之一。1976年,美国人L.Gyugyi第一次提出了它的概念,即利用半导体变流器进行无功补偿的理论。通过对系统无功功率实现动态无功补偿,提高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确保系统运行安全,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与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相比,STATCOM装置能够连续调节无功,输出谐波小,器件损耗低,运行范围宽,调节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其输出电流在电网电压低时不受影响,具有较硬的低压无功功率特性;而且接入系统后不会改变系统阻抗特性引起振荡。近年来,世界上有很多学者都从事STATCOM装置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装置容量还是产品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如:IGBT、GTO、IGCT等)、多重化、多电平和单相桥串联等技术被应用到STATCOM装置中,以提高装置容量和电压等级,并通过现代控制技术,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改善装置输出谐波。

许多先进的控制方法,例如递归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比例积分(PI)控制、微分代数控制、鲁棒性自适应控制等被应用到STAT-COM装置非线性特性的研究中。在世界上针对STATCOM装置的研究工作中,STATCOM装置的仿真建模及其控制方法研究始终是重点。世界各国对STATCOM的研究,STATCOM技术和应用情况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多重化、多电平和单相桥串联等技术使STATCOM工作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先进控制方法的加入更提高了STATCOM工作的稳定性,使之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关于STATCOM的研究有很多问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建模和控制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着STATCOM的整体性能。国际上关于STATCOM的研究由来已久,日本是最先运用STATCOM装置的国家,紧接着美国也在STATCOM的研究上取得成功,并和日本联合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采用GTO进行逆变的STATCOM,在1991年投入运行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后的德国在1997年也研制出大型的STATCOM装置并在丹麦的风电场投入运行。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极快,清华大学在1999年研制出20Mvar的STATCOM装置,在2011年我国南方电网研究出世界上最大容量的STATCOM装置,并在东莞投入运行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此我国成为能够研制出大容量STATCOM装置的国家之一,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篇7

在电力市场运营过程中,买卖双方交易的物理量是电能量,对发、供电量、联络线交换电量、网损(线损)电量及分时、分类电量的采集、监视、统计、分析、运算是电力市场运营的主要内容;建设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是实现电力市场运营的基础。对火力发电厂,主要对发、供电量进行统计,对机组平衡率、交接班电量等进行统计计算,以加强管理,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损耗,提高效率。

以我们江苏新海发电有限为例,每天分四班,传统的方式是每次交接班时抄表,人工录入进行统计计算;这种人工抄表、统计不能满足实时、分时及动态分析管理的要求,电能量采集方式的改变已势在必行。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于2001年9月底基本建成。该系统已采集了所有机组的全部电能量数据,完成了电能量的自动采集、存储、总加计算、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系统代替了人工抄表,提高了数据的同步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系统对全公司发电情况和各类平衡率进行自动统计,提高了统计计算速度和自动化水平;利用系统进行分班次考核,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各部门可通过Web查看所有数据和报表,进行不同的二次开发,提高了电能数据的利用率。系统(如图1所示)分主站和采集终端(ERTU)两部分,主站与ERTU之间采用网络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主站采用南京华瑞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COM-2000系统、厂站采用该公司的MPE-III电能量远方数据终端。

1、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配置

1.1主站系统配置

该系统采用高性能的PC机作为硬件平台,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备份,互为热备用,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前置机负责采集数据,连接GPS用于全网对时,后置机负责处理并保存数据,报表工作站负责所有报表的编辑和打印,Web服务器提供Web浏览,各MIS工作站通过Web可查看所有数据和报表;主网采用10/100M网,由交换机来连接服务器和所有计算机。

系统操作系统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安全性能较高的Windows2000Server,网络通信采用TCP/TP协议,数据库采用具有Client/Server模式的商用数据管理系统SQLServer2000,编程全部采用VC、VB、Delphi等,集成EXCEL作为报表工具生成图文并茂的图形报表。

1.2主站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1)数据库管理系统

COM-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标准的商用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涉及到数据结构、数据存取、数据维护、数据共享等多方面的管理

数据库大致分四部分,即系统信息数据库(档案信息库)、原始数据库、二次统计数据库和公式统计库。系统数据库存放了有关系统的配置、参数等信息,原始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于各采集终端的电表数据,二次统计数据库主要存放来源于原始数据库,经过计算、统计的数据。公式统计数据库来源于二次统计数据库,存放了公式的计算结果。

(2)WEB服务管理系统

WEB服务管理系统响应来自Internet/Intranet的WEB服务请求,提供客户端请求的数据库数据和WEB页面格式。

(3)前置通讯及数据处理管理系统

此系统完成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对采集终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采用大容量高速数据传输部件,保证准确性。全部操作均为在线完成,随输随用,响应性好。具体功能为:对所接收的报文完成规约转换、系数处理和合理性检查,将处理结果交给数据库。可即时查看通讯状况及具体通讯报文。

(4)数据统计及公式管理系统

该系统完成统计计算公式的设定和定时统计任务,如班次电量、日电量、月电量、年电量及电能量总加、平衡、线损、变损等数据的定时统计任务。

(5)报表图形设置显示打印系统

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报表和图形显示的格式,完成班次电量、日电量、月电量、年电量等报表数据的定时打印,并可根据用户要求对任意电表、任意采集终端或全厂的历史数据的显示及打印。

(6)终端、电表参数设置下装及召唤系统

该系统完成从主站对采集终端中各电表的基值、转比、时段方案、PT、CT等参数的在线设置和下装,并在线查看终端、电表状态和参数。

(7)内部网络通讯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纽带,其功能为:在操作系统所提供的网络支持的基础上实现面向应用的高层网络通讯;根据应用所定义的数据流动模式确定数据流向,提高应用的通信效率。该系统采用完全的Client/Server模式,基于TCP/TP协议,保证了整个平台在不同网络通信协议之间的可移植性。

(8)告警管理系统

该系统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数据处理的结果,以及设备状态的变化,对系统中发生的特定变化进行提示和告警。如电量值越界、设备异常等,可进行弹出提示框、语音等多种方式告警,对告警信息,可进行打印和保存,可分时段查询和检索。

(9)远程诊断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以完成对用户已投运的系统的诊断和维护。系统可通过拨号MODEM和用户系统连接,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可远程更新系统程序,排除系统故障;并可远程系统更新消息,提高系统使用水平。

(10)安全机制管理系统

该系统完成安全性校核,防止非法操作。对使用用户进行分级管理,根据用户的类别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在进行关键操作时,对使用者身份的操作权限进行合法性检查;记录关键操作过程,提高系统管理水平。.3电能量采集装置

采用MPE-III电能量远方数据终端,装置采用交、直流双电源,同时对全厂的脉冲和数字电表进行采集。每时段的电能量均带时标,并保留1个月;采用Polling方式实现远程通信;具备接受当地或远方参数下装、自诊断、远方诊断、自恢复等功能;中文液晶显示;设置、查看、核对具有密码保护;具有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保护、防雷保护、直流反极性输入保护。

1.4通信方式

主站系统与远方电能量采集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采用网络方式通讯,由于距离较小,各采集终端直接连接在主站系统网络交换机上。电能量采集终端与电能表之间直接通过RS-485口进行数据传输,对脉冲电表增加脉冲采集板。

2、火电厂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2.1主站系统建设

(1)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有别于SCADA/EMS系统。当电力工业转向市场化运营后,电网的生产和经营工作将更加细化,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必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2)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计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

(3)数据库的设计。在选用数据库时,一方面要考虑性能和功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和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库的继承,以及开放平台和数据接口等问题。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数据库内容的设计,要涉及到今后兼容的问题。我国的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从无到有,市场规则一定会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应尽量减少和避免数据库结构和内容的变动。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是研究和设计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4)系统的安全性。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实现的功能涉及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系统应当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运行必须稳定可靠。

(5)数据的完整性。由于电能消耗是前后连贯的,因此电能计量的是一系列随时间递增的电能量累加值,要求在计量、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保证在任何环节出现故障时,都不允许丢失数据。特别是在进行分班次电能量统计和结算时,数据的完整性成为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基础。系统数据处理应采用分层处理方式存储数据,确保电能量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6)数据的修改。系统必须保证采集的电能量原始数据完整准确。存入的原始电能量数据只能查看,不能修改;各电能量备份数据有权限才能修改,并保存修改记录档案。

(7)数据的可恢复性。对意外情况引起的系统故障,系统应具有恢复数据的能力,保证电能量数据的安全和完整。

(8)数据的及时性。电能量数据应以5min(或1min)为单位进行带时标采集、传送和存储,便于电能量的统计、分班次考核。

(9)系统的时间性,整个电力系统一直处于电能的发、变、输、配、用的动态平衡状态中,电力交易的产、售、购是同时进行的,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应以标准时钟(GPS)为基准,以保证各个计量点基于相同的时间基准完成对电能量的计量及电能量数据带时标的存储。主站系统连接GPS时钟,系统对采集终端对时,采集终端对电表对时(要求电表支持)。

(10)系统的容错性。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当各软件、硬件功能发生一般故障,以及运行人员或维护工程师在操作中发生一般性错误时,均不引起系统的主要功能丧失或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11)系统的灵活性。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有其特殊性,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应用功能应当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并符合不同用户的要求。

(12)系统的扩展性。系统设计必须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结构,功能扩展部分的安装要简单、方便,对系统不造成有害影响。

(13)系统的开放性。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求系统的开放性强,保证电力市场运营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

(14)系统的可维护性。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应便于运行维护。系统应具有在线维护处理功能,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维护处理必须在不中断和不干扰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确保系统安全。

(15)系统的接口。电能量自动采集主站系统要为SCADA、EMS以及MIS等系统提供标准接口,实现数据共享。

(16)系统的权限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必须具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

2.2电能量采集终端

(1)采集终端要求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主要部件应有备份。

(2)采集终端与电能表之间的通信宜采用RS-485数据通信。

2.3电能表

(1)电能表是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的基础,数量非常大。电能表要求运行稳定可靠、精度高、使用寿命长、通信可靠、易于安装维护等。

篇8

2、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智能电视”产生,引发全新电视市场变革

篇9

2以“开放式”的视野,在方法层面搭建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

虽然我们有多年的学校管理和决策经验,但如何在企业的功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寻求平衡,在方法层面切实地解决现代职业教育跨界问题,还是一次新的尝试。即校企合作办学,涉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问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涉及的基于工作学习和基于学校学习的问题;而职业教育本身,涉及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解决现代职业教育跨界问题上,我们要发挥一线教师和企业员工集思广益的智慧协同一致地探讨如何基于“素质冰山模型”搭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基于此,我们每年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部、行业协会等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合作,到珠海伟创力、南车时代等行业企业调研,深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轨道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获取人才数量、层次和结构的需求及趋势,遵循职业人的成长规律,借鉴主流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即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以岗位群为线条的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素质的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即根据调研报告,归纳岗位序列。然后依据岗位序列梳理出业务要点、工作要项;根据工作要项,按分级标准梳理出各级别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让一个工作要项的全部内容被不同能力等级的技能人才合理分担,即对于同一专业中职、高职毕业生在从事一项工作任务时,工作要项所涉及的能力高低和范围大小这两个维度应给予清楚的界定。然后,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要素分析及提炼。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等级对工作要项的能力要素进行分级分析定位,确定相应的业务行为应掌握的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及素质,形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素质模型等级。最后,对接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四个环节,对技术工等技能岗位、工艺员等技术岗位、班组长等管理岗位三条应用电子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中电子产品调试岗位、产品装接等岗位进行职业素质能力分析,确定了职业人的三种成长线路:一是工序路径,二是技能技术提升路径(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三是管理提升路径(组长—主管—经理即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的提升)。以真实企业“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为基石,遵循“技能、技术、管理”三条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构建“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为主轴的三层级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

篇10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实现机器智能化发展,通过采用人工研究得出的方法与技术,从而扩大人工的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时俱进。

1.2智能化技术的理论基础

目前,智能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精密传感器、计算机、GPS定位技术等高科技信息工具中。其理论基础最先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提出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应用。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延伸、扩展以及模拟相关人工作业,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工作质量。

1.3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

智能化技术拥有完善的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通过使用智能化技术能够简化电气工程的控制系统,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实现了控制器的无人化超控,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了数据一致性的标准,能够快速地进行评估工作。

二、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化工程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已逐步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工作当中。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其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目前主要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中,通过智能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巧妙结合,在信息传递、提高工作质量、改善工作环境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当下的智能化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它为世界带来的惊喜仍需展望。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1、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由定子电流经过电气动态参数进行辨别控制和转子速度辨别经过机电系统参数两个方面构成。在神经网络系统中,反向学习算法被作为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其前馈性的特点之下进行高效运转,对于控速度、负载转矩以及时间控制上都有良好的效果。

2、模糊逻辑控制系统。目前,我们所说的模糊逻辑控制系统有效的代替了之前的PID控制器,模糊逻辑控制系统通过其知识库能够有效的进行推理决策,实现控制目标。模糊化的形式大多由多种函数表现形式构成,是进行模糊逻辑系统的重要方法。

3、故障诊断及优化设计。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性,由于电气设施故障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波动大等特点,其诊断效率较低。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使诊断过程快速有效。对于电气产品的设计领域来说,其内容广、工序复杂、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导致电气产品涉及领域存在较大困难性。智能化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电气产品的技术含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同时还缩短了产品设计的时间,推动了电气工程的发展。

四、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性能发展方向。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性能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了其三高特征,即高速度、高精度、高效化,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中这是其发展关键的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化技术主要是指在进行自动化工作时,所采用的智能系统带有较高的智能化功能,这种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系统的有效改善;另一方面,就是其柔性化。柔性化主要表现在其群控系统和数控系统的柔性化。通过采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发挥控制系统的作用,在提高其具体要求的同时,有效监控其信息流和物流的动态变化。

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功能发展方向。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功能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用户截面图形化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使用用户截面图形化方便了用户操作,同时也实现了对三维立体图形、模拟图形等动态图形的有效追踪;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实现了对数据应用的高处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