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1: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

篇1

1 实施模块教学,克制教师精力分散问题

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同时结合单位人员兴趣和特长进行有机选择和侧重分析,普及阶段成果的共享效应,维持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作用。联系新时期机测背景特征观察,部分教育机构在落实模块教学环节中主要针对三个侧重点方向实现细致探究。首先是资源共享层面,将研究内容分化为单音节字词、多音节字词和优秀作品朗读等,单音节字词对于发音控制能力比较重视,主要联合韵调控制潜力进行不同个体的对比验证,研究机测环境范围内最为科学的发音模式。例如:在声调长短控制方面,经过不同训练小组的考验结果综合对照发现,发音过程中四声持续时间明显有所不足,特别在上声处理上完整程度严重欠缺。另外,训练活动内容安排要注意有所侧重处理,满足循序渐进的流程实效标准。尽管字词部分占据分值不多,但其功能地位不可小觑。在目前统一使用的普通话测试要求表明,单音节字词测查应试人声韵调读音要维系标准规范程度,多音节字词主要集中在韵调、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衔接水准上;作品朗读测试环节中要保证应试者能够掌握连续变音技巧,同时贯穿差异语调的流畅衔接程度;在命题说话测验环节中,针对新型词汇语法规范效果和自然流畅表达水准进行现场客观评估。按照这种现象分析,单音节字词韵调的控制实力是完善多音节语句流畅表达能力的基础训练任务,因此实效训练环节中应抓紧字词训练的力度,打好后期适应基础,之后联系话题训练作为关口突破指标,整个机理模块结构可以说是相互照应,不可分离。

再次,评测活动中也要按照侧重内容实现对症下药。教师在面对众多数量的学生群体时,必须懂得应用点面结合的传授经验,灵活使用重点内容评测手段。首先结合学生共性特征和个性表达效果进行特定应对措施的制定,例如在字词部分,大多数学生在前后鼻韵发音处理上不够到位、声调调值紊乱,加上形近字的误差判断是学生强化训练活动中集中表现的问题现象。其次,个别学生因为先天性原因引起的大舌头和牙齿漏风现象应归类到个性问题行列之中,按照这种问题类型进行学生分组安置,之后实现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的灵活转化效应,评测环节中还可采取个性问题应对单独调整,至于其它相关问题则是采取抽样调查来完成普遍现象验证控制任务。结合这种实践经验分析,有关朗读模块和表达训练项目也可以利用分类指标实现侧重评测,这样能够适当减少教师单独强化训练的弊端作用。

2 尽量丰富教材资料内容,将教学难点进行简易模式改造

尽管普通话测试范围极为有限,但细致环节下对学生的语言思维控制技巧和应用水准上存在着严格的验证标杆迹象,因此必须透过学生认知原则实现入手改造,同时广泛搜集最新教学资料,实现厚积薄发的效用。例如在字词部分的疏导控制,主要沿着学生在机测环节中容易引发的误读类型进行常见错误表达字词表格的整理,并且结合形近字、多音字以及外来词等做好结构补充;在分析学生语言缺陷的前提下,有关部门需要高度整合口令验证材料,令学生在相对丰富的语言练习环境中体会平翘舌以及鼻边音的区别样式。在作品朗读训练中,可以适当加入作品赏析元素,根据不同优秀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作品朗读技巧的把控,将朗读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效果一扫而空。透过现实经验了解,学生对于优秀作品会产生整体机能的感性认识和局部细节的特别定位反应,甚至细微到单个字词的读音轻重处理层面,之后配合正确示范录音进行对照,将这些隐藏的细节技巧一一标记清楚,这样学生在朗读处理上的准确性就会略高一筹,这对于后期精准的语感体验和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稳固都将产生必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实际朗读的短文中,除了课堂上的原文内容之外,还要提供详细的分析样本,透过不同记号的标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朗读的内涵。

命题说话考查过程中涉及话题基本与生活相贴近,若想真正把控话题的表达绩效,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熟悉素材的挖掘,经过系统的剪裁和修复之后,做到清晰的控制思路和充分的内容理解调控。话题思路的追踪性研讨是有关部门丰富教材资料的首要任务,而相关生活内容的搜集便是第二要务。包括在社会公德的谈论上,其信息量包揽性质十分清晰,既可以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又可以涉及交通秩序的遵守和个人行为习惯的处理,任何层面内容目前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整合,学生可以从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不同角度实现分析。如果将这部分的资料搜集活动取消,任何学生就只能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习惯上进行宽泛理解,完全不能响应时代呼吁的主体标准。

说话案例的长期积累和综合分析是教育机构丰富教材资料内容的又一途径,教师在平常生活中认真搜集相关代表地位的录音材料,同时严格记录学生说话过程中表现的各种问题,接着采集样本实现系统分析,这些行为都将成为特定感性范围的教材内容。经过这些生动样式的资料内容补充,学生说话表达上就拥有了质量维系保障,个人表达信心也随之上升。

3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玉柱,姬江涛.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71-173. 

[2]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7):59-62. 

篇3

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而言,文学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文学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看,它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各门课程之间互相关联,教学目标既有差异又殊途同归。所以,要充分发挥文学教育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仅仅只是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方式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这样,文学教育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这些措施既包括理工类专业自身的观念、制度、计划和实施办法,也包括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加强责任心、提高教学水平等。 

1 切实改变观念,重视文学教育 

当前,虽然文理渗透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理工院校主管教学的负责人、职能部门,尤其是各理工专业负责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观念,情况并不容乐观。2006 年,在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背景下,“北大教务处曾征求过各理科院系领导的意见,几乎所有的院系领导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而且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人文素养、加强写作能力都有帮助。但一落实到课程安排,一些院系又都舍不得把必修的学分‘掰’出一块给大学语文课。”①此种情况绝非北大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语文课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文学教育课程。因此,要使文理渗透避免成为时髦的名词或口号,理工专业负责人必须切实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②从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时,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 改变课程类别与性质,适度增加学时和学分 

当前的文学教育课程,一般除大学语文是公共必修课外,其余主要是作为素质教育课程而且是公共选修课程出现的,学时学分也比较少。例如在陕西理工学院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素质教育课程只有120学时7个学分,每一门课程不超过30学时2学分,有的课程只有20学时1学分。③问题在于,素质教育课程在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比例本来就很有限,而文学教育类课程在素质教育课程中又只是一小部分,无论学生怎样选择,都必然造成学生对文学教育课程实际选择上的不完整。这样,即使文学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再科学、完善,也无法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因此,首先需要改变文学教育课程的类别与性质。可以考虑将部分文学教育课程尤其是核心文学教育课程列入其他课程类别,并改变其性质,如将“中外文学名著鉴赏”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将“技术美学”或其他根据理工专业特点设计的融合类课程如“建筑美学”、“服饰美学”、“材料与生活”、“影视技术与艺术”等列为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将“写作”(主要是科技论文写作)列为专业必修课,等等。其次,适度增加学时和学分。随着课程类别和性质的改变,部分内容非常丰富、难以在30学时或20学时内完成教学且能保证质量的课程,学时学分也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例如“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技术美学”等课程。通过改变文学教育课程的类别与性质,并适度增加学时学分,可以使文学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3 强化师资队伍 

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一般由专业所在院校的文科专业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承担,少数课程如融合类课程尤其是各理工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的融合类课程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从文科专业教师来说,之所以承担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目前而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或者是因为教学任务已经下达不得不承担,或者是为了完成所在院校额定的教学工作量,或者是为了获得课时津贴,而并非是出于对文理渗透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由于缺乏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承担课程的教师通常都很年轻,教学经验、能力相对欠缺,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须强化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首先,文科专业负责人需要真正认识到文学教育课程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不会掉以轻心,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尽可能将相关课程安排给职称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承担。其次,文科专业教师需要真正认识到文学教育课程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将其看作是一种负担,或者认为是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获取课时津贴的一种途径,从而增强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能认为是给理工专业学生讲授就可以敷衍了事。相反,由于文学教育课程学时少,理工专业学生又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因而更应注意根据课程性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调整、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只有强化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4 严格过程管理 

目前,主要作为素质教课程出现的文学教育课程在管理上相对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所申报课程的审批程序形式化,但凡申报,均可进入素质教育课程,造成文学教育课程的无序状态;很多教师待所申报课程进入培养计划后,何时开课完全根据教师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期的教学工作量情况而定,导致出现的文学教育课程可能很多,但在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期真正开出的课程很少;教学效果的好坏依赖于教师自我的良知,缺少必要且有效的监控等等。因此,必须严格过程管理。首先,申报文学教育课程教师所在院系对教师申报的课程必须严格审核,对其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评议和论证。其次,学校教务处组织成立由教学委员会委员、理工类专业负责人、文科专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参与的素质教育课程审核小组,对所有申报的课程进行认真评议和论证。审核通过的课程,申报教师必须进行答辩。审核小组根据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教师的答辩情况,最终确定课程是否进入素质教育教育课程培养计划。再次,保证课程开出率。所有进入素质教育课程的文学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培养计划在某一学期全部开出,教师无权自行决定课程开设与否。教师如因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开出课程,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对擅自不开出的课程,教务部门可以更换教师或将课程从素质教育课程中取消。最后,切实发挥教学监控体系的作用。为保证教学质量,各院系、专业一般都构建了由教学主管领导、教学督导、教研室以及教学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监控体系,然而,这样的监控体系通常都主要运用于对专业课程教学的监督,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监督作用发挥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发挥。因此,要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固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更要切实发挥监控体系之于文学教育课程的作用。例如,课程承担教师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必须有意识地检查教师的相关课程教学情况,教学督导必须有意识地定期听取相关课程,教学信息员定期将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反馈给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除此之外,各理工专业主管教学的领导也应当有意识地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情况并反馈给学校主管教学部门或教师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等等。总之,只有严格过程管理,文学教育课程才能摆脱无序状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5 夯实实践环节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认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④因此,为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性质设计、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例如阅读(欣赏)实践、研究实践、写作实践、演讲实践、朗诵实践,包括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如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经典戏剧对白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但是仅凭教师个人力量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实践环节,也不能保证有些实践环节能够长期、有效地实施。这就需要各理工专业的配合。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设计“专业阅读”,具体实施时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在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文化、艺术方面的书籍,并能进行督促检查。其次,鼓励、要求学生坚持写作训练,并能督促检查,从而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发现生活美、表现生活美的能力。再次,有力地协助文学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组织完成围绕教学举办、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尤其是在理工专业内能够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只有这样,文学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才能落实,也才能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 

总之,文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理工类专业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需要立足课程本身,培养创新思维,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而且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诸多方面若能协调一致,良性互动,文学教育课程定能产生其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马彩娥.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再思考[j].时代文学,2009(4). 

篇4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前,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底层实战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分析

1 课程结构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类,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所涉及到的课程每年都有所调整。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形成的比重关系。自专业开设以来,在课程的设置上常常“学生爱不爱学”、“课程的难易程度”等浅层次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例如,第一门初学程序语言开设的问题,是c语言、C++还是VB,NET或JAVA?从程序语言的角度来看,争论的意义不大;但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分析,当代软件开发应用的基础是框架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等,这类程序语言的特点是提高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减少了编程过程中不必要的复杂性,第一门程序语言的选择就应以此为基点。又比如,数据库课开设问题,这几年一直是以SQLServer2000为实例教授,正在考虑以应用更广泛的Orocle为实例,但从这学期的学生接受程度上看,又举棋不定。以上所反应的现实情况说明对课时上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间的衔接等研究工作有待提高。

2 课程设置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几乎每年都要调整,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应紧跟市场和学生现状的变化。但整体而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通常情况下只是将一些课程淘汰,简单地改换或添加新课程而已。例如。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专业很注重编程课程的开设,前后曾开设了C语言、JAVA、c++、VB/VB.NET、ASP/ASENET以及网络编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是学一些基本知识,前后程序语言衔接性差,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只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他们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应用不熟,更根本无从知晓如何阅读程序、编写程序、程序的调试、程序编写的规范与修改程序。最后尽管经过几门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最终结果老师认为学生生源差、学不好程序,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并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向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其实只需看看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或国外职业教育,不难发现,他们培养的就是规范熟练的软件编码人员或基层程序员,软件产业中的“低端人才”。

三、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是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市场,深入了解市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整体优化上,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上“突出重点,够用为度”,实践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心;二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三是就业导向,课程结构要以模块组合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该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对应岗位所属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根据岗位性质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依据企业业务逻辑和培训模式的设计,制定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利用能力分析结果倒推出实施培养的系统程序,该过程采用反推操作和逆向思维方法。

1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服务、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增强针对性。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够用、实用”的思想。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去除了与主旨关系不大,结合不紧密的课程,并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进行了能力分析。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紧密跟踪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水平,不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最优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开展核心课程。现已开发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育特点,继续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基础、软件开发技术等课程,同时根据社会需要、时代特点和国内外计算机现状及时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切合实际的改革,对过时的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对学生和现代社会人才急需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相继引进了中软国际、四川华迪等校企合作课程、力争引进国内外著名IT企业认证课程和信息产业部软硬件工程师论证课程,真正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双证书”教育,将认证培训有机地嵌入到学历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

(2)细化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

在整个体系中实践技能占主导地位,提高技能水平,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用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来提高每个模块的实践技能。打破传统的一套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等固定模式,依据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实际上都有联系,但看似独立,如果没有基础模块的奠基,加固和提高模块就无法实施:每个模块的基本组成看似相像,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没有理论和实验模块,技能与课程设计模块也就无法进行。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完善教学大纲。对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效、实用性的原则,既要照顾到先进性,又要兼顾普及的需要,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比如现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知识。可以把整个体系视为一个“金字塔”,被放在最底层的一定是基础模块,只有基础稳固,整个塔才能经久不衰。

四、小结

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优化工程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1.引言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目前高校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虽掌握了英语语言形式及其规则,在口语交际中却无法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造成语用失误。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口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索出避免学习者产生语用失误的教学方法,最终帮助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胡文仲指出: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是核心。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依赖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语用学(pragmatics)对语言作动态描写,研究语言在使用中或在语境中的意义,研究说话人如何说话及听话人如何理解话语。Jenny Thomas首次提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术语。她指出:“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并且把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时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3.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3.1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提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积极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必须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Grice由此提出“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maxims)。

(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

①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量;

②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

①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

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

①避免晦涩;

②避免歧义;

③简练;

④井井有条。

3.2礼貌原则

Leech提出了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并且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rescue)合作原则。

(1)得体准则(Tact Maxim)

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①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②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①尽量少让自己得益;

②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①少贬低别人;

②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①尽量少赞誉自己;

②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agreement Maxim)

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②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②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4.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及分析

4.1称谓

学生常称呼笔者“Teacher Li”,这是由于汉语中常用职位称呼,但在英语中习惯用Mr.或Mrs.加姓氏或仅用职位称呼。

4.2问候与告别

学生在遇到外教时,常热情招呼道:“Where are you going?”从而导致外教的疑惑甚至不满。因为在英语国家,此类问题属于个人隐私,违背了礼貌原则。人们通常谈论天气、娱乐、体育之类的内容作为开场白。

在告别时,学生常常说完:“I must go,bye.”立刻离开。但按照西方国家习俗,应在离开前多次道谢,如;

——Thank you for a wonderful dinner.

——Thank you for asking me over.I really had a very enjoyable time.

——I enjoyed our talk and lovely dinner.Thank you very much.

篇6

许多高校已经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文化课,这意味着计算机不再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文化却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必备工具。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备受各方面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进。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在许多大专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起点差异较大。现在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学时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了。这些学生在进大学时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知识。这样就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或者感觉太浅显,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感觉很深奥,很多内容很难理解。

2.教学方式日显陈旧。虽然现在的《计算机课文化基础》课程都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上课,采用了大屏幕投影、教师讲解配合演示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得更加明了直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种教学为方式仍然是以前的“满堂灌”的形式,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学生即使听懂了,也很容易忘记,很多学生感觉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己想学,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造成上课不专心、老打瞌睡等现象。

3.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实际的上机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以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展示,一次展示的内空较多,很多内容学生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这就造成很多上课讲过演示过的内容,在上机实验时,学生还是不会,老师不得不再讲一次甚至多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教学效率明显降低。

二、课程改革思路

改革思路是:摒弃传统的多媒体讲授、机房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讲授与实践不需要有时间间隔,现场实时地教学和指导。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方式,采用任务教学法,精心组织,将每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在实践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转贴于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改变以上情况,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努力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讲授计算机理论,加强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辅导。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不仅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上机操作,而且学生对于操作性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感兴趣,主动性比较强。因此我们考虑,能否让学生在机房里面直接学习,立即实现操作呢?

1.在机房实践时,注意将知识点的讲解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加深对任务的认识,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了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2.在多媒体讲授时,摒弃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仅围绕书本上的几个命令、菜单讲授,就会觉得单调无趣。对于这种简单的理论,学生通过自学就能理解,可是能否真正掌握呢?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老师讲授时听懂了,可到了机房就不会操作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掉理论讲授的环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点,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

3.建立学习网站,为教学服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进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我们正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包括电脑教学、课件演示、等级考试、在线测试、疑难解答等内容,将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在这个精品课中,包含上机课的实验素材、布置的作业题、教学课件、模拟试卷及答案、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卷等。学生可以在这里预习、复习和测试练习,还可以和教师交流。

进行上述教学方式的改革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不同起点的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进度,起点高的学生可以学得快一点,起点低的学生可以学得慢一点。对于我们来说,以上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以这种方式上课,怎么安排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操作内容是关键。只有安排恰当的内容、恰当的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1 引言

经广泛的社会调研,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四种类型的工作:①楼宇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②楼宇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选型、施工、运行、管理;③计算机网络维护和综合布线设计施工;④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及物业管理。其中第二种工作的核心技术就是楼宇智能化技术,即包括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和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athode Ray Tube,CRT)的“4C+A”技术。

这就意味着集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的单片机技术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技术,但对该专业的课程学习目标应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有所区别,且教学的内容应紧扣专业。而我院该专业的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与楼宇智能化专业关系不大,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偏重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差。

本文从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出发,充分考虑专业的前修与后续课程,就《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内容等方面上做了一些探讨。

2 依据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设定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高职学生,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如《建筑设备控制技术》、《楼宇安防技术》的学习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后续专业课程所需及我院单片机的实训设施,重新设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能力目标为:掌握单片机C语言常用指令的功能和应用: include、sbit、define、if、while、for、switch;能编写延时子程序和中断子程序;掌握定时器、计数器和中断的使用;掌握单片机与发光二极管、七段数码管、独立键盘(按钮)的接口电路;了解并行A/D和D/A转换及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能绘制简单控制系统的程序流程图;能熟练应用“Keil Vision2集成开发环境”进行C语言程序输入、调试;能熟练运用“proteus”仿真软件构建单片机虚拟实验电路进行仿真调试;能设计简单的单片机控制系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3 紧扣专业,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复杂、抽象,传统的教学是先学习硬件结构,后学习指令,最后才是单片机的简单应用,学用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了忘,感觉极其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逐渐丧失兴趣。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更新和整合是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笔者经过多年的单片机教学实践,认为单片机适于采用当前众人所推崇的“项目化”教学组织教学,但如何选取合适的项目值得深思熟虑,笔者综合考虑:①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前修课程有电路基础、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路及电气控制知识,对控制系统的工程流程已较为熟悉;②可视对讲及室内安防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常见楼宇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单片机系统,其中是防盗报警系统是一个学生熟悉且非常重要安防系统,本课程以该系统作为载体,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楼宇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③充分考虑C语言对单片机结构的依赖性小、无需选择存储器和寻址方式、程序结构及语法与组态王非常类似,学习C语言编写程序,既能降低编程的难度,更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备控制技术》中利用组态软件构建监控系统打基础。

最终,选取了如表1所示的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内实现,所有学生均需完成,而B线项目为有能力学生课外完成,所选项目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理,与专业领域紧密相连,充分考虑前修与后续课程,既复习、巩固了旧知,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现代楼宇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表1 《单片机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任务

4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和多种应用技能,是一门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性应用技能课程,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法”,即把课程的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所需理论知识全部隐含到各个项目中,项目做完,知识点也就学习完了。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合了其它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学习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组成、主要设备及接线等,通过现场参观实验箱里的实物并讲解,使学生更直接的掌握教学内容的硬件结构;而对于一个实训项目,我们通常的做法是:①老师演示项目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以问题形式把项目所需新知识、设计的要点、设计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③在教师的引导上,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共同寻找答案;④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⑤学生展示成果;⑥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此外,考虑到学院单片机实训室实验箱的数量少、学生人数多,不利于单片机随时随地学习,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单片机硬件软件Protues设计单片机虚拟系统,具体做法是:对于简单的系统,要求学生在实验箱中完成;而对于复杂的系统,如防盗报警系统、照明监控系统,通过Protues构建其硬件结构,并把编译好的hex文件加载到虚拟单片机中,直接实现真正单片机系统的运行效果,使得单片机的教学不再受设备数量及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单片机。

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更好。

5 改变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和加强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但如果以传统的理论考试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是不客观的。有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很高,但却连最基本的单片机最小系统也无法实现;而有的学生虽然能很熟练地完成教学实践操作,但理论知识明显欠缺,若在原有系统基础上稍作修改,便无法重组系统。应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考核,强调的应当是过程考核、技能考核,考核的内容除了考勤、课堂表现、期末考核等常规考核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独立完成每个单片机应用项目的情况,以及考核学生自主开发设计单片机应用项目的能力。

笔者在09级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单片机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把课程共分3个项目进行训练,其中第1个项目又细分为7个小项目是所有学生均需完成的,这7个小项目中的5个项目按项目训练考评表进行过程考核,B线项目属加分项。各个项目的占分如“《单片机技术与C语言》项目训练成绩汇总表”所示,共70分;终结(理论)考试为30分;总计100分。

表2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项目训练成绩汇总表

6 结束语

总的来说,《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综合性与实践性非常强,怎样面向专业选取相关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服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8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篇9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里,“教学匠”现象是司空见惯,现阶段揭示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努力过程。换言之,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个层面。[1]这一界定强调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是怎样? 

(1)教师数量多,2004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全国教师总量的55%左右。[2]农村中小学教师起始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已变化的教育实践;仍然主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角色扮演陈旧;教育薄弱,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脱离实践;教育时间短,指导学生不足。 

(2)更严重的是,教师专业意识低下。有人曾就教师专业化问题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职业的占50.2%,当作一项专业的占3.1%,当作一项事业的占46.8%。[3]上海、湖南、宁夏三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发达地区的教师其事业感越强,越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其职业感越强,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教师都缺少专业感,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 

综观事实,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令人担忧,但无可回避。所以探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凸出,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严重缺编。调研表明:2004年,贵州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达216万人,全省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1∶28.1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0.13;全省初中师生比例为1∶23.13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9.14。如:安徽省淮北大部分地区和江淮一部分县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小学、初中师生比例超过了1∶35,其省内许多农村学校甚至于出现了近百人的超大班。湖北监利、天门、孝昌三县教师缺编8500人,致使一些乡村初中班学生数额最多达130余人。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教师缺编情况更严重[4]。国家设定的师生比例存有一种明显的城市本位的倾向,忽视或漠视了农村交通不便、人们居住不集中、农村学校规模小等具体客观现实,有意无意地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规划,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来迎合专业动态发展的特性。因此教师在疲于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用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2)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教师与“国家户口”、教师终身制联系在一起,教师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没有特殊原因一般是不能辞退的。近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诸多原因,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出现了低峰,导致师资需求下降,很多地区农村小学几年没有进新教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引进新的教师更多考虑与高考升学更密切的高中。另外,农村教师待遇低下致使教师队伍分化和外流,农村中小学老师主要是骨干青年教师,流往东部沿海城市或者层层拔高到城镇初中、高中学校。这样教师“进不来,却流出去”的单向流动模式使得农村教师群体中出现了年龄老化和断层的现象。2004年对山东省4个市的1246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统计结果表明: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总体的比例近40%。[5] 

   (3)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在中小学教师队伍里,从事教师职业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据调查:辽宁省2004年全省女教师整体比例接近70%。[6]女性在社会中被期望温柔贤惠,以家庭为主;男性在社会里被期望勇敢执着,以事业为重。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工作的同时需要比男性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家庭,不可避免的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另外,“任何职业一旦被视为妇女职业后,便被视为不适于男性。”[7]女性职业的地位往往较低,因而教师专业地位也受到影响。 

(4)学科结构矛盾突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短性学科教师相当缺乏,在湖南、河南、陕西、贵州和云南等地进行的一个实证研究表明:57.7%的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教师,57%的学校缺乏英语教师,54.7%的学校缺乏音、体、美教师。[8]学科结构失衡,必然会在局部范围内抽调教师顶替,而顶替的结果使一些学历合格的教师在兼教的科目上变成了不合格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以及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来赢得社会认可。 

(5)学历达标率高与实际教学水平低下矛盾明显。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农村中小学的学历合格率迅速提高,截止到2001年,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率分别达到了96.04%和84.74%。[9]从数字看来,教师学历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但数字背后,教师的学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第一学历为中专或以下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自考、电大、函授、党校和远程教育等若干次非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与城镇全日制第一学历相比较,差距明显。同时,针对教师学历达标进行的各类培训在质量保障上尚有缺陷,这种“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造成了实际农村教育合格教师的欠缺。 

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群体自身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以赢得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地位的认可。“有效的学校学习需要良好的教学,良好的教学需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能作出判断的专业化人员”。[10]分析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结构因素,寻觅有效的解决策略,借此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克服不利因素,推动教师专业化向更高层次前进,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1. 

[2]王勇鹏.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11). 

[3] 钟佑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对策.湖南教育,2003,(13). 

[4][5]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6,(6). 

[6] 李志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成因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 

[7] 林清江译.[英]班克斯.教育社会学(第四版).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19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5-03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学硕士培养可以追索到1953年建立的石油地质与勘探学科,当年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国学位制度建立后,1981年建立石油地质与勘探和应用地球物理硕士学科点,同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针对企业在职人员招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且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本文以《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的组成及其知识结构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领域是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工程评价和工程设计的学科领域。为了体现培养特色,我校地质工程领域主要侧重油气田地质勘探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中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及工程规划与管理。本领域与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等学科相关。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独立教学,仅地质工程专业当年学生数位33名,2010年为68名,2011年将达到98名,涵盖了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和油藏工程等多个培养方向。从表1可知,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学术背景非常复杂,本科非本专业的学生超过30%,如果按照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局面,必须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组成情况,仔细分析学生们的来源、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因势利导地开展课程教学。

表1 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009~2010年级学生数和培养方向组成情况表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并编写试用教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三段式”培养,即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是学生们在研究生攻读学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弥补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关键阶段。经过调查分析,与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相关的课程和专著教材种类繁多,不下几十种,但有的只适合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有的却只适合于职业或中等专科的教学,介于两者之间的教材还没有,为了保证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明确学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知识衔接,确定《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避免课程间知识的跨越和重复,准确定位课程内容,强调其中知识的工程背景及应用,编写适合于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专门教材《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专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先修课的前提下,了解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油气藏评价阶段油藏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工程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油藏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场理论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1)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概况;(2)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法综述;(3)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4)评价阶段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5)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6)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工程问题研究;(7)现代油气藏管理的基本知识分析。

三、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环节教学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陷入“学术型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基础理论,应用型研究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的尴尬局面。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等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在《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多年的科研工作,在对科研成果进行重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五个案例,包括(1)评价阶段油藏描述研究;(2)关键井及测井解释模型研究;(3)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研究;(4)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分布模式研究;(5)成熟油田现代油藏管理理论与实践。分别与教学的各个章节对应,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一到生产企业就可以很快适应现场的工作需要,通过与回校的学生们的反馈来看,效果颇佳。

四、加强自信心教育

从2009年的研究生招生报名到面试阶段,不断地可以听到学生们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别在哪?学制有没有区别?培养方案是不是一样?将来就业会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等等问题,虽然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也是我国研究生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或者说,学生们自身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因为他们知道,面试的时候老师们要他们承诺,考试的分数不是太高,将来做论文不能跟着导师要去企业工作站等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较普遍存在着自信心缺失的严重问题。笔者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前也曾做过类似的调查,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有的学生感到不太适应,也有的学生感到前途不定,因而缺少信心,应该说这些现象基本反映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对自己学习和发展,以及未来人生较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严重问题。高校的重要职责在于育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也不允许歧视他们,那么,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着“先天不足”并不可怕,关键是教育者要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为本,对他们施以人文关怀和智慧启迪,在积极肯定和不断激励中唤起他们人生的希望和发展的自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人生豪迈。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任何教师都可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这是作为教育家的自信,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心里或多或少有种认为他们是一个相对“弱势群体”的感觉,但并没有认为他们不可造就。而是要求学生们积极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继而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消除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偏见,坚信天生他才必有用,把教育者的信心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自信,以崭新的人才视角唤起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发展的自信,启迪他们以实际行动发现自己的潜质,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奋发向上,不懈追求。一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会是一个层次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无论高等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便一个社会的人都是博士毕业,也不可能大家都在一个层次上,都做一样的工作。而且特别强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要强化自己独特的发展机遇意识,走另一条成才之路,唯有自强不息,充满自信和毅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一味地与“学术型研究生”去比较,相信他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也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

另外,树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自信心,还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目前,我校有企业工作站40余家,每年企业都会到学校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设定研究方向,学生们自愿选择。学校也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着力从每个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学生个人的素质特点和职业倾向,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化和就业指导,以鼓励为主,积极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转变学习、就业观念,去社会这个大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1号.

[2]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2009]2号.

[3]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宋丹,王国红,邹积岩.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8,(4).

[5]熊玲,扶雄,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6]别教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7]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8]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9]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10]周位彬.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信心教育与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6).

[11]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12]刘廷章,郑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团队探究方法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