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6:02: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此,我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妙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运用多媒体“开讲”,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有情有意,它能给学生以时空感,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撩人的气氛。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有利于头脑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迟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上课开讲前一两分钟,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本课的课题置于精美的画面背景上呈现于大屏幕,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而且能为整堂课作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我一起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也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上。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更加活跃,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利用多媒体,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创新。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利用媒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一下子拉近。例如《我们成功了》一课片断:
展示多媒体画面,出示句子:
“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师:人们是怎样相互击掌的,一边击掌一边会说些什么?
学生兴奋地相互击掌,嘴里喊着:耶!
师:还会说什么?
生:我们成功了!
师:是的,喜庆的场面我们经常能看到,为什么这次人们会如此激动?场面如此之大?
生:因为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成功,大家太激动了。
教师再次出示人们欢呼、拥抱、挥舞红旗的课件。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感情比较到位。
师:除了相互击掌,相互拥抱,热泪流尚之外,人们还会怎样欢庆?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声歌唱。
师:这时,会唱什么歌呢?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歌唱祖国》。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国歌。
生:人们挥舞着国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高喊祖国万岁!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我们成功了》。
生:我们成功了!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配上动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如击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媒体、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了有机的整合。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善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更喜欢一些可爱逼真的形象。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多么精彩的发言啊。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活用多媒体,逆向求异,拓展延伸,使学生参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时,我就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面对狂妄自大的北风时小鱼的表现。再次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学完课文,随后通过课件演示了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小鱼,梅花、雪松等也是不怕北风的,它们傲然挺立。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积极的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 挥主体作用。因此,教学时,我运用谜语、故事、图片等导入,激情引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欲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我先出示各种奇石以及黄山美景的图片,学生观察后,有了对黄山的向往,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随机引入生字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生字的学习中。
二、借助目标导引,让学生自主识字
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时,我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将要学会哪些生字。 目标确立后,由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先自由读文,自主识字,然后合作识字,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借助字典理解字义,给生字找朋友,并互帮互助学习生字,在此过程中,组员分工明确,动手动脑,既锻炼了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最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再小组交流识字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利用工具书理解的字义和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的生字,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识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当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就教给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象形字、形声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加减混合等多种方法进行识字。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现不仅学会运用,而且还有了创新,如:如:在交流“疆”字的识记方法时,学生用到了“换一换”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巩固熟字的基础上,记住了生字。除此之外,学生还编出了字谜“弓箭埋在土里了,被三个小孩在田里找到了。”在交流“痕”的识记方法时,除了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外,学生也把它编成了字谜,“人如果心中充满仇恨,时间久了,心亡人病,落得个伤痕累累。” 的方法识记。由此可见,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乏创造性。识字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 引进竞争,让学生比着识字
根据儿童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的特点,课堂上我有意引进竞争。如在自主学习时,让学生比一比谁学的最认真,在合作学习时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最快,学得最好。检测学习效果时,比一比谁认的字最多,谁读的词最准,谁读的句子最流利,以比赛的形式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以人为本”思想是课程改革以来的重要思想,不论是对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特殊教育下的语文教师,我们的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还要遵循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学生”的特殊情况出发,要用其作为指导思想来选择教学方法,营造学习环境,进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生活情境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按照正常学生那样进行授课,恐怕学生会因为逻辑性或者是抽象性太强而不知教师所云。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情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堂内容,进而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幅度提高课堂质量。
例如:在教学《小花猫》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猫”进行描述。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比如:有学生说:猫是黑白色的,还有学生说:猫的眼睛是黄色的;还有学生说:猫是白色的等等。要知道一些智障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引导、去鼓励,他们会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并借助肢体语言来对作者笔下的小花猫进行描述,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汉字)字是什么意思。最后,在这节课结束之后,我还引导家里有猫的学生去观察小花猫是如何玩“线团”的。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情境进入课堂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的调动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组织实践活动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借助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是要改变人们对智障生的看法,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使智障生的价值得以实现。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搭建动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神奇的电脑》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电脑对生活的帮助,所以,在本节课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走进电脑室,让学生去触摸电脑、去感受电脑。虽然,电脑室的电脑并不能操控“电饭锅做饭”,不能“自动浇水”,但是,我借助电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电脑的基本功能、动画效果、视频功能以及网页搜索等等。而且为了能够让学生认识本节课的“姨、启、烘”三个汉字,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输入、查询,这样的动手操作过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实施小组学习
在培智教育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也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价值,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时,为了培养智障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分组学习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一些智力障碍的学生分成高中低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中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中的吉鸿昌为什么要戴‘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接着,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人”这三个字的含义和价值,我还引导学生讨论,“做中国人丢脸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互相讨论中明确“我就是一个中国人”,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我因是中国人而骄傲”的思想,最后,我引导学生反思阅读了几次“我是中国人”,以加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智障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是培智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目的是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且通过上述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进而在提高智障学生交流能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四、借用多媒体技术
在培智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将其有效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以确保计算机辅助价值的充分展示。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智障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技术,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文本中黄山的那些怪石,也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可是,对于智障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少出门,家长也不愿意带他们去旅游,所以,对黄山的了解很少,如果单凭想象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感受到黄山风景秀丽的,更感受不到“奇石”。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抽象教材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的壮丽。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起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同时,也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而且对学生良好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耐心,对于上面教学效果的实现或者是学生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不论怎样,教师都要坚持贯彻落实课改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也能让智障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对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好奇心,“除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评价,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如何加以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一次,一位同学将一小段文字中的三句话数成四句话,我让他请三位同学加上他自己每人读一句。结果,三位同学读完了,他没读上,从而使他明白自己将分号当成句号的错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自由与宽松,从而唤起创造的欲望与热情。
2.启发质疑问难,鼓励标新立异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表现,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如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课时,书中描写了内洞的景象:“……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双龙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我提醒他们:“像与不像,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决定的。先认真分析课文,想出充足的理由驳倒对方。”待学生再次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继续讨论交流。有的说:“从字面上理解,‘有点像’就是有一点像,而大部分不像,总的来说还是不像。”显然说理性不强,难以服众。他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起来反驳:“理解错误,有点像,应该是像。因为它们是由石钟乳积淀而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可能十分逼真。而且文中指出‘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是说像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张牙舞爪的姿态。而洞中光线很暗,大体轮廓很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这是肯定的回答。”……尽管答案不相同,但学生们根据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是可贵的。经过争论最终认识会趋于统一,无须教师做太多的解释。
3.利用情感情境,激发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得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力也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语文课本中描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均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或续写故事……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 黄山奇石 》一文,“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介绍得非常详细。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观看投影,一边图文对照展开想象,体会黄山石的奇妙。“金鸡叫天都”这一景点,只有文字介绍而没有插图,我便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动手画一画,生动地再现“金鸡”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的样子。“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三种奇石,文中只提到名字,而没有具体的描述,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后,试着进行生动、细致地描述。如“天狗望月”:……像一只小白狗,长着一对翅膀,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狮子抢球”更有趣,有的说,像两只狮子面对面坐着,在争夺中间的一个球;有的说,像一只狮子抢到了球,另一只狮子不服气,伸出爪子想把球抢回来。真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生们借助想象,既活跃了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动机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乐趣与活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活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学习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可开展故事演讲比赛或分角色表演;学习古诗文,可根据诗句所描述的意境,现场作画,然后配乐介绍自己的诗画;学习寓言故事,可根据情节编写课本剧……这种集观察、表演、复述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理解的同时,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例如教学《 景阳冈 》一课时,通过学习和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出“说、读、演、画”这四种方法来展示文中的重要片段。随后便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伙伴,充分刻画武松这一形象。指导的、表演的、说书的、画画的,学生将武松这一勇敢、倔强、豪爽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5.实施多元互动,促进合作提高
学会交际,善于合作,在新世纪人才素质构成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也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那便是更易发掘人的创造性潜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因而《 语文课程标准 》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采取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异质分组的小组学习方式,即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起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感情亲疏确定多元互动小组,如优生与优生组合的多元互动,中等生与中等生组合的多元互动,后进生与后进生组合的多元互动,优中差组合的多元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合的多元互动,为他们进行学习交流创造条件,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与奖励标准。目的是通过各种层次组成的小组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来克服差异。
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普遍的存在着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写”,认为阅读只是学会写作的一种手段,写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教师都把阅读课上成了写作课的辅导课。从而严重影响了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更有甚者造成了学生阅读障碍,因而相应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理解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困难
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之前详细理解并剖析课程内容,从而使教学形式更趋向于互动性和对话性。在课堂上进行具有互动性和对话性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在更深层次上对相应的阅读内容进行学习和反思,更可以在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增强合作意识及社会互动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相对滞后,固执的认为阅读理解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看书识字”的过程,不重视阅读的内容及重要性,更不贯彻新课标中要求的对话性及互动性。
2.小学阅读理解教学中学生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包含很多心理活动过程,如记忆、感知、想象、思维、兴趣、意志、情感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心智上的活动,能够同高尚的心灵进行对话,有效吸收精神文明的营养。因为学生的个人经历、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的不同,即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其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阅读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会收学生个体差异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影响。所以,在组织阅读理解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别处理和区别对待。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中提出的新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被语文教师特定的方法束缚,更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因为很多语文教师都不重视阅读理解教学,轻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根本不可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得阅读理解教学空洞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质量的对策
1.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重视阅读的重要性,积极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语文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上课之前一定要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了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完《黄山奇石》之后,就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让学生们做一回广告设计师,为黄山写出几条广告语,从而让黄山走向世界。这种问题会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十分有趣,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讲授《惊弓之鸟》的时候,就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众所周知,有弓有箭才能射鸟,可是有个古人只用弓就射下了鸟,为什么呢?这种悬念式的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及探究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教学,不是单纯指使学生们的阅读水平能够整齐划一,将所有学生都变成优等生,而是使成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倡导进行自由选择。在阅读实践当中,使具有不同阅读水平和爱好的学生都可以发挥出特长。杜绝以语文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独立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从而对文章内容具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及理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并珍视学生们独特的体验、感受及理解。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理解教学的时候,要打破陈规,使学生在自由的阅读心境中体会语文的美,感受人性的善,探索人格的真,从而促使学生们独特的个性能够同阅读文本得到良好的融合。
3.加强阅读理解教学的生活化
为了保证阅读理解教学的质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生活化的阅读理解教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大部分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时代气息,是作者在特点年代的独特感受,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无论其内容还是情感,都通现在小学生相距甚远,所以教师应拓展阅读内容,为学生找一些旧中国的社会背景、劳动人们的贫苦生活等资料,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阅读理解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认识生活及社会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师观念较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个性化阅读等。所以相应的语文教师就要针对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挖掘出学生的阅读潜能,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晓哲.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J].成才之路,2010(2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误区
1.1 课件画面过于精美,分散学生注意力
课件中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画面感太强的话,学生的视线只会停留在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面。在教学中,教师也只是按照流程将课件内容讲解一遍,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是简略地回答,学生成为了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观众。在语文课堂上将课件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课件进行的,限制了教学思路的拓展。学生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体,反而被课件牵着走,这样不能很好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造成思想上的惰性。
1.2 照搬他人的课件资源,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课堂效果不明显
很多教师为了图方便,课件都是直接下载的。由于他人的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存在差异,学生很难跟上他人课件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而且课件不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难免显得十分别扭,让整个教学氛围显得非常死板,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1.3 人机交流完全取代了师生交流,忽视了文本情感的传达,教学中缺乏情感性
都说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情感,在小学教学中有许多蕴含情感的文章。现在很多教师都将需要细细品味的情感转化为图片、动画、音乐,让人机交流成为了培养学生情感的主要方式,缺乏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作者描述的情感氛围,但是教师一直通过多媒体课件实施情感教学,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硬、冷冰,也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魂,对培养学生情感和人格十分不利。
2 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2.1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明确学生地位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也不是多媒体课件,而是学生。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都要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花木兰》时,教师制作课件时就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黄色、粉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作为背景。教师还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将教学内容简短地呈现出来。这样围绕学生特点设计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再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和创作。采用多媒体课件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接受多媒体的内容,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问题,利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2 运用多媒体课件要贴近教材,协调效果和方法的关系
教学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所以教学也限制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换而言之就是多媒体课件并不适合所有的教材内容。例如,老舍先生的《养花》这种需要以文字作为出发点,并要进行想象的散文和诗歌类的文章就要注意是否有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对于一些说明文,由于学生对描述对象不太了解或是从来没有类似的经历,就会存在陌生感且很难去感同身受。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文章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都没有亲自感受过黄山美,教师可以将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声音、视频整合成为多媒体课件,但是课件内容必须与文章表现的主题相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抒发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如果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内容没有紧密的联系,不仅会干扰学生在文章理解中的注意力,而且课件在教学中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同时,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以效果为目的的,不能只注重形式忽视效果。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筛选,突出主要部分,避免繁杂的信息出现,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件,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3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师生互动
过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会让语文课堂变成人机交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将多媒体课件转化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并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很好地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播放课件的速度,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渠道,听取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反馈,可以让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加强多媒体课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生互动之后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3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出发点,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并将教材内容作为课件制作的依据。这样才能让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在创建了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之外,还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
(山东临沂金雀山小学,山东 临沂276000)
参考文献: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者的角色做出了一个新角度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两个词是对教学者角色非常明确的定位。教学者只有对自我的角色定位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可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习惯和体制使很多教学者只是在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大多数学生始终处于单项的被动接受状态。然而,学习的本质在于主动探究,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尝试性学习,才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质的飞跃。这便意味着教学者不可以再越俎代庖,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真正主动权,同时又教给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者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引进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课堂也有很多实践形式,以下便介绍两种创新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与孩童天性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上小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会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但是他们爱动、爱玩、爱做游戏。教学者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创设多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情景和游戏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事物、学习知识。
以《黄山奇石》这一课为例,教学者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上放映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上是黄山的美丽景色以及各式各样美丽的岩石),然后教学者可以指着这幅图对大家说:“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美丽的大岩石,可不可以啊?”当学生们的注意力便被美丽的图画吸引过来的时候,紧接着教学者就可以对学生们说:“请大家仔细认真的观察,然后对我说你们在图画上都看到了什么模样的石头?”这时,学生们就会仔细地看着图画,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不已:“我看到了吃香蕉的猴子。”“有长鼻子的大象。”“好像是仙女下凡啊!”……在这个时候,教学者便可以抓住时机,表扬学生:“同学们的眼睛真敏锐,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发现了那么多可爱的‘动物’,让我们一起来和这些‘动物’交个朋友好不好?”于此同时,教学者可以把“猴子、大象、仙女……”等词语贴在相应的岩石旁边,以图片和文字相对照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词语。孩子们便会一个个指指点点,摇头晃脑的读着。
教学者以孩童的天性和课文内容相融合,以趣开头,图文并茂,精心设计导入语,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者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们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和生活其实就是一回事,通过学习语文,然后懂得如何生活。教学者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创造这样一种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情景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的达到表达及口语交际的目的。
例如:《日月潭》这一课,当教学者通过对《日月潭》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日月潭的美丽风景。教学者便抓紧时机对学生说:“通过对《日月潭》这一课文的学习,我们对它的美丽风景都叹为观止。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游戏。假如今天在这里要招聘几名‘日月潭’的景点导游,你们想不想应聘当这个导游啊?如果想要的话,现在我要对你们进行导游考核,你们向游客介绍日月潭的相关知识。谁介绍、讲解得最好,谁就能成为景点导游。”这样一来学生们反应热烈,拥有高涨的积极性,教学者让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让学生们主动举手上台参加景点讲解。学生们连珠妙语,妙趣横生地运用了某些广告用语,极好的介绍了台湾日月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我。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时代,回顾中国教育走过的漫长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优良的传统指导着教育走向辉煌的时代,糟粕的思想理念及教学方法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我们回顾自己的“学校成长”时代,是在黑板上黑白分明、恩师的比画讲解中度过的,也不乏在学习过程中的“辛酸”。我曾目睹了这样一件事:学习《黄山奇石》一课后,学生质疑:既然石头在不停“成长”,那么我家的房子地基是用石头砌的,不是石头长了,房子就会倒?教师无所适从,其后果可想而知。我想:为什么教师不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呢?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想到:“棍棒教育”在学校早已销声匿迹,而让学生机械背诵、“规范答案”却司空见惯,这些教师填灌是与“开放”相悖的。既然相悖,就应该取缔。今天面对教育的探索,随着质的追求和理解的深入,我们要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策划着怎样去进行完全彻底地开放……
二、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
众所周知,谁拥有了资源优势,谁就有可能快速发展。同样道理,那个学校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个教师储备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可能是教研教改的弄潮儿。那么,教育资源从哪里来?教育资源不会从天而降,教育资源也不可能唾手可得,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由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往往涉及历史、地理、物理数学、航海航天、天体宇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网络搜集,还要重视生活的日积月累,不断“充电”。由于语文学科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立足学校,立足学生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不断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比如说,学生在描写学校的桂花树时,中年级学生会写:“春天,桂花树抽出了新的枝条,到了夏天,桂花树的叶子密密层层,一片片的叶子簇在一起……”,高年级同学会悟到:“太阳公公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他用温暖的大手拨弄着桂花树,沉睡一冬的桂花树终于醒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挖掘教育资源,小智开启学生的大智,要倡导启迪悟性,要充分利用可用的教育资源,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程。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
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明确载体与实体的关系,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实体,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运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应当把课程放在整合的重要位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宜与信息技术结合,恰当地选择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十分关键。通过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选用以下几类课文:具有丰富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的课文,如《朱飞回来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圆明园的毁灭》、《革命烈士诗二首》、《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较广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课文,如《看月食》、《赵州桥》、《蝙蝠与雷达》、《爬山虎的脚》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隔较远,缺少感性经验的文章,如《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习作指导和习作修改、讲评课;需要创设情境的一些口语交际课。
二、钻研新课程理念,吃透教材,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整合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应当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解语文课标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深入研究教材,进行精心备课,做到备深,备广,备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准确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不能过高、过全,否则难以达到,应当考虑:知识技能领域培养目标,发展性领域培养目标。例如,语文科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品悟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三、恰当运用教法,利用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立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当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媒体、网络可以运用于课堂的几个环节:新课导入阶段,通过录像、动画、游戏、故事、拼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主动探究,积极地搜集、筛选、获取、加工信息,解决学习中难点问题;运用于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超越教材,达到课内外延伸,知识螺旋上升;运用于评价,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进行网上人机、师生、生生互评。总之,网络、媒体应当运用在恰当之处,达到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质疑任务驱动学习、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等策略。
例如,《赵州桥》一课的设计我采用了观看赵州桥录像导入,创设招聘赵州桥解说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接着学生按照学习的兴趣分为四个导游小组,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然后学生针对全文质疑,通过联系课文、网上浏览、合作交流解决疑问,突破难点;接下来请学生做解说员介绍赵州桥,说练结合,积累语言;最后网上浏览我国及世界上的现代化的桥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课后完成说写结合的推荐选择性作业。
四、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巧妙整合
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通过筛选、处理、加工,下载有关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大量有关视频、课件、时代背景资料。针对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们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加工,重组,选出了课文录像,的简介,有关时代背景简介,的其他事迹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合成链接在“文本视界”、“时代背景”、“视频重现”、“总理事迹”、“讨论区”等网页栏目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在“文本视界”我们又插入了哀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既定目标下组建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是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组织实践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贯穿于全过程,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时间、活动的成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确定内容,巧选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心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以作为活动内容。
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唱"、"画"、"做"、 "读"、"赛"等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唱,即唱一首歌。爱唱歌是小学生的天性,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小小的船》、《快乐的节日》、《欢庆》等,这些歌词或活泼,或抒情,或柔美轻快,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学唱或欣赏,变背为唱,学生的情感便在音乐所创设的氛围中得到了共鸣。
画,即画一幅画。教材上插图色彩悦目,形象鲜明,有较强的立体感,观察插图,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带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同学们,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画笔把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比比谁画得美。"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被调动起来。于是,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后,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这样,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在画画时,不仅对已有知觉材料重新温习,而且还充分发挥想象,对课文经过加工产生新形象。
做,即动手做小实验。教材有些课文围绕"科学与创造"这一专题,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小学生好模仿,好奇心重,学完课文,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探索科学的奥秘。如学了《玩出了名堂》一文后,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发明或小制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读,即读相关课外书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应完成的相应阅读量,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完成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阅读后,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赛,即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朗读、写字、习作等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妥善组织竞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为了提高同学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相继开展了"诗歌总动员"、"成语对抗赛"、"校园童话节"等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巧妙地达到了积累训练的目的。
2 把握时机,精心安排,让学生"有时间动"
各年级真正安排在课程中的实践活动的课时数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根据需要精心安排,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的渠道,确保学生的活动时间。
2.1 语文课,挤出时间。一些跟课文关联的,由教材拓展延伸出去的内容往往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完成;一些和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的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如课本剧的表演,一般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堂进行;再如辩论会,一般也可结合阅读课文当堂举行。
2.2 综合实践课,给出时间。综合实践课,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时机,如结合第六册《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我启发学生确定了"父母的爱"活动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交流父母的爱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设计生日贺卡,排练爱父母的小节目。
3 凸显主体,激励为主,让学生"有信心动"
实践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和自由,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活动,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3.1 自主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可以"参谋"或"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案,但应以尊重学生的方案为前提。如我让学生设计《找春天》的活动方案,学生找了大量的资料,然后设计活动步骤。学生一经点拨,豁然开朗,设计出了富有诗意的方案:亲吻大自然,踏春;影像图片,赏春;诗词歌舞,颂春;自创诗文,咏春。
3.2 自主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结合第六册的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特别邀请了孩子的父母到学校,开展了 "情意浓浓迎母亲节"这一活动。在这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中,活动当然开展得充满浓浓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