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2: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征,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一、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此才能做到有教案但不被教案所囿,才能最大限度地点亮学生的思想之灯,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要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从而体验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例如:《雷雨》一课的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安排的,由学生自主推荐男女同学各一名,其中推选出来的这名男同学恰巧参加过校学生社团“南风话剧社”,在剧中曾担任过周朴园这一角色,另一名女同学选修过校本课程“影视欣赏与评论”,两位同学都有比较好的表演功底。我给这两名学生用两到三天的时间熟悉剧本,并适当指导他们话剧表演技巧,可以说,他们亲身的表演比我再精彩的讲解都更有效。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目标过程优化
所谓创设情境,即提供给学生的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亦即问题情境。所谓激疑质理,即指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创设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客观再现。利用实景和网络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在实物形象和思维感觉间搭建直观桥梁。如:《胡同文化》、《荷塘月色》及《我与地坛》等篇目的教学,就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徜徉于原汁原味的胡同里,沐浴于月色笼罩的荷塘边,伫立于风雨剥蚀的檐头下,学生内心所受到的思想冲击,又岂是凭想象得来的那么单调?汪曾琪对胡同文化难道就只有喜欢、理解、怀念、伤感,就没有批评?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什么在“这满月的光里”会别有一番样子呢?风雨剥蚀的檐头带给人的又岂只是苍凉?
(二)主观再现。利用场景设置和角色扮演,再造问题氛围,变客体为主体,再探问题实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祥林嫂》和《雷雨》等,在教学时不妨采用这些形式。场景的设置是灵活的,别里科夫死了,祥林嫂也死了,周家这个大家族也烟消云散了,当我们追问别里科夫的死因,寻找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为什么不能采用法庭审问的形式呢?而《雷雨》的研读,就更可以直接采用剧本演出的方式来让学生自我体验了。
(三)艺术再现。利用音乐烘托课堂氛围,利用诵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多学科整合丰富学生思维视角。如诗歌、演讲类作品和科技说明文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形式。如:《再别康桥》的教学,在轻柔舒缓的音乐回环的氛围中,让学生沉浸在作者悠悠的思绪里,和作者一同与康桥作别;教授《琵琶行》时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旋律变化,让学生感受琵琶女内心复杂的情感。又如:在《我有一个梦想》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配以轻重缓急的节奏,让学生对比性地感受作者情感的激越与深沉。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说明文,如《时间与空间旅行》等,我们不妨采用访谈式的教学模式,把相关各科的专业教师聚集在一起,让学生直接发问――既消除了这类文章带来的抽象感,又丰富了学习者的思维视角。
实践证明,情境的设置方式与激疑密切相关。激疑,它可能是由于诱导,还可能是出于暗示,也可能是源于反思……无论是什么原因,情境设置都是引线,引出了疑问、矛盾和问题,而一旦火种被燃起,学生思维迸射的火花便会耀眼夺目。其求知的欲望也由沉寂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思维方式也由拘泥状态转入灵活状态、由刻板状态转入变通状态,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我探索,自我思悟,其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得到较好的发挥。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教学优质高效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有优秀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疑点、难点,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清晰的表达概念或理论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而不是只重形式,轻视实效,一味追求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
同时,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技术,教师仍是整堂课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平时收录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二、实习内容:
1、班主任工作:每日带早晚两次自习,与班级班委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开班级常务会议一次.
2、专业技能教学:完成教案六篇,上课次数七次(加作文训练课),批改学生作业,监考两次.
3、教学研究调查:为更好地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两次小组谈心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动态.
三、实结:
(一)教学专业技能总结:
9月15日,指导老师潘老师带着我走进学生的教室,那时心情很复杂,我是从这里毕业的,心里在想我走上讲台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潘老师将我带到教室,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没想到同学们都蛮不错的,竟然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并没有如我所料让我上讲台,而是在简单的几句介绍后我在后排的空位上听课.9月23日,我已经在这里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通过班主任或班委或直接交流).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于是在一个星期后的今天,在紧张的周末备课后,我紧张地走上了神圣的讲台.今天我给学生带来的是徐志摩先生的名作<再别康桥>,第一次上台,与在大学时技能课上的感觉完全不同,大学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开始时有点紧张,可是紧张感也慢慢放开.学生们互动和我的热情交织在一起,课堂气氛渐好!终于,下课铃响了,我也刚好讲完,谢天谢地!在门口时,潘老师向我走了过来,说了四个字:不辱使命!对了,我向潘老师承诺过一定把这节课上完.真的不辱使命.
有了好的第一次不一定有好的第二次,第二次让我跌得一塌糊涂.10月7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至今无法忘记的一次.诗文是我的强项,更重要的是海子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我信心充足.事后证明,过分的自信会导致无知的错误,教学工作并不是凭着自信就能顺利进行的.草草的准备,盲目的自信,自己的无知,让我在导入时候频频出现意外.作者介绍不连贯,文章未真正地讲透.课后潘老师找我谈了许久,向我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在后面讲课中我充分准备,认真地理解课文,如果一个老师连课文都没搞透搞懂,那又有什么资格来给学生讲呢.知识的储备,备课的充足,有节奏的控制课堂气氛是当好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的具备的.
(二)班主任工作
在实习之前,指导老师对我说要做好实习班主任注意的几点:密切与班委配合,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意向,对学生公正公平.第一天实习晚上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学校要求高中学生晚上7点--9点半必须来学校上自习.6点半左右我走进教室,一片吵闹.我很惊奇,便质问这就是你们班吗?谁知道竟然没有人听我的话,我站在讲台上,平静地看着下面的一切,学生安静下来.接着,我把班长和几位班委成员叫了出来.按照指导老师的事前的安排,我布置好班级的日常秩序管理安排.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可以带好整个班级的.效果在当晚便产生了,班级的自习秩序很快被稳定下来,看着学生们安静的学习,指导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10月6日,原本和指导老师谈好开班会的事情在后面实习时间开始,可老师在前一天就要求我把在国庆节前一星期的学习工作做一些总结,说让我单独开一次班会.第一次开班会,心情紧张,加上我对这个班级的工作不完全了解.于是我先让班委向大家汇报一下班级开支情况.平静下来,我对前段时间的不足提出了批评,特别对班上几个调皮的学生迟到早退做出了严厉警告.通过一种制度来建立一种秩序是如此的简单,而班主任的工作远不止如此.交心,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学到的一种有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针对学生上课不集中、学生成绩下降以及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个别情况,灵活处理,灵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得课堂课后气氛大有改变.
(三)教学研究调查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程,其中就强调了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注重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树立了民主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学才能走向民主,走向开放,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二、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自学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自学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升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与课本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如有条件的话可适当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展示、视频音频的播放,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我在教《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利用了视听手段,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儿跳井一段的视频。视频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首先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而教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我找来了有康桥背景视频的示范朗诵。学生结合画面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康桥的美,走进诗境,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随后,学生结合诗句能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学生学有成效,长久保持自学兴趣,教师也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适当提供策略方法,予以指导点拔,帮助他们闯过难关。
三、创设学习情境,切实落实自主学习
《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备课组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策略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首先合理组合,开展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以专题教学为主。新课标要求语文选修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提供语文素养拓展和提升的空间。在文本信息量大,内容多,时间较紧的情况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只能是走马观花,一阅而过,甚至一些内容会上成枯燥的政治课,难以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主题,由各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主题,再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信息收集、学习整理、讨论归纳等学习任务,最后,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这种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研究能力的提高。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学生的分组。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分组时,若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方式,即在理解、操作、分析、概括等方面素质均衡的分为一组,虽组内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比较均衡,利于交流,但在活动中,学困生组的成员思维不能与优秀学生组达到一致,很可能挫伤学困生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将优秀学生与学困生混编在一起。要求在小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小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避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四、创设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书本理论中获取知识、理解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新异刺激的感受,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之获得美的享受。这样设计的课件,较好地实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相结合的语文教学目标,拓宽了语文课堂信息传播的渠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建设自己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机制,它突出表现为自主意识的自觉和自主学习行为的自觉。而这两方面的培养并不会象本文表述的那样――按部就班,意识先行,一个步骤接一步骤,一个阶段继一个阶段,界线分明――进行的,它是必须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齐头并进。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灵活、民主和谐,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改(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6页)变原有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仅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的思考
[2]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语文新课程实验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40-02
耳边常听到语文老师这样的抱怨声:备课抄的胳膊酸;上课讲的嘴巴干;作业改的不耐烦......唉,只怪当初选错了专业,这乏味的语文真够累人,“为语文所累”着实道出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许多语文老师苦恼的心声。细想一下,与其说是为了语文所累,还不如是为自己所累。
那么素质教育背景下该如何遵循教育规律,落实五认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备足语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备课不充足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效果。
1、 吃透教材,以本为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吃透教材,以本为本是备语文的前提。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的把握课堂、作者、出处、写作背景,字、词、音、句、文体,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夯实基础,为搭建高楼大厦筹砖备瓦。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是超越层次,即跳出文本看文本,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文本,促使审视文本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 关注学生,以人为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备课不应该是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而应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在埋头备课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导向,以绝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点为目的,把学生牢记心中,“吃透学生”。魏书生曾这样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3、 捕捉情感,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文教师要有激情,这就要求老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文章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所有课文,都从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不仅散文,记叙文是如此,就是议论文、说明文也概莫能外(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等)。
胸中有情,才能以情感人。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是带着这样的复杂情感给同学们范读的:既有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交卸的淡淡哀愁,也有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的坚强不屈,更多的是特定背景下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在老师深情的朗读下,同学们感同身受自是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在反复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后,个个感概万分,犹如进行了一次人生洗礼,更感悟到了亲情的可贵。
找准课文及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能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下很快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从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效果。
4、 巧设导语,以新制胜
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能投入,老师手中必须有一根“引力棒”,把学生牢牢地“吸”过来。在我的备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导入语这跟引力棒,几乎每上一节课我都会精心准备一个好的导语(更多的老师可能在公开课或特殊场合对这一环节极为讲究,平时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也就忽略不计)。上课时我时常带着自己的阅读摘录本,必要时就地取材拿出来作为精彩片段给学生欣赏,方便快捷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我坚信:好导语是一节好课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需要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但备课不必太注重形式,备课可以写成完整的教案,也可以在教科书上批注,在资料上添加,甚至什么都可以不写,做到“心中有教材。腹中有学生,胸中有情感,手中有引力”即可。
二、上活语文课
1、师生和谐,激活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轻松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当学生在课堂上分心厌学,违反纪律时教师万不可把情绪带到教学中影响其他学生,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而要有一片宽容心,一份忍耐心,一颗冷静心。让语文课堂上始终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的神采飞扬,学生学的兴致高涨。
2、设疑巧问,激活学生思维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课堂提问是双向的,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语文教学问题,有利于语文的再创造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有必要性,要符合教学目标,而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拘泥于形式,问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或本身就不存在解疑必要的“行不行”“好不好”“对不对”等形式问题。
其次要考虑到问题难度的适中性。问题的设置可本着“学生跳一跳,摘得着”的原则,过于简单,学生不屑一顾,犹如白开水,淡而无味,激活不了大脑皮层细胞,甚至会有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起哄现象:过于深奥,容易造成冷场,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你问你的,我想我的,达不到教学效果。
最后要注意发问方式的灵活性。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再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统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又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回答。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3、强化朗读,提高课堂效果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的一把金钥匙,它能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活化学生的情绪智力。语文知识是学生读会、品会的,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讲会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朗读,对于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诗文,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赏,边读边悟,以读解文。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4、注重积累,丰富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只只口径大小不一的水瓶,那么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个装满水的水桶,最好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神奇聚水桶。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注水”的过程,只有源源不断的注入,才有可能使那些“小口瓶”,“歪瓶颈”得以蓄水。如果语文教师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教参》、《拓展》、《同步》等仅有的几本参考教材上的知识来应对学生,那就是杯水车薪了。
契诃夫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乏味,毫无创造;而优秀的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道菜谱,他也能念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因此,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长流长青的甘泉,要不断提高,丰富语文素养。
三、 评实语文课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点评一堂好课是: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有生成性-丰实、呈现常态-平实、有待完善-真实。说句大实话,尽善尽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具有鲜明个性,有亮点的,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获益的课既是好课。
由于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因此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分析教材不应仅局限于某一课时,而应从整个单元着手,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且注意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对本节课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还要根据新《课标》和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提炼教学目标之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2、 对教材的理解的正确性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正确理解才是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再好的语文课若出现原则性的语文错误只能是一件莫大的憾事了。当然口误不同于错误,错误不同于争议。
3、 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目的地活动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一环节体现教师的语言艺术、启发诱导的艺术及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等相关艺术。具体表现为:表达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课上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是否善于使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精神振奋有学习动力;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思维和认知方式,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使之不仅重视教学结论,更要重视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