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管理就业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2: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管理就业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管理就业方向

篇1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至今,一直进行校企合作的不断尝试和完善。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基础和机会,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意义重大。而伴随校企合作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正在凸显,即校企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如何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如何实现校企文化的衔接?是我们需要研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安排实习是在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实习时间一般为半年,未取得导游证的学生安排在高星级酒店前台、餐饮、客房这三大对客服务部门进行实习。

在酒店实习期间,学生所处的环境从原来在校期间较为宽松和自由变为较为严格和苛刻,由原来较为单纯的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变为追求利益和合作的同事、领导之间的工作人际关系,从原来强调学习成绩的校园到强调工作业绩的企业,实习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这种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

在酒店实习的实习生也呈现两种走向:一是短时间的不适应之后,选择坚持至实习结束。这部分同学通过实习强化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二是在不适应期,没有积极应对,没有从自身去改变和适应,而是想着如何逃避,最后这批学生要么自动离开酒店,要么被酒店淘汰。

另外,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酒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一家管理松散的酒店相对于一家管理规范、严谨的酒店,学生学到的东西比较少,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比较差,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比较缓慢。

二、企业文化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

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最直接的联系就是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很多要求,主要表现在:

1.要求学生较快地适应企业文化管理。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但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和快速融入企业氛围的员工。

2.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果毕业生没有比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即使学得再好,也无法适应企业文化的环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都要求员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较好的服务态度,有较为优质的服务水平。

3.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技巧。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减少内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往往在校期间,学生在合作技巧方面的学习、表现不受重视。

三、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可行途径

综上所述,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需要将职业特征、职业技术、职业道德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中,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使学生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认同企业文化精神,自然地融入企业,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可以尝试开展“六个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可以很好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2.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广泛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近两年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与旅游企业联系,走访相关实习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对人才需求的多次调查,听取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根据企业专家的建议,重新设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两条主线:一是为高星级酒店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意识、精湛服务技能和良好管理能力的主管、领班等督导人才;二是为旅行社培养具有较强导游、计调、外联等业务能力的旅行社职业经理,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3.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实务》、《酒店督导与餐饮管理》已实行项目化教学,《酒店服务技术》、《酒店英语》、《导游英语》等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正计划实行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另外,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要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开设相关讲座,介绍企业的经验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进行就业辅导。

4.在实训课程上,创设仿真的或者真实的实训环境。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已拥有一间导游实训室,一间客房实训室,一间餐饮实训室。其中餐饮实训室已投入经营,由学生负责餐厅管理和运营。原料的管理、账目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对顾客的服务、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等都是由学生来做。今后,需要对实训室加大投入,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师生应充分置身于这种仿真的实践氛围中,使学生通过感受、模仿、实验、操作等活动,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

5.在顶岗实习管理上,完善实习管理各项规范,实现专人管理。在顶岗实习中,企业文化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兑现等,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养成。而良好的实习管理制度有助于学生适应实习环境,有助于促进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各实习单位都有一位专业教师负责。该责任教师负责在该实习点学生的心理疏导、学生和酒店之间的协调等工作。另外,制定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制度,例如实习生的请假制度,既参考学校的学生管理办法,又考虑到实习单位对员工管理的要求。

篇3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也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较少而需要加强的,与此同时,这些文件的精神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跳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迈进。因此,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无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来讲,还是从学校的专业人才方案及目标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研究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综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现实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强从业竞争力。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探索并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通过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如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推广核心能力理念,增强核心能力意识,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时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建立核心能力培养特有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何改革学科性教学惯用的注入式、启发式等方法,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中,创新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意义

(一)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合作、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有利于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些年来,有些学校探索着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三段式课程模式整体框架仍未能被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更好的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价值取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其中基础核心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立足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态势过渡到大众教育态势,而在大众化教育态势下,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与升格,许多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则在完成“专升本”目标后,纷纷朝着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自然就放到了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如果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注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准确定位,必然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脱节。本科教育除了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少数精英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能够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而应对高就业压力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人士就业的软能力,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核心理念,有利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即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面对当前的高就业压力,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其本科层次教育的职业导向是指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体现特征。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根据各旅游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模式教学,对人才进行创新培养,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我们有必要以职业导向的眼光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新认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五)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合企事业用人要求和高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学生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体系,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总结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特点、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及人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解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性应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健.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与必然趋势[OL].http://.cn.

[3]杜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1-114.

篇4

摘要:根据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本文在总结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习方式和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从而总结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1-03

随着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旅游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从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出发, 结合自己深入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的工作体会,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和方式。

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教学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学术定向性,主要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鉴于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确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调查显示,高职教师来源单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高等院校硕士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而旅游行业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酒店中西餐厅的主管和经理座谈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了解酒店企业专业用人需求特点,学习酒店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2)在酒店中西餐厅营业运营期间,以实习主管的身份留意观察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服务用餐客人的方式以及灵活处理客人纠纷的技巧。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总经理座谈,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行业经验,为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提供教学建议。(2)与旅游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如何依据旅游客人的需求计调制作旅游线路,并学习组团计调如何向地接社询问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价格,然后再把完整的报价和完整的线路行程汇报给旅游客人,从而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完善的思路。(3)与会议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旅行社如何向会议主办方提供完善的会议接待方案,具体而言包括酒店会议场地布置、参会人员的酒店住宿安排以及参会人员接送服务的车辆安排。(4)与公司财务总监座谈,学习了解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办公费用开支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从而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在财务方面的教学提供行业经验和建议。(5)参与旅游客人和参会客人的接送服务接待工作,学习旅行社在接送服务环节的接待要求和服务流程,为旅行社接送服务环节的教学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6)参与单位团队京山鸳鸯溪漂流一日游活动的跟团实习活动,了解学习旅行社在一日游旅游活动的旅游安排情况和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与公司利润的获取情况。(7)参加公司每周日早上的例会,听取公司各位同事对旅游业务的执行情况和公司总经理对上周工作的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依据自身的顶岗实践情况谈收获与体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8)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设立旅行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而学习了解设立旅行社的法律程序和所需要的文件资料。(9)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公司在旅行社业务、人事、财务、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件,从而全面了解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性制度,帮助公司走向正规化发展。(10)协助公司总经理与两个业务总监完成对我校2011级导游专业学生的校园招聘工作,从而学习了解旅行社的用人要求和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要求。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中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天时间,在深圳宝晖商务酒店西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一周左右。笔者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们学到了很多酒店餐饮经营之道和餐饮服务理念。(2)在餐厅里,笔者认真观察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深刻认识到餐饮部实习生的辛苦。(3)在酒店餐厅,笔者观察了对用餐客人的服务流程以及用餐客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为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通过向酒店的经理、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学习餐厅经营和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笔者认识到酒店对实习生看重的是灵活性和开口服务能力,从而也培养了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周时间。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旅行社总经理学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经验,完善了自身对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2)笔者向旅行社的计调和导游业务能手学习了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和导游带团工作流程。(3)通过参与旅行社接送服务和跟团实践活动,笔者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高职教学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笔者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面向我校大三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认识到旅行社行业人士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得有在旅行社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

笔者通过在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收获颇多,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有必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我还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种顶岗实践方式。

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座谈,学习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是在不影响旅游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向旅游企业专业人士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思路和指导高职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全面的认识。比如,笔者在酒店中西餐厅顶岗实践期间,深刻理解酒店餐饮主管所说的“分工不分岗”经营服务理念。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小型旅行社通过长期经营已经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而且非常重视诚信经营和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笔者还了解到以组团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对待不同客户会收取不同的费用并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团款收取方式和时间。

参与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基层服务人员了解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案例 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期间,高职教师可以试着参加一些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了解他们在处理客人纠纷或带团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异议等,了解从业人员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生动的案例。比如,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认真观察了计调人员如何依据客人的要求与地接社、酒店、票务等旅游服务供应商落实旅游接待计划,还亲自参与了接送服务和一日游跟团活动,这些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帮助中小型旅游企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 经过暑假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工作,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工作,不仅能向企业专业人士学习旅游业务工作流程和旅游服务方式,还可以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旅游企业走向正规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笔者在武汉这家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曾经在旅行社总经理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在业务、人事、财务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文件的撰写工作。

深入大型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比如,可与大型旅游酒店集团合作研究酒店与学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酒店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酒店实习生,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旅行社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以课堂教学为主,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所以可以借助顶岗实践的机会,与旅游企业合作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笔者经历了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以后,在综合考虑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学队伍现状的前提下,感觉收获颇多,不仅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横向课题的研究。希望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鼓励高职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对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陈永遥.基于企业顶岗实践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8).

[2]张君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4]孟迪云.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特色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4).

[5]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8).

[6]王珊珊.浅谈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5

二、旅游管理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

1.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此更为深刻的学习和专研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要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具体流程和步骤包括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笔试和面试、体检考察、名单公示等环节。

3.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

在中国有很多大型知名的旅游社机构,例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港中旅集团、康辉旅行社和嘉年华等旅行社。在每个旅游社都会分为:业务部、计调部、接待部、导游部、外联部、财务部等多个部分供毕业生实习和工作。

4.职业院校的旅游教学工作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基层人才需求量随之增加,各地旅游职业中专、职业中专发展较快,因而从事旅游中职教育同样也是旅游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和规划的不错选择。

5.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

毕业生从事和会展相关的工作,例如策划服务公司、会展场所和酒店等企业或公司单位会展策划、设计、制作、现场指导管理运营和大型活动的执行。

6.酒店管理方向

酒店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酒店或餐饮相关工作,到国际酒店品牌连锁、本土化星级酒店和中外餐饮连锁集团的前厅部、客房部、餐厅部、人力资源、销售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学习和工作。

7.豪华游轮

近年来豪华游轮旅游项目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豪华游轮里面设施非常齐全和高档豪华,旅游路线遍及内地和海外。因此同样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毕业生。例如餐饮部门、客房部、康乐部、以及宾客关系经理等部门。

8.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可以在旅游景点或风景区自主开发有个性旅游纪念品商店,特色餐饮、有当地文化的小吃和酒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与休闲自主创业可说是种类繁多。从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来分析和着手,会发现有很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9.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提供服务的范围包括旅游咨询,预订机票、火车票、酒店、景点门票、旅行线路设定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等综合。比如,携程旅行网、去哪网、途牛旅行网和艺龙旅行网等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篇6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转贴于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7

湖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2002年,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学校相对年轻的特色专业。该专业隶属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所在学院具有4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整体来看,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较强;而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实力较弱。旅游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旅游教学示范点”,2013年立项了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2014年立项为湖南省优质资源共享专业,同年被确定为学校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每年招生80人左右,在籍学生300余人,已经培养毕业生近900人。

二、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

为了有效解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能够就业、不愿就业”或“就业率高、满意率低”等问题,从2013年起,本专业开始实施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首先,精心选择应用型方向引领专业转型。第一期(2013-2017)以开设规划策划方向作为试点。一是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核心技能,除了旅游规划行业外,能够全面运用到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二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组合,能在学科层次上保证此专业方向做强、做特。第二期(2018-2022)拟开设智慧旅游方向作为拓展。一是因为互联网、物联网已广泛应用到现代旅游开发与管理中,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相关技术人才;二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本专业方向的发展。其次,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保障专业转型。为促进规划策划的方向发展,学院与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桃花源古镇有限公司、乌云界生态园、常德市文化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柳叶湖管委会、常德市中国旅行社以及常德市天际喜来登大酒店等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原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双方合作已经拓展到师资互聘、资源共享、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指导、科研互助等方面。目前,为了保障智慧旅游方向的开设,学院已经与同程旅游网、南方测绘等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的协议。第三,深化教学改革支撑专业转型。一是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了方向课程模块。已开设的规划策划方向有旅游规划策划原理、旅游规划策划案例分析、规划策划制图、旅游形象设计、旅游文化学以及旅游商品设计等课程。筹划中的智慧旅游方向将开设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景区智慧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和APP设计等课程。二是对方向模块课程实施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改革,将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转型成研究式教学的选题和案例;目前规划策划方向70%以上的课程已经按这种模式组织教学。三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二年级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全员培训和考核,考核通过发放基本技能合格证;大学三四年级分方向对相关核心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后发放核心技能合格证。在实习过程中强调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和实训,为了让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具备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实训实习的经历,学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为主成立了创新创业实体——不单旅游工作室。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在不单旅游工作室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内容包括旅行社管理和规划策划。其中,规划策划的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学生自己设计线路产品、自己组织营销,也包括为周边的景区策划规划旅游活动、旅游项目等。第一期2013级学生的规划策划项目以模拟式的项目为主;第二期2014级的学生实习时已经承接了不少实际的规划策划项目。第四,强化应用型研究促进转业转型。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实力较弱,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专业深度转型。为解决这一矛盾,本专业一是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应用研究的选题库,二是对有前景和基础的先期研究进行扶持和资助,三是将相关选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小组研究的选题,四是将这些选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

三、取得的成效

首先,形成了突出学生技能培养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设了一大批功能明确能深度合作的校企校地合作基地。二是形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中80%的属于“双师型”教师。三是构建了分层次培训和考核专业技能的体制机制。四是组建了不单旅游工作室,完美地解决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的难题。其次,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学科竞赛水平明显提高。从2014-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系列优异的成绩。如2014年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分别获得高等院校组英语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团体一等奖;2014年获得首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三等奖2项;2015年第二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暨“韶湖杯”旅游产品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最佳创意奖”“最受企业关注奖”;2016年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互联网+旅游”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等奖;2016年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竞赛中获高等院校组普通话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得了高等院校组团体一等奖。2017年第四届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包括第一名),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三,管理和技术岗位就业学生增多,就业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规划策划方向的开设和扎实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求职时也能拿出证明其实力的材料,所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就业层次提高,就业满意度也明显提高。2016届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管理或技术岗位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很多学生正式毕业之前就被知名的旅游企业录用在管理和技术岗位。首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规划策划方向共有学生21名,通过在不单工作室的实习实训,管理能力和核心技能明显提高,大部分同学已经在相关企业找到了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篇8

摘 要: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却被亮出“红牌”,地方旅游院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高位就业,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14-02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康玲(1981-),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14年13日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旅游管理等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高大上”专业,都上了榜单被亮出“红牌”。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称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这样的红牌专业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有430多所高校开设,每年毕业生在20万人左右,而真正所学为所用的人数不到整个毕业人数的百分之十。同时又有大量旅游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旅游专门人才。这正印证了英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的,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而在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差和实用技能低是两个突出问题。

无独有偶,笔者所在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连续几年行业内就业率不高,“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吸引力在减弱,招生规模在逐年萎缩,甚至出现了大一新生刚进大学就从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逐渐走低,对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质疑;在校内则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积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对旅游管理教学失去兴趣等等。因此,从改革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角度,研究如何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其就业竞争力,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真正对接,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推进作用。

2 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在1991年联席会议上提出的,一般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采纳将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分成:专业基础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意识、社会需求技能的观点。其中,专业基础技能在职业领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外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写作能力;职业核心技能即在旅游企业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的、有竞争力的技能,能够掌握旅游企业的业务和操作规程。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职业道德,即为在职场领域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能够在职场中保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社会需求技能即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旅游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之高,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加强旅游管理实践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传统的目的是检验理论教学的结果,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方法 等转化为技术、能力,从而适应职业要求。而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不仅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3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

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自2001年开办至今,一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但由于现实条件如认识、师资、场地、经费等所限,实践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职场应对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差。随着学校211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应用人才观念的提出,在努力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把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甚至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3.1 实践教学改革搭建的方向标——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1998年教育部在重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校旅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初为培养熟练掌握管理学与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并具备坚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善于将旅游管理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但该目标没有对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何种素质、何种能力的人才,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几经修改,通过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业内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论证及审核,最终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质、改革创新精神、旅游行业实践能力,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研究机构等从事服务、经营、管理、培训、咨询、设计等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在总目标的基础之上又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

切实可行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方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也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蓝图。

3.2 实践教学改革完成的基本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化与实践课时的增加

早期的专业方向设置为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三个方向,但实质是课程设置面面俱到,或者说是凡是与旅游管理相关的课程的重复叠加。因而实践教学无法突出专业方向,无法针对专业方向进行专门的实训,学生也无法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实践技能的替身。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及行业发展实际,精简为两个方向,并分方向对学生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为保证学生能够切实形成各种能力,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增加实践课时,各种实践总学时为309+52W,为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足了时间。

3.3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的不断更新

3.3.1 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大学课程始终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职业意识才有真正学习及进入本行业的动力,为此,从大一新生军训开始就让学生理解旅游职业意识的基本涵义,并将这一过程贯穿至大学课程始终,从课内引导到课外导师引导不间断,让学生真正有职业认同。

3.3.2 课程设置充分结合职业能力

现有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愿意学习,并且除了传统的校内课程实训、校外定岗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创新板块,涵盖学科竞赛、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技能、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认证五大板块,让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科研创作能力等等。

3.3.3 实践参与及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也为了检验实践效果,首先在实践开设时间上灵活设置,比如只保留了毕业实习一个集中实习,其他原有的暑假集中实习为灵活实习,学生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机动进入相关实习单位实习,由实习单位核算时间,实习期间的管理与考核都由校内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减少了实习的强制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其他形式的实践则通过比赛结果、成果形式及职业证书等证明考核的结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学生一举多得。

3.4 实践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校内与校外双管齐下

由于经费投入等各种原因,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现有的校内实验室仅存形体与礼仪实训室,一般只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且使用率较低,而教学计划列出的很多实训课程无法真正实现,只能取消或者合并到毕业实习一同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属于参差不齐的情况。

鉴于此,学校大力扶植,虚拟旅游平台实验项目正在启动,校内基础酒店及旅游设施也列入计划,而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与国内一线五星级大酒店签订合作协议,更是与地方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订单培养,人数固定,时间不固定,学生不仅可以进入企业内实习,并且可以直接实习后就业。

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同创建,完全可以保证课堂模拟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见习实训、实习顶岗实训“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

3.5 校外导师的大力加盟与校内导师的不断自我提升

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在师资力量上也大力突破,首先是请行业内的专家真正进入课堂,不仅在理论上指导,更是亲自带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完成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内容,提早熟悉职场环境;校内实践导师也不定期的派出去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取得职业培训资格,提升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EB/OL].http://news.youth.cn/jy/201410/t20141015_5837508.htm,2014-10-15.

[2] 刘珺.简议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J].出国与就业,2010.(11).

[3] 林淑飘.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1).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就业订单化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及教学特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为旅游行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应立足全面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实操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明显特征,同时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课程的设置。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倾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广泛分布于旅游服务业、酒店营销、旅游景区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等,从就业方向上看其专业对学生提出了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性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服务意识,这也决定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倾向。

(2)具有非常完备的教学理论体系。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相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设立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因此其教学理论体系也已经非常完善。

(3)对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有着较高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大多投身于服务行业,而旅游服务行业对从业者知识面的广度、技能技术的掌握程度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全面。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1)理论课程与实践相脱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由于开设时间久、研究较为透彻等原因其教学已经具有非常完善的体系,故而能够很好保证学生理论知识汲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却能看到,只有理论课程与实践保持良好的契合和辅助才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2)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高职院校的教师构成不同于其他院校,其任职教师虽具有相应的学历基础但队伍却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岗位经验,因此在授课中也大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无法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仅不利于学生实操性的提高,同时也因课程的空泛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正因如此,能否做到双师型教师的适时和适度引入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

(3)对学生的评估方式过于简化。学生学习状况和就业状况的有效评估是学校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但从高职院校对学生评估的现状来看,院校的评估往往仅依靠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划分,而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评定等方面,这种单一的应试式评估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实操动手积极性,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与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4)教学过程没有向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在专业设置的同时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确定其明确的就业方向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茫然感,同时也可以对自身和专业选择的契合度做出判断,大大提高专业就业率。然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就业面,却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这是其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缺失之一。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高职教育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脱节是造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模块教学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引入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周期进行模块式划分,并且对各个模块进行评估和细分,根据实际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有效解决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课程比率不足的问题。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改革其重点则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模块的调整和确定是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贯通、融合,把握好合理的课时比例和课程结构。

(2)实践教学体系化改革。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普遍采取了“内二外一”的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两年,校外实践实习一年,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保证了较为充足的实践学习,但实际上其模式的变通性非常弱,同时也没有做到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和理论事实上仍是互不相干的两部分。因此要打破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的这一弊端就必须引入更为灵活、使用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部分有机结合到一起,并根据课程的进度和社会职业需求逐渐调整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0

[作者简介]邓秋霞,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讲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81-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的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2006年明确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后,广西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每年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速的两倍,旅游业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2009年,广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209.85万人次,国内游客1.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升了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广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诞生和发展。在广西旅游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特别引人关注,不少学者在研究中也都立足本校开展了一些就业情况调查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缺乏对广西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调查和评价,因而又有其局限性。为此,本文试图在对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统计数据库进行提取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对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培养情况

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人数增长非常迅猛。2003年,广西仅有广西大学和桂林工学院两所高校培养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总人数只有163人。之后的三年,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其他本科院校都相继有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走入社会,毕业生的规模在迅速扩大,2006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558人,较2003年增长了242.33%。此后,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至2009年,广西共有5所高校(单独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独立学院计入其母校)培养了716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

尽管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人才供给还远远不足。根据《广西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广西旅游从业人员本科学历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1926人,平均每年所需的本科学历人员达4000人以上。从人才供应与需求的对比上看,每年广西旅游行业本科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在这种供小于求的市场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理论上应该不大。那么,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究竟如何呢?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总体就业情况

从近三年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来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2007年和2009年的就业率都比同年全区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高,2008年则基本持平。这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在广西高校的所有本科专业中,属于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反映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时的总体竞争力比较强。

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表象之下,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二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旅游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只有旅游管理一个专业的旅游本科教育不同,专科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分为多个专业,包括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等,与旅游行业的对接程度更高。从表3可知,旅游专科毕业生近两年的就业率不但远远高于同年全区高校专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也比旅游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出许多。

(二)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就业率较低和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

1 行业就业率较低

尽管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比较高,但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率却比较低。表4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仅为30%左右,即使加上在旅游相关企业就业的比例,也不过33%左右,而高达67%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的就业出路。

从数据的横向比较来看,在旅游企业、部门、旅游相关企业以及高校、职业院校这三类单位就业的比例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正是造成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与2007年相比,2009年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比例降低了约3个百分点,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就业的比例则降低了近4个百分点,综合其他因素后,2009年的总就业率比2007年低了7.56%。

2 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

表5的数据显示,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有大约80%集中在旅行社和酒店,在各类旅游服务公司、规划公司的比例也比较大,而在旅游景区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人数则非常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可以理解,但旅游景区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的地方,却也没有接纳多少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2008年在旅游景区就业的毕业生仅有2人,2009年也仅有3人,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部就业的流向严重失衡。

(三)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从全国范围看,2007年至2009年,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9.49%、49.75%和54.39%,显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这表明广西由于近几年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本科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加强。

从广西区内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主要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南宁市作为广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广西旅游两大龙头之一,加上每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使得南宁的发展速度更快,由此就业岗位、发展机遇也逐步增多。而桂林作为广西旅游的另一个龙头,是广西传统旅游大市,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2009年,广西旅游管理毕业生在南宁和桂林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6.04%和17.58%,另有33.17%的毕业生则选择在广西区外就业。而在区内其他中小城市就业的比例非常之低,从表6可见,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不足10人,崇左市甚至为O。实际上,除了南宁和桂林,广西其他地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

很大,如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测算:到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2009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却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

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所呈现出的行业就业率低、旅游景区就业率低、在中小城市就业率低的“三低”现象,表明了目前广西旅游本科教育对旅游业发展的人才贡献度不足,尤其是对旅游景区发展和中小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度严重不足。那么这些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排除了人才供需饱和的因素后,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主要应归结于就业中的供需错位。这种供需错位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就业竞争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错位

旅游企业的管理岗位,是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诉求。不过,尽管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但几乎所有的中、高层管理岗位都不会面向大学应届毕业生招聘,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真正能去竞争的管理岗位大多只有两类,一是企业中的基层管理岗位,如酒店的领班、主管等岗位;二是企业职能管理部门中的职员岗位,如旅行社、酒店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质量管理部等部门的岗位。对于基层管理岗位,不但需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督导管理能力,并且需要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而这些恰恰都是“重理论,轻技能”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弱项。至于在对企业职能管理部门职位的角逐中,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诸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等专业的旅游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下培养起来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虽然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具体每一个内容也只能是“蜻蜒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的岗位时,其竞争力往往只是一门课程的知识储备,既没有足够坚厚的学科基础,又缺乏旅游的专业深度,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每年都有一些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进入高校或职业院校,他们中大多数人从事旅游方面的教学工作,但近3年的数据表明,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进入这类单位的比例越来越低,这主要是因为大量旅游专业研究生毕业及各高校、职业院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使得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这一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二)就业愿望与岗位提供的错位

除了少数毕业生顺利进入旅游企业的管理岗位以外,大多数毕业生发现,在就业市场上能供自己选择的多是旅游行业中的一线服务岗位,尤其以酒店的服务员、旅行社的导游居多。而这些一线服务岗位,是大多数旅游管理毕业生不愿意接受的。首先,在之前的毕业实习中,这些学生已经在旅游行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实习了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他们往往会发现身边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学历低于自己的专科生、职高生,他们当中有的还不是学习旅游专业的。因此,在就业中,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抵触心理是比较大的。他们觉得,如果还选择这样的工作,那自己这四年大学就白上了,自身的价值根本无法体现。其次,一线服务工作非常辛苦,酒店的服务员要三班倒,经常要熬夜上夜班,导游的工作更是常年在外奔波。而相应的,这些工作岗位的薪酬并不高,或者不稳定,这也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不愿意接受这些岗位的重要原因。在实际中,真正选择了这些岗位的毕业生基本上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暂时先选个工作,作为权宜之计;二是希望能从基层做起,通过努力在不长的时间里晋升为管理层。对于前一类毕业生,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会立刻离开,而第二类毕业生中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由于短期内晋升无望也选择离开所在的企业,甚至离开旅游行业。因此,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流失率高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大多数旅游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地域方面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多是希望在大城市就业,因此,广西区内就出现了扎堆往南宁、桂林挤的现象,导致了就业流向的不平衡。而到景区工作的毕业生较少,也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旅游景区的位置远离大城市,位置较为偏僻。

四、改善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教育对策

要想改善目前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须解决就业中的供需错位问题,这需要高校、旅游企业、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但作为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机构,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应起到一个积极的主导作用。

首先,旅游高等院校应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是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与岗位要求错位的主要原因。目前,除了广西民族大学以小语种为依托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特色外,其他各院校均为全方位、大包揽的设置课程,针对性和专业特色较弱。各院校几乎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下培养着旅行社、酒店业、景区管理和职能管理部门等不同方向、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共同点有限的本科专业性人才。实际上,旅游本科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规模的旅游全才,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细化培养目标,解决好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合适的岗位”的问题。专业细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行业层面的细分,即划分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方向,围绕着某一具体行业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职能管理层面的细分,即不按行业区别划分,而是针对某一管理职能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来划分,分为旅游营销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策划、旅游信息化管理等方向。三是从行业补缺角度的细分,即针对当前旅游行业紧缺的一些高级人才,设置相应的方向,如小语种的高级导游人才等。当然,目前旅游管理还只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不能设置更多的本科专业,因此只能考虑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置若干细分方向。

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旅游高等院校应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深入分析,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即解决“合适的人”的问题。如酒店的基层管理岗位,不但要求有极强的服务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督导管理能力,在培养上要求有工作计划制定、部门人员配置、管理沟通、问题诊断与分析、员工辅导和评估、工作流程与现场管理、纪律管理、领导艺术等知识模块来支撑,这在诸如“酒店管理原理”之类的课程里是无法体现的,必须针对岗位的能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

其次,旅游高等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的有效储备,提高就业层次。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时都会遇到缺乏工作经验的瓶颈,尤其对于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学校除了在平时多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外,还应该重视毕业实习这一环节。目前,很多学生的毕业实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随便找个旅游企业干几个月,与就业没什么关系,真正就业时又要重新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毕业实习的效果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此外,在缺乏校企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实习单位在给实习生安排工作时也主要从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出发,而不会考虑实习生本人的意愿和需求,如一些到景区实习的学生,几个月都在大门卖门票,结果是一毕业就转了行。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必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从培养企业储备干部的角度开展毕业生的实习工作,兼顾企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在服务实践的基础上增加营销策划实践、规划实践等实习内容,多为实习生提供轮岗和管理见习的机会,使毕业实习的效果能够实现最大化,让那些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机会在毕业时直接竞争企业的管理岗位。

最后,旅游高等院校还应通过就业引导,缩小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许多毕业生将留在大城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更是期盼着自己儿女能尽快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可见,对就业地域的期望不仅是毕业生个人的追求,也包含着家人的期许和愿望。但如果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毕业生在需求旺盛的地区、行业就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成长速度也更快。旅游高等院校应指导学生变“一步式就业”为“阶梯式就业”,即毕业时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以更优秀的资历向大城市的企业靠拢,让更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域、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