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历史课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己经提到了议事日程。2004年暑期,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委托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连续主办了首届武汉市农村偏远地区初级中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培训不仅涵盖了所有学科,而且总人数达到两千余人。整个培训过程井然有序,获得了圆满成功,当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笔者全程参与并主持了历史学科的培训和后期调研工作,本文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就现阶段农村地区新课程培训工作展开讨论。
一、概况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其所负载的人文传承功能的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不断呈现。这几年很多学者在高校所掀起的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的浪潮,实质上就是试图对这一命题的亡羊补牢。它进一步促使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刻不容缓的国本问题,本人认为新课程改革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新课程改革所创建的教学新观念随着新教材的普遍使用而得以全面铺开,它正有效地改变着历史传统教学的面貌。从这次对两届市偏远地区教师培训班调研活动的反馈情况来看,就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教学实效。虽然距离培训班结束到切实的教学实践只有短短的不到两个月,但学员们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环节中,都积极地着眼于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主动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努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以相当的展现,并取得了相应的丰硕成果。在那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这种尝试确实难能可贵。当然他们也就教学实际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表达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困惑。
二、农村偏远地区历史教学的现状
历史学科本来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而且人类对自身本源问题的探究更是由来已久。多项对初一新生的调查显示,在多门学科教材的自由选读的排行当中,历史教材一直均是数一数二的;但同样,调查也显示,在最厌烦的课程排行中,历史也是高居不下的。这两组数据粗略看来似乎是一种悖论,但实质上反映出我们历史教学失败的现状,而这一点在我国农村教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当然农村教育的弱势现象,已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而在农村人口达80%以上的中国,这一教育状况更是令人堪忧。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博士甚而做了如下表述:“农村教育已经到了只能用‘危机’二字来鉴定的阶段。”
而历史教学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不仅有相当的农村中学在初一和初二阶段历史学科只开一个课时甚至于不开课,而且教学人员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极其落后。仅以这次培训人员的实际情况为例,概述如下。
(一)专业素质低下
就两次培训班学员来说,与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相比,历史专业出身率出奇得低;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首次全班67名学员,仅有不到10人是专业学历,而且这当中还包括了原来政史合系的情况,总比率不到15%;第二次比率虽略有提高,但仍堪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是所在学校初三历史学科的所谓“把关教师”。
那么初一和初二历史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到底怎样呢?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什么都不会,工资很高”的校工,就毫无疑问地被安排到教学地位薄弱的低年级历史教学当中。特别是初一的历史教学,由于它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不在中考之列,所以它的教学人员的情况更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
而我们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起步阶段的农村教育工作,希图由这批比之其它重点学科,专业素质更为低下的教学人员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相比,这次课程改革无疑是纵深度最大的一次,它要求的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根本性乃至结构性的变化,因此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的标准。就历史学科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来充分把握新教材的实质;其次便是在此基础上所进行历史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最后才能有效地完成全方位的课程设计。这一基本步骤实施的前提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仅就两次培训的后期调研活动来看,即使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颇有热情,主观上也愿意积极投身其中,但具体到实践中就很快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甚至于无从下手。而各区推举的优质课代表的实际授课情况虽也有可喜的表现,但同样暴露出学科知识总体把握能力的不够,以及在授课内容上不能充分体现较好的专业敏感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依据学生的各项具体情况,从而适时地调整自己专业知识的教学含量。
(二)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在专业素质欠缺的前提下,就无法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调配以及在知识水平上进一步的深度和广度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便是综合教学能力的不足,这也是这次调研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重要问题。经各区选拔派出的培训教师示范教学过程中,都在语言表达、课堂调动和组织能力等等教学基本功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差距。例如有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小组分配就极不合理,竟简单的以纵列为组,严重影响了小组讨论的效果;还有仅笔者听评的三位教师当中,就有两个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完全不评价或评价不到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由此可以看出其他从业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如何了。如此应有的“匠气”都先天不足,那又何必奢谈教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外化乃至升华呢?
(三)历史教学一线教师负担沉重
这一话题也是我们培训学员反映较多的课改制约因素之一。客观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农村教师缺额和老龄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村历史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很多学员作为较有实力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多还兼任其他重点学科繁重的教学任务,从而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改第一线的实际教学中,无法达到“术业有专攻”的实效。且多科和多头教学的课时重负在我们历史这种所谓小学科教师中体现得较为突出。
当然还有较大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忽略,而这些问题对教师教学和课改积极性的调动都有不可小视的影响,直接制约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开展。
(四)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对于现阶段教学评价方式的担忧,是众多农村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因其主要着眼于应试教育,所以很多教师还是依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就教材而言教材,且依然比照应试教育的原则拟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因此很难让他们真正贯彻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更毋庸要求其毫无顾忌地付诸实施了。
(五)班额设置不合理
基于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现阶段我市农村偏远地区的班额设置不合理现象改善不少,但问题依然显现。很多班级超编严重,初中班级规模都多达60人以上,高中就更不好说了。这种班额现状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冲击很大,因为较为适当的小班设置才能更好地展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谋求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等教学理念以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三、解决方式的探索
上述几个主要问题是这次新课程培训带给我们的思考,而武汉作为省会城市,其周边郊区的教育窘境应是我国广大农村教育皆有的共性问题,且从某种程度上看,其他贫困地区实施的困难也只会更甚之而无不及。
国务院已经把农村教育确立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上述列举的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今后的努力和协调得以逐步解决,武汉市连续对偏远农村教师的免费培训便是实例;再如历史市中考内容的微调,其目的相当明确,可以说是重建评价体系迈出的可喜的一步。
而教师培训计划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动态系统,政策导向毫不讳言是制约培训效果和评估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注意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故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培训策略,把握以下培训原则。
(一)培训前的课程资源配置适当
这次培训我们在资金紧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为农村学员们准备了相应的最新培训资料,效果良好。但由于当时学员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课改,信息又相对闭塞;结果他们既没有新课标又没有新教材,再加上长期不从事初一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完全不熟悉,使得相当的培训内容无法深入,严重地影响培训实效。
因此培训前的课程资源配置应充分考虑到相关情况,达到适时和适量。
(二)培训对象的确定
鉴于我市市郊地区新课程改革在去年才正式启动,主要集中在初一年级。就历史学科来说,两届农村偏远地区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学员很少是从事该年级的实际教学工作,“学而无以致用”,实质上也是对培训资源很大的浪费。且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更有其特殊性,作为一种普及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同时在初中阶段始开设的新学科,如何培养其学科兴趣,至关重要。
再则就农村教育现状而言,高中升学率偏低,因而对很多农村青少年来说,历史教学也是他们接受正规历史教育的主渠道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因此我们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应关照他们的教学背景,以期求得学科教学最佳的实用性。
(三)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亟待解决的便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问题──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前者才是根本,也是我们在偏远地区培训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难题。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难以逾越。而通常培训内容有三大模块:“课程的通识性模块”、“学科课程标准模块”、“实践性教学改革模块”,三者均不可偏废,并相互渗透和转化。
但基于我们学员的客观实际,在完善“通识教育模块”注重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应加强“学科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内容的重构,以农村地区历史教学现状为蓝本,以“小专题”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方式达到历史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实际教学操作能力的指导。
基础知识的强化方面还要注重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的补充、史学前沿新成果的借鉴和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的能力(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知识)。
而实际教学操作能力的指导应进一步细化,以具有更强的示范性。比如由于各种教学条件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在尝试组织探究式学习讨论时,可以考虑事先配合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讨论小组,先由一组学生上讲台探究,其余同学则观摩、评判、出主意甚或"场外指导",下次课时再换另一组同学上台等等方面。
(四)培训方式的调整
变封闭式、固定式培训模式为开放性、互动式培训,寻求形式多样化,是时下培训工作的主导方向。往期的培训多采用讲座式(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等),侧重的是讲和听的结果。虽然这种方式在信息量较大的“通识教育”方面还是比较适宜的;而结合我们偏远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的重点则应放在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转化为学科课堂的教学设计与运作上,因而培训方式中的实践和互动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理论讲解与教学实例详析融为一体;
·课堂模拟教学的临床诊断与适时指导同步进行;
·学习小组内试讲与相互评析达到教学技能训练与评定检测的目的;
·开展小型讲座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员的积极参与;
·实行培训者和学员对话式专题探究的活动方式;
·在专业知识和教学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质疑辩论。
通过上述培训方式的拓展,扩大“参与”的概念,并在互动中关照了培训者和学员的合作关系,从而充分发挥了学员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获得了新的学科知识,而且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有了更切实的感悟;同时学员们面对同等的知识、教学背景和相差无几的课程资源状态,相互切磋、探讨,也极大地丰富了培训资源。
(五)后期研修工作的加强
后期研修工作的深入,是进一步加强培训实效的有利措施。因此除小论文的撰写、读书笔记以及组织探索课、研究课、尝试课的观摩与交流等以外,我们还应尝试更多的后续调研方式,比如展开实践中的“个案”剖析与思考活动、举办学员专题经验汇报等方式。
以上仅是笔者就这次农村偏远地区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回顾和反思,旨在今后培训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1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个专门科室抽取护理人员30名,4个科室分别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肤外科。所有参与研究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26±3.4)岁,学历方面专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护师5人,初级护师15人,初级护士10人。工龄为1~20年,平均为(7±1.4)年。参与调研的4组护理人员在生理及学历,经验等一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培训目标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护理人员对操作更加规范,熟练及有良好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加护理人员互相配合度。
1.2.2培训方法
4组每组分配2至3个专科护士来进行指导教学,对每个护士进行详细了解,对其所负责位置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后进行专业辅导,强化每个护理人员的对设备对仪器对器械的认知,熟练其应用与保养,并加强互相之间手术的配合,手术时进行指导,并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使护理人员对手术的辅助更加专科专业化。
1.2.3专业课的教学
①该专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学的讲解,及病例状况下的改变。②专科的手术所需器械使用摆放及保养。③手术时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讲解。④对突发事件的急救与应对,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药说明以及无抢救药物时的代替手法说明。
1.2.4培训后考核
在一年的培训过程中由护士长与专科培训护士组长分多次对该阶段的培训进行测试,如器械维护使用,应对措施方法,操作规范熟练度。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代表。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检验指标为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手术室操作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后3年以内,3~5年,超过5年的护理人员手术操作考核评分分别为(89.1±3.9)、(93.2±3.7)、(96.3±3.1),均好于培训前(82.4±4.2)、(87.9±3.2)、(91.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人员器械掌握程度、保养及应急能力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所有年龄段护理人员经过专科培训后其手术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养知识(95.9±3.1)分,比培训前(87.1±4.3)均有较大进步,前后比较差异较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电力培训发展现状
当代社会中,电力改变了我们原本枯燥无聊的世界。电力的出现与发展使我们开始接触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使我们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美景。到近代,利用电力,我们通过社交网络结交世界各国的朋友,感受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可以说,电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国民对电力知识十分匮乏。加之,现代社会体制的不尽完善,关于电力的许多问题难以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可以肯定,电力培训室的建立将有利于社会发展,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2 电力培训室建设的特性分析
2.1 电力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和需求分析
电力培训室的建立是时展的要求,电力的发达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的同时,我们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胁。我们2015年天津楼房电器老化,造成的失火现象,以至于成千上万的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当火灾发生时,被困于大火之中的人竟然四处逃窜,连基本自救能力和措施都不知道。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里的知识也是呆板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对电力的掌握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认识上。加之,电力人员并不是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比较高,难免存在技术水平不过关的现象。可见,电力实训室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安全得到保障的必然需求。
2.2 电力实训室建设的经济技术可行性
在越来越重视安全教育的今天,建立电力培训实训室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就经济可行性来说,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我国建国以来的颓废经济现状到如今在世界经济水平在世界上占据第二的高经济增长速度,这都为电力实训室的经济可行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之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把电力的安全进步放在首位,加大了电力方面的资金投入,这更加为电力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在技术方面,我国近年来在国家电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国家电网方面的科技项目更是向国际进军,取得了优异成果。2011年我国“近场无线供电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成功,正是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得这个项目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可见,国家对电力实训室的建设能够提高强大的技术支持。加之我国在电力方面的人才层出不求,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也为电力实训室建设的技术提供了保证和技术基础。
2.3 社会效益和风险评估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效益和风险评估的综合成果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电力培训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电力相关方面的发展提供新型的社会人才。同时为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电力培训室除了能为在校学生提供技能培训的平台,还可以对在职的电力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培养在职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使在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也可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更高水平的保证。当然任何的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电力培训室的建立如果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那么造成的风险是巨大的。但是综合了风险评估加之社会效益之间的概率,电力培训室的建立的必要收益率小于期望收益率,可见电力培训室的建立存在可行性。
3 电力培训室的发展前景
目前针对干部培训的研究工作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尤其是心理学课堂要实现心理的解压和宣泄,再获得克服职业倦怠的积极动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还处于比较混乱的摸索期,最主要的是普通的心理调适方法对于干部培训的目标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略显苍白,因此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用通过课堂辩论的组织和实施,实现心理的理智回归和获得积极情绪的效果。
1.以辩论式教学体现干部培训的新精神
内部培训的参训学员是具有相当社会阅历和经验的成人,有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更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辩论教学的组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创设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平等对话平台,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以辩论式教学提高参训学员的人文素养
辩论式教学使学员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辩论使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整合后被激活。让生命的光辉在课堂中闪烁,在此意义上培养的人才的特质是积极乐观、敢于挑战困难,应变能力强的、自信的心理健康人才。
3.以辩论式教学为平台提升税务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辩论式教学中技巧地设计敏感以及税务干部普遍关心的话题。参训学员辩论中透析出问题的本质,从而释放平衡了内心压力。根据美国的霍桑实验,通过倾述意见和建议进行宣泄本身就会提高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履职效能。
二、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墨子《小取篇》有一段关于“辩”的概括论述。提出了“辩”的目标与任务,第一通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说明“辩”解决认识和现实问题。第二通过“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情,论求群言之比,”指明“辩”的任务要求及完成任务时所应达到的水平。并提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述故,以类取,以类予”的“辩”的方法,最后,以“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说明辩的态度,要求辩者要有自觉的精神,要多多要求自己。墨子的理论清晰地为辩论的目标、意义、方法和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研究原则
(1)提供平等机会原则
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场”中,教师与学员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打破参训干部在社会角色中心理对行为控制的影响,促进学员可以尽快放下已有的社会角色定位,从意识上实现从干部到学员的转变,从而从心理上产生学员之间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都有充分表现自身情感、意志、能力的参与机会。
(2)多边互动原则
辩论课堂教学在活动关系网上营造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边互动格局。通过观点的正方、反方的对抗设置,分设正方队、反方队,分别设置各四名主辩手和助理辩手,还设多名评委点评辩方观点的环节,因此,课堂活动中每个学员都有角色,都有担当,实现多边互动全员参与的热烈场面。
(3)循序渐进原则
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也应符合人对技能掌握的规律,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干部心理培训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基本上每次课的学员年龄、性别、层次、教学目标都不同,其可变性本身就对教师的应对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何况把辩论赛这种对抗成分特别高的内容再加到实践教学中,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但这种应对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要有循序渐进的心理准备,才能实现课堂驾驭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构建与操作
1.引导学员获得辩题的原则与途径
按照墨子的理论,辩题必须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实际意义,或宣泄、或明是非、或得真理,因此辩题是否能够引发热议是关键,根据实践辩题的选择应该遵循切合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知识和增进社会热点认识的教育性原则;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的可辨性原则;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的公平性原则;适用于培训对象接受能力的适宜性原则。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教师与主办方联系围绕培训目标而定。二是让学员自主出题,围绕学员关心的热点确立题目。三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自行出题。
2.辩论式教学的活动形式的实际操作
辩论式教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一种逐步探索,循序渐进的态度实施着,目前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目标:了解学员的参与热情。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学员的需要,积累课堂即兴组织辩论式教学的组织经验,积累学员感兴趣的辩题。
效果的总结与分析:由于注重了辩论式教学实施的时机,学员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激发了发言动机,出现了热烈参与的场面。辩论话题与学员的工作联系紧密,感触颇深,实际案例比比皆是,实现了教学目标,积累了良好的教学组织经验。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目标:尝试组织形式对辩论效果的影响。加强辩题的对立性,让辩论更有对抗性,提升学员体验合作学习的效果。
效果的总结与分析:更加规范的组织模式,鼓动了学员的参与热情,学员积极参与并表现出认真对待的态度。带班的领导普遍比较重视在辩论中干部的应变能力和辩驳能力的表现。也突显出来部分辩手敏捷的思绪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辩题的对抗性深挖出问题的本质,实现了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力量和效果。体验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组织的协调配合与力量的巨大。
四、研究成效
辩论式教学培养了参训学员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升华并深化了课题。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员的参训积极性。最主要的是让学员在课堂上理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课堂上能够从心理上得到理智的宣泄和释放。实现了参训学员参训方式的转变,创建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持的辩论式教学模式,推进了心理学科的教学改革,望对同类培训教学课堂有借鉴作用。
《焊接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现代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培养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学生的兴趣,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诱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应用。”[1]怎样用知识的本身吸引学生呢?
1.讲好绪论,激发兴趣。
《焊接实训》对新进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只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绪论课就要通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使学生明确:焊接是现代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材料成形和加工技术之一,焊接技术的应用领域遍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微电子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制造领域[2]。并列举生产实践中的若干事例,说明大力发展焊接制造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对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本课程的兴趣。
2.讲得有趣,寓知于乐。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自己的讲授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积极生动地想,教学语言就必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明确、有趣味。
讲授时,一般要离开教案,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切忌照本宣科,不要拖泥带水,不可语病丛生,不得乱用“所以”、“因此”、“必须”,也不要乱加“的”、“吧”、“嗯”;重要之处,可提高音量,关键之处,可重复几句,加深印象。要用生动、适度的表情,准确的演示、形象的比喻,使讲授富有启发性。还可辅以实物,展出优秀作品,安排美观、整齐、清晰的版书和又快又好的徒手画,以增强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须注意保持良好的教容,使衣着、穿戴、动作、情态等外部现象,给学生留下端庄、大方、朴实的较好印象,提高学生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兴奋性,保持较浓厚兴趣状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使课堂,使“教”、“学”双方之间的交流变得生动活泼,“寓知于乐”。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观察力是任何一个学者不可或缺的品质,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根据心理学的分析可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知觉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在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中,主要的基本因素是知觉――即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3]。要使学生在观察事物和现象时,注意觉察它们特有的特征。《焊接实训》这门课程对学生采用多媒体、各种实物挂图、模型进行示范性实验,以及示范操作等操作训练将直接影响到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和觉知,获取知识和资料。
采用直观教学,运用直观教具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办法。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刺激学生的空间知觉。以手弧焊立对接焊为例,在焊接前要教给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了解经验数据及经验手法,根据什么样的焊接材料、焊接尺寸、焊接位置甚至焊接环境合理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焊件在装配与定位时采用何种措施才能减小焊后变形,在焊接过程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手法,等等,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手脑K用”的人,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焊接实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焊接实践操作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和技巧,又发展了手脑K用的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实际运用金属材料工艺学、机械零件、机械设计等各科知识的过程。
在实践性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技术性的技能和技巧,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整个焊接工艺过程,选择什么样的焊接材料,考虑使用哪些焊接工具,选择多大的焊接尺寸,弄懂有关材料的性能、零件的加工方法等,培养他们一系列有关的智力、意志和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实操练习,且每次练习都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方法,并作适当的演示和启发,使学生逐步具备能用自己的双手使用工具和设备,并用脑规划自己如何正确地完成一件工件,这就是本课程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注意充实知识,要备足“一桶水”;在认真领会大纲精神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理清头绪,分清主次,明确重难点,做到“心中有书”;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做到“目中有人”,以便因材施教;在讲授中要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贯穿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
总之,在给学生提供“精当”有用的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主动,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聪明,引导他们在“焊接”学领域里顽强地追求、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深入开展需求分析是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期准备,也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培训依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一个重要原因是前期的培训需求分析不重视、不深入、不到位。要深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必须做到“三个紧密结合”:
1.紧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发展战略是针对公司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提出的发展规划,是公司长期坚持和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公司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南针”。因此,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深入分析培训需求必须紧密结合公司发展宏观战略,以公司的战略方向对人力资源开发类别、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以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战略的实现为基准。我们神华国能公司制定培训计划必须紧密围绕公司提出的“发展提速、安全提质、管理提效、成本领先、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品牌塑形、文化引领”战略进行规划安排。
2.紧密结合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培训需求的分析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真正了解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帮助培训对象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们深入基层调研,根据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老问题和最近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了“问题清单”,并对清单中的问题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在制定培训计划过程中,把解决重要而紧急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力求每一次培训解决两到三个主要问题。
3.紧密结合岗位和个人需求。
“好的培训应该是私人订制”,岗位和个人需求是培训的核心要素。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必须全面使用问卷法、面谈法、日常行为观察法、工作跟踪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全面了解适应岗位需要的必备技能和素质,以及个人的基本素质、能力水平、专业潜能开发方向,紧密结合个人需求,科学选取培训对象,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量身编制培训计划,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和人性化。
二是要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做文章。
培训内容的选择是科学制定培训规划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培训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培训的成效。在新的培训条件下,合理选择作为培训内容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培训教材体系建设、培训专题库建设、培训师资库建设全方位努力。
1.注重教材体系建设。
公司业务知识专业性、操作性强,而市面上很多业务知识书籍都偏向理论阐述,一些具体讲业务操作流程的书籍都是以“标准化、示范化”操作为主,强调操作的“无差别化”,缺乏对不同环境和具体要求的研究。因此,必须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对公司进行全面的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理论编写适合特定公司的教材。特别是要结合公司设备的技术指标和操作规程,开发仿真系统培训教材,并及时补充、更新现有培训教材,开发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积极打造公司培训教材体系。
2.注重培训专题库建设。
“菜单化”培训、“模块化”培训是现代培训的基本趋势。要实现“菜单化”、“模块化”培训,首先必须加强培训专题库建设,不断更新调整、丰富充实培训专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菜单式选课和模块化组课。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借助专题库开展网络培训,以“课程超市”的形式,让更多需要培训的员工随时接受培训。
3.注重培训师资库建设。
从目前的培训情况来看,有近一半的现场培训依然是讲授式、研讨式培训,师资力量和教授水平仍然是提升培训吸引力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选择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组建师资库。除了相关行业专家,还要把“一线操作精英”、“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讲授有感染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师”都吸纳进入师资库,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就可以根据培训影响力和培训对象的喜好选择师资力量。
三是要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求突破。
培训方法是实现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方法好则效果好。目前,有很多好的培训方法已经在培训领域广泛使用。从培训效果来看,案例式培训、情境模拟式培训和现场体验式培训带给培训对象的印象最为深刻,影响也最为深远。因此,在以后的培训中应该适当加大这三种新的培训方法的使用力度。
1.案例式培训要“接地气”。
很多案例式培训都选取世界500强公司的经典案例,离培训对象都比较远。应该让案例讲授人员以培训对象的公司为背景,以培训对象为“主人公”编制案例“剧本”,还原培训对象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优点缺点,真正让培训对象有亲切感。
2.情境模拟式培训要有“真实感”。
不少情境模拟式培训由于场景和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应有的真实感,导致培训对象把这类培训当做“过家家”,心理上的落差直接导致了效果上的落差。因此,开展情境模拟式培训的关键是营造环境的真实感和心理上的真实感,让培训对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现场体验式培训要有“浸泡感”。
现场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培训对象“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没有培训的培训”。所以,强调的是“浸泡式学习、融入”,让培训对象通过对环境的熟悉和设备的熟练使用,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在培训效果的提升上下功夫。
培训效果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有个体性和群体性之分,有长期性和短期性之分,还有集中性和扩散性之分。现代培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放大培训效果,形成“共识效应”、“长期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也是我们制定培训计划应该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的细节,我们应该把培训效果的考察不仅仅局限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和培训结束时的成绩上,还要重视培训效果考察的后续性、长期性和动态性。
首先要看有没有形成“共识效应”。
在培训结束前要集中一段时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把有代表性、共识性的收获、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共享,针对依然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前瞻性探讨或者专题辅导的形式给予说明或解决,真正通过培训凝聚共识。
其次要看有没有形成“长期效应”。
“培训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后续追踪考察,一方面看通过培训是否在业务技能上有提升,另一方面要看通过培训是否在个人思想层面有触动,是否真正地运用了新知识,是否解决了老问题。
最后要看有没有形成“扩散效应”。
培训的真正威力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效应,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是否回到原单位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只有培训对象回到原单位把自己培训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收获传递给其他人,才能把培训的效果放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后续的“培训成效传递制度”,扩大培训成效的覆盖面和辐射面,真正让培训效果呈现几何级的增长势头。
总而言之,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入分析培训需求是基础,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是关键,创新培训方法是重点,提升培训效果是目的。只有全面科学地做好培训计划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才能确保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真正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才能放大培训的效果,达到“培训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培训一个人,共享一群人;培训一群人,影响千万人”。
参考文献
[1]蔡小月 等《企业培训规范化操作全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李作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6月版。
[3]王燕《培训管理实务》.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培训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可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的要求不够规范,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为此,我们认为,改革不合理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模式十分必要。
一、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程序设计及考核评定等方面的综合思考,其指导思想是将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总体指导思想。具体来说,从学院具体的办学定位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通过合理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希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其自身素质,努力培养更多一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训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从多年的教学过程来看,现行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还保留着传统偏重理论教学的设计体系,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培训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够在教室里模拟体验企业培训,掌握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体会其中的理念、原理和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对模拟培训过程进行周密的设计。提供参考选题,将学生分组,使其共同参与完成任务,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通过各组轮流进行模拟培训,学生既可体验培训师,又可扮演培训对象,从而对企业培训的全过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
其次,提供良好的开展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条件。选择相对独立的、宽敞的教室;准备必要的器具,以及教学所必需的多媒体设施。有时会结合学生培训内容与方式的设计,提供与之相配套的道具,保证其培训的顺利实施,甚至有时会根据需要,选择到户外去上课,进行体验式培训的开展。
最后,小组同学进行课程设计的展示,要求组内每位成员共同参与。小组同学齐心合力将共同设计的培训项目计划加以实施,其他同学模拟培训对象,积极配合参与,谈自己参加培训的收获与心得体会,同时对展示小组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意强调学生体验。实施人力资源培训课程设计应避免纯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强调亲身实践与体验。实践与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领域、展示才华智慧、促进交流学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创新,鼓励创新,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自、表演权,从而丰富学生体验,使其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三、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步骤
1.准备阶段。第一,提供课程设计的参考选题。在课程设计之初,由指导老师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提供课程设计的参考选题。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选题形式多样,具体如下:第一,案例分析。结合公司具体案例,帮助其确定培训需求、拟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第二,体验企业培训师。以某企业培训师的身份,为员工开展相关培训。第三,游戏的方式开展培训。包括游戏的设计、组织、实施及评价。第四,知名企业培训经验分享与互动。第五,多种培训方法的应用等。学生可从以上形式中任选一种,也可自行确定选题。第二,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全班同学自由分组,分组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每组最多不超过6人,自由组合,分工明确。
2.实施阶段。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实现课程设计全过程的参与,包括确定选题、收集素材、拟定培训计划、制作培训PPT、模拟实施培训、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围绕培训主题制作PPT,并模拟实施培训。每次课由展示小组模拟开展培训,其他同学扮演培训对象接受培训。这样,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既体验企业培训师又体验培训对象,实现角色互换,更好地体会企业培训的精髓。
3.评估阶段。每组课程设计任务完成之后,班里的其他同学对展示小组进行打分,按总成绩排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每组模拟培训后,将本组培训PPT(在最后一页注明队员的具体分工)交给老师,老师将根据作品的完整性、正确性、独创性、美观性、参与性,开展模拟培训的先后顺序,并参考其他同学打分的平均分,以及模拟培训过程中每位同学的表现情况来综合评定小组内每位同学的培训管理课程设计得分,课程设计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对各组模拟培训过程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对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四、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技能的养成,此评价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学生课程设计的成果中选取较典型的设计方案和较好的方法在全班进行点评,借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培训管理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有四项指标做参考:一是每组的精神面貌,队员参与程度,占10%;二是PPT制作的完整性、正确性、独创性、美观性和实用性,占30%;三是每组组员的表现:时间适当、口齿清晰且表达流畅、动作表情适宜、能够很好发挥、幽默风趣,占30%;四是互动环节: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其他同学的参与情况等,占30%。当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综合打分等,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最后,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要对设计的全过程做小组总结。可通过课程设计答辩会或小组成果汇报会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完善之处讲出来,引发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共同进步。
综上,在具体的培训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是起着启发与引导的作用,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传递,而且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的发展。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于该学科的发展。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因此,贯彻落实实践教学的原则,重视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鲍立刚,覃扬彬,覃学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演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并定期总结
由于生源质量以及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都比较差,所以在电工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加以重视,通过要求学生做好听课笔记、对学习内容定期进行总结等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电工课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元器件以及线路等,所以要对所学的内容做好总结,定期的复习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通过要求学生填写实习记录,能够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进行强化;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总也也有助于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实习内容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实习过程中要学生自主学习
电工实习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细节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单纯的靠教师去给学生讲,不但不利于实现我们的实习目的,也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实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小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实习课堂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这样有助于我们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样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历能力的方式主要有:要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按照电路原理图对实际电路进行连接,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并且培养学生在电工实习过程中对各种设备所发出的声音能够进行很好的判断,找出其中的故障。通过以上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习惯
1)在电工实习课程中要求学生严格的按照实习规范进行相关操作,由于电工实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电力操作,如果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很容易发生危险。对于电工实习中的电缆线路等也要做好监测工作,保证其没有故障存在之后在进行试验。2)学生在电工实习课程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处于好奇而会放松心思,以为实习课程就是玩的时间,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要及时的更正。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整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电工实习课程当中,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对其作出相应的奖惩。3)培养学生对于电工实习课程的兴趣,通过兴趣培养能够使得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实习心态。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要通过点拨或者到企业中实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课例研修;二元五次;教师培训
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日趋重视,各地都在组织落实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工作。而骨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由于其专业发展水平和个体需求的特殊性,采用何种形式对骨干教师培训最有效是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大多采用专家讲解理论、同行介绍经验和台下观摩为主的模式,其主要目标为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主要特点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1]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真正将培训重心转移到了教师身上,落实到了一线课堂,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研训模式。这种研究法通过平时的观察、调研,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采用“一课多上、同课循环、同课异构、多课一题”的具体研究形式,形成“设计——观察——反思——改进”的循环研究路径,教师在专家引领下,在同伴互助中,实现专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2]课例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产生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授业研究”,我国对于课例研修的研究始于2002年,近十年发展迅速,其背后的理论支撑较为丰富。有最近发展区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默会知识理论、团队动力学理论等,它们的本质都在于充分尊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投入学习中。
二、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实施
(一)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需要经过至少两次课堂实践,因此对于课例研修的主题、专家和参训教师的个人能力、硬件设备等都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才能保证研修效果。
1.确定研修主题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是围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其聚焦,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式的研修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必须首先确定研修主题。研修主题可以是关注教学现场,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应答策略”“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等;也可以具体到一节优质课的打磨,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秋天的雨》。根据研修主题确定一节具体的课,要求参训教师做好准备。
2.邀请专家参与
对于专家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是该领域该学科的专家,还必须在教育学、心理学上有所涉猎,因为研修过程不仅关注的是教材、教法,还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参训教师的要求,必须是在专业成长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骨干教师,至少工作5年以上,才能有这种观察、分析、实践、反思、改进的能力。
3.做好后勤保障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需要常态的课堂教学场地,也需要开放的研讨场地,同时还需要全程录像跟拍以便于在研讨时对相关问题及时回放。因此在后勤保障上,一般研修场地会选在学校,同时还需要有多个小的会议研讨室,具体数量根据参训教师而定,一般每个研讨室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如果参训教师较多,可分为多个组同时进行,并提前做好组内分工。如一名组长负责全程组织协调,一名负责摄像跟拍,一名负责文字记录等。
(二)实施流程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主要由两个培训单元、五次参与式学习组成。首先,根据参训教师的自身特点确定课例研修主题,再由个人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合作研讨最优设计并进行教学准备。第二,首次教学实践,同伴观课。在此环节中,专家开始参与,同伴根据研修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第三,反思及优化应用。参训教师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始对环节二中的教学现场进行研讨并提出优化建议。首先可由小组成员自行讨论,再由专家和参训教师共同研讨提出修改意见。执教者根据修改意见再次进行教学准备。第四,再次实践观课。执教者根据修改意见呈现“改良课”,同伴再次观课。第五,再次反思优化提升。参训教师继续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课后研讨反思,进一步提出完善建议。
(三)注意事项
由于二元五次课例研修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只要有教学问题出现,就可以进行该模式的课例研修,所以为保证研修效果,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研修时间的控制
由于课例研修必须在课堂中进行,因此都是工作日时间,为尽量减轻对参训教师以及学校的影响,研修时间最好控制在1.5天,具体操作如下:将课例研修主题提前下发,由研修者提前自主备课,在第一天上午的集中培训中便可小组讨论进行教学准备,下午进行第一次实践观察。第一次实践后可立即进入到反思交流环节,让执教者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修改完善,第二天上午进行第二次实践观察反思。如果希望研修效果更好,可将第一次研讨提前,由研修者自主完成,即自行合作研讨确定执教者,让执教者在第一次集中培训前可有充分时间试教。需要注意的是,研修时间进度不能过快,必须预留一个晚上的时间让研修者将第一单元的研修成果内化吸收,才能进行第二次的实践反思。同时为使二元五次课例研修常态化,研修时间也不宜过长,因此1.5天最佳。
2.研修后续跟进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虽然集中研修时间较短,但是在前期准备以及后续跟进工作上必须落实才能确保研修成果。因此在研修之初需要给每位研修者一份任务单:完成课例研修反思报告。即将研修过程及自己的想法书面化,具体参见表2。同时,为促进教师研修积极性,可将课例研修成果在不同层面的活动中进行展示,如在各类观摩活动、新教师培训班中进行再次展示,也是对研修者的另一种支持与鼓励。
三、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反思
(一)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意义
1.培训权利交还教师主体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提出成人和儿童学习有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成人学习心理倾向于自主学习;成人认知过程以经验学习为主;成人学习任务体现为完善社会角色;成人的学习目的主要为解决问题。[4]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特设教学任务,将问题前置,让学员提前通过自主学习做好教学设计,再在专家的带领和同伴帮助下做二次提升,激发了学员内在需求,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将培训权利还给教师主体。
2.培训形式回归教学本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传统课堂模式已经开始发生细微变化,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课堂教学形式慢慢渗透进入传统教学中,但是其本质属性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新知,因此,其最终指向均是要求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能够设计优质的教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有目的的课后反思等。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二次磨课、五次反思提升,将优秀教师聚集在一起,并聘请专家亲自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评课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将培训形式回归到了教学本质。
3.培训内容贴近教师需求
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着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三大突出问题[5],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前期调研甄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研修活动,对比传统的理论讲座或单纯的优质课观摩,二元五次课例研修唤起了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培训内容更加有针对性,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
(二)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建议
1.立足研修常态课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主题关注的是教师常态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在进行课例研修时应该依托于常态课,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多次演练的展示课或公开课。只有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只有通过真实课堂开展的课例研修才能找到最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推广性也最大。
2.建立研修分享平台
相比传统的课堂研讨而言,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需要教师将研修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完整记录和保存,因此,可以建立教师研修档案袋,将课堂教学视频、观察表、教学反思报告等完整保留,以便日后研究,同时可通过建立分享平台将研修资料上传,让研修学员在平台上继续交流研讨,将教师个体知识转化为全体知识并融入教学实践中。
作者:吴凡 张赛园 单位:宁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晖.CFG: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1(5):55-59.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a)-158-02
神经外科是专业性较强的科室,患者具有明显的急、危、重等特点[1],因此要求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应急能力。临床上护士的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病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具有较为熟练的护理技巧,可以对危重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低年资护士主要是指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下,时间短、经验相对欠缺的护理人员[2]。由于神经外科具有特殊性,为了提高对患者的抢救质量,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本院神经外科24名工作不足5年的护士的急救能力进行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采取措施进行培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外科有低年资护士24名,年龄18~24岁,平均23.8岁。其中本科2名(8%)、大专6名(25%)、中专16名(67%)。
1.2 培训目标
①提高低年资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掌握急救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脑疝、高血压危象、抽搐发作、休克、昏迷、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等。②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急救。③从护士操作的规范速度、抢救的程式化、主动配合能力、急救物品的正确使用率、个人在急救过程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入手,使护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3 培训方法
1.3.1 培训时间
理论、技能配合进行,培训总学时42学时,每周3次,每次2学时,共7次。
1.3.2 培训内容
1.3.2.1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根据神经外科的特殊性,对低年资护士的理论培训包括:神经外科解剖学、病理学、专科常用急救药药理;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值及分析。
1.3.2.2 急救技能培训抢救技能的培训如:气管插管配合、徒手心肺复苏、亚低温治疗、吸痰、人工呼吸等。急救医疗器械的使用培训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急救护理流程培训,如脑疝、高血压危象、抽搐发作、休克、窒息的急救流程。在救治的过程中,低年资的护士由于心理素质差会导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让低年资护士保持一种紧张感,使其在面对神经外科急救时可以保持一种高敏的反应状态。
1.3.2.3 低年资护士的综合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训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琐、体力支出较大、压力很大,所以这就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来合理的安排自身的工作内容,避免出现时间和体力的浪费,造成自身压力过大等。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注重加强护士长、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之间沟通、护患沟通,三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3]。在对低年资的护士的工作中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让他们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与此同时也会大大的提高护患之间的交流质量,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3 培训方式
1.3.3.1 课堂讲授由本科学历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护士讲授神经外科解剖学、病理学、专科常用急救药药理;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值及分析。由本科学历的心理治疗师向护士传授沟通技巧、压力的应对。
1.3.3.2 情景模拟由本科学历的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护师示教急救技能、流程及仪器的使用。以假设急重症情况,引导护士进行模拟的抢救配合和处理。以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颅脑损伤为例,由2名护士配合,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在颅脑损伤合并出现呼吸道阻塞情况下,及时进行吸痰、吸氧、气管插管配合,并全程录像,操作完毕观看录像,由示教老师点评,发现问题重新练习,直至示教老师满意为止[4]。
1.3.3.3 临床实践培训将接受培训的低年资护士分批调入重症监护病房、麻醉科、心电图室、儿科,将急救技能作为培训重点,由该科的高年资护士进行临床指导、培训、考核,包括:吸痰、呼吸机使用、徒手心肺复苏、降温机使用、监护仪、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理论结合实践,以这种方式对护士的观察力、综合思考能力、护理技术进行培训。在急救过程中提高与患者家属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对病情综合分析能力。每例急重症患者进行护理结束后,与年资较高的护士进行交流,并获得更多的急救相关体会、总结护理重点。
1.4 评价标准
通过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评分,其中理论考核<85分为不及格、85~89分为合格、>90分且≤95分为良好、>95分为优秀。实践技能考核≥90分为合格,通过在临床实践中考核,如果无实例,则进行情景模拟考核。
2 结果
2.1考核前后情况对比
通过培训后进行考核,并在培训后的24个月内对神经外科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措施评价、患者痊愈后评价,救治成功率等进行分析,与培训前比较见表1。
2.2 护士对培训的反馈
22名护士对培训表示满意,认为培训内容较全面、实用,提高了自身的急救能力;2名护士认为满意度一般,提示培训时间仓促,内容难以消化。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适当增加学时,保证培训效果。
3 体会
神经外科患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危重、变化快,如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后产生不良反应等,因此对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要求也就相对的较高[5]。为了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病患的抢救质量,使急救工作更加细致化、专业化,对低年资护士要不断的进行培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目前,低年资护士的急救培训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在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还应注重其思考能力及心理健康等因素。通过相应的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对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能力、急救措施应用能力,有效地提高救治质量。与此同时在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的帮助下使其身心得到一定呵护,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间接的影响护患之间的关系,达到护患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汤兰.神经外科护士急救护理思维的培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6(7):625-626.
[2]李春玉,李玉肖,李瑛.低年资护士医嘱处理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13.
[3]阳世伟,庄小珍.护士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41-42.
[4]岳静玲,刘云东.情景模拟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 15(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