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药理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结果
2.1“三专生”与“五专生”药理学理论考试及格率比较“三专生”及格率94.53%远高于“五专生”62.72%,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2.2“三专生”与“五专生”药理学理论考试优良率比较“三专生”80分以上70人(54.69%),而“五专生”23人(10.0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3讨论
2013级护理专业“三专生”和“五专生”的药理学理论课均由同一教师讲授,两类学生所用教材、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方式均相同,学习结束采用相同考题在同一时间闭卷考试。从表中的及格率来看,“三专生”远高于“五专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80分以上的百分率也高于“五专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次药理学理论课是采用教师自编的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教师讲授为主。从考试成绩来看,此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于“三专生”。众所周知,“五专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年龄小于“三专生”,尚属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的发育均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差。且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明显不如“三专生”。而大学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如果任课教师不分析生源特点,均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五专生”而言,任课教师在药理学教学中不能照搬“三专生”的教学方式,而应针对其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如:
(1)增加课前预习:将授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提前告知学生,让其预习,并要求在预习时若涉及到已学过的其他课程知识时应及时复习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传出神经药理概论中的传出神经系统分类“时,可提前叫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复习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的分类方法;
将我校2013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按随机原则分为讲练结合教学班(1、8班,共179人)和传统教学班(6、7班,共191人)。两班学生来源、入学成绩、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授课时数(64学时)、任课教师等方面均相同。
1.2教学方法
1.2.1讲练结合教学班
围绕要讲授的内容,设置相关的疾病案例及目标检测题。如讲解热镇痛抗炎药时,设置疾病案例:刘某,女性,5岁,两周前与水痘患儿有密切接触。现体温39℃,胸前区出现红色斑、丘疹,护士不能采用的降温措施是:A.阿司匹林口服;B.适量对乙酰氨基酚口服;C.冰枕;D.布洛芬口服;E.冰袋。为什么?应用时应注意什么?在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对相关案例及目标检测题进行分析、讨论。1.2.2传统教学班用传统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检验讲练结合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学生进行药物学基础理论考试。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学习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请两班学生对本班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结果
2.1药物学基础考试成绩
对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药物学基础闭卷考试(相同试卷)。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分析思考题及问答题。选择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40小题),名词解释(5小题)是对一些常见概念的考查,填空题(15空)为对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注意事项的考查,分析思考题及问答题(3小题)为对临床病例有关问题和有关药物作用与应用的思考分析。讲练结合教学班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差异显著(P<0.01)。
2.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对讲练结合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70份,收回370份,均为有效问卷。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在激发学生学习药物学基础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等方面,讲练结合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持赞同意见的学生比例经检验差异显著(P<0.01)。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1],是对大学四年综合知识的总结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阶段。对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动手能力和所学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对创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当前人数多、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面临的挑战。目前的毕业环节管理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已不适应新世纪化工制药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急需改革。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的制度建设、选题内容、过程管理、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是毕业设计正常运行的保证。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原因请假情况较多,学院根据请假时间长短,采取多级审批和登记制度,并要求学生及时请销假。对于无故缺勤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计。
对在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同学制定了更严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学,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两周向学校导师递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在企业工作结束时由企业给学生填写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判定该生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在中期检查前一周和毕业答辩前两周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此项规定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质量。
二、以合理的选题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些教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以实验研究为主,由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关,这也导致毕业环节课题中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部分学生只会做试验,不懂工艺流程设计,成为偏科型人才。工程设计是化工制药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培养具有此方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学院鼓励增加设计性课题,并为参加设计性课题的同学无条件提供上机条件,确保学生的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三、用对过程的管理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下,学生往往理论比较扎实,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毕业设计时间受到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毕业课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自己独立设计并安排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严谨的科研态度。毕业设计期间,我院要求老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时。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度等情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定期组织毕业环节进展的汇报会,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及时指出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肯吃苦、肯动脑、勤动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顺利完成其毕业设计。
四、用三级二次答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锤炼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良好总结,通过答辩把学生在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高校本科毕业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指导老师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看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但是,有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验进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在毕业答辩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
我院每年本科生毕业答辩都进行“三级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顺利通过三级答辩的同学可取得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此项政策我院已开展很多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我院对毕业环节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成果显著。
一是系级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时出现在同一答辩组,以提高对答辩学生的要求。二是院级答辩采取“二次答辩”的形式,即每个系级答辩小组答辩成绩最后1―2名同学参加院级合格答辩,凡院级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并将参加学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组织二次合格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在8―10分钟内阐述清楚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PPT的制作要求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不允许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应以课题背景、实验结果与讨论、创新点等作为答辩PPT的关键内容。并且每位同学要求有5―7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学毕业环节过程中具体工作情况和对本课题的熟悉情况。
通过改革毕业答辩形式,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效果显著。学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显提高、内容精炼、错误明显减少;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避免了答辩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管理的改革,强化了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选题合适,促使学生围绕选题积极工作,整个过程充满乐趣;选题不合适,不仅围绕选题进行的工作不会顺利,而且可能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失败。在这个意义上说,选题本身就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一种测试,一向受到高度重视。一般而言,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必须牢牢抓住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研究什么问题;另一是怎样研究。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如何研究的方法是很难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界定毕业论文所要反映的事实和解决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既不同于理工科专业,也不同于文科专业,从性质上规定了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务必结合实践来体现自身特点,展示学生能力。丰富多采的工商管理实践构筑了工商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可能来源于某一个特定企业的实际背景,从而为改善特定企业的管理状况和提高经济效益贡献应有的聪明才智。同样,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对工商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的理论解释,从而归纳这种现象的必然性和规律,以利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应用或规避。
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胜任“经济工程师”的角色,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设计和制造各种结构、系统、过程等的素材。从这种认识出发,其能力必须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包括专业能力、设计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在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就为适应、开拓、创新、竞争和组织等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大力提倡以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助于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原则,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毕业论文具有新意和时代感,同时还可以避免毕业论文闭门造车、步入后尘、东拼西凑的弊端。
2.专业原则
专业特长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真理有所建树。坚持选题的专业原则,也就是充分考虑专业兴趣,突出专业特长,注意扬长避短,通过毕业论文写作,促进专业长进,获取优秀成果。具体说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落实选题的难易程度,一方面不要选择那些不花气力就能完成的课题,这样难以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专业领域内提出较高要求,确定的选题要花费一番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有人把选题形象地比作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得分:假设篮框置于人们头顶高的位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个个中的;或者将篮框放在三层楼高的地方,纵使球艺很高,人们也很难中篮。如果真是这两种情况,篮球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呢?选题的道理同样如此,要防止犯类似错误,注意难易适中,深浅适中,宽窄适中,大小适中。例如有的学生对企业改制改组关注较多,就可以选择有关的企业改革理论课题;有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就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学生成本理论较熟,就可以探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凡此种种,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巩固专业知识,检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综合化。
3.时间原则
毕业论文写作是在一定的时空限制下进行的一种工作过程,一般要求在三个月至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选题大小要具有可行性。此外,毕业论文还有一定的文字篇幅要求,往往要求控制在6000字左右,这种要求既考虑到坚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又考虑到时间因素。计划写3000字的短篇论文与计划写1万字的长篇论文,在选题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举例来说,选题“试论会计理论体系”与选题“净现值法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无论在理论涉猎面,还是在实际应用度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选题时要顾及时间因素考虑篇幅长短。如果选题过大,涉及内容繁杂,研究难以深入,论文易显空洞肤浅;同时,有限的篇幅也容纳不进冗肿的内容。如果选题太小,完成后论文篇幅太短,毕业论文的份量显得太轻,也不合要求。通常选题大小适中的判据是内涵深、外延浅,既能把问题展开说清楚,论文又充实有份量。
4.资料原则
选题明确之后,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占有资料的多寡。因此,搜集和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物质基础。
资料可分为二手资料和原始资料。前者是指经别人搜集、整理并发表过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各种书报杂志、研究报告,许多论文都是利用二手资料提炼而成;后者是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写作者资料占有愈多,写作回旋余地愈大,对论点进行论证就愈加充实;反之,即便选题再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也写不出好的论文。
搜集资料之后,还应围绕选题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毕业论文所运用的资料更有说服力,更能突出主题,让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要注意:①资料的真实性。毕业论文的科学性依赖于资料的真实性,只有依据真实可靠的资料,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搜集资料时要有出处,运用资料时要有根据。尽可能选用原始资料,若选取二手资料,一定要认真核对,以防讹错,对资料均要鉴别其真伪与可靠程度,要把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资料不能选用。②资料的具体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许多数据、数字、比例、比率等,这些资料一定要具体准确规范,保证论文的可信度。③资料的新颖性。如果资料新颖,方法对头,可能形成新的创见。如果是一般性的常见资料,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或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结论。简言之,无论新资料还是老资料都应努力挖掘新意。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选题,实践原则是根本,专业原则是保证,时间原则是前提,资料原则是基础。
二、选题方法
选题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同其他创造一样,是在丰富的知识储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积极的思考中形成。毕业论文选题既要考虑科学价值,又要发挥学生特长,所以确定恰当的选题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讲究选题方法对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说来,选题方法有以下三种:
1.查阅文献法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方式,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选题涉及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能知道本学科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些什么成果;明确本学科的研究现状,能知道现阶段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是什么。有关这两方面的资料占有得多,情况就较清楚,选题就不会盲目,就有想象的基础,就可能产生出新颖、独创的选题。本学科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铺垫了良好基础,尚未解决的课题是选题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工商管理专业的图书目录和期刊杂志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各种辞典和工具书等。另外还要靠平时积累,学做文献目录卡片,丰富资料储备。这两方面的工作构成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选题基础。
2.实践选题法
毕业论文选题要密切联系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工商管理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以此作为选题的依据。例如企业改组改制以后,在企业管理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又如市场竞争主体地位明确之后,采取何种经营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利润?诸如此类的选题植被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沃土之中,实践选题法要求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获取有价值的选题。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0709批次毕业论文撰写具体格式要求及范文
1.论文终稿使用统一封面(样式参见下表),并要求一律用计算机排版,A4纸张打印装订成册。
2.毕业论文题目使用三号黑体字,正文使用小四号宋体字,参考文献用宋体五号字。
3.论文要求字数在5000字左右。
4.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详见范文)
5.行距统一用1.25倍行距.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 _
专业
年级
学习中心
学号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杨炎轩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表面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行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上源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要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态度转变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态度;转变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就教学目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考试来进行,所谓“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正是其实质的生动描述;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要复杂得多,必须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起点,并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再组织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就教学准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教材来进行,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和如何来掌握教材,并且多半情况下是单一的教师对单一的自己所教学科;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首先要转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陈旧观念,然后自觉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且集中群体的智慧参与到不同的学科或科目中去。就教学规划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的知识点、问题及相关练习,并且在教案上设定了明确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课程呈开放态,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的空间,二是教师要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不断编织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1)。就教学实施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曰上课主要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来回答,若不,就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创造,是教师依据创造和思维发展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有创意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调查、实验、实践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行为(2)。就教学评价
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或认知能力的形成,这种评价是单维 评价(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及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和总结性评价;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注重多维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如成长记录袋—— 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 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一起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
(3)程)。
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质是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在发生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方面的描述,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目前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经验汇编或成果大多都是关于教学行为方式变化的描述。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行为的下位概念,多种多样的教学行为方式可以类属为教学行为范畴。我们在这里并不想讨论新课程改革中究竟有哪些属于教学行为范畴的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是想探讨为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不外乎教学动机的激励、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挫折的调适等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只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作一些讨论。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与教学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早就被一些研究者认识到,比如叶澜教授于2002年在《教育研究》第 5 期和第10 期分别撰文详细阐述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通俗说,是指关于事物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追求的观点体系。一方面,它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实质乃是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会产生肯定的态度,相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便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直接、具体,它比态度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所以,有人说,态度千千万,价值观只有少数几种。由此看来,两篇“重建”就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关系的深层次论述,只不过,它更多地是教育学的视角。这里,我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 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一致性
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构成物,作为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中间变量,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习惯、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态度并不对行为起完全的决定作用,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的情形。不过,当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不一致时,教师自身总是会感到不愉快,心理紧张,有冲突感,所以,应该研究转变教师态度的有效策略,使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一致。
(二) 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教学态度对教学行为虽不能起完全的决定作用,但对教学行为却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1.教学态度与教师学习
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特征。当教育教学活动要发生变化时,这一特征会更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而教学态
度的转变有助于这些变化的实现。教学态度具有强烈的情绪情感特征,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一致时,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其观点和材料会被迅速吸收消化;当学习内容与教师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教师会产生厌恶、烦恼和紧张等消极情绪,阻止对新内容、新材料的吸收。
2.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表现
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与其心理准备状态有直接关系。经验表明:可以借某种教学态度的唤起而使教师的工作行为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使教师对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有认同感,能够使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那么他们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劳”,并能承受各种压力和负担;反之,他们的忍耐就较小,而耐心在教师的行为中一直是区别优 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性特征。
3. 教学态度与教学效率
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绩效。但是,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由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教学工作行为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些可能的原因是:(1) 教师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并非主要目标,它只是他们借以达成其他目标(维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师对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但为了达成其他各种目标,他们不能不以高教学效率为手段。(2)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教师的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其目标便转移到了社会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而不离群等。
总之,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既有直接的关系,也受一些中介因素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的直接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复杂关系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三、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由旧到新的过程,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态度的强度转变,或称一致性的转变,即原有教学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了教学态度的强度(加强或减弱)。二是教学态度的方向转变,或称不一致性的转变,即以新的教学态度代替旧的教学态度。如对课程改革由反对变为拥护、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讨厌变为追求等。
(一)培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基本方法
在学校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一个主要方法是进行培训。目前,盛行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具有了完成新教学任务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导致不能积极地完成新任务。这告诉我们,在培训中,不能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系统上,而应将重点放在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系统上,比如,围绕“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意义、怎样使新课程合理安排、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并有效评价、教师该怎样学习与合作等(4)来进行培训,就比单纯地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好。
(二) 宣传—— 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常用方法
转变教师教学态度主要是采用普遍宣传、重点教育和个别说服的方法。因而,如何通过
宣传工作这个手段达到转变教师态度的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宣传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宣传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即要改变、巩固或加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一方面,人们掌握了有关某些事物的信息,并不一定对这种事物抱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掌握信息与改变态度并非完全无关。心理学认为,同类信息的反复刺激,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定向,古人所说的“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掌握信息与态度转变的联系告诉我们,宣传工作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二者的区别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宣传都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它要求我们研究宣传工作,传递有效的新课程改革的信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
2.提高宣传效果的方法
(1)宣传应当及时,并适当重复
持错误或消极态度的教师,不让他的态度合法化(自己给这种态度找合适的理由,以达到内在协调),使其在隐蔽的状态下就消灭。正如有学者谈到,昨天给学生讲课,有一位学生 问我:他说他是从农村来的,他们那里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不好捉摸,应试教育却具有可操作性;老师担心,课改以后,升学率下降怎么办?我问他,是课程应该服从考试,还是考试要服从培养目标?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旧的思维方式是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至于培养目标是谁也不在意的。新的思维方式应该颠倒过来: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我们今天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设计必要的课程,最后才是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包
(5)括考试。因此,课程改革必将伴随考试制度的改革”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变成了真理,
是无稽之谈。但真理也应适当重复,让教师加深理解,让教师之间相互印证。当然,过多也会引起疲劳。
(2)一面宣传与两面宣传
一面宣传是指只介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观点,两面宣传是指在一面宣传的基础上也介绍与新课程改革相对立的事实、观点、论据。究竟应选用一面宣传,还是两面宣传,主要应该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如教师的文化教养、已有的态度立场)有针对性地运用。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备和我们提倡的态度方向一致,只是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我们只须进行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一面宣传。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有多方面的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而且又习惯于思考、并善于分析、比较时,进行两面宣传的效果更好,它可以使教 师衡量新课程改革的利弊。此外,根据宣传任务的轻重缓急,对所提供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材料也应作适当的处理。如果宣传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最好只提供正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一面宣传,因为这时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容易使宣传对象产生怀疑,难于立即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如果宣传任务是培养和形成人们长期稳定的态度和信心,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两面宣传,使教师通过正反材料的比较,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稳定的态度、信念。
(3)宣传材料呈现的顺序
当需要提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时,应按什么样的顺序提出,才有利于教师形成对正面材料的肯定态度呢?在宣传活动过程中,开始部分与结尾部分比中间部分对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有更强烈的影响。这可以从心理学研究记忆的规律中得到证实。记忆的
研究曾提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所谓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这样,中间部分同时受到抑制,所以效果最不好。因此,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应当这样安排:在宣传活动中,应首先提出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正确材料,把反面材料放在中间部分,最后再用新的事实论证正面的观点和材料,这样会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产生最强烈的影响。
(三)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其他方法
1.对教师逐步提出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他的态度立场与所要转变的态度目标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转变教师的对新课改的教学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
2.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
心理学研究认为,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原因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气氛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参与活动是改变个体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的。
参考文献:
(2)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158-02
The comparison of teaching style and test method in pharmocology teaching in China and UK
CUI Hong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 Pharmacology,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in medical university, has substaintial content and is difficult to achive good teaching effect. Compare to China, there is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tyle and test method in pharmacology teaching in U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ventage and shortness of both.
[Key words] Pharmacology;Teaching;Compare China to UK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医学院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药理学理论抽象、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内容较多且难以记忆,教学难度较大,因而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007~2008年,笔者有幸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交流访问,期间参与了该校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收益颇丰,感触良多。现将中英两国的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对比如下:
1理论教学
伦敦城市大学的药理学包括《药理学基本原理》和《系统药理学》两门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延续的课程。前者的内容类似于我们药理学中的总论部分及各系统的概述,后者则分系统讲授具体药物,相当于国内药理学的各论部分。其药理学教学无固定的教材,一般由任课教师推荐给学生供自修用的专业参考书籍。教师的授课也并非按照教材分章节讲授,而是由主讲教师自行设定,学生在新学期伊始会拿到本课程简介,类似于我们的教学大纲但内容较为详细,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后练习、实验内容及考核形式。授课内容一般分为若干专题,包括该专题的基础内容,最新的动态研究及展望,涵盖的信息量极大,授课内容具有较大的广度和一定的深度。课堂讲授时教师仅针对专题涉及基础内容中的难点进行讲授,而不是泛泛地照本宣科;对于大量的专业领域的新信息,教师预先提供几篇论文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专题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应具备较强的自学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因大部分学生已通过自学具备相关知识,并带着疑问来听课,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教师仅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
我国有适合中医、西医、本科、专科各专业等经教育部门严格分类的教材,面向不同专业使用。固定的教材虽然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药理学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有所侧重,另一方面却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过分依赖书本。国内药理学讲授一般严格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师的授课也是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课堂讲授偏重于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记”,即将教材内容详尽地传授给学生,但拓展内容相对较少,学生无需自学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轻松通过“中国式考试”,因此学生缺乏自学的动力,自觉用于思考、查找资料的时间较少。然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应着重提高能力[1]。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在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的基础上,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使其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载体,挖掘内在潜力[2]。正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2教学辅导
伦敦城市大学在每次理论授课后均有辅导课,所占学时与理论课相同。在辅导课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10~15人,由不同任课教师进行小组辅导,内容一般针对上一次专题的预留课后练习或相关文献,学生会就上次授课内容或论文中的疑难部分提问,小组内学生之间先互相讨论,由教师最后总结性发言,因此教学气氛热烈,且对学生起到了督促及时复习的作用。因为练习的内容与期末考试关系密切,而且涉及面很广,有些可能在授课时仅提及一个概念,有些是就文献内容提出问题,单凭课堂获得的知识根本无法回答,甚至在讨论课上有可能仅仅做到一知半解,这就要求学生在辅导课前需预做上次的课后练习,及时复习并查阅教学参考书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可能会进一步发现新的知识点或提出新的疑问,深化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国内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时间较少。尽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近年对部分章节也采取了讨论式教学或学生自学后自行讲授,终因各种原因难以对所有章节全面开展。尽管也留有课后复习思考题,但是由于题目紧扣课本内容,学生并非真正去思考、去解答问题,答案其实是对课本条条框框的高度概括。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课后及时复习,这也是一个值得改革的问题。针对药理学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的现状,或许可以采取精讲课程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才能真正使教学活动作为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的平台[3-4]。
3考试形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不例外。伦敦城市大学的两门药理学课程的考试均分为三个部分:综述、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教师在首次上课时会提供综述涉及的2~3篇论文,要求学生在课下精读,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综述,于学期结束前上交。期中测验的内容并非授课内容,而是在测验前提供1~2篇论文,教师围绕论文的原理、方法、结果中与药理学相关的部分命题,没有固定的题型。如《药理学基本原理》期中考试时所选论文是有关药代动力学内容的,题目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论文中的数据绘出某药的时间-药物浓度曲线,计算出半衰期和坪值。显然这种题目类型直观生动,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枯燥的概念。期末考试时一般采用论述题的形式,均与授课内容相关,但是教师也明确告诉学生若仅能答出授课或辅导内容,最多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因考试内容主观性强,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增加了阅卷难度,也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教师本人的主观因素。因此该校采用由3个或更多教师共同阅卷取平均分的方式,尽量做到评分的公正公平。相对而言,综述和期中测验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期末考试侧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但期末考试题目较少,对内容覆盖面小,难以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掌握,因此也有其不足之处。
我国的药理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书店和网络上可以提供习题集,很多学校有专门的试题库。药理学考试题型相对比较固定: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等。多种考试题型尤其是大量的选择题尽管对教学内容覆盖面大,答案客观,评分误差小,但题目中记忆性内容多,理解性和综合性内容少。这种考试方式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现成书本知识的掌握,而难以检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论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多数学生只要上课听讲记笔记,一般都能通过考试,平时不认真但背功好的同学在考前突击复习甚至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使考试的客观性打了很大的折扣。如何缩小考试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如何全面地考察和衡量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应试水平,仍然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也是进行药理学考试改革的目标[5-6]。
总之,伦敦城市大学和我校的药理学教育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英国教师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也因教师本人的偏好而有所不同,因此对自学能力强、善于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力提高较大,而对那些疏于学习的学生来讲,因课内外均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难以取得进步,更无法通过考试,可以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这也是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的根本原因。我国教师理论课教学管理严格,考试试题覆盖面较广,因此大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对重点药物记忆牢固,但在自学能力和科研思维方面略逊一筹。在今后的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教学和考试双方面予以改革,取国外之所长,弥补其不足,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正明,杨新波,曹文斌,等.深化药理教学改革,加强学员能力和素质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 2001,3(2):163-164.
[2]刘嫱, 房磊臣,云天佑,等.浅谈如何加强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的课堂实效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8,7(6):583-584.
[3]陈晓红.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药理学课[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311.
[4]邢杰,马平,闫玉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54-155.
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间的桥梁学科。药理学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随着药理学的发展,药理学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描述这一层面,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注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教学手段,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
1、资料与方法
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我们在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2008级高级护理专业、口腔专业、麻醉专业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在期末考试后用以上专业同学的药理学成绩与2006级相同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成绩做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采用两个样本以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考试成绩与2007级作比较;及2007级口腔专业药理学考试成绩与2008级作比较。
3、讨论
【关键词】 药理学 实验教学 探索性实验
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二是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作风[1]。但是,目前的药理学实验仍以验证性为主,教学目的在于验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单一、僵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显得很不够。
笔者认为要纠正目前药理学实验中的弊病,使它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虽然目前较为成熟的实验,几乎都为验证性实验,但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类型的实验,能为将来探索性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故而,实验教学环节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1 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实验老师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对这次实验情况认真加以总结,将每次实验所需材料、注意事项、课后心得和学生存在的问题详细的记录下来。特别是这次课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着重记录,以保证下次实验课绝对不会出现类似的疏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仔细推敲明白错误究竟出自何处,以提醒下个班同学注意类似情况。
1.2 调整学时,精选实验内容 药理学实验教材同理论教材一样,不仅要介绍本学科的经典内容,而且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使学生能广开思路,培养创新精神,但又注意不将经典内容当作陈旧知识加以淘汰。在修订时,我们仍以药理学经典实验为主干,如量效关系、镇痛实验等,去掉那些与生理学重复且纯属验证性的实验,如离体蛙心、利尿试验等,精选那些与现代医学发展密切相关又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如竞争性拮抗药、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实验等[2]。
1.3 针对不同的专业,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药理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科目,是每个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理论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必然导致实验课的要求不同,例如临床专业偏重于对动手能力的要求,以及比较动物与人的解剖位置和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而药学专业则侧重于药物机理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验证。故而实验老师在准备教案时,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对相关内容侧重介绍。
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科学态度 实际上,学生普遍存在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以至于在实验课上自由散漫,粗心大意,对于这种情况实验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对实验中所遇到的异常情况,应鼓励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及时补救。如不能补救,则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查找资料,找出其中原因。严格要求学生不得涂改实验记录和凭空捏造实验结果,以养成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认真的求实态度。
1.5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规范操作 在带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特别是实验基本操作,如动物的捉持、标记、麻醉、注射、给药、处死等。有的学生对实验动物有排斥的心理,对实验也消极对待,不愿动手操作。所以,实验老师应秉着少讲多练的原则,留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无论是实验老师在课堂上示教,还是将每次实验预实验的内容拍成示教片,都要求老师的操作准确规范,故而要求每一位实验老师都有扎实的动物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规范操作。对基本操作,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操作,可由老师在一组示教,或安排学生观看示教片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可在一旁协助。可设置实验基本操作考试,考试内容由抽签决定,将考试成绩计入实验成绩。
1.6 重视课后实验小结及实验报告的书写 要求学生对每次的实验结果都要分析讨论,特别是没做成功的实验,一定要分析自己失败在何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以及整改方案等。对实验课后的问答题,老师应不局限于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问一些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如“你认为此次实验是否能看出某药的作用,如不能,应该补充些什么实验?”学生会依照这些题目,自觉思考或查阅相关资料,以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实验报告应严格规范格式,不得删减或遗漏项目,更不允许修改实验数据。对实验报告要求及时交,及时批改,不合格者必须重写。
1.7 开展实验讨论课 在2~3次实验课后,每个班至少开展一次实验讨论课。通过让学生自觉对实验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掌握实验的整体设计和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为以后进行的探索性实验做好准备。
2 开展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即为学生自选题目、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撰写论文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索性实验,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其具体的展开形式如下:
2.1 开展实验设计专题讲座,选定题目 在开展实验设计之前,第一次实验时就言明,探索性实验安排在三分之二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结束之后进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因为此时学生以掌握了药理学基本知识,其动手能力、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已基本具备。
实验老师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三原则:重复、随机、对照),要素(三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研究效应)和方法做详细介绍,并根据教学经费情况和实验室目前的设备情况,提供若干个研究方向,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药理问题,自行确定研究课题。待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实验目的,便可自行去查询资料,找到关键词,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确定实验的内容与方法,拟定初步可行的实验方案,制作出幻灯,交与老师评审。
2.2 确定实验方案 老师用专门的课时在全班就各组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创新和可行之处。即兴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将各方面意见综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2.3 分组实施 老师对各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后,选定3~5组开展实验。实验中的一切过程,从配置试剂、动物给药、复制病理模型到测定指标、整理数据,最后的统计学分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2.4 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答辩 待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后,要求其将自己的实验情况写成论文。在特定的时间邀请校内的教授组成答辩小组,对其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应将实验过程中的一切资料准备齐全,以做到从容应对。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授的点评,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论文,一切完备后,将文章投向专业杂志,以期发表。在众多设计方案中,如出现思路清晰、目的明确,能随机和重复的设计方案,此方案课在全教研室老师的一致通过下,加编入实验指导教材。
3 探索性实验的保障
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室作为技术保障,其可能遇见的问题有:实验仪器、实验动物、实验药品的供应保障,实验室的管理等。初步拟定的方案为:实验老师预先将实验室可提供的药品、仪器的品种及数量告诉学生,以供他们在实验设计时参考,每组学生在确定实验方案后,将自己所需的仪器、动物、药品的报告呈交给老师,实验老师按各组的报告调度仪器和动物,药物则由每组的一名同学事先协助实验老师配置。每组学生的实验时间拟定为两天,若由特殊要求可申请延长。实验完毕后严格按要求填写仪器使用记录,若下一组发现有损坏则有由上组照价赔偿。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实验技术问题,如动物的处理、仪器调试、仪器故障的排除、手术操作、药品效价等,都需要实验老师加强巡回技术指导[3]。开展探索性实验,离不开实验老师的工作。故而,作为实验老师,不仅要求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更娴熟的操作技术,还要求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教学模式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