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3: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1-0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埤城中心小学搞诗词特色研究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很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和研究,却对现代诗的教学比较忽略,认为现代诗浅显易懂,只要让学生读通会背就可以了,忽略了这一文学样式。对于小学现代诗教学,我的感悟主要有:朗诵,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品味,走近诗人内心深处;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积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加强朗读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朗诵是诗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由于小学课本中的现代诗内容浅显,行文流畅,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成为现代诗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1.学生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

创设良好的诗歌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这可根据不同的诗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诗导入、歌曲联想等都是不错的方法。让学生听听录音范读,或教师亲自范读,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轻松活泼还是激愤昂扬,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声的齐读。

2.自由朗读,个体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边读边拿笔标注重读音节及节拍的划分,即节奏的划分。请几位学生根据他们划分的节奏试读,并要他们说说这样读的理由,从中感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必强求一致。

3.高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合作读,已对诗歌有个完整粗浅的把握,与文本有了如此亲切自然的接触,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的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

二、品味,走近诗人内心世界

现代诗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品味难解字词句。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例如《老师,您好!》中“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体味春蚕、新苗指的谁,和老师、学生有什么相似点。理想的丝线、甘露又是指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抓住诗歌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

篇2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篇4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浪漫主义、前期象征主义的洗礼后,开始逐渐向现代主义转型,一方面是对欧美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吸收与扬弃,另一方面是对新月派、创造社、象征派的反思与超越。其代表流派是“九叶派”(或称“中国新诗派”),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30—40年代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讲授英美现代诗歌的两名新批评家理查兹(I·A·Richards,1893-1979)和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1}以及期间任教的诸多中国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如叶公超、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卞之琳、梁宗岱、李广田、赵萝蕤、吴宓等。正是得益于一批精通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外学者以及西南联大这个远离尘嚣的学术环境,一些视文学为生命的莘莘学子一方面亲身体验着战争年代的焦虑感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异化感,另一方面执著于艺术的探索与崇高的历史使命,使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奇迹般地茁壮发展,走向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并驾齐驱的道路。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是穆旦,通过分析其前期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主体意识、身份特征等,可以看出中国新诗如何从早期个性化、统一的浪漫自我转向了后期非个性化、分裂的现代自我。不过,与多数现代诗人较为固守某种思潮不同的是,穆旦力图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个性与非个性、抒情性与知性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思潮和写作范式中寻求某种结合点和平衡,把源自西方的各种文学资源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与自身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创造性地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质的新诗传统。

一、思潮的转型: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

篇5

读后感800字1最近,我自己整理房间,不经意间发现了一本《不老泉》。于是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越看越让我感动,于是我一口气读完了它。

在一片林子的外面,是福斯特一家,这片林子是属于他们的。福斯特的女儿温妮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她跑出家进了林子。她发现一位男孩正在喝泉水,可男孩怎么也不肯给她喝,而是直接把她带回了家。这泉水原来是传说中的“不老泉”,喝了则会长生不老。男孩父亲告诉过他,如果泄露了秘密,这个世界将会毁灭。

是的,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长生不老,那么世界上将会到处都是人,末日也会来临。世界就像一片海洋,在太阳的日照下,海水不断被蒸发,然后形成雨,雨水落进江河,江水不停地流动,最后又把水送回了海洋的怀抱。它们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轮子,每个生物、非生物都是轮子的一部分。也像我们人类一样会生老病死,我们人类也是轮子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都长生不老,这个轮子将会停止转动,世界也就毁灭了。

男孩一家都不希望温妮喝泉水,应该做轮子的。只要男孩的哥哥不同,他希望温妮也能长生不老,和他们永远生活在一起。

当然大家都希望长生不老,永存在这个世界上,不过,我们不能这么做。

温妮最后把男孩哥哥给她的泉水,倒在了一只青蛙身上。

80年过去了,男孩一家去了附近的一座墓地,在那里他们看见了温妮的墓碑。

温妮的选择是正确的,她选择了做轮子的一部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生活中遇到的事。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漂亮的生态瓶,里面有小石头、水草、小鱼、小虾。生态瓶的瓶口虽然被封住的,但小草会给鱼儿、小虾提供氧气,鱼儿、虾会给小草提供二氧化碳,因此它们都能快乐地生活。后来小草被我拿了出来,小鱼、小虾便慢慢地死去了。当时我心里真后悔!

这也说明生态瓶也是一个轮子,不管少了哪部分,轮子都转不起来。我们的世界也一样,需要大家永远做好轮子上的一部分。我们的世界才会转得越来越稳,越来越美丽!

读后感800字2在漫长的暑假中,我们肯定要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也不例外。在暑假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本书名叫《101个成长胜经》,它的编者是彭凡。这本书有101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温暖人心,能教给你深刻的道理。在这101个小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禅师的兰花》这个故事。

《禅师的兰花》这个故事讲的是唐代有位著名的僧人,叫慧宗禅师。慧宗禅师是位得道高人。

一次慧宗禅师要去云游,让弟子照顾好她养的十几盆兰花。不料一天深夜,突然下起了暴风雨,众弟子早已熟睡,不知兰花被忘在了外面。第二天众弟子看到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

几天后,慧宗禅师回到寺院后了解了原因,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众弟子养花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生气的,为这么一点小事不用着急上火。

“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花的”慧宗禅师这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寓意深刻。有多少人能想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呢?

很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很生气,老师留的作业好多呀,爸爸妈妈唠唠叨叨,今天和同学相处得不好……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愉快,有太多可以生气的地方,可是很多时候,生气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伤害身体。

慧宗禅师话的启示就在这里: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是为了生气而学习的,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体验生命的快乐,为了美好的明天,身边所有的人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为何不开动脑筋,让生活过得更愉快呢?

相信拥有了这样的心态,做什么事情都是快乐的。很多同学都把学习当苦差事,但当以快乐的心态面对一切时,品味学习的收获时,你会有奇特的发现:学习是幸福的。

永远把生气放在最远的位置,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去动用他,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快乐温暖,看到你所拥有的幸福,世界就是永远快乐的!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以后我要多读书,增加知识,拓展视野,让生活更愉快,明天更加美好!

读后感800字3在诗歌课堂这样的栏目里为下一代讲讲现代诗歌,这当然是件极有意义的事,尤其编辑特告最好在中学教材所选作品内作评,其本意自然是为了切合孩子们的诗歌教育实际,我亦觉得颇为中肯而欣然领命。然而,当我遍寻了当下最为权威、使用也最为广泛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全套教材后,我还是感到了些许无奈与为难。作为一个在中学和大学的课堂里讲了近二十年中文课程的教师,虽然我本人对国内现代诗歌教育的种种偏颇与失误早已有切实经验和足够认识,但时至今日几经改革后的“实验”教科书在现代诗歌篇幅上的匮乏、内空上的肤浅与课堂研讨环节设计上的平庸,仍然让我深感震惊和不安。出于对孩子们和对诗歌的责任,我不得不把绝大多数作品直接略过了,这里仅仅(艰难地)选出一首外国诗歌作为今天讲评的对象,这就是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

《黑人谈河流》既是一首可以被归入爱国主义正统题材范畴的诗歌,同时也是这类题材中不多见的能够折射出现代诗歌某些特性的作品。事实上它的确被编入了“爱国思乡”那个单元里,诗歌中对美国的母亲河——密西西比河的由衷赞美(当然也延伸到了对所有孕育了黑人文明的其它几条大河如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和尼罗河的亲切呼唤上),以及写到林肯去新奥尔良而隐含了对美国历史进程与社会进步的深沉慨叹,等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国、对黑人乃至对全人类的真切热爱。这一点,也就是此诗的所谓思想内容方面,但凡有着爱国情操或民族情节的读者都应该容易理解,而且也大概是中学老师们的讲解重点,故此我就不再赘论了。我感兴趣的是此诗能够体现出的现代诗性的那些成分,它们虽然微小然而可贵,尤其是与同类作品进行对比的时候。

要知道这首诗其实是休斯的处女作,是他十八岁时路经密西西比河时的偶感之作,正是这偶发之笔却成了后来的经典名篇,成为美国现代黑人诗歌的一个典范。客观地说,做到这一点,只靠澎湃如潮的爱国激情或民族豪迈感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说的是,一首诗首先必须是一首诗,然后才是它写了什么——实际上,也才能够真正写出什么;那些表面上看似一样的内容可以写成诗,也可以用日常语言说出来,但无论如何,无论后者的形式被修葺得多么像诗,也请不要冠以诗名,请不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们——这就是诗,或者,这才是好诗。那么,这首《黑人谈河流》中的现代诗歌成份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所产生、所寓托的精神性的纯度与深度,到底与用白话来说出、或者用低级的“诗”的形式来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读后感800字4当然,类如意象、比喻、拟人、排比和反复的用法在诗中是较为明显的,它们的共同作用就是大大增强了抒情力度和情感强度,大大扩展了诗意的时空坐标,把黑人的苦难历程与坚强步伐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修辞或表达手法无论在传统诗歌还是在现代诗歌当中都随处可见,虽然具体到本诗的情形,像灵魂变成河流、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河水催我入眠、我在河畔建造金字塔、密西西比河的浑浊胸膛等等抽象意象和混合诗意已经和标准的传统诗歌拉开了距离。而我真正想要强调的,则是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诗意上的互文性和诗感上的散漫气质。

不知是因为少年休斯对黑人命运的透彻感悟,还是由于诗歌天才与生俱来的创造禀赋,《黑人谈河流》中的互文性既简洁清朗,又富有内倾性和延扩力——晨曦中的沐浴、茅舍里的入眠、建造金字塔的诸多影像和(听到)大河之吟、(瞧见)大河之肌成为完美的一体,几条河流成为一条河流,那就是黑人的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河,那就是永恒流动的像河流一般深邃的黑人的灵魂。这样,通过几个看似孤立的抽象意象和隐喻成份,诗人把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黑人历史汇入了一条河流,诗人自己也与他的民族融会为一体,成就了诗中的那个“了解河流”的大大的“我”。这里,互文性成为一个潜藏在字里行间的隐性纽带,它既存在于单个的意象里,又存在于宏阔的情思中,它既是文化和历史的,又是政治和社会的。

另外,全诗语调的平和、节奏的舒缓、意象的简洁大气和措辞的不温不火,都有意无意呈现了一种散漫而庄严的智性,这种智性效果把诗歌的内在肌质与外在语感合而为一了。休斯的这首诗初步具有了这种散漫气质,那其实是现代诗歌在发展了许多年之后才在个别作品中达到的一种境界。对此,如果我们去读一读休斯的原文,可能会更加实在地体会到。

但是,并不是说这首作品是足够精致和深刻的,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得并不完整,如果以一个较高的标准来衡量,它在许多地方本来还可以加以改进。诗人始终基于抒情传统,未能在现代诗歌的智性表达上再进一步,这也是休斯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民族诗人的原因。而不管怎样,在今天的中学教材里能够出现这样一首编者未必在意的初具现代气质的诗歌,终归可使我们收获聊胜于无的欣慰。

读后感800字5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等内容,读着它,我仿佛推开那古老而厚重的大门,进入一个个令我新奇神秘,又让我欣喜不已的天地。

篇6

课前的诗词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借助诗词的优美意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诗词的语言特色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一个“诗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诗,一个星期内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都需反复诵读这一组诗。同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七天划分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读阶段;周五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并要求利用周末两天巩固记忆;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并在对方的诗文采集本上给已背过的诗词贴上红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在班上开展“诗文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诗文导入,情趣横生

导入新课时利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来创设情景,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在导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齐背《游子吟》,然后让学生说出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理解。在学生回答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母爱是春夜的小雨,物细无声;母爱是三月的阳光,静静地奉献。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唐代的孟郊用了这首《游子吟》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他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也一定会被这份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这样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触动了学生心底对母爱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三、即兴穿插,加深感悟

在学习课文时,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一门教学艺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浓浓的充满诗意的氛围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如沐诗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在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时,我以小草的口吻说:“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因为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时,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同学们,听了我这株小草的自述,你们能想到用哪一首诗来赞美我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结课延伸往往是教师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在这时渗透经典诗词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余音缭绕”,可让诗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课堂上流淌,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1. 学文引诗点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让学生诵读一些珍惜时间的诗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学生在古诗的声韵里接受了诗词的熏陶,在诵读声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今天。

篇7

  小时候我们启蒙我的就是中国古诗。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到学生读了也是冰心对于奶奶的《繁星春水》,才更发现诗的`魅力。

  “千天使唱了一个孩子,孩子!他小小的身体里面,与她伟大的灵魂。”多么美妙的清白啊!在孩子们的眼里冰心如天使一般有心脏的纯度。我还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突然,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稚气希望这会永远持续下去。

  “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就是因为冰心对母爱的赞颂,我们的生命教育来自于中国母亲,所以对于头发问题正是由于母亲可以赋予的柔丝。母爱这种无私,总是把自己企业拥有的全无保留地献给一个孩子,只希望能够换来学生一点温暖和父母陪伴,这首小诗也告诉了我:等我长大了,也要将爱加倍的还给出了母亲。

  “如果星星——深蓝色的空间闪烁,你怎么能听到它们?在寂静中,在光明中,他们彼此深深地赞美。”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温暖的赞美,冰心的诗,处处表现出女人的纤细和虚弱。感情细腻,形象,寓意深刻,也歌颂了海浪,四季,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好。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她现在的明艳,却在它萌芽的时候,浸透了挣扎的泪水,洒遍了所有牺牲的血雨。”。这是我在”星星”里的照片。《泉水》中有一首最喜欢的诗,它激励我勇敢地追求理想,坚定地放弃。即使遇到多少困难要咬紧牙关,让自己看到前一天的成功的艰辛,诗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

  满天星斗,春天涛涛,她让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天真诚恳,为伟大的母爱深深折服,自然和东西在世界上的爱。但我认为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冰心奶奶的看法,我爱上了诗歌……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现代诗——《繁星》、《春水》。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她以细腻而不失优雅的语句,将诗句以浓浓的爱意包裹着,使人倍感温馨。

  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不难看出冰心奶奶充满着奇幻的梦,童真的心永远保留。或许,我读不懂冰心奶奶的心,但她的世界,一定充满着爱与美。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大爱无疆的,是伟大圣洁的。”

  《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如”母亲呵!我只要归依你,心外的湖山,容我抛弃罢!”没有华丽的词饰,单是这满含真挚情感的诗句,就打动人心扉。在她眼里母爱的伟大无穷,甚至于可以为了母亲抛弃一切的身外之物。同时,冰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深沉的母爱的赞颂。冰心在一个雨天见到一张大荷叶为红莲遮风避雨而触景生情,在《荷叶·母亲》中赞颂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感受爱的伟大;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鼓励着我们……母爱是琐碎的,细腻的,琐碎到一句问候,一声唠叨,一丝关怀,这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意。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竟不懂得珍惜这种爱,甚至厌烦,殊不知者唠叨背后的大爱,又何曾珍惜,感激过这种爱。但冰心奶奶对母爱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激,并热衷的赞美,使我深省。

  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我们在爱中生活着,一直被爱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潮澎湃。从书中,我更多地读出了诗人对爱的感悟,我的心,被这份爱,这份美,感动了,融化了……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我觉得冰心写得繁星。春水是由讴歌母爱,追怀童真,赞美自然为主要的部分,则是其表现的重要思想。

  讴歌母爱:母爱是世界一切元素的原点,它创造并牵动着世界。母爱就是世界的重要特征,又是推动人走向光明的动力和做任何事的信心。

篇8

首先,教师要从审美感受、诗歌欣赏的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显然不能用教其他文类的方式来教诗,诗歌的美实际上是和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诗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美”,它所创造的奇异的美就是其力量和价值所在。这样的诗对读者心灵的开启是任何力量也不可比拟的。审美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教育不过是“开启”或“发蒙”。语文课教诗,有时就是要如梦初醒般地唤起学生的这种审美天性。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袒露与这片土地生死相依的赤诚之心,以及带有历史纵深感的悲剧性情感。“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黎明的渴望,若只是把这句诗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就大大局限并削减了这首诗的意义。尽管诗人对解放区确实怀有一种向往之心,但诗就是诗,不同于政治图解的文字。诗歌还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美和意义与其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甚至与语感、语调和语气都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与其要求学生答出诗的主题,不如首先问他们究竟喜欢哪些比喻、句子或意象。

郑愁予《错误》中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因为诗人在这里巧用拟声技巧,有一种陌生而奇异的美感。古人常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在读诗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即体现出对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的领悟。现代诗人也是这样来运用语言的。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里,“嘶哑”一词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这就有力地表达了一种刻骨的、至死不悔的情感,并富有感染力地奠定了全诗的深沉基调。这种在暴风雨中歌唱的嘶哑的嗓音,不是优美悦耳的,或故作高亢的,但却是深厚的、悲剧性的,它是千百年来从屈原、杜甫那里继承下来的声音。而接下来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中的“腐烂”一词也可见爱之深、爱之刻骨,它已写出了一种情感极致。

二、扩展、深化并刷新对诗歌的认识

要教诗,就必然会涉及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理解。诗歌在其本质上是难以定义的,要认识诗歌,唯一的途径,就是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诗歌观念也应得到相应的扩展、深化和更新。

诗歌就是“抒情加意象”,这几乎成为一个公式。用这种诗歌观念也许可以解释一些浪漫主义诗歌作品,但显然很难面对所有的诗歌。在新诗史上,有些创作就具有一种现代的心智,更讲究诗中的“智性”以及艺术的克制和提炼。

卞之琳的《断章》,通过一种“戏剧化处境”,写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以一种反讽的眼光看人生的智慧。可以说,他给中国新诗带来了一种冷静而复杂的智性诗风。这种诗风,除了出自个人气质外,显然还受到“非个人化”诗学的影响,这种“非个人化”的诗学和诗歌,和浪漫主义大相径庭。诗歌除了抒情和创造意象外,还可以暗含一种“叙事”和“戏剧性”。郑愁予的《错误》就耐人寻味地容纳了一个颇富有戏剧性的情境:一方在等待,容颜如季节里的莲花开落;另一方在归来,那达达的马蹄令人心跳,但最终却是个过客。

诗歌其实是对生活的敞开。戴望舒的《我底记忆》运用了一种看似散漫随意,而又亲切自然的日常口语,形成了一种更为自由的散文化的叙述风格和语调。诗中的诗句,像是一个人的喃喃低语,像是老朋友之间的娓娓诉说,然而它并不是“大白话”,它同样具有一种动人的诗的意味。有别于对抒情性的追求,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使过去那些很难入诗的事物和生活细节,如“燃着的烟卷”“喝了一半的酒瓶”等,第一次出现在诗中,这不仅使读者感到异常亲切,也达成了对生活的敞开。

诗歌,还可以展开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主义”式的艺术追求。在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的《赞美》里,诗人穆旦把深沉的民族忧患和复杂的自我意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代的感性整合为一个整体,使之更具有现代感,也更有思想和艺术的包容性。诗的第一段是一种宏观的、带有历史纵深感的对民族苦难的叙述,“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满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这样的诗句不仅感情深沉,而且具体可感,富有语言的质感,体现了现代主义“思想的知觉化”的诗学原则,避免了同时代诗歌中常见的那种空洞的、概念化的抒情。诗的第二段由宏观的视域转向一个具体的形象,显然,诗人意在通过农夫这个形象,复活对一个民族的命运的历史记忆。这农夫承受着世代相传的苦难和艰辛、希望和失望,然而他却是无言的、沉默的,他甚至“从不回头诅咒”。这里,B透着诗人对民族历史的深刻理解:他所属的民族千百年来就是一个忍辱负重的民族,然而这种“忍受”并不是消极的,因为在这巨大的无言中诗人懂得了承受和牺牲的意义,并感到了一种潜在的力量。这首诗从结构层次到语言句法,都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层次的、综合的、戏剧性的。

与对诗歌本身的认识相关的是一些更复杂的诗的表现方式和手法。

许多人对“隐喻”难以把握。然而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死水》就是这样一首隐喻性的诗,一读便知,这首诗的意义决不限于它所描写的那一沟死水。《死水》不同寻常的一点,在于它是一种“审丑”的艺术。诗歌历来被视为“雅”的艺术,然而闻一多以罕见的艺术勇气和才能,向现实的丑恶和腐朽开掘。有人认为《死水》的特点是“以丑为美”,其实并不准确:不是“以丑为美”,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从而达到对丑恶现实的超越。

“通感”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戴望舒就受到法国象征派的这种影响,他经常在诗中运用“通感”,以形成一种“音色交错的美”,《雨巷》中“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目光”,就化视觉形象为一种听觉感受,似乎连目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由此写出忧郁之深、忧郁之动人。

至于“矛盾修辞”,指的是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如《错误》中的“美丽的错误”,就是一种典型的矛盾修辞,也称为悖论性修辞,这样的词语组合非常耐人寻味。

三、运用新的理论、方法从事“文本解读”

文学是“读”出来的,诗歌更是这样。其含蓄、其暗示、其“诗意”,全靠读者来读。这里的“读”,就是文本解读、分析和阐释。从一首诗的内部结构,到修辞技巧、深刻复杂的含义,只有通过一种比较“专业”的文本解读,一首诗的秘密才会敞开。

会读诗的老师在教诗时总能找到某种独到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这个角度,可以是诗的立意构思,也可以是诗中的某个句子、意象、色彩或用词。比如,《赞美》的特质是把对民族苦难的深刻书写和现代知识分子复杂的自我意识结合为一体(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点,需要眼光和方法,诗中的“但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这里出现的,就是一个带有知识分子气的“现代的哈姆雷特”。这里的“踟蹰”就可以成为一个进入诗歌的角度。“踟蹰”,不仅是外在形态上的,也是内在心理上的,它意味着一种有距离的观看、内在的矛盾、痛苦与决断,它显示了穆旦诗歌的那种特有的现代知识分子性质。

有人运用中国古典诗论来解读现代诗歌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古代文论里有丰富和深刻的诗学资源值得发掘。此外,西方文论尤其是二十世纪新起的许多人文新学科及文学、文化和哲学理论,英美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理论、对话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等等,都为从事文本解读提供了诸多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足以产生一种新的眼光来看文学。

例如,西方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织成”的,原创性文本是不存在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文学的“互文性”不仅事关创作,也事关阅读,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本解读:必须通过“互文”来理解文本,它所隐含的意义在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参照、相互指涉、相互引发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理解或是得到充分的揭示。“互文性”理论虽出自西方,但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的互文性早有非常透彻的认识:“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北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就使人联想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绚烂夺目”的《死水》,也令人想起十九世纪西方唯美主义的审美“怪癖”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歌教学如果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建立文本之间的这种互文关系,就有可能唤起他们更大的兴趣。采用西方的诗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论形成一种互识、互补性,从而“照亮”“激活”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中国古人常说“诗无达诂”“文无定评”,西方阐释学也认为“任何阐释都不是眺望大海的最后一道海岬”(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诗歌的意义是丰富的,它本身即包含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断章》一般被作为哲理诗来读,但也有人把它作为言情诗来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桥上人由眼中人变为最后的梦中人,虽然这不过是一厢恋情,“桥上人”永不知晓,但却可以调动读者的猜想。《错误》也是如此,有不少评论说该诗承袭了“闺怨诗”的传统,但据诗人自称,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写给任何深闺或情人的,而是写给等待中的母亲的。想想笼罩台湾诗坛的乡愁主题,从这个层面来看,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首浪迹天涯的游子写给他的“江南母亲”的诗。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33-03[作者简介]黄静怡(1979―),女,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诗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又提出要改变课程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而诗歌创作恰恰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儿童诗短小精悍,富于想象力,又童趣盎然,必然会让学生喜欢。诗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现代诗歌的创作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创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够在诗歌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指导小学现代诗歌创作的第一要务。可以采用提出疑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用古人遣词造句的严谨来寻找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意境,斟酌字词的深刻用意,感受诗歌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暮江吟》时,笔者让学生揣摩诗句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为什么会用“铺”这个字,而不用“照”或“映”字。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用“铺”字的范围广,能够突出落日的华丽;有的学生不赞同,认为“铺”字除了可以描写出“残阳”覆盖在江面上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残阳”斜照在江面上的颜色,是光线的反射作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江面,体会作者写下这么美的景色时的心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境界,内心才能逐渐与诗人相融,诗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吟唱。借此契机,笔者让学生用现代诗歌的写法,以《黄昏》《落日的天空》《残阳下的江水》《黄昏的云彩你去了哪》为题目展开想象写下一首首小诗。

教师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诗歌是用笔写出心中情境的歌曲,是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诗歌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会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睛。为了激发学生的诗趣,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带着学生一起到校园里寻找诗意。如在小鱼池里,让学生去寻找最快乐的小鱼,让学生想象它们在假山中嬉闹、说着悄悄话的情景,再让这些可爱的小鱼儿游到学生的诗歌里;到了春天,笔者利用作文课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让学生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眼看看校园里春天的景色,感受诗意的春天。学生在观察中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小诗――《躲进校园里的春妹妹》《春姐姐藏在了哪里》《为什么春天是红配绿的》《春姑娘,我想告诉你》等。

二、给予学生经典,让学生了解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吟诵经典,学生不仅能够扩展学习的范围,掌握诗歌的内容,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写作形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诗歌的韵律;在诗歌韵律的影响之下,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经典诗歌,如古诗推荐李白、白居易、杜甫、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现代诗歌推荐金波、高洪波、冰心、方素珍等名家的经典儿童诗。在这里要强调,给予学生经典不是要给予学生古代遗留下来的所有经典,虽然这些经典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都适合小学生。我们可给予学生一些和他们同龄的学生创作的优秀诗歌,这些优秀诗歌充满了童真,富含诗歌的韵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同龄人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时,心中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在我校的童心诗社中,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许多现代儿童诗歌,如在上一届广东省诗歌节的获奖作品:朱尔的《挑妈妈》、莫嘉盈的《黑夜》、杨捷的《外公的裤带儿》、颜的《透明的河被子》,播放由获奖诗歌创编的MV――《我羡慕妈妈》《七月》……学生对这些同龄人创作的诗歌非常感兴趣,在读的时候总是流露出一种羡慕和向往。而在多读多积累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诗歌创作其实就是抒发自己内心所看、所想、所悟,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文字形式表达而已。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灵感

诗歌创作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创作课堂情境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课堂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创作当中去。课堂情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追求真情实感。例如在春雨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可以选择春雨过后的一节课,让学生去创作诗歌。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取材于生活。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多想想生活中妈妈做过的事情,然后通过诗歌来赞美母亲,有学生写下了《妈妈的味道》:一天/妈妈和我晾被子/我闻了闻被子/妈妈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我摇摇头/是秋风的味道吗/我又摇摇头/然后说/是妈妈辛苦的味道/妈妈听了/甜甜地笑了。这是学生观察母亲、体谅母亲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学生最纯真的想法。又如在《走进儿童诗歌》课例里,笔者在课前设置一个谈话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笔者带去了一些糖果与学生一起分享,同时想象糖果带给我们的心情,设计一些诗意的句子,让学生把糖的颜色、味道描绘下来,然后说出自己的心情。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兴奋,即时创作出一些有趣的诗句:柠檬味的水果糖/像一块黄水晶/那是幸福的味道……”“青苹果味的水果糖/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那是快乐的味道……”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多媒体视频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创作的场景,任由思想起航。如可这样设计幻灯片来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

学生看到这样充满视觉效果的诗歌感觉非常有趣,他们没有想到诗歌还能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诗的殿堂,发挥他们的想象,更自由地在他们的世界里驰骋,这应该是教师诗歌课堂教学的追求。

四、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学会创作

仿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必经阶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模仿是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此阶段学生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形成对诗歌的整体认识,但是小学生有敏感而又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应先教学生仿写,再从事创作。仿写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句式加以仿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学到的句式,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知识在于积累,同样诗歌创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需要学生经历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如教授四年级S版下册语文百花园阅读平台里的儿童诗《葡萄叶的梦》,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句子:从夜色里寻找光,在晚风中获取暖。让每一滴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沿着叶茎,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者还让学生仿写《我家门前的海》开头的一段: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刻体会,仿写出以下诗句: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嘴,品着海/手,触摸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爱,就是海的呼唤。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随时将文本里好的文章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可以教会学生先从模仿开始,慢慢地让学生把诗歌仿写当成一种习惯,从而达到自行创作的目的。

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拓展创作

贴近现实的生活,让诗歌创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创作不是课堂中的作业,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例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带领学生从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去感受生活。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独特的感受就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也可以利用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事热点,这些时事热点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的方式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让身处社会大环境的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发出声音,表达真情。如今年的父亲节,笔者让学生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动手做一件事,做完后把感受写成一首小诗。有学生写下《爸爸的肩膀》,“爸爸的肩膀/宽大而且厚实/那是我的依靠/爸爸的肩膀/温暖而且柔软/那是我受伤时的港湾/爸爸的肩膀/如钢铁一般/那是我们全家的支柱”。这些隐藏在学生内心的爱,通过与父亲的亲子互动而诠释出来,尤其对沉默的父爱,学生不容易体会,可是学生却能将诗歌写得如此的有韵律。可见,诗歌离不开生活,而学生天生是创作诗歌的精灵。

总之,小学生的诗歌创作首先是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喜欢创作,参与到创作中来。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创作诗歌的原动力。其次创设灵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客观情境的帮助下调动感官发挥想象,激发创作的热情。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诗歌灵性,从生活中取材,进行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需要在这样一个严谨的诗歌指导策略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诗歌,并学会诗歌创作,最终创作出有灵性的诗歌,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灵性的诗歌乐园中自由生息。

参考文献:

[1] 雷玲,沈大安.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现代诗——《繁星》、《春水》。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她以细腻而不失优雅的语句,将诗句以浓浓的爱意包裹着,使人倍感温馨。

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不难看出冰心奶奶充满着奇幻的梦,童真的心永远保留。或许,我读不懂冰心奶奶的心,但她的世界,一定充满着爱与美。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大爱无疆的,是伟大圣洁的。”《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如”母亲呵!我只要归依你,心外的湖山,容我抛弃罢!”没有华丽的词饰,单是这满含真挚情感的诗句,就打动人心扉。在她眼里母爱的伟大无穷,甚至于可以为了母亲抛弃一切的身外之物。同时,冰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深沉的母爱的赞颂。冰心在一个雨天见到一张大荷叶为红莲遮风避雨而触景生情,在《荷叶·母亲》中赞颂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感受爱的伟大;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鼓励着我们……母爱是琐碎的,细腻的,琐碎到一句问候,一声唠叨,一丝关怀,这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意。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竟不懂得珍惜这种爱,甚至厌烦,殊不知者唠叨背后的大爱,又何曾珍惜,感激过这种爱。但冰心奶奶对母爱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激,并热衷的赞美,使我深省。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我们在爱中生活着,一直被爱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潮澎湃。从书中,我更多地读出了诗人对爱的感悟,我的心,被这份爱,这份美,感动了,融化了……

宝鸡电力设备厂子校初一:王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