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基金申请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4: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科基金申请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科基金申请书

篇1

[4]林学之.国家出版基金专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4-5

[5]为了文化的尊严――写在国家出版基金实施六周年之际

[EB/OL].http:///2014-02/11/content_10330462.

htm

[6]“海外馆藏: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评价”[EB/OL].http:

//.cn/news/c/2014-08-28/2341662000_3.shtml.

[7]柳斌杰.出版体制改革与改革中的出版业[J].出版科学,2007(5):5-12.

[8]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公示[EB/OL].http:///2013-01/30/content_262505.htm.

篇2

关键词:小额信贷 扶贫经济合作社

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小额信贷是向贫困或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持续的小额度贷款的金融服务。小额信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填补了我国金融机构面向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空白,为我国的扶贫致富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河北易县作为小额信贷发展的第一批实验地区,孕育出诸多农户因小额信贷而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所做出的贡献。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扶贫社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各方努力加以解决。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易县人民政府、孟加拉乡村银行、美国福特基金会等多方出资组建的民间社团法人组织,于1994年4月正式成立并开始营运。扶贫社的服务客户主要是农户中经济能力较差但具备还款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如城镇下岗职工、个体户等都可以成为其承贷的主体。截至2010年底,扶贫社已累计发放贷款1.58亿元。

(一)扶贫社的目标客户

扶贫社成立之初,其目标客户规定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并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受惠群体;目标项目多为种植、畜牧等农业项目。近年来,扶贫社根据农户需求的变化,将目标客户和目标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如受款对象可以是任何急需资金且具备潜在还款能力的农户,与性别无关。同时,由于农户的谋生手段逐渐增多,信贷资金的用途并不仅仅局限在农业项目的发展上,也可用于运输、农家作坊等非农项目中。

(二) 扶贫社贷款利率及农户还款方式

扶贫社贷款的特点是额度小、周期短,名义年利率为8%。但由于小额信贷每周都需要偿还分期本息,还要设立额外的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其实际年利率约为16%。易县扶贫社所采取的还款方式是“整贷零还”的方法,即农户经扶贫社审批后可以一次性贷得所需款项,然后分期偿还本息。农户在得到款项时,需要首先交还全年50%的利息,然后按照规定的日期分期偿还本金,并在一年的最后两周还清剩下的全年50%的利息。经实践认证,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还贷的压力,有效降低了贷款的还款风险,保证了较高的还款率。

(三)扶贫社小额信贷具体操作流程

易县扶贫社小额信贷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贷款申请阶段:申请贷款的农户自愿组成五人联保小组并向扶贫社提交入社申请书。信贷员核实情况后,借款人填写借款合同,小组人员也需在联保协议上签字。经中心主任同意后,信贷员就会生成调查报告并填好中心贷款申请审批表,向上一层级提出贷款申请。贷款审批阶段:分社主任对相关审批表和联保协议签署意见,同时在分社这一层级汇总好各种申请材料,提交县社以待办理。贷款发放阶段:经各层审批无误后,由分社发放借款通知书,分社主任经再次审批后通知出纳放款。经借款人在付款凭证上签字取款后,登记还款记录本和中心账目。在放款一至二周后,分社主任还会到户对借款人的投款情况进行调查。贷款收回及结清阶段:由信贷员每周从借款人处收回贷款分期本息并签章于相应的还款记录本上。在收回款项之后,信贷员需要填写收款表报至分社,分社根据周报表填写月报表和业务进展表,每月报至县社一次。在贷款人全部还清本息后,信贷员填写日退付凭证并登记日报表,上报至分社后由分社会计填写退付汇总凭证。

(四)扶贫社的资金来源

1.捐赠基金。在易县扶贫社成立之初,该小额信贷项目就得到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捐款。随着易县小额信贷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绩,扶贫社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也会得到一些国内企业家福利基金的资助。虽然这一部分资金成本相对较小,但是这一来源对于扶贫社来说是比较被动的,扶贫社的发展不能对其形成依赖。

2.外部借款。易县扶贫社成立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提供的约为550万元的软性贷款。自2006年开始,扶贫社每年可以从县政府得到一定金额的贴息贷款。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鼓励,扶贫社获得了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批发贷款”,有力缓解了扶贫社资金紧缺的问题。在2010年8月,总额为100万元的农行贷款全部到达了易县扶贫社的账上,这笔资金预计可以满足千余户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在本息偿还方式上面,执行年利率为4.86%,本金到期一次性偿还,利息需分季度偿还。

3.留存利润。由于扶贫社外部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其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经营所留存的利润。扶贫社一直都采取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一旦实现了利润就留存相应比例用于其自身的扩大发展。虽然此种方式所获得的资金量十分有限,但这却是扶贫社最为稳固的融资途径。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29-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以下合并简称社科项目)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项目每年立项数较少,理工科高校获得社科项目立项比例较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科研究实力相对偏弱,但近年来在与众多文科实力强劲的高校申报项目评比中获得多项资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必将在持续的项目资助下不断进步,对学校的学科综合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社科项目资助概况

1.社科项目资助情况。“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大,比如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全国共立项1315项(申报15315项),2010年立项2285项(申报27171项),至2014年立项数增为3818项(申报28186项),平均立项率为10.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立项率在2010年以前远低于高校平均水平,2010年以后立项率显著提高。2010―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申请135人次,获资助16项,总资助经费349.4万元,资助情况见表1。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资助经费198万元,资助比例9.52%;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12项,资助经费151.4万元,资助比例12.9%。

与同类大学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受资助率位居前列,这表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担社科项目的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2.获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及优势方向。2010―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5个学科获得资助项目(图1),其中管理学6项,经济学5项,教育学3项,语言学和文学各1项。在资助经费方面,经济学256万元,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管理学56.4万,其他学科资助经费相对较少。

根据上述统计情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加强弱势学科的建设,争取今后在各个学科均获得资助项目,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不断壮大学校的文科实力。

3.社科项目负责人学位情况。2010―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受资助的16名项目负责人中,博士13人,占81.25%;硕士3人,占18.7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名项目负责人均为博士;教育部社会科学12名项目负责人中,博士9人,占75%。

4.社科项目负责人职称情况。2010―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受资助的16名项目负责人中,正高级5人,占31.25%;副高级2人,占12.5%;中级9人,占56.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名重大项目负责人均为正高级,年度项目负责人副高级和中级各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1名重大项目负责人为正高级,一般项目负责人中,正高级2人,占18%;副高级1人,占9%;中级8人,占73%。

5.社科项目负责人年龄及性别情况。2010―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受资助的16名项目负责人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平均年龄为39.5岁,45岁以下人员占68.7%。学校社科项目负责人年龄分布较为合理。受资助的16名项目负责人中男性9人,占56.25%;女性7人,占43.75%。

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社科项目组织管理措施

目前国家不断加强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借此时机大力推动社会科学管理工作,提高社科项目的申请质量、立项率与资助项目的完成水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要从加强组织申报和材料审查、提高申请质量及后期过程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每年社科项目申报通知公布的第一时间,科学技术处管理人员认真阅读通知并领会其中要点,及时梳理并通过科学技术处网站及校内OA系统申报通知,组织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学技术处邀请上级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专家介绍项目申报特点、如何选题及撰写申请书等,并交流项目申报成功经验。通过校园网宣传获资助项目情况,提升科研人员的信心。科学技术处管理人员对申报材料从格式到内容按项目申报要求严格审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经过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申报材料均通过初审。近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社科项目立项数进步明显,与严格的审查不无关系。同时,要加强对获资助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所有资助项目的基本信息均录入科研管理系统,并上传项目电子文档,从而有效掌握项目执行进度。科学技术处组织项目负责人填报中期检查材料或结题材料,统一报送至上级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处会同院校财务部门严格管理预算支出,利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严格控制每个预算科目的支出情况,确保支出规范、合理。

三、提升工科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思考

工科院校往往忽视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在工科院校普遍成为弱势学科。现代社会正向多元化发展,高校也需要综合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不可少。针对工科学校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融合,文理工交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所大学的发展,必然需要文化的长期积淀。学校对社会科学的重视不能只体现在喊口号上,而要付诸实际行动。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充足的研发经费,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要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工科有研究型的科研人员,文科也可以引进研究型的人员,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多出文化精品,成就社会科学“学术大师”,从而引领年轻人不断进步。

2.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必须与时代接轨。要提升学校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利用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能够经得起国内外同行的检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多关注当下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多出优秀成果。

3.实行校内选题征集和校内评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教育部社科司每年都会选题征集通知,各高校申报的选题经遴选形成题库,在后期申报时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曾三次报送重大项目选题,并且在后期项目招标时获得资助。因此,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实行选题征集活动,常年申报,争取更多选题能够进入题库中。同时,实行校内评审,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把关,择优上报,从而提高申请质量和成功率。

4.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利用学校行业特色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才能解决。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优势,协同合作成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实力的关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学获资助项目主要研究与石油能源相关的问题,涵盖了几个学校具有行业优势的不同学科。因此,充分利用学校的行业特色优势,保证获得更多资助,尤其是重大、重点项目资助,才能尽快提升学校在社会科学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论文集[A].2013,(11).

[2]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J].2013,(1).

篇4

《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以目前国内近60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为依托,重点扶持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交通运输、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金融促进手段,加强出口秩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

政策上还将扶持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25个重点行业100家排头兵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培育和认定200个出口基地和2000家基地企业,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

据了解,目前这些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已与芬兰、意大利、韩国、以色列签定了双边高技术领域合作备忘录,重点合作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交通运输、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对外高技术领域经贸合作平台。该人士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各基地落实合作项目,提出新的合作意向。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新兴产业领域如风电、光伏、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等国际化发展已现端倪,随着《意见》的出台落实,这些领域相关龙头企业的海外业务有望快速增长,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国际技术合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助于优势企业大规模引进吸收国外技术,促进产品毛利率提高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来源:中国证券报)

创业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任重道远

7月28日,创业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讨会在深交所召开,有官员批评目前创业板上市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家、投资者都浮躁功利,盯着同一个投资点,政府功利色彩很重,引导基金有点变味。

创业板开板以来,非议最多的就是创业板的“三高”问题,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邓天佐认为,创业板处于高发行率,因为这个市场机制的作用,可投资源少,资金多,其风险因此高,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是正常的。

邓天佐认为,目前创业板上市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家、投资者以及政府都太功利。他称,企业家、投资家都浮躁,盯着同一个投资点,建议他们提升眼力与本领,切勿功利心太重,中国风投的成功率比国外高,因为中国政府推动创新,把资源圈到一个区内,风险被过滤,增值却不一定高于国外。

同时,他还指出,政府也太浮躁、功利色彩很重,政府引导基金有点变味,如不准失败,主要投IPO等;设立基金的目的不够明确。他强调,政府最应该承担培育前期风险高的产业的责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也建议政府,要扩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引导和扶持社会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来源:新浪科技)

张志宏:电动车正处于由科研向产业转化过程中

在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科技部高新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张志宏在2011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上指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目前仍然处于由科研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技术不够成熟,一致性、可靠性、耐检性、成本高等不完善的状态和困难。

据张志宏透露,“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规划的主要目标将围绕纯电动汽车,重点支持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同时兼顾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关键技术的研发。

张志宏指出,电池、电机、电控和相关辅助系统是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基础和关键,技术标准、检算能力和基础配套设施应该相应加快,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必须持续稳定扎实的推进。“特别是在电动车的基础研究和基础能力的积累方面,我国与国际水平相比处于弱势,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张志宏介绍了“十二五”期间科技部的布局重点。

一是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开发高舒适型、高可靠性的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科技部于上半年启动了第一批“十二五”项目,安排资金9亿元。“近期,科技部专门启动了一个高性能、小型化的纯电动车设计研究项目,整车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均参与其中,他们的热情很高。”张志宏介绍说。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相关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同时适度超前布置充电网络。

三是加快标准研究和完善标准体系。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建立的基础较好,未来科技部将联合相关部门继续建立一套与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技术特征相配套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同时加大与国际电动汽车标准化通道的协调。据张志宏介绍,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已经建立起与德国标准化委员会的对话机制。

与此同时,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示范与商业模式研究、支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等,都是科技部未来5年在这个领域的工作重点。(来源:科学时报)

严陆光:把磁浮交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磁浮交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二五’规划,对其继续培育和发展十分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在西南交通大学作了题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与发展磁浮交通的建议》的报告。

“我国磁浮交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严陆光介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磁浮列车有关研发工作,90年代中后期,建成了高速示范运营线并开展了国产化与创新研究。

严陆光表示,磁浮列车与其他已有的客运交通方式相比具有速度高、噪音小、能耗低、爬坡能力强、起动停车快、选线自由度较大等一系列优越性。以上海磁浮列车运营为例,至2010年3月共运营740万公里,载客2300万人次,列车正点率达99.6%,从未发生任何伤害旅客和职工的安全事故,证实了整个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同时,严陆光也表示,磁浮列车目前还存在技术与规模产业化两大瓶颈。“至今尚未能进入国家交通规划。”严陆光建议,将磁浮列车作为新兴的运输方式,进入国家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明确主管部门,以交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高速磁浮交通是整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应该给予重点安排和部署。”严陆光希望,国家能大力支持磁浮交通国产化与创新的研发、试验与示范工作。努力推进非黏着驱动的中低速磁浮列车与直线电机驱动轮轨车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逐步提升份额,使之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磁浮交通作为新兴产业还可能在许多方面产生新应用,比如用于航空母舰飞机的弹射系统;用于发射卫星取代一级火箭等。“在大力培育与发展此新兴产业的同时,应积极开拓有关新兴技术与产业在国防与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带动整个产业更快更好地前进。”严陆光说。

(来源:《科学时报》)

2011年度“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铁道部于2011年4月27日共同设立了“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以下简称高铁联合基金)。7月25日,自然科学基金委了《“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2011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铁路科学研究涉及国家重大公共利益,设立高铁联合基金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吸引和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开展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为背景的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工作,推动我国铁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重点资助高速列车和铁路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

本联合基金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组成部分,其申请、评审和管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有关管理办法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铁道部共同管理,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负责受理申请并组织评审。

本联合基金2011年度资助经费3000万元,以“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两种方式予以资助。

其中,“培育项目”研究领域主要围绕高速铁路安全和建设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高速铁路土木工程、牵引供电技术、高速列车机械与结构强度、新材料及工程环境等领域相关课题研究;“重点支持项目”研究领域包括:基于可靠度的高速铁路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检测理论与方法、高速铁路交叉隧道动力特性及变形控制理论、转向架结构损伤载荷谱编制方法、实验验证及安全设计方法、高速列车车体典型焊接结构疲劳分析与设计基础研究、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行为与减阻降噪机理研究、高速列车轮轨接触与粘着行为和磨耗机理研究、高速铁路电力牵引系统的安全性预测与控制、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规律与控制方法、河(海)床演变与桥墩冲刷对高速铁路跨河桥安全影响的研究等项。

根据申请与评审情况,拟资助“培育项目”10项,平均资助强度60万元/项(资助期限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8项,平均资助强度300万元/项(资助期限4年)。

“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重点支持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2年1月-2015年12月”。

本次公布的高铁联合基金申请报送日期为2011年9月5~9日。(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我国宽带资费为发达国家3倍速率不到1/3

近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的2011年中国信息化蓝皮书显示,我国宽带速率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资费却是发达国家的三倍。

蓝皮书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宽带网民达4.5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占亚洲网民总数的55.4%。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末期,中国的网民数量可能增至6亿至7亿。不过与如此庞大的宽带用户规模不匹配的是我国的宽带接入水平。报告显示,全球宽带接入平均水平为5.6Mbps,而中国平均下行速率仅1.8Mbps,排名全球第71位;同时由于我国的宽带市场竞争不够充分,资费比较高,平均每Mbps接入速率费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至4倍。

另外,该报告还表示,我国网民互联网应用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搜索引擎成为网民第一大应用;二是商务类应用用户规模继续领涨,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875万人,在网民中占比4.省略”

近日,合众思壮召开“中国位置从云到端”2011技术会,姚明作为合众思壮的股东及形象代言人,意外出现在会现场,并为合众思壮启动了“中国位置.com”上线仪式。

合众思壮了首次实现跨平台、跨网络、跨行业的“位置云”典型技术Minisun4.省略”上线仪式后,姚明悄然离场,没给媒体留下采访机会。尽管有姚明助阵,但合众思壮股票昨天未走出漂亮行情,收报32.39元,微跌0.92%。

事实上,自上市以来,姚明作为公司的股东与形象代言人,一度助推其股票跻身“百元股”阵营,引发了股市“名人效应”。但随着“名人效应”降温,合众思壮股价日渐下滑。姚明所持股份的市值也随之迅速缩水,按67.5万股的持股量计算,现在姚明所持合众思壮股份的市值已由最高时的7693万元缩水至2186万元,账面损失超过5500万元。(来源:京华时报)

广州“十二五”将打造2个规模超2000亿的新兴产业

今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11%,投资将继续成为主要推手。今年,广州将安排101个重点建设项目,确保全年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26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3600亿元。101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总投资在2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有60个,其中年度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27个,这些项目今年计划投资约598亿元,占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的72.4%。

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为广州“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广州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石油化工、重大装备、生物、新材料等十大核心产业竞争力。

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科学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有了明确方向的广州更有着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广州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十二五”期末,打造2个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2个产值规模超1500亿元的新兴产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辐射功能,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来源:《广州日报》)

我国系统级航天产品项目首次出口俄罗斯

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由该集团公司所属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为俄罗斯研制的GVU-600空间环模器项目,近日顺利通过俄方验收并正式交付。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向世界航天强国出口系统级航天产品项目并取得圆满成功。该项目的交付标志着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取得了又一新突破。

据介绍,GVU-600空间环模器是俄罗斯最新一代的卫星试验设施,直径8米,长10米,关键技术指标均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在俄方完成相应配套建设后,将于今年9月为新一代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等型号提供热真空试验服务。

俄方在交付验收会上表示,西方国家建设同等规模的设施需要5~6年时间,而中方团队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创新设计、优化管理,仅用21个月便高质量地完成含8个分系统的复杂项目,创造了同类项目研制周期的奇迹。这标志着中方在此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交付将进一步加深中俄双方的互信,为后续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来源:科技日报)

苹果资金拥有量达762亿美元 超美国政府

篇5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进的根本动力。制定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鼓励、引导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目前,高校社科类成果评价标准均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且围绕着“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为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教育部曾于2006年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各高校在诸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对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各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无任何意义,只会鼓励善于钻营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投机取巧,而对真正潜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变相压制,是科研发展的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产生,是科研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对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意见,以期对有关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

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

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

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2.同类相比原则。

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

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

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4-02

一、引言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是非政府组织按市场方式运作向穷人发放小额互助联保贷款以帮助其脱贫的金融模式。因此,尤努斯于1976年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被称为“穷人的银行”。该模式于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科研项目引入我国进行试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下简称“扶贫社”)是设立的第一个试点,之后按该模式在全国陆续设立的小额信贷机构有300多家,其中运转较好的有100家左右,易县扶贫社有较高的代表性。

目前在孟加拉全国约一半的小额贷款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提供的,并已形成了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金融扶贫模式。贫困群体贷款难在我国是非常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但该模式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至今仍处于试验阶段,没能得到大面积推广。是“水土不服”,还是我国的金融制度需要改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能得到一些启示。

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成立于1993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总社设在易县清西陵五道河镇。建立初期扶贫社内设主任一名,会计一名,信贷员两名,运作方式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金来源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系来的, 最初一笔为孟加拉乡村银行提供的5万美元低息贷款,其中2万美元为无息贷款,用于启动项目,3万美元为低息贷款,年息2%,债务责任由农村发展研究所承担,这笔资金至今仍在使用。后来,加拿大驻我国使馆捐赠了5万元人民币,福特基金会捐赠了3万美元。随着项目的成功和影响力的扩大, 扶贫社又争取到了一些低息贷款和捐赠,2002年就已有运作资金600多万元。

贷款对象起初以妇女为主,后来取消了性别限制,实行小额、有偿、短期(43周),无需财产抵押担保,但贷款户必须组织起来,5户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负连带还款责任。6个小组以上建一个中心,还款方式为整贷零还,多为一周一还,也可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二周、三周、有时甚至一个月一还。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还本付息方式,并且大多数时候用客户的合同履行保证金和风险保证金来抵清还款。

易县扶贫社的贷款流程主要分为四步:

1. 贷款申请阶段。 主要由信贷员到申请人的家里进行走访审查,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社会关系、在村里的口碑等情况进行大概的了解。入社自愿,五户信誉连带互助,无需任何财产抵押,社员自我管理。为做到有的放矢,以发放小额信贷扶贫为纽带,为广大农户提供经济发展机会,使借款户与扶贫社结成利益共同体,扶贫社坚持借款公开透明、入社自愿、严把关口的原则。首先由拟使用小额贷款的贫困户提出入社申请,经扶贫社调查核实并严格进行信贷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之后方批准入社,与其他社员自由组建小组。一般小组建好后即可申请贷款。

2. 贷款审批阶段。申请书写好后,由信贷员交给分社主任审批,之后通知信贷员发放贷款。扶贫社放款,5万以下由分社主任批准,超过这个额度须经县社主任批准。为确保扶贫社贷款的准确使用和回收,扶贫社制定了严格的“十不贷”标准,即:没有创收项目的不贷;有贷款未还的不贷;不遵纪守法的不贷;不写申请不经考察的不贷;不参加会议、违背扶贫社章程和纪律的不贷;农村中小“混混”不贷;超计划生育罚款的不贷等等。这有效保证了扶贫社小额信贷资金的循环使用。扶贫社的小额信贷没有优亲厚友,没有任何“猫腻”,一切信贷程序都是公开透明的。

3. 贷款发放阶段。由信贷员、分社会计、出纳到农户家中进行贷款发放,并对发放的过程及发放人员进行信息的再次采集(主要是照相),然后在贷款合同及相应票据上签字,由会计收管票据便于回去后入账。 在每个小组内实行依序放款,最初是严格按照2―2―1的程序来进行,即在一个5户联保小组中,先向其中的2户放款,待这2户的贷款使用符合要求后,在放款给另外2户,一般是小组长最后得到贷款,放款间隔一般为3~5个星期。但目前已改成对小组一次性放款。借贷农户在得到贷款时,首先要交还全年贷款利息(年利率8%)的50%,从第三周起开始按周或规定的日期还贷,每周还全部贷款的1/50,一年的最后两周还清剩下的一半利息。另外,扶贫社还设立小组互助基金(相当于贷款的5%),还规定小组成员户每周存入1元钱,基金和储蓄主要为本组成员应急之用。

4. 贷款收回阶段。 信贷员每周负责回收贷款本息及储蓄,填报中心收款表及收款凭证,之后到附近信用社或银行将款存入扶贫社账户,由分社会计填报分社周报表并编制月报及业务进度表。

目前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下设西陵分社、 梁各庄分社、白马分社和桥头乡分社,在易县境内20个乡镇累计发展中心小组227个,小组3733个;扶持20424户,其中妇女为借款人的占80%,直接受益人口达到78370人;累计发放贷款10855万元,年度放款平均达到1000万元,还贷率在98%以上。该社立足“老山区”(山区、老区、省级贫困县)的县情实际,对GB模式进行了嫁接、改造,采用“扶贫社+小额信贷+中心+小组+贫困户”的管理形式,被国家民委和河北省扶贫办定为“易县模式”进行推广。

三、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1. 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存在严重的资金“贫血症”。扶贫社的信贷资金来源, 一是建社初期国外引进和捐赠的资金,现在扶贫社还是主要靠着这些资金来运作;二是吸收的互助基金及社员每周1元的存款。 经营收益除维持扶贫社日常运转外积累有限。由于信贷资金来源受到极大限制,扶贫社的信贷规模很难扩大, 社员的贷款需求不能充分满足。2010年为了减少成本,提高贷款周转率,增加后续储备资金,扶贫社不得不放弃了紫金关镇、牛岗等地理位置较远的村镇。近年来, 随着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原来在当地支持农户一个项目, 一般有3000元就能解决问题,现在则变成了原来的2~3倍。这使得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为扶贫社“输血”,增加扶贫社的“造血功能”,是扶贫社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最突出问题。

2. 扶贫社的信贷员文化素质较低,储备人才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扶贫社一直都存在“用工荒”现象,领导阶层和员工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扶贫社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扶贫社主任周学仁的领导,但周主任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 扶贫社大部分员工的年龄都在50岁左右,学历最高的是函授本科,大部分员工都是中专毕业。由于扶贫社至今仍是社科院的试验点,还不是正规金融机构,工资待遇较低,大家主要是凭着对扶贫事业的热情和社会责任在工作。这种工作条件对吸收年轻的专业人才十分困难。

3. 缺乏外部管理。 扶贫社属于实验性质的民间金融机构,起初由中国社科院管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其管理作用在逐渐消退。继续游离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将难以保障其继续规范发展,同时也难以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四、结论和建议

易县扶贫社经营情况表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我国是适用的,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按该模式运作能形成有效的贷款风险约束机制,充分证明按市场方式运作的金融扶贫机构是可以自我生存和发展的;95%以上还款率说明,贫困户不等于没有借款偿还能力的客户,更不等于“赖账户”,只要管理得法,对贫困户的贷款风险是完全可以防范的。因此,对该模式应积极支持和推广。

当前,首先应给予扶贫社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或者也可先作为银监会或政府金融办的试点继续试验,总之没有得力的管理机关是不妥当的。其次,应扩大扶贫社的信贷资金来源,应允许在社员内吸收存款,以及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第三,鉴于其贷款的扶贫性质,财政应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第四,扶贫社应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为扶贫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

致谢: 感谢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领导和员工在调查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感谢河北金融学院杨会朴老师、王鑫斌老师、 黄晓芳老师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也感谢暑期实践队的同学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树青,杜金向,李青. “乡村银行”模式:一个基于案例研究的解释[J]. 华北金融,2008(3).

篇7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城乡的贫富差距也日益凸显,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自2007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资助政策,形成了“奖、贷、勤、减、免、补”的综合资助体系。近几年来,高校资助政策也不断完善,在“资助”中“育人”的新思路也逐渐引起重视,这要求高校必须在资助工作中及时关注受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受助学生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达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目的。“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是高校顺利开展资助工作重要前提。

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发展概述

1、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发展和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Il:第一个时期为“探索时期”,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高等教育免收学费和发放人民助学金的资助政策;第二时期为“过渡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助学金、奖学金并存到以奖学金、校内贷款为主的过渡;第三个时期为“改革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国家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标志着我国“免费上大学”政策的彻底终止。第四个时期是“形成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勤、补、免”五位一体的高校多元资助政策体系;第五个时期是“完善时期”,从2007年至今,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了高校资助工作模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高校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奖、贷、助、勤、免、补”多元资助政策体系。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化资助制度到多元化的资助育人模式的历程,完成了高等教育由免费到收费的重大改革转变。

据2011年国家教育部新闻通气会统计公布:国家助学贷款突破“双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成“主角”。2010年年度国家助学贷款人数和金额分别突破100万人和1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10年国家助学贷款获得贷款学生人数达到11384万人,较2009年增长11.6%;新增贷款金额114.89亿元,较2009年增长32%。其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地方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模式。连续几年,教育部发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在秋季新学期开学之际都要建立“绿色通道”,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特困生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无法入学。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新生为60.9万人,占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38.8%,占报到新生总数的9.7%,“绿色通道”制度得到了很好地落实。确保学生入学后,学校再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和有关规定给予各种形式的资助和补助。

2、目前高校资助模式的现状

高校的资助工作,首要任务在于落实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资助政策,其次是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资助育人模式。

在资助工作中,各高校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了以生源地各级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为前提,以困难学生的助学金申请书为依据,同专业班级民主商议、年级辅导员审核相互配合的认定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确立了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个困难等级,为各类资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结合每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学生在校期间3~4年的受助标准基本固定了下来,后期资助工作走入了模式化的轨道[2]。

合肥工业大学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面向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着“扶贫济困,助教结合,爱心传递,互助成才”的工作目标,搭建资助工作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项资助,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贴心人。中心还为在校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实现“勤工助学梦”,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资助覆盖面愈来愈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国家、高校以及社会的资助,但是资助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甚至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的开展,降低了受助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

1、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有难度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准确的认定,是高校开展资助服务工作的前提,是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关键,也是高校历来重视的一项工作,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准确认定存在以下难点:

①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审批环节多、工作量大,致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够准确。通常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按照自下而上、层层审批的模式进行的,即申请者需到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相关证明,递交至所在班级,经班级内部民主推荐产生,并上报所在学院、学校,经审查、公示无异后,该申请者完成认定环节。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降低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的认定较模糊。《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认定为: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3],这样笼统的认定标准在现实中较难以实现,申请者在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以及《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度、可信度难以考证。甚至有些民政部门不做任何调查,就给申请的同学出具相关证明,这就致使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大打折扣,再者在民主推荐环节,也会出现少数学生拉关系、拉选票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行列中,而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却无法获得资助。

现如今部分贫困学生把“贫困”当作资本,认为获得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都是理所应当,部分学生拿到资助后,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不知道感恩社会;部分毕业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下顺利毕业,但是出现故意延期不还贷款的情况,不知道诚信做人。因此,高校应制定“诚信、感恩、励志”教育方案,以“诚信人生”为切入点,以“励志教育”为主线,以“感恩社会”为过程教育,以“自立自强”为教育目标,加强对受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注重对受助学生进行全过程“心理辅导”,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感染受助学生,教会他们学会逆境成长,把眼前的困难看作磨砺意志、增强才干的人生财富。

4、树立自强意识,倡导勤工俭学

“唯有自立自强者,才能拥有尊严和财富。”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对贫困大学生加强自立自强教育,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困难,预防由于不稳定思想而诱发的精神贫困.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引导高校贫困生正确认识外界对他们的资助,并把这种经济资助转化为行动力,发挥新媒介的积极作用,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金钱观和幸福观。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减轻经济负担,树立自强意识,磨练意志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将来进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学校要发挥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勤工助学,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开支,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高校应成立勤工助学服务机构,不仅在校内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还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勤工助学机会。同时,也要严格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对应聘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的考核、培训和再教育,切实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高校必须在资助工作中,积极推进政策宣传工作,完善资助评审体系,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受助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提高受助大学生的“主观满意度”和“客观满意度”。实现“育人为本”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配合。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凌娟,曹建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发展历程刍议[J].管理观察,2011,(17):150-151.

[2]夏阳,赖志华,张玉霞.多维度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探析―以苏州科技学院“三心工程”为个案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84-87.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N].2007-6-26.

篇8

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入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性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创新性教育的含义

创新性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因此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增长其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视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拓学生的智力存储和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并转化为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人类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谁拥有的知识资源越多、创新能力越强,谁就最具有竞争实力。

大学生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经过三到四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他们有着潜在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和引导,开展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中要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学生开拓进取,吐故纳新,要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二、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比较低,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调查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

1.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但创新能力低

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和欲望,在学习中积极寻找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但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未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及时与教师和同学们沟通和交流,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尝试独自处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能取长补短,共同把问题解决好。许多大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往往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没有创新毅力,经常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恒心和意志,见异思迁,半途而废,这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低下。

2.具有创新意念,但缺乏创新兴趣和动力

当今大学生从内心上也想创新,对新鲜事物能够产生好奇心,对旧事物旧观念也持怀疑态度和叛逆精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心情的变化,他们的创新又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形成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3.具有创新的知识素养,但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洞察力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学习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他们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还不够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低。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太多的创意和新的突破。在对事物的观察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严谨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4.具有创新的理论知识,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的动手能力和必备的创新技能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术的能力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由于受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急功近利,学习浮躁,片面追求地各类考试成绩的提高和各类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获得,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缺乏对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不注重知识的整合,理工科学生只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不注意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同样文科学生只关注社科类知识的学习,而对自然科学却不闻不问,造成了文理科相互脱节,这与当代各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他们的创新能力严重滞后。

5.参与的创新实践较多,但形成的创新成果却寥寥无几

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如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社会实践,许多大学生也得到了相应基金的资助。然而由于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低下,不能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也不能从实践中找出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文科艺术类学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和没有创新意义的社会参与,理工科学生也只是对一些前人的理论或实验结果做一些形式上的分析和简单的归纳总结。等到资助项目终期验收时不能给出像申请书中所述的计划预期结果,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得不到任何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性教育的方法

1.创新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要将学生的党团活动与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如成立科技创新发明协会,举办科技讲座,邀请归国华侨科学家讲述科技创新、爱国主义、科技兴国的事迹。要在党课、团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动力,积极与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进行横向联合,定期为大学生举办各种创新设计大奖赛和优秀创新作品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类创新活动中去,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新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们要将创新教育灌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要淡化书本和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宽容学生在探索中产生的错误和荒诞,培养其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传统的统一大纲、材、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以学生为本——由教师作向导,实现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自主式学习。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我们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减少专业课程,开设人文综合课程,实施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创新教育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篇9

2009年3月,转战A股,未果;

2010年6月,回台上市,未果;

2011年3月,计划再次赴港上市,结果:等待中。

上海克莉丝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田安有些坐不住了,在大陆连锁烘焙市场稳坐第一把交椅的克莉丝汀,上市之路却是百转千回,从香港到大陆,再到台湾,现在又准备回港上市。这在罗田安看来,仿佛是克莉丝汀的宿命。

拐角开店

创建之初,在其他行业也有很大投资的罗田安从未想过克莉丝汀会成为自己离不开的事业,更未想过要将其带入资本市场。

1992年,罗田安和上海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上海糖烟酒公司三方总投资150万美元成立克莉丝汀,其中罗田安投资90万美元,占60%,其余两家各占20%。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罗田安的多项投资大幅缩水。1999年的克莉丝汀在上海也只有17家店,年销售收入不足2000万元,公司另两个股东方提出退股。于是罗田安决意买下二者持有的股份,从投资人转变为管理者,开始整顿克莉丝汀。不久,公司高管团队湾管理人员只剩下罗田安。也由此,罗田安着手组建一支完全大陆本土化的经营团队。

2000年,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克莉丝汀在上海闵行设立了2600平方米的专业工厂,将面包和糕点集中生产,形成中央厨房的模式,为产品质量提供稳定的保证。 当时,在门店里开小工场,是上海西点业的一种普遍做法。但在罗田安看来,“中央厨房的模式,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保证西点的品质”。在物流系统的支持下,“工厂生产”取代了原先的“门店加工”。

而在网点拓展方面,最为重要的是选址。

罗田安率先将“拐角开店”的模式引入了上海西点业。“拐角开店,节省宣传费用”,罗田安直陈拐角店的优势。今天,克莉丝汀近一半的门店为拐角店,而这也成为克莉丝汀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

与此同时,克莉丝汀还将目光锁定地铁站。这也是发达国家西点业的成熟经验――迎合上班族的消费习惯。目前,克莉丝汀有相当一部分门店已经覆盖上海地铁最为重要的站点。

2001年时,克莉丝汀拥有门店30多家,比1999年时多了一倍。此后,克莉丝汀“每隔5天就有一家新门店开业”。据克莉丝汀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1年3月,已在上海、江苏省的9个城市、浙江省的9个城市共发展了1100家直营店,收购和自建了8个中央工厂。

礼券模式

在经营上,罗田安有自己的一套模式。

平时的克莉丝汀,店里有点冷清,但每年营收额却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这其中有高达五成的业绩来自于“卖礼券”。罗田安说:“克莉丝汀不仅货通天下,更是汇通天下。”后者指的就是送礼市场。有一年中秋节就卖了200万盒,创造5亿人民币业绩,几占年营收3成。克莉丝汀尤其擅长“拿下”国家机关市场,甚至包括公务人员送礼。

罗田安为营造“送克莉丝汀礼券很有面子”的气氛,要求门店装潢一定要气派、富丽堂皇。为方便兑换礼券,克莉丝汀的据点不是地铁出口就是三角窗;当然,商品包装需精美、品质得稳定,这就依赖中央工厂统筹动作,礼品市场几乎主导克莉丝汀的经营策略模式。

罗田安的财富积累不仅仅是有形财富,由于企业规模的逐渐壮大,他推行的一些连锁企业的策略,比如利用街角店、地铁店进行品牌推广、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架构,让西点行业走后工业化生产之路,以及后来的引入生物科技概念、建立食品安心供应链等等,开始成为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无形财富。以至于光明、旺旺、娃哈哈等“老大哥”也都组织管理层去参观克莉丝汀的工厂。

近年来,面对来势汹汹的85°C,克莉丝汀并不担忧,并且还斗志盎然地要以相同模式进军重庆与北京市场,罗田安预计2012年全国可达1500直营店。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烘焙市场,罗田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他多次讲到,类似克莉丝汀这样的直销产业,将呈现M型化发展趋势,“M”是指两极化特征,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平均的、持续的增长。

“在未来激烈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有能力创新的、能做出高品质产品的,才能获得稳定成长;在清晰的核心竞争力背后能够呈现出人才质量、策略、执行力、组织战斗力和服务品质的、拥有丰沛企业资源的公司,才能得到市场的青睐。”这是来自于克莉丝汀官方网站上罗田安的经典语录。

克莉丝汀成长为大陆烘焙市场的龙头,同时拥有生产、供应、销售、物流。在台、港、大陆三地还未有烘焙连锁服务业上市的情况下,它成为三地证交所积极争取的热门对象。

玩转资本

国际资本的热情始于罗田安在2007年初的一句话。在一次投资人大会上,罗田安宣称“克莉丝汀在上海能做到第一,就意味着能在全球做到第一”。之后不久,他又宣布2010年要开出1500家门店,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人民币。

不少投资人马上跟进罗田安。普凯基金与克莉丝汀有过接触,但普凯最后没有能与克莉丝汀联姻。最终,克莉丝汀的选择是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作为日本第五大贸易集团,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不仅经销所有食品相关商品,而且在小麦、玉米、大豆、大米等上游产业具有强大优势,在中下游市场也有大量投资。

2005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在上海设立烘焙咖啡生产销售公司,投资克莉丝汀后,又在江苏成立南通葡萄酒生产销售公司,在中国的食品行业投资表现强劲。

2007年7月,克莉丝汀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签订了初步投资意向书,丸红首期投资人民币2.2亿元,获亚洲克莉丝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6%股权。

接着,又有投资人进入克莉丝汀。2008年1月,豫园商城境外子公司香港裕海实业与亚洲克莉丝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东(中国台湾公民)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裕海实业以自有资金出资受让亚洲克莉丝汀5%股份,经双方协商,确定此次股权受让总金额为1.1亿元。

2008年上半年,曾有香港媒体报道,瑞银证券被克莉丝汀聘为保荐承销商,已向港交所递交文件,预定第三季度在港上市,募集金额为2亿美元。彼时,克莉丝汀已经进入上市静默期。如果一切顺利,克莉丝汀将成为首家上市的台资面包店。

金融海啸打乱了这一切。克莉丝汀原定2008年年底路演、最晚2009年年初在港上市,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市场前景不明,上市计划被搁浅。

然而金融风暴并没有让克莉丝汀真的“消停”下来,2009年,克莉丝汀上演了史上“最甜蜜的并购”――并购了杭州“丹比艺术蛋糕”。

甜蜜并购

2009年7月,丹比食品(浙江)公司董事长林义炉把丹比品牌连同旗下资产作价1亿元,卖给了同是来自台湾的克莉丝汀老板罗田安,原因是林义炉因身体抱恙,要回台湾休养。

丹比艺术蛋糕扎根浙江10多年,在杭州和宁波开出了50多家门店,并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丹比在杭州的销售情况,其实比克莉丝汀好,对后者而言,这是一次相当合算的买卖。”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现在大家都忙着抢地盘,有钱也不一定能抢到好地方。

当时,克莉丝汀在杭州的门店约有40家左右,丹比则拥有35家门店,收购后克莉丝汀门店在杭州的数量一下扩充了近一倍。

事实上,西点业内有“金角银边烂肚皮”的说法,“金角”是指十字路口的店面,“银边”是街边旺铺。丹比在杭州经营多年,在杭拥有的35家门店,占据的即使不是“金角”,起码也是“银边”。这些店多是几年前就签下了长期租约,在租金暴涨的现在看来相当划算。

此外,丹比在宁波也拥有18家门店。而此前,克莉丝汀在宁波是一片空白。

在业内众多人士看来,丹比最吸引克莉丝汀的,应该是其在杭州拥有的中央工厂。据分析,克莉丝汀虽在杭州拥有多家门店,却一直没有在当地建造中央工厂,采取部分产品上海工厂配送、部分门店加工的模式。因此,其杭州门店很少有对配送条件、新鲜度都要求相当高的蛋糕出售,这几乎已成为克莉丝汀杭州市场的软肋。如果要进入铺货规模巨大、售价又不能太高的超市销售,由上海配送,光是高昂的运输成本就难以承担。接收了丹比的工厂,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规模扩大后,克莉丝汀于2009年在大陆重启新股发行,加上上海市政府提供的优惠上市补助,因而罗田安差点决定在A股挂牌。但在“台湾经济部”与证交所相关人员积极游说后,克莉丝汀决定回台上市,时点定在上海世博会之前,随后也将在台湾开设连锁店,并利用台湾的研发能力加速抢攻大陆市场。

被台抛弃

吸引罗田安回台的,并不是台湾证交所人员犀利的口才,而是回台后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措施。

据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介绍,在土地方面,台湾对在特定工业区投资的企业,前两年零租金,第三四年租金打6 折,第五六年租金打8折,与这个方案并行的还有部分工业区土地的打折出售;而在资金方面,台湾则提供了政策性专案优惠款,例如台湾“经济部”专门提供2000 亿元新台币的“台商回台投资优惠专案”,“国发基金”也拨款100 亿元新台币投资中小企业。

此次,克莉丝汀是受到台湾政府召唤而“回流”的台商之一。按罗田安的设想,2010年第三季度,克莉丝汀将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

“拿A股市场来说,他们是很欢迎克莉丝汀这样的高流通企业,但台湾证交所的董事长找到了我,希望我们回台湾上市,做一个台商回流的样本。”罗田安说。克莉丝汀在台湾一家店都没有,但其在台湾仍然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据悉,在台湾地区申请上市的成本只有香港及新加坡的四分之一,而挂牌费用约为大陆的七分之一。

2010年7月,罗田安与台湾证交所敲定了上市事宜。随后台湾证交所高调了罗田安掌帅的亚洲克莉丝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其经营主体为上海克莉丝汀食品有限公司)将赴台上市的消息。

该公告显示,克莉丝汀将进入上市辅导期,领到了登记辅导的155号牌,预计将在6个月后证交所。一旦上市成功,这家企业获得的不仅仅是募集到的资金(来自金融界人士的消息称约为1亿美元),还有由此带来的规模继续扩张(向西南、北方市场扩张),同时也会获得品牌声誉和发展战略上的高度关注。

而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即便它赶不上成为首家回台上市的、主业全在大陆的台商企业,它也会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样本――强大的自有渠道,漂亮的财务数据,主攻大陆内需市场,烘焙行业在台上市第一股。

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人力方面。台商投资大陆主要是看重廉价劳动力。尽管近来大陆涨薪潮不断,大陆劳工仍比台湾劳工的工资低很多,要吸引台商返台,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台商回去并不太容易,政府必须创造好的投资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人才,现在台湾的人才大量外流,例如台湾需要一个好的设计师,反而要来上海找到再请回去,这样的事情很多。”罗田安说。

令罗田安失望的是,2010年11月22日,以大陆市场为重心的餐饮连锁企业“85度C”以“KY美食”的名字在台湾IPO成功上市,挂牌首日股价大涨。而大陆门店数是85度C的5倍还多的克莉丝汀却在台湾迟迟不能上市。

对此,罗田安表示,与扎根台湾的85度C(其在台的门店数有300家以上)相比,克莉丝汀这种在台湾没有任何事业与投资的“无根台商”,若要回台第一上市,政府的态度还是较为保守,迄今没有“无根台商”能成功在台上市。

回港,无奈或是宿命?

罗田安所憧憬的“资金双向流动”最终没有实现,台湾上市无望,他再一次把目光转向了香港。

2011年2月,罗田安说,克莉丝汀预计6月在香港主板市场挂牌,筹集约1.5亿至2亿美元。除烘焙本业外,今年还将发展匹萨、连锁咖啡店新事业。

根据罗田安的解释,选择到香港上市,主要是考虑到香港资本市场比较国际化,有助于克莉丝汀日后的全球布局。目前克莉丝汀已委托UBS及巴黎银行担任保荐人,预计4月送交上市申请书,若顺利,6月即可挂牌交易。他表示,去年克莉丝汀因将重心放在上海世博会,因此营业额成长较为缓慢,全年营收约人民币20亿元,净利率约11%。他希望,配合今年股票上市,未来营业额能保持每年30%至35%的成长速度。

目前克莉丝汀的现金流约达1亿美元,因此在罗田安看来,上市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筹资,而是为了留住好的人才。

篇10

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稳步提高,科学研究取得快速进步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提高。

(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提高,大大促进了科教事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2012年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竟达到13 31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2.09%[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国家在高校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高校进一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履行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对高校的教育经费及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加大。高校研究经费的飞速增长,促进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一直占全国科研投入的7%~8%左右[2],2009年高校科研经费468.20亿元,2013年较2009年增加了83%,达856.70亿元[3]。

虽然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稳步提高,促进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无论是投入的绝对数还是占GDP的比例,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4年我国共投入科研经费13 312亿元(折合美元为2 040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09%,而美国2014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为6 860亿美元,占美国GDP(17.4万亿美元)比例约为3.94%,美国科研经费的绝对数是我国的3.36倍。因此,我国还需继续保持科研投入的稳步提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研投入机制,来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科研建设成效现状

1. 我国高校科研态势发展良好,论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2000―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历年统计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结果,数据显示(见表1):2004―2014年9月,我国国际论文共发表136.98万篇,世界排名第2位,比2013年的统计数量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我国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 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4]。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其他国家。论文平均被引用6.59次。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可以反映论文影响力的大小。

报告数据显示,其中高校成绩表现最为突出。从2013年SCI论文所属机构类型分布看(图1),其中高校168 908篇,占82.77%,研究机构27 046篇,占13.25%。

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前三名分别是浙江大学(29 004篇)、清华大学(22 503篇)和上海交通大学(21 694篇)。

按论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按论文的全部作者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2004―2014年,我国有高被引用论文12 279篇,其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占有10.4%世界份额,论文数量比2013年统计数增加了28.9%,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德、英之后,位次保持不变,但其占有的世界份额上升了1.8%。其中,有6篇论文的单篇被引次数在千次以上,分别来自华大基因、清华大学(2篇)、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5个单位,分属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物理3个学科[5]。

另外,对于的期刊水平和创新性等多个指标,统计报告在2013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评选出了100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这10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68个机构,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分别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各6篇),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各4篇),东南大学(3篇),清华大学等12个机构各2篇。

总之,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在国家科研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研主力军。高校科研的建设成效显著,成绩斐然。

2. 我国高校科研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虽然我国高校在论文数量、质量和被引用次数上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见表2)。

如表2所示,我国虽然在论文数量上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但跟美国的论文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在论文被引用次数上,我国排在美、德、英之后,排名第4位,说明我国论文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尽管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较快,平均每篇达到6.59次,但与世界平均值10.69次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重要研究机构,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科研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且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针对科研收入的不断增长及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特点,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对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6]。

1. 科研人员对科研收入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对科研收入的性质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靠个人申请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财务管理部门只是代为管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不能限制干涉。这些认识误区是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需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力度,培训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消除他们的认识误区。凡是以高校名义或以高校教职工个人身份申请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列为学校科研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所有,服从学校管理,应主动接受财务部门的管理及审计部门的监督。

2. 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执行的是教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该制度没有成本核算,因此在对科研经费核算上只能从支出核算方面进行,缺乏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核算变成了“流水账”。我国科技部的相关文件规定中,首次把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按性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把一些设备采购支出、能源动力支出、实验材料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分析测试支出、差旅会议支出、劳务支出等直接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支出列为直接费用;把学校提供的场地、实验设备及水电暖等支出计入科研的间接费用。科研经费入账后,财务管理部门一般将其列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科研部门按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并没有将那些与科研有关的水、气、电、暖费等以及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等计入科研成本。高校在统一核算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支出时,将科研活动所消耗的水电暖费、燃料动力费等都列入到学校教育事业支出中,未将其消耗量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另外,人工成本也是科研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中大部分是智力成本,此类成本在工作中无法量化,也无法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这些问题造成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成本支出信息失真。

3. 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经费支出额度上。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报销审核过程中,缺乏实际可操作的依据,在支出金额和核算范围方面没有限制性规定。只要签字正确、票据合法,即给予报销,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金额的大小与科研相关性,会计人员没有依据无法审核,造成科研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例如招待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办公用品支出、交通费或差旅费支出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比重却很低,甚至应由个人开支的私家车保险费及维修费、交通费、学费、家用电话费等也从中列支。还有的虚造劳务费、加班费等支出,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本失真。

4.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该工作应以《预算法》为依据进行项目预算表的编制,并应遵循以下原则: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原则,预算与科研目标相关性原则,预算与政策相符性原则。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科研人员大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很少有时间去学习研究财经法律及财务管理制度,因此课题负责人往往不重视经费预算,未按项目实际应发生哪些费用等进行预测或者预测的不够精细,造成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超出预算,或预算指标与支出金额不符。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不足表现如下: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财务人员的预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三方缺乏有效沟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不被科研人员所重视等。

5.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尚无有关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在对科研经费核算过程中,无据可依,造成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虽然教育部等国家主管部门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出台了一些宏观性指导意见,但是内容不够详细,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是在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用它来管理科研经费是不合适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常无法可依,无据可查,因此,相互之间出现分歧在所难免[7]。

6. 科研资产管理存漏洞,流失严重,共享更难。高校对科研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将经费挂靠外单位,逃避学校管理;将科研经费以科研协作等方式转到校外;利用本校实验设备等学校资产承揽校外实验项目;科研人员购买固定资产时为了逃避学校的管理常常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多种方式,如开成购买专用材料发票等以达到逃避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有的科研人员用科研经费购入许多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形成科研小组的专用设备,购买时并没有论证及调查研究,学校在管理这些设备时又不能统筹管理,合理配置,设备难以共享,因此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资源浪费[8]。

三、开拓创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勇于创新是研究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转变财务管理思维定式。将以核算型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核算为基础的管理型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

1. 提高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水平,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一,要明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第二,要明确科研经费是学校的科研收入,属学校所有,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的经费,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第三,要明确科研经费的预算,这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它的使用应以项目申请书的经费预算为依据,专款专用,统一管理。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形成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使用科研经费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

为了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需采取措施做好对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除要培训相关的法律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宣传与培训学校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并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等薄弱环节,重点讲解其理论,树立起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的意识。杜绝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使用中的随意性,消除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当科研人员有了正面认识后,才会主动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才能配合财务部门提高科研项目核算的管理水平,为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2. 提高科研成本核算意识,建立成本核算制度。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并参照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及企业核算原则,以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定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以及确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范围、设立成本核算项目,归集和分配科研费用,对发生的科研费用该预提的预提,该摊销的摊销,并对科研资产计提折旧,加强对科研资产的管理。如对科研活动利用学校资源所发生的水、电、气、暖等费用,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费,折旧费等按照确立的原则,把这些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真实反映科研成本。

3.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如实客观反映科研项目成本。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分属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阶段。预算编制专业性很强,科研人员在做预算书的过程中,应有财务等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建议。预算书编制完成后,进入预算执行阶段,按照预算书所列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指标为依据,进行日常核算科研项目的开支。科研项目的成本日常管理,其开支要符合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对科研经费核算实行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的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保障科研项目的成本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10]。

4. 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实行细化管理。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审计处、监察处、各学院和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和权限,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方面各负其责,协同合作,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第一,要细化管理。确定科研经费的核算标准,列出其开支范围,建立经费审批程序,规范大额采购与支出,对于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于超过10 000元支出的,要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第二,要根据科研经费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核算原则,横向科研则要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科研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正确反应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第三,根据科研经费的性质,建立新的会计科目,核算其科研成本支出。如设立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收合同款、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科研收入、成本支出等情况。科研项目还应正确核算项目结余情况,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结余分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