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4: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术经济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技术经济学

篇1

作者简介:武慧荣(1980-),女,山西夏县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讲师;邓红星(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GY20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67-02

一、“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特点

“运输技术经济学”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应用,与工程实践联系非常密切,主要任务是从经济角度对交通运输相关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预测性、应用性、系统性和最优性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可培养技术、经济和管理复合型人才。

实际生产中,每项技术成果都会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等技术经济问题,因此,对即将成为工程师的工科学生而言,必须具备解决实际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但工科学生本身对该技术经济学科认识较少,导致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较大,例如在净现值的含义以及内部收益率的经济意义和计算方法方面即使反复讲解,许多同学仍然不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在毕业论文中不善于应用该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这对于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学而言,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亟待改革。

二、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求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中心,通过项目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同时,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应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以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应用原有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项目教学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三、项目教学法在“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按照“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应用项目教学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项目构建

按照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划分为2个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和理论应用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主要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现金流量构成及其估算、运输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不确定分析等,这一部分理论性较强,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内涵和精髓;理论应用模块包括运输项目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运输项目综合评价与决策、运输项目后评估、运输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这一部分是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使学生真正达到“明其理、知其用”的目的。

项目驱动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所以项目的构建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首先教师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经过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任务。

2.教学过程实施

(1)成立项目小组。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进行组合,每个小组为一项目团队,设立小组长。项目小组选定项目任务后,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清晰描述项目背景和项目任务、项目计划进度表、调查内容、拟采取的调查方法、项目团队以及项目成果形式等内容。教师说明项目任务书的编写内容及方法,并随时提供咨询和建议。

(2)学生独立实施。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配置项目组人力资源,领会项目的筹划与分工协作,独立完成整个项目;学生要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在逐步的展示和分析中让学生跟着工程项目的进度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讨论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这种团队项目操作的方法,既便于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又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能够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

(3)教师引导监控。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教师的引导和监控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重点讲授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技术方案的比较选择等内容,要求学生在项目的投资分析过程中体现上述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提供辅导答疑。另外,教师要根据项目计划进度表,对项目进展情况保持监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关注每个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进步程度。课程快结束时,教师再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项目方案及工作过程,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感。

3.多维度、多主体全面考核

科学的评价考核是项目式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结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特点,课程在原有试题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项目考核的内容,采用作业、测验、项目考核及期末考试的多维度考核方式。项目考核所占比重为20%,主要由项目研究报告和项目PPT汇报答辩两部分构成,答辩人从每个小组中抽签决定。项目评价包括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两部分。项目组在总结成果时,不仅要展示最终的研究成果,还应该展示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思路、策略和不同阶段的成果,也就是说评价内容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评分过程采用项目组之间、项目组内部互评以及老师评定相结合的多主体评分方式。答辩结束后,首先由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根据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对该组整体进行打分,给出该组的平均得分;该组每个学生的个人得分由组员之间的互评初步给出,老师再从学生自身进步程度的角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加分(0~3分),以鼓励基础较差但是通过项目学习取得进步比较大的同学。

四、结束语

基于项目教学过程中所选的项目是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源于工程实际的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任务分工、协作、获取数据、分析预测、提出方案、方案评价、方案选择、撰写研究报告、汇报答辩等环节,这些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充分体现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在“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程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的讲授方式。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适合于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隽志才.运输技术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杨慧敏.基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90-91.

[3]易焱华,冯玉东,冯明卿.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94-95.

篇2

一、技术经济学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拓展,在理论上也不断进行创新,使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技术经济学在当前的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项研究领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经济项目效益评估才设立了技术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学科和技术手段,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对任何经济效益的功能部门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技术经济工作者近些年的努力在各个行业都逐步建立起了研究领域,能够科学地对不同行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项目评价。以前的研究领域仅仅局限在几个行业,现在无论是资源类、经济类、环境类,还是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研究领域不断增加。

(二)技术经济学不断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宏观领域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以前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涉及厂商、成本、市场以及所得等这些微观理念,从本质上看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但是现在的技术经济学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涉及了就业、产业结构、社会福利以及投资消费等一些宏观经济领域。例如,在技术创新或者对项目进行评价中,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简单的定量分析到应用复杂系统模型的方面深化

技术经济学主要是客观分析、比较和评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技术政策后者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最终来科学选择在经济上最合理而且在技术上最先进的最佳方案。技术经济学在对人们活动中产生的技术性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懂,而且清晰明了。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这些常规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或者市场咨询机构的需求,很多问题需要通过一些复杂系统的模型来研究,如动态系统激浪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使技术经济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技术经济学理论应用更具有广泛性

技术经济学是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其理论不仅在各种产业政策或者技术政策的论证和评价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广泛应用于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规模、资源开发等的论证与评价中。由此可见,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技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理论有待创新与完善

技术经济学具有研究对象庞大复杂、边界宽泛以及学科内容陈旧的缺点,而且系统性和国际性不强,学科研究中的内在关联性也不好,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左右摇摆,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加上没有清晰的分析方法,因此导致学科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很大困难。

(二)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放在了自主技术创新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没有对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技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需要和国际相关学科进行融合

当前在国际中没有和技术经济学完全对立的学科,因此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与国外学术界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受到了限制,无法及时吸取国家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阻碍着我国与各国之间的更多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仍然是发展较快而且很实用的学科,尽管其理论体系已经成型,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研究内容等一些基本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学科固有的属性有所丧失,因此在今后的讨论中最好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总结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深化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稀有资源减少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势,因此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利用和优化配置仅有的资源。对于项目评价,应当在研究技术、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此外,除了对项目进行技术和财务等一般经济评价以外,还要进行社会效益评价,不仅要保证技术的可行、经济效益合理,还要保证环境受到保护,资源能够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使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研究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早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就制定了通过市场来换技术的这样一种战略。但是通过该战略,我国的企业并没有得到国外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加上我国自主创新的力度比较弱,导致我国对外商的技术非常依赖。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技术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掌握高端技术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对于技术经济学,今后要不断拓展学科体系建设,并重新架构,在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彭运芳.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探究[J].价值工程,2009(06):74-76.

[2] 陈冬梅,李博.浅论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特点[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10):201-202.

篇3

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带来整体观。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运作过程中形式多、创造性强。将系统思维引入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目的是改善其常规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它是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视角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研究,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到进一步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阶段,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只要和他的知识系统融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拓宽知识体系的节点,从而形成扩大的知识网络系统。这种思维习惯从课程开始就应该养成,因为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有的甚至在学期末,所以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的衔接也考验了其思维系统的持续性。

2.系统思维促进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比如“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技术经济分析”等重难点,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引入适当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方面把课程设计的要求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比如说课程设计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Excel软件,因此目的性强、兴趣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存在与变化的根据和规律,让学生能够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直接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实践运用能力。

3.系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在决策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它的内容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解决社会实际生活问题而设。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设计向更深层次进行;客观题不设标准答案,让学生思维发散,争取创新。当然有一些数据可让他们自己设定,模拟市场情景,把自己当作一个可行性研究人员,就某个具体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决策。最后,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把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

4.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项目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经济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子系统。从项目这个大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系统思维让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上升到更高层的项目管理领域。因此,设置技术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个案例,包括原始数据收集、计算方法的选择、财务报表的编制、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写出项目评价报告以判断项目财务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以项目建设程序为目标,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是一个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能动态地整合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因此,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理解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应该如何在各类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即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在纵向上,培养了学生思维技能,让学生重视知识的过程设计学生从开始接触该课程,然后经过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互动,直观理解技术经济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具体生动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部分与部分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阶段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最后的课程设计升华了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它更加丰富和充实。因此学生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只有知识积累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2.在横向上,有助于使学生有效获得不同领域的信息,积累学习经验系统思维在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更是体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不是单靠在该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就能够真正掌握的。如果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掌握了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工具,比如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和Excel操作能力,那么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能够更好地体现。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相互结合,更加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篇4

专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图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Excel为基本工具,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计算能力、图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Excel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2)回归分析;(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4)折旧计算;(5)量本利分析;(6)投资决策模型;(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5~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图,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图表具有标题。(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王慧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侯琳琳.“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篇5

中图分类号:G624.4?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84-02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1],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启发式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为前提,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动力,以获得最大限量的知识为目的。笔者结合多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技术经济学》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

一、《技术经济学》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

《技术经济学》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核心内容是一套技术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技术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2]。技术经济问题,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农业和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商业和外贸、教育和文化、金融等;存在于生产建设的各个阶段:试验研究、勘测考察、建设施工和生产运行等。

本课程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用系统的观点去研究技术经济问题,要求在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使学生能运用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来研究、分析和评价各种技术实践活动。

二、《技术经济学》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费时费力,学生的兴趣又不高,难以适应技术经济学的知识更新快、统计软件多、应用范围广需要。要使本科生能学以致用,必须从理论、方法到操作实践都要设计到课程教学中。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就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分析、试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3],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将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直观、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在板书上着重推导公式或分析计算步骤,便于学生能充分理解知识点,吃透公式,熟练掌握相关运算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示例操作,演示繁琐计算的EXCEL操作,让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能够实现工作的高效率。多媒体与板书的恰当结合,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且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启发与引导学生探索理论内在规律,实现讲授与探究、讨论相结合,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突出学生主体地位[4]。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是不错的选择。首先,让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讨论过程中,学生与老师进行沟通,形成师生互动;然后,由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大家的观点相互补充;最后,汇集大家的意见,一般都可以得到完美的结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不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3.重视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对技术经济的整个学科体系有系统的认识,必须注重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首先结合一个基本涵盖技术经济学整个课程的大案例,给出课程知识体系;然后据以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基本理论,并结合基础理论将案例分解,设计与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小案例,结合课程内容安排课时组织学生上机进行课程设计实践,使学生学能熟练应用。最后,要培养学生独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5],比如,积极联系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机会,同时邀请外校相关专业知名企业家和教师以讲座的形式授课,增进互动交流。

4.尊重学生的思想、差异、创造力,发扬教学民主。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实行教学民主。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魏书生曾经说过“民主就像是搭在师生心灵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连接心灵的这座桥梁就越坚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讲台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可以上讲台表达他们的观点。比如在技术创新一章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案例,对比不同技术创新模式的优缺点;然后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即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又能提高锻炼大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法的灵魂是灵活,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授课手段、多方面的知识点来引导、启发学生。无疑,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教学实践中,也需要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体会和要求,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采用启发式教学必须先有正确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教师要转变其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2.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启发式教学要求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这一转变要求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保证学生学得好、快、牢。教师要利用一切条件和时间不断地学习,吸取各方面知识,来充实自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备课既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要把握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搜集相关资料。二是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有计划、有节奏地完成课堂教学。三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适时点拨技巧,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唤起他们的力量,能及时捕捉学生的创造,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当学生感到困惑时,要抓住时机指点迷津,启发学生。

3.积极承担相关科研项目,提高实践能力。《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走向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来分析研究与学科有关的社会问题,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积累一些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找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此外,也可以积极利用校内和校外有利资源,提升课程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李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启发式教育的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2):114-116

[2]吴添祖.技术经济学概论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仁竹,陶虎,郑浩.谈启发式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运用[J].科学与管理。2008,(4):74-75

[4]帅相志,谢德仁,范常荣.山东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8,(4):74-75

篇6

作者简介:武慧荣(1980-),女,山西运城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讲师;邓红星(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GY20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02-02

一、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概况

“运输技术经济学”是交通运输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1]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模块和理论应用模块2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应用模块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完成教师给定的工程项目。[2]该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适合于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学。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理论部分教学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学时,同时构建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整合了课程的所有内容。因此,学生在课程的最后两周开始项目实施,实施过程都是在课下进行。这种模式下,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监控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与教师沟通并解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几轮教学下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二、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等。这要求一方面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快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根据课程性质,合理确定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将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综合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3,4]既能够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优势,又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线延续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不同,混合教学模式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过程,并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取得平衡,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不同学习环境,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部分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通过网络视频提前学习课程内容,实现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则通过项目实施在课堂中与同学、老师一起完成。

三、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及实践

根据“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前期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课程保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基础理论模块的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现金流量构成及其估算、运输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部分内容在教室上课时间基本保持不变;不确定分析、运输项目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运输项目综合评价与决策、运输项目后评估、运输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则通过微课、微视频的方式在课下完成知识传授,课堂时间主要完成工程项目,实现知识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1.课前教学设计

(1)教学视频制作。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完成。课下学习过程需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视频的视觉效果、互动性、时间长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视频一定要制作精美,短小精悍,吸引力强,并能够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及关键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一过程教师要熟练掌握一些软件的应用,如ispring软件,以微课、微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

(2)明确课程目标,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布置作业、提出问题、设置讨论主题等,问题及作业的数量、难易程度要设计合理,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对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完成作业,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教学交互,学生通过留言板等交流工具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自行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形式和学习的速度。

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延长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因此,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性质,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达到“明其理,知其用”的目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的互相探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传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共鸣。

(1)教学项目构建。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达到应用原有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中提出的问题,以项目的方式整合相关学习内容,构建不同工程项目。

(2)成立项目小组。根据混合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为一项目团队,设立小组长。项目小组选定项目任务后,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描述项目任务等内容,教师随时提供咨询和建议。

(3)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将项目分解,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在项目逐步实施过程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争辩等形式充分论证相关问题,进行协作式整体研究。在课堂环境中完成项目,小组每个成员参与项目实施,便于与同组人员沟通、交流,并随时检查自己思路是否正确,获取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4)教师监控指导。在课堂项目小组学习中,教师充分发挥课堂环境的优势,实时监控和指导项目进展,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在课堂中观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及进步程度,并为每个小组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5)项目成果交流。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研究之后,形成项目成果,以研究报告形式体现,并制作演示文稿,在课堂上汇报、答辩,交流项目学习体验。教师从企业的角度分析项目实施情况,评议学生的项目方案及工作过程,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感。

3.学习效果评价

科学的评价考核是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很大不同。[5]学习效果评价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效结合。结合混合教学及项目驱动教学的特点,本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由任课教师、同学及学生本人共同完成,采用作业、项目考核及期末考试的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考核方式。

作业主要考核学生课前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能力,所占比重为10%。教师根据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后提交的学习收获总结、提出的思考问题、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回答,以及在交流平台上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讨论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打分,以此作为学生课前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综合得出该项最终得分。

项目考核所占比重为20%,采用项目组间互评、项目组成员间互评、教师评定以及个人自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分方式。答辩结束后,首先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根据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对该组整体进行打分,给出该组的平均得分;该组每个学生的个人得分由组员之间互评、学生个人自评初步给出,老师再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及进步程度给予适当加分(0~3分),以鼓励基础较差但通过项目学习取得较大进步的同学。每个学生该项的最终分数由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综合计算得出。

四、结束语

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互补优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在线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为项目教学法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在课堂环境中完成工程项目,小组同学有更充足的时间对项目讨论、研究,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全面监控和指导。通过教学实践表明,混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够很好解决“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达到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与项目教学法综合运用,非常适合于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隽志才.运输技术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武慧荣,邓红星.“运输技术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67-68.

篇7

Abstract: hot technology economics principle and BOX nonlinear constraints (Compound) optimiz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 of dynamic System of large diesel engine exhaust gas turbine composite System (Turbo Compound System or TCS) hot technology economic analysis research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calculation. Discusses the method also used for utility plants (station) the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design reference.

Keywords: waste gas turbine compound; Hot economics; Optimization design

符号说明

下限值b-上限值C-定压比热En-能量,(kJ)I-隐式约束方程总数J-能量系统或单元的能流输出总数P-输出功率,(kW)R-设计变量总数T-温度(℃)或增压器的废气透平

下标

环境1,2-能量及技术经济区1、2a-新鲜空气bt-废气增压器前c-废气增压器的压缩机e-排气ebt-增压器前的废气ep-由柴油发电机发电exh-增压器后的废气hf-重燃油j,j’-第j或j’能量流m-机械ME-喷入柴油主机的燃油pa-定压压缩空气pe-定压废气PT-动力透平shaft-柴油机的主轴t-透平或温度T-增压器的废气透平

前言

篇8

引言

技术经济学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国外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技术经济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逐步趋于完善,从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特点、步骤到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判别标准、应用等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广泛地应用到了生产实践活动中。

技术经济学是我校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选课。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研究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经济学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资金等值计算、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投资项目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等。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选择性、预测性、定量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从经济角度对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我们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一个必要手段。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反映教学的效果,该课程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自2005年以来实行标准化考试,题型为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涵盖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问题,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技术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的准确程度、应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以及综合应用知识、逻辑推断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1.1 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建设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技术经济问题无处不在,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的应用方法无处不可用。技术与经济相互依存,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生产过程,既不能只有经济行为而没有从事经济行为的技术手段,又不会只有技术行为而没有经济目的。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资金有限,如何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减少决策的失误,是提高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搞好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1.2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新的历史环境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具备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技术作为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经济目的,工程师的每项成果都涉及经济问题,都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问题。所以工程师的工作离不开经济,工程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案评价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势在必行。

2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综合分析

2007年秋季学期共有1841名(共67个班)大四理工科学生参加《技术经济学》考试,他们分别来自机械学院、化工学院、能环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其中本科一批的学生(简称“本一”)875名,本科三批的学生(简称“本三”)966名。承担这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共10名,本一和本三学生各有5名教师。为了方便分析问题,笔者从这四个学院各随机抽取本一和本三学生100人共800人作为样本,分析不同学院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此外,又从这10名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学生100人共1000人作为样本,分析比较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

2.1 课程知识点及其联系。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满分为100分,共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可以分为8部分内容:(1)技术经济学概述;(2)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4)资金等值计算;(5)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6)投资项目决策方法;(7)不确定性分析;(8)技术经济应用问题(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这8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7.5%,14.5%,27.5%,17%,10%,12%,4.5%。其中,第1和2部分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理解技术经济内涵和基本理论,同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7部分内容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考试内容的81%。其中,第3部分内容是介绍现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影响现金流量的基本经济要素及其计算,它为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第4部分内容是关于资金等值计算,资金等值计算是对技术方案进行动态分析及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第5部分在3、4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讲述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第6部分又在第5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第7部分是考虑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情况不确定下的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第8部分内容是探讨技术经济的应用问题,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所占比重只有4.5%。由上分析可见,技术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下面表格统计了各学院本一和本三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这8部分内容的得分率。

注:表中(1)、(2)、……(8)分别代表前面提及的8个知识点(即8部分内容)。

就这次考试的总体情况来看,考试命题偏难,题量适中,覆盖面宽,平均分为61.53分,及格率60%,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偏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不太好,第1、2部分得分率最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不牢固,对基本分析方法和应用掌握稍好,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3 基于不同生源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本一和本三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分数差距较大,他们的学习基础也有较大差距。但是在同一个学校,就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本一和本三的授课教师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命题时,本次考试本一和本三的学生试卷的难易程度基本相当,考试知识点及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都相近,便于我们对比分析他们在平均分、得分率及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的差距。

总体来看,本一学生的成绩要好于本三学生,平均分高出4分,有一些差距,但及格率高出11%,差距比较明显。从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看,只有第1和8部分内容本一学生的得分率低于本三学生,其它部分得分率都要高于本三学生,说明本一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为扎实,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可见,虽然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近四年大学的学习,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4 基于不同学院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2.4.1 各学院本一学生成绩分析

本一学生中,总体来看,这四个学院学生成绩差距很小。(1)平均分:能环学院学生最高,机械学院学生最低,但是二者差距不大;(2)及格率也是如此;(3)各部分内容的得分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

2.4.2 各学院本三学生成绩分析

本三学生中,总体来看,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而且差距比较明显。(1)平均分:信息学院最高,其次是电气学院,能环学院和机械学院平均分接近,机械学院最低,最高和最低的学院平均分差距较大为6分;(2)及格率:信息学院最高,能环学院最低,而且二者差距大,为23%;(3)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四个学院学生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都是第6、7、8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其次是第3、4、5部分内容,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

3.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把握考试质量及学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了依据。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平均分数61.53分,偏低,有40%的学生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不够牢固。笔者认为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及建议如下。

3.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风。

学习态度和学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绩。好的学风能很好地带动各位学生共同努力。不同的学院及不同的班级的学风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的总体考试成绩也会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工科很多学生认为《技术经济学》课程不属于他们的专业课程,因此重视程度和学习主动性不高。所以教师要强调理工科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把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授课效果。再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使《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渗透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充满乐趣。

3.3 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

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其联系。很多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和运用,不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联系,因此学生的基本理论部分得分普遍偏低,第3到7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作为课程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得分虽然相对比较高但也不理想,说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也比较肤浅。鉴于此,授课教师应该多列举实例帮助学生强化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再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以便系统地学习本课程。

3.4 试题难度。

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题目难度偏大一些,尤其是第1、2部分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试题难度比往年提高较大,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得分普遍很低,这也对考试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5 其他原因。

本次开课的学生都是大四学生,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因此学生出勤率不太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除此之外可能还会存在学生基础程度的差异、社会原因等。

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的结果,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还是略有差距,建议各位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改革措施等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针对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再者,根据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深入分析其学生和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李素红,陈立文,孙维丰.《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及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07,(38):7-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53-01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即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因此,紧紧抓住“卓越计划”实施的契机,开展创新性和实践性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变得尤为迫切。

要达到“卓越计划”提出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国内很多学者对“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林健提出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卓越计划”着力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并详细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1]王东旭提出三种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模式,分别是研究型专业课的教学模式、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2]龚克提出从“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等五个方面进行转变,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3]

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突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融合,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依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修改教学大纲,推行基于项目的驱动式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4]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通过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任务来进行教学活动,将该课程的知识点、技能及原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应用原有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特点

运输技术经济学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应用,与工程实践联系非常密切,主要任务是从经济角度对交通运输相关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预测性、应用性、系统性和最优性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培养技术、经济和管理复合型人才。[6]每项技术成果都会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等经济问题,因此,对即将成为工程师的工科学生而言,必须具备解决实际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但工科学生本身对该技术经济学科认识较少,导致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较大,例如在净现值的含义以及内部收益率的经济意义和计算方法方面即使反复讲解,许多同学仍然不理解。再如目前对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中的所有报表都是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但是在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下,学生对于财务评价中各个报表的明细科目以及各报表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仍然很难理解,使得这部分知识的实用性有所欠缺。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以及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依据“卓越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项目构建

按照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两个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和理论应用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主要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现金流量构成及其估算、运输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不确定分析等,这一部分理论性较强,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内涵和精髓;理论应用模块包括运输项目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运输项目综合评价与决策、运输项目后评估、运输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这一部分是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使学生真正达到“明其理、知其用”的目的。

项目驱动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所以项目的构建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教师应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经过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实施

1.成立项目小组。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进行组合,每个小组为一项目团队,设立小组长。项目小组选定项目任务后,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清晰描述项目背景和项目任务、项目计划进度表、调查内容、拟采取的调查方法、项目团队以及项目成果形式等内容。教师说明项目任务书的编写内容及方法,并随时提供咨询和建议。

2.学生独立实施。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配置项目组人力资源,领会项目的筹划与分工协作,独立完成整个项目;学生要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在逐步的展示和分析中让学生跟着工程项目的进度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讨论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这种团队项目操作的方法,既便于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又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能够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养。

3.教师引导监控。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教师的引导和监控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重点讲授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技术方案的比较选择等内容,要求学生在项目的投资分析过程中体现上述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提供辅导答疑。另外,教师要根据项目计划进度表,对项目进展情况保持监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关注每个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进步程度。课程快结束时,教师再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项目方案及工作过程,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感。

(三)多维度、多主体全面考核

科学的评价考核是项目式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结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特点,课程在原有试题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项目考核的内容,采用作业、测验、项目考核及期末考试的多维度考核方式。项目考核所占比重为20%,主要由项目研究报告和项目PPT汇报答辩两部分构成,答辩人从每个小组中抽签决定。项目评价包括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两部分。项目组在总结成果时,不仅要展示最终的研究成果,还应该展示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思路、策略和不同阶段的成果,也就是说评价内容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评分过程采用项目组之间、项目组内部互评以及老师评定相结合的多主体评分方式。答辩结束后,首先由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根据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对该组整体进行打分,给出该组的平均得分;该组每个学生的个人得分由组员之间的互评初步给出,老师再从学生自身进步程度的角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加分(0~3分),以鼓励基础较差但是通过项目学习取得进步比较大的同学。

教学中所选的项目是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源于工程实际的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任务分工、协作、获取数据、分析预测、提出方案、方案评价、方案选择、撰写研究报告、汇报答辩等环节,而这些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充分体现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导的“卓越计划”目标,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 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2] 王东旭.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83-184.

[3] 龚 克.转变观念 大胆试验 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篇10

二、市场经济需要复合型人才

尽管技术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过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并没有统一,客观上造成技术与经济现出不统一的现象,使学习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懂经济,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不懂工程技术。因此,当学生毕业进入工作阶段后,在产品的设计中,不能把成本问题给予过多的介入,对于经济问题考虑不周。其实,从产品、工艺的成本方面来说,有约80%的成本是由工程技术人员而决定的,假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成本进行权衡,那么产品怎么可以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呢?在发达国家,工程类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减少成本的工作研究,从而能够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可以使这些学生在一些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或者是管理者。因为工程或者技术管理者执掌着大量的资金的运作以及解决长期因素所造成的政策问题,而对这两项问题的处理,必须要建立在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践之上。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对于工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密切、复杂的公共部门、政府以及各企业中,成本和价值的分析要求更为细致、广泛,例如环境影响、工作安全等,工程师将来要研究的应该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因此,对于工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摒弃传统思维单一的模式,逐步转换成为复合型、素质型人才模式。工科学生在国家的建设中责任重大,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继承者和应用者,也是将来发展的创新都。未来的工作一方面进行技术的发明,一方面还要对其实施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财务评价。

三、技术经济学列入工科必修课的可行性

(一)前提——提高对技术经济学的重视

大部分学院高层领导多是技术专业出身,对于经济知识的认识程度并不高,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该从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着手,逐渐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将培养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重点。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最主要的还是人才,人才决定着未来发展的地位。各级领导应该对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经济意识,了解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政策,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础——管理类各专业的全面开设

技术经济学课程是管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各学校应该尽早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要想让管理类学生在今生的工作中,管理好一个企业,那么就必须要掌握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认识到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成败大部分与其投资决策相关,作为未来企业家的管理类学生必须要掌握此方面的知识结构。

(三)手段——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技术经济学内容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课程经过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完成可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多媒体能够进行辅助教学,在本科、研究生教学中,多媒体案例教学、投资项目经济评价课程设计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