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4: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gui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gui设计论文

篇1

2选址

轨道板场的选址应本着“因地制宜、节省费用、确保安全、质量”的原则,全线考虑,统筹规划。轨道板选址主要考虑以下原则:①III型轨道板最优供应半径(R)约为30~50km,特殊情况下不宜超过60km。②场地位置可利用废弃厂矿、预制构件场或预制梁场、取土场等,节约用地,节省投资。③轨道板场设置应靠近正线,物流方便,需考虑材料进场、轨道板产品运输、水电供应等因素。④必要时可以考虑与地方合作采用永临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3轨道板场场区规划设计

3.1CRTSⅢ型先张法预应力轨道板制造工艺

CRTSⅢ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采取8块轨道板同时制造的模式,采用纵横双向整体张拉和整体同时放张的施工工艺。

3.2板场总体区域划分

功能区布置应根据现场地形,因地制宜,力求紧凑,满足生产工艺和施工工期要求,做到工序衔接合理,物流顺畅,生产规模适度预留余量。根据CRTSⅢ型先张板的生产工艺特点,轨道板预制场总体区域划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轨道板生产区、混凝土制备区、轨道板存放区、办公生活区,辅助设施包括排水系统、蒸汽管线、供水排水管路、电力线路等。

3.2.1轨道板生产区

轨道板生产区即生产车间,一般采用钢结构厂房,车间是轨道板生产的核心区域,车间中部设置物流通道,将车间分为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主要进行钢筋骨架及预应力筋组装、模板装拆、轨道板混凝土浇筑、封锚、轨道板水养、检测等作业。

3.2.1.1预制生产区

生产轨道板采用张拉台座式生产工艺,每个张拉台座内采用2(纵)×4(横)单元模式,平面布置沿生产车间纵列张拉台座,每张拉台座8套模具,生产模具数量根据轨道板供应范围、工期通过下式计算:MⅢ型板=R×1000×2×22.67×25×T1×k1式中:R为供应半径(km);T1为生产工期(月);k1为占用台座的利用率降低而增加台座系数,取1.1;1000为km与m的转换系数;2×2为双线双向;每月生产时间取25d;Ⅲ型板长以P5600型为主,板长5.6m,平均板缝为0.07m,式中轨道板长取5.67m。按照供应半径40km,制板工期12个月,按上式计算最少需要94套模具。每个张拉台座8套模具,应设置12个张拉台座,配置轨道板模具96套。台座每天周转一次,每月生产时间25d,每月可以完成2400块轨道板,以此推算轨道板生产规模在28800块左右。张拉台座主要进行轨道板模板安装、钢筋入模、预应力筋张拉、浇筑成型、蒸汽养护、预应力筋放张、拆模等工作。张拉台座作为先张法轨道板生产的核心,纵横向均需承受张拉力,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采用钢横梁,为最大程度减小上部横梁变形,必要时在下部纵横向联系梁内设置预应力,与轨道板预应力形成反力。在张拉台座两端设置张拉自动控制室,张拉采用自动控制。

3.2.1.2钢筋骨架组装区

张拉台座对应位置侧面设置钢筋骨架组装区,钢筋骨架组装区主要进行原材料存放、钢筋加工、钢筋骨架组装、绝缘钢筋制作、钢筋骨架成品存放等工作。原材料存放区主要存放主筋、预应力筋、螺旋筋、箍筋等原材料,原材料应分类存放,并做好标识。钢筋加工区主要负责主筋、螺旋筋、箍筋等加工,主筋及预应力钢棒在生产厂家下料,在车间内进行纵横向钢筋交叉点的绝缘处理,加工区配备数控钢筋弯箍机和螺旋筋加工设备。钢筋骨架组装采用双层网片绑扎台座,可以一次性绑扎出整个钢筋笼。钢筋骨架组装完成后,在绑扎台座上穿入预应力筋及锚固板,最后水平吊运至钢筋骨架存放区,钢筋骨架应靠近张拉台座分层存放,两层骨架间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网片受到外力压迫造成变形。

3.2.1.3封锚翻板区

封锚区按轨道板平放不超过4层,面积大小按一天的产量设计。封锚区地面应画线标记每个存板区域标识,便于轨道板吊装作业人员辨识。每个车间翻板、封锚区采用桁吊及翻板装置进行轨道板翻转兼顾入池水养、检测工序。

3.2.1.4水养护区

水养区应设在车间内,水养护池为半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每条生产线单独配置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养护时间为72h。轨道板水养采用垂直立放,深度3m左右,底部设置条形基础,轨道板立放间距按0.35m,考虑存放2排,长度满足3d轨道板产量同时水养的要求,并应适当预留增长条件。水养池在轨道板入池和出池时,会使池内水位频繁变化,需要经常排水和补水。在建厂时可在水养池旁设置一定容积的调节水池,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池水量调节养护池水位,保证水位高于轨道板;另一方面保持养护水温的均匀性,避免直接补水时水养池内的局部水温发生骤变对轨道板产生负面影响;还可以减少用水量和排污量,实现了节能环保。冬期施工时,水养池和调节池配备统一的水温自动控制系统,保证水温一致。

3.2.2混凝土制备区

混凝土拌和站应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的现行混凝土拌和站管理和生产制度执行,混凝土拌和站应靠近生产车间布置,主要分混凝土拌和站、砂石料存放区、碎石清洗区。

3.2.2.1拌和站

轨道板混凝土采用C60,考虑混凝土浇筑时间要求,一般配置2台120m3/h搅拌机,生产能力能够满足高峰期轨道板预制的混凝土供应需求。拌合站的混凝土出料口对应生产车间的预制生产区应设置混凝土运输通道,减少混凝土运输距离。

3.2.2.2砂石料存放区

砂石料存放应对应两台搅拌站进行布置,并适当预留备用料仓,储存能力一般不少于7d。两台搅拌机的上料口共用合格料仓,合格料仓与上料口均应设置在封闭的室内,室内应具备防雨、保温的功能,以保证原材料的含水率和温度相对稳定,料仓采用2.5米高围墙分隔。碎石清洗区应靠近合格料仓布置,减少合格材料倒运距离。考虑不同地区冬期施工要求,砂石料合格料仓内应铺设地热管道,冬期通蒸汽对原材料进行加热以满足拌和物温度要求。

3.2.2.3碎石清洗区

根据砂、石供应货源的含泥情况,拌和站应在碎石料仓旁边设置一处碎石清洗区,配置1~2台清洗设备,生产能力满足轨道板混凝土最大日产量所需碎石。清洗区用水为循环水,采用三级沉淀。

3.2.3轨道板存放区

轨道板存放区与生产车间水养护区间设置轨道板倒运通道,采用平板汽车将轨道板立式运至存板区,采用存板区10t悬臂龙门吊将轨道板吊装至存放位置。存放采用垂直立放的方式,存放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轨道板应根据设计要求按长边着地的方式存放,以减少轨道板的变形,板间设置13cm厚的方木垫块,避免板间碰撞造成破损。存板区端部设置型钢三脚架,用于支撑轨道板。存板区应全范围设置全自动喷淋养护设施,洒水养护至28d龄期。存板台座侧面应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保证排水通畅。

3.2.4办公生活区

办公生活区应与生产区隔开,便于施工工序的物流组织安排,提高生产效率。办公生活区可将管理人员生活办公区和生产人员办公区分开设置,便于管理。工地试验室宜靠近混凝土拌和站布置,便于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和生产质量监控。试验室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强化监控。

3.3蒸汽设计

依据技术条件及工艺要求,轨道板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混凝土浇筑后在5~30℃的环境中静置3h以上方可升温,升温速度不应大于15℃/h;恒温时蒸汽温度不宜超过45℃,板内芯部混凝土温度不应超过55℃;降温速度不应大于10℃/h。根据养护阶段要求,采用:3+2+6(45℃)+2h的蒸养方案,即静停预养3h,升温1.5~2h,温度升至45℃后恒温6h,再用2h的时间降至室温20~25℃,养护总时间控制在13h左右。由于供热计算比较复杂,根据《轨道板建场手册》及实际应用实例,一般配置两台4~6t锅炉,即可满足板场生产需要。锅炉应设置在车间中部,同时为轨道板蒸养、水养池升温、混凝土冬期拌合及原材料加热等供暖。采用自动温控设备进行蒸汽养生,主管道沿台座纵向布置,每个张拉台座内提前预埋两路蒸汽管道,每个台座采用电动调节阀控制蒸汽流量。

4关键设备配置

4.1模具

轨道板模具主要由地脚螺栓及支撑钢板、缓冲橡胶块、支架、面板、承轨台、滑移机构等辅助部件组成。根据轨道板长度不同分P5600、P4925、P4856及各种异型板,不同尺寸模型配置数量根据设计总量及工期确定,同时根据需要设置部分可调模具和异型模具,用于缓和曲线段及异型轨道板的制造。模具使用预成型的钢部件制成,选用材料的规格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满足循环倒用的要求。按照构造主要分为:底模、端模、侧模、锁紧系统、脱模系统、定位系统和振动系统。模型中预埋件应采用可拆卸装置,便于调整特殊板型的预埋件相对位置;侧模与底模接缝处应预埋橡胶条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每套模板下设置6~8台变频振动器,通过制板台座一侧设置的变频控制台,分别控制每块板的振捣时间。

4.2张拉及放张设备

施加预应力采用自动张拉设备,张拉记录有系统自动生成。预应力筋采用整体张拉方式,分固定端单根初张拉30%和张拉端整体纵横双向同步终张拉100%两个阶段。每条生产线配置1套自动张拉控制系统,通过张拉数控系统,对每个张拉台座张拉端的控制,实现整体张拉、锁紧和放张。

4.3轨道板蒸养自动控制系统

轨道板采用蒸汽养护,每个张拉台座设置两支蒸汽管道,蒸汽管道采用电动调节阀控制,采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实现电动调节阀的蒸汽流量调节,使养护温度满足各项指标要求。

4.4拌和站

根据轨道板混凝土浇筑时间要求,混凝土拌和站搅拌设备规格不宜小于120m3/h,配置2套以保证混凝土的供应连续进行。拌和站配套设施应符合中国铁路总公司颁布的相关文件要求。

篇2

一、我国现阶段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流程及问题

(一)现阶段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流程

传统的变速箱的加工、装备生产线大都由如图一以下几个步骤共同构成。

(二)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变速箱加工、装配流程虽然能够较大限度内提供数量较为稳定的工程机械变速机但是由于其针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的投入较大,使得现阶段变速箱成本较高,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不足。例如,在某工程机械厂的实际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过程中,通过这种“单流水线”的方式,将部位安装生产线路与总变速箱安装生产线路共同布设,并对装配的工程机械变速箱进行实施检测,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保障实际变速箱加工的精准程度,但是这种流水线路的改造成本较高,投资与收益不匹配,进而造成工程机械变速箱的实际生产效率较低,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存在。

二、在变速箱加工环节的工艺方案设计

(一)在变速箱加工环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针对工程机械变速箱的加工环节,设计人员应根据以下几点原则进行针对加工环节的生产线进行设计工作:首先,是需要将针对器械的粗加工、精加工分别进行。由于对于器械的胚体部分加工大都对人员、设备等生产情况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同时其加工获得的利得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便可以选择一些设备较为陈旧,但仍能够正常运转的“老厂”进行粗加工后,再转换到新产进行后续的加工环节。其次,应在预算内资金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购设专业的变速箱机床,以便提升生产后变速箱的精度情况。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则应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内现有的设备,应用专业机床进行先对精准的作业施工,而原有机床则用作通用施工。最后,减少不必要的加工中心设置,一方面加工中心的设置普遍会占用较多的企业资金,却无法为企业贡献出与之像匹配的收益。

(二)在变速箱加工环节应注意的规划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加工环节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一)。

三、在变速箱装配环节的工艺施工设计

截至目前,我国常见的变速箱装配生产线应包括下述五个环节:首先是针对变速箱中零部件部分的清洗工作,在这个环节,针对部件的清洗设施将完成全部变速箱内部零件的清洗任务,将加工过程中遗留的油渍等污渍进行清洗,以便后续对于变速箱的安装配置工作进行。第二步是将清洗后的变速箱部件按照预设的方法进行装配工作,在这个环节大多书安转、配置工作都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在确保配置正常进行的同时,减少了人工配置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在保证了零部件装配效率的同时提升的其变速箱体的安装质量。与此同时,该分装部分可以与总装生产线并排布设,这种情况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在配置环节的周转作业,大大提升了其变速箱的生产、流转效率。第三步,在变速箱的装配工作环节,通过规划、选用最能减少总装区域面积的“地下返回式”循环线路能,不仅仅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提升其进行装配祖业的便捷程度,更能明显的减少其所占用的工厂面积从而缓解工厂用地紧张的情况。第四步,在变速箱的磨合缓解采取“空载”的方式进行针对变速箱的磨合工作。最后,是针对变速箱的喷漆环节。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可以采用自动喷漆流水作业的形式,用机器喷漆的方式代替人力喷漆的方式,使其在保证变速箱喷漆质量的同时增加生产线上喷漆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线的合理规划,才能保证其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

作者:孙晓飞 李明明 邓 宁 单位:山东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娟.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线的规划设计[D].吉林大学,2005.

篇3

2分析景观温室

景观温室的分析可以从其构成要素、特征、及功能3个方面进行。

2.1构成要素

景观温室在构成要素方面可以分为自然、人文、人工3大要素。自然要素在景观温室中处于主体地位,欣赏温室景观游客的重要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温室景观来体会不一样的自然景观,因此,景观设计师必须在温室景观中将自然元素放在重要位置。在温室景观中,最为常见的自然要素就是植物。景观温室在建立之初所进行的展览,就是以温室中培育的植物来作为观赏对象,如果说自然要素是景观温室中的主体,那么植物就是主体景观中的关键部分。植物能够为景观温室提供活力,是最具生命活力的部分。游览景观温室的多为城市居民,在混凝土与柏油路构建成的城市中,居民很难亲近自然,难以感受到自然之美。景观温室中充满生机的植物为游览者带来了难得的自然体验。一些景观温室能够更好地打造温室环境,通过山石来模拟不同的地形,从而更加丰富景观温室的自然性,通过山石来营造不同的空间,为植物景观建立打造基础。水在景观温室设计中也常常出现,水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根据景观温室的设计需要,可以对水体的呈现方式进行改变,在设计师的设计下能够通过水体来呈现多种形态,如瀑布、水池、溪水等不同的水景。水体与景观温室中的植物、山石共同营造微型自然景观,为游览者带来别样的自然体验。一些设计师为了使景观温室的景观氛围更好,甚至会在温室中引进观赏动物,动物的动态与植物的静态相互结合,构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景观温室。

2.2温室景观特征

景观温室虽然重在呈现自然之美,但是温室景观的建立是以人类科学技术为基础。景观温室是典型的人造自然景观,景观温室是由钢架与透光材料共同组成,并在温室建筑内加入各种设计元素进而形成。景观温室与外界的环境有着巨大差异,设计师根据游览者的需求在温室中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内部环境,游览者在温室内可以进行娱乐休闲活动。之所以说景观温室是人工自然景观,因为温室内不论是最为基础的地形,还是充满活力的植物,都是经过人工设计后,在加上人工技术对植物生长所需温度、湿度进行控制调节后所建立的,因此景观温室具有人工创造性。景观温室具有多样性特征,景观温室虽然面积有限,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但是设计师为了展现最大、最丰富的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科学的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了多种景观,例如,山石景观、动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等。丰富的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设计布局,使得这些景观相互映衬、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了温室空间,展现景观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2.3景观温室功能

景观温室在当前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景观温室以其独特魅力提供了休闲娱乐功能。景观温室能够为人们提供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远离城市的喧嚣,排解生活压力,使人们在这里获得愉悦的心情。景观温室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可以说景观温室是科学技术与自然杰出的结合。景观温室中不仅仅应用了环境、生态、景观等学科,还将应用科学、建筑学、园艺等专业知识加入其中。景观温室是各科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科技展示作用。

3景观温室规划设计

3.1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景观温室建设项目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而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的指引,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做到科学合理。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前必须要到实地进行考察,保证温室规划设计符合实际环境。另外,设计人员与投资方、施工方进行有效沟通,要充分了解投资方的建设需求,保证项目满足投资方的要求。但是投资方往往对于专业设计没有深刻了解,当投资方的设计理念存在问题时应该指出,并提出改正意见。设计人员与施工方进行有效沟通保证施工进程顺利,进而节约施工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也在提升,对于休闲娱乐方式的需求也在提高,景观温室规划设计必须要突出特色发掘潜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突出文化特色是景观温室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温室实际必须要与温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确立景观温室的特色资源,从而与其它同类景观温室进行区分吸引游览者的关注。在内部植物种类、文化特质展现方面必须做到独树一帜,增强景观温室的特色,能够有利于景观温室更好地为旅游开发进行服务。

3.2景观温室的规划设计

虽然景观温室是人工造景,但仍要以自然为主。设计规划首先要确立主题并进行布局规划,景观温室的布局前提是以实际为主,其次要考虑到各个展示馆内植物的能量需求。由于在温室中各个展示馆所展示的植物不同,其所需要的人工环境也存在区别。为了给温室内的植物创建适合生存的环境,需要人工控制的介入,这就导致各个展示区植物对于能力需求存在差异。设计人员应该本着节约成本与资源的原则对各个展示区的面积方位进行规划。通常来说,能量需求较大的展示区面积不宜过大,而消耗较小的可以适当扩大。植物景观是景观温室中的主体,设计人员不仅仅要注意植物呈现的美观,还要加入植物的习性。否则为了呈现美好的景观使植物相互影响生长,将得不偿失。植物景观的塑造应该根据植物的形态、大小、色彩等美学特征综合考虑,运用植物造景手法,对各类植物的规划使用园林式配置,在景观温室中塑造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设计人员结合游览者的游览路线,将具有观赏性或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放置在人流量大的区域,在游客驻足休息时能够对植物进行品会。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将人文与植物相互结合,造就独特意境。地形对任何规模景观的呈现都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地形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受,通过地形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利用多样的地形配合植物,能够有效对空间环境进行划分,从而形成不同功能且景色各异的空间。在景观温室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利用地形的变化。通过对地形的变化能够影响景观温室中的排水情况。地形塑造在景观上最为直接的展现就是山体塑造,设计人员通过模拟塑造,可以在景观温室内建立不同形态的山体外观,为景观呈现与设计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水景是景观设计中作为活跃的要素,在设计中,水景分为动态和静态2类。在动态水景中,瀑布、溪流通过声音、水的律动制造出自然的感觉带来生命的活力。静态水景包括池塘、水潭,静态水景中静静的水面与周边植物、地势连为一个整体,与不同的空间、景点产生联系形成整体感,引导游览者的视线,将风景视线展开获得良好的景观体验。在景观温室中,将诸如动水、静水、落水等不同的水景设计灵活应用在景观之中。

篇4

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随市民们对自己居住生活环境的注重而乘风破浪、飞速向前。高度重视居住区绿色环境,全面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碧水茗居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突出陕西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住宅小区设计在坚持以绿为主的前提下,为满足居民健身、运动、休息、闲聊等需求,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处理及技术加工,通过石料不同的色彩、体量及质感结合丰富的植物造型及色彩美化景观。

1、概况

碧水茗居住宅小区位于西安市高新区,南临世纪大道,东接丰华路。建筑总面积约1.6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2万平方米,铺装及道路面积约1万平方米。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降霖明显。年平均气温13.0~13.4℃,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0.4~0.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5~26.6℃,年极端最低气温-20.6℃,年极端最高气温43.4℃。年降水量558~750毫米,由北向南递增。年日照时数1983~2267小时,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2.1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原则

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营造能够满足人舒适、亲切、愉悦、安全、轻松、自由及充满活力等体验和感觉的空间。在空间景观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最符合人们需求的,充满人情味的空间[1]。对低耗、节能、高效原则认真把握,对环境景观服务的终极目标——健康与舒适性进行全面把握。

2.2坚持生态学原理

2.2.1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2.2.2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竞争、生态位、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进行空间艺术处理,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2]。

2.3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从而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2.3.1在该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如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的情况下。设计时,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对空间处理的作用。

2.3.2合理安排植物、道路、建筑、广场、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2.4努力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能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3、设计原则

碧水茗居景观设计方案在布局上全力满足使用、卫生、美观、安全、经济等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前提;以满足居民的休憩娱乐和日常活动为根本,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要求[3];以住户的精神生活需求为设计重点,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3.1强调人性化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在绿色土地中健身、博弈、陶冶情操;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在成长中感受童年美好的环境;老人们散步时能有个歇脚的地方,空闲时谈笑风生、回味往事当年、与自然同在。因此从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

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该住宅小区绿化的着眼点。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线条、形貌、体量、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只是平面化,而是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3.3强调创新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求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以自然道路为主线,自然环线型主干道打破了整齐建筑群的僵化布置。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及构筑物形体要素创造优美环境。水景设计在手法上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作用有机结合,使水体环绕主干道带壮分布,形成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4]。使得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4、设计内容

4.1设计要点

4.1.1碧水茗居属新建居住区绿地,其景观绿地率大于40%。

4.1.2在设计风格上,绿地内部协调统一,尽可能与城市绿地规划协调统一。同时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布置特点。

4.1.3居住区绿地设计在内容设置上比较健全,同时充分考虑各级绿地的服务半径。除中心绿地,其他绿地尽可能的均衡布置,点、线、面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还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尽可能和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结合。

4.1.4平面布局与立面设计①平面布局:该居住区采用均衡自由式布局,平面设计中注重色彩的处理,规划设计中利用有色植物如红叶小檗、金叶女贞、丰华月季、牡丹、鸢尾、凤尾兰等地被植物使绿地有一定的色彩变化。②立面设计:立面设计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利用微地形、建筑小品、乔灌木高低及色彩有机结合、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绿地则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同时立面设计也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5]。

4.2设计内容

该居住区内绿地根据居住区不同的结构类型进行合理规划,设置相应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及道路广场绿地[6]。

4.2.1区内公共绿地

园内布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清晰的浏览路线,主要设置花木、草坪、水面、花架、凉亭、雕塑、健身休憩设施和铺装地面等[7]。区内公共绿地由雕塑广场、健身广场、人口广场、休息广场四大部分组成,并由环型主干道相连接,贯穿全区,使达到协调统一的景象。(1)人口广场:以音乐喷泉为主景,用不同色彩、质感的铺装石材、植物棕榈及优美音乐的陪衬下富有别致。(2)雕塑广场:水上跑马雕塑布置于宽大的圆形广场中心,刚健、奔跑的动感景致象征积极、勇敢、拼搏的精神,预示居民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3)健身广场:为满足居民健康身需要,该区合理布设健身器材,坚持了全面、实用的原则。(4)休息广场:以居民休息、闲聊为主,主要设置一些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及功能的坐凳、博弈设施等,结合孤植树、花架、凉亭做到景为人用,苑自天开。

4.2.2宅旁绿地

园内布局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主要设置花木、草坪、健身休憩设施和铺装地面等。(1)为合理利用绿色资源,宅旁行列式绿地在设计思想上以居民参与其中为目的,布置大量的游步道。(2)设置适当的健身器材,使的人们停留于绿色,即健身又赏景,淘冶情操。(3)以铺装地的色彩、质感来渲染气氛,设置休息坐凳于其中,尽收使用功能。

4.2.3道路绿地

主要设置花灌木、高大乔木、草坪等。(1)在布局上采用乔灌木想结合的手法,富有变化而又整齐统一。(2)主干道树种以国槐、银杏、金丝垂柳为主,结合绿带、花灌木合理配置。

5、植物选择及配置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该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8]。

5.1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9]。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该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园林植物意境创造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5.1.1利用优美的姿态

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5.1.2利用丰富的色彩

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5.1.3利用沁馨的芳香

毛刺槐——甜香;玉兰——幽香;丁香——浓香;梅花——暗香;樱花——清香。

5.1.4利用美的芳名

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法青、腊梅、甜竹、马褂木——青梅竹马;紫叶李、紫玉兰、紫丁香、紫荆——紫气东来。

5.1.5利用颜色特性

红色——具有艳丽、热情、富贵、兴奋之情

橙色——是丰收之色,表示明朗、甜美、成熟和丰收

黄色——富丽堂皇,象征光辉、高贵和尊严、至高无上

绿色——富有生机,春天气息,象征健康、安详、宁静

蓝色——有安静深远和清新的感觉,心胸豁达

紫色——有华丽富贵的感觉,淡紫色还能使人觉得柔和娴静

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具有朴素、高雅的本质

黑色——具有坚实、含蓄、庄严、肃静的感觉

5.2植物选择

在居住区绿化中,为了更好地创造出适宜、卫生、宁静、优美的生活、休息、游憩的环境,要注意植物的配置和树种的选择,该居住区绿化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5.2.1适地适树,采用西安当地树种,基本切合森林植被区域自然规律[10]。

5.2.2充分考虑绿化功能的需求,以树木花草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以起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5.2.3充分考虑四季景观及早日普遍绿化的效果,采用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与慢生树,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不同树形、色彩变化的树种的配置。丰富美化居住环境。

5.3空间处理

该居住区除了中心共公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5.3.1上层栽植的植物

银杏、栾树、国槐、白皮松、雪松、刺柏、大叶女贞、棕榈、合欢、金丝垂柳、白玉兰、紫玉兰、广玉兰、垂枝樱花、重瓣樱花、五角枫、紫叶李、龙爪槐。

5.3.2中层栽植的植物

连翘、紫荆、红叶小檗、小叶女贞、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紫穗槐、黄栌、海棠、紫薇、丰花月季、牡丹、棣棠、玫瑰、黄刺玫、榆叶梅、海桐、石楠、南天竹、法国冬青、木槿、丁香、石榴、红叶桃、红枫、马褂木、腊梅。

5.3.3下层栽植的植物

白三叶、鸢尾、凤尾兰、草坪草、铺地柏。

5.4线形变化

由于该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该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在植物线形变化艺术处理方面所采用突出林缘曲线变化及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

5.4.1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丁香、法国冬青、木瓜海棠、贴梗海棠、樱花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5.4.2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利用曲线型植物造型如火棘球、大叶黄杨球、小叶女贞球、石楠、法青等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

5.4.3利用条形植物如雪松、刺柏等,构成节奏感较强烈的林冠线起伏变化。

5.4.4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构成节奏感较柔和的林冠线起伏变化。

5.4.5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节奏感适中的林冠线起伏变化。

5.5季相变化

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该区植物季相变化主要从以下二方面入手:

5.5.1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樱花园以中心略起的微地形最高处建亭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梅香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马褂木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红枫为主附以棣棠;秋以法青为主,并配以红枫;冬腊梅。整体梅香园内以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5.5.2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如竹园中,以甜竹为主。樱花园以樱花为主。枫园以红枫为主。或者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采用:上层:银杏、火炬树、白皮松;中层:红枫、南天竹、石楠、法青;下层:铺地柏、月季、林缘栽植草坪。其中群落上层乔木银杏、五角枫、以金黄、红叶色渲染秋景,连翘、红枫、石楠、法青、红叶小檗、小叶女贞、金叶女贞、南天竹、大叶黄杨、丰花月季、牡丹、棣棠、玫瑰、黄刺玫、榆叶梅、木槿、丁香、鸢尾、凤尾兰疏植于上层乔木稀疏光影之下,充实春、夏、秋景观,火棘、石榴果实秋季之亮丽红艳,冬季和翠绿的白皮松、刺柏又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

6、结语

居住小区绿地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是我们设计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春林.小尺度外部空间的饿人性化设计[J].中国园林,2004,(3):64-66

[2]宋永昌.田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磬岩.谢小英.林鹰.倚林佳园居住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05,(2):63-65

[4]任梦非.现代环境设计浅谈[J].中国园林,2004,(3):60-63

[5]段渊古.王宗侠.曹宁.园林小品与环境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

[6]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6-7

[7]杜汝俭.刘管平.园林建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篇5

可以看出,货运飞船/制品舱整个返回轨道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约束条件,主要设计目标是:1)根据初始条件,设计一条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整体返回轨道;2)货运飞船再入大气后不需要回收,仅需要到达某一指定海域即可;制品舱内有重要物品,需要精确落到着陆场。货运飞船/制品舱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按照基准轨道飞行,即使个别参数出现偏差,仍然可以满足任务要求。

1.2设计参数与约束条件

1.2.1设计参数设计参数主要包括:制动初始位置,分离高度,分离速度,制动监测圈序列,推力大小和推力方向,货运飞船分离后开机参数与关机参数,制品舱自旋角速度。1.2.2约束条件1)监测约束货运飞船点火后的发动机状态需要受到地面监测。判断飞行器是否处于某监测站监测圈内的方法如图2所示,若地面监测站在C点,货运飞船位于T点,仅当T点位于阴影区内时,才可进行制动。当式(2)满足时,货运飞船可进行制动,其中h2为监测站雷达的探测距离,ε为监测站雷达的高低角,β~为货运飞船与监测站的地心角,LTO为货运飞船的地心距。2)落点约束货运飞船残骸落入某一指定海域。其中,φSZ_h表示货运飞船落点纬度,λSZ_h表示货运飞船落点经度。其中,φSZ_f表示制品舱落点纬度,λSZ_f表示制品舱落点经度,Δx表示航向偏差,Δz为横向偏差。3)过载约束要求制品舱再入过程中轴向过载小于nxmax。4)热流约束要求制品舱再入过程中热流密度小于Qmax。

2返回轨道方案设计

由于货运飞船/制品舱返回轨道涉及到飞行器的多种状态,并且需要考虑复杂的过程约束和严格的终点约束。本文采用迭代搜索算法,建立图3所示的货运飞船/制品舱返回轨道设计流程。

2.1动力学模型

由于制品舱再入大气后,其姿态与所受气动力息息相关,因此将其当作刚体进行轨道计算。而货运飞船只需落入指定的海域,可将其当作质点进行轨道计算。货运飞船/制品舱的基本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学模型可参照文献[6]。货运飞船与制品舱通过弹射装置进行分离,如图4所示。分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如式(5)。其中,F1表示弹射力,mf表示制品舱质量,V表示分离前两者共有速度,ΔV表示制品舱分离前后速度之差,mh表示货运飞船质量,Vh表示分离后货运飞船速度。

2.2返回轨道设计

将货运飞船/制品舱返回过程分为4段:空间返回段、分离段、货运飞船自由段和制品舱自由段。2.2.1空间返回段空间返回段设计包括以下三方面:1)为了有效利用推力,货运飞船在起始制动前进行调姿,使得推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即:α=180°(6)其中,α表示攻角。2)考虑到货运飞船本身的调姿能力有限,制动开始后,货运飞船保持固定姿态不变,直至货运飞船与制品舱分离,即:φ=φ*ψ=ψ{*(7)其中,φ表示实时俯仰角,φ*表示固定俯仰角,ψ表示实时偏航角,ψ*表示固定偏航角。3)由于货运飞船的制动过程只能在监测站监测范围内进行,因此采用分段制动方式,考虑监测站(我国共有19个监测站)的具置,以及发动机的开关机次数尽量少,货运飞船制动监测圈序列设计为:当货运飞船处于某监测站的监测范围内时,发动机开机进行制动;当货运飞船离开监测站的监测范围,发动机关机,货运飞船进行自由飞行。其中,P表示货运飞船实时推力,P*表示货运飞船固有推力。2.2.2分离段为了确保安全,分离段同样需要在监测范围内完成;在分离段货运飞船发动机需保持关机状态;本文设计的分离速度为2m/s。2.2.3货运飞船自由段分离后货运飞船需要加速飞行坠入指定海域,因此,货运飞船与制品舱需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才可开启发动机;另外,货运飞船再入大气层后,会受到严重的气动加热从而发生烧蚀,导致发动机状态不可测,因此,加速飞行段仅在大气层外进行。其中,S表示货运飞船与制品舱之间的距离,S*表示安全距离,H表示货运飞船所处高度。2.2.4制品舱自由段制品舱自由段全程无动力,为保证返回过程中气动加热均匀,需设计制品舱的自旋角速度。完成上述4段设计后,即可得到货运飞船与制品舱的理论返回轨道。若理论返回轨道满足各项约束,则进行偏差返回轨道计算。当理论返回轨道与偏差返回轨道均满足各项约束要求时,即完成货运飞船与制品舱的返回轨道设计。

2.3迭代算法

为简化问题,制动监测圈序列、推力方向和分离速度已在2.2节中设计完成,不再参与迭代计算。下面根据不同设计参数对不同约束参数的影响不同,将迭代过程分为两部分:1)全局迭代。迭代参数为:制动初始位置θ,分离高度Hsp,推力大小P和自旋角速度ω。终点参数为:制品舱落点经度λSZ_f,制品舱落点纬度φSZ_f,再入最大过载nx和再入最大热流密度Q。2)局部迭代。迭代参数为:货运飞船开机参数Hon和关机参数Hoff。终点参数为:货运飞船落点经度λSZ_h和货运飞船落点纬度φSZ_h。本文所采用的迭代格式如式11,具体迭代算法可参照文献[7]。

3仿真算例

货运飞船与制品舱的初始参数如表1所示。

3.1货运飞船返回轨道结果

货运飞船理论返回轨道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货运飞船落点参数为经度-126°,纬度-23°,满足落入南太平洋的要求。

3.2制品舱轨道结果

制品舱落点纬度为42.19°,经度为111.812°,最大轴向过载为8.77g,最大热流密度为5.78MW/m2。再入大气过程中,关键点参数如表3所示。

3.3各项偏差

考虑到分离后制品舱姿态不确定,需要计算各姿态下的制品舱落点偏差。表4给出了9种典型姿态下,制品舱的落点位置与偏差大小。此外,本文还考虑了另外4种典型偏差对制品舱落点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分析算例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本文所设计的返回方案,货运飞船和制品舱可在满足所有约束的条件下达到指定落区;2)通过合理选择设计参数,使得再入制品舱在任意姿态下都能落入约束区域内,因此在分离段可以不约束制品舱的分离姿态;3)货运飞船的推力偏差对落点结果影响较大;其它偏差对返回轨道的影响较小。

篇6

2城市规划中根据市政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2.1根据城市环境来进行详细分类对城市环境进行详细分类主要是对该城市环境进行准确考量,由于城市布局复杂,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该城市的综合环境进行考察,尽可能做到对该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一般来说,我们在对城市布局进行划分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一定规模建立不同的“群”,比如工矿群、企事业单位群、居民区、各类校园以及公园、广场等,根据不同的群,园林设计也是不同的。

2.2根据不同的“群”进行量体裁衣

2.2.1工矿区。矿区是一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地区,虽然矿区一般都位于城市外环,但是其自然环境同样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在矿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绿地防尘污染要求,设计也要大刀阔斧,从整体上和矿区环境背景相配合,要特别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我们还要对矿区缺失的自然环境进行补充和弥补。另外,设计理念还要从愉悦身心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种植一些应季的花草,利用其颜色对比来使人们的感官造成进行性的愉悦体验。

2.2.2企事业单位群。企事业单位一般都位于一个城市的核心位置,人流量比较复杂,建筑物的风格也以现代化风格为主,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比较优越,其建筑群周围会有一些规模不等的小广场和小池塘等。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科学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合理布局,此外,还要注重一些风水因素和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布局中,企业文化和风水这2大因素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要保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点缀和修补,不违背原有的风格和设计思路,使原有设施焕发新颜。

2.2.3居民区。居民区是城市人口的聚居地,这个区域内的园林设计也是最具有普遍性,这个区域的设计宗旨也会根据为居民建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所以,这个区域的设计要采用一些具有装饰性的花草和植物,草地建设也是一个关键。在居民区内铺设草地不仅可以降低污染,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悠闲的场所。在靠近街道的居民区还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隔音树木,保证居民能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作息起居。

篇7

中水河道的治理线,主导着河道河势的大致格局,由此中水河道整治的布设是河道治理规划的主要任务。治理线的布设即确定治理线的平面线型、位置、平面尺度。

1.2河道横断面的设计

我们通常根据经验在河道上游和下游选取所谓的模范河段,即所选河段水深沿程变化很小、河岸略呈弯曲、深槽长、浅滩短,过渡段沙埂方向与水流垂直,并且枯水期无分汊现象;河道水主流稳定,流态平顺,流速适中,洪、枯水流向交角较小。然后计算出该河段在设计流量下的断面河相关系,并以此为据来确定规设计划河段的断面尺寸和形状。中水河道的断面尺寸是由河床的地质条件和来沙来水条件来决定的。

2、若干河道治理措施

在天然河道中,各类型的河段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演变特性,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本文就4种常见河道治理措施展开分析研究。

2.1蜿蜒型河道治理

在冲积平原河道中,蜿蜒型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河型。蜿蜒型中平顺河段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河段,崩岸强度小且位置固定,但实际中大部分蜿蜒型河段形态是蜿蜒曲折的,在输沙不平衡和弯道环流双重作用的影响下,会出现弯道凹岸崩退冲刷,凸岸发生淤长,蜿蜒曲折的程度加剧,在平面上发生位移等现象,待发展至一定程度便会发生自然裁弯,危及农田、村镇的安全,若弯道泄水受阻,还会增加洪水灾害发生几率。因此对蜿蜒型河道整治是极其重要的。根据多年经验蜿蜒型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两大类:

①裁弯曲直,改变现状,使其向有利方向发展;

②稳定现状,禁止其向不利方向发展。措施一是采用人工裁弯工程改变有适度弯曲的连续河湾,将其河势稳定下来,将迂回曲折河道进行人工改变。人工裁弯工程分为内裁和外裁两种。内裁一般是通过狭颈最窄出,线路短可节省土方量。外裁的引河进出口与上下游弯道难以达到平顺衔接的要求,而且线路长,采用较少。措施二是当河湾发展至适度弯曲的河段时,对弯道凹岸及时加以保护,也就是实施护岸工程,以防止弯道继续恶化。只要弯道的凹岸稳定了,过渡段就可随之稳定。为将上述两种治理措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河道中,还需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增长河道整治经验,将措施一、二逐步完善。

2.2游荡型河道治理

该类型河道具有河道纵向浅、横向宽的特点,构成河床的物质相比其它类型河道松散,当洪水发生时,其水位陡涨陡落,洲滩密布,泥沙淤积较为严重,汊道较多,主流摆动幅度大且频繁。整治泥沙是治理游荡型河段的主要任务。本着综合治理、兼顾标本的彻底治理游荡型河段,可采取“下排上拦,两岸分滞”控制洪水,“调、放、挖、拦、排”处理和利用泥沙。“调”即利用中游的水库,排细沙,拦粗沙,由于水沙异源,据此来调水调沙通过增大下游的输沙能力,来达到减少河床泥沙淤积的目的。“放”、“挖”即是通过挖河和放淤措施,在下游处理一部分泥沙,“下排”即根据河道防治工程和河道治理的现状,利用现行河道尽可能多地将进入下游的洪水和泥沙输送入海。

2.3分叉型河道治理

针对分汊型河段的治理措施有:汊道的堵塞、改善、固定。措施具体表现在上游的节点处、汊道的入口处和江心洲首尾修建治理建设工程。稳定汊道和节点控导,通常将平顺护岸作为其治理工程。江心洲首尾部位的工程措施通常是在上游修建鱼嘴,在下游修建分水堤。鱼嘴其前端窄矮、浸入水下,顶部沿流程逐渐扩宽增高,与江心洲首部平顺衔接;分水堤的外形与鱼嘴恰好相反,其平面上的宽度沿流程逐渐收缩。在采取治理措施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先分析汊道的分沙分流现状和分沙分流的演变规律,然后视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对应工程实施方案。可在上游节点处修建控导工程,这样可以控制来沙来水条件,为此来改善上游河段的现状;为了改变两汊道的分沙分流比,可以在汊道的入口处修建导流坝或者顺坝;通过在洲尾修建导流顺坝来达到改善江心洲尾部水流态的目的。堵塞汊道主要有修建顺坝、丁坝和锁坝等措施。用顺坝、丁坝堵塞汊道,一般情况下会比锁坝的效果为好。

2.4顺直型河道治理

在顺直河道中,河道边界顺直,滩地及主槽的水流均具有一定的行洪能力。顺直型河道中的不稳定状态河道,不利于引水、航运、港埠、防洪,顺直型河道的治理措施为首先将边滩稳定下来,使其达到稳定整个河段的目的。稳定边滩的工程措施,有淹没式丁坝群,一般为上挑式,坝顶高程在枯水位以下,坝档可以落淤,促使边滩的淤长。在多沙河流上,也可采用编篱杩槎等简易措施,防冲促淤。当边滩个数较多时,施工程序应从最上游的边滩开始,然后视下游各边滩的变化情况逐步进行治理。工程完成后,河道断面得到了相应的调整,整个河段逐步稳定下来。对于顺直型中小河道来讲,发生超设计标准洪水是正常事,河道不建橡胶坝工程,这样河道会靠“自动调节作用”使洪水顺利通过的概率是很高的;而修建橡胶坝工程的河道失去了“自动调节作用”,则通过超设计标准洪水的概率大大降低,这是值得引起河道治理相关工作者重视的地方。建议措施为,第一种措施是橡胶坝地板采用中间低,两边高呈凹字的形式,人为地形成“主槽”和“边滩”,这样可以使洪水通过橡胶坝时主流线居中,既能增加泄洪能力,又能减缓洪水对两岸的冲刷;第二种措施是加强橡胶坝的上下游一定范围内两岸的防护措施和提高设计标准,这样提高安全保证率的同时,也会增加投入成本。

篇8

蔡镇钰:坚守传统不是图解建筑符号很多人认为东西方的建筑理念是相同的,“设计无国界”这个概念很模糊,是指市场还是风格?风格可以没国界,而市场是有国界的。就拿生态来说,天人合一的概念我们老祖宗很早就提出了,而西方1860年才提出生态是指动植物的问题。我们建筑文化富含中国的哲学理念,中国建筑不仅有空间性还有时间性,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园林有四季四景的变化,中国建筑在选点上讲风水,风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跟宇宙有关系,在不同地方可以吸收更好能量,这个奥秘没有打开,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端倪。中国建筑都是框架结构的,平面很自由,移步换景。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要把民族、形式混淆在一起。民族指人、文化;形式呢?大屋顶是民族形式,小屋顶是不是?平顶是不是?而且当时的形式是符合那个时候的营造能力和物质条件的一种符号,现在照搬就不对了。我在绍兴柯岩下面看到一个居住区几十片成百片的马头山墙,可怕极了。我们要融会贯通的是我们中国建筑的哲学观念和理念和视点,而不仅仅是符号。

当然我们中国文化形成的时候也同样借鉴了很多西方文化。泉州开元寺柱子出榫不少是外族人脸像,去洛阳看古墓,拱是阿拉伯拱,说明我们中国在文化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赵冠谦:引进洋设计要高度理性设计可以说有国界,也可以说无国界。设计的理念、潮流是无国界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一个项目,传统的文脉必须要尊重,特别是居住建筑与人的生活习俗、地方气候条件、居住模式等决定因素要在设计方案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就不能够随便引入一些外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它是有国界的。

建筑技术的发展需要相互沟通,一味的排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一味的崇外就是盲目的崇洋思想。现在我国大量引进外国的设计,有人认为不应该,是崇洋的表现。其实设计行业在国外发展很快,引进优秀设计师还是需要的,但在引进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打洋招牌的现象。有的开发商很聪明,通过真正引入洋设计来提升项目的品质。但大量的开发商是为了打洋牌子。我觉得大的公建项目可以引进洋设计,体量非常大的、技术难度高的项目引进国外设计是有必要的,毕竟他们有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但居住建筑还是国内设计师做比较好。因为居住建筑涉及到人的生活习惯,国内设计师比较熟悉。国外的设计机构进来之后尽管也要做调查,但他的调查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了解我们的生活需要。

张桦:到底是谁在要国民待遇媒介要从健康的方面引导设计界,不要过多地评价中外建筑师的差距,故意把中国人和外国人分开,不要把海归派和国内的建筑师分开,不要把小的设计单位和大的设计单位分开,也不要把国营的和私营的分开,因为把某一部分放在某一个筐里去评,容易看问题不全面。不是在一个层面的一定要放在一起,一定要把它对立起来,我认为,以适者生存的态度看待建筑师就会怀有平常心,不会盲目崇拜,也可以正视外国建筑师犯的错误,对中国建筑师的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我们对外对内应该是同样的标准,对海归、私营、国有应该放在同一个市场里评判,而不是扩大他们之间的差别。事物是发展中变化着的,小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有一天也会变成大的公司,国内的设计师也会通过一段实践,融入全球的建筑设计大潮里,这仅是时间问题。不应该过分强调某一类人群的优势,或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态。好像加入WTO是境外建筑师要国民待遇,实际上相反,是国内建筑师要国民待遇。

城市营造:如何营造?

蔡镇钰:城市特色不可再生有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住宅建设面积已经达到13亿平方米。在量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就有条件来评价和思考整个城市的发展与问题了。目前各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古建、古城在建设中被破坏。如何保护和传承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在桂林有人问我什么是桂林的国际化,我说,“桂林化”就是国际化。世界只有一个桂林,凸现桂林特点就具备了国际化特色。但最近听说桂林也搞了西方古典式的桥梁。我认为,像桂林这样的城市一定要非常坚定地表现地方特色,才会赢得世界的关注。

在生态、文化营造两方面要体现城市的品位,要重视城市的尺度,比如一些中等城市搞很大的中心广场,得不偿失。另外总把眼睛看着别的城市,不能静下心来体会自己城市的特色,邯郸学步式地效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味道。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日渐体现。在一些中小城市里,不少单体在立面上都动了一番脑筋,横三段、竖三段的做了一些处理,但放在一起感觉很糟糕,原因是节点太多。不能到处搞标志性建筑,把视觉感受都搞乱了。首先要考虑城市的建筑群体美的问题,建筑不光是艺术,它是有功能的。我认为还要加强规划的严肃性。

张桦:我反对城市营造概念我不太清楚“城市营造”这个概念,这似乎是把城市当作一个企业,城市建设当作一个纯粹的经济行为。我觉得提出“城市营造”已经把城市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里了,有些城市提出经营城市,跟营造是不是一个概念?针对房地产,中国城市重要的建筑是办公楼和住宅,但如果局限于这样的范围,这个城市的功能从内容上还有很大差距,从某种角度说还不能说是城市,城市建设不光是经济过程和行为。我们目前房地产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充分验证,房地产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起码是经济和社会的问题。所以不能光看房地产业在GDP所占的比例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还要看到房地产的发展占用了极大的社会资源,包括前几十年的资源和后几十年的资源。

另外城市开发还涉及到城市生态、居住生态、居住形态、生活方式、交通的运行模式、历史建筑保护等,这些东西的价值如何判断?全都夷为平地,盖起新的现代建筑,就会失去原有的城市特色。这是一种迷失。由于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大面积开发,大片居民的迁移和居住生态的变化对城市交通、历史文化造成影响,很多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反对“城市营造”这个概念。

建筑师:自强还是自弃?

蔡镇钰:中外建筑师应“同级评判”

文人相轻的现象在设计界存在,但并不是影响我们创作的主流。我们引进的太多,外国建筑师的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人让我比较中外建筑师水平。我说,中国建筑师有好中差,外国建筑师也是如此甚至还有假的。我们的比较很难做到同级水平的判断。当然我们也要向国外优秀的建筑师学习,但我们不应把市场搞得太滥。像中央电视台新址和跟“鸟巢”方案我认为很成问题。首先这种方案根本没有同北京城市肌理相融,这不是正常设计。这个要是叫设计,中小城市照此效仿后果不堪设想。每平方米800多公斤的用钢量,问题在于以形式为主,我看不到这种空间结构给体育场的受力状态和经济带来什么成功。要抵制这种做法。

篇9

“6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唤,一年一度的希望。从1972年到现在,人类已迎来了第24个环境日。尽管到这一天各国有识之士都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但地球环境状况却仍然处在不断恶化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挤推悬崖。君不见: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天,马路边噪音刺耳;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受臭氧空洞的影响,太阳紫外线辐射长驱直入,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球有1.25亿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员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之与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中开敞空间(Open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

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

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篇10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