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5: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

篇1

为了做好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企业培训师(一级、二级)、电子商务师(二级)、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项目管理师(一级)职业综合评审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办法

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通过论文写作和口头答辩的方式对考生进行考核。考生须在考前提交论文,然后参加统一的评审。

(一)心理咨询师论文格式

心理咨询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案例报告以及个人分析报告(或研究报告)两篇文章压缩成一个“.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统一鉴定考核方案和综合评审办法的通知》(劳社厅函〔2004〕424号)文件中附件4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撰写时请将论文封面的身份证号改为准考证号。

(二)营销师论文格式

营销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论文压缩成“.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营销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试点考核办法的通知》(劳社鉴发〔2003〕15号)中附件2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

(三)提交方式

考生在报名系统中使用自己注册的身份号码及密码登录,按照要求上传论文。如果因考生本人原因论文上传出错导致无法参加评审的,由考生自己负责。

(四)口头答辩时间及地点

心理咨询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2016年上半年

4月14日-4月19日

5月29日、6月4日、6月5日

2016年下半年

10月19日—10月24日

12月3日、12月4日、12月10日

营销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4月14日-4月19日

6月5日

具体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二、企业培训师综合评审方法

(一)企业培训师一级综合评审以撰写论文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参加统一答辩。

(二)企业培训师二级综合评审以专题作答的形式进行考评,答题方式为口头答辩。考生须按照规定时间(另行通知)到指定地点参加统一评审,评审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三、职业指导人员综合评审方法

职业指导人员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职业指导人员二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五份),参加统一答辩。

根据2016年《关于开展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论文题目如下:

(一)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二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3、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4、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5、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7、职业指导典型案例撰写;

8、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二)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一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3、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5、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7、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

8、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9、试论如何做好互联网形式下的职业指导;

10、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四、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方法

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五、电子商务师二级综合评审方法

篇2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童年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我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童年的我,生长在农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党的教育,把两位老人塑造成了“毫不利己,全心为民”的好人民。在父母眼里,没有什么比党的事业更重要了,舍小家、顾大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受着这样的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我不得不打小就学会了当家。七、八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洗衣做饭、放牛劈柴了。

童年的我是快乐的,与一般孩子相比,我更像一个大人。10岁左右,父亲就交给了我一把为我量身定做的小扁担和两个比正常的小一些的水桶,这样做是为了我挑水方便。父亲交给我扁担的同时,也交给了我那份家庭责任,这份责任让我的童年充满了责任感,但也培养了我坚忍耐劳的性格和追求独立、追求完美的性格,父母遗传给我的那种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童年的经历,是我人生的巨大财富,它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苦乐观的形成。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节省,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从小我在父母眼里,就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亲戚邻居们都夸我聪明,勤奋,踏实能干,成绩优秀。

母亲平时按时下地干活,父亲经常外出跑老客,赚钱贴补家用,父母不在家时,我经常被母亲放到背带里,由8岁多大的小姨看着我。这种状态下的我,用哭闹表达需求时,常得不到满足。而妹妹、弟弟的出世,使我受到的关注更少一些。父母对妹妹、弟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偏爱,但可能我还是感觉到了父母对我的忽视。这一时期,我的欲望和情绪被压抑,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更多的父母关注,我成为一个乖小孩,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照看妹妹、弟弟,对亲戚们礼貌热情。上小学之后,努力读书,成绩突出,找到了证明自己价值的又一种方式。因此,我非常喜欢学习,并肯下功夫。

(二)饱受磨难的求学之路

儿时,父母对我要求很严,我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在班级里常常考第一名。有一次,在乡里的学区四校联考中拿了个第一,乡里乡亲的都说我这个孩子很聪明,认定我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远,没办法只能住校,这给家里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为了省钱,也为了能吃得饱些,母亲总在我周一上学的时候给我贴上几个大饼子带到学校去,那时我有计划地每天节省着吃。当时,我周围的农村出来的同学们也大多这样,有的同学家里甚至条件更差,我有时候还要把我的那份分给他们一些,我的宽宏善良常常使我成为同学中的中心。经过高考的磨练,我成功考入沈阳化工大学。大学生活,短暂、紧张,充满生机。尤其是我的班主任,一个老牌儿大学生,学识渊博,生活阅历丰富,幽默、智慧,富有教学经验,对我影响极大。担任班上团支书和学校学生会干部,学会了为他人服务。走出社会要作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使我学会了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三)稳重踏实的工作之路

2002年,我顺利毕业,参加到了工作中。在工作中,我将大学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将平时打工的工作经验及为人处事的道理运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调配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和工作的节奏。

根据容格的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来划分,我属于典型的外向性格,“关注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容易适应环境”;我不太相信英雄,但我非常推崇戴尔?卡耐基,他的成功学对我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对成熟的看法是与人关系和谐,无敌对意识;能够合适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乐于接纳自我,善待自己;与时俱进,乐于接受新事物;情绪波动正常,幽默、含蓄、不张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的弱点所在,面子观念重,果断性不强,不太注重小节。朋友们也时常提醒或批评,但我为人的诚信、和善和热情经常会使他们也淡化了我的缺点。我相信有众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作好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下,再作好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我是一个心理系的研究生,希望以后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同时,也一直在做心理咨询,从最初的“你是一个好人”到“真的有帮助”,我慢慢成长,感谢命运,感谢一路上所遇到的人们,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人走出人生的沼泽地,和来访者一起成长。

二、职业行为分析

从教数个春秋,积累了不少的育人的经验。作为教师,可谓是弟子遍天下,自认为还算受学生欢迎,每次评教,综合得分从未低过95,有时甚至得满分。但进入本世纪以来,总会碰到个别或几个“难缠”的学生。有的性格怪异,有的恶习难改,有的甚至拉帮结派,行凶斗殴,屡教不改。采用常规、传统教育收效甚微。加之某学生自杀、某学生杀人纷纷见诸报端或发生在身边。同事们也都在叹息“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作为管理者,不由得不引起自身思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不得不反思教育行为,寻求更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成为心理咨询师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要求

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

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

2004年,我在网上看到“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十分认同他们的“学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学校的标志,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他们的心理咨询发展历程及理念的拓展极大的启发了我,便开始作这个领域相关知识积累和方法研究,并逐步摸索出一些方法和措施,运用于教学之中。显著的效果,更增强了我对心理咨询工作兴趣,便大量购买有关的书籍,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并开始探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助人技巧。

(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条件

经过几年来对心理咨询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在学校从事的咨询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咨询师必须具备很多条件,诸如完整的人格特征,健康的心理品质,乐于助人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丰富的咨询理论,必要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助人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敢于剖析自己和不断完善自我等等。当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对一个咨询业新人来讲或许是有些苛刻,但至少可以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三)自身优缺点

作为一个致力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者,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初步具有了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知识,也积累了一些学校心理咨询经验。但面对复杂多样的求助者而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苛求求助者,只要他求助于我们,不管他年长、年幼,层次高低,贫穷或富有,都必须尽职尽责地提供有效服务。在实施咨询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切忌受求助者所左右,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只有超然物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才可给求助者以合理、充分的解释和处理。

心理咨询尚为一个新型服务业,方兴未艾。社会认同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小城市的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还持有偏见,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雄鸡一唱天下白”,只要通过了咨询师考试考核,就万事大吉,大家就会为你喝彩,你就能为天下人解除心理障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必须通过不断的地拓展综合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丰富咨询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各种力量的督导之下,为更多的人解除心理疾苦,让人人健康快乐才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心理学专业成为大学中的热门专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西方有快餐,中国有各种考试速成班,教育培训机构更是不遗余力地举办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师考试速成班,使得心理咨询师像汉堡一样一拨接一拨地“新鲜出炉”。甚至很多培训机构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不仅速成,还可以包办,这使得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真的就是心理咨询师了吗?据了解,考了证的教师中有极少的人是心理学专业或者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兼修的教师,而大部分是学校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我曾经问过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你为什么要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他们通常有三种回答,一种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太幸福,如果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第二种是觉得心理学很神奇,学过了心理学就会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第三种是因为自己做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需要,而且学校也支持鼓励。第一类人是想进行自我心理保健的,第二类人是出于窥探别人想法的目的去学习的,第三类则是工作中的需要。现在很多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有些在网上办各种咨询网站,提供收费咨询,有些在生活中给别人提供所谓的“心理帮助”。

笔者本科是教育学、心理学兼修的学校教育专业出身,在职硕士读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顺利地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是我从来不敢自诩自己是一名优秀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在学校通过实践验证学习过的理论,然后运用学习过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咨询教师。

很多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都做着不太专业的心理咨询。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个脸上长青春痘的男孩找我做咨询。这个男孩是经朋友辗转介绍的别的学校的学生,他是被父母逼迫、不情愿地来的。来到我面前的他一副非常不友好的态度,直接对我说“老师,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会说‘男孩子长大了,都会长青春痘的,等痘痘破了,自己结疤了,就好了’”。我很好奇地看着他,问他:“谁跟你说我会这么说的?”“我又不是没有去做过心理咨询,我班主任就是考了心理咨询的什么证,跟我这么说的,和我妈说的是一样的。你们都说得很轻松,如果让痘痘长在你们的脸上,你们试试看谁还会这么说!”连珠带炮的一连串话让我一下子愣住了。他一连串的回答表明他从心理上对抗心理咨询,也排斥我。他认为我会和他的“心理咨询师”班主任有同样的说法。我开始试着转移话题,问他是哪个学校的学生,上高几,学习成绩怎么样等。他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找班主任做心理咨询,他说因为觉得脸上长的青春痘实在是太多了,怎么也治不好,走路觉得大家都在看他,坐公交车也觉得车上所有的人在盯着他的脸,为了避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碜”样,平时基本上不出门。现在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父母的错,要是父亲没有这种基因,他就不会长痘,就不会被别人笑话,所以和父母关系紧张。看着自己的脸就觉得已经毁容了,生不如死。他的想法吓坏了父母,因为机缘巧合,他父母偶然听亲戚说起我给他们的孩子做过咨询,很有效果,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他带来的。

面对他的不友好和拒不合作,我开始向他讲述了我高中时的苦恼:脸太大。因为脸大,我那几年除非逼不得已的寸照,其他照片一概不照,怕自己留下丑样;谁要是说我脸大,不管是不是善意的,谁说我我就跟谁急;也曾经抱怨过母亲,为啥不把我生成父亲那样的瓜子脸,偏偏生成大大方方的“国”字脸。

他听了这些话抬起头来,不相信地看着我。我指指自己的脸问他:你说我的脸是大,还是小?他说是挺大的,挺方的。他的态度开始有所缓和,我告诉他,他所面临的问题是青春期自我关注。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都会产生自我关注,而且每个人关注的焦点都是与自己相貌有关的方面,比如说身高、胖瘦、脸型、体型等。有的人关注程度轻一些,有些人则会出现过度的自我关注,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他半信半疑。我建议他回去之后,采访一下身边的同学,然后再来找我。一周后,来到我面前的他明显地高兴了许多,对我说他问过同学了,同桌最痛苦的是个子矮,说宁可长一脸青春痘,也不想长得跟个土豆似的;身后的女同学说最痛苦的是太胖了,虽然一直在节食,但是腰上的游泳圈还是一天比一天大……接下来的咨询就简单多了,三次咨询之后,他昂首挺胸地离开了。咨询过程中,破冰的关键就在于我准确地指出了他的问题属于青春期的过度自我关注,并适度地做了自我开放。他的班主任虽然也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是他的心理学知识仅限于应考,并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所以没有把握住咨询的突破点。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88-02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张艳,女,19岁,在校大一学生,在校住宿。读大学前一直与父母同住。父亲是普通职工,母亲下岗在家,详细询问和调查后,没有重大身体疾病和严重的精神疾病,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和遗传。高中文理分班时,经父母劝说选择文科,高考成绩不理想。开学后父母将其送去报到。

2.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感到委屈,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认为大学生活没有意思,回到宿舍感到恐惧,和同宿舍同学相处感到焦虑。能坚持上课,但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请假甚至逃课。

3.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无食欲,经医院检查无身体疾病。无家族病史和精神病史。

4.社会功能。不能和同宿舍同学和睦相处,与宿舍同学吵过架关系冷漠。能坚持上课,但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较低,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经常请假甚至逃课。

5.心理测验结果。(1)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分:粗分47,标准分58,为轻度抑郁。(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分:粗分50,标准分62,为中度焦虑。

二、求助者个人陈述

本诉:进入学校四个月来不能适应宿舍生活,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好,害怕与同学相处,心慌焦虑、情绪低落,前来咨询。

个人描述:我从小就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性格内向,比较温和,对学习的期望也很高,但高考失误并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对考入的这所大学自己并不满意。进入大学后发现同宿舍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家庭条件也要好很多,我觉得因为我的成绩在班上不是最好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宿舍的同学对我都不理不睬,故意冷落我。军训回来后的一天,同宿舍的同学说她的手机不见了,同学手机丢失的时间我刚好在宿舍,我觉得大家都认为其他同学都有手机,只有我没有手机一定是我偷的,我感觉大家当时看我的眼光就很特别,对我更冷淡了。尽管后来同学的手机找到了,但一想到这件事情我就不想待在宿舍里,感觉和同宿舍的人很难相处,没有知心的朋友。一天晚上宿舍熄灯后,我想早点睡觉,宿舍里的一个同学一直在打电话,我想她肯定在嘲笑我没有手机,后来我说她打电话影响到我学习了让她小声点,她很冒火就和我吵起来了。从那以后我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变得更差了,我想宿舍里的同学都看不起我,都在孤立我,我不知道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我。我不想住在这个宿舍,也不想在这个学校学习,只要回到宿舍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和班上其他同学也无法交往。上课无法集中精力,甚至想请假逃课。我想这样下去我大学也完了,特别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心理咨询师观察与家长反映

1.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求助者跟随父母一同来咨询,身体健康,智力发育是正常的,性格内向,情绪低落,有自知力,有需要帮助的明确要求。叙述与交谈较正常,但在谈到同宿舍同学时,心情显然很担心和焦虑。

2.来访者父母叙述的情况。张艳从小懂事可爱,她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爱面子,自尊心比较强,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自从宿舍里同学丢失手机那件事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曾提出要搬离那间宿舍或休学,但父母没有同意。强制送去学校,但无法坚持正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显得烦躁、不安,有时向父母发脾气。

四、评估与诊断

1.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1)精神状态:求助者智能完整,烦恼、焦虑,情绪比较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自知力完整,不愿与同宿舍同学交往,与同学交往出现障碍。(2)相关资料:被怀疑偷了宿舍同学的手机,因为休息时间打电话问题与同学发生争吵。(3)资料可靠性:可靠。(4)来访者心理问题产生根源:表现出的症状起源于宿舍中发生的相关联事件,从本质看和求助者的认知、信念不合理有关。

2.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心理咨询诊断标准,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2)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①确定是否属神经症:基于正常与异常心理判断的三项原则,张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认知、情感、意志协调,有自知力,可以主动寻求帮助,具有稳定的人格,精神病可以排除。②从临床表现来看,张艳有一定程度的恐怖、焦虑、抑郁情绪伴有躯体症状,并出现了回避行为,但求助者内心心理冲突是与现实宿舍生活中矛盾有关,因此不构成神经症,属于常形冲突。③张艳心理冲突出现已超过两个月以上,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出现泛化,严重影响了正常学校和宿舍生活,可排除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通过协商确定本次咨询欲达到的目标

1.具体目标和短期目标。缓解当前存在的抑郁、焦虑情绪,学会一些简单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与宿舍同学的相处方式,缓解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减轻对宿舍生活的惧怕。

2.最终的目标和长期目标。帮助张艳理解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提高和完善其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处理和应对在学校生活遭遇挫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六、制定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1)采用的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2)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提出人们的悲伤和痛苦不是由外部事件所造成的,而是人们不正确的态度、看法和评价,因此改变人们的认知会减少情绪困扰。其理论依据为ABC理论。通过与来访者对话,找出具体表现出来的情绪困扰和不适感(C),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帮助求助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最终修通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不良症状可以减少或消除。

2.咨询时间与收费。(1)咨询时间安排:每两周一次,每次60分钟。(2)咨询与心理测验收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义务咨询不收费。

七、咨询步骤

1.首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与诊断。目的:了解并收集相关信息;与寻求帮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张艳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求张艳寻求改变的意愿,并最终确定咨询目标。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程序:填写报名表格,咨询师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相关事宜及要求;进行摄入性会谈,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来帮助张艳父母描述详细信息,用同情心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探索求助者的心理困境与改变意愿,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对求助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测验;做出初步诊断;向求助者父母反馈测验结果和初步诊断;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步骤。

2.咨询阶段(第二次至第五次咨询)。第二次心理咨询。目的:进一步强化咨询关系;帮助求助者积极认知;教会其放松。方法:谈话、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放松训练。步骤:合理情绪疗法:张艳说:“我感觉宿舍的人都看不起我,对我很冷谈,疏远我。”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想,她说:“因为我成绩一般,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她们有的东西我都没有。”心理咨询师指导张艳根据以下模式,尝试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罗列出来:诱发事件A:宿舍同学手机丢失,和舍友吵架。不良情绪C:紧张不安,烦躁。不合理信念B:(1)成绩不好,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同学就看不起我;(2)同学睡觉时打电话是故意气我。布置家庭作业:在纸上列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并大声朗读和领会;反复训练,每天2~3次达到放松。第三次到第四次咨询:目的:进一步巩固重建认知结果和放松训练;对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的争论,并使用“黄金法则”,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方法:“产婆术”辩论技术。家庭作业反馈:张艳说没找到自己很多优点,问父母和同学后知道了一些,大声朗读后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优点和价值”。过程:(1)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2)帮助救助者放弃不合理信念,树立合理信念。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进行自我不合理信念辩论,进行一些与他人交往的人际能力练习,如面带微笑,遇到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五次至第六次咨询)。目的:检查咨询结果,巩固咨询效果,强化新的观念,从而使求助者能灵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成长。方法:暗示法。过程:(1)对前几次咨询进行总结,并总结她的认知过程与行为的改变对自己和同学有何影响。(2)强化求助者的积极自我暗示: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对面镜子微笑一分钟,在心里默念“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遍。(3)建议求助者学习和模仿社交技巧和方法,提高社交技能。(4)施测:SAS、SDS,并与咨询前对照。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回到宿舍不再紧张,跟舍友相处氛围缓和了许多,不再感到她们都在针对我,比以前更开心了。

2.他人评估。父母老师同学反映,张艳能够按时上课,和同学正常交往,在宿舍能主动和同学打招呼。

3.心理测验复测。(1)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无焦虑。(2)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无抑郁。

4.咨询师的评估。后续回访中发现本次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张艳的恐惧情绪得到消除,提升自信心和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咨询过程能较完整的组织。张艳及其家长认为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和老师交往,提出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并与咨询师就长期咨询方案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我校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校内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负责,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参与的健康教育队伍。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指标之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开放心理咨询室,让所有在校的学生都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能,享受健康文化的滋润,让身心充分成长。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心理咨询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我校选拔骨干教师参加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及省市各类心理辅导培训班学习,我校已有四位教师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书。学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参加校际相关学习联谊活动,吸收他校研究成果。我们还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我校全体班主任辅导,为我校全体学生作专题讲座,引导我校师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学校通过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进行培训,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班主任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会观察学生丰富多采的心理现象,学会判断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正确地剖析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需求。

二、规范课程建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性课程,它是将认知教学、学生的主体活动和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的。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我校自2008年起坚持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由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专职心理教师担任教学,班主任老师配合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播放心理咨询专题片,鼓励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勇于接受辅导或咨询。通过正面教育和积极暗示对学生进行各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利用图案、字母、数字的观察和记忆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利用课外实践及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判断、思维、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懂得科学用脑可以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让他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学习;利用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的视频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意志力和坚持性。通过新颖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讨论、辩论、视频感悟、角色表演、情境体会,让那些精力充沛、学习成绩较差但有特长的同学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满足他们潜在的心理需要。又以针对性的主题活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如让学生上台演讲或朗读,为胆小、自卑、抑郁的学生多提供成功表现机会,让其赢得他人欣赏的目光,看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其它课程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自我成长。

三、拓宽教育渠道,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领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审时度势,确立了“错位发展、超越自我”的办学理念,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并把它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特长,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建立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二十项发展性评价指标,培养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实用型人才;开设家长心理辅导教育讲座,利用校园路路通等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内除了心理健康课程外,我校还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橱窗、心理健康讲座、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案例征集活动,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心理咨询知识及时总结,并推广优秀经验;通过充实学校图书室相关心理咨询书籍和报刊杂志,为广大教师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团委及学生会干部则通过组织各类团体或个人竞赛活动(论文、演讲、书法、美术、唱歌)来锻炼学生管理队伍,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和学校管理,挑战自我。学生通过对眼保健操、广播操、校服、胸卡的检查及校园卫生监督岗和纠察队的工作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自身心理综合素质。

四、创设教育环境,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学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从众行为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我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美观、整洁、令人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来浸润学生心理,让学生在无声的环境中感受心灵的涤荡。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学校的橱窗、黑板报,努力做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有趣、有吸引力。学校及师生的各类荣誉及时公布;名人名言、名人塑像简介,教学楼四层开放式展厅,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笔特色”、“学陶思陶”等内容在默默影响着学生,这些聪慧睿智的语言、色彩鲜明的图像照片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田,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室内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及各种荣誉,使学生对校对班有一种亲切感、归属感,在情感上认同、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学校亲和力,让学生愿意与集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维护集体的形象和利益,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篇6

ABC理论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的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ABC理论中的B一般是指不合理的B,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希望得到的C,这些C让我们的生活不愉快或者不顺利。既然B不同,得到C也不同,那我们为什么不把B进行调整,调整到非常合理,调整到非常有智慧、有价值,得到一个积极、阳光的C,让我们拥有智慧、健康、辛福的人生?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借由改变心中的态度来改变人生!”如果我们将ABC理论中的各种不同的B进行巧妙的改变、拓展,我们在生活中将会得到牛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一、对绝对化的要求巧妙调整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我们将绝对化要求调整为绝对化相信:当我们确定一个信念后,不论外在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坚定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曾经认为自己是十分优秀的,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我们有时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好,而受到了老师或者家长的严厉批评,甚至是挖苦,我们慢慢的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甚至是否定自己,因为我们的信念不再积极,甚至自卑,所以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不再令我们满意!宇宙间,有一个深信定律,人如果深信某件事会发生,或者深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自己想要的一定会发生,来的现实世界!受到ABC理论的启发,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要绝对化的要求自己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积极、阳光的思考问题,看待自己,那么我们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当初,我到北京去考国家二级咨询师,第一次考试,论文答辩成绩69分,虽然因为理论考试没有考过,但是信心很足,但是后来却连考四次都没有过。我跟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劝我别考了,说我也许不是做这事的料。本来我是去朋友那儿寻求安慰的,可是朋友的一句话却泼我一瓢凉水!这一瓢凉水却更让我坚定:我一定再考,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获得国家二级咨询师的资格证!正是这种坚定的相信,绝对化的要求----自己一定要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我在下一次的考试中,顺利的通过了!历史上,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虽然历经失败,但是爱迪生绝对化的要求自己一定要发明电灯泡,给世界带来光明,最终发了电灯泡!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有幸存者说:“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就是这个坚定、绝对的信念拯救了他的生命!是的,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对我们命运的修造!在生活中,绝对要求自己想好的事,说好的话,做好事,这是一种新的“完美主义”,关注每一个细节!即使你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心灵!对自己的现状,绝对化的要求:必须发生改变!那么我们一定会战胜自我!这种好的信念是给自己积攒福报!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生活就会越来越和顺!

二、把过分概括的评价的模式积极应用

ABC理论中的过分概括的评价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把这种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方式积极应用。总之,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动力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们情绪的影响,而影响人们情绪的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观念,当我们对事件换一种积极、正向的思考和诠释时,不管是我们自身,还是外在事件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篇7

北城中学 张蕊蕊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上午好!我是北城中学专职心理老师,张蕊蕊,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儿和大家分享我上校本课的一些做法和感受。我会先和大家分享我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然后再和大家分享我现在的一些做法和对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些想法。我希望这样能让大家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了解我工作的一些真实的情况,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给我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源于爱好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走上心理健康教育这条道路源于我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爱好,因为有兴趣我报考了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的自学考试,2006年暑假开学在获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后,我在学校创建了“心灵氧吧”辅导室,开始了我兼职心理老师的历程。当时正赶上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申报,我也就积极参与,申报了一项课题。这两张图片特别贴切地反映了我那时候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回复学生来信。“心灵氧吧”辅导室建立起来的同时开通了“心事快递”信箱。当时学生来辅导室咨询的很少,写信咨询的却很多,最多的时候一周有近60封信需要回复。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一边研究课题。2008年12月自学毕业后深感自身知识技能不够的我向论文答辩的老师请教后参加了2009年春天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并且所研究的课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申请结题。这几件事情之所以能同时进行是因为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自学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的毕业论文与课题的结题报告就有很多相互借鉴的地方。而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能顺利通过是因为之前自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科课程与考试的内容非常相关。

边学边做可以促成最好的实践和最好的学习。偶尔一次在百度百科看到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是:“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我不仅感叹自己体验到了孔子的乐趣呢!因为有兴趣又有乐趣,所以学习和实践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

考出咨询师证书之后我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从之前的重视理论学习转向注重技能和体验的学习,学习和实践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我每次参加学习回来就在学校实践,比如给感兴趣的同事做催眠,召集老师成立亲子沟通研习小组。给学生讲座和咨询中更是会主动运用我的所学。还有一点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对于我自己的成长和工作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交流很方便的时代,我们要利用好这些便利条件,我会把自己工作和辅导中的困惑和我的心理学同行们交流分享,很多时候都能找到我需要的帮助或支持。更能获得一些新的资源,让我可以用到我的工作中。在我兼职5年之后,也就是2011年暑假开学,我终于转正了,成了一名正式的心理老师,在初二教授我组织开发的《阳光心情》校本课程。这个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着。后来学校组织全校老师开发校本课程,也要求我再开发一门与心理相关的课程,我于是又开发了《情绪鸡尾酒》的课程,这个是选修课,安排在每周四下午第四节。

基于实践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感悟。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自己在不断成长和进步。这让我感觉到我才是校本课程建设中最大的受益者。去年参加在授田英才学校召开的校本课程汇报会,听到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解读之后我更加坚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伴随着我自己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从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门外汉成为现在的越来越专业的一名专职心理老师,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舞台。去年我在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质课评选中讲的《倾听》获得一等奖。《多彩的学习》在滨州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这些荣誉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

基于学生让课程活起来。在我感受到自己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受益和成长后我就自问,是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让他们获得成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呢?如果做这样的尝试我需要如何看待和应用我所开发的课程呢?我想到了珊瑚和珊瑚虫,我感觉我开发出来的课程就像是珊瑚,很美丽,但是死的,活的部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所以我开始关注校本课程实施中如何适应学生的问题,甚至尝试着邀请学生一起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会打破校本课程的顺序,会删减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加一些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贴近的内容。比如上学期我上了一节《聊聊和老师的那些事》的课,学生说出了很多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但都很真实,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活动课,并征询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会把这些话题加到课程中来。期末的时候也会让学生就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给我提出反馈意见。在参加过几次省里召开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研讨活动之后我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分享中成长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相应加大了体验活动的比重。参与和观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参与活动需要身、心、大脑一起运作,所以会有全方位的收获,而观看绝对没有这样的效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带领体验活动。)

这是一些我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带领学生体验的活动的照片。我努力设计和改编活动形式以适应班额和教室。比如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合力翻牌,同心杆。增强沟通能力的:一起拼积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班级树。调节情绪的喜怒哀惧想象体验。增强信心的“我的优势”等等。

在活动中学生的体验丰富多彩,分享也五花八门。我会本着尊重不同的原则用心倾听,细心对待。我知道课程再美没有学生的参与也没有意义,就像是珊瑚再美如果没有了珊瑚虫也就死了。尊重不同就是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我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一再强调的原则。

人的内心是丰富而独特的花园,当被尊重的阳光照到时,所有美的种子就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爱这份职业,我希望用这份爱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我愿意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这首《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的歌曲是我上学期自己配上了幻灯片做成的视频,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

最后我用这样三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

校本课程以校为本,学校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以师为本,教师获得成长。

篇8

近年,许多学子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生命。当人们为年轻的生命痛心时,教育者更应进行反思。其实,这几年许多学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一些地区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只流于形式,表现为:只有少许应付,没有形成常规;只有单打独斗,没有全员参与;只有事后救火,没有提前预防。笔者认为: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机制。

一、构建“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者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该网络体系的主体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学生等。这些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要求建立起一种群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信息畅通的网络,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1.建立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的管理责任。一般做法是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科任教师为主体的工作机制。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确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应该配备若干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且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定期选送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到权威培训机构去培训、深造,做到人人有证上岗。

3.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更是发现、跟踪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最直接的一支队伍,所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及心理辅导活动。

4.要求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干部都参与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要求这些人员在与学生或同学接触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或帮助解决。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机构,形成校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部心理健康辅导站和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小组(建议每个宿舍定一名成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发挥学生互助和自助的作用。并且心理社团组织与上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形成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体系。

随着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建议建立各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立班级心理宣传小组,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由一位经过系统培训的班主任负责,负责系部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及时发现并推荐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本年级需要干预的学生进行跟踪和辅导。班级心理宣传小组主要是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及时发现并向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报告本班级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是由关注心理健康和热心于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生自愿组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是一个协助学生个人成长、促进其潜能发挥的健康乐园。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功能,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新形势下学生把互联网作为沟通与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网上身份隐蔽,学生愿意说真心话。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互联网如校园BBS这一平台,在网上掌握实情,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可利用网络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

1.应重视显性课程的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教师开设全校性心理健康辅导课,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给予落实。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从学生入学即开设课程和有针对性的讲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到心理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乐观进取、身心愉悦。美丽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报刊杂志,经常性的广播、电影、电视导向能为校园文化向高层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德育背景和育人环境,能使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受到启发,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调节学生行为、美化人格、净化心灵的作用。

3.应该加强人文思想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结合以及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改善学生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人文思想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应有计划地聘请一些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深化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4.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学校内的各种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和校规校纪对建立和谐的校园能起到保证的作用,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能起到规范的作用。例如学生宿舍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改革过去的宿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将宿舍建设成为具有生活、娱乐、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小区。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归属感,使他们关心同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心理上有所依靠。

5.学校的活动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应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提高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 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信息跟踪监控制度。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资料,咨询档案的汇总、分析、评估。新生入校后必须统一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心理测试,中心应给每一位参加心理测试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根据指标统计得分,划分为心理疾病、有待观察、心理健康三种类型。根据评估结果,对问题突出的学生采取个别引导和帮助,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开展有计划的专项宣传和引导活动,并建议学校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加强专业教师的咨询和指导。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在值班、咨询、上课、宣传、讲座、答疑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时,应当热情、耐心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如发现学生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及严重的行为障碍等精神疾病症状时,应当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联系,陪同患者到相关医院进行诊治。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学生工作处、年级等学生管理部门及班主任,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活动,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缓解其经济、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员,他们每周向班主任汇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学生管理部门发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引导和介绍学生前往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教辅服务部门的人员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发现学生出现行为、心理异常时,应及时向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反馈,以积极引导和防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作用是及时辅导和矫治现实的心理问题,采取措施,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学生三级危机干预系统,对有心理疾病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三级危机干预系统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把干预对象分为心理危机高危对象(一级)、心理危机重点对象(二级)和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三级)进行干预。一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高危对象,通过个别咨询、转介、追踪等措施达到使学生心理康复,提高其对环境的再适应的目的。二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对象,通过个别咨询、小团体辅导等措施来提供危机调适。三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提供讯息或适当的环境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以增进个人健康。主要的工作是:建立有益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校环境;举办全校性身心保健活动(健康课、团体辅导、文艺活动等);对教师、教辅人员提供咨询与协助。上述提供干预的主体包括专业咨询人员、相关教师、教辅人员和家长等。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和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分级报告制度,建立心理危机治疗体系、阻控体系、监护体系和救助体系,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

篇9

周玉波是一名“不安分”的教师,他始终认为教育就应该是“不安分”的,教育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周玉波的“不安分”表现在他的不懈努力,表现在他的拒绝平庸、执著创意。教育最怕一潭死水,时代呼唤教育创意。

周玉波1981年毕业于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工作伊始他在心中就定下了一个“创新首,争第一”的“约定”。时光过去了30余年,11年的班主任工作,8年的年级组组长、主任工作,16年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周玉波快速成长,他成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主心骨。

在日常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周玉波深感德育工作比教学工作更困难,教做人比教知识更重要,于是针对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心理变化及其他一些心理问题,1992年他发起、创立了杨村一中心理咨询室,这在全市的高中校中还是较早的。由最初的咨询室周玉波一人兼任教师,发展到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其中有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92人,其中25人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证书,这在全国普通中学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在天津市教委召开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表彰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在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年会上做了经验介绍。

周玉波的心理咨询室以通信交流、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为主,成立之初就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并解决了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其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我是失败者”,期望值过高产生的自卑心理;第二,“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冷漠”,情感上的缺失,尤其是对家长、对同学。

1996年,周玉波针对寄宿制重点中学新生在生活、心理、学习上的诸多不适应这个教育难题,独创了侧重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的校本课程“学习指导课”,在高一年级开设,每周每班一课时,正式纳入课表。旨在从高一年级开始就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周玉波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自编教材,而且课程从开设一直坚持到现在。周玉波的第一部专著《中学生学习心理探秘》出版了,他还独创了“陈列、梳理、辨析、更新”学校心理辅导的八字流程和多种方法,独创了“杨村一中静心操”。

教育工作没有止境,也很难做到极致,而周玉波却追求不断创新,超越自己,让学生和家长满意。1992年,周玉波任高三一班班主任,当年高考全班53人大专一次全部上线,刷新了杨村一中高考历史记录,也引起了很大反响。2000年,他提出了杨村一中“大德育”的德育方略,得到了市教委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两次到学校采访并作了专题报道,他分别在《教育家》、《天津教育》、《德育研究》上发表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大德育”工作思路的实践探索》、《师德与教师心理》等多篇相关论文。2007年,周玉波主管的高三年级对学优生采用他创新的“共脑”之“脑核裂变”技术,取得很大成功,高考达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的就有16人之多,9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成为学生信赖的教师

一名优秀教师的工作位置不只是在教室、办公室,更应该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值得信赖的人。成功的教育,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性的光辉。而周玉波正是这样一名值得学生信赖的教师。

周玉波认为,当我们不能有效地对学生施以影响、给予教育时,在学生心中,你肯定已然不是他的“同类”,教育不能忽视这种“同类效应”,最深的影响多是在“同类”中发生的。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找到更多的共同点、体悟更多的平等感,教师的影响力才会最大化。但教育仅凭影响是不够的,有效的教育还需要有这样一种媒介,那就是学生对你的“信赖”。

人的心理问题其实来自于“关系”,是一种“关系”的不和谐。和谐的心理就是“认同”的心态,而教育就是一个“使认同”的过程,是一种趋同的改变,是一种认同的强化。就像写说理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其实让人改变的就是这两个东西:使他认同你的看法、使他认同原本的事实。周玉波说:“均衡的心态就是阳光的心态。认同的就会均衡,就会总在常态之中。阳光心态是非两极的。看法想法的认同,情绪情感的趋同是阳光心态的底色。”

周玉波认为,教育学生不能忽视两种情况。一个找你的学生,当他坐在你的对面时,他已经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他自己已经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是他期望得到的改变。一个你找他的学生,当他坐在你的对面时,他也已经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防备你认为他有什么问题,一个是防备你想让他改变。而我们能做到的心灵改变是什么?使认同,建心则。前者重在建心则,后者重在使认同。

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安慰安慰,说和说和,它要运用心理咨询原理,使用心理咨询技术。它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永远把社会道德看作是最高的;心理咨询则永远把学生个体看作是最重要的存在。周玉波认为:心理咨询就是使用最能触动心灵的技术、适当操控行为,使受询者的心理发生认同改变,认同预设看法、认同原本事实,构建良好的心则,从而使心里达到和谐与舒适。

一个早恋的男生因为“争风”要和另外一个男生打架,班主任怎么也控制不住,周玉波过去仅用一分钟的心理“面质”就使这个男生心平气和地反省了自己;一个男生怀疑自己记忆出了问题,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周玉波用了三次咨询就使他改变了自己的错误认知,找回了自信,成绩大幅提高;一个有疑病性倾向的女生,躯体反应为一条腿不能回弯,总是拉着这条腿走路,经过周玉波的几次咨询帮助,最终她考取了天津某大学并在大一体育选修课上选择了健美操;一个女生一年多了,在校、在家凡人不理,父母战战兢兢地陪她过了一年多,终于找到周玉波,经过他的十几次心理疏导,解开了这个女生的心结。由于有了一定的影响,周玉波除了每天要接待本校的学生、家长咨询外还经常接到外校、外地学生及家长的电话、短信,有时还专程到学生家里提供咨询服务。

担任“心灵的管理员”

凡是学生涉足的环境我们都应视为德育环境,凡是德育环境中的教师都应成为德育工作者。这就是周玉波的“大德育”观,他强调学校德育的心灵管理。他认为,有效的德育是根植在心灵层面的。一个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周玉波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学生“心则”的构建和改变的工作。一年四季,到什么季节就要让学生的心中有什么样的风景;昼夜轮回,日月交替,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一个最佳心态:既激扬明媚,奋发向上,也淡泊安详,静谧温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周玉波是学生心灵的播种者、管理者。

周玉波曾说:“心理工作就像种田,播种一种看法和想法,不管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就会收到很多倍的看法和想法。心理的放大作用,既让人欣慰,也让人担忧,它既会对积极看法和想法不断强化,也会对消极看法和想法不断强化。如果我们能对积极看法和想法施肥浇水、精心呵护,对消极看法和想法及时铲除,那么,我们就会让学生永葆积极的心态。”

周玉波还认为,教育,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和能力,就是能捕捉学生的看法和想法,清楚学生的看法、想法在心灵中的流动规则。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大量的信息,在心灵中激荡着。他们是最动荡多变的群体。透过行为,捕捉他们的思想和心则,是成功教育的一把钥匙。事实上,经常是我们改变了一个学生一个思想,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真的需要我们慎之又慎、如履薄冰,需要我们的精心、悟性、灵气和创意。

一次,一位学生家长拎着个大书包推开了周玉波办公室的门,进门一边擦汗一边拉开提包的拉锁说:“周老师,你给我看看,难道这些书对孩子没用吗?”原来这位父亲本想在孩子生日那天给孩子来个惊喜,提前到书城买了这些书。可到了生日那天把书给孩子时,孩子连看都不看,对他父亲说了一句:“你有病啊!”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周玉波看了看,其实那些书对孩子都是很有用的,也能看出这位父亲在那么大的书城中查找出这么多的图书花费的心思。但他“病”就病在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对此,周玉波常想,只有走进孩子的心中,我们的教育才会游刃有余,批评也会让孩子感到是一种关爱;否则,即使关爱也会是一种伤害。教师要把自然的无条件的爱,改为理性的有条件的爱。爱,不是一味的顺着、娇宠;爱,需要我们去用心思考。没有批评、惩戒的爱是不完整的爱。但爱的批评、惩戒是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要让学生痛,痛得温暖;要让学生铭记,铭记痛带来的反思。

教育实践中,周玉波喜欢用过去的一个词“导训”。“导”为先,“训”为辅;“导”以境遇,“训”以技巧。学生不喜欢老师一天到晚总是板着面孔训斥,“导”就是要给学生设定情景,让学生去经历,去感悟。曾经有一位班主任找到周玉波,说班里的一个男生不服管,向他求助。学生的问题是他对同班的一个女生很有好感,因而不断地递字条,邀女生一同回家,一起参加活动,在女生多次不理不睬之后,仍照做不误。女生最终生气了,找到老师说她受到了男生的骚扰。班主任为此找男生谈话,希望他不要打搅对方,但男生不服气,他的理由是他只是表示他的好感而已,并没强迫女生做什么。周玉波约了这个男生在会议室见面。坐在会议桌的两端,因为彼此距离长达7米,难以交谈,因而男生要求周玉波坐得近一点,再近一点,在彼此距离近到1米时,男生显得特别安定,但是此后周玉波继续前移,以至于要碰到男生时,男生终于受不了躲开了。此时,周玉波问该男生:“开始时你要求我坐得近一些,说是方便交谈,但我真的坐得很近时,你又逃开了,对此你怎么解释?”这个聪颖的学生终于悟到:太近的人际距离也会成为对他人的侵扰。没用在这个问题上再费一句口舌,问题迎刃而解。学生更需要的是经历、是影响、是感悟,而不是唠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的、情景式的辅导。唠叨是强加的,感悟才是自己的。

周玉波认为,德育工作要用“心”。要有耐心———学生是一个不完善的群体,因为他们的不完善才需要我们去引导、支持和帮助,必须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有信心———人都是可变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还没参透育人玄机的教师。要有恒心———学生的教育、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有爱心———从“育人”到“自育”靠的是打动心灵。用“心”使心改变就是一个德育的简明过程。

周玉波话语:

1.为学生创造一个营养丰富、色彩斑斓的“场”,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2.作为一个班主任不研究社会的全部文化,就不可能读懂文化社会中最不安分的群体———学生。

3.懂教育,也要懂心理,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两个支点。也只有这样,班主任工作才会行走自如。教育始于心灵,终于心灵。是有了心灵的改变,才有了行为的改变。

4.教师工作是一个神奇的职业,这个职业不允许你衰老,这个职业要求你永远保留着那份童心和孩子气。

篇10

银行正处于转型期,行业的变迁,制度的改革,组织的变化,给银行员工带来很大的震荡。为了解某市银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为促进银行员工心理健康,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并分析了相关因素,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测试对象

某市银行在职员工252人,回收调查问卷252份,将总分为90分的问卷删除后所剩下的问卷纳入有效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52份,有效问卷比例为100%。男性82人,女性164人,年龄21~55岁。中级职称33人,初级及以下85人;二级分(支)行机关65人,县支行96人,网点型支行81人;机构或部门负责人26人,专业技术岗位54人,业务经办岗位160人;未婚61人,已婚171人,离异8人,丧偶1人;大专以下5人,大专107人,本科128人,研究生4人。有效样本中未注明性别的有6人;未注明职称的有8人;未注明单位性质的有10人;未注明岗位的有12人;未注明婚姻状况的有11人;未注明受教育程度的有8人。

(二)心理测试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单位性质、岗位、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称等,心理健康测量使用的是国内外非常权威、科学的心理测验——SCL-90。本测验共90道题,包括10个因子,反映了强迫、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心理状况。按照1~5级评分,分数越高,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筛查阳性内容包括:总分大于160分或总均分(总分/90)等于或大于2以及某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

(三)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3.0和心理测验与分析软件WJZ系统。

二、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银行员工受测人心理健康结果与中国常模比较

从表1看,银行员工除人际关系敏感性因子比中国常模分更低外,总分和其他因子都比中国常模分更高。这个结果说明银行员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普通人来说更差,突出表现在抑郁、躯体化、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即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焦虑情绪,对生活悲观,失去兴趣,容易紧张、神经过敏等,进而导致躯体的不适感,比如心血管、肠胃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以及头疼、背痛、肌肉酸痛和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从而引发了个体容易敌对,好争论,脾气难以控制的现象发生。

(二)银行员工受测人员SCL-90测试筛查结果

从表2来看,银行员工受测人员测试总分处于160分≤X

(三)不同测试群体的结果比较

1.不同性别测试群体结果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参加测试的员工在总分,焦虑、敌对、和恐怖四项内容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有差异。女性员工心理状况相对弱势,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比男性承载更多的压力,这些容易导致女性陷入烦恼与不快中,往往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和问题。此外,女性比较敏感,心理暗示性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够理性,也容易导致女性陷入烦恼和不快中,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和问题。

2.不同单位性质测试群体结果比较。从表4可以看出,参与测试人员主要来自二级分(支)行机关、县支行以及网点型支行,这三类群体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们在总分、强迫症状、敌对和恐怖这四项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躯体化、抑郁、焦虑这三项上都存在显示差异。说明银行不同单位性质,员工的压力程度是不同的。网点型支行、分理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其他两个单位最低,基层员工一方面业务多,营销任务重,另一方面要应对上级行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生活的严重超负荷、任务指标的压力,工作时间长,待遇不如意,容易导致精神状态不佳,自我价值追求被社会所忽视,各种坏心情时常困扰着基层的员工,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结论

银行员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普通人来说更差,突出表现在抑郁、躯体化、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4.4%的员工严重时应该到比较权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参与此次测试的不同测试群体,包括不同职称(中级、初级及以下),不同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已婚和未婚),不同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不同年龄段(20~30年龄段,30~40年龄段,40以上年龄段)的测试结果,在总分和各因子上得分都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说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当。但女性员工心理状况相对弱势,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基层员工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建议

(一)从企业来看,银行需“重视心问题,加强心建设”

银行员工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银行要把员工心理健康工作作为生产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内容,加强“心”管理。自觉将维护银行员工心理健康工作作为对银行员工的一种责任和福利,纳入银行日常管理中。为了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议要找准银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与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建立适合银行的EAP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注重长效性。

1.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心理讲座。在讲座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互动训练,进行当场提问答释,并再次问卷,这好比是现场心理按摩,以此进行初步的疏导、辅导和分享。比如基层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尽可能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搭建平台,要建立有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体制,引入竞争机制,为员工在银行内部的合理适度流动创造条件,让员工到能充分发挥其自身聪明才智的岗位上去工作,将使员工在工作之中由得到物质满足而转化为精神享受和乐趣,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银行还应当通过各种企业文化活动的方式,化解员工心理问题。必要时要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举办心理减压训练场。在心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各个方面的减压训练。以团体辅导为主,通过当场进行心理卫生的自律训练,使员工能基本排解或排解一部分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压力,让员工自己以后在出现心理困扰、情绪紧张时能很快找到适当的应对问题的方法,增强对“应激源”的防御或抵抗能力。同理,这不但让员工学会了做自己的心理管理工作者,也使员工为在自己的企业中能拥有这样的待遇和提升而感到自豪。

3.开辟网上专栏咨询、电子邮件交流、手机短信沟通。其中专栏咨询可以匿名、公开交流,电子邮件交流则隐秘性很好。个案咨询包括突发性、随时性和定期性的,为了保持和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度,对员工除了实行定期咨询,也可提前预约随时咨询,并把这作为制度化的福利措施。这不但可以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和生活模式等,解决员工个人的心理困惑以至治疗心理疾病,也使员工为在自己的企业中能拥有这样的待遇和提升而感到自豪。

(二)从个人来看,员工需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建议员工平时多阅读一些自我心理保健方面的书,掌握一定的压力缓解技巧,当自己承受较大心理压力时,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将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如遇一些烦恼的问题时,也请主动与心理咨询师联系,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进行更详尽、确定的诊断,并听从心理咨询师的建议,积极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1]欧佩芳.某市银行员工健康状况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5):484-485.

[2]陈瑞敏.员工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670-672.